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中學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第一條基本理念是「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第二條基本理念是「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第三條基本理念是「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第四條基本理念是「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
2. 新課標指導下的地理課課程開展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新課標指導下的地理課課程開展的基本理念是:(1)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2)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3)改變地理學習方式;(4)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5)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6)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根據題意.
故答案為:(1)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2)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3)改變地理學習方式;(4)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5)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6)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
3. 什麼是地理地理課是講什麼的
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課是講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地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層,由此就產生了地理的各個分支,例如氣候現象、水文現象以及水環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態現象,土壤的分布以及類型等等很多現象,除了這些以外,自然地理現象還關注於由於樣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統現象以及由於人類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環境現象、氣候現象。因此學者把這樣的學科叫做自然地理。除了自然地理,人類具有社會性所以還包括各種人類社會現象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例如農業的分布、工業的分布、聚落的分布等等現象,尤其注重人類的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但是關於這個方面的內容比較廣闊,涉及的范圍很多而且和其他的不好區分,姑且稱之為人文地理(包括經濟地理)。人文地理有一個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要實現人類的各種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也就是可持續發展。
4.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如何把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實到課堂教學中來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如何把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實到課堂教學中來
一、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
在第2頁的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到「創新培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形成過程的特點,科學設計地理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在自然、社會等真實情境中開展豐富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
新課標下的地理實踐力培養
二、地理課程的核心素養
在第3頁的學科核心素養中提到「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它們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
在第4頁提到「地理實踐力。指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考察、實驗、調查等是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課程重要的學習方式。「地理實踐力」素養有助於提升人們的行動意識和行動能力,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和感悟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
新課標下的地理實踐力培養
三、地理課程的結構設計
在第5頁課程結構的設計依據中提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將地理學科核心培養貫穿在地理課程的設計和實施中。在地理學科內容方面,要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的本質和價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獨特視角;……在學生發展方面,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自然和社會的大課堂中學習對其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新課標下的地理實踐力培養
四、地理課程的教學評價
第34頁教學與評價建議中提到「加強地理實踐。地理實踐是支持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學應將實踐活動作為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地理實踐活動的設計和實施,要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宗旨,與地理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應用相結合,引導學生用地理視角去觀察、行動和思考,並在對真實世界的感受和體驗中進一步提升理性認識,逐步建立起地理知識之間的關聯 。……地理實踐活動因其特殊性,還會在客觀上強化學生與真實聯系引發其感悟、欣賞、價值判斷等方面的變化。同時,也會出現跨學科的教育機會」。
5. 21世紀初我國初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下的地理教學新理念具體是指什麼
初中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1.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2. 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變化形勢,突出人口、資源、環境以及區域差異、國土整治、全球變化、可持續發展等內容。使所學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 3. 改變地理學習方式。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4. 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地理課程要充分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從而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5. 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在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學評價中,要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為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創造適宜的環境。 6.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並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創設一種"發現閃光點" "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基本理念:
1. 學習公民必備的地理。建立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2. 滿足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3. 注重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4. 注重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課程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 5. 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6. 《新課標》怎樣闡述"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
在「地理課程標准」中,第一個理念就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這就要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切入點」,提供與其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一、可以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釋學習和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可以說,自然地理中的每一個因素,都會對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作用和影響。衣著方面。在講述到氣候或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給同學提出生活中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夏天多數人穿淺色衣服,而冬天穿深色衣服?」討論總結之後,同學們則能舉一反三地舉出其他一些例子來,如:阿拉伯地區的居民服飾為什麼以白色長袍為主,我國藏族牧民則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藏袍等等。行的方面。除了書本上學生掌握的「南船北馬」外,針對現在機動車(摩托車、家用汽車)越來越多的現象,在課堂中,講到交通規則中的「紅燈停,綠燈行」之後,再適時給學生提出「為什麼機動車的尾燈都是紅色的?」這個問題,盡管當時只有一部分同學能知道「因為散射的紅光最少!」更重要的是在接下來的討論中,還有的同學能在課堂中舉一反三地把「上個世紀圍困在極地冰原地區輪船上的船員如何用煤自救走出困境」的故事娓娓道來。至於食、住方面,同學們可以從氣候知識中了解「南稻北麥」、「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在教材中了解漢族節慶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有的同學則把自己集郵收藏的「民居」郵票在教室里進行展覽:有陝北的窯洞、雲南的吊腳竹樓,而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圍屋」則能引起同學們更大的興趣。教室里貼的校歷表及一個學期變動幾次的作息時間表,其實也是很好的教材,從變動的作息時間表來理解「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的變化」等內容。例如,當學校更換作息時間表的時候,我在課堂中問學生:「上個學期18∶30上晚自習,天已暗下來了,而現在為什麼19∶30上晚自習,天仍大亮呢?」身邊的事物與書上的知識有意識地聯結在一起,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本知識,而且無意中也增加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二、要依據經濟發展策略,講解經濟中的地理地理與生產的聯系十分密切。農業在地區間、部門間雖然差別很大,但都離不開當地一定的地理環境,而農業類型的選擇及農業發展方針與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說是對地理知識的運用,使學生體會地理對於生產建設的巨大作用,也是對「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體體現。保護環境,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是當今農業發展的主流。如引導學生知道「退耕還林」政策,目的是減少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減少了,農民的收入增加了,山變綠、水變清了,這一切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提倡「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學生感受到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在他們了解當地農業發展政策時充分認識到生活離不開地理,從而產生學習地理的需要,消除學生對學習地理的畏難情緒。三、引導閱讀和收看新聞,了解生活中的地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學生,很難適應當今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把報紙、電視的重要新聞有選擇地納入到地理教學中,這對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開發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都有積極意義。因為新聞中的許多事,與一定的地理環境相聯系。更因為新聞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它貴在「新」,時效性強,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普遍關注。「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給教學內容的分析組織以及教學設計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性要求,必將對未來的基礎地理教育產生積極而深刻的影響,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積極研究探索體現的途徑,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盡心盡力。
7. 如何認識新課標基本理念下的評價,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1、有效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方式現狀
新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新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目的是要求我們「改變過於注重傳授知識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成為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促使學生獲得發展。
傳統的課題教學中,我國中小學教育評價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評價指標單一,基本以書本知識為核心,忽視對實際能力、學習態度的綜合考查;評價方法多採用紙筆考試,過於注重量化;過於注重對結果的評價,忽視對過程的評價;強調統一標准,忽視個體差異;評價忽視學生的參與並發揮其主動性等。這種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嚴重地制約了素質教育的推進,也嚴重影響了億萬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這樣的評價方式下所培養出的人,是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
課程改革的實施對學生地理學業評價作了新的要求。教師們普遍認識到:傳統的地理學業評價過多地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而新課程對學生的評價則要求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強調要採取多元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也就是說,此次新課程改革正在逐步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是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學生地理學習評價的還存著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1)、評價的目的單一
目前的地理課程評價方式比較簡略,尤其缺乏對促進學生學業評價的明確指導和依據。新課程改革以後出台了相關的中考改革方案或說明,其中涉及一些地理學業評價的建議,但大體上還是籠統的,缺乏指導性研究和操作性研究。這種評價沒有把學生的發展作為主要的因素,因此,在這種評價體系下,關注的是評價的甄別功能,忽視的是學生的情感及態度,結果挫傷了許多學生學習地理積極性和自信心。只有研究開發出與地理課程標准相配套的學業評價方式,才可以從根本上擺脫學生地理學業評價的困境。從學生評價的需要出發,具體說明學生在不同關鍵階段應達到怎樣的目標以及如何證明學生達到了目標,說明如何測量到學生在地理學科知道什麼和能做什麼。
(2)、評價的方式、主體單一
評價的方式主要是筆紙測驗,關注的是終結性結果,對知識與能力的過程的形成不太關注;評價的主體是單向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不能自己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水平。
(3)、評價結果沒有很好的起到促進學生學習作用
評價時只看到學會的、沒有掌握的內容,而不關注已學會、已掌握的內容。評價的結果主要對學生進行分數排隊、比較,而對學生自身的發展關注不到。
(4)、評價結果呈現形式單一
評價的結果大多隻有單一的百分制的分數量化呈現形式,沒有指出不同差異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個性特點和不同的發展,不能切實反映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未能很好體現學習水平及能力。
2、有效促進初中地理學習的評價方式
新的國家地理課程標准提出了全新的和帶有明確指向性的評價理念:「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創設一種『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檢查、甄別和選拔,而是通過評價促使學生改進學習,促進其發展。而建立的新的教學評價方式不是完全推翻過去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而是在過去基礎上的一種完善和提高。本研究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對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在理論與實踐上,提出了一套符合地區實際情況的課堂教學評價構想。
(1)、設計專門地理課堂教學評價標准。
地理課程目標明確指出:「通過7-9年年級地理課程的實施,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地理新課程標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第4頁]這與其他學科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要求、過程與方法的培養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只有針對地理課堂的教學設計的評價標准才符合科學性、合理性的原則。
(2)、評價主體多元化
傳統的教師評價是自上而下的,評價者主要是:校領導、專家。這種評價的目的是把教師作為鑒定和管理的對象,不利於評價者與評價對象之間的雙向交流。地理學習發展性評價提倡改變單一的教師評價主體方式,鼓勵學生本人、同學、家長乃至學校及社區的相關人員也要參與到評價中來。將評價作為促進和激勵教師發展的手段,新的教學評價的主體應該力求多元化,既包括自上而下的校領導、專家的評價,也要包括自下而上的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以及同行之間的評價、教師的自評等。
教師不再唱獨角戲似的評價學生,而應讓學生參與評價,是評價成為雙向甚至多項的活動。在教學中,可以積極創造評師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評價老師,勇於向老師提問題,發表獨特的見解。
(3)、評價方式多樣化
多主體的評價有利於調動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促進學生反思,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同時也是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使學生能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多主體參與還有助於調動和整合教育合力,使學生地理學習評價更全面、更客觀、更系統,有利於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我。
多主體的評價方式主要包括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及家長評價。①學生自評,生自評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自我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其目的在於使學生能客觀真實地反映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優勢及存在問題,在反思、教育、發展中,讓學生學有所獲。②學生互評,學生互評就是在不忽略教師的作用下,讓學生對對方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可以是同桌互評、小組評價、組與組之間評價、班與班之間評價等等,其目的在於讓學生發現同學中的閃光點,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鑒別、判斷能力,以此相互認識。相互激勵。相互提高。在學生之間互評階段,教師並不是完全置身於外,教師的作用也不容小覷。教師應引導學生彼此多進行鼓勵性評價,用贊賞的眼光去看每一位同學,多給對方贊美—即使有時同學提出的觀點是錯誤的,也不能一味諷刺和挖苦,而是要對其積極參與予以肯定,真正幫助對方認識到錯誤而不傷害其積極性。③家長評價,家長評價也是評價體系中必不可少的.因為現在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緊密相連的,如請家長在學生的作業上寫上評語。吸收家長參與評價,一方面可以加強學校和家庭教育的聯系與合作;另一方面,家長通過參與評價,能更清楚學校的教育目標和孩子的學習情況,也有利於改進家庭教育的方式。所以必須把家長和與學生地理學習相關的人員也吸收到評價中來。
(4)、重視評價的激勵性、發展性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中特別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教學評價要求:淡化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建立評價內容多元,評價方式多元,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提高。地理新課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理念,即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是一個長期不斷進行的過程,學生的學習也是一個長期不斷積累的過程,因此,要達到教學相長,就必須使教學評價貫穿在教學的過程中,成為教學中的一個基本的反饋環節,使教師了解教學過程,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困難,鑒別教學上可能存在的缺陷,調控教學行為的重要手段。因此,要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和提高,評價功能就必須落實在激勵性方面,而不是甄別性、選拔性方面。
(5)、建立評價記錄檔案袋
「檔案袋」評價是在20世紀80年代西方中小學評價改革運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質性評價方式。它是指教師和學生有意識地將各種有關學生表現的材料收集起來,並進行合理的分析與解釋,以反映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努力、進步的狀況或成就。評價只有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才能對教師和學生及時提供有效的改進意見和措施,否則只能更多的起到甄別的功能。對學生的評價要有及時性和延時性,應注重過程而不是注重結果。因此,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自主發展、主動發展、可持續發展、主體發展,改變過去單一的以分數定優劣的評價體制,建立了以「成長檔案袋」為主體的全方位、全過程的評價體制。
3、新課標下初中地理學習有效評價方式的實踐體會
根據新課程標准,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將自己的相關作品及其他有關證據收集起來,通過合理的分析和解釋,反映學生在學習和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反映學生在達到目標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進步,通過學生的反思和改進取得更高的成就,促進學生最大程度的發展。本研究以南沙區黃閣中學7-9年級初中地理課題教學為例,對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方式進行應用。
在附錄問卷結果中,「你校地理課的考查方式是」中的選項「既考試也採用其它方式考查」佔81.2%,「其他方式」主要包括開放性作品評價成績和平時表現評價,學業考試成績、開放性作品評價成績及平時表現評價的比例由原先的8:1:1上升至6:2:2。在教學評價上,改變了過去重視結果,重視基本知識,忽視過程、忽視方法的評價方式,對教學過程中的「過程與方法」評價進行積極的探索,加強了學生課堂教學表現性評價,加大了開放性考試的力度,重視學生作品、社會調查、實踐活動的評價。學生對「學生成長記錄袋」的了解度佔到87.4%,有49.7%的學生對「學生成長記錄袋」重視並認真完成。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評價機制對教師行為都有著重要的導向和激勵作用。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必須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必須在突出導向功能,在評價教師「教」的同時,更要重視評價學生的「學」,還要統籌考慮響課堂教學的各種因素。從評價的維度上來看,從關注知識的本位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生成。
4、結語
廣州市南沙區黃閣中學是一所公立初級完全中學,現有來在校學生2000人左右。近幾年來,我校在市、區教育局及教科所領導的全力幫助和指導下,在教育科研方面有長足進展,是南沙區一所真正開展起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學校。但是,由於該校地處城鄉結合地帶,學生基礎等方面與城區重點中學有較大的差距,因此,我們必須緊緊跟上教育發展的時代步伐,徹底轉變觀念,加強對課程改革方面的更多有益的探索,建立一套適合該校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評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