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騎樓在廣州廣泛分布的原因
騎樓最早在新加坡出現。是當地人學習義大利威尼斯人的建築加以改良。後來華人覺得方便,商住皆宜,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廣為流傳。30年代時更在廣州風靡一時,導致當時的民國政府下令加以限制。現在已式微。僅在舊城區恩寧路,人民南,南華西等地保留有整片的騎樓建築。
2. 騎樓在廣州廣為分布的原因
在廣州荔灣、越秀等老城區,騎樓到處可見。遊走在那些騎樓街道時,你便沉溺進了廣州古老而深邃的似水流年裡。騎樓建築是20世紀初,騎樓建築在廣州產生的原因 ,殖民統治和殖民文化的移入是誘因 ,騎樓這種建築形態在廣州和傳 統的檐廊建築形態的結合生根有它的必然性 ,這和廣州獨特的地域環境、氣候條件以及開放通商口岸的等因 素是密不可分的,廣州和嶺南地區的臨街商業樓房的一種建築形式。針對南方潮濕多雨、炎熱高溫的氣候特徵,便在馬路兩旁搭建起的。
3. 什麼是騎樓
騎樓是指樓房與樓房之間,跨人行道而建,在馬路邊相互聯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騎樓是一種近代商住建築,建築物底層沿街面後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間的建築物。它最早盛行於南歐、地中海一帶。傳統騎樓建築平面的基本特點是面寬小、進深大。平面首層前部為人行道,一般深3-4米,後部為商店,二層以上為住宅,住宅前部突出於商店,跨越人行道上部。
資料拓展
現代意義上的騎樓最早起源於印度貝尼亞普庫爾地方,是英國人首先建造的,稱之為「廊房」,當地的方言叫eranda。接著,新加坡的開埠者萊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設計中也使用這種外廊結構的建築,稱之為「店鋪的公共走廊」,或叫「五腳氣」、「五腳基」。後來傳入中國華南地區後開始稱為「騎樓」。1849年,海口市的四牌樓街建起了第一座騎樓,由從東南亞返鄉的瓊籍商人所建。1875年以後,騎樓出現在廈門的部分街道,由當地僑商所建。
騎樓的結構形式有磚混、磚木、局部桁架等多種。承重牆多為大尺寸厚磚牆,牆基為石砌,內隔牆為較薄的磚牆或板牆;地面多為水泥面層,間有地磚或木地板;屋頂採用傳統瓦坡頂與近代平頂組合的方式。
騎樓的造型一般不用正宗的歐洲柱式建築或拱廊,而是青睞南洋風的鄉土化變體,從整體到細部,基本沒有什麼西式的正宗「章法」可依循。立面二層及以上多以連續券裝飾窗戶、凹陽台,亦可見少量的凸陽台。窗楣券型有三角、半圓、四心圓,也有歐洲和伊斯蘭的雙心圓尖券。牆面磚雕和歷次灰塑裝飾中,多見中西混合的卷草、文錦、回形、如意等紋樣及其幾何化圖案,有些還帶有20世紀20—30年代西方盛行的裝飾藝術風格的影響。
4. 騎樓形成的地理原因
作為一種典型的外廊式建築物,騎樓的淵源最早可上溯到約2500年前的希臘「帕特農神廟」,那是雅典衛城的主體建築。歐洲殖民者後來在印度建起了能夠阻擋強烈日照的騎樓,歐洲建築風格中逐漸滲透進亞洲的建築特點。這種建築形式隨後也傳入東南亞。騎樓:西方古代建築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築形式,可避風雨防日曬,特別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其商業實用性更為突出。在兩廣、福建、海南有很多這樣的建築。如廣州的上下九、廈門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廣東人聚居區)。這種建築適應南方天氣潮濕多雨,商業樓宇密集等情況而建造的。樓下做商鋪,樓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騎樓,既擴大了居住面積,又可防雨遮曬,方便顧客自由選購商品。是東南沿海城鎮一種極有特色的建築物之一騎樓是城鎮沿街建築,上樓下廊。騎樓下廊,即人行道,叫「五骹基」。這個名稱與東南亞(印尼等地)的叫法有淵源關系。騎樓下的廊,遮陽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內外的過渡空間。漳州城區和各縣縣城這種建築不少,尤其是城區的廈門路、青年路、北京路,沿街均是騎樓,至今保存完整。
騎樓的功能,綜合起來有下列五點:
1、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
2、騎樓發端於改善生活環境,進而成為商業謀生的場所,以商業活動為主,表現出開放意識和洋為中用的創造性思維;
3、連廊連柱,立面統一,連續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獨特風貌;
4、沖破了居家單門獨戶的束縛,變成顧客的共享空間,並體現相互尊重的現代意識。走在騎樓下,自在閑適,溫馨親近,腳無沙塵,清潔整齊,透出關心互動良好的人際關系;
5、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成為品茗、聊天、納涼、會客、交流信息、晚間涼眠的地方。還是小孩做作業、跳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間,反映了廈門商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地域特色。
5. 騎樓的成因
騎樓是一種近代商住建築,建築物底層沿街面後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間的建築物,普遍存在於南亞、東南亞各國以及我國的海南、福建、廣東、廣西等沿海僑鄉地區。
作為一種典型的外廊式建築物,騎樓的成因主要是源於十九世紀初,當時的新加坡總督萊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設計中,規定所有建築物前,都必須有一道寬約5呎、有頂蓋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場所。從此,新加坡出現了連接的外廊結構的建築,當時被稱之為「店屋」或「五腳基」。
這種歐陸建築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築形式可以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因此在東南亞十分風靡。而從南洋返鄉的華人,也在華南地區建起類似建築,俗稱「騎樓」。1849年,海口市的四牌樓街建起了第一座騎樓。1875年以後,騎樓出現在廈門的部分街道。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頒布了《騎樓規則》,並開始建造騎樓。
6. 廣東騎樓的歷史是什麼
18世紀下半葉,英國人來到印度南部的貝尼亞庫普爾(Beniapukur)地方,這里氣候十分炎熱,英國人極不適應。於是,他們在住宅前加了一個外廊以遮強光,造成較為涼爽的環境,很快被當地人仿效,叫它「Veranda」,英國人稱之廊房。這種以遮陽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築」,隨著英國殖民勢力范圍的不斷擴大,經由南亞、東南亞、東北亞而至中國。
約在鴉片戰爭後傳入香港、廣州,然後再北上廈門及西進廣西,由此可見,騎樓建築是歐陸建築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築形式。騎樓是廣州一帶特有的建築形式,廣州騎樓的大規模建設始於20世紀20年代,在民國11年《廣州市內不準建築騎樓之馬路表》和民國19年《取締建築章程》的引導下形成了持續到現今的格局。20世紀90年代時期廣州市沉迷於大型建設,先後拆除了包括中山路、寶華路、解放路和六二三路的大量騎樓,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歷史景觀破壞。
進入21世紀後,廣州對騎樓街區的拆遷進行了嚴格的限制,正在編撰的《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里,對騎樓街區的保護便占據了相當大的篇幅。江門 江門也有騎樓,現已成為江門長堤風貌街。縣級市台山因華僑投資下,騎樓有比較多的西洋風格,但又缺乏修繕保養,而逐漸古舊。汕頭 汕頭市原昇平區(現屬金平區)幾乎全是五腳砌,可謂是中國大陸最大一片騎樓群,卻鮮為人知。
澄海區中山路(既當地人所謂的鞋街)兩旁原也是五腳砌,但已拆毀改建。潮陽區棉城原也有五腳砌,但已難找尋。潮南區的兩英鎮(原縣級單位南山管理局的駐地)鎮區如紫雲路,中山路,南京路等兩旁都是五腳砌,陳店鎮的中華路附近一帶也有為數不少的五腳砌。潮州 潮州市湘橋區的傳統商業街太平路、義安路、昌黎路、西馬路臨街建築大多是五腳砌。
揭陽 揭陽市榕城區中山路一帶臨街建築大多是五腳砌。
7. 騎樓老街在哪個城市
騎樓老街在兩廣、福建、海南有很多。如廣州的上下九、廈門的中山路、上海金陵路(早期廣東人聚居區)。
騎樓是近代典型的商業建築,它是西方古代建築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築形式。不僅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業實用性。通常是樓下做商鋪,樓上住人。
在全國各地的騎樓里,廣州騎樓形式多樣,保存完整,是粵派騎樓的代表。其形式大概有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羅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現代式和中國傳統式。
8. 「騎樓」是在四大地理區域中的哪裡
分布在南方地區。
騎樓是一種近代商住建築,在兩廣、福建、海南等地曾經是城鎮的主要建築形式。作為一種典型的外廊式建築物,騎樓的淵源最早可上溯到約2500年前的希臘「帕特農神廟」,那是雅典衛城的主體建築。現代意義上的騎樓最早起源於印度的
貝尼亞普庫爾(Beniapukur),是英國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稱之為「廊房」。這種歐陸建築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築形式可以擋避風雨侵襲,
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因此在東南亞十分風靡,隨後也傳入華南地區。騎樓是我國廣東,海南,廣西,福建等沿海僑鄉特有的南洋風情建築,都是當年華僑
從東南亞返鄉所建。
9. 騎樓海口的成因是什麼
海口最早的騎樓在水巷口、博愛北路一帶的四牌樓街區,起因是出海闖南洋的海南人攜帶著畢生血汗錢回鄉建屋,准備回鄉安老終生。
之後,騎樓延伸到了龍華區和美蘭區的中山路、得勝沙路、新華路、解放東路、博愛路、長堤路、新民路、振東街、大興街等。
從海口東站到騎樓非常方便,有 98路、38路、89路、21路、49路等多趟公交車直達。
建築文化
海口騎樓建築作為一種外廊式的建築藝術源遠流長。海口白色騎樓建築既有濃厚的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特色,又有對西方建築的模仿,還有南洋文化的建築及裝飾風格,並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築文化的影響,這些獨特的建築風格形成了一座騎樓就是一幅風景畫。
由於海南獨特的強曬多雨氣候條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海口「外沙」一帶(即博愛路,得勝沙路)建造市場街時,已出現了能遮雨防曬的長廊式「排店屋」。
1930年之後,一股闖南洋風潮在海南刮開,在異鄉打出一片天地後,出海闖南洋的海南人「葉落歸根」,攜帶著畢生血汗錢回鄉建屋,安老終生。祖輩們在帶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時,海南也由此出現不少南洋風格的歐式騎樓建築。
10. 汕頭騎樓建築的騎樓分布地介紹
廣東是我國的近代騎樓主要的發展地區,騎樓主要分布在瀕臨南海,比鄰港澳的東南沿海和粵中地區為主。
這些地區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旅居海外,出國移民經商的人數眾多,是著名的僑鄉。大量的華僑為僑鄉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也造就了僑鄉城鎮獨特的建築風格,騎樓商業街和住宅成為華僑文化的代表建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