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我國地理基本國情怎麼樣

我國地理基本國情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1-19 23:13:23

① 初2上期地理書上,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什麼

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望採納

② 中國地理方面的國情,有哪些特點

一個國家的國情,包括它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內容,其中地理環境的基本情況,是國家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對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每個地區也有本地區的特點。從本國國情的實際出發,才能對國家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制訂出有針對性的方針政策,才能對學生進行有具體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

學校地理教育,特別是本國地理的教學內容,基本上都與國情有關,但是我們不能把大量的地理事實材料都說成是國情,而是要善於在地理事實材料的基礎上,同世界其他國家的比較中概括出本國國情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從地理方面看中國的國情,大致可以歸納為:

(1)國土廣大,山川壯麗,但是山地多,平原少;

(2)資源比較豐富,但利用不盡合理;

(3)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不足;

(4)自然災害頻繁多樣;

(5)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6)地區差異大;

(7)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巨大,但還是發展中國家。

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時,要注意克服兩種偏向:一是只講祖國地大物博,山川壯麗,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而不講自然條件方面的不利因素、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這樣容易產生盲目樂觀、坐享其成的依賴思想。二是只講自然條件和經濟建設方面的不利因素,簡單地從人均數字進行比較來說明中國的落後,這又容易使學生失去民族自尊心,對祖國的前途產生悲觀情緒。

我們認為,國情教育應該實事求是,全面客觀地反映祖國的地理面貌,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認識自然環境的優缺點,經濟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和奮斗目標,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願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而獻身的精神。



中國地大物博,土地面積為960萬平方千米,在世界上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第三位。南北跨緯度近50°,大部分國土在溫帶和亞熱帶;東部廣大地區,夏季雨熱同期,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並且海陸兼備,有廣闊海域、綿長的海岸線和許多終年不凍的優良海港。這是我國地大的優勢。不足之處是山區的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二,其中沙漠、戈壁、石山、冰川等目前不能利用的土地,佔了相當大的面積;平原僅佔全國面積的12%,平原適宜農業耕作,也是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的地區。

我國地形多樣,山川壯麗,有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有雪山連綿的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天山等山脈,有奔騰澎湃的長江、黃河等大河,有寬廣遼闊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有風光秀麗的杭州西湖、桂林山水、黃山等風景名勝區;還有萬里長城、京杭運河、秦陵兵馬俑等歷史文化古跡。這些都是祖國的驕傲,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二

中國資源和物產比較豐富,是指我國資源和工農業產品的絕對數量和品種而言,並且要以歷史的、發展的觀點來觀察。舊中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制度下,生產力受到束縛,技術水平很低,資源不清,生產落後。像礦產資源中的石油、稀有金屬、稀土金屬等礦藏,過去我們就所知很少。我國甚至被稱為「貧油國家」。舊中國號稱「以農立國」,糧食最高年產量卻只有1.5億噸,棉花84.9萬噸。一遇災年,就野有餓莩,大量飢民流離失所。現代工業生產就更少得可憐,舊中國主要工農業產品的最高年產量:布27.9億米,鋼92.3萬噸,原煤6188萬噸,原油32萬噸,發電量60億千瓦小時,金屬切削機床5390台,無法滿足國內人民生活和生產發展的需要,許多工業製造品,要依靠進口。出口產品主要是價格很低的農礦等初級產品。當時,有人說我國「地大而物不博」,這是符合舊中國生產水平和經濟狀況的。

新中國建國4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並提高了科學技術水平。地質勘探證明,我國礦產資源總量居世界第三位,已探明168種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其中151種已探明一定儲量資源量,為國家工業建設提供了資源保障(注1)。有色金屬、稀有金屬、煤炭和一部分非金屬礦的探明儲量都居世界前列,石油地質儲量前景廣闊。中國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資源大國之一。同資源貧乏和資源單一的國家相比,我國基本上可以依靠自己的資源來建設自己的國家,這是我國國情的一大優勢。當然,我們還要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把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利用好。

盡管我國目前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世界上的發達國家相比,生產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但是建國40多年來,經濟建設日新月異,社會生產得到很大發展。

現在,我國已建成獨立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1995年煤、鋼鐵、電力、石油、紡織等工業的生產能力,比1949年增長了幾十、幾百、甚至幾千倍,同時還建立了汽車、電子、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核工業等新的工業部門。許多重工業產品的年產量已躍居世界前列,如鋼居第二,原煤居第一,總發電量居第四,紡織品、電視機、自行車均居第一。這些工業產品不僅能滿足國內人民生活和生產發展的需要,並且有大量出口。1995年,我國出口貿易達1482.7億美元,其中機電、紡織品等工業製成品占出口比重的85.6%。出口超過進口167億美元(注2)。

農業生產,由於興修水利、推廣良種、使用化肥和農業機械等措施,40多年來,糧食產量增加了3倍,棉花增加了10倍。現在,糧食、棉花、肉類的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年輕的人民共和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保證了12億人民吃飯穿衣的需要。這是一項十分了不起的成就。現在我們說中國地大物博,是有具體內容和物質基礎的。

但是,目前資源的利用不完全合理,有些資源遭受掠奪式的開采,浪費、破壞嚴重,如在礦區亂建小煤窯、亂採金屬礦物,使礦產資源受到不應有的損失;濫伐森林,不注意撫育更新,使原來的林區成為荒山禿嶺;有些開發區,亂佔耕地,任其荒蕪而不利用;許多缺水地區,不注意節約用水和工業廢水的回收利用,加劇了水源供應的緊張等等。因此,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和保護各種資源,這是我們賴以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人口眾多,是中國突出的國情。1995年末,全國人口為12.1億(未含台灣省和港澳地區),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2%。

眾多的人口,雖然為國家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是,人口增長過快、過多,與經濟發展不夠協調,影響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速度,也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盡管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在降低人口增長率方面取得很大成績,我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由1990年的20.98‰降至1995年的10.55‰。但是每年增加的人口,仍在1200萬以上。糧食產量從1949年的1.1億噸增加到1995年的4.65億噸,增長了3倍多,但人口由1949年的5.4億增長到1995年的12億多,也增長了1倍多。因此人均糧食產量由209千克增加到384千克,僅增長89.1%。

我國現在所推行的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就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的。教育學生知道我國人口眾多、人口素質還較低的國情,就能自覺宣傳和推行國家的人口政策。就我國人口的文化素質來看,40多年來,我國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從1995年10月全國人口抽樣調查的結果看,全國人口接受教育的狀況是:每10萬人中大專以上的2065人,高中8282人,初中27283人,小學38441人(注3)。此外,我國尚有文盲1.45億人。人口文化素質不高,制約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進程,所以國家提出了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注4)。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豐富的資源若按全國人口平均分配,則人均資源的佔有量相對不足,這一基本國情同時需要使學生有足夠認識。例如,我國耕地、森林、草原面積的絕對數字,都居世界各國前列。但是,人均佔有的耕地、林地的數量,分別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33%和20%(注5)。認識這一國情的目的,在於增強學生對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危機感和責任感。我們在對學生進行這方面國情教育時,不應只是舉出我國人均佔有某些資源的數字少,在世界各國中名次居後而喪失自信;重要的是要科學地、客觀地認識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針對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的特點,分析原因,找出克服這一弱點的途徑,變被動為主動,化劣勢為優勢。多年來,我國政府先後制定和推行了人口政策、環境保護政策、土地法、森林法、水法、礦產資源保護法等等,既要設法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又要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充分發揮各種資源的經濟效益,減少對資源的破壞和浪費。

自然資源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不可再生資源的礦產類。它們總是用一點少一點。我國煤礦的總儲量和人均佔有量均居世界前列,按照1955年產煤12.98億噸來計算,幾百年就要采完,其他礦產可供開採的年限更短。這不僅是中國一國的問題,而是全人類共同存在的問題。解決的辦法有:(1)開發新能源,利用核能、太陽能、氫能等來代替現在消耗量巨大的石油、煤、天然氣等礦產燃料,這需要我們提高有關這些方面的科技水平。(2)尋找新礦源,增加礦產的後備儲量,如我國近年在沿海大陸架、內陸塔里木盆地都找到新石油儲藏地,就是例證。(3)利用新材料代替舊材料,如用光導纖維代替銅線;利用新型塑料、陶瓷代替某些金屬材料等等。這些都需要努力發明創造。(4)合理利用現有礦產資源,並注意綜合利用,以減少浪費,等等。

另一類是可再生資源和可循環利用資源,像生物資源、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等等。它們如利用、保護得當,可以反復利用。但是,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的總量無法增多,如果遭到污染和破壞,可以利用的數量就會減少。人口增加,人均佔有量也就減少。例如,我國人均耕地面積,1949年約為0.2公頃(合3畝)。40多年來,由於人口增長一倍,耕地不斷被占,近年平均每年減少耕地30萬公頃~40萬公頃。1995年,人均耕地減少到不足0.1公頃(合1.2畝)。今後人口繼續增長,人均耕地佔有數還會降低。因此,我們必須認真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否則有限的耕地就無法養活無節制膨脹的人口。

同時,我們還要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充分發揮其生產力。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生產是在耕地逐年縮小的情況下,不斷增產的。關鍵是改變並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提倡科學種田,增加復種指數,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興修農田水利設施,增加農業投入等。今後,提高農業生產的潛力還很大。現在我國糧食年產量居世界首位,1995年,全國1.1億公頃耕地(合16億畝)耕地,平均每公頃產糧4227千克(合畝產264千克)。如將佔全國農田2/3的中低產田加以改造,每公頃平均提高1500千克,將可增產1000億千克。這就需要我們加強農業科學研究,採取增加農業投入和提高農業生產的有效措施。同時,農村、城市的建設,都要設法不佔耕地,或少佔耕地,並在可能條件下,以開墾、復墾等形式,努力增加耕地。

我國是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很低的國家,本世紀70年代全國森林覆蓋率只佔國土面積的12%。80年代以來,全國植樹造林工作不斷取得進展,特別是平原綠化、「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等國家重點林業建設工程成績顯著,加上群眾造林活動廣泛開展,1995年底全國森林覆蓋率已達到13.92%(注6),但與世界森林覆蓋率30.6%的平均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須改變以往林業工作中重採伐、輕撫育,造成採伐大於更新,森林面積逐年縮小,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狀況,大力加強森林的資源意識、生態意識,實施以營林為基礎的林業方略;切實保護和合理開采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同時,發展森林產業,再生、增殖和積累更多森林資源。我國宜林面積很廣,要充分利用我國人力資源的優勢,繼續發動全國人民,大力植樹造林。目前我國宜林荒山荒地8600多萬公頃,如果80%都造林,森林資源覆蓋率將達到19.7%。根據國家規劃,到2000年我國森林覆蓋率將達到15-16%(注7)。



我國的自然條件,既有得天獨厚的地方,也存在若干不利因素。即自然災害的頻繁、多樣,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近40多年來,我國每年由氣象、海洋、洪澇、地震、地質、農業、林業等七大類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災死亡數萬人(注8)。

我國自然災害的多發性、多樣性和嚴重性是由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的,並與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

我國大陸東瀕太平洋,面臨世界最大的台風源,沿海各省每年夏秋兩季都會受到台風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災害。

我國大陸東部為季風氣候,西北部為乾旱、半乾旱氣候,青藏高原為高寒氣候。全國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季風區域降水的年變化又大,因此容易形成大范圍的洪、澇、旱災害,並且每年不同地區都會出現程度不同的氣象災害。高原地區冬春季節往往有雪災、風災為患。

在大地構造上,我國位於環太平洋與亞歐兩大地震帶之間,地殼活動劇烈,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多和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地區。

我國約有70%的大城市、半數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農業產值集中於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和地震災害都十分嚴重的沿海和東部平原、丘陵地區,所以災害的損失程度較大。我國還具有多種病、蟲、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條件,隨著近期氣候變暖與環境污染加重,生物災害亦相當嚴重。另外,近期大規模的開發活動,更加重了各種災害的風險度。因此,認識我國自然災害多發性、多樣性和嚴重性的國情,研究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加強對自然界變化的監測工作,提高防災、抗災意識和具體措施,是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和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任務

③ 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什麼(地理方面)並談談對策及措施。

從地理方面看中國的國情,大致可以歸納為:

(1)國土廣大,山川壯麗,但是山地多,平原少;

(2)資源比較豐富,但利用不盡合理;

(3)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不足;

(4)自然災害頻繁多樣;

(5)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6)地區差異大;

(7)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巨大,但還是發展中國家。
對策及措施:
1、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
2、珍惜合理利用各種資源。
3、合理開發,提高保護環境意識做到減少各種災害,提前預防及時應對。
4、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實行
民族區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5、各地區要因地制宜經濟,促進可續發展。
6、努力發展經濟,促進國家經濟繁榮發展。

④ 我國基本國情

分類: 社會民生 >> 其他社會話題
問題描述:

需要具體數字,如森林,國土,水...........

解析: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個,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我國同14國接壤,與8國海上相鄰。省級行政區劃為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首都北京。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土地資源

中國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地區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一)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

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資源論,在面積位居世界前12位的國家中,中國居第11位。按利用類型區分的中國各類土地資源也都具有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量少的特點。

(二)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

中國地形、氣候十分復雜,土地類型復雜多樣,為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和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類型難以開發利用。例如,中國沙質荒漠、戈壁合占國土總面積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難度很大。而對中國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耕地,所佔的比重僅10%多些。

(三)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

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由於中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各地歷史發展過程的特殊性,中國土地資源利用的情況極為復雜。例如,在廣闊的東北平原上,漢民族多利用耕地種植高粱、玉米等雜糧,而朝鮮族則多種植水稻。山東的農民種植花生經驗豐富,產量較高,河南、湖北的農民則種植芝麻且收益較好。在相近的自然條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區就形成了全國性的桑蠶飼養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資源開發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土地的生產力水平會有明顯差別。例如,在同樣的亞熱帶山區,經營茶園、果園、經濟林木會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任憑林木自然生長,無計劃地加以砍伐,不僅經濟效益較低,而且還會使土地資源遭受破壞。

(四)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這里所說的分布不均,主要指兩個方面:其一,具體土地資源類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地區,草原資源多分布在內蒙古高原的東部等。其二,人均佔有土地資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區的土地資源,面臨著不同的問題。中國林地少,森林資源不足。可是,在東北林區力爭采育平衡的同時,西南林區卻面臨過熟林比重大、林木資源浪費的問題。中國廣闊的草原資源利用不充分,畜牧業生產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臨過度放牧、草場退化的問題。

水資源

河流和湖泊是中國主要的淡水資源。因此,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產。中國人均徑流量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徑流量的24.7%。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資源最多,人均徑流量約4000立方米。長江流域稍高於全國平均數,約為2300~2500立方米。海灤河流域是全國水資源最緊張的地區,人均徑流量不足250立方米。

中國水資源的分布情況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卻是南少北多。比如,中國小麥、棉花的集中產區——華北平原,耕地面積約佔全國的40%,而水資源只佔全國的6%左右。水、土資源配合欠佳的狀況,進一步加劇了中國北方地區缺水的程度。

中國水能資源蘊藏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70%分布在西南四省、市和 *** 自治區,其中以長江水系為最多,其次為雅魯藏布江水系。黃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較大的水能蘊藏量。目前,已開發利用的地區,集中在長江、黃河和珠江的上游。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中國幅員廣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植被種類豐富,分布錯綜復雜。在東部季風區,有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中、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亞熱帶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以及亞高山針葉林、溫帶森林草原等植被類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區,有乾草原、半荒漠草原灌叢、干荒漠草原灌叢、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叢等植被類型。植物種類多,據統計,有種子植物300個科、2980個屬、24600個種。其中被子植物2946屬(佔世界被子植物總屬的23.6%)。比較古老的植物,約佔世界總屬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銀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區現代已經絕滅,都是殘存於中國的「活化石」。種子植物兼有寒、溫、熱三帶的植物,種類比全歐洲多得多。此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栽培植物。從用途來說,有用材林木1000多種,葯用植物4000多種,果品植物300多種,纖維植物500多種,澱粉植物300多種,油脂植物600多種,蔬菜植物也不下80餘種,成為世界上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動物資源 中國是世界上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據統計,全國陸棲脊椎動物約有2070種,佔世界陸棲脊椎動物的9.8%。其中鳥類1170多種、獸類400多種、兩棲類184種,分別佔世界同類動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馬拉雅山—橫斷山北部—秦嶺山脈—伏牛山—淮河與長江間一線以北地區,以溫帶、寒溫帶動物群為主,屬古北界,線南地區以熱帶性動物為主,屬東洋界。其實,由於東部地區地勢平坦,西部橫斷山南北走向,兩界動物相互滲透混雜的現象比較明顯。

礦產資源

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鐵、鉛鋅、銅、銀、汞、錫、鎳、磷灰石、石棉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勻。如鐵主要分布於遼寧、冀東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和西南區,其中山西、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最集中,而東南沿海各省則很少。這種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使一些礦產具有相當的集中,如鎢礦,在19個省區均有分布,儲量主要集中在湘東南、贛南、粵北、閩西和桂東—桂中,雖有利於大規模開采,但也給運輸帶來了很大壓力。為使分布不均的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地調配使用,就需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是中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人口問題是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面臨的問題,是關系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始終是中國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 *** 堅持不懈地在全國范圍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鼓勵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孩子,依照法律法規合理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經過30年的艱苦努力,中國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歷史性轉變,成功地探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道路,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對穩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國 *** 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將人口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努力使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適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召開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專題座談會,統籌考慮,協調部署,動員全社會力量,採取法律、倡導、經濟、行政等多種措施綜合治理和解決人口問題,把發展經濟、開展計劃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貧困、完善社會保障、提高婦女地位、建設文明幸福家庭等緊密結合起來。2003年,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為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和綜合協調,更加科學地制定和實施人口發展規劃。2004年初,中國 *** 組織多學科的專家學者,正式啟動了「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對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等的變化趨勢及其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相互影響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已經提出了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將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本強國的人口發展戰略思路,為科學制定國家中長期人口發展規劃和國民經濟總體規劃,實現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2006年2月9日,中國國務院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未來十五年的人口目標是將人口數量控制在十五億以內。其在人口與健康領域確定的發展思路之一,即是控制人口出生數量,提高出生人口質量。重點發展生育監測、生殖健康等關鍵技術,開發系列生殖醫葯、器械和保健產品,為人口數量控制在十五億以內、出生缺陷率低於百分之三提供有效科技保障。

另三個發展思路包括: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堅持預防為主、促進健康和防治疾病結合。研究預防和早期診斷關鍵技術,顯著提高重大疾病診斷和防治能力;加強中醫葯繼承和創新,推進中醫葯現代化和國際化。以中醫葯理論傳承和發展為基礎,通過技術創新與多學科融合,豐富和發展中醫葯理論,構建適合中醫葯特點的技術方法和標准規范體系,提高臨床療效,促進中醫葯產業的健康發展;研製重大新葯和先進醫療設備。攻克新葯、大型醫療器械、醫用材料和釋葯系統創制關鍵技術,加快建立並完善國家醫葯創制技術平台,推進重大新葯和醫療器械的自主創新。

綱要稱,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強有力支撐。為此,該綱要還將「安全避孕節育與出生缺陷防治」、「心腦血管病、腫瘤等重大非傳染疾病防治」、「城鄉社區常見多發病防治」、「中醫葯傳承與創新發展」、「先進醫療設備與生物醫用材料」等,確定為人口與健康領域科技發展的優先主題。

從數量、素質、結構、分布來看,中國人口的現狀如下:

一、人口數量

2005年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075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6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萬人,出生率為12.40‰;死亡人口849萬人,死亡率為6.51‰;自然增長率為5.89‰。

龐大的人口數量一直是中國國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後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按照目前總和生育率1.8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後,達15億左右。

受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響,在2005年-2020年期間,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形成一個高峰。同時,由於獨生子女陸續進入生育年齡,按照現行生育政策,政策內生育水平將有所提高。上述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中國將迎來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龐大的人口數量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多方面影響,在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帶來沉重的壓力。

我國於2005年底開展了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工作。這次調查以全國為總體,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為次總體,採取分層、多階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樣方法。最終樣本單位為調查小區。這次調查的樣本量為1705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31%。在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 *** 的統一領導下,通過調查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調查的各項任務已基本完成。

二、人口素質

中國 *** 加大公共衛生事業建設力度,不斷提高人口健康素質。平均預期壽命已從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上升到2004年的71.8歲,孕產婦死亡率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1500/10萬下降到2004年的51/10萬,嬰兒死亡率從新中國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建國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地方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減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得到有效的監測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從總體上講,中國人口健康素質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發生率為4-6%,約100萬例。數以千萬計的地方病患者和殘疾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防治艾滋病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據估計,截至2003年12月,中國現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約84萬,2004年疫情處於從全國低流行和局部地區及特定人群高流行並存的態勢。

中國 *** 加快發展教育事業,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顯著提高。2004年,中國普及九年義務制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3.6%,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比1990年時下降了7.55個百分點。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大學以上佔5.42%、高中佔12.59%、初中佔36.93%、小學佔30.44%,受高層次教育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受小學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總體水平還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於發達國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學粗入學率大大低於發達國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1年)。並且,城鄉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顯差異。2004年,城鎮人均受教育年限為9.43年,鄉村為7年;城鎮文盲率為4.91%,鄉村為10.71%。

三、人口結構

從人口年齡結構看,在2004年末全國總人口129988萬人中,0-14歲人口為27947萬人,占總人口的21.50%,15-64歲人口為92184萬人,佔70.92%;65歲及以上人口為9857萬人,佔7.58%。上述數據表明:

第一,當前中國人口社會撫養比較低,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大,勞動力資源豐富,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未來一、二十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紅利期。但龐大的勞動年齡人口也給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目前,中國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近千萬,農村剩餘勞動力2億多。並且,勞動年齡人口將保持增長態勢。據預測,2016年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10.1億,2020年仍高達10億左右。這對就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事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200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7%以上,根據國際標准,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據預測,到2020年,65歲老年人口將達1.64億,占總人口比重16.1%,80歲以上老人達2200萬。中國老齡化呈現速度快、規模大、「未富先老」等特點,對未來社會撫養比、儲蓄率、消費結構及社會保障等產生重大影響。

第三,從人口性別結構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萬人,佔51.5%,女性人口63012萬人,佔48.5%,總人口性別比為106左右。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為117,2003年為119,少數省份高達130。為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勢頭,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頒布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關於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的規定》等法律法規,啟動了「關愛女孩行動」,倡導男女平等,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

四、人口分布

從城鄉分布來看,2004年末全國城鎮人口達到54283萬人,占總人口的41.76%,鄉村人口為75705萬人,佔58.24%。近年來,由於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和產業結構升級,實施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戰略,人口城鎮化率以每年超過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採取多種措施和合理規劃,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努力改善農民進城務工環境,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2004年,中國流動人口已經超過1.4億。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同時也改善了農村的經濟狀況。按人口城鎮化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測算,到2020年還將從農村轉移出3億左右的人口。

與此同時,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體系卻嚴重滯後,亟待完善。龐大的流動遷移人口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構成巨大壓力。流動人口就業、子女受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嚴重製約著人口的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面臨困難。

面對復雜的人口問題,中國 *** 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人口政策與方案,用人的全面發展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時,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閱讀全文

與我國地理基本國情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