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學是怎麼形成的

地理學是怎麼形成的

發布時間:2023-02-07 04:05:09

㈠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在現代地理學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層,或者是指一個區域。「理」是指事理、規律,或者是事物規律性的內在聯系。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氣、生物和人類活動,簡稱水土氣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綜合體由地理要素組成。

(1)地理學是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地理學的綜合性體現為地理學研究具有多維、動態的視角。以人地關系作為主線來開展地理學綜合研究,其綜合性和動態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以地表環境、地球環境動態變化為主的動態研究,即環境動態研究;

二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體的人類社會動態研究,聚焦環境和社會動態之間的關系;

三是對區域、流域等研究區域的綜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衛星城市之間在產業布局、交通網路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

地理學的空間表達也是多元、多樣的。除語言、數字等基本表達方式外,圖形往往是地理學表達的主要形式,如通過研究地圖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對比不同時期的地圖可以為地理空間演變研究提供直觀支持。

㈡ 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明顯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時期。
自遠古至18世紀末,是古代地理學時期,主要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而且這些記載多是片斷性的,缺乏理論體系,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該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在早期,以中國和古希臘的成果最顯著。中國的《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水經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較早的地理學史料。到了後期,歐洲地理大發現涌現出了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他們的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
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各種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
洪堡德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的李希霍芬、法國的德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的戴維斯和德國的彭克分別創立了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沃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德國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的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學說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的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等等。其中,人文地理學家表達了一種根深蒂固的願望:理解人類經驗的復雜性和精妙性,從而在實踐上更多地注意質量而不是數量,形容詞而不是名詞,心理學而不是經濟學。如果理想化一點,人本地理學家應該是這樣一個亞歷山大·洪堡,掌握著海量的事實——也就是名詞。但是他還必須愛好自然、能感悟自然並尋求其意義,就像他哥哥威廉·洪堡一樣。「它意味著什麼?它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必須永遠藏在人本主義地理學家的意識里,從而使他同時能成為一個道德家和哲學家。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現代地理學時期。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衛星等應用的出現。現代地理學強調地理的統一性、理論化、數量化、行為化和生態化。
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等,將率先獲得較多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發展;地理學中研究人文的趨勢將會加強,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 自遠古至18世紀末。這一時期的地理學是工業革命之前的農牧業社會的產物,特點如下:
①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早期的記載多是片斷性的,中晚期出現不少地理著作,但多缺乏理論體系。
②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早期的學者是網路式的,地理學同其他學科摻和在一起。到了晚期,文藝復興之後,主要在歐洲出現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分化,但地理學內部的分化仍不明顯。直到19世紀,地理學才發生明顯的分化,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的事了。
③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該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其內容呈現多元化。
世界幾個文明古國各自積累了有價值的地理知識,分別形成古埃及地理學、古希臘羅馬地理學、古代印度地理學、古代阿拉伯地理學和古代中國地理學。在早期,以古代中國和古希臘羅馬的成果最著。中國有《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等著作,古希臘羅馬有埃拉托色尼、斯特拉波和托勒密等人的著作。在中期,歐洲進入中世紀時代,地理學一度衰落了;中國的地理學則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和成果,有裴秀《禹貢地域圖》和「制圖六體」的繪圖原則、酈道元《水經注》、玄奘《大唐西域記》、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等;阿拉伯地理學在這個時期崛起,如馬蘇第、伊德里西等人的重要貢獻。在晚期,則以中國和歐洲的地理學最有成就。在中國,有鄭和「七下西洋」、羅洪先《廣輿圖》、徐霞客的游記、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等;在歐洲,地理大發現涌現出了C.哥倫布、V.da伽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極大地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出現了G.墨卡托的地圖集、B.瓦倫紐斯《普通地理學》等著作和地圖。(見中國地理學史) 中世紀的歐洲是經濟、文化衰落的黑暗時代,政教合一、閉關自守的小君主國使人們的地理眼界大為縮小,統治者力圖使地理學成為基督教的奴僕,出現了地理學思想的反動。不僅古希臘、羅馬在地理方面的優秀傳統未得到繼承,而且用宗教迷信和占星術來解釋一切地理現象。如六世紀商人科斯馬斯著《基督世界地形》,以地平說代替球形說。書中以摩西的聖櫃作為地球的形狀把大地看成為扁平長方形,東西長度為南北之兩倍,四周為海洋環繞,其外又有陸地,即天堂所在。
十二世紀以後,由於十字軍東征,使歐洲人地理眼界擴寬了;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的成立和教會建立大學,將古希臘、羅馬的經典著作由阿拉伯文轉譯過來;加上指南針從中國傳入,使商業航海發達起來,才使歐洲的地理作品和地圖繪制開始出現某些轉機。
從公元七世紀開始,伊斯蘭教團結了分散的阿拉伯部族,統治了中亞、西亞、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巴格達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學術中心。連年征戰、麥加朝覲和商業航海活動,又使伊斯蘭世界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樞紐,涌現了許多偉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馬蘇第等。十進位制和羅盤就是此期由中國經印度和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的。
古代阿拉伯地理學的成就是不能忽視的。如921年,巴爾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氣候觀察,編成了第一本《世界氣候圖集》;稍後,馬克迪西提出將世界分成14個氣候區的方案;十一世紀早期,阿維森納觀察中亞山區,提出褶曲抬升山嶽的運動和侵蝕切割地形的均變過程。
這個時期的中國在方誌、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顯的《法顯傳》、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至今仍是研究中亞、印度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酈道元的《水經注》至今仍為考證中國水資源和水環境演變的要著;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提出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用以解釋華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較西方類似的見地早四個世紀。
公元十五世紀到公元十八世紀的近古時期有兩件重大的地理事件,就是中國的鄭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發現。雖然,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比哥倫布開始的地理大發現早半個多世紀,船隊的規模、航海的技術也遠勝於哥倫布,然而其社會意義和對地理學的影響則遠不及地理大發現。
各民族之間的相互旅行探險,古已有之。但是,旅行探險同地理大發現不是一回事,說哥倫布是新大陸的發現者,正是從地理大發現這一重大社會事件出發的。
地理大發現給地理學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地理大發現期間,成功地在遠程航行中運用了羅盤,並精密地測定了經度,這種技術的改進和數據的積累導致了地圖學的革新。
16世紀初,亞皮安繪制了一個地球的心狀圖,其弟子墨卡托於1569年繪成了一幅適用於航海的等距圓柱投影世界全圖,成為第一個將整個地球表面描繪在平面上的人。在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編繪的世界地圖,改變了中國學者沿用的「天圓地方」、「華夏居於寰宇之中」的舊觀念。
另外,通過15世紀末到18世紀的地理探險和發現,出現了一些學術價值較高的地理著作。德國明斯特爾的《宇宙誌》於1544年出版,被認為是地理大發現的早期代表作;德國瓦倫紐斯的《普通地理學》首次將地理學領域區分為專論和通論兩大部分,前者描述地區特徵,後者揭示全球性法則。
中國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後,也在同期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理論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中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論述。但中國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記載,缺少對地球表面整體規律的研究,這也是近代中國地理學落後的原因之一。
十五世紀20年代到十七世紀20年代,西歐出現了「文藝復興」,藝術和科學得到蓬勃發展,從而使學者能對自然界和人類活動的某些法則進行概括。當時的地理考察和發現,為哲學家和科學家提供了豐富的自然、人文及二者關系的具體素材;同時,新生的地理唯物論又給予地理學發展以難以估量的影響。17世紀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提出的氣候決定論,18世紀德國哲學家I.康德的二元論,均成為近代地理學的方法論基礎。
總之,從15~18世紀,地理學處於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時期。西方地理學用了三個多世紀,完成了技術革新、資料積累和建立地理唯物論的哲學基礎三方面的准備,為歐美近代地理學的建立創造了前提。中國在明末清初,亦開始了整體地表規律的探索,但由於技術手段缺乏創新、科學資料積累不夠,特別是統治者仍鼓吹天命論等,新的地理學無法興起。 從19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 A.von洪堡的《宇宙》和C.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並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其特點如下:
①它起源於德國,繼而從歐洲向全世界傳布,形成具有各國特色的近代地理學。其中成果顯著的除德國外,還有法國、英國、美國、蘇聯等(見德國地理學史、法國地理學史、英國地理學史、美國地理學史、蘇聯地理學史)。
②這是學說紛起、學派林立的時期,有一定影響的學說是:以美國E.C.森普爾、E.亨廷頓為代表的「環境決定論」, 以法國P.維達爾-白蘭士和J.白呂納為代表的「可能論」,美國H.H.巴羅斯主張的「生態調節論」,英國P.M.羅士培提出的「適應論」,美國C.O.索爾主張的「文化景觀論」,以及德國A.赫特納和美國R.哈特向為代表的「區域論」等。
③這是地理學內部大分化時期。洪堡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F.von李希霍芬、法國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美國W.M.戴維斯和德國W.彭克分別創立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J.F.von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А.И.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和德國W.P.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A.R.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的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В.В.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性學說等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F.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拉采爾的國家有機體說、英國H.J.麥金德的陸心說和美國I.鮑曼的民族自決論,為政治地理學奠定了基礎,等等。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學大量設立地理系,使地理學開始成為一個職業領域。隨著地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各分支的分化,在氣象學、海洋學、土壤學等獨立發展後,一些地理學家強調區域或景觀的方向,另一些學者則推行了人文化運動,使地理學的人文分支蓬勃發展起來。20世紀30年代以後,地理學逐漸向參與經濟工作過渡,西方的應用地理學和蘇聯的建設地理學應運而生。
近代地理學在其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許多成果,並形成了三種傳統和三個學派:生態傳統與環境學派、描述傳統與區域學派、綜合傳統與景觀學派。
近代地理學在發展中還取得許多重大成果。如美國莫里於19世紀中期提出第一個大氣環流模式,發表了近代海洋學的第一部著作《海洋自然地理學》;俄國道庫恰耶夫於19世紀後期提出土壤地帶性學說和自然地帶學說;美國戴維斯於19世紀末提出侵蝕輪回學說;德國柯本從20世紀初起到30年代,提出氣候分類法和大陸氣候模式:英國麥金德先後於1904和1919年推出「陸心說」的地緣政治理論;英國赫伯森完成世界自然區劃;德國克里斯塔勒於30年代提出中心地學說;蘇聯布德科於1956年發表《地表面熱量平衡》等。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地圖制圖、地理信息系統的出現。現代地理學的特點是:
①它發端於現今經濟和科學最為發達的美國,首先影響英國和北歐,繼而波及西歐、蘇聯、東歐、日本、中國以至全世界。代表性人物和流派為:美國W.L.加里森和E.L.厄爾曼為首的華盛頓大學派,英國R.J.喬利和P.哈格特為首的劍橋大學派,瑞典T.哈格斯特朗為首的隆德大學派。
②強調地理學的統一性。近代地理學時期部門地理學的蓬勃發展,一方面促進了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又忽視了地理學的統一性,削弱了地理學綜合性的特點,使部門地理學的再深入研究遇到了很大困難。60年代以來,面對全球性的人口劇增、資源危機、環境污染、城市化,以及區域開發等一系列問題,都不是任何部門地理學能單獨承擔的課題。地理學自身的發展和實踐的需要,都要求它加強一體化,充分發揮地理學固有的綜合性特點。
③理論化和數量化。為加強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建設統一地理學,需要探討各種自然地理現象和人文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系與規律,以及它們所遵循的總規律,於是理論地理學應運而生。從50年代起,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等綜合性科學方法論的興起,電子計算機和遙感技術的應用,導致地理學研究方法的革新,使野外考察與航空照片、衛星照片的調查和解譯結合起來,從單純的類型歸納向理論演繹過渡,從一般的實驗和分析向模擬實驗、分析模式化過渡,從人工制圖向自動化制圖過渡,於是地理學由定性向定量發展,出現了地理數量方法、地理信息系統等研究和應用領域。
④行為化和生態化。20世紀60年代行為科學的出現及其隨後的大發展,波及到社會、經濟、科學、文化各個方面,也波及到地理學。各種不同人群(如決策人、勞動者、消費者等)對地球表面現象的感應以及採取的相應行為是不同的,研究這些感應、行為的規律,讓地理決策和預測更符合實際情況,成為地理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從而使地理學研究行為化,並萌發出感應地理和行為地理研究。20世紀20年代在美國出現生態派地理學。
30年代中期英國學者提出生態系統概念並進行研究以後,自然地理學研究逐步形成生態化的趨勢。60年代系統論等方法論引入地理學以後,自然生態系統研究成了自然地理學研究的熱點,從而形成為新自然地理學,以及景觀生態學、疾病生態等研究領域。以後,生態化研究進入人文地理領域,城市生態系統、地域經濟系統、農業地域結構、文化生態(見文化地理學)等研究領域陸續出現。統一地理學還深入研究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系和轉化。(見地理學發展史)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和演化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一個。其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對流層、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所屬的分支按研究特點分為兩組:
一組是綜合性的,包括綜合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
一組是部門性的,包括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還包括新近發展起來的,同其他自然學科結合而成的一些邊緣學科,如化學地理學、醫葯地理學,以及異特殊自然要素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冰川學、凍土學等。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和變化,以及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另一個。按研究對象可分為社會文化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分支。
社會地理學即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
經濟地理學包括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地理學,以及新近形成的旅遊地理學等。
政治地理學包括狹義的政治地理學和軍事地理學。
城市地理學城市聚落地理學的一部分,隸屬於社會文化地理學,經過近20年的發展,它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已經超出了聚落和社會文化的范圍,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獨立分支。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歷史時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這是地理學的一個年輕的分支學科。
區域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區域地理環境的形成、結構、特徵和演化過程,以及區域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區域地理學強調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統一,注重研究區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區域綜合和空間聯系。
地圖學是研究編制和應用地圖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學科,是一門以地圖的形式來綜合表達某一地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的學科。它是地理學中的技術性學科,同地理學各分支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系,在促進地理學的發展和實際應用中歷來起著重要的作用。
理論地理學是研究各類地理現象在統一性的基礎上所遵循的總體規律的學科。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空間結構論、人地關系論和區位論等。
應用地理學是運用地理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解決實際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的學科。實際上,地理學的不少分支學科就是為了應用而發展起來的,如醫葯地理學、軍事地理學等。由於許多重大問題,比如荒漠化、環境保護、土地利用等問題的解決與研究不是一門學科所能單獨勝任的,而地理學由於是綜合性的橫斷學科,特別適於這種應用性研究。
其它的還有數量地理學、地名學、方誌學等等。
總之,21世紀的地理學將是一門在理論化和數量化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化、生態化、社會化的理論與應用並舉的兩棲科學。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災害地理學
與自然地理學相關的基礎科學:物理學,數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考古學,地質學等。其中尤以地質學和古生物學最為重要。
與人文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經濟,政治,歷史等。

㈢ 地理的來歷

地理學是一門即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明顯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時期。 自遠古至18世紀末,是古代地理學時期,主要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而且這些記載多是片斷性的,缺乏理論體系,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本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在早期,以中國和古希臘的成果最顯著。中國的《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水經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較早的地理學史料。到了後期,歐洲地理大發現涌現出了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他們的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
地理學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 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各種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 洪堡德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的李希霍芬、法國的德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的戴維斯和德國的彭克分別創立了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沃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德國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的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學
地理學
說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的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等等。其中,人文地理學家表達了一種根深蒂固的願望:理解人類經驗的復雜性和精妙性,從而在實踐上更多地注意質量而不是數量,形容詞而不是名詞,心理學而不是經濟學。如果理想化一點,人本地理學家應該是這樣一個亞歷山大·洪堡,掌握著海量的事實——也就是名詞。但是他還必須愛好自然、能感悟自然並尋求其意義,就像他哥哥威廉·洪堡一樣。「它意味著什麼?它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必須永遠藏在人本主義地理學家的意識里,從而使他同時能成為一個道德家和哲學家。
地理學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現代地理學時期。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衛星等應用的出現。現代地理學強調地理的統一性、理論化、數量化、行為化和生態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國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以及環境管理和保護的需要,地理學將成為一門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應用理論的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的應用性學科,學科的內容和結構也將發生變化。 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等,將率先獲得較多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發展;地理學中研究人文的趨勢將會加強,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

㈣ 地理教育學是怎麼產生的它的產生是發展的必然嗎

地理教育學是怎麼產生的?它的產生是發展的必然嗎?下面我們針對這個問題來進行一番探討,希望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結語

地理教育學的創建符合科學發展的趨勢,是地理學和教育學交叉滲透的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從其內涵來看,地理教育學雖然繼承並包含了整個地理教學法,但是它的整體性、綜合性和理論性都是不可比擬的。地理學教學是地理教育發展的必然產物。這是一門學科,它的出現有別於地理教學方法,升華為更適合師范院校地理的基礎課和骨幹學科。

㈤ 中國地理學史的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形成和近現代

展(清末以來,19世紀中至今)
明中葉以後,以徐霞客為代表的一些先進地理學家,開辟了中國地理學實地考察自然、研究自然規律的新方向,有些成果當時居於世界地理學的前列。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這些成果並沒有進一步發展成為近代地理學。中國的近代地理學是在引進歐美的近代地理學基礎上逐步形成的。清末和中華民國初年,中國地學會的成立、《地學雜志》的創刊,以及地理學課程的教授、地理教科書的出版和各大學地理系的設置等,都在中國地理學向新階段發展過程中起了推動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中國地理學在與國家的建設相結合的過程中,得到很大發展。 (19世紀中~20世紀初) 鴉片戰爭(1840~1842)之後,中國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富國強兵的呼聲日益高漲,出現了魏源的《海國圖志》和徐繼畲的《瀛環志略》。在洋務運動期間(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中國除興辦一些工廠企業外,還編譯出版一些科學技術書刊,傳播了西方先進的地理學知識。
1897年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留學生班,地理課是所要講授的課程之一。任教於上海南洋公學的張相文,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編著中國最早的地理教科書《初等地理教科書》和《中等該國地理教科書》,光緒三十四年(1908)又編出中國最早的自然地理學教科學《地文學》(圖10), 為培養地理人才和促進中國近代地理眩的興起作出了重要貢獻。光緒二十二年(1896)鄒代鈞在湖北武昌創辦輿地學會,學會譯繪中外輿圖700多幅,推動了中國近代地圖事業的發展。宣統元年(1909),張相文、白雅雨等人發起成立中國地學會,它是中國地理學會的前身。地學會創辦的《地理雜志》(圖11)於1910年問世,所載論著以地理學方面的最多。中國地學會和《地學雜志》是中國近代地理學萌芽時期最重要的組織和文獻。
在這個時期,中國傳統地理學繼續取得重要成就;如何秋濤的《朔方備乘》(1858),王先謙的《合校水經注》(1892),王錫祺的《小方壺齋輿地叢鈔》(1897),楊守敬等的《水經註疏》(初稿成於1904年)、《水經注圖》(1904)和《歷代輿地圖》(1906)等。因此,也有人主張將19世紀中~20世紀初中國地理學的情況,劃入中國傳統地理學的發展階段中。 (20世紀20~40年代) 1920年以後,一些高等學校先後創設地理系或地學系等,如南京的東南大學地理系(1921)、北平師范大學地理系(1928)、清華大學地理系(一說地學系,1929)、中山大學地理系(1929)、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地理系(1931)、浙江大學史地系(1936)等。由竺可楨、翁文灝等講授地理學課程,培養了中國第一批近代地理學家。1934年,翁文灝等發起成立中國地理學會,創辦《地理學報》。顧頡剛和譚其驤於1934年發起建立禹貢學會(1936年正式成立)、創辦《禹貢》半月刊。1940年,中國地理研究所建立,創辦《地理》刊物。上述機構和刊物為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形成作了貢獻。
這一時期較為重要的成果有:竺可楨的《遠東台風的新分類》(1924)、《中國氣候區域論》(1930)、《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1934),翁文灝的《中國山脈考》(1925),丁文江、翁文灝、曾世英的《中華民國新地圖》(1934),張其昀的《該國地理》(1926),胡煥庸的《中國人口之分布》(1935)、《中國之農業區域》(1936),王庸的《中國地理學史》(1938),李旭旦的《白龍江中遊人生地理觀察》(1941),任美鍔的《建設地理新論》(1946),林超等的《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報告》(1946)和譚其驤的《秦郡新考》(1947)等。 (20世紀50~80年代) 這一時期是中國近代地理學獲得較大發展,並向現代地理學邁進的時期。有的學者認為50~70年代是中國近代地理學發展時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為中國現代地理學開始時期。這40年中,中國地理學在地理教育和機構、地理考察、地理研究方面都有長足的進展。

㈥ 人類地理學的發展歷史

人類地理學的發展經歷了知識積累、學科形成和理論演變、學科分化,以及理論和方法的革新等過程。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階段。古代階段是人類地理知識的積累時期,以片斷記述為主,出現了各種關於人地關系的論述。
在中國古籍中,載有許多關於人地關系的論述,其中既有《禮記·王制》篇中「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這種帶有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孫丑下》中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也有東漢時期王充的《論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隨行而應人」的主張人、地各有規律,反對人地關系絕對化的思想。不過中國古代 並沒有產生系統表述人地關系思想的人文地理著作來。在西方,地理學一直是把地球作為人類的家鄉來研究,古希臘、羅馬學者如希羅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對各地的人類地理現象作過論述。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一些相互隔離、閉關自守的君主制國家,經濟、文化處於衰落狀態,人類地理學的發展相應處於停滯狀態。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的地理學獲得較大發展,伊德里西等學者在著作中記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現象。15~17世紀,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線以及「發現」新大陸後,歐洲各國陸續出版了各種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關於世界各地人類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於種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對於人類地理學的發展起到巨大促進作用。在19世紀里,地理學開始形成自然和人文兩大分支,近代科學地理學的奠基人洪堡德和李特爾,分別為自然地理學和人類地理學的研究創立了早期理論。從此,人類地理學出現一系列理論,各分支學科陸續建立並形成了體系。

㈦ 中國地理學史的中國傳統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秦至清中葉,公元前3世紀末~公元19世紀中)
中國自秦漢以後,基本上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統一國家(其間處於分裂的時期不長),經濟上也基本是持續發展的,這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地理學的發展。《漢書·地理志》等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傳統地理學的形成。在以後近2000年中,中國傳統地理學主要在疆域地理志、記述和考察國內與域外地理、地圖、方誌等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同時,由於傳統地理學的束縛,中國地理學長期停滯在描述的階段,缺乏理論概括。 (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3世紀末 ~公元6世紀) 戰國之後,中國古代地理知識經過積累形成為一門學科──中國傳統地理學,即明清時候所謂的「方輿之學」。
地理」一詞在中國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候。《周易·系辭》有:「仰以觀於天文,府以察於地理」之句(圖4)。唐代孔穎達解釋說:「天有懸象而成文章,故稱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西漢《淮南子·泰族訓》明確闡述了研究地理的目的:「俯視地理,以制度量。察陵陸、水澤、肥墽、高下之宜,立事生財,以除飢寒之患。」即根據不同地理環境從事生產,以解決穿衣吃飯問題。
東漢以前,已有兩部區域地理名著問世《尚書·禹貢》和《山海經》。《山海經》中地理價值大的是《山經》部分,其寫作時代是漢代之前。它對黃河和長江流域及其以外廣大地區(地域范圍遠比《禹貢》為大)的自然條件以「山」為綱進行了綜合性記述。《山經》總共記載447座山,先按方位分為中山經、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和東山經五大區,每一區又分成若干山系,每一山系都以方向道里把一個個山嶽連接起來,對每一山嶽都記述位置、水系、天然動植物和礦產資源,所記當然不盡正確。《禹貢》和《山經》都是地理著作,但都未以「地理」命名,且體例也不相同。及至東漢班固著《漢書》,其中有第一篇以「地理」命名的篇章,即「地理志」。它的出現標志中國傳統必理學開始形成。這個時期,中國地理學在疆域地理志、地圖、水系、域外地理和方誌等方面取得較大成就。 中國古代地圖學是建立在平面制圖的基礎上的,自戰國到西晉是中國地圖學理論的建樹時期。已發現這一時期的地圖有出自河北省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的《兆域圖》(圖5)、 中國地理學史
出自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的繪在木板上的戰國末期地圖和出自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地形圖(見彩圖)駐軍圖等。在馬王堆出土的地形圖上,看到深水(今瀟水)及其支流的水道大部分已接近於現在的地圖(見《馬王堆出土西漢地圖》)。西晉裴秀根據前人的實踐總結出繪制地圖的六項原則,即「制圖六體」:「分率」(比例尺)、「准望」(方向)、「道里」(人行路徑)、「高下」(高取下)、「方邪」(方取斜)和「迂直」(迂取直)。這六項原則是中國最早的制圖理論,直到清初都為中國制圖學者所遵循(見地圖學)。水系專著出現 約在三國時期,出現了中國第一部專記水道的著作──《水經》。《水經》繼承和發展了《禹貢》的「導水」記載,由《禹貢》所記35條河流增加為 137條,大大豐富了中國水系分布的知識,不過內容過於簡略。北魏酈道元為了彌補前人的不足,把實地考察所得和前人著作中的大量有關記載匯集起來為《水經》作注,完成了名著《水經注》。它記述的河流水道共計1252條,對每條河流的源流、脈絡和所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及其歷史事跡,都作了盡量詳細的敘述。不少記載至今還有參考價值。 西漢王朝曾經多次派遣張騫等人出使西域。張騫和他的副使分別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烏孫、安息和身毒等地,了解到今中亞(錫爾河、阿姆河、伊犁河一帶)、西亞(伊朗高原、兩河流域一帶)和南亞(印度一帶)的地理情況並寫有書面材料。《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就是根據張騫等提供的材料寫成的,它們是記載中亞和西南亞最早的地理專篇,對於西域各國的人口、兵力、風俗、物產、城鎮交通、水文、氣候以及相互間的距離等都有所介紹。
東晉僧人法顯於隆安三年(399)從長安出發,西行越蔥嶺,再南下到印度,在印度居住多年,然後取道海路經師子國(今斯里蘭卡)、蘇門答臘回國。《法顯傳》描述了他所到地區的地理情況,是中國古代關於中亞、印度、南亞的第一部旅行記。 (隋唐至清初,6~17世紀) 在封建社會高度發展的隋、唐、宋、元、明和清初時期,中國傳統地理學在實地考察、地圖、方誌和沿革地理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明代中葉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中國古代地理學在研究方法和內容上出現了新的氣象。
實地考察成果 唐代顏真卿任撫州刺史時,在今江西省南城縣的麻姑山頂上發現螺蚌殼化石,認為這就是滄桑變化的遺跡,寫了《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北宋沈括在1074年進行察訪時,見到太行山麓有「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於是斷定此處是昔之海濱」。他還進一步指出太行山以東的大陸是由來自黃土高原的河流攜帶的泥沙沉積而成,最早對華北平原的形成做出科學的解釋。
關於黃河源的正確認識,是由唐代和元苞的實地考察者奠定的。據《新唐書·吐谷渾傳》記載:唐貞觀九年 (635)侯君集和李道宗曾經到過「星宿川」(今星宿海一帶)「觀覽河流」。元代統一中國後,忽必烈委派女真族人都實考察了河源地區,這次考察的情況在潘昂霄的《河源志》有記載,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一帶。
唐僧玄奘繼法顯等人之後,於貞觀元年(627;一說貞觀三年,629)從長安出發,西行到印度,遍游印度各地,17年後返回長安。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記》對於當時中亞和南亞的 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地形、氣候物產、交通道路、城邑關防、風土習俗、文化政治等情況和特點都有記述。
南宋范成大在實地考察中記述了桂林的喀斯特洞穴和峨眉山的植物垂直分布等現象,並在《桂海虞衡志》中探討了洞穴的成因。
元代耶律楚材在中亞各地旅行多年,寫成《西遊錄》一書。汪大淵遠游印度洋沿岸的亞非各地,著有《島夷志略》。永樂三年 (1405)以後,鄭和等人7次出使西洋(指今蘇門答臘島以西的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區)。他們從江蘇太倉出發,向南航行訪問南洋群島諸國,再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訪問印度、阿拉伯和東非等地。在《鄭和航海圖》上繪有從長江口出發至非洲東岸沿途觀測到的海岸線、港灣、山脈、島嶼、沙洲、淺灘、珊瑚礁以及所測海洋的深度等,並留下了鄭和等人橫渡印度洋的寶貴記錄。與鄭和一同遠航的馬歡、費信和鞏珍,把沿途所見所聞分別寫在《瀛涯勝覽》、《星槎勝覽》和《西洋番國志》3部地理著作中。
地圖成果 唐代地圖學家賈耽繪的《海內華夷圖》,「廣三丈,縱三丈三尺」,該圖在中國地圖史上開創了以朱、墨兩色分注古今地名的先例,此法一直為後人所沿用。宋代沈括繪有《天下州郡圖》,南宋黃裳繪有《地理圖》,還有劉豫阜昌七年(即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在石版上所刻的不同方向的《華夷圖》和《禹跡圖》。《禹跡圖》上有畫方,「每方折地百里」。元代朱思本繪的《輿地圖》長寬各7尺,亦有畫方。此法在明、清兩代繪制的輿圖上也常見。畫方遂為中國傳統地圖的特色。 隋、唐時期圖經替代了地記,成為志書的主要形式。已知保存下來的最早的圖經是唐代的《沙州都督府圖經》和《西州圖經》(均已殘)。北宋專設機構修志,志書數量大增,撰寫體例定型,由圖經階段進入方誌階段。宋代的代表性方誌有《長安志》、《吳郡志》等。明清兩代是中國修志的繁盛時期,在《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所載8200多種志書中明清時期的佔有7000多種。
沿革地理成就 在這個階段取得較大成果,如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宋代樂史的《太平寰宇記》所記各州、縣之下,都有沿革地理的內容。宋代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圖6)、 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等是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沿革地理專著。 明代中葉以後,由於資本主義萌芽,一些學者從事地理學研究,敢於突破舊的束縛,重視「經世致用」,自覺深入實際考察研究,使中國地理學前進了一大步,萌發出中國地理學實地考察、研究自然規律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徐霞客、顧炎武、孫蘭和劉獻廷。
明代徐霞客從21歲開始出遊,30多年的旅行考察取得許多居於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成就。如他在《溯江紀源》中,以清晰的實測概念為基礎,提出「計其吐納,江倍於河」的論斷,在世界上第一次比較了長江和黃河的流域面積。《溯江紀源》匯集在《徐霞客游記》中。
明末清初顧炎武嚴厲地抨擊地理學研究中不務實際的空談和議論,主張「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撰有《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等。
孫蘭在《柳庭輿地偶說》中、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中,都指出過去的地理著作多停留在「記其事」的階段,而缺少成因方面的探討,主張要研究「天地之故」,即大自然的規律;要「說其所以然,又說其所當然」。孫蘭在論述地形變化,劉獻廷在觀察物候方面,都有精闢的分析。 (明中葉至清中葉,16世紀末~19世紀中)從明萬曆十年 (1582)到清乾隆(1736~1795)約200年間,是西方地理知識開始傳入中國的時期。在16世紀,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以及C.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和麥哲倫環球航行等的推動,歐洲人的地理視野和知識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他們對於地球形狀、海陸分布以及世圭地理的認識在當時都是最先進的。在歐洲殖民擴張的背景下,不少傳教士來到中國,隨之將先進的地理知識也傳到了中國。影響較大的有義大利的利瑪竇、龍華民、艾儒略,比利時的南懷仁,法國的白晉、雷孝思、杜德美和蔣友仁等。
利瑪竇於1582年到達中國,1610年在中國北京去世(圖7)。他先後編繪出《坤輿萬國全圖》(圖8)和《兩儀玄覽圖》等,將西方的地圓說、地圖投影和測量經緯度的方法以及關於五大洲的知識傳入中國。
天啟三年(1623)艾儒略寫成《職方外紀》(5卷),書中附有世界總圖和各大洲分圖,對世界各地的介紹較為詳細,它是最早用中文描述世界地理的著作。同年,龍華民和陽瑪諾合製成保存下來的最早在中國製作的地球儀,其上附註中文說明,彩繪陸地和島嶼的形狀都較好。此地球儀收藏在倫敦的英國圖書館。
康熙十三年(1674)南懷仁撰《坤輿圖說》(2卷)(圖9)。中國地理學史
上卷論述了地球的形狀和山嶽、江河、潮汐等自然地理知識,下卷介紹世界各大洲和各國情況。所附的地全圖已繪有澳大利亞。
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1708~1718),康熙皇帝任命白晉、雷孝思、杜德美等人率領中國測繪人員完成《皇輿全覽圖》的測繪工作。他們完成的全國性的三角測量,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規定每200里合地球經線一度,每里1800尺,即每尺長度等於經線的百分之一秒,這種以地球的形體來定尺度的方法在世界上是最早的;還發現經線一度的長距不等。
乾隆二十五至三十五年間(1760~1770)蔣友仁等利用了中國學者明安圖、何國宗等在新疆測量的成果和已有的地圖、資料,編繪成《乾隆內府輿圖》。蔣友仁在他編繪的《坤輿全圖》上介紹了哥白尼的地動學說。

㈧ 自然地理學的簡史

人類的地理知識起源於遠古時代。但自然地理這一術語始用於17世紀,至18世紀後半期已廣為流行。自然地理學作為地理學中的一門學科,出現在近代地理學形成時期。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知識積累時期、近代時期、現代時期三個階段。
19世紀中期以前,地理學以地理知識的描述性記載為主,自然地理知識作為地理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主要是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記錄山川形勢、游歷探索四方奇勝,進行探險、發現活動等。
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古埃及人就開始觀測尼羅河水位的變化。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希羅多德在《歷史》(又稱《希臘波斯戰爭史》)一書中敘述了尼羅河夏季洪水的動態規律,並且指出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帶來的泥沙堆積而成。
以後,亞里士多德把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作為土、水、火和氣四種基本原質的統一體。埃拉托色尼計算了地球的周長,用數學方法研究、確立地球表面經緯度和事物位置的方法,奠定了數理地理的基礎,並且將地球劃分出五個氣候帶。在歐洲,整個中世紀是封建閉塞和宗教觀念統治時期,地理學幾乎沒有取得什麼進步。
15~17世紀是地理大發現時期,人類的地理視野大大地擴展,不但最終證實了大地球形說的正確性和地球存在著一個統一的世界大洋,還發現了洋流,確定了南北半球的信風帶和對季風形成作出科學解釋。這一時期收集的大量地表自然現象資料,為17世紀下半葉探討海陸起源、植物和動物的分類等理論問題,以及綜合地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建立了基礎。 在中國,公元前13世紀殷代甲骨文中已有關於天氣情況的記載。公元前11~前6世紀作於周代的的《詩經》記述了數十種地貌形態。戰國時期成書的《尚書·禹貢》依據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將當時的疆域分為九州,並就山川、湖澤、土壤、植被等對各州進行區域對比。《管子·地員》篇是首創土地分類的著作,綜合當時關於地貌、土壤和植被的知識,較為系統和詳細地把土地分為5大類20多個小類,並記述了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以前成書的《山經》對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自然條件以山為綱作了綜合性記述。公元六世紀初,酈道元完成《水經注》,對中國1252條河流水道的源流、脈絡和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作了詳細的注釋。11世紀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敘述了海陸變遷的事實,從河流沉積作用解釋華北平原的成因,從流水侵蝕作用論述了雁盪諸峰的形成,還詳細記載了物候現象。
17世紀上半葉,徐霞客對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河谷縱橫剖面發育、植物與環境的關系等作了詳盡的記載和科學的分析,特別是對中國西南地區喀斯特地貌的描述非常詳細,其中關於溶蝕窪地分類、鍾乳石和溶洞形成,以及峰林的類型、分布與地質構造之間關系等的論述是當時的最高研究水平。
19世紀初期德國洪堡和李特爾創建近代地理學。自然地理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從這時起,自然地理學由單一的、表象的、靜態的自然地理成分和現象的研究走向把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的、內在的和動態的研究。隨著自然地理學研究的深入,許多分支學科,如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等迅速發展起來。
洪堡德把自然地理環境看成一個整體,應用經驗的和歸納的比較法,對不同區域、不同地理環境進行比較研究,認為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之間存在著因果上和區域上的相互聯系。他根據大量實地考察資料,論證了植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與氣候的關系,創立植物地理學;還首創世界等溫線圖,研究了氣候的形成和分布,成為近代氣候學研究的開端。洪堡德的貢獻為自然地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奠定了基礎。
19世紀60年代開始,德國佩舍爾提倡用發生學觀點來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特徵,為自然地理學確立了地理學中分支學科的地位。李希霍芬創立了關於自然現象世界分布的一般概念,把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論題引向地誌學,即闡明特定地區內務種事物相互因果關系。地誌學的概念受到赫特納支持並加以詳細論述,他的思想對德國自然地理學進展有深遠影響,其重要結果是將注意力轉向研究人類及其周圍自然界與生物環境之間的關系。
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彭克探討了地形的成因和形成過程,創用「地表形態學」 一詞。他還將阿爾卑斯山的第四紀冰期劃分為3個間冰期和4個冰期,對冰川學和第四紀地質學作出重要貢獻。20世紀初,施呂特爾提出景觀研究是地理學的中心目的,用歷史地理學方法探索文化景觀從原始(或自然)景觀演化的現象和過程。他把自然地理學研究的注意力引向研究人類活動所創造的人類居住地。20世紀30年代末期,特羅爾創建景觀生態學,對德國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同樣有著深刻影響。
19世紀後半期,美國正處在西部大勘測時代,戴維斯在進化論思想影響下提出了侵蝕輪回學說,並提倡用「地形的解釋性描述」來闡述地貌發育過程,對地貌學的建立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以後,德國彭克又提出地貌演化學說。
19世紀後期,在德國地理學思想影響下,俄國沃耶伊科夫從事地球熱量與水分子衡研究,主張重視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俄國自然地理學創始人道庫恰耶夫在論述土壤形成時提出自然綜合體概念,並建立了自然地帶學說。以後,他還提出地理景觀概念,認識到人是地球表面的一個主要變動力量。
20世紀前半期。貝爾格、格里戈里耶夫等發展了自然地帶學說和景觀學說,為發展自然地理學基本理論作出重要貢獻。與歐美不同,蘇聯地理學家非常重視自然地理學研究,通常把研究注意力放在自然環境各個要素方面,自然地理學內部分化明顯,在自然區劃、景觀制圖、地球化學景觀、生物地理群落和古地理學等方面研究取得顯著進展。
中國近代地理學是在引進歐美近代地理學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1908年,張相文編著了中國最早的自然地理學教科書《地文學》,開創了中國近代地理教育。從20年代起,竺可楨對氣候學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中國地理學者對中國的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進行廣泛的考察研究,從50年代起對青藏高原、黃土高原、新疆、黃淮海平原和海岸帶,以及冰川、凍土、沙漠等進行了系統考察,自然區域研究迅速發展。
從60年代開始,地理學出現了重大變革,建立了地理系統學說,從學科分化走向新的綜合。在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又發展了新的分支學科。在研究方法上,引進了電子計算機和遙感技術,加強了定量分析研究。 。運用自然地理學的研究成果,參與解決農業生產、工程建設、資源開發利用、地理環境污染和治理等問題,由此而發展了應用氣候學、應用地貌學、資源地理學、環境地理學、醫學地理學等應用性分支學科。

閱讀全文

與地理學是怎麼形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