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然地理系統是如何演化的
一、自然地理系統的演化
按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自然界的變化主要是由於自然界內部矛盾的發展」
,任何
事物的變化總是要經歷發生、發展到衰亡的過程。舊過程衰亡後,
「新過程就代替舊過
程而發生。新過程又包含著新矛盾,開始它自己的矛盾發展史」
(《矛盾論》),宇宙萬物概莫能外。以太陽為例,它形成至今已有6×109年的歷史,目前處於「主序星」階段。它與其同類恆星一樣,將再經過紅巨星階段、白矮星階段最終衰亡,而進入新的某種演變過程。科學家們認為太陽大約還能「存活5×109年左右。作為太陽系行星之一的地球,其形成至今已約有4.56×109年的歷史。作為地球的一部分,自然地理系統的形成與演變也與地球的演化歷史密切聯系在一起。自然地理
系統的產生應當起於地球發展史的某個階段,也是地球演化進程的產物。如按前面所
述耗散結構的理論,開放的具耗散結構的自然地理系統,其發展過程必然是由低級向
高級、由無序向有序逐漸進化的。我們知道,自然地理系統是由岩石圈、大氣圈、水
圈的一部分和生物圈共同組成的一個完整的自然綜合實體,
如果缺失其中任何一部分,
顯然就不能稱其為完整的自然地理系統。地史古生物資料表明,生物圈的形成晚於岩
石圈、大氣圈和水圈,地球上生物的出現應是自然地理系統誕生的標志。基於這一觀
點,可依據生物界的發展進程將自然地理系統的演化分為四個階段:即原始環境、亞
自然地理環境、全自然地理環境和人地環境階段,
(一)原始環境階段
又可稱之為「前自然地理環境階段」
,即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圈形成階段。構成原
始太陽系的物質包括氫、氦、碳、氮、氧、氖、鎂、硅、硫、鐵等元素。其中由氫、
氖、氮、氧等元素構成的氣體物質約占總量的98.5%;由硅、鎂、鋁、硫、鐵等及其氧化物SiO2、MgO、MgSiO2、Fe3O4和石墨等構成的土物質及由氫、氮、氧的化合物如水、水化甲烷(NH3·7H2O)等構成的冰物質,只佔總量的1.5%。
地球誕生之初,土物質和冰物質聚集成接近均質的球形體,尚無分層現象。當地
球體積逐漸聚集增大,重力作用逐漸顯現,比重大的土物質向球內部收縮匯聚,收縮
位能轉化為熱能,加之放射性元素蛻變中釋放的熱能,共同促使地球內部不斷增溫,
以致鐵鎳物質熔融沉向球心,形成內核;硅酸鹽類密度低、熔點高的物質相對上升,
形成地殼;其餘鐵鎂酸鹽物質構成中間地幔層。固體地球部分形成圈層分化。
地球圈層分化之初,由氫、氦、氧組成的原始氣體仍為地球的主要組成,由於地
球初期質量小、重力小,不足以俘獲氣態物質,氫、氦、氧等極易散失於太空,故氣
體稀薄。隨地球體積逐漸增加,重力作用增大,在圈層分化過程中,地球內部的氣體
成分,隨地殼運動與火山活動被釋放於空中並已不能輕易脫離地球,從而形成一定厚
度的原始大氣層,它們主要由甲烷(CH4),氨(NH3)和氣態水組成。隨著紫外線作
用於大氣上層的水分子上,由「光致離解」將其分裂為氫和氧,氫原子繼續逃逸出地
球,而氧相對存留下來,與甲烷作用形成二氧化碳和水,與氨作用形成氮和水。所以
這一階段的大氣主要成分變作二氧化碳、氮和水汽,構成第二代大氣(還原性大氣)
。
而相當一部分水汽又轉化為液態水,在地表匯集形成原始海洋——水圈。
從地球的誕生,到岩石圈、氣圈和水圈的初步形成大約從4.56×109年延續到3.5×109年前,這一階段持續約1×109年,
即為原始環境階段。這一階段是物理過程與化學過程共同主導著地球表層緩慢演化的階段,也是為自然地理系統的誕生奠定基礎的階段。
(二)亞自然地理環境階段
亞自然地理環境階段開始於距今約3.5×109年。地史古生物資料表明,在距今約3.5×109
年的原始海洋里,開始出現原始的原核生命體。在南非的岩石中發現距今約3.2×109年前的古桿菌(Eobactrium)化石。因此,距今約3.5×109年原始生命的出現,意味著地球自然界發生從無機界進化為有機生命界的質的飛躍。同時,有機生命的誕生標志著生物圈的始起,也標志著地球開始進入自然地理系統產生的階段。恩格斯說「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過化學的途徑實現的」
(《反杜林論》)。1953年,美國學者米勒(S·L·Miller)和尤里(H·Urey)首次模擬地球原始大氣成分,用甲烷、氨、氫和水汽,通過火花放電,合成了11種氨基酸。其中有4種(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存在於天然蛋白質中。此後不少學者又陸續合成了核糖與脫氧核糖、核苷酸 脂肪酸等多種有機物質,從而證明了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從無機物轉化為簡單有機物,是地球發展歷史的必然產物。
如前所述,隨著地殼強烈的火山活動,大量水汽釋放於大氣中,氧與甲烷和氨不
斷作用形成水、大氣中的氮與地殼中的礦物質作用形成硝酸鹽類化合物。大氣中的大
量水以降水形式一方面持續不斷地使原始海洋的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展,另一方面又將
各種原始有機物質帶入海洋。同時,大氣降水又在原始陸地上形成徑流,將大量無機
鹽類的溶解質最終匯集於海洋,使海水成為多種無機物與有機物混合的「營養豐富」
的液體(broth)
,為生命的產生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和物質基礎。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這是由於地球早期在第二代大氣中氧和臭氧均極稀少,太陽
的紫外線輻射還相當強烈,原始生命體在大氣中和原始陸地上根本無法存活,而只有
海水能對紫外輻射有一定的屏蔽作用,從而為原始生命的誕生提供防護條件。海洋中
的生命是如何生成的?科學家們對此問題仍在探索之中。
從理論上推算,
要使
2000
個
以上的氨基酸分子形成排列有序、具有自養和自我復制功能的原始細胞,其概率為
1/40000
。生命的形成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不管怎樣,事實上就在距今
3.5
×
10
9
~
3.0
×
10
9
年這段漫長的
5
×
10
8
年中,
地球的海洋中終於出現了原始的細菌生命體。
此後球
藻、藍綠藻類生物陸續生成。例如在美國加州東部發現距今
2.0
×
10
9
年前更為進化的
細菌化石,其中有類似於藻類的生物,內部已含有細胞核。細菌和藻類的出現,開始
了一種新的生命作用即光合作用,使大氣中出現氧與臭氧,在大氣圈上部逐漸形成抵
御紫外輻射的臭氧保護層。至距今
1.4
×
10
9
年前,海洋中特別是淺海地區綠藻類大量
繁殖,光合作用加強,大氣中氧與臭氧日益增加,二氧化碳逐漸減少,大氣的組成在
逐漸發生變化。隨著臭氧層的發展,地表紫外線輻射逐漸減弱,更高級生命的生存漸
有保證,使海洋生物得以進一步發展。從寒武紀到
5
×
10
8
年前的奧陶紀初,海洋無脊
椎動物已大量生存,海洋已成為生物世界。直到距今
4
×
10
8
年前泥盆紀之初,生物進
化史上又發生了一次飛躍,植物開始登上陸地。至此,自然地理系統結束了亞自然地
理環境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大約經歷了
3.0
×
10
9
年的時間,是自然地理系統演變歷時
最長的階段。
(三)全自然地理環境階段
全自然地理環境階段即海洋和陸地自然地理環境進入全面發展的階段。
距今
4
×
10
8
年泥盆紀之初,加里東造山運動使地球上的陸地范圍大增。由於地理
環境的急變,生物界發生重大變革,陸生植物開始發展,以裸莖類植物裸蕨為代表大
量出現。海洋生物中的無脊椎動物相對衰落,脊椎動物魚類隨之大量繁衍,海陸交界
灘塗地帶開始出現兩棲動物。至距今約
3
×
10
8
年的石炭紀,陸地上已是森林廣布和爬
行動物出現。全球茂密的森林植被使光合作用急劇加強,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日益減
少,而游離氧日益大增,最終以氮、氧為主要成分的第三代大氣(氧化大氣)
,即作為
自然地理系統組成之一的現代大氣層終於形成。
隨著陸生動植物的發展,生物圈也逐漸進入全面發展階段。生物物種日趨進化、
豐富和多樣化,一個完整的生物圈已告形成。同時,從植物由海登陸的時期起,陸地
風化殼也開始了成土過程。換言之,陸地上如無生物,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土壤。生物
在陸地上的迅速發展,也加速了土壤圈的形成。至此,作為自然地理系統的各組成部
分,均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完整到完整的發展階段,完成了從
海洋到陸地,從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到土壤的全面進化的過程,即真正意
義上的自然地理系統終於形成。到距今約
3.5
×
10
6
年前後人類開始出現為止,全自然
地理環境演化階段大約經歷了近
4
×
10
8
年。
(四)
「人—地環境」階段
距今約
3.5
×
10
6
年前後,
新第三紀晚期,
生物演化歷史上又發生了一次重大事件,
地球上最高級的生物—人類的始祖如阿法爾南方古猿
(
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
出現。
生物界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自然地理環境隨即開始了受人類活動影響的新階段。
隨著人類從古猿經猿人演化為真人,在極其短暫的數百萬年間(與漫長的數十億年的
地球發展歷史相對而言)
,人類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日益突出。
迄今為止,人類已創造出一種全新的、使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環境,成為自
然地理環境的最新組成部分。並且,人為環境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所佔的比例和重要性
在日益增加。人類的活動從完全受自然地理環境制約的階段,發展至今已能在一定程
度上改變自然地理環境的階段。換言之,人在與其生存環境的相互關系中,即人地矛
盾的對立統一關系中,已經由非主要的矛盾方面逐漸轉化為主要的矛盾方面。因此,
我們把生物發展史上人類出現後的階段,作為自然地理系統發展過程中以人為主的新
階段,並稱其為「人—地環境」階段。
(五)自然地理系統演化過程的特點
通過對自然地理系統演化過程的分析,便可發現有如下特點:
1
.自然地理系統演化過程中,其圈層結構具有一定的演變順序。首先進行的是岩
石圈和大氣圈的分化,其次是水圈的產生,最後是生物圈和土壤的形成,該過程的完
成即是自然地理系統組織結構不斷完善的過程。
2
.
在自然地理系統不斷完善的過程中,
其各組成部分的內部也經歷了不斷變化的
過程。如岩石圈實現圈層分化,並形成了全新的沉積岩成分;大氣圈發生圈層分化的
同時,其組成成分和性質也發生重大變化;水圈的發展不僅形成了海洋和陸地水的地
域分異,同時水的化學組成也因地而變異,海洋最終形成化學組成相對穩定的鹹水環
境;生物界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斷進化;土壤經歷了
從無到有和地域分布差異的演變。整個自然地理系統的組織結構、內部動態與功能實
現了在時間與空間上由簡單到復雜,由無序到有序,由低級水平到高級水平的不斷進
化。
3
.分析自然地理系統的發展過程曲線(參見圖12),不難發現其各個演化階段的時間歷程不均勻:其開始的亞自然地理環境階段歷時最長約3.5×109年,其後的發育完全階段歷時約3.6×108年;而人—地環境階段發展至現今才經歷了約3×106年,自然地理系統各階段的演化歷時大約在按照10:1:0.01的比率遞變。這可能暗示著自然地理系統的發展過程同樣符合S形邏輯斯蒂過程線的規律。
除歸納以上特點外,還應指出,自然地理系統演化的現階段人—地環境階段的發
展趨勢尚不明了。就是說,現階段是仍處於整個演化過程的迅速發展階段?還是即將
進入
「後自然地理環境」
的發展速率逐漸趨緩的新階段?人—地環境階段究竟有多長?
我們的有關自然地理系統演化階段的劃分是以生物界的進化過程為基礎的,那麼,以
人類發展為主體的
「靈生代」(Antropogen或Antropozoic Period)
將於何時終結?這些
問題決定著自然地理系統未來發展階段的性質。
2. 地理,該怎樣學
地理環境空間廣大,地理事物多種多樣,地理關系錯綜復雜。學習地理尤其要注意學習方法,只有掌握好學習方法,才能化難為易,學得扎實而靈活。 1、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地理課是中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我國將初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定位為:通過初中地理課程的學習,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所以,地理課對於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好地理很有必要。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它具有兩個突出特點:第一,綜合性。上至宇宙空間,下到地球內部,還有我們生活的人類社會,這些都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都屬於地理學的研究范疇。所以我們說,地理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雙重性質的綜合性科學。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區,地理環境是不同的。地理學研究的正是地理環境的差異、分布規律及其成因。
除此之外,地理學還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地理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在生活中觀察到許多有趣的地理現象,在生活中學到許多有用的地理知識;反過來,我們還可以運用所學的地理學理論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
不僅如此地理學在現代科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於解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起著重要作用。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們怎樣才能學好地理呢?有些同學認為,地理不難,關鍵是記性好,只要死記硬背就行;還有的同學認為地理課沒意思,除了背還是背。其實不然,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地理學也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只要我們掌握了這些學習方法和技巧,我們就會學得既簡單又有趣。
一、培養空間概念,學會正確的讀圖、用圖方法。
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地圖是地理課區別於其他學科課程的突出特點,於是有人說,「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用圖習慣,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課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養成良好的讀圖、用圖習慣。要知道地理知識不僅存在於課本的文字當中,也蘊含於地圖之中。在地理學習中,我們要做到左圖右書,注意隨時運用地圖,查閱地圖,善於從地圖中發現地理知識,尋找地理規律。長期堅持下去,你就能夠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圖,文字和圖象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正確的空間想像。
其次,要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讀圖要注意先後順序,先看圖名、圖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該圖表現的主要內容、范圍等,再觀察圖的具體內容。觀察要仔細全面,不要漏掉每一個信息。
例一:在「經緯網圖」上我們觀察到的知識就有:
①我們在這幅圖上可以看到有許多線,其中連接南北兩極的線是經線,與經線垂直相交的線是緯線。
②經線與緯線的特點:所有的緯線都是圓並相互平行;緯線圈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向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長度都相等且相交於極點。
③指示的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④經緯度的變化規律是:0經線以東為東經度,0經線以西為西經度;自西向東,東經的度數逐漸增大,西經的度數逐漸減小。緯度以赤道為界,以北是北緯,以南是南緯;自北向南,北緯的度數由大到小,南緯的度數由小到大。
⑤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一點的位置。
例二:我們在《森林資源》一課中曾經學過的原理圖,其圖名叫做「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我們以這幅圖作為例子,討論閱讀原理圖的幾個主要步驟。
第一步,獲取信息,是獲取原理圖中所顯示的各種信息。在「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有山坡、兩道林帶、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細、不同顏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頭,還有 「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徑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圖,是要分析我們在圖中獲取的各種信息和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山坡從上到下,表示地表徑流的箭頭由粗到細,顏色也由深變淺,最後變成「微量清水入河」。這些說明了大氣降水在從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過程中,受到了林木枝葉、枯枝落葉層的阻滯,促使大量雨水下滲,導致地表徑流流量不斷減小,含沙量逐漸減少。護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說明原理,明確原理圖所說明的原理。這幅「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說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學會讀書,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們獲取地理知識、提高地理素養的重要途徑。怎樣才能學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識呢?我們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1.讀出書中有什麼
閱讀教材,首先要讀懂,明白書中講了些什麼。比如,教材在介紹某個地理區域時,一般從構成這一區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別進行論述。這個區域在哪兒?這里的自然概況怎樣?經濟發展情況如何?存在什麼問題?等等
2.讀出知識網路
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其中任何一個地理要素的改變,都可能影響到其他要素的變化。我們應該將理清這些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頭腦中形成這一地域的知識網路。
例:通過世界地理的學習我們知道,南極大陸一塊特殊的大陸,這里的地理環境特徵與眾不同,烈風、暴雪、嚴寒是南極大陸最顯著的氣候特徵,這里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陸冰川,動植物種類稀少,有極晝極夜現象,還有美麗的極光……等等。而形成這些地域特徵的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由於南極大陸絕大部分位於南極圈以以南的高緯度地區,其他諸多的地理特徵都與這一要素緊密相聯。
3.學會梳理知識
①教材對於同類知識的論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規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具有范圍廣、信息多等特點,但是它對同一類型知識進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規律性。
例如描述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氣候特徵,往往要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來加以說明。而氣溫又包括著年平均氣溫、年溫差和氣溫的分布等內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時空分布所組成。
除了這一點外,我們還可以將差異性或相似性較明顯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對比梳理。
②將差異性或相似性較明顯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對比梳理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地理環境或地理要素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或相似性。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一點,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對比差異性,找到相似性。如我們在學習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國、我國的南方和北方、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時,就可採用這種方法。
例: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無論是在自然條件、經濟發展還是在生活習慣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如果我們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歸納和概括,那麼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諸多的差異便一目瞭然。
糧食
作物 油料
作物 糖料
作物 主要
水果 主要
能源 主要金屬礦產 人們
主食 傳統
交通
工具 運動
項目
北方地區 小麥 花生 甜菜 蘋果
梨 煤、石油 鐵 麵食 馬車 滑冰
滑雪
南方地區 水稻 油菜 甘蔗 柑橘
香蕉 水力 有色金屬 大米 船 游泳
賽龍舟
我們不僅要明確兩個地區或兩個國家之間的差異,而且也要思考這些差異是怎樣形成的。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這些差異主要是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導致了自然環境的差異。
我們不僅通過對比梳理找到差異性,我們還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兩個國家,雖然位於不同的大洲,但它們在許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對比歸納的方法,我們就能夠將兩個國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徵知識點梳理得一清二楚。
印度和巴西都是位於熱帶的臨海國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優質的鐵礦資源豐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國和出口國;近年來電子工業和信息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是發展中國家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
三、培養地理思維能力
培養地理思維能力,是初中地理課程的重要目標,對中學生學好地理非常重要。
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互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發生發展都不是由單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這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兩個要素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我們應當學會找出這一關鍵性的因素,並以此為線索,將其他的各要素聯系起來,從而正確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初中地理主要側重於區域地理的學習。一般來說,影響某區域的地理特徵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該區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區位因素),這一點從教材內容先後順序中就已經明顯地表現了出來。同時,在對每個區域的論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該地的地理位置,位於哪個半球?什麼緯度?海陸位置如何?有哪些鄰國?等等。所以思考問題時應抓住該地的地理位置,以此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徵。
關於地理位置影響自然環境,最具有代表的地區是我國西北地區。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較,西北地區具有許多獨特的地理特徵。如沙漠廣泛分布,人煙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河流湖泊多為內流河和內陸湖,動植物具有明顯的耐旱特徵,農業生產以畜牧業為主,灌溉農業發達……等,這些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是這里的大陸性氣候顯著,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氣候乾旱的根本原因又是這里「深居內陸」的地理位置。當然,「地形閉塞」也對西北地區乾旱的氣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是所有的區域地理特徵的形成都是以地理位置為主要因素的,有些區域的地理特徵的形成是其他因素在起著更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國的青藏高原是一個特殊的區域。其特殊就在於這里的海拔高。大家知道,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較高的海拔,給這里帶來了與眾不同的低溫和強日照,從而導致了一系列其他地理要素的變化。
圖解:由於「地高」導致氣候寒冷,使青藏高原雪峰連綿,積雪冰川廣布,成為大江和大河的發源地;由於氣候寒冷,這里以耐寒的草甸草原為主;農業以河谷農業和高寒的畜牧業為特色;高原上廣泛分布的三大牲畜是耐寒和耐缺氧的藏綿羊、藏山羊和藏氂牛;由於氣候惡劣,這里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交通運輸也比較落後;但太陽能資源和地熱資源豐富;奇異的雪域高原風光和獨特的地理環境使這里成為我國的旅遊勝地和科研基地。
四、學會科學的記憶方法
許多同學反映「地理不難學,就是不好記」。的確,教材中有許多的地名、數據、物產,要把它們記住確實很不容易。這時候,我們首先,應該分清課標中對這些地理事物的要求,是必須記住的,還是可記可不記的,還是只要理解不必記憶?在明確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就可以再來探討記憶的方法。
1.及時復習,重復記憶
如何記得又快又准,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事情。其實,克服遺忘、加強記憶的最好辦法,就是重復,這也是由人的生理結構所決定的。當天學過的內容當天復習,一周至10天左右再復習一遍,兩個月內再復習一遍,這對鞏固記憶非常有效。同學們想一想,這是不是也正好和老師、學校安排的單元檢測、期中或期末考試的周期是相吻合、相一致的。
2.調動感官,增強記憶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由多種感官(眼看、耳聽、口誦、手寫、腦想)參加的學習活動,其記憶效果最好。這些感官是眼、耳、口、手、腦。在學習中,應當盡可能多地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和做一做並將其結合在一起就是有效的記憶方法。
例如,在讀圖時,不僅僅是觀察地圖,還可以根據需要用彩色筆進行勾畫塗抹。
在「非洲氣候帶分布圖」上就可以將熱帶沙漠氣候區用紅筆塗色,將熱帶草原氣候區用黃筆塗色,將熱帶雨林氣候區用綠筆塗色等。又如在「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上將>1600毫米、1600~800毫米、800~400毫米、400~200毫米和200~50毫米的不同降水的區域塗上不同的顏色,那麼關於非洲氣候分布特徵和我國年降水量分布規律的知識會深深地印在你的腦海中。這樣記憶肯定是深刻的。
3.適當聯想,趣味記憶
同學們在學習地理時除了進行重復記憶、感觀記憶之外,還可以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利用聯想、理解增強記憶。
比如,將一些內在聯系並不緊密的地理事物編成一些朗朗上口的短語或句子,也是一種有效的記憶方法。
如南亞所包括的八個國家:
南亞八國家,海上斯與馬,
內陸錫尼不,臨海孟印巴。
在學習中國政區圖,記憶我國省區輪廓時,同學們可發揮自己的想像進行形象地記憶,把黑龍江形象地看成一隻美麗的天鵝,廣東像一頭大象的頭部,而台灣省又像一葉正在駛向祖國懷抱的小舟……等等,這樣記憶的效果也是比較好的。
此外,在學習地理時,我們可以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的體驗和感受來學習和領會知識,加強記憶。例如:對於三大人種的體質特徵,我們可以根據自己對電視、畫報中不同膚色人們的觀察,就能夠比較容易地說出他們的膚色、頭發、面部等特徵。其它的象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長過快所產生的社會問題等內容,我們不要去死記,而是依據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去理解地記憶。
4.把握聯系,理解記憶
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這就決定了地理知識之間也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只要我們理解了知識之間的這種聯系,並把握住這些聯系,縱然知識是千頭萬緒,我們也會記憶的一清二楚。相反囫圇吞棗地死記硬背,一方面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另一方面也容易丟三拉四,背了後面忘記了前面。地理學科知識紛繁復雜,千條萬緒。學會抓住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記憶對於我們學好地理具有很大的益處。
例如:關於日本,課本介紹的內容是很多的,這么多的知識單憑機械記憶是不行的,應當找到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記憶,但這些豐富而紛雜的內容之間具有什麼樣的聯系呢,我們能不能根據這些聯系進行記憶呢?電視機前的同學可以和我一起試一試:
日本是亞洲東部的位於太平洋上的一個群島國家,這種地理位置決定了日本的氣候是海洋性的季風氣候,海洋性的季風氣候降水豐富,加上國土狹小,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河流短促,水力資源豐富;在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山地和丘陵地區分布著廣闊的森林;日本的礦產資源貧乏,但利用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海上交通便利的條件,大量地進口工業原料和燃料,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大量的工業品需要出口,所以工業集中分布在多優良港灣的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群島國家的附近海域漁業資源豐富,日本的漁業發達。象這樣是不是好記一些了呢?
5.抓住異同,對比記憶
抓住地理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似性進行記憶也是一種有效的記憶方法。例如長江和黃河是我們著名的兩條大河,它們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差異,運用對比的方法去記憶關於長江和黃河的知識是比較合適的。
如果你在學習或復習長江和黃河時,也象我們設計一個表格進行比較的話,肯定有助於你的記憶。
例:長江、黃河水文特點及開發利用狀況的比較
河流名稱 長度 流域 水系特徵 流經省區 注入海洋 流量 汛期 冰期 開發利用
長江
黃河
五、在生活中學習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要學好地理,不僅要學好書本知識,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特別注意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學習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將我們所學到的書本知識運用到社會生產和實踐活動中去,使所用的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鞏固和深化,同時也可以增強你學習地理的興趣。
在同學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多的地理問題;同時,當今社會中的許多熱點問題,如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也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我們要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有一個勤於思考的頭腦,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要善於發現身邊的地理問題,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就會學到更多的地理知識。
1.注意觀察地理現象,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
例如天象觀測。我們知道月亮有時象一個圓盤,而有時又呈現月牙形。我們就可以親自觀察一下月相是怎樣變化的,變化有什麼規律;當然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進一步探究月相產生變化的原因。在晴朗的夜晚,我們還可以觀看天空中都有哪些星座,平常人們所說的北斗星、牛郎星、織女星、北極星在哪裡?哪兒有銀河?晚上8點鍾與9點、10點,我們頭頂上的星座是否相同?
再如氣象觀測,我們可以觀測雲的形狀。課本中所講的晴、多雲、陰等天氣狀況下,天空中的雲量有什麼不同?雨天的雲是什麼樣的?出現什麼樣的雲天會下雨?出現什麼樣的雲又預示著大晴天?
氣溫觀測:首先,設計一個表格,確定觀測的時間,然後將自己在這些時間測得的氣溫記錄下來。
觀測時間 2時 8時 14時 20時
氣溫(℃)
日平均
氣溫
分析測得的氣溫值:氣溫的日變化有什麼特點?日平均氣溫是多少?為什麼氣溫最高值沒有出現在正午?你認為一天中氣溫最低值是出現在子夜嗎?你所測得的氣溫與氣象台播報的一致嗎?哪些因素影響了你的觀測結果?
2.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現在正值六月,六月的石家莊是華北地區的高溫中心,天氣又干又熱,這是為什麼?我們學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相反,海拔每降低100米,氣溫就會升高0.6℃,石家莊位於太行山東面的華北平原,來自西北方向的氣流在順太行山東坡下沉的過程中增溫,同時濕度越來越小,空氣越來越乾燥,這樣就使正在初夏增溫過程中的石家莊更加乾熱。
細心觀察也會發現,人們的許多生活習慣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飲食:南甜北咸,東酸西辣
服飾:西藏居民習慣穿藏胞
民居:北方房屋牆體厚,屋內有火炕,南方人習慣睡木床或竹床。
還有,日本人愛吃魚;中東的一些國家把旅館建在了屋頂上;東非高原上出了許多優秀的中長跑運動員等,這些都有著地理方面的原因。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諺語、成語、詩歌等與地理有著密切的關系。
如諺語:
天上積雨雲,地上雨淋淋——雲與降水的關系;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季降水與冷鋒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陣春風一陣暖——春季降水與暖鋒之間的關系;
春雨貴如油——我國春季降水少的特點。
如成語:
滴水穿石——流水的侵蝕作用
飛沙走石——沙漠地區的風力搬運作用
滄海桑田——地殼是不斷處於運動和變化之中
我國古詩詞中也有許多詩句與地理有關。
反映長江三峽湍湍急流、水位落差很大: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河流自西東流的地理現象: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人口分布不均勻的現象,城市人口稠密集中,農村人口稀少分散: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我們所熟悉的二十四節氣也有許多與地理關系密切。
冬至、夏至——是我國北方地區一年中正午太陽最低或最高的一天
春分、秋分——分別是全球晝夜等分的兩天。
5月21日是小滿,俗話說:「小滿大滿江河滿」,它反映了河流汛期與節氣的關系。這一節氣預示著我國的河流特別是南方河流開始進入汛期。
6月8日是芒種,這一節氣正好是我國北方夏糧收獲、秋糧播種的最佳時節。
世界各地和我國發生的一些具有較大影響的事件也有著一定的地理背景和地理原因的。
伊拉克戰爭時機的選擇:3月開戰,5月戰事基本結束(6月之後熱帶沙漠地區進入非常炎熱的季節,生活在溫帶的美軍和英軍很難適應在高溫條件下的戰斗——強調其中的地理原因)
日本、菲律賓、阿爾及利亞的地震:5月中下旬,這些國家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會有
這么頻繁的地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動頻繁)
特殊的長假使我們有更多的時間接觸各種媒體,看電視、聽廣播、上網、讀書、看報的時間增多了。各種媒體中,開闊了我們的眼界,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如中央和各地方電視台播放的一些知識性、趣味性欄目如《開心辭典》、《幸運52》、《探索與發現》、《人與自然》、《環球》、《天氣預報》、《探索時代》等,都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地理知識。
例一:將下列節氣按時間早晚的順序排列:寒食、重陽、端午、元霄、春節、中秋和清明節
例二:「柴達木」在少數民族語言中的意思是:
A.沙漠 B.盆地 C.鹽澤 D.石油
這兩道題目就是在我們在近期的《開心辭典》欄目中看到的。在觀看這些欄目時候,除了娛樂,還要與我們所學的地理知識相聯系,學會運用我們學到的地理知識來解釋欄目中介紹的一些現象。
3.活動與探究
這個長假,同學們還可以補做一下平時學習中想做而沒有時間做的小製作、小實驗,也可以探究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地理問題。比如:
1.在乒乓球上繪制經緯網
通過這個製作,我們可以更加清楚經線緯線的含義、經緯線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經緯度在地球儀上的分布規律,將課本中的知識加以鞏固。
2.繪制家庭的平面圖,學會自己設計圖例、標明注記,選擇適當的比例尺等。
3.通過繪制生活小區的平面圖,深入了解你生活的小區有哪些基礎設施,與你的日常生活關系最密切的設施有哪些,你認為哪些設施在設計、布局和管理上存在著不足,應該進行怎樣的改進,還應該增設哪些新的設施?等等。並把你的設想和建議與小區的管理部門進行交流。
4.體驗生活中辯認方向的方法:比如樹冠、年輪、房屋朝向(農村的房屋一般座北朝南,北方城市的樓房主卧室一般位於南面)。
5.嘗試辦一期地理小報
同學們還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將自己感興趣的地理知識和國內外地理大事以及學習地理的心得和體會等編輯起來,出一期以地理為主題的小報。等到開學後,同學們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學習。
6.鄉土地理調查
我們每個同學都對自己家鄉具有深厚的感情,也熟悉家鄉的一切。利用我們所熟悉的環境開展地理活動,開展一些地理方面的社會調查活動,既幫助我們了解家鄉,也加深我們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例如:家鄉附近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質,近年來有什麼變化?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這些變化對周圍環境有什麼影響?為使保護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質,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議等等。
我們還可以根據自己家庭、家鄉的實際情況,做許多地理調查活動。如家庭用水情況調查、家庭塑料袋使用和廢棄情況調查、家鄉人口流動情況調查、家鄉環境情況調查等等。
地理的學習方法是多樣的。學好地理,必須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探究,只有平時注意對地理現象的觀察,把握地理現象發展的規律,才能不斷積累有關的地理知識。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地球上,我們身邊的地理環境是時刻變化的、也是生動有趣的。只有留心身邊地理環境的變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識去解釋身邊的地理現象,從身邊的地理現象中去發現地理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才能真正學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自己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希望同學們能夠將地理知識學懂學通,活學活用。
3. 什麼是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
地理現象是指地理事物在發生、發展和變化中的外部形式和表面特徵。 2、地球表面上的任何現象都可稱為地理現象。由於受傳統地理學的影響許多地理現象被排除在地理學家的研究范圍之外。
4. 請大家按照自己對地理的理解 舉例一些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現象
知識源於生活,地理知識更是與生活密切相關, 因此提倡聯系生活實際,這個觀點非常實際,也具有指導意義。
實際上生活中到處是地理現象,比如,學生大都在早晨五點半上早自習,學生冬天時起來上早自習天亮沒亮,夏天時呢?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就會知道冬天天亮的晚,夏天天亮的早;下午六點學生吃晚飯,冬天時天已經很黑了,夏天時太陽還很高,這樣學生就會明白夏天天黑的晚,冬天天黑的早,從而理解晝夜長短的變化。還其他的一些現象,如日出日落的方位冬夏不同,水槽里的水在放的時候在排水口處往往會形成逆時針的漩渦,從而了解水平運動物體的偏轉。
總之與生活有關的地理現象有很多。生活中不是缺少知識,而是缺少發現,人低頭思考的多了,抬頭看路的少了,近視眼多了,對周圍的環境觀察觀察的少了,因此多聯系一下生活實際,用地理的規律和原理來分析生活中的現象
5. 簡述地理事物及地理現象在地理信息系統中的表達方法
簡單的幾句話,是不能解釋地理信息系統概念的.這里僅僅是泛泛的介紹.首先,GIS是一種計算機系統,它具備一般計算機系統所具有的功能,如採集、管理、分析和表達數據等功能.其次,GIS處理的數據都和地理信息有著直接間接的關系.地理信息是有關地理實體的性質、特徵、運動狀態的表徵和一切有用的知識,而地理數據則是各種地理特徵和現象間關系的符號化表示,包括空間位置、屬性特徵(簡稱屬性)及時域特徵三部分.空間位置數據描述地物或現象所在位置;屬性數據有時又稱作非空間數據,是屬於一定地物或現象、描述其特徵的定性或定量指標;時域特徵是指地理數據採集或地理現象發生的時刻或時段.由此,可以簡單地定義地理信息系統為用於採集、模擬、處理、檢索、分析和表達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是有關空間數據管理和空間信息分析的計算機系統.依照其應用領域,地理信息系統可分為土地信息系統、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地學信息系統等;根據其使用的數據模型,可分為矢量、柵格和混合型信息系統;根據其服務對象,可分為專題信息系統和區域信息系統等等.
與一般的管理信息系統相比,地理信息系統具有以下特徵:(1)地理信息系統在分析處理問題中使用了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並通過資料庫管理系統將兩者聯系在一起共同管理、分析和應用,從而提供了認識地理現象的一種新的思維方法;而管理信息系統則只有屬性資料庫的管理,即使存儲了圖形,頁往往以文件形式等機械形式存儲,不能進行有關空間數據的操作,如空間查詢、檢索、相鄰分析等,更無法進行復雜的空間分析.(2)地理信息系統強調空間分析,通過利用空間解析式模型來分析空間數據,地理信息系統的成功應用依賴於空間分析模型的研究與設計.
地理信息系統理解的歧意
目前,對地理信息系統的定義還存在分歧.這種分歧起因於地理信息系統本身誕生歷史不長、發展速度很快、應用領域廣泛等因素.因此,地理信息系統的定義可能基於系統具備的功能,也可能基於應用或其它方面.
David J.Cowen(1988)在分析現有地理信息系統定義的基礎上,將其歸結為以下四類:
(l)面向數據處理過程的定義.認為地理信息系統由地理數據的輸入、存儲、查詢、分析與輸出等子系統組成.過程定義本身很清楚,強調數據的處理流程,但其外延太廣泛,不利於將地理信息系統與其它地理數據自動化處理系統分開.
(2)面向專題應用的定義.在面向過程定義的基礎上,按其分析的信息類型來定義地理信息系統,如土地利用信息系統、礦產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投資環境評估信息系統、城市交通管理信息系統等.應用定義有助於描述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領域范疇.
(3)工具箱定義.這種定義基於軟體系統分析的觀點,認為地理信息系統包括各種復雜的處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程序和各種演算法.工具箱定義系統地描述了地理信息系統軟體應具備的功能,為軟體系統的評價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指標.
(4)資料庫定義.在工具箱定義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分析工具和資料庫間的聯接.一個通用的地理信息系統可看成是許多特殊的空間分析方法與數據管理系統的結合.
另外,從地理信息系統在實際應用中的作用與地位來看,目前對地理信息系統的認識可歸納為三個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觀點.一是地圖觀點,強調地理信息系統作為信息載體與傳播媒介的地圖功能,認為地理信息系統是一種地圖數據處理與顯示系統,在此,每個地理數據集可看成是一張地圖,通過地圖代數實現數據的操作與運算,其結果仍然表現為一張具有新內容的地圖.測繪及各種專題地圖部門非常重視地理信息系統的快速生產高質量地圖的能力.第二種觀點稱為資料庫觀點,多為具有計算機科學背景的用戶所接納,強調資料庫系統在地理信息系統中的重要地位,認為一個完整的資料庫管理系統是任何一個
成功的地理信息系統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三種觀點則是分析工具觀點,強調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分析與模型分析功能,認為地理信息系統是一門空間信息科學.第三種觀點普遍地為地理信息系統界所接受,並認為這是區分地理信息系統與其它地理數據自動化處理系統的唯一特徵.
綜上所述,地理信息系統可定義為:由計算機系統、地理數據和用戶組成的,通過對地理數據的集成、存儲、檢索、操作和分析,生成並輸出各種地理信息,從而為土地利用、資源管理、環境監測、交通運輸、經濟建設、城市規劃以及政府各部門行政管理提供新的知識,為工程設計和規劃、管理決策服務.
地理信息系統與地圖學及電子地圖
地圖作為記錄地理信息的一種圖形語言形式,最為古老,久負盛譽.從歷史發展看,地理信息系統脫胎於地圖,並成為地圖信息的又一種新的載體形式,它具有存儲、分析、顯示和傳輸的功能,尤其是計算機制圖為地圖特徵的數字表示、操作和顯示提供了成套方法,為地理信息系統的圖形輸出設計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時,地圖仍是目前地理信息系統的重要數據來源之一.但二者間有著一定的差別:地圖強調的是數據分析、符號化與顯示,而地理信息系統則注重於信息分析.同時,地圖學理論與方法對地理信息系統的發要的影響,並成為地理信息系統發展的根源之一.
地理信息系統與制圖系統的關系存在兩種看法.其一,計算機輔助制圖系統是地理信息系統的一部分;其二,地理信息系統是機助制圖系統之上的超結構(Superconstructure).從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地理信息系統的產生、發展與制圖信息系統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兩者的相通之處是基於空間資料庫的空間信息的表達、顯示和處理.
從系統組成和功能上,一個地理信息系統擁有機助制圖系統的所有組成和功能,並且地理信息系統還有數據處理的功能.但隨著電子制圖系統(Electronic
manning
system,EMS)的出現和發展,出現了電子圖集.與傳統地圖集相比,電子地圖集有許多新的特徵:①聲、圖文和數據多媒體集成,把圖形的直觀性、數字的准確性、聲音的引導性和親切感相結合,充分利用了讀者的各種感官;②查詢檢索和分析決策功能,能夠支持從地圖圖形到屬性數據和從屬性數據到圖形的雙向檢索;③圖形動態變化功能,從開窗縮放、創覽閱讀等基本功能到地圖動畫功能、多維動畫圖形模擬等;④具有良好的用戶界面,使讀者介入地圖的生成過程;⑤多級比例尺之間的相互轉換,由於計算機屏幕幅面的限制和計算機潛在的計算功能和巨大的存貯能力,要求具有多級比例尺不同程度的制圖綜合功能.與地理信息系統相比,由於電子制圖系統具有電子地圖集的功能,因此它所擁有的表達與顯示空間信息的功能更強.好的電子制圖系統應具有地理信息系統的所有功能,並且具有在電子媒體上應用各種不同的格式來創建、存貯和表達資料信息的能力.
6. 高中要求掌握的地理事物總結
黃海、東海、渤海、南海、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阿拉伯海、北海、地中海、裏海、紅海、黑海、波羅的海
海灣:幾內亞灣、孟加拉灣、墨西哥灣、波斯灣、阿拉斯加灣
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馬六甲海峽、土耳其海峽、白令海峽、麥哲倫海峽、莫三比克海峽、瓊州海峽、德雷克海峽、曼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
半島: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巴爾干半島、中南半島、拉布拉多半島、小亞細亞半島、索馬里半島
島嶼:格陵蘭島、伊利安島、加里曼丹島、馬達加斯加島、蘇門答臘島、大不列顛島、本州島、冰島、北島、南島、火地島、:千島群島、馬來群島、日本列島、夏威夷群島、馬爾地夫群島、西印度群島、
喜馬拉雅山脈、阿爾泰山脈、昆侖山脈、天山山脈、橫斷山脈、斯堪的納維亞山脈、阿特拉斯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烏拉爾山脈、落基山脈、安第斯山脈、
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巴西高原、蓋亞那高原
平原: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密西西比平原、亞馬孫平原、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盆地:剛果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大自流盆地
7.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特徵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徵
1.地理位置特徵
(1)內容: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五帶位置、相對位置
(2)實例:
2.農業區位
(1)內容:自然因素(地形、氣候、水源、土壤等);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政策、科技等)
(2)實例: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特徵
3.工業區位
(1)內容:自然因素(土地、地形、水源);社會經濟因素(資源、市場、科技、政策、市場、勞動力);環境因素
(2)實例:美國東北部工業區區位因素
4.城市區位
(1)內容:自然因素(地形、氣候、河流);社會經濟因素(資源、農業基礎、交通、政治、軍事、宗教、旅遊等)
(2)實例:上海市的區位
5.旅遊區位:
(1)內容:游覽價值、市場距離、交通通達度、地區接待能力、環境承載量、穩定的社會環境
(2)北京旅遊灶發達的原因
6.交通區位:
(1)內容:交通位置、主要交通干線(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2)海南島的交通區位:東亞和東南亞的國際深水航道;毗鄰南海,是我國通往東南亞、南亞、非洲和歐洲的海上要道,海運便利
7.地形特徵:
(1)內容:類型、地勢、分布、特殊地貌
(2)中國地形特點:
天氣及天氣變化特點
(1)內容:溫度、氣壓、風向、陰晴等
(2)冷鋒過境後的天氣
8.氣候特徵:
(1)內容:氣溫(高低及出現的季節、日較差異、年較差);降水(總量、季節變化、年際變化);氣溫和降水的組合。
(2)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特徵
9.河流水文特徵
(1)流量、水位季節變化、汛期、含沙量、結冰期、有無凌汛
(2)松花江水文特徵:流量大(水量豐富)、有兩個汛期、含沙量小、有冰期或冰期長
10.河流水系特徵
(1)內容:流域面積、長度及支流、水系輪廓、落差、峽谷等
(2)山地成放散狀、盆地成向心狀。長江水系特徵:流程長、支流多、南北對稱分布、流域廣、河道較直。
11.自然地理特徵:
(1)內容: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資源、自然災害等
(2)井岡山旅遊區的自然特徵:低山丘陵為主、亞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小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以紅壤為主。
12.人文地理特徵:
(1)內容:人口(居民、宗教、語言、密度、增長速度)、交通、經濟(農業、工業)、貿易、科技、城市、國家政策等。
(2)上海人文特徵:人口秘密,是我國人口最多和最大的城市,交通便捷(海運和陸路交通)、經濟發達、科技先進,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
13.資源特徵:
(1)內容:資源總量、人均佔有量、資源種類、資源組合狀況。
(2)我國自然資源特徵:種類多、總量大、許多自然資源儲量居世界前列,資源配置好、人均佔有量少。
14.農業生產特徵:
(1)內容:農業地域類型、農作物種類和單產、農業部門結構、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經營方式和專業化水平。
(2)東北農業生產特徵:商品穀物農業,主要農作物有……,經種植業為主,一年一熟,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以國營農場為主,農業地域專業化程度高。
15.工業生產特徵:
(1)內容:工業發達程度、部門結構、技術水平、工業產品銷售、存在問題、工業原料和產品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及今後發展方向。
(2)過中南工業地域特徵:重工業發達、工業基礎好、有豐富的煤炭、鐵礦、石油等資源、交通便利,主要有……部門,主要面積國內市場,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工業基地,能源、水源不足,污染嚴重,結構老化,管理落後,今後要優化產業結構,引進技術,更新設備,提高質量,限制高能耗產業的發展。
16.點狀事物的分布特徵
(1)內容:是否均勻,哪裡密集,哪裡稀疏。
(2)我國特大城市的分布:分布不均,東部多,西部少,尤其環渤海、長江三角、珠江三角洲密集,西部地區稀少。
17.線狀事物的分布特徵:
(1)內容:一條從走向、延伸方向,彎曲狀況,往往要分段描述;多條,從走向、彎曲方向、數量變化、疏密、范圍、極值。
(2)一月氣溫分布特點:密集,南北溫差大,由南向北減少。
18.面狀事物的分布特點:
(1) 內容:分布位置、范圍,相對於其他地理事物的方位,形態特徵和極值等。
(2) 綠洲的分布:帶狀分布在河流或井、泉附近,以及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帶
8.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特徵
一、點狀地理事物的描述
試題通常以某一區域圖為背景圖來呈現點狀事物的分布
狀況,在讀圖時要注意從點的大小、疏密、組成的形狀來觀察點狀事物代表的含義.
描述的角度:疏密+數量+極值+方位.具體描述:①總體分布特徵(疏密狀況,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極值區位置名稱(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帶在哪,沿什麼線分布,或者說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區的地區名稱等.)③點組成的形狀——反應什麼規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義(如城市等級),點的動態變化等.當然,描述時要看圖說話,突出重點,因題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二、線狀地理事物的分布
線狀地理分布圖,常用線狀符號來表示交通線、河流、山脈、等值線等.帶箭頭的表示動態,不帶箭頭的表示靜態.線段的長短、粗細表示量的大小(或標上數值).具體可分為兩類:
(1)描述一條線(通常為等值線)的分布情況
這類試題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線條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線、等溫線等,可從走向、延伸方向去考慮.讀圖時注意觀察曲線「拐點」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這類題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國一月0 ℃等溫線」分布,可描述為:東段大致東西走向,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西段大致東北——西南走向、近似於與青藏高原東緣山麓平行.
(2)描述多條線狀地理事物的分布.
描述角度:位置+疏密+漸變方向+走向(延伸方向).具體分析如下:①總體分布及疏密狀況:通過觀察閉合線數值,說出最大區和最小區的位置在哪;通過觀察等值線疏密,說出疏密分布位置.②變化趨勢:由某方嚮往某方向逐漸變大(變小);③凸凹變化(等值線彎曲情況——凸高為低,凸低為高):說出凸點沿線數值高低的情況.
三、面狀分布地理事物的描述
「面」狀分布應說明該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圍,即東南西北的界限;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積.在描述面狀地理事物的題目當中,相對而言其比例尺往往較大.
描述角度:范圍(方位)+面積(大小、面積的變化)+伸展方向+極值區的分布.
9. 如何利用地理術語描述地理事物和現象
描述地理事物的發生過程主要從兩個維度:時間和空間。 首先,地理事物總是沿著一定的時間順序來發展,例如岩石構造,氣候變化,城市布局的演變等等都是地理現象在時間軸上的積累。一種現象產生並在內部或外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不斷的變化
10.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徵
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特徵是地理高考中強調的能力之一。描述地理事物特徵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1)對地理事物進行正確的定性概括。(2)對地理事物的位置屬性和數量屬性進行定量表述。
一、明確答題方向
(一)定性概括
在教材里經常看到對地理事物進行定性概括,如對某地理事物的定義。在考試中常見的定性概括有地形特點、水文特徵、自然地理特徵、氣溫特點等。
1.地形特點:地形種類、海拔高度、地表起伏(地勢特點)、分布特點。
例1:簡答德國的地形特點。
分析:地形種類:巴伐利亞高原、阿爾卑斯山地、寬谷山地、平原;地表起伏:地勢南高北低;分布特點:南部為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地,中部為寬谷山地,北部為平原。
參考答案: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地,中部為寬谷山地,北部為平原。
2.河流水文特徵:水位、流量、含沙量、結冰期、水能蘊藏量、汛期等。
例2:松花江是我國東北地區的重要河流,請描述該河的水文特徵。
一個大致方向,應用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捨。如該處要突出松花江有兩個汛期。
參考答案:流量較大(水量豐富);有兩個(或春夏)汛期;含沙量小;有結冰期(或結冰期較長)。
3.自然地理特徵:地形、氣候、植被、河流(數量、水量)、土壤等。
例3:讀下圖,簡述井岡山旅遊區的自然地理特徵。
分析:地形:低山(山地)丘陵;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植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河流:中小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土壤:以紅壤為主。
參考答案:低山(山地)丘陵;亞熱帶季風氣候;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小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土壤以紅壤為主。
4.氣候特點:氣溫、降水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