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古代著名地理學家有哪些分別有哪些成就
中國古代著名地理學家有哪些?分別有哪些成就?
寫回答有獎勵 共1個回答
易書科技
致力於圖書出版、影視IP
關注
裴秀(223~271年),字季彥,西晉時著名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他領導和組織編製成《禹貢地域圖》18篇,是中國和全世界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歷史地圖集。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制圖六體」。而且是中國古代唯一的系統制圖理論。
酈道元(約466~527),字善長,北魏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人。他一生閱讀了大量地理著作,並對我國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調查、考證和研究工作,以《水經》為藍本,撰寫出了一部地理學巨著——《水經注》,共計40卷,約30萬言,記述了大小河道計1252條。使原先僅記述137條河流、僅一萬余字的《水經》擴大了20餘倍,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水經注》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游記。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江陰人。21歲開始出遊,30年間歷盡艱險,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將其觀察所得,按日記載。被後人編輯整理成60餘萬字的《徐霞客游記》,不但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被譽為「千古奇書」。
魏源(1794~1857),原名遠達,字默深,湖南邵陽人。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侵入中國,而中國人對外國知之甚少,於是他決定編寫《海國圖志》。這本書的基礎是林則徐主持編寫的《四洲志》,在朋友的鼓勵下,他僅僅半年就完成了五十卷的《海國圖志》,後來又花四年時間精心擴充到六十卷,到1852年,編成一百卷。這本書是近代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的介紹世界各國國情的著作。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而且在書中魏源還重點介紹了自己抵抗侵略、民族自強的重要思想。
❷ 中國歷史上的地理研究成果簡單說幾個
·徐霞客+《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游記》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
徐霞客經30多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江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游記資料,在去世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
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明朝萬曆四十一年至明崇禎十二年間(1613年—1639年)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
❸ 中國地理對我國的社會經濟有什麼貢獻
中國地勢由西向東逐漸降低,有利於東面海洋的水汽進入內陸,東南多平原,水分充足,有利於農業種植。西高東低,河水自西向東流,有利於溝通東西,加強交流。
中國地形多種多樣,有利於各種農作物的生長需要。
中國海岸線較長,有利於對外溝通交流和海洋漁業的發展。
地域遼闊,礦產資源豐富,江河眾多,水資源尚可.經緯跨度大,三級落差明顯,氣候基本齊全
臨海靠山,戰略地理優勢突出
海岸線綿長,專屬開發區廣闊,海底資源豐富,漁業資源豐富
西北西南內陸多山,森林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
北部海拔高,地勢平坦,適宜畜牧業
南方地勢低窪,多丘陵,種植業優勢突出。中國地形多樣,類型齊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無不典型壯觀。地形分布的規律是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自西而東,逐級下降。中國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約占總面積的66%,平地約佔34%。全國近70%的縣區分布於山區。山地和高原多集中於西部地區。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僅佔全國面積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達65%。全球高於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國就有7座。中國和尼泊爾接界處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國陸地正負比差超過9000米,為世界之最,中國地域內的海岸與大陸架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巨大的開發價值。中國大陸海岸線北起鴨綠江口,南至北侖河口,長約1.8萬公里。加上島嶼海岸線,總長約3萬公里。沿岸多優良海灣和港口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廈門、廣州、湛江、北海等,其中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中國的淺海大陸架是世界最寬廣的大陸架之一,包括渤海、黃海全部,東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 中國的地理優勢條件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中國沿海優良港灣,便於船舶避風和停靠。這也促進了中國交通事業的發展特別是海上運輸的發展。例如,台灣海峽位於福建省與台灣省之間,從南到北連接著南海和東海,是中國海上運輸的重要通道,人們稱它為「海上走廊」。台灣的經濟發展與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密不可分的。 隨著人們交往的增多,物流量人流量的增多,其交通價值更是明顯。這個功能也主要顯示出強烈的區位優勢,向東可到日本,美洲等國家,向南可到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區;另外,中國大陸又背靠亞歐大陸,為建設陸上發達交通提供可能。中國的「第二亞歐大陸橋」可以一直從連雲港向西到達歐洲荷蘭國家境內。這充分顯示出我國海陸位置的天然區位優勢。
。世界上幾乎所有動植物都可在我國找到生存場所,為中國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且我國絕大部分領土在北溫帶,南部一小部分在熱帶。這樣的緯度位置既適於人類生活,又使溫帶、亞熱帶的各種動植物在我國都能繁殖生長,給我國發展多種經濟提供了更有利條件
❹ 我國在地理領域曾取得什麼成就
以竺可楨為代表的我國近代地理學 竺可楨(1890—1974) 是我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18 年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創建東南大學地學系、國家氣象研究所,主持浙江大學教育工作。解放後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主持全國地理學、氣象學的科學研究工作。他關心和領導了我國自然資源綜合考察、海洋科學研究以及冰川、凍土、沙漠研究,在氣候學、氣象學研究方面貢獻尤為突出。在他領導下,我國從解放前就建有100 多個氣象站,至1959 年共建立了2400多個氣象站和3 萬多個氣象哨,初步形成了全國氣象觀測網路,開辟了為經濟建設服務,特別是為農業服務的我國宏大的地理事業和氣象事業。目前我國已擠身於世界氣象科學的先進行列之中,這與竺可楨的開拓、領導是分不開的。他數十年來一直專心研究我國歷史時期氣候變遷,撰寫了《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初步研究》一文,在國際學術界獲得較高評價。除此而外,竺先生早年編著了《地學通論》,對台風、東亞季風的研究有突出貢獻,而後又進行氣候學、物候學、農業氣象氣候學等方面研究,對地學其他領域也多有建樹。他的考察足跡遍及全國,著述近300 篇,稱得上是我國地理學界的一顆巨星。 我國的近代地理學(60 年代以前)基本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清末民初到解放前。地理學受德國的地理思想影響很小,主要是受歐美流派的影響較強。最早開拓地理學研究和地理教育的是張相文(1867—1933),編著出版了中國第一部中小學地理教材《初等地理教科書》、《中等本國地理教科書》(1901)。將西方地理學思想介紹到中國來的除了竺可楨先生外,還有從英國留學歸來的丁文江教授,他為發展中國的地質學、自然地理學做了不少工作。第二階段為解放後到60 年代。這一階段主要是接受蘇聯地理學思想的影響。應當說我國地理學從書齋、課堂中走出來為經濟建設服務是從建國後開始的。雖然也經過了一些曲折和政治上"左"的干擾,但總的說還是取得了很大成績,地理學者有了施展才能為祖國服務的廣闊天地,連西方地理學家也承認"共產黨建立政權後,得到了新的推動力。"①已在第五章列舉了我國地理為生產實踐服務的大量事例,此不贅述。下面僅就幾個主要方面說明如下: (一)區域研究我國在開發西北、西南和熱帶資源,以及自環境治理改造方面做出了世界矚目的貢獻。以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和我國氣象工作者為主的青藏高原的自然資源開發研究、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研究、青藏高原對亞洲和世界自然環境(特別是氣候)影響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以施雅風、朱震達先生等為首的地理工作者對我國新疆和黃土高原乾旱地區及冰川凍土的研究,實際地為乾旱區農業發展、水土保持、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做出了貢獻。以任美鍔教授為首的地理工作者,對熱帶資源、亞熱帶資源開發的研究,為我國橡膠等熱帶作物區的擴大種植做出了貢獻。 (二)農業水熱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在黃秉維先生領導下長期開展對我國農業水熱資源開發研究,制定了《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其水熱指標所劃分的各級自然區本身就是我國農業發展藍圖的底圖。全國范圍開展農業區劃、土地利用區劃,同時還定點觀察研究水熱資源。這個領域可以說是地理工作者參加最為廣泛的領域。主編了大型的《中國自然地理》專著。 (三)經濟地理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作為全國中心基地為全國培養了大批經濟地理工作者。經濟地理工作者廣泛參加了國民經濟計劃和各級經濟區劃的制定工作。 (四)土地利用開發區建設研究 80 年代後期我國改革開放的形勢出現全方面大幅度躍進的形勢,地理學在區域開發和沿海城市對外開放的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土地科學經濟管理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開拓性的研究。 總之,解放以後我國地理學是比較受重視的。在其他一些國家還把地理科學做為輔助科學或知識性科學的時候,我國就把地理學列為基礎科學,而且在科學發展十二年規劃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同時地理實踐的廣泛性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既有像黃秉維、胡煥庸、王乃梁、林超、任美鍔、施雅風、周廷儒、侯仁之、李春芬、孫敬之、譚其驤等老一輩優秀地理學家,也涌現出一批優秀中青年科學家,在諸多學術領域中做出了貢獻。但是,也曾一度,由於片面學習前蘇聯和政治上"左"的影響,使我們對歐美等國家地理學的新思想新方法吸收很少,有時甚至是極力排斥。特別是對"地理環境決定論"和喬治·葛德石的過"左"批判,使我國的人文地理學(特別是社會文化地理)幾乎處於完全空白的狀態。由於政治上的壓力,地理工作者在對我國至關重大的資源與人口關系的問題上,沒有盡到自己的科學責任。在地理教育方面,盡管學校地理教育做了不少工作,但國民社會地理教育方面,無論從出版物的數量,教育組織、教育活動的規模方面,與發達國家比還是很落後的。
❺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地理學成就
(1)南北朝時期:①西晉時期,裴秀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地圖學家。繪制出《禹貢地域圖》,還提出了繪制地圖的原則。②北魏時期,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通過為古書《水經》作注,以《水經》為綱,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水道流經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等諸方面的內容,是一部歷史、地理、文學價值都很高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2)明清時期:明朝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對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觀察和記述, 早於歐洲約兩個世紀。還記錄了一些地理發現,糾正了前代地理學著作中的一些錯誤。
❻ 歷史上哪些人為中國地理事業作出貢獻
1、裴秀
裴秀作《禹貢地域圖》,開創了中國古代地圖繪制學。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所謂「制圖六體」就是繪制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它把制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裴秀的制圖六體對後世制圖工作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直到後來西方的地圖投影方法在明末傳入中國,中國的制圖學才再一次革新。
2、酈道元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我國游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游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3、徐霞客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朝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中國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的作者。被稱為「千古奇人」。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風雨虎狼,與長風雲霧為伴,以野果充飢,以清泉解渴,出生入死。其足跡踏遍黃山、泰山、普陀、天台、雁盪、九華、武夷、廬山、華山、武當、羅浮、盤山、五台、阻山、衡山、九異等名山,游盡太湖、民江、黃河、富春、閩江、九鯉湖、錢塘江、瀟水、湘水、鬱江、黔江、黃果樹瀑布、盤江、滇池、洱海等勝水。
《徐霞客游記》中對各地名勝古跡、風土人情,都有記載。徐霞客游記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遊日。
4、魏源
魏源是一個進步的思想家、史學家和堅決反對外國侵略的愛國學者。他積極要求清政府進行改革,強調:「天下無數百年不弊之法,無窮極不變之法,無不除弊而能興利之法,無不易簡而能變通之法。」他著重於經濟領域的改革,在鴉片戰爭前後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運、鹽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於「國計民生」,認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這些主張不僅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於後來的資產階級變法維新運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❼ 說一說我國古代著名地理學家以及在地理方面的主要成就
1、沈括
沈括分析出華北平原過去曾是海濱,今已東距大海已千餘里,而華北平原是由黃河、滹沱河、涿水、桑乾河等沖積形成的。這是對華北平原成因(沖積平原)最早的科學解釋。沈括根據峭拔險峻的雁盪諸峰頂部在同一平面上的現象,推斷雁盪山是由流水侵蝕作用而形成。
沈括還詳細記錄了各地發現的化石、並根據化石來推究古代氣候的變遷,解釋虹的大氣折射現象,科學地描述了龍卷風生成的原因、形態和破壞威力,用月亮的盈虧來論證日、月的形狀及海潮與月球的關系等等。沈括對自然地理的研究,在許多方面都走在了當時世界的前列。
沈括完成了奉旨編繪的《天下州縣圖》,圖幅之大,內容之詳,前所罕見。全套地圖共有二十幅,包括全國總圖和各地區分圖,比例為九十萬分之一。沈括還首創了用「飛鳥圖」來繪制地圖,以代替傳統的循路步法制圖。
2、徐霞客
《徐霞客游記》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
徐霞客在地理科學上的貢獻很多,對火山、溫泉等地熱現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對氣候的變化,對植物因地勢高度不同而變化等自然現象,都作了認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對農業、手工業、交通的狀況,對各地的名勝古跡演變和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也都有生動的描述和記載。
3、郭守敬
郭守敬曾提出,以海平面作為基準,比較大都(今北京)和汴梁(今河南開封)兩地地形高下之差,這是地理學上的一個重要概念「海拔」的創始。
郭守敬在西夏水利工程結束後曾溯黃河之流而上,探尋黃河的發源地。由此他成為以科學考察本身為目的,專程探求黃河河源的先驅者。
4、酈道元
酈道元寫成地理著作《水經注》。《水經注》是六世紀前中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述。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水經注》共四十卷,是當時一部空前的地理學巨著。它此書不僅開創了古代「寫實地理學」的歷史,而且在世界地理學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5、賈耽
是中國地理地圖史上一位人物,他繼承並發展了科學制圖的方法,在書籍中的地理記述是中國對外宣示領土和海權的重要依據。利用掌管接待外國使節的工作便利,向外國使節打聽各國的山川形勢、地理沿革和風土人情,然後再分門別類加以整理
賈耽用裴秀的制圖六原則繪制「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圖」一軸,主要表現隴右兼及關中等毗鄰邊州一些地方的山川關隘、道路橋梁、軍鎮設置等內容。他用文字注記詳加說明,然後匯編成冊,故名《關中隴右山南九州別錄》、 《吐蕃黃河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