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湖南省地理
以下我分為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角度分別來解釋湖南省的地理全貌。
自然地理: 湖南位於我國東南腹地,長江中游,是連接東部沿海省與西部內陸省的橋梁地帶。全省土地面積 21.18萬平方公里。因大部份地區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以省內最大河流為湘江,而簡稱「湘」。 湖南東南西三面環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開口的馬蹄形盆地。境內山地約占總面積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約佔一半。主要山脈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羅霄山及南嶺山脈。省內最高峰為炎陵縣的酃峰,海拔 2122米;最低點為臨湘市的黃蓋鎮,海拔21米。主要水面有洞庭湖及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四水由西南向北匯聚洞庭湖,經岳陽城陵磯注入長江。
r人文地理:湖南是我國人口眾多的省份之一, 2001年末全省總人口6595.85萬人,在全國31個省市中,僅低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廣東、四川,排名第7位。湖南又是人口密集的省份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11人,比全國平均人口密度高1倍多。
湖南是一個多民族省,全國 56個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內生活。少數民族分布在全省14個市州,但多數在湘西、湘南一帶,呈小聚居、大分散態勢。
湖南是我國旅遊大省之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極為豐富,素以名山名水、名樓名寺、名城名人著稱於世。旅遊勝地星羅棋布,遍及全省。主要有: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岳陽、鳳凰;省歷史文化名城永州、衡陽、郴州等6處。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嶽衡山、武陵源、岳陽—洞庭湖、韶山、嶽麓山、崀山6處;省風景名勝區桃花源、蘇仙嶺、猛洞河、吉首德夯等22處。
國家森林公園莽山、雲山、九疑山等22處;國家自然保護區東洞庭湖〔濕地〕、壺瓶山、八大公山等6處;省自然保護區洛塔、大圍山、八面山等17處。
全國和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炎帝陵、舜帝陵、蔡侯祠、屈子祠、三絕碑、浯溪石刻、杜甫墓、銅官窯、張谷英村、毛澤東故居、劉少奇故居、彭德懷故居等古陵,古碑,古建築,古遺址及近現代重要史跡200多處。
㈡ 關於湖南地理的介紹
湖南屬於內陸省份,位於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以南,因大部分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貫穿於全境而簡稱「湘」,全省面積過半為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
地圖坐標為東經109°—114°、北緯20°—30°之間,相鄰有六個省市即廣東、江西、湖北、貴州、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重慶直轄市。
地形概況
全省以中、低山與丘陵為主,面積約為14.9萬平方公里,佔70.2%;崗地與平原約為5.2萬平方公里,佔24.5%;河流湖泊水域面積約為1.1萬平方公里,佔5.3%。
本省東、南、西三面山地環繞,中部和北部地勢低平,呈馬蹄形的丘陵型盆地。
西北有武陵山脈,西南有雪峰山脈,南部為五嶺山脈(即南嶺山脈),東面為湘贛交界諸山,湘中地區大多為丘陵、盆地和河谷沖擊平原,除衡山高達千米以外其他均為海拔500米以下,湘北為洞庭湖、與湘、資、沅、澧四水尾閭的河湖沖積平原,地勢很低,一般海拔50米以下,因此,湖南的水系呈扇形狀匯入洞庭湖。
最高點位於石門境內的壺瓶山,海拔2099米。
湖南海拔超過2000米的山峰有五座,另外四座為炎陵(原「酃縣」)的斗笠頂海拔2052米,桂東的八面山2042米,城步的二寶頂2021米和道縣的韭菜嶺2009米。
地形分布格局
武陵山脈位於湘西北角,屬湘鄂山原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
山地地勢大致從西北向東南漸降。
澧水的源流與支流多發源於西北流向東南,成為平行狀水系注入幹流,最後轉向東北方向流入洞庭湖。
湘西北的雪峰山脈地勢較高,南端高達1500米左右,主峰蘇寶頂海拔1934米。
雪峰山脈為資江與沅水的分水嶺,貫穿於湖南西部,成為湖南西部地區交通的主要屏障。
湘南邊緣山地屬五嶺的一部分。
一般海拔在1000—1500米左右,為長江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
山間盆地較多,谷地為交通要道。
南嶺山地,山體大,延伸長,山勢高。
湘中大部屬湘中丘陵,台地廣布,一般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間,紅岩盆地眾多,主要盆地有衡陽盆地、株洲盆地、長沙盆地、永興茶陵盆地和攸縣盆地等,均為紅岩盆地,盆地沿河區域常有河流沖積平原,為人口密度較大的地區與農業區。
從形態上看,湘中丘陵的起伏與高度不完全一致,丘陵的頂部比較平坦。
衡山位於丘陵台地之上,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為中國名山五嶽之一的南嶽。
湘北為洞庭湖湖積沖積平原,海拔大多在50米以下。
河流、湖泊分布廣,堤垸眾多。
一般的堤垸邊緣的位置較垸心高,土壤以粉沙壤土或輕粘土為主,土壤肥沃,為重要產糧區。
河流
湖南河網縱橫,幾乎全為洞庭湖水系,長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5341條,其中以湘江、資江、沅水和澧水四條河流最大。
剩餘的一小部分為珠江水系。
源自廣西東北部海洋山西麓的湘江全長856公里,為本省流量最大、經濟價值最高、流域最廣的河流。
沅江源自貴州雲霧山,全長1033公里,為湖南境內最長河流,流量僅次於湘江,由於流經第二、三級階梯分界線雪峰山,水能資源極其豐富,在上面有湖南最大的水電站五強溪水電站。
此外還有資江上的柘(zhè)溪水電站 。
湖泊
洞庭湖為湖南最重要的湖泊,北接松滋、太平、藕池和調弦(已堵)四口納長江洪水,從岳陽城陵磯匯入長江,有「容納四水、吞吐長江」的重要作用,是長江中游地區的天然水庫。
由於大面積的圍湖造田(人為原因)和泥沙淤積(自然原因),湖面逐年縮小,其作用也在減小。
洞庭湖由全國第一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變為了僅次於鄱陽湖的第二大淡水湖。
目前,人們在河流上游植樹造林,在洞庭湖區退耕還湖,洞庭湖的面積有了一定的回升,將有可能超過鄱陽湖。
氣候
湖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暖濕潤,年降水量1300-1800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遞減。
年平均氣溫16-18°C。
極端最高氣溫43.7℃(1951年8月7日,永州),極端最低氣溫-18.1℃(1969年1月31日,臨湘)。
自然資源
湖南有色金屬礦產資源豐富,被稱為「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
已探明的有色金屬礦產達37種。
鎢、鉍、銻儲量居全國之首,釩、錫、石墨、重晶石等礦產儲量豐富,居全國前列。
大型礦山有位於婁底冷水江的世界銻都錫礦山、世界有色金屬博物館柿竹園、水口山鉛鋅礦等。
(2)地理中國關於湖南的有哪些擴展閱讀:
簡介
湖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地處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南部,宋代劃定為荊湖南路而開始簡稱湖南,省內最大河流湘江流貫南北而簡稱「湘」,也稱瀟湘,省會駐東北部的長沙市。
湖南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與湖北相連。
湖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相傳炎帝神農氏在此種植五穀、織麻為布、製作陶器,坐落於炎陵縣西部的炎帝陵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舜帝明德天下,足歷洞庭,永州九嶷山為其陵寢之地。
湖南自古盛植木芙蓉,五代時就有「秋風萬里芙蓉國」之說,因此又有「芙蓉國」之稱。
湖南土地面積21.18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國土面積的2.2%,在各省市區面積中居第10位。
下轄13個市、1個自治州(122個縣、市、區),2016年,湖南省地區生產總值31244.7億元,比2015年增長7.9%。
截至2016年末,湖南省常住人口6822.0萬人。
其中,城鎮人口3598.6萬人,城鎮化率52.75%,比上年末提高1.86個百分點。
文化
湖湘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多樣性結構中的—個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
近百年來,隨著湖湘人物在歷史舞台上的出色演繹,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廣泛矚目與確認。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世致用」,「自強不息」。
湖湘哲學思想以宋代胡安國為開創者,歷胡宏、張栻、王船山、曾國藩、譚嗣同、楊昌濟,以至 *** ,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湖湘文學藝術具有「文道合一」的明顯特點。
以曾國藩為首的「湘鄉文派」,就是此一特色的代表。
這一特點,在 *** 身上也鮮明地反映出來。
湖湘教育大興於宋代,歷時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重視學思並重與知行統一,重視獨立思考與理性批判。
嶽麓書院就是此一傳統的見證與代表。
㈢ 湖南地理概況有哪些
簡稱湘,別稱瀟湘、三湘四水等。位於中國南部、長江中游,東以幕阜、武功諸山系與江西為界,西以雲貴高原東緣連貴州,西北以武陵山毗四川,南枕南嶺與廣東、廣西為鄰,北以濱湖平原與湖北接壤。北緯24??39?~30??08?,東經108??47?~114??15?。省境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稱湖南。省內最大的河流湘江貫穿南北,故簡稱湘。東西寬667公里,南北長774公里。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2%,在全國各省區中居第11位。
行政區劃行政區劃湖南省省會為長沙市。轄8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70個縣,7個自治縣,19個縣級市。
人口、民族1990年末人口6110.89萬,少數民族481.33萬,佔7.93%。人口超過1000人的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白族、回族、壯族、維吾爾族、滿族、蒙古族、布依族、彝族12個少數民族。在湖南流傳的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西晉武帝泰始四年(268),僧人竺法崇到長沙傳教,創建麓山寺,佛教始傳入湖南。東晉元帝大興元年(318)道教傳入湖南。元末明初駐戍湖南的回族、維吾爾族將士及隨軍阿訇將伊斯蘭教傳入。永樂二年(1404),湖南始建清真寺,開展伊斯蘭教活動。明崇禎九年(1636)即有外國傳教士涉足湖南,傳入天主教。清同治二年(1863)英國基督教循道公會率先來湖南傳教,續後有10個外國教會的17個差會到湖南設堂傳教,建教堂,聚會所576處,辦各類學校63所,醫療慈善機構39個。湖南的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穀雨茶節、青節、四月八、上大霧梁、端午節、起伏、趕秋、七月七、中元節、黃節、中秋節、重陽節、打鼓堂等。
建制沿革湖南為古三苗、百濮與揚越之地。春秋、戰國屬楚。秦朝設黔中、長沙兩郡。西漢時屬荊州,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國。三國時屬吳國荊州。西晉時期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湖州、江州。南朝宋、齊、梁時分屬荊州、郢州、湘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隋統一全國後,在湖南設有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唐代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府。宋朝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元屬湖廣行省。明屬湖廣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置湖南布政使司,為湖南省,下設長寶、岳常澧、辰沅永靖、衡永郴桂等4道和長沙、寶慶、岳州、常德、辰州、沅州、永州、衡州、永順九府。中華民國時期,湖南廢除府、廳、州,保留道、縣兩級,並改變了部分縣的名稱。1922年道制撤消,僅存省縣兩級。1937年12月普遍設立行政監察專員公署,全省劃為九區。1940年4月又將全省劃為10個行政監督區,各區轄6~10縣不等,並成立長沙、衡陽兩市。到1949年,全省有2市、10行政監督區、77縣,省會設在長沙市。
自然資源和物產土地面積2118.29萬公頃,其中耕地322.64萬公頃,佔15.7%;森林727.04萬公頃,佔34.3%;宜林牧荒山337.52萬公頃,佔15.8%。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冷短夏熱長,四季分明,春溫多變,夏秋多旱。熱量充足,雨水集中。境內多年平均水資源253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082.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457億立方米。水系主要為湘、資、沅、澧四水及洞庭湖,共有大河17條,中河93條,小河5226條。植物資源豐富。種子植物約5000種左右,野生經濟植物1000多種,葯用植物800多種,有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植物66種。森林覆蓋率35.56%,全省有森林自然保護區23個,其中張家界森林公園屬國家級森林公園。草場資源有637.2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場566.6萬公頃。動物有哺乳類野生動物66種,鳥類500多種,爬行類71種,兩棲類40種,昆蟲類1000多種,水生動物200多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18種,二類保護動物28種。探明儲量的礦種有83種,有色金屬礦居多。其中銻的儲量居世界首位。全省有色金屬礦產的年產量約佔全國的四分之一,是著名的有色金屬之鄉。非金屬礦中螢石、重晶石、長石、海泡石、雄黃等儲量居全國第一。
經濟1991年國民生產總值785.83億元,國民收入651.37億元。作為農業大省,第一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8.3%,第二產業佔35.9%,第三產業佔25.8%。農村社會總產值達719.11億元,工業總產值803.71億元。
文化教育湖南省有普通高等學校49所,學生人數總計3.7萬餘人;各類中等學校290所,學生4.2萬餘人。此外,還有成人高等學校、普通中學、職業中學、小學、特殊教育學校、幼兒園多所。
名勝古跡湖南主要風景名勝游覽地有:岳陽樓、嶽麓書院、湖南烈士公園、武陵源風景區、猛洞河、桃花源、九嶷山、蘇仙嶺、德夯風景區、南嶽衡山、洞庭君山、波月洞、毛澤東故居等。其中武陵源風景區的原始自然形態,未經人工雕琢的自然風光,為當今世上一絕,湖南旅遊觀光的必到之地
㈣ 湖南的地名有哪些
湖南的地名:
一、郴州市
首先,就郴州市的「郴」,名字一讀就錯,其正確讀音為(Chēn)。"郴」字為篆書「林」與「邑」二字組合,意思為「林中之城」。郴字,獨郴州所有,意思是林邑之城。郴州市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地處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交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帶。自古以來為中原通往華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人文毓秀之所」。
二、汨羅市
其次,就汨羅市的「汨」字,正確讀音為(mì),《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遂自投汨羅以死。對於縣級汨羅市來說,隸屬於湖南省岳陽市。在地理位置上,汨羅市東部、東南部分別與長沙市長沙縣、望城區接壤,西鄰湘陰縣和沅江市,北接岳陽縣,東北與平江縣交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汨羅市因水得名,是戰國時期文學家屈原自沉之地,所以被譽為「中國龍舟名城」。
三、耒陽市
再者,就耒陽市的「耒」字,正確讀音為(lěi)。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耒陽建制很早,在夏商屬荊州,戰國時屬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耒縣,因耒水而命名,隸長沙郡。西漢高祖五年(前202),以其治位耒水之北,更名耒陽縣,隸屬桂陽郡。1986年11月,耒陽縣升格為縣級耒陽市,隸屬於湖南省衡陽市。
四、醴陵市
最後,就醴陵市的「醴」字,也容易讀錯,其正確讀音為(lǐ)。醴陵,為湖南省轄縣級市,由株洲市代管。早在秦始皇建立秦朝後,今縣級醴陵市一帶屬長沙郡臨湘縣。東漢初,從臨湘縣劃出一部分置醴陵縣,並從湘南縣劃入部分地區。時縣境東至今江西楊岐山,西至湘江沿岸。由此,該地區的建縣歷史近2000年了。
五、筻口
筻口鎮,位於岳陽縣境北部。因境內有新牆河,游港河流經匯合,舊時鄉民多置筻捕魚為生,故名筻口;一說二水相交,地形如筻而得名。瀟湘君表示讀成了「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