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科羅拉多的地理問題
科羅拉多州 (Colorado -- CO) 是美國落基山區一州。東接堪薩斯州,南界俄克拉何馬州和新墨西哥州,西鄰猶他州,北與懷俄明州和內布拉斯加州接壤。面積269997平方公里,在50州內列第8位。人口4753,377(2006年) ,在50州內列第26位。首府丹佛市 (Denver)。州名來源於西班牙語,意為「紅色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丹佛。1876年建州,因恰為美國獨立後的一百年,別名「百年州」。主要城市均分布在落基山東麓,有丹佛、科羅拉多斯普林斯、普韋布洛等。科羅拉多州的郵政縮寫是CO。州花是落基山耬斗菜 (Rocky Mountain Columbine)。州鳥是百靈鵐 (Lark Bunting)。州樹是雲杉 (Colorado Blue Spruce) 。座右銘是「沒有上帝就沒有一切」 (Nothing without the deity)。 地理位置全州平均高度海拔2072米,為50個州中地勢最高的一個州。落基山脈的埃爾伯特峰海拔4402米,為該州最高峰。落基山脈以東為科羅拉多山前地帶,寬80公里,長440公里,地表呈波狀起伏。山前地帶面積為全州的34%,人口佔全州的80%。再往東屬高平原地區,氣溫乾旱,年降水量平均僅406毫米,70%為夏雨。落基山脈縱貫本州中部,構成著名的大陸分水嶺,東部屬大西洋流域,西部屬太平洋流域。落基山地東坡的普拉特河及阿肯色河都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格蘭德河南流入新墨西哥州,最後注入墨西哥灣。科羅拉多河由此州向西南流,注入加利福尼亞灣。州內落基山地以西,多未開發,有小片印第安人保留區。氣候溫和,丹佛的7月均溫為23℃,1月均溫為-2℃。
⑵ 地理科技題目,有興趣近來做做
案例一:
邵武市水北鎮龍斗村
「2•14」火災案例
一、案例摘要
2004年2月14日,邵武市水北鎮龍斗村下廠組大窠山場,因農民在菜地燒雜草引發森林火災,造成8人死亡的重大事故,受害森林面積27.5公頃,火災延燒19小時,撲火直接費用2.6萬元。
二、火災情況介紹
2004年2月14日11時40分,因龍斗村下廠組村民彭移康為防田鼠損壞雪花豆苗,擅自點燒菜地邊的蘆葦,點燃後未採取防範措施,就離開豆田回家吃飯,結果火頭越過公路和鐵路,引發森林火災。中午約12時,村民戴雪英發現山上有火,立即報告村黨支部書記馮開雲。馮開雲當即組織村民趕赴火場撲救。
(一)火場概況
火災地76林班(從77林班燒入)的山形,為三面環山夾一小草塘溝,谷底寬10米,溝底寬僅2—3米,為東南坡向,坡長100米,傷亡事故地點在山坡下部,離坡底僅20米,山勢陡峭,平均坡度達35o,富屯溪河道彎拐處直對該山坡,處於迎風口。該山場為2000年造杉木、馬尾松混交人工未成林地,3年未撫育,林內生長著3米高的五節芒、2米高的芒萁骨和部分繼木類的小雜灌,雜草復蓋度達95%。正是由於坡陡、溝窄、易燃物相對集中的特點,構成了易發生高強度林火的環境條件。
當天天氣,風向西北風,風力1—2級,氣溫-0.6℃—23.1℃,濕度20%,無降雨,火險等級5級。
(二)火災發展過程及分析
14日12:20時左右,接龍斗村黨支部書記馮開雲電話後,護林員何國良立即叫上自家的三個兄弟及村民林泉水等16人,乘上村民尤建軍的小四輪農用車,趕到起火的山邊准備開出火路阻止火勢蔓延。約12:40許山場過火面積已達100畝,有12位村民就直接進入火點,到達下廠組飲水源頭處,分成二路,一路10人在水源旁離火頭只有20米左右距離沿正北方向的小山脊往上開火路,另一路4人在火源右側沿飲水溝往東北方向開火路。開了2—3分鍾,發現火場刮西北山谷風,並伴有3—4級的旋風,火勢兇猛,能見度低。何國良叫大家趕快撤退,何國勝等4人往山坡的右側東北方向生態公益林內跑去,安全脫險。而何國良等10人先往山坡東北方向,然後折回朝西北方向山頂跑,跑出不遠即被山頂往下燃燒的大火擋住了去路,因山勢陡峭、山路難行、火勢旺,加之當時火場氣溫達21℃,風速達2—3米/秒,河風和山谷風對流形成旋風,山坡上濃煙夾著灰塵四起,能見度極低,10名撲火人員當時迷失了方向,被包圍在火海中。何國良、何國水兩兄弟跑在最後,因滑倒滾下山,趴在離事故現場僅8米左右的小水溝中,僥幸逃生。其餘8人驚慌中無法分辯方向,在大火中被濃煙熏嗆,窒息後被高溫烤灼而死。整個火燒過程僅有20分鍾。這是一起快速高強度的上山地表火,導致人傷亡的實例。
三、案例分析
(一)原因分析
從這起火災發生來看,起火點在老316國道邊河灘上的菜地,316國道上邊依次是農田、鐵路、山林,路邊和田埂的雜草高又密,極易燃燒。從肇事者點燃雜草延燒到山場大約要1小時,而且起火點離村莊不遠,視野開闊,理應及時發現,但直到林火越過公路、鐵路燒上山後才有人報警。說明了有些地方,對林區群眾的宣傳有死角,野外火源管理責任不落實,特別是上午11:00或下午4:00後農民收工前這一段時間,是農事用火高峰時段,護林員和管護責任人均不在位,管理上出現了真空,從而釀成了大災。
從撲救人員死亡來看,村民到達火場後,在沒有認真觀察火勢、火場氣象、植被等情況下,倉促進入林地去開設防火隔離帶,選擇進入火場的線路不合理,開設隔離帶位置不正確,攜帶撲火工具簡陋,撲火人員無安全保護裝備以及避險逃生自救能力差,遇到險情驚慌失措,盲目逃生導致悲劇的發生。
(二)需要吸取的幾點教訓
造成此次事故雖有山形地勢陡、林內植被較復雜和高強度上山火等客觀因素外,還與村級指揮員素質不高有著密切相關,教訓也是很深的:
1、必須加強撲救安全宣傳教育,強化火源管理。森林防火預防必須從宣傳教育入手,野外安全用火要做到家喻戶曉,才能消除火災隱患。
2、應當強化森林火災撲救指揮員和撲火隊隊員培訓。對基層各級撲火指揮員、撲火隊隊長和森林防火專職幹部進行系統的防火專業知識和安全撲火知識培訓,以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和指揮水平。要加強基層撲火隊員安全知識教育和遇險逃生自救能力的訓練,確保撲救人員安全。
3、要加強火場撲救組織指揮。火災初發階段、火勢不大、地形條件比較有利時,可自發組織有撲火經驗的群眾撲救。但當火勢大、火線長、地形險要、氣象條件惡劣的情況下,必須嚴格按照預案的要求,由縣、鄉(鎮)組織專業、半專業隊伍進行撲救。
4、撲火隊員應配備相應的安全保護用品,如火災救生罩、濕毛巾、水壺、火柴等。一旦有危險,則可自救逃生。
案例二:
德化縣上涌鎮「2.28」森林火災案例
一、案例摘要
2004年2月28日,福建省德化縣上涌鎮下涌村葫蘆坂山場,因針式絕緣子脫離高壓電桿橫桿,產生碰擊引發森林火災,造成4人死亡。
二、火災情況
2004年2月28日11時30分左右,在上涌鎮下涌村做工的陳卿生等五人發現對面山林起火。由於山高林密,雜草叢生,再加上冬季霜凍,草木枯死,又適逢久旱無雨,火借風勢,迅速向四處蔓延。鎮政府接到報告後,立即組織鎮幹部及鎮應急分隊實施撲救,同時向縣森林防火指揮部報告。縣五套班子領導也迅速趕赴火場,組織1000多人參與撲救。
(一)火場概況
過火地的地形:地處中山,海拔750--991米,呈三面環山的雞爪形,山勢陡峭,起伏大,溝谷與山脈明顯。
起火處坡向:西,海拔865米,坡位:中,坡長100米,坡度40°。山脈走向:自東向西。起火後,火勢主要由東、西兩個方向蔓延。
人員傷亡處:地形呈葫蘆狀,海拔750--962米,山勢陡峭,坡度30--45°,葫內有5個山脈自高而下插入葫底(形成第二窄處)。林分茂盛,林冠下及林間空地雜草叢生,高度1--2米,蓋度90%以上,火勢自谷口(南)左邊向內蔓延到第二窄處,一股強風自南向北貫入形成多個火頭蔓延,
28日天氣晴,日最高氣溫23.5度,最低氣溫9度,風向較多為偏南風,平均風力2--3級,相對濕度76%,森林火險等級4級。據向九仙山氣象台了解,中午期間,上涌地區,風力達到6-7級。
(二)火災發展過程的分析
28日中午12:00左右,趕往山上救火的上涌鎮幹部、民兵到達火場後,上涌鎮黨委副書記林建權與副鎮長孫義仲帶領一組撲火人員到葫蘆坂山場負責開辟防火隔離帶。葫蘆坂山場因其形狀象葫蘆形山凹而得名。海拔高度860米左右,林內植被多為蘆葦、五節芒蓋度達90%。當時山凹小氣候形成一股螺旋風,風速達45公里/小時,林火向北延燒。撲救人員行走路線也是由北向西北再向北前進。南北山頭相隔300多米,按正常速度計算,火勢蔓延過來至少要半個小時,但當日風力太大,風向突然轉變,由刮北風轉為刮東南風,造成葫蘆坂山腳下東邊火勢很旺,而且越過第一道防火隔離帶往西北方向延燒,南邊的火也往西北方向燒了過來,火苗從一個山頭刮到了另一個山頭,該組人員頓時被大火包圍住。有五名救火人員在國寶鄉人大主席曾上訓同志的帶領下迅速跑到一塊墓地,副鎮長孫義仲也伏身向外爬出火圍。林建權同志和三名開隔離帶的婦女(郭清楚、李素、郭春梅) 由於火勢太猛,速度太快,沒跑多遠均被大火吞沒,當場殉難。
經廣大撲火指戰員近20個小時的艱苦奮戰,大火終於被撲滅。這起火災造成4人撲救人員死亡,受害森林面積151公頃。
二、案例分析
(一)原因分析
這是一起典型的由供電線路引起的森林火災,林業部門在查擺森林火災隱患時往往忽略了供電部門,在今後工作中要加強與供電部們的聯系與溝通,及時消除因供電線路引起的森林火災隱患,確保森林資源安全。
撲救人員死亡原因分析:選擇在小山腿開設隔離帶位置不理想,當時山凹小氣候形成一股螺旋風,風速達45公里/小時,氣象條件比較惡劣,開設隔離帶的位置到火線的距離比較近,留給開設防火帶的時間相對較少,在細小可燃物載量大,地形復雜,風向風力多變的情況下,火勢變化快,極易發生人員傷亡事故。
(二)需要吸取的幾點教訓
1、平時要加強對撲火人員的安全知識、避險自救方法的培訓,遇險後能沉著冷靜,隨機應變,採取相應的措施自救。
2、在火頭前方開設防火隔離帶危險性大,應組織專業撲火隊員開設,禁止組織老、弱、婦、幼以及體能比較差的人員參加。
3、撲火人員到火頭前方指定位置開設防火隔離帶時,首先要開設避火安全區,明確撤離路線,而且作業時要指派專人監測四周火情變化,一旦發現險情,應立即指揮撲火人員撤至安全區。
4、在山區撲滅森林火災時,主要是沿著火線撲打的方法,直接將火撲滅。在火頭蔓延的前方開設隔離帶,要將比較高的樹木砍掉,逆燃燒方向而倒,這樣可以壓倒茅草,大火燒到時火勢相對減弱,有利於撲打,有利於撲火人員的安全。
德化縣上涌鎮「2.28」森林火災案例圖
德化縣上涌鎮「2.28」森林火災案
案例三:
政和縣國有林場「3.9」森林火災案例
一、案例摘要
2004年3月9日,福建政和國有林場(隸屬南平市林業局)西表下村工區,因村民燒螞蟻窩引發森林火災。造成4名撲救人員死亡(林場職工3名、農民1名),火場面積1283畝,受害面積1283畝。
二、火災情況介紹
2004年3月9日,政和縣東平鎮西表村村民陳長美到西表下村工區「茶樹坪」山場的茶山勞動,下午15時許,陳長美幹完農活後,將螞蟻窩搬至草棚內,用火柴點燃,燃燒約4至5分鍾後,用泥土將其掩蓋,由於火未徹底熄滅,加之此處是風口,當晚18時許復燃引發森林火災。當晚19時20分,西表下村工區護林員連振海向林場報告,林場場長劉永桂立即組織林場專業撲火隊31人趕赴現場,分三路進火場撲救。縣森林防火指揮部迅速調動260名撲火隊員趕赴火場撲救。
(一)火災現場概況
火災山場地形條件較為復雜,溝壑深,小溝壑多,山體高差較大,海拔高度在620米—940米間。整體坡向西,坡度25—30度。最先燃燒處位於小山脊下坡處,溝壑旁,通風狀況好,空氣易流通,屬風口處。
森林火災山場主要是用材林,樹種為馬尾松、杉木。馬尾松年齡14年,杉木年齡19年,平均立木密度約110株/畝,郁閉度為0.77,部分山場為經濟林,主要樹種為錐栗、茶葉。初發火周圍為溝壑、荒田。植被主要是五節芒、白茅、小雜灌,植被濃密,極易燃燒,火線擴散、蔓延快,有飛火現象。
3月9日氣象狀況為:平均氣溫12.6度,當天最高氣溫為23.0度,日最小相對濕度為24%,平均風力為4級左右,夜間風向為偏東風,白天風向為偏西風。森林火險等級為5級。西表工區當時已連續兩天霜凍,夜間風力大。
(二)火災發展過程及分折
林場場長劉永桂接到火情報告後,立即組織林場專業撲火隊31人分三路進入火場撲火。第一路由劉永桂場長帶11人,第二路由黃聖軍副場長帶11人,第三路由下村工區主任林觀德帶9人於20時30分趕到火場。根據火場形勢,林觀德等人決定從板車路快速通過趕到上方開設防火路,以阻隔林火蔓延。當林觀德等9人行至事故地點犁樹坪附近時,因正處風口,風力加大,風向突然發生改變,加之事故地點下方的植被以五節芒、白茅為主,十分濃密,極易燃燒。頃刻間,火勢迅速蔓延至板車路。林觀德等4人撤退不及,被火包圍,雖就地卧倒,但因火勢過大,不幸遇難(遇難時3人俯卧,1人仰卧在板車路上)。其餘5人因與4人隔一段距離,倖免於難。
根據火場樹木燃燒情況,地表剩餘物燃燒程度等各方面綜合分折,林火走勢為:在起火點處為三路向外蔓延,一路沿小山脊茶樹坪邊向下燒至小路,造林山,雜草燃燒徹底,立木樹幹上側焦黑;第二路沿小山脊茶樹邊向上燃燒至錐栗山,立木樹干下側燒黑,後又分別向上方杉木林燃燒和沿錐栗林燃燒迂迴到茶山;第三路沿東邊水溝向荒田處燃燒,在荒田處分多路向犁樹上方杉木林擴散。一路燒至對面荒田後分成兩股,一股沿水溝另側向下回燒,一股在板車路最窄處燒上杉木林,成傘形不規則狀擴散(該股火造成撲火人員傷亡)。
這起森林火災造成4人死亡(其中林場職工3人、農民1人)。過火面積1283畝,其中用材林面積1165畝,錐栗林面積59畝,幼林59畝。
三、案例分折
(一)原因分析
撲救人員死亡原因分析:夜間撲救森林火災危險性大,撲救人員到達火場後,在沒有仔細觀察地形地貌,掌握火場氣象條件,也看不清板車道周邊植被狀況的情況下,自認為對山場比較熟悉,盲目自信就帶著撲火隊員從沿板車道趕到上方開設防火帶。在夜間,指揮員對行走線路到火線的距離判斷不準,林火燃燒速度判斷不清,谷底荒田植被乾枯茂密,風力的變化可能導致燃燒速度急劇變化預見不足,遇險時處置不當(卧倒在不足2米寬的板車道上,死亡位置茶園僅10米左右),導致悲劇的發生。
(二)經驗和教訓
1、撲火隊到了火場後,指揮員必須了解火場范圍,火頭蔓延方向和速度,火場風速風向,要避開危險區,選擇安全路線進入指定位置開設隔離帶。對山場不熟悉,選擇的線路無把握時,切不可盲目指揮撲火隊進入火場開設隔離帶。
2、應當強化森林火災撲救指揮員培訓。對基層各級撲火指揮員、撲火隊隊長和森林防火專職幹部進行系統的防火專業知識和安全撲火知識培訓,以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和指揮水平。
3、要加強對撲火人員的安全知識和遇險自救方法的培訓,遇險時要沉著冷靜,隨機應變,採取相應的措施自救。
4、改善撲火隊伍裝備,專業撲火隊員要配備頭盔、防護服、救生罩、水壺、火柴等,以提高撲火隊員自身防護水平和自救能力。
案例四:
永安市安砂鎮石碧村
「12•21」森林火災案例
一、案例摘要
2005年12月21日,永安市安砂鎮石碧村賴嶺山場,因村民朱雲玉燒田埂草跑火引發森林火災,造成2死1傷。經過近19個小時奮戰,終將大火撲滅,火場過火面積51.7公頃,受害森林面積26公頃,直接撲火經費2.3萬元。
二、火災情況
21日14時30分,安砂鎮江後村村民朱雲玉在山腳農田上燒田埂草時引發森林火災。鎮政府接到報告後,立即啟動《安砂鎮森林防火撲救預案》,組織鎮幹部及應急分隊趕赴火災現場撲救,同時向市森林防火指揮部辦公室報告。
一火災現場概況:
火場地形:火場地處中山中部,海拔260—500米,呈不規則長方形,部分山勢陡峭,起伏大。
起火處坡向坡位:起火點在北坡,海拔250—260米,坡位在下部,坡長100米,坡度31度。山脈走向:自西向東,起火後,火勢主要由北向東兩個方向蔓延。
人員傷亡處:位於石碧村賴坊自然村後山場,林分為杉純林,林下多蘆葦,位置近山脊,海拔430—460米,坡向東北,坡度40度,為剛開的火路邊上,此距起火點,翻越五道山脊,水平距離約1000米。
氣象情況:21日天氣晴,日最高氣溫8度,最低氣溫4度,風向較偏南風,平均風力8—9級,森林火險等級5級,風速平均6.6m/s,瞬間最大達12.7m/s。
二火災發展過程及分析
下午14:45,安砂鎮分管領導陳永峰接安砂森林派出所所長陳啟山報案後,立即叫來安砂鎮熱水村村主任的車子,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察看火情,同時用手機向鎮黨委書記李盛祝匯報。李盛祝、鄧慶潤等人立即組織人員乘車趕赴火場,與先行到達的陳永峰共同研究撲火方案,決定分兵兩路,一路到北線,由人大主席劉禮根,林業站站長羅明永帶隊從起火點背後包抄撲火;另一路到南線,由鎮長鄧慶潤和分管領導陳永峰帶隊在距火頭較遠的山溝開設防火路。15:30許,由於風力猛、火速快,南線撲火隊退到距火線三個山脊的山溝處開設防火路。開至近山脊時,火勢迅速向南蔓延至離防火路100米處。突然,半山腰一團飛火飛至近山脊。鎮長鄧慶潤將身邊29人分兩組,一組18人由鄧鎮長帶隊到山頂處撲打飛火;另一組11人由倪火天、陳永峰帶領沿山坡從上到下一字排開(倪、陳兩位居中)繼續開設防火路。至16:30左右,一團飛火落在開設防火路的11名隊員中並迅速蔓延開,大火下方4人順防火路往山下撤,大火上方7人沿防火路往山上撤,其中1人被燒傷,兩人失蹤。 17:30許,撲火隊員發現了倪火天、陳永峰兩人已死亡。
三、案例分析
一發生森林火災事故的原因
造成人員傷亡的原因:第一次選擇開展防火帶的位置不合理,距火線近,開設失敗後,又再次組織這些人員退到另一地方開設,這個地方地形較復雜,坡度較陡,加上當時風大,風向不定,形成飛火、火速快,火勢猛,隊員體力消耗大,開設進度慢,開設中未開辟避火安全區,沒有指定專人觀察火情,林火逼近時未能及時發現,直至飛火落到開設隔離帶上時,才組織人員撤退,造成2名撲火隊員撤退不及被燒死,1名被燒傷。
二 需要吸取的幾點教訓
1、平時要強化對撲火人員的安全知識、自救方法的培訓,在遇到險情時不會驚慌失措,能沉著冷靜隨機應變,採取相應的措施自救。
2、在火頭前方開設防火隔離帶,首先要確定開設防火帶的位置合理。其次根據火情態勢預估開設防火帶的工作量,確定參與開設的隊員人數,要給完成防火帶開設充足的時間,力避半途而廢。第三到達指定位置後要先開設避火安全區,同時告訴每個隊員遇到險情時明確撤退路線。第四作業時要指派專人監測四周火情的變化,一旦出現險情,應立即指揮人員沿指定線路撤至安全地帶。
⑶ 怎麼辨別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等高線的形狀特徵:
①山頂: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②盆地或窪地: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升高(如果沒有數值注記,可根據示坡線來判斷:(示坡線——為垂直於等高線的短線)③山脊: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低處。等高線從高往低凸,就是山脊(如圖中MN處)。④山谷: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高處。等高線從低往高凸,就是山谷(如圖中HI處).⑤鞍部:正對的兩山脊或山谷等高線之間的空白部分(如圖中D處)。⑥緩坡與陡坡及陡崖:等高線重合處為懸崖(如圖中C處)。等高線越密集處,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處,坡度越緩。
⑷ 391高地的山坳是什麼意思
391高地的山坳是山間平地,兩山間的低下處,通常指在跨越分水嶺山脈高處的要隘。山坳一般會在一條狹窄上,兩山間的低下處,河流從此相背分流,與鞍部 無明確分別,通常以兩側寬闊又緩斜便於跨越的山坳,其鞍部兩側較 為狹窄險峻。在陝北,很多當地的人一直在山坳坳裡面住著,在山坳坳上挖一個窯洞,人們在裡面住著,而且是冬暖夏涼,非常適合人們居住,不過就是條件太苦了,有時候山坳坳是不通水電的,需要自己去拉水,沒有電只能用蠟燭,生活比較的簡單樸素。隨著生活的提高,很多人已經搬離了山坳坳,還有一些人不願意離去。
山坳是山間平地,兩山間的低下處,通常也說的是在跨越分水嶺山脈高處的狹隘的地方。
⑸ 山坳和埡口是一樣的嗎
山坳:通常指在跨越分水嶺山脈高處的要隘;山間平地,兩山間的低下處
埡口指的是山脊上呈馬鞍狀的明顯下凹處。 兩座山峰交會的地方叫埡口,埡口的風會特別大.^-^ 埡口,埡口是連續山樑的一塊平坦上相對較低的位置 埡口是高原上常見的一個詞。不一定是山的頂峰,也許是山峰與山峰相接的地點。
⑹ 無為塔的地理概況
位於江西省安遠縣。安遠縣位於江西南部,始建縣於南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是典型的丘陵山區縣,總人口35.17萬人,轄18個鄉鎮,196個行政村;國土面積23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29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3.43%森林覆蓋率達83.4%。境內三百山是香港同胞飲用水東江水的發源地。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有獨特的原始森林景觀,三百山虎崗溫泉群水溫高達75℃,每年都吸引大批的海內外遊客觀光旅遊。 北岸山腰上,建有龍泉書院。登上約有五百級的石階,我們來到綠樹叢中的龍泉書院。龍泉書院坐東朝西,可俯視山城。這原是龍泉山道堂,1985年,原道堂被拆除,新建面積440平方米的二層樓院,改名龍泉書院。龍泉書院院內現珍藏不少書畫,四周樹木蔥蘢鳥語花香,湖光閣影,相映生輝,是讀書、療養的好去處。
站在門坪欄桿旁,遠眺西邊山下的山城,獨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聽看守書院的老人說晚上,縣城的街燈與四盞高頂燈相互輝映,欣山鎮猶如一座「不夜城」。
從南邊下石階,來到山腳,有一口古井,名叫廉泉。傳說,泉水清澈甘甜,皇帝曾御筆題過「江西第一泉」的匾。
龍泉森林公園,在東峰堙下的山窩,有四千多平方米。亭台樓閣、綠樹蔥蘢、風光旖旎,是欣山鎮最美的風景區。也是第四景——「龍泉山水」。
在龍泉山遊了一上午後出來,順著環山黃泥路,向北走二公里多路,我們來到城北「九級浮圖」的無為塔腳下。無為塔,在山城西北小山坡上,這是宋紹興年間建造的古塔。據《安遠縣志》記載:「縣龍石沙低平,環抱不緊,故設塔於此」。1982年,安遠縣對無為塔進行了維修,今塔高五六十米,金環塔剎,銅鈴寶頂,氣勢雄偉;塔六面,每面有一扇真門或假門,每級有迴廊、平座、水泥欄桿、飛檐,檐角吊掛銅鈴,微風吹過,輕輕傳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悅耳之聲。步階梯可登至古塔頂層。塔上觀看,可眺望正南邊全城最高的八層東江大廈,濂水繞塔下與對面的西霞山之間流過,白房、青山、綠水、鮮花繪成一幅絢麗的西霞山山水畫卷。時值傍晚,站在塔下,看見塔尖正頂著夕陽,塔身、塔頂琉璃在夕陽映照下熠熠生輝。這就是欣山鎮第五道風景——「無為夕照」。
無為塔側邊是烈士陵園,進了門,走過一條兩邊種有柏樹的水泥路,來到烈士碑前,陵園松柏參天,一片肅穆。從陵園繞道到後面,山墩有一大片梅林,碧綠如海,可以相象初春梅花盛開的景緻,「梅海映塔」就是欣山鎮的第六個景點。
欣山鎮,在東江的源頭,那名茶的故鄉,茶歌的搖籃,從這里飛出《茶童戲主》的優美旋律。這里是東江的源頭,香港有東方之珠美稱,欣山當然應是與之相連的「東源明珠」,這兒的人民深情思念江之尾的香港人民,這里的人民與香港人民心心相印。
您聽,
這是一曲《三百山的清泉瀑布》:
三百山的清泉飛瀑喲,
流經溝溝坎坎出入湖湖泊泊,
奔向遙遠的南海博羅……
歌聲中,寄託多少欣山鎮人民對香港人民的情思。 無為塔
我未曾到過的地方
守衛在遙遠的家鄉
我曾是一片落葉
被風拉拉扯扯 到了遠方
我無數次的回頭望
卻在傷口處又添傷
在不知名的塔上招搖而過
卻在苦水裡加了糖
直到跌進了一個骯臟的水溝
慢慢的腐化 遺忘
無為塔
我未曾到過的地方
我夢寐以求的地方
雖然 對它做的所有
也只是張望 地處武夷山余脈與南嶺余脈錯綜交會之所的安遠縣,是一個山間盆地,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宛如世外桃源,山清水秀。雙龍聚會,山環水抱,身坐五虎,背朝九龍,左有金砂,右有搖錢,據說是一個能出天子的風水寶地。
話說南宋時期,知縣牛天秀帶著產於九龍嶂的上等九龍茶以及龍泉山上的龍井水上京進貢。皇上喝了用龍井水泡製的九龍茶,感到此茶清香襲人,甘醇無比,十分高興,下旨宣牛天秀上殿。
禮畢,皇上問牛天秀:「牛愛卿,你任職的安遠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啊?怎麼有這么好的水,這么好的茶?」牛天秀聽皇上誇,一時得意忘形起來:「回萬歲,還別說呢,安遠這地方雖然是山區,但山水形勢比京城還好得多呢!」
「此話怎講?」
「 回萬歲,京城是背靠三虎,面朝五龍,安遠卻是個背靠五虎,面朝九龍的好地方!」
皇上一聽,心中大驚,心想,如此風水格局的地方,莫不是個出天子的地?一時龍顏變色。
牛天秀見龍顏失色,自感吹牛太過,不知不覺出了身冷汗。急忙跪下:「萬歲,臣該萬死,剛才之語實乃信口開河,一個山區小邑,哪能與京城山水格局相提並論?臣該死,臣該萬死!望皇上恕罪!」
誰知皇上並不怪罪,還賞了不少黃金白銀綢緞等物給牛天秀,牛天秀跪著磕頭謝主龍恩,領了賞物高高興興地離開了京城。
牛天秀剛走,皇帝立即宣來欽天監,密命欽天監速速查清安遠這個地方的山水龍脈,如果是天子地,速將龍脈斬斷,以絕後患。
牛天秀前腳剛回到安遠,欽天監一行人就來了。欽天監對牛天秀說:「牛知縣,皇上聽說安遠山水好,叫我等到實地考察考察,如果真好的話,萬歲想來這里做個行宮呢。看你這小子說不定是鴻運當頭了!」牛天秀聽了,不禁喜上心頭。
欽天監用了幾天時間,看祖山,審龍脈,觀水口,看明堂,心裡有數了:安遠確實是個能出天子的垣局!急忙打點回京復命。
過了幾個月,欽天監帶了數千兵馬來到安遠。
欽天監對牛天秀說:「萬歲聽我匯報了安遠的山水形勢後,十分高興,叫我帶兵馬先行,修築道路,為皇上來安遠做個先行。做行宮之前,有幾個工程要興建,牛知縣要好好配合啊,做好了,萬歲高興,榮華富貴夠你享受的。」
牛天秀問「大人,要做哪幾項工程呢?」
欽天監說:「安遠縣城雖然山環水抱,明堂周密,身坐五虎,面向九龍,但也有幾個不好的地方:第一,乾位空缺,極不利主,以後萬歲要在這里小住,乾位不補恐對萬歲不利,也對你們當地人的壽年有影響。所以,乾位必須建造一隻寶塔。二者,風水以得水為先,現在濂江河離縣衙太遠;三者,安遠雖羅城周密,但無缺口通外陽,必須在南方、東北方打開兩個山口,並開通往東北和南方的驛道。這些改好了,才能在安遠做萬歲的行宮。」
牛天秀對風水也知道一些,聽欽天監這么一說,覺得很有道理。
過沒有多久,三彎九曲的濂江河改成直河,雖離縣衙近了,但變成了水破天心、直水無情的格局。
從西南方向特來做朝山的九龍嶂,在縣南方的一個山凹,深了一兩丈深的缺口,石脊外露,日夜流淌著紅色的水。
據老輩代代相傳,當時在縣城的來龍過峽處芙蓉峽開路挖山凹時,白天挖開,晚上又長回去了,挖多深,長多高,天天如此。欽天監想不出任何辦法來,急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最後只好許予重賞,張榜招賢,誰能解決這個問題,將得到1000大洋的獎勵。
可是,過了好些天,也沒見誰揭榜。
半個月後,終於有個人揭了這張榜,揭榜的人是個乞丐。欽天監問:「你好大膽,一個討飯的,竟然敢揭官榜!難道你不怕殺頭嗎?」
乞丐回道:「大人,沒有金剛鑽,不接瓷器活,我敢揭這個榜,自然有這個本事。」乞丐將其有一天夜宿芙蓉峽旁茶亭,聽見兩個土地公公對話的事,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原來,那天他睡在芙蓉峽旁的茶亭里,半夜時分突然聽見茶亭外有人說話,乞丐睜開眼睛乘著月光往外看,只見兩個矮矮的老人在對話。只聽其中一個說:「賢弟,這些官兵天天挖山,為何白天挖,晚上又長回去?」另一個說:「你還不知道啊?這是條活龍啊!」「這樣天天挖,總有一天會挖開啊!」「那沒事,不怕千金鐵,就怕吖叉鐵!你放心,他們這樣挖,永遠挖不開的。」
所謂千金鐵,鋤頭一類的鐵器也,所謂吖叉鐵,鋸子也!
欽天監大喜,馬上交代下人購買鋸子,邊鋸邊挖,挖開的地方從此再也不會長回去了。十來天後,芙蓉峽被挖開了一個大口子,山下的一對天然古井——龍泉井、廉泉井從此足足流了三年的血水!
同時,建塔之事也在緊鑼密鼓進行之中,牛天秀發動邑人,集資集物,在無為寺旁搭起架子,請來能工巧匠加班加點興建無為塔,歷經三年時間61米三高、六面九層的無為塔也建起來了。
老人們都說,無為塔所在的地方,其實是安遠後龍的其中一支虎爪,一支寶塔象釘子一樣釘在虎爪上,這只虎也就動不了了。四大工程做完了,皇上始終沒有來過,邑人才如夢初醒,牛天秀也沒有升職,而且常被邑人指責,難免後悔不迭,但後悔已經遲了。
雖然民間傳說歸傳說,安遠在古代也曾出過小國宰相、侍郎、將軍,自南宋以後,就一直沒有出過大人物了。由此可以說明,一些大規模的工程措施,對當地的風水格局是有一定影響的,這是應該引起重視的。
相傳,安遠來龍過脈的山凹——芙蓉隘,乃是南宋皇帝為了破安遠,「身坐五虎,面朝九龍」的風水格局而開挖的,其中有動人的傳說。
⑺ 陶淵明所描寫的桃花源在哪裡
一般都認為,桃花源的原型在湖南省桃源縣。
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述的「桃花源」原型究竟在什麼地方?學術界尚有爭議。
有四種說法:
1、陶淵明家鄉廬山的某一座山谷中地處廬山大漢陽峰下,總面積約一萬多畝,"桃花源"又稱康王谷,是廬山第一長峽谷,全長約15華里,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稱,景觀特色以幽谷風光取勝,歷來被認為是陶淵明名篇《桃花源記》創作原型所在地。
2、安徽古徽州的黟縣。位於安徽省黃山市世界文化遺產地—黟縣,是指黟縣漳河流域石山至漁亭10公里段。
3、台灣桃花源。位於基隆河支流新寮溪溪谷中,由從前的「野人谷風景游樂區」、「天雲洞風景區」、「大華壺穴區」組合而成。 景區園內有翠谷瀑布、觀音瀑布、迷魂洞瀑布、新寮瀑布、茵夢瀑布等,雖然這些瀑布不如十分瀑布壯觀,但四周環境幽雅秀麗。考證台灣桃花源與陶淵明所敘的差異較大,而且從文化歷史上,也無其到過那裡的資料,可能性不大。
4、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但是一般都認為,桃花源的原型在湖南省桃源縣。這里和桃花源記所描寫的境況最符合。
拓展資料
桃花源出處
桃花源,出自陶淵明詩《桃花源詩》。
詩的序桃花源記記述一個世俗的漁人偶然進入與世隔絕之地的奇遇記。本文幻想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與時人所嚮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大部分學者認為,桃花源記是陶潛對當時的社會不滿,希望追求一個平靜和諧的社會而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