『壹』 請各位達人介紹幾本關於世界地理或是世界各個國家的書籍,越專業的越好!本人不勝感激!!
很多,《全球最**的100個**》系列很好,圖文並茂,就是專業性不高,但我還是推薦這一系列,有很多本,在這里我可能記得不全。
1《圖說天下》國家地理系列(全套書名):
《失落的文明》《地球之謎》《地球之最》《世界100自然奇景》
《世界100文明奇跡》《全球最美的100度假天堂》
《全球最美的100魅力古城》《全球最美的100個地方》
《環球國家地理精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精華》
《全球最神秘的100探險地》《全球最美的100國家公園》
《全球最美的100浪漫之城》《全球最美的100人類奇觀》
《人生要去的100個地方》《全球最美的100世外桃源》
《選美地球排行榜》
《歐洲環球國家地理》《非洲·美洲·兩極環球國家地理》
《亞洲·大洋洲環球國家地理》《全球最美的地方精華特輯狂野非洲》
《全球最美的地方精華特輯走遍美國》
《中國最美的100個地方》《中國最美的100風情小鎮》
《中國國家地理精華》《華北·華東中國國家地理》
《中南·西南中國國家地理》《東北·西北·港澳台中國國家地理》
《中國最美的地方西藏特輯》《中國最美的地方雲南特輯》
《中國最美的地方精華特輯游遍台灣》《中國最美的100度假天堂》
《選美中國排行榜》《人生要去的100個地方中國篇》
2.《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將地理知識和人文歷史有機融合,內容涵蓋宇宙與地球、陸地與海洋、氣候與環境、國家城市地理等方面。
作 者: 黃峻菠 編著
1]出 版 社: 安徽文藝出版社
開 本: 16開
出版時間: 2009-10-1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39631240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地圖/地理 >> 地理
定價:¥46.80
3,剛才找到了一個下載全套地理書的地方:
世界地理問題全解.
氣象學與氣候學.
經濟地理學導論.
環球風光旅遊-外國旅遊地理.
華夏勝景.
地質學基礎.
地圖學.
地球科學概論.
地球概論.
地貌學導論.
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讀圖用圖訓練2-4.
初中各科課堂知識點點通-地理.
城市地理學.
http://sq.k12.com.cn/discuz/thread-418811-1-1.html
『貳』 美國地理位置和氣候(留學用)
美國位於北美洲中部,西鄰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北靠加拿大,屬於北溫帶
氣候上比較多樣,但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中部)
西部自上而下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熱帶沙漠,熱帶草原,熱帶雨林氣候
東部主要是季風性氣候,包括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叄』 地理學入門書籍有哪些
1、首先推薦地圖冊,防水攜帶型《中國地理地圖》和《世界地理地圖》,展開一面為大幅,另一面為行政、地形、氣候等小模塊。地圖是地理學的靈魂,精簡版地圖能讓自己對世界有一個大致了解,看得多之後對一些分界線、區域位置、輪廓會瞭然於心,而地圖冊小模塊知識點如冷暖鋒、地球運動規律也會在翻閱頻次里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當你的腦海有了地圖,之後再看相關地理書籍會更有聯想性和趣味性。
所以,我個人的建議是你先翻翻各類教材,看看自己對什麼模塊感興趣,再具體查找該模塊趣味度較高的書籍。當然,網路上強推的《地理學與生活》作為入門書籍也挺不錯的。
『肆』 求助 推薦幾本好的地理書
供參考
雜志:<<國家地理雜志>>(美國國家地理學會)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
書籍:地圖是最重要的
<<世界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星球地圖出版社)
<<中國地圖集>>
<<世界地圖冊>>(中國地圖出版社)
其他書籍中課本是最重要的
專業的當然是大學教材啦
<<氣象學與氣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地貌學>>
<<世界自然地理>>
<<中國地理>>
不再贅述!
一些旅遊圖書
<<一生中要去的一百個地方>>
教科書
《教海求索五十年》 王樹聲
《基礎教育教學基本功 地理卷》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老師嘛,多多的讀些還是很有好處的。
不是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嘛!這樣也可以鎮的住學生
哈,其實我是粘的他們的,不過真的還是很有用的
多多的看看,什麼都有好處。自己摘著來!
只要留心到處都是地理知識,都是學習地理的好材料!
『伍』 想了解地理看哪些書好
1、《房龍地理》
關於世界的故事:黑白插圖版
這是一本關於「人的」地理書。房龍獨到地從地理的角度來講述各國的歷史演變,分析不同人群的性格特徵,闡釋人與地球——我們惟一的、共同的家園——的關系。既然我們的行星「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運轉當中的公司」,生活於其中的人們只有合作——而不僅僅是「拿走」,也不僅僅是「給予」——才能和平而有序。
這可能不算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地理學著作,但是讀起來卻頗有趣味。
2、《地理學與生活》
原作名:IntroctiontoGeography,11e
相對於其他地理學書籍,本書特別突出了地理學與生活的相關性。對人體有害的天氣現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形態的變化、城市垃圾與危險廢物的處理等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均有涉及。平實、生動的文字與豐富的實例,使本書極具可讀性,讀者通過本書亦會獲得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3、《46億年的地球物語》
約翰H.布瑞德雷/
這本書既是一本科普讀物,又是一本文化讀物:它講大氣的運行、地貌的變遷、河流的緣起與影響、海洋、火山、地震、金屬礦物,還講亞里士多德對生命的看法、人類文明的更迭、諾亞的方舟、人的慾望、大航海時代等。在介紹地球知識、普及科學的同時,也帶我們體驗了一場人類文明的形成之旅。
4、《古老陽光的末日》
搶救地球資源
本書始於描述世界現況:人口成長、資源涸竭,以及我們如何一路破壞我們的「窩」。在此部分,特別重要的是對一個少有人發覺的要素之新洞察:食物和燃料的能量源頭,以及我們正在耗盡這個源頭的證據。我們將談及現況是如何造成的,以及為何明明山雨欲來,很多人卻無所警覺。
5、《所有可能的世界》
地理學思想史
這是一本地理學史和地理思想史的經典著作。作者在書中提供了古代、中世紀以及現代西方主要國家與地區的地理觀念的演變史,並且介紹了它們的地理學與地理學者的概況,有助於讀者對世界范圍的地理學研究和實踐的跨文化理解。
『陸』 美國地理
二、地理環境
[黃石國家公園大稜鏡溫泉:全球首個國家公園]
黃石國家公園大稜鏡溫泉:全球首個國家公園
美國本土位於北美洲中部,領土還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等。全國國土面積9,629,091平方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美國國家總審計局),次於俄羅斯與加拿大。其北與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灣,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海岸線22,680公里。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東部沿海地區分布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中北部平原(中央大平原)溫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氣溫-3℃,7月24℃;墨西哥灣沿岸1月平均氣溫11℃,7月28℃。全國最低點為死亡谷(Death Valley,-86 米),最高點為麥金利山(Mount Mckinley,6,198 米)。
氣候
美國幾乎有著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地跨寒、溫、熱三帶,本土處於溫帶),在主要農業地帶少有嚴重的乾旱發生、洪水泛濫也並不常見,並且有著溫和而又能取得足夠降雨量的氣溫。
影響美國氣候的主要是北極氣流,每年從太平洋帶來了大規模的低氣壓,這些低氣壓在通過內華達山脈、洛磯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時夾帶了大量水分,當這些氣壓到達中部大平原時便能進行重組,導致主要的氣團相遇而帶來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時這些暴雨可能與其他的低氣壓會合,繼續前往東海岸和大西洋,並會演變為更激烈的東北風暴(Nor'easter),在美國東北的中大西洋區域和新英格蘭形成廣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廣闊無比的草原也形成了許多世界上最極端的氣候轉變現象。
大臉盆地區和哥倫比亞河高原則是乾旱而極少降雨的地區,最乾旱時平均降雨量少於15英寸(38厘米)。美國西南部是乾旱的沙漠,夏季時最熱的數個禮拜溫度超過華氏100度(攝氏38度)。西南部和大臉盆地區也會受到來自加利福尼亞灣的季風影響,偶爾會帶來少見的大雨。加利福尼亞州大多數區域都屬於地中海氣候,有時會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發強烈暴雨,而其他月份幾乎全無降雨。瀕臨太平洋的西北方地區則終年豪雨不斷,但在冬季和春季降雨量最大。西部山脈吸收了充足的濕氣,降雨量和降雪都相當沉重。喀斯喀特山脈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降雪不多。
水系
從總體上可分為三大水系:凡位於落基山以東的注入大西洋的河流都稱為大西洋水系,主要有密西西比河、康涅狄格河和赫得森河。其中密西西比河全長6020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凡注入太平洋的河流稱太平洋水系。主要有科羅拉多河、哥倫比亞河、育空河等。北美洲中東部的大湖群——五大湖。包括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屬冰川湖,總面積24.5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水域,素有「北美地中海」之稱,其中密歇根湖屬美國,其餘4湖為美國和加拿大共有。蘇必利爾湖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面積在世界湖泊中僅次於裏海而居世界第二位。五大湖湖水匯入聖勞倫斯河,流入大西洋。
生物
美國有超過 17,000種本土的植物和樹種,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同時,數千種非本土的外來物種有時也會影響到本土的動植物。美國本土有超過400種哺乳類、700 種鳥類、500種爬蟲類和兩棲類、以及90,000種已經被發現的昆蟲。美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之一,在1872年聯邦政府建立了黃石國家公園以保護當地環境,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
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煤、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鉀鹽、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戰略礦物資源鈦、錳、鈷、鉻等主要靠進口。探明煤儲量35,966億噸。探明原油儲量270億桶。探明天然氣儲量56,034億立方米。森林面積約44億畝,覆蓋率達33%。
[編輯本段]
三、歷史沿革
殖民時期以前
在兩萬多年前,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2,000萬,其中有大約1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大約1萬年前,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殖民時期
1607年,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定居於沿岸地區,其中大部分來自英國,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18世紀中葉,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獨立運動
[費城獨立廳: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於此簽訂]
費城獨立廳: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於此簽訂
18世紀中葉,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已有了裂痕。殖民地的擴張,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自覺到英國的迫害,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反傾銷。1774年,來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費城,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並接受處分。1775年,在馬薩諸塞州萊剋星頓點燃戰火;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發表著名的《獨立宣言》,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1777年10月,薩拉托加大捷,扭轉了獨立戰爭初期的不利的態勢。此役使美國人民信心大增,並得到了國際上的支援。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1781年,約克城戰役大捷,美軍贏得決定性的勝利。約克敦戰役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斗外,北美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1782年11月30日,英美簽署《巴黎和約》草案,1783年9月3日,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組成新政府
革命的成功,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1787年,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他們採取一項原則,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同時,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此外,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即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
19世紀初期,數以千計的人,越過阿帕拉契山,向西移動。有些開拓者,移居到美國的邊界,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戰爭
引起南北戰爭的原因,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對這個國家的存在,作了一番考驗。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南北之間,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金融的中心,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1860年代初期,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另組政府,北方則表示,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1861年,內戰爆發了,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打了四年,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1865年,北方戰勝了,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恢復統一,而且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
19世紀初期,美國開始工業化,而內戰之後則步入成熟階段。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美國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全國性的鐵道網,增進了貨品流通。應大眾的需要,許多新發明應市了。銀行業提供貸款,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美國被捲入大戰漩渦中,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世界的新地位
在戰後的10年間,美國的社會與文化可說是個無生氣、無感情、屬於商人階級的10年。據1929年統計,居城與居鄉的比率是56:44,這時舉凡現代生活的特色,諸如汽車、電話、收音機、洗衣機,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戰後經濟呈現極度的繁榮,原因有二, 一為政府不再干涉私營企業且有立法保護之;二為新技術的帶動。雖然經濟成長很快,但是基礎不穩。
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經濟大蕭條影響的不只是美國,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經濟大恐慌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工廠商店關門,銀行倒閉,一片蕭條。193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總統,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蘇醒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軸心國的戰敗、英法實力的衰退,美國和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世界被分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美蘇及其各自陣營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加緊准備,一如戰時。這種狀態,被稱為「冷戰」。
冷戰結束
美國歷史自1960以來,許多方面仍是戰後發展的延續。經濟方面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氣,仍舊是不斷膨脹;從城市移居到郊區的人口繼續增加,1970年,居郊人口超過了居城人口。1960年初期,黑人問題成為美國內部最主要的問題。
1960年代中期,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此外,由於工業的發展與人口的集中,60年代後期,生態環境的污染廣受注意。70年代初期,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是大恐慌以來最嚴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一度復甦。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美國在冷戰中最終拖垮了蘇聯,1991年,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兩大陣營之間意識形態的壁壘也被打破了。1981年4月12日,美國成功發射了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恐怖襲擊與反恐政策
[911事件: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
911事件: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
2001年發生於紐約和華盛頓的「9.11事件」對美國及全球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次事件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美國政府對此次事件的譴責和立場也受到大多數國家同情與支持;全球各地在事件後都有各種悼念活動。該事件也導致了美國的外交政策集中於對付恐怖主義威脅。美國政府開始了反恐戰爭和行動,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後,又在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海珊的政權,建立了伊拉克臨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