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中學地理教案如何設計

中學地理教案如何設計

發布時間:2023-01-31 04:48:01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

教材是死的,不能隨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課怎麼上全憑教師的智慧和才幹。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一

《農業的區位選擇》

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

從容說課

本節內容較為系統、詳細地分析了影響農業區位的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農業的區位選擇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因此在發展農業生產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過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 種植 和澳大利亞牧場的對比,引出區位的概念以及農業不同區位選擇的原因。泰國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東南部在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生產特點方面的區別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加以對比。使學生理解:農業的區位因素主要有哪些?農業的區位選擇在本質上就是綜合考慮多種區位因素從而對土地的合理利用。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就較容易回答出兩地農業生產存在巨大差異的原因了。

圖3.3是本單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圖,是本單元的其他內容的基礎,教學中應在分析各個案例和「活動」的過程中反復運用,從而達到熟練應用的目的。P43的三個活動的設計在於幫助學生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好這一內容,以提高對學生探究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活動l和活動2在教學時應出示地圖,讓學生找到孟買、羅馬、江西泰和縣的地理位置。使學生建立空間概念,進而幫助他們分析這三個地區的地理區位條件。活動3是「我國_沿海地區農業景觀的變遷」,教學中需要出示一些這一地區的土地利用變化資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種作物的市場價格,最後引導學生分析說明農業區位的選擇受市場因素的影響。

P44案例1的目的在於說明農業的區位選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且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分析地中海農產品種類及消費地的變化,通過對法國和西班牙兩國的農業區位差異的比較,使學生學會進行地理區域比較的 方法 和思想。

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結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的形成過程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圖綜合,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原因,同時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l.從地理位置、自然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說明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通過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原因,訓練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不同農業地域景觀圖的比較,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利用圖表分析法、比較法幫助學生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

3.以具體案例引導學生理解法國和西班牙兩個國家農業區位差異,學會進行區域比較。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二

《大氣環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陸氣壓形勢。

3.掌握季風環流是大氣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4.了解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關系。

能力目標:

1.運用對比、類比方法,在三圈環流示意圖上理解、識記三圈環流、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的特點。

2.讀「亞洲季風」圖,會分析季風的形成,特別是東亞、南亞季風形成的區別。

3.讀1月、7月海平面等壓線圖,分析北半球海陸氣壓形勢。

德育目標:

1.通過三圈環流的學習,了解大氣環流對全球的熱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影響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的形成,認識地理要素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

2.理解我國的氣候深受季風環流的影響,從而能將所學知識用於實際,服務於社會。

教學重點

1.近地面氣壓帶和風帶的名稱、成因、對氣候的影響。

2.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受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高低壓中心名稱、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風的關系。

教學難點

1.三圈環流形成的動態過程。

2.季風環流形成,東亞與南亞季風的區別。

教學方法

1.啟發式教學,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一邊引導啟發,一邊畫板圖和讀圖講授有助於學生理解本課難點。

2.講授要循序漸進、前後呼應、步步深入,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最終促使學生對本節課知識要點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備:投影儀(片)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大氣時刻不停地運動著,運動的形式和規模復雜多樣,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運動,像上節課我們所學內容可以說是小尺度的大氣運動,也有規模很大的全球性運動。那麼,全球性的大氣運動又是怎麼樣運動?這就是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2.4全球性大氣環流」(板書)

新課教學:

具有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通常稱為大氣環流。大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汽得到交換,調整了全球的水熱分布,對全球的熱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節課主要講述典型意義的兩種環流形式:三圈環流和季風環流。下面我們先來學習三圈環流。

一、三圈環流(板書)

為了簡化起見,假設大氣是在均勻的地球表面上運動的,而且不考慮地球自轉的影響,此時,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度間的受熱不均。因而在終年炎熱的赤道地區,大氣受熱膨脹上升;在終年嚴寒的兩極地區,大氣冷卻收縮下沉。這樣,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氣壓,氣壓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極地,大氣由赤道上空流向兩極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區形成低氣壓,兩極形成高氣壓,氣壓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氣由兩極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極地之間形成了單圈閉合環流。如圖。

1.全球大氣運動——單圈環流(板書)

但實際上赤道與極地間的這種閉合環流是不存在的,因為地球時刻不停地自轉著,大氣一開始運動,馬上就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三圈環流。

2.全球大氣運動——三圈環流(板書)

由於地球時刻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著,此時仍然假設地表性質均一,則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以北半球為例,說明此時大氣運動情況。

赤道地區上升的暖空氣(畫箭頭①),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極上空(南風),受地轉偏向力影響,由南風逐漸偏轉成西南風(畫箭頭②),到30°N附近上空時,風向偏轉到與等壓線平行,變成了西風。這樣氣流就不能繼續向北流向北極,而是變成自西向東運動了。由於赤道地區上空的空氣源源不斷地流過來,又不能繼續北進,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積,空氣密度加大產生下沉氣流(畫箭頭③),這樣使得低空氣壓增高,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在低空,氣壓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氣壓帶,大氣在向南流動過程中逐漸向右偏轉,形成了東北信風(畫箭頭④)。這樣在赤道與30°N之間形成一個低緯度環流圈。

(1)低緯環流(板書)

近地面,副熱帶高氣壓帶一部分氣流向赤道低壓帶流去。另一部分氣流向北流,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由南風逐漸向右偏形成西南風,也叫盛行西風(畫箭頭⑤)。與此同時,從極地高氣壓帶向南流的氣流,逐漸向右偏形成東北風,又叫極地東風(畫箭頭⑥)。盛行西風與極地東風這兩支冷暖不同的氣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氣流,在低空形成副極地低壓帶。上升氣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熱帶高氣壓帶上空(畫箭頭⑦)為補充副熱帶高氣壓帶下沉氣流的來源(畫箭頭⑧)。這樣在30°N與60°N之間形成一個中緯環流圈。

(2)中緯環流(板書)

北緯60°附近的上升氣流,另一部分流向極地上空(畫箭頭⑨),補充極地高氣壓帶下沉氣流(箭頭⑩)。這樣在60°N與極地之間形成一個高緯環流圈。

(3)高緯環流(板書)

在南半球,同樣存在著低緯、中緯、高緯三個環流圈。由於南半球的地轉偏向力使氣流向左偏轉,所以環流的方向與北半球不同。

這樣,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投影圖)

7個氣壓帶即:赤道低氣壓帶,南、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南、北半球的副極地低氣壓帶和南、北半球的極地高氣壓帶。

在氣壓帶之間的風帶為:南、北半球的低緯信風帶,南、北半球的中緯西風帶,南、北半球的極地東風帶。

問:赤道低氣壓帶與副極地低氣壓帶的形成有何不同?極地高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成因有何差異?

赤道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是由於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運動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熱力原因形成的。副極地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是大氣運動所引起空氣質量的變化而形成的,因此,這兩氣壓帶是由動力原因形成的。

由於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導致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作周期性的季節移動(讀圖2.17)。就北半球來說,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有規律地南北移動,常使同一地區在不同季節出現完全不同的天氣、氣候狀況。

承轉:上述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是不考慮海陸分布和地形影響的理想模式。實際上,地球表面並不是均勻的,由於海陸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響,大氣環流實際情況比理想模式要復雜得多。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二、海陸分布與大氣環流的影響(板書)

請同學們先讀圖2.18「7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和圖2.19「1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分析一下南、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的分布有何不同特點?

從圖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基本上沿緯向呈帶狀分布,特別是南緯30°以南的地區,而北半球氣壓帶則斷裂成塊狀,特別是亞洲與太平洋地區氣壓帶被_一個個范圍很大的高壓區和低壓區。

問:為什麼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上南北半球的氣壓分布有這樣的差異?

投影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圖,對照1月和7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就可以看出這是因為南半球海洋面積占絕對優勢,北半球的陸地面積顯著增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的緣故。

問:海陸性質不一樣又是怎樣影響氣壓分布的?

在河裡或海、湖裡 游泳 的人,都有這個體會。盛夏的中午,如果你躺在岸邊沙灘上會感到熱乎乎的,而在水裡卻是溫和的;冬季恰好相反。這主要是因為海水的比熱比陸地大的緣故。在同樣的太陽照射條件下,海水溫度變化比陸地要緩慢得多。夏季,大陸上的氣溫比海上氣溫高得多,形成熱低壓;冬季,大陸上的氣溫比海上氣溫低得多,形成冷高壓。海陸的熱力性質差異,從而影響到海陸的氣壓分布。具體的氣壓分布情況,請同學們再來看圖2.18和2.19。

從7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圖上可以看出,副熱帶高壓帶被大陸上的熱低壓所切斷,特別是亞洲大陸夏季增溫強烈,亞洲熱低壓(又叫印度低壓)最為突出,這就使副熱帶高壓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壓和北大西洋的亞速爾高壓。在1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圖上,副極地低壓帶也被大陸上的冷高壓所切斷,尤其是亞洲高壓(又叫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勢力,控制范圍最廣。亞歐大陸的東部幾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這就使副極地低壓帶也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壓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島低壓。

冬、夏季海陸上的這些高、低氣壓中心,勢力強,范圍廣,稱為大氣活動中心。它們隨季節而南北移動,對世界各地天氣、氣候有著重大影響。這些大氣活動中心位置和強度一旦異常,就會造成世界各地天氣和氣候的異常。

同學們課後要閱讀「副熱帶高壓與我國的降水和旱澇」,了解一下副高對我國天氣和氣候的影響,副高的位置和強弱一旦異常,會引起我國哪些不同地區的水旱災害等情況,從而認識規律,認識自然。

綜上所述,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我們可以簡單歸納為以下幾點:(投影片)

承轉:以上我們了解了三圈環流和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情況,季風環流也是大氣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氣候深受季風環流的影響,那麼下面我們來學習季風環流這部分內容。

三、季風環流(板書)

首先請同學們看課本了解什麼是季風?

1.季風的概念(板書)

大范圍地區的盛行風隨季節而有顯著改變的現象,稱為季風。

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和圖2.20「亞洲季風」,看看季風主要分布在什麼地方?風向怎樣變化?

2.季風分布及其風向(板書)

季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地區,這一地區夏季吹東南風,冬季吹西北風。正如歌曲「黃土高坡」中唱到的「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實際上指的就是東亞季風。

問:為什麼亞洲東部的季風最為典型?風向的季節變化情況又是如何形成的?

3.季風形成原因(板書)

亞歐大陸是世界的大陸,太平洋是世界的大洋,東亞居於兩者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使海陸的氣溫對比和季節變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區顯著。冬季,東亞大陸位於蒙古西伯利亞高壓的控制之下(見圖2.20),海洋是低壓,這樣在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氣流由陸地指向海洋,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於是在東亞地區冬季形成西北季風。同樣道理,夏季,東亞大陸受印度低壓控制,海洋上則是高壓,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東亞夏季刮東南風,由此可見,東亞季風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導致冬夏間海陸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而形成的。

冬季,東亞盛行來自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前緣的偏北風,低溫乾燥,風力強勁;夏季,東亞盛行來自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北部的偏南風,高溫、濕潤和多雨。

讀圖2.20,同學們再看一下我國西南地區及印度一帶的風向的季節變化情況又是怎樣?

從圖上可以看出,我國西南地區及印度一帶冬季是東北季風,夏季是西南季風。

問: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又是怎樣形成的?

冬季,南亞地區也受蒙古——西伯利亞高壓的影響,在海陸間由於海陸熱力差異從而形成東北季風;夏季,則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北移,氣壓帶和風帶位置也隨著北移,這樣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就北移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向右偏轉而形成西南季風。

由此可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是形成季風的重要原因,但並不是惟一原因。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等也是形成季風的原因。

我國氣候深受季風的影響,同時季風也給我國帶來一些好處,請同學們看「活動」2,討論季風給我國帶來哪些好處。

舉例如下:

在世界上北緯15°~30°的緯度帶上,大都是乾旱的沙漠或荒漠。如西亞、北非。我國處於這一緯度帶上的長江以南地區,所以成為降水豐沛的「魚米之鄉」,主要是受惠於雨熱同期的季風氣候。

受季風氣候影響,夏季,我國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溫,而且比世界同緯度的許多地區氣溫偏高。夏熱是我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勢,使我國廣大的北方地區都能種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溫作物。我國水稻、棉花的種植界之北,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在高溫季節,農作物生長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又是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最多的季節。雨熱同期的季風氣候,是我國非常優越的氣候資源,對農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長都十分有利。

課堂練習:

住在海濱或去過海濱旅遊的同學,都會有這種體會:盛夏白天,站在海邊,只覺海風習習,暑熱盡消。為什麼白天風由海洋吹向陸地(海風),夜間風由陸地吹向海洋(陸風)?

解析:如圖所示

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白天(如左上圖),陸地增溫快,在近地面形成熱低壓,高空形成高壓;海洋增溫慢,相對形成近地面高壓,高空形成低壓,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氣流從高壓流向低壓,就形成如圖所示的環流圈,由於近地面是由海洋高壓指向陸地低區,所以白天風由海洋吹向陸地形成海風。這就好比東亞夏季風的形成。

夜晚(如右上圖),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在近地面形成冷高壓,高空形成低壓;海洋則正好相反,在低空形成低壓,高空形成高壓,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氣流形成如圖所示的環流圈。因此,在低空氣流由陸地流向海洋,所以夜晚風由陸地吹向海洋形成陸風。這種形成過程好像似東亞的冬季風的形成。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大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主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其中典型意義的是三圈環流和季風環流。

首先,要求同學們明確三圈環流的形成同樣受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等因素的影響。全球氣壓帶和風帶是大氣環流在近地面的結果。

其次,理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對大氣環流的影響,表現在隨季節而改變的氣壓帶和風帶沿緯向的分布被破壞,北半球尤為明顯。

再次,掌握季風的形成和風向的變化情況,以及季風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三

三個經濟地帶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三個經濟地帶的劃分依據,掌握各地帶的位置和范圍;了解三個地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等方面的差異;了解地帶性經濟差異的影響因素。

2、理解地帶性經濟差異是自然、社會和經濟等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培養學生綜合、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1)三個地帶的經濟差異;(2)地帶性差異的影響因素

2、難點:如何理解三個經濟地帶差異性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以及各地區未來的發展方向。

三、教學課時:1課時

四、教具學具准備:多媒體課件,投影儀等。

五、教學方法:講授法,啟發法,討論法等。

六、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同學們!前兩節我們從自然方面看了我國的區域劃分和各區的差異。現在讓我們從經濟方面來看一看我國的區域劃分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來比較一下它和從自然方面劃分有何不同,它們之間的聯系又是什麼?好,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開始本節內容的學習。

[板書]1.3我國的三個經濟地帶

一、三個經濟地帶的劃分

[提問]請同學回答一下我國三大自然區是如何劃分的?(可找同學回答,也可同學們集體回答)。

[承轉]對。三大自然區的劃分主要以自然因素為依據,在我國,氣候和地貌是決定我國自然地理環境差異的兩個基本因素。那麼經濟地帶的劃分依據是什麼呢?是依照各省級行政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來劃分的。

[板書]劃分依據:各省級行政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東部(12個省市區);中部(9個省區);西部(10個省市區)

[活動]取出教學掛圖《中國的三個經濟地帶》

[設疑]請同學們看圖,想一想經濟地帶的劃分和自然地域的劃分有什麼不同?它們又有何聯系呢

[ 總結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他們的不同之處:1、劃分依據不同。(前面已說)2、界線不同,自然區的界線是與自然因素有關的,而經濟區是以省級行政區界限劃分的。3、范圍不同,東部和中部經濟區的區域大致和東部季風區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乾旱半旱區的一部分),西部經濟區包括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大部分和整個青藏高寒區。

它們的聯系:自然條件的優劣有經濟社會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同學們還可以繼續考慮自然區域經濟還有什麼差別和聯系)。我們談了自然區和經濟區的差別,那我們來看看各個經濟區之間有什麼差異呢?

[板書]二、三個地帶的經濟差異

[敘述]三個經濟地帶在許多方面都有差別,其中比較突出的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速度。

[板書]1、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1)GDP:是一個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它通常代表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2)三區比較:

東部中部西部

最發達較發達較落後

2、經濟發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個地區國民經濟的發展潛力)

東部中部西部

最快較東部慢西部較慢

[敘述]同學們可看圖1.10三個地帶GDP的增長並回答提出的問題。為什麼同在一個國家,不同區域會有差別呢?而且差別可能還很大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看一看地帶性差異的影響因素。

[板書]三、地帶性差異的影響因素

[敘述]我們講了三大自然區的的各區特點,由於氣候和地貌的不同,使得對農業、工業和其他產業受到和大的影響。如青藏鐵路的修建要比其他地區就要困難,農業更是顯而易見了,東部農業發達,中西部農業發展水平就不很高了。區位上,東部臨海,具有開放和便利的海運。中西部距海較遠,長期處於閉塞狀態。

[板書]1、自然因素

(1)自然條件:氣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2)地理區位:是否臨海、交通區位等

[敘述]我們看了自然因素對地帶性差異的影響,下面我們看一看社會和經濟原因。

[板書]2、社會和經濟原因

[敘述]請同學們看課本P11的內容,然後我們總結一下。

[板書總結](1)歷史原因:使社會經濟基礎不同;

(2)人的思想觀念:東部較開放;

(3)產業結構:東部較優;

(4)政治原因:我國改革開放是從沿海開始的。

[總結]同學們本節我們就講完了。但留給我們思考的內容卻是紛繁復雜的,需要我們多讀書,多思考才能使我們學的知識更扎實,進一步達到學以致用。現留一個思考題請同學們思考,討論。問題:如何理解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共富"重要理論?(提示:請從地理學角度加以思考)。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相關 文章 :

★ 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大全

★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

★ 高中地理知識點大全

★ 高中必修三地理第五章特色教案

★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轉和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與高一新生學...

★ 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二章教案

★ 最全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 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設計大全

★ 最新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 高一地理學習方法和技巧大全

⑵ 初中地理的教學方法

初中地理受考試形式,學科地位的影響,普遍不被重視,如何提高課堂效率,促進有效教學的真正發生,我談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地理教學優質的方法

一、因材施教,方能有效

  學生的素質是多層面、多方向的,並且學生間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要想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教學必須強調個性化和多樣化,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個體的發展需求,就拿「中國的行政區劃」一課來說,由於學生存在明顯的個體化差異,這時在教學時就要因材施教,要讓學生們融入到這堂課中,對於基礎知識薄弱的孩子,可以巧設情景,引起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在課堂中可以利用中國政區圖拼接模型,將一些具有特殊輪廓的省區,進行聯想,找到與實際生活相近的事物進行聯想記憶;對於基礎掌握較好的孩子,就要充分發揮教師的語言魅力和個人風格,為這些學生搭建平台,讓他們主動的拿著模型訴說自己的收獲,釋放成功的喜悅,讓其自始至終感受到地理給他帶來的快樂;相對於想要提升的孩子,則可以藉助課外拓展延伸知識,滿足他們的求知慾,利用一切資源調動他們的進取心,最後再回歸到課本中來,落實到練習檢測、課後輔導上,學以致用。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地理課堂上找到了歸屬感,找回了自我,學習上有了持久的動力,隨之有效的課堂教學也實現了。這樣針對學習個體的能力、志趣等具體情況實行不同的教育,才能顯現其教育價值的最大化和進行效率的實質化。

  二、愛學樂學,方顯有效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不能整天想著灌輸知識。如果培養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多半。培養學習興趣是「照亮路途、指引行動,讓學生向前跑」的必要條件。如進行「南亞」教學時,先播放在生活中喜聞樂見的《西遊記》視訊片段,這樣會極大的調動學生的興趣,產生共鳴,對整節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投入到學習中。學生興趣濃濃,躍躍欲試,教師順勢引入新課,整個課堂就像「春風又綠江南岸」一般豁然展開。只有將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才能夠讓他們主動的去學習,而不是被動的去接受知識,讓學習成為沉重的負擔。

  三、把握學情,事半功倍

  心理學研究認為,5—6歲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0—15分鍾,7—10歲約為15—20分鍾,10—12歲約為25—30分鍾,12歲以上能持續30分鍾以上。40分鍾的一節課,學生的注意力隨教師講課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開始上課時,學生的注意力逐步增強,中間有一段時間學生的注意力保持較為理想的穩定狀態,隨後學生的注意力開始分散。可見,人的注意力是很難長時間集中的,教學上通常每節課只安排40到45分鍾,就是這個道理。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讓老師連續聽一天的課,學生在學習知識時總是「打折」的原因就會心知肚明。為此,在教學時要把握好教學的黃金時間,合理控制課堂節奏。科學的安排40分鍾的教學時間。每節課的前5分鍾,溫故知新,創設情境,激趣設疑;中間25分鍾是課堂教學的黃金時間,是學生學習的積極時間,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學重點應以講為主,突破重點和難點;後面10分鍾,是學習的消極時間,教學重點應以練為主。同時智慧型的教師更加註重創設愉快的氣氛,這樣可以適當延長黃金時間。人在快樂中學習,學習更主動,接受知識更快。有笑聲的課堂教學,教學效率會更高。例如,在教學《美洲》一課時,對比分析完南、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之後,學生的注意力開始下降,我播放了一段關於「巴拿馬運河」的視訊資料,厚重而富有磁性的聲音吸引了同學們的目光,學習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認真的觀看視訊資料,把課堂氣氛又推向了下一個 *** 。原本消極的學習時間又變成了黃金時間,使學生高效地完成了整節課的學習。除上述之外,教師的提問也可據學情設定。教師的課堂提問除了針對教學目標中的重難點,同時也要關注到課堂中的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設定提問。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察其色,聽其言,見其行」,根據學生的反饋資訊,及時設計相應的課堂提問來調控把握課堂,起到檢查、鞏固和促進知識運用的作用。

  四、學有所需,方見有效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說的很實在,不能要求每個學生去掌握全部的知識內容,進行大容量的知識儲備。從學生的個體差異來說,這也是萬萬不能的。在學生之間,存在著對地理知識的不同需求,有對稀奇地理事物的「追隨者」,有對地理非常感興趣的「狂熱者」,有對地理知識求知好學的「進取者」,也有對地理深入探究的「渴望者」,種種這些,就決定了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知識拓展、練習檢測、課後輔導等方面,要做到統籌兼顧,教學生之所需,授學生之樂享,謀學生之發展,這樣的課堂才能是有效的、愉悅的、輕松的,這樣的教學方式才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比如,在學習「中國的地形」一課時,可以先描畫中國山脈的分布簡圖,這樣就有效的調動了地理事物「追隨者」的主動性,可以讓他們親身體驗到地理事物的存在;同時要求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描畫出此圖,還可以進一步提高要求,如「不看書自主速畫」「同桌間pk」等形式,這樣做可以得到「狂熱者」的青睞;在輔導畫圖時,提出一些中國山脈分布簡圖的描畫技巧、側重的考點等,這也讓「進取者」和「渴望者」在地理的學習道路上披荊斬棘,如獲珍寶,將他們的所需收入囊中。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所需的「秘籍」,地理教學何愁有效!從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崇尚因材施教,只有建立在學生學情之上的教學才是有效的,當學生學有所需,學有所成、學有所樂時,學生就會進入有效學習狀態。教師才能進入有效教學狀態。所以,開展有效教學研究必須多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因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

培養學習地理的興趣

1、看地圖玩,不要刻意去記了。如果你找不到動力,就可以以一個現實的問題切入,比如說去自助游,那就把地區的交通狀況的大致搞清楚不一定準確,但要有個整體概念千萬不要去背文字描述!養成一種形象的直觀感覺

2、愛上旅行…又是個燒錢的東西好處不說了。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自己規劃,千萬不要跟團!千萬不要跟團!千萬不要跟團!除非當地旅遊服務非常薄弱,必須要旅行社來幫你這期間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來選擇,比如坐在海邊發一個下午的呆也是很有趣的,不停吃東西也可以雖然我個人對這種行為深惡痛絕。你自己計劃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問題!很多發現!!!【像交通問題啊,路線選擇啊,不止是上網搜那麼簡單了,更要綜合自己個人的分析,慢慢來吧】

3、多看地理方面的課外資料比如《中國國家地理》啊那就買唄…,《地理中國》也可以拿出來看看有的時候這個節目會有點水……,紀錄片就看著耍嘛。補一個,個人認為航拍中國〉一般,技術還可以,但少了好片應有的氣質這些東西不好說是培養什麼能力或者教你什麼知識,老實說吧95%都不考。有些東西潤物細無聲……到時候自己都不曉得自己怎麼懂那麼多的 ´▽` 比如喀斯特地貌,課本當然不會講那麼細,但像豎井、天坑、落水洞這些都可以了解的。比如天坑旁邊壁上一般都有溶洞而且有兩個,一個水洞一個旱洞,之間有個豎井連線當然都是一般。如果搞懂了這個那成因還有什麼問題呀!【補:天坑也有不同成因】

4、整體、關聯的意識!!!整體、關聯的意識!!!整體、關聯的意識!!!對世界要有高度的理解。不要局限!!!面廣一點,鑽深一點。個個學科都有聯絡。這個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自然是一個系統人也是自然一部分哈,萬物皆互聯!探尋這種關系是一個美妙的過程,會上癮,至少我是。

⑶ 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學設計

寫好教學設計是 七年級地理 教師的職責。我整理了關於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初中七年級地理上教學設計
海陸的變遷

一、 學習和導學目標

1、知識積累與疏導: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和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2、技能掌握與指導:運用地圖說明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規律。

3、 智能提高與訓導:通過教材的組圖和資料補充,從中領悟到科學的探

究思路和 方法 。

4、情意修煉與開導:通過課堂活動,用實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增強學生的探究興趣。

5、觀念確認與引導:通過了解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使學生得到一次科學史 教育 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二、 障礙與生成關注

學生對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基本觀點,和對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規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認識不多,教者應通過引導或多媒體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

三、 學程與導程活動

教師准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准備:收集有關海陸變遷的資料。

(一)、創設場景 引出問題

用南通由海成陸的實例引出問題。

(從當地由海成陸的實例引出問題,不僅使學生感到好奇,也為今後學習 平原的形成和鄉土地理埋下伏筆。學生通過思考產生疑問,進而引出「滄海桑田」海陸變遷的話題。這就形成了教學的問題場。)

(二)、閱讀教材 自主學習

1、「滄海桑田」原為什麼意思?

原意為海陸的變更,後人用此 成語 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2、學生活動1: 看教材圖2.10——圖2.12 分別反映了哪些地理現象?

從閱讀材料和圖2.18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的 故事 中,我們得到了什麼啟示?

對學生的科學史和科學觀教育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應在教學中給予充重視。

(圖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學資源,也是教學媒體。利用好這些資源進行教學活動,這是教學情景場的主要表現形式。)

(三)、合作學習 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陸輪廓是怎麼形成的?

學生活動2:參考教材和課外知識分小組討論,找出(1)科學依據(2)科學理論,用自己的語言敘述。

(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了解海陸變遷的發現過程,從中領悟到科學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認識科學成果的形成是科學家們不斷進行科學探究的結果,形成教學問題場與教學情景場的疊加)

(四)、看圖釋文 形成概念

學生活動3:看圖2.19——圖2.24 說出六大板塊的分布、板塊運動、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規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師進一步引導,深化教學情景,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教學的情境場。這給學生一個很好的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學生的思維活動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強化,形成個體意境場,這為下面的探究活動創設了因人而宜的個體意向,形成了個體意向場。)

四、筆記與板書提綱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不變的(錯誤)

1. 地殼的變動

一、海陸的分布

2. 海面的升降

變化的——「滄海桑田 」 海陸變遷

3. 人類的活動

4. 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發現 偉大的假說

1、 大陸漂移——板塊運動

2、 六大板塊與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五 、練習與拓展選題

單項選擇題

1. 喜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 ( )

A. 喜馬拉雅山原來是海洋島嶼上的山脈

B. 喜馬拉雅山所在地區原來是一片汪洋

C. 海洋生物原來生活在山上

D. 有人將海洋生物帶到了山上

2. 幾乎全部位於海洋中的板塊是 ( )

A. 印度洋板塊 B. 太平洋板塊

C. 南極洲板塊 D 美洲板塊

.3.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亞歐板塊與( )板塊擠壓而成的 ( )

A. 印度洋板塊 B. 太平洋板塊

C. 非洲板塊 D. 亞歐板塊

4. 板塊張裂的地方常形成 ( )

A. 裂谷 B. 島弧 C. 海溝 D. 海岸山脈

5. 冰雪覆蓋的南極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這說明 ( )

A.南極地區好久以前,氣候非常暖濕

B.南極大陸原來處在暖濕的低緯,並形成了煤,大陸漂移帶到今天的位置 C.該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變而成的

D.南極大陸總體上向低緯漂移了

6.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 )引起的 ( )

A. 地球公轉 B. 地球自轉 C. 板塊運動 D. 海水運動

探究活動: 除了今天課堂上了解到的海陸變遷實例舉證外,課外還能找到哪些海陸變遷、地形變化的例證?請整理好有關資料後,在班上討論交流。

(學生通過對地球表面海陸變遷和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學習,初步建立起了個體意向場,其中包括解決問題的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態度方法、解決問題的情感和價值判斷,可以實現新課標的三維目標。)

六、 個別與重點輔導

學生名單略

七、 反思 與點評記錄

本課使學生初步了解了海陸變遷的科學依據和科學理論的基本觀點,使學生初步懂得了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對學生的科學史和科學觀教育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具有很高的價值。

整個學教過程注意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習慣,同時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於此。
初中地理課堂提問問題及對策
摘要:

課堂提問是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通過師生間的相互作用,達到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和鞏固知識等完成教學目標的目的。課堂提問是滲透在教學之中的,是有技巧的。但是,在實際調查中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著種種不合理的、不科學的課堂提問。 文章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俄羅斯》一節為例,指出初中地理課堂提問常見問題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

初中地理;課堂提問;問題;對策

一、課堂提問表面熱鬧,華而不實

在《俄羅斯》一課的教學中,出現了一些這樣的提問:「是不是啊?對不對啊?會了嗎?」等淺層次的、可問可不問的問題。這一類問題主要集中在 畢業 不久的教師身上。這些問題思維含量低、沒有深度,設置太過簡單,更像是為了提問而提問,把課堂提問當作了「完成任務」,根本沒有達到課堂提問的目的。課堂提問要科學合理,要在研究學生、教材和教法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設置問題。通常情況下,要在一節課開始處設疑,以便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要在知識的重點和難點處設問,這樣有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識;要在結尾處提問,師生共同 總結 歸納知識點,同時檢驗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

二、課堂提問問題缺乏層次性

在《俄羅斯》一節課中,教師共提出14個問題,其中學生回答不完整、不全面的有7個問題,需要教師引導、其他學生補充完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有的問題設置太難,學生理解不了;有的問題設置缺少鋪墊,教師急於求成。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有層次性地提出問題,尤其對於難點內容的提問,需要化整為零、各個擊破,把一個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循序漸進地解決,最終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針對不同的知識,課堂提問可分為低級與高級兩大類。低級提問針對的是不需要學生深入思考、判斷較容易的知識;而高級提問則針對的是需要學生深入思考,把「舊知」遷移轉換到「新知」,進而做出判斷的知識。據此,教師可以採取有針對性的提問,把不同難度的問題對應地提問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展示自我的機會,都能得到發展。

三、課堂提問的方法不當

在《俄羅斯》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共提出14個問題,其中有4個問題提問方法不夠合理,導致學生不知如何作答。針對這類問題,要求教師課堂提問的方法要得當。一方面,提出的問題要具有吸引力,能夠激發學生思考;另一方面,提出的問題不能過於復雜,避免學生不知道究竟在問什麼,更不知道怎麼回答。當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時,可以將其分解為幾個小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推進,最終得出正確答案。

四、課堂提問的時機選擇不當

在《俄羅斯》一節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觀看視頻,然後,教師針對視頻內容向學生提出了問題。教學設計得很好,可就是教師提問的時機選擇不當,在學生看完視頻後才提出問題,導致學生看視頻沒有針對性。類似的問題在其他的課堂上也出現過。有的教師課堂提問時,先點學生名字再提出問題,好像問題是為某學生「量身定製」的,和其他學生無關;還有的教師課堂提問時,剛一拋出問題,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和討論就讓學生作答。這些都體現出課堂提問的時機選擇不當,效果也大打折扣了。因此,我們教師在課堂提問時一定要選擇好時機,要避免隨意性。課堂上「什麼時候問」「問什麼」「向誰提問」必須建立在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

五、課堂提問過分依賴教案而缺乏隨機應變

在教學中,有的教師「一個教案走遍天下」,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時期的學生,都用同一個教案,並且過分依賴教案,缺乏隨機應變。學生是有差異的,我們教學不可能「一個教案走遍天下」。所以,課堂提問環節,教師要對學生傾注更多關注,並盡量走下講台,深入學生中間,關注學生的反饋,這是教學的契機,是進一步深化教學的出發點。滿意的反饋是進一步深入教學的基礎,不全面的反饋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錯誤的反饋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找出問題的症結。教學中的「生成」是鮮活、寶貴的資源,是不容忽視的。

六、結語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是有技巧的,它是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影響著學生的認知和教學目標的達成。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反思、改進課堂提問,以科學合理的課堂提問打造優質高效的課堂。

作者:劉江波 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四十一中學

看了「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學設計」的人還看了:

1. 初一地理教案設計

2. 初中七年級地理優秀教案

3.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4.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5.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免費下載

⑷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學設計

教案是 七年級地理 課堂教學設計的載體,是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級下冊地理教學設計,大家快來跟我一起看看吧。

七年級下地理教學設計
中 東(第一課時)

一、課程標准

1、 能在地圖上找出中東地區的位置和范圍,讀圖說出其地理位置的特點。

2、 能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中東地區石油資源的分布、生產、出口等情況。

二、教學重點

1、 認識中東地區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

2、 了解中東地區的石油儲量、生產和輸出在世界的地位及對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

三、講授 方法 和教學前准備

1、學生收集有關中東地區的資料,准備課上發言。

2、有關2003年美伊戰爭的錄象。

3、教學課件

四、教學過程

師 生 活 動

教學提示與建議

[導入]展示課件,談談同學們印象中的“中東”。

[講述、提問]:中東,我們對它的熟悉主要來自於電視、報紙等媒體的頻繁報道,這里已成為最受世界關注的地區。請同學說一說你所了解的中東是什麼樣?

[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發言,說一說中東地區的資源情況、政治局勢、宗教問題、領土問題等。

[教師]:播放一段錄象,內容有關美伊戰爭的簡單介紹,讓學生對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有感性的認識。

[教師]:從同學們對中東的介紹和我們看的錄象,我們想到一個詞,與中東地區最相關,那就是“戰爭”。為什麼中東地區戰亂如此頻繁?我們主要從地理位置、資源及 文化 來分析其根源。

[一灣二洋三洲五海之地]

[教師]:戰爭並沒有解決中東問題,能不能用非戰爭的方式解決中東 熱點 問題?今日我們用地理的角度來探究“中東”。

首先從“中東”名稱由來說起。

[學生]:展示課件,學生回答

[教師]:顯示中東地圖

這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中東”,對比“亞洲地理分區圖“所包括的國家和地區與什麼分區有類似之處。

[教師]:中東究竟有哪些國家呢?

展示課件

[學生]:讀圖

[學生]:配合學生回答,進行“三洲兩洋空間位置分布”課件演示

[教師]:請同學們讀中東地區圖,找到土耳其海峽和蘇伊士運河,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有何特點?

展示課件:

[學生]:土耳其海峽是歐洲和亞洲的分界限,蘇伊士運河連接著紅海和地中海,是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中東處在亞、非、歐三洲交界處。

[教師]:設問:如何評價中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二洋三洲五海之地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是兵家和商家必爭之地。使中東備受關注,成為熱點地區。

[轉折]看來地理位置確實給中東地區帶來深遠影響,可是,“獨木難成林”,還有沒有別的原因使中東成為熱點地區?下面我們繼續來學習。剛才我們談到“美伊戰爭”,美國插手中東問題的關鍵性原因?

[豐富的石油資源]

[教師]:石油用途廣泛,是重要的原料和能源,特別在現代化工業發展中,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

展示課件

而中東地區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

[學生]:讀53頁圖8。5,通過圖表了解中東石油的儲量、產量、出口量佔世界總量的比重。

[教師]:中東地區的石油,都集中分布在哪裡?主要產油國家有哪些?

學生:展示課件,中東石油集中分布地和主要產油國的位置。

[教師]:中東出產這么多石油,都是自己國家用嗎?當然不是。大部分石油都供出口。假如你是中東地區石油公司的老闆,你會把石油賣到哪些地方?選擇什麼樣的運輸路線效益最好?

[學生]:小組討論後寫下自己認為最理想的貿易國家和地區,並設計石油運輸路線,邊指圖邊闡述觀點:如為什麼選擇這些國家和地區做貿易,自己設計的運輸路線有什麼好處等。討論發言後完成53頁活動3,填出三條主要石油輸出路線。

[教師]:中東的這些國家靠出口石油賺了很多錢,石油出口成為它們的經濟支柱。請同學思考:這樣的經濟發展特點存在什麼樣的問題?

[學生]:從石油資源的不可再生,國力綜合發展來討論單純依靠石油出口對國家經濟的不利影響。

[小結]

中東地區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地理位置十分特殊。這里的石油資源豐富,在世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即給中東帶來更加財富,同時也使得中東地區局勢動盪,戰亂不斷,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成為一個長期“熱點地區”。中東地區的和平已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

課堂小結圖表:

[教師]:我們的解讀“中東”活動沒有結束,下節課我們再繼續。

活動

1、學生看錄像,讀圖培養學生地理讀圖能力

2、利用學生熟悉的時事熱點出發,引起學生興趣

二洋三洲五海是本節重點

採用填圖、添色等形式識記最基本的地理知識

了解中東戰略地理位置

讓學生學會利用圖表、地圖分析地理事物

學生思考(知識的遷移)

學生活動

問題升級

六、板書設計

第八章 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 中 東

一、長期的熱點地區

長期熱點地區

二、重要的地理位置

1、范圍

2、二洋 三洲 五海 之地

三、豐富的石油資源

1、石油儲存、生產、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

2、中東石油的分布及主要產油國

3、石油輸出路線

第八章 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 中 東(第二課時)

一、課程標准

1、通過讀圖分析,使學生了解中東地區水資源貧乏這一特徵,以有造成這一特徵的根本原因 ――氣候乾旱

2、使學生了解中東地區文化的多樣性,以及由於多種文化的匯聚而產生的沖擊,從而進一步了解中東地區成為世界焦點的原因

3、通過了解阿拉伯國家的一些風俗習慣,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對生活環境的適應性;通過了解以色列的乾旱農業,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對生活環境的主觀能動性。

二、教學重點

1、 中東地區乾旱的氣候

2、 中東地區的文化差異

三、講授方法和教學前准備

4、教學課件

5、查找一些資料和照片,內容包括以色列的乾旱農業以及中東地區的各宗教和民族

6、查找中東地區的新聞資料,分析其中的原因

四、教學過程

師 生 活 動

教學提示與建議

[導入]上節課我們已經了解中東地區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現在請大家看看這幅圖



展示課件:中東的河流圖

學生:沙漠面積廣大

講述:阿拉伯半島上竟然一條河流也沒有。想一想,為什麼這里沙漠廣布,河流稀少?

活動:“麥地那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圖”,請學生描敘熱帶沙漠氣候的氣候特徵。

展示課件:中東的河流圖

提問:上面的說明這里常出現很多國家爭奪一條河流的情況,你能解釋一下為什麼會這樣?

提示:由於乾旱氣候,才使水資源在這里顯得尤為珍貴

講述:

這樣的氣候特徵對當地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響呢?(閱讀材料課本56頁)

轉接:

既然這里水資源如此缺乏,那麼這里能不能發展農業?

(可以發展節水農業)

展示圖片:(以色列的節水農業、噴灌、滴灌)

解釋:

以色列國土三分之二都是沙漠,全年7個月無雨。然而,正是在這塊貧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人靠科學用水,建成了現代農業,令世界驚嘆。滴灌使水、肥利用率高達90%,同時防止了土壤鹽鹼化。

小結:

我們中國西部也有與以色列相類似的情況,在農業生產上,也應該向他們學習。

轉接:

我們已經了解了中東地區戰爭頻繁的自然原因,有沒有人文原因?你們已經查找了中東地區沖突的相關資料,誰能為大家分析一下?

(民族、種族、宗教、領土、歷史等方面)

總結 :

學習了這一節內容,你們應該對中東地區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請大家回去寫一篇小論文,對中東戰爭根源從地理的角度進行全面的分析。

六、板書設計

第八章 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 中 東

四、貧乏的水資源

水資源分布特徵:分布不均、多國共用

解決辦法:

(1)淡化海水(沙烏地阿拉伯)

(2)節水農業(以色列)

(3)從外引水(阿富汗)

五、文化差異
初中地理多媒體課堂教學優化
摘要:

社會的發展讓人們步入信息化時代,電子產品在人類日常生活中已成為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就教學領域而言,多媒體已經廣泛運用於大部分學校,使教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本文就多媒體教學對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方面進行了分析,以便對多媒體課堂教學有更直觀的了解。

關鍵詞:

多媒體課堂;初中地理;含義;現狀;有效性

多媒體給教學工作帶來的直觀效果最為明顯。利用多媒體教學能彌補傳統教學的缺陷和問題,打破以文本解析、圖片展示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多媒體能從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方面來促進學生學習,這是傳統教學無法做到的。尤其像地理學科,需要用到的地圖、圖片多,多媒體可以為老師和學生提供大量標準的資源。學生也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課後復習、拓展、考試等,滿足學生學習要求。多媒體教學是課程改革的產物,體現了教學的與時俱進。

一、多媒體課堂教學含義

多媒體課堂教學是指 教育 者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制定好的教學目標和所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應用現代電子教學媒體,並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的教學過程,以多感官全方位的形式刺激學生學習神經,優化教學結構,提高教學質量。目前常用的多媒體教學基本上都是藉助於多媒體計算機和先前制定好的教學軟體來進行教學活動,因此現階段的多媒體教學又被成為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教學是利用計算機、網路、通訊等技術來實現對教學、教研等活動的規范管理,將信息進行歸類整理、集成,數字化,以構成統一的用戶管理、資源管理和許可權控制。

二、多媒體課堂教學現狀

1.據有關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學校教學對多媒體的利用在逐年增加。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有目共睹,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教育部提出今年將實現全國中小學生互聯網接入率百分之九十五的比例要求,基本實現全國中小學生都有多媒體的輔助教學。超過半數的普通教室要配備多媒體設備,加大對條件相對較差的農村和偏遠山區的扶持力度,盡可能讓這部分學校盡快使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以滿足學生的學習。

2.就目前初中地理課堂來看,多媒體給老師和學生帶來了直觀便利。我作為初中地理老師中的一員,對此深有體會:多媒體節省了上課作圖、板書和知識鏈接的時間,並且通過多媒體作圖和板書比傳統在黑板上板書要准確、工整得多,更能幫助學生有效理解和記憶。多媒體超大容量的存儲功能減少了傳統紙質資料的浪費,降低了資源的消耗,能將相關知識和需要拓展的知識點進行鏈接,將其快速、准確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滿足學生課外拓展知識的學習。

3.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也存在相應問題。教育者把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進行有機結合,能讓學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若教育者沒有把握好對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度”也會導致一些問題的出現。例如,多媒體在節省老師板書、作圖時間的同時,也在無形中相應地加快了課程進度,導致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記筆記和消化課堂內容,不利於學生課後的鞏固和復習;網路教學常常會在課堂教學進行中彈出與教學無關的信息和畫面,分散學生注意力。這就需要老師結合課堂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在利用多媒體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保證教學質量,把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

三、多媒體課堂優化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1.有利於提高初中生的興趣和主動性。利用多媒體進行初中地理教學能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過程中,初中地理老師通過電子白板展示,將知識點以圖、文、聲、像的具體形象方式來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和積極思考,刺激學生的眼、耳、口、手、腦多種感官,使得學生思緒處於較為興奮的狀態,手腦並用,集中注意力,提高上課效率。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興趣教學是現代教學的要求,也是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多媒體能很好地發揮情景教學優勢,其豐富的色彩、真實的畫面、精準的地圖和數據,能讓學生融入一種較為真實的學習場景,親身體現和感受所學地理知識的真實場景,加深印象。情景教學能大大提高初中學生對地理的關注和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2.有利於鞏固理論知識並有效把握重難點。多媒體可以鞏固理論知識,並有效把握重難點。初中地理相對來說比較抽象,經常需要學生在腦海里呈現地圖、地貌,分析地理信息。有時候單靠老師一人的講解,學生理解起來很費力。若藉助多媒體的形象展示,能將地理知識無形化有形,讓學生更為直觀地看到信息圖和信息網,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3.有利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初中地理概念的學習需要學生“有感而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以前的傳統 教學方法 ,基本都是老師一遍遍解釋文本,再配合例子讓學生理解。但地理本身就是一門空間性和立體感強的學科,全靠老師的講解很難讓學生在課堂上吸收知識,也無法幫助學生構建空間概念。而巧用多媒體可以讓學生形象地看到地球的內、外部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地理知識,也能幫助學生構建地理的空間概念, 發散思維 ,從而更好地掌握地理運動規律和分析地理現象。

4.有利於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和健全學生的道德品質。多媒體通過圖、文、聲、像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地理知識,能刺激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白電子白板豐富的色彩和真實的聲音能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健全學生的道德品質。多媒體更多的是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沖擊,絢麗的色彩和整齊規則的排版格式,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科技進步給課堂帶來的審美改變。

總之,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教育領域革命性的改變,它給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缺陷,豐富了教學手段和內容,使課堂教學充滿樂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教育者應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做到傳統教學和現代教學有機結合,形成互補,使教學優勢發揮到最佳狀態。

作者:付飛飛 史波 單位: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第二中學

參考文獻:

[1]王樹聲:《中學地理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李家清:《中學地理教學設計與案例研究》[M].科學出版社,2012。

[3]劉瑩:《初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情境的創設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4。

[4]施良方:《學習理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⑸ 初中地理如何教學

一、更新教學觀念,將知識學習要求的程度降低,是開展悟性教育的前提條件。
初中地理作為次科存在教學時間不足,學生學習重視程度不夠的實際情況。地理科要求知識點掌握的程度,雖然每年都有所下降,但實際上一些知識點還是比較難於掌握,遺忘率非常高,如資源中礦產的分布、降水的分布規律等,如果硬要學生去死記硬背,會嚴重打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要做到教學上使學生通過「悟」來學習,就必須要求教師在教學思想上放下包袱,對一些難懂的知識點只要求學生知道便可以了。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去感悟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慾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也即是開發學生的潛力,在此基礎上就能更好地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對地理科的好感,為將來高中地理的高層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自主的學習方法是「悟」的要決。
各學科的學習基礎都是興趣。地理作為次科,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其教學更需要引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否則學生會放棄地理這一科。但地理課本的知識編排過於嚴肅,趣味性不足,故事性不強,這就需要教師想辦法開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動和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觸類旁通,做好引導,理論聯系實際來理解。
初中地理知識基本上是與實際聯系得較為緊密的,很多的理論都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找到例證,如太陽、月亮的東升西落引證了地球的自轉;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證了地球的公轉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充分利用這些體驗來引導,如講到環境保護時,我們不應單純講應如何做,更應讓學生親身體驗家鄉黑水河的可怕、廢氣嗆人的滋味,同時讓他們寫上一份調查報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講述南方地區的自然特徵時,就可以讓學生根據番禺地區的自然特徵去理解。
2、情景感悟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方法。
由感性思維轉入理性思維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途徑,而地理知識的直觀感悟更是比較可用的。如講述到沙漠地貌時,讓學生從一張清晰度高的實物景觀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氣候乾燥特徵,其效果比老師講一萬句有用得多。又如講述南北氣候異同時,用兩張南北方特色景觀的圖片進行對比,再加上表格練習,學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講西歐和北美氣候和地形關系時,運用寥寥數筆的簡筆畫畫出兩個地區的差異,再由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效果更好。
3、教學中運用對比的方法來使學生有所「悟」。
運用對比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從中找出知識間帶規律性的東西,如說到南方地區時,可讓學生用北方地區來對比,找出南方地區獨有的自然特徵;又如講到北美的氣候與地形的關系時,可用歐洲氣候和地形的關系來比較,就能使北美的氣候特徵鮮明突出。通過對學生進行對比思維的培養,就能使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自覺進行知識的橫向或縱向聯系,樹立地理知識的全局感。
4、合理的討論是啟發學習的好方法。
過去,我們的教學一直強調提問、講授、嚴肅的課堂紀律,卻從來沒有安排學生討論,其實這是個誤區,其實,只要教師調控得當,預留一定讓學生自主學習、進行討論的時間,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講述南極大陸的氣候特徵時,列出幾個引導性的提綱,如:對氣候影響的四大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對南極氣候的影響等,讓學生討論其成因,通過過去積累下來的思考方法,引導學生推導出正確的結果。
5、培養外展思維是「悟」的提高。
地理教學的感悟還在於舉一反三。地理課本的知識內容與一些時事問題密切相關,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去解決一些熱點問題,在增加地理知識的可用性的同時,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如講到西北地區時,就可由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徵延伸至開發大西北的熱點問題,讓學生根據所學有關西北地區的地理特徵,討論研究開發西北地區要解決一些什麼問題。通過討論,學生紛紛表示真正感到地理知識的實用性,學習的興趣更濃了。
6、開展多種多樣的地理課外活動,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地理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有益的補充,如果設計安排得當,則會極大地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我每年都組織學生進行觀星,面對滿天繁星,細聽星座的動人傳說,通過高倍放大望遠鏡觀察月亮上的環形山,學生的興致未曾如此高漲過。雖然,對於星座的知識,他們不一定會懂,但他們對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都被激發起來。
7、動手製作效果更佳。
自己設計並動手製造小道具或者收集地理小標本、地理小資料,會使學生從中悟出更多的地理知識。如講到南方的水稻土、紅壤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到郊外收集標本並進行觀察記錄,就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又如講到經緯線的分布時,在課前讓學生動手製作一個小地球儀,再進行觀察後完成表格練習,效果比教師費力講解效果好。
8、讓學生設計一些小表演或演示也能提高學生的悟性。
在地理教學中,有一些本來很有趣的知識內容卻被課本講述得非常枯燥,此時,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圖片、聲像資料或文字資料,進行自己設計的演示,效果也不錯。如講到旅遊時,課本的風光圖片非常有限,文字內容太過嚴肅,會做成學生感到難記的現象,這時可由學生擔任導游的角色,讓他們自己收集資料來講述祖國河山壯麗的風光和旅遊名勝分布的位置(可聯系交通中鐵路的分布),又或者讓他們製作相關內容的手抄報,以及風光照片進行演示等。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這些活動中感悟知識。又如講述廣州地區「三年一中變」的成果,就可以讓學生收集資料自主編輯,進行演示性講解,教學效果比老師講授好得多。
9、增強學生的閱讀機會,讓他們學會發問、懂得看書、學會查找資料,成為學習的主人。
地理的科普讀物有很多都是形式生動、圖文並茂、內容豐富的,如《少年科學》、《世界奇觀》等。教師應鼓勵學生多看書、多思考。安排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在課堂上講述課外所學的知識,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悟性。
三、要「悟」關鍵在於教者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地理知識之間帶有一定的邏輯聯系和規律性,學習上要悟,則要求教者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懂得知識間一般的聯系,引導他們去發掘課本上的知識,不要包辦一切。如在區域地理中,氣候一般都受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等的影響,氣候和地形等又決定了區域的自然特徵,而經濟特徵、人口分布和生活特色又受環境(包括政治環境和自然環境)、交通和資源分布的影響。教師可以在講課的基礎上,總結出區域地理學習的一般規律,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綜合法),為他們將來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好像講述青藏地區的特點時,由於前面已講述了多個區域特點,學生已大概掌握了區域特徵分析方法,此時,就不應再由教師講授太多,教者可列出幾個提綱式的引導問題,讓學生分小組研究解決,再由教師整理出思路。另外,也可以設立一個地理主題,讓學生按小組收集資料進行講解,效果也好。
小結
前面所講述的只是個人的粗淺見識。在實際教學當中,還需要對地理的教學要求進行一次全面的改革,特別是考試制度和內容的改革(現在有關部門已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使教師擺脫教材的困擾(初中地理教材編排過於嚴緊,缺乏輕松)以及作為次科的制肘(教學時間不足、課外活動時間和資金嚴重缺乏,教學用具欠缺等),做到教者放心、學者輕松的良好局面,只要使學生在初中階段真正對地理知識產生興趣就可以了。

⑹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天氣與氣候

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並能在生產、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

2、識別常用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養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

4、認識氣候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相互關系,形成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正確區別天氣與氣候;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教學用具:

多媒體投影儀。

學法指導:

1、「從生活實際入手,學習有用的地理」。學習時一定要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化枯燥為有趣,時時處處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戲中學習地理」。天氣預報的符號多而不好記,怎樣才能快速有效地記住呢?同學們之間不妨比一比、試一試,看誰記得快,或者堅持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節目,自己也學做天氣預報員,播報天氣預報。

教學過程:

導入課題:播放不同地區的圖片,展示不同地區的.生活環境,說明人類生活的環境存在很大差異,然後讓學生回答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區的環境差異?(氣候)「那麼世界的天氣與氣候是怎樣的呢?這一節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吧。」

投影:

第一節天氣與氣候

師:1、播放「上學路上的四幅圖」,讓同學們思考:這四幅圖中分別是什麼樣的天氣?(晴、雨、大風、雪)感受如何?(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回答天氣變化快還是慢?)引出「天氣」的概念與特點(學生通過讀書來回答)。

投影:一、天氣

1、概念

2、特點

師:「天氣是變化的,我們怎樣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氣狀況呢?在民間有許多關於天氣的諺語,咱們交流一下,看誰知道得多?」(師生交流,活躍課堂氣氛)。

投影:關於天氣的諺語。

過渡:「光靠諺語是不能准確掌握天氣變化的,那麼怎樣才能准確知道每天的天氣狀況呢?」(看天氣預報)

師:「通過什麼來知道天氣狀況呢?」生:「要靠衛星雲圖」。

投影:衛星雲圖。

師:講解衛星雲圖上的藍色、綠色、白色分別代表什麼?然後讓學生看圖回答,青藏高原和自己家鄉所在的位置是什麼樣的天氣?

設問:在天氣預報圖上怎樣識別天氣情況呢?(根據天氣符號)

投影:「常見天氣符號」圖,指導學生逐一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活動:1、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記憶天氣符號的比賽,看哪一組記得又對又快。2、選擇幾個天氣符號,看誰畫得好。

投影:「相信你能行」(目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興趣中獲取地理知識)。

師:結合「沙塵暴」的符號,補充沙塵暴的有關知識,同時讓學生思考我國西北地區為什麼經常發生沙塵暴?應採取什麼措施?(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投影:「風」的符號,設問:如何識別不同的風呢?(說明:第一,什麼是風桿、風尾、風旗。第二,風向的判斷。第三,風級的表示方法。)

投影:「考考你」(測試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過渡:「熟記了「天氣符號」,假如給你一幅城市天氣預報圖,你能當一次預報員嗎?」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氣預報圖」,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城市,發布天氣預報(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對天氣符號的記憶)。

過渡:「人們知道每天的天氣情況,就可以合理安排戶外活動。」

投影:課本第59頁活動2的圖,解答問題。(目的是讓學生養成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然後根據天氣狀況安排戶外活動。

師:讓學生談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特點,引出「氣候」,然後讓學生讀書,掌握氣候的概念與特點。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氣氣候

概念

區別

學生結合表格把問題寫出來(目的是加深對天氣與氣候的理解)。

投影:判斷下列詞語描述的是天氣還是氣候?①風和日麗②暴風驟雨③四季如春④陰轉多雲(讓學生判斷,目的是正確區分天氣與氣候)。

閱讀「大氣環境監測」,讓學生知道現在人們越來越關心大氣的質量,列舉一些事實說明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問:我們能為保護環境做哪些事呢?(學生分組討論)

小結: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

課後活動:搜集天氣諺語,並驗證其准確性。

板書設計:

天氣與氣候

一、天氣

二、氣候

1、概念1、概念

2、特點2、特點

三、天氣預報

1、衛星雲圖

2、天氣符號

⑺ 淺談如何教好初中地理課

淺談如何教好初中地理課

一、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經常結合學生實際,嘗試和開拓新的教學方法
1、注重教法,教學方式多樣、靈活。
2、准確地把握學生的地理現實。
3、學習目標明確化。
4、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地理知識結構。
二、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
三、積極地去創設室外課堂
四、在地理教育中要充分運用直觀教具進行教學,可達到教學的優化,促進素質教育

如何教好初中地理課

地理教學應是一種生動有趣的講課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內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從而真正體現新課程倡導的理念,落實新課程的精神。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好地理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 第一,課堂教學要大力開發校本課程。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學生對衣食住行、自然現象、現代農業發展等地理知識興趣特別濃厚,而現行地理課程在這些方面卻只有零散的一些簡介而已,因而教師講課時不能很好地利用其素材進行更深層次的發掘,從而制約了學生能力的發展。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知識儲備,促進他們能力的發展,可根據現行課程的編排,根據學生的需求、興趣,採用開發與之相適應的校本內容進行教學補充。此外,校本課程素材的發掘,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現行的國家課程的缺憾,更重要的是能夠把學生主體性集中在校本課程中進行細致有效的發揮,並留給學生足夠的發展空間和相應的素材,讓學生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與發展,同時也為學校的特色建設提供了元件。 第二,課堂教學要充分體現自主性和合作性。學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現為,在一堂課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定課題,諸如此堂課重點講述的內容、採用的方法、課堂教學小組討論的時間以及授課的時間安排等都由學生自己來定。可以認為,凡是與地理課堂教學有關的內容,都是學生說了算,讓學生樂於完成自己選擇的一切,教師只幫助學生確立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把握最基本的知識。事實上,地理課程中的某些教學內容並非一個學生能獨立完成,這些教學內容需要學生互相合作幫助才能完成。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考慮這一因素,盡量多設計些有利於人際溝通與合作的作業,使學生學會交流,分享研究的資訊、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不必局限於單獨完成,也可以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這樣才能較好地體現「自主合作教育」的教學思想。 第三,大力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從地圖中獲取大量的地理資訊,是地理學習的基本方法之一。除了文字以外,尤其要重檢視像的系統學習。地理課本中的各種地圖構成了一個「影象體系」。這些影象包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通過學習這些影象可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第四,課後布置作業要科學合理。傳統的地理作業在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素質上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多為學生設計些開放性的地理作業。作業的內容、答題的形式以及問題的答案均是開放或半開放的,這就給學生提供了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的機會,從而達到開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目的。另外,作業的設計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教師在布置地理作業時要注意照顧各個層次的學生,要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在作業數量、難度和完成時間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地理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生活體驗,多給學生布置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通過操作或參與實踐活動的方式來完成作業。 總之,在新課程推進的今天,新課程的推進與開展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地理教學工作者應認清並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去學習和探索。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方法,培養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大批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貢獻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淺談初中地理課如何進行快樂教學

環游世界,很有趣。還有一個是暢想古今,就是推想地球的地質水文環境的變化。一個橫向一個縱向

淺談如何優化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設計

語言是環境的反應,教師應該設定語言環境,
提高初中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學習環境,
優化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設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如何教好初中地理

初中主要是自然地理,所以會有很多的圖,首先你自己要熟悉圖,會畫圖,再引導學生識圖,多講方法,還有幽默詼諧的課堂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更好地配合老師。

淺談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認真磚研和設計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障。筆者分別從課前准備、課堂教學、課後反思三個方面討論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初中地理課堂充滿生命力,有利於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全面發展。

論如何教好初中地理

在外出旅遊時,當你看到那些綺麗的自然風光,是否會忍不住驚嘆大自然這無與倫比的美麗;在尋求知識中,當你發現那些奇妙的自然現象,是否會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這一切的發生,都與地理這門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絡。可見,學習地理這門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帶領你走進這美妙的世界,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帶給你不一樣的精彩。可是對於剛踏入這門學科門檻的學生來說,如何讓他們從近乎零基礎轉變成學識淵博呢?因此,教師就起著很大一部分的作用了。一個好的教師,一套好的教學方法,可以讓一切陳規打破,呈現煥然一新的精彩。我教這門課也有一些年頭了,在此過程中不斷實踐,不斷探求最適合學生的方式,下面我來分享下我的教學經驗:一、要求學生備好基礎工具我們都知道,地理的學習既有自然地理也有人文地理,而自然地理會涉及到很多的圖,那麼要教好初中的地理,首先就要熟悉這些圖,會畫圖,再引導學生識圖,所以每個學生在上課時必須准備好一本學習地理課的基

如何才能教好初中地理課程

摘要:通過地理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認識自然、掌握自然規律,從而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文章主要從學生需要、融洽關系、做好課上准備工作、加強教學管理制度和聯絡實際等方面論述了如何教好初中地理課。關鍵詞:地理教學;准備工作;生活實際地理學科是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方面,如人口、資源、環境、水利建設、生物、土壤、地貌等等,內容全面,知識廣泛,對學生認識世界、認識祖國、認識鄉情,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剩餘2255字)

⑻ 初中地理教學思路怎麼寫

以下是初中地理教學思路
1.1情景體驗法

良好的教學情境是地理教學質量的保障,因此,教師應重視結合具體的地理教學內容,創設體驗情境與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至課堂教學中,使其獲得親身實踐的體驗與感受,具體操作如下:首先,教師在體驗式地理教學中可以融入適當的角色扮演,由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促使學生積極的體驗與思考相關的地理問題。通過讓學生融入至學習角色中,使其收獲學習過程中的感受與體驗。其次,區域性強是地理學科的主要特點,各個區域在自然景觀、風土人情與文化背景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為了讓學生對於各個區域有更為直觀的感受,教師可應用多媒體教學方式,為學生創設出真實的情境,讓其有深入其境的感覺,促使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收獲快樂。

1.2社會實踐體驗法

教師除了要重視開展課堂之內的地理教學,還應重視引導學生參加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從而深化學生對於生活的認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體操作如下: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之餘,可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對具有代表性的地區進行實地考察,讓學生對於各個地區的自然景色、經濟建設、生活方式以及工農業發展有更為深入的認識。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可以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同時,還會深化對家鄉的了解與熱愛,從而內心湧起建設建設家鄉的信念。其次,為了提升學生體驗探究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精神,教師在課余時間可引領學生開展社會調查訪問活動,從而推動地理教學目標的實現,保障體驗式學習的順利開展。

1.3動手操作體驗法

開展初中地理體驗式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具體的地理知識,合理地選用操作內容與設置操作程序,確保在動手操作中深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同時,不會存在任何威脅學生安全的隱患。

⑼ 黃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黃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黃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地圖分析,初步認識黃土高原地區的特點和意義;

2.結合資料認識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並能舉例與黃土高原自然環境的關系;

3.掌握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徵,並能解釋黃土的成因及黃土高原的形成;

4.學會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和危害,進一步了解黃土高原環境綜合治理的對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閱讀、整理、運用資料的能力;

2.利用舉例說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3.根據資料,分析黃土高原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並認識應對措施;

4.通過課堂活動、課堂練習。增強學習興趣、落實知識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落實學生對黃土高原地理環境的認識,培養學生地理差異觀;通過了解黃土風情,增強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情懷;通過區域環境問題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分析,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小組合作學習,激活課堂氣氛,增強學習的熱情,並鍛煉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黃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徵;

2.水土流失的成因與黃土高原環境綜合治理的對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視頻: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陝北民歌《信天游》視頻,讓學生感受黃土風情,通過視頻簡單了解黃土高原的地貌狀況。

講述:歌詞以及視頻畫面有簡單介紹了當地的一些景觀,今天我們就一齊走進黃土高原地區,了解該地的位置范圍、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地貌特徵、環境問題以及措施等,學習任務比較多,希望我們能通過圖片結合自己擁有的地理知識,分析學習地理現象。

[講授新課]

板書:一、文明的搖籃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書本23-25頁的內容,文本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什麼呢?請共同歸納主要的知識點。

學生:閱讀、討論,教師巡堂並檢查學生討論情況,適當給予指導。

教師:請小組在黑板上把小組的探討結果板書出來。剩下的同學完成25頁活動題。

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教師:評價小組板書,糾正、歸納、整理,引導學生形成知識框架:

板書:一、文明的搖籃

1.位置范圍:

2.地形:高原

3.河流:黃河(黃河流域)

4.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5.對歷史文明、風俗的影響:

教師:通過同學們的小組學習,對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特徵以及歷史文明、民俗風情等有了初步的了解,這里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下面我們通過25頁的活動題,認識黃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風民俗,看看這些「黃土風情」跟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展示:展示圖片並請學生舉例分析。

學生:根據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氣候、地形、土壤、河流情況等解釋圖片現象或舉例分析黃土高原民風民俗的來源。

教師小結:通過大家一起的探究分析,我們對黃土高原環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大家都清楚知道黃土高原地表有著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麼大家知道黃土高原表層的黃土怎麼來的嗎?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同學們都有個人的看法,希望通過更多的學習,我們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的看法是可靠的。對於黃土的來歷,我們來認識前人的推測「風成說」.

板書:二、 風吹來的黃土

1.風成說

學生:閱讀教材26頁「閱讀材料」,認識「風成說」.

課堂活動:通過閱讀,請同學們繼續來完成27頁活動題第1題。

學生:閱讀活動題材料,思考並分析材料說明的情況。

1.黃土就像冬季地面積雪那樣,以差不多的厚度覆蓋在起伏不同的各種地形上。

2.黃土高原自西北到東南,黃土的顆粒越來越細。

3.黃土的礦物成分與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樣。

教師:好,通過閱讀理解,「風成說」對黃土高原中黃土的來歷這樣一種解釋,大家認同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關注下去。

過渡:我們知道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徵由於黃土土質疏鬆、極易遭受流水的侵蝕,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溝壑縱橫的地貌特徵,下面我們來閱讀圖6.29,認識黃土高原地貌的形成過程:

板書:

2.地貌特徵:地貌破碎、溝壑縱橫

3.形成過程:

展示:展示圖6.29,為學生解釋黃土高原地貌的形成過程。

課堂練習:完成多媒體展示的練習題,鞏固知識。

課堂小結:通過我們一起學習,黃土高原的歷史文明以及環境特徵都基本了解了,重點把握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徵是千溝萬壑、支離破碎,以及「風成說」的看法,和黃土高原地區的民風民俗。希望同學們能夠通過知識框架把握重難點,下一節課我們會繼續學習黃土高原的環境問題,希望同學們預習。

黃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分布地區;知道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特徵;初步掌握用實驗驗證假設的方法。

2、通過對黃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學論證的一般方法;對黃土高原過去至現在發展變化的過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是區域地理環境形成和發展變化的主要原因。

3、了解一些黃土高原的文明特點,知道她曾孕育了華夏文明。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2、通過科學探究,通「風成說」初步了解黃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和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客觀接受前人的科學成果和親自動手實驗操作的驗證自己的假想,體驗追求真理的艱辛,從而培養對真理的執著探究精神和科學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文明特點。

難點: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景觀、人們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產生許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下面我們看一段視頻。

看後猜猜看她屬於我國哪個地區?你對什麼印象深刻?導入新課內容。

【活動】一、文明的搖籃

[板書]第三節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

[板書]一、文明的搖籃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看教材第23頁的內容,了解黃土高原有哪些文明的特點。(黃土地、寶塔、窯洞、白羊頭巾、信天游等)

學生活動:學生看書,初步了解黃土高原文明的特點。

設計目的: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為課文後續內容教學作鋪墊。

【活動】文明的搖籃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觀看下列一組反映黃土高原文化特點的圖片:黃土高原地貌、窯洞、信天游等。

學生活動:看圖、思考,了解黃土高原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幾個特點。

設計目的:以圖片給學生具體的印象。加深學生對本課內容的理解。

【講授】一、文明的搖籃

學習一個地方,我們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學生閱讀課本第24頁回答問題。

1、區域、階梯及「四至」。

2、所跨省區。

[板書] 1.位置:東起太行山脈,西至烏鞘嶺,北連內蒙古高原,南抵秦嶺;

[板書]2.主要跨越的省區:跨越了晉、陝、寧、甘等四省;

學生讀圖6.25找出黃土高原的位置和跨越的主要省區,小組派代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培養學生讀圖能力,並能根據地圖信息回答問題。

【講授】文明的搖籃

在黃土高原這片土地上,奔流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請大家在書第24頁圖6.25黃土高原的地形圖上用筆描出黃河的輪廓。「幾」字形輪廓。

利用多媒體手段,放映有關華夏文明的視頻。

[板書]3.文明的搖籃:燦爛的古文明、革命聖地、黃土風情。

學生活動:動手在圖6.25上描出黃河的輪廓。看視頻,獲取書本之外的有關黃土高原的信息。

設計目的:讓學生了解就是這邊土地曾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讓學生盡可能多角度地獲取課本以外的知識信息,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進一步加深學生黃土高原是我華夏文明搖籃的印象。

【過渡】導入本課時第二部分。學生看閱讀材料(P26),然後討論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並將討論結果和觀點向大家匯報。

學生看書,思考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並積極發言。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活動】二、風吹來的黃土

[板書]1、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風成說。

利用動畫和視頻分別向學生展示黃土高原「風成說」原理。

結合「活動」,請學生討論並回答支持「風成說」的依據。

活動第2題留著課後思考。

看視頻,思考問題,參與討論,尋找答案。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

【講授】風吹來的黃土

[引導]請同學們看教材上第26頁有關黃土地貌的內容,了解黃土高原地貌的特徵。

黃土塬:頂部平坦開闊,四周被流水侵蝕形成溝壑。

黃土梁:塬面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成長條狀的山樑。

黃土峁:梁進一步被溝谷切割分離,形成孤立的饅頭狀山嶽。

黃土川:溝谷進一步發育成川。

[板書]2.黃土高原的地貌景觀——溝壑縱橫;

了解黃土高原地貌特徵及其形成原因。

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黃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圍,理解其自然環境的過渡性。

2、了解黃土高原地表景觀特徵,理解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了解黃土高原的古代文明,知道這里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於黃土高原的學習,增強對於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黃土高原的位置和自然環境特點。

2、教學難點: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證據。

【教學方法】

直觀演示,分組討論學習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自然引入

播放黃土高原支離破碎、千溝萬壑的自然景觀錄像,導入新課。播放前提出問題:錄像反映的是哪一地形區的自然景觀?看後,你有哪些感受?

教師總結: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是黃土高原的真實寫照,更是它與眾不同的所在,今天就讓我們師生共同學習這一特殊的地形區──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黃土堆積區,你們對黃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呢?下面就讓我們進行信息交流」。

(投影)信息交流:黃土高原知多少

總結:學生講解、介紹的內容涉及很多方面的內容,教師在最後的總結歸納強調以下內容:

(投影)地圖

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黃土的厚度超過100米。

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主要是陝西省、山西省及甘肅省的一部分。

展示黃帝陵,秦始皇陵兵馬俑等圖片

這里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現在還留有大量的名勝古跡。

板書:三、文明的搖籃

播放安塞腰鼓視頻

這里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的獨特的文化,如信天游,腰鼓等,被稱為「黃土風情」。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黃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圍,了解了其形成的基本原因和在我國文明發展中的地位,為學習下一節打下了基礎。

教學反思:

黃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1.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

2.了解黃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黃土風情」。

3.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徵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點

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

教學難點:

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徵形成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明確任務

說起黃土高原,人們眼前總浮現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麼黃土的由來和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呢?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文明的搖籃讀圖

1.讀圖6.25,完成下列各題。

(1)在圖中找出:

內蒙高原、秦嶺、太行山、鳥鞘嶺。

(2)在圖中找出:

陝西省、山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

(3)黃土高原東起 山脈,西至 ,北連 高原(大致以 為界),南抵

(4)黃土高原因覆蓋著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嚴重。

2.古代文明

(1)在黃土高原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2)黃土高原土質肥沃,便於耕種。早在六七千年前,這里的平原就出現了原始的農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園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禱豐年的場所;位於陝西省黃陵縣的,相傳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

3.黃土風情:黃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民風民俗。

(1)黃土高原特有的傳統民居是 ,原因是黃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較 ,容易開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陝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長,具有濃郁的「黃土風情」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知識點二、風吹來的黃土

運用黃土「風成說」,解釋下列現象

課本P27頁活動:

1.下列現象被認為是支持黃土「風成說」的證據,寫出它們分別說明了什麼問題。

2.關於黃土的來歷,你還有其他的推測嗎?

歸納:關於黃土高原的成因,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假說,其中得到廣泛認同的是「說」。該學說認為,黃土是由風從、和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吹來的

知識點三:嚴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黃土高原的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區之一。這里的遭到破壞,疏鬆的黃土缺少了保護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別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為嚴重。結合教材圖6.32,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黃土土質 ,多 ,許多物質易溶於水;②地表裸露,缺乏 保護;③夏季降水,且多 。

(2)人為原因:

①人多地少,開發歷史悠久,長期的 導致生態環境惡化;② 等活動破壞地表。

(4)合作探究:討論完成教材29頁「活動」2,得出結論是:①土質:(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緩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強度越,水土流失越嚴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帶走地表肥沃的,破壞了和,使得自然災害加劇,惡化

(2)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劇增,淤塞下遊河床、水庫,給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難。

(3)閱讀教材29頁圖文資料,完成「活動3」

知識點四:水土保持

1、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措施

(1)採取 等生物措施與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過度放牧的地方等。

2.合作探究:

結合教材,30頁「活動」題的圖文資料,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讀教材圖6. 37 ,討論「打壩淤地」對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溝谷中修築 攔截坡地流失的 ,堆積形成肥沃的 (2)讀教材圖

6. 38,林草護坡的作用:植樹種草,建設 ,能夠有效減緩暴雨和流水對地表的侵蝕,減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

(3)退耕還林、還草是國家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大舉措:①陡坡地應全部退耕,緩坡地應修建 耕作。

②退耕結合 ,發展林、牧等多種經營,解決好農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時要控制 的增長,減輕其增長過快對土地的壓力。 ④退耕是一項綜合舉措,黃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仕務。

(三)展示交流,自主構建

(1)疑點、難點、分歧點探究思考

讀圖6.29,試解釋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確:源的頂部平坦開闊,四周被流水侵蝕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成長條狀的;梁進一步被溝谷切割分離,形成孤立的饅頭狀山丘;溝谷進一步發育形成,它是黃土高原農業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區。

(四)鞏固訓練,拓展提高探究

黃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形成原因,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嚴峻現實.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及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搜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環保意識及可持續發展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及千溝萬壑的地形特徵

難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教學方法】 討論法、歸納法、對比法、啟發引導法

【教學准備】

教師:

1.關於反映黃土高原地表特徵的圖片和資料等.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演示實驗器材.

3、課前把全班同學分成六個小組.

學生:提前收集有關黃土高原的圖片、資料文字等信息.

【課件設計思路】

課件內容主要包括黃土高原的概況視頻,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圖,黃土高原景觀圖片,黃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圖及原因分析.課件設計原則是簡單、精要、實用.力圖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上升到理性認識.重在重點知識和重點圖片的分析和歸納.在應用時根據學情靈活、有選擇性的利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多媒體屏幕上依次出現四段描述,都是關於我國的一個著名地形單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隨時搶答)

1、從飛機上看下去,褐黃色的原野,幾乎看不到一絲綠色.

2、從出發地看目的地並不遠,但車子上坡下坡,繞了好幾道梁子才到. 3、這里的人們因地制宜,挖了窯洞居住,冬暖夏涼.

4、我國科學家劉東生因畢生研究黃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稱為「黃土之父」——(黃土高原)

教師:黃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個跨省區域,同時也是教材重點分析的我國唯一一個地形區.(幫助同學復習一下中國的地形區)

活動一:信息交流―――黃土高原知多少

學生:一一說出涉及到黃土高原的知識(學生個人以及小組之間回答,對表現好的給以表揚鼓勵.)

教師講解:黃土高原概況 展示圖片:黃土高原景觀圖.

學生:根據講解和圖片組內討論交流形成對黃土高原的整體認識.

教師引導:積極鼓勵思考快而正確的同學在班內展示成果.(倡導以強帶弱,追求課堂效率.) 教師:難怪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隊的猛獁,有的像滾圓的大饅頭,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崗巒,上面還留著粗暴的指痕??」

學生:根據課件內容簡單說明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的特點.

(增強印象,培養學生的數據整理能力,以檢驗課堂學習效果.)

教師:(首先贊揚學生認真觀察和思考的學習態度).有人曾經形容如果將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做成1米寬和1米厚的黃土牆,則能從地球到月球一個來回.

課件:展示中國地形圖、黃土高原在全國的位置圖和跨越的省區圖

活動二:學生分小組找出黃土高原的位置和具體分布范圍?(培養學生概括和總結的能力.)

學生:

1、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落實到地形圖上) 2、包括:陝西、山西、甘肅東部和寧夏大部分地區(落實到政區圖上)

活動三: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的成因.

教師:關於黃土高原的成因,許多科學家已經在我們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風成說」是得到廣泛支持的觀點.我們可以客觀地對這一學說進行分析.

學生:從圖8.3「黃土形成過程示意圖」中可以看出,黃土的形成與我國的戈壁、沙漠、黃土的分布是一致的.

(理由)

(黃土高原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來的.)

學生:從教材P27找出哪些「風成說」的證據,並思考說明的問題.

(學生小組分析討論;教師穿插其中,及時解難答疑並了解學情.培養學生依據資料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學生:個人或小組發表不同的意見或見解.(教師對學生發表的見解給以正確的評判,對有創新性的見解加以表揚、鼓勵和推廣.)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岩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岩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教師:介紹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黃土之父」——劉東生院士的研究黃土成因的感人事跡.(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課件:投放關於黃土地貌的圖片和資料.(塬、梁、峁、林、柱等)

教師:既然「風成說」認為是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麼黃土應該是均勻覆蓋在現在的黃土高原地區,為什麼形成溝壑縱橫的景象呢?

學生:嚴重的水土流失.

活動四: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學生:據圖6.32歸納

1、自然原因(地形、氣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為原因(毀林、開荒、開礦)

教師引導:思考並討論各因素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對困難問題逐一通過分析和結合實驗,幫助學生理解,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結合物理知識)

(2)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質疏鬆易溶於水.(對比黃土和岩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數量多少影響水土流失的強弱.(P29活動題1的實驗)

總結:看來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形特點與自然要素密切相關,同時人類活動也會產生

很大的影響,並且使區域的特點發生變化.

活動五:結合P69活動題2的對話,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植被的減少會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溝萬壑,而地表的破壞又會加劇水土流失. 關系如下所示:

課件:中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圖

教師總結:發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具備的條件:A、地形條件:地表坡度較大的山區 B、降水條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節性差異大

小結:因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麼後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課後作業】 完成學習探究P90—91

【教學反思】

授課詳略得當,注重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這一難點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課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牢牢抓住了學生的能力培養,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在觀察中、討論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顯示和培養學生的能力.學生的知識掌握扎實,能力得到了提升.但總覺得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可適當拓展知識.

⑽ 初中地理教學思路怎麼寫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研究課標規定的教學內容,精心備課、創造性的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積極探索,增強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由「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一、解讀新課標

1、知識與技能⑴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識,學會運用地球儀的基本技能;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和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學會簡單的地理觀測、調查統計以及運用其他手段獲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⑵能初步說明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初步認識人口、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以及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和趨勢。⑶知道世界、中國和家鄉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初步學會根據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地理信息,歸納其地理特徵。⑷了解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重大問題,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2、過程與方法⑴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⑵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⑶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⑷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並與別人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⑴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⑵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⑶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識。⑷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二、精心備課:

首先要備教材。把握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安排好具體的教學結構,設計好針對性強的檢測反饋是及作業題,制訂出行之有效的教片和學法,甚至還要考慮到每節課的教學語言和課堂上如何隨機提問學生,以及學生有可能針對哪些問題提出疑問等。

其次要備學生。教師要認真地備好學生要了解學生的興趣、喜好及接受能力等。從教師教到學生的學,從教師的指導到學生的練習,每節課的每個步驟,每個環節,都要在課前准備得扎實可行。要及時捕捉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多用身邊鮮活生動的材料因勢利導,靈活恰當地根據教學反應與參與的狀況調節教學節奏和教學內容,爭取讓地理課堂活潑有序,這就要求我們對地理教材和地理課程標准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在理解教材和課程標準的前提下,確定教學重點,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對於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應該給學生什麼,學生應該得到什麼,作到心中有數。改革後的教材內容同以前相比,雖然內容淺顯了,知識點少了,難度降低了,但這並不說明教師的課好上了,如果不投入地去挖掘,就覺得一節課內容太少,沒什麼可講的,也沒什麼可學的。這樣的課就需要教師精心地去准備,不但要備教材內容,還要備自己、備學生,通過反復鑽研、感悟,去挖掘教材潛在的東西,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和學習情境,最大限度的向學生展現知識。

閱讀全文

與中學地理教案如何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