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高中地理水循環怎麼導入

高中地理水循環怎麼導入

發布時間:2023-01-23 14:18:51

『壹』 高中地理說課稿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合集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准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問題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課文以河南省焦作市為例講述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思路與方法。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本節課作為本章知識的總結與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知識目標:以焦作市為例,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理論和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相關案例的學習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學會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相關地理信息應用的能力。

德育目標: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地理問題,積極改造自己的地理觀、世界觀,用辨證發展的眼光正視事物的當前狀態。

教學重點:以焦作市為例,綜合分析其地理環境要素,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相關理論和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分析其他不同類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之路,並利用相關理論和方法給出合理化建議。

二、說教法

講述法、對照法

多媒體電腦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是整章知識的升華,將零碎的知識點和地理思想融匯在一個例子中。對於學生來說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綜合分析一地的地理概況需要學生對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夠在相關資料中提取必要的素材。除此以外還要學會讀圖,在地圖中把握基本的地理概況。然後,根據資源枯竭型城市所具備的潛在優勢,在考量綜合地理區位的情況下做出評估,對其經濟轉型給出合理化建議。學習本節內容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辨證發展的眼光對待事物的當前狀態。

四、說過程

作為問題研究課程,本節課首先具有一定高度,需要學生對前面所學內容掌握較為良好。在導入之前有必要對前三節的主要知識點進行回顧:主要針對「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工業集聚、分散的好處」、「傳統工業區的改造治理以及新工業區的特徵及發展條件」等三個問題提出疑問,幫助學生理清本章重點、難點及教學思路。具體的導入過程相對簡單,只需介紹一下我國的工礦城市發展現狀即可,期間如有必要可以簡單復習一下我國的礦產資源分布狀況。

課文主要講述的是煤城焦作的經濟轉型,因而首先需要對焦作給予必要的介紹。教材中的材料1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狀況,材料2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優勢。通過兩段材料的閱讀,引導學生採集重要的地理要素,比如焦作的能源基地地位,擁有煤、耐火黏土、鋁礬土等礦藏,公路、鐵路交通便利,旅遊資源優良豐富,農業基礎條件良好等等。這樣做化繁為簡,有利於宏觀上把握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日後學生處理相關地理資料的重要方法,當然這種篩選能力的養成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練習加以配合。對於本節課的教學可以適當安排學生搜集其他必要的資料,以期增加視野寬度和調節課堂氣氛。另外,通過地圖獲取必要的地理信息仍舊是地理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比如焦作市的絕對地理位置、相對地理位置、氣候、地形、礦產、交通狀況等等都是可以通過對相關地圖的判讀加以獲取的。

分析過焦作市的地理概況和產業優勢後,就需要針對由於資源枯竭所帶來的問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既然是談經濟轉型,就應該將話題的范圍明確在這一領域內。通過材料3的相關內容,我們了解到焦作市需要在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增強綜合競爭力等三個整改方針上下功夫。因而引導學生針對優勢與不足提出建議,以三個整改方針為基準,衡量建議的可行性是鍛煉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途徑。在此我將教會學生的是解決問題方法而非案例的內容,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接下來針對學生的建議和教材資料分析所羅列的10點整改思路,由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看法,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討論,進而確定經濟轉型建議的具體方案。最後注意將建議與產業優勢相對照,看建議是否都是圍繞著產業優勢而提出的,這樣做會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建議和優勢的對應關系,將不難找出此類問題的解題思路。

最後我將在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再選取一相似案例,給出必要資料,引導學生解答,以期加深其對相關知識的印象。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2.4全球性大氣環流》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第二單元第四節,適用於高中一年級學生使用。整個說課共分四個部分。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地位和作用:本單元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這一主線。前幾節介紹了大氣的組成、大氣的垂直分布、大氣運動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本節課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氣的整體運動原理及其產生的重要意義,並為以後學習世界氣候類型、自然帶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身心發育趨於成熟,知識面廣,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故教學過程以啟迪學生思維為核心,以學生主動參與為標志,在自主學習方式下,進行有效教學。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三圈環流的形成和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

2.難點:三維空間中的風的方向。

3.重點、難點確立依據:

確立三圈環流的形成為重點的依據是三圈環流是全球氣壓帶、風帶形成的基礎,也是世界氣候形成的基礎;確立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為重點的依據是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是季風環流和世界氣候形成的基礎。

確立三維空間中的風的方向為難點的依據是學生缺乏空間想像力,難以建立一個三維空間模式,更難在三維空間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風向。

(四)教材處理:

本節課為了充分體現探究的全過程,先提醒學生緊緊抓住以前學過的大氣運動的形成過程,將前後知識緊密聯系起來;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環流的形成,增加了一個內容——即單圈環流的形成;另外將教材的知識體系分解為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和季風環流四部分。

二、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掌握氣壓帶與風帶的形成以及移動規律。

2.過程與方法

①實踐能力:能正確繪制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示意圖;

②讀圖分析能力:能運用圖示來正確分析和解釋氣壓帶、風帶的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樹立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觀,認識到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4.確立依據: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1.確立依據: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施教之初,在於得法。所以要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應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由於本節難點多,而且較為抽象,如果應用傳統教學,不太便利,所以運用了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由於本節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運用各種地理原理示意圖或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由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培養,最終做到兩種思維的結合。

2.方法和手段:

①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根據課文來分析、歸納、比較三圈環流的形成;

②藉助多媒體動畫,採用設問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

3.目的:使用多媒體動畫,將教材靜態信息加工成動態信息,化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以生動直觀的畫面給學生留下了鮮明、深刻的印象。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其強烈的求知慾,為攻破難點打下基礎。

四、教學過程

(引課,教師展示多媒體動畫)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從全球看獲取太陽輻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區各是哪裡?

(教師展示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區獲熱最多,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如何運動?極地附近地區終年或熱較少,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如何運動?這種垂直運動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如果不考慮地表起伏和海陸分布,只考慮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大氣運動的結果如何?三圈環流的作用是什麼?

(板書)一、三圈環流

1.成因

2.單圈環流的形成

3.三圈環流的形成

4.三圈環流的作用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三圈環流示意圖多媒體動畫或思考)赤道地區空氣上升,兩極地區空氣下沉,導致近地面的氣壓如何變化?副熱帶地區空氣下沉,副極地地區冷暖空氣相遇,暖空氣上升,導致近地面氣壓如何變化?比較赤道低壓帶和副極地低壓帶成因上的差異?比較副熱帶高壓帶和極地高壓帶在成因上的差異?由於近地面高低氣壓的分布極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響,會導致空氣在水平方向如何運動?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是否不會改變?氣壓帶和風帶各有什麼性質?

(板書)二、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的分布及成因的差異

2.風帶的分布規律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一、七月氣壓分布圖,或黑板上繪制的板圖或多媒體動畫)以亞歐大陸為例,冬季大陸是一個冷源,形成了高壓中心,切斷了哪個氣壓帶?夏季大陸是一個熱源,形成低壓中心,切斷了哪個氣壓帶?這樣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形成不同的高、低氣壓中心,這些高、低氣壓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稱是什麼?

(板書)三、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海陸熱力差異對南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的不同影響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陸地和海洋氣壓中心名稱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亞洲季風是一圖或多媒體動畫思考)由於在北半球大陸和海洋之間形成不同的高低氣壓中心,因此不同季節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大氣水平運動的特點是什麼?東亞和南亞的冬、夏季風其成因有什麼差異?冬夏季風的特點是什麼?影響范圍有多大?

(探究活動)題目:為什麼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而與之緯度相近的撒哈拉地區卻是沙漠廣布?

分析:本探究活動可以在課內使用(最好放在已經講授了全球大氣環流還沒有講季風環流時進行。這樣可以引入季風環流的教學。本探究活動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理想的全球大氣環流模式實際上還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如海陸分布和風帶、氣壓帶的季節移動。

(板書)四、季風環流

1.季風環流的成因

2.東亞和南亞冬、夏季風的特點及其影響范圍

五。板書設計

第四節 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三圈環流

1.成因

2.單圈環流的形成

3 三圈環流的形成

4.三圈環流的作用

二、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的分布及成因的差異

2.風帶的分布規律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三、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海陸熱力差異對南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的不同影響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陸地和海洋氣壓中心名稱

四、季風環流

1.季風環流的成因

2.東亞和南亞冬、夏季風的特點及其影響范圍

六。教學反思:

新課程強調師生共同參與課堂建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成為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而讓學生成為探究者、發現者,從而使創新的思想在他們身上得以閃光。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節課源於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問題研究,該節課主要是要求同學們能夠對於前面知識的運用,能夠結合所學分析住房應考慮的因素,城市化過程中發生的負效應,對於城市化我們應該如何冷靜的分析面對,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知識目標:購房影響因素;

理解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的含義及特點,能夠分析材料現象。

能力目標:能夠分析自身因素,及社會環境等因素,合理地選擇住房

情感目標:樹立對於城市化應有的情感態度,結合自身不要隨意的判斷一件事物的好壞。

如何綜合各方面因素合理地選擇住房

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二、說教法

小組探討、調查研究、對比歸納

課本資料、多媒體

三、說學法

1、利用課前小組探究形式對所學問題進行相關調查,培養學生深入生活交際表達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2、通過對比總結得出結論,提高學生分析概括能力,抓住事物本質特徵解決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學習

課前我讓同學們調查分析了住房選擇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同學們的成果,總結出購房的原則性問題,合理地指導我們購房。

◆設計意圖:直接導入,開門見山,因為事前已經讓同學們預習調查過了,知道了要學習的內容,同學們都期待展現成果,故直接表現同學們的內心節約時間。

2. 活動設計

課前活動:分成四組,對南京三個住房地段進行調查,新街口夫子廟、板倉、仙林,對住房居民進行問卷調查,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分析該地段的房價要求,居民的要求,居民為何要在該地段購買住房,基礎設施設置等等其它與居民購房有關的因素。

◆設計意圖:利用課前小組探究形式對所學問題進行相關調查,不僅讓學生掌握知識了解知識來源於社會還能培養學生深入生活交際表達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3.問題設計

同學們,不知道你們在調查過程中是否發現一個問題,郊區的房子,特別是別墅,都是些高檔居所,許多有錢人的居住場所,那為什麼會這樣呢?伴隨著城市化進程中居民都往城裡擠,為什麼還會有許多有錢人往郊區搬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第二個問題:逆城市化。

◆設計意圖:承轉過渡知識,從購房選擇因素的學習過渡到郊區化的學習,同時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給學生以啟迪。

五、說板書設計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形成條件。

本節課標解讀:

1.說明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說出商品穀物農業的分布范圍,說明商品穀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內容地位與作用:

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農業是發展歷史最悠久的產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環境對農業的影響越來越大。以季風水田農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體現自然環境對農業地域形成的影響;商品穀物農業則體現了社會環境對農業地域形成的影響。本節內容包括兩部分內容,一個是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亞洲季風區;一個是商品穀物農業,主要分布在發達國家。

教材文字內容不多,配備了大量的地圖和景觀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組織學生查閱地圖,挖掘地理信息,培養分析能力。分析農業區位因素時,必須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個方面去分析,找出優勢區位因素來。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季風水田農業的分布、生產特點和區位優勢。

2.了解商品穀物農業的地區分布、生產特點和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優勢。

(二)過程與方法

閱讀「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與分布」圖,認識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地區分布和區位特點;分析案例「美國的商品穀物農業」,理解商品穀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主要特徵。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關注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重點:

分析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

難點:

對比季風水田農業與商品穀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特點。

二.說教法:

設問教學、案例探究和對比歸納

多媒體電腦,教學地圖

2課時

三.說學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通過讀《亞洲地形圖》《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分析季風水田農業的分布范圍、形成的區位因素,學習商品穀物農業的分布和區位因素,並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類型的認識和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回顧,用已學的農業區位因素來引出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分析。

2.新課講授:第一課時,首先通過設問,引出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初步認識,然後通過讀《亞洲地形圖》《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認識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並由教師進行總結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接著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學習水稻種植業的特點,通過讀我國水稻種植景觀,認識我國水稻種植存在的問題;最後,要求學生閱讀49頁閱讀材料:袁隆平的水稻科學研究;了解我國的水稻種植業現狀。

第二課時,要求學生自學為主,閱讀教材,提出問題,掌握商品穀物農業的分布、經營方式、生產特點以及形成的區位因素;然後通過案例教學,指導學生閱讀案例「美國的商品穀物農業」和「我國南方水稻種植」,比較存在的差異,進一步鞏固對商品穀物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的認識。

3.小結本節課內容,布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季風水田農業

1.分布:亞洲季風區

2.區位條件:氣候、地形、土壤、水源、人口、人均耕地、習慣

3.特點:

1. 小農經營;

2. 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

3.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低;

4.水利工程量大

二、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

2.區位條件:地廣人稀、市場、交通、自然條件、機械化水平、農業科學技術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要進行說課的課題是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三節——水圈和水循環第一課時(水循環及其地理意義)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內容首先介紹水圈的構成及其特點,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兩個知識點。第一個知識點淺顯易懂,是學生學習的基礎知識,是為第二個知識點的學習作鋪墊;第二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緊緊圍繞 「水循環示意圖」以海陸間循環(又稱大循環)為主介紹了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分析了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課標中對本節的要求是「學生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主要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分析這條標准,要注意把握如下幾點:

1.教學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繪圖方式加深理解認識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與環節。 2.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准要求的重點,對水循環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認識,如水循環將水圈、岩石圈、大氣圈和生物圈聯系起來;水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知中,但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等。

根據課標要求,講本節課細化為以下幾個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系,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⑵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說教學重點: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教學重點的確定,能使學生樹立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觀點,從而對我國的「黃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的觀念。 (二)說教學難點:不同水體相互補給的關系

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徵了解不多,同時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比較缺乏,對各種水體之間的補給關系不易理解。 四、說教法

1.創設情景 設臵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2.討論法 通過組織學生討論,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機會。

3.多媒體演示法 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直觀的圖片、動畫和數字資料,把學生輕松得引入本課,通過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現相關地理事物和現象,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興奮點,幫助他們理解課本內容。 說學法

1、學會用圖: 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文中的圖理解水循環的相關性。 2、學會探究:學生思考分析總結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3、學會合作: 學生討論合作收集相關的資料,完成活動。 五、說教學過程 導入:【問題1】:李白的《將進酒》中有佳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它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錯誤,你們知道錯在什麼地方嗎?而且黃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復還」了嗎?

【板書】: 水循環及其地理意義

水圈的組成

學生自主學習

【課件展示圖片】:

多媒體展示課本上圖2—3—2「水圈的構成」,了解水體的構成:

總結: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526%,其中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佔地球總水量的0.26%。

;

『貳』 高中地理:如何實現水循環利用。

大家有沒有發現,有時候我們排到下水道的水並不臟,比如回家後吃飯前洗手的水,洗澡時沖掉泡沫後繼續沖的水,洗碗時,最後沖洗的水,洗衣服過濾後一次後的水。
我們也不必象父輩們一樣,把水多次利用到黑得不象樣才倒掉,但我覺得上面的水再利用一次沖馬桶、洗拖把及擦灰的抹布完全不會影響到生活質量,前提是做一套家庭水循環系統。
我想,這個系統不能太復雜,操作上可以稍有點麻煩,必要時接個盆也行,最好不用到電能,能利用多少就利用多少,畢竟居住的面積有限。

我做夢都在想這個問題,以我的認知想了一套方案,請高人指點可行性。

洗手和洗菜後不太臟的水比較好收集,下水管接一個三通的閥,水要是臟得厲害就直排,要是還行,轉下閥通到另一管道,離洗手台稍低的地方裝一個水箱(容量大些的馬桶水箱,用來積水(好象可以另買的),這個水箱有兩個出口,一個接拖把的槽,一個接馬桶,在需要時向這兩個地方放水,當然自來水管還是要接的,不然攢的水不夠用,家裡臭死了。

『叄』 中學地理知識點: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2021天津教師招聘考試

一、水循環的過程

(一)水循環的概念

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過蒸發(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等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二)水循環的分類

自然界的水循環時刻都在進行著。根據發生的空間范圍,水循環可分為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肆』 高一地理水循環和洋流教案

水循環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過吸收太陽的能量,改變狀態到地球上另外一個地方。下面是我為您帶來的 高一地理 水循環和洋流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地理水循環和洋流教案

一、課程標准

l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l 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標准解讀

本條和下一條“標准”關注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之一——水。本條“標准”旨在認識自然界中水的循環運動及其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一般將水循環按其發生的空間范圍分為海陸間循環(又稱大循環)、陸上內循環和海上內循環三種。“標准”並不要求對水循環作這樣的劃分或出現三種循環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陸間循環為主,將三種循環的過程和環節綜合在一幅示意圖中,使學生綜合把握水循環。

水循環的過程是指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的轉變;環節是指實現水的循環運動的途徑,主要包括降水、蒸發(蒸騰)、徑流、水汽輸送等。根據“標准”的要求,學生應能以示意圖的形式,通過主要環節的相互聯系,說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准”要求的重點,而且“標准”對它的要求是“說明”,從程度上區別於對過程和環節的一般要求。水循環的地理意義首先是維持著地球上各水體之間的動態平衡,使淡水資源不斷更新。其次,水循環促進了自然界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由此對生態、氣候、地貌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水循環地理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認識,如水循環將水圈、岩石圈、大氣圈和生物圈聯系起來;水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之中,但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等。

從本條和下一條“標准”綜合來看,本條“標准”雖然將視野擴大到水圈,但落腳點放在陸地上。因此,對於陸地各水體之間的關系(水循環各環節的聯系)、水資源及其更新、水循環對氣候、生態、地貌的影響等,應給予適當的關注。

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條“標准”關注水圈中的海洋水。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體,也是大氣最重要的水汽來源和熱量來源。關於海洋水,傳統高中地理課程要求的內容較多,如海水的溫度、鹽度以及各種形式的運動等。課程標准從對於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意義來考慮,舍棄了關於海洋水自身性質的內容(如溫度和鹽度),只關注環境意義最為重大的海洋水的運動形式之一——洋流。

洋流一直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條“標准”將洋流的學習歸結為“世界洋流分布規律”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兩個方面,從而對傳統高中地理中有關的洋流知識作了大量的簡化。從知識的內在聯系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學習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是知識基礎。

仔細分析本條“標准”,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學習應落實在地圖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圖”。第二,通過閱讀“世界洋流分布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規律,即分別以副熱帶為中心和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其中,南半球高緯度地區沒有形成大洋環流,而是形成連續的西風漂流和南極繞極流。第三,通過閱讀“世界洋流分布圖”及有關地圖,分析洋流對全球熱量的輸送、沿岸氣候、漁場、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響。

在教學本條“標准”時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第一,在閱讀“世界洋流分布圖”的基礎上,可以把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強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的把握,並為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打下扎實的基礎。第二,一般不必對洋流知識進行加深和擴展。例如,洋流的成因不需要系統講述,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的名稱都可以不出現,只要能解釋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節變化的洋流也不需要了解。第三,對各洋流的名稱不要求記住,但是為了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需要,應了解不同緯度大陸兩岸洋流的性質(暖流或寒流)。

2)教學重點

l 水循環的過程及地理意義

l 洋流的分布規律及其影響

(3)教學目標

l 能用自己繪制的示意圖說明水循環的過程,並說明水循環運動的產生原因。

l 以河流地貌(分上、中、下游)為例,說明水循環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l 收集家鄉實際生活中影響水循環主要環節的事例,討論“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說法是否正確。運用所學知識,寫一段話,表達自己對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的觀點。

l 能自己繪制出洋流分布模式圖。

l 能說出副熱帶環流、副極地環流是怎樣形成的;對照世界洋流分布圖,說出這樣的環流系統各有幾個。記住主要的洋流名稱和分布。

l 根據資料,分組討論洋流對氣候、漁場分布、航行和對海洋環境污染的影響。

(4) 教學 方法

講述法、讀圖分析法、啟發式

二、知識結構

第四節 水循環和洋流 知識體系和要點

一、 水循環

概念:水在地理環境中空間位置的 ,以及與之相伴的 狀態和 狀態的變化。

在 能及 的作用下,水在 、 和 間通過吸收 或放出 ,以 、 、 三態的轉化形成了總量平衡的循環運動。水循環又使地表 得以大規模地運動,並塑造了多種 。

水循環過程伴隨著能量在地理環境中大規模轉化和交換

水是潔凈的可再生資源,人類目前只能以增加或減少 、 及

等方式,去影響水循環的個別環節。

二、 洋流

概念:洋流又叫 ,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模地沿一定方向進行較為穩定的流動。

影響:是地球表面熱環境的主要調節者,巨大的洋流系統促進了地球高低緯度地區間的能量交換。洋流與所流經區域之間,也通過能量交換來改變其環境特徵。

分布規律:

在南北半球的熱帶、副熱帶海區形成以南北緯 ~ 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呈 時針方向,南半球呈 時針方向。大洋東側為

流,西側為 流。

在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形成以 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呈 時針方向流動,大洋東側為 流,西側為 流。

在南極大陸外圍地區形成環球形的 ,就性質來講屬於 。

三、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地球被稱為“水的星球”。大量水體的存在與水的運動,使我們生活的大千世界充滿神奇。水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必要前提之一。水的存在及其運動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人類的活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學習第二單元的第四節水循環和洋流。

[板書]第四節水循環和洋流

一、水循環

[看書思考]水循環的概念、能量來源、運動過程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提問、講解、小結]水循環的概念、能量來源。

[作圖講解]水循環的形成過程

[鞏固]請學生在水循環示意圖中填出圖中各箭頭表示的水循環環節名稱。

[活動]完成P59頁3道活動題。

[閱讀]閱讀課本P60頁閱讀材料,了解水循環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承轉]水循環不僅改變了地形而且對地球的能量轉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閱讀]閱讀課本了解水循環過程中能量的轉化情況。

[討論]水資源可以永續利用,並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

[小結] “水資源可以永續利用”並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應從正反兩方面來加以辯證地認識,水資源處於不斷循環更新狀態,從這一意義上講水資源是可以永續利用的;而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水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人類取用水量超過了水循環更新的數量或者水資源遭受污染,就會造成水資源的枯竭,因此水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承轉]上面我們學習了水循環的基本情況。接下來,我們學習洋流。

[板書]二、洋流

[提問]什麼是洋流。

[講述]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模地沿著一定方向進行的較為穩定的流動。

[作圖講解]畫洋流模式圖,講述洋流的形成情況。

[學生觀察]觀察洋流模式圖,歸納洋流分布的規律。

[復習鞏固]完成P62頁課後活動題。

[閱讀]閱讀世界洋流分布圖,結合洋流模式圖,掌握世界主要洋流的分布。

[活動]師生一起討論完成課本P63頁4道活動題。

[小結]通過這4道活動題我們可以知道,洋流對沿岸地區的氣候、漁場的分布、海上航行、海洋污染等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洋流的規律,明確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利用洋流為生產生活服務。

高一地理水循環和洋流練習題:

一、選擇題(每題有1個答案正確)

1.驅動水循環的能量是

①地球內部的放射能 ②太陽能 ③重力能 ④機械能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在水循環過程中蒸發吸收大量熱量,而在降雨時則將這些熱量釋放出來,從而形成了能量的交換

B.“三峽”地區水能資源是太陽能轉化為水體的勢能

C.水資源是可再生資源與水循環無關

D.華北平原的形成體現了水循環塑造地表形態

3.在水循環環節中,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大的水循環環節是

A.大氣的水汽輸送 B.地表徑流 C.大氣降水 D.海洋水的蒸發

4.目前,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最主要表現在

A.人工降雨,促進大氣中的水汽輸送 B.植樹種草,增加空氣中的水汽含量

C.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改變局部地表徑流 D.抽取地下水,加速地下徑流的循環

5.在東北信風吹送下形成的洋流是

A.北赤道暖流B.南赤道暖流C.赤道逆流D.西風漂流

6.關於北半球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呈順時針方向流動 ②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③環流的東側是暖流 ④環流的西側是暖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7.對西歐氣候有重要影響的洋流是

A.北太平洋暖流 B.北大西洋暖流 C.西風漂流 D.北赤道暖流

8.位於墨西哥灣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交匯處的漁場是

A.北海漁場 B.北海道漁場 C.紐芬蘭漁場 D.秘魯漁場

9.有人從西班牙橫渡大西洋順流航行,依次經過的洋流是

A.加利福尼亞寒流、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 B.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墨西哥灣暖流

C.秘魯寒流、南赤道暖流、東澳大利亞暖流 D.本格拉寒流、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

10.有可能將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區受嚴重污染的海水帶到加拿大西海岸的洋流是

A.北太平洋暖流 B.北大西洋暖流 C.千島寒流 D.北赤道暖流

11.寒流流動的方向大致是

A.由南向北 B.由北向南 C.由高緯流向低緯 D.由低緯流向高緯

二、綜合題

12.讀右面水循環示意圖,回答問題:

(1)填出圖中數字序號表示的水循環環節名稱: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2)水循環是指水在地理環境中空間位置的 ,以及與之相伴的 形態和 狀態的變化。

(3)人類目前只能以增加或減少 、 及 等方式去影響水循環的個別環節。

13.讀洋流模式圖回答:

(1)圖中①洋流由於 風的吹送由東向西運動, ②洋流由於受 的影響偏離海岸向較高緯度流去。

(2)從圖中可以看出在南北半球中低緯度海區形成以 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在北半球呈 方向流動。

(3)按性質來講,②屬於 ,③屬於 。

(4)如圖中所屬海區在太平洋中,則②③的洋流名稱分別是② ③ 。

(6)如圖中所屬海區在大西洋中,則④處是 漁場。

高一地理礦產資源教案

教學目標

通過讀圖了解世界石油、煤炭、鐵等礦產資源的分布概況,通過人類對礦產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理解合理開發礦產資源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講了“人類對礦產資源的利用”、“鐵、煤、石油的分布”、“礦產資源的利用”三個問題。

在人類對礦產資源的利用部分,主要講解了兩個問題:人類對礦產資源的利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深入;人類生產生活離不開礦產資源。課文從實例入手,以一個家庭的廚房為例,說明礦產資源與人類生活多麼緊密,而又隨處可見。而讀一讀則說明了礦產資源對一個國家經濟巨大的影響。

在“煤、鐵、石油的分布”一段,通過三幅圖,講解了與現代社會密切相關的三種礦產資源的分布及石油的運輸路線,從中可以看出礦產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對於礦產資源的合理利用部分,主要從礦產資源屬於不可再生資源、現在開發利用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等方面,說明了合理利用和開發礦產資源的重要性。

教法建議

建議採取談話法與指導作業方式進行教學。

對於人類對礦產資源的利用部分,建議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舉例說出礦產資源與人類的關系,得出現代生活離不開礦產資源的結論。

對於礦產資源的分布和礦產資源的合理利用部分,採用指導作業方式。利用課本提供的分布圖,提出問題,使學生能夠自主完成。對於人類對礦產資源開采、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可以提供一些錄像或其他媒體材料,引起學生的關注,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利用地圖分析世界主要礦產資源的分布地區

【教學手段】

掛圖:世界政區圖

計算機課件:(1)讀圖應回答問題(2)礦產資源的開采圖片或 其它 媒體資料

【教學過程】

(提問引入)自然資源中唯一的不可再生的是_______?它對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有什麼重要性?

(學生回答)

( 總結 )通過剛才的回答我們得出人們生活與礦產資源有非常緊密的關系。礦產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它可以是一個國家變富。讀書"一個小國是如何變富的?"(學生看書)

(提問承轉)諾魯能否長期利用磷礦石致富?為什麼?(不能,因為是不可再生資源)人類使用最多的礦產資源是什麼?---煤、石油、鐵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三種礦產資源在世界上的分布。

高一地理水資源教案

教學目標

通過實例使學生知道水資源的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性;知道世界水資源的數量和存在形式;通過閱讀世界水資源分布圖,了解世界水資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理解世界性水資源危機,認識到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意義。

教學建議

關於“水資源”的教材分析

教材分三部分:水資源的重要意義,水資源儲存在哪裡,淡水資源的利用保護。

課文一開始就引用非洲乾旱的例子,說明了水資源對生命生存的重要意義,接著正文部分又概括說明他和人類的關系。再通過做一做,使學生親身感受水的重要性。

水資源儲存在哪裡,首先提出水資源有狹義和廣義兩種:廣義水資源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水體,狹義的水資源只有陸地上的淡水資源。課文通過想一想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再通過圖示表示水的三種存在形式、占水資源總量的比例。最後重點指出人類大量使用的淡水資源,並進一步指出淡水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特點。

淡水資源的利用保護,主要以事實為依據,說明淡水資源的日益缺乏的現狀和原因,以及保護水資源的主要 措施 。

關於“水資源的重要意義”的教法建議

對於水資源的重要意義,學生已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淡水在生活和生產中的重要性需要全面地認識。可以採取下列步驟:

1、提問思考:水資源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2、讀資料(課文讀一讀和補充資料),加深對水資源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認識

3、總結提高:水孕育和維持著地球上的全部生命,水資源是人類進行工農業生產的必要條件

此部分內容較簡單,步步深入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對水資源有明確深入的認識,與後面 教學內容呼應,加強對水資源保護迫切性的認識。

關於“水資源儲存在哪裡”的教法建議

對於水資源儲存在哪裡,採用小步子教學程序,引導學生讀課文圖思考:

1、地球上各種水的存在形式中,哪一種水比例最大?(海洋水)

2、如果在海上遇難,首先應該找的是什麼?(淡水)

3、對人類生活和生產最有用的水資源是什麼?(淡水)佔比例多大,分布何處?(冰川最大,其次是地下水……)

4、歸納:現在人類大量使用的水資源有哪些?(河水,湖泊淡水,部分地下水;它們只佔全球水的十萬分之一,占淡水總量的0.3%,非常有限)

關於“水資源的分布以及利用和保護”的教法建議

對於水資源在世界的分布,可以閱讀“世界水資源分布圖”,說出淡水資源較豐富的地區,得出分布不均的結論;同時結合前面所學的世界降水分布圖說明,降水量多的地區水資源較豐富。

對水資源的利用保護,先提出“水資源短缺是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然後學生分組討論:

1、分析水資源不斷減少的原因,教師提供漫畫圖、補充資料;

2、分組 報告 討論結果;

3、引導歸納總結:人口和工農業用水量增加;水污染增加,水資源減少;浪費水資源現象嚴重。

4、提出目標:我們該如何去做?提出倡議,制定節約和保護水資源的目標等。

猜你喜歡:

1.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2. 2017高一地理教學計劃

3. 高中地理高考2017重要知識點

4. 2017地理小博士高中組練習題及部分答案

5. 2017地理高考題庫

6. 2017上海高一地理會考知識點

7. 2017年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伍』 高中地理關於水的知識點

只有知識才是力量,只有知識能使我們誠實地愛人,尊重人的勞動,由衷地贊賞無間斷的偉大勞動的美好成果;只有知識才能使我們成為具有堅強精神的、誠實的、有理性的人;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關於水的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地理關於水的知識1

第1課時 自然界的水體和河流專題

一、相互聯系的水體

(一)水的存在形式及分布

1.氣態水:數量最少,分布最廣。

2.固態水:分布高緯、高山和特殊條件存在。

3.液態水:數量最多,分布次之。

(二)地球上的水體:海洋水、陸地水、大汽水,其中海洋水最主要,佔全球的水量的96.53%。

(三)陸地上的水體:河流水、湖泊水、沼澤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冰川水為主體。

(四)人類利用的主要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二、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其它 水體與河流的關系)

(一)冰川水補給是單向的,冰川水可以補給任何水體,但是其他水體不能直接補給冰川

(二)其他水體可以相互補給

(三)河流和湖泊水、地下水的補給關系

1.河流水與湖泊水之間相互補給關系

2.湖泊水與地下水的補給關系

(四).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體約佔地球淡水總儲量的2/3,人類利用的還不多。

1.大陸冰川分布:兩極地區(南極和格陵蘭島)

2.山嶽冰川分布:高大山脈的山頂

(五)地下水

1.地下水的來源:大氣降水、河湖水補給、凝結水

2.地下水的類型: 潛水 和承壓水的區別

(3)地下水利用中的問題

①乾旱或半乾旱地區,大水漫灌,地下潛水水位上升造成土壤鹽漬化;

②過量開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並引起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質變壞;

③污染造成地下水水質變壞。

(4)保護 措施

①保護補給區的自然環境,防止水污染;

②適量開采,防止過度,避免形成漏斗區;

③及時人工回灌,填補地下漏斗區;

④有灌有排,科學灌溉。

三.河流

(一)河流水的主要補給類型:大氣降水、高山冰川融水、季節性的積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二)河流流量影響因素

1.氣候:根據氣候類型判讀流經地區降水量與蒸發量關系,是地形的迎風坡還是背風坡;

2.內流河主要看降雪量和溫度決定下的冰雪融化量;

3.流域(集水)面積大小,面積越大,流量越大;

4.根據水系是否龐大,判讀支流的多少,支流多匯集水量大;

(三)河流徑流的變化變化特點:

1. 雨水 補給型:河流徑流隨降水量的變化而變化,降水量的季節和年際變化大,徑流量的季節和年際變化也較大,水旱災害也比較頻繁;

2.積雪冰川融水補給型:河流徑流隨氣溫變化而變化,流量的季節變化大,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甚至斷流,但流量的年際變化小

3.湖泊水地下水補給型:徑流量穩定而可靠,且與河流互補,即湖泊對河水流量有調蓄作用。

(四)典型地區河流流量過程曲線的分析

1.東部季風區:南方河流流量大,汛期長;北方河流流量小,汛期短;

2.西北內陸地區:降水稀少,蒸發和下滲強,流量小;汛期在氣溫最高的7、8月份,冬季流量小或出現斷流;流量還有日變化;

3.東北地區:4、5月份形成第一次汛期(春汛);7、8月份東南季風帶來降雨,河流又出現第二次汛期(夏汛);冬季氣溫低,河流封凍,小河流會斷流。

4.西南喀斯特地區:溶洞、暗河等發育,河流與地下水關系密切,補給量穩定可靠,徑流量一般變化比較小。

5.長江中下游地區:6月受江淮准靜止鋒帶來的梅雨影響形成汛期,7、8月受副高帶來的伏旱影響形成枯水期,9、10月鋒面雨帶南移又會有一次小汛期;

6.華北地區:降水集中在7、8月,故汛期為7、8月或稍晚一些時間;由於冬、春降水少,枯水期出現在12、1、2月份(春旱)。

7.季風氣候和草原氣候的降水屬夏雨型,汛期在夏季;地中海氣候的降水屬冬雨型,汛期在冬季;

(五)斷流的原因:

1.在溫帶乾旱地區:以冰川補給的河流,在冬季由於氣溫低冰雪未融化而斷流;

2.半乾旱半濕潤地區:①自然:降水少、乾旱、蒸發大、滲漏嚴重;

3.人為:河流中上游工農業生活大量用水而斷流;

(六)河流含沙量多少:

①降水強度:暴雨頻率;

②植被:覆蓋率高低,主要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

③土壤:疏鬆程度,一般黃土高原含沙量大;

④地形:坡度越大,含沙量越大。

(七)河流凌汛(初春秋末)生成條件:

1.成因:

①最冷月氣溫在0℃以下,有結冰期(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

②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

2.對策:一是發布汛情通報,做好預防工作;二是炸掉堵塞的冰壩。

(八)分析河流水能豐富的原因

①河流的落差(階梯過渡地帶,山地),一般落差越大,水流越急,水力資源越豐富。

②河流水量的大小(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積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一般水量越大,徑流越穩定,水力資源越豐富。

(九)評價河流的航運價值:

(1)自然條件:

①地形——平原地形,地勢平坦,水流平緩,航運條件好。

山地為主,地形崎嶇,水流急促,航運條件差。

②氣候——降水豐富且均勻,河流流量大,流量季節變化小, 航運條件好。

降水少且變率大,河流流量小,流量季節變化大, 航運條件差。

③水文——河網密布,通航里程長;河道寬闊平直;冰期短;植被覆蓋率高,含沙量小,航道不易淤積,使用時間長,航運條件好,反之較差。

(2)社會經濟條件:

④水運本身的優點(運量大,投資省,運費低反之,就是有航運條件再好,流域內人口稀少,經濟發達落後,運輸的需求量小,也不具備海運價值,如:亞馬孫河。

⑤流域內人口稠密,經濟發達,聯系密集,運輸量大,航運價值高。

⑥水運與其他交通運輸方式聯系;⑦流域的資源開發、工農業情況(如答「黃金水道」);

(十)河流水系

(1)河流水系特徵的描述

①發源地、注入地、幹流長短、流向自--向--流、流域面積大小、河網形態、密度

②支流數量及其形態:支流多少、支流排列形狀(常見的水系形狀有向心狀(塔里木盆地)、放射狀(海南島)、扇形、樹枝狀、平行狀、格子狀、網狀、對稱和不對稱),或主要分布在河流北(南、東、西)岸,湖泊的數量及分布等

③河道曲直情況、寬窄、深淺、高低(即為河床特徵)、落差或峽谷分布

④上中下游的劃分及各段河道特徵。

(十一)河流水文特徵:

①河流的內(外)流區、河流補給類型(大氣降水、冰川融水、積雪融水、地下水補給)

②年徑流量:大小、季節變化、年際變化、有無斷流——以雨水補給的外流河主要由降水決定:降水量的多少、降水季節變化、流域面積大小;以冰川融水補給的內流河由氣溫決定。

③汛期(水位):有無明顯汛期,一個還是兩個,汛期在什麼季節,水位高低,水位變化的大小——取決於河流補給類型、補給時間長短、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④含沙量:大或小——地面坡度,土壤的疏鬆程度,植被覆蓋狀況,降水強度(集中程度或暴雨發生頻率)等

⑤結冰期:有無、長短——取決於溫度冬季是否低於0℃;是否有凌汛(兩條件:有結冰期和低緯流向高緯)

⑥流速快慢 :上游山區河段,一般地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多水能資源;中下游平原河段,一般地勢平坦、流速慢,航運條件好;

注意:外流河上述①——⑥條均要描述,內流河僅描述①②兩條。

(十二)河流流向的判讀 方法

常見的的判定方法有如下幾方面:

1、根據一條等高線的彎曲,判定河流流向

河流在山谷中流動,河流流經處的地勢比兩側低。只要知道一條等高線的彎曲狀況,就可以確定河流的流向,即河流流向與等高線的彎曲方向相反。

2、根據一組等潛水位線,判定河流流向

潛水位線的數值大小可以反映地勢的高低,即潛水位線的數值大表明地勢較高即河流從等潛水位線高值指向低值。

潛水位線的彎曲可以反映河流與潛水的互補關系:垂直等潛水位線,由高值指向低值,可判定其互補關系。

3、根據湖泊或水庫上下游的水位變化曲線,判定河流流向

湖泊或水庫對河流徑流有調節作用,使得湖泊或水庫下游的河流年經流量比較穩定,所以水位變化曲線的起伏較小。

4、根據城市的合理規劃圖判定河流流向

城市合理規劃最主要的是處理好工業區與住宅區的區位,需清潔水源的工廠(如自來水廠,酒廠,食品廠等)應位於居民區上游地區;產生水污染的工廠(如電鍍廠,化工廠)應位於居民區下游地區;高級住宅區往往位於地勢較高的上游等。

5、根據河床的深淺判定河流流向

在河岸彎曲處,由於受水流的沖刷,凹岸河床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灘,即河床較淺;在河岸平直處,由於受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較深,左岸則較淺,南半球正好相反。

高中地理關於水的知識2

自然界的水循環

一.水循環的含義及類型

(一)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二)類型和過程:

1.海陸間大循環:海洋水→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大海;

2.陸地內循環:陸地→蒸發(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陸地;

3.海上內循環:海洋→蒸發→降水。

(三)意義

1.維護全球水熱的動態平衡,緩解不同緯度水熱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2.使陸地淡資源水不斷更新;

3.聯系四大圈層和海陸間紐帶,使地表各圈層之間、海陸之間實現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

(四)人類活動影響水循環

1.人類活動改變地表徑流: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填河造陸、圍湖造田

2.影響地下水: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

3.影響局部降水:人工降雨

4.影響蒸發:植樹造林、修建水庫

5.影響下滲:城市路面硬化、植被破壞。

高中地理關於水的知識3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一、海水的運動形式及因素

(一)海水的運動形式

1.波浪:風浪和海嘯

2.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有周期性的運動,一天兩次,白天為潮、晚上為汐。

3.洋流: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模沿一定方向進行的較為穩定的流動。

(二)影響洋流的因素:

1.盛行風:大氣運動和近近地面風帶。是形成洋流的主要動力,洋流分布與盛行風風帶分布是一致,如圖所示。

2.海陸分布:陸地形狀和地轉偏向力,其中地轉偏向力影響洋流的運動方向。

3.海水密度和補償作用:如秘魯寒流。

二、洋流的類型

(一)按性質分類(南半球的西風漂流是寒流,而北半球的西風漂流是暖流)

1.暖流:從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的洋流。

2.寒流:從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的洋流。

寒暖流的區別方法:東西向洋流中,中低緯度的是暖流,中高緯度的是寒流;南北向洋流中由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的洋流是暖流(索馬里暖流除外,因為它是向岸風作用下的下沉流),由較高緯度流向較低緯度的洋流為寒流(索馬里寒流除外,因為它是離岸風作用下的上升流);

3.洋流與等溫線的關系:洋流的判讀方法

①根據海水等溫線的分布規律確定南、北半球:海水等溫線的數值自北向南逐漸增大為北半球;如果海水等溫線的數值自北向南逐漸變小為南半球;

②確定洋流流向:等溫線的凸出方向就是洋流方向。

③確定洋流性質:如果海水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說明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高,則該洋流為暖流;如果海水等溫線向低緯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說明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低,則該洋流為寒流。

④根據洋流流向、性質、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確定洋流名稱。

(二)按照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

1.風海流:盛行風吹拂海面,推動海水運動而形成。如: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大西洋暖流

2.補償流:風力和密度差生的洋流,使海水流出海區海平面下降,流入海區平面上升,相鄰海區相互補給的洋流。如:本格拉寒流、秘魯寒流、西澳大利亞寒流、索馬里寒流。

3.密度流:由於海水的溫度、鹽度不同,影響起海水密度不同,引起的海水運動。

(1)發生地區:封閉海區-開闊海區之間

(2)海水的流動方向:表層:低密度-高密度;底層;高密度-低密度。

(3)主要發生區域: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等地區。

三、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及規律

(一)世界表層洋流分布

(二)洋流的分布規律:

1.南北半球中低緯海區,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

(1)方向: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2)洋流性質:東寒西暖。

2.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形成以副極地為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大洋東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

3.南半球中緯度海區,受西風影響(風海流),形成規模很大、自西向東流(南極上空看為順時針)環繞地球的西風漂流(性質是寒流)。

4.北印度洋海區,由於受季風影響,形成季風洋流(冬逆夏順)。

四、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一)洋流對氣候的影響

1.維持全球熱量和水分平衡,促進高、低緯度間熱量和水分的輸送和交換;

2.對大陸沿岸氣候的影響:①暖流對大陸沿岸有增溫增濕的作用②寒流對大陸沿岸有降溫減濕的作用

(二)對海洋生物資源和漁場分布有顯著影響

1.漁場形成的區位條件:(溫帶、大陸架、寒暖流交匯、上升流及河流入海口附近)。

A.溫帶海域:溫帶地區季節變化顯著,冬季表層海水和底部海水發生交換時,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眾多;

B.地形:面積廣闊的大陸架(水溫高,陽光充足,光合作用強,餌料豐富)

C.河口處: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有利於浮游生物繁殖,餌料豐富

D.洋流:寒暖流交匯處或離岸風導致的上升流補償流處,海水上泛,將海底營養物質帶至表層,餌料豐富。

2.世界著名漁場的分布——世界四大漁場成因

(三)對海洋航行的影響

1.順流可節省 燃料,加快速度,逆洋流航行速度慢——最佳航線的選擇

例如,我國明朝鄭和曾七次下西洋,他總是選擇冬季從我國出發冬季出發。一是此時我國東南沿岸地區吹偏北風,順風行船;二是北印度洋海區盛行東北風,海水自東向西流,船隊順風順水而行。次年夏季反航,也是利用了順水航行的道理;

2.寒、暖流交匯處或冬季暖流上空多海霧,對海上航行不利。

3.流從兩極帶來的冰山對航行不利。

(四)對近海污染的影響;加快凈化速度(有利);擴大污染范圍(不利)。

(五)鹽場形成的區位條件答題模式:

1.氣候:降水量少,晴朗光照充足,氣溫高、多風蒸發旺盛。

2.地形:沿海地形平坦,適於曬鹽的泥質海灘。

(六)海霧的形成及分布:

(一)形成:海霧是由海面的低層大氣中水汽凝結,通常是白色,能見度在1米以下。

(二)海霧的分布及季節

1.寒暖流交匯處形成全球

2.寒流流經地區多海霧,主要集中在中低緯度,季節為夏季。

3.暖流流經地區多海霧,主要集中在中高緯度,季節為冬季。


高中地理關於水的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高二地理河流內容知識點總結

★ 高二地理河流內容知識點

★ 高二地理復習知識點地球上的水與思考方法

★ 高中地理重點知識點總結

★ 20個高中地理重點知識總結

★ 高一地理洋流知識點

★ 高一地理全球洋流知識點

★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整理

★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2020

★ 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大全

『陸』 2020高中地理教學教案3篇

現代人 總結 成功的幾大要素:正確的思想、不懈的行動、偉大的性格、嫻熟的技能、天賜的機會、寶貴的健康。可見,想取得成功,不僅要吃「苦中苦」,也要相關條件的配合支持,那些光知道吃苦的人,那些吃了不值得吃的苦的人,那些把吃苦當成解決一切問題法寶的人,恐怕只能繼續在「苦中苦」的怪圈裡徘徊。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地理教學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2020高中地理教學教案一

自然界的水循環

教學目標

⑴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系,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⑵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 方法 ,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

⑶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水圈的組成及主要的水體類型;

2.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3.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環示意圖、區域圖、 熱點 材料為載體,突出查水循環的原理、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以及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高考預測】1.以大型工程建設如南水北調,三峽大壩,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及城市化建設為切入點考查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環節的影響

2.以區域圖、水資源分布及利用圖表為背景,考查水資源的分布特點及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3.結合有關水資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決水資源問題的 措施 。

水圈的組成

1.圖解水圈的組成

2.特點:地球上各種水體共同組成的一個________但不規則的圈層。

知識點一:水循環的類型及環節

【雙基落實】

1.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層通過各個環節

________運動的過程。

2.類型及主要環節:畫出水循環的過程和環節

(在右中畫出水循環環節箭頭方向,標注各環節

及水循環的三種類型)

【真題選粹】

(2008山東卷)下圖是我國某地區略圖,圖中景觀圖片為黃土塬(黃土高原地區面積廣闊、地面平坦的黃土高地)。黃土塬上水循環過程不同於黃土高原其他地貌類型區,其最弱的環節是

A.降水 B.下滲

C.蒸發 D.地表徑流

知識點二:水循環各環節的影響因素

【高頻考點】

【真題選粹】

(2014課標卷II)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蝕、沉積及沼澤的吸收(附)影響河流泥沙和營養物質含量,水體中營養物質含量影響浮游生物量,與水溫共同制約魚類資源數量。根據大屏幕展示圖片可知:西西伯利亞平原地勢低平,凍土發育,河流眾多,沼澤廣布。

分析西西伯利亞平原沼澤廣布的原因(8分)

提示:沼澤廣布的原因從水循環的角度考慮主要是地表水來水量大,排水不暢、下滲少、蒸發量小,其影響因素與地形、氣溫、凍土、凌汛等有關。

【深度探究】

(分組討論,利用水循環的原理分析以下四個問題的形成原因)

1.分析死海面積縮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庫對河流徑流及庫區的影響

3.分析土地鹽鹼化的形成原因

4.分析城市內澇的原因

【高考選粹】

(2015o新課標I卷) 雨水 花園是一種模仿自然界雨水匯集、滲漏而建設的淺凹綠地,主要用於匯聚並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並通過植物及各填充層的綜合作用使滲漏的雨水得到凈化。凈化後的雨水不僅可以補給地下水,也可以作為城市景觀用水、廁所用水等。結合大屏幕上的圖片完成下列小題。

1. 鋪設樹皮覆蓋層的主要目的是( )

A.為植物提供養分 B.控制雨水滲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對下滲雨水凈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層是( )

A. 樹皮覆蓋層和 種植 土層 B. 種植土層和砂層

C. 砂層和礫石層 D. 樹皮覆蓋層和礫石層

知識點三: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雙基落實】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實現了________、大氣圈、岩石圈和____________的相互聯系;

(2)促進了地球上各種水體的更新,維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________;

(3)調節圈層間的________________,進行能量的轉換,改造地表形態;

(4)使地表物質發生________。

【高頻考點】水資源短缺的原因及措施

提示:自然原因(空間分布不均、時間分布不均、氣候乾旱,水資源總量少)

人為原因(人口劇增,工農業發達,需求量大;水資源浪費;水資源污染)

【考向透視】

亞馬遜雨林在地球的水循環和碳循環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讀「亞馬孫平原大氣環流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來自本地區的水汽經上升、冷卻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相當於亞馬孫河流域總降水量的50%,另外50%降水量來自( ) 帶來的水汽。

(2)據調查,近年來亞馬孫河流域某些地區空氣濕度下降,降水量減少約20%,但是流入亞馬孫河的水量及洪水次數反而有所增加。結合水循環原理,解釋以上現象。

2020高中地理教學教案二

全球氣候變化

教學目標

1.閱讀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圖等有關圖表資料,認識全球氣候變化的事實。

2.利用有關圖文資料,探究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海岸、水循環、農業等的影響。

3.通過討論交流,歸納全球氣候變暖的適應對策,樹立合作意識和全球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難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

播放視頻

從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從西半球的坎昆到東半球的巴黎,雲集各國首腦,聚焦全球目光,關注一個問題,全球氣候變化。

那麼,全球氣候變化有哪些表現?對人類活動帶來什麼影響?我們如何應對?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板書】

【活動】教學過程

活動一

請同學們拿出學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動一。

活動二

完成了知識的准備,讓我們穿越時間,去探知全球氣候變化的歷程。

請大家完成活動二。

活動三

接下來,我們看一看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又有著怎樣的特點。

這幅圖同學們能看懂么?

懂,那老師來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們一起來研究怎麼讀這一副圖~

活動四

最後,我們來看一看近現代的氣候變化。

活動五

是誰?讓北極熊哥哥如此憂郁?

是誰?讓乞力馬扎羅山的帽子不翼而飛?

又是誰?讓馬爾地夫陣地不保,眼看著就要香消玉殞?

不僅僅是馬爾地夫,世界各地的陣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深刻而廣泛的影響著人類,下面,我們將走進非洲的肯亞,看一看氣候變化帶來了哪些影響?

接下來,我們要去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地方,請同學們拿好筆,一邊觀看視頻,一邊記錄下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集中注意力,仔細聆聽,快速記錄,我們來比一比,哪個小組記得最多!

「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

美妙的歌聲把我們帶入了地球的第三極——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處不勝寒」的青藏高原經歷氣候的變化,成為全球氣候變化最典型的受影響地區之一。

監測和研究表明,過去半個世紀,西藏地表年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31℃,極端高溫頻次顯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計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積在30年級退縮15%。

氣溫上升,降水增加利於牧草生長,增加了牧草產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變了農區種植制度,作物適宜種植區域擴大,拓展了農牧業結構調整的空間。

降水增多,冰川面積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澤濕地面積不斷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觀視覺效果更好。

高原生態環境整體改善的同時,融雪徑流有時也引發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災害。影響生產和牧民生活。氣候變暖還導致凍土消融,高原公路凍土病害加劇,許多跑運輸的司機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況越來越明顯。

歸納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同學們是否明白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的過程呢?請同學們完成第3問,運用整體性的原理,將選項填入合適的空格。

從這兩個關聯圖中,我們來歸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的過程。

據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加劇了全球氣候變化

2020高中地理教學教案三

氣壓帶和風

教學目標

(1)結合「熱力環流」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這兩部分內容,在教師指導下,知道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

(2)在知道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的基礎上,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並會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

(3)了解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4)掌握並能說出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規律。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規律。

2.教學難點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圖的繪制;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教學過程

1、引入唐代詩人崔護的詩《題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引出本課主題「風」。

2、風的概念。風是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氣由高壓區指向低壓區的水平運動。

回顧熱力環流的知識,並舉例說明什麼是水平氣壓梯度力。

3、風的方向。分三種情況歸納。

(1)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時,風向垂直於等壓線(理想情況);

(2)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時風向垂直於地轉偏向力(高空);

(3)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同時作用時,風向與等壓線呈 一定夾角(近地面)。

小結。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和風有關的詩詞或 成語 。播放《風之谷》主題曲。

過渡:(1)給出材料「二戰期間日本向美國發出的風戰」,思考氫氣球炸彈是如何從日本漂洋過海到達美國的?(2)講解小 故事 ---「馬緯度」問題和咆哮西風帶的出現,讓學生思考原因。引出課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5、大氣環流: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6、利用三個假設來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

(1)假設1:地表均勻、不考慮地球自轉(地轉偏向力)和公轉

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度之間的受熱不均。

形成單圈環流

(2)假設2:地表均勻、考慮自轉、不考慮公轉

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地轉偏向力

形成三圈環流

視頻播放:「新聞--全球高溫都是副熱帶高壓帶惹的禍」

重點講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和全球7個氣壓帶6個風帶。

思考:赤道低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的成因有何不同?極地高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成因有何差異?

前者由於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運動而形成的,所以是熱力原因形成的。後者是大氣運動引起空氣質量的變化而形成的,因此這兩個氣壓帶是動力原因形成的。

(3)假設3:地表均勻、考慮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太陽直射點隨季節南北移動-----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也作周期性季節移動。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規律:在北半球,與兩分日相比,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課堂小結

假設一:單圈環流。

假設二:三圈環流。

假設三: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思考假設四:條件更換為考慮地表海陸性質的差異,自轉和公轉?

課後習題

探究地中海氣候的特點

結合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規律和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探索地中海地區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的氣候特徵是怎樣形成的,並以Flash動畫的形式加以解釋。



2020高中地理教學教案3篇相關 文章 :

★ 2020高中高一開學第一課教案優秀3篇

★ 2020最新高中地理教學計劃範文模板

★ 2020高三地理教學工作計劃範文

★ 2020高中地理教師工作反思範文

★ 2020高中地理教學工作總結範文最新5篇

★ 2020地理教師教學工作總結精選篇

★ 2020中小學開學第一課教案3篇

★ 2020關於幼兒園婦女節教案3篇

★ 2020高一第二學期地理教學的工作計劃

★ 2020高一地理教學工作總結範本

『柒』 怎樣引入自然界的水循環這一課題

熱心網友
水循環是多環節的自然過程,全球性的水循環涉及蒸發、大氣水分輸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環以及多種形式的水量貯蓄.降水、蒸發和徑流是水循環過程的三個最主要環節,這三者構成的水循環途徑決定著全球的水量平衡,也決定著一個地區的水資源總量.蒸發是水循環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由蒸發產生的水汽進入大氣並隨大氣活動而運動.大氣中的水汽主要來自海洋,一部分還來自大陸表面的蒸散發.大氣層中水汽的循環是蒸發-凝結-降水-蒸發的周而復始的過程.海洋上空的水汽可被輸送到陸地上空凝結降水,稱為外來水汽降水;大陸上空的水汽直接凝結降水,稱內部水汽降水.一地總降水量與外來水汽降水量的比值稱該地的水分循環系數.全球的大氣水分交換的周期為10天.在水循環中水汽輸送是最活躍的環節之一.徑流是一個地區(流域)的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差值.多年平均的大洋水量平衡方程為:蒸發量=降水量+徑流量;多年平均的陸地水量平衡方程是:降水量=徑流量+蒸發量.但是,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地理分布都是不均勻的,這種差異最明顯的就是不同緯度的差異.中國的大氣水分循環路徑有太平洋、印度洋、南海、鄂霍茨克海及內陸等 5個水分循環系統.它們是中國東南、誤南、華南、東北及西北內陸的水汽來源.西北內陸地區還有盛行西風和氣旋東移而來的少量大西洋水汽.陸地上(或一個流域內)發生的水循環是降水-地表和地下徑流-蒸發的復雜過程.陸地上的大氣降水、地表徑流及地下徑流之間的交換又稱三水轉化.流域徑流是陸地水循環中最重要的現象之一.地下水的運動主要與分子力、熱力、重力及空隙性質有關,其運動是多維的.通過土壤和植被的蒸發、蒸騰向上運動成為大氣水分;通過入滲向下運動可補給地下水;通過水平方向運動又可成為河湖水的一部分.地下水儲量雖然很大,但卻是經過長年累月甚至上千年蓄集而成的,水量交換周期很長,循環極其緩慢.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轉換是研究水量關系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現代水資源計算的重要問題.據估計,全球總的循環水量約為496′1012立方米/年,不到全球總儲水量的萬分之四.在這些循環水中,約有22.4%成為陸地降水,這其中的約三分之二又從陸地蒸發掉了.但總算蒸發量小於降水量,這才形成了地面徑流.

『捌』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水部分知識點總結

為了同學們學習的方便,我為大家總結了高中地理地球上的水部分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地理知識點:地球上的水

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地理知識點(1)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地理知識點(2)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地理知識點(3)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見右圖

地理知識點(4)【技能擴展】等潛水位線的判讀:

①等潛水位線是指某地潛水面的海拔高度。

②潛水面是一個自由水面,隨地勢起伏,略有起伏。同一地區,天氣晴朗、氣溫高時,潛水位低,陰雨天、氣溫低時,潛水位高。

③判斷潛水埋藏深度:一地海拔高度與該地的等潛水位線的海拔高度之差為該地潛水的埋藏探度。

④判讀潛水與河流水的互補關系:數值大,潛水位高,對應地的地勢也高;數值小,潛水位低,對應地的地勢也低。右圖中的河水自地勢高處流向地勢低處,河流都是自北向南流。a圖中河流兩岸的潛水位高於河流水位,潛水補給河流。b圖中河流兩岸的潛水位低於河流水位,河流補給潛水.(箭頭表示潛水流向,垂直等潛水線,從高處流向低處)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水知識點總結

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地理知識點1、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動力:太陽輻射、重力、水的三相變化等。

地理知識點2、自然界的水循環時刻都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著。3、它發生的領域有:

海洋與陸地之間(簡稱海陸間循環,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水資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循環,又稱為大循環)

陸地與陸地上空之間(簡稱陸地內循環,數量少,但對乾旱地區非常重要)

海洋與海洋上空之間(簡稱海上內循環,攜帶水量最大的水循環,對於全球的熱量輸送有著重要意義)。

地理知識點3、水循環的環節

海陸間循環: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人類主要影響的環節徑流輸送;

陸地內循環:植物蒸騰、蒸發、降水;海上內循環:蒸發、降水

地理知識點4、水循環的重要意義:a、維持全球水量平衡;b、更新陸地淡水資源;c、調節全球熱量平衡;d、塑造地表形態

地理知識點5、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主要對地表徑流,及對小范圍的蒸發、降水環節進行影響,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見的形式。

閱讀全文

與高中地理水循環怎麼導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