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高中地理必修二怎麼上

高中地理必修二怎麼上

發布時間:2023-02-05 10:01:13

1. 如何學好高中地理必修二和政治

首先先看書,課堂上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不會的抓緊問,不要留著。地理得多做題,有些題型會總出現,政治。。。理解加背題,多做卷子。

2. 高中地理必修2知識點小結

學習雖然也包含有好工作,有素質,別人看的有 文化 這種成分,但目的絕對不能設為這些微不足道的「微量元素」,向我上面說的,學習主要目的是為了追求高尚,完美。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小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1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一、工業區位因素

1、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礦產、土地、水源、氣候等。

(2)經濟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屬冶煉、重化工基地)、市場——節省運費。

(3)勞力和技術: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業,工資在產品成本中的比例較高(勞動密集型工業),工廠要布局在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技術密集型工業要靠近高等 教育 和科技發達的地方。

(4)工農業基礎和協作條件:包括生產協作和社會協作。

(5)環境:工業布局要注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工業布局中的環境因素:

①風向,分為三種情況:有大氣污染的工廠應位於居民區主導風的下風向、季風對吹風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②水源:有水污染應的位於居民區的下游,生產中對水質要求高的應位於居民區的上游。

③離城市距離: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區內,有大氣污染的應位於城市熱力環流圈以外。

2、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1)原料地對工廠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原因:工業所用的原料范圍越來越廣,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

(2)交通運輸:沿海沿江的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已相當完善,交通運輸不再成為他們考慮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4)勞動力素質的影響逐漸增強。

3、工業區位指向類型

(1)原料指向型:

①工業特點:原料不便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高。②區位選擇原則:接近原料產地。③主要工業部門:採掘工業、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等。

(2)動力指向型:

①工業特點:需消耗大量能源。②區位選擇原則:接近能源基地。③主要工業部門:有色金屬冶煉廠。

(3)市場指向型:

①工業特點:產品不便遠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高。②區位選擇原則:接近產品的消費市場。③主要工業部門: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石油加工業等。

(4)勞動力指向型:

①工業特點:需投入大量勞動力。②區位選擇原則: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③主要工業部門:普通的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等。

(5)技術指向型:

①工業特點:技術要求高。②區位選擇原則: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③主要工業部門:集成電路(微電子)、精密儀器等。

二、工業地域的形成

工業聯系:①生產上的聯系。②空間上的聯系。③信息上的聯系。

1、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①可以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

②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③共同利用工業區的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④有利於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2、工業分散和工業地域聯系

(1)工業分散的原因: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如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尋找最佳區位)。

(2)工業分散的兩種類型:

①產品輕、小、價格貴,

②產品極其復雜,如飛機。

(2)工業分散的條件:

①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方便、快捷、廉價;

②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世界的「同時性」。

三、主要工業區

1、傳統工業區

(1)概況:

①分布: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

②形成條件:豐富的煤、鐵資源。

③工業部門: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

④興盛時間: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到二戰結束。

⑤特點:生產規模大,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

(2)德國魯爾區的區位條件: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

②充沛的水源。

③便捷的交通。

④廣闊的市場。

(3)魯爾區衰落原因:

①生產結構單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⑤環境污染嚴重。

(4)魯爾區整治 措施 :

①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

②調整工業布局。

③拓展交通。

④發展科技。

⑤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2、新興工業區——義大利工業小區

(1)生產特點:

①以中小型企業、輕工業為主。

②生產過程分散。

③資本集中程度低。

④分散在農村或小城鎮。

(2)生產模式:中小企業集聚的工業小區模式,形成了機構完善,功能齊全的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路。

3、新興工業區——美國「矽谷」(高新技術工業區)

(1)高新技術工業的特點:

①從業人員知識技能水平高。

②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

③研究開發費用高。

④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2)「矽谷」區位條件:

①位置優越。

②環境優美,氣候宜人。

③有高等院校。

④交通便利。

⑤軍事訂貨(美國特有)。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2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一、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1、鐵路運輸: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愛自然因素影響較小,連續性較好,但造價高,佔地廣,耗費金屬材料多。適宜大量、遠距離運輸。

2、公路運輸:機動靈活,對自然條件適應范圍廣,周轉快,裝卸方便,但運量小,成本較高,運費較貴。適宜小量、近距離運輸。

3、水運(包括河運和海運):運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最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自然條件影響大。適宜大量、遠距離運輸。

4、航空運輸:速度最快,但投資大,運量小,運費最高。適宜運輸急需,貴重且運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運輸:損耗小,連續性好,運量大,但投資大,靈活性差。適宜氣態和液態運輸。

二、交通運輸布局

1、主要區位因素: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災害等);技術因素。

2、區位因素變化:過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隨著科技進步,經濟因素越來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

①水域條件(航行條件,停泊條件),

②陸域條件(築港條件,腹地條件,以城市為依託)。

4、機場建設:

①要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

②要有良好的地質條件,以保證地基穩定;

③要避開低濕地區;

④與城市保持適當距離:用地廣、城市有煙幕等。

5、鐵路建設:

①區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網;促進沿線經濟發展;促進地區穩定繁榮;先進科技是保障。

②意義:促進工業生產;加速區域開發;加強工農業城鄉聯系;促進文化科技交流;促進民族融合與交流;有利於政治統一、國家安全,鞏固邊防等。

6、公路的選線原則:

①平原地區:少佔好地,避開沼澤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設施和城鎮發展的關系。

②山區: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彎曲,山谷中的道路應避開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避開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

線路的總體走向決定於經濟因素,而某一段的具體走向可能取決於地形、地質或技術條件。

三、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和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

(1)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於開展商貿活動,通常會形成較大的居民點。

(2)交通運輸與聚落空間布局

①運輸方式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南方以水路交通為主,聚落臨水布局;北方以陸路交通為主,聚落多靠近大路等交通要道。

②不同環境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北方地勢平坦開闊,聚落多呈團塊狀,形態比較規則,道路呈棋盤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區,聚落沿河流、鐵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態呈帶狀。

(3)交通運輸與城鎮分布:河流航運的起點、終點、與其他交通線的交點處常形成城鎮。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如運河航運地位的變化與揚州的興衰、城市中心的遷移。

2、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的影響:交通便捷,有利於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運輸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隨著高速公路的發展,許多商業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結合部。

隨著交通運輸和現代物流業發展,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處出現各種類型的專業化市場、大型超市等。

隨著城市交通的改善,人們出行范圍擴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購物休閑中心誕生。

電子計算機、 網路技術 的發展,網上購物、電子商務、無人售貨等得到發展。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3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1、崇拜自然——采獵文明——人與自然是恐懼與依賴的關系;

2、改造自然——農業文明——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

3、征服自然——工業文明——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謀求人地協調——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

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

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①可再生資源:關鍵在於「合理開發」——控制開發強度,保護和促進更新

②非可再生資源:關鍵在於「合理利用」——節約和綜合利用,尋找新的代替品

2、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①人口壓力、②資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1)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消耗資源的速度超過其再生速度;

(2)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

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比發達國家嚴重,原因是:①環境承受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②經濟技術水平低,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③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三)主要環境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1、環境污染:

(1)大氣污染: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破壞——污染源:工業生產、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氣候變暖——由大量燃燒礦物性燃料引起

主要溫室氣體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樹造林能減弱氣候變暖的趨勢。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耕地減少,風暴潮和鹽鹼化加劇。

中緯度地區——蒸發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擴大,農業 種植 面積縮小。

②酸雨(霧、雪)——由大量燃燒礦物性燃料引起,pH值小於5.6的大氣降水。

危害:對水體,對土壤,對生物,對建築物的影響。

③臭氧層破壞——由製冷劑氯氟烴化合物引起。

(2)水污染:工業廢水;農業污水(來自農葯、化肥);生活污水(各種洗滌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體廢棄物污染:工業垃圾、農業垃圾、建築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氣、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響衛生傳播疾病

處理:分類回收、綜合利用;填埋;堆肥(發酵、高溫殺菌);焚燒(發電)等

2、生態破壞:

破壞生態平衡——生物物種減少、森林和草原破壞、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種銳減

①現狀: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程度越來越快。(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發生在熱帶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經濟方面—為人類提供食物、木材、工業原料等。

②生態方面—促進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構成生命支持系統。

②原因:亂砍濫伐、過度捕獵、環境污染。(外來生物入侵也能導致物種滅絕)

③危害:生物多樣性破壞,食物鏈斷裂,使生態平衡失調。

(2)森林資源破壞——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

森林面積減少的原因:砍伐、開荒、開礦、薪柴採集、放牧和空氣污染

(3)濕地減少——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

①濕地的作用:經濟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運、養殖、旅遊、灌溉等

生態作用——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濕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機物,不參與大氣CO2的循環,成為炭庫,可緩解「溫室效應」)

②濕地減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導致泥沙沉積;引水灌溉導致入湖(沼澤)水量減少;圍湖(海)造田,使湖泊、灘塗面積縮小;水體富營養化,使濕地功能減弱甚至喪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現:耕地、林地、草地、濕地縮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②主要分布地區:乾旱、半乾旱、半濕潤地區。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氣候乾旱,植被稀疏,土壤疏鬆;多風(暴雨、鼠害等)。

人為原因:人口激增導致過度農墾、過度樵採、過度放牧、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措施:

Ⅰ.控制人口數量:有利於緩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

Ⅱ.生態恢復和建設: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風固沙

◇綠洲地區:封沙育草(外圍);植樹造林(前沿);建立農田防護林網(內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區: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區設置沙障,固阻流沙。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合理配置農林牧業:植樹種草,合理放牧,退耕還林還草

多途徑解決能源問題:如開發新能源,營造薪炭林、興建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資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考慮下游的生態保護。

(5)土壤次生鹽漬化

①分布(我國):華北平原、東北平原以及綠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區)。

②次生鹽漬化的成因:人為方面:耕作技術落後,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自然方面:氣候乾旱,蒸發旺盛,鹽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續發展內涵——生態(基礎)、經濟(條件)、社會(目的)的可持續發展

(3)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原則:

①公平性原則: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

②持續性原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③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環境問題往往會轉化為全球性問題。地區的決策和行動,應有助於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4)措施:發展循環經濟

①工業方面發展清潔生產:評估產品對環境影響的傳統 方法 只把焦點放在末端處理上。清潔生產則從原料開采——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②農業方面發展生態農業,如混合農業,基塘農業,立體農業等。

四、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性:

①龐大的人口壓力:

②資源短缺令人擔憂:人口壓力大、經濟迅速發展和資源利用率低。

③深刻的環境危機:環境污染從城市迅速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范圍仍在擴大。生態極危機區分布於東部地區,這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人類活動頻繁。

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

3、生態農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留民營村建設生態農業的措施:

①調整農業結構:由單一的種植業調整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②開展綜合利用:以農畜產品為中心,發展飼料加工廠和食品加工廠。

③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沼氣的利用——原料來源於秸稈、人畜糞尿,沼液、沼渣還田或養魚。


高中地理必修2知識點小結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整理

★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一地理必修2重要知識點

★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中一年級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整理

★ 高三年級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地理高一必修2知識點

★ 高一必修2地理知識點復習

3. 怎樣學好高中的必修2的地理啊

個人覺得必修二地理不難,要會看圖,記得圖文結合,對應知識點的例子要記住,還有些解決方法要記住,懂得運用

4. 高一地理知識點必修二

進入高中後,新生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這是正常心理,但是應盡快進入學習狀態。我為正在努力學習的你整理了 高一地理 必修二知識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一地理知識點必修二1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葯)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 種植 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葯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區位優勢):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1)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2)區位條件:①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③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④歷史:種植歷史悠久,傳統 經驗 豐富

(3)特徵:①小農經營②單產高,商品率低③機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③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區位優勢:

自然因素:①氣候:氣候溫暖濕潤②地形:平坦開闊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條件好

社會經濟因素:①地廣人稀,農場規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場廣闊,面向國際市場④機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勵扶持

4、大牧場放牧業

(1).分布地區(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

(2).特點: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區位條件:①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陸交通便利。

(4) 措施 :①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圍欄放牧,劃區輪牧③開辟水源,種植飼料④改善交通條件

5、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政策、技術、動力(能源)工農業基礎

高一地理知識點必修二2

1、產業轉移的因素:勞動力因素、內部交易成本、市場因素。還有國際經濟形勢、國家政策的調整,原生產地用地緊張、地價昂貴,環境污染嚴重等。

例:山東接受韓國產業轉移的原因

地理位置優越,距離近;交通便利;市場廣闊;技術水平較高;基礎設施完善;社會協作條件好;勞動力豐富等

例:廣東產業轉移到江西的原因

臨近廣東,有鐵路相連,交通便利;勞動力充足且較廉價;地價水平低等

2、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注意分轉入和轉出區)

①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②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

③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

(改變了區域的地理景觀,伴隨著環境污染的轉移和擴散)

④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例:對轉入區的影響: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改變原來的地理景觀,加重環境污染。

高一地理知識點必修二3

一、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佔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 其它 礦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耗小,連續性強,平穩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晝夜不停,運量很大。

管道運輸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二、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

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

發展趨勢:交通運輸不僅日益網路化、國際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


高一地理知識點必修二相關 文章 :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整理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一地理必修二必背知識點

★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識點歸納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主要內容

★ 高一地理必修二地理農業知識點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梳理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整理

5.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韓愈說過這樣一句話:「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努力。成績優與良;才思濃與淡,都是由勤奮註定的。做為一個高中生,就應該要這種狀態來迎接學習,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 高二地理 必修二知識點 總結 。希望能幫助到你。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1

西北地區概況

⑴位置范圍: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徵:東部是遼闊坦盪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⑶主要景觀:乾旱是最顯著的自然特徵。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觀。

⑷內部分異:以賀蘭山為界,以東為半乾旱草原帶,以西為乾旱和極端乾旱地區。

2.荒漠化

⑴概念: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以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

⑵表現: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次生鹽漬化。我國西北地區最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氣候乾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質沉積物;③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人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人類活動不當,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不注意環保。

3.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 措施

⑴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⑵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⑤控制人口增長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2

口的數量變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1.1999.10.12,世界60億人口日;2005.1.6,中國13億人口;至2008年,世界總人口已達67億。 2.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決定的。

3.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的數量受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基數大小共同影響。

4.人口數量變化原因:①生產力水平;②醫療水平;③政策;④傳統觀念;⑤社會保障體系;⑥婚姻制度;⑦ 教育 水平;⑧宗教信仰。 5.人口增長的時空差異: ①時間差異:

②空間差異:

6.趨勢:世界人口數量變化的總趨勢是不斷增長的。發達國家人口總數將較為穩定,有的國家將出現負增長;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相對緩慢。

7.中國人口問題:①人口老齡化嚴重(因為醫療、計劃生育);②人口性別比例失調;③人口素質較低。 應對措施:①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②弘揚尊老愛老的傳統,關心照顧老年人。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1.人口增長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個指標構成。公式: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特點:

3.大部分發達國家(歐洲、北美為代表)為現代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為傳統型,中國、新加坡、韓國、古巴為現代型,世界為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第二節.人口的空間變化

1.一個地區人口數量變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減和人口遷移(機械增長)。 【辨識:人口流動,范圍更大,包括人口遷移;短期。如出差、上學、度假、探親】 2.人口遷移:一段時間內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的判斷:是否發生了地域上的移動(行政區位的改變,最小單位為縣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變;時間的改變(通常為一年)

3.在世界六大洲中,那些始終是人口遷入區:北美洲、大洋洲;哪些時候總是人口遷出區:亞洲、非洲;二戰前遷出,二戰後遷入:歐洲;二戰前遷入,二戰後遷出:拉丁美洲。 4.分類: ⑴、國際人口遷移

①概念:人口跨國界並改變住所達到一定時間(通常為1年)的遷移活動。 ② ⑵、國內人口遷移

①概念:在一國范圍內,人口從一個地區向另一個地區移居的現象。 ②A、古代:

B、現代

5.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①社會經濟因素:經濟(就業機會、經濟收入)——主導作用、交通運輸和通信、教育、家庭婚姻;②宗教;③個人動機和需求;④政治因素:戰爭、政策、政治變革;④自然因素:氣候、土壤、水、自然災害、礦產資源

6.人口遷移的影響

①遷入地: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促進經濟的發展;增加城市壓力;增加城市管理難度。

②遷出地:加強了遷出地與外界經濟 文化 的聯系,促進經濟發展;緩解人地矛盾;導致勞動力不足,人才的流失。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3

一、自然資源

1、氣候資源:特點(共同點、獨特之處)、開發利用(農業與 種植 制度、日照與街道方位、風與城市規劃、交通線的選址、飛機場的選址)

2、海洋資源:海洋生物資源與漁業生產(大陸架生物資源豐富的原因、五個漁業地區和四個漁場及成因)、海底礦產資源與油氣開發(大陸架礦產資源與開發、深海錳結核、海洋能源)、海洋空間利用(港口腹地、港口建設的陸域和水域條件、世界石油運輸線、圍海造田的利與弊)、海洋的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海洋環境問題(海洋污染和生態破壞)

3、陸地資源:四個特點、能源資源(常規資源和新能源)、陸地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尤其是能源資源與社會進步)

二、自然災害

1、氣象災害:台風(氣旋)、暴雨洪澇、乾旱、寒潮(源地是冷高壓、冷空氣南下形成冷鋒)、乾熱風(對華北農業的影響)

2、地質災害: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滑坡和泥石流(泥石流產生的三個條件)、地質災害的關聯性、地質災害的防禦。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整理

★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整理

★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2知識點2020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2知識點總結2020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中地理必修二總結知識點

★ 高中地理必修2知識點小結

6.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學習要講究 方法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方法不對,事倍功半。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 總結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1

一、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1、鐵路運輸: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愛自然因素影響較小,連續性較好,但造價高,佔地廣,耗費金屬材料多。適宜大量、遠距離運輸。

2、公路運輸:機動靈活,對自然條件適應范圍廣,周轉快,裝卸方便,但運量小,成本較高,運費較貴。適宜小量、近距離運輸。

3、水運(包括河運和海運):運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最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自然條件影響大。適宜大量、遠距離運輸。

4、航空運輸:速度最快,但投資大,運量小,運費最高。適宜運輸急需,貴重且運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運輸:損耗小,連續性好,運量大,但投資大,靈活性差。適宜氣態和液態運輸。

二、交通運輸布局

1、主要區位因素: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災害等);技術因素。

2、區位因素變化:過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隨著科技進步,經濟因素越來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

①水域條件(航行條件,停泊條件),

②陸域條件(築港條件,腹地條件,以城市為依託)。

4、機場建設:

①要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

②要有良好的地質條件,以保證地基穩定;

③要避開低濕地區;

④與城市保持適當距離:用地廣、城市有煙幕等。

5、鐵路建設:

①區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網;促進沿線經濟發展;促進地區穩定繁榮;先進科技是保障。

②意義:促進工業生產;加速區域開發;加強工農業城鄉聯系;促進 文化 科技交流;促進民族融合與交流;有利於政治統一、國家安全,鞏固邊防等。

6、公路的選線原則:

①平原地區:少佔好地,避開沼澤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設施和城鎮發展的關系。

②山區: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彎曲,山谷中的道路應避開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避開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

★線路的總體走向決定於經濟因素,而某一段的具體走向可能取決於地形、地質或技術條件。

三、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和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

(1)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於開展商貿活動,通常會形成較大的居民點。

(2)交通運輸與聚落空間布局

①運輸方式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南方以水路交通為主,聚落臨水布局;北方以陸路交通為主,聚落多靠近大路等交通要道。

②不同環境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北方地勢平坦開闊,聚落多呈團塊狀,形態比較規則,道路呈棋盤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區,聚落沿河流、鐵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態呈帶狀。

(3)交通運輸與城鎮分布:河流航運的起點、終點、與其他交通線的交點處常形成城鎮。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如運河航運地位的變化與揚州的興衰、城市中心的遷移。

2、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的影響:交通便捷,有利於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運輸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隨著高速公路的發展,許多商業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結合部。

★隨著交通運輸和現代物流業發展,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處出現各種類型的專業化市場、大型超市等。

★隨著城市交通的改善,人們出行范圍擴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購物休閑中心誕生。

★電子計算機、 網路技術 的發展,網上購物、電子商務、無人售貨等得到發展。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2

一、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1、崇拜自然——采獵文明——人與自然是恐懼與依賴的關系;

2、改造自然——農業文明——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

3、征服自然——工業文明——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謀求人地協調——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

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

★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①可再生資源:關鍵在於「合理開發」——控制開發強度,保護和促進更新

②非可再生資源:關鍵在於「合理利用」——節約和綜合利用,尋找新的代替品

2、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①人口壓力、②資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1)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消耗資源的速度超過其再生速度;

(2)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

★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比發達國家嚴重,原因是:①環境承受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②經濟技術水平低,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③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三)主要環境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1、環境污染:

(1)大氣污染: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破壞——污染源:工業生產、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氣候變暖——由大量燃燒礦物性燃料引起

★主要溫室氣體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樹造林能減弱氣候變暖的趨勢。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耕地減少,風暴潮和鹽鹼化加劇。

中緯度地區——蒸發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擴大,農業 種植 面積縮小。

②酸雨(霧、雪)——由大量燃燒礦物性燃料引起,pH值小於5.6的大氣降水。

★危害:對水體,對土壤,對生物,對建築物的影響。

③臭氧層破壞——由製冷劑氯氟烴化合物引起。

(2)水污染:工業廢水;農業污水(來自農葯、化肥);生活污水(各種洗滌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體廢棄物污染:工業垃圾、農業垃圾、建築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氣、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響衛生傳播疾病

★處理:分類回收、綜合利用;填埋;堆肥(發酵、高溫殺菌);焚燒(發電)等

2、生態破壞:

破壞生態平衡——生物物種減少、森林和草原破壞、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種銳減

①現狀: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程度越來越快。(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發生在熱帶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經濟方面—為人類提供食物、木材、工業原料等。

②生態方面—促進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構成生命支持系統。

②原因:亂砍濫伐、過度捕獵、環境污染。(外來生物入侵也能導致物種滅絕)

③危害:生物多樣性破壞,食物鏈斷裂,使生態平衡失調。

(2)森林資源破壞——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

森林面積減少的原因:砍伐、開荒、開礦、薪柴採集、放牧和空氣污染

(3)濕地減少——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

①濕地的作用:經濟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運、養殖、旅遊、灌溉等

生態作用——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濕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機物,不參與大氣CO2的循環,成為炭庫,可緩解「溫室效應」)

②濕地減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導致泥沙沉積;引水灌溉導致入湖(沼澤)水量減少;圍湖(海)造田,使湖泊、灘塗面積縮小;水體富營養化,使濕地功能減弱甚至喪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現:耕地、林地、草地、濕地縮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②主要分布地區:乾旱、半乾旱、半濕潤地區。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氣候乾旱,植被稀疏,土壤疏鬆;多風(暴雨、鼠害等)。

★人為原因:人口激增導致過度農墾、過度樵採、過度放牧、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 措施 :

Ⅰ.控制人口數量:有利於緩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

Ⅱ.生態恢復和建設: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風固沙

◇綠洲地區:封沙育草(外圍);植樹造林(前沿);建立農田防護林網(內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區: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區設置沙障,固阻流沙。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合理配置農林牧業:植樹種草,合理放牧,退耕還林還草

★多途徑解決能源問題:如開發新能源,營造薪炭林、興建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資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考慮下游的生態保護。

(5)土壤次生鹽漬化

①分布(我國):華北平原、東北平原以及綠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區)。

②次生鹽漬化的成因:人為方面:耕作技術落後,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自然方面:氣候乾旱,蒸發旺盛,鹽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續發展內涵——生態(基礎)、經濟(條件)、社會(目的)的可持續發展

(3)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原則:

①公平性原則: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

②持續性原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③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環境問題往往會轉化為全球性問題。地區的決策和行動,應有助於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4)措施:發展循環經濟

①工業方面發展清潔生產:評估產品對環境影響的傳統方法只把焦點放在末端處理上。清潔生產則從原料開采——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②農業方面發展生態農業,如混合農業,基塘農業,立體農業等。

四、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性:

①龐大的人口壓力:

②資源短缺令人擔憂:人口壓力大、經濟迅速發展和資源利用率低。

③深刻的環境危機:環境污染從城市迅速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范圍仍在擴大。生態極危機區分布於東部地區,這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人類活動頻繁。

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

3、生態農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留民營村建設生態農業的措施:

①調整農業結構:由單一的種植業調整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②開展綜合利用:以農畜產品為中心,發展飼料加工廠和食品加工廠。

③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沼氣的利用——原料來源於秸稈、人畜糞尿,沼液、沼渣還田或養魚。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3

1)秦嶺淮河線,南北農特點:以北為旱地,多用水澆灌;東北春小麥,作物一熟年;華北冬小麥,兩年能熟三。

秦淮線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兩或三,水稻為重點。

水文特徵變,北河汛斯短;有冰流量小,水混位變顯。

南河流量大,水位變不顯;沙少汛期長,冬季無冰現。

氣候分界線,五個大方面:無霜生長期,長短南北反;濕潤半濕潤,八百等降線;亞熱暖溫帶,一月零度線。

植被界以南,綠色為常年;亞熱闊葉林,熱帶雨林南。

以北溫草原,落闊葉廣泛;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北邊。

地表十分陸佔三,亞歐非洋兩美南①。

亞歐兩洲本一體,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烏拉高加分兩邊②;亞非原本相結連,蘇伊運河來割斷③;亞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峽在中間;中美南北來牽線,巴拿運河又阻攔④;數大洋洲面積小,似斷不斷亞下邊。

亞歐非洋東半球,南北美佔西半邊,唯有南極搞獨立,冰層覆蓋稱高原。

①洋,大洋洲。兩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極洲。

②烏拉,烏拉爾山脈和烏拉爾河。高加,高加索山脈。

③蘇伊運河,蘇伊士運河。

④巴拿運河,巴拿馬運河。

2)西經二十度,東經一百六,一刀切下去,東西兩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緯度,四季溫帶顯,南北相反出。

3)地球表面積,總共五億一;水陸百分比,海洋佔七一。

陸地六大塊,含島分七洲;亞非南北美,南極大洋歐。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廣;大西"S"樣,印度北冰洋。

板塊構造學,六塊來拼合;塊內較穩定,交界地震多。

4)東北三省黑吉遼 北部邊疆內蒙古兩河兩山連京津 兩湖三江接皖滬南部瓊台閩粵桂 川黔雲藏加重慶西北陝甘寧青新 港澳特別行政區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4

綜合地理界線

(1)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的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這條線的南北景觀有很大的差異;① 黃土高原的南界② 大致是1月0℃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③ 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界線④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⑤ 亞熱帶長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⑥ 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⑦ 農業水田與旱地、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制、水稻和小麥雜糧的界線⑧ 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2)大興安嶺也是我國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其東西兩側的景觀也有較大差異: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②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③ 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④ 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界線⑤ 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界線通過的地方⑥ 森林景觀與草原景觀界線通過的地方

地理方位記憶歌上北下南左為西, 右東兩手來區分;北東西南出新聞, 四方符號NEWS論(即:北緯-N;東經-E;西經-W;南緯-S.)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三年級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2020高一地理復習提綱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人口合理容量

★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與城市化知識點

★ 地理高一必修2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知識點

★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集錦

★ 2020高三地理教師總結

★ 2020高考文綜知識點整理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7. 高一下學期。快學習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該怎麼學

個人認為人文地理的學習要宏觀和微觀結合來學。
1、首先,人文地理知識點比自然地理繁瑣,大大小小的層次非常多。針對這一點,你可以先從區域人文地理再到國家人文地理再到某一特定省份人文地理等來逐漸細化,這樣你對該地區的了解就是系統化的,你考慮問題也會比較系統,這就是所謂的宏觀,即由面及點。

2、其次,人文地理的知識點也比自然地理多很多。而針對此,你可以從微觀來看。比如你從鐵礦在某個省份的分布來分析其區位優勢;再看其他礦產的分布省份來分析各自的區位優勢;接著再分析相同礦產在不同分布地區的共同區位因素和不同因素,以及優劣勢;再然後你可以從國家角度來看,也可以從世界角度來看。這樣就是由點及面了。

3、另外,人文地理的學習同自然地理一樣,也都需要「死記硬背」,因為這是一個知識積累必須要走的過程。當然如果你對地理感興趣你就不會覺得記知識點很枯燥,這因人而異。

4、地圖冊,這是重點,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都需要重視。地圖可以使你的記憶更加形象深刻。

5、最後我覺得上課認真聽,跟著老師的思路,下課找細心的同學借筆記總結這是學好地理的通用公式。記住,上課筆記可以不要急著記,一定要全身心地跟著老師的思路,下課總結筆記的時候再一邊總結一邊回憶老師上課內容,效果倍棒。

PS:如果還有什麼地理學習上的疑問,可以加這個群:202465993,我將盡力為你解答。

8. 高二地理必修二的單元知識點歸納總結

有計劃地做一批綜合性典型訓練題,學習從自然因素到經濟因素全面考慮問題的 方法 。關於這一點,同學們要多注意老師講解的典型例題分析,將其積累起來,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 高二地理 必修二的單元知識點歸納 總結 ,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地理必修二的單元知識點歸納總結1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高二地理必修二的單元知識點歸納總結2

河流搬運能力降低,促使沉積發生,形成堆積地貌。常見的河流堆積地貌主要有以下幾種:

(1)沖積扇平原

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河流出山口後,比降顯著減小,水流又分成許多交漢,成扇狀向外流動,河流能量顯著降低,大量物質堆積下來,又有利於河流改道。隨著各支汊的不斷堆積和變遷,就形成沖積扇。沖積扇的物質結構,一般是頂部物質較粗,主要為沙、礫,隨著水流搬運能力向邊緣減弱,堆積的物質逐漸變細,邊緣一般多為沙、粉沙及亞粘土,分選性較好,所以沖積扇是較好的含水層,邊緣常有泉水出露,可發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隨山地間歇抬升,也可形成疊置沖積扇。

(2)河漫灘平原

河漫灘平原發源於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區,河流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河流往往凹岸侵蝕,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的面積逐漸擴大,在枯水季節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見下圖)。

洪水季節,河漫灘被洪水淹沒,繼續接受沉積。如果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灘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區的沖積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積占優勢的產物。河流到達海洋人海口處,由於流速極緩、水流擴散,將攜帶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積下來,加上海潮頂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頂尖朝向陸地的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稠密,且縱橫交錯,河道由分汊頂點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狀。若干個三角洲連在一起,便形成廣闊的三角洲平原。

高二地理必修二的單元知識點歸納總結3

西北地區概況

⑴位置范圍: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徵:東部是遼闊坦盪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⑶主要景觀:乾旱是最顯著的自然特徵。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觀。

⑷內部分異:以賀蘭山為界,以東為半乾旱草原帶,以西為乾旱和極端乾旱地區。

2.荒漠化

⑴概念: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以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

⑵表現: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次生鹽漬化。我國西北地區最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氣候乾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質沉積物;③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人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人類活動不當,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不注意環保。

3.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 措施

⑴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⑵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⑤控制人口增長


高二地理必修二的單元知識點歸納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歸納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整理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匯總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整理

★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整理

★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2知識點總結2020

★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9.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點

讓我們共同努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胸懷夢想,珍惜時間,發奮學習,立志成才,讓青春載著夢想飛揚!那麼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1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葯)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 種植 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葯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區位優勢):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1)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2)區位條件:①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③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④歷史:種植歷史悠久,傳統 經驗 豐富

(3)特徵:①小農經營②單產高,商品率低③機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③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區位優勢:

自然因素:①氣候:氣候溫暖濕潤②地形:平坦開闊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條件好

社會經濟因素:①地廣人稀,農場規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場廣闊,面向國際市場④機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勵扶持

4、大牧場放牧業

(1).分布地區(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

(2).特點: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區位條件:①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陸交通便利。

(4) 措施 :①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圍欄放牧,劃區輪牧③開辟水源,種植飼料④改善交通條件

5、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政策、技術、動力(能源)工農業基礎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2

一、城市的不同等級

1、城市等級劃分標准:以城市人口規模來劃分

特大城市——100萬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萬人口中等城市——20-50萬人口小城市——20萬人口以下

2、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和種類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3、影響城市服務范圍的因素:

影響因素影響表現

資源條件位於資源豐富地區的城市,能夠獲得支撐城市進一步發展的資源條件為城市提供豐富物質條件、豐富勞動力條件、豐富城市用地

交通條件位於交通樞紐上的城市,能夠通過便利的交通為更遠的居民提供服務,使其服務范圍擴大鐵路樞紐城市、公路樞紐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條件城市為服務區內居民提供貨物和服務,服務人口要達到一定規模位於人口稠密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小;相反,位於人口稀少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二、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的啟示

1、同一區域內,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就夠成立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體系.

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層層嵌套.

3、不同等級城市數目、相互距離、服務范圍、城市職能的關系:「高少遠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級高,城市樹木燒,相互距離遠,服務范圍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級低,城市數目多,相互距離近,服務范圍小,城市職能少.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層層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論:

(1)一個中心地的服務范圍圍繞中心地呈六邊形.

(2)是市場原則的作用

(3)高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相當三個低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

第三節城市化

一、什麼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鎮聚集和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標志:

①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持續上升

②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

③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3、城市發展的動力:社會經濟發展——主要動力

(1)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開向村的因素.(農村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農村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農村受自然災害影響大)

(2)拉力:吸引人群來城市的因素.(城市就業機會多;城市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 文化 設施齊全;城市交通便捷.

4、一個國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來表示,它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義:人口轉變、產業結構變化、工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縮小城市與鄉村距離,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漸趨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1、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城市化發展階段特徵出現問題發展新趨勢出現的國家和地區

初期階段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問題極少,處於城市化低水平時期發展中國家

加速階段人口和產業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進很快出現了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

後期階段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趨緩甚至停滯中心區表現出衰落跡象出現逆城市化現象發達國家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差異

國家類型起步時間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處階段原因

發達國家早

(英國最早18世紀中葉)

趨緩(停滯)

高(70%以上)

後期成熟階段資本主義發展較早,農業現代化發展,大批農業勞動力向城市移動

發展中國家晚

(20世紀中葉)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階段民族獨立運動勝利經濟迅速發展

4、郊區城市化: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和產業向郊區擴散的過程.

逆城市化:由於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導致市區過度擁擠、環境惡化、用地緊張、生活質量下降

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影響的表現: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質量下降;對水循環的影響;對氣候的影響.

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解決城市環境問題主要措施:1)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設新區和衛星城,努力推進郊區城市化,以緩解城市中心區的壓力;2)對城市進行合理規劃,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妥善處理好城市個功能分區的關系.

4、降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途徑:一方面在城市建設中,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各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觀盡可能與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3

一、城市形態

城市形態團塊狀組團狀條帶狀或放射狀

影響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區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規劃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線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區

地域形態各組成部分比較集中,連成一片城市由幾片組成,每篇就近組織各自的生產生活,各片互不相連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線或地形區延伸

主要優點便於集中設置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各種設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於管理,節省投資便於城市擴大規模,有利於保護城市環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區,親近自然

主要缺點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聯系不方便,市政建設投資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於一方向,且運距長

城市距離成都、合肥、華盛頓重慶、上海浦東新區洛陽、西寧、宜昌、蘭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1、功能分區:城市各項經濟活動相互間發生空間競爭,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度集中.

2、劃分: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和倉儲區、風景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等

3、中心商務區(紐約的CBD——曼哈頓)特徵:

①中心商務區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大③建築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務區內部存在明顯的分區

5、三種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區

功能分區形態特徵位置

商業區佔地面積小、呈點狀或條狀經濟活動最繁忙;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建築物高大稠密;內部有明顯分區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街角路口

工業區集聚成片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並趨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線市區外緣,交通干線兩側

住宅區佔地面積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區,工業化後出現分化建築質量上,高級於低級住宅分化;位置上,高於於低級住宅分區背向發展高級城市外緣與高坡、文化區聯系

低級內城與低地、工業區聯系

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做城市地域結構.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

結構模式特點成因舉例

同心圓模式城市形態集中緊湊,城市功能區為少市中心呈同心圓狀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侵入和遷移,沖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成都

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區呈扇狀向外擴展交通(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延伸)沈陽

多核心模式城市並非依託單一核心發展,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形成中心商務區、批發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和郊區,以及相對獨立的衛星城等多功能區,並由他們共同組成城市地域隨著城市不斷擴展,原有市中心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出現新核心,同時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響淄博

3、影響因素:

主要因素:經濟因素——取決於各功能分區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達度、距市中心遠近)

歷史文化(北京市)、種族宗教(黑人區)、建築設計(歐洲中世紀城市繞教堂布局)、自然條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4

人口的空間變化

一、人口的遷移

1、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市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時期的國際人口遷移

時期特點遷出地區遷入地區原因意義

19世紀以前以集團型、大批量移民為主舊大陸(亞非歐)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歐洲殖-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等西歐、北美、西亞、北非遷入地區經濟發展快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布不均

3、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遷移和人口數量增減.

4、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時代影響因素遷移特點流向

古代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大批遷入遷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

當代性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受國家政治政策影響大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有計劃、有組織東部——西北和東北

沿海——內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家改革開放政策

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改革開放政策)遷移流量大,流向改變西部——東部沿海城市和工礦區

農村——城市

5、我國人口遷移的意義: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異.

6、人口遷移效應

對遷入地區積極提供廉價勞動力,節約 教育 費用,促進遷入地經濟發展

消極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劇人地矛盾

對遷出地區積極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環境,增加收入(外匯),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

消極人才外流

其它 效應改變人口分布,人口結構;促進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人口群體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二是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經濟因素、生態環境、政治因素、社會變革、宗教、個人動機和需求

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2、美國

1)促使美國成為移-家的因素:

①新大陸為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

②15—16世紀,歐洲圈地運動,失業工人和破產農民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待遇遷往美洲

③新航線開辟,為人們順利遷移掃清障礙

④殖民擴張,掠奪美洲資源財富

2)美國國內人口遷移

時期遷移的原因遷移流量

19世紀中期南北戰爭——政治人口大規模西移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經濟由鄉村流入城市

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農業危機、自然災害——經濟、生態環境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東北老工業基地環境惡化,西部、南部有新資源、新興工業的陽光地帶——經濟、生態環境、個人動機需求由東北部遷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後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重建(經濟、生態環境)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迴流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5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1、10年來人口增長

歷史時期人類的生產勞動人口數量和增長情況人口變化的原因

農業革命之前主要從事採集和狩獵人口數量化少,增長緩慢人們獲取食物的能力低,抵禦疾病和災難水平差,死亡率高

農業革命至工業革命期間利用簡單的工具從事農業活動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術發展,食物供應變得穩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業革命以後工業生產活動迅速擴大和發展人口數量繼續增加,增長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人類不斷壯大著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能獲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醫療服務,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長最根本因素: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決定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差異

自然增長率水平人口增長特點及成因今後變化趨勢

發達國家保持較低水平受生育觀念、生活質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增長緩慢今後幾十年,人口數量將比較穩定,一些國家還會逐漸減少

發展中國家水平較高由於政治獨立,民族經濟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進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長很快採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長速度將趨緩,但人口數量還將增加

中國水平較低增長緩慢人口基數大

4、人口的發展一定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5、人口增長模式與相應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人口問題

歷原始低增長階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長過快

史加速增長階段———「高低高」模式——傳統型—————— 兒童 比重過大

軌增長減緩階段——人口增長緩慢

跡低速增長階段——「低低低」模式——現代型———————人口老齡化

6、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自然環境、社會福利、文化觀念

7、為什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模式尚未進入現代型?生產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會制度.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會考必修二復習提綱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整理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整理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中地理必修二盤點知識點

★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二總結知識點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2020

★ 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整理

10.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於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 總結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1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 教育 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

①原始型:高高低(極少數原始落後地區)。

②傳統型: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

③現代型:三低(發達國家或發達地區)。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

①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②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 文化 (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

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

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的環境增加了壓力,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人口環境容量):

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個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最適宜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環境容量。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

①資源狀況。

②生產力水平。

③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2

第二章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於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築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1)城市規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熱帶地區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為氣候更涼爽)。

2、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溫帶、沿海地區)。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兩江交匯處,過河點,河口)。

(二)社會經濟方面

1、資源:克拉瑪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鐵)、約翰內斯堡(黃金)。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後—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遊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標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城市化特點:

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

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

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1)特點: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對城市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

②城市土地租金高。

③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④農村和小城鎮環境質量好,土地租金低。

4、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

(1)特點:

①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快,

②城市化水平低,

③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2)我國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

(3)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於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

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熱島效應、雨島效應、城郊熱力環流、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城市化出現的問題:

①環境污染,

②交通堵塞,

③住房緊張,

④就業困難,

⑤社會治安混亂。

3、解決 措施 :

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建立「生態城市」

①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幹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3

第三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灌溉。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地租)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葯)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 種植 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葯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農業的分類:①按生產對象可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和副業。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為:粗放農業和密集農業(集約化農業)。

③按產品用途可分為:自給農業和商品農業。

1、季風水田農業(水稻種植業):

(1)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2)區位條件:

①氣候: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利於耕作。

③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

④歷史:種植歷史悠久,傳統 經驗 豐富,也有飲食習慣的影響。

(3)主要特點及原因:

①小農經營。原因:以家庭為單位,生產規模小。

②單產高,但商品率低。原因:精耕細作;但農村人多,自給為主。

③機械化水平低。原因:經濟水平低,體力勞動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原因:季風氣候,水旱災害頻繁發生。

⑤科技水平低。原因: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2、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我國東北、西北有國營農場。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區位條件:

①自然條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廣闊,地廣人稀(大規模經營的可能)。

②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③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點:①生產規模大;②機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3、大牧場放牧業:

(1)分布:阿根廷、美國——牛;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羊。

(2)區位條件:

①氣候:大面積的乾旱、半乾旱地區。

②植被:植被稀疏,不適合種植業,只能放牧牲畜。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區位優勢:

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

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於大規模生產。③距海港近。

(4)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發展措施:

①培育良種②改善交通運輸條件

③開辟水源

④種植飼料。

(5)特點:

①生產規模大;

②專業化程度高;

③商品率高。

4、乳畜業:

(1)分布:歐美發達國家、大城市附近。

(2)區位條件:(以西歐為例)

①氣候溫暖濕潤(溫帶海洋性氣候),利於牧草生長。

②地形平坦,利於飼草和飼料種植。③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城市化水平高,有飲用牛奶的習慣,市場廣闊。

(3)特點:

①商品率高;

②機械化程度高;

③集約化程度高。

5、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閑時。

③對市場的適應性強: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6、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1)遷移農業:包括熱帶雨林遷移農業和游牧業,分布在某些較原始的落後地區,生產力水平低。對環境有所破壞,會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氣候惡化。

(2)種植園業:種植單一的熱帶經濟作物,如咖啡、橡膠等。特點是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三、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生物的影響:

①開墾耕地、砍伐森林等;

②人工培育良種;

③過渡放牧導致草場破壞,出現荒漠化;

④施用農葯會使農產品遭到污染,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2、對土壤的影響:

①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

②長期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變酸變硬。

3、對氣候的影響: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修建水庫與引水灌溉都改變了下墊面性質,改變了大氣的熱源和水源條件。

4、對水文特徵的影響:

①修建水庫和引水灌溉:改變了河流徑流的流量過程;

②開墾梯田、砍伐森林、植樹造林:影響河流含沙量。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整理

★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單元知識點

★ 高中一年級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整理

★ 高三年級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地貌知識點總結

★ 地理高一必修2知識點

閱讀全文

與高中地理必修二怎麼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