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商業地理學的關鍵名詞
中國商業地理的記錄比較早,但是商業地理學研究究竟開始於什麼時間呢?有學者認為應該以西漢時期司馬遷纂寫的《史記·貨殖列傳》為序[1],有的學者則認為應該以《禹貢》作為中國商業地理學研究的開端[2],作者以戰國時期作為研究階段劃分的起點。
1)商業地理學研究的啟蒙期(戰國時期~1840)
中國早期的商業記錄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其對九州主要產品給予了記述。其後的《易經》還通俗地說明了當時的商品交換的過程:「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西漢時期司馬遷纂寫的《史記·貨殖列傳》對中國及各地區的主要財物的生產、流通的自然稟賦、地域分工和商業中心也多有論述。但是這個時期的商業地理的論述多為物產地理結構的論述上,對物產的成因及其所處地區的經濟結構剖析比較少,而且缺乏必要的商業地理理論,只能說是商業地理學的啟蒙時期。
2)商業地理學研究的形成期(1840~1949)
鴉片戰爭後,世界殖民地的開發及列強的商品傾銷活動,促使物產地理向商業地理邁進。同時由於改良派、維新派等的思想運動的影響,加上洋務運動、實業運動等促進了中國商業地理學的發展,1910~1936年出版了9本影響比較大的商業地理學專著[3]。直到50年代,商業地理學的主要成績還僅僅主要體現在商業學校教材的出現和出版上。但是總體而言,這段時期的商業地理學研究范圍得到了較大的進步,商業地理學開始形成。
3)商業地理學研究的消沉期(1949~1984)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學術發展受前蘇聯的影響很大,當時前蘇聯以經濟地理學代替人文地理學,商業地理學重視不夠,同時這段時間後期也處於中國的文革時期。因此國內商業地理學進展十分緩慢,可以說研究成果鳳毛麟角,成果的影響力也不大,沒有能夠掀起相關的研究熱潮。整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商業地理學的消沉期。
4)商業地理學研究的醞釀期(1984~1998)
中國商業地理學發展的春風開始於1984年中國商業地理學研究會的成立。1988年,中國商業地理學委員會加入了當年剛成立的國際地理學委員會,成為其中的成員。受國外商業地理學理論和方法的影響,特別是受國外城市結構理論和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理論的影響,在隨後的幾年中,有關中國商業地理學的研究有一個小高潮。這段時間我國商業地理學出版了一些專著,研究層次一般集中於國家和地區。如楊吾揚等最先引進西方市場地理學理論和研究方法,並對北京、華北地區若干城鎮的商業中心地進行了開拓性的嘗試。隨後中國學者利用相關理論和方法對國內一些大城市進行研究,使商業地理學逐漸向城市內部商業活動研究轉移。其間也有相關的理論介紹,包括國外的商業地理學研究進展和方法、中國學者對商業地理學的學科性質和應用前景的介紹和探討。但後期的研究成果則比較少。總體而言1984~1998年有關商業地理學的論著在中國與年俱增,大約有70多種,研究視角開始有新的突破,因此作者認為其處於發展的醞釀期。
5)商業地理學研究的活躍期(1999~至今)
從1999年開始,商業地理學開始升溫,是發展的活躍期。主要標志就是這段時期相關的研究成果大增,公開發表的論文和博、碩士學位論文約有百多篇,而且還有數十種相關的著作。同時這個時期,商業地理學研究的視角也大幅度拓寬,而不僅僅停留在傳統的商業地域結構和商業網點布局方面,向多學科交叉、計量地理、信息化等領域發展。因此可以說中國商業地理學出現了新的研究熱潮,作為發展的活躍期基本上是合理的。 中國商業區位的研究,受新古典主義學派影響最大,因為中心地理論是直接關注商業結構的,較後兩種學派比較全面的提供了一個了解商業、零售及服務業的優勢和卓越位置的理論借鑒。當然利用後兩種學派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國內商業研究也是存在的。根據對中國相關論著的統計,以研究熱點突現的大致先後順序,作者對中國商業地理學研究領域的5個主要方面做以下評述。
1、商業區位與地域結構
1)宏觀研究
當1964年嚴重敏把克利斯塔勒(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論」介紹入中國之後,很快被中國學者引入到宏觀區域實證方面研究中去,如楊吾揚對北京、華北平原的小城鎮商業中心的研究。同時也有學者出版了一些商業地理學專著,但是這些研究的地域層次主要集中在國家和地區性上。如王希來、崔家立的《中國商業地理學》以中國商品生產地域的分布規律、商品空間位移的網路分布規律、商品銷售地理位置的區域組合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了影響商品生產地域分布的因素和商品流通空間形態的布局模式,但在內容上更多的是區域描述和分析。
陳福義對湖南省內商品流通及產品的地區分布給予的研究。楊吾揚等的《商業地理學-理論基礎與中國商業地理》則強化了包括商業地理學的發展、商業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性質及其與相鄰學科的關系以及商業服務業空間布局模式在內的商業地理學研究理論基礎的系統論述,但在主要商品的生產和銷售方面,又重復了王希來、崔家立的工作。
隋錫山、湯勇的《商業地理學》強調了商業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與矛盾,增添了理論、方法和應用等方面的專門性論證部分,但是理論方法體系還沒有形成規范。陸大壯主編的《中國商業地理學》沒有在理論和方法上重復以前的工作,而是在內容上強調了中國商業中心城市及其輻射經濟區域。
王希來、烏蘭主編的《商業地理學》一改以往類似教材與經濟地理教材內容的弊端,專門以商業經濟活動的布局或空間組織為主體,在研究范圍上進入中觀地域乃至微觀。同時,該書匯總了中西方商業地理學在理論的成果,結合了「數量革命」分析方法,轉移到城市內部空間商業街和商業小區的布局研究中,並首次涉及到不同商業業態形式在城市商業布局中的一般特點(仵宗卿.北京市商業活動空間結構研究.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0)。之後商業地理學理論開始向專項領域和區域方向拓展,如石憶邵對中國農村集市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
在宏觀商業地理研究中,近年來商業市場地理研究逐漸升溫。如石憶邵曾闡述了中國集貨市場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和地理分布差異,指明了市場布局和管理是科學運營商業市場的兩個著力點,也有學者對地方市場的歷史演變給予類似的研究。之後又對商業市場群落的形成發育、特點、演化機制等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進行研究,得出市場群落與區域產業、企業群落、城鎮網路、市場體系和城市規劃等有較大關系,並指出市場規劃、市場管理和建設在商業市場合理分布和經營中的重要性,並得出商人的可持續發展才是市場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在對商業市場研究的同時,也有學者對商人的地域遷移感興趣,包括商人的人口特徵和空間分布、流動的原因及特徵等,並探討了流動商人對當地帶來的影響,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對策。
2)中觀、微觀研究
1984年有學者開始利用「中心地理論」對大城市內部商業服務地理給予分析,列出了商業中心的總便捷度指數,並首先對北京商業中心區給予5級劃分。同年寧越敏運用聚類分析方法,對上海市區中心進行分類,進而探討了各類商業中心的結構、規模、等級及其相互關系,認為商業中心區成因,城市各部分發展的時間和功能、人口密度、地點接近度與地價、消費者的購物行為、居民收入分布等5個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受其研究理論和方法的影響,1980年代有學者分別對廣州和長春的商業地域結構進行了探討,對城市商業空間分級和空間分布差異進行了實證研究,不過他們依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和商業中心的一般景觀,強調了大型商場、大飯店和大賓館在接近商業中心中的作用,並有意識地將商業中心與中心地理論六邊形模式結合起來。1990年代中後期中國學者又繼續對北京、昆明、廣州、上海、南京和深圳等城市的商業服務業地域結構進行了實證探討,探討不同歷史和發展背景下的城市商業地域結構的特徵,如北京大學仵宗卿的博士論文,他構建了城市商業活動空間結構研究的框架和技術方法路線。首次建立了商業活動多維度分類體系,重構Parato公式,建立了「均衡度」和「結構容量」商業活動單位規模等級分布雙向指數。而且考慮到了城市居民出行行為等方面,為城市商業活動空間結構開辟了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在中國學者進行實證研究的同時,也有部分外國地理學家到中國介紹國外相關理論和發展情況,如1988年法國波爾多大學地理系的皮埃爾·巴赫在昆明人文地理專題講座中對城市中心及其演變的闡述,其中大部分涉及到商業地理學中的中心商業活動情況。之後學術界翻譯了大量外國相關的文獻,包括法國、日本、英國、美國的商業地理學發展進程與出現的新現象。同時通過學習和國際交流,向國內介紹了相關的西方商業地理學的研究進展與特點。受西方理論的影響,有學者提出了區位論、數量地理和行為地理理論和方法在商業服務業的網點設置中給予利用,並指出了以後中國的商業地理學研究的一些方向,同時有的學者針對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一系列的商業地域結構和理論前沿等方面的研究,在商業結構調整、GIS在商業地理的運用以及城市內部商業空間結構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績,對中國商業地理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指導作用。
不管在理論上還是實證上,雖然重復研究的內容比較多,但也有一些新的研究視角和方法出現。如有學者利用歷史地理學的方法對上海商業空間結構和北京市場變遷給予分析,提出了不同歷史時期市場空間分布的中心地結構的演變和當時影響市場區位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學者的研究在認識理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如同樣是北京市的商業中心地結構,高松凡(1989)嘗試將中心地論運用到歷史地理學研究中去,傾向西單、王府井作為兩個平等的一級商業中心來構建正六邊形,而楊吾揚(1990,1994)則強調了故宮博物院對當代商業服務中心的影響,指出了西單、王府井和前門三個一級商業中心是相對的一級中心,事實上的中心在故宮博物院,因此得出了不同高松凡的商業中心地等級結構模型。也有學者把計量地理學方法用到研究中,如對人口和商業分布模式進行了相關的探討。受數量地理學派影響的商業空間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是由文字描述轉為數據處理,運用統計學和數學分析方法去分析和說明問題;其次是研究結果有一定的預測性,但是抽象化的研究方法又容易使研究脫離了城市發展的實際,使一些學者迷戀於技術和邏輯理論系統。
隨著其他研究領域和學科的發展,商業地理學者敏銳的視角拓展了研究領域和方向。有的學者注意到了商業設施邊緣化[35]現象並進行了一定的探討,對中國商業郊區化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也有學者進行了社區商業布局和經營的研究,還有的學者把商業空間與城市遊憩空間結合開發,實現商業和旅遊的雙贏。結合城市物流業的熱點研究,商業地理學者也加強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物流業的商業地域結構研究。在「以人文本」和「特色設計」等思想影響下,有的學者提出了商業布局應該體現當地文化特色和注意內外部形態,針對中國商業用地比較混亂的情況提出了商業用地優化配置的考慮。
雖然以中心地理論導向的商業研究取得的成績比較明顯,但是其理論根源的不足也使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中心地理論完全從理性經濟觀點出發,不考慮消費者行為的差異,只是從規模及設施功能數量出發劃分層次導致了理論的局限性;二是中心地理論認為中心地產生與存在來自於周邊地區對商品和服務的要求,其發展也來源於服務地的發展,這種自下而上的發展方式造成了中心地理論的封閉性。因此,僅僅從商業區位來看,所研究的內容就比較單調。
2、消費者行為及對商業布局的影響
20世紀60年代開始,消費者行為對商業空間組織的重要性逐漸為國外學者所認可。行為學派認為計量學派將人地關系物化,忽視了人在塑造空間結構的作用,強調了分析空間形態應該首先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考慮消費者行為差異對商業空間組織的影響。80年代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消費者行為學和心理學開始在商業地理學研究中得到運用。在理論方面,有人分析了城市消費特點與零售商業發展的模式的相關性,得出不同時期城市居民消費特點的差別對商業布局的影響。在實證方面,有學者結合消費者出行行為對廣州、上海等城市的商業空間結構進行了研究,充分考慮到了消費者本身特徵,包括人口特徵,如年齡、職業、學歷等的影響,並且對商業網點選址和零售業的發展提出良好的建議。還有學者把行為方法引入到農村市場研究中去,揭示農村市場消費者和商人的行為特點和偏好。1992年也有學者利用零售引力模型、熵最大化模型、相關分析、聚類分析等數量方法,集中對東北地區消費者行為地理進行相對系統的研究。同時有些學者也做了大量的實證性的消費行為調研。近幾年相關的國家基金項目也有類似的研究課題得到了支助。使行為學派相關的理論和方法在中國商業地理研究中呈現繁榮的景象。但受行為學派的影響,商業研究都是從消費者行為方式和社會經濟屬性角度來理解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的形成和發展的,認為商業空間層次結構不僅來源於經濟法則,還來自消費者行為及社會經濟屬性,這正是這個學派理論最大的貢獻,但他們把商業空間看成了一個自足的封閉的空間體系,忽視了外在自上而下的發展動力的影響,是行為學派研究商業地理的一大局限。
3、商業中的商圈理論及方法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投資大增,商業繁榮促使中國商業地理學進一步轉向實用。1992年在介紹日本商業地理學研究進展時,指出商圈是日本主要研究的兩個領域之一。於是商圈理論開始步入中國,但是影響較小。可貴的是有的學者開始提出了商業企業布局應該重視商圈理論的應用。早期商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圈的理論和方法測定上,理論上涉及到商圈的性質、功能,分析了商圈的構造和類型。方法上受空間學派的「計量地理」的影響,吸收了國外的幾種方法,如市場飽和度、雷利法則等等。在信息化發展的影響下,商業業態和發展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商圈理論與信息化技術的結合研究發展到利用GIS技術構件商圈分析的模型。有學者利用商圈理論對商業網點的布局進行試探性研究,如對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商業和零售網點布局的實證研究。但是目前有人將商圈與商區相混淆,即把商店的地理吸引范圍與商業集中的地理區域相混淆,不利商圈研究的發展。
4、中心商務區(CBD)的研究
這方面的研究始於1990年代初,又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中後期,研究學者主要集中在城市地理學和城市規劃學領域內。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中國城市土地是無償使用,土地的經濟價值規律和地租理論沒有能夠有效體現,因此這個時期CBD研究很少。改革開放後,受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的影響,特別是1992年土地有償使用開始,CBD地價飛速增長,中國學者開始意識到CBD將有較大的變化和發展,加上受國外CBD研究,特別是R.E.墨菲、J.E.范斯、愛德華·烏爾曼和霍默.霍伊特的影響,開始從理論上探討中國CBD的發展機制、空間演化規律、中心商務區的交通組織等。同時也有學者對廣州、上海、北京、西安、重慶和杭州等城市的CBD功能特徵、結構成因、空間結構轉移及其發展進行了實證研究,但是研究的技術路線比較相似。具有創新的是通過CBD典型區域的調查,通過計算中心商業高度指數CBHI和中心商業強度指數CBII來確定中國實際情況的CBD的范圍,當然不同城市這兩個指數也不一樣。也有學者對新舊商務中心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差異性給予探討,在方法上通過建模分析CBD的城市土地均衡價格結構。近年來規劃界對城市中心區商業步行區的結構空間、布局等進行了關注,同時也出現了介紹國外CBD的規劃與發展問題的論著為中國CBD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參考價值。但總體而言,國內CBD的研究還處於初步階段,缺乏對中國城市CBD特點的系統性的理論總結,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證研究的深度。
5、零售業理論及其網點布局
20世紀末中國加入WTO,作為入世的一個重要條件,必須逐步開放服務貿易市場,並按市場准入和國民待遇等有關條款對待外商投資,這樣中國商業領域進入了一個新的對外開放時期。外國企業特別是國外零售業,如台灣的「好又多」,美國的「沃爾馬」,法國的「家樂福」等紛紛進入國內市場。加上國內大型超市以及原有的大型百貨業態等多種形式的零售業同台競技,最終促進了零售業理論和網點布局的實證研究熱潮。開始涉及到一般商業業態的經營組織及模式選擇、大型零售商場、零售商店的選址,零售商業網點的市場組織、發展規模及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等方面。後來受「計量革命」的空間學派的影響有的學者運用計量地理的方法從人口與商業網點的關系出發對連鎖超市等業態選址的銷售模型給予探索。期間也有學者對城市零售網點分布進行實證研究。到目前為止,學者對廣州、上海、北京、西安、蘇州、青島和哈爾濱等城市的商業網點空間布局和空間演進等方面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受國內郊區化研究的影響,有學者開始介紹了美國購物城郊區化的現狀、特點及其原因,在這樣的影響下,學者注意到了如何適應郊區化的連鎖店的發展策略,並有學者對北京中心零售商業區的「中心空洞化」和重慶商業零售網點的離散化給予了一定的分析。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零售網點的郊區化,但是為其以後的國內零售業郊區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支持和案例分析。隨著網路的發展和經營管理手段的更新,零售業的電子商務形式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視。 1)中國商業地理學發展至今,基本上經歷了啟蒙期、形成期、消沉期、醞釀期和活躍期5個階段,經歷了由熱變冷,又逐漸升溫的過程。整個研究的歷史過程顯示出中國商業地理學處於一種波動前進狀態。商業地理學的研究視角也開始向多領域拓展,從最初的描述性研究,到簡單商業地域結構和布局研究向計量化、多學科交叉化、人文化等方向發展;
2)商業地理學從早期的宏觀(區域)視角開始向中觀(城市)和微觀(社區)視角轉變,但是研究得還很不足,特別是中觀方面更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3)商業區位,特別是城市內部的商業空間結構是商業地理學的研究主體,但是目前的研究更多的處於一種封閉的系統中,滯後城市經濟的開放性和消費者流動性的發展;
4)在實證研究過程中理論總結不夠,部分文章僅僅對商業地理現象給予描述,針對性不強;
5)商業空間研究與業態結合研究不夠,根據不同業態而細化研究其空間布局的成果不多。研究中過多沉迷於地理學相關理論和方法的引用,缺乏商業本身經濟理論、公司經營和購物者行為方面的考慮,所以就其商業地理現象還論述得並不充分;
6)商業地理學研究的資料十分匱乏,首先是統計工作方面都缺乏必要的統計指標,再則相關的資料也很少公布。商業普查工作做得不夠深入,商業活動的類型、規模、效益、區位等等都缺乏現存的資料,而需要研究者自行調研,增加了研究的成本和難度。 中國在經濟體制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軌的過程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區和城市商業的發展越來越快,其新的特點和現象也層出不窮。商業地理學在這領域里有不可推卸的研究責任和廣闊的研究前景。
首先,傳統的城市商業區位和地域結構仍然是研究的熱點。這方面的研究又主要集中在城市商業地域結構和空間布局的實證研究、商業網點特別是大中型的零售網點的分布和選址、社區商業和中心商務區(CBD)相關的研究方面上。隨著中國加入WTO,外國跨國公司的進入,中國商業業態特別是零售業業態逐步增多,從早期的百貨店、便利店發展到超市、倉儲式超市和大型商場等不同業態;如何迎接新時期的商業發展特點和在競爭中取勝,商業各業態特點、經營機制、商店選址和商圈等問題的探討就成為商業地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
其次,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和新方法的運用。包括行為地理學、歷史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交通地理學和商業地理學的交叉、滲透的研究;同時隨著網際網路和信息化的發展,導致如何開發這種虛擬的顧客范圍,結合電子商務方面的內容也將成為一個研究熱點。隨著GIS技術的推廣,在商業布局與商圈分析方面也有較大的研究價值;
再次,大城市商業郊區化或離散化的研究。國外郊區化主要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主要經歷了居住郊區化、工業郊區化、商業郊區化和辦公郊區化4個階段。目前國內已有學者提出中國大城市已有前兩種的郊區化現象出現。雖有學者已經對商業郊區化進行了試探性的研究,但很不深入;
最後,隨著全球化、國際化、區域化和大交通等的進一步發展,區域與城市物流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但是目前物流地理研究還相當缺乏,這為以後的商業地理學研究提供了較大的餘地。
商業地理學是研究商業活動地理現象和規律的學科。商業地理學是經濟地理學的分文學科,是人文地理學中發展最早的分支之一,從學科發展過程來說,也是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它主要研究商業活動的地理分布;商業活動與自然、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關系;商業活動的空間組織或地域結構規律等商業活動的地域特點。商業地理學研究商品生產的地域分布、運輸條件、貿易和市場等商業活動的空間特點。
❷ 計量地理學常用的模擬預測方法有哪些
1,投入-產出模型。
2,線性規劃模型。
3,整數規劃。又稱分配問題模型。
4,混合規劃。
5,非線性規劃模型。
6,多目標模型,即目標函數有一個以上時的數學規劃模型。
7,網路分析。
8,馬爾可夫鏈模型。
9,控制論模型。
10,大系統理論與方法。
11,系統動力學模型。
12,其他方法與模型。
❸ 計量地理學和傳統的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有何差異
計量地理學的產生是、在研究的事物的時空分布、相互關系、地理區劃乃至進行地理要素的預測、分析和控制過程中,必然獲取大量的數據資料,為了對這些資料進行系統整理,從而闡明地理現象的規律、理解地理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更好的為生產建設服務,在地理學的研究中引入了數學方法產生了計量地理學。
所以計量地理學和傳統地理學最大的不同便是加入了數理統計分析法、運籌學分析法、系統分析方法和模擬分析方法等,使地理學實現從定性到定量化的發展。
❹ 試列舉幾個計量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計量地理學方法是把數學方法(統計學、多元統計學、隨機過程、運籌學、系統控制論)和計算機技術應用於地理學研究的方法群,是地理科學與數學方法、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
❺ 計量地理學有關區域劃分問題
或者我可以幫你歸納一下
首先,自然地理最最重要的就是氣候,因為高考最喜歡就是考氣候。最基本的你一定要知道---〉地球五帶的劃分界線:
南北緯60~90度寒帶 北邊的北寒帶 南邊的南寒帶 下同
南北緯30~60度 溫帶
南北緯30度之間 熱帶
就是靠緯度 而不是靠溫度
而高考,最喜歡考的是地中海氣候,地中海氣候的地區一定是在大陸西岸,在緯度30-40度之間,其氣候特點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濕潤。這是最基本的,然後就去地圖看看相關區域:例如南非的開普敦,歐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區。北美加利福尼亞地區,南美智利地區,澳洲的西岸地區。植被類型是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而在大陸東部,一般都會受到季風影響,屬於季風氣候。例如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的降水是屬於季風雨,夏季受到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所以我國的東南部(廣東,福建等)是亞熱帶上的綠洲。注意,在南北回歸線的附近地區基本上都是熱帶沙漠氣候,薩哈拉沙漠就在這條線上。看看美國的佛羅里達洲,跟我國的東南部地區氣候相似。因此夏季經常受到台風等侵襲。
還有一個氣候你一定要知道的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在緯度40-60度之間大陸西岸的地區.所以我國沒有這樣的氣候,而英國倫敦,加拿大西部就屬於這個氣候類型。這個氣候的特點是冬暖夏涼,年溫差小,常年濕潤。加上太陽輻射比較弱,所以最利於草皮的種植(所以英國足球才名聞於世).
這就是我對氣候的一些總結。
至於等值線,你要知道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零度等溫線等。這你就要看地圖,把一些主要的城市記住。比如說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其以南地區就是年降水量多於800毫米,以北地區則少於800毫米。但是一般高考都喜歡考地形的等值線,你要知道如何判別山脊與山谷---〉在看等高線地形圖的時候,如果線向數值高的方向凸,那就是山脊,而山谷就是線向數值低的方向凸。能夠判別出山脊和山谷之後,要知道山谷是有利於發育河流,如果是在盆地附近,更是天然的蓄水庫。
關於光照,地球公轉自轉,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太陽直射和時差的求解。地球上有五帶,是根據太陽輻射而劃分的。地球上每個地區的日照並不一樣--〉因為有黃赤交角,而且太陽直射點一直在變。要知道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每年有兩次正午太陽高度角是90度,一般來說夏至是北半球地區晝最長,夜最短的一天。冬至則相反。要記住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日期。春秋分全球晝夜平分,但是赤道地區終年晝夜平分。時差計算就是東加西減,每相差15經度就相差1小時,因此全球有24個時區(360/15=24)。要知道零度經線(本初子午線)穿過英國倫敦,所以英國倫敦在0時區。北京是在東經120度北緯40度附近地區,處於東八區,因此比英國倫敦「快」8個小時。
另外,一定要牢記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東經160度和西經20度
以上是我對高中地理考試的一些總結
有什麼不明白可以給我發email....
❻ 計量地理學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數量地理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有:
1、研究地理要素的描述統計和數量分析技術;
2、研究地理系統的分析方法、數學模型的構造和應用,以及數學模擬(模擬)技術;
3、研究地理資料庫、地理信息系統、專家系統的設計和應用;
4、研究地理預測和決策的方法、程序和模型;
5、研究地理學理論表述的數學形式。
(6)計量地理分類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發展趨勢:
在現代地理學的發展中,數量地理學和地理學的理論研究有進一步匯合的趨勢,這一趨勢是以地理學研究中的理性主義、實證分析方法的發展為背景,也與世界各國20世紀以來科學發展的潮流相一致。
數量地理學與生產實踐進一步結合,其具體方法和模型也在不斷更新,在地理學其他分支學科中的應用也將越來越廣泛。
各類專題性地理數學模型(如住宅政策與住宅選擇模型、大城市區內與區際人口遷移模型)正成為數量地理學研究的重點方向。一些地理學者已開始研究建立數量地理學的系統理論。
❼ 誰知道地理方面的都有哪些分類啊
地理學沒有一個公認的分類體系。在西歐,地理學分為通論地理學(即部門地理學)和專論地理學(即區域地理學)兩部分,通論地理學中分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分支下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前蘇聯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兩大分支,然後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西方學者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或分為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利用生物學來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地理學、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動物區系樣式,利用數學、物理學來研究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它和其他太陽系中星體的關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間上地球變化的學科。
* 綜合性
o 綜合自然地理學 o 古地理學
* 部門性
地質學、地貌學 、岩層學、礦物學、氣象學、氣候學 、 水文地理學 、 土壤地理學 、 生物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 化學地理學 、 醫學地理學 、 冰川學 、 凍土學 、 物候學 、 火山學 、 地震學 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更注重地理學中社會科學的成分,從非物理的層面來考察整個地球的行為模式,是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及人類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可以被劃分為以下及格廣義的分支:
社會文化地理學1 人種地理學 2 人口地理學 3 聚落地理學 4 社會地理學 5 文化地理學 6 宗教地理學 7 語言地理學 經濟地理學1 農業地理學 2 工業地理學 3 商業地理學 4 交通運輸地理學 5 旅遊地理學 6 公司地理學(企業地理學) 政治地理學1 軍事地理學
* 城市地理學
其他分支學科* 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方誌學-理論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景觀生態學-地理信息系統,其中地圖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地理實察方法,可合稱為地理技術方法學門。
❽ 怎麼評價計量地理學
計量地理學(Quantitative Geography)是一門方法論學科,它主要運用數學方法和計算機應用技術,通過建立地理模型,定量地分析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模擬地理系統的時空演化過程,從而為人地關系的優化調控提供科學依據。
計量地理學又稱為「數量地理學」,是應用數學方法研究地理學方法論的學科。是地理學中發展較快的新學科。它運用統計推理、數學分析、數學程序和數學模擬等數學工具,憑計算機技術,分析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種要素,以獲得有關地理現象的科學結論,在地理學的自然與人文的傳統領域,不斷取得開拓性研究結果。
❾ 地理學的數學方法
雖然我覺得你問的應該是地理學的教學方法,但還是回答你地理學的數學方法,地理學在20世紀60年代掀起了計量地理的革命,呵呵,說白了就是用建模的方式來模擬各種地理現象,而摒棄傳統的描述性語言。計量地理學根據不同的地理問題,有不同類型的數學解決方法,偏重於統計學,具體的數學方法很多,你可以參考下《計量地理學》和《地理學的數學方法》。其他的方法也被廣泛的應用,如博弈論等。由於地理事物的綜合性和復雜性,數學方法只能作為一個方面而被應用,目前還不能替代描述的方法。
❿ 計量地理學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這個內容其實是有很多的,我們只需要正常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