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兒園數學教育的有效方法
導語:數學是一門邏輯性、系統性以及科學性非常強的學科,無論在哪一個階段,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都會感到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幼兒園數學教育。那該如何做好幼兒園數學教育呢?
一、數學知識的特點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中的空間關系和數量關系的科學。這種“空間關系和數量關系”是從具體的現實世界中抽取出來,又區別於具體事物的模式,是對事物之間的關系的反映。數學知識具有以下的特點:
1.抽象性:
數學是人類創造的一個獨特的符號系統,這種符號是一個標志,它來源於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歸納概括的結果,但它又不同於具體的事物,它高於現實。如:數字,數字是等價集合的標志。
什麼是等價集合?元素個數同樣多的集合就叫等價集合。如:5個人,5隻貓,5把鑰匙,5棵樹,5塊肥皂,5間房,拍5次手等等,都可以用數字5表示,即:5可以表示任何數量是5的集合。再如:形體來源於客觀世界中各種物體的形狀。數學中的幾何圖形是對現實世界中物體形狀的高度概括的結果。
又如:算式1+1=2表示所有的元素是1的兩個集合的合並及結果。現實生活是數學抽象的源泉,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就告訴我們幼兒學習數學必須從他們生活中熟悉的具體事物入手,逐步開始數學的抽象過程。這也就是《綱要》要求的“從生活和游戲中去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
2.邏輯性:
邏輯通常指人們思考問題,從某些已知條件出發推出合理的結論或規律。它通常會把把一堆混亂的、無序的、本不相乾的事物按一定規律、一定規則組織、排列到一起,建立一定聯系即邏輯關系。
邏輯思維是人們在認識過程中藉助於概念、判斷、推理反映現實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離不開對事物邏輯關系的理解和認識。數學是人類獨特的語言,是一套符號系統,其特點是以簡單的符號代替復雜的事物,以抽象邏輯代替具體關系。
幼兒園數學知識中的邏輯性體現在對應關系、包含關系、序列關系、等量關系、守恆關系等。如自然數的序列,1、2、3、4、5……看似一組需要幼兒記住的順序,實質蘊涵了很多邏輯的關系。如前後數之間存在著遞增的序列關系,每個數都比前面的數大又比後面的數小,等差關系,數序中也蘊涵著包含關系,每個數都包含了它前面的數,同時也被它後面的數所包含,幼兒在點數時需要建立數列與物體集合的對應關系。
所以,幼兒會數數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在這背後,是幼兒的對應、序列、包含等邏輯觀念和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只有理解了這些邏輯觀念,幼兒才能正確地計數。再經過無數次具體的計數經驗,幼兒對數的理解逐漸脫離具體的事物,最終達到抽象的理解。因此,幼兒園數學教育重點不在於數學知識的多少而在於幼兒對數學邏輯關系的理解。
3.現實性或應用性:
數學知識具有兩方面的特點:一方面,數學具有抽象性,它是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而來,將具體的問題普遍化、抽象化為一個純粹的數學問題;另一方面,這個抽象的數學問題的解決又具有實際的意義,有助於解決實際的問題,又具有現實的有效性。數學學習既需要建立在具體事物的基礎上,又需要擺脫具體事物進行抽象的思考。
所以數學教育具有雙重的價值:理智訓練價值和實踐應用價值。理智訓練其核心是思維訓練。實踐運用指的是將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具體化的過程,就是培養幼兒的數學思想,學會“數學地思維“的過程。數學地思維意味著首先要將具體問題歸化為數學問題,然後解決這個數學問題,並將其運用於具體的問題情景中。在理智訓練和實踐運用的過程中可以讓幼兒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目標應該是思維的訓練。
二、幼兒學習數學的心理特點
1. 幼兒的數學學習始於動作。
皮亞傑提出“思維源於動作”。幼兒學習數學時最初是通過動作進行的。特別是在小班的幼兒在完成某些任務時經常伴隨著明顯的外部動作。幼兒表現出的這些外部動作實際上是其協調事物間關系的過程。在中、大班也如此。
如幼兒在最初學習加減時也需要擺弄操作實物或搬手指頭。動作在幼兒理解數學關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幼兒學習的經驗的豐富和熟練,動作的逐步內化,他們才能藉助於表象、語言符號進行學習。所以有人說數學是兒童自己發現的,而不是老師教會的。而操作學習、實際經驗是幼兒發現數學的前提條件。
2. 幼兒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多樣化的經驗和體驗的基礎上。
數學知識是一種抽象的知識,抽象知識的獲得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具體經驗的基礎上。幼兒在形成數學概念的過程所依賴的具體經驗越豐富,他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概括性。幼兒的思維是一種歸納式的思維,正確的歸納的前提就是豐富的感知。所以,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經驗,能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的抽象意義。多樣化的經驗和體驗表現在幼兒操作的材料多樣化,操作的次數多樣化。
如:認識數字3要為幼兒提供許多的3個物體,讓幼兒點數,在此基礎是再進行概括;在幼兒學習5的組成時讓幼兒多分解幾組材料,再引導幼兒進行比較思考。因此教師的任務是創設數學學習的環境,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引導幼兒自主學習,主動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教師要給幼兒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不要以完成進度或掌握多少知識為理由催促幼兒學習。
3. 幼兒抽象數學知識的獲得需要符號和語言的關鍵作用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的特點。幼兒學習數學最終要從具體的事物中擺脫出來,形成抽象的數學知識。但是幼兒的頭腦中往往保存著一些具體的經驗,要使之變成概念化的知識,僅僅通過操作活動是不可能實現的,它需要教師的講解,需要符號體系的參與。
數學概念是社會性的知識,社會性知識的獲得必須有成人的傳授。語言、符號的作用是幫助幼兒對具體的經驗進行概括和提升,給幼兒一種抽象化的思維方式 。如“標記”就是一種符號,它既具有抽象性,又有具體的形象。時間、空間方位、物體的度量、物體的形狀等名稱都是約定俗成的,有準確的定義的`、具有社會性,是需要傳承傳授的。所以幼兒學數學是需要教育的,那種認為幼兒學數學完全讓幼兒操作的做法是不正確的。幼兒園數學教育中教師的引領必不可少。
4. 數學知識的鞏固有賴於練習和運用。
幼兒數學知識的掌握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同化、順應、平衡的過程。幼兒在已有隻是經驗的基礎上將新的知識納入到自己的已有的智力結構中,這是一個同化的過程;當已有的智力結構不能接納新的知識時,幼兒就會調整自己已有的心理結構,將新的知識納入自己的新的結構中,這一過程叫順應。順應是幼兒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心理智力結構,主動適應外界刺激的過程。
新的智力結構的穩固需要不斷的強化,需要多樣化的類似的刺激或變式不斷作用,新的智力結構得到反復的強化而達到穩定,這樣的狀態叫平衡。只有建立在穩定的智力結構的基礎上的知識才是牢固的。
因此在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新的知識技能的復習鞏固十分重要,只有復習鞏固,反復的在生活中運用,新的智力結構才能得到強化。所以幼兒園的數學教學不能只重視知識的教學,最求教學進度而忽略兒童的心理發展。瑞吉歐人說得好的:幼兒拆封其已有的經驗是有其價值的”,教師要學會等待兒童的成長。沒有與心理發展或智力發展相一致的知識是不穩固的,這樣做的結果最終會損害兒童的發展。
三、新形勢下的幼兒園數學教育的對策
主題課程模式下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活動的開展既要考慮課程的特點,又要遵循學科知識的特點以及幼兒學習的特點,那麼在幼兒園主題教育活動如何開展數學教育活動,我認為:
1.樹立正確的數學教育觀念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知識的抽象性,邏輯性和現實性決定了數學學習有助於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目的之一在於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因此要改變傳統觀念,不能把數學知識的多少作為衡量幼兒數學發展的水平的標准。
幼兒數學教育重在發展思維,重在數學關系的理解,重在學會以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實際問題。現在的幼兒園老師和家長都認為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聰明多了,知識面也廣得多,因此覺得現在幼兒園的學習內容簡單了,所以幼兒園數學教育的內容普遍加深。在數學教育中重視知識知識的掌握,忽視數學知識中數學邏輯關系的理解。如幼兒園大班學習數的組成時幼兒不是通過自己操作材料去發現數組成中的幾種規律,而是去死記硬背“幾可以分成幾和幾”,沒有理解幾個數群之間的關系,知識不能遷移,進而影響加減的學習。
盲目地加深加難的結果就是是幼兒的學習停留在知識的層面而非思維的層面和智力發展的層面。正如前面所述,知識的獲得若不建立在心理結構的成熟上,這樣的知識是不牢固的,也是不能靈活用的運用的。
2. 注重生活和游戲中的體驗和運用,實現幼兒園數學教育生活化。
數學的抽象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的任何一件物體中都蘊含著一定的數量關系合空間關系,生活中的任何一個活動都可以學習數學。幼兒園的數學教育僅靠有限的幾次集體數學教育活動是不夠的。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有意識地去引導幼兒發現事物間數量關系,使幼兒在生活中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過程形成概念,再將形成的概念具體地運用於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有效利用集體教育活動,提高集體性數學教育活動的效率。
集體性的數學教育活動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的。主題教育模式下的數學集體教育活動的內容和次數很少,而且表面上顯得缺乏邏輯性,不可能兼顧數學知識的體系性。幼兒園數學學習的內容有兩種類型:知識型即可以通過反復練習、記憶、背誦,無須思維上較多努力就能回答的問題,如基數、序數,讀寫數字、圖形的等份,組成、加減等。這類知識可以放在生活和游戲中學習。
另一類是智力型的,即需經過初步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以及靈活運用知識的過程才能作出正確的回答,如:簡單的類包含,尋找排序規律,傳遞性推理,圖形守恆等。智力型的知識以一定的數學關系體現出來。
如包含關系、等價關系、對應關系、可逆關系、遞進關系、守恆關系、形成關系、等差關系、互補關系等,這類知識比較難,需要教師的指導。因此,我認為在有限的集體性數學活動中,學習的內容應該是智力型的知識。教師應該精心設計這類活動,幫助幼兒整理和提升生活和游戲中的數學經驗,獲得相應的數學語言,引導幼兒發現數學知識中的邏輯關系,促進思維幼兒的發展。
4.加強數學活動區的建設,重視個別差異,加強個別指導。
數學的學習可以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幼兒學習數學也需要一定的思維能力。幼兒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和思維發展的程度是有個別差異的。如何滿足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的數學學習需要,最好的途徑就是開展區域性教育活動。
在區域性活動中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通過操作不同層次的操作材料獲得自己的發展。大量的操作不僅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求而且符合數學知識的特點和幼兒學習數學的特點和幼兒的思維特點。
總之,在主題教育課程模式下,幼兒園數學教育僅靠有限的集體教育活動是不夠的。要樹立大數學教育的觀點,要將數學教育融於生活和游戲中;要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教師在一日活動中都要有數學教育的意識,要在各個環節中對幼兒園數學教育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要精化集體性數學教育活動,提高集體性數學教育活動的有效性。積極開展數學區域活動,滿足不同層次和不同需求兒童的需要。
要轉變重數學知識量而忽視思維能力培養的觀念;要尊重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學習特點,強調活動中學習、游戲中學習、實踐中學習,這樣才能提高幼兒園數學教育的質量,促進幼兒數學能力的發展和智力能力的發展。
⑵ 如何理解幼兒數學教育
根據中國教育部頒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學前教育要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
因此,幼兒園的數學學習也一樣,在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的同時,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
因此,幼兒園多是將數學知識融入到游戲中,或者將數學活動設計成游戲,枯燥的數學知識就會變得有趣,孩子也能輕松愉快地學習數學了。
這樣的數學活動旨在幫助孩子發現客觀事物的特徵和本質及其內在規律,培養孩子主動思考探索,發掘孩子數學潛能,為未來數學學習打下基礎。
⑶ 論述幼兒數學學習的特點及教育原則
幼兒數學教育的原則是指在對幼兒開展數學教育時應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則。毫無疑問,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心理特點。以下的教育原則,就是在幼兒學習數學的心理特點基礎上,結合數學知識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所提出的。
一、密切聯系生活的原則
現實生活是幼兒數學概念的源泉。幼兒的數學知識和他們的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幼兒的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幼兒每天接觸的各種事物都會和數、量、形有關。比如,他們說到自己幾歲了,就要涉及數;和別的幼兒比身高,實際上就是量的比較;在搭積木時,就會看到不同的形狀。幼兒在生活中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運用數學來加以解決。比如,幼兒要知道家裡有幾個人,就需進行計數,在拿取東西時,幼兒總希望拿「多多」、拿「大的」,這就需要判別多和少、大和小等數量關系。總之,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可以歸結為一個數學問題來解決,都可以變成幼兒學習數學的機會。
另方面,從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看,很多抽象的數學概念,如果不藉助於具體的事物,兒童就很難理解。現實生活為兒童提供了通向抽象數學知識的橋梁。舉例來說,有些兒童不能理解加減運算的抽象意義,而實際上他們可能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加減運算解決問題,只不過沒有把這種「生活中的數學」和「學校里的數學」聯系起來。如果教師不是「從概念到概念」地教兒童,而是聯系兒童的實際生活,藉助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就完全能夠使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建立在兒童熟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如讓兒童在游戲角中做商店買賣的游戲,甚至請家長帶兒童到商店去購物,給兒童自己計算錢物的機會,可以使兒童認識到抽象的加減運算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同時也幫助兒童理解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
數學教育要密切聯系生活的原則,具體地應表現在:
數學教育內容應和幼兒的生活相聯系,要從幼兒的生活中選擇教育內容。我們給幼兒的學習內容,不應是抽象的數學知識,而應緊密聯系他們的生活實際。例如,在教數的組成的知識時,可以引入幼兒日常生活中分東西的事情,讓幼兒分各種東西,這樣他們就會感到比較熟悉,也比較容易接受數的組成的概念。
在生活中引導幼兒學數學。數學教育除了要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集體教學外,更要結合幼兒的日常生活,在幼兒的生活中進行教育。例如,在分點心時,就可引導幼兒注意,有多少點心,有多少小朋友,可以怎樣分,等等。
此外,數學教育聯系幼兒的生活,還要引導幼兒用數學,讓幼兒感受到數學作為一種工具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和作用。例如,幼兒園中飼養小動物,可以引導幼兒去測量小動物的生長。在游戲活動中,也可創設情境,讓幼兒用數學,例如在商店游戲中讓幼兒學習買東西,計算商品的價格等等。這些實際上正是一種隱含的數學學習活動。幼兒常常在不自覺之中,就積累了豐富的數學經驗。而這些經驗又為他們學習數學知識提供了廣泛的基礎。
二、發展幼兒思維結構的原則
「發展幼兒思維結構」的原則,是指數學教育不應只是著眼於具體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教學,而應指向幼兒的思維結構的發展。
按照皮亞傑的理論,幼兒的思維是一個整體的結構,幼兒思維的發展就表現為思維結構的發展。思維結構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它是幼兒學習任何具體知識的前提。例如,當學前兒童的思維結構中還沒有形成抽象的序列觀念時,他們就不可能用邏輯的方法給不同長短的木棍排序。反過來,幼兒對數學概念的學習過程,也有助於其一般的思維結構的發展。這是因為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學習數學可以鍛煉幼兒思維的邏輯性和抽象性。總之,幼兒建構數學概念的過程,和其思維結構的建構過程之間具有相當的一致性。
在幼兒數學教育中,幼兒掌握某些具體的數學知識只是一種表面的現象,發展的實質在於幼兒的思維結構是否發生了改變。以長短排序為例,有的教師把排序的「正確」方法教給幼兒:每次找出最長的一根,排在最前面,然後再從剩下的木棍中找出最長的……幼兒按照教師教給的方法,似乎都能正確地完成排序任務,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獲得序列的邏輯觀念,其思維結構並沒有得到發展。而幼兒真正需要的並不是教給他們排序的技能,而是充分的操作和嘗試,並從中得到領悟的機會。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從中獲得一種邏輯經驗,並逐漸建立起一種序列的邏輯觀念。而一旦具備了必要的邏輯觀念,幼兒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就不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了。
總之,數學知識的獲得和思維結構的建構應該是同步的。在幼兒數學教育中,教師在教給幼兒數學知識的同時,還要考慮其思維結構的發展。而只有當幼兒的思維結構同時得到發展,他們得到的數學知識才是最牢固的、不會遺忘的知識。正如一位兒童對皮亞傑所說的:「一旦你知道了,你就永遠知道了。」(當皮亞傑問一位達到守恆認識的兒童「你是怎麼知道的?」時,兒童說出了上面的話,皮亞傑認為這是一個絕妙的回答。
)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常常需要在傳授數學知識和發展思維結構之間作出一定的選擇。二者之間實際上是具體利益和普遍利益的關系、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有時,教師對某些具體的知識技能棄而不教,是為了給幼兒更多的機會進行自我調節和同化的作用,以期從根本上改變幼兒的思維方式,因而並不違背數學教育的宗旨。
三、讓幼兒操作、探索的原則
讓幼兒操作、探索的原則,就是要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活動建構數學知識。數學知識是幼兒自己建構起來的,而且這個建構過程也是幼兒認知結構建構的過程。如果教師只注重結果的獲得,而「教」給幼兒很多,實際上就剝奪了他們自己獲得發展的機會。事實上,幼兒的認知結構也並不可能通過單方面的「教」獲得發展,而必須依賴他自己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在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
在數學教育中,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具體地表現為幼兒操作物質材料、探索事物之間關系的活動。讓幼兒操作、擺弄具體實物,並促使其將具體的動作內化於頭腦,是發展幼兒思維的根本途徑。在動作基礎上建構起來的數學知識,是真正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和他的認知結構相適應的知識,也是最可靠的知識。而通過記憶或訓練達到的熟練,則並不具有發展思維的價值。
讓幼兒操作、探索的原則,要求教師在實踐中要以操作活動為主要的教學方法,而不是讓幼兒觀看教師的演示或直觀的圖畫,或者聽教師的講解。因為操作活動能夠給予幼兒在具體動作水平上協調和理解事物之間關系的機會,是適合幼兒特點的學習方法。以小班幼兒認識數量為例。教幼兒口頭數數能夠讓他們了解數的順序,卻不能讓他們理解數量關系。很多小班幼兒數數能數到很多,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對數的順序、數序中的數量關系就已經真正理解了。而通過操作活動,幼兒不僅在數數,還能協調口頭數數和點數的動作,從而能理解數的實際意義。
操作活動還為幼兒內化數學概念,理解數的抽象意義提供了基礎。在熟練操作的基礎上,幼兒就能將其外在的動作濃縮、內化,變成內在的動作,最終轉變成為頭腦中的思考。例如,幼兒數概念的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就能做到目測數群而無需點數的動作了,最終幼兒看到某個數字就能理解其所代表的數量,而實際上這些能力都建立在最初的操作活動基礎上。因此,操作活動對於幼兒學習數學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這一原則還要求教師把學數學變成幼兒自己主動探索的過程,讓幼兒自己探索、發現數學關系,自己獲取數學經驗。教師「教」的作用,其實並不在於給幼兒一個知識上的結果,而在於為他們提供學習的環境:和材料相互作用的環境、和人相互作用的環境。當然,教師自己也是環境的一部分,也可以和幼兒交往,但必須是在幼兒的水平上和他們進行平等的相互作用。也只有在這樣的相互作用中,幼兒才能獲得主動的發展。
四、重視個別差異的原則
提出「重視個別差異的原則」的依據是幼兒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應該承認,每個幼兒都具有其與生俱來的獨特性。這既表現在每個人有其獨特的發展步驟、節奏和特點,還表現在每個人的脾氣性情和態度傾向性各不相同。
在數學教育中,幼兒的個別差異表現得尤其明顯。這不僅因為數學學習是一種「高強度」的智力活動,能夠充分反映出幼兒思維發展水平的差異,可能也和數學本身的特點有關系——數學是一個有嚴格限定的領域,有一套特定的符號系統和游戲規則,它不像文學等領域那樣需要復雜的生活經歷,因而這方面的天賦也易於表現出來。(當代研究天才兒童的心理學專家加德納也提出,數學和棋藝、音樂演奏是三個最容易產生少年天才的領域。 )
幼兒學習數學時的個別差異,不僅表現為思維發展水平上的差異,發展速度上的差異,還有學習風格上的差異。即使同樣是學習有困難的幼兒,他們的困難也不盡相同。有的幼兒是缺乏概括抽象的能力,有的是缺乏學習經驗。
作為教育者,應該考慮不同幼兒的個別差異,讓每個幼兒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發展,而不是千篇一律,統一要求。例如,在為幼兒提供操作活動時,可以設計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活動,這樣幼兒可以自由選擇適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活動。
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幼兒,教師也應分析他們的具體情況,針對不同的困難,給予不同的指導。如對於缺乏概括抽象能力的幼兒,教師可引導其總結概括,並適當加以點撥和啟發。而對於經驗不足、缺乏概括材料的幼兒,則可單獨提供一些操作練習的機會,補充其學習經驗。
⑷ 學前兒童的數學教育引起爭議,如何理解學前兒童的數學教育
學前兒童,可以進行數學教育。
學前兒童可以建立「數」與「形」的對應學唱兒歌中獲取數形概念
我家bb在三歲前,很快就學會了兒歌: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打不到,
遇到小松鼠,
松鼠有幾只?
一二三四五。」
這兒歌朗朗上口,bb很快就學會了。接下來就是數字1、2、3、4、5、對應的「形」的概念建立了。可以是1個手指,2個蘋果等等,用卡片對應,bb很快就掌握了1、2、3、4、5表示的意思了。然後繼續「6、7、8、9、10」的數形對應學習,bb都順利完成了。
綜上所述,學前兒童有能力進行數學學習,有必要進行數學學習,進入小學後孩子很快就能接受小學的數學思想,所以,學前兒童應當進行數學教育。
⑸ 如何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
數學是探究現實世界中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一門科學,它在日常生活、生產建設和科學探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把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已成為每個人必須具備的文化素養之一。作為學校教育預備階段的幼兒園,應注重數學教育的啟蒙性和生活化,讓孩子在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從而為孩子進入小學後學習數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數學學習應紮根於兒童的生活經驗 兒童對數量關系的熟悉,是以對具體事物的熟悉為基礎的。教師應更多地通過創設真實的新問題情景,促使幼兒產生運用數學來解決新問題的需要,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學習數學。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學習數學的機會,教師要善於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引導幼兒了解數學和生活的關系,懂得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例如,每日點人數時,可先讓幼兒學習手口一致點數本班總人數,然後再讓幼兒練習兩個、兩個數數,五個、五個數數等。讓幼兒在日常生活環境中輕松把握數數的技巧,激發他們對數學計算的喜好。又如,孩子們通過觀察會發現,汽車的輪胎是圓的,很多房子的屋頂是斜的。幼兒園的玩具外形、顏色大小不同,動物園的各種動物有多有少。教師可以帶著幼兒在上下樓梯時數一數台階,進餐時將勺和碗一一對應,整理玩具時按外形、顏色分類,散步時說說花草的數目、外形、顏色,戶外活動時說說自己所在的位置等。教師還可以利用幼兒園四周的生活環境,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隨時注重觀察事物的數量變化,幫助幼兒積累數學經驗,運用已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新問題,使之輕松、自然、愉快地獲得數學知識和經驗,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喜好。 二、數學學習應積極發揮趣味游戲的功能 數學知識普遍比較抽象,輕易造成幼兒學習上的困難。假如教學方法不當,更會使幼兒對數學感到枯燥和乏味。喜歡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假如能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和生動活潑的游戲緊密結合起來,可以使幼兒自發地應用數學,獲得有益的經驗。例如,在教學中班數學守恆教育的內容時,筆者用自製的撲克牌,通過玩抽牌配對或抽牌比大小的游戲幫助學生學習守恆的相關內容。對於水平較低的幼兒,提供給他們的是同一花色的撲克牌,外形和顏色相同,且排列的形式也比較規則和單一。讓幼兒彼此抽出一張牌,比一比誰的牌大或誰的牌小,對於水平較高的幼兒,則使用不同花色的撲克牌。由於這些撲克牌中花色、外形、顏色及排列的形式都不同,他們就必須充分調動多種感官進行多向的思維,排除多種因素的干擾,去正確地分析、比較和判定牌中花色圖案的數量,使每個幼兒在不同起點上都得到發展。再如,筆者設計游戲《鋪路》的主要意圖就在於,使幼兒在鋪路的過程中,把握圖形之間的相互轉換關系。在游戲《逛超市》中,幼兒通過熟悉超市物品擺超市購物的途徑,輕松把握了分類、對應、感知物體數量的數學知識。玩水、玩沙游戲是幼兒十分喜愛的游戲,教師可以讓幼兒通過用各種外形的容器盛裝沙和水來感知容量守恆。此外,沙子和水泥合成後還可壘成多種立體模型,使幼兒感受不同的空間形式。搶椅子游戲,使幼兒比較10以內數的多少、大小,學習數的組成、加減和序數等知識。在游戲中,幼兒能伴隨愉快的情緒體驗,獲得數、形的經驗和知識,形成初步的數的概念。 三、數學學習應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在幾年的教學經歷中,筆者發現很多幼兒不喜歡數學的主要原因,是覺得數學很難,存在害怕心理和畏難情緒。作為教師,有必要及時發現幼兒學習中的困難,幫助他們找出學習中的障礙,予以點撥排除,讓他們樹立信心,逐步喜歡上數學。如教幼兒自編口述應用題中,大多數幼兒由於缺乏經驗而難以把握應用題結構,經常出現編題錯誤,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情緒。此時,筆者改用新的教學模式,讓幼兒從感性入手,用描述的方式開始學習自編口述應用題。又如,學習描述生活情景,讓幼兒不僅要描述情節、數量,還包括描述答案摘要:昨天自然角開了6朵花,今天有開了3朵,一共開了9朵。這樣描述,暫時迴避了幼兒較難把握的提出新問題這一要求,幼兒比較輕易把握,學習喜好很濃。接著,再讓幼兒學習看圖編題,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逐步達到正確自編口述應用題的目的。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幼兒不但不害怕編題,還經常脫口而編,互相糾正編題中出現的錯誤。對於幼兒的書面練習,也要細致了解,把幼兒輕易產生的錯誤一一做好記錄,從中找出帶規律性的新問題,以便對症下葯。如幼兒學習減法難於加法;在加減運算中,逢7是孩子輕易錯的。教師應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在平時練習中多出這方面的習題,幫助幼兒排憂解難,增強自信心。 四、數學學習應在各類教育活動中滲透數學內容 各領域的教育內容雖然探究對象不同,但都包含著一定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因此,教師在完成各領域教育任務的同時,應有意識地滲透有關數學教育的內容。例如,在體育活動中,以幼兒熟悉的游戲老狼,老狼,幾點鍾為基礎,改變原有的一些規則,把教學目標寓於游戲之中。在游戲中還分單數、雙數排列,針對每個幼兒的實際水平,由簡到繁,由淺入深,整個活動過程理想地實現了教學游戲化。另外,還可以通過手工游戲幫助幼兒熟悉序數。如在繪畫、泥工活動中,幼兒可以獲得有關空間、外形、對稱意識以及體積、重量等感性經驗。在科學教育中,幼兒可以自然地運用測量、數數等方法,發現物體之間的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提高數學應用意識,發展分析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在藝術欣賞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孩子欣賞自然界中蘊含著數學美的物體,如花朵、蝴蝶、貝殼、蕨類植物的葉子、向日葵花盤等,使幼兒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和諧美,感受數學魅力。 五、數學學習應在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進行 教師應從幼兒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幼兒親歷解決新問題的探究過程,積極參和動手操作,真實地和物體打交道;引導幼兒在操作中學習數學,在操作中理解數學,在解決新問題中運用數學,使幼兒獲得真實的熟悉和體驗,增強幼兒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例如,給幼兒提供管理班級出勤的機會,讓他們統計8點以前到園的小朋友有多少個,8點至9點到園的有多少,9點以後到園的有多少;自己來幼兒園的小朋友有多少,爸爸媽媽送來的有多少,爺爺奶奶送來的有多少,坐自行車來的小朋友有多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統計9點以前到幼兒園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由大人送來的小朋友共多少,今天班裡一共來了多少小朋友,等等。孩子過集體生日時,啟發幼兒思索蛋糕應怎麼切才能每人分得一份,怎樣才能等分,使幼兒體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新問題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幼兒教育階段,數學和科學的有機融合會自然地將兒童的數學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引向正確的方向。幼兒數學教育應在日常生活中隨機生成,教師要敏銳地覺察到幼兒出現的探究喜好和關注的事物,生成一系列的不斷深入的探究活動或教育活動。這也是幼兒階段和小學階段在數學教育方面的一個重要區別。
⑹ 如何進行幼兒園數學教育
導語:有些幼兒園教師對數學教育活動的目標、價值和功能、幼兒數學學習的心理機制等缺乏足夠的了解,導致幼兒數學教育活動課堂氣氛沉悶,效率低下。以下是有關幼兒數學教育的幾點想法,以期能提高幼兒教師組織幼兒數學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1.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數學
例如:孩子們發現方向盤是圓的,很多房子的屋頂是斜的,幼兒園的玩具形狀、顏色、大小不同。上下樓梯時數階梯,進餐時將碗筷一一對應,整理玩具時可按形狀、顏色分類。散步時可說說花草的數目、形狀、顏色。戶外活動時可說說自己所處的位置等等。幼兒在輕松自然的生活情景中獲得了數學知識和經驗,增強了求知慾和學習興趣。
2.在游戲中滲透數學
如在角色游戲中,讓幼兒給物品標價、按“數”(或圓點)“購”物,積累有關數物對應的經驗。也可通過上“餐館”點菜――一條魚、二碗面、三隻蝦、四個包子……學習量數、數數和序數等數學知識。
二、創設開放的、激發主動探索的環境
1.提供的材料應滿足不同水平幼兒的操作需要
皮亞傑理論認為,3―6歲幼兒處於前運算時期,思維具有自我中心性、惟實思考性和直覺判斷性,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幼兒需通過反復的自由探索、親身體驗才能達到動作的內化,在頭腦中產生可逆性思維,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幼兒才能產生符合邏輯的推理。可見,幼兒的數經驗是通過與周圍環境交互作用而進行自我建構獲得發展的。教師應為發展水平不同的幼兒提供不同難度的材料,允許他們從不同的起點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發展速度選擇材料。
2.數學材料的選擇應該生活化
(1)利用生活中的數學情境,創設活動沖突,引導幼兒尋找材料。如:大班幼兒學排序,我們利用幼兒洗手時經常出現推拉、擁擠等混亂現象的問題,請幼兒為老師想辦法,怎樣解決洗手不擁擠的問題,幼兒很快進入角色,踴躍發表意見,有說一組一組去的,有說讓女孩先洗的,有說要互相謙讓的,有幾名幼兒說出了排好隊,一個接一個去洗手的辦法。教師肯定了幼兒的想法,特別表揚了說出排隊方法的幼兒。緊接著教師又提出了生活中什麼場合要排隊,家裡的東西哪些可以排隊等與數有關的問題。
同時請幼兒回家找可以排隊的物品,看誰找得多,並且帶來幼兒園,與其他幼兒一起玩排隊游戲。不能帶的物品可以畫下來講給小朋友們聽。這樣從幫助解決問題引出情境,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發了幼兒積極探索和學習的願望。
(2)交換自帶材料,多角度理解數學關系。幼兒從家裡帶來的材料種類繁多,包含的關系數學也不計其數。幼兒對同伴的材料往往產生好奇,總想看一看,摸一摸,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利用這種好奇心,引導幼兒在同伴的材料中學習數學知識。這樣相互地交換操作,可用材料極其豐富,不但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材料蘊藏的數學關系中,幼兒拓寬了視野,也得到了無限的樂趣,增強了與同伴的交往能力。同時教師也從製作材料的繁重任務中解脫出來,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對幼兒的觀察指導中。
(3)記錄操作結果,促進思維由具體向抽象升華。由於材料多,所反映的數學關系也多,完全由教師安排誰與誰交換、誰玩誰不玩是不合適的,也束縛了幼兒的手腳。同時,每個幼兒的操作結果都由教師去記錄也辦不到。為了使整個過程不至於雜亂無章,教師可作一些原則性安排,但主要精力是引導幼兒自己記錄。記錄的方法可由自己選擇,這樣一來,幼兒會創造出許多有效的記錄方法,這種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是幼兒在自己操作喜歡的材料中自然形成的,這也正是我們數學活動促進思維發展的落腳點。
三、鼓勵幼兒進行探索
“數學學習紮根於兒童的生活和經驗,在探索中發現數學和學習數學,在這樣的學習和實踐融為一體的過程中,獲得數學的認知方法和探索方法――科學加工過程的方法。”當幼兒操作物體時,教師可通過提問擴展幼兒已有的`探索活動。例如孩子用積木搭了一個房子,可以跟孩子說:“這個房子用了幾塊積木?還可以搭什麼?”《綱要》第3部分第10條規定了幼兒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活動者、引導者。”當孩子會用各種方式來探索和利用物體時,教師應對幼兒所做的事表示支持,並幫他們作出新的嘗試。
四、學慣用簡單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新《綱要》提出學慣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一些簡單的問題,“解決問題”應該是數學課程的中心。我們從幼兒的生活實際出發,在現實的情境中引導幼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幼兒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學習數學的信心。例如,我給幼兒提供管理班級出勤的機會,讓幼兒統計8點前到園的小朋友是多少,8點後到園的小朋友是多少;爸爸媽媽送來的是多少,爺爺奶奶送來的是多少,等等。
幼兒數學教育是一個不斷探索更新的過程,新《綱要》對數學教育領域提出了許多新的理念,還有待於我們進一步認識,從而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嘗試!
⑺ 如何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
導語:幼兒數學教學有著其特殊的規律性,在2~6歲這一階段,孩子會表現出對某種知識或事物特性特別感興趣,培養專業化的幼兒數學老師、採用系統化的自適應教學,更能適應孩子的天性。
一、幼兒數學教育需要改革的必要性和趨向
1.當前幼兒數學教育的現狀
目前,在我們的幼兒園里,存在著數學教學方法和形式簡單、教材水平良莠不齊、教學活動目標單一乏味、忽視幼兒的心理思維特點等一系列問題。而一直提倡的新課改、杜絕小學化等問題執行困難,不是我們的幼兒園數學知識教學內容的深度不夠,而是不成系統,缺乏系統、統一、規范的推薦教材。
2.當下的幼兒園數學教學的現狀
我們的園長似乎要求她所有的老師吹拉彈唱無所不精,書畫詩文,無所不通。數學教得好,語文水平高,英語發音準,身體柔性好……一些幼兒園一個班配兩個老師,更有甚者一些不規范的幼兒園一個班只配一個老師,不僅數學,要求五項什麼都教,其教學效果並不好!幼兒園數學教學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的教學活動,它要求教師能准確把握數學概念的屬性,並用幼兒容易理解的、形象的數學語言來表達。
3.家長對幼兒園數學教育的認識
目前,大多數家長看到別的孩子提前到四五歲就能計算一千甚者到萬的計算等,似乎讓我們覺得,所有的孩子的潛力都很大,只要教得會,何必再等?可是,可持續性呢?提前灌輸知識和訓練技能違背了孩子的發展規律,不僅不能發揮各個孩子的優勢,反而犧牲了孩子個性多方面發展的機會,所獲得的即時效應意義不大。有些知識和技能在孩子以後成熟到一定的程度再給予是輕而易舉的事,刻意加速發展是沒有潛力的。
二、幼兒數學教育的一些新思路
1.培養幼兒園數學專業教師
我們的幼兒園老師就可以教有所長,教有所精,相對於零散、隨機的活動而言,專業化的數學老師是有優勢的,只有老師做到心中有序,明確哪些是幼兒必備的經驗,並在每個具體的主題活動中靈活地把它們轉化為適當的教育目標。可以說,幼兒教師的發展問題,就是幼兒教育最根本的問題,幼兒數學教師的發展問題,就是我們當前解決幼兒教育問題的根本。
在幼兒園里,我們培養的幼兒園數學老師要學會使用“數學語言”和孩子交流。數學家笛卡兒曾說過:“一切問題都可以轉化為數學問題。”當幼兒園的數學老師上數學課的時候,一定要記住自己也進入了數學王國,學會用數學語言和孩子溝通來教學,分類、排序、比較、計量、平面圖形、空間方位……
2.自適應教學
由於幼兒園班內人數不是很多,老師比較容易掌握各個孩子的情況,根據這個事實,我們可以按照各個幼兒的基礎和興趣來確定該幼兒所要達到的目標和能力,巧妙地把數學思維訓練的元素融入幼兒園的生活和活動中。這樣,就可以進一步幫助孩子們鞏固重要的數學概念、加強解決問題的技巧和能力,讓孩子真正地把數學當成好朋友;在興趣和主動性學習的基礎上愛上數學。
幼兒園三年所有學習的數學知識如下:①數――認識數、計數和數的分合與運算;②量――量的比較、自然測量;③形――平面圖形、立體圖形、圖形等分;④空間――方位、方向、空間知覺或物體在位置和距離上的.相互關系;⑤時間――時間、日期、日常生活、事件的前後關系等;⑥集合與對應――是數學的最基本概念,是幼兒早期數學的感性基礎;⑦分類與排序――是數學的智力活動,能幫助幼兒運用數概念。一共7個分類,我們把每一類細分四個階梯,處於不同階梯的幼兒應學習下一階梯的內容。
3.小榜樣教學
樹立愛學數學的“小榜樣”,也是一種以“大”帶“小”,就是讓學習能力強的幼兒帶動學習能力需要提高的幼兒。陶行知、陳鶴琴等教育家認為,兒童教育兒童有三個好處,一是兒童了解兒童的程度比成人更深刻;二是兒童鼓勵兒童的效果比成人鼓勵兒童所能獲得的效果更為巨大;三是兒童教兒童能教學相長。“老帶新”,“大帶小”的教育活動就是這種思想在新階段的發展。
4.感性引發興趣
數學是一門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的思維,簡單地“復制”到幼兒的頭腦中,因此,不能將計算作為數學教育的最終目標,而應將發展幼兒的思維和對數學的興趣作為數學教育的目標。數學的特性和幼兒思維的特點決定:幼兒老師必須具有一定感性經驗的積累才能使幼兒園的數學活動卓有成效。用感官去學,去接觸、觸摸。用感覺去學,獲得孩子天生探索秩序和規則的滿足感。在生活中學,體味生活實際中的數字、圖像。
5.律動與數學
有人說,幼兒是在摸、爬、滾、打中認識周圍世界的,由於年齡原因,幼兒很喜歡運動,順應這一年齡特點,我注意將數學練習和運動即數學律動結合起來,讓幼兒在律動中學數學,收效很明顯。如“拍皮球”是個傳統的數學游戲,我結合“1”和“許多”的教學和3以內的點數,在原來的游戲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許多下”、“拍三下”等,讓幼兒練習邊雙腳跳邊回答:“跳一下”、“跳許多下”、“跳三下”。改編後的數學游戲更切合教學實際,也更有利於幼兒掌握數學知識。
⑻ 幼兒數學教育有哪些方法
幼兒對數學的學習依賴於生活中對具體事物的反復自由探索和親身體驗,只有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幼兒才能使數學經驗逐漸內化,並自我建構以獲得發展。當幼兒在生活中發現問題,逐漸學習運用已經掌握的數學概念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數學就自然地產生了。同時這種以科學、客觀為基礎的思維方法,也就自然的建立起來。
一、引導幼兒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激發興趣。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身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能提供給我們諸多的數學信息,例如,孩子們發現車輪是圓的,很多房子的屋頂是斜的。回家的途中能發現的各種數信息(幾輛車,幾個行人,幾朵花),幼兒園里的各種數學信息(幾扇窗戶,幾張桌子,幾把椅子,幾個小朋友)。還可獲得對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及其上下、前後、左右等形體及空間方位的認識,從日常生活中獲得有關時間與事件順序的關系(如幾點起床、吃飯、上幼兒園、放學、睡覺等)以及做操時如何按高矮排隊等。這些數學信息或分散或隱蔽,但都切切實實存在於我們身邊,只是需要我們引導孩子去關注、去體驗。生活中的體驗過程,也是從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喚起孩子們生活經驗和生活情感的過程。孩子們在潛移默化發展的同時,也找到了自己身邊的各種各樣的數學。因此,我們應從幼兒熟悉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及有趣的數學現象入手,將其融入幼兒探究周圍現象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幼兒去感知有關量與計量、數與數量的關系,領會有關物體的空間與圖形的知識,探索有關事件的發展與時間的關系,並引導幼兒在現實生活中嘗試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及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體驗數學的重要與樂趣。
二、生活中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學數學、用數學、做數學的教育環境。
皮亞傑認為:3-6歲的幼兒屬於前運算時期,其思維具有自我中心、直觀形象的特點,抽象思維剛剛萌芽,因此幼兒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要通過反復操作、多次親身體驗才能將所學的東西內化,獲得數的經驗。也就是說幼兒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不是來自於被操作的對象,而是來自於幼兒在操作過程中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行為與活動,以此來發現與建構數學關系。所以幼兒數學教育中教師要創設與幼兒相適宜的環境,提供具有意義的操作材料與機會,鼓勵幼兒去發現與交流,豐富幼兒的數經驗,促進幼兒的邏輯思維的發展。
1、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幼兒理解數學知識的基礎,是幼兒接受新知識形成親能力的知識准備,只有生活經驗豐富,體驗正確才能找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的結合點。因此現實生活中要重視創設與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相關的物質環境引導幼兒積累相關的生活經驗。例如為了讓幼兒的日常生活多蘊含一些數學知識,我們將幼兒的日用品、學慣用品、進區卡、晨檢袋的插牌位置均統一編上幼兒的學號,幼兒對自己和別人的學號就跟名字一樣熟悉,在要學習相鄰數之前,就讓每一個幼兒找一找自己學號的鄰居,三個三個的手拉手告訴大家,你學號的鄰居是誰?要學習單數和雙數之前,就讓幼兒去拿與自己學號一樣數量的雪花片,二個一對二個一對地擺,擺到最後發現了什麼秘密?又例如學習分類之前,我要求幼兒根據「筐子」的標記收拾整理桌面玩具,其標記有時是不同顏色的,有時是不同形狀的,通過實踐證明這一教育方法可行,是幼兒學數學、用數學的良好途徑。
2、環境中應提供豐富多樣的操作材料
數學活動區是幼兒觀察、操作、探究學習與運用數學知識的最好場所,也是培養幼兒會聽、會看、會想、會做、會用、會收等數學活動必備的智力技能的最好教育活動,因此我非常重視數學區的材料投放。我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投放一些能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有意義的材料,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意願,自由選擇活動的材料、自己來確定活動的內容和方法,觀察操作材料,用自己的感觀來感知與發現事物之間的關系。如玩撲克是大人小孩子都愛玩的一種娛樂活動,幼兒可以通過玩撲克牌游戲來獲得大量的數學知識,例如幼兒通過分牌練習分類,通過撲克牌排隊練習有規律排序,通過比大小、找對、湊數、加減等。撲克牌游戲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游戲活動,是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的良好途徑。下游戲棋也是幼兒喜愛的一項娛樂活動,其骰子有蘊含一定的數學知識,但是比較單一幼兒玩久了會感到枯燥無味,因此我就採取動手自製不斷更換骰子的辦法。例如,幼兒在學習4以內的數與數之間的關系時,我就自製骰子的六面,分別用不同的圖案和顏色來畫上去,如有的畫了三顆紅色的星星和一顆綠色的星星,這樣幼兒下棋的時候,就能會數數來看自己要走幾步,使孩子學會了手口一致的點數和懂得了比3多1是4,玩過一段時間之後,我再根據教育的內容更換骰子,通過實踐證明這項活動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是一項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的綜合性的活動。
在數學區的的環境創設中,我非常重視圖片的投放掛圖的展示,將數學知識,數學故事、數學兒歌用活潑大方的畫面表現出來,例如在學習5的組成時,我在數學區展示了這樣一幅數學故事圖,有5隻小鳥,其中有2隻小鳥在飛,有3隻小鳥站在樹上;有4隻小鳥的頭向右,有1隻鳥的頭向左;有3隻小鳥是紅色的,有2隻小鳥是綠色的,這樣幼兒通過觀察、探究、學習不僅掌握了一定的數學技能,而且還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
三、將數學貫穿於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引導幼兒主動學習。
1、建立數學概念的過程實際上是孩子們學習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待和描述周圍世界的過程。數學是抽象的。例如,1可以指一個人,也可以指一棵樹、一朵花。數學本身不具有實際意義,但當它與客觀事物結合,便有了全新的含義。在孩子眼中,以往他們看到的樹、房子、汽車等具體的事物,一旦建立了數學的概念,就可能變成2棵樹、3棟房子、4輛汽車,習以為常的事物就突然具有了新的含義了,他們也得以從更多的角度去認識和描述周圍世界。數學融入了他們的頭腦中,便成為了他人觀察和思維的基本方式。幼兒以這種觀察——發現的方式感受著數學,這本身就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
2、在游戲中積累數學經驗。游戲是幼兒喜愛的活動,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活潑的游戲緊密結合起來,能夠使幼兒自發地應用數學,獲得有益的經驗。如,積木游戲包括空間關系。幼兒在搭建的過程中,在游戲體驗中能獲得數、形的經驗和知識。玩沙玩水游戲是幼兒十分喜愛的游戲。幼兒通過用各種形狀的容器盛裝沙和水,感知容量守恆。沙子和水混合後還可壘成多種立體模型,使幼兒感受不同的空間形式。在各種角色游戲中,更有大量學習數學的機會。如在商店的游戲中,幼兒可以將商店分類擺放,並在買賣過程中學習數的加減運算。其他如搶椅子游戲、也可使幼兒比較10以內數的多少、大小,學習數的組成、加減和序數等知識。在游戲中伴隨愉快的情緒體驗獲得數、形的經驗和知識,形成初步的數的概念。
3、欣賞數學故事、數學兒歌。為了豐富數學活動的形式,引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我們有意識地收集整理了許多生活化的蘊藏著各種數學關系的數學故事、數學兒歌、數學游戲,在幼兒生活中滲透相關的數學知識。比如通過欣賞數學故事《驕傲的「0」》、《快樂的明天》,讓幼兒了解9與10的關系,正確理解時間概念;通過欣賞《豬八戒分西瓜》可了解等分;通過欣賞數學兒歌《數數歌》、《拍手歌》來學習1-10的數數,此外還有《開汽車》、《一隻青蛙》等朗朗上口的數學兒歌均蘊含著不同的數學知識。
4、我還在班級設立了「小小統計員」,這是值日生每日早操前的一項報告與記錄活動,目的是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有利於幼兒對一些相關的數學知識的認識、運用、遷移。這項活動的作法是由值日生在早操前記錄好當天本班小朋友們的出勤人數,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同時在天氣卡上指出今天的天氣,我覺得這項活動很有意義,幼兒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可以養成關心他人的良好品格,例如,幼兒在記錄班出勤人數的時候,發現某個小朋友沒有來幼兒園,就會打個電話問候一下。
5、在各類教育活動中滲透數學教育內容各領域教育內容雖然研究對象不同,但都包含著一定的關於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內容。因此,教師在完成各領域教育任務的同時,應有意識地滲透有關數學教育內容。例如,在繪畫、泥工活動中,幼兒可以獲得有關空間、形狀、對稱意識以及體積、重量等感性經驗。在體育活動中,幼兒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形成空間方位意識。在科學教育中,幼兒可以自然地運用測量、數數等方法發現物體之間的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提高數學應用意識,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藝術欣賞活動中,我們可以讓孩子欣賞自然界中蘊含數學美的物體,如花朵、蝴蝶、貝殼等,使幼兒感受排列形式上秩序美與和諧美,感受數學魅力。
四、生活中運用數學
幼兒一旦學會和習慣於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具體的實物結合起來進行觀察,許多新問題也就是不可避免地擺在他們面前。例如,怎樣將6塊餅干分給3個小朋友,怎樣將一盒餅干平均放到6個小盤中……這時,教育的任務就是引導幼兒利用數概念進行簡單的實際應用,解決簡單的問題。同時,數學抽象概念的確立,也使幼兒完全有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在應用數學概念及其簡單運算解決自己面臨的小難題時,對孩子而言,真正的數學便產生了。而此時數學的產生總是伴隨著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成功愉悅。這是學習過程中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數學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每個人發現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每個人發現規律的方式卻是主觀的,是一種體驗。建立在這種個性化體驗之上的數字概念,我們可以稱之為「我的數學」。而當一個科學的概念和思維方法總是以這種友善的方式出現在孩子面前時,數學以及包括數學在內的一切科學,必將會展現出它們最具親和力的一面,引導孩子走上一條理性與情感協調發展的道路。
兒童對幼兒的數學教育是由家庭、幼兒園、社會三方面共同完成的,這三方面互相制約,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組成教育的整體,而家庭教育是整體的起點和基點,教師要充分調動家長積極參與數學教育的熱情與主動性,挖掘蘊藏在家庭生活中的數學資源。在家長工作中,為了改變家長傳統的數學教育觀念,樹立現實數學教育的新觀念,我在日常工作中利用家園聯系欄及時向家長反饋數學教育的目標及內容,並提示家長可以豐富那些生活經驗,那些數學知識可在生活中運用。例如,為了讓幼兒積累比較多少,一樣多的生活經驗,我在家園聯系欄上提示家長:「用餐時提醒您的孩子比較一下碗與筷子、筷子與湯匙,凳子與吃飯的人的數量關系,說一說有幾種比較方法」。我這樣做得到了家長們的大力支持,幼兒數學質量在家庭中也開辟了一條道路。家長成為了幼兒學習數學知識、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支持者、協作者,家庭也成為了幼兒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的教育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