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岩石圈是什麼
在地質學中,岩石圈是一種特有的名詞。其實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那些,在軟流圈中形成的堅硬的岩石圈層,都被可以定義為岩石圈。
相信對地理、地質學感興趣的人們肯定對一個詞彙特別熟悉,那便是岩石圈。幾乎是每天都要和這個詞打交道。那麼問題來了,岩石圈到底是什麼呢?
學地質學的專家們都知道,在地質術語中存在著這樣一個詞彙,名叫岩石圈。說得簡單明了一些,就是我們所處的地球上部,有著一層軟流圈包裹著的堅硬岩石圈層,那便是岩石圈了。一般而言,岩石圈的平均厚度在60-120公里左右。岩石圈的內部構造也通常是由這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地殼,二是地幔的頂部。與此同時,它也是發生地震時的高波速帶。
按照版塊細分的話,岩石圈也可以分類六大塊。它們分別是:歐亞版塊、太平洋版塊、美洲版塊、非洲版塊、印度洋版塊和南極洲版塊。
說到發現岩石圈的過程,就是一段很長的歷史了,要從18世紀開說起。在當時,一群研究地質學的科學家們為了證實固體地球是由豐富的、多個不同的圈層所構成,常常深入地下,通過地震波來記錄獲得相關的資料。正是通過該實驗,人們對地球有了一個全新的認知,他們了解到地球非均質體,是由地核、地幔和地殼這三個復雜的階段所構成。圈層中也有不同的劃分,最後和岩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圈才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固體地球。
後面科學家們所提到的岩石圈,是1941年,巴雷爾受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創作的《版塊學說理論》的影響,從而加以整改、引申出來的一個地球圈層概念。我們說了,岩石圈由地殼和地幔的上部這兩部分組成,但是它們的厚度有所不同。如果說是處於洋中脊部分的岩石圈,厚度大約為6-8千米,最老部分為100千米。如果說是處於大陸上,那麼該岩石圈就比較厚,均為100-400千米之間。因地殼和上幔頂部都是由岩石組成的,所以地質學家們將它們統稱為岩石圈,該詞因此而來。
除此之外,在岩石圈中還有非常豐富的礦物種類,比較常見的有長石、石英、雲母等。
長石,即長石礦物的總稱。有了它,才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地殼。換句話說,長石就是構成地殼的最主要的一類礦物。我們可以在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這三類岩石中發現長石的身影,是一類常見的含鈣、鈉和鉀的鋁硅酸鹽類造岩礦物。如鈣長石、鋇長石、微斜長石等。
石英是造岩礦物的主力軍之一,它是一種有著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均十分穩定的礦產資源。其用途非常廣泛,如早期的石斧、石箭,現在的石英鍾、石英錶等。石英是由二氧化硅組成的礦物。即SIO2,具有電壓性。
雲母也主要造岩礦物之一,通常的形狀為六方形的片狀晶形,它的特點是絕緣和耐高溫,在工業上使用頗多。常見的被應用於塗料、油漆、電絕緣等行業。
❷ 什麼是岩石圈
岩石圈,地質學專業術語,是地球上部相對於軟流圈而言的堅硬的岩石圈層。厚約60~120公里,為地震高波速帶。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組成。岩石圈下面是軟流圈。岩石圈可分為6大板塊: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岩石圈的厚度因地而異。
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也是岩石圈物質的循環過程,它們存在的基礎是岩石圈三大類岩石-岩漿岩、變質岩和沉積岩的變質轉化。
在地球內部壓力作用下,岩漿沿著岩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岩。裸露地表的岩漿岩在風吹、雨打、日曬以及生物作用下,組件崩解成為礫石、沙子和泥土。這些碎屑被風、流水等搬運後沉積下來,經過固結成岩作用,形成沉積岩。同時,這些已經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岩石在岩石圈深處或岩石圈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岩漿。岩漿在一定的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漿岩,並與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如此,周而復始,使岩石圈的物質處於不斷的循環轉化之中。
我們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風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質循環在地表留下的痕跡。
❸ 什麼是岩石圈
板塊構造學說建立的過程中,地質學家對地球的圈層結構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在大約60-400km深度的位置上有一個S波的低速層,科學家們因此推測該層物質的塑性程度較高,在動力的作用下可以發生緩慢的流動,並稱之為軟流圈。
在軟流圈之上的地殼和上地幔的堅硬部分則稱之為岩石圈。
上個圖給你了解一下
❹ 什麼是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對於軟流圈而言的堅硬的岩石圈 層.厚約60~120公里,為地震高波速帶.包括地殼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由花崗質岩、玄武質岩和超基性岩組成.其下為地震波低速帶、部分熔融層和厚度100公里的軟流圈.對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