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天文地理的書有什麼,求推薦
天文有 《我愛天文觀測——青少年天文觀測活動 指導》(天文愛好者叢書)——地震出版 社 《大宇宙網路全書》——海南出版社 <<天文愛好者手冊》(愛好者叢書)——四川辭書出版社 《時間簡史》
也是經典!就是太難看懂。 《夜空》
經典!《果殼中的宇宙》
《時間簡史》的姊妹篇。 許多天文同好為其四處苦苦尋求。 《美麗星空》
88個星座的內容很詳盡,書後還有一些 有用的數據和表格,只可惜星圖印刷效果 不好,有些粗糙。(本人也買了這本書, 裡面內容很好,在最後還有很多觀星數據 ,星圖等資料哦!所以物有所值) 《星空觀測指南》
其中關於「天體照相」和「暗室技術」的內容 值得一看。 《劍橋插圖天文學史》
個人認為一般。 《黑洞》
這本書不錯,與另一本《黑洞與時間彎曲 》都屬於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的「第一推 動叢書」系列。與《黑洞與時間彎曲》相 比,《黑洞》側重於物理概念的解釋。 新天文觀測手冊》
好想是最近出版的書,我沒看過。看過的 同好給我介紹一下哈! 《大眾天文學》
全書共分七篇,分別介紹了地球,月亮, 太陽,行星世界,彗星、流星、及隕星、 恆星宇宙以及天文儀器等。很詳實。就是 太貴。
⑵ 我想了解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識,有什麼書可以介紹下嗎主要就是想拓展知識面
天文方面;現在最著名的就是《時間簡史》學術性很強 無專業知識基本看不懂。天文類的小說和娛樂類的書籍多半都是科幻為主題,如果只是為了娛樂消遣的同時還想張些知識那麼就推薦劉慈欣作品,代表作有《三體》,它是真正的科幻小說,不是那些以科幻題材為背景的驚險小說,讀後你一定會有收獲。
地理方面:人文地理你可以多看看各類旅遊介紹,推薦《中國自助游》,對於中國的省份景點風土人情都有很詳細的介紹,看了之後差不多就跟自己去過一趟似的。當然也有世界旅遊介紹,你喜歡世界人文地理就看那種。
想看一些長知識又娛樂性強的書籍,那推薦凡爾納的三部曲——《海底兩萬里》《神秘島》《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強烈推薦他的《神秘島》,還有《地心游記》。柯南道爾的《失去的世界》也不錯
如果單純是拓展知識面不講求娛樂性,而還需要知識比較廣泛易懂,那麼最理想的就是中學和高中課本,基本裡面的知識都是廣泛的和基礎的,再深入一點就看大學相關專業的課本
⑶ 關於天文地理的書
下面這些是我所看過的:
1、《時間簡史》:由霍金撰寫,其中國的學生吳忠超翻譯。有關黑洞、蟲洞(可藉此穿梭於各個宇宙之間)、時間、空間、宇宙等等,內容非常豐富有趣。這個有全彩版本的,帶有許多插圖,我個人很喜歡。
2、《果殼中的宇宙》:由霍金撰寫,其中國學生吳忠超翻譯。是《時間簡史》的姊妹版本,內容進一步豐富,深度有所增加,同樣有全彩版本。
3、《相對論》:愛因斯坦著。這是一本極度高深的物理學巨著,我總被其中的各種公式、公理或者其論證過程所迷惑,一般人不易接近。我發現近幾年出現了帶有大量插圖的介紹它的版本,我們還是選擇這樣的比較好。
4、《四維旅行》:作者不詳(確切的說是忘記了)。作為宇宙的一部分,時間顯然非常重要,這本書從根本上讓我們重新思考「時間」的本質和作用,對我們理解上面的內容(宇宙、黑洞等等)意義重大。
⑷ 天文地理
天文地理 tiānwén-dìlǐ
[knowledge] 用「天文地理」來泛指知識、學問,這種說法由來已久,例如許多舊小說中說到一個人很有學問,就說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古人說天論地 古人觀天 萬物起源
天象記錄 日食 流星 新星和超新星 彗星 五星連珠 太陽黑子 石刻紀錄
歷法 歷法成就 治歷方法 節氣 中西比較 《太初歷》《大明歷》《大衍歷》《授時歷》
天文儀器 圭表 日晷 漏刻 渾儀 渾天儀 地動儀 渾象 簡儀 仰儀 水運儀象台
著名天文學家 甘德 落下閎 張衡 祖沖之 張遂(僧一行) 郭守敬 沈括
天文著作 《甘石星經》《靈憲》
著名地理學家 裴秀 酈道元 徐霞客 魏源
成就 制圖六體 風的觀測和儀器 降水的觀測和儀器 濕度的觀測和儀器 雲的觀測和雲圖集 《水經注》 《徐霞客游記》 《海國圖志》
http://ke..com/view/539178.html
⑸ 古代天文和地理方面的書籍
因為我個人的能力和閱讀量有限,所以就只能跟你推薦一下宋朝的,而且偏人文的。原因如下:因為唐末直到五代的亂世之後,在十世紀末,我國再一次出現了較為統一的局面。宋朝被建立了,這是一個人文學科極度發達的朝代,被陳寅恪先生稱曾說過,中國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
傳統的典制體地誌在經歷的隋唐的熏陶而取得了極度的進步,時間流轉到宋朝,經濟上全國的經濟重心從關中轉向了中原地區,再後來轉向了南方地區。由於漕運和海運的發展,與各地的經濟往來更為頻繁,在建朝的不久,汴京就已經成為「舟車之所輔,萬物之所輸」的重要場所。而且由於宋於遼金西夏等地,有常年的使節往來,中間且夾雜了戰爭和商業交錯。所以,在此之間產生了許多行程記載。這些成為宋代地理學最富有代表意義的特色之一。
這些古代地理類和天文類的的書籍在 古籍閣 中差不多都能找到PDF格式電子版,還有很多國外圖書館藏的地理古籍和天文書籍
古代地理書籍推薦如下:
1、在此之外,樂史編撰了《太平寰宇記》,他曾經倡導「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戶而觀萬邦」,值得注意的變化時,他將《天平寰宇記》的體例增加了許多范疇,除了傳統的13項體例外,他還新增加了古跡、題詠、姓氏、人物等方面。《四庫全書提要》中曾說:「體例亦自而大變」。這是宋朝地理志可喜的成就之一。
2、宋朝建國之後,由於與遼、金、西夏等國有許多復雜的外交關系,所以每當使節往來的時候,宋朝的官員都會將行程記錄下來,形成獨特的行役記。例如,張逮的《金虜圖經》路振的《乘軺錄》這些都是很實在的考察報告。
3、王存編撰的《元豐九域志》,也出現了一些變化,王存的觀點和樂史有一些區別,他更著重於對地理學實用的考察。他將當時各州的的主戶和客戶都進行了記載,並且對各州的物產以及貢品稅賦進行了記錄。我們可以看出,宋朝更開始關注地理上,人的生活狀態,已經在生產生活中所創造出的經濟價值。這些都表明了宋朝人相對前人比較進步的觀念。
4、范成大的成名主要在於其詩其政,但是他曾任職於廣南西道安撫使,並在此期間完成了《桂海虞衡志》,期間對水蝕現象以及喀斯特地貌做了研究,還同時記錄了礦產和植物。這是區域地方地理研究中的一大先河。
5、鄭樵的地理觀也獨具特色,他在《圖譜略》中敘述了歷代制圖的發展。把圖譜和都邑作為獨立的科目來對待。也是宋人對體例的一大創新。
6、《宋史—藝文志》著錄了很多關於全國性的地理總志,據目前的統計來看,有以下這些:《天平寰宇記》樂史、《元豐九域志》王存、《輿地廣記》,北宋歐陽忞,《輿地記勝》王象之、《天下州縣圖》沈括、等等。遺失的包括《皇朝方域志》王希先、《九丘總要》王日休、《歷代疆域圖》吳澥、《輿地要覽》李和、等等。
7、沈括對地理學的貢獻也很大,他對地理現象的觀察和認識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繪圖的方法和原則提出了地圖模型的原則。對自然經濟地理的的分析都記錄在了其《夢溪筆談》之中。他甚至觀察了古今氣候的變化,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論斷。開啟了在此領域的先河。
8、宋代編修圖志之風蔚然,最突出的變化就是政府開始領導此編修工作。根據《五代會要》的記載,早在五代政府開始規定,每到閏年,各州府必須製造圖志以上報上級單位。根據《續資治通鑒長篇——卷十八》來看,這個規定在宋初還在執行。但是到了宋真宗年間,開始規定,每一路將各州編造的圖經,合成該路的總圖,(周期約十年)一並上進。這件事在《宋會要稿——職方》有明確記載。又過了幾年,宋真宗下詔,重修天下圖經,令職方遍牒諸州,每閏年錄進。可見此周期降低為四年,充分表現了在體例方面,在政府的引導下,修圖方式產生了很多變化。體例也更加符合政府的需求。這是宋朝地理志鮮明的特色之一。
古代天文書籍推薦目錄如下:
《三才實義天集 (清)》《全史日至源流 (清)》
《歷算全書 (清) 》 《周髀算經 (漢)》
《民歷鋪註解惑》《玉燭寶典》《甘石星經》
《算七政交食凌犯法 全一冊》《囂囂子歷鏡 (清)》
《四時氣候集解【明】》《回回歷法釋例 (明)》
《地球圖說 (法)》《觀象玩占》《通雅·天文》
《欽定大清會典圖——天文》《隋書·律歷志》
《唐月令注全一冊》《大清時憲書箋釋 (清)》
《大統歷注》《天文略》《晉書·律歷志》
《步天歌(影印版)》《清史天文志》
《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鑒 -明》《三垣列舍入宿去極集》
《三統術詳說 (清)陳澧撰》《交食通軌日食通軌月食通軌四餘通軌五星通軌》
《歷象本要 (清)》《古今推步諸術考 (清)》《古周髀算經 (漢)》
《周天星位經緯宿度考 》《周髀算經周髀算經音義 (宋)》《七政推步 (明)》
《宣西通 (清)》《恆星星座書》《授時歷議》《推春秋日食法 (清)》
《新編遵依司天台經緯歷書 (明)》《春秋日食辨正(清)》《乙巳占 (唐)》
《六經天文編 (宋) 》 《歷代長術輯要 (清)》 《歷學假如 (清)黃宗義 姜希轍撰》
⑹ 天文地理學
[編輯本段]天文學歷史
天文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文化的萌芽時代。遠古時代,人們為了指示方向、確定時間和季節,而對太陽、月亮和星星進行觀察,確定它們的位置、找出它們變化的規律,並據此編制歷法。從這一點上來說,天文學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學學科之一。
古時候,人們通過用肉眼觀察太陽、月亮、星星來確定時間和方向,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這是天體測量學最早的開端。早期天文學的內容就其本質來說就是天體測量學。從十六世紀中期哥白尼提出日心體系學說開始,天文學的發展進入了全新的階段。此前包括天文學在內的自然科學,受到宗教神學的嚴重束縛。哥白尼的學說使天文學擺脫宗教的束縛,並在此後的一個半世紀中從主要純描述天體位置、運動的經典天體測量學,向著尋求造成這種運動力學機制的天體力學發展。
十八、十九世紀,經典天體力學達到了鼎盛時期。同時,由於分光學、光度學和照相術的廣泛應用,天文學開始朝著深入研究天體的物理結構和物理過程發展,誕生了天體物理學。
二十世紀現代物理學和技術高度發展,並在天文學觀測研究中找到了廣闊的用武之地,使天體物理學成為天文學中的主流學科,同時促使經典的天體力學和天體測量學也有了新的發展,人們對宇宙及宇宙中各類天體和天文現象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
天文學就本質上說是一門觀測科學。天文學上的一切發現和研究成果,離不開天文觀測工具——望遠鏡及其後端接收設備。在十七世紀之前,人們盡管已製作了不少天文觀測儀器,如中國的渾儀、簡儀,但觀測工作只能靠肉眼。1608年,荷蘭人李波爾賽發明瞭望遠鏡,1609年伽里略製成第一架天文望遠鏡,並作出許多重要發現,從此天文學跨入了用望遠鏡時代。在此後人們對望遠鏡的性能不斷加以改進,以期觀測到更暗的天體和取得更高的解析度。1932年美國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轉天線陣觀測到了來自天體的射電波,開創了射電天文學。1937年誕生第一台拋物反射面射電望遠鏡。之後,隨著射電望遠鏡在口徑和接收波長、靈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斷擴展、提高,射電天文觀測技術為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二十世紀後50年中,隨著探測器和空間技術的發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觀測進一步從可見光、射電波段擴展到包括紅外、紫外、X射線和γ射線在內的電磁波各個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學,並為探索各類天體和天文現象的物理本質提供了強有力的觀測手段,天文學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而在望遠鏡後端的接收設備方面,十九世紀中葉,照相、分光和光度技術廣泛應用於天文觀測,對於探索天體的運動、結構、化學組成和物理狀態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天體物理學正是在這些技術得以應用後才逐步發展成為天文學的主流學科。
人類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暢游一番了。1903年人類在地球上開設了第一家月亮公園。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個雪茄狀、帶翼的車,然後車身劇烈搖晃,最後登上一個月亮模型。
同一年,萊特兄弟在空中噠噠作響地飛行了59秒,同時一位名為康斯坦丁·焦烏科夫斯基、自學成才的俄羅斯人發表了題為《利用反作用儀器進行太空探索》的文章。他在文內演算,一枚導彈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須以1.8萬英里的時速飛行。他還建議建造一枚液體驅動的多級火箭。
50年代,有一個公認的基本思想是,哪個國家第一個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間站,它遲早就能控制整個地球。馮·布勞恩向美國人描述了洲際導彈、潛艇導彈、太空鏡和可能的登月旅行。他曾設想建立一個經常載人的、並能發射核導彈的宇宙空間站。他說:「如果考慮到空間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區上空飛行,那麼人們就能認識到,這種核戰爭技術會使衛星製造者在戰爭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1961年,加加林成為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俄國人用他說明,在天上飛來飛去的並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美國約翰·肯尼迪競選的口號是「新邊疆」。他解釋說:「我們又一次生活在一個充滿發現的時代。宇宙空間是我們無法估量的新邊疆。」對肯尼迪來說,蘇聯人首先進入宇宙空間是「多年來美國經歷的最慘痛的失敗」。唯一的出路是以攻為守。1958年美國成立了國家航空航天局,並於同年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探險者」號。1962年約翰·格倫成為進入地球軌道的第一位美國人。
許多科學家本來就對危險的載人太空飛行表示懷疑,他們更願意用飛行器來探測太陽系。
而美國人當時實現了突破:三名宇航員乘「阿波羅號」飛船繞月球飛行。在這種背景下,計劃在1969年1月實現的兩艘載人飛船的首次對接具有特殊的意義。
20世紀的80年代,蘇聯的第三代空間站「和平」號軌道站使其航天活動達到高峰,都讓美國人感到眼熱。「和平」號被譽為「人造天宮」,1986年2月20日發射上天,是迄今人類在近地空間能夠長期運行的唯一載人空間軌道站。它與其相對接的「量子1號」、「量子2號」、「晶體」艙、「光譜」艙、「自然」艙等艙室形成一個重達140噸、工作容積400立方米的龐大空間軌道聯合體。在這一「太空小工廠」相繼考察的俄羅斯和外國宇航員有106名,進行的科考項目多達2.2萬個,重點項目600個。
在「和平」號進行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是延長人在太空的逗留時間。延長人在空間的逗留時間是人類飛出自己的搖籃地球、邁向火星等天體最為關鍵的一步,要解決這一難題需克服失重、宇宙輻射及人在太空所產生的心理障礙等。俄宇航員在這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其中宇航員波利亞科夫在「和平」號上創造了單次連續飛行438天的紀錄,這不能不被視為20世紀航天史上的一項重要成果。在軌道站上進行了諸如培養鵪鶉、蠑螈和種植小麥等大量的生命科學實驗。
如果將和平號空間站看作人類的第三代空間站,國際空間站則屬於第四代空間站了。國際空間站工程耗資600多億美元,是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載人航天工程。它從最初的構想和最後開始實施既是當年美蘇競爭的產物,又是當前美俄合作的結果,從側面折射出歷史的一段進程。
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實施分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從1994年開始的准備階段,現已完成。這期間,美俄主要進行了一系列聯合載人航天活動。美國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軌道站8次對接與共同飛行,訓練了美國宇航員在空間站上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第二階段從1998年11月開始:俄羅斯使用「質子-K」火箭把空間站主艙——功能貨物艙送入了軌道。它還擔負著一些軍事實驗任務,因此該艙只允許美國宇航員使用。實驗艙的發射和對接的完成,將標志著第二階段的結束,那時空間站已初具規模,可供3名宇航員長期居住;第三階段則是要把美國的居住艙、歐洲航天局和日本製造的實驗艙和加拿大的移動服務系統等送上太空。當這些艙室與空間站對接後,則標志著國際空間站裝配最終完成,這時站上的宇航員可增至7人。
美、俄等15國聯手建造國際空間站,預示著一個各國共同探索和和平開發宇宙空間的時代即將到來。不過,幾十年來載人航天活動的成果還遠未滿足他們對太空的渴求。「路漫漫其休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類一直都心懷征服太空的慾望和和平利用太空資源的決心。1998年11月,人類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美國宇航員、77歲的老格倫帶著他未泯的雄心再次踏上了太空征程,這似乎在告訴人類:照此下去,征服太空不是夢。
[編輯本段]天文學概況
天文和氣象不同,它的研究對象是地球大氣層外各類天體的性質和天體上發生的各種現象——天象,而氣象研究的對象是地球大氣層內發生的各種現象——氣象。
天文學所研究的對象涉及宇宙空間的各種物體,大到月球、太陽、行星、恆星、銀河系、河外星系以至整個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體以至分布在廣袤宇宙空間中的大大小小塵埃粒子。天文學家把所有這些物體統稱為天體。地球也是一個天體,不過天文學只研究地球的總體性質而一般不討論它的細節。另外,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空間站等人造飛行器的運動性質也屬於天文學的研究范圍,可以稱之為人造天體。
宇宙中的天體由近及遠可分為幾個層次:(1)太陽系天體:包括太陽、行星(包括地球)、行星的衛星(包括月球)、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及行星際介質等。(2)銀河系中的各類恆星和恆星集團:包括變星、雙星、聚星、星團、星雲和星際介質。(3)河外星系,簡稱星系,指位於我們銀河系之外、與我們銀河系相似的龐大的恆星系統,以及由星系組成的更大的天體集團,如雙星系、多重星系、星系團、超星系團等。此外還有分布在星系與星系之間的星系際介質。
天文學還從總體上探索目前我們所觀測到的整個宇宙的起源、結構、演化和未來的結局,這是天文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宇宙學的研究內容。天文學按照研究的內容還可分為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和天體物理學三門分支學科。
天文學始終是哲學的先導,它總是站在爭論的最前列。作為一門基礎研究學科,天文學在不少方面是同人類社會密切相關的。時間、晝夜交替、四季變化的嚴格規律都須由天文學的方法來確定。人類已進入空間時代,天文學為各類空間探測的成功進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天文學也為人類和地球的防災、減災作著自己的貢獻。天文學家也將密切關注災難性天文事件——如彗星與地球可能發生的相撞,及時作出預防,並作出相應的對策。
[編輯本段]太陽系
(註: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界國際天文聯會中通過的第5號決議中,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並命名為小行星134340號,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所以現在太陽系只有八大行星。文中所有涉及「九大行星」的都已改為「八大行星」。)
太陽系(solar system)是由太陽、8顆大行星、66顆衛星以及無數的小行星、彗星及隕星組成的。
行星由太陽起往外的順序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和海王星(neptune)。
離太陽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稱為類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宇宙飛船對它們都進行了探測,還曾在火星與金星上著陸,獲得了重要成果。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密度大(大於3.0克/立方厘米)、體積小、自轉慢、衛星少、主要由石質和鐵質構成、內部成分主要為硅酸鹽(silicate)並且具有固體外殼。
離太陽較遠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及海王星稱為類木行星(jovian planets)。宇宙飛船也都對它們進行了探測,但未曾著陸。它們都有很厚的大氣圈、主要由氫、氦、冰、甲烷、氨等構成、質量和半徑均遠大於地球,但密度卻較低,其表面特徵很難了解,一般推斷,它們都具有與類地行星相似的固體內核。
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有100000個以上的小行星(asteroid)(即由岩石組成的不規則的小星體)。推測它們可能是由位置界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某一顆行星碎裂而成的,或者是一些未能聚積成為統一行星的石質碎塊。隕星存在於行星之間,成分是石質或者鐵質。
星,距離(AU),半徑(地球),質量(地球),軌道傾角(度),軌道偏心率,傾斜度,密度(g/cm3)
太 陽,0 ,109 ,332,800 ,--- ,--- ,--- ,1.410
水 星 ,0.39 ,0.38 ,0.05 ,7 ,0.2056 ,0.1° ,5.43
金 星 ,0.72 ,0.95 ,0.89 ,3.394 ,0.0068 ,177.4° ,5.25
地 球 ,1.0 ,1.00 ,1.00, 0.000 ,0.0167 ,23.45° ,5.52
火 星 ,1.5, 0.53, 0.11 ,1.850 ,0.0934, 25.19° ,3.95
木 星 ,5.2 ,11.0 ,318 ,1.308 ,0.0483 ,3.12° ,1.33
土 星 ,9.5, 9.5 ,95 ,2.488 ,0.0560 ,26.73° ,0.69
天王星 ,19.2, 4.0 ,17 ,0.774 ,0.0461 ,97.86° ,1.29
海王星 ,30.1 ,3.9 ,17 ,1.774 ,0.0097 ,29.56° ,1.64
行星離太陽的距離具有規律性,即從離太陽由近到遠計算,行星到太陽的距離(用a表示)a=0.4+0.3*2n-2(天文單位)其中n表示由近到遠第n個行星(詳見上表) 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自轉周期為12小時到一天左右,但水星、金星自轉周期很長,分別為58.65天和243天,多數行星的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同,但金星則相反。 除了水星和金星,其它行星都有衛星繞轉,構成衛星系。
在太陽系中,現已發現1600多顆彗星,大致一半彗星是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另一半逆向公轉的。彗星繞太陽運行中呈現奇特的形狀變化。 太陽系中還有數量眾多的大小流星體,有些流星體是成群的,這些流星群是彗星瓦解的產物。大流星體降落到地面成為隕石。 太陽系是銀河系的極微小部分,太陽只是銀河系中上千億個恆星中的一個,它離銀河系中心約8.5千秒差距,即不到3萬光年。太陽帶著整個太陽系繞銀河系中心轉動。可見,太陽系不在宇宙中心,也不在銀河系中心。 太陽是50億年前由星際雲瓦解後的一團小雲塌縮而成的,它的壽命約為100億年。
⑺ 關於天文地理的書有什麼,求推薦
天文有
《我愛天文觀測——青少年天文觀測活動
指導》(天文愛好者叢書)——地震出版
社
《大宇宙網路全書》——海南出版社
<<天文愛好者手冊》(愛好者叢書)——四川辭書出版社
《時間簡史》
也是經典!就是太難看懂。
《夜空》
經典!《果殼中的宇宙》
《時間簡史》的姊妹篇。
許多天文同好為其四處苦苦尋求。
《美麗星空》
88個星座的內容很詳盡,書後還有一些
有用的數據和表格,只可惜星圖印刷效果
不好,有些粗糙。(本人也買了這本書,
裡面內容很好,在最後還有很多觀星數據
,星圖等資料哦!所以物有所值)
《星空觀測指南》
其中關於「天體照相」和「暗室技術」的內容
值得一看。
《劍橋插圖天文學史》
個人認為一般。
《黑洞》
這本書不錯,與另一本《黑洞與時間彎曲
》都屬於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的「第一推
動叢書」系列。與《黑洞與時間彎曲》相
比,《黑洞》側重於物理概念的解釋。
新天文觀測手冊》
好想是最近出版的書,我沒看過。看過的
同好給我介紹一下哈!
《大眾天文學》
全書共分七篇,分別介紹了地球,月亮,
太陽,行星世界,彗星、流星、及隕星、
恆星宇宙以及天文儀器等。很詳實。就是
太貴。
⑻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這句話是什麼書
【釋義】形容學問廣博,無所不知。 【出處】《敦煌變文章·伍子胥變文》:「吳國賢臣杵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經武律,以立其身。」
天文
天文是指天文學,包括天文知識、天文歷法、地球大氣層外各類天體的性質和天體上發生的各種現象——天象。天文學始終是哲學的先導,它總是站在爭論的最前列。,天文學所研究的對象涉及宇宙空間的各種物體,大到月球、太陽、行星、恆星、銀河系、河外星系以至整個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體以至分布在廣袤宇宙空間中的大大小小塵埃粒子。天文學家把所有這些物體統稱為天體。地球也是一個天體,不過天文學只研究地球的總體性質而一般不討論它的細節。另外,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空間站等人造飛行器的運動性質也屬於天文學的研究范圍,可以稱之為人造天體。 宇宙中的天體由近及遠可分為幾個層次:(1)太陽系天體:包括太陽、行星(包括地球)、行星的衛星(包括月球)、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及行星際介質等。(2)銀河系中的各類恆星和恆星集團:包括變星、雙星、聚星、星團、星雲和星際介質。(3)河外星系,簡稱星系,指位於我們銀河系之外、與我們銀河系相似的龐大的恆星系統,以及由星系組成的更大的天體集團,如雙星系、多重星系、星系團、超星系團等。此外還有分布在星系與星系之間的星系際介質。 天文學還從總體上探索目前我們所觀測到的整個宇宙的起源、結構、演化和未來的結局,這是天文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宇宙學的研究內容。天文學按照研究的內容還可分為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和天體物理學三門分支學科。 天文學始終是哲學的先導,它總是站在爭論的最前列。作為一門基礎研究學科,天文學在不少方面是同人類社會密切相關的。時間、晝夜交替、四季變化的嚴格規律都須由天文學的方法來確定。人類已進入空間時代,天文學為各類空間探測的成功進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天文學也為人類和地球的防災、減災作著自己的貢獻。天文學家也將密切關注災難性天文事件——如彗星與地球可能發生的相撞,及時作出預防,並作出相應的對策。 作為一門基礎研究學科,天文學在不少方面是同人類社會密切相關的。時間、晝夜交替、四季變化的嚴格規律都須由天文學的方法來確定。
地理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漢語「地理」一詞最早見於《易經》。英文中地理一詞則來源於希臘文hê gê(意為「地球」)和graphein(意為「寫」)。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書籍包括了《尚書-禹貢》和《山海經》等。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地理非常特殊,因為既有自然(自然地理),又有人文的(人文地理),所以地理是文理兼並的一門大科學。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因為在古人的概念里天文是最深奧神秘的學科,也是與人類的日常生活最密切相關的學科,充滿了敬仰之情。這句話的意思是贊揚那些學識淵博、博學多才之人,不是代指懂天文和地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