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大學地理如何科技創新

大學地理如何科技創新

發布時間:2023-02-06 23:37:05

Ⅰ 地理在大學是文科還是理科

地理學在大學是屬於理學的,在地理學下面再分為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等,地理學的學生必須要具備較強的數學能力和物理能力,因為在學習期間要學習的氣象氣候學、水文學、地理信息系統、遙感、計量地理等需要強大的數學能力、物理能力做支撐。

地理科學專業是一門從各種角度對地質、地表形態等地理特徵進行深入研究,同時也研究地域與人們生活關聯的一門學問。研究大致分為兩大領域,即以地形、地質、氣候、海洋等自然環境為對象的自然地理學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為對象的人文地理學。

(1)大學地理如何科技創新擴展閱讀

地理學設置背景:

全面面向21世紀科技、經濟、社會和基礎教育發展需要,地理科學專業培養掌握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地理科學思維的基礎扎實、適應面廣、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中學地理教育和環境教育師資及其相關專業的後備人才。

學生主要學習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學思維和地理科學技能的訓練,同時兼顧環境科學理論與方法的培養,並通過教育理論課程和教學實踐環節,形成良好的教師素養,獲得從事地理教學、地理教學研究、地理科學研究、地理實際應用及環境教育等各種基本能力。

Ⅱ 《自然地理》科學家就是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的科技創新工作者。你的工作就是讓你在毫無頭緒的情況下,找到你

不分發圖

Ⅲ 《自然地理》不是中國沒有零到一的科技創新,而是中國的學術權威從來就不敢認可零到一的科技創新,你看我

對的,你說的沒有錯,我和你觀點一樣

Ⅳ 地理科學項目的創新可以體現在哪些方面

可以體現在:

一、動力意識。

總有一種推動的力量,這就是創新的動力問題。創新動力意識在創新意識中處於關鍵性的地位,思想根本上沒有想到要創新或者把創新看成可有可無,當然不會有創新行動或者不會有強烈的創新行動。

二、質疑意識。

誰不敢或不善於求異與質疑,誰就無法創新。「沒有對常規的挑戰,就沒有創造。而對常規的挑戰的第一步,就是提問。」提問就是質疑,它是發現真理、發展真理的必經環節和必經過程。

學科體系

「地理科學」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中國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他理解地理學應當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等並列的大科學體系,故稱「地理科學」,多師范類學校開設。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基礎理論層次(基礎科學)、技術理論層次(技術科學)、技術層次(工程科學)。

一般認為,基礎理論層次包括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部門地理學(如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及其分支)。

Ⅳ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創新教育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地理教育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特別是創新思維能力,已成為地理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呢?筆者結合近年中學地理教學經驗及對創新、創新思維概念的理解,談談對此問題的認識。
一、創設探究合作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創新
教師要善於創設適宜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講授「黃赤交角」這一教學內容的時候,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放開手腳討論,大膽發言。很快就有學生發現黃赤交角的度數同回歸線的度數是一致的,聯系初中的知識,也很快能發現極圈的度數與之是互余的。在初步肯定學生的發現後,教師設置問題:如果黃赤交角為20°,將會有什麼其他要素的改變。學生通過演示地球儀、思考討論後,很快也能得出結論:回歸線、極圈度數相應變為20°、70°,緊接著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從中是否還有進一步的發現,這往往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使得學生能總結出黃赤交角決定了極圈、回歸線存在的規律。最後教師再進行拓展性的引導:這是否只是簡單的數字變化,鼓勵學生繼續觀察地球儀,找出黃赤交角與太陽直射點季節位移、極晝極夜范圍的關系。這樣,整個課堂充滿了熱烈的討論和積極的討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在思考中創新、在創新中體會學習的快樂,從而能很好地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
二、運用地圖,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創新性
要充分利用地圖,引導學生認識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培養思維的深刻性。要在專題地圖的製作上為學生開拓思維空間,逐步形成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發展思維的創造性。如,以同一緯度不同地區作比較,教師指導學生分析閱讀各專題地圖,進行以下思維活動:赤道、南回歸線、南緯40°緯線通過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大陸的位置,各處在什麼氣壓帶風帶?沿海有哪些洋流?海陸位置、地形及洋流對氣候有何影響?各大陸分別以什麼氣候類型為主?哪些反映出地帶性分布、哪些屬於非地帶性?最後得出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氣候的主要特徵。教師繼續運用地圖提出假設:若安第斯山脈呈東西走向,南美氣候會發生什麼變化?若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西移,沙漠面積、氣候將怎樣變化?赤道兩側一般是熱帶雨林氣候,為何非洲東部卻是薩瓦納氣候?若馬達加斯加島移至南緯30°—50°之間,島上氣候會有什麼變化?學生從這類具體事例中受到啟迪,激發出思維的創造性。
三、合理選材,豐富學生想像
地理教育要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關鍵在於教師,即教師必須為學生的學習選取充分的學習素材,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事可做、有事想做。比如在講中國分區地理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時,可以把學生分成兩個大組,分別代表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分組討論自己所代表的這個區的地理特徵和發展優勢。接著就讓學生分別來指出對方區域的發展的局限並要求對方回答解決的措施。頓時,教室里是熱火朝天,此起彼伏,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思維也完全放開了。在學生辯論結束後,教師又安排學生為對方所代表的地區地理特徵進行總結,使學生感到別開生面,印象深刻,加強了思維的發散性和深刻性。同時,很多同學打開了創新思維的閘門,新思想、新觀念不時涌現,讓教師和學生都大有收獲。 四、巧「問」互動,引發學生思維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質疑是創造思維的開始,也是創造思維的動力。因此,在教學中設置情景,巧設疑問,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啟發和引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啟發、誘導學生在課堂中主動進行創新性活動。例如在地球運動一節關於地轉偏向力的'教學中,教師在介紹了一般規律後,話鋒一轉,設問「北半球的河流河岸會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嗎?」,引發學生思考。當學生給出肯定的回答並說明河流右更易受水侵蝕時,繼續提問,如果你是長江大堤防洪總指揮,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應優先保證南岸還是北岸的防洪兵力?要求學生討論。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有很高的熱情,經過研討,南岸為防洪重點的觀點很快就達成共識了。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南半球的情況,除了河流以外,看看大氣運動是否存在類似的情況,如果有,在北半球向北運動的風將如何變化?學生經過思考和討論給出答案後,教師又請學生將教材翻到後面大氣運動部分,讓學生自己感受思維創新的成果,享受學習的樂趣。一節課下來,知識學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思考,知道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五、加強集中思維訓練,強化思維的綜合性
集中思維是通過觀察、找資料、找規律,將已有的信息集中分析、綜合的思維活動。分析和綜合是矛盾的統一體。分析就是把對象分解成各個部分或各種要素;綜合就是把各個部分或各個要素聯接成整體,從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間的聯系。分析是綜合的前提和基礎,綜合是分析的提高和結果。分析綜合這一思維活動的特殊功能就是在於它能夠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系,從而把握事物的整體性。根據地理學科綜合性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應遵循「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的規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總之,教學實踐證明,要搞好地理創新教育,必須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增強創新能力,健全創新人格。這需要教師及時轉變觀念,順應科技發展,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嶄新的教育模式來培養和造就有用人才。 ;

Ⅵ 關於地理方面的科技創新可以起什麼題目呢

你們學了土壤學了吧,可以搞一個土壤改良啊!結合實際,利用當地廢物。

Ⅶ 如何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地理教學中

一、地理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教師的需要:
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地理教育必須具有超前意識,必須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地理學科具有具體性、形象性、使地理教學不但要考慮科學性、抽象性、還要經常考慮藝術性、直觀性。 數字化的學習改變了學習的時空觀念,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給從事地理教育的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面對新的挑戰,教師應該做到:(1)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態度。(2)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3)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法。 再說,現代網路技術的發展,不僅從手段上改變了現行地理教學,更深刻地影響著教育觀念的變革。信息技術將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以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水平和滿足自身不斷增長的需要。地理新課程要求教師由重「教」轉向重「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主地探究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求教師應從單一的教學方式向多樣化,現代化的教育信息技術,改變原來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方式,充分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將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現代教育技術能加速知識傳播和應用,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和個別化,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目前,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職業水平還很不高,尤其是在農村學校更是如此。近幾年來,經多方努力,雖出現了一些優秀的教學軟體,但難以應用到實踐中去,其主要原因是各科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意識還比較差,計算機應用水平不高,從而在教學中很難輕松的利用軟體。地理教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其本身就是教師理論素養的一種體現,顯現出教師對教育、教學、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感悟、對學生背景的了解。地理教師應該以先進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作為指導,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理解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的設計理論。可以說,提高各科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意識和職業水平已經成為當前最為緊迫的問題。

二、地理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學生成長的需要:

1、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運用,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它的快速發展及素質教育的推進,不僅為改革傳統地理教學模式提供了新的途徑,而且現代信息技術的交互特徵增強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與能力,對增進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以計算機輔助教學為中心的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的發展和普及,給中學地理教學帶來一場革命,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介入地理教學活動後,其固有的超文本閱讀,信息量豐富,交互性強,反響快速,貯存量大,集圖形、文字、聲音、動畫、圖像於一體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巧用信息技術,變抽象為具體,運用多媒體的直觀性、可使教學內容由虛變實、化靜為動、化復雜為簡明,極大的豐富了地理教與學的活動,為學生主動參與地理學習,探索地理知識和交流合作提供廣闊的空間,對地理教與學的方式的轉變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2、為培養創造性的學生提供條件: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由於能提供良好的界面。形象直觀的互動式學習環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行協商會話。協作學習、能提供圖文聲像並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有利於情景創設和大量知識的獲取與保持、還能按超文本、超鏈接方式組織管理學科知識和各種教學信息、還有利於發展聯想思維和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和發展、及促進學生關於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是非常有利的。這種教學模式由於強調學生是認知過程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而、有利於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於創造性人才的培養、這就是其突出的優點。
3、利於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現行考試制度,除了強調考查學生的學科能力,還注重考查學生學科間的綜合能力。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還注重:①學科內容的滲透、交叉與綜合;②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③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意識。基於以往我們學習知識的特點是范圍專一的,結構組合是線性的,而現代信息技術提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匯聚,也為這種跨學科的綜合學習提供了可能。這樣,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學習能力等綜合能力。
4、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掌握信息技術的能力和「讀、寫、算」一樣是一個人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網路是信息的總匯,學生一方面可以根據自身特點有目的的學習;另一方面,可以讓他們下載、列印一些對學習有幫助的材料。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說明在信息快速傳播的今天,學會如何獲取知識比學會多少知識更為重要,如何收集處理信息比單純的記憶更重要。我們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即主動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有效地對信息進行處理和創新的基本能力,將成為學生在未來社會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 地理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效果
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即提高了課堂效率,又使地理課堂教學生動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為了適應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廣大地理教師應當努力學習並掌握現代教學手段,尤其多媒體計算機的使用,為地理教育教學工作服務。
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因材施教,體現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有利於多種教學策略的實現,深化學科教學,提高教學效益。因而新課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點是教材的多媒體化、教學的個性化與自主化、情景的虛擬化和地球的數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這一特點決定了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於地理學科教育的重要性及發展的必然性。在一般地理教學中的困難得以解決,如: (1).地理教學板書、板圖、板畫內容豐富,復雜多樣,在有限的黑板上難以充分展示出來,通過多媒體課件可以用活地圖及圖文資料。教材如果以將聲音、立體圖像及文字進行多媒體化,不僅能實現教學的交互性,而且能解決教師在一般課堂上完成內容豐富的板圖、板畫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的問題。 (2).地理教學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和演變的規律,同時還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徵、生產發展以及人地關系等問題。要使學生較好地掌握這些知識,多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徵,多了解各具體國家生產建設的發展狀況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學手段難以實現,而採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能更生動形象的表現。 (3).地理教學中我國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內容豐富,素材多,但生動活潑、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畫面少。一般情況下難以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完成德育任務。但是計算機網路選擇豐富的內容和素材可以很好地完成。
加強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中學課程的整合是至關重要的。然而, 隨著課程整合實踐的深入、必將提高師生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必將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大提高教學效率、進而推動地理教學改革的進程。

Ⅷ 發展農業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創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地理部分)材料一我國某區域耕地分布圖(圖1

(1)由圖中經緯度可知,甲地形區為青藏高原,乙地形區為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熱量不足,農業主要分布在熱量條件較好的河谷地區;塔里木盆地因位於內陸,氣候乾旱,降水少,農業生產主要集中在水源條件較好的盆地邊緣的山麓地帶.
(2)由材料二可知該地發展農業生產遵循了因地制宜的指導思想,利用其地形的海拔差異發展立體農業,並與旅遊業相結合,既充分利用了土地,發展了多種經營,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又提高了農業生產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農業生產與土地之間形成了較好的良性循環,保護了生態環境;發展旅遊業(冬季滑雪)還可以充分利用和安排農閑時間.
故答案為:
(1)特點:甲地形區:分布在河谷地區;乙地形區:分布在盆周山麓地帶.
原因:甲地形區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寒冷,制約種植業發展的主要條件是熱量,河谷地區熱量條件相對較好,故種植業分布在河谷地區.
乙地形區是塔里木盆地,深居內陸,氣候乾燥,制約種植業發展的主要條件是水分,山麓地帶灌溉水源充足,故種植業沿盆周山麓地帶分布.
(2)農業與旅遊業結合,發揮了自然資源的綜合效益(或農林牧立體利用土地,發揮了各類土地的生產潛力);種植業、畜牧業與土地之間形成了良性農業生態系統(或利用海拔差異多層次發展農林牧,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冬季從事旅遊經營,利用了勞動力的農閑時間;多種經營,提高了農業生產的靈活性及對市場的適應性.

Ⅸ 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發展規劃

四川大學科技園發展思路是:貫徹中央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把四川大學科技園建設成為高新區的創新源,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立足四川,輻射西南,面向全國,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把科技園建設與學校的發展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根據我校的技術優勢和國家的需要,在電子、生物醫葯、新材料、環保及機電一體化等五大領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及產品,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或集團;依靠政府的宏觀指導和支持,面向社會,擴大開放,產學研結合,充分發揮我校的社會影響和信譽,推動同企業合作創業;建立風險投資基金,有針對性地選擇一批技術成熟度較好、有良好市場前景的項目進行孵化,使科技園擁有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拳頭產品;強化科技園的資本運作,利用證券市場為高科技企業提供的優良融資環境,與上市企業合作,利用其殼資源借殼上市,或運作園內企業在創業板或主板上市,募集充裕的資金,以用於科技園建設和科技企業的孵化。 四川大學科技園按統籌規劃、全面開放、以人為本、市場驅動的原則,堅持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相結合、市場機制與企業運作相結合,引入社會資金和中介機構,構築完善的創新平台,使科技園真正成為高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企業孵化基地、人才培養基地、高新技術的輻射源。
科技園按實體園區和虛擬園區建設。實體園區分主園區和分園區。
主園區按三區五村規劃建設,即科技成果孵化區、企業孵化區、科技產業區。科技產業區按產業群,分為五個產業村,即電子信息技術村、生物技術及製品村、新材料及精細化工村、環保技術及工程村和機電一體化村。
川大華西葯業、 川大魯能產業區將入駐成都高新區。
智勝軟體公司、力騰軟體公司等入駐武侯科技園。
川大科技園以分園區的方式向外輻射,以點帶面,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川大科技園第一個分園區在綿陽國家科技城高新區建設。川大綿陽科技園由新材料基地、生物醫葯基地和創新人才培訓基地組成。虛擬園區:不以地理邊界為紐帶,而以資源共享資格為紐帶,聯合周邊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形成項目源,為虛擬園區內的企業提供共享資源。
2008年8月19日上午,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南區)奠基儀式在成都高新區大源組團隆重舉行。[6]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南區)項目是成都高新區天府新城的核心項目之一,建成後將成為我國西部地區新的具有標志性的科技園區。為建設該項目,四川川大科技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成立了四川川大科技園(南區)開發有限公司作為項目建設平台公司,注冊資本金為3448.28萬元。按照規劃,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南區)將分別建成院士科技園、企業研發中心、創業中心以及孵化中心,總建築面積30.8萬平方米,總投資達12億元,容積率為3.81,停車位設置 1682個,預計2011年12月前竣工。
四川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南區)位於成都市高新區國際金融服務區的核心區,佔地135.5197畝。項目由四幢高標准甲級寫字樓組成。其中,A座100米,B座130米,C座100米,D座200米。高層塔樓兩兩成組,分為兩個辦公單元,每組辦公單元由底層共享大堂聯結,形成互相分區又互為聯系的群體關系。見右圖冊。

Ⅹ 《自然地理》人工控制氣候屬於科研創新還是屬於科技創新

人工降雨你覺得是科幻嗎?雖然只是改變天氣所以人工控制氣候不是科幻,大膽想像,小心求證

閱讀全文

與大學地理如何科技創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