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初一地理的H代表什麼

初一地理的H代表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31 22:28:35

『壹』 地理晝夜交替中的h和o代表什麼

1、可用太陽高度(H)區分晝夜(1)晝:H>0° 晨昏線(晝夜的界線):H=0° 夜: H<0°(2)完整的晝半球太陽高度等值線圖中(右圖):① 中心點為太陽直射點 H=90°,其餘等值各點以同心圓向外遞減,減至外圍最大圓(晨昏圈)上為0°,② 太陽直射點每時每刻均為晝半球的中心點,只是因日期(地球繞日公轉的軌道位置)而緯度不同,因一日的時刻而經度不同2、晝夜的分界線——晨昏線(圈)現實中,這是一條模糊漸變的界線,但理論上則視為明確的界線(1)區分 ①自轉法 晨線 順地球自轉,由夜結束晝開始的界線昏線 順地球自轉,由晝結束夜開始的界線②時間法 晨線 赤道上通過地方時6時的為晨線昏線 赤道上通過地方時18時的為昏線(2)畫法要求①側視圖 A、過地球示意圖的圓心 B、與太陽光線垂直②俯視圖 A、與太陽光垂直 B、與某緯線圈相切 C、平分赤道(3)與其它事物的關系①任何時候,晨昏圈與晝夜的中央經線圈(由地方時12時經線和0時經線構成)都是垂直相交平分的;②任何時候,晨昏圈與赤道均能彼此平分,二者的夾角二分日最大(90°),兩至日最小(66°34′);
③晨昏圈與赤道產生兩交點,分別是地方時6時和18時(全年不變);晨昏圈與6時、18時經線圈二分日時夾角最小(0°),兩至日時最大(23°26′)3、晝夜在全球的分布狀況(1)兩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均分太陽光。此日,晨線與地方時6時的經線重合,昏線與地方時18時的經線重合,晨昏圈與兩極點相切,所以全球晝夜沿6時經線、18時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平分。(2)兩分日以外的任一時刻①太陽直射某半球,晨昏圈與所有經線圈相交,與某一緯度南北對稱的兩緯線圈相切;晨昏圈與某一經線圈(由晝的中央經線與夜的中央經線組成)是垂直相交的,交點同時也是兩切點,兩點沿地心對稱,切點緯度與太陽直射點緯度成90°互余。 ②兩極點,總是一個在晝半球,另一個在夜半球(也就是說在極點附近產生極晝極夜現象,范圍由直射點緯度決定—— 90°- 直射點緯度=產生極晝極夜的最低緯度數);兩切點和一極點的連線均能平分晝半球或夜半球,但特別注意,此時平分晝或夜的經線不是一條而是有180°互補關系的正相對的兩條。觀其主體可判定晝的中央經線(12時)和夜的中央經線(0時)示例:太陽直射10°N,那麼晨昏圈偏離6時與18時經線圈10°(或在赤道處偏離經線10°);與晨昏線垂直相交的兩條經線地方時分別是12時和0時(即晝的中央經線和夜的中央經線);與80°N、80°S兩緯線圈相切,切點坐標即(0時經線,80°N)、(12時經線,80°S),80°N及以北出現極晝、80°S及以南出現極夜。三、晝夜的更替有人說,「地球自轉是造成地球上晝夜更替的原因」對嗎?為何?地球不自轉、只公轉,晝夜也會交替,只不過周期會長達一年。因此,人們通常說的地球自轉形成晝夜交替,是特指周期為24小時(一個太陽日)的晝夜交替。晝夜的更替可用太陽高度的日變化來表達:
0°所以,晝夜交替周期實際上也就是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周期。四、晝夜的長短變化1、原因:地球「斜著身子」繞日公轉 → 太陽直射點離開赤道或在南半球或在北半球→ 晝夜在球面上的分布范圍發生變化 → 同一地點不同時間晝夜長短發生變化(與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一致,具有年變化規律)2、晝夜長短變化規律的圖示描述3、不管什麼季節、日期,南北半球緯度相同的地方,其晝夜長短具有狀態相反、數值相等的規律。例如:北緯50度晝長16小時、夜長8小時,則南緯50度為晝長8小時、夜長16小時。4、從日出日落時間也可判斷晝夜長短A地:晝長夜短,處於夏半年;B地:晝夜等長,為兩分日(或赤道上);C地:晝短夜長,處於冬半年。地方時5、晝夜長短的計算 (1)據日出日落時間計算(均為地方時)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 夜長=24-(日落時間-日出時間)=(12-日出時間)×2 =(日出時間-0)×2=(日落時間-12)×2 =(24-日落時間)×2(2)據所在緯線圈晝夜弧度數(即所跨經度數)計算再轉換為時、分格式即可晝長=晝弧度數×4分鍾/1°夜長=夜弧度數×4分鍾/1°五、由於人與地球自轉的相對運動造成對晝夜交替周期的特殊感覺
1、順地球自轉方向運動,晝夜交替周期在感覺上要變短因為這種情況是以地球自轉速度與人的運動速度之和來觀察晝夜更替的,故周期自然要縮短。例如:人架機向東速度為5°/h,此時他感覺的晝夜交替周期為(18)h,計算為:360°÷(5°/h+15°/h)=18 h2、逆地球自轉方向運動,晝夜交替周期在感覺上要變長因為這種情況是以地球自轉速度與人的運動速度之差來觀察晝夜更替的,故周期自然要變長。例如:人架機向西速度為5°/h,此時他感覺的晝夜交替周期為(36)h,計算為:360°÷(15°/h -5°/h )=36 h可以設想,假如某人向西運行的速度與地球自轉的速度相同,那麼他感覺到的晝夜交替的周期就會長達一年,因為這種情況觀察者與晨昏線的相對位置是靜止的,觀察者看到的晝夜交替是靠地球公轉來完成的。3、求一個交替周期中經歷的白天黑夜的時長(1)赤道上或兩分日各緯度由於晝夜平分,那麼經歷的白天黑夜的長度也就是感覺長度的平分。例如:上面第1種情況中就是經歷白天9小時、黑夜9小時;第2種情況就是經歷白天18小時,黑夜18小時。(2)如果是兩分日以外日期的其它緯度,由於晝夜不等長,那麼經歷的白天黑夜的長度就要受原來二者比例的影響。 例如:上面第1種情況如果原本晝長16小時、夜長8小時,那麼就是經歷白天12小時、黑夜6小時;第2種情況如果原本晝長4小時、夜長20小時,那麼就是經歷白天6小時,黑夜30小時。

5.9
網路文庫VIP限時優惠現在開通,立享6億+VIP內容
立即獲取
論文--晝夜現象
「晝夜」現象及相關問題
枝江五中曹祖新
內容說明:地球運動所產生的各種現象中,晝夜現象是一個既普通(與生活緊密聯系)又有一定難度(需要調動空間思維與想像)的地理現象,又與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和太陽高度的日變化等交織在一起,學生學習有一定困難,所以,有必要建立若干專題加以解決。
關鍵詞: 晝夜形成 晝夜表示 晝夜交替 晝夜長短
一、晝夜的形成條件
第 1 頁
1、條件(1)自身條件:地球既不發光、也不透明
(2)光源條件:太陽光穩定的沿直線傳播
2、結果 同一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半個地球,被照亮的為晝半球,相背的即夜半球(現實狀況由於太陽光的散射等原因是晝半球 > 夜半球的;但理論上一般將晝半球與夜半球視為相等)
二、晝夜的表示
1、可用太陽高度(H)區分晝夜
第 2 頁
(1)晝:H>0° 晨昏線(晝夜的界線):H=0° 夜: H<0°
(2)完整的晝半球太陽高度等值線圖中(右圖):
① 中心點為太陽直射點 H=90°,
其餘等值各點以同心圓向外遞減,
減至外圍最大圓(晨昏圈)上為0°,
② 太陽直射點每時每刻均為晝半球的中心點,只是因日期(地球繞日公轉的軌道位置)而緯度不同,因一日的時刻而經度不同
第 3 頁
2、晝夜的分界線——晨昏線(圈)
現實中,這是一條模糊漸變的界線,但理論上則視為明確的界線
(1)區分 ①自轉法 晨線 順地球自轉,由夜結束晝開始的界線
昏線 順地球自轉,由晝結束夜開始的界線
②時間法 晨線 赤道上通過地方時6時的為晨線
昏線 赤道上通過地方時18時的為昏線

『貳』 地理地形圖D.E.F G H表示部位

D山脊;
E鞍部;
F盆地;
G山頂
H陡坡

『叄』 簡單的地理題,我不會看坐標請問h點的坐標是什麼順便講一下怎麼看。

坐標是:西經60°,南緯40°,

首先判斷半球和經線、緯線,

其次判斷兩條經線和緯線間的間隔。

如此圖為南半球,黃色的線為緯線,紅色的線我I經線;其次經線的間隔,圖中有0°經線和90°經線,那麼中間兩條經線的間隔為15°;可推斷H的經度為西經60°;緯線,有南緯20°,和南緯40°,H正位於40°緯線圈上。

『肆』 地理中tanx=p/l表示什麼這怎麼用來地理題關於樓間距計算

圖中X為正午太陽高度角,P為樓高,l為樓間距,依據三角函數理論:tanX=P/l.

地理學用H表示正午太陽高度角,h表示樓高,乚表示樓間距。乚=h/tanH

『伍』 h正=九十度剪緯度差什麼意思

你那個H應該指的是正午太陽高度,的確是這樣算的.至於最大,則要看上海的緯度位置以及太陽直射點最大可能到達的位置了.假如上海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也就是說,假如地軸傾斜度變成50度,那麼上海也位於變化後的「回歸線」之間了,最大太陽高度就是90°!但是我看那個上面的變化就是由23.5度變成25度,也就是上海還未與「北回歸線」以北!這樣自然也是在夏至日太陽高度最大,就是90-(30-25)=85度!

『陸』 h代表的地形是盆地理由是什麼

(1)氣溫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影響因素是海拔高,讀圖可知,B為青藏高原;
(2)讀圖可知,圖中H是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盆地地形,周圍的高山阻擋了寒冷氣流進入,而長江中下游平原缺少高大山脈對寒冷氣流的阻擋,因此這里的冬季氣溫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平原高;
(3)讀圖可知,圖中E是東北平原,從溫度帶上看,這屬於中溫帶;
(4)讀圖可知,圖中G是秦嶺,是1月份0℃等溫線通過的地方;
(5)圖中A、G、K三地中,K地為塔里木盆地,由於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因此年降水最少.根據題意.
故答案為:(1)B;海拔高;(2)四川;周圍的高山阻擋了寒冷氣流進入;(3)東北;中溫帶;(4)秦嶺;0;(5)K;深居內陸,遠離海洋.

『柒』 地圖上H和P一般是指什麼

H是直升機停機坪
P是站點或者停車場

『捌』 地理中的Hctg是什麼

H就是高度,ctg是一個三角函數,在RT三角形ACB中銳角A的領邊比上對邊可以表達為ctgA
總的來看,你看到的是一個影長與太陽直射點關系的公式完整的公式應該是這樣的:
影長用S表示,太陽高度角用A表示: S=HctgA

『玖』 有沒有初一地理的一些常識,考點.有答案

25.地球上任意兩點間最短距離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解析:在講《世界地理》下冊的「世界的交通和聯系」一節時,課文中有這樣一段:「越過北冰洋的航空線是聯系亞、歐和北美三大洲的捷徑。從東京到倫敦,沿北極圈飛行,比經過莫斯科能縮短1100公里。現在從東京到西歐和美國已開辟有穿過北極上空的航線」。當講到此時,學生們便常問:為什麼沿緯線飛行反而要遠些?第八章「南極洲」講到交通位置的重要性時,也常提到同樣的問題。對這個問題我們知道,地球上的兩點的最近距離應是這兩點的大圓弧,而除赤道以外的其它任何同在一條緯線上的兩點,它們的緯線並不是經過這兩點的大圓弧,所以要遠些。那麼地球上任意兩點間的最短距離(大圓弧)又怎樣計算呢?
對上面這一問題,可通過用幾何和簡單的推導將②③或分別代入上兩式即得:
求得地球上任意兩點分別與地心連線的夾角θ,只要求出θ,就可求出過這兩點間最大圓弧長,也就是這兩點最近距離S。
最後必須指出:該公式是考慮地球是正圓球時推導的。另外,在運用公式⑩時,緯度和經度δ本身帶有正負號。通常取北緯為正,南緯為負,東j經為正,西經為負。
26.航空航海線遵循大圓弧線的數學證明解析:在地圖上,航空線和大洋上的航線都是盡量遵循地球上大圓弧線。地球表面兩點間距離,是指經過這兩點間所有線中最短的一條線。這最短的線就是經過這兩點的大圓劣弧長。
關於這一命題,地理課本和數學課本雖都作為定義但沒有給予證明,本文試圖對這一問題給出一個簡單的證明,以幫助地理教師和感興趣的學生增加理解。
27.指南針是如何指示方向的?
解析:指南針可以指示方向,這是很普通的常識。可日常生活、生產應用中的方向是地理方位,指南針(磁針)所指示的是地磁方位。地理方位是以地理南北極為標准確立的,地磁方位是以地磁南北極確立的。難道二者是相同的嗎?
地理南北極與南北磁極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地理南北極是依據地球
的自轉來確定的,即地球自轉軸與地面的交點定為兩極,指向北極星一端的叫北極,另一端為南極。以此來確定經緯線、建立經緯網,進而確定地球上點的位置及方位等。一般來說是固定不變的。
地磁南北極呢?地球本身是一個大磁體,其磁場較弱,磁場強度平均約0.5 10-4特斯拉。比玩具馬蹄形磁鐵要小幾百倍,赤道附近較弱,兩極較強。
地磁場總的來說是比較穩定的,但其磁場強度也是不斷變化的,有短期的變化,一般在幾十個微特以內。長期的變化是在緩慢減弱。近百年間減少了5%,據古地磁研究,兩千年以來,地磁場強度減小了1.5倍。
地磁南北極的位置也是變化的。目前是磁極西移,且比較明顯。如70年代南磁極位置是北緯70 50′、西經96 。到了80年代移到北緯78.2 、西經102.9 。據研究500萬年以來,地磁場的南北磁極已倒轉了十餘次。
為了全世界應用的方便,每隔一段時間國際上統一測量一次作為全世界統一使用的磁極。目前在地圖上標出的是1985年的磁極位置。
在地球這個大磁體周圍的不同位置,磁場的方向是不同的。其地磁要素磁偏角因地而異,且一般不為零。個別地方磁偏角較大,致使磁針所指示的方向與地理南北方向完全不同。我國境內的磁偏角比較小,基本上在10 以內,東部西偏,西部東偏。為使用方便各地都測出磁偏角的大小,使用指南針時,首先根據該地磁偏角的大小,將測出的方向進行修正後得出該地的地理南北方向。這就是運用磁針[指南針]來指示地理方向的原因。
28.如何理解「恆星日與太陽日」示意圖?
解析:在學習恆星日時,有些同學對圖1-16中三顆恆星為同一顆很難理解,這說明他們還未真正理解太陽日為什麼不是地球自轉的准確周期。
當地球公轉到E2處,已自轉了一周(360 ),但未滿足太陽連續兩次經過同一子午線平面的條件,就必須再行到E3處,時間為一太陽日,但地球多自轉了α角度(59′)。而准確的自轉周期是轉動360 所用時間,α角度應趨於0 ,但地球公轉運動是不容改變的,所以只能如圖1-17所示改變參照點的距離——選一顆遙遠的恆星,使α角度趨於0 。以恆星為參照點測定自轉一周的時間為恆星日,從圖1-17可知,恆星越遠,α′角度就越小(由α成α′至0 )。L1和L2是從遙遠的同一恆星中引出的射線,由於恆星十分遙遠,可近似地認為它們是平行的,因此才出現了圖1-16三顆恆星為同一顆的解釋。
綜上所述,選擇太陽作為地球自轉測定的參照點,由於地球除自轉外,還針對太陽有明顯的相對運動,所以得到的周期不精確;而選擇遙遠的某恆星作參照點時,地球的公轉運動相對於恆地距離來說,就可忽略不記,測定的周期也就相當精確了。
29.3分56秒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解析:教材中講:「一個太陽日,地球要自轉360 59′,比恆星日多出59′,所以時間上比恆星日多3分56秒。」這樣,有人便認為59′(0.9833 ) 4分鍾就是3分56秒。實際上,59′和4分鍾這兩個數據都是約數。
那麼,精確的數據是多少?如何計算?
(1)關於59′的計算問題
已知地球公轉一周為365.2564日,則地球日平均角速度是:
360 365.2564日=0.9856 (即59′8〃.19276)/日當地球自轉一周,完成一個恆星日後,還須繞過59′8〃.19276,才能完成一個太陽日。
可見,太陽日比恆星日多出59′8〃.19276。
(2)關於4分鍾的問題
已知恆星日地球自轉一周為23時56分4秒(即1436.0666分),則地
球自轉1 的時間是:
1436.0666分 360 =3.9891分(或24時 360 69′8〃.19276=3.9891分)
(3)3分56秒的計算方法
3.9891分 59′8〃.19276=3分55.9622秒
=3分56秒
30.地球自轉角速度和線速度各是怎樣衡量的?地球上不同點的角速度和線速度有何異同?
解析:地球自轉角速度是以經線平面在單位時間內所轉過的角度來衡量
的。例如:24小時轉過360 ,1小時轉過15 ,4分鍾轉過1 。
角速度除極點為零外,全球一致。
地球自轉線速度是以地球上某點在單位時間內所轉過的距離來衡量的。
線速度因緯度而異。如:赤道為1674公里/小時,南北緯60 為837公里/小時,極點為零。
31.晝夜更替不僅僅是地球自轉的結果,對嗎?
解析:教材中指出:「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現象」。嚴格地說,晝夜更替現象不僅僅是地球自轉的結果,而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聯合結果。地球在繞軸自轉的同時,還在繞日公轉,恆星日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而晝夜更替的周期卻是太陽日。從教材「恆星日與太陽日圖」可以看出,恆星日的長短與地球公轉沒有關系,而太陽日的長短卻與地球公轉有關,因此,晝夜更替就不能單純歸結於地球自轉,而應該是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的聯合結果。教材上講的「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現象」只不過是一種通俗直觀的說法而已。
嚴格說晝夜更替是地球自轉與公轉的聯合結果,還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地球自轉與地球公轉的周期不等,即不同步。若地球自轉與公轉的周期相同,就會產生象月球繞地球公轉那樣的現象,即地球以同一半球永遠對著太陽,而背太陽的半球則永遠見不到陽光,這樣,地球上就只有永晝的半球和永夜的半球,而不會有晝夜更替的現象。
32.地球自轉線速度緯度差異的數學推導解析:地球繞軸自轉使得地球表面任何一點都在作圓周運動,所以地球自轉既有的速度也有線速度。其角速度除南北兩極點外,任何地點都是每小時15 (經度),而其線速度則因各地緯度的不同而有差異,表現為由赤道向兩極遞減的特點,該特點可用數學方法推導其計算公式。下面以計算北半球某地點(緯度為)的地球自轉線速度為例,圖中為點的自轉半徑,設為地球的平均半徑(即為赤道上的自轉半徑),則有。
PrP
RRr=Rcos
由上述可知,質點的「固定大圓」運動和地球自轉線速度的緯度變化,是水平自由運動偏向的根本原因。地球上的水平自由運動不外乎下列三種情況:一是向高緯運動;二是向低緯運動;三是沿赤道運動。向高緯運動時東偏,向低緯運動時西偏,沿赤道運動時不偏,具體表現為: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4.地球表面水平運動的物體為什麼會發生偏向?
解析:地球自轉引起地表物體水平運動的偏向力,簡稱地轉偏向力,這種力最早是法國物理學家科里奧利(1792~1843年)發現確定的,因此,地球自轉使物體運動發生偏向的力,稱為地轉偏向力,也稱科里奧利力,物理學上叫做「科氏力」。
地球表面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向,是地球自轉所產生的偏向力,作用於物體運動的質點所產生的結果。物體運動的慣性,總是保持物體運動初始時的原始方向和速度,而地球表面上的經線和緯線隨著地球的自轉而偏轉。
此使地球表面運動的物體發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因為那裡的經線是互相平行的,所以水平運動的物體沒有右偏或左偏的現象。物體運動向左偏和向右偏,是觀測者面向物體運動的前進方向,按人體的左方和右方而言。物體運動的偏向,以北半球為例如下:
(1)以北半球的風為例:圖1-26中氣流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推動下由
南向北運動,但在水平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使風向偏右。
(2)在赤道與極地之間,南、北運動的物體,因物體運動慣性保持著原始的運動方向和速度,而地球的自轉由於在不同緯度地方運動的方向和速度
不同,因此使物體運動在空間分布上發生了偏向。由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地區運動的物體,地球自轉速度低緯度快、高緯度慢,物體運動的源地快,並保持原始的快速度運動,而物體運動的前進方向,愈向高緯地球自轉速度愈慢。因此物體運動的質點跑到了源地經度的前方,物體發生了偏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半球偏左,而且愈向高緯偏向愈大。反之,由高緯度地區向低緯度地區運動的物體,地球自轉源地速度慢,而運動前進的方向速度快,物質運動的質點落到源地經度的後面,物體運動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3)除赤道外,東西向運動的物體也發生偏向。沿緯線向東運動的物體,它的速度大於當地的地球自轉速度,該物體必然具有較大的慣性離心力。
甲乙兩圖中的F為垂直於地軸的離心力,F1為垂直分力,F2為水平分力。
甲圖上的垂直分力抵消了一部分重力作用,水平分力使向東運動的物體偏向低緯,在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在乙圖上,物體沿緯度線向西運動,離心力為負值,指向地軸,而垂直分力增加了重力的作用,水平分力使運動的物體偏向高緯,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半球偏左。
下面四幅圖中的A表示物體運動的初始方向,A′表示物體在運動過程中保持著初始時的運動方向和速度向前運動。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影響,相對於緯線的東西方向,物體在向前運動過程中,逐漸偏離了緯線的東西方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半球偏左。
35.回歸年是地球公轉的真正周期嗎?
解析:高中地理上冊敘述到:「地球繞日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為一年;
天文上通常所說的年是365日5時48分46秒,這是一個回歸年。地球繞日一年轉360 ,大致每日向東推進1 「。這就使人們誤為公轉」一周「是360 ,所需的時間就是回歸年,即是地球公轉的真正周期。其實不然。黃道和天赤道都是天球上的大圓圈,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兩者相交於兩點,即春分點和秋分點。天赤道不因天球的周日旋轉而改變位置,在天球上基本上是固定的;黃道與天赤道斜交,隨著天球的周日旋轉而時刻發生視位置的改變。這樣,就使春分點每年沿黃道向西移動50〃.29。這樣,當地球由春分點自西向東公轉不到一周時,又回到了春分點。(圖1-33)回歸年是視太陽在黃道上連續兩次回歸春分點的時間間隔,長度為365日5時48分46秒。
因此,回歸年不是地球公轉的真正周期。我們如果把太陽中心位置同任一地球軌道面的恆星連成一直線,那麼地球將會一年一度地經過這條直線和地球軌道的交點,即地球公轉了360 ,這段時間間隔稱為恆星年(圖1-34)。因為這顆恆星既然位於地球軌道面上,就一定位於軌道上。太陽周年視運動是地球公轉的真實反映,那麼地球公轉360 ,太陽在黃道上也是運行360 。由此可知,地球公轉真正周期是恆星年,它比回歸年多運行了50〃.29(即長20分24秒),所以恆星年的長度為365日6時9分10秒。
36.遠(近)日點就是夏(冬)至點嗎?
解析:高中地理上冊30頁「地球公轉」圖,將太陽畫在地球橢圓軌道的中心,並且把夏至點和冬至點畫在長軸的兩端點上。再與29頁「日地距離和公轉速度」圖對照,使人們就誤認為遠(近)日點就是夏(冬)至點。其實,兩者是不同地理意義的點。在地球的橢圓軌道上,距太陽最近的點稱為近日點,即14960萬公里 (1-0.0167)=14710萬公里;距太陽最遠的點稱為遠日點,即14960萬公里 (1+0.0167)=15210萬公里。由於其它天體的引力作用,地球橢圓軌道的長軸在宇宙空間指的方向自西向東移動,近日點和遠日點在軌道上也自西向東移動,每年移動11〃。因此,近日點和遠日點的日期不是固定不變。地球經過近日點的周期(近日年)比長25分7秒。所以,地球經過近日點的時刻,大約每57年要推遲一日。現階段地球每年一月初經過近日點,七月初經過遠日點。如1982年地球經過近日點和遠日點的時間分別為1月4日19時和7月4日22時。太陽周年運動的周期,真實地反映了地球公轉的周期。太陽經過春分點和秋分點,夏至點和冬至點的周期都是回歸年,所以,二分二至日的陽歷日期基本固定不變。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為12月22日,即冬至日;直射在北回歸線上為6月22日,即夏至日。
因此,遠(遠)日點與夏(冬)至點的距離將越來越大。(參看圖1-35)
從以上所述可知,近(遠)日點和冬(夏)至點是兩種不同概念的點。
近(遠)日點表示地球在橢圓軌道離太陽最近(遠)的位置;冬(夏)至點
是表示太陽直射在南(北)回歸線上時地球在橢圓軌道上的點。由於兩者移動方向相反,所以兩者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時間間隔也越來越長。同時,近(遠)日點和冬(夏)至點有著不同的地理意義,前者是地球公轉速度最大(小)的位置,後者是太陽直射在地球最南(北)的位置。
.怎樣理解「日地距離和公轉速度」圖?
解析:高中地理上冊的「日地距離和公轉速度」圖,主要是用來說明地球公轉速度因日地距離的遠近而不同。
從圖上可以看出,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一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而不是中心。在公轉軌道上的三個小圓圈分別表示地球位於近日點、遠日點和它們中間的位置上。圖上的小黑點是橢圓中心。為了說明的方便,另在原圖上標上P1、P2、P3、P4、P5、P6,分別表示地球在軌道上的位置。
因為地球的公轉軌道是橢圓形的,所以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是不斷變化著的,時近時遠。地球公轉軌道上距太陽所在的焦點最近最遠的兩點,位於橢圓長軸的兩端,分別稱為近日點和遠日點。每年1月初(3日或4日)通過近日點,近日點的日地距離(日心到地心)是14710萬公里;每年7月初(3日或4日)通過遠日點,遠日點的日地距離是15210萬公里。平均距離為14960萬公里。
地球繞日公轉有面速度、線速度和角速度。地球向徑(自太陽至地球的直線)在單位時間內所掃過的面積,稱為地球公轉的面速度。根據開普勒第二定律:行星與太陽的聯線,在相等時間內掃過相等的面積。從圖上看,即行星(地球)在軌道上的位置面積SP1P2=面積SP3P=面積SP5P6。由此可以看出,地球公轉的面速度,不因季節而變化。地球的向徑因季節而不同,而其面速度始終不變。因此,地球公轉的線速度與角速度都與地球的向徑成反比,
即地球公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因日地距離的遠近而不同。
線速度是單位時間轉過的弧長。弧長等於半徑乘弧所對的角。當角相同時,半徑越長則弧長越長。地球公轉的線速度與日地距離(向徑)成反比。
當地球位於近日點時,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弧線越長,因此線速度較快,每秒鍾為30.3公里;位於遠日點時,通過的弧線較短,因此線速度較慢,每秒鍾為29.3公里。平均每秒鍾為30公里。
角速度是作圓周運動的物體單位時間轉過的角度。地球公轉軌道全長為94000萬公里,地球公轉的周期是365日5時48分46秒(回歸年)。當地球靠近太陽的時候,距離小,速度較快,每日公轉的角速度61′11〃;而靠近遠日點時,距離大,速度較慢,每日公轉的角速度為57′11〃。平均每日為59′。
38.當地球運行過遠日點以後幾天內,地球上出現的地理現象有:A.我國江淮地區將要進入梅雨期;B.蒙古高壓勢力強盛;C.非洲西南端的開普敦進入多雨季節;D.大陽直射點向南移動。(CD)
解析:當地球運行到過遠日點以後幾天內,即每年的7月中旬,我國江淮地區將要進入梅雨期是錯誤的,因為我國江淮地區每年春末夏初進入梅雨期,最遲一般不會到7月中旬進入梅雨期,一般來說,7月中旬,江淮地區將要進入伏旱季節。每年7月中旬,亞洲大陸上印度低壓突出,蒙古高壓消失了。每年7月中旬,太陽直射點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此時,太陽直射點仍然正射在北回歸線與赤道之間。南半球是冬季,開普敦為地中海式氣候,冬季是多雨季節。
39.為什麼離太陽近是冬天,離太陽遠則是夏天?
解析:高中地理上冊P28寫道:「每年1月初,地球離太陽最近,這個位置叫近日點;7月初,地球離太陽最遠,這個位置叫遠日點」。細心的學生一定會問:為什麼離太陽近時是冬天?離太陽遠時反而是夏天?
我們知道,地球是個不會自身發光的球體,它的光和熱主要來自太陽輻射。根據距離熱源遠近,應該說,離太陽近時,得到太陽的光熱多,是夏天;離太陽遠時,得到太陽的光熱相對少一些,是冬天。離太陽遠近是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問題,是全球性因素。因為地球公轉軌道是個橢圓,橢圓軌道的長半軸是15210萬公里,短半軸是14710萬公里,日地距離變化於這兩者之間,即成100與97之比。由這一因素,得到太陽熱能的總量極小值與極大值成(97)2與(100)2之比,即93與100之比,全年差值僅7%。得到太陽熱量多少的變化,除了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因素外,主要還要看太陽直射點在地理緯度上的變化。地球在公轉軌道上運動時,太陽直射點是在南、北緯23 26′之間來回移動,當陽光直射在北半球時,北半球得到的太陽熱能占太陽投射到全球熱能總量的70%,南半球只佔30%;當陽光直射南半球時,北半球只得總量的30%,南半球得70%。由於這一原因,南、北半球所得太陽熱能對全球總量所佔的百分數,變化於30~70%之間,即成100與43之比,其差值是57%,所以地球上的冷熱季節變化,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半球性因素。
兩種因素結合,1月初,地球處於近日點,這時陽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熱能是100中的30%;7月初,地球處於遠日點,這時陽光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此時得到熱能是93中的70%,所以對於我們北半球的人來說,1月是冬天,7月是夏天。
40.地球軌道就是黃道嗎?
解析:高中地理中講到:地球「有公轉,就有軌道平面,即黃道平面」
的提法,人們往往忽視「平面」二字,將地球的軌道誤認為就是黃道。從圖1-37可知,地球在公轉中運行的路線是一種封閉曲線(不考慮太陽在銀河系中的繞轉運動),叫做地球軌道,即圖1-37中的A→B→C→D→A。它是一個十分接近正圓的橢圓形,偏心率只有0.0167。當地球在軌道上從A公轉到B時,太陽在天球上的視運動也從a到b。經過一年以後,地球回到A,太陽也回到a。太陽周年視運動的路線,即太陽的周年運動在天球上的投影就是黃道,即圖1-37中的a→b→c→d→a。所以,地球軌道和黃道是兩種不同運動方式和不同地理意義的圖形。兩者雖有區別但又有聯系。從圖1-37中可知,地球軌道和黃道位於同一平面,黃道是地球軌道平面無限擴大與天球相交的圓圈。所以說,地球軌道平面即黃道平面。太陽周年視運動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真實反映,是地球公轉造成的表現現象。但是,地球軌道是地球實際運行路線,有形狀(橢圓)又有大小(長短半軸平均為14960萬公里),它是以太陽為中心描述地球的運動狀況;黃道是人們假想在天球上的圓圈,只有真實的平面,而無真實的形狀和大小,它是以地球為參考點描寫太陽的運動狀況。
41.黃赤交角為什麼不是固定的?黃赤交角變小或變大對地球上的五帶范圍有什麼影響?
解析:地球環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擴大到與天球相交的大圓稱為黃
道。黃道與赤道的交角稱為黃赤交角。由於黃道和赤道平面受到日、月、行星的攝動,黃赤交角也隨之不斷地發生微小的變化。近來,黃極向天極靠近,黃赤交角每世紀減少約47〃,延續約1.5萬年,然後將轉為增大。1976年第1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通過,用新的行星質量值計算其長期變化,並換算到標准歷元2000年,新的黃赤交角數值為23 26′21.448〃,規定從1984年開始正式使用。
地球上的地軸與赤道平面是垂直相交的,地軸與赤道平面之間的夾角是90 。因此,軸黃交角(地軸與黃道的交角)與黃赤交角之和為90 。在地球上,回歸線的緯度,即為黃赤交角數值,極圈的緯度即軸黃交角的數值。
以現在使用的黃赤交角數值23 26′為標准,如果黃赤交角變小為23 15′,軸黃交角就是90 -23 15′=66 45′。
因此,地球上的南北回歸線為23 15′,南、北極圈為66 45′。所以,如果黃赤交角變小,地球上的熱帶和南、北寒帶范圍將要縮小,南、北溫帶的范圍將擴大。同樣道理,如果黃赤交角變大,地球上的熱帶和南、北寒帶的范圍將擴大,南、北溫帶的范圍將縮小。
2.太陽高度角是怎樣變化和分布的?計算太陽高度角的方法和原理是什麼?
解析:太陽高度一般是指一個地方觀測點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太陽高度角就是太陽光線對於觀測點地平面的交角,即觀測點的地平面到太陽的仰角。世界各地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大小,在同一季節和同一日期內,由於緯度的不同而不同;一個地方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大小,隨著日期和季節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引起的。
太陽高度分布的規律,一般是從太陽直射點的地方向南北側計算的。在太陽
直射點上,太陽高度是90 ;在晨昏線上,太陽高度是0 。一個地方的正午太陽高度就是該地一日內最大的太陽高度。太陽高度因緯度不同而分布的
規律是:春秋二分日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逐漸降低;6月22日由北回
歸線向南北方向逐漸降低;12月22日由南回歸線向南北方向逐漸降低。太陽高度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是: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每年6月22日前後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每年12月22日前後達到最小值;在南回歸線以南的地方,每年12月22日前後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每年6月22日前後達到最小值;在南、北回歸線上的各地,每年有一次受到太陽直射;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各地,每年有兩次受到太陽直射;地球上的其它地方全年均無太陽直射。
計算一個地方的正午太陽高度角,首先應該知道該地的地理緯度。我國在北半球,因此我國各地均位於北緯。各地的地理緯度一般可以用以下三種方法獲得。
第一,查找地理資料:我國大中城市的地理緯度,可在許多地理資料上找到。
第二,從地圖中量算。盡可能找一個大比例的中國地圖上量算出該地到赤道的距離,算出該地距赤道多少公里,然後被111公里除即得。如利用中國地圖冊,在1∶30 000 000的中國政區和交通圖上,量得枝城到赤道的圖上直線距離為11.l厘米,實地距離則為30 000 000 11.1=3330公里。緯度1 的長度平均約為111公里(緯度1 在赤道附近長110.569公里,在緯度85 附近緯度1 長約111.692公里,故緯度1 的長度大約平均為111公里)。因此枝城的地理緯度大約是3330 111=30,即北緯30 。
第三,利用北極星測量地理緯度。在晴朗的夜晚,利用量角器測出當地地面到北極星的仰角,仰角的度數就是當地的地理緯度。
計算一個地方太陽高度的公式是:
H90- += δj
H為正午太陽高度,為當地地理緯度,δ為太陽直射點的地理緯度。j我國位於北半球,因此,求我國各地正午太陽高度時,當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時,δ為正值;如果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時,δ為負值。
公式中為什麼以90 為減和加的基數呢?請看以右圖示例題:
1-39春分日和秋分日圖示例題:A為觀測地點;BC線為A點的地平
(圓上的點切線);線為點到地心的直線;為點的地理緯度;AAOAAj
AO線垂直於BC線;OA的延長線為法線(垂直於A點地
平的線);為點的太陽高度角。太陽光線為平行線。角′角(同位H A = j j角)。設點的地理緯度為 。δ= (太陽直射赤道)。因′A 45 N 0 H + j′=90 ,所以當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時,A點的H=90 -45 +0 =45 。
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陽直射北回歸線,δ為23 26′(正值)。A點的H=90 -45 +23 26′=68 26′。

圖1-41冬至日圖示例題:北半球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δ為-23 26′(負值)。A點的H=90 -45 -23 26′=21 34′。

又例:北半球夏至日正午,或冬至日正午,觀測點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出現δ>,太陽高度> 的情況,公式則為 。j H 90 180 - H例如:夏至日正午,觀測點為10 N,求10 N的H,

則為:10 N的H=180 -(90 -10 +23 26′)

=180 -103 26′=76 34′。

『拾』 高中地理中的「H」是什麼意思怎麼求

太陽高度角H=90°-緯差
同半球:緯差=當地維度-太陽直射角 異半球:緯差=當地維度+太陽直射角

閱讀全文

與初一地理的H代表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