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東北地區地理概況
東北地區包括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主要的地形區有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地和東北平原,自然特徵可以概括為山環水繞,沃野千里。東北地區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畜牧業基地、林業基地和重工業基地。
1、東北區組成:黑吉遼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 。
2、氣候與主要農作物: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水熱條件滿足一年一熟,南部暖溫帶、種植冬小麥、棉花;中部中溫帶生長小麥、大豆、玉米、高梁、水稻、甜菜、亞麻、北部春小麥、大豆為主。
3、地形:山環水繞、沃野千里。西、北、東分別被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環繞,森林居三大林區之首。由松嫩平原、遼河平原、三江平原組成的東北平原面積居全國之首 。
B. 急用:簡述東北的地理環境
東北是中國東北方向的國土的統稱,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和內蒙古東部部分地區(即「東四盟」,包括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
東北地域廣闊,氣候類型多樣。冬季長達半年以上,雨量集中於夏季。森林的覆蓋率大,可拉長冰雪消融時間,且森林貯雪有助於發展農業及林業。
值得注意的是,與中國其他地理大區的情況不同,東北三省的居民對「東北」這一概念的認同感大於對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認同感,即首先認同「東北人」的身份,其次才是對省籍的認同。這一現象的形成原因與該地區的獨特歷史、風俗習慣及語言的統一,關內關外形成鮮明對比! 發源於東北的鄉土娛樂有二人轉、秧歌、吉劇、踩高蹺。其中踩高蹺在古代文獻有關渤海國的記述中就有描繪。 東北地區的文化教育設施、教育普及率和升學率在中國屬於上等水平。其中以機械、冶金和軍工產業的研究水平最為發達。 東北區位於東北亞區域的中心地帶,東、北、西三面與朝鮮、俄羅斯和蒙古國為鄰;隔日本海和黃海與日本、韓國相望;南瀕渤海與華北區聯接,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東北區總面積為124.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2.9%;1995年全區總人口為11533萬,佔全國總人口的9.5%;近代我國行政區劃變動最頻繁的是東北地區,但是,作為大地區概念的「東北」則相當穩固,由來已久。 水繞山環、沃野千里是東北區地面結構的基本特徵,土質以黑土為主,是形成大經濟區的自然基礎。南面是黃、渤二海,東和北面有鴨綠江、圖們江、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環繞,僅西面為陸界。內側是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遼闊的松遼大平原和渤海凹陷。東北區平原面積高於全國平原面積的比重,松遼平原、三江平原、呼倫貝爾高平原以及山間平地面積合計,和山地面積幾乎相等;東北擁有宜墾荒地約1億畝,潛力之大國內少有。廣大的山區,蘊育著豐富的森林,總蓄積量約佔全國的1/3,目前仍是全國最主要的採伐基地,1995年木材產量佔全國38.4%。 受緯度、海陸位置、地勢等因素的影響,東北區屬大陸性季風型氣候。自南而北跨暖溫帶、中溫帶與寒溫帶,熱量顯著不同,大於等於10℃的積溫,南部可達3600℃,北部則僅有1000℃。冬小麥、棉花、暖溫帶水果在遼南各地可正常生長;中部可以生長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穀子、水稻、甜菜、向日葵、亞麻等春播作物;北部則以春小麥、馬鈴薯、大豆為主。自東而西,降水量自 1000毫米降至300毫米以下,氣候上從濕潤區、半濕潤區過渡到半乾旱區,農業上從農林區、農耕區、半農半牧區過渡到純牧區。水熱條件的縱橫交叉,形成東北區農業體系和農業地域分異的基本格局,是綜合性大農業基地的自然基礎。 東北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種比較齊全。主要金屬礦產有鐵、錳、銅、鉬、鉛、鋅、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屬礦產有煤、石油、油頁岩、石墨、菱鎂礦、白雲石、滑石、石棉等。這些資源在全國有重要的地位。分布在鞍山、本溪一帶的鐵礦,儲量約佔全國的1/4,目前仍是全國最大的探明礦區之一。松遼平原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探明儲量佔全國50%左右。大慶油田是目前中國的最大油田,遼河油田為中國第四大油田,此外還有吉林油田,是東北區能源工業、化學工業、輕紡工業的重要基礎。東北區煤炭資源的保有儲量約723億噸,煤種雖比較齊全,但總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均勻,60%在內蒙古東部,27%在黑龍江,13%在遼吉兩省,產銷地結合不理想。東北油頁岩儲量佔全國第一位,3省都有分布,具有開發潛力。南部沿海的海鹽,東部山地的石灰石也極其豐富,發展化學工業和水泥工業條件有利。東北區的資源對建立冶金、燃料動力、化學、建材等基礎工業有比較充分的保證。 東北區水資源比較豐富,地表徑流總量約為1500億立方米,但分布不理想,東部多於西部,北部多於南部,需進行區域性調水,才能根本保證本區發展的需要。本區可供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約有1200萬千瓦,充分利用後不僅可以節約煤炭和石油資源,而且對東北電網的調峰、調頻將起重大作用。 東北區南部瀕臨黃海與渤海,沿海漁場面積為5.6萬平方海里。另外,還有水庫、湖泊淡水面積1358萬畝,為發展海運和水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總之,東北區除礦產與工業外,其土地、熱量、水分、海洋、植物資源等條件,對建成為全國性的大型農業(糧豆、甜菜等)基地、林業基地、牧業基地以及漁業基地、特產基地提供了可能。
C. 誰知道東北地區自然地理特徵
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地形:平原、山地為主,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土壤:黑土廣布;水源: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嫩江;植被:溫帶落葉落葉林和針闊混交林。
D. 東北形成的區位因素是
(1)地理位置:瀕臨渤海、黃海;靠近俄羅斯、朝鮮、韓國;地理位置優越. (2)自然因素: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遼河為水源. (3)社會經濟因素:煤鐵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農業資源支持;國家政策扶持.E. 簡述東北的地形情況,並概述它的地理特徵
東北的地形是馬蹄狀地形,西邊為大興安嶺,北面是小興安嶺,東面是長白山。
中部是東北平原。
東北位於中國東北部,緯度較高,氣候較寒冷。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溫和多雨,雨季集中在七八月份。河流徑流季節變化大。有春汛期,和夏汛期。土壤肥沃。東北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耕區,打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林區。
F. 東北地區的自然環境是什麼
東北地域廣闊,氣候類型多樣,主要氣候類型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冷濕的森林和草甸草原景觀為主。 冬季漫長,雨量集中於夏季。
東北地區自南向北跨中溫帶與寒溫帶,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溫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自東南而西北,年降水量自1000mm降至300mm以下,從濕潤區、半濕潤區過渡到半乾旱區。東北地區森林覆蓋率高,可拉長冰雪消融時間,且森林貯雪有助於發展農業及林業。
東北山區森林總蓄積量約佔全國的1/3,1995年木材產量佔全國38.4%。農業上從農林區、農耕區、半農半牧區過渡到純牧區。水熱條件的縱橫交叉,形成東北區農業體系和農業地域分異的基本格局,是綜合性大農業基地的自然基礎。
東北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種比較齊全。主要金屬礦產有鐵、錳、銅、鉬、鉛、鋅、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屬礦產有煤、石油、油頁岩、石墨、菱鎂礦、白雲石、滑石、石棉等。這些資源在全國有重要的地位。分布在鞍山、本溪一帶的鐵礦,儲量約佔全國的1/4。
農業
東北的經濟作物為春麥、大豆、馬鈴薯、玉米、甜菜、高梁,其農作物分布有些微的區域差異,北部盛產大豆、甜菜、大米等;中部則盛產高梁、小米、棉、花生等,南部則盛產溫帶水果、玉米、棉花等,有雲「寒暖農分異,干濕林牧全,麥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即說明了當地的農作物分布現象。
大連地區盛產蘋果、梨、桃等水果,沿海地區盛產海參、鮑魚、牡蠣、對蝦及各種魚類。黑龍江省的三江平原是中國第二大的稻米生產基地。
東北也擁有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吉林黃金玉米帶,其中長春平原(東北中部平原)被譽為「黑土地之鄉」,東北農業占據中國半壁江山,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G. 東北平原地理特徵
地理位置:東北平原位於東北平原中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之間。
地形特徵:山環水繞,沃野千里。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形平坦開闊,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也是海拔最高的大平原。
土壤:黑土、黑鈣土、沼澤土等,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
氣候: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冬季寒冷乾燥。
河流:主要有松花江、嫩江、黑龍江、烏蘇里江、遼河等,東北平原就是由這些河流沖積形成。
東北平原土層厚,土地肥活,耕地廣闊,是中國主要的糧食產區。
東北平原包括北部的松嫩平原、南部的遼河平原和東北部的三江平原三部分。
其中松嫩平原由松花江、嫩江沖積形成,它與遼河平原由位於長春市附近的侵蝕低丘——松花江、遼河的分水嶺隔開,又合稱為松遼平原,是東北平原的主體。三江平原原是被稱為「北大荒」的沼澤,在被開墾之後成為糧食產區,但是原有濕地面積大量減少。
東北的三江平原則是一個低窪的平坦平原。過去這里是一個山間盆地,每到雨季,三條大江的洪水滾滾而來,一齊湧向這個排水不暢的低窪原野,造成江水泛濫。再加上這一地區緯度較高,冬季漫長,氣溫較低,蒸發微弱,存於地面的積水蒸發不掉,滲不下去,更排不出去,長年累月的積水就演變成中國有名的大沼澤地,成為「除了兔子就是狼,光長野草不打糧的北大荒」。
1949年以後,成千上萬的部隊指戰員,知識青年和幹部群眾,懷著開發邊疆,建設祖國的豪情壯志,奔向「北大荒」,開墾了成千上萬畝的荒地,建立了數以萬計的農場,苦戰在這千古荒原上。
東北平原雖然冬季較冷,但夏季卻很熱,沼澤地雖然多,但土壤中水分充足。
人民群眾充分利用不利條件中的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層深厚,耕地遼闊,有大面積肥沃的黑土,宜林則林,宜牧則牧,採取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的原則,在人跡罕至的茫茫荒原上,排干沼澤,開墾荒地,建商品糧基地,設現代化工廠和新農村,使千古荒原變成萬頃良田,使「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
H. 東北黑土地形成原因是什麼
東北黑土地形成原因包括地理位置、氣候等,黑土地是寒冷氣候條件下,地表植被死亡後經過長時間腐蝕形成腐殖質後演化後所形成。東北地區緯度較高,氣候寒冷,為黑土地的形成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I. 東北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1.位置:東北地區包括黑、吉、遼三省,位於我國東北部,與朝鮮和俄羅斯兩國接壤,大部分處在中溫帶。
2.地形和氣候: 山環水繞、平原遼闊的地形特徵。氣候特點是: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而溫暖。冬季大面積分布的積雪和凍土改變了全年水分的分配,保證了土壤有較好的墒情,有利於農業生產。但熱量條件不足,早霜冷害影響農業收成。
3.重要的農林生產基地: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春、冬小麥,雜糧,春小麥產量居全國第一位。主要經濟作物有:大豆、甜菜、亞麻,東北甜菜產量佔全國的一半以上。遼東半島是國內外著名的蘋果產地。東北平原西部的防護林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防護林,長達800千米,被譽為「綠色長城」。東北山地有『凍北林海」之稱,森林資源豐富,是目前我國最大的森林採伐基地和世界著名的紅松林區。林區出產的貂皮、鹿茸、人參素稱東北「三寶」。
4.礦產資源:豐富的石油、煤、鐵資源東北是全國生產石油最多的地區。主要油田有大慶、吉林、遼河。大慶油田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原油供應基地。著名的大煤礦有撫順、雞西、鶴崗。聞名全國的鐵礦有遼寧的鞍山和本溪。
5.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東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鋼鐵、機械、石油、煤炭、化學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
6.稠密的鐵路網:主要鐵路干線有濱洲線、濱綏線、哈大線。沈陽是東北地區最大的城市。大連港是東北最大的海港。松花江是東北最主要的內河航線。現在已建成我國最長的沈陽至大連的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