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魯教版高中旅遊地理我國的旅遊資源一節用的什麼案例

魯教版高中旅遊地理我國的旅遊資源一節用的什麼案例

發布時間:2023-02-14 21:17:03

㈠ 地理必修二知識點 魯教版

地理必修Ⅱ識記材料

第一單元 人口與地理環境
第一節 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
知識點一 世界人口增長的歷史軌跡
1、在人類社會初期——產業革命前,人口的增長十分緩慢。
2、產業革命後,世界人口增長速度加快。.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人口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人口迅速增長。有人驚呼人類進入「人口爆炸"時代。
知識點二 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模式的含義:又稱為人口轉變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隨社會經濟條件變化而變化的規律。
2、人口增長模式的意義:該模式將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增長分為幾個不同階段,體現了人口增長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轉變的過程。
3、人口增長模式的幾個不同階段及主要特徵:
類型 發展階段 主要特徵
高高低 原始低增長階段第一階段即農業社會時期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較高,自然增長率低且波動較大,人口增長處於相對靜止或低速增長狀態。人口的平均壽命比較短。
高低高 加速增長階段第二階段即工業化初期 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較高水平,但死亡率迅速下降,使得人口自然增長率提高,人口急劇增長。人口平均壽命隨之上升。
高低高 增長減緩階段第三階段 人口出生率開始下降,死亡率繼續下降並達到低水平。隨著兩者的差距逐漸減小,自然增長率逐漸降低,人口增長台白抹唐開始減綏.人口平均壽命繼續上升。
低低低 低速增長階段
第四階段 人口出生率進一步下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距進一步縮小,自然增長率很低,有些國家甚至已開始出現人口零增長或負增長。人口平均壽命進一步延長。
知識點三 不同國家的人口問題
1、世界性突出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數量過多和人口年齡結構嚴重失調。
2、世界人口增長極不平衡。
(1)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問題、影響及應採取的措施
①問題: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長快,0~1 4歲的兒童比重過大等。
②影響:a.人口增長過快,會加大對經濟、就業、資源和環境等方面的壓力,導致積累減少、經濟發展速度降低、人們生活水平上升緩慢甚至下降,使尚未解決溫飽的窮國更加貧困,同時也不利於提高人口質量。b.青少年及兒童比重過大,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長慣性,不利於人口、經濟、教育、就業、環境等問題的解決。
③措施:實行計劃生育政策。
(2)發達國家的人口問題、影響及應採取的措施
①人口問題:人口增長緩慢和人口老齡化。
②影響:勞動力不足、青壯年負擔過重等。
③措施:鼓勵生育,接納海外移民。
第二節 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
知識點一 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概念:指人口在地區之間遷出或遷入,而發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長期性改變的人口移動現象。
2、人口遷移的發展及特點:
(1)人類社會早期,自然條件是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因素。
(2)1 5世紀末至1 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後,主流是由「舊大陸"流向「新大陸",由已開發地區向未開發地區遷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顯減少,遷移形式也更加趨於多樣化。
首先,政治性的國際人口遷移急劇增加。其次,國際人口遷移的流向發生很大變化。第三,新興城市出現而引發的人口不斷湧入。第四,旅遊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造成的人口的遷移。
知識點二 人口流動
1、人口流動的含義:指因工作、學習、旅遊、探親等原因臨時或短期離開原居住地外出活動,而不變更戶籍的人口移動現象。
2、人口流動的強度主要取決於:經濟、文化發展水平。
3、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是人口移動的兩種基本形式。
4、我國的人口流動: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湧向城市謀求發展,特別是湧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民工流」。
5、流動人口增長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6、人口流動的作用:
(1)增強社會活力。
(2)在一定程度上對交通、城市以及社會經濟秩序等造成壓力,並帶來社會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問題。
知識點三 人口移動的動因和效應 『
1、人口移動的動因:人口遷移是各種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1)最主要原因是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等差別。
(2)遷出地與遷入地之間的距離、國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對人口遷移產生重要影響。
2、人口移動的效應:
(1)對環境產生多種影響。
(2)對社會經濟產生深刻影響:促進種族、民族的融合和經濟、文化的交流。
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為主體的國家,明顯地改變了世界人口分布。
②促進了經濟發展。
③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融合與發展。
④促進了人種基因的交流。
第三節人口分布與人口合理容量
知識點一 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衡量指標:人口密度。但兩個人El密度相同的地區,人口分布格局卻不盡相同。
2、世界人口分布狀況: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知識點二 影響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氣候、水資源和土壤、礦產資源等。
2、社會經濟因素:主要包括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活動方式、交通運輸條件以及文化教育狀況等。其中,生產力發展水平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最為顯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時甚至可在較短時間內改變人口分布狀況。此外,宗教信仰、文化習俗、科技發展水平、政府的人口與發展政策以及歷史因素等,也都對人口分布產生影響。
知識點三 我國的人口分布
1、我國的人口數量和人口密度
(1)數量:1 2.9 5億,約佔世界總人口數的2 1 %。
(2)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達1 30多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較高的國家之一。
2、我國人口分布的原因及特點
(1)原因:由於各地資源環境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國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特點:①最顯著的特點是:東部地區人口多,西部地區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區人口多,內陸乾旱的高山、高原地區人口少;
③經濟發達和交通便利的地區人口多,經濟落後、交通閉塞的地區人口少;
④漢族居民集中的地區人口多,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少。
知識點四 謀求人人合理容量
1、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表示
(1)概念:在可預見到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資源、知識、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其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2)環境人口容量表示:可供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和環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負 荷量。環境人口容量是一個警戒值。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如:資源豐富程度、科技水平、經濟發達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費水平等。此外·還與技術水平、資源基礎和環境變化趨勢等有關。
3、環境人口容量的特性
(1)具有不確定性,它不是一個具體明確的數值,而是一個取值范圍或估計值。
(2)在一定歷史階段,生活消費水平變化不大,環境人口容量又是相對確定的。
4.我國的人口合理容量
根據我國的地理國情,我們堅定的實施「控制人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基本國策,使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相協調。分布的主要規律,不僅培養了讀圖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為探討成因奠定了知識基礎。

第二單元 城市與地理環境
第一節 城市發展與城市化
知識點一 城市的起源與發展
1、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城市的起源與生產力發展、社會分工以及社會組織的出現等密切相關。
2、城市的發展
世界城市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1 8世紀產業革命以前,城市數量少,規模較小,功能較單一,多以政治職能為主,城市和鄉村相對獨立。
(2)產業革命以後,城市數量增加,規模擴大,功能擴展,城市成為區域經濟的中心,城鄉差距逐漸擴大。
(3)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城市發展迅速,出現了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帶及專業化城市。
知識點二城市化及其特點
1、城市化的概念:一般指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區轉化為城市地區,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業活動的過程。
2、城市化主要表現: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3、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標志:通常為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4、城市化的形成
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它不僅包括物質形態上的變化,還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化。
5、城市化的特點
(1)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數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帶出現。
(3)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差異加大。
知識點三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的優點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的進步,也是國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實現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以及保護耕地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徑。
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導致大量土地被佔用,耕地面積減少。
(2)造成城市及其周圍地區水資源短缺。
(3)有些城市過量開采地下水,出現地面下沉,或海水入侵而導致地下水質惡化等生態環境問題。
(4)城市環境污染、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社會秩序、混亂等問題越來越嚴重。
第二節 城市區位與城市體系
知識點一 城市的區位遠擇
1、城市區位的概念:是指城市所佔據的場所。
2、城市的區位因素:城市區位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
(1)自然因素
①河流:為城市提供水源。
②氣候:城市大多分布在氣溫適宜、降水適度的地區。
③地形、地質:平原地區地形平坦,交通方便。
④礦產資源:資源豐富地區,工礦業發展迅速,人El集聚進一步加強,出現了許多新興的工礦城市。
(2)社會經濟因素
主要包括城市交通區位、經濟基礎、生產方式以及政治和文化歷史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軍事、宗教等因素的影響減弱,科技、旅遊等影響增大,而政治、交通等因素始終影響巨大。
知識點二城市體系
1、城市的作用
城市作為區域的核心,對區域發展起著主導作用。它既是區域的管理中心、服務中心,又是區域經濟的增長中心。
2、城市活動: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主要是為城市本身服務(如居住、幼兒園、小學等);另一部分主要是為城市本身以外的地區服務(如大學、大型工業基地、國家級研究所等),這是城市的基本活動,也是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
3、城市體系形成的基礎:城市與其腹地和其他城市發生的備種聯系。
4、城市體系的概念:指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由不同規模、不同等級、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機整體。
5、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論的內容及作用
(1)內容:較系統地闡明了區域內城市和城市服務中心的數量、規模、等級之間的關系。
(2)作用:被成功運用到區域規劃、城市建設和商業網點布局等方面。

知識點三 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以上海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現已形成了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等各具特色、多層次的城市體系。
1、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也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核心城市。作為區域經濟中心,上海具有次一級中心和一般城市所不具備的高級職能。
2、南京和杭州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綜合實力等方面,居第二層次,是該地區的副中心城市。
3、蘇州、無錫、常州、寧波等城市屬第三層次,其製造業功能比較突出,而且受上海影響較大。
4、鎮江、揚州、南通等則屬更次一級城市,其輻射范圍主要局限於市域內大多數城鎮和鄉村。
第三節 城市空間結構
知識點一 城市功能區
1、城市功能區的形成
城市的各項活動都需要佔用一定土地,各項活動之間必然要發生競爭,並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區。
2.主要城市功能區
(1)住宅區: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養生息的場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區。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圍,並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
(3)商業區:由商業街和各種商場等組成,大多呈團塊狀或條狀,且多分布於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兩側。中小城市的商業區多位於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個商業區。
3、城市功能區組成
住宅區、商業區和工業區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區,為各類城市所共有。功能區之間並無明確界限,一個功能區往往以某種功能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知識點二城市功能分區的成因
城市功能區的形成,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
1、歷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區的形成基礎。
(1)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功能分區的現狀。
(2)城市的功能分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並非一成不變。
2、經濟因素:對城市功能區分化影響顯著。
(1)由於地理位置、交通通達程度等條件不同,造成土地價格或地租水平的不同。
(2)商業、工業、住宅對用地的競爭能力不同,主要表現為支付土地租金的能力,即付租能力差異。綜合付租能力和地租兩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地區中
的道路相交處,形成商業區;在地租較高的道路兩側形成住宅區;而地租較低的其他地方則往往形成工業區。
3、社會因素:主要影響住宅區的分化。
職業、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往往影響人們對住宅區的選擇。
4、政策對城市功能區的形成,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知識點三 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會觀念等,影響城市地域形態和空間結構。城市建築景觀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1、在城市建築景觀中,最明顯的特徵是建築物的高低。
2、一些經過規劃後而建設的城市,其城市格局無論是建築物的單體與組合,還是整個城市道路系統,都反映出其獨特的風格與含義。
3、城市與環境相互協調,往往形成獨特的風格。

第三單元 產業活動與地理環境
第一節 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
知識點一 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
1、農業生產的概念
農業是人類利用動植物的生長和繁殖來獲得產品的物質生產活動。
2、農業生產的顯著特點: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等。
3、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
(1)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技術條件等。
(2)不同的歷史階段,影響農業區位的主導因素是不同的。在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重要。
(3)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技術條件對農業區位的影響越來越突出。
(4)農業政策對農業生產也有很大影響。
知識點二農業的地域類型
1、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
世界各地自然條件與社會經濟條件差異很大,農業生產方式和類型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農業地域類型。
2、農業地域類型的概念:指在一定地域內形成的較穩定的、成型的、區域性農業生產類型,它是歷史長期發展的產物。
3、熱帶遷移農業
(1)遷移農業的概念:是土地和住所均不固定的一種原始的農業地域類型。
(2)遷移農業的分布、從事人口及活動范圍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盆地等地廣人稀的熱帶森林及其邊緣地區。從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
5%左右。但是其活動范圍占據了世界土地總面積的
1/4左右。
(3)遷移農業的生產過程及對環境的影響。
熱帶密林中的原始部族,來到新的地塊,便毀林、燒荒、掘穴播種,等待收獲。一 般二三年內土壤肥力急劇耗竭,農作物產量銳減,只好每隔二三年另選新地塊。遷移農業對森林和土地資源造成破壞,被拋棄的荒地一般難以恢復森林原貌,而成為次生灌叢。
3、水稻種植業
(1)水稻種植業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亞洲熱帶、亞熱帶、溫帶季風區的平原和丘陵地區。
(2)水稻種植業自身的特徵
①水稻是喜溫、喜濕的高產糧食作物。
②水稻種植業是一種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精耕細作的集約型農業。
(3)亞洲水稻種植業特點及規模
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季風區人口稠密,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單位面積產量高。以農戶家庭經營為主,生產規模小,機械化水平和商品率一般較低。目前亞洲稻穀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90%,中國是世界上稻穀產量最多的國家。
4、混合農業
(1)混合農業的概念:指種植業和畜牧業相互結合、兼而有之的綜合性農業。
(2)混合農業的分布
它主要在歐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此外,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基塘生產也屬混合農業的范疇。
(3)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優點:它普遍採用小麥種植和牧羊業混合經營方式。
第一,農場形成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第二,種植業和放牧業兩種生產方式便於合理、有效地安排農業生產活動。
第三,農場主經濟收入比較穩定。
知識點三 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農業生產的強度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保持合理的強度,農業土地等資源就可以為人類持續利用。否則可能導致自然環境被破壞,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問題。
2、農業生產的發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環境以及地表輻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環等發生改變。
3、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會給地理環境帶來不利影響。
4、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大大增加了農作物產量,同時也會對生態環境帶來某些負面影響。
第二節 工業生產與地理環境
知識點一 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1、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主要有土地、原料、動力、水源、交通運輸、勞動力、市場和政府政策等。
2、工業區位的發展變化:不同時期影響工業區位的主導因素不同。
(1)在工業發展的早期,原料和市場因素是影響工業區位的最重要因素。
(2)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原料等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交通運輸等社會經濟因素對工業區位的影響越來越顯著。
(3)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勞動力素質已成為影響工業區位的重要因素,並形成了一批新興工業區。
(4)環境標准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工業區位因素。
(5)一個地區的政策環境和文化環境等,對工業區位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知識點二工業地域的形成
1、工業地域的形成一
由於工業聯系和集聚效應的作用,工業生產在空間上便形成工業地域。
2、工業聯系的主要方式
(1)工業的產品聯系
(2)地理空間上的聯系
(3)信息上的聯系
3、工業集聚
(1)工業集聚的概念:具有工業聯系的一些工廠,往往發生近距離集聚現象。
(2)工業集聚的原因: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協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等。
(3)工業集聚的意義:可以擴大總體生產能力,最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4、工業擴散的原因
(1)工業部門過分集中,出現用地緊張、水電供應不足、交通堵塞以及原料、燃料困難等問題。
(2)現代交通運輸的進步,超高壓遠距離輸電系統的建立,信息化技術的迅速發展等。
5、工業集聚與擴散的關系
工業的集聚與擴散是相比較而存在、相對立而發展的:一般來說,在工業化前期和中期,表現為人力、物力、財力的空間集中;到工業化後期,區域工業多表現為分散,即向工業基礎較落後的地區擴散。
知識點三 工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工業生產創造出巨大的社會財富,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並且深刻地影響了人與環境的關系。
2、隨著世界各地的工業普遍發展,工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一方面,工業生產對原材料的需求與自然界中有限的資源、能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另一方面,人類對資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會造成酸雨等嚴重的工業污染,並直接破壞環境。
3、防治工業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已成為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重要內容。
第三節 旅遊業與地理環境
知識點一 旅遊業
1、旅遊業的概念
旅遊業是_種.具有強烈文化性質的經濟行業。它主要利用風景名勝、文物古跡、風土民情等旅遊資源以及各種旅遊設施,為旅遊者提供服務,並獲得經濟收益,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教育等內容在內的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的綜合性產業。
2、旅遊業的特點:旅遊業以旅遊資源為基礎,以出售勞務和提供服務取得收人為特徵,具有地域性、季節性、綜合性等特點。
3、發展旅遊業的經濟意義
(1)發展國際旅遊可以增加外匯收入,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2)發展匡內旅遊可以刺.激消.費需求,加快貨幣流通。
(3)旅遊業促進和繁榮旅遊地的經濟發展,旅遊區吸引外資以及落後地區的市場開發等。 (4)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合理發展旅遊業可以擴大就業機會,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並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知識點二影響旅遊業發展的地理因素
1、自然地理環境:旅遊活動受自然地理環境的明顯制約,具有地域差異性和季節性的變化。
2、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距離
3、旅遊資源的游覽價值:首先體現在資源質量上,即旅遊景區景點是否具備較高的審美價值或歷史文化價值。
4、旅遊地位置及交通的通達性:旅遊地的交通狀況直接影響旅遊資源開發價值。
5、旅遊地的接待能力及環境承載量
6、穩定的社會環境,促進旅遊業發展。
知識點三 旅遊業發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旅遊業造成的地理環境問題
旅遊業絕不是「無污染產業",它同樣會產生各種污染物,對旅遊地的地理環境產生影響,而其解決難度並不亞於一般的環境污染問題。
2、治理旅遊區環境問題的措施
(1)對於自然景觀為主的旅遊區,要在治理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污染物的同時,加強封山育林,涵養水源,保護景觀生態系統等工作。
(2)對於古代建築景觀,在外觀上要保持原貌,修復文物古跡「修Ill如IH",並慎重處理擴建、新建建築物與原有文物古跡的關系,其風格、規模都應與旅遊區環境協調。

第四單元 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
第一節 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
知識點一 交通運輸
1、交通運輸的特點
交通運輸是一種特殊的生產部門。它既不生產物質產品,也不改變被運送物品的自然屬性和性狀,只是實現人員和物資等位移的主要手段。
2、交通運輸方式的發展變化
人類從手提肩扛、牲畜馱運,發展到現代化的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3、國民經濟對交通運輸的基本要求:運量大、運輸成本低、運行速度快、連續性強等。
4、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
(1)各種運輸方式各有長處與不足,應根據運輸對象的性質和運量不同,選擇合適的運輸方式。
(2)加強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相互協作,實現合理運輸。
5、交通運輸網的形成和作用
各種交通運輸路線,通過與各種交通運輸站點相互交織,形成多種形式和不同層次的交通運輸網,使人們的生產活動、貿易往來、社會交往變得更加便捷。
6、交通運輸的發展方向
當今世界,交通運輸正向高速化、大型化、專用化和網路化方向發展。
知識點二 通信
1、通信的概念及分類
通信是實現信息傳遞的主要手段。它是人類社會交往的一種形式,起著聯絡和協調社會的作用。一般可分為郵政通信和電信通信。
2、郵政通信
(1)主要任務:利用交通運輸工具,傳遞信函和包裹。
(2)郵政網路的組成:是由郵局和郵路組成的郵件傳遞系統。郵路主要利用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運輸線路。
(3)郵政通信的影響因素:有時受到地形障礙以及台風、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影響。
3、電信通信
(1)主要任務:利用有線電、無線電、光等傳遞符號、文字、圖像和語言等。
(2)電信通信的傳遞方式及影響因素:電信利用電波傳遞信息。地形障礙、太陽活動等有時會影響到通信質量。
(3)作用:大大地促進了地域之間的信息交流,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㈡ 高中旅遊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中旅遊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中地理知識點包含的內容比較多,那麼旅遊地理的知識點又有什麼呢?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旅遊地理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旅遊地理知識點總結

1、選擇觀賞位置

(1)距離

①觀賞景觀時,選擇適當的距離很重要。距離不當,往往觀賞不到美。

②“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峰巒之雄偉俊美,惟遠觀可得。

③觀賞瀑布,宜在適當距離仰視,以收其形、色、聲、動之美。

④遠望取其姿,近看取其質。

(1)角度

①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最佳的觀測角度;

②觀賞角度舉例:正面觀賞、側面觀賞、平視、仰視、俯視等。

(2)動態

乘船(筏)沿水路觀賞兩岸風景

2.把握觀賞時機

①一般來講,我國北方地區的山水風景最宜夏秋觀賞,越往南,山水風景的觀賞季節越長,至華南地區,四季皆宜。但是南方地區一些千米以上的高山如黃山、廬山等,也適宜夏季觀賞。

②特定時間出現:青海湖的候鳥以五月份觀賞最佳,錢塘江大潮以農歷8月18左右(中秋節前後)觀賞最佳。

③觀賞佛光的機會是有限的,因為佛光只有在夕陽斜照、雲霧飄飛的山谷之中才會出現,時間、地點、天氣條件有一條具備都不行(峨眉山佛光、廬山佛光等)。

④賞雲海、日出、夕陽、飛瀑、彩虹,以及觀賞生物景觀(比如藏羚羊大遷徙、非洲角馬遷徙、大象遷徙等,青海湖候鳥等),也必須把握住時機。

⑤清明踏春、重陽登高、秋賞紅葉、冬觀臘梅。

杭州西湖--春季最好;北京西山觀山紅葉--金秋最佳;“冰城”哈爾濱--冬季觀賞;松花江、太陽島--夏季最宜;海南島--11月前後最佳。

賽龍舟--陰歷五月初五端午節舉行;內蒙古“那達慕大會”--每年一次,每次一至數日,多在夏、秋季牧草繁盛、牛羊肥壯時舉行。

3、抓住景觀特色

(1)做好景觀觀賞前的准備工作;

①查看相關資料;②了解主要景點及其分布,確定旅遊路線;③了解景觀形成的原理。

(2)游覽建築、園林景區要把握節奏

建築、園林以及一些風景區的機構布局都有一定的節奏韻律,一般分為序幕、發展、高潮和結束等景區。

4、領悟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1)和諧生美

①旅遊風景區的人文景觀

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是我國自然風景區的特色之一。

②非自然風景區的人文景觀

我國古代園林要求再現自然,用“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一基本准則。

(2)一方水土一方情

風俗民情是一定地區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果,比如西雙版納的熱帶風光和傣族風情、內蒙古風光和內蒙古風情等。

5、以情觀景

只有以情觀景,才能深刻感悟到自然的美。

(1)綜合感受;(2)發揮想像:①觀賞地貌的酷似造型,只有與想像中的事物或者情景合二為一之時,才會頓覺天工之巧、美侖絕倫。②觀賞形如卧佛、仙桃、猴子、八戒望月等造型的地貌景觀,只有與想像中的景物一致之時,才能領會到天工造物的'奇妙。(3)移情於景,情景交融;(4)登山涉水,求質求真。

6、品味文化內涵,洞悉文化定位:許多旅遊資源擁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和身後的文化底蘊,文化內涵構成了內在美的核心。

【方法技巧】

1、中國的園林藝術(記憶)

(1)中國園林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在內的兩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帶,後者則以蘇州為代表。皇家園林以宏大、嚴整、堂皇、濃麗稱勝,而蘇州園林則以小巧、自由、精緻、淡雅、寫意見長。

(2)我國園林常用的構景手法有主配、層次、框景和借景。

主配即主景和配景,主景是全園的精華,配景起到烘雲托月作用;層次是借有限的空間,造無限的風景;框景是用門框、窗框、洞框作為取景畫框,把景象限制在框內,是園林中的局部特寫;借景是借園外風景襯托本園的景色,以擴大遠景。

2、對山水的鑒賞

(1)山的內在意蘊鑒賞

①力量之美;②剛毅之美;③文化之美;④精神之美。

(2)水的內在意蘊鑒賞

①以水寄情,游水抒情;②以水寓意,觀水體驗;③以水寓理,觀景升華。

;

㈢ 高中地理選修3《旅遊地理》知識點

1、旅遊資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凡是能夠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統稱為旅遊資源。

2、了解旅遊資源的分類:

自然旅遊資源:地質地貌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象景觀

人文旅遊資源:遺址遺跡、建築設施、旅遊商品、人文活動

3、運用資料說明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1)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

(2)歷史、文化背景和民間習俗的不同

(3)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水平

(4)人們的旅遊動機復雜多樣

(3)魯教版高中旅遊地理我國的旅遊資源一節用的什麼案例擴展閱讀:

能源分類:

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①人均資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單位產值能耗高;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採取措施: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發展煉焦業。

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煤電鋁、


㈣ 高中旅遊地理如何從氣象學的角度分析我國旅遊資源的開發優勢

一些理論和具體的案例,希望能幫到你。
一、多樣性或豐富性優勢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越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五個溫度帶;東西分屬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和乾旱地區四個干濕地區,不同溫度帶和干濕區組合成類型眾多的氣候類型,此外,由於西部地勢起伏較大,氣候還呈現出明顯的垂直分布特色.氣候的多樣性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其中不乏康樂型氣候類型.氣象景觀資源更是豐富多彩。
如:雲海:瓊島春雲(北京十景之一),羅峰晴雲(峨眉十景之一),蓮峰雲海(九華十景之一)等.
煙霧:草堂煙霧(長安八景之一),觀音駕霧(蓬萊十景之一),梁園雪霧(汴京八景之一)等.
霧凇:吉林樹掛,峨眉山雨淞,斷橋殘雪,鏡泊湖積水潭霧淞等.
積雪:太白積雪(關中八景之一),江天暮雪(蕭湘八景之一),西山晴雪(燕京八景之一)等.
雨景:漏天銀雨(蓬萊十景之一),鵲華煙雨(濟南八景之一),蕭湘夜雨(蕭湘八景之一)等.
天象:金頂拂光(峨眉十景之一),海市蜃樓(山東蓬萊),白塔聳光(呼和浩特八景之一)等.
風景:白水秋風(峨眉十景之一),吳山天風(新西湖十景之一),九井西風(潛陽十景之一)
等.
霞光:霞嶼鎖嵐(東錢湖十景之一),觀客流霞(彭澤八景之一),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
等.
旭日:旭日東升(泰山四奇之一),紅陵旭日(羊城八景之一),金閣流霞(寶雞八景之一)等.
月光:平湖秋月(西湖十景之一),石樑夜月(上海八景之一),象池夜月(峨眉十景之一)等.
二、季節優勢
我國大部分國土位於溫帶和亞熱帶,季風現象明顯,具有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春秋冷暖適宜四季分明的氣候特徵.冬季,受冷空氣的影響,我國氣溫普遍偏低.東北哈爾濱一帶一月均溫為零下20℃,華南沿海也多在15℃以下,是旅遊的淡季,但在我國南方的廣州、香港、海南和台灣等地氣溫較高,以「暖冬」著稱,是避寒旅遊的好去處.喜歡雪景的遊客,此時可以去我國的東北哈爾濱觀賞冰燈游園會,或開展多種形式的賞雪、滑雪、溜冰等活動.春季,氣溫由寒變暖,迅速回升,3月份15℃等溫線位於南嶺附近,4月份就推進到秦嶺-淮河一帶,5月份全國大部分地區月均溫已在15℃以上.春季冷暖宜人,隨著春風送暖,冰消雪融,大地披綠,鮮花盛開,是旅遊的黃金季節.但我國江南地區春雨較多,時陰時晴;華北地區春季乾旱多大風,時有沙塵暴天氣出現,會給外出旅遊帶來諸多不便.夏季,全國各地普遍高溫,7月均溫大多在22~28℃之間;近年來,隨著氣候變暖,時常出現大於37℃的高溫,夏季的暴雨和台風也成為出遊的天氣障礙.適合夏季旅遊的項目有:登山越嶺,漫遊江河湖海,游覽洞穴等,可進行晨游和夜遊,以避開炎熱的中午.秋季,天氣不冷不熱,晴朗少雨,風和日麗.由於夏季多雨期剛過,風沙天氣較春季少.除了四川盆地一帶秋雨連綿,不適出遊之外,全國各地皆屬秋高氣爽的好天氣,是旅遊的最佳季節.10月份之後,冷空氣頻繁影響我國,天氣很快轉涼,去北方旅遊的遊客應備好暖衣.
三、地域優勢
東北地區最突出的氣候特點是「寒冷」,最典型的氣候資源是「冰雪」.由於這里所處緯度高,又接近冷空氣原地,冬季嚴寒而漫長.冬季多降雪,積雪時間長多達130天以上;積雪深度一般都在20厘米以上,最深可達60厘米.最適合進行冰雪旅遊.華南大部分地處北回歸線以南,東臨太平洋,南濱南海,成為全國氣候最濕熱的地區.海南島屬於熱帶氣候區域,年平均氣溫22攝氏度至26攝氏度,年均降雨量1500~2000毫米,全年晴日在300天以上,這種氣候條件使海南島成為難得的全天候避寒、消暑、度假、旅遊的好去處.西北地區大部分位處歐亞大陸腹地,氣候乾旱少雨,光熱資源豐富,屬於乾旱半乾旱地區.西北地區由於西北風盛行,加之黃土高原分布面積廣、厚度大,沙漠眾多,自然植被以草為主,較為薄弱,因此,揚塵、揚沙以及沙塵暴天氣時有發生,不利於旅遊活動的開展,可進行沙漠探險和登山旅遊.西南部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本區地形復雜,有眾多的高山雪峰,其氣候特徵可用三句話來概括:熱帶的太陽,兩極的低溫,稀薄的大氣.由於空氣稀薄,水汽含量少,大氣透明度大,高原的天空特別晴朗,陽光特別燦爛.拉薩每年平均日照總時數多達3005.3小時,年的太陽總輻射量高達846千焦耳,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日光城」.
四、組合優勢
氣象氣候要素往往和其它自然或人文要素結合在一起構成名景勝跡.如雲和山:雲是山之衣,山是雲之體,雲無山不活,山無雲不秀.雲之體聚散不一,輕而為煙,重而為霧,浮而為藹,聚而為氣.雲和霧是構成許多名山奇景的重要背景因素,「身纏絲絹半遮臉,嬌娜異常惹人愛」是人們對煙雲萬狀黃山的贊美.再如,積雪是高緯及高山地區的氣候現象,它與其它自然或人文景物結合在一起,可形成觀賞價值頗高的風景,如林海雪原、西山晴雪、斷橋殘雪等.

㈤ 速求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案例

城市發展建設中的隱患:固結性地面
「大灰廠組」地質考察活動
房層間距中的學問
「暖冬」與呼吸道疾病的調查研究
氣候與房屋建築
龍川江城區段改造及對楊雄經濟的影響
溫室效應的利與弊
日本版神大地震的前兆淺析
站在弱勢群體的立場上――關於來蘇打工者的調查
蘇州新區西部沿山地區停止開山採石、轉產發展的調查報告
蘇州市都市農業發展及設想
馬鞍山能否成為南京的衛星城市
蘇州投資環境區位因素分析
順德家電業現狀及發展前景的調查
在WTO大門前的晉江鄉鎮企業
太平鎮果樹種植現狀調查
順德倫教城區布局規劃初探
汽車尾氣與汽車能源系統
生存環境與都市農業
校園建設現狀調查及兼善中學校園規劃
探討楊府山土地的合理利用
面對我們的WC
關於珠海市部分超級市場設點和布局的調查
「退休老年人的心理問題」結題報告
出路在於引導和調整――關於宜春市農村經濟現狀的調查報告
李滄區交通狀況調查
蘇州的交通
蘇州古城水上旅遊開發的調查與研究
蘇州旅遊線路的探討和設計
蘇州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
順德旅遊業現狀調查
湖州旅遊現狀和前景調查
金陵第一古街:高淳老街文化調查
古鎮磁器口的旅遊資源概況、現狀及開發

案例1:高一地理《7.4城市交通運輸》

課前一周,班內學生以4—5人為一小組進行本城交通運輸的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當地交通道路的格局有什麼優點和不足;主要的交通問題是什麼。

以上內容由小組內同學自行安排分工或合作進行。

在實施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計算機多媒體課件在屏幕上顯示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並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結合各小組調查情況進行自主探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並提供適當幫助和指導,對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作個別輔導。然後各小組之間將各自學習的結果進行交流,並對有關問題展開討論。教師作為其中的一員參與交流和討論,除對交流起到組織作用外,還對學生作指導、點撥,保證交流、討論的有效進行。教師在學生交流討論的基礎上,根據前面所提出的問題,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體系。

最後,教師還可以安排課後的擴展性活動:

(1) 各組完成一份調研報告

(2) 寫一封致全體市民的倡議信:《讓城市交通更暢通快捷》

案例2: 高一地理《4.3陸地環境的組成—陸地水》

在學習本節內容時,可以使用小組活動、主題辯論等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教師提出辯題:「水資源可以永續利用,並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全班分兩大組,學生在閱讀教材、查閱資料、調查采訪之後,自由選擇正方和反方。每方有兩種角色供學生選擇:辯手,主要發言;策劃,搜集和製作支持本方辯手的材料。組內通過自薦和推選分配角色。

課前的准備有組內分工合作完成。上課時,教師充當辯論主席。各方輪流發言用分析、講解、展示資料等方法試圖說服對方。

辯論結束後,老師進行激勵性的評價和小結,使學生理解水資源的有限性,並且鼓勵有興趣的同學撰寫小論文。

案例3:高中地理選修第一冊《5.4綜合國力的競爭》

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地理學習評價的重點。

在學習本節內容時,讓學生利用各種信息源(如期刊、報紙、電視、廣播、互連網)搜集資料,寫一篇「建國50多年來,我國綜合國力提高的情況。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尚需做些什麼的小論文。」

撰寫小論文的過程,就是學生搜集、整理與表達資料的過程。通過觀察學生在寫小論文過程中的完整表現,教師可以對學生在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資料的過程與能力做出較為准確的評價。

評價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自評、互評,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優缺點與不足,教師的評語應以鼓勵性的為主,以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研究性學習和學科教學是高中學習內容的兩個方面,它們具有各不相同的功能和價值,前者以獲得知識為主,後者以培養能力為主。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不能興此廢彼。開展研究性學習並不是要擯棄學科教學,相反地,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對學科教學應起到良好的作用。況且,研究性學習本來就是要以學科教學為依託的,若沒有學科教學,研究性學習則成了空中樓閣。但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實踐性的特點能改革過分注重知識傳承,強調學科體系嚴密性的偏向,加強學習內容與現代社會、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改革教學中過分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獨立思考,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㈥ 高三旅遊地理知識點

高中地理旅遊知識點(一)

1.旅遊資源的游覽價值

(1)評價旅遊資源的質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備較高的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高質量的旅遊資源,才會對旅遊者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①美學價值——自然風景名勝區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學價值

③歷史文化價值——主要指人文景觀而言

④經濟價值:旅遊資源的開發,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目前,旅遊業已發展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產業之一。

(2)旅遊資源的集群狀況

(3)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

2.客源市場:旅遊地與客源地之間的距離是影響客源市場的重要因素。因為旅遊地的吸引半徑是有限的。一般來說,靠近經濟發達地區或國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遊資源,其開發利用的價值要優於遠離經濟發達區的`資源。

3.旅遊地的接待能力

4.旅遊地的環境容量

高中地理旅遊知識點(二)

1.旅遊資源的含義:對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歷史文化遺產,以及直接用於旅遊目的的人工創造物。既可以是風景的、文物的,也可以是風俗民情的。

2.旅遊資源的內涵:

(1)直接用於欣賞、消遣(不包括服務設施)。(2)能被旅遊業開發利用。(3)能產生經濟、社會、環境效益。

3.旅遊資源的特性:

(1)多樣性

①內容上:既有自然又有人文;既有景觀又有文化;既有古跡又有現代;既有實物又有體驗。

②地域上:不同地域的旅遊資源各具地方特色。

③季節上:同一旅遊資源在不同季節表現出不同的景觀。

④組成上:多要素相互組合。

⑤價值上:美學價值(形式美、朦朧美、色彩美、動態美、聲音美)、藝術欣賞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科學價值、

經濟價值。

(2)獨特性

(3)變異性

(4)觀賞性

高中地理旅遊知識點(三)

1.旅遊資源的兩種基本類型:

(1)自然旅遊資源:自然賦予的,能使人們產生美感的自然環境或物象的組合。

(2)人文旅遊資源:古今人類社會活動、文化、藝術和科學創造的載體和軌跡。

2.我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價值及其保護的重要性。

(1)世界遺產可分為三類: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遺產。

(2)中國已有37處世界遺產(截止到2008年底)。

文化遺產:除教材上長城等24處,新增了2處:開平碉樓、福建土樓(共26處)

自然遺產:九寨溝、黃龍、武陵源、三江並流、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中國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奇觀、江西上

饒三清山(7處)文化與自然遺產:泰山、黃山、峨眉—樂山大佛、武夷山(4處) ---崑曲、

古琴

(4)中國世界遺產的價值:世界遺產本身都有一段漫長的歷史,不僅有它的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還有它的美學價值和經濟價值。

㈦ 幫忙總結一下高中所有的地理知識點。我們學校過不久就要水平測試了。我是理科生,那個不會考難的。我只需

必修1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第二節 氣壓帶和風帶
第三節 常見天氣系統
第四節 全球氣候變化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節 自然界的水循環
第二節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
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第二節 山嶽的形成
第三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
第五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必修2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第一節 人口的數量變化
第二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
第三節 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第一節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第二節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第三節 城市化
第三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農業的區位選擇
第二節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第三節 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第二節 工業地域的形成
第三節 傳統工業區與新工業區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第一節 交通運輸方式的布局
第二節 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一節 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第二節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必修3
第一章 現代旅遊及其作用
第一節 現代旅遊
第二節 現代旅遊對區域發展的意義
第二章 旅遊資源
第一節 旅遊資源的分類與特性
第二節 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
第三節 我國的旅遊資源
第三章 旅遊景觀的欣賞
第一節 旅遊景觀的審美特性
第二節 旅遊景觀欣賞的方法
第三節 中外著名旅遊景觀欣賞
第四章 旅遊開發與保護
第一節 旅遊規則
第二節 旅遊開發中的環境保護
第五章 做一個合格的現代遊客
第一節 設計旅遊活動
第二節 參與旅遊環境保護

這是人教版的所有必修,不知道你是要哪個版本的?希望能幫到你!!

㈧ 高中地理現代旅遊教案教學設計

你正以凌厲的步伐邁進這段特別的歲月中。這是一段青澀而又平淡的日子,每個人都隱身於高考,而平淡之中的張力卻只有真正的勇士才可以破譯。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現代旅遊教案教學設計,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地理現代旅遊教案教學設計一

1.了解旅遊活動的歷史發展過程,現代旅遊的基本要素。

2.理解現代旅遊的基本特點,旅遊活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3.能正確分析旅遊活動組成要素之間的關系。

一、旅遊的發展及現代旅遊的特點

1.旅遊業的概念:旅遊業是聯系旅遊主體(旅遊者)和旅遊客體(旅遊資源)的紐帶,是以旅遊者為對象,為他們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務的綜合性產業。

2.旅遊活動的歷史發展

3.現代旅遊的特點: eq blc{(avs4alco1(旅遊主體的大眾化,旅遊形式的多樣化,旅遊空間的擴大化,旅遊目的的娛樂化))

二、現代旅遊的基本要素

1.現代旅遊的六大基本要素

eq avs4al(2.六要素,的作用) eq blc{(avs4alco1(基本條件:旅遊交通,核心:游,增加旅遊收入的重要途徑:購和娛,必要條件:食和宿))

3.六要素之間的關系: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1.旅行社的出現標志著旅遊活動發展到了現代旅遊階段。(×)

2.旅遊就是為了放鬆,所以現代旅遊的目的都是娛樂、消遣。(×)

3.現代所有旅遊活動都是由現代旅遊六要素構成。(×)

4.旅遊空間擴大化主要是由於( C )

A.旅遊資源的價值不斷提高

B.人類 文化 素質的不斷提高

C.交通運輸業的不斷發展

D.新景點不斷被開發

5.旅遊活動六要素中,增加旅遊業收入的重要途徑是( B )

A.食、宿 B.購、娛

C.行、游 D.食、娛

知識點一 現代旅遊的特點及快速發展的原因

[問題探究]

1.讀教材P2圖1.1,探究下列問題。

(1)圖中數據表明國際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都呈________趨勢。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該圖反映了現代旅遊的什麼特點?

答案:(1)上升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的提高,勞動時間的縮短使大眾出遊成為可能。

(2)該圖說明旅遊活動已成為普通大眾的消費行為,反映了現代旅遊主體的大眾化特點。

2.讀教材P3圖1.2和圖1.3,探究下列問題。

(1)圖1.2體現出現代旅遊的形式為________,圖1.3體現出現代旅遊的形式為________。

(2)兩幅圖體現出現代旅遊__________(特點);實現這一特點的條件是什麼?

答案:(1)鄉村旅遊紅色旅遊

(2)形式的多樣化隨著經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受 教育 程度不斷提高,旅遊者的旅遊需求越來越多。現代旅遊活動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

[ 總結 深化]

1.現代旅遊的特點

2.現代旅遊快速發展的原因

現代旅遊快速發展的原因主要從旅遊者自身條件和社會條件兩方面分析。旅遊者只有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充足的時間及良好的身體條件,才有旅遊慾望。而真正要實現盡興暢快的旅遊目的,還需要良好的社會條件。如安定的環境、便捷的交通和舒適的食宿環境等。這樣旅遊者才能使旅遊願望變成現實。

20世紀50年代,新的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迅速發展,世界局勢也日趨穩定。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安定,使人們外出旅遊的慾望日益增強。交通條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機的出現,使世界各地的距離日益「縮短」。再加上世界各國、各地區對旅遊業的重視,旅遊資源不斷開發,旅遊環境、旅遊服務日趨完善,從而使現代旅遊快速發展。

[對點演練]

太空旅遊業近期取得了重大的進展。2016年4月10日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創立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研發的「龍飛船」成功輸送了一個充氣式太空艙,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後,用作未來的「太空酒店」。據此回答1~2題。

1.太空旅遊的興起,表明()

A.旅遊主體的大眾化

B.旅遊空間的擴大化

C.旅遊方式和內容的多樣化

D.旅遊目的的娛樂化

2.太空旅遊的興起,與下列因素無關的是()

A.科學技術的進步

B.人們求知、探秘和獵奇慾望的增長

C.交通工具的發展

D.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增進友誼

解析:1.B2.D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求知、探秘和獵奇慾望的增長,加之交通工具的發展,使世界各地的距離日趨「縮小」,人類旅遊活動的空間日趨擴大,原來無人類涉足的太空也逐漸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旅遊熱土。

3.讀國際旅遊收入與國際旅遊人次圖,回答下列問題。

(1)讀國際旅遊人次曲線,分析國際遊客的變化趨勢。

(2)國際旅遊收入與國際旅遊人次之間有何關聯性?

(3)國民收入狀況是決定旅遊人次、出遊距離、消費水平的基本條件之一。據此判斷發展中國家發展國際旅遊業應優先發展何種類型的旅遊業。

解析:第(1)(2)題讀圖即可獲取答案。第(3)題,發展中國家由於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應優先發展入境旅遊。

答案:(1)國際遊客逐年上升。

(2)國際旅遊收入和國際旅遊人次成正相關。

(3)發展中國家因經濟收入低,具備旅遊條件的人數少,因此利用發展國際旅遊業的機會,優先發展入境旅遊業,以吸收更多的外匯收入,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知識點二 現代旅遊的基本要素

現代旅遊由食、宿、行、游、購、娛六個基本要素構成,其在旅遊中的地位各不相同,表解如下:

要素 說明 地位 食 這是首要的,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所以一定要吃飽、吃好、吃干凈 「宿」和「食」是人們的基本要求,也是旅遊業必須滿足的基本條件 宿 不要住太貴的飯店,因為出來主要是旅遊,而不是睡覺,所以干凈、舒適即可 行 選擇游覽目的地,一定要注意該處進得去,也出得來 旅遊交通是旅遊活動的基本條件。絕大多數旅遊者必須藉助交通工具,才能實現旅遊的願望 游 一定要同導游配合好,可領略更多樂趣和知識 「游」是旅遊六要素的核心,游覽活動主要依託旅遊景區開展 購 異地他鄉購些物品既有紀念意義,又是樂趣之一 「購」和「娛」是增加旅遊收入的重要途徑 娛 娛樂乃人之常情 [指點迷津]旅遊活動三要素與現代旅遊六要素

旅遊活動三要素是指旅遊者、旅遊資源和旅遊業,現代旅遊六要素是指食、宿、行、游、購、娛,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如下所示:

(1)區別:所站立場不同。

旅遊活動三要素 站在第三者立場說的。主體:旅遊者;客體:旅遊資源;聯系主客體的媒介:旅遊業 現代旅遊六要素 站在第一者立場上說的,是主體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要進行的六項活動 (2)聯系:現代旅遊六要素中的食、宿、行、購、娛是由旅遊業完成的,而游是對旅遊資源的游覽、觀賞,同時購、娛也是旅遊資源功能的一部分。

[對點演練]

2014年5月17日新華網海南頻道消息,2014(第二屆)大學生海南旅遊線路設計大賽暨大學生海南旅遊季活動16日正式啟動。本次大賽 口號 為:愛旅遊,愛生活,我的旅遊,我做主;海南旅遊,創意無限。據此回答1~2題。

1.本次海南旅遊線路設計中,最不可能直接展示的旅遊要素是()

A.食 B.宿 C.行 D.購

2.下列關於現代旅遊六要素及其地位的敘述,正確的是()

A.「游」是旅遊活動的基本條件

B.「食」和「宿」是增加旅遊收入的唯一途徑

C.「購」是旅遊活動的核心

D.旅遊景區的吸引力是「娛」和「購」興旺的基礎

解析:1.D2.D第1題,旅遊線路設計中,最不可能直接展示的旅遊要素是購。第2題,在現代旅遊六要素中,「游」是旅遊活動的核心,其他活動都是圍繞其進行的;「行」是旅遊活動的基本條件,是旅遊活動的開始;「購」「娛」「食」「宿」雖然都能增加旅遊收入,但由於「購」和「娛」涉及面廣,是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

3.結合以下材料,完成問題。

材料四川旅遊指南。

■游記攻略:

·四川游記攻略:最新九寨溝攻略

·四川黑竹溝:神秘失蹤的死亡地帶

·四姑娘山:「東方的阿爾卑斯」

·措普溝:令人神往的天堂

·四川游記攻略:千里獨行九寨溝 ■導游地圖:

·成都市交通地圖

·四川旅遊景點路線地圖

·成都旅遊景點分布示意地圖

·四川省交通地圖

·九寨黃龍旅遊景點導游地圖 ■住宿指南:

·成都天府賓館優惠

·成都市旅遊酒店住宿一覽

·資陽市旅遊酒店住宿一覽·雅安市旅遊酒店住宿一覽

·宜賓市旅遊酒店住宿一覽 ■交通指南:

·成都交通介紹

·成都到四川各景點汽車站

·成都周邊游出行攻略

·樂山交通介紹

·攀枝花旅遊交通概況 ■民風民俗:

·彝族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四]

·彝族火把節的 傳說

·樂山大佛的來歷

·彝族插花節

·潑水迎親和 摔跤 婚禮——彝族婚俗

■美食指南:

·九寨溝的美食

·成都的串串香

·四川小吃——擔擔面

·別具風格的「三合泥」

·峨眉山「好吃街」美食數不勝數 (1)現代旅遊由六大基本要素構成,題乾材料中未直接展示______和______兩個基本要素。

(2)旅遊飯店是向旅遊者提供多種服務的多功能場所,不僅能滿足人們在旅遊活動中「宿」和「食」的要求,還可以使人們享受到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樂趣。

(3)以下對旅遊中「食」和「宿」的建議科學正確的是(多選)()

A.外出旅遊盡量不要錯過品嘗當地的特色食品

B.注意飲食、飲水衛生,忌暴飲、暴食

C.如有條件,出遊前可委託信譽好的旅行社代訂房間

D.旅遊中以「游」為主,應盡量節省住宿開支,旅店能睡就行

(4)山東省某中學的學生李明計劃在2016年暑假期間獨自到四川九寨溝遊玩,他想盡可能地欣賞旅遊途中的美麗景色,請為其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

A.飛機 B.公共汽車

C.磁懸浮列車 D.輪船

解析:解答本題應抓住以下關鍵點:(1)現代旅遊由食、宿、行、游、購、娛六個基本要素構成。(2)「游」是旅遊六要素的核心,旅遊飯店是能夠為旅遊者提供多種服務的多功能場所;旅遊交通是旅遊活動的基本條件。

答案:(1)購娛(2)購娛

(3)ABC(4)B

高中地理現代旅遊教案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了解旅遊者的興趣、 愛好 和性格特點以及旅遊者的經濟承受能力、閑暇時間等因素對其選擇旅遊目的地、旅遊線路等的影響。

2.學會從多種 渠道 收集旅遊地的信息,包括旅遊地的資源特色、時空可達性、旅遊接待設施和條件及旅遊費用等。

3.了解普通旅遊者在選擇不同的旅遊目的地和旅遊線路時,所遵循的一般性原則。

4.應用自己已掌握的自然地理知識,分析地形、氣候、水文等條件對旅遊安全的影響,並了解應該採取的安全防範 措施 。

教學重難點

重點:設計旅遊活動的影響因素、遵循的原則以及如何保障旅遊安全

難點:選擇不同旅遊地和旅遊線路時所遵循的一般原則

教具准備:各種圖片、圖表

教學 方法 :探究討論法與聯系實際法相結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了解旅遊者的出遊願望和能力

(一)旅遊者的主觀願望

從主觀上來說,個人的興趣(旅遊動機)和愛好(旅遊偏好)不同,對旅遊目的地、旅遊線路、旅遊內容等的選擇都會不同。

1.旅遊動機——是直接推動和指導人們進行旅遊活動的內在原因或動力。

圖5、1 旅遊者的旅遊動機

從圖中可以看出,人們的旅遊動機非常豐富和復雜,如觀光、考察和研究、會議和商務活動、宗教朝拜、療養和健身、學習、娛樂、探親訪友、購物等。每個人的旅遊動機受到個人知識、 經驗 、內心印象以及各種信息(大眾媒介的宣傳 廣告 、口碑等)的強烈影響。同一個旅遊者,在不同的時間和條件下,其旅遊動機也會發生變化。旅遊動機還會隨著旅遊地交通條件的變化、人文環境的變化,以及不斷變化的信息、旅遊價格等而不斷更新。

通過讀圖,了解以下知識:人們的旅遊動機非常豐富和復雜,主要有:消遣娛樂、追新求奇、考察研究、會議、商務活動、宗教膜拜、療養健身、學習、探親訪友、購物觀光等。

討論:(1)旅遊動機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2)同一個旅遊者的旅遊動機在不同的時間和條件下是否會發生變化?

點撥:(1)每個人的旅遊動機受到個人知識、經驗、內心印象以及各種信息(大眾媒介的宣傳廣告、口碑等)的強烈影響。

(2)同一個旅遊者,在不同的時間和條件下,其旅遊動機也會發生變化。旅遊動機還會隨著旅遊地交通條件的變化、人文環境的變化,以及不斷變化的信息、旅遊價格等而不斷更新。

旅遊偏好

因為性別、年齡、心理、興趣、職業、經濟收入、文化程度、社會地位、家庭結構、常住地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等方面的不同,而喜歡不同形式和內容的旅遊活動,因而對旅遊線路的選擇也有差異,這就是旅遊偏好。

圖5.2 西安碑林和華山的遊客文化

圖文資料顯示: 不同的旅遊地其旅遊活動內容存在明顯的差異,人們的文化程度不同會有不同的旅遊偏好,並影響人們選擇了不同類型的旅遊地。西安碑林和華山相距不遠,前者是歷史文化景觀,後者是山地景觀。二者相比,碑林遊客的文化程度高於華山遊客。當然這種文化程度對旅遊地選擇影響也是相對的。

思考

1.讀圖5-2, 說說 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對旅遊活動的偏好有什麼不同?

點撥:具有較高學歷的人,一般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較強的求知慾,因而樂於參加入文內涵比較豐富的旅遊活動,如游覽西安碑林;學歷較低的人,一般相對比較喜歡健康歡樂的旅遊活動,以娛樂和消遣為主要目的,因而傾向選擇山地自然景點,如游覽華山。但是這種差異不是絕對的。

2.比較一下父母與自己喜歡的旅遊活動有沒有區別?為什麼?

點撥:一般來說,父母作為成年人,比較沉著老練,活動量相對比青年人小,喜歡到清靜幽雅的地方去旅遊;孩子則活潑好動,體力充沛,對新鮮事物好奇心較強,對新奇的地方比較感興趣。

3.列舉出三個你最想去的地方,並談談你的理由。

點撥:各人的選擇雖然不同,但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各自的興趣、愛好、知識經驗、內心印象,以及各種信息進行原因分析。

(二)旅遊者的客觀條件

1.遊客的經濟承受能力

遊客自己的經濟收入以及遊客自己願意支付的旅遊費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旅遊者選擇去什麼地方旅遊,以及旅遊時間的長短和旅遊過程中的消費水平的高低。

2.閑暇時間

是否能夠出門旅遊還依賴於人們閑暇時間的多少。一般而言,旅遊者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越多,出遊時間就越長。但人們閑暇時間的分布會影響旅遊目的地的淡季與旺季分布,又反過來影響旅遊者的出遊選擇。

活動

設計一份調查問卷,對社區居民的旅遊動機、旅遊偏好、經濟能力等進行調查,並對調查結果進行簡要分析。

高中地理現代旅遊教案教學設計三

教學目標:

1.了解旅遊活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現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了解現代旅遊發展的特點,認識現代旅遊的基本要素。

教學重難點:

重點:現代旅遊的主要特點和基本要素

難點:現代旅遊的主要特點。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旅遊的發展及現代旅遊的特點

1.旅遊活動的歷史發展

旅遊活動自古就有。根據旅遊活動的歷史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古代旅遊、近代旅遊和現代旅遊。

(1)古代旅遊:

時間:1840年以前

特點:只局限於一定社會階層的少數人,事務性出遊占絕大多數,出遊的距離較短,沒有出現提供旅遊專業化服務的企業。

(2)近代旅遊:

時間:1840年~1950年

標志:1841年,英國首次出現以盈利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專門化旅遊服務,隨後誕生了旅行社

特點:仍是高消費活動,普及程度、活動范圍和規模仍然有限,沒有形成完整的旅遊產業結構。

(3)現代旅遊:

時間:1950年以後

發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

原因: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迅速發展,世界局勢也日趨穩定,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安定,使人們外出旅遊的慾望日益增強。②交通條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機的出現,使世界各地的距離日益「縮短」。

2.現代旅遊的特點

(1)旅遊主體的大眾化

圖1.1國際旅遊人數及收入的增長通過讀圖,了解到:

國際旅遊人數及收入呈快速增長的趨勢,反映了旅遊逐漸成為大眾化的消費活動。據世界旅遊組織的統計,全球旅遊人數每年多達30億人次。

思考

1.作為一名旅遊者,應具備哪些基本條件?

點撥:旅遊者的基本條件:閑暇時間、經濟條件(即金錢)、動機(即旅遊慾望)。

2.旅遊主體的大眾化說明了什麼問題?

點撥:旅遊主體的大眾化說明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廣大人民的經濟收入提高,勞動時間縮短使閑暇時間延長,為外出旅遊提供了金錢和時間的保證。此外,隨著競爭的激烈化,人們逐漸進入了節奏快、強度高、風險大的工作狀態。在這種背景下,大眾對旅遊休閑的需要也隨之提高。

(2)旅遊形式的多樣化

常見形式:觀光旅遊、度假旅遊、商務旅遊和文化旅遊等。

新出現的特種旅遊形式:農業旅遊、紅色旅遊、尋根旅遊等。

圖1.2 農村果園採摘

圖1.2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農業旅遊的真實寫照。農業旅遊又稱觀光農業,是農業與旅遊業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新型的交叉行業。

圖1.3 革命聖地——延安

圖1.3是革命聖地——延安的遠景。

閱讀形形色色的現代旅遊

通過閱讀材料,了解了其他國家的一些特色旅遊形式,進一步理解旅遊形式的多樣化。

思考

1.你還知道哪些旅遊項目?選擇其中之一向全班介紹。

點撥: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列舉出不同的旅遊項目。有人把現代旅遊細化為觀光旅遊、休閑旅遊、度假旅遊、購物旅遊、商務旅遊、美食旅遊、文化旅遊、生態旅遊、宗教旅遊、民俗旅遊、體育旅遊、健身旅遊、公務旅遊、修學旅遊、科研旅遊等。

2.發揮你的 想像力 ,策劃設計一些新的旅遊項目。

點撥:建議把學生設計的旅遊項目在全班范圍內進行展示和交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旅遊空間的擴大化

旅遊空間的擴大化既包括范圍的擴大(如極地地區),也包括覆蓋面的擴大(如鄉村地區)。每個地方都可能成為旅遊地。

(4)旅遊目的的娛樂化

旅遊目的的娛樂、消遣,既是現代旅遊的一大特點,又是旅遊發展的一大原動力。

思考為什麼娛樂、消遣成為現代旅遊發展的一大原動力?

點撥: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使娛樂性、消遣性的旅遊占絕對優勢,據統計,在全部的現代旅遊中,以娛樂、消遣為目的的旅遊佔75%。

第2課時

二、現代旅遊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購、娛

圖1.4現代旅遊六要素通過讀圖,了解到:

現代旅遊由食、住、行、游、購、娛六個基本要素構成的。一次完整的旅遊活動,一般包括品嘗旅遊目的地的餐飲、住宿當地的賓館飯店、乘坐交通工具、游覽景區、購買旅遊商品、進行娛樂活動。

自主學習問題設計:

1.旅遊六要素中,旅遊活動的基本條件是什麼?為什麼?

點撥:在旅遊六要素中,旅遊交通是旅遊活動的基本條件。人們外出旅行,首先必須實現從常住地向旅遊目的地的空間轉移,這就是旅行。除近距離的游覽或少數具有特殊意義的徒步旅行外,絕大多數的旅遊者都必須藉助交通工具,才能實現旅遊的願望。

2.旅遊六要素的「核心」是什麼?

點撥:「游」是旅遊六要素的核心,游覽活動主要依託旅遊景區開展。

3.旅遊六要素之間有何關系?

點撥:旅遊六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

案例①

通過案例①的學習,進一步了解旅遊六要素之間的關系。

香港的旅遊特色在「購」,而購物旅遊又進一步促進了其他要素的發展。據統計,每年進入香港的國際旅遊者中有60%左右的人是為了購物,其購物費用也佔全部旅遊費用支出的60%左右,使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成為世界的「購物天堂」。

思考:

1.從旅遊六要素的角度看,香港的「購」是如何促進旅遊業發展的?

點撥:到香港購物是許多遊客來港旅遊的主要動機。「購」是香港旅遊六要素的核心,促進了整個旅遊業的發展。

2.香港的地理位置和自由港的地位,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條件?

點撥:香港是自由港,商品來自世界各地,由於大部分商品不收關稅,香港的商品價格就相應較低。此外,這里每年都有許多換季大減價的促銷活動,能為遊客提供真正的實惠。香港店鋪中銷售著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貨品,而且大部分服務行業的從業人員都受過專業訓練,態度殷勤友善,以客為先。購物成為香港吸引遊客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旅遊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板書設計

§1 現代旅遊

一、旅遊的發展及現代旅遊的特點

1.旅遊活動的歷史發展

(1)古代旅遊

(2)近代旅遊

(3)現代旅遊

2.現代旅遊的特點

(1)旅遊主體的大眾化

(2)旅遊形式的多樣化

(3)旅遊空間的擴大化

(4)旅遊目的的娛樂化

二、現代旅遊的基本要素

行:旅遊交通是旅遊活動的基本條件

住:



高中地理現代旅遊教案教學設計相關 文章 :

★ 有關高三政治教學設計

㈨ 高二旅遊地理優秀教案

優秀的教案可以提供給教師最標準的課堂流程和教學方法。下面是我為您帶來的高二旅遊地理優秀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旅遊地理優秀教案:現代旅遊對區域發展的意義1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辯證地看待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作用和負面影響。

教學重點: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作用。

教具准備:自製圖表、圖片等

教學方法:導思——點撥、啟發式教學

一、拉動經濟發展

旅遊業被稱為「朝陽產業」。從世界范圍來看,旅遊業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產業之一,並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

(1)發展國際旅遊,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

說明:

①國際旅遊是指跨越國家或地區的旅遊活動。發展國際旅遊可利用旅遊資源和旅遊設施,通過旅遊服務而獲取外匯。

②世界上許多國家,如西班牙、瑞士、奧地利、泰國等,都將旅遊創匯作為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

③我國旅遊外匯收入呈逐年上升趨勢。

改革開放後,我國入境旅遊蓬勃發展,旅遊的發展給國家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我國旅遊外匯收入呈逐年上升趨勢。

(2)發展國內旅遊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

國內旅遊作為一項消費活動,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部分消費資金(貨幣)回籠到國家手中,既能減輕商品市場的壓力,又能刺激旅遊者新的需要,促進生產的發展。

旅遊已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和奢侈品,而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說明:旅遊業的發展是建立在物質資料生產和發展的基礎之上。同時,旅遊業的發展又為相關行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能直接或間接帶動交通運輸、商業服務、建築、郵電、金融、房地產、外貿、輕紡、旅遊紀念品等產業的發展。因此,旅遊業是「一業依百業…一業帶百業」的行業。

思考舉例說明旅遊業與其他行業之間「一業依百業…一業帶百業」的關系。

點撥:旅遊業是綜合性和關聯性很強的產業。首先,旅遊業的發展需要依靠其他行業的發展,例如沒有完善的交通運輸網就不能有蓬勃發展的旅遊業;其次,旅遊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其他行業的發展,例如旅遊業帶動了交通運輸業、餐飲等服務業、商業的發展,賓館飯店的修建等。

(4)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說明:特別是一些經濟落後、發展工業難度大但旅遊資源豐富、具備發展旅遊業條件的地區,就可以大力發展旅遊業,發揮旅遊業的關聯帶動作用,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閱讀

通過讀圖,了解以下知識:

旅遊扶貧是我國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具有豐富旅遊資源的貧困地區進行旅遊開發,是使這些地區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對促進這些經濟落後區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活動

活動提示:

①根據學生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性格,自由組合分組。

②各組在中西部范圍內確定自己感興趣的旅遊目的地,通過新聞媒介、網路、書籍等,分頭收集有關旅遊地與當地經濟發展的相關信息。

③小組信息匯總,進行組內討論。

④小組在全班進行匯報交流。

注意:由於旅遊需求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其中有些因素不是本國本地區所能夠控制的。因此,過分依賴旅遊業會給國民經濟帶來不穩定因素。

探究活動:旅遊業的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區域經濟的穩定。旅遊業對外界的影響相當敏感,想一想那些因素會直接影響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

提示:疫情爆發、政治風雲的變幻、自然災害的突發,以及社會治安、經濟形式、交通條件等因素都直接影響著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

二、促進社會文化繁榮

(1)促進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說明:通過旅遊,能夠增長見識、陶冶情操。通過旅遊,旅遊者可提高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並進一步對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影響。

(2)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說明: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還是綜合性和關聯性很強的產業。旅遊業的發展可以提供許多直接和間接的就業機會。我國目前的就業壓力較大,發展旅遊業是緩解此壓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3)促進文化交流

現代旅遊的發展,使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從而消除了一些社會、民族偏見,促進了相互了解。

北京的「胡同游」使無數外國旅遊者體驗了京城平民百姓的生活,了解了胡同文化。通過交流,既促進了民族文化精華的提煉,使民族文化更具有特色和吸引力,也促進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

案例②雲南的文化特色旅遊

通過案例學習,讓我們認識到:發展旅遊應提煉民族文化的精華,使民族文化更具吸引力,也使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逐漸整合。發展文化特色旅遊可以說是雲南省旅遊的重中之重。

雲南的部分文化特色旅遊項目目已經突破了國別、種族和傳統的界限,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逐漸整合。特色文化是一種旅遊資源,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旅遊業必須要發掘本地區、本民族具有特色的文化,促進民族文化的振興和廣大。

思考

1.雲南省發展文化特色旅遊的最有利的條件是什麼?

點撥:雲南省生活著26個民族,各民族人民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創造了各自特色鮮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這正是雲南省發展文化特色旅遊的最有利的條件。

2.你在旅遊中感受到哪些不同的文化?舉例說明。

提示: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實踐,從個人感受出發,充分討論。文化的概念比較抽象,建議教師從文化的物質形式和物質載體等方面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旅遊中能感受到的世界各地不同的建築風格、服飾飲食、歌舞繪畫、節日慶典、風俗習慣等都是文化差異所造成的。

探究活動:旅遊業的發展對旅遊接待地的社會文化環境有沒有不利的影響?如果有,請舉例說明。

提示:旅遊者的大量涌人,致使交通、商店、公共娛樂場所變得擁擠不堪,給當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便。一些當地的民俗、節慶、宗教活動作為吸引遊客的項目來開發,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傳統文化價值。

三、影響區域環境

說明:環境是旅遊業的基礎,旅遊對環境保護具有促進作用。世界上很多國家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都很重視對旅遊資源和環境的保護,以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旅遊業的發展對環境也有消極作用,如果旅遊與環境的關系不處理好,環境也會朝著惡化的方向發展。

10對比顯示古建築修復前後景觀的變化,說明旅遊業的發展有利於文物古跡和古建築的保護。

2.舉例說明旅遊對環境的消極作用。

提示:旅遊對環境的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由於對旅遊資源開發建設不當或失誤,使生態環境惡化;由於大量遊客的湧入,排放的各類廢棄物超過了環境自凈能力而造成環境污染;由於大量遊客的接觸或不文明行為引起的對風景、文物的破壞等。

板書設計

現代旅遊對區域發展的意義

一、拉動經濟發展

(1)發展國際旅遊,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

(2)發展國內旅遊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

(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4)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二、促進社會文化繁榮

(1)促進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3)促進文化交流。

三、影響區域環境

高二旅遊地理優秀教案:中外著名旅遊景觀欣賞2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外著名景區的景觀特徵,學會從地理角度分析其特點與成因。

2.理解景觀與自然和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

3.通過對景觀的自然成因和人文成因的理解,學會從外觀結構和形成原因兩方面欣賞旅遊景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各景區的景觀特徵及形成原因

難點:各景區的形成原因

教具准備:風景圖片、自製圖片等

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對比分析法與啟發教學法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黃山風景名勝區

通過黃山景區示意圖介紹黃山風景區的主要景點及其位置。

1.位置:黃山風景區位於我國安徽省南部。

2.景觀特徵:黃山有四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集國內眾多名山風光之大成。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決議,正式將黃山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3.黃山自然景觀的成因:黃山由花崗岩構成,其花崗岩體垂直節理發育充分,是我國花崗岩地貌中的傑出代表。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黃山的地質地貌景觀。

(1)奇松

黃山「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松和石相互依存而形成絕妙佳境。

探究活動:分析黃山松之奇與哪些生存環境特點有關?

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掌握以下知識:

黃山松是黃山特有的樹種,生長在黃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懸崖峭壁的生存條件和植物向陽的特性,加之黃山山谷風大的影響,促使黃山松枝幹虯生,樹冠扁平。

(2)怪石

怪石成因:首先是黃山由花崗岩構成,花崗岩岩體堅硬,但垂直節理發育,表面易發生球狀風化;其次是旅遊者的觀賞角度和站位的不同,使之步移景異,妙趣橫生。

(3)雲海

黃山雲海的動態美、朦朧美,呈現出一種天地交融、渾然一體、虛無縹緲的景象。奇峰怪石和古松隱現在雲海之中構成了一幅朦朧美的畫卷,美在天邊、美在眼前。

探究活動:分析黃山多雲海的形成原因。

點撥:黃山雲霧多的原因是由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的。黃山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濕度大,水汽多,容易成雲致霧。此外,峰頂和谷底、向陽處和背陰處溫差大,水分蒸發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風的影響,黃山的雲霧變幻詭譎。

(4)溫泉

黃山溫泉成因:黃山的花崗岩體龐大,深厚且斷層發育,節理發育使地下熱能沿斷裂處釋放,當地表水下滲受熱,或是地下水與地下熾熱的岩體相接觸,就變成地下熱水或蒸汽。地下熱水沿著斷層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溫泉。

歸納:黃山四絕

黃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礎上,通過外力的風化和侵蝕作用而形成的。 雲海 「黃山自古雲成海」,黃山雲海縹緲,瑰麗壯觀,氣象萬千。黃山一年之中有250多天有雲霧,有「十日九雲煙」「山色去來雲」之說。 黃山雲霧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的。黃山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濕度大,水汽多,容易成雲致霧。此外,峰頂和谷底、向陽處和背陰處溫差大,水分蒸發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風的影響,黃山的雲霧變幻詭譎。 溫泉 與諸多名山相比,黃山因有溫泉而備受遊人青睞,因此有「五嶽若與黃山並,猶欠靈砂一道泉」之說。 黃山溫泉終年噴涌,水潔明凈,可飲可浴。溫泉的熱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當地表水下滲受熱,或是地下水與地下熾熱的岩體相接觸,就變成地下熱水或蒸汽。地下熱水沿著斷層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溫泉。

二、澳大利亞大堡礁風景區

1.概況

大堡礁是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島礁的總稱。大堡礁縱向分布在離岸1 6~240千米的珊瑚海上,斷續綿延2 000餘千米。礁區覆蓋著澳大利亞大陸架大約35萬平方千米的面積,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⑴位置、分布

①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東北部海岸外。

②大堡礁海域處於熱帶的緯度位置,溫暖的淺海環境適合珊瑚蟲繁衍。

⑵成因

形成條件 海域環境 水溫高達2l℃~38℃,且垂直變化和季節變化較小 鹽度平均3.5% 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較平靜 海水淺,陽光充足 地質環境 地殼緩慢沉積,珊瑚蟲骨骼堆積

總結:大堡礁的成因:

①處於熱帶的緯度位置,溫暖的淺海環境適合珊瑚蟲繁衍。

②隨島嶼下沉逐漸形成。

3.大堡礁豐富的旅遊資源

(1)海底世界

①大堡礁海域是個色彩斑斕的世界。

②從大堡礁形成的水域環境和地質環境可知,大堡礁有的分布在水面以下,有的露出水面,但大多數是分布在水面以下很淺的部位。

③欣賞水下景觀,只有近距離的觀賞才能達到欣賞的目的。

大堡礁海區水下有著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其鮮艷靚麗的色彩足以與珊瑚相媲美。

(2)熱帶風光的大陸島嶼和土著部落文化

思考我國海南島附近的南海屬於熱帶海區,海中也有珊瑚礁分布。如果有人想在那裡建立一個珊瑚礁主題公園,你認為可行嗎?

點撥:學生可以認為「可行」或「不可行」,只要學生能夠說出理由就行。

背景材料:海南島的三亞大東海——亞龍灣是海南著名的海灘之一,這里屬典型的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平均氣溫25.5℃,海水能見度10米以上,海底珊瑚礁保存十分完好,生活著眾多形態各異、色彩繽紛的熱帶魚種,屬國家級珊瑚礁重點保護區。在亞龍灣的西島,建有我國第一個以貝殼為主題的展覽館,展廳中展出了世界四大洋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珍奇貝殼和珊瑚。

三、中國雲南的元陽梯田景區

1.地理位置:

掌握:元陽縣位於我國雲南省南部,與雲南省省會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陽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通過圖片展示元陽的美麗和梯田的壯觀,雲南的元陽梯田景觀是居住地風景文化的典型例子。這是近千年來世代居住在這里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結晶,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探究活動:根據圖文資料,說明元陽修建梯田的地理背景。

(提示:元陽修建梯田與生存需要、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條件、水源條件等密切相關。)

說明:首先,地理條件使元陽建梯田成為可能,說明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次,根據地理條件修建梯田,說明在人地關系中,人是具有主觀的一面,需對自然條件進行改造,但改造活動要符合自然規律;第三梯田景觀是人地和諧發展的產物。

3.元陽的梯田景觀——不同的季節,景觀不同。

初春——流水飛濺,恰似一條條從天而降的銀鏈;

三四月——宛如一塊塊綠色的地毯 不同的季節,景觀不同 要把握觀賞時機

夏末初秋——一片金黃

冬天——如一面光亮的鏡子,映照著藍天白雲

思考雲南元陽梯田四季景色怎樣反映了水稻生產的過程?

點撥:反映了播種、生長、收割的生產過程。

四、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古城區

城市建築景觀往往可以反映一個城市的發展過程,是城市歷史的記錄。巴黎的塞納河沿岸景色優美,古老的塞納河孕育了不可勝數的古跡,1991年巴黎的塞納河沿岸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2 000年以前的巴黎只是塞納河上西岱島和附近幾個小島上的漁村,後來逐漸擴大,到3世紀開始有了巴黎這個名字。

2.巴黎的建築藝術和名勝古跡

圖文結合介紹巴黎塞納河畔著名景點的位置及有關情況,重點掌握以下內容:

①艾菲爾鐵塔是巴黎的象徵。盧浮宮原為宮殿群建築,以收藏古典繪畫和雕刻聞名。1793年改為國立美術博物館。巴黎聖母院教堂為一典型的哥特式建築。

②塞納河畔右岸有戴高樂廣場、愛麗舍宮、盧浮宮等名勝;左岸有著名的艾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則建在西岱島上。

思考為什麼巴黎的古建築多沿塞納河兩岸分布?(提示:從當時歷史條件下的交通運輸、建築材料等方面考慮)

點撥:塞納河水位多年穩定,少有洪澇災害,全年不結冰,有利於航行。最早建成並保留到現在的巴黎聖母院就建在西岱島上。從12世紀起,隨著城市的擴大,城市建築從島上逐漸沿塞納河兩岸發展,城市規劃和建設就十分重視和珍惜傳統文化,同時也積極適應經濟和社會生活發展的需求,力求保持城市面貌的統一與和諧。從城市布局格局看,體現出沿河布局的特點。

探究討論活動:從地理的角度,從防禦、交通運輸、水源供給、環境等方面,分析塞納河對巴黎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點撥:巴黎最早是建在塞納河中的一個小島上,塞納河為其提供了天然的防禦屏障;塞納河水位多年穩定,洪澇較少,全年不結冰,城市沿河布局,塞納河為其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並且為城市提供豐富的用水。

活動查找世界上著名旅遊景區的相關資料(中外各一例),說明其景觀特徵,並從地理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

點撥:以維多利亞瀑布和桂林山水為例說明:

維多利亞瀑布實際上是一個瀑布群,這個瀑布約1800米寬,年平均徑流量達每秒1400多立方米,在雨季可達I 5000多立方米。這里谷深水急,萬雷轟鳴,驚天動地,激起層層水霧,巨響和飛霧可遠及15千米之外,時而出現的彩虹隨瀑布此起彼伏,人們到此恍若置身於仙境。

桂林山體為沉積岩構成,分布廣泛的可溶性岩石石灰岩被水溶蝕,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奇特的景觀。地上部分的岩溶風景有:峰叢、峰林、孤峰和天生橋;地下岩溶風景有地下溶洞,洞內有由化學淀積作用而形成的石鍾乳和石筍。

板書設計

第三節 中外著名旅遊景觀欣賞

一、黃山風景名勝區

1、位置

2、景觀特徵

3、成因

二、澳大利亞大堡礁風景區

1、概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3、大堡礁豐富的旅遊資源

三、中國雲南的元陽梯田景區

1、地理位置:

2、元陽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3、元陽的梯田景觀

四、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古城區

1、發展歷史:

2、巴黎的建築藝術和名勝古跡

㈩ 高中地理說課稿

高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合集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准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問題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課文以河南省焦作市為例講述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思路與方法。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本節課作為本章知識的總結與升華,具有概括性、綜合性等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理想材料。

知識目標:以焦作市為例,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一般理論和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相關案例的學習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學會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相關地理信息應用的能力。

德育目標: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地理問題,積極改造自己的地理觀、世界觀,用辨證發展的眼光正視事物的當前狀態。

教學重點:以焦作市為例,綜合分析其地理環境要素,掌握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相關理論和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教材案例,分析其他不同類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之路,並利用相關理論和方法給出合理化建議。

二、說教法

講述法、對照法

多媒體電腦

三、說學法

本節課作為問題研究的內容,是整章知識的升華,將零碎的知識點和地理思想融匯在一個例子中。對於學生來說主要考查其對本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積累程度。首先,綜合分析一地的地理概況需要學生對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夠在相關資料中提取必要的素材。除此以外還要學會讀圖,在地圖中把握基本的地理概況。然後,根據資源枯竭型城市所具備的潛在優勢,在考量綜合地理區位的情況下做出評估,對其經濟轉型給出合理化建議。學習本節內容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辨證發展的眼光對待事物的當前狀態。

四、說過程

作為問題研究課程,本節課首先具有一定高度,需要學生對前面所學內容掌握較為良好。在導入之前有必要對前三節的主要知識點進行回顧:主要針對「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工業集聚、分散的好處」、「傳統工業區的改造治理以及新工業區的特徵及發展條件」等三個問題提出疑問,幫助學生理清本章重點、難點及教學思路。具體的導入過程相對簡單,只需介紹一下我國的工礦城市發展現狀即可,期間如有必要可以簡單復習一下我國的礦產資源分布狀況。

課文主要講述的是煤城焦作的經濟轉型,因而首先需要對焦作給予必要的介紹。教材中的材料1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狀況,材料2主要介紹了焦作市的產業優勢。通過兩段材料的閱讀,引導學生採集重要的地理要素,比如焦作的能源基地地位,擁有煤、耐火黏土、鋁礬土等礦藏,公路、鐵路交通便利,旅遊資源優良豐富,農業基礎條件良好等等。這樣做化繁為簡,有利於宏觀上把握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日後學生處理相關地理資料的重要方法,當然這種篩選能力的養成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練習加以配合。對於本節課的教學可以適當安排學生搜集其他必要的資料,以期增加視野寬度和調節課堂氣氛。另外,通過地圖獲取必要的地理信息仍舊是地理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比如焦作市的絕對地理位置、相對地理位置、氣候、地形、礦產、交通狀況等等都是可以通過對相關地圖的判讀加以獲取的。

分析過焦作市的地理概況和產業優勢後,就需要針對由於資源枯竭所帶來的問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既然是談經濟轉型,就應該將話題的范圍明確在這一領域內。通過材料3的相關內容,我們了解到焦作市需要在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增強綜合競爭力等三個整改方針上下功夫。因而引導學生針對優勢與不足提出建議,以三個整改方針為基準,衡量建議的可行性是鍛煉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途徑。在此我將教會學生的是解決問題方法而非案例的內容,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接下來針對學生的建議和教材資料分析所羅列的10點整改思路,由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看法,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討論,進而確定經濟轉型建議的具體方案。最後注意將建議與產業優勢相對照,看建議是否都是圍繞著產業優勢而提出的,這樣做會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建議和優勢的對應關系,將不難找出此類問題的解題思路。

最後我將在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再選取一相似案例,給出必要資料,引導學生解答,以期加深其對相關知識的印象。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2.4全球性大氣環流》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第二單元第四節,適用於高中一年級學生使用。整個說課共分四個部分。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地位和作用:本單元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這一主線。前幾節介紹了大氣的組成、大氣的垂直分布、大氣運動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本節課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氣的整體運動原理及其產生的重要意義,並為以後學習世界氣候類型、自然帶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身心發育趨於成熟,知識面廣,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故教學過程以啟迪學生思維為核心,以學生主動參與為標志,在自主學習方式下,進行有效教學。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三圈環流的形成和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

2.難點:三維空間中的風的方向。

3.重點、難點確立依據:

確立三圈環流的形成為重點的依據是三圈環流是全球氣壓帶、風帶形成的基礎,也是世界氣候形成的基礎;確立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為重點的依據是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是季風環流和世界氣候形成的基礎。

確立三維空間中的風的方向為難點的依據是學生缺乏空間想像力,難以建立一個三維空間模式,更難在三維空間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風向。

(四)教材處理:

本節課為了充分體現探究的全過程,先提醒學生緊緊抓住以前學過的大氣運動的形成過程,將前後知識緊密聯系起來;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環流的形成,增加了一個內容——即單圈環流的形成;另外將教材的知識體系分解為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和季風環流四部分。

二、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掌握氣壓帶與風帶的形成以及移動規律。

2.過程與方法

①實踐能力:能正確繪制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示意圖;

②讀圖分析能力:能運用圖示來正確分析和解釋氣壓帶、風帶的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樹立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觀,認識到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4.確立依據: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1.確立依據: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施教之初,在於得法。所以要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應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由於本節難點多,而且較為抽象,如果應用傳統教學,不太便利,所以運用了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由於本節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運用各種地理原理示意圖或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由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培養,最終做到兩種思維的結合。

2.方法和手段:

①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根據課文來分析、歸納、比較三圈環流的形成;

②藉助多媒體動畫,採用設問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

3.目的:使用多媒體動畫,將教材靜態信息加工成動態信息,化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以生動直觀的畫面給學生留下了鮮明、深刻的印象。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其強烈的求知慾,為攻破難點打下基礎。

四、教學過程

(引課,教師展示多媒體動畫)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從全球看獲取太陽輻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區各是哪裡?

(教師展示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區獲熱最多,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如何運動?極地附近地區終年或熱較少,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如何運動?這種垂直運動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如果不考慮地表起伏和海陸分布,只考慮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大氣運動的結果如何?三圈環流的作用是什麼?

(板書)一、三圈環流

1.成因

2.單圈環流的形成

3.三圈環流的形成

4.三圈環流的作用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三圈環流示意圖多媒體動畫或思考)赤道地區空氣上升,兩極地區空氣下沉,導致近地面的氣壓如何變化?副熱帶地區空氣下沉,副極地地區冷暖空氣相遇,暖空氣上升,導致近地面氣壓如何變化?比較赤道低壓帶和副極地低壓帶成因上的差異?比較副熱帶高壓帶和極地高壓帶在成因上的差異?由於近地面高低氣壓的分布極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響,會導致空氣在水平方向如何運動?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是否不會改變?氣壓帶和風帶各有什麼性質?

(板書)二、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的分布及成因的差異

2.風帶的分布規律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一、七月氣壓分布圖,或黑板上繪制的板圖或多媒體動畫)以亞歐大陸為例,冬季大陸是一個冷源,形成了高壓中心,切斷了哪個氣壓帶?夏季大陸是一個熱源,形成低壓中心,切斷了哪個氣壓帶?這樣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形成不同的高、低氣壓中心,這些高、低氣壓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稱是什麼?

(板書)三、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海陸熱力差異對南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的不同影響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陸地和海洋氣壓中心名稱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亞洲季風是一圖或多媒體動畫思考)由於在北半球大陸和海洋之間形成不同的高低氣壓中心,因此不同季節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大氣水平運動的特點是什麼?東亞和南亞的冬、夏季風其成因有什麼差異?冬夏季風的特點是什麼?影響范圍有多大?

(探究活動)題目:為什麼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而與之緯度相近的撒哈拉地區卻是沙漠廣布?

分析:本探究活動可以在課內使用(最好放在已經講授了全球大氣環流還沒有講季風環流時進行。這樣可以引入季風環流的教學。本探究活動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理想的全球大氣環流模式實際上還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如海陸分布和風帶、氣壓帶的季節移動。

(板書)四、季風環流

1.季風環流的成因

2.東亞和南亞冬、夏季風的特點及其影響范圍

五。板書設計

第四節 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三圈環流

1.成因

2.單圈環流的形成

3 三圈環流的形成

4.三圈環流的作用

二、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的分布及成因的差異

2.風帶的分布規律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三、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海陸熱力差異對南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的不同影響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陸地和海洋氣壓中心名稱

四、季風環流

1.季風環流的成因

2.東亞和南亞冬、夏季風的特點及其影響范圍

六。教學反思:

新課程強調師生共同參與課堂建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成為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而讓學生成為探究者、發現者,從而使創新的思想在他們身上得以閃光。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節課源於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問題研究,該節課主要是要求同學們能夠對於前面知識的運用,能夠結合所學分析住房應考慮的因素,城市化過程中發生的負效應,對於城市化我們應該如何冷靜的分析面對,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知識目標:購房影響因素;

理解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的含義及特點,能夠分析材料現象。

能力目標:能夠分析自身因素,及社會環境等因素,合理地選擇住房

情感目標:樹立對於城市化應有的情感態度,結合自身不要隨意的判斷一件事物的好壞。

如何綜合各方面因素合理地選擇住房

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二、說教法

小組探討、調查研究、對比歸納

課本資料、多媒體

三、說學法

1、利用課前小組探究形式對所學問題進行相關調查,培養學生深入生活交際表達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2、通過對比總結得出結論,提高學生分析概括能力,抓住事物本質特徵解決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學習

課前我讓同學們調查分析了住房選擇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同學們的成果,總結出購房的原則性問題,合理地指導我們購房。

◆設計意圖:直接導入,開門見山,因為事前已經讓同學們預習調查過了,知道了要學習的內容,同學們都期待展現成果,故直接表現同學們的內心節約時間。

2. 活動設計

課前活動:分成四組,對南京三個住房地段進行調查,新街口夫子廟、板倉、仙林,對住房居民進行問卷調查,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分析該地段的房價要求,居民的要求,居民為何要在該地段購買住房,基礎設施設置等等其它與居民購房有關的因素。

◆設計意圖:利用課前小組探究形式對所學問題進行相關調查,不僅讓學生掌握知識了解知識來源於社會還能培養學生深入生活交際表達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3.問題設計

同學們,不知道你們在調查過程中是否發現一個問題,郊區的房子,特別是別墅,都是些高檔居所,許多有錢人的居住場所,那為什麼會這樣呢?伴隨著城市化進程中居民都往城裡擠,為什麼還會有許多有錢人往郊區搬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第二個問題:逆城市化。

◆設計意圖:承轉過渡知識,從購房選擇因素的學習過渡到郊區化的學習,同時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給學生以啟迪。

五、說板書設計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形成條件。

本節課標解讀:

1.說明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說出商品穀物農業的分布范圍,說明商品穀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內容地位與作用:

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農業是發展歷史最悠久的產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環境對農業的影響越來越大。以季風水田農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體現自然環境對農業地域形成的影響;商品穀物農業則體現了社會環境對農業地域形成的影響。本節內容包括兩部分內容,一個是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亞洲季風區;一個是商品穀物農業,主要分布在發達國家。

教材文字內容不多,配備了大量的地圖和景觀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組織學生查閱地圖,挖掘地理信息,培養分析能力。分析農業區位因素時,必須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兩個方面去分析,找出優勢區位因素來。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季風水田農業的分布、生產特點和區位優勢。

2.了解商品穀物農業的地區分布、生產特點和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優勢。

(二)過程與方法

閱讀「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與分布」圖,認識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地區分布和區位特點;分析案例「美國的商品穀物農業」,理解商品穀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主要特徵。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關注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重點:

分析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

難點:

對比季風水田農業與商品穀物農業的形成條件和特點。

二.說教法:

設問教學、案例探究和對比歸納

多媒體電腦,教學地圖

2課時

三.說學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通過讀《亞洲地形圖》《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分析季風水田農業的分布范圍、形成的區位因素,學習商品穀物農業的分布和區位因素,並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類型的認識和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回顧,用已學的農業區位因素來引出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分析。

2.新課講授:第一課時,首先通過設問,引出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初步認識,然後通過讀《亞洲地形圖》《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認識季風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並由教師進行總結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接著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學習水稻種植業的特點,通過讀我國水稻種植景觀,認識我國水稻種植存在的問題;最後,要求學生閱讀49頁閱讀材料:袁隆平的水稻科學研究;了解我國的水稻種植業現狀。

第二課時,要求學生自學為主,閱讀教材,提出問題,掌握商品穀物農業的分布、經營方式、生產特點以及形成的區位因素;然後通過案例教學,指導學生閱讀案例「美國的商品穀物農業」和「我國南方水稻種植」,比較存在的差異,進一步鞏固對商品穀物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的認識。

3.小結本節課內容,布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季風水田農業

1.分布:亞洲季風區

2.區位條件:氣候、地形、土壤、水源、人口、人均耕地、習慣

3.特點:

1. 小農經營;

2. 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

3.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低;

4.水利工程量大

二、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

2.區位條件:地廣人稀、市場、交通、自然條件、機械化水平、農業科學技術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要進行說課的課題是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三節——水圈和水循環第一課時(水循環及其地理意義)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內容首先介紹水圈的構成及其特點,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兩個知識點。第一個知識點淺顯易懂,是學生學習的基礎知識,是為第二個知識點的學習作鋪墊;第二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緊緊圍繞 「水循環示意圖」以海陸間循環(又稱大循環)為主介紹了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分析了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課標中對本節的要求是「學生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主要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分析這條標准,要注意把握如下幾點:

1.教學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繪圖方式加深理解認識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與環節。 2.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准要求的重點,對水循環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認識,如水循環將水圈、岩石圈、大氣圈和生物圈聯系起來;水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知中,但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等。

根據課標要求,講本節課細化為以下幾個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系,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⑵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說教學重點: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教學重點的確定,能使學生樹立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觀點,從而對我國的「黃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的觀念。 (二)說教學難點:不同水體相互補給的關系

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徵了解不多,同時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比較缺乏,對各種水體之間的補給關系不易理解。 四、說教法

1.創設情景 設臵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2.討論法 通過組織學生討論,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機會。

3.多媒體演示法 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直觀的圖片、動畫和數字資料,把學生輕松得引入本課,通過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現相關地理事物和現象,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興奮點,幫助他們理解課本內容。 說學法

1、學會用圖: 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文中的圖理解水循環的相關性。 2、學會探究:學生思考分析總結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3、學會合作: 學生討論合作收集相關的資料,完成活動。 五、說教學過程 導入:【問題1】:李白的《將進酒》中有佳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它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錯誤,你們知道錯在什麼地方嗎?而且黃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復還」了嗎?

【板書】: 水循環及其地理意義

水圈的組成

學生自主學習

【課件展示圖片】:

多媒體展示課本上圖2—3—2「水圈的構成」,了解水體的構成:

總結: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526%,其中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佔地球總水量的0.26%。

;
閱讀全文

與魯教版高中旅遊地理我國的旅遊資源一節用的什麼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