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河圖洛書和定風珠哪個好用
定風珠。河圖洛書和定風珠都是夢幻西遊中的游戲道具,河圖洛書相對於定風珠來說命中率還是比較少的,定風珠好用一些。《夢幻西遊》是一款由中國網易公司自行開發並營運的網路游戲。游戲以著名的章回小說《西遊記》故事為背景,透過Q版的人物,試圖營造出浪漫的網路游戲風格。
B. 客家土樓的故事或歷史
客家土樓的故事或歷史:
土樓居民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
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亂、飢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至南宋時歷近千年,輾轉萬里,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系。在他們被迫離鄉背井,流離他鄉的過程中,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都有深切的體會,不論是長途跋涉的流離失所,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
許多困難都得依靠自己人團結互助、同心協力去解決,共度難關。因此,他們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
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
土樓很注重防禦要求。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早先是一片莽荒,遲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處原始森林,蟲蛇出沒,野獸甚多。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內,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遠」,朝廷鞭長莫及,就連福州、廣州、南昌這3省都城,也因相處極端、隘堅路險而奈何不得。
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風強悍的土著襲擊外,先後遷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間也不斷發生殊死的械鬥。 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家客家人極其重視防禦,他們將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難攻的設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樓內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初級火器時代,土樓使客家人獲得了足夠的安全保障。
在客家人中間,流傳著很多在敵人久攻不下,「大樓安然無恙」的故事。
(2)漳州定風珠是哪個地理先生做的擴展閱讀:
客家土樓的結構分類:
客家土樓主要有3種典型,就是五鳳樓、方樓、圓寨。
1、五鳳樓,從整體看,以三堂屋為中心的五鳳樓含有明確的主次卑意識,可以肯定,它是客家文化發源地的黃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續發展,在其群體組合中,只有軸線末端的上堂屋(主廳)採用了堅厚的夯土承重牆。
2、方樓:方樓的布局同五鳳樓相近,但其堅厚土牆從上堂屋擴大到整體外圍,十分明顯的是,防禦性大大加強。
3、圓寨,在圓形建築物中,三堂屋已經隱藏,尊卑主次嚴重削弱;寨是堡壘,防禦功能上升到首位,儼然成為極有效的准軍事工程。
4、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一般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幾乎無秘密可言。
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里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檯、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
C. 地理先生做完墳墓風水是不可以在主家過夜留宿嗎
地理先生只是看風水。不同於道士。喪事請道士為亡靈超度,道場做完是不可以留宿的。
D. 中國女排最早的訓練基地在哪
女排最早的訓練基地:漳州:
漳州被譽為「中國女排的聖地」
福建漳州,作為中國女排最早的訓練基地,乃是36年來與女排共榮辱的「女排娘家」。漳州是女排的福地,女排每次出征前都要來這里。女排是漳州的福將,自從造了女排獲獎紀念碑,漳州再沒遭台風的襲擊。
1972年,國家體委決定在漳州建立中國第一個排球訓練基地,主要因為漳州物產豐富,尤其是水果,這在食品匱乏年代是個重要條件。新組建的中國女排和各省市球隊都到這里集訓。自1976年第一屆中國女排在漳州組建後,漳州便被稱為中國女排的福地,女排每次出征,都會選擇漳州作為集訓地。並由此而騰飛、奪冠。這是最早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女排訓練基地。
1973年,漳州在「竹棚」原址蓋起了一座擁有3塊排球場地、堪稱當時「世界級」水平的訓練館,這就是2004年3月15日剛剛「退役」的中國女排1號訓練館。
30年來,從這座訓練館里陸續走出了陳招娣、陳亞瓊、張蓉芳、郎平等幾代優秀女排選手。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從福建漳州騰飛,實現「五連冠」,1號訓練館立下了汗馬功勞。
1981年,女排首奪世界冠軍後,廈門政府對漳州基地特殊照顧,答應給基地供應煤氣,「這種待遇地委書記都沒有」。
1985年為紀念女排取得三連冠而建的紀念碑上,有一隻高高托起的排球,這被漳州人稱為「定風珠」。漳州自古就是台風頻發地,但自從有了「定風珠」,這里鮮有強勁台風。
1992年,中國女排在出征巴塞羅那奧運會之前沒有到漳州集訓,而是去了郴州,取得了歷史最差成績。在女排暫時走入低谷時,全體漳州人民每人捐資1元錢,建成了「漳州女排騰飛館」,以激勵女排姑娘不氣餒,再騰飛。
2004年3月29日,福建漳州體育訓練基地投資1100多萬元的中國女排訓練館正式開館,而早在半個月前,正在漳州備戰雅典奧運的中國女排已經搬入該館訓練。漳州基地一切從女排中來,一切為了女排!
E. 三僚村的兵災紀錄
三僚村自唐末楊公定居以來,代代名師雲集,華廈巨屋,蔚然可觀。從清代三僚村二姓族譜中古村圖,可以略窺一二。三僚村莊建築的破壞,主要是清初以來的三次兵災 就是村口的羅經石,楊救貧當年選中三僚傳道授業,是因為三僚村地形狀如一個太極圖形。站在兩姓界的「和合石」上看,三僚村是一個盆地,盆地中間一座條狀石山「羅經石」恰似羅盤中的指針。曾屋村和廖屋村如太極圖中的兩儀,為強化八卦圖形,後來人為在盆地中間建造了東華、西竺、南極、北斗四座寺廟,在全村營造了八個景點,吻合了《易經》中「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原理
三僚村仍保留了不少古代風水建築作品,如章罡土、七星池、龜蛇會、石拱橋、虎形祠、狗形祠、蛇形貓眼祠、靠壁天井側面祠、石仙宮等以及大量宋、元、明、清古墓如人形山、海螺形古墓群、卧虎形墓、猛虎跳牆形墓、寅時葬而卯時發、鳳形墓等典型的明清墓葬風格。
據曾氏古族譜《僚溪文叢》記載,「八景」乃當年楊公親自命名,他對弟子曾公說:「僚溪雖僻,而山水尤佳,乘興可登眠弓峻嶺,健步盤遨獨石讒岩,賞南林之晚翠, 觀東谷之朝雲,覽西山之晚照,聽北浦之漁歌,臨汾水龍潭而寄遐思, 卧盤龍珠石以悟玄奧,耕南畝以滋食,吸龍泉而烹茶,餘生得無窮之樂,可謂知足,而死無憾矣」 唐朝末年風水大師楊救貧定居三僚授徒傳業開始,三僚產生了許多風水先生,踏勘風水的足跡上至皇家陵園,下至平民宅第,形成了風水學說的形勢一派,在江西、廣東、福建乃至東南亞一帶具有廣泛影響,在潮汕一帶猶負盛名。宋朝以來,僅廖氏就有上百人在潮汕相地,其中出名的地師有宋朝廖月山、廖子安、元朝的廖國玉、明朝的廖炳章、廖勝概、清朝的廖炳子和廖仁等七人,在當地留下大量的建築風水,三僚人稱之為「七廖下潮汕」,至今在三僚仍然有「不到潮汕不出師」的說法。隨著潮汕人不斷拓展海外的生存空間,三僚的風水聲名遠播港台和東南亞一帶。當然,最為三僚人感到驕傲的,應屬明朝廖均卿等三僚地師勘擇的明十三陵。即便如此,在地師們世代居住的三僚村,也留下了他們許許多多的風水實踐傑作。
2013年9月,中國風水家協會命名三僚村為「中國十大風水寶地」,中國風協主席高佔全授牌。第三屆中國風水文化節將在這里舉行。 三僚村每年有四次廟會,為菩薩唱戲酬神。三僚在七十年代以前,村內自己有戲班,八十年代後,戲班解散了,便從外地請戲班唱戲,唱戲時村民呼朋引友觀看,熱鬧非凡。三僚廟會情況大致如下:
楊公戲:舊歷正月,是風水先生為答謝楊救貧祖師保佑他們一年中生意興隆舉行的娛樂活動,唱戲時間一般為十幾天,最多可達一個多月,取決於風水先生還願資金多寡情況。曾氏、廖氏楊公廟會的時間、地點都不一致,故楊公廟會在三僚的時間很長。但是鄉村唱戲往往在下午四點才開始,表演到深夜,遊客不容易遇到
福主戲:福主是村莊的坊神,三僚曾氏、廖氏的坊神不一致。廖氏的福主戲在舊歷二月,曾氏的福主戲在舊歷十月,福主戲時間長短也取決於化緣情況,一般可以達到10天左右
真君戲:真君即許旌揚,水神,民間稱其為許真君,每年農歷八月是旱季,唱真君戲有求水神保佑下雨的意思,時間大約是十天
華陀戲:三僚村供奉葯神華陀,每年四月,為華陀唱戲還願,感謝他保佑村民身體健康
此外,三僚還有一些地方神明,如關帝、老官、三太子等,過去每年在固定時間會為他們舉行廟會,但已經漸漸少了,只剩下上述四種比較正常進行。雖然廟會仍每年照常進行,但赴廟會的信徒、觀眾漸漸稀少了 三僚村的宗教文化比較豐富,庵堂廟宇比較多,現有大小祠廟10餘座,其中有專人住守的有6處,有和尚2名、齋公(未出家的守廟人)3名、尼姑3名、童子6人(其中童男5人,童女1人),合計宗教人員14人。現將三僚村內的主要祠廟和供奉的菩薩介紹如下:
曾氏楊公祠:位於三僚村誠真希望小學旁,新建。二進,前廳供奉著樟木雕刻的楊公和曾公真身像,後廳供奉曾氏村的坊神三尊。房屋為磚混結構,殿宇式,單層,佔地面積約150平方米,門面為花崗岩雕刻,由廣東何益波先生捐建。前殿牆上鑲有黑色大理石碑,碑文為三僚曾氏歷史上的國師、明師和皇帝的詔書等史料。曾氏楊公祠是遊客到三僚的主要參觀點,有專人管理。相傳風水先生出師的羅盤,要放在楊公祠的神案上供奉才有靈氣,故每年有大量風水先生到楊公祠內祭祀供奉
廖氏楊公祠:位於三僚廖屋村內,舊屋重修,殿宇式建築,佔地約80平方米,牆上懸掛著木質的廖屋歷代國師、明師匾。供奉楊公、廖公、廖氏福主、老官、華陀等五尊菩薩。楊公和廖公菩薩都是近10年內新雕刻而成,體積較小。以碑坊代替門,香客可以自由出入,沒有專人管理,由於往來不方便等原因,香火遜於曾氏楊公祠
東華寺:位於三僚村石下村小組境內,距圩街5華里。東華寺原址在廟子嶺上,毀於民國年間,1985年恢復時,雖然沿用了寺名,但卻是在山下一處普通民房內立香火,土木結構,坐東朝西,供奉佛教的如來佛、彌勒佛等菩薩,大殿有一副對聯曰:「油來釋伽即是牟尼原系成佛之祖 老誕李爾即是道君乃為道教之中」,東華寺地處偏僻,遊人甚少
北斗庵:位於三僚村後龍山竹背村小組的范圍內,一進村即可以看見山頂一片毛竹林中露出的紅瓦白牆,但距三僚圩約有五華里的距離。古寺因「文革」荒蕪,1991年5月重修,外門楣寫著「北斗寺」三個大字,內門楣則是「清風明月」四字。大殿有兩副對聯:佛可以成但要放下屠刀去 福亦能賜必須把出善心來。寺內供奉的是佛教如來、觀音、彌勒等佛像,駐寺的是一位老年女尼。三僚村有一句贊嘆村裡四大特色的歇後語:「北斗庵的鍾——響。」鍾聲可以震盪十里三僚
南箕寺:位於三僚圩南面5里廖屋的一個山坳里,因為山坳地形如筲箕而得名。相傳宋代已有小寺,的寺廟乃清代咸豐年間建,初時為尼姑庵堂,後演變為佛寺。1987年重修。為一殿三間。周圍沒有人家,比較僻靜,有水田數丘,守廟人以耕田為主
西竺寺:位於三僚村西邊通往黃嶺的山道旁邊,與九尾杉隔一段田相望。原寺毀於「文革」,2003年冬天重修,也是一殿三間,磚木結構。供奉佛教諸菩薩,有一位居士駐守。相傳西竺寺過去殿宇宏偉,香火鼎盛
觀音寺:位於三僚村排上小組的金鳳山下觀音岩前,曾用寺名金鳳寺,寺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寺殿堂分為上下二幢,下幢為清代建築,原駐女尼。上幢為新建,用殿堂將觀音岩洞口蓋住,現住和尚。新年還新建了戲台和觀音殿,觀音寺供奉佛教如來、觀音等菩薩神像,相傳觀音像求子甚靈,香火較為旺盛。觀音寺前有簡易村道通到祖背水庫大壩上,長1.5公里
水閣寺:位於三僚圩北側河邊,原寺建築宏偉,民國年間被火焚毀,在原址旁邊修復。一殿式,寺內供奉的是坊神、水神,無人駐守
關帝廟:位於三僚曾屋土圍內,一殿式小廟,供奉關公菩薩
真君祠:位於三僚村石下村小組境內,樓閣式小廟,沒有專人駐守,供奉許真君像,每年夏秋之季,村民要抬許真君像游村求雨 三僚村作為一個全國著名的風水文化村,村內有大量的風水建築。但由於民國8年、民國34年的戰火和「文革」的破壞,對村內的風水建築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現存風水建築數量有限,還需要我們進行進一步的發掘、整理甚至去恢復。三僚村現存的風水建築主要分為祠堂、陵墓及其他一些建築,我們將其中主要建築分類介紹:
祠堂:三僚村二大姓氏的宗祠,都已被毀,廖氏宗祠正在恢復。房派小祠大部分存在。三僚的祠堂不拘格局大小,在風水角度都進行了認真的講究,大多數可以成為風水術的教材
我們將其中一些典型作一個簡介:
1、蘭溪堂:位於三僚曾屋村誠真希望小學背後,又名側面虎形,壬山丙向,天井水出丁口,丁向開院門。祠前有一個反弓刀形水池。祠建於明朝中葉,原來三房俱發,人丁興旺,清乾隆年間重修時改動了朝向,丁財忽衰,幾乎絕了二房,在清嘉慶年間再修時,特意立了禁碑,不許後代再改朝向
2、蛇形祠:位於三僚曾屋村誠真希望小學後面,是曾氏一個房祠,祠建正在後龍山一個蛇形山樑之下,整個祠以蛇的特性設計。後龍是一條蜿蜒的山樑,祠堂正好座落在山樑落穴處。祠堂後坡用石塊擺成蛇鱗形,狀如蛇頸。祠堂院門開在右側,門口有一堵牆擋著,繞道而入,是一道狹長的曲廊。院牆不高,但院內一堵照牆很高,把祠堂大門擋得很嚴實。院內祠堂門前開了一口半月池。整個祠堂造型低矮、曲仄。到處都不對稱,院子一邊大小,房子一邊大小,連房沿都是一邊大小,屋後的牆角都是一邊方一邊圓。堂內香爐擺法也怪,神案上一個香爐,神案下一座香爐。這座精心設計而處處別扭的祠堂確實耐人尋味。這是一個下山蛇形,壬山丙向兼亥巳,穴點在蛇的七寸,院門丙方正是蛇口,壬山丙向兼子
相傳做這個祠堂的地理先生姓廖,是他們的母舅。用羅盤分金,共五房,其母問兄長, 那一房好?當時回答說都好。晚上,私下告知其姐妹說,好在二房,差在四房。其母要兄長改變風水,因為四房孝順,二房忤逆。後來其兄通過改變房子結構,做成蛇形,讓風水好四房絕二房。後來二房發現了蹊蹺,向舅舅求情,舅舅點撥他在地下放一個香爐祭祖,二房於是也可以看見天光,後代不至於絕香煙
3、維慶堂(狗形祠):位於三僚曾屋村誠真希望小學背後,大門甲山庚向兼卯酉,側門壬山丙向兼子午。整個房屋按照狗的特徵進行設計,門大,窗大,祠內的神案牌位不是安在祠中間,而是安在祠內北邊角落,祠的後門也不是開在後面,而是開在房子的前側,開在狗耳的位置上,祠的前面還精心設計了一個狗食盆。狗形祠屬曾氏三房
4、若文堂:位於三僚老圩南面曾氏老屋,屬曾氏三房的房廳,其天井分上下兩座,下天井只有三面,一面由牆代替,故名「掛壁天井」。掛壁天井大門未開,只在屋角開一側門,據說開大門會絕長房,不開大門開側門,房房皆利。長房很盛,有800多丁,祠堂是明朝時曾喬世做的,叫「翻肚鯉魚形」。這祠堂的門多次遭雷擊,這又有一個講究,叫雷越打,鯉魚籽越多。因為一打雷,鯉魚便產卵。祠堂是坤艮兼辛乙向,辛丑分金,甲方開門,出子午口,卯水上堂,對酉卯峰,所以不能正面開大門,正面如果開門朝不了山峰,而側面開門是一個尖峰,甲方開門對文峰,是希望出文人。國師曾羅三、曾永章都是出在這個祠堂
5、九鰍落窠:位於三僚曾屋村南門村小組范圍內,是曾氏五房的一個房廳,廳主喬新公。相傳按九鰍落窠形設計坤山艮向兼申壬,人丁興旺,九鰍落窠,意思是建在盛產泥鰍的水田裡。後來,另一房建烏鴉落陽堂制煞它,因為烏鴉喜歡飛到田裡吃泥鰍,喬新公在堂後建了一個鳥銃形,對付屋後的烏鴉
6、烏鴉落陽:位於三僚曾屋村南門村小組范圍內,是曾氏五房的一個房廳,建於乾隆癸酉年,堂主是庄陽公。相傳因為「九鰍落窠」祠建成後,人丁非常興旺,故庄陽公建祠時,按「鳥鴉落陽」設計了這個房廳,此堂為丁山癸向,為了剋制前面「九鰍落窠」堂,設計了這個烏鴉泊田的形狀,在祠內安放了一個踏米的舂,每天一上一下地踏米,像烏鴉低頭啄食泥鰍的形狀。民國三十四年被火燒毀
陵墓:三僚村墳墓比較多,宋明時代的古墓數量也很大,其中不乏風水講究的精品
1、側面虎形:位於三僚村陽背堖楓樹下,是宋代曾姓的玉屏公(又叫吾道公)之墓,他是文辿公第18代,相傳虎形墓這個位置,屬另一房所有,墓對面建了三房的狗形祠後。人丁興旺,對吾道公一房壓力很大,吾道公用自己的生命換到這個位置,造了虎形墓,壓倒了狗形祠。 墓碑文如下:「宋十八世祖曾玉屏太公墓, 葬陽坳楓樹下騎龍穴虎形申山寅向庚甲,庚寅分金。皇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歲五月吉日重修。(聯曰)石淳覺春仙榻暖,佳城不夜來燈輝。」虎形墓是卧虎,這個虎形用心良苦,因為是伏地虎,兩只人工的虎目很大,可謂虎視眈眈,但只是看住山坡下的狗形,並不咬狗。也咬不住狗,俗話說寅公進村食豕,先問犬公,因為狗形祠亦是同宗
2、廖伯淵婆太墓(猛虎跳牆形):廖姓在陽背堖的虎形墓,叫猛虎跳牆。陽背堖本來是曾姓人的祖墳山。廖姓久就打算在這里找塊地建墳,分點風水。後來二房有一個女兒嫁到曾家,在春節帶菜回娘家時,她用地契包雞腿回去。幾年後,廖姓在這里做成了一個虎形墓。以後廖姓二房人丁發展到幾千人。主要在分布在下廖和寨腦。墓壬山丙向正針,共有十一塊墓碑,墓過罡刻有「屏山水帶、秀挹清環」橫聯,另有兩幅柱聯:位妥仍昭穆 神安福子孫;德澤綿長光日月 靈機變化會風雲。主碑碑文:「祖妣生歿藏內葬本處陽坳上虎形正針壬山丙向縫針丁亥丁巳分金」
3、海螺形墓:三僚塘里曾姓的祖墳叫海螺形,在虎形墓上面,面朝廖屋,後來重修時,先生哄他們用石灰砌墓,便把海螺毒死了。塘里曾氏便衰了,遷到了縣城附近,人比較少了。海螺形有八個墓,摘錄其中三個碑文如下: 一、「葬在陽坳上海螺形乾山巽向,高祖考廣尊府君墓, 萬曆二十七年三月吉日嗣孫勝、原、未重修。」二、「高祖妣李氏孺人之墓,萬曆二十七年三月吉日。」三、「宋祖考貴運府君之墓,葬本里陽坳上海螺形,萬曆二十七年三月吉日重修」
4、文辿婆太墓:位於三僚陽背堖最高處,聽別人介紹說這個墓是「人形」,但墓碑上說明是「旗形」。這墓是唐末時建,是曾氏第一個墓,多次重修,後代非常興旺。碑文:「唐故妣曾公文辿、母謝、朱老孺人之墳」「葬陽坳上旗形酉山卯向」
5、太監墓:位於誠真希望小學後面曾氏下砂的毛竹林里,坐壬山丙向兼亥巳。三僚居民有「先有陳劉沈,後有高曾廖。」的說法。沈姓過去就是大姓,人多勢眾,曾姓來了之後,就在沈姓的祠堂旁邊(蜈蚣形) 做個下沙(一道山樑),做了三年,沈姓人一個晚上就把它刨掉了。明代初年曾從政成為朝廷的國師,請來了皇帝的聖旨,重新修築了下沙,(關閉了沈氏的生方) 沈姓人後來遷走了。其中一個皇家太監死在三僚,三僚曾氏將其葬在下砂上,墓仍存。碑文如下:
「明欽差力士官黃公諱榜之墓。太史從政公再召入京都, 旋卒,上命力士官黃公護柩回籍,公囗囗吾地,因葬此焉。曾姓合族立石 道光五年孟冬 吉日重修」
從碑文看,是因為皇帝第二次召曾從政上京相地,不幸亡故, 皇帝派太監送靈柩返鄉。太監死在三僚,葬在三僚。三僚曾姓有意將太監葬在砂手上,借欽差墓防止沈姓再平砂手的意圖也很明顯
6、龜形墓:位於三僚村羅經石北麓的公路邊,墓前用水泥澆鑄了兩只龜前爪,正好在水田裡,龜態昂然。據碑文載,原墓為清代同治年間建,巳山亥向兼丙壬分金,癸酉年重修(1993年)五月重修時改為巳兼巽。墓主系皇清待贈擬謚「忠良敦樸」的曾毓倫老大人,附葬有兒子傳伯。墓上橫幅是「江山永固」
7、羅三公墓:位於三僚圩前公路左側的大松樹下。明萬曆年間建墓。清代前已經四次重修。碑載:「皇明萬曆祖父母記載家譜葬三僚魚土嵊寅山申向兼甲庚地肖魚形。皇明23世祖妣考 公邦旻?字羅三太公 母鍾、溫氏太婆 老府君之墳墓」。三僚村有個「羅三公修南京,從政公修北京」的說法,是風水國師墓
8、鵝形墓:位於三僚曾氏下砂上方的一株大楓樹下,為曾氏十世祖曾樸齋和夫人鍾氏合葬墓,後來22世、24世亦附葬於此,碑上說明是:「本村砂樹腦鵝形亥山巳向」。整個形狀象是一隻張翅欲飛的鵝,兩邊砂手環抱如鵝兩翅,穴位點在鵝屁股上,這是鵝起飛時,屁股必定上蹺,故這是正穴。來龍軟了一點,所以栽了一株大楓樹,這樹象徵鵝頭
9、廖均卿墓:三僚最有名的國師墓,是廖均卿墓,1982年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廖均卿墓相傳是天葬,找不到墓穴。落葬時,其親屬和工匠抬至其生前擇定的嶺背猛虎下山形附近,突然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傾盆大雨。大家慌忙四散避雨,不一會風停雨歇,大家出來一看,棺柩已失,山坡上已經隆起了七個墳堆,竟不知那一個是真穴。這個地方在梅窖鎮黃嶺村,與三僚村一嶺之隔,為下山虎形,望碑在虎形的頭頂,7個土堆正好是虎嘴的位置,實際上陡坡上突起的7塊石頭,很象虎牙
10、廖文政墓:位於梅窖鎮店山村老爺山眠犬形,與三僚村一山之隔。墓藏在一個小山窩內,整個地形象一隻卧地狗,所以地名就叫眠犬形。墓在犬形的腹部。明代隆慶四年建墓,清代康熙55年和同治6年重修,乾山巽向。橫樑上書 「太史世家」,碑文曰「明敕授欽天監承旨郎廖考東山公太 妣張氏婆 妣鍾氏何氏婆 之墓」,碑右上角是「皇明隆慶四年庚午歲臘月」,碑左下角是:「皇清康熙五十五年丙午歲夏月觳旦 同治六年十一月吉日 」
11、鳳形墓:位於三僚廖氏後龍山背坑沖,子山午向兼癸丁。此墓又名寅葬卯發、寅葬卯絕墓,墓形為鳳,墓穴點在鳳尾,為明代三僚著名風水師廖歧山親建祖墓。相傳,廖歧山做墓時,斷言點中穴位後,全家當日將有滅門之禍,但如果棄家遠遁,當日即可大發。廖歧山寅時做墓後,即從家裡的後窗跳出遠遁,其兄弟等人不信,當日卯時應驗,屋塌人亡。廖歧山逃至外地後,大發
其他風水建築:
三僚村在祠堂陵墓之外,還有一些其他風水建築
1、曾氏下砂:位於三僚圩北面河邊,沿山樑人工加築的一道土壩,高約2米,寬約3米,長約50米。曾氏下砂的修築,是明代曾氏與沈氏爭奪生存空間的建築,砂手護住曾姓祠堂的下方,不讓生氣沖走。但修築下砂,卻在沈姓的上方,擋住了他們的生方,故發生了爭執。曾氏藉助的皇室的權威修築了下砂,並將太監黃榜的墓葬在砂手上,制煞了三僚沈氏
2、龜蛇把水口:位於三僚圩側河邊,三僚河水在此繞圩而流,曾氏在此人工堆積了一個圓土堆,一個長條形土堆,象徵龜形和蛇形,讓龜蛇保護水口
3、出土蜈蚣: 出土蜈蚣是三僚後龍山的別稱,由楊救貧的鈴記「出土蜈蚣艮寅向」得名。明代以前,三僚沈姓的後龍即出土蜈蚣,曾氏在與沈氏爭奪風水時,正對著蜈蚣建了一個石拱橋,是個弓形,在橋頭建了一座水閣,為箭形,用於破出土蜈蚣的建築
4、章罡土和七星池:位於三僚廖屋村北無蚊祠後面,是一座人工修築的土堆,高約2米,厚約3米,寬約20米,把一條從山谷里涌來的溪流分成二半,一條流入村內,經七處水池曲折流入村前小河,另一條從村邊繞流入村前小河。建在明代初年,由國師廖信厚主持修築,目的是化解本村後龍座山山煞水煞,使廖姓後代人丁興旺。其做法是「文公無蚊祠」、「月洲堂」為軸,在白虎方按五行生剋制化之理,在無蚊祠後龍構築章罡土、由北而南開挖「天乙池(土)」、「犁頭池(火)」、「墨池(木)」、「曲尺池(木)」、「硯池(水)」、「半月池(金)」、「太乙池(土)」,七池以小溪相連貫通,自太乙池起,逆水而上至章罡土;同時,先後在廖屋村內開挖了一百零八口塘,七星池如人的七竅能通氣聚氣,對應一百零八口塘,恰似人體全身上一百零八個穴位,使之血脈暢通 三僚廖姓人引以自豪的是受明成祖朱棣召進京為皇帝陵墓選址的廖均卿,他選定的昌平縣黃土山上一共安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那兒已 被後人稱之為「十三陵」,此之後北京故宮大皇城的勘測也出自於廖均卿之手,廖均卿因此被皇帝以四品職銜供養至老死,他的墓地至今還在三僚村的半山腰上,我拍下了這形如猛虎下山、蘊蕆著很多奧秘的古代墓穴
1984年廖均卿墓被確定為興國縣文物保護單位,在三僚有好多座造型各異的古墓,相傳楊筠松創造了72種陰宅墓葬法,每一種都有不同的造型,諸如「鳳形」、「龜形」「蛇形」、「蛤蟆形」。我們眼界大開地看見了「虎形」的墓穴就猶如一隻老虎卧在山頭,兩尊副碑如兩只豎立的耳朵,墓碑誠如張開的大嘴俯視著山下的村落,位於村口的「鯉魚形」墓穴是給明萬曆皇帝選了陰宅風水的曾邦旻的墓地,墓前的參天古樹猶如鯉魚的兩根胡須,可惜的是,左邊的那棵樹在大練鋼鐵的年代給毀了。
三僚村引以驕傲的是為萬里長城修建九鎮軍事要塞和北京天壇祈年殿而堪址的曾從政,曾從政因為長城擇址有功被皇帝一直供養在北京,老死後永樂皇帝還派遣了兩名太監護送其靈樞還鄉榮葬,只可惜我們沒有發現曾從政的墓地,倒看見了護送其靈樞回鄉的太監黃榜的墓址,三僚的開基祖先是曾文訕,這位楊筠松的首席弟子為了卻師父心願而制煞了贛州府督盧光稠的歷史掌故不但廣為流傳還載被入了贛州府志。 三僚村東南方的山峰均為石灰岩層,有二處岩洞較為著名,即觀音岩、吸石洞
1、觀音岩:位於三僚村排上村小組尾部,位於觀音寺後,觀音寺上殿的神案之後,即為觀音岩洞口,高約2米,寬不足1米,行人可以很方便地出入。入洞10餘米處,洞分兩岔,一處略為寬敞,象一間十幾平方米的房間,設有菩薩和神案,有香火祭祀。另一岔洞向下延伸,已被人工用泥土堵塞,未能探明深淺。相傳裡面還有洞穴,穴內有天然石佛。興國縣1985年印刷的地名志中,在山洞節里,有單獨的條目介紹觀音岩洞
觀音岩又名石仙宮,相傳洞內寬闊有河,可以通往寧都賴村,楊救貧曾在洞內修仙悟道,著書立說。五十年代初剿匪時,三僚鄉政府組織民工進行了封填
2、吸石洞:位於三僚村羅經石峰西麓半坡中,興國縣道光四年出版的縣地圖中,就標明了這個洞的存在。洞外有二塊巨石掩蔽,巨石間有一道不足一米的石縫曲折相通,外面不易發現洞口。洞口很寬敞,高寬都在三至五米左右,下洞有人工修建的台階十餘級,入洞後有上百平方米的廳堂,然後分成若干個可以進入的岔道。這些岔道曲折相通,吸石洞雖然不如太平岩寬大,但也是幽靜深遠。在洞內沒有找到地下溪河,石燕極多,鳥糞遍地,把鍾乳石柱都蒙上了一層黑色。三僚村如果作旅遊開發,這個洞和羅經石一起還是有一定觀賞價值的
F. 定風珠 魏繼新 閱讀理解
11.小說開頭描寫了小鎮的哪些特點?在文中有什麼作用?(4分)
答:(1)小鎮的特點:景色秀美(或「山水十分有情趣」);街道古樸(古色古香);地處偏僻閉塞。(2)作用: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環境等背景因素,為下文的民風淳樸,為屠夫的古樸性情和都市人「老者」多疑心態間的對比作了鋪墊。(特點2分,作用2分)
12.統觀全文,簡要分析屠夫這一人物的形象。(4分)
答:(1)勤勞能幹(「每日里殺頭肥豬」,「用擔挑了,步行幾十里山路,到城去賣」);(2)樂於助人,人緣極好(「捎了些鎮人托買的東西」,「樂此不疲」);(3)人粗心細(「把它們用信包包了,做上記號。他雖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卻極細,從不會錯」);(4)朴實公道(「他的豬肉極好賣。他從不要高價,也不扣斤兩」);(5)仗義無私(「區區一破桌,你願要,便拿去吧」,「你既為病家故,我何可讓你破費,並置這新案桌送與你吧」)(1點1分,答出4點即滿分。)
13.本文多處運用對比手法描寫人物,請列舉兩例加以賞析。(6分)
答:示例:(1)將屠夫的真誠淳樸、坦盪無私與老者的謀取私利,猜疑屠夫敲竹杠的「偏狹之心」進行對比。
(2)將老者的穿著、外貌等,如「打扮倒也入鄉隨俗,穿了藍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銀須飄飄,頗有些風骨」與老者想騙取名貴中葯「定風珠」的骯臟內心形成鮮明的對照。
(3)老者前後的言行形成對比,如開始想蒙住屠夫購買案桌,還擔心屠夫「敲竹杠」,後來「汗顏」自己「這等偏狹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看來仍是心不達,藝不精矣」,到最後嘆道:「吾何止心不達、藝不精,而是枉讀葯理詩書,不如一屠夫矣!」,並「摘牌罷醫,不再懸壺」。非常傳神地表現了老者的精神蛻變。這些對比描寫,不僅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也讓故事情節更具有可讀性,而且凸顯了小說的主題。(一例一析各1分,總析2分)
14.本文主要寫了定風珠的故事,請探究深蘊其中的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答:(1)小鎮、小鎮上的人們:對民風淳樸的贊美;(2)面對陌生人的索求,屠夫願意讓出自己十分鍾愛的每天用得順手的案桌:對坦盪無私品質的贊美;(3)老者購買「案桌」:對謀取私利以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多疑之心的厭棄。(4)老者面對案桌,面對屠夫時的心態:對現代都市人的心態因商品經濟風潮的侵染而悄然改變的擔憂以及對我們作為人應該持有的寶貴品質應當堅守或者應當回歸的期待。(答對3點即滿分)
G. 魏繼新《定風珠》的賞析
作者在首段就小鎮的背景地理等因素作了詳盡的說明.這是一處絕妙的伏筆!它為下文的民風淳樸,為屠夫的古樸性情和都市人老者多疑心態間的對比作了強有力的埋文章的發展因此顯得合理不牽強,具有很強的可讀性與耐讀性
H. 項橐的人物經歷
小項橐長得眉清目秀,水洗一般,無師自通,聰明過人。他自小就喜歡觀察事物,遇事好砸破砂鍋問(紋)到底。提出的問題使好多大人難以回答。夏天項橐見電閃雷鳴,瓢潑大雨隨之而降,就問父親:「天為啥打閃打雷?」父親說:「是天老爺讓打閃忍娘娘照明,他打雷轟劈壞人和妖怪。」項橐反問:「那壞人和妖怪只有夏天有,冬天沒有嗎?」父親張口結舌說不出道理來。一天,舅舅來走親,晚上在院里乘涼,天空晴朗,繁星滿天,舅舅逗項橐說:「橐兒,你說天上有多少顆星?」項橐說:「跟地上的人一樣多。」接著反問舅舅:「你頭發有多少?」舅舅回答:「跟你的一樣多,不信你數數呀!」項橐說:「行,你把頭發拔下來,我就數。」惹得在座的人哈哈大笑。
一次項橐正在門口玩,忽聽雞群嘎嘎叫,只看見雞亂竄,找埝躲藏。項橐抬頭看,一隻老雕翻上覆下的要抓那隻帶一群小雞正在覓食的老母雞。這時,項橐左手攏住老母雞,右手扳倒一棵臘樹條,一條腿蜷,一條腿跪,昂頭看著有恃無恐的老雕,當老雕再次俯沖下來,項橐右手一松,只聽撲哧一聲,老雕挨了一臘條,返回藍天,再也不敢回來了。 項橐常問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媽媽說,是你爸爸打魚,從涼汪里打撈上來,用漁簍背回來的。項橐雖然不信,但對涼汪卻產生了興趣,老想去看看。涼汪在灣溝河上,因水冬暖夏涼而得名,離袁家莊有五六里,發源於聖公山前,袁家莊東西兩條小河便是灣溝河的上游。夏天的一個中午:項橐和幾個小夥伴,順流而下,來到涼汪,正遇著一個怪物張牙裂嘴的要吃老漁翁,那怪物像水牛,長著獨角,兩眼發光,還會說話。看到這種情況,幾個小夥伴都有些打悚,便往後退。項橐想弄個明白,便問:「老大爺,怎麼回事?」老漁翁說:「剛才我在打魚,不想撈出一個小葫蘆,上面系著黃綾符子。我便解開綾,拔出瓶塞,想看看裡面裝的啥東西,不料想鑽出一個小東西,一打滾便長成這個冤家。二話不說,就要吃我。」那怪物陰陽怪氣的說:「我被玉皇大帝關在這里上千年了,沒撈著吃人,現在又餓又渴,不吃你吃誰!」項橐一眨眼高聲對老漁翁說:「你偌大年紀,還騙我們小孩,它這么大個身驅,還能裝進小葫蘆里嗎?」老漁翁急著說:「不信你問它!」小項橐便對那怪物說:「你真能屈能伸,就再鑽進這葫蘆里做個樣子我們看看,如果是真的,不但可以吃這老人,連我們這些小孩也可以吃!」那怪物聽了很高興,便越縮越小,最後變的像條小泥鰍,嘟的鑽進葫蘆里,項橐隨即將塞子擰緊。高喊,快拿黃綾符子來。將黃綾扎在葫蘆細腰上,又把它扔進涼汪,老漁翁這才恍然大悟,非常感激項橐救他的命。項橐告訴大夥,以後不要再碰這個孽種。從此怪物再也沒有出現過。
有一次,一個官差路過這里,他對項橐的聰明才智早有耳聞,就想親自見識一番,便以人馬皆餓為名,來到項橐家說明來意。項父母平時很好客,經常接濟人。這次見是官差,二話沒說便找了草料喂馬,隨後又問差爺想吃什麼,官差便說:「米面飯都行,但要廿樣菜」。這可把項父母難住了,拿什麼拼這廿樣菜呢?這時項橐從外面玩耍回來,見父母面有難色,就問父母是怎麼回事。父母就把經過說了一遍。項橐略加思索,便對母親說:「烙個大餅,用大蒜和醬拌生、熟兩盤韭菜就行了。」母親不解,項橐解釋說:「生韭熟韭,二韭(九)一十八,再加上蒜和醬,正好廿樣。」母親雖然心裡不踏實,但也只好如此照辦了。等到飯菜上桌時,把那個官差驚得目瞪口呆,暗暗佩服項橐的聰明才智。 車子繞過「城」後,孔子下車返身走到「城」下,望著坐在「城」內的這位非同尋常的孩童,覺得蠻可愛,於是向項橐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孔子問:「你知道何山無石?何水無魚?何門無關?何車無輪?何牛無犢?何馬無駒?何刀無環?何火無煙?何人無婦?何女無夫?何日不足?何日有餘?何雄無雌?何樹無枝?何城無使?何人無字?」
項橐不緊不忙地回答:「土山無石,井水無魚,空門無關,輿車(轎子)無輪,泥牛無犢,木馬無駒,斫刀無環,螢火無煙,仙人無婦,玉女無夫,冬日不足,夏日有餘,孤雄無雌,枯樹無枝,空城無使,小兒無字。」
孔子一邊聽一邊撫掌,口裡念道:「善哉!善哉!」待項橐答畢,孔子說:「我車中有雙陸局(一種古代博戲),和你一起玩玩怎麼樣?」誰知項橐卻說:「吾不博戲也。夫子好博,風雨無期;諸侯好博,國事不治;吏人好博,文案稽遲;農人好博,耕種失時;學生好博,忘讀書詩;小兒好博,答撻及之。此是無用之事,何用學之!」一番富有哲理的回答,令孔老夫子既難堪又佩服。
接著,小項橐反問了孔老夫子3個問題,結果呢孔老夫子連一個字也沒回答出來,鬧了個大紅臉,最後只好說了句「後生可畏」,遑遑而去。
一個七歲之齡的孩童,面對一位知識淵博、見多識廣的大學者和40多個提問,居然對答如流,滴水不漏,且能言善辯富有哲理,不愧是天下神童也。項橐以其非凡超眾的智慧,難倒了孔聖人,被人們譽為「孔子師」。可惜他十歲就夭亡了,這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明《廣博物志》稱「項橐,魯人,十歲而亡。時人屍而祝之,號『小兒神』。」當時,各地還立有一些先聖大王祠和項橐廟,只是這種廟現在已很少見到了。但「小兒神」項橐沒被人們忘記,他七歲為孔子師的故事迄今仍在流傳著。 一天,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
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咱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
孩子答道:「我叫項橐。」
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你的嘴很厲害,我想考考你——什麼山上沒有石頭?什麼水裡沒有魚兒?什麼門沒有門閂?什麼車沒有輪子?什麼牛不生犢兒?什麼馬不產駒兒?什麼刀沒有環?什麼火沒有煙?什麼男人沒有妻子?什麼女人沒有丈夫?什麼天太短?什麼天太長?什麼樹沒有樹枝?什麼城裡沒有官員?什麼人沒有別名?」
問完,孔子盯著項橐露出微笑。
項橐想了想說:「您聽著——土山上沒有石頭,井水中沒有魚兒,無門扇的門沒有門閂,用人抬的轎子沒有輪子,泥牛不生犢兒,木馬不產駒兒,砍刀上沒有環,螢火蟲的火沒有煙,神仙沒有妻子,仙女沒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長,枯死的樹木沒有樹枝,空城裡沒有官員,小孩子沒有別名。」
孔子大驚,這孩子竟智慧過人!
項橐這時不容孔子多想,反問他說:「現在輪到我考您了——鵝和鴨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鴻雁和仙鶴為什麼善於鳴叫?松柏為什麼冬夏常青?」
孔子答道:「鵝和鴨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腳是方的;鴻雁和仙鶴善於鳴叫,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松柏冬夏常青,是因為它們的樹心堅實。」
「不對!」項橐大聲說,「龜鱉能浮在水面上,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腳方嗎?青蛙善於鳴叫,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嗎?胡竹冬夏常青,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莖心堅實嗎?」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拱拱手連聲道:「後生可畏,後生可畏!」駕著車繞道走了。 人怕出名,豬怕壯。自孔子拜項橐為師,很快傳遍魯、吳、齊等國。那時正值天下大亂,各國都想拉攏人才,為自己服務。特別是齊國,由田氏篡了姜氏的政權,晏子為相仍提倡法制,與孔子的禮治針鋒相對,擔心項橐被孔子所用,為魯國效命,更怕莒國出了能人,揭田氏篡權的老底,恢復莒國,後果將不堪設想,就採取了先禮後兵的兩面手法,妄圖拉項橐為齊國政權效勞。
項橐十歲這年春天,齊國派來一員武將及隨從帶來一些禮物,來到項橐家。項橐父母見是官軍,便撲通跪倒,連連磕頭說:「不知軍爺到俺家有何事?」一位隨從見小項橐立而不跪說:「老爺到來,你為何不跪?」項橐說:「你們風塵僕僕,遠道而來,就是為了要我一跪嗎?」武將一驚,忙說:「免禮」。便說明來意,希望項橐到齊國,先學習後為官,享榮華富貴。項橐聽後便說:「海龍豈能與江鰷為伍,我是莒國小民,哪有資格到齊國參政?」武將一聽,便知不是同路人,及時回奏 齊 君。 齊 君決定趁早殺掉項橐,以免後患。再次派這員武將帶領一幹人馬前來殺項橐,想一刀結果了項橐性命。哪知項橐刀槍不入。折騰了半天,項橐仍然不死。有個軍師想出了一個鬼點子,去問項母,項橐生時用啥斷的臍帶。項母死活不說,武將下令將項母殺死,忿忿而去。等官兵走後,項橐將母親頭安到項母脖子上,吹了口氣,母親又活了,原來啥樣還是啥樣。這事傳到齊國, 齊君更加恐慌,又派官兵來,不但把項母殺了,還大卸了八塊,臨走又把項母的心給帶走了。等官兵走後,項橐還是按老辦法把母親屍體一塊一塊對接起來,最後一看,母親少了心。項橐就到山中打死一隻狼,挖出心來給母親安上吹一口氣,母親又活了。 解放前,每年陰歷四月初八──項橐生日這天,在幽兒崮唱大戲以示紀念。一些婚後無子的青年婦女這時也前來降香求子,生了兒子,又來討長命百歲索。年年如此,幾千年香火不斷。逢旱天就在聖公廟前唱戲,求雨。去聽戲的必須帶著蓑衣、斗笠或者雨傘,否則就會淋濕衣服。據說在這一帶下雷雨時,從來不帶雹子,這是因聖公怕下雹子砸壞父老鄉親們的莊稼。
聖公行雲降雨,使碑廓、巨峰一帶大收其利,隔著遠的鄉鎮看著眼饞,就來搬聖公老爺前去降雨,因聖公塑像是泥胎,不好動,會長們就想了個辦法,買來檀香木雕刻了聖公的上身,用黃楊木做了張小桌當下身,將龍袍一穿,就成了尊坐像,並配備了像縣太爺一樣的轎子和樂器,號稱「豐朝鑾駕」。有轎的地方來搬請就用八抬大轎,沒轎的地方就用聖公的專轎,行走時前邊旗牌,鳴鑼開道,後邊細吹細打。搬者只要誠心誠意,聖公也就有求必應,禮尚往來,及時降雨。如果無禮相待,聖公也將割袍斷義。一年,有個地方旱的著火。就用八抬大轎搬聖公,走到一座城門前,抬轎的人突然感到肩上千斤重,要求歇歇。後再抬,卻怎麼也抬不起來。鄉老們就說,討個簽吧,問問聖公是怎麼回事,就搖了搖簽桶,跳出一支簽,上面寫著:「我神靈雖小決不鑽小老婆褲襠」。鄉老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城門樓上是座娘娘廟。鄉老們只好領著轉路來到目的地,唱了幾出大戲,果然降了一場巧雨。人們都搶著種黃豆,秧地瓜,把送聖公爺回府的事給忘了。幸好有個鄉老惦記著此事,就找來一頭毛驢,將聖公像綁在驢身上,叫一個小放牛的趕著毛驢將聖公像送回。因為路上顛顛簸簸,將聖公屁股磨破了皮。從此以後,那個地方再來搬請聖公,怎麼也搬不動了。人們就把那裡就叫「聖人不到的地方」。 很久很久以前,還是個荒涼的茅草崗,只住著一家姓萇的老漁翁,帶著妻子兒女,每天靠出海捕魚勉強維持生計。 一天,老漁翁搖著小船出海去,撒了一網又一網,網網都是空的。眼著天色漸漸的黑了,風浪又大,再不回去便有危險。但想想家裡老小還在挨餓,項橐又遲疑了。正在他為難的時候,抬頭望見不遠處的海面上,有群海鷗在盤旋翻飛。憑著多年捕魚的經驗,有海鷗出沒的地方准有魚群。 老漁翁連忙駛船過去,撒了一網,誰知又是空。項橐好不喪氣,不由得皺起眉頭。正想收拾網具回家,突然發現網袋裡有件東西在閃閃發光。掏出來一看,原來是顆雕刻精緻的玉石印章。印面刻著些彎彎曲曲的字,不知是什麼意思。一條金龍盤繞在印章周圍,光彩奪目,龍頭從上端伸出來,嘴裡含著一粒雪亮雪亮的珠子。說也奇怪,那大海經珠光一照,霎時間風也息了,浪也平了,船駛在海里平平穩穩。啊!這印章還是件寶貝哩!老漁翁把印章揣進懷里,興沖沖回了家。 第二天一早,老漁翁在茅草崗頂上搭一座棚,把印章掛在棚里。茅草崗周圍海面頓時風平浪靜。漁民們發現這塊好地方,紛紛來安家落戶,茅草崗從此有了生氣。 原來這顆玉石印章是玉皇大帝賜給海龍王敖廣的鎮海印章,那龍口裡含著的是一顆定風珠。那天,青龍三太子私帶寶印出宮遊玩,不小心失落了,恰巧被老漁翁撈到。龍王不見了寶印,又驚又怕又急,擔心被玉帝得知,去了王位不算,還要下獄治罪。急得他坐卧不安,茶飯無心,一邊趕緊派遣蝦兵蟹將四處找尋,一邊喝令衛士把惹禍的青龍太子困綁起來,責打一頓,聽候處置。
且說龍王手下的那些蝦兵蟹將,東尋西找,把東海大洋的每個角落都找遍了,功見寶印的蹤影。有個特別細心的蟹將軍,他在大海里轉來轉去,忽然發現茅草崗周圍海面有點異樣。探頭一著,只見茅草崗上有一顆金光四射的寶印,急忙回宮稟報。 龍王聞報,立即點召三軍,帶了青龍三太子,親自前去取印。水族們踩波踏浪向茅草崗涌來,霎時間天昏地暗,惡浪滾滾,潮水嘩嘩地一個勁兒猛漲。 老漁翁一看情勢不對,邀集眾鄉親攀上崗頂,把掛著寶印的草棚團團圍住。 仗著鎮海寶印的神威,潮水才沒有派上崗頂。龍王見此計不成,大為震怒,跳出海面來喝道: 「何方刁民,膽敢取我龍宮寶物,還不快快獻上來!」 老漁翁朗聲答道: 「東海龍王!你平時興風作浪,毀我漁船,傷我鄉親,不讓大家過安定日子。今日寶印落在我們手裡,豈能輕易還你?」 龍王聽了,氣得胡須都翹起來: 「好哇!你不還印,我叫你們一個個葬身大海!」 說罷,大口一張,直朝崗上噴水。老漁翁不慌不忙取寶印在手,高高舉起,大聲道: 「你再不講理,我把寶印砸啦!」 這一下把敖廣嚇住了,連連擺手道: 「莫砸!莫砸!怪我一時魯莽,老丈你要見怪,只要你還我寶印,水晶宮里的珍寶由你挑選。」 老漁翁冷笑一聲道: 「我們捕魚人,不稀罕你龍宮珍寶!」 「那那那……那你要什麼?」 「還你寶印不難,需依我三件事情。」 事到如今,龍王無可奈何,只得拱著手道: 「哪三件,請講。」 「第一件,從今以後不準興風作浪,禍害漁家。」 「依得依得。」 「第二件,潮漲潮落須有定時,不能反覆無常。」 「依得依得。」 「第三件,每日獻出萬擔海鮮給我們漁家。」 「這個……一每日獻萬擔海鮮,龍王實在心痛,但為了取印,只得點頭道: 「也依得,也做得。」 龜丞相立即擬就聖旨一道,當眾宣布從今以後每天在烏沙門和洋鞍海面送海鮮萬擔給漁家;每日早晚兩潮,每月初二、十六起大潮,但潮水不得漲過老漁翁家的門檻。 龍王宣旨畢,即令龜丞相上前取印。老漁翁用手一擋,問道: 「既然如此,有何為憑?」 龍王冷笑道: 「我堂堂東海龍王,言出如山,還會失信於你嗎?真是人小看我了!」 老漁翁想了想說: 「小看也好,大著也好,我看就以定風珠為憑吧!說罷,從龍嘴裡取出定風珠,把印章交還給龜丞相。 龍王取印心切,只得忍痛割愛,於是就惡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這一瞪還不要緊,可把青龍三太子嚇壞了。他心驚肉跳,只怕以後的日子難過,便倏地竄上天去,吼叫一聲,招來它的拜把兄弟白虎。青龍和白虎張牙舞爪地撲向老漁翁,欲要奪回定風珠。 老漁翁見他們來勢兇猛,急忙拿出定風珠,狠狠地朝向青龍和白虎打去。只聽得撲通一聲,那青龍被定風珠打落在茅草崗東邊,化作一座小山,成了如今的青龍山;那白虎打落在茅草崗西邊,也化作一座小山,就是今天的白虎山。那顆定風珠,掉落在南邊海中,變作一座小島,就是現在的魯家峙。 從此,茅草崗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前面又有魯家峙作屏障,成了天然的漁港。烏沙門和洋鞍漁場,四季魚汛不絕,漁港變得愈來愈興旺。為了紀念這位項橐,漁民把這塊地方叫做「項橐門」。 碑廓鎮東北8公里處有一山,叫躲子山,也稱想子山。山上奇石峭崖,石洞若干。傳說項橐就在此山躲藏遇害,因而得山名。 春秋末期,周王朝日趨衰敗,諸侯稱雄爭霸,互為用兵對峙,連年征伐殘殺,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項橐三難孔子的故事盛傳之後,諸侯國君和周天子怕這小兒日後長大,一旦輔佐於哪家諸侯,定能一統霸業。這等國之棟梁,豈能為他國所用?於是,列國諸侯爭相派出武士,打探項橐住處,以便劫持在自己國中,日後重用。
為躲避戰亂,項橐父母一邊在山上住著,一邊乘戰亂空隙到田裡播種鋤草。後來就見有三五成群的武士、暗探打聽他們的兒子,只覺得事情有些蹊蹺。項母擔心兒子口直心快,說不定會惹出什麼事端來,就讓項父把項橐藏在東邊山上的石洞里,用石頭把洞壘緊,早晚送飯來吃。哪知此事正被吳國、齊國武士暗中盯梢探知。兩國武士同時圍住洞口,各勸項橐投奔自己國中,被項橐嚴辭拒絕:「回去告訴你們的國君,項橐是紀國人,根在紀國,紀國雖亡但土猶在,無土之根則朽,項橐豈能離土!」
兩國武士勸說不成,各展手中兵刃,急相奔向洞中劫持項橐,便在洞口內外殺將起來,最後吳國武士殺退了齊國武士,把項橐劫持在手,正待往山下走,卻見被殺退的齊國武士帶著兵將在山下擺開陣勢。吳國武士見硬闖不行,遂在山中隱藏,准備乘夜色走脫,這樣一直相持了五天五夜,吳國人自帶的干糧早已吃完,就派人尋找充飢之物。
兵將圍了山,項母幾次都無法將飯菜送去。因而茶飯不進、淚濕衣襟,項父一旁不住地相勸:「咱吃點飯,顧顧自己,他們不會把橐兒怎麼樣的。」項母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俺不擔心他們能把橐兒怎麼樣,你忘了咱橐兒在竹河崖下生時,臍帶鐵石不入,用茅草葉子劃斷的?可這五天餓也餓死橐兒了!」
夫妻倆的話正好被吳國人聽到了,遂到竹河崖采了茅草,把項橐按倒在地,喪心病狂地用茅草割下了項橐的頭顱。
就這樣,聰穎正直的項橐,為了自己的名節,誓與國家同在,在諸侯爭霸戰中遇害,年僅十二歲。 「聖公指路」,是人們常說的話題。靠近幽兒崮西邊的幾條溝叫五道河;再往西,靠近聖公山東邊的幾條溝叫大溝二溝;還有聖公廟西北角有個峽谷叫西北口子,這幾個地方都是溝壑縱橫,山高林密,住戶稀少。晚間,風吹樹響狼嚎狐叫,使人毛骨悚然。人行到此,往往迷路。這時,迷路的人只要禱告聲:「聖公老爺爺,你發發慈悲,讓我走吧!」這時,不是有老者指路,就是皓月露山,道路放光。人就如夢初醒,速奔前程、安然無恙,回頭道謝時,卻已不見老者。
聖公對老百姓是這樣,對壞人歹事,卻是另一幅面孔,不時還給點顏色看看。據說,在此之前,慣匪徐小乾
在山西頭村殺了一百多口人,將該村洗劫一空,放火燒了半個村莊,然後竄到聖公廟示威,口吐狂言說:「都說聖公的轎子沒敢坐的,今天我就試試,看他怎麼著我!」接著就鑽進了轎子,喝著他的嘍啰抬著往東走,行不到一里路,就來了東北風大雨,直打轎門,無法前行,又喝令他的嘍啰抬著往回走,又來了西南風和大雨,將他抬回廟內、落轎後又颳起了旋風,將他嚇的出了一身冷汗,面如土色。不久,土匪之間為地盤狗咬狗,土匪朱信齋夥同五十七軍張步雲以招安為名,將其騙至黃墩繳械,連同嘍羅一百多人押解濟南,被韓復榘下令全部槍斃。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聖公廟被砸,木像被一個姓馬的忠厚人背回家,藏在自家的吊鋪上。老伴知道後,也非常支持老頭的菩薩心腸和行為。逢年過節就焚紙燒香磕頭,偷看聖公像。自此,這家事事順心如意,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老兩口吃不愁、穿不愁,乾乾凈凈,活到改革開放的年代。九十多歲了,生活都能自理。兒孫一大群,個個都孝順。上學的個個學習好,當幹部的個個步步高升、經商的年年盈利。一天,馬老頭突然倒地不起,奄奄將息,人們正忙著給穿壽衣,站在一旁的老伴也突然倒地,一口長氣送去,與世長辭。子女給兩位老人一塊辦喪事,一聲爹、一聲娘的哭。全村的人都說好心得好報,這叫善終!
再說說聖公像,在十年動亂初,「破四舊、立四新」時被搜出,弄到土地廟址上和土地爺一塊批鬥。一些到會的長者都沉默寡言,青年積極分子不管那一套,不但口誅筆伐,還動手動腳。一個青年跑到聖公像前說:「我當是聖公爺是個什麼東西,這不是個木頭刻的乾巴老頭嗎?」說著,照木像就是一耳光,當他回頭再想發言時,鼻子口裡直淌鮮血。到會的人面面相覷,會也不歡而散。據說,當時不知哪級有個指示,收繳的迷信品(多是舊書、家譜、神像)逐級上繳,由縣公安局統一保管或銷毀。會後,有個積極分子用兩條繩子將聖公像和四個站班像分別捆起來,用步槍挑著送到鄉公所。可是,這個人回來後,一頭扎進屋裡,從此不出門,連吃也不出來。聽到外邊有人,就往床底鑽,家屬送過飯來,也在床底吃,過了不長時間就死了,人們說什麼的都有。 近幾年,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廟文化及經濟也悄然興起,因而聖公廟的傳說又有了新的內容:前年有個在東北做生意發了財的老闆,不知出於什麼動機,要投資重修聖公廟,得到有關部門和群眾的支持。
原聖公廟址前牆根有棵柿樹,施工礙事,施工人員將樹刨倒,放在一邊。這樹根系發達,被一個根雕愛好者看中,出錢買去,先用手扶拖拉機運。將樹搬上車後,沒走多遠,拖拉機一歪,樹根從車廂滾到地上,買者認為車小了,又找來農用汽車,結果沒走多遠汽車又被壓壞了。這下買者傻眼了。正在一籌莫展之際,一位前來觀看的長者說話了:「這是聖公廟產有近百畝山場,是官山,原屬日照縣人民政府,現轉嵐山工委,交本地有關村看管。國家早有明文規定,凡屬古樹名木,興在不興壞。咱當地有個傳說,凡對聖公山添彩、有益於人民的事,就大膽的干,自然安然無恙。如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打張庄水庫,開門辦學,碑廓中學師生在此開山種茶都平安無事。這棵柿樹雖不是古樹也快七十歲了,有礙施工可往前挪呀!為啥要它一死?這不,聖公顯靈了不讓走,你們這些年幼的,只有燒紙香,放鞭炮,向聖公賠禮道歉才能將此樹運走。」於是有關人員照辦了,又找來重型車,才將此樹運走。
站在聖公廟前的水庫大壩上看,廟後山頂青松滴翠,廟東西兩邊蘋果園、栗樹園成片,山腳下有幾百畝茶園像少女的裙子,點裰的聖公山也像尊彌勒佛,它身被巨峰,澤惠東港,懷抱碑廓,提攜嵐山。他近看嵐坪鐵路和嵐兗公路、鋼廠大路,遠望同三高速公路,正張開笑口像在歡迎四面八方遊客和施者的到來。
I. 陰宅地契文書燒還是埋墳墓里
各地風俗不一樣,我們這邊是燒。陰宅地契,也叫地券(dì quàn)、冥契、幽契,是一種土地買賣契約文書。古代券文書寫或鐫刻於石、陶、鐵、鉛、木、磚等質材,多數埋於墓中,作為替死者購買陰宅、冢地的憑證。現代陰宅地契多是用白紙或者黃表紙寫成。
地券源於西漢,盛於東漢,唐宋以降傳布於大江南北,券文刻寫或筆寫於磚、鐵、鉛板、石板等硬化的物品上,以便於墓中久存。
東漢時有些地券的券文,多是從社會上所通行的券約移植而來。從南北朝到明清,只有極個別的地券和當時真券無異,開始注意陰宅特色。如券文多說土地是從「後土」、「地夷王」之類的神靈那裡買來;又用「東至青龍,西至白虎,北至玄武,南至朱雀」來說明土地的四至;土地的價值總是「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貫文」;券的見證人是「東王公、西王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