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教學中如何啟發式提問

地理教學中如何啟發式提問

發布時間:2023-02-09 06:59:45

⑴ 淺談怎樣優化地理課堂教學

一、教學觀念現代化
實踐證明:教學觀念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教學觀念不解決,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學方法,使用起來也會「走樣」。傳統的教學觀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講,學生聽,把學生當作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現代的教學觀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有效、合理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好,學得主動、生動活潑。要提高地理教育質量,必須努力做到「五個轉變」,即由單純的「應試教育」轉變為全面的素質教育,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轉變為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由局限於課堂的封閉教學轉變為課堂內外相結合的開放性教學,由單純傳授知識的教學轉變為既傳授知識又發展能力的教學,由教學方法的「一刀切」轉變為因材施教。
二、教學氛圍愉悅化
地理學科屬於小學科,學校及學生往往重視不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建立愉快、喜悅、合諧、融洽的教學氛圍,是成功實施現代中學地理教學的必要基礎。師生關系是教學氛圍中最重要的一個要素,因而,建立具有時代特徵的新型師生關系是一切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前提。我們認為現代師生關系應包含下列基本要點:
第一,師生關系是一種民主、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教師在要求學生尊重老師的同時,也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因而,一切體罰、諷刺、挖苦學生的言行都是不文明的,甚至是不道德的、違法的。
第二,師生之間是一種相互信賴的朋友關系。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
第三,師生關系是一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教師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並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
第四,教與學的關系。教師要從世界觀的形成、知識增長、能力培養、身心發展、行為養成等方面以身作則全面指導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健康發展。
三、教學起點問題化
按照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學習內容應該是學習者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或經驗。根據這一觀點,我們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另一方面努力使學習內容興趣化。來自學生身邊的問題是產生學習興趣的最直接源地。因此,結合教學內容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基本要求。
「問題」來源是多方面的。常用的辦法有(1)藉助直觀手段,顯示與已有知識矛盾的事實,形成問題情境。如通過展示死海上躺浮著人的照片或圖畫,學生自然會產生疑何:為什麼人不會沉下去呢?(2)創設問題情境。如在「全球性大氣環流」教學時,一開始讓學生根據「癮怎樣形成的」中的原理,引出「地球上風的偏向」,然後再對照「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圖,繪制大氣環流圖,某結果肯定大相徑庭。(3)知因求果與知果索因。例如:若地軸傾角為80度,地球的熱帶、溫帶與寒帶的分布范圍會有什麼變化?
四、教學內容圖像化
讀圖能力、思維能力與應用能力一起構成地理學科能力的核心。地理圖像,作為直觀教學的重要形式,最能體現地理教學直觀性特點。基於此,歷屆高考地理命題均高度重視地理圖像的考查,大量使用圖像業已成為地理高考試題的顯著特色。然而,考生的地理讀圖能力往往又是最差的,關鍵在於考生沒有掌握各類地理圖表的特徵及相應的判讀方法,不會按試題要求從圖表中提取出有用信息。怎樣充分有效地發揮圖像教學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呢?我們認為:
第一,要認真研究教學媒體的綜合利用問題。要在充分運用好「三板」教學藝術的基礎上,利用投影、幻燈、錄像以及多媒體計算機等現代化電教手段,以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二.在深人研究教材文字系列與圖像系列相互關系的基礎上,盡可能使文字內容圖像化,圖像內容簡潔化。具體作法有:①讓圖「開口說話」,應特別注意教材的重要圖像的分析。如「氣候類型分布圖」、「洋流分布圖」、「板塊分布圖」等。②化繁圖為簡圖。如將世界輪廓圖簡化為幾何圖形。③變文字為圖像。例如,五種地形的異同點可用圖展示。還創設寓意圖。利用「苦難的母親」、「小魚的哀求」等寓意深刻的漫畫、圖片等幫助學生加深對地理觀念的理解。
五、教學過程科學化
教學實踐證明,課程設計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
一般地,地理新授課課堂教學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採用以激發、強化學習興趣,培養和發展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為主要目的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完成新授課教學任務。第二階段,採用指導學生學會整理知識,建立、擴展與優化認知結構為目的的引導探究式教學方法,進一步理清學科教學內容體系。在用引導啟發式教學方法教學後,利用最後約十分鍾的時間,引導學生建立相應的知識結構會大大減少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遺忘程度。
地理復習課成敗的關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地理規律、原理知識的整理、歸納是否到位。例如,鋒面氣旋圖的判讀,可從氣壓類型、鋒面位置、氣流方向、氣流性質、鋒面類型、天氣狀況等方面進行概括。二是能力訓練是否落到了實處,包括審題能力、思維能力、讀圖能力、表達能力及創新能力等,不管是平時訓練,或者是月考試題,教師均應圍繞上述五個方面的能力進行科學選題和命題。』試卷講評課要注意加強對學生錯誤原因的分析,做到對症下葯、增強針對性,同時應注意解題方法與技巧的指導,引導學生學會遷移,通過一道題會做一類題,這是避免「題海戰術」的重要環節。
當我們認真去准備一節課時,我們發現它是精彩的,這樣的課堂也一定體現了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要使每一節課都優秀,那就離不開我們自身的不懈努力和不斷創新。

教學形式雖然可以多種多樣,但課堂教學仍然是現階段教學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那麼,在地理課教學中,怎樣怎樣才能打破各種局限,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增強呢?新教材、新課程,給了教師與學生更多的發展空間,那麼教師應當如何貫徹落實新課程理念、優化地理課堂教學呢?我進行了以下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1、備課要認真充分。認真備課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和保證。備課不僅要鑽研大綱、教材,確定教學目標,更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掌握知識的實際情況,不僅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做到因人施教。新教材的知識結構看似不如老教材那麼完整、嚴密,但卻更靈活、更有利於知識的遷移。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要多方位、多層次地了解學生,根據學生實際認知水平有針對性地備課、教材重組、對知識有所遷移,切忌一個教案一年又一年地「復制」,一個班又一個班「放映」。例如在「黃河」一課的備課中,我沒有按照教材的步驟,而是將教學內容有淺入深地分成了四大板塊:一、黃河知識知多少;二、滔滔黃河水、悠悠中華情;三、黃河災難幾多許;四、走進黃河、關注黃河。並根據各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黃河古詩文背誦、眼明手快查地圖、假如我是縣長等活動,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要使課堂成為學生活動的樂園。上好每一節課是確保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過程,既包括老師的教、也包括學生的學,兩者不可偏廢。在教學過程中,更應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中心思想。只有學生對教師傳遞的信息進行接受、加工、理解、吸收,從而實現認知意義的建構。例如,七年級下冊「中東」這一節的教學中,我提前兩周請學生收集有關中東的石油、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古巴比倫的衰敗等一系列資料,讓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討論:中東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資源、居民與宗教方面有什麼特點?為什麼中東地區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通過討論,學生們對中東豐富的石油資源、重要的地理位置、匱乏的水資源以及民族宗教沖突自然就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在教學方法上則應採用啟發、發現、探究、討論等多種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例如,在對七年級下冊有關印度的工業分布的教學時,筆者就採用了比較法、探究法,讓學生運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分析有關信息,主動探究,對所學問題提出各種見解並加以驗證,主動完成意義建構。上課時,我首先展示印度礦產資源分布圖、農作物分布圖,讓學生對這些圖進行觀察和思考,鼓勵學生們分小組展開討論:印度可以發展哪些工業部門?主要工業中心有哪些?印度的工業布局與日本有什麼差異?為什麼?經過學生思考和討論後,讓他們在圖中標出工業中心、工業部門,然後互相質疑,檢查答案是否正確。最後,在上述基礎上完成正確答案。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讓學生與學生間相互協商、討論、讓每個學生的思維成果被整個班級學生共享,從而使構建意義的效率更高,質量更好。在教學過程,要使課堂成為「群言堂」,只有在師生的交流中,才能發現學生思維的誤區。

⑵ 如何在地理課堂有效提問

提問是地理dili.chazidian.com課堂教學中最為普遍的一種師生交流方式和教師使用最多的師生互動手段。更為重要的是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習興趣,能使學生受到啟發,領會到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既是「根據學生所學到的知識,結合他們所了解到的情況進行提問」,又是「由學生作出回答,進而得到教師的相應評價,以促進學生思考進步」的必要環節,也是學生獲得知識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課堂提問」其主要目的是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學生主動性的分析與討論,找出問題的正確解決辦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並對問題有所暗示,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的學習情緒處於最佳的狀態,以便學生對地理事物、特徵、規律原理進行分析、比較、歸納與總結,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自主建構、能力得以提升、智力獲得發展。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問的好不好,問的巧不巧,往往會影響到一堂課的成敗。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必須要注意有效教學的「提問藝術」。
一、有效課堂提問要明確與具體
課堂有效提問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探究的方向與求知的廣度與深度,如果問題提得含糊籠統,就會使學生難於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得不出正確的答案,影響教學的進行。故提問時要緊扣教材,要把握好「明確、具體」的原則,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識要點,把握探尋人地關系的度。
如在 「法國」一節教學時,針對法國領土的組成可先提問:法國領土是由幾部分組成,其位置關系如何;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地圖引導學生自主讀圖,再通過合作討論、分析得出結論:「法國的領土由歐洲西部大陸部分和科西嘉島組成,科西嘉島在大陸部分南邊的地中海上」;其次,可再提出:對比法國與英國、德國的面積大小,可得出法國是歐洲西部面積第幾大國;引導學生利用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對比,使學生明確得出「法國是歐洲西部面積第一大國」的結論,加深對於法國領土的認知。甚至,教師可以利用直接的提示,來通過「法國輪廓有什麼特點」、「法國領土的四至」等問題來深化學生對於法國領土的認識。
在地理課堂上,問題提得越明確,越具體,教學流程進行得也越流暢。這樣,既可以穩定學生情緒,增強學習信心,也為教師實施課堂有效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有效課堂提問要適度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基礎,教材內容的要求,提問要緊扣學情,恰到其分。問題提得太簡單,只需要回答「是、不是」或者「對、不對」之類的答案,就不能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良好習慣,反而會產生隨聲附和,不動腦筋的不好現象,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反之,如問題提得太難,過於超越學生學情,使學生失去了思考的基礎,當然也不利於課堂教學的進行。
要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有效教學,教師必須明白,課堂提問的「適度原則」。即:提出的問題既需要學生自主思考,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這樣,在不斷進行的「提問——思考——回答——鼓勵」的模式下,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體會到課堂學習的樂趣。
當然,根據不同學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有淺到深、層層遞進。這樣才能促使學生進入角色,去尋求知識的真諦。對難度太大的問題,可以設計一些小步子的鋪墊性設問。設計語言要既具有科學性,又有藝術性;答案的內涵和外延要清楚。
如講「南極」時,教師可以先展示景觀圖片「南極冰原與企鵝 」提問學生:請說出圖中的動物是什麼,圖中反映的是什麼地方的景觀,當地的地理環境特點是什麼。學生回答:圖中的動物是南極的象徵——企鵝,圖片反映的是南極大陸氣候寒冷、冰雪覆蓋的自然景觀。接著進行簡單的「跳躍式提問」:哪位同學知道我們生活中使用的重要礦產——煤是由什麼形成的。學生可以很快回答:古代的大片森林。教師再進一步聯系「南極」進行提問:大家想一想,南極大陸目前的自然條件能否形成大片的森林。學生自然回答:南極大陸現在被冰雪覆蓋,氣候寒冷,不可能形成大片的森林。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南極大陸煤碳資源分布圖」提出新的疑問: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已經發現了大量的煤炭資源,這又證明什麼情況呢?這種現象的形成有幾種可能性?教師經過層層誘導,一直以容易思考的「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這個「大問題」。對這個新的疑問,同學們表現的非常感興趣,有同學說:這種現象可以說明南極大陸過去曾經有過非常豐富的森林資源。還有同學站起來說:從南極大陸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來分析,它根本就不可能形成大片的森林。
教師在這樣的氛圍中,自然可以靈活採用「啟發式提問」,促使學生思考。「那麼,這大量的煤炭資源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同學們還記得在七年級第一冊《海陸變遷》一節中,我們已經學過,世界上的海陸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今天的海陸分布是陸地不斷漂移的結果。」於是,學生明確了這樣一個觀點:南極大陸也有可能曾經位於溫暖的地區,現在的煤正是由那個時期的森林資源形成的。
縱觀這樣的查字典地理課堂,教師的課堂提問張弛得體,疏密有致,起伏節奏有個合理的安排。師生交流互動,配合較好,課堂氣氛活躍,才能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提高學生對於地理學習的興趣。
三、有效課堂提問要學會「用心傾聽」
當教師的提問缺乏基本的開放性時,教師的提問不僅不能給教學帶來生機,反而對課堂教學帶來滿堂問的干擾,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如果用過於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問題領著學生朝同一方向邁進,學生就沒有了自己,沒有了自己的方向。這種滿堂問、串講串問的教學,淹沒了教學重點,擠佔了學生讀書、思考、練習的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有效提問需要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開放性。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答案。真正有效的提問,原來只是用心傾聽。學生一旦主動學習,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換為傾聽、引導。善於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夠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為有效教學資源。用心傾聽,要求教師在提問之後,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等待的時間,為學生的回答提供及時的反饋。這其中最關鍵的策略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感覺教師在等待,樂於傾聽學生的見解。
四、有效課堂提問應關注三時段的針對性
課堂提問按其所起的作用和提問的時間,可分為課前提問,課間提問,課後提問三類。作為課堂有效教學的組成,「課前提問和課間提問」這兩種提問形式,也有一些應當注意的事項。
1、課前提問應起到承前啟後,導入新課的作用。
課前提問用於復習上節課所學知識,並檢查學生掌握情況,起到承上啟下,引入新課的作用。課前提問應注意如下幾點:1)突出重點。設計的問題,應是上節課所學內容的重點知識。 2)避免讓學生死記硬背。雖然有些知識不可能避免的需要記憶,但需要教師引導記憶方法。3)承前啟後,導入新課。設計的提問,在復習完舊知識後,應讓其自然地轉移到新知識上來,這樣就要求最後一個提問設計的巧妙,讓它起到承前啟後,導入新課的作用。
2、課間提問應起到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的作用。
課間提問目的在於放慢一下學習過程,讓學生進行消化吸收,並檢查學生學習的情況,同時也可以起到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的作用。課間提問的設計應注意以下幾點:1)問題既不能太難,又不能太簡單。設計這類提問要注意學生於有的知識水平,要讓學生感到老師所提問題與已有知識有內在聯系,又不能從自己的記憶信息中直接取出答案,需要一番苦心思索才能發現隱蔽著的結論。當他經過思索得出正確答案時,會興奮、激動,感到老師教的知識有用,進而提高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萌生好好聽下去的激情。2)問題應是知識的深化和延伸,不能簡單的重復。如講完法國後問「法國的首都是什麼?首都的職能又是什麼?學習念念課本就可以了,沒有什麼意思,反而浪費時間。如果設計從下面的形式,效果會好些:法國首都巴黎為什麼被稱為藝術之都?學生需要真正理解藝術之都,細心閱讀地圖,才能得出正確答案。這樣,既對剛學的知識進行了復習,又把知識進行了深化、延伸,培養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感受到了學習後的興趣。
課堂教學的實踐表明,有效的提問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理解問題的有效教學方法和有效的學習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能夠掌握好「明確、具體」的提問原則,把握好課堂提問的「適度原則」,以「用心傾聽」的態度與學生進行交流,就能夠在一堂地理課中,真正實現有效教學。

⑶ 簡要論述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從哪幾個方面來完善教學過程,答案

一、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
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和學生通過口頭語言或者運用書面語言傳授知識、技能,發展智力,進行思想教育的教學方法。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的重要交際工具,它在教學過程中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認識媒體,教師和學生之間信息的傳遞大量是靠語言來實現的。對於學生來說,口頭語言的訓練、書面語言的表達「也是培養思維品質的一個重要方面」①。因而,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不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至今仍是一種非常重要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法、談話法、讀書指導法、板書筆記法等。
(一)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講述、講解、講讀地理知識、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經常採用的講授法主要有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等。
1.講述法講述法是教師用形象的語言向學生敘述或描述地理事象的方法。一般在敘述地理事物、現象、特徵和分布時運用講述法。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教學中各種現象、景觀的描述,區域地理教學中有關地形分布、水系分布、資源分布、生產分布的描述,各地風土人情、城鄉景色、地理探險的敘述等,常運用講述法進行教學。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中描述水循環的復雜過程時,這樣講述:「讓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跟蹤水質點作一次循環旅行,那將是極其有趣的。你可以想像你所喝的那杯水中的水質點,曾經在唐古拉山上的冰晶中閃爍,然後它就奔入山中小溪、急流,隨小河水進入滔滔長江,匯入東海,來到太平洋,在廣袤的大洋上游盪……在灼熱的陽光下,它又從洋面蒸發到空中,開始周遊世界——也許它出現在北京天空的彩虹里,赤道上空的雷雨中,西伯利亞的沼澤里,非洲的大瀑布中,吐魯番的坎兒井裡,南極洲的冰原上;也許它又從土壤中被吸收到甘蔗的枝葉里、紡綞樹的軀干中、仙人掌的莖球中;或許它又搖身一變,成了駿馬身上的汗珠、巨鯨噴射的水柱、鱷魚流出的眼淚、草履蟲體中的細胞液。你也可以想像它正在為人類作出貢獻——流淌在水鄉澤國的稻田上,沸騰在發電廠的鍋爐里,或在病房的吊瓶中緩緩滴入病人的體內……通過這次漫遊世界的追蹤旅行,你完全可以體會到,地球表層幾乎任何地方、任何時刻,都有水的蹤跡,並且它們是處在永無休止的循環運動之中的①。」
教師在運用講述法時,除了要注意講述內容的科學性之外,還應注意語言的口語化,講求語調的抑揚頓挫,講述的語言要生動、形象、優美、親切。並且可以結合其他一些教學方法,如:結合直觀的方法,邊指地圖邊講述,或邊繪黑板略圖和示意圖邊講述;結合談話法,用講述作為引言,然後提出問題,或者邊講述、邊提問題,等等。
2.講解法講解法是教師運用富於理性的語言向學生說明、解釋或論證地理概念和地理規律的方法。講解法和講述法的不同在於:講述法以敘述、描述為主,而講解法以論述、闡述為主。教師一般在說明各種自然或人文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布局原理、相互聯系,或闡述地理區域的綜合性和差異性,解釋和推導天文、氣氛、水文等一些公式和原理時,常運用講解法。例如,地球的運動、風帶氣壓帶的形成、洋流的成因、水循環的原理、板塊運動機制、地貌形成的內外力作用、工農業生產配置、人口遷移的因素、可持續發展理論等等內容,都可以運用講解法進行教學。有一位教師在教學「人口自然增長率」時,這樣講解:人口自然增長率指一國或地區,年凈增人數與總人口之比,通常用千分數(‰)表示。計算公式為:

假如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一年內平均1000人中,出生20人,死亡8人,凈增12人,那末這個國家或地區這一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2‰。
教師在運用講解法時,應注意:①語言要條理分明、措詞准確。講解時運用的語言要有嚴格的科學性,措詞要准確、精練,說理要有邏輯性、結構嚴謹。例如,講解「水圈是一個連續不規則的圈層」時,首先應指出它的「連續性」——即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包括極度乾旱的沙漠地區)都有水的存在,即使沒有液態水,還會有氣態水或固態水;然後再指出它的「不規則性」——即地球表面水圈的分布不均,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最後歸結它是一個「圈層」,並且這個圈層里的水是一個整體,永遠和不斷地處於循環運動之中。②要注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尤其對低年級的學生,講解要注意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即使對高中年級學生,也應避免深奧、繁復的講解。例如,對於東亞季風的成因,就可以圍繞「海陸熱力差異」這一主要成因,聯系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如從水和砂受熱、增溫、散熱、降溫速度快慢的差異(或以游泳池池水和池邊中午與夜晚的溫差),引入陸地和海洋的冬、夏季節的溫差,再進一步從熱容量、氣壓梯度等概念分析,從而得出關於季風形成的正確結論。③要正確地運用地理教學經常採用的比較法、分析綜合法,以及其他邏輯思維方法。例如,講解關於背斜和向斜的概念,就不僅要從岩層的形態(背斜是褶皺向上拱曲部分,向斜是褶皺向下拗曲部分),而且要從岩層的新老排列順序、地表形態等方面入手,運用比較法講清兩者之間的差別與聯系。④要盡可能地採用直觀的方法輔助講解。運用講解法時要充分地運用地圖及各種地理圖表,尤其是採用能揭示地理事物之間聯系的各種示意圖幫助講解。例如,講解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農業、副業、農產品加工工業之間的聯系時,運用如下頁的「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連環圖」,就可起到很好的講解效果。

3.講讀法講讀法是將講述、講解和朗讀結合起來運用的一種方法。在地理教學中,朗讀的運用雖不及語文和外語學科普遍,但在教學課文中的重點或精彩段落時常有運用。尤其在中學低年級階段的教學中,採用朗讀的機會更多一些。從教學內容來看,一般在以下兩種情況下運用講讀法。一種是在教學課本中課文的重點段落時,採用講讀法,目的在於重視課本中原文的涵義。教學時教師經常是邊朗讀、邊解釋,或邊朗讀、邊讓學生把課文中的重點內容用筆勾劃出來,或分析句子的結構特點,講清有關新、老地理概念之間的聯系,甚至要求學生能把重點句子熟讀、背記。例如,對於很多自然地理概念、規律的教學,人文地理教學中有關工農業布局的影響因素、布局的類型等內容,都可以採用講讀法。另一種是講授課本中文字精彩的段落或者可讀性很強的內容時,採用講讀法。例如,有關喀斯特溶洞內千姿百態的石鍾乳、石筍的描寫,長江三峽雄偉景象的描寫,威尼斯水城景色的描寫等,都可以採用講讀法的形式進行教學。運用講讀法的形式,除了由教師本人講讀以外,也可以請某位普通話標准、朗讀技巧好的學生站起來朗讀,在小學或中學低年級還可以分組或組織全班齊聲朗讀。運用講讀法時,朗讀的材料不一定局限於課本上的內容,教師自己平時收集的一些含有地理內容的詩詞、民歌、民謠、解說詞、散文、游記、傳記、小說、故事、名言、名句等等,都可以用來朗讀。
以上三種講授法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首先,講授法能將地理知識和地理信息,簡潔、快速地傳授給學生,不需要經歷地理學家探索地理事象那樣曲折漫長的過程,因而在短時間里能夠講授較多的知識。其次,講授法適應性強,方便、靈活,無論在課堂或在室外、野外都可運用,並能夠根據教學的目的要求、教學條件、教學對象任意修改講授內容,也能夠根據學生聽講時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講授內容的深淺度以及講授的速度、節奏。第三,教師進行講述、講解時的情感,語言的表達方式、邏輯順序,甚至動作、姿態、風度等,都能潛移默化地感染、影響學生,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智力。第四,講授法還能根據地理教學內容,結合國內外時事以及當地或學校的實情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講授法也有一些明顯的缺點。首先,教師講授的完善,不等於學生理解的完整,知識的傳遞「並不像傳遞物理東西那樣直接簡單。它既不能採取手對手的交接那樣簡單的方式來傳遞,也不能採取腦對腦的直接灌注的方式進行」①。學生接收了教師語言信號是一回事,是否真正理解語言的含義又是一回事,兩者之間有時並不完全統一,教師的講授化為學生的認識,兩者並不完全是等量的②。其次,教師的講授假設全部為學生所領會,也並不等於學生就會應用。從認識、理解到應用,還需一次「飛躍」。第三,過長時間的講授也不易維持學生的注意。
所以,由於講授法的上述局限性,無論是講述法、講解法還是講讀法,都必須和其他有效的教學方法,特別是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結合起來運用。
(二)談話法
談話法是憑借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和生活、學習經驗,通過問答的方式傳授地理知識、啟迪智力的方法。隨著地理教學改革的深入,目前在中學界的教學實踐中採用談話法已愈來愈多,不僅在復習鞏固舊知識、檢查知識掌握程度時普遍採用談話法,而且在傳授新知識時也較多地採用談話法。談話法一般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問答式談話法,另一種是啟發式談話法。問答式談話法一般在檢查學生對已學過的地理知識是否遺忘時運用,教師和學生一問一答,比較簡單。例如,在學過「世界的海洋」以後提問學生,海底地形主要有哪幾種;學過「大氣垂直分層」以後提問學生,大氣圈自下而上分為哪五個圈層等。啟發式談話法則不同,教師提出的問題通常需要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通過創立「問題情境」,使學生處於一種「智力上的困窘狀態」。或者把較復雜的內容分解成幾個組成部分或一些小問題,然後啟發、誘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利用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尋求問題的正確答案。例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有關陸地水的內容時,這樣運用啟發式談話法:首先告訴學生,非洲中部有一個查德湖,它是個內陸湖泊;接著將此湖的位置和注入水系作一描述,指導學生觀察查德湖的位置示意圖;然後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內陸湖一般都是鹹水湖,但查德湖卻是一個淡水湖,並且一年之中湖泊面積相差將近一倍,請根據該湖的地理位置以及水源補給特點分析原因。在學生觀察、思考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聯系該湖泊的緯度位置、所處風帶氣壓帶、注入水系流域的狀況等等,一步一步尋找正確答案,從而起到了聯系多種知識、啟迪學生思維的作用。啟發式談話的提問方式有多種,如遞進式、分解式、迂迴式、反問式、懸念式、比較式、串聯式、擴展式等等①。
運用談話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把握提問的時機和對象。要針對教學目的、重點、難點以及教材內容的特點設置問題。提問時要面向全班,讓全班學生都積極思考問題,然後再指定學生回答。指定對象應顧及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學生。②教師的提問要有靈活性和應變能力。要根據學生答問時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提問的角度、范圍和深度,使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順利找到問題的答案。③擬定問題的深淺度要適當。問題要明確、具體,切忌模糊、空泛;問題的范圍大小和難易度都要適中;問題要避免帶暗示性,以免學生不是在思考問題,而是在猜測;重點的、主要的問題地理性要強,切忌在枝節問題上大做文章;有關的問題應有系統性和連貫性。
談話法與講授法相比,有一些共同和不同的特點。首先,談話法與講授法一樣,具有方便、靈活、適應性強和富有感染力等特點。其次,由於談話法相對講授法來說需要學生更多、更直接地參與,因而只要教師平時注意培養和訓練,對於學生地理術語的應用能力及語言組織表述能力的提高將會有很大的作用。第三,談話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尤其是啟發式談話對於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很有益處。第四,談話法能迅速地、直接地收到學生的反饋信息,有利於教師及時調控教學進程。第五,講授法有「過長時間單純地講述、講解不易維持學生注意」的缺點,而談話法由於師生共同參與,有問有答,因而相對地彌補了講授法在這一方面的不足。
談話法的局限性首先表現在,並不是所有的教學場合都適合運用談話法,雖然講授新課、復習舊課都可運用談話法,但有些難度很高需要完全由教師講解,或者情節生動、文字精彩需要由教師講述、講讀的教學內容,就不需要或不適合採用談話法。其次,談話法相對於講授法來說教學時間一般要長一些,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過多地採用談話法,有時可能會完不成教學任務。第三,對於初次走上講台的實習教師或新教師來說,運用談話法有一定的難度,他們雖然在備課時也能設計好提問的方案,但上課時往往只會按「既定方針」辦,不能靈活掌握談話的進程,遇到意想不到的情況常常手忙腳亂、顧此失彼,缺乏應變能力。當然,要想自如地運用談話法,掌握好提問的「時機」、「火候」和「分寸」,必須有較長時間的教學實踐,尤其達到談話技巧的「爐火純青」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從這個意義上講,談話法的運用確實是一種「藝術」。
(三)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地理課本和有關參考書(包括課外讀物)以獲得知識的方法。如何指導學生讀書,是教學過程中不應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國古代的教育實踐在這方面留下了許多經驗。如「俯而讀,仰而思」、「循序漸進」、「熟讀精思」等,都是關於如何讀書的至理名言。尤其是「置圖於左,置書於右,索象於圖,索理於書」的「左圖右書」的讀書方法,至今已演化成為地理教學中的課本和地圖冊相結合的讀書法,為廣大地理教師指導學生讀書時所普遍採用。
指導學生閱讀地理課本時,應要求做到以下幾點:①通過預習,初步了解課本內容,並能帶著問題聽講。②能根據課本回答有關問題,對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能舉一反三。③能掌握課本中地理知識內容的框架、結構,分清主要內容和次要內容。④能比較課本內容與教師講授內容的相同點和差異之處。⑤能將不同章節中同類的地理知識作比較和聯想。⑥能把課本內容和地圖冊上的內容緊密結合起來,將地理知識「附著」在地圖的「骨架」上。
供學生用的地理參考書籍種類較多,其中既有適合學習和復慣用的地理詞典、地理基礎知識手冊、地理學習指導書、地理復習參考書等,也有增進地理科學知識、激發興趣愛好的地理科普讀物、地理專著等。指導學生閱讀此類書籍、報刊、雜志時,應要求學生:做好批註和輯錄;寫好讀書提綱、概要和心得;將有關地理知識同課本上相應的概念、原理聯系起來並加以比較。
讀書指導法的運用,可以穿插、滲透在平時課堂教學之中,也可以在課堂上相對集中一段時間作專門輔導,或者利用課外時間,作讀書指導講座、組織讀書小組等等。
(四)板書、筆記法
板書、筆記法是教師出示教學提綱、教學重點難點,學生記錄講授進程、教學要點的一種書面語言運用方法。如果說講授法和談話法主要是運用言語(口頭語言)來傳遞信息的話,那末讀書指導法和板書、筆記法則主要是運用文字(書面語言)來傳遞信息。雖然板書和筆記在地理教學中有時只是一種輔助性的方法,但它們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板書可以展示教師講授內容的結構、層次,也可以提示教學要點、顯示教學進程、突出教學重點,並為學生筆記提綱作出示範。筆記對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極有幫助,它能起到理清思路、維持注意力、把握重點、利於比較、方便復習等作用。
板書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邊講邊寫的零星板書,另一種是顯示教學提綱的主板書。零星板書主要用來書寫地名、數據、重要的地理概念等,一般隨著教學進程的繼續,需及時地擦去。寫零星板書時,對於地名、地理術語,教師要提醒學生以後自己寫時不要寫錯別字;對於要求學生記住的地理數據,要讓學生在筆記本上記下來,或在課本上注出來。主板書的種類很多,經常採用的主要有綱目式、表解式、圖示式等幾種。編寫主板書要注意:①地理知識的科學性和系統性,並與課本中課文的標題、段落密切配合。②板書的文字要簡練、准確、規范;要注意同級標題之間的並列關系和大小標題之間的包容關系;字跡要清楚、端正,避免寫不規范的簡體字和錯別字。③板書的版面要部位恰當、布局合理美觀;板書的篇幅應適當,留出一定的空位供懸掛掛圖或寫零星板書之用。④綱目式板書的層次要適度,標題一般以2~3級為宜,切忌第3級標題下再列「1)、2)、3)」「A、B、C」「甲、乙、丙」,以免讓學生感到層次繁復,抓不住要領。
出示板書的形式有多種,最常見也是最簡便、靈活的形式是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隨著教學進程邊講邊寫。篇幅較長、來不及邊講邊寫的主板書,也可於上課前寫在小黑板或白紙上,上課時用遮幅的辦法,逐段顯示。近年來有些教師將板書寫在空白投影片上,用投影儀映出,效果很好。出示板書更先進的手段是採用電腦在屏幕上顯示。
筆記主要指學生上課時的隨堂記錄。指導學生記好筆記,重點是掌握筆記內容的詳與略。對於低年級的學生,筆記主要是隨著上課的進程,抄錄教師的板書提綱。對於高年級學生除了抄錄板書提綱外,還可筆錄教師口述的內容,包括學習內容要點、主要事實材料和結論。筆記過於簡略,往往作用不大;而筆記過於詳細,有時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聽講和思考。
二、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
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演示各種地理教具、地理實驗和組織課外參觀等,使學生利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而獲得知識的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這類方法的特點是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真實性。直觀是「領會的開端環節」①,地理學科的直觀性相對於其他學科來說更具特殊意義,這是由於地理知識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復雜性和間接性」①所決定的。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對於形成學生豐富的地理表象具有極為關鍵的作用。
由於條件限制,對於有些教學內容,如地下、高空或發生在久遠地質年代、歷史年代的地理事象,教師較難或不可能都讓學生進行直接觀察和感知。所以,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必須和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以及其他方法合理結合起來運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者進行示範實驗,使學生獲得地理事物感性認識的方法。地理事物在空間上很多存在或發生於較遠、甚至遙遠的地方,對學生來說大都不可能親自經歷或直接進行觀察。例如對於遙遠的南極大陸、高寒的珠穆朗瑪峰、炎熱乾燥的撒哈拉大沙漠、深邃的馬里亞納海溝……一般人都不可能親臨觀察,所以獲得這些地理事物的表象,進而掌握和理解有關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還須依賴直觀演示法等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地理教學中運用的直觀演示,主要有地理掛圖、圖片、照片、衛片的演示;地理實物、標本和模型的演示;幻燈、錄像、電影的演示;計算機模擬演示;地理實驗的演示,等等(地圖的演示已歸類在以象徵符號認知為主的方法中)。這些直觀演示手段,有的反映了地理事物的直觀形象,能體現地理事物的景觀和分布特點;有的具有立體感和動感,畫面多、容量大,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有的能再現地理事象發展變化的過程,揭示地理原理、成因,因而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具有獨特的作用。
運用演示法應注意以下幾點:①無論哪一種演示,都必須和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等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緊密結合起來運用,注意各種方法的穿插和滲透。②演示的時間要及時,根據教學進程在適當的時候展示,並及時撤下,以免學生提前或遲遲地沉湎於演示中非關聯內容的細枝末節。③演示的內容一般要選擇教學中的重點或難點內容,以利於教學重點、難點的迎刃而解;演示內容的地理性要強,避免演示的重點內容過多的是其他學科的內容。④演示必須突出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徵,防止學生把注意力分散到次要或無關的問題上去;演示的方式要有多種,使學生能運用各種感官去感知演示對象,並盡可能地讓學生洞察地理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⑤演示各種教具或實驗,在數量上和時間上要注意適量,除了專門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電視或實驗演示課以外,一般每堂課的演示不宜過多;此外,演示和學生的操作、練習也要密切配合。
(二)參觀法
參觀法是教師根據教學任務要求,組織學生到自然界或社會場所,通過對自然、人文地理事象的直接觀察而獲得知識的方法。地理教學參觀的內容很多,如對山川湖海、名勝古跡、植物園、動物園、博物館、工廠、礦山、商場、港口、道路、農場、鄉村等等各種自然或人文地理事物的觀察、參觀。參觀法以大自然、人類社會為活教材,能打破課堂和教科書的束縛,擴大學生的視野,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環節,其主要目的在於到大自然和社會實踐中去感知直接知識、驗證間接知識。
參觀法同依靠測量工具或手段培養操作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野外實習訓練(歸屬於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還不盡相同,其主要的方式是觀察和記錄。採用參觀法時,首先要訂出參觀的計劃和步驟,明確參觀的目的和要求,注意收集必要的參考資料。在參觀前,教師要教給學生觀察的順序和方法,盡量發揮學生多種感官的作用;參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重點觀察對象上,把感知與理解結合起來,從多方面認識觀察對象,要盡可能地鼓勵學生自己獨立觀察,作好參觀的記錄;參觀結束後,要指導學生寫好參觀報告或總結,也可通過討論、談話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把觀察到的現象與書本知識聯系起來,真正起到獲得感性知識,以及驗證、理解、掌握有關知識的作用。
三、以象徵符號認知為主的方法
以象徵符號認知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通過地圖、地球儀、剖面圖、示意圖等以象徵符號表徵的圖象,使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方法。與演示法展示地理事物外部形象的直觀教具不同,地圖是以一系列慣用的象徵符號來表徵地理事物的,它能揭示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的特徵以及地理事物發展變化、相互聯系的特點,對於地理教學來說,具有極為特殊的意義。可以說,同語文學科運用詞典,生物學科運用顯微鏡,物理、化學學科運用實驗一樣,地理學科運用地圖是其教學過程中極其重要和不可缺少的手段與方法。對於地理教學來說,無論是教師的講授,還是學生的學習,離開了地圖都是不可想像的。當然,地圖或者其他象徵符號表徵的圖象僅是一種工具或手段,以象徵符號認知為主的方法必須結合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並且與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緊密配合,做到符號認知和直接感知相結合,圖象信息和語言文字相結合,才能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⑷ 如何開展啟發式教學

1.設置趣味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

創設多種教學情景,通過故事、笑話、音樂、小品等形式,運用現代多媒體等手段,使學生置身於情境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4.真實經歷的啟發。通過給學生講故事,教育學生做人。

5.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更利於啟發式教學的實現。教師應當在學生積極的思維狀態下,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時進行誘導啟發,才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真正做到啟發式教學。

⑸ 地理教師應該怎樣「說課」

一、什麼是說課以及說課的主要內容
狹義的說課是指以教師口頭語言表達為主,以教育科學理論和教材為依據,針對每節課的具體特點,以教師為對象,在備課和上課之間進行的教學研究系統。
廣義的說課是指以教師口頭語言表達為主,以教育科學理論和教材為依據,針對每節課的具體特點,以教師為對象,對其進行培養和培訓的組織形式。是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促進教師深入備課,提高教師素質,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的教研活動。說課的內容包括:1、說教材;2、說教學方法;3、說課堂教學程序。
(一)、說教材
教材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是教師教、學生學的具體材料。因此說課首先要求教師說教材。分析教材應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不同的模塊,
⒈教材的前後聯系和所處的地位。地理是一門知識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各單元、章節、課時之間有著有機的聯系。教學中要聯系以前的舊知,以便以舊引新,促進遷移。還要考慮以後要學的內容,以便早作孕伏減小坡度。教師不僅要掌握本節課的教材,還要掌握本單元、本冊乃至全部教材的內容。例如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七章第一節的課文。本節教材的內容有⑴移民國家;⑵農業地區專業化;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⑷資源消耗大國。根據實際情況共安排了三個課時,本節課要講的第三課時,也就是⑶和⑷部分的內容。2、教材地位和作用。美國是西半球經濟發達國家的代表,也是世界經濟發達國家的代表,美國在世界經濟舞台上佔有重要地位,工業和農業是一個國家經濟重要組成部分,而工業是一個國家的主導產業。在美國,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因而本節課是在同學們了解美國自然環境和農業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它的工業的發展情況:包括工業區的分布,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的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對全球的資源和環境造成的影響,這對同學了解全球人地協調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⒉教學目的要求。教學目的要求是一堂課的指導思想,是講課的出發點和歸宿。有了明確的目的要求,教師安排教材、選擇教法、設計教學程序才有依據,教學才能有的放矢。
教學目的是一堂課的中心任務,所有教學環節都是為它服務的,所以要定得明確、具體,這樣才能切實對課堂教學起到指導作用。制定目的時要根據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准確地確定若干條。教學要求要根據學生實際考慮可能達到的程度,然後定出具體要求,不能要求過低,也不能憑空拔高。目的要求的制定應包括以下三方面:(一)要學生學會哪些基礎知識;(二)要培養學生哪些能力;(三)要求學生接受哪些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澳大利亞》第一課時,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應從以下三個維度來把握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①了解澳大利亞存在古老動物的原因
②理解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及其與農牧業發展的關系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能多渠道收集有關資料,歸納總結有關地理特徵,促進學生從文字資料的感悟中培養地理想像能力與形象表達能力,並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意識。
情感目標:通過探究澳大利亞人與環境的關系,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地觀,逐步認識到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條件發展經濟的重要性。……
教學目的要求確定之後,還要根據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來具體說明制定教學目的和要求的依據。這一點也很重要,是說課教師最容易忽視的問題。在地理教師說課評價標准中佔有較高的分值。
⒊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知識系統中,有些內容是關鍵性的最重要的中心內容,對於鞏固舊知,學習新知起著決定性作用,這些內容是教材的重點。難點是學生難以理解和領會的內容。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認識規律及學習水平來准確地確定難點,以便在教學中巧妙地分散難點,化難為易。
由於各單元、各章節、各課時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要求不同,因此各自的重點、難點也不同,教學的重、難點要根據課標要求,要根據所說教材內容,教學目的和要求,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說課者要將這些內容,即確定重點、難點的依據,述說清楚、具體。

⑹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有效提問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入開展,學校教育正逐步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在授課時間縮短而教學內容不變的情況下,如何使學生成為具有較高地理素質的公民?我認為應該更新教學思想,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努力培養學生學地理的興趣,使他們從「厭學」到「想學」到「愛學」再到「會學」,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實現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一、認識地理學科的重要性,學生「想學」許多學生認為地理是「副科」,學不學問題不大,臨近考試「抱佛腳」突擊一下就能過關。為了改變學生的這種觀點,每學期開學伊始我都會精心准備一堂序言課,告訴學生: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橫跨文理兩大科學領域,既有自然科學的內容又有社會科學的內容。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稱它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地理與生物、數學、物理、化學、歷史、政治等學科均有聯系,學好地理有利於學生各學科基本能力的提升。地理知識對生活有用。地理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如我們每天收看的天氣預報、汶川的大地震、國慶黃金周的旅遊、環境保護以及人類為什麼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等。學習這些內容,既可幫助同學們揭開地理知識奧秘,又可增加生活情趣。地理學科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有用。一個人不管將來從事資源開發、交通建設、商業活動、旅遊業、農業甚至從政,扎實的地理功底對這些職業都有莫大的幫助。比如農業種植要因地因時制宜合理安排生產;交通建設要注意各地的地質構造以及社會經濟狀況(客貨流)等;商業活動要講求地域優勢;資源開發利用要注意合理有序,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總之,學習地理可以為學生們將來就業提供豐富的、終身受用的知識和技能。

⑺ 怎樣在地理課中設問和提問

思維開始於疑問,問題啟迪思維。設問和提問能夠把學習目標轉化為生動具體的問題,提示學生的認知矛盾,引起認知沖突,使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探索。地理教學中要能引導學生應用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解決地理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提高他們的地理能力。在地理課中恰當地設問和提問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有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精神。本文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看法。

一、怎樣設計問題

1.設計的問題要有利於構建教學的結構框架

設置懸念或者提出系列化的關鍵問題,對形成知識的結構框架有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實現地理教學目標是以「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思考問題,解決學生的認知矛盾——應用問題,實現學生的認知遷移」為主線展開的。可見,問題構成了教學的骨架。因此,設計的問題應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以設置懸念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設計的問題還要體現地理知識結構,提出系列化的關鍵問題有利於加強知識之間的銜接,理清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例如,在講完高中地理「大氣的熱狀況」內容後,通過設計以下問題來總結全文和設置懸念:大氣的熱量最根本來源是什麼?它怎樣使近地面大氣增溫?具體過程如何?以上主要學習了太陽輻射經轉化最終保存在大氣層中,由於各地區間近地面大氣獲得的熱量不同,大氣還會運動,那麼大氣究竟怎樣運動?某一地區,整個對流層大氣的運動狀況又如何?這就是後面第三節要學的內容。

這樣的問題設計,既理清了第二節教材各部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又重點突出,環環相扣,還留有一定思考餘地,讓學生覺得有學頭,有想頭,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設計的問題要新穎,要有啟發性

設問和提問是為了創設學習情境。所謂學習情境是指新穎的學習任務,當學生感到學習任務和他已有的認知結構有一定的距離或者空缺時,就會形成一定的矛盾,挑起學生認知沖突,在學生的頭腦中就會產生填補空缺,平息沖突的學習願望,形成學習期待。如在講授時區和日界線的內容時,設計了如下兩問題:

(1)為什麼1998年法蘭西世界盃時,當地下午或傍晚的足球賽在我們這里卻是深夜或凌晨?

(2)小說《八十天環球旅行》中的爵士他明明花了八十天零五分鍾的時間,打賭卻贏了?

三億文庫3y.uu456.com包含各類專業文獻、行業資料、各類資格考試、外語學習資料、高等教育、中學教育、幼兒教育、小學教育、淺談地理教學中的設問和提問10等內容。

⑻ 如何使課堂教學提問問題要具有啟發性

首先要優化思維程序,循序漸進,使提問具有啟發性。數學教學的過程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過程,學生的認知活動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來展開的,所以課堂提問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從而促進學生的有序思考。缺少啟發性的問題是蹩腳的問題,教師所設計的問題要能夠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的思維空間不斷擴展。由於學生的思維正處於發展階段,在思考問題是往往不全面或遺漏某些條件,得出片面結論。在學習新知識時,不善於循序漸進,把握住要點和重點。如果老師能不斷追問,質疑,概括,總結,學生就會全面系統的掌握知識並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動手,利用割一割,拼一拼的方法,並適時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前面學過的正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教師在這里有序的啟發,不僅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簡單學習網最新講座: 王大績講現代文閱讀 王大績講高考作文 王大績講語段壓縮 王大績講文言文閱讀 王大績講詩歌鑒賞 王大績講句式仿用 第二是提問要有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注意力渙散是,提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問題,往往能喚起他們的注意力。提問必須考慮趣味性、挑戰性,引人入勝,深入淺出,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熱情。老師通過提問,引導,循循善誘,學生心中存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更能激發起他們的興趣,這樣就能使他們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第三是提問要有預見性。每一堂課都有一個主題內容,根據這堂課的主要內容,設計出緊緊圍繞主題的問題,可以使學生的思維集中在這一主題上展開。在教學中,如果提出較空泛,發散的問題,學生容易跑調,很難引入學習的正軌,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白白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 第四是提問要有大眾性。提問能引起思維共鳴,大多數同學躍躍欲試,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爭先恐後要求回答,話匣子一下打開了。這樣,有利於師生對話交流,有利於使課堂教學交際化。 第五是提問要有價值。老師不能追求表面的熱鬧和淺層次的師生互動,使課堂提問流於形式,表面上看有問有答,形式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提問的問題缺乏實用價值。我們在設計的問題必須具有學習價值,引發思考和探究,引起對所學內容更深層的思考和把握,讓人回味無窮;而不是與所學內容毫不相干,不能引起思維共鳴,只是想填補課堂時間。 第七是提問要具有創造性。好的提問能激發不同角度的思維,因而也有各不相同的回答,涉及的知識面寬廣,綜合性強。課堂提問既要講科學性又要講藝術性。好的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挑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好的提問,需要我們老師做有心人,精心設計問題,把問題設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每一根神經,就能極大的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第八是提問要給與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老師在等待學生回答時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如果時間過短,學生思考問題不透徹,達不到教學效果,必須留給他們一定的思考時間,提供一個讓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步步深入,使所學的知識深深植入腦中,使教學效果最大化。 第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有效的評價。針對學生所回答的問題,不能停留在「對」,「錯」,「太棒了」,「好極了」等幾句簡單的評價。時間長了學生會感到乏味,回答對的要及時予充分的以肯定。回答的不對,老師可以和學生及時探討,並在探討中,發現學生好的點點滴滴,肯定他們好的一面。學生哪怕回答不出來,教師也應該尊重鼓勵和耐心誘導。因為他們已經邁出了重要一步,試圖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的語言、眼神、表情、身體動作等都是有效的反饋方式。提問不只是老師的事,如果能激發學生主動提問,讓提問、回答、評價充滿教學的整個過程,產生互動的教學場景,教學效果就會大大提高。

閱讀全文

與地理教學中如何啟發式提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