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理大發現的動因與條件是什麼
動因:首先是經濟上的動因。地理大發現興起的動因源於西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和發展,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對於海外商貿利益無限追逐的結果。中世紀後期,西歐社會對東方商品的需求不斷增大,東方商品在歐洲的價格昂貴,西歐商人、國王、貴族乃至僧侶、市民、水手、冒險家都捲入與東方的貿易活動中。但是,15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佔領巴爾乾等地,從而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通商要道,對過往商品課以重稅,在此情況下,另闢一條通往東方的商路成為西歐商人的需求。對黃金的追求是另一經濟動因。1500年左右,歐洲商品貨幣經濟日益發展,貨幣成了普遍的交換手段,黃金的需求量大增。而自從《馬可波羅行記》在歐洲流傳以來,歐洲人一直把東方尤其是中國看成黃金遍地的地方,所以夢想到東方淘金的人很多。其次,傳播基督教是推動西歐人向海外發展的一種精神動力。基督教與其他宗教相比更多滲透著普救主義,它以博愛人類為教旨,有一種強烈的使人人都接受基督教的要求。最後人文主義思想對西歐人向海外發展也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人文主義認為人應當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後世的幸福,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個人進取精神,是海外冒險事業的一種思想動力。
條件:第一,航海技術的改進和地理知識的增長為地理大發現提供了有利條件。中國和阿拉伯的羅盤針、航海知識與地理知識的西傳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海上武器和軍事技術的進步使西歐人日益獲得征服神秘海洋的信心與手段。第三,銀行業、信貸業的發展以及股份公司的出現給西歐商業帶來了活力,加強了西歐向海外商業探險以及向海外殖民擴張的力量。第四,專制政府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共同走在了海上探險活動的最前列,並支持了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等著名航海家的海上探險活動。
『貳』 地理大發現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地理大發現是15~17世紀,由歐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發現、美洲的發現、環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險活動,圓滿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使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產生飛躍。這些事件被通稱為地理大發現。
發現新大陸後,歐洲至印度、印度尼西亞、中國和美洲的最有利的通商航路都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所佔據。荷蘭、英國等為發展海上貿易,開始在高緯度地區尋找通往印度和中國的新航路,並探險世界其他地區。16世紀,荷蘭的巴倫支為探尋一條由北方通向中國和印度的航線,曾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先後發現熊島、斯匹次卑爾根島,並到達新地島最北端、喀拉海和瓦加奇島;17世紀初,英國的哈得遜曾屢次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中國的航路;斯霍特於1616年到達美洲南端的合恩角;荷蘭的塔斯曼於1642~1643年環航澳大利亞,發現紐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這些航海探險進一步擴大了人類的地理知識,並進行了一些有關洋流、風系等的科學考察以及島嶼和陸地的實測工作。到了18世紀,庫克的海洋探險已屬於科學考察的范疇。
「地理大發現」是西方史學對十五到十七世紀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路和「發現」新大陸的通稱。在十四和十五世紀,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南歐一些國家,手工業及商業貿易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一些商人渴望向外擴充貿易,獲取更多財富。但從十五世紀中葉起,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占據東西方交通往來的要地——君士坦丁堡及東地中海和黑海周圍廣大地區,對過往商人橫征暴斂,多方刁難,加之頻繁的戰爭和海盜活動,從而阻礙西歐與東方陸上貿易的通道;而由東方經由波斯灣——兩河流域——地中海和經由紅海——埃及——地中海的兩條海上商路又完全為阿拉伯人所操縱。因此,歐洲商人和封建主為了獲得比較充裕的東方商品和尋求更多的交換手段——黃金,並免受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及義大利人的層層盤剝,便急於探求通向東方的新航路。同時,由於西方各國在生產技術方面已有很大進步,指南針也已從我國傳到了歐洲,航海術的提高,多桅快速帆船的出現,利用火葯製造大炮和輕便毛瑟槍的出現,以及地圓學說獲得承認等等,都是為遠洋探航提供了物質條件和思想准備。西班牙和葡萄牙是當時歐洲最強盛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以其有利的地理位置,逐漸成了探索新航路的主要組織者。
『叄』 地理大發現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什麼是由葡萄牙和西班牙來領頭進行
(1)在西歐國家中,在海上探險方面走在最前頭的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這是因為:
第一,兩國都在大西洋沿岸,使得他們先天的傾向於向海外發展。兩國海上發展的第一步就是在15世紀先後攫取了距非洲西海岸不遠的一字排開的四個群島。葡萄牙佔領了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和福德角群島,西班牙佔領了加那利群島。這四個群島不但在地理位置上有極大的戰略價值,有可以泊船的港口,而且也有很大的經濟價值,他們土地肥沃,盛產甘蔗、葡萄及木材。在得到這幾個群島作為海上據點之後,兩國向海外發展更為便利。
第二,兩國都掌握了航海技術,特別是葡萄牙。葡萄牙的「亨利王子」為航海事業鋪平了道路。他使得水手及造船技術的傳統經驗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從而改進葡萄牙船舶的航海性能。
第三,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的宗教熱情特別強烈。這是在與伊斯蘭教的斗爭中形成的。他們過去長期處在外來穆斯林的統治和壓迫之下,歷時幾個世紀的收復失地運動,把他們反對伊斯蘭教的感情與虔信基督教的感情交織在一起,使他們弘揚基督教的信念更加強烈而堅定。這種信念是推動他們積極尋求東方新航路的一種精神動力。
(2)16世紀,西班牙葡萄牙兩雄並立,展開了爭霸斗爭。西班牙獲勝並於1580年合並了葡萄牙。葡萄牙雖在1640年恢復獨立,但其地位一落千丈,海上貿易衰落,許多海外殖民地被後起的荷蘭奪走。葡萄牙爭霸失敗及衰落的原因,首先是本國缺乏雄厚的工業基礎,其次是沒有軍事實力去保衛海外基地。最後,葡萄牙的東方商業帝國是有分散於許多地方的要塞、據點及港口組成,最容易被各個擊破,而荷蘭人就利用了葡萄牙的這個弱點。
西班牙也好景不長,從16世紀末開始走下坡路。尼德蘭革命使西班牙失去了荷蘭這個富庶的屬地,這是對他霸權的一個沉重打擊。1588年英國海軍擊潰了西班牙無敵艦隊,有力的削弱了西班牙的海上實力。1655年,英軍攻佔了西班牙西印度群島的重要海島牙買加。1658年對應戰爭中又失去了歐洲西海岸的重要上崗敦刻爾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3)的結果,又使西班牙進一步喪失了歐洲的屬地,把南尼德蘭和在義大利的領地割讓給奧地利,把對西屬美洲殖民地的奴隸貿易獨占權送給英國。這樣,西班牙一步步衰落下去。
西班牙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在16世紀,西班牙一方時常捲入歐洲大陸的王朝戰爭與宗教戰爭,另一方面又進行多次海上戰爭,這樣就分散了力量。這與英國後來所奉行的方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英國置身於歐洲大陸的事務之外,只是在大陸均勢遭到威脅時才介入歐洲事務,這個方針使英國有可能集中全力去從事海外殖民擴張。第二,西班牙對於殖民地的統治和限制太嚴,這足以了殖民地工農業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從而使西班牙在爭霸戰爭中得不到殖民地的有力幫助。第三,西班牙的工業落後,造成國力不振,在爭霸戰爭中缺乏經濟基礎。
『肆』 英荷戰爭和地理大發現的時間
荷蘭取得獨立後經濟發展迅速,利用西班牙衰落和英國忙於內戰之機壟斷了世界貿易。英國內戰結束後,恢復擴張路線,大力發展海軍,1651年立法禁止荷蘭參與英國海上貿易,兩國進行了三次貿易戰爭。
地理大發現是指新航路的開辟,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人發現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
『伍』 為什麼地理大發現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而最後世界貿易中心是英國等其他國家
『陸』 「地理大發現」開始於哪個世紀又有哪些主要事件
地理大發現,又名探索時代或大航海時代,指從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人發現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歐洲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航海家,有哥倫布、達伽馬、卡布拉爾、迪亞士、德萊昂、麥哲倫等。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開始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也開始出現。歐洲這個時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其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了久遠的影響。
新航路的發現
從十五世紀起,葡萄牙人不斷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占據了一些島嶼和沿海地區,掠奪當地財富。1487~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羅繆·迪亞士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為探尋新航路的一次重要突破。葡萄牙貴族瓦斯哥·達·伽馬奉葡王之命於1497年7月8日從里斯本出發,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海岸北上,之後由阿拉伯水手馬季得領航橫渡印度洋,於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庫特,次年載著大量香料、絲綢、寶石和象牙等返抵里斯本。這是第一次繞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被稱之為「新航路的發現」。
新大陸的發現
在葡萄牙組織探尋新航路的同時,西班牙也力圖尋求前往印度和中國的航路。1492年8月3日義大利人克里斯多弗·哥倫布奉西班牙國王之命,從巴羅斯港(即古都塞維爾,今稱塞維利亞)出發,率領探險隊西行,橫渡大西洋,同年11月12日,到達了巴哈馬群島的聖薩爾瓦多島(華特林島),之後又到了古巴島和海地島,並於1493年3月15日回航至巴羅斯港。此後哥倫布又三次西航,陸續抵達西印度群島、中美洲和南美大陸的一些地區,掠奪了大量白銀和黃金之後返回西班牙。這就是人們所稱謂的「新大陸的發現」。
第一次環球航行
1519年9月20日,葡葡牙航海家斐南多·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探險隊從巴羅斯港出發,橫渡大西洋,沿巴西東海岸南下,繞過南美大陸南端與火地島之間的海峽(即後來所稱的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1521年3月到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死於此地。其後,麥哲倫的同伴繼續航行,終於到達了「香料群島」(今馬魯古群島)中的哈馬黑拉島。之後,滿載香料又經小巽他群島,穿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循非洲西海岸北行,於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地理大發現」是社會生產發展的產物,是應封建社會日趨衰落、資本主義開始興起的時代要求,是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產生與發展對於擴大原料產地、市場以及交換手段的必然需要。它促進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過程,對世界生產力分布也有重大影響。
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
開創了歐洲主導世界的世紀,但是其主要的誘導動因確是由於原來的傳統東西方經濟交流道路被當時強悍的奧斯曼帝國阻礙而被迫進行的。通常改革都是因為現有的社會形態不能進一步前進成為了桎梏而進行的,這是很有趣的一點。即便是在被紀念的哥倫布也是懷著尋找東方的夢想經過了偶然的巧合才發現了美洲的,他在登陸了古巴後就認為自己到了日本附近。歷史的巧合就是這樣。
同時期亞洲航海發展
中國人進行了世界航海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次壯舉,鄭和下西洋,同樣性質的封建國家的不同性質的航海壯舉產生了不同的後果。當今的中國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假設,如果當年鄭和像西方殖民侵略擴張一樣,那麼當今的中國就是另外的樣子了。
『柒』 15世紀,中國的造船業,航海業比歐洲發達,為什麼不是中國人首先進行"地理大發現"
我的回答一向言簡意賅!不想照抄網路。希望對你有幫助!
宋元時期的確牛B一時,但是到了明朝中國因為倭患(東南沿海)和荷蘭(台灣)的局部騷擾等因素,所以長期實行海禁(也就是閉關鎖國的一種形式),對於我國的海上事業的發展極為不利。
但是我國也有大規模的航行,就是鄭和下西洋,規模不亞於哥倫布、麥哲倫等,但是由於航行是不計成本的大規模航行,而且目的也是以政治目的(揚我大明國威,甚至送錢給亞非小國)為主,所以到後期財政支付不了,這樣的交流也就悄然消逝了。
相反歐洲當時因為資本主義萌芽,所以對經濟上的要求就很強烈,而且他們不僅是政府支持,百姓很多都有自發的探索,這樣就可想而知他們發現之後是怎麼在利用發現的資源了。
所以同樣是大海的航行,我國比歐洲早了半個世紀,但是結果卻截然不同,這反而使中國一直以天朝自居,直到鴉片戰爭的槍聲打響......
綜上所述:不是說造船業發達就一定是地理大發現的先驅,這其中有很多的自然社會因素的影響,例如地理位置(自古中國以陸路為主——絲綢之路)政府的干預等......
『捌』 地理大發現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什麼是由葡萄牙和西班牙來領頭進行,而不是由荷蘭、英國、法國,或義大利來
歷史有必然性,但是其中也有偶然性,地理大發現是遲早的事情,這是必然的,但是有哪些國家領頭,就是偶然事件了。航海家航海自己是不行的,因為航海要很多錢的支持,所以他們拉贊助,那麼當時歐洲既有錢支持航海家提供必要物質保障,又有行政立法等權力支持航海活動的就只有各國王室。只是當時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王室更高瞻遠矚,或者他們對航海更感興趣,而其他國家王室不是沒有錢,沒有權,而只是沒陽光或者不感興趣而已。
『玖』 什麼是地理大發現
地理大發現是指15~18世紀(又稱大航海時代,即新航路的開辟),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路和「發現」新大陸的通稱,它是地理學發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影響:葡萄牙和西班牙對新大陸的發現,都宣布自己的探險隊最先到達的地方為本國1627年的一幅世界地圖領土,兩國因此爭執不斷。在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調停下,於1494年簽訂條約,規定維德角群島以西100里加(1里加=5.92公里)處從北極到南極的經線為分界線(稱為教皇子午線),西側歸西班牙,東側歸葡萄牙。麥哲倫實現環球航行後,爭議又起,再次訂立條約,西班牙獨占巴西以外的美洲全部,葡萄牙則將亞洲、非洲置於自己的勢力范圍之內。之後,荷蘭、英國、法國接踵而至,幾乎將歐洲以外的土地瓜分殆盡。 由於新大陸的瓜分,導致了印第安人被大肆屠殺,非洲黑人大批販賣,黃金、白銀、香料等不斷運回歐洲。(世界上接近一半的黃金流入西班牙) 同時,地理大發現也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且地理大發現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由於航海需要解決許多實際問題,天文學、數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到17世紀,科學的中心已從中世紀商業繁榮和文藝復興的文化中心德國和義大利北部,轉移到受地理大發現好處的大西洋沿岸地區,如法國、荷蘭和英國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