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資源在地理教學中進行課堂導入
一、地理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教師的需要:
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地理教育必須具有超前意識,必須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地理學科具有具體性、形象性、使地理教學不但要考慮科學性、抽象性、還要經常考慮藝術性、直觀性。 數字化的學習改變了學習的時空觀念,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給從事地理教育的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面對新的挑戰,教師應該做到:(1)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態度。(2)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3)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法。 再說,現代網路技術的發展,不僅從手段上改變了現行地理教學,更深刻地影響著教育觀念的變革。信息技術將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以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水平和滿足自身不斷增長的需要。地理新課程要求教師由重「教」轉向重「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主地探究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求教師應從單一的教學方式向多樣化,現代化的教育信息技術,改變原來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方式,充分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現代教育技術能加速知識傳播和應用,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和個別化,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目前,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職業水平還很不高,尤其是在農村學校更是如此。近幾年來,經多方努力,雖出現了一些優秀的教學軟體,但難以應用到實踐中去,其主要原因是各科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意識還比較差,計算機應用水平不高,從而在教學中很難輕松的利用軟體。地理教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其本身就是教師理論素養的一種體現,顯現出教師對教育、教學、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感悟、對學生背景的了解。地理教師應該以先進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作為指導,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理解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的設計理論。可以說,提高各科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意識和職業水平已經成為當前最為緊迫的問題。
二、地理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學生成長的需要:
1、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運用,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它的快速發展及素質教育的推進,不僅為改革傳統地理教學模式提供了新的途徑,而且現代信息技術的交互特徵增強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與能力,對增進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以計算機輔助教學為中心的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的發展和普及,給中學地理教學帶來一場革命,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介入地理教學活動後,其固有的超文本閱讀,信息量豐富,交互性強,反響快速,貯存量大,集圖形、文字、聲音、動畫、圖像於一體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巧用信息技術,變抽象為具體,運用多媒體的直觀性、可使教學內容由虛變實、化靜為動、化復雜為簡明,極大的豐富了地理教與學的活動,為學生主動參與地理學習,探索地理知識和交流合作提供廣闊的空間,對地理教與學的方式的轉變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2、為培養創造性的學生提供條件: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由於能提供良好的界面。形象直觀的互動式學習環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行協商會話。協作學習、能提供圖文聲像並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有利於情景創設和大量知識的獲取與保持、還能按超文本、超鏈接方式組織管理學科知識和各種教學信息、還有利於發展聯想思維和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和發展、及促進學生關於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是非常有利的。這種教學模式由於強調學生是認知過程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而、有利於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於創造性人才的培養、這就是其突出的優點。
3、利於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現行考試制度,除了強調考查學生的學科能力,還注重考查學生學科間的綜合能力。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還注重:①學科內容的滲透、交叉與綜合;②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③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意識。基於以往我們學習知識的特點是范圍專一的,結構組合是線性的,而現代信息技術提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匯聚,也為這種跨學科的綜合學習提供了可能。這樣,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學習能力等綜合能力。
4、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掌握信息技術的能力和「讀、寫、算」一樣是一個人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網路是信息的總匯,學生一方面可以根據自身特點有目的的學習;另一方面,可以讓他們下載、列印一些對學習有幫助的材料。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說明在信息快速傳播的今天,學會如何獲取知識比學會多少知識更為重要,如何收集處理信息比單純的記憶更重要。我們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即主動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有效地對信息進行處理和創新的基本能力,將成為學生在未來社會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 地理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效果
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即提高了課堂效率,又使地理課堂教學生動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為了適應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廣大地理教師應當努力學習並掌握現代教學手段,尤其多媒體計算機的使用,為地理教育教學工作服務。
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因材施教,體現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有利於多種教學策略的實現,深化學科教學,提高教學效益。因而新課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點是教材的多媒體化、教學的個性化與自主化、情景的虛擬化和地球的數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這一特點決定了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於地理學科教育的重要性及發展的必然性。在一般地理教學中的困難得以解決,如: (1).地理教學板書、板圖、板畫內容豐富,復雜多樣,在有限的黑板上難以充分展示出來,通過多媒體課件可以用活地圖及圖文資料。教材如果以將聲音、立體圖像及文字進行多媒體化,不僅能實現教學的交互性,而且能解決教師在一般課堂上完成內容豐富的板圖、板畫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的問題。 (2).地理教學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和演變的規律,同時還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徵、生產發展以及人地關系等問題。要使學生較好地掌握這些知識,多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徵,多了解各具體國家生產建設的發展狀況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學手段難以實現,而採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能更生動形象的表現。 (3).地理教學中我國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內容豐富,素材多,但生動活潑、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畫面少。一般情況下難以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完成德育任務。但是計算機網路選擇豐富的內容和素材可以很好地完成。
加強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中學課程的整合是至關重要的。然而, 隨著課程整合實踐的深入、必將提高師生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必將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大提高教學效率、進而推動地理教學改革的進程。
『貳』 談談初中地理的課堂策略有哪些
現在初中地理已經成為中考的內容,以前雖然學校有這堂課,但是由於這堂課不進行中考,所以一般不會學太多,但是現在情況完全不一樣了,那麼怎麼學好初中地理?我們來了解一下以下內容吧!會對學習有一定的幫助.
地理學習重點
在老師檢查完作業之後,需要認真的仔細的查看,當作業當中出現錯題需要及時的改正,出現錯誤就證明在這一方面有缺陷,需要多多的了解這方面的知識,然後把錯題記在筆記本上.
以上就是怎樣學好初中地理的方式,如果地理有問題的同學可以了解一下以上內容.
『叄』 如何進行地理教學設計
過去,我們稱之為「備課」,而如今叫「教學設計」。它們之間不僅是名稱的變換,而其本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那麼,如何為初中地理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呢? 一、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1、地理教學設計的課程理念 過去,我們教學地理緊緊圍繞教材知識、地圖表格、地球儀等,以及幾年來電子信息、電子備課等多種手段。在地理課上,老師們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奪得了輝煌的成功。這一點,人人皆知,不可否認。然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新課程.新課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這大大促進了地理教育者進行地理改革的積極性,使得越來越多的地理教師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地理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中來。他們對地理的教育教學探討得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全面。他們一致認為:地理的教育教學要開啟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學習需要。對這些有著強烈的時代感、責任感、急迫感的教育新理念,我們必須加以重視。 2、地理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1)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是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2)教學設計是解決教學問題的科學方法。(3)教學設計是操作和規劃教學活動的程序和過程。(4)教學設計是以反饋評價對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5)教學設計是一門理論和實踐兼備的應用性學科。 3、地理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是指運用相關理論和系統方法,對參與教學活動的諸多要素所進行的一種分析和策劃的過程,是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對教學的預謀和籌劃,是對「教什麼」和「如何教」的一種操作方案,它先從「教什麼」入手,對學習者,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等進行分析,然後從「怎麼教」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運用恰當的媒體,對教學績效做出評價,以確保教學和學習獲得成功。 二、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和設計過程 1、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1)分析教學需求,確定教學目標,即教學目標設計。 (2)設計教學策略,即教學策略設計。(3)進行教學評價,即教學評價設計。 2、地理教學的設計過程(一)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的分析是進行課堂教學策略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將影響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直接影響對學習水平的確定和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的陳述,以及教學媒體的選擇和使用效果等等以後各個環節。(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目標是教師和學生從事教學活動的指南和出發點,是教學活動過程中所的依據,同時也是評價教與學活動的依據。教與學的目標是影響教學策略的制定和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約教學策略的關鍵。教學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為標準的。 (三)教學設計的理論指導 教學策略的設計、選擇與實施的各個階段,不可能離開理論的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的背後,必然會有相應的理論或原則作為指導,有時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發生的。(四)了解實際環境條件 為了使教學方案更加具有針對性,方案的制定應以一定的因素為基本依據,其中包括三個內容,學生、教師和教學條件。作為教師在這里應該深入全面地把握這三個因素。(五)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學方法是指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手段而進行的,由教學原則指導的,一整套方式組成的,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教學策略解決戰略問題,而教學方法解決戰術問題,教學策略指導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六)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和確定 所謂教學組織形式,我們可以定義為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作用的結構形式,或者說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人員、程序、時空關繫上的組合形式。 (七)教學媒體的選擇 教學媒體的選擇是教學傳遞策略重要的內容,是教師設計教學時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面對眾多的可供使用的媒體,我們需要回答怎樣選擇,為什麼這樣選擇,依據什麼選擇等一系列問題,媒體選擇的成功與否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高低。因此,樹立正確、科學的媒體觀是教師的當務之急。(八)確定課堂教學過程的結構 確定課堂教學過程的結構是指將前面確定的各個教學要素,主要包括教師的活動、學生的活動、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以一定的結構關系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有序的流程。(九)形成可操作性教學設計方案 需要將前面各部分的工作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落實,要充分考慮前面各項研究,匯集各種研究內容,將其綜合化、系統化和具體化,最後產生一個由一系列表格組成的,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課堂教學策略方案。 總之,我們教學的一切是為了學生。只有你設計的空間越大,學生思考的面就越廣,學生的思維更容易發展。如果你的設計很死板,是固定的模式,是無懈可擊的真理,那麼說明你並沒有真正懂得地理教學設計的含義。
『肆』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進行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尤如樂曲中的引子,戲劇中的序幕,起著渲染氣氛、醞釀情緒、集中注意力、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作用,同時,導入又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好的課堂導入能穩定學生的情緒、引起學生注意、扣住學生的心弦,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的學習,如果教師引入新課枯燥無味,講解晦澀難懂,學生的注意力也就很難保持長久.所以要想鞏固學生對學習的注意力,必須使他們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恰當地引入新課,能使學生在上課的一開始就處於最佳的思維狀態,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新課的學習.學生學習有興趣,就能積極思考.所以教師的導入要注重在趣字上啟發誘導,做到融培養興趣、激發求知慾、啟迪思維於一體.例好,講解酵母菌時,採用如下導入:蒸饅頭和面時,為什麼加入酵母粉蒸出的饅頭總是喧軟多孔?開冷和面為什麼不容易發開?學習完酵母菌的知識後大家就會知道其中的奧妙了這樣導入新課,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創設也良好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產生樂趣感、親切感,讓學生體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引起渴望學習本節知識的積極性,學生就會專心聽講,興致勃勃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識,對課堂教學的展開和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所以好的開端是一堂課成功的一半.常見的導入方法有:
①直接導入:老師以簡捷、明快的講述或設問來激起學生的有意注意,誘發探求新知的興趣.如:前面我們學習了水中生活的動物,今天我們接著看看陸地生活的動物又有哪些特點,它們是如何與陸生環境相適應的?寥寥數語,開門見山,直接導入,節省時間.但經常使用此法導入,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難以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如果非用此法,一定要注意語句的抑揚頓挫、問題的鮮度和懸度要大些,才能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
②經驗導入: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已知的生物學素材為出發點,通過老師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講解、談話或提問,以引起回憶、自然地導入新課,激起學生的求知慾.
③實驗導入:富有啟發性、趣味性強的實驗,可通過大量的聲音、色彩、形態、氣味等的變化使學生在感官上接受大量的刺激,獲得大量的感性信息,同時,通過巧布疑、設懸念,激發好奇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物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中學生的思維特點具有較大的具體性、形象性,因此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用不同類型的實驗作為導入素材,能引起學生大腦皮層形成獲得新知識的興奮灶,更重要的是告訴學生一種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觀察實驗法.
生物學實驗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它對中學教師有很大的魅力,是極易調動學生情趣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通過演示一些實驗導入新課,不但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而且培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如:發酵實驗引入人類對細菌真菌在食品製作方面的應用,通過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發酵的結論等.以實驗導入的機會很多,需要老師們用心挖掘,非常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④直觀導入:利用標本、模型、圖表、幻燈片和多媒體等引導學生觀察,吸引學生的眼球,再從觀察中提出問題、創設研究問題的必須情境,學生為解決直觀感知中帶來的疑問、產生了學習新知識的強烈要求,引發學習的興趣.
⑤設疑導入:通過一些帶有懸念的或引發學生深思的問題,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指出:疑是深入研究的起點.思維總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是在他們本身的生疑質疑釋疑的矛盾運動中進行的.這種矛盾的過程,即思維過程,首先是由教師在教學中巧設懸念引起的.新課開始,教師通過有目的、有方向的設置疑問,提出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的問題,打破學生腦海中的平靜,留下懸念,刺激學生的求知慾,點燃學生思維的火化,激起學生釋疑而探索的心態,進而導入新課.變無疑為有疑,也是常用的導入新課的方法.
如:七上有機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一節,提出問題:蘋果放入為什麼不太好吃了?蘿卜放久了為什麼會空心?這些問題提出會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聽課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學生憑自己的經驗對這些問題會做出一定的反應,教師通過講評學生解答的是和非引出課題,這樣導入新課,誘發學生用科學的知識代替含糊生活經驗的學習要求和願望,以濃厚的興趣,飽滿的精神狀態學習本節知識.
設疑導入時,要在疑字上下功夫,做到鮮明、具體、問題突出.疑能起到啟迪劑的作用.
⑥事例導入:用學生生活中熟悉或關心的生物學事例導入,能使學生產生一種親切感,起到觸類旁通的功效.
⑦懸念導入:提出帶有懸念的問題導入新課,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在懸念中即巧妙地提出學習的任務,又創造出探求知識的良好情境.懸念的設置要適度,不懸會使學生一眼望穿,則無念可思;太懸學生則無從下手,則無趣可激;只有在懸中寓實,才能引起學生開支腦筋,琢磨思考,興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
⑧故事導入:以生物學科的動人的、妙趣橫生的發現史、科學史引入,收授教於趣之效.
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人們分散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火石,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
『伍』 《東南亞》 自然地理課程怎樣導入
方法一問題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東亞,請問亞洲還有哪些分區。。。今天我們學習東南亞。
方法二檢查上節課問題直接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東亞,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東南亞。
方法三,展示東南亞的圖片或者視頻導入。
『陸』 如何上好地理課
伊川思源實驗學校 陳萌
很多學生認為地理學科是小科,其意義相比較中考其它科目而言顯而易見,因此,學生、家長在思想認識上不能做到足夠的認識。如何改變這種白費力氣的狀況,使地理課堂的45分鍾成為有效課堂,讓學生在地理課上願意學、有所學。
1.做好課前復習。上課前五分鍾讓學生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並對學生進行提問,使學生能夠溫故而知新。
2.進行有效的預習課本。讓學生用5分鍾的時間進行課堂預習,先通讀課本,再完成基礎訓練課前預習題。讓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的目標,使學生有明確的前進方向。
3.在講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 這是有效課堂的關鍵行為。課堂 45 分鍾要使每個學生每分鍾都在學習,難度很大。我盡可能多的使用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法,例如:講授《印度》這節課時,先讓同學們說說他所看過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同學們立即興致勃勃,想要去了解更多關於印度的知識。
4.進行課堂檢測,當節課的內容盡量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講授完讓學生先背誦,再做練習題,讓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知識有個整體的把握。
『柒』 如何有效開展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
一、精彩導入,提高地理課堂的趣味性
【案例1】:八年級地理下冊2.10《祖國寶島—「台灣省」 》
同一課題,三節平行課,三位來自不同中學的教師,三種不同類型的課堂導入:
筆者作為其中的第一位上場的開課教師,在講授「祖國寶島—台灣省」時,採用了以下的導入方式:
(欣賞鋼琴和小提琴協奏曲《鼓浪嶼之波》,展示鼓浪嶼日光岩圖片。)
教師講授:每當這悠揚的旋律響起的時候,很多人的心中都會湧起一股思鄉之情,這是一首很多廈門人耳熟能詳的歌曲,名叫《鼓浪嶼之波》。「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見雲海蒼蒼,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這首歌的歌詞樸素而真摯,像老水手對親人講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嶼與美麗的基隆港聯系在一起。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於哪裡呢?
學生回答:台灣省
教師講授:對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章「沿海萬里行」的第十節「祖國寶島——台灣省」。
教師2:以視頻《七子之歌——台灣》導入,並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因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教師3:以《反分裂國家法》引入,接著播放視頻、圖片等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
無論是歌曲欣賞、視頻資料,還是其它方式的導入,三位老師對該課的導入都做了精心的准備。「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課,往往需要一個恰當的課堂導入。它或者給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題,能為教學設計的層層深入做好流暢的銜接,使課堂一開始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將學生緊緊吸引,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當然,課堂導入的用時要恰當,一般是3~5分鍾,它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脫離教學內容。
二、優化教師課堂提問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節優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安排提問環節的課堂教學,無論教學設計如何完整出彩,教師的「獨角戲」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學生主動參與、各抒己見的舞台,它終究是不成功的。課堂提問涉及問題的設計和問題拋出後的「後續處理」。
(一)問題設計清晰明了,目的明確。
【案例2】:七年級地理下冊2.2《南亞》之「南亞的位置和范圍」
在講授《南亞》一節中的「南亞的位置和范圍」時,其中一位教師進行了這樣的教學安排:先請同學用紅筆畫出南亞與亞洲其他地區的界線,用藍筆描出印度半島的海岸線,再用紅筆描出北回歸線。當學生將這些重要線條勾勒完後,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南亞位於哪些地理事物之間?大部分學生感覺一頭霧水,舉手回答者寥寥無幾。
究其原因,關鍵在於這個問題問得太模糊了。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脈、河流,又或是寬廣的海洋?選擇的餘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誤導。倘若把這問題改成:「南亞位於什麼山脈和什麼大洋之間?」那麼學生選擇回答的內容就非常明確,也才有利於教師有效控制教學進程和方向。由此可見,課堂上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精心設計,具有明確的指向,陳述盡量具體化,突出啟發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領。
(二)問題提出後,要學會等待、善於傾聽
【案例3】:《祖國寶島—「台灣省」 》之景觀圖片欣賞
有一位教師在用課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觀圖片後,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台灣風景如何?學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沒有去過。接著該教師進一步設問: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學來自台灣,請舉手一下。這時底下的那位台灣籍學生非常興奮地舉了手,並已做出要站上來發言的准備。可惜這位教師並沒有給他發言的機會,用了一句「哇,你這些地方都去過了,太讓人羨慕了!」敷衍了事。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有一名台灣籍學生,為何不給他機會來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家鄉呢?本來可以塑造的課堂教學亮點就這樣無端地錯過了。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應該鼓勵學生自主發問或回答,切忌漠視與干涉;另外,問題提出後,不能一問完就馬上叫人回答,要給學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間。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學生回答完後,教師還應作中肯評價。
三、不可或缺的教學承轉
(一)由已學知識承轉到新知識:
【案例4】:《南亞》之「南亞的地形」
教師講授:在講南亞地形特點之前,我們回顧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點。
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那麼,南亞的地形特點又如何呢?
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教師概括總結:
北部:喜馬拉雅山地
三大地形區中部: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這樣的教學承轉不僅讓學生回顧了已學知識,還鼓勵他們在原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知識,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向更高的層次。
(二)由相互關聯的兩個知識點之間自然承轉
【案例5】:《南亞》之「南亞的河流」
教師講授:一般來講,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勢的塑造者。一條大河經過的地方會沖積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是由亞馬孫河沖積形成的。那麼,南亞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主要由哪兩條大河沖積而成的呢?
學生回答:印度河和恆河。
教師講授:那這兩條河流有沒有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南亞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勢制約,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區。南亞地形受河流影響,在中部塑造了廣闊的沖積平原,成為主要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
一個個發現在教師的及時引導下,成為新教學內容的起點。同時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伴隨每個承轉引出的探究活動步步深入,讓學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與河流」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微妙關系。地理課追求精細化教學,正是這些「功不可沒」的教學承轉保證了課堂教學如行雲流水般順暢。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學環節之間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轉,終究不是教學內容的重點所在,過渡時應該簡化處理。
四、合理安排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當堂完成的一些學習任務或活動,也是課堂教學落實基本知識點、強化重難點的有效方式。教師在安排課堂練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材「活動」模塊里的題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課堂練習,是對教材內容的及時補充,教師分發布置的課堂練習材料應該是在「活動」模塊里的題目順利完成的前提下進行,切忌喧賓奪主。
(二)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從標題到內容,都應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盡量新穎有趣、富於變化而又難度適中。
1、在標題用詞方面,將傳統的「填空題」改為 「這些知識你記住了嗎?」,「單選題」 改為「你能找到正確答案嗎?」,「連線題」改為「找搭檔」,「讀圖題」改為「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嗎?」,僅僅幾個字的變化有時能於無形中激發學生做練習的興趣,並通過練習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2、在內容選擇方面,應與教學目標相一致,除了給學生一些知識記憶性的練習外,還可布置一些能夠給學生提供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發揮空間的題目。
(三)先小結後練習:初中生正處於智力發育成長期,接受知識容量較為有限,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大量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識,更別說靈活運用到題目中。因此,課堂練習前,教師要給學生以適當的幫助:學生獨立做練習前,教師對作業做適當的解釋並先復習幾個和課堂練習里相關的例子;學生開始做練習後,教師應在小組間來回巡視,及時給那些解題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必要的講解。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滲透於教學過程中的方方面面。教師應具備深厚的專業素養和在專業實踐歷練中不斷加以鍛造;樹立「開放性」課堂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探究舞台,用創造性的「教」引導學生創造性的「學」,切實有效地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捌』 中國地理第一課時如何導入
知識與能力
1.認識日本的自然環境(地理位置、氣候等)。
2.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關知識。
3.了解日本的東西方兼容的文化。
過程與方法
1.重在認識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特點、主要災害及成因分析的方法。
2.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的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
1.培養防震意識。
2.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
1.多火山、地震的國家。
2.培養防震意識和能力。
教學難點
1.自己讀圖,總結日本的自然環境。
2.分析一個國家的位置、地形、氣候的方法。
教學方法
討論法、情境法、多媒體輔助教學、分析歸納法
教學准備
讓學生搜集日本旅遊的好去處和與地震有關的材料。
設計思路
《日本》是在學生學習大洲——亞洲後,掌握了分析區域的方法情況下講授的一節課。如何將方法與知識有機結合是教學突破的重點。所以,本節課採取了由表及裡的方法。從一位旅遊者的食、住、玩等出發,引入了日本的海陸位置、氣候、多火山和地震以及文化的特點。由表及裡,如抽絲剝繭,突出了以人地關系為核心的教學思想。
教學內容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組成旅遊團去下面這個國家進行旅遊。
【播放與日本有關的圖片】
生:根據圖片判斷考察的目的地——日本。
二、圍繞教材提問題,學生自主探究解決
師:我們在出發前,需要做哪些准備呢?
生:暢所欲言(語言、貨幣、地圖、氣候、可選擇的交通工具等)。
師:適時點撥。
1.友情提示
語言——日語。
貨幣——日元 100日元≈6.8元人民幣(注意);日本銀行兌換只在上午9時到下午3時進行,周六、周日及主要假日,銀行全天休息。一般只能在飯店裡兌換,要比銀行兌換稍微貴些。
地圖——日本海陸位置、確定旅遊地與中國的位置關系、組成(四個大島)、主要城市位置(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等城市)等。
氣候——引導學生根據氣溫和降水變化曲線,判斷日本屬於海洋性氣候,概括氣候特點。
交通工具——海陸位置、島國、輪船(與中國隔黃海)或飛機。
經過幾個小時的飛行,我們到達了日本。
2.輕松之旅
師:展示日本的傳統飲食圖片,如壽司、各種魚片等。其中壽司的製作除主料大米外,其他大多為海產品(紫菜、魚片),市場上也有很多海產品。
師:日本人為什麼那麼愛吃魚?
(歸納)海陸位置——島國——飲食習慣
住:日本傳統的民居,多是用質地較輕的建築材料建築的(圖片1)
圖片1
師: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
『玖』 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幾種導入方法淺談
一、使導入指向三維目標
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課堂導入時,就要盡量指向三維目標。如在教學「地圖的基本要素」一課導入設計時,我是這樣做的,課前要求每個學生繪制一幅個人卧室平面圖,只要求紙張大小、畫面整潔、清楚。上課時,隨意選取幾位學生的作品利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展示,並要求其他學生對作品進行簡單的評價。學生很快就會發現:有的作品沒有比例尺;有的作品沒有標明方向;有的作品缺少圖例;甚至有個別的作品三個要素都缺失。此時我因勢利導,提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繪制一幅地圖需要哪些因素呢?這些地圖要素如何確定、計算和表示呢?繪制一幅地圖需要哪些基本步驟?假如讓你重新繪制一幅個人卧室平面圖,你會怎麼做?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和問題,迅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很快的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