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理事件是什麼意思
地理事件這種說法是不存在的
有歷史事件一說。
希望有所幫助。
Ⅱ 地理事物的注意事項
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運用分析-綜合方法應注意以下幾點: 1.按照事物的邏輯順序進行分析分析問題必須注意事物的系統性和層次性,按照邏輯順序進行分析。例如,在分析四季更替的原因時,應按照這樣的順序進行:地球在自轉和公轉—地球自轉時地軸的方向固定不變—地球的赤道面和公轉軌道面有23.5度的夾角—太陽直射點在南北緯23.5度之間來回移動—地表各地所受太陽光熱的多少不同—季節變化。 2.抓住各要素之間的主要矛盾 影響事物特徵有多種因素,其中必有一個主要因素,它對事物的影響就成為形成事物特徵的主要矛盾。在綜合事物的整體特徵時,必須抓住這一主要矛盾。例如,影響農作物分布的因素很多,但氣候是主要因素,所以在理解農作物分布規律時,應主要考慮氣溫、積溫、降水、蒸發等方面的原因,把農作物的分布區域與溫度帶和干濕地區等聯系起來。 3.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靈活地運用 不同年齡的學生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對不同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認識方法,應根據教學的實際,靈活運用分析-綜合方法。例如,關於外力作用,可以先綜合後分析,即先說明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改造,再分別說明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固結成岩作用在改造地表形態中的作用;也可以先分析後綜合,即先分別說明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固結成岩作用對地形的影響,再完整說明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作用。
Ⅲ 地理指得是什麼啊
地理的"地"就是形成、產生日月星辰、大地山川、春夏秋冬、飛禽走獸……等事物和現象的地球,「理"就是這些事物和現象的存在和變化規律,地理就是關於我們的家園——地球的學問。
Ⅳ 怎樣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
新的世紀,新的時代,呼喚著新的思維方式。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學習能力已成為學科教育的重要任務。就地理教學而言,領會並能獨立運用地理知識,形成分析與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習技巧、掌握探索地理知識的方法,創造性地學習;在學生初步具備研究能力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學習新理論、新方法,解決未作結論的地理問題,特別是人地關系發展中產生的新問題,從而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法與習慣。這些能力的培養,只有以系統化的地理知識的積累為基礎,以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為核心,才能得以實現。
一、何謂地理思維能力
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訓練和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地理思維就是地理事項之間和人地之間有規律的聯系和關系在人腦中的概括反映,它有綜合性、區域性、廣闊性的特點。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地理思維時要符合地理思維的這些特點,也就是說應該做到不論研究或者學習地理、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地理問題,都要在分析的基礎上,將各個自然要素、各經濟部門聯系起來進行綜合思考,以獲得地理現象整體性的認識,避免只注意個別要素、個別經濟部門而忘記其它要素和其它部門的顧此失彼的紕漏。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地理思維時,要善於辨別地理區域差異,掌握地理區域特徵,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區域性的特點,防止學生由於地理區域特徵模糊,出現張冠李戴現象的發生。此外,對於空間廣闊的地理事項,在引導學生思維時,要將地理對象同它所處的空間位置和空間分布聯系起來,藉助地圖,將地理現象聯系地圖進行思維,以便形成准確的空間概念。
二、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近年來,對於培養地理思維能力的課題研究,已經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我認為,地理教學中,提高思維能力是能否真正實現向「素質教育」轉軌和地理會考能否取得好成績的關鍵。以下僅為我在教學實踐中關於如何培養並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的點滴想法和做法:
1. 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前提
學習活動本身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綜合。非智力因素雖不能代替其它基本能力,但它是智力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激素」。興趣、愛好、意志、態度和課堂間的人際關系等都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內在動力。興趣、愛好是學習的第一動力,因此課堂教學首先應創設積極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習的興趣。學生只有在高昂的學習情緒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的激發下,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從一定意義上講,興趣既是學習的原因,動力,又是學習的結果。當然人的心理活動決定要保持和發展興趣是不易的,這就必須在教學中根據內容多渠道變換思路,堅持教學得法的原則,用科學的、新穎的、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多為學生提供新鮮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 把地理形象思維作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切入點
地理教學中的地理形象思維是通過典型的地理現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質的思維活動。地理形象思維不僅是思維過程中的一個閃念、一顆火花,而且是可以經常地存在於教與學的過程中。在教學中,進行地理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對於全面開發學生大腦(特別是右腦)、全面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認識地理並在實踐中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地理形象內容從形式上看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通過實物、模型、幻燈照片、聲像資料等表現具體可觀的地理形象;二是通過教師生動豐富的語言,描繪出具體的地理情境;三是通過簡潔的線條符號和地理示意圖形附加少量的說明文字表達一定的地理知識內容的形象化圖示。它們都為教學中構成地理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
3. 以問題為橋梁,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要求教師善於結合教材與學生的實際,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提問要有層次、難易適度、有趣味性,要提示學生如何去想,指出解題思路,引導學生掌握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判斷推理等思維方法。提問是地理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導」的作用,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4. 通過引導學生轉變看問題的角度,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靈活性
中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往往會犯單向性思維的錯誤,這種情況下,教師引導他們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是至關重要的,往往有「驀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學生問:「老師,你曾說過南海諸島中,島嶼都很小,而且盡是珊瑚礁」,「這樣的島還值得保衛嗎」?問題提得很幼稚,但很實際。因此教師僅從島嶼本身去解釋是很難有說服力的。但如果轉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據「海洋法公約」島嶼擁有與大陸一樣的權利。可以圍繞島嶼劃定其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等各類管轄海域。據海洋學家測算,一個面積為2平方千米的小島,從圍繞該島的領海基線起劃定寬度為12海里的領海,則該小島即可擁有面積為400平方千米的領海海域,此外還有12海里的毗連區及從領海基線起算寬度為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可想而知,為什麼不能放棄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無價值的孤島了。象這樣把審視問題的角度進行變換而使問題變得明了,極易鍛煉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靈活性。
5. 通過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同一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廣闊性
同樣是上面的小島問題,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時,可以從多個角度切入,充分讓學生理解其保衛的價值,小島作為國土的一部分,不僅具有主權意識(國防意義),而且具有廣闊的資源價值(海域內的石油、天然氣、礦產品、魚類及其他生物),更具有開采捕撈形成的經濟價值。例如在「南海諸島」的教學中,南海諸島,絕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灘,島嶼不多,其共同點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島海拔不超過15米),面積小(最大永興島僅1.85平方千米),南海諸島分布范圍展布在南北縱長1800千米,東西橫寬800多千米的南海廣闊海域,約160萬平方千米,占我國管轄「藍色國土的一半還多,其主權方面政治意義可想可知。同時從自然資源方面思考,島上長夏無冬,林木繁茂,海島眾多,鳥糞積藏量十分豐富,為農業發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機肥,具有相當的經濟開發價值。再者,之所以聚集眾多海鳥,緣於就近海域具有豐富的漁業資源,所以這里也是中國第二大漁區和重點開發漁區。第四,據科學勘測表明,南海盆地如同其他海底盆地一樣,均已發現有大型儲油、氣的地質構造。因而保衛南海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珊瑚小島,其意義遠不在於小島本身,而在於它是捍衛國家的領土主權,保衛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和豐富的石油及礦產資源。因此通過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同一問題,可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廣闊性。
6. 通過引導學生轉換問題形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深刻性
教學中最忌學生對問題淺嘗輒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實際解題,就變得束手無策。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就同一問題,從不同的形式引導學生加以思考判斷,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資源」一節的教學中,通常學生往往只傾向於對森林作為自然資源的認識,而忽視作為環境資源的認識。通過這一節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明白森林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在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國家建設中的作用,更要讓學生懂得森林作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在環境保護中作為一種重要的環境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7. 聯系生活實際,活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水產業和野生動物及自然保護區等章節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死記硬背去掌握水產品的種類及分布、自然保護區的分布及所保護的珍稀動物,出現張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現象在所難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學中如能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結合,則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溫州地處東海之濱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讓學生憑自己的生活經歷講出所吃過、見過或了解的魚類,再把這些魚類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進行分類,這就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如,把野生動物的分布情況與國內的旅遊景點有機地結合起來,許多學生原本對珍稀野生動物本身並不感興趣,但因為平時的一次旅遊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這種潛意識去識記野生動物或自然保護區就成了他對以往旅遊的美好回憶,效果自然也就不同凡響。人類學、心理學、生理學、邏輯學的新發現證實:人類具有巨大的潛能。人類儲存在腦內的潛能驚人,平常只運用到潛能資源的10%。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喬瑟夫•摩蘇博士說:「人的潛意識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識,而潛意識隱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適當地加以運用,記憶就會變得十分輕松。」
實踐證明:教學中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越貼近,其學習的興趣和識記的效果就越好,其間的思維活動也越活躍。
三、結語
思維是人類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面的拓寬,思維也逐步地從具體的感性思維向抽象的理性思維過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強有力的影響因素,無論是從思維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廣闊性、靈活性和創造性都有一定的影響,這里借用某位名人的話說:「庸師向人奉送真理,名師則使人發現真理」。「送魚」固然鮮美可口,但終究是暫時的,而「贈網」才是永久的,它促使你學會怎樣捕魚,並將受益終身。
總之,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有利於地理知識的掌握和學習質量的提高。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創造條件,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方法幫助學生建立思維模式,提高思維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Ⅳ 地理是什麼意思
地理 dìlǐ
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漢語「地理」一詞最早見於《易經》。英文中地理一詞則來源於希臘文hê gê(意為「地球」)和graphein(意為「寫」)。
地理非常特殊,因為既有自然(自然地理),又有人文的(人文地理),所以地理是文理兼並的一門大科學~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同人類相關的地理環境,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的關系。地理學對人地關系的研究著重是空間關系。
* 地球表面: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類圈-陸地-海洋
山脈-大陸架-氣候-植被
人類生活:鄉村-集鎮-城市-人種
國家 -- 世界政區 -- 各國首都 -- 洲 -- 地區 -- 州 -- 省 -- 自治區 -- 特別行政區 -- 聯盟 -- 市 -- 縣 -- 自治縣 -- 旗 -- 郡 -- 城市 -- 城鎮 -- 村落 -- 地名
地理學沒有一個公認的分類體系。在西歐,地理學分為通論地理學(即部門地理學)和專論地理學(即區域地理學)兩部分,通論地理學中分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分支下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前蘇聯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兩大分支,然後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西方學者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或分為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Ⅵ 地理是什麼意思
地理是世界或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經濟因素(物產、交通、居民點)的總的情況。例如自然地理、經濟地理。(《現代漢語詞典》[2])
土地、山川等的環境形勢。今指全世界或一個地區的山川、氣候等自然環境及物產、交通、居民點等社會經濟因素的總的情況。(《漢典》[1-2])
Ⅶ 地理是什麼意思
地理(Geography)dì lǐ
(1)學科名,見「地理學」。
(2)中學基礎教育開設課程。 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許多學者把經濟地理從人文地理中分離出來,這樣地理學就分為三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Ⅷ 地理事物是什麼意思啊最簡單的解釋
地理事物通指地理環境的組成各個要素,包括兩大類:自然要素:位置、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生物)人文要素:資源能源、農業、工業、交通、商貿、旅遊、人口、城市等
Ⅸ 地理是什麼意思
地理(Geography)dì lǐ
(1)學科名,見「地理學」。
(2)中學基礎教育開設課程,如:歷史與社會。
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許多學者把經濟地理從人文地理中分離出來,這樣地理學就分為三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
詞源出處: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是公元前4世紀成文的《易經·系辭》,裡面有「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的文句。東漢思想家王充對天文、地理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釋是:「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故謂之理。」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書籍包括了《尚書-禹貢》和《山海經》等。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在西方,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這個術語,意思是「地理」或「大地的記述」,並寫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專著《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