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什麼是結構主義地理學名

什麼是結構主義地理學名

發布時間:2023-02-16 06:05:15

『壹』 什麼是結構主義,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可被看作是一種具有許多不同變化的概括研究方法。廣泛來說,結構主義企圖探索一個文化意義是透過什麼樣的相互關系(也就是結構)被表達出來。已成為二十世紀下半葉以及二十一世紀最常使用來分析語言、文化與社會的研究方法之一。

根據結構理論,一個文化意義的產生與再創造是透過作為表意系統的各種實踐、現象與活動,來找出一個文化中意義是如何被製造與再製造的深層結構。一個結構主義者研究對象的差異會大到如食物的准備與上餐禮儀、宗教儀式、游戲、文學與非文學類的文本、以及其他形式的娛樂。

(1)什麼是結構主義地理學名擴展閱讀

語言學:

索緒爾是令結構主義於20世紀重現的始祖,因為他的講義經由學生整理在1916年出版命名為《普通語言學課程》,其中並不關注言語或語言的使用反而關注語言系統,他稱之為「理論符號學」-「符號學是研究既存在社會結構下,各種符號的科學。」

他認為語言符號是由意符及意旨所組成。這跟以前關注字與事物的關系的手法很不同。在索緒爾的語言學中,共時性和整體觀和系統性是相一致的,因此共時性的研究方法是整體觀和系統觀的必然延伸。

『貳』 結構主義地理學的示例

區位決策研究:在區位決策上,結構主義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某些基本概念,如勞動、資本、生產方式、勞動力與資本的矛盾、剩餘價值、資本積累、階級關系、社會結構,等等,用來作為影響區位決策的基本因素。個人、公司、組織的空間行為和區位選擇,被放置於特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背景和結構中來考察。換句話說,區域的政治經濟關系和社會結構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的分析框架,而人(公司)的空間行為和區位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經濟空間結構,是由其特定的生產方式、權力結構、勞資關系、生產關系以及資源與財富的分配方式來決定的。
以選擇一家汽車製造廠的區位為例。按照韋伯及其後人的區位理論,一般會根據生產條件、市場和運輸條件,來確定可以帶來較大利潤的區位。經濟地理學家的技巧,只是集中判斷汽車製造廠區位選擇的各種參量。與此相比較,結構主義的方法會將區位選擇放在生產循環的大尺度中,除了區位論的經濟分析之外,還要考慮社會、政治和道德問題。如什麼因素導致了這項投資計劃?為什麼會投資汽車製造廠?投資區位中誰具有決策權力?他們決策的社會政治背景如何?代表誰的利益?決策結果會對社會關系產生什麼影響?等等。

『叄』 結構主義

轉自:小馬哥

結構主義起源於法國。霍克斯(TerenceHawkcs)認為"結構主義基本上是關於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在這一思維方式中,"事物的真正本質不在於事物本身,而在於我們在各種事物之間感覺到的那種關系。"即世界是由各種關系而不是由事物構成的","在任何既定情境里,一種因素的本質就其本身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它的意義事實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間關系所決定。總之,任何實體或經驗的完整意義除非它被結合到結構中去,否則便不能被人們感覺到。因此,結構主義追求的最終目標是永恆的結構:個人的行為、感覺和姿態都納入其中,並由此得到它們的最終的本質。結構主義哲學所說的結構指的是「事物系統的諸要素所固有的相對穩定的組織方式或聯結方式」。結構主義強調相對的穩定性、有序性和確定性。方法論:強調整體性。結構主義堅持只有通過存在於部分之間的關系才能適當地解釋整體和部分。結構主義方法的本質和首要原則在於,它力圖研究聯結和結合諸要素的關系的復雜網路,而不是研究一個整體的諸要素。它的主要特徵是:

1. 研究的重點是現象間的關系,而不是現象本身的性質。

2. 認為一切的現象都可以用某一種「結構」或者說「模式」去概括。

3. 注重高度抽象,它把結構分為「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表層結構是可感知的無需過多分析,而深層結構是潛藏在作品中的「模式」,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必須用抽象手段,把「模式」找出。

簡單來說,結構主義就是你把一個社會現象、文化、文學作品拿出來,我可以用某一種「模式」去分析它,比如結構主義者認為運用結構主義的方法可以把西方的所有悲劇都歸結到一種模式:「俄狄浦斯模式」。他們運用的方法就是把悲劇中的各種元素都取出來,然後把這些元素都往「俄狄浦斯模式」中去套用去對比去分析,以此證明自己的觀點。結構主義者更多的追求的是現象的。方法上,結構主義的方法是「二項對立」。

解構主義

什麼叫"解構"呢?"解構"這個詞,單從字面上理解,一個"解"字意為"解開、分解、拆卸","構"字則為"結構、構成"之意。兩個字合在一起引伸為"解開之後再構成"。"解構主義"(Decon20struction)一詞正式出現在哲學范疇內應該是從1966年德里達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人文研究中心組織的學術會議上的講演開始。當時36歲的德里達把矛頭指向結構主義,對西方人幾千年來所崇拜的確信無疑的"真理"、"思想"、"理性"、"意義"等打上問號。德里達從這種觀點引發出去,大作文章,他指出語言系統的能指與所指是有偏頗的,是脫節的。正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易·系辭上》)。因而,他開啟了一個"解構主義的時代"。認為"傳統的形而上學的一切領域,一切固有的確定性,所有的既定界線,概念、范疇、等級制度,在他看來都是應該被推翻的。"(包亞明《德里達解構理論的啟示力》)

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是本世紀流行於歐美文壇的一種資產階級的文藝思潮,也是當代西方世界社會危機、精神危機和藝術危機在文藝領域的反映。它語源於法語Moderne,具有最新的、現代的,先鋒的含義。二十世紀初期,在歐洲的一些大國里,文學藝術的各個領域相繼出現了若干新奇的派別,例如繪畫方面的抽象派,音樂中的反軒調主義,雕刻中的反現實主義,詩歌中的未來主義,小說中的意識流,戲劇里的表現主義等等。到了本世紀二十年代,逐漸匯合而成有社會景物現代主義思潮,或稱現代派。

它的主要特徵是:反對古典的藝術傳統,在題材上、技巧上力求新奇,標新立異,在精神上則帶有歇斯底里的瘋狂性質,作家們著力發掘的不是外在的客觀世界,而是作者自己的貧乏而空虛的內心世界。他們排斥巴爾扎克式的批判現實主義,認為它呆板、單調、機械;他們崇拜奧地利的病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主張描寫夢境和人的下意識領域,追求表現人們在一瞬間感受到的"神秘的抽象的王國"。西方學者就把這種鼓吹反現實主義的,主張作家任意妄為和瘋狂自我表現的文藝思想,籠統地稱之為現代主義思潮。

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是一場發生於歐美60年代,並於70與80年代流行於西方的藝術、社會文化與哲學思潮。一種對現代表達方式甚至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的顛覆和反叛。隨著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測不準定理及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出現,人類漸漸明白到科學也有其不確定性,且認為科學並非可以用以解決任何問題。現代主義的動搖,也就引起後現代主義漸漸的掘起。解構後現代本身就是一個後現代的行為。為什麼不說是批判後現代呢?因為批判是一種現代主義的思維方式。

解構是說,如果我們把後現代當成一種概念,一種理論的話,那麼,這個詞語是有些自相矛盾的。後現代總是相對於「現代」而言的,因此,它實際上所從事的事業是對現代性的反思和批判,而不是自己另立門戶。破大於立。如果這么說,就象哈貝馬斯說的一樣,後現代主義其實是現代性未竟的事業的延續。後現代固然是求新,但是卻與現代性的危機和分析不能分開。但是,他又要表明自己是不同於十八、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早期現代主義,並克服了現代性的前提和局限,所以就叫自己是後現代主義。「後」其實是一種現代性的概念,也就是說,超越和克服了過去的歷史,進入新的時代的現代性觀念。因此,這個名字是一個現代性的舉動。在後現代的思想中有一種東西叫做命名政治,「後現代主義」就是一種命名政治,他通過先給自己一個名字,確定下一個立場,然後再呼喚出自己的肉身,再給自己賦予給自己形象、理論等等。的確,後現代主義也是命名政治最成功的一次範例,一旦他被命名之後,就立即風靡全球。許多年輕人都以自己是後現代的一代而自豪。美國老一代人經常把所有現在比較時髦的小青年都叫做後現代主義者。因為後現代就是激進、前衛、新奇的代名詞。揭露出後現代概念是一種現代性的行為,其命名的行動是一種現代性的思考,這是我們解構後現代的第一步。

後現代主義的誕生

二十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和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改變了西方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從而進入了以知識經濟為特徵的後工業社會的時代。利奧塔在《後現代狀況》中指出後現代社會是以計算機產業為基礎的社會,知識作為生產力,體現為權利象徵,誰掌握了知識誰就決定了生產力的發展方向。這直接導致了社會基本矛盾的變化,即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人與社會的矛盾轉變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這時的社會文化也發生了巨變,各種文化思潮風起雲涌。隨著文化廣泛地滲透進商品的各個領域,出現了消費文化。這樣就使精神產品從高尚的地位下降為普通商品的地位,精神生產成為了商品生產。為了適應商品的供求關系,這些文化產品就要不斷地變換形式以滿足大眾消費的需要,那種消解中心、無確定性、無深度感、平面化的後現代藝術應運而生。

後現代藝術有其深刻的理論背景,這就是後現代的理論主張。首先,後現代反對中心性、真理性的觀念,堅持不確定性的主張。在現代主義那裡把人看成主體,把社會看成客體,認為人的認識能力是認識自然的必然的邏輯過程。在後現代主義看來用邏輯來概括生活世界是錯誤的。在生活世界中,人的認識和人的活動一樣,沒有普遍運用的邏輯,不能把某一種有效的思維方法看成是普遍有效的。後現代主義認為沒有永恆不變的和普遍價值的東西,放棄了對「終極真理」追求。真理是相對的,因為真理是建構而成的。所有的真理性的東西都是通過語言構成的,必須回到語言上去,因為語言具有塑造現實觀念的作用。人不是語言的中心,不是我們控制語言,而是語言控制我們。如詹姆遜所說不是「我說語言,而是語言說我」。由於把語言問題作為文化的主題,這樣社會關系主要是語言關系而不是物質利益的關系。德里達也認為要打碎原來的語法結構,重新建構語言。語言和表達的扭曲,導致了語言的不確定性和意義的差異性。意義也是差異造成的,這樣在意義中沒有絕對真理。福柯認為理論的功能不再去探討真理,只對現象進行批判並認為理論只是語言的游戲。在《物與詞》中認為要創建新的語言,寫那些別人看不懂的語言,這是一種沒有規則的游戲。反對中心的結果必然導致「不確定性」的特徵。哈桑認為「不確定性」是中心和本質消解後的產物。這種「不確定性」將一切現存的事物都納入總體的懷疑之中,構成對一切事物的消解,也是對一切權威合法性的消解。其次,後現代批判「元話語」,反對「宏大敘事」。在後現代看來那些傳統哲學中的基本范疇如理性、整體、財富的創造以及人的解放等都屬於「元話語」、「宏大敘事」,都在消解之列,因為它們都是為與日常話語不同的科學話語尋找合理性而存在的。後現代體現為對「元話語」和「宏大敘事」的不信任,把對其消解作為自身的主要任務。利奧塔在《後現代狀態》中不點名地批評了哈貝馬斯的「整體論」,認為他的「元話語」和「宏大敘事」沒有意義,並指出今天是消解「元話語」的時代。他認為有兩種國家神話:一種是法國啟蒙主義傳統的政治式的關於人性解放的神話;另一種是在德國思辨傳統的普遍性原則建構起來關於知識的統一性的神話。這兩種神話都使用「元話語」使自身合法化。所以說現代性的危機就是「元話語」的危機。「為科學立法」是「元話語」的任務。科學理論存在的合理性為各種學說做合理的論證,建立了各種「元話語」。這樣的任務一開始就存在著了危機。科學知識是話語系統,所有的先進科技都與語言有關。但是,在後現代那裡「合法化」已經失效,具有單一話語權的「元話語」已經被瓦解,也就是說追求「宏大敘事」「合法性的神話已經消失。再次,後現代轉換知識的功能和消解知識的權力。知識成為了商品,知識不是由心靈的訓練而獲得,而是通過復制來完成。知識也隨著「電腦霸權」的確立而成為冷冰冰的外在化的符號。在知識領域由自由、公平和正義等「宏大敘事」轉向了「微小敘事」——語言游戲。由語言游戲的異質性和否定性取代了思想的同一性。知識的功能發生了變化,由知識的啟蒙變成為專家控制。啟蒙以來西方的知識分子一直在追求普遍性,他們的理論也在追求普遍性的話語權,實際就是權力。因為在現代主義那裡知識成了權力的象徵。權力構成社會統治的基礎,隱藏在各種文化形式和社會關系之中。福柯認為權利與知識結成了聯盟,它利用知識來達到控制社會的目的,因此,知識也不再是客觀和中立的。知識以真理為特徵,實施為意識形態服務的功能。外表是知識,實際是權力。後現代的理論主張對當代藝術產生了直接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第一,在後現代藝術中,批量生產復制的圖像充斥著現代社會的各個角落,人們已經習慣於這種單一格調的圖像形式。這種在藝術上的復制喪失了藝術的權威性、本真性和獨一無二性,從而也導致了美術的特性和功能的改變。復制技術可以使美術作品由一件繁衍為成千上萬件。弗·詹姆遜認為:後現代時期的機器是「復制的機器而不是生產的機器。對於我們的美學再現的能力,它們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不同於未來主義時期舊機器對模仿的崇拜。這里,我們涉及的不是動能,而是各種各樣的新的復制過程;在後現代軟弱無力的復制中,這種過程的美學體現往往傾向於更為舒適地滑回到內容的主題再現中——回到關於復制過程的敘述中去,包括電影、錄像機、錄音機以及生產和復制影像的整個技術。

現代車義大師查爾斯.莫爾1994年完成的加利福利亞的帕薩迪納「雙樹旅館」大樓,是後現代主義在當代的傑出代表作。

自從工業革命發生以後,現代主義設計正以多元化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並且給工業革命以前的設計以毀滅性的打擊。現代主義之後又發展出現了更多的設計風格,基本上都是對現代主義,國際主義設計的調整,補充,改良和批判,如後現代主義設計,其中一種最好的詮釋後現代主義的方法就是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

美國解構主義大師弗蘭克蓋里1994年設計的巴黎「美國文化中心」是解構主義的代表作。

現代主義設計是一場充滿反叛、革命、民主和造反的運動,代表了工業革命對傳統的、上等人的手工藝的宣戰,它代表了新的時代精神,無論它的意識形態還是形式特徵,都與傳統形式格格不入,因而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但是,自從現代主義進入美國,在戰後成為獨霸一方的設計風格後,它的排他性、風格上的單調性,逐漸取代了原來的民主特徵,意識形態上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從形式上看,現代主義長達四十年對設計風格的壟斷,也沒有發展的餘地。人們開始對現代主義單調、無人情味的風格感到厭倦,開始有人追求更加富於人情味的、裝飾化的、多變的、個人的、傳統的、折衷的形式,由此產生了設計意義上的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後現代主義從20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在狹義的利用歷史裝飾動機進行折衷主義的設計風格和廣義的對於經典現代主義的各種批判活動的雙重軌道上探索著其自身的發展,這種廣義的批判活動並不是設計者對現代主義的全盤否定,而是企圖通過其他方式來發展現代主義和國際主義,其中比較典型的代表就是解構主義,所以說,如果沒有一個對於現代主義的真正了解和透徹認識,對後現代主義的研究與解析,是沒有可能領悟解構主義的。

解構主義這個字眼是從「結構主義(Construction)中演化出來的。結構主義理論是一種社會學方法,其目的在於給人們提供理解人類思維活動的手段,解構主義實質是對結構主義的破壞和分解。解構主義是在現代主義面臨危機,而後現代主義卻又被某些設計家們厭惡,作為後現代主義時期的探索形式之一而產生的。解構方法所要解構的是社會模式和大眾傳媒中有關性別、地位的流行套路,是指對正統原則與正統標準的否定和批判,對待圖像,解構方法企圖揭示多層面的意義,按照解構主義理論,我們運用科學的符號學原理來分析圖像,並且分別說明其視覺的、文化的以及語言的意義,這一分析過程被解構主義理論家稱之為解碼。1978年,朱迪絲.威廉遜(Judith Williamson)在她的著作《對廣告的解碼:廣告中的觀念形態及意義》中就用解構的方法分析廣告的意義,這也是解構主義理論運用於平面設計理論分析的最初嘗試。法國社會學教授博德里亞(Baudrillard)是現代主義最著名的理論家,曾用解構主義探求廣告與消費文化對當代社會的影響,他提出:我們的文化是一個四面有鏡子的房屋,其主體就是圖像及映像,這些圖像與映像由有關我們的信息所製造,這些信息就是我們的希望、野心、恐懼、愛慕和渴求。

  解構主義的哲學根源比較復雜,自六十年代後期由法園哲學家賈奎斯.德里達(Jacques Derrida)在其《淪語法學》一書中確定,之後便作為一種批評類型被理論家們用於對一切研究領域里的方法問題的全面探討。從某種角度來說,德里達不是從自我創造開始而建立自己的體系,而是從對前人的批判開始的,德里達的批判對象非常廣泛,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到黑格爾、尼采。他的批判方法其實就是解構主義的方法:從批判對象的理論中抽出一個典型的例子,對它進行剖析、批判和分析,通過自己的意識而建立對於事物真理的認知:反中心、反權威、反二元對抗。德里達的這一觀點,曾經影響了許多理論家、設計家,並且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解構主義都先聲奪人。

後現代主義哲學的主要特點:

(1) 反主體性(counter subjectivity)後現代主義哲學繼尼採的「上帝死亡」的口號之後,提出「主體死亡」、「人已死亡」的口號,他們的意思是說主客二分式的主體和人的概念不現實,西方傳統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人類中心論」已破滅。

(2) 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後現代主義哲學認為差異無所不在,即使在重復中也有差異出現,無差異的世界是蒼白枯燥的世界,傳統哲學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為人的最高本質,只能使人成為喪失個性、無血無肉無情感的抽象的人。

(3) 不確定性(uncertainty)後現代主義哲學認為,沒有獨立自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語言構成的。這就是說,世界本身有語言的結構,語言不是人表達意義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體系。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由語言來中介著的,所謂事實、真理只是語言上的。在他們看來,「不是我說語言,而是語言說我」。這樣,人就從西方傳統哲學所講的以人為中心的地位而退居到為語言所掌握的地位。但語言又總是不確定的,並且隨言說者的不穩定的情緒而動搖不定。因此,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模糊的、多元的和解構的

(4) 內在性(internality) 如果說不確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體論消失的結果,那麼內在性則代表使人類心靈適應所有現實本身的傾向。這表明後現代主義哲學不再具有超越性(transcendence),它不再對精神、價值或終極關懷、真理、美善之類超越價值感興趣,相反,它是對主體的內縮,是對環境、現實、創造的內在適應。

元話語:指理解語言使用、表示作者或說話人引導受眾理解語篇的一種方法。表示作者或說話人介於語篇影響讀者的模糊語、連接語和各種評論語篇語言形式都可以歸入元話語范疇。元話語的目前語篇分析和語言教育的一個常用術語,在於明確語篇產生者和語篇之間、語篇作者和使用者之間的關系。 kopple把元話語分為了語篇元話語和人際元話語,一是引導讀者理解語篇命題內容、體現作者對所寫內容及讀者的態度;一是組織話語表達話語的觀點。

宏大敘事大抵是指一套被普遍承認為科學的或以終極價值為目標的包羅廣泛的理論體系,它可以成為某些哲學體系的知識來源或成為某種社會政治理想的依據。

Power by YOZOSOFT

所謂「同質化」是指同一大類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觀甚至營銷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漸趨同的現象,在商品同質化基礎上的市場競爭行為稱為「同質化競爭」

『肆』 結構主義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1、在研究地理事物時,強調整體性的研究,反對孤立局部的研究。因為整體對它的部分在邏輯上有有限的重要性,孤立的部分本身是沒有意義的,部分只能在整體中得到它們的意義;
結構主義是一種整體主義,受有機論思維影響,強調整體性、集體性和社會性。結構主義地理學者認為,任何地理現象都是由許多要素(部分)構成的,這些要素相互依賴。在地理研究中,結構主義地理學者主張採用結構主義的方法,認為整體對它的部分在邏輯上有優先的重要性,孤立的各個部分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夏基松,1998)。例如,20世紀60年代以來,先進的交通運輸、遠距離通信設備的完善,表面上看來,社會經濟和文化活動越來越不受空間地域鄰近及大城市集中等條件的約束,因此一些技術決定主義者就認為「城市將逐漸走向鬆散及解體」。事實上,這是一種片面的解釋。如多元空間即城市除了有物質空間,還包括社會空間,比較流行的「虛擬空間」(syberspace),等等(Graham and Kitchin,1998)。在對有關片面、局部的城市理論的批判中,希爾德(Shield)認為:「我們需要構建一個多維的整體的分析,允許平行或自相矛盾的觀點並存,而不是強求單一的纖細或者是結果。」城市中雖然某一個部分會發生變化,但並不一定會改變其結構本身。脫離了城市整體來談某一部分的變化,在結構主義地理學者來說是沒有意義的(Amin and Graham,1998)。
但結構主義地理學的這種整體性研究又與系統研究有所不同。考克斯認為,系統與結構意思相近,但不完全是一回事。系統(system)指一套相互關聯的實體結合而成的體系,譬如一個家庭或一盤棋。而結構更側重「系統內部的整套關系」。這套關系既可用抽象邏輯形式予以概括,也能在系統運作中得到「象徵性的體現」(趙一凡,2002)。因此,結構主義地理學的整體性研究應是指對系統內部的整套關系的研究。
2、強調認識地理事物的內部結構,反對單純認識外部現象;
結構主義地理學者認為,研究地理事物不能像實證主義那樣,滿足於經驗現象的羅列和描述,而應把握住深藏於這些現象中的結構。地理現象雖然表面看來雜亂無章,但都由內部結構統一支配。
英國地理學家塞耶認為,地理學有兩種相互對立的方法論原理:如果要解釋某一事物的發展過程,我們應當找出其行為規律,就要藉助於自然科學,尤其是物理學的實證主義方法論;如果要解釋事物的種種現象,我們必須了解其結構以及使之產生或經歷某種轉變的性質,我們就要運用結構主義方法論。
人文地理學中的規律性一般是近似的,因時間和地點而異,或者說是具有「獨特性」。因此,從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來看,追求規律性和發展秩序的研究是不恰當的。即使在規律和秩序確實存在的地方,規律性本身也不能給出解釋。兩個或更多的變數以某種有規律的和可預言的方式變化並不能告訴我們為什麼是這樣,這種規律性並不能告訴我們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和動力。因此尋找事物發生的原因,就是要探討變化是怎樣發生的?事物是怎樣轉變的?在轉變過程中各種因素又是怎樣促進事物發展的?這就需要運用結構主義方法論。通過研究現象的外部關系(表層結構)去尋找支配現象的內部關系(深層結構),在它們所依附的事物的結構中尋找其作用機制。 3、強調內部地理要素研究,忽視或否定外部因素的研究;
結構主義地理學認為:既然地理事物是由內部結構而不是由外部因素決定,那麼,地理事物及其各個成分的性質和意義與外部因素無關。所以許多學者重視的是對地理事物內部因素的分析和內部結構的把握,如文化、社會、經濟等因素對城市的影響,這與結構主義哲學上皮亞傑作出的「自律性」規定相一致(於濤方,2000)。因此,有人認為,結構主義思想專注於社會問題,有脫離地理學主旨的危險(顧朝林,2005)。因為就地理學的人地關系傳統而言,自然與社會並不是各自獨立的王國,相反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的。
4、強調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作用,忽視或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
在結構主義看來,一切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的意義和性質都是由先驗的結構所「命定」的,人的一切作為都無意識地受到結構的支配,人只能體現結構的作用,是結構的載體,而不能改變結構的作用。
5、強調共時性研究,反對歷史性研究;
6、強調靜態的研究,忽視或反對動態的研究。
結構主義只承認共時性,反對歷時性。結構主義地理學者認為,既然事物的性質和意義是由內部的整體性結構所決定的,,因而就要把握事物的內部結構,無須也不應該歷史地、動態地研究地理事物的變化。地理學研究只需要觀察事物的剖斷面,考察穩定不變的東西。這種反對歷史地研究與人文主義地理學重視歷史、重視背景條件(context)的傳統恰好相反(Johnston,1986)。

『伍』 什麼是結構主義地理學

20世紀中葉,人文地理學在一定程度上是封閉自守的學科,而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人文地理學本身卻呈爆炸式的發展。其起點是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對既有觀點和方法的挑戰,1950—60年代的實證主義和空間分析受到各種非議,結構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想、方法逐漸融入人文地理學,也給人文地理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英國著名的地理學家約翰斯頓在其《哲學與人文地理學》(《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一書中,將80年代的西方人文地理學派從哲學角度歸結為實證主義、人文主義及其結構主義三大思想流派(R.J. Johnston,1986)。結構主義地理學在人文地理學中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概括起來,結構主義地理學的發展經歷了兩個具有鮮明特點的階段。

一、結構主義哲學思潮的大融合-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與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一樣,結構主義思想和方法論是通過其它社會科學引入到地理學中的。事實上,結構主義早在70年代之前就已經對人文地理學產生影響了,其代表人物是兩位無政府主義者皮特·克魯泡特金(Peter Kropotkin)和埃利茲·雷克白(Elisee Reclus)(R.J. Johnston,1986)。

結構主義對人文地理學產生重要影響的是皮亞傑(J. Piaget),他注重作為結構轉換(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過程的知識獲取的研究。他的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中關於兒童如何學習空間幾何的研究對人文地理學產生重大的影響。他發現:在人們的心理發展過程的每一階段都與前一階段在量上存在差異,並且在每一階段都是新要素與已有要素合而為一,所有的要素再統一和協調起來,與「格式」(schemata)相匹配(而不是隨意信息),這就是所謂的結構自律性(self—regulatory)特徵。從皮亞傑的實驗獲得的啟示是:在兒童對空間構思的發展過程中存在四個主要階段,但該實驗並未延伸到傳統地理學的研究領域(J. Piaget,1971)。高爾德(P.R. Gould)提出「雖然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直接對兒童學習空間、周圍環境和幾何學與拓撲學概念的方式作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但他並未論及兒童所擁有的基本地理映象(Geographical images)及他們學習這些映象的方式」。高爾德主要研究了「優先表面」(Preference surface),即對某些場所(place)的反應態度。但有另一些學者更多注重的是對地理知識(Geographical knowledge)的獲取(P.R. Gould,1973)。格里高力指出:在這些研究中,包括了許多有關皮亞傑結構主義認知地圖方面概念,但是幾乎所有的研究都很少注意到結構主義的觀點,僅僅集中於人們所知道的東西及其他們獲得的途徑,並且在這些研究中間,具有很強烈的實證主義色彩(D. Gregory,1978)。

在這一時期,結構主義對人文地理學影響最大的要算結構馬克思主義,它形成了人文地理學中的激進主義地理學派和馬克思主義地理學派,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哈維(D. Harvey)(D. Harvey,1973,1982)、邦奇(W. Bunge)和卡斯特爾(M. Castell)等(R. J. Johnston,1986;M. Castell,1977,1983)。他們認為,人文地理學應首先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抨擊,並於1969年在克拉克大學創刊《對立面(Antipode)》,集中發表他們的見解,馬克思主義地理學派的代表人物哈維於1971年開始撰文介紹該學派的基本觀點,並在其後出版的《社會公平與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一書中作了系統的闡述(D. Harvey,1973)。哈維指出:形成社會問題的原因非常深刻,只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對其作出合理的解釋並提出改革方案。該類馬克思主義地理學家認為:人文地理學不能歸納出空間行為的普遍規律,而是要尋求確定人類行為過程的經濟過程,並在特定的情形下去證明它。不能象實證主義地理學那樣認為某種原因一定能夠會產生某種效果,恰恰相反,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認為經濟活動使人類的活動有一定的方式。至於人們選取哪一種方式則不可能從理論中直接得到,而只能在實例研究中去理解(D. Harvey,1973; R.J. Johnston,1986)。

二、結構主義方法論的復興-20世紀90年代以來

20世紀90年代以來,進入了結構主義地理學的第二個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結構主義地理學重新成為研究的熱點,不過一反常態,與第一階段的結構主義學派有著很大的不同,人文地理學不再直接接受來自結構主義的哲學思潮,而是運用結構主義方法論在人文地理學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艾米(A. Amin),格雷厄姆(S. Graham)等有國際影響的地理學家的研究工作等(A. Amin & S. Graham,1998)。

這一時期,這些學者均是在地理研究中廣泛運用結構主義方法論來分析問題,雖然他們同時又有可能屬於不同的學派,如女權主義地理學派,後殖民主義地理學派等,但他們並不相互封閉,而是在不斷的進行交流與對話。女權主義經常運用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強調社會建設中的性別的作用的重要性,用於解釋人的作用及廣泛的因果關系,也用於解釋人們的社會和空間經歷。同時,結構馬克思主義、皮亞傑的發生心理學等對地理學的影響並未消失殆盡,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不過這一時期的結構主義地理學,不象第一階段的結構馬克思主義地理學那樣,不再有比較系統的研究內容。

總之,這一階段的結構主義地理學在不斷的發展和演化,逐漸走向成熟,結構主義的方法論框架真正滲透到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當中去,並且在城市地理的研究中日益突出。

『陸』 什麼是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的概念

對於一般人而言,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是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在文化人類學中開創的一個學派,這個學派把各種文化視為系統,並認為可以按照其成分之間的結構關系加以分析。根據他的理論,文化系統中的普遍模式,是人類思想中恆定結構的產物。在列維-斯特勞斯所提出的體系中,人類的思想被看作是各種自然物質的一個貯存庫,從中選擇成對的成分,就可以形成各種結構。對立的兩種成分,可以分開,各成單一成分,這些單一成分又可構成新的對立成分。列維-斯特勞斯在分析親屬關系名稱和親屬關系系統時,曾提出其基本結構或基本單位有4種類型︰兄妹關系,夫妻關系,父子關系,舅甥關系,其他所有親屬系統都建立在此基礎之上。列維-斯特勞斯強調指出,對親屬關系結構的分析,必須把重點放在人類的意識上,而不是放在客觀的血統聯繫上或者親族關繫上。列維-斯特勞斯認為,社會生活的一切形態,都體現為普遍法則的作用,而此種普遍法則是可以控制思維活動的。

『柒』 什麼是「 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是十九世紀由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創立的一種方法論。

簡單的理解,結構主義是一種具有許多不同變化的概括性的研究方法。

結構主義企圖探索一個文化意義是透過什麼樣的相互關系被表達出來的。

『捌』 社會學里的「結構主義」、「功能主義」和「結構功能主義」分別指的是什麼

結構主義為二十世紀下半葉最常使用來分析語言、文化與社會的研究方法之一。功能主義,在設計中注重產品的功能性與實用性,即任何設計都必須保障產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體現,其次才是產品的審美感覺。簡而言之,功能主義就是功能至上。

結構功能主義,側重對社會系統的制度性結構進行功能分析的社會學理論。形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代表為美國的帕森斯、默頓等。



(8)什麼是結構主義地理學名擴展閱讀

與其他歷史現象的出現一樣,功能主義的發生也有著其深遠的歷史。由於功能主義建立在大機器生產的基礎上的,因此工業革命必然的成為功能主義的前提。19世紀,蒸汽機的出現給人類帶來了現代文明的大工業革命,這便是功能主義出現的最基礎的物質前提。

奧古斯特·孔德和赫伯特·斯賓塞提出了功能主義的最基本原則:社會與生物有機體在許多方面是相似的。這一觀念中包含了三個要點:

1、社會與生物有機體一樣都具有結構。一個動物由細胞、組織和器官構成;與其類似,一個社會由群體、階級和社會設置構成。

2、與生物有機體一樣,一個社會要想得以延續就必須滿足自身的基本需要。例如,一個社會必須要有能力從周圍的環境中獲得食物和自然資源,並且將它們分配給社會成員。

3、與構成生物有機體的各個部分相似,社會系統中的各個部分也需要協調地發揮作用以維持社會的良性運行。受義大利社會學家帕累托的影響,斯賓塞和他的追隨者們都堅持任何系統都會自然地趨向均衡或穩定的觀點,同時,社會中的各部分對社會的穩定都發揮了一定的功能。

因此,從功能主義的視角來看,社會是由在功能上滿足整體需要從而維持社會穩定的各部分所構成的一個復雜的系統。

『玖』 如何簡單地理解與區分解構主義與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不是太清楚但是我這兩個都分不清楚您所說的這個我也沒有接觸過的到底是組織的哪方面的如果是地理的話結構主義他指的應該是地形啊或者是各種關系

『拾』 什麼是結構主義

發軔於20世紀60年代的一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著名哲學家路易·阿爾都塞。
「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衍生於結構主義,而結構主義又源於「結構」這個技術名詞。「結構」是用於建築和生物學上的詞,也是人們運用它去認識事物的最常規的方法之一。但由它演變為結構主義,卻經歷了一個久遠的過程,甚至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它在發展中經過歌德的自然哲學階段,然後分別向洪堡和索緒爾的語言學和湯普遜的生物學兩條平行的道路發展。但現代結構主義受影響最大的,當屬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的理論。索氏在自己的語言學研究中,打破傳統語言學家只注重「歷時態」的研究方法,而主張「共時態」的研究方法;主張語言的整個系統,反對孤立不變地研究語言的要素。索氏的
「系統」概念,就是後來「結構主義」的概念。索氏還提出了「語言」和「言語」之間的區別,認為語言是一個完整的符號系統,而個人的語言行為則是言語,語言記號是概念和音像之間的一種聯系。這一思想為後來的結構主義語言
學家發展成為「符號學」。20世紀20年代前後,莫斯科出現了以羅曼·雅各布遜為代表的莫斯科語言學小組,他們的活動對俄國文學「先鋒派」和「未來派」均產生過影響。雅各布遜後來移居布拉格,在他的帶領下,30年代前
後形成了「布拉格語言學派」。該學派於1929年舉行首次集會,但至1935年才與莫斯科語言學派劃清了界線,「結構主義」才正式出現在語言學家的著作之中。布拉格學派在其著名的「布拉格提綱」中認為,語言被表述為功能系
統,是一個表達手段的系統,它的運用始終與目標有關。這就是日後發展起來的結構主義思想的基本原則。60年代,以喬姆斯基為首的「轉換生成語言學派」在美國形成。喬氏把生成能力看作是語言最重要的特點,強調語言能
力的天賦性和內在性。他還特別強調語法的轉換規則,認為它是無所不能的。喬氏還指出語言的結論有「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深層結構說明語義,表層結構說明語音。喬氏的理論對法國結構主義學派產生了很大影響。至此,結構主義的基本特點已經形成:它是一種並不怎麼屬於哲學的方法,它所注重的是事物的模式研究,而不注重事物的本質研究;強調事物客觀結構的作用,而否定入對事物的主觀作用;強調事物的整體結構,而忽視事物的局部;強調事物的形式(例如記號、符號等等),而忽視事物的真正內容;強調以「共時態」方法去研究事物,而反對用「歷時態」方法去研究事物。
上述各結構語言學派的涉獵范圍主要在語言學方面,真正把結構主義運用到社會學、哲學、文藝文化等方面的,是法國結構主義學派(由於其代表人物均集中在巴黎,所以也稱之為「巴黎結構主義學派」)。最早把結構主義引入社會學中去的,當推列維-斯特勞斯。列維-斯特勞斯研究的領域是人類學。在30年代,他就開始這方面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旅居美國,在那裡結識了雅各布遜,從而開始接受結構主義的方法。他還把荷蘭學者對印尼人類學研究所使用的結構主義方法直接應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逐漸形成了他自己的結構主義人類學。1962年,他發表了《野蠻人的心靈》,引起很大的轟動,揭開了法國結構主義高潮的序幕。列維-斯特勞斯在這部著作中,不僅運用了索緒爾以來各語言學派結構主義的方法,而且還把弗洛伊德學說中的「意識」、「無意識」等概念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去。此外,別具思想意義的是,列維-斯特勞斯在他的這部著作中,批判了薩特存在主義的「辯證理性」,這標志著結構主義取代存在主義的時代到來。接著,法國各結構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紛紛登台:有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從事語言心理分析的雅克·拉
康,他提出了「鏡像論」來解釋人們的認識活動;有運用結構主義方法從事文化史研究的米歇爾·富科,他提出用「知識型」的概念去解釋人類各種類型的文化差異;有結構主義文藝理論家羅蘭·巴爾特,他提出「結構式的人」的概念去解釋文學作品中的想像人物;還有著名的語言文學理論團體「太凱爾」(Tel Quel),這是1960年由索萊爾、法葉等人在巴黎創辦的先鋒派文學理論團體,他們主張對文藝作用及其語言進行結構分析,並提倡所謂的「創造性」的閱讀方法。在如此濃重的結構主義氛圍中,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出現也就毫不足為奇了。
最早把馬克思主義與結構主義相提並論的人,並不是阿爾都塞,而是當時年青的人類學家呂西安·塞巴格。塞巴格也曾加入過法國共產黨,讀過恍┞碸慫嫉鬧�鰲?BR>後來他同法國共產黨的路線相左,便試圖把馬克思主義納入結構主義的軌道。1963年,他發表了《馬克思主義與結構主義》的著作,第一次正式論及結構主義與馬克思主義關系問題。塞巴格在這部著作中認為,結構主義是一種最好的科學方法,這一方法在歷史、本體論、精神分析和馬克思主義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還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社會現象的總體性的理論,結構主義則在於了解人類的現實。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愈來愈變成一種「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則不是科學的東西。而結構主義則是科學的方法,因此馬克思主義應該和結構主義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理解馬克思關於社會現象的總體性理論,才能明確理解人類現實。塞巴格在結構主義和馬克思主
義結合方面開了先河,但因他過早辭世,沒有留下其他作品,所以並未引起理論界的注意。除塞巴格之外,列維-斯特勞斯、拉康和皮亞傑等人在他們的著作中均涉及到結構主義與馬克思主義關系的問題。他們一致的觀點是:在
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著結構主義的方法,他們自己的結構主義方法就是從馬克思主義中來的,所以他們贊同「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真正代表是路易·阿爾都塞。1918年10月26日出生於阿爾及利亞首都郊區比曼德萊鎮的阿爾都塞是一個銀行職員的兒子,從中學時代起,他就回到了法國。在准備大學會考的學習階段,他
認識了當時的哲學教師、柏格森主義者、神學理論家讓·
基冬。在他的影響下,阿爾都塞加入了當時所在學校里昂
帕爾克中學的青年基督教組織。青年時期的這段經歷,對
他晚期的思想有很大的影響。1939年夏,阿爾都塞考入巴
黎高等師范學校,同年底被應征入伍,次年6月隨軍被德
軍俘虜,被關押在集中營直至戰爭結束。1945年,阿爾都
塞重返課堂。1948年,在著名科學史家和哲學家加斯東·
巴歇拉爾(Gaston·Bachelard)的指導下,通過了教師資
格考試論文《黑格爾哲學內容的概念》,獲哲學教師資格,
並留校任教,同年加入法國共產黨。此後,他除教學外,主
要從事18世紀政治歷史和哲學方面的研究。60年代初開
始,他參加理論界關於「青年馬克思」和「人道主義」問題
的大討論,發表了一系列別具一格的論戰性的文章。1965
年,阿爾都塞把自己發表過的文章匯集成冊,以《保衛馬
克思》的書名發表。同年底,他又和幾個青年同事一起,發
表了《讀〈資本論〉》。阿爾都塞的思想理論由此引起很大
的轟動。尤其1968年5月,法國青年學生掀起「五月風
暴」,他們把阿爾都塞當作自己的精神領袖。1975年夏,阿
爾都塞在亞眠畢加爾底大學通過了哲學博士學位的答
辯。他遞交的論文有:《費爾巴哈的哲學宣言》、《保衛馬克
思》、《讀〈資本論〉》和《孟德斯鳩:政治和歷史》。70年代
末,阿爾都塞的思想發生了變化。一方面他對法共的政治
路線持愈來愈激烈的批評態度;另方面青年時期的信仰
死灰復燃,使他對共產主義的運動前途喪失了信心,從而
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危機論」。他個人也陷入了嚴重的精
神危機,而從1980年11月起不得不退出了理論界,直至
1990年10月逝世。
阿爾都塞的著作,除上面提到的幾種外,主要還有:
《列寧和哲學》(1969)、《答約翰·劉易斯》(1973)、《哲學和
科學家的自發哲學》(1974)、《自我批評提綱》(1974)、《立
場》(1976)以及《法共22大》(1977)等。阿爾都塞的獨特思
想結論都反映在他的這些著作之中,而他的這些思想結
論都是他運用「徵候閱讀法」(Lecture Symptomatique)讀
解馬克思的原著之後產生的。
所謂「徵候閱讀法」這個概念,是阿爾都塞汲取了巴
黎結構主義語言學派的研究成果之後產生的。巴黎結構
主義語言學家提出了「創造性」的閱讀方法,這種方法認
為,每一個著作的著者在寫作時均處於一種「不及物狀
態」,所以他寫下的文字必然具有「二維」的功能:一維是
表面書寫語的意思;另一維是字里行間看不見的那層意
思,這層意思更加重要。結構語言學家的這些觀點是從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中得來的。阿爾都塞的「徵候閱讀
法」,就是根據語言文字一維中所表現的「徵候」,把二維
的意思從作者的「理論框架」的深處「挖掘出來」。依據這
種讀解法去研讀馬克思的原著,阿爾都塞對馬克思的思
想發展以及對馬克思主義均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釋。
首先,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是
發現了歷史新大陸,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依據
這一論斷,阿爾都塞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在馬克思的思想發展中,存在著一個「認識論
的斷裂」。這是阿爾都塞借用他的老師巴歇拉爾關於科學
發展認識論有關的概念,解釋馬克思的思想發展。巴歇拉
爾從否定的哲學出發認為,任何一門科學在創立的時候,
必有一個「認識論的斷裂」,這一斷裂否定了舊的認識,確
立了新的認識,「斷裂」為新舊學科之間劃清了界限。阿爾
都塞認為,在馬克思的思想發展中,「認識論的斷裂」確確
實實是存在著的,這個斷裂的界限在1845年。1845年之
前,馬克思的思想處於非科學的「意識形態」階段;1845年
之後,是「非意識形態」的科學階段。這一斷裂的標志著作
是《費爾巴哈論綱》。由此,阿爾都塞得出馬克思思想發展
的分期法:(1)1840—1844:青年時期的著作。(2)1845:斷
裂時的著作。(3)1845—1857:成長時期的著作。(4)1857—
1883:成熟時期的著作。阿爾都塞的這種分期法基本上是
正確的,意義在於澄清當時國際上流行的青年馬克思的
思想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說法。但他硬性地把馬克
思分成兩個,卻是錯誤的。
第二,阿爾都塞在論述馬克思思想發展的時候,特別
強調他的人道主義思想的變化。他認為,馬克思在1845年
之前是受人道主義思想支配的時期:先是受康德、費希特
的影響,是理性加自由的人道主義時期;而後是受費爾巴
哈影響,是「共同體」的人道主義時期,在整個這一時期
中,馬克思並不曾受黑格爾思想的影響。這一階段後期,
在「人的解放問題」上,馬克思寄自由資產階級身上的希
望破滅,轉而把希望放在無產階級身上,要求哲學同無產
階級結成同盟,並認識到,要用「物質批判」去摧毀普魯士
的專制制度。這個時候,馬克思已逐步拋棄人道主義。
1845年以《費爾巴哈論綱》為標志,馬克思的思想發生了
「認識論的斷裂」,也就是與非科學的意識形態決裂,等於
向人道主義決裂。因此,阿爾都塞斷言,成熟後的馬克思
思想是「反人道主義」的。阿爾都塞反人道主義的觀點是
對存在主義的反動。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法國存
在主義盛行。50年代以來,存在主義者抓住赫魯曉夫反斯
大林的一些「事實」,抓住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某些事件,
例如「匈牙利事件」,大做文章。借口把馬克思主義與存在
主義相結合而大肆鼓吹以「我」即「主體」為中心,強調人
的「散朴性」(facticité)。阿爾都塞則根據巴黎結構主義「主
體移心化」的觀點,提出與存在主義對立的反人道主義的
論點。他大聲疾呼:「必須把人的哲學神話打得粉碎,在此
絕對條件下,才能對人類世界有所認識」。(《馬克思主義
和人道主義》)他認為,在馬克思的思想發展中,馬克思同
一切哲學人本學和哲學人道主義的決裂不是一項次要的
細節,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前提,又是與馬克思的科學
混成一體的。阿爾都塞的這些觀點,對於粉碎西方資產階
級學者歪曲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化的企
圖,起了積極的作用。
第三,阿爾都塞認為,發生認識論斷裂之後的馬克思
思想也是「反經驗主義」的。他認為,經驗主義單純地把直
接的「感覺」和獨特的「個體」作為本質的存在物而作為加
工對象,而科學則總是以現有的概念,即「一般甲」作為加
工對象,它既不加工純粹的客觀「材料」,也不加工絕對的
「事實」。由「一般甲」(概念原料)加工成「一般丙」(概念或
認識),即由「抽象」轉化為「具體」這個過程,只涉及理論
實踐的過程,即完全「在認識過程中」進行。「一般甲」和
「一般丙」之間,從不存在本質的同一性,只有真實的轉化
性。費爾巴哈恰恰把二者混淆起來,處於費爾巴哈階段的
馬克思也是如此。後來當馬克思有意識地放棄經驗主義
意識形態的時候,他就拋棄了這種意識形態的混淆。於
是,阿爾都塞得出結論說,馬克思主義是「反經驗主義」
的。根據這種觀點,阿爾都塞反對馬克思本人把自己的辯
證法說成是黑格爾辯證法的「顛倒」。因為黑格爾用觀念
運動去解釋科學工作的現實,把抽象到具體的整個過程
當作是概念的自生。由於這個原因,黑格爾不承認真實的
質的不同和質的轉變,不承認理論實踐過程本身在本質
上由中斷所構成。這實際上是把思維與存在、思維過程與
存在過程、思維「具體」與「實在具體」等同起來。因此,馬
克思用「顛倒」的概念向我們指出的「清算」,不可能是一
種與經驗主義決裂的另一種相反的理論。
第四,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在其發生認識論斷裂以
後的思想,正如不是一種人道主義一樣,是一種反歷史主
義的理論。阿爾都塞提出這一論點的全部根據,就是否認
主體(人)創造歷史,而強調歷史是「無主體過程」,他說:
「我們認為,全部歷史對象的科學是建立在已知的、現存
的歷史對象基礎上的,對象成了已往歷史的結果。從現在
出發並建立在已出現的客體的任何認識的進行,只不過
是這一客體的在過去基礎上的現在的投影」。(《讀〈資本
論〉》)另外,阿爾都塞也汲取了巴黎其他結構主義學者的
見解。例如列維-斯特勞斯主張「拋棄主體(人)這個討厭的
寵兒」,而認為歷史不是一個發展過程,而只是一連串的
結構。福科也認為,歷史上的人是象海市蜃樓那樣瞬間即
逝的東西,留下來的是「世界、世界的秩序和人的本質,而
不是人」。巴爾特也和富科的觀點相同,完全否認客觀歷
史的存在。可見,包括阿爾都塞在內的巴黎結構主義者都
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強調「共時性」,主張從橫斷面去對
待歷史。阿爾都塞正是由此出發,認為馬克思從《哲學的
貧困》開始,就把「反思的次序」倒轉過來,特別注意考察
事物的「總體的特別結構」,以便理解它的各環節的「構成
關系」以及「歷史的特殊結構」,在此過程中,馬克思特別
強調事物內部各方面的「同時存在」和「相互依存」的關
系。與此同時,阿爾都塞還提出了「兩個客體」的理論,認
為在認識過程中存在著「實在客體」和「認識客體」。實在
客體是變化的,所以是有歷史的;認識的客體是不變的,
所以是沒有歷史的。阿爾都塞用上述理由去說明馬克思
主義是「反歷史主義」的命題,用意是強調馬克思的歷史
科學是建立在認識客體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現實客體基
礎上。換言之,馬克思在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的時候,是以
已知的、現存的歷史對象為基礎的,是從已知的歷史材料
抽象出來的,而不是直接從現實中得來的,也不以現實材
料為材料去作出革命性的結論。阿爾都塞據此批評了葛
蘭西「絕對歷史主義」的觀點。葛蘭西認為,在馬克思的歷
史唯物主義中,「歷史」是中心,「唯物主義」是次要的。阿
爾都塞反對這種說法,但他把馬克思主義說成是「反歷史
主義」的,卻是一種誤解。因為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與結
構主義的歷史觀不同,它認為,人們按自己的物質生產的
發展建立了相應的社會關系,他們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
系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范疇。這些觀念和范疇也同
他們所表現的關系一樣,不是永恆的,它們是歷史的產
物。
此外,阿爾都塞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實行
了「補充」,提出了「國家意識形態機器」的新理論。按照這
種理論,「國家意識形態機器」的內容如下:
——宗教國家意識形態機器(各種教會制度);
——教育國家意識形態機器(各種公私學校制度);
——司法國家意識形態機器;
——政治國家意識形態機器(各種政黨的政治制
度);
——工會國家意識形態機器;
——信息國家意識形態機器(報刊、電台、電視等);
——文化國家意識形態機器(文學藝術體育等等)。
阿爾都塞之所以提出這樣的新理論,是因為他覺得
馬克思乃至列寧的著作「缺乏」有關國家的理論,特別是
缺乏有關工會與國家的關系、缺乏國家意識形態機器方
面的理論。他的這些思想為後來他的學生、著名的結構主
義政治學家濮蘭查斯(Nicos·Poulantzas)所發展。
在認識論方面,阿爾都塞也進行了解釋和「補充」:
第一,阿爾都塞提出了「理論實踐」的新概念。阿爾都
塞把人的社會實踐區分為「政治實踐」、「意識形態實踐」
和「理論實踐」。所謂政治實踐,就是把一定的社會關系作
為原料加工成一定的產品(新的社會關系)。意識形態實
踐無論表現為宗教、政治、倫理、法律或藝術,都在加工自
己的對象,即加工人的「意識」。理論實踐或科學實踐則是
把現有的「經驗」實踐(人的具體活動)的產物加工為「知
識」(科學真理)。阿爾都塞指出,理論認識的過程表現為:
思想→初級理論(表象復現、直覺)→抽象概念→認識
(「思維具體」)。據此,阿爾都塞認為理論是一種實踐,而
且是一種特殊的實踐,它作用於特殊的對象,並製造出特
殊的產品:「認識」。阿爾都塞的這一提法是與經驗主義針
鋒相對的,但他的這種提法卻模糊了實踐與理論的界限,
片面強調思維的活動,從而陷入了「理論主義」的泥坑。
第二,阿爾都塞提出了矛盾「多元決定」的概念,這也
是阿爾都塞在認識論方面引起爭議的最著名的論點之
一。「多元決定」這個概念,阿爾都塞承認是從結構語言學
和心理分析學那裡借來的。弗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心理分
析中,使用「意識」和「無意識」的概念去解釋人的心理行
為,解釋人的語言和夢境,從而認為人的表面語言行為和
夢境都是隱藏的思想的變形,要判斷出真實的思想,需要
從「多元」方面加以考察。結構主義語言學家汲取了弗洛
伊德拉康的上述觀點,並根據相關主體化的特點,把功能
看作是主體對於外部世界來理解自己的方式,結果就產
生了多功能主義。從上述觀點引伸出的「多元決定」,阿爾
都塞用以解釋社會矛盾。他認為社會任何的矛盾和構成
成分都由多元決定,根據這一觀點,社會經濟結構的革命
不能閃電般地一下改變現存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由
革命所產生的社會,由於多元決定的關系,舊因素可以保
持下去或死而復生。阿爾都塞還用這一概念去解釋十月
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以及成功之後「斯大林主義現象」的
產生原因。總的說來,阿爾都塞的「多元決定論」是對馬克
思主義辯證法的片面理解。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明確規定
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在社會歷史觀方面又明
確肯定了一元論歷史觀。阿爾都塞卻以「多元決定」來代
替一元決定論,這顯然是錯誤的。
上述是阿爾都塞的主要理論觀點,也就是通常人們
所說的「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這些理論
觀點曾引起東西方理論界很大的爭論,或褒或貶各執其
辭,至今仍然不息。但不管怎樣,下面幾方面事實卻是不
容置辯的:從研究方法上來看,阿爾都塞並沒有脫離巴黎
其他結構主義者的窠臼,盡管他矢口否認自己是結構主
義者,但也承認自己的理論與結構主義術語「調情」超過
了允許的程度;由於研究方法上的錯誤,致使他的理論存在著許多錯誤,如「斷裂」問題、「理論主義」傾向、「多元決定」以及「意識形態」問題等;在20世紀60—70年代,阿爾都塞的理論對打開法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新局面、保衛馬克思的某些方面的學說上,曾經作出過一定貢獻。
參考資料:http://myy.cass.cn/file/200512166332.html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結構主義地理學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