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季的形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一年四季是怎麼形成的
今天講解一年四季是怎麼形成的。
在地球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兩個半球中有一個緯度區間,即:北回歸線(北緯23度26分)至北極圈線北緯(66度32分)之間和南回歸線(南緯23度26分)至南極圈線(南緯66度26分)之間的兩個區域。為何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其四季形成的成因到底是什麼呢?
據現在的傳統理論,可謂「太陽影響論」,即,太陽光線對地球面某區域的照射角度有關(即由光照量多寡決定)。
其具體表述是:地球上某一平面氣溫高低與太陽光是直射還是斜射該平面有關。那麼這種效果是怎麼產生的呢?假定有一束固定大小的光束,當它直射在某一平面時,它投射在該平面的光斑將是一個正圓,而斜射時,光斑將是一個橢圓,而且越斜橢圓越大,也就是說,斜射時同樣多的光線照在了更大的面積上。可以理解為,光束斜射時光斑區的光線稀一些,直射時光斑區的光線濃一些。這就是為什麼太陽光直射的地方氣溫要高一些,而斜射的地方氣溫要低一些。大家知道氣溫是決定季節的主要因素,所以不難理解太陽光直射的地方,將是夏季,而斜射得最厲害的地方將是冬季,這兩者之間的則是春季或秋季。
當地球公轉到黃經度數0度位置(在3月21日左右)時,陽光直射在赤道上,這時北半球的陽光是斜射的,北半球溫帶區正是春季,即為春分點。南半球溫帶區此時正是秋季。
當地球轉到黃經度數90度位置(在6月22日左右)時,此時也是地球與太陽最遠處,稱為遠日點。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北緯23度26分)上,北半球溫帶區便是夏季,即為夏至。而南半球溫帶區正是冬季。
當地球轉到黃經度數180度位置(在9月23日左右)時,陽光又直射到赤道上,北半球溫帶區是秋季,即為秋分。南半球轉為春季。
當地球轉到黃經度數270度位置(在12月22日左右)時,此時也是地球與太陽最近處,稱為近日點。陽光直射到南回歸線(南緯23度26分)上,北半球溫帶區進入冬季,即為冬至。而南半球則進入夏季。
接下來就進入了新的一年,新一輪的四季交替又要開始了。
根據其「太陽影響論」的理論,地表溫度是由陽光照射量決定的。
鄙人提出幾大質疑:
1、那麼為何地球兩極在一年當中有長達半年的日照,為什麼沒有日照「積聚效應」?溫度為什麼還那麼寒冷?
2、而且地球兩極為什麼在長達半年的日照和沒有日照之間溫度差也不顯著?
3、為什麼地球在公轉運動中,當地球公轉至近日點和遠日點時溫差並沒有影響?
4、按其理論,當日照直射到南北回歸線使南北半球進入夏季時,赤道應該處於斜射狀態,為什麼赤道溫度沒有進入春秋季溫度狀態?
5、為什麼山脈峰頂越高,日照量應該越多,溫度卻反而越低而結冰。
6、為什麼太陽日照輻射對平流層的溫度不產生影響呢?
7、其它行星也有四季變化,木星、土星遠距太陽,其外表溫度卻比與地球還要高,這與太陽的輻射量成反比,那麼土星、木星的熱能攝取來自哪裡呢?
大家知道氣溫是決定季節的主要因素,但日照不是決定季節氣溫的主要影響因素。那麼又是什麼因素影響氣溫呢?根據「太陽影響論」詮釋是不完美的,是有缺陷的。太陽光對地表氣溫有一定影響是不可否定的,但不是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變化的主要因素。太陽光對氣溫的影響,大家體會更多的應該是晝夜的溫差和雲系遮擋日照的溫度變化情況,它只能是影響氣候的一個氣象因子而已。
那麼影響氣溫的主要因素是什麼呢?
根據鄙人《地球生命運動學》理論,影響氣溫的主要因素與地球生命運動有密切關系。地球生命體的內部結構決定了地球各個部位體表溫度的差異。地球以赤道為中心向南北遞延至兩極(即,南北緯度遞增),體表溫度是逐步遞減的;從地表至地核隨著延深而溫度遞增。地球是一個生命體,有其自身的生命結構,有其自身的生命運動過程。其體溫就是它特有的生命結構和生命運動過程所決定的其體溫變化表現,並且在一年之中變化較小處於常態。
球體表面以上的溫度變化是另有原因的,它來自於大氣環流的形式決定的。大氣環流是決定球體表面以上的溫度變化的主要成因。大氣環流又是地球生命體自身生命運動的方式決定的。在《大氣大環流的成因》中,已經闡述了大氣大環流的成因,這里就不贅述了。
地球生命體的結構和運動過程是怎樣的呢?
根據鄙人《地球生命運動學》理論,對地球結構和運動過程的定義。地球生命體的結構,由地甲(地殼)、消化系統(聚核反應堆相當於腸胃,製造「重核微粒子物質」)、運動系統(地幔,處於核裂變反應狀態將「重核微粒子物質」裂變為各種低核元素物質,已發現的元素物質就是這樣生成的,也是構成球體內的組織結構的物質組成)、排泄系統(末級核裂變反應還有一些生成物水、氣、石油等,球體內部不需要將被排泄出來。所以,形象地說水、氣、石油都是其生命體的排泄物)所構成。而球體內聚核反應堆(爐)正處於赤道最近位子,球體內聚核反應能量極大,它的熱能傳導到地球生命體各個部位由於離球體內聚核反應(聚核反應堆)中心之間傳導量的差異,從而使地球生命體的各個部位,即隨著地核核反應中心至地表的距離,距球體內聚核反應堆越遠溫度則遞減,隨著南北緯度的增加而遞減。所以地球生命體的各個部位的體溫是有其規律性的表現。
在地球生命體生命運動過程里球體內聚核反應及機能反應(核裂變反應)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水和氣將被排泄出體外而溢出。在水和氣排泄出來時將也會帶出大量熱能。水和氣排泄的形式有兩種,第一種是通過體內機能運動經過岩層析出;第二種是通過特殊的通道集中排泄(赤道附近有特殊的排泄通道,如台風暴源就在此)。由於赤道附近的在地球生命體運動中都得到了來自球體內核反應傳導來的熱能和通過水、氣排泄過程中所帶來的熱能,從而使赤道的表體溫度是地表范圍內最高的區域,從而赤道附近的上空的氣體溫度也是最高的,這就是影響氣溫的主要因素的真正原因所在。赤道的暖濕氣團也就是這樣形成的。
影響氣溫的主要因素確定了,那麼怎麼解讀一年四季的南北半球的春夏秋冬的變化呢?
在解讀一年四季的南北半球的春夏秋冬的變化前,鄙人要先再介紹一下,地球生命體體表外的水和大氣圈情況。被地球生命體排泄出來的水和氣,一部分水被留在地表,則在地表形成小溪、江河、湖泊和大海汪洋;一部分處於水汽狀態漂浮在大氣之中,在天空中形成雲、霧、霾、雨、雪和冰雹。氣體被溢出後逐步向廣闊的空間擴散,所以離地表越近,大氣濃度越高;離地表遠,大氣濃度越稀薄。而且大氣的成分結構也隨著距離地表的高度也發生變化,少核元素氣體(如氫氣、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氡氣)離地表越高,濃度越大;多核元素或化合元素氣體(氧氣、氮氣、二氧化碳)離地表越近,其濃度越高,不然反之。在大氣外溢擴散時,便產生了氣體流動(即氣流)。
現在初步探測大氣層有幾個層面,即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逃逸層。
1、對流層:是大氣的最底層,其厚度隨溫度和季節而變化。在赤道附近16 -18KM;在中緯度區域為10-12KM,兩極附近為8-9KM。夏季較厚,冬季較薄。該層的特點:1、是氣溫隨高度升高而遞減,大約每升高100M,溫度降低0.6度。2、是氣體有上下運動,即地表為熱氣體則上升,而接近平流層的冷氣體則下降。故形成上下運動的氣體流動而稱之為對流層。3、是該層密度大,佔大氣總質量的3/4以上。
在對流層中又分為兩層,即在1-2KM一下,氣體剛從地核內部排泄溢出,活動作用強烈,通稱摩擦層或稱邊界層,亦稱底層大氣。在1-2KM以上,受地表溢出氣體的影響小,稱為自由大氣層。主要天氣過程如雨、雪、雹都是出現在此層。
2、平流層:從對流層頂到約50KM的大氣層為平流層。平流層也有上下兩層:在30-35KM以下為平流層下層,該層溫度隨高度變化較小,氣溫趨於相對穩定,所以又稱同溫層。其溫度為在-55度左右。在30-35KM以上為平流層上層,溫度隨高度升高而升高。
平流層的特點:一是氣體沒有上下對流運動,其運動形式以平流為顯著特點,故稱之為平流層。二是氣體中水汽和塵埃含量甚微,很少出現天氣現象(即雲、雨、雪、雹)。三是在高約15-35KM范圍內,有厚約20KM的一層臭氧層,該層實際介於對流層和平流層之間。臭氧它是熱層的氣體(即氧、氮、氫、等等)在外界粒子的作用發生核熱反應時所生成的,隨後下沉至該處形成的臭氧層。
3、中間層:在平流層以上到大約距地表50-85KM的厚度為中間層,該層雖氣體稀薄,但氣體的垂直對流強烈。突出的特徵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4、熱層:從中間層以上到大約500KM之間稱為熱層。該層是少核元素(氫核)和大量的氮氣元素發生核變的反應層。核變反應就是由氫類少核元素和氮氣元素發生核內變化重新構成新的元素物質。由於核變反應產生的巨大熱量使溫度隨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層內溫度很高,大約1000度以上,晝夜變化很大。在熱層下部尚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在該層會出現銀白並微帶青色的夜光雲。這就是核變反應所產生新的元素物質(臭氧和鈉粒子及其水)出現的現象。
5、逃逸層:在熱層以上稱為逃逸層。該層物質是熱層在宇宙粒子和太陽粒子等多種粒子的作用下,氣體元素發生核變反應,重新組合生成新的元素和粒子或微粒子飄逸所在。在熱層的核變反應中所生成的新元素物和粒子或微粒子之間將產生分離,一部分新元素(臭氧、鈉離子)將受地球引力下,通過中間層的垂直對流而下沉至平流層下部,而另一部分新的粒子或微粒子則可以從此逃逸地球飛向深邃的太空。
探空火箭在3000KM高空仍發現有稀薄氣體,故有人推測大氣層的上界可以延伸到6400KM左右。鄙人認為實際上地球大氣圈與深邃的宇宙太空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
剛才又介紹了地表外環境的情況。現在就來闡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怎樣演化的。大家知道冷暖氣流的交替變化是氣候變化(特別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變化)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大氣環流,大氣環流決定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交替變化。暖流吹,盛夏臨;寒風刮,嚴冬到。這一規律對於普通百姓都有比較深刻的認知和了解,南北半球的春夏秋冬就是在冷暖氣流的作用下形成的。
那麼南北半球的春夏秋冬是怎樣在冷暖氣流的作用下交替形成的呢?也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成因機制是怎樣形成的。
冷暖氣流在一年中的運動方式,在《大氣大環流的成因》中已經闡述了。冷暖氣流在緯向環流和經向環流的共同作用下,一年中總的流動趨勢為:
上半年(即:地球從近日點向遠日點運動)在緯向環流和經向環流的共同作用下,此時緯向環流在平流層是由北向南運動,在對流層底部則是由南向北運動;經向環流則是由東向西運動;在緯向環流和經向環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東南風」。在北半球是暖氣流運動趨勢由南向北偏西方向運動(即居北半球人所稱的東南風),使北半球溫帶區從冬季向春夏演變。在南半球是冷空氣運動趨勢由南向北偏西方向運動,使南半球溫帶區從夏季向秋冬演變。
下半年(地球從遠日點向近日點運動)在緯向環流和經向環流的共同作用下,此時緯向環流在平流層是由南向北運動,在對流層底部則是由北向南運動;經向環流則是由西向東運動;在緯向環流和經向環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西北風」。北半球是冷空氣運動趨勢由北向南偏東方向運動(即居北半球人所稱的西北風),使北半球溫帶區從夏季向秋冬演變。南半球則是暖氣流運動趨勢由北向南偏東方向運動,使南半球溫帶區從冬季向春夏演變。
這就是冷暖氣流在一年中總的運動趨勢。
在這種冷暖氣流的運動趨勢下,就給它們所經過的區域帶來了地表面層所產生的氣象現象,即該影響區域的溫度、雲霧、降雨、降雪、下冰雹以及在氣流運動過程中所產生的風。
當暖氣流向某一方向運動,並由弱向強發展的過程就使它所經過的區域由冷向暖的變化過程,即經歷由冬向春夏的演變。
當冷空氣向某一方向運動,並由弱向強發展的過程就使它所經過的區域由暖向冷的變化過程,即經歷由夏向秋冬的演變。
在一年當中南北半球就是在這種冷暖氣流的作用下形成周而復始四季的變化。這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成因機制所在。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冷暖氣流會產生這種的運動方式呢?
冷暖氣流會產生這種的運動方式,是大氣大環流的趨勢決定的。
在前面介紹到大氣圈有初步確定的五大層面及其層面的特性。在大氣底層,即對流層是熱空氣向上運動,冷空氣向下運動。但這種上下對流運動不是在同一區域進行的,而是在南北半球不同區域完成的。
下面介紹一下對流層的氣流流動方式:首先由在赤道周圍由地球內部所排泄出來的大量熱氣體和水蒸汽以及產生的熱能影響著空氣溫度增加而產生強大的熱濕氣壓。
這股熱濕氣壓在一年當中是怎樣在對流層運動的呢?
在上半年大量熱氣體和水蒸汽是向北半球偏西上空擴散運動(即在北半球地區春夏季常見的東南風),當暖濕氣流會遭遇冷空氣,大部分水汽被冷空氣作用形成降水落到地表;其他氣體則繼續向上擴散,逐步接觸平流層而降溫冷卻,溫度可降至零下35-50度左右。一部分少核元素氣體進入平流層,通過平流層繼續向上擴散;一部分多核元素氣體和化合元素物隨同平流層中新生元素氣體的流動方向在平流層一下和對流層上部之間的高空,經過赤道上空向南半球上空運動,至南半球區域上空後,便開始逐步下沉運動,這種冷空氣如遇到水汽,便使水汽凝結而產生高空雲層現象(秋季)。當冷空氣下沉至最低處南極後,冷空氣便開始由南向北偏西方向運動逼進赤道(在南半球地區秋冬季常見的東南冷空氣北上),從而形成了大氣層底層的大氣流動的總體大循環。
在下半年則反之,大量熱氣體和水蒸汽是向南半球偏東上空擴散運動,當暖濕氣流會遭遇冷空氣,大部分水汽被冷空氣作用形成降水落到地表;其他氣體則繼續向上擴散,逐步接觸平流層而降溫冷卻,溫度可降至零下35-50度左右。一部分少核元素氣體進入平流層,通過平流層繼續向上擴散;一部分多核元素氣體和化合元素物隨同平流層中新生元素氣體的流動方向在在平流層一下和對流層上部之間的高空,經過赤道上空向北半球上空運動,至北半球區域上空後,便開始下沉運動,這種冷空氣如遇到水汽,便使水汽凝結而產生高空雲層現象(秋季),當冷空氣下沉至最低處北極後,冷空氣便開始向由北向南偏東方向運動逼近赤道(在北半球地區秋冬季常見的西北冷空氣南下)。
降雨、降雪和冰雹,則是對流層底部的暖濕氣團遇到從極地運動而來的冷空氣的作用產生雪、冰雹和雨水。
赤道相當於氣流環流的始點,也是氣流環流的終點。因此在赤道中心區域氣流運動並不顯著,所以赤道中心區域終年少劇烈風活動。赤道是受地球內部熱能影響最顯著的區域,也是從地球內部排泄出來的水汽和氣體最豐富的區域;所以赤道區域的氣體密度和水汽含量及熱能量也是全球最高的區域,因此赤道常年炎熱、多雨。
這就是大氣層底層的大氣流動總體大循環的方式。大氣環流的方式(即:緯向環流和經向環流)決定著地表各區域的溫度、各種氣象現象,即:一年四季的變換方式。大氣環流的方式又處決於地球生命體自身的生命運動方式,其生命運動方式又處決於地球生命體的球體內核反應機制。
以上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成因機制,該成因機制打破了傳統的「太陽光影響學」直射和斜射學使地球南北半球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變化的成因理論,完全以全新《星球生命運動學》理論進行解讀。
《星球生命運動學》理論,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土星、木星的熱能與太陽輻射量成反比的原因。就是說土星、木星為什麼獲得太陽輻射熱能量比地球要小,但木星、土星的自身的熱能為什麼比地球還要高。這就是所有星球都有其自身的生命運動方式,其星球的熱能都是來自自身生命運動,來自球體內部核反應機制和內部機理運動的結果。
Ⅱ 季節對氣候有什麼影響還有風對氣候有什麼影響
季風對氣候而言,可影響其溫度和濕度。分冬季風和夏季風。冬季風乾燥寒冷,所過地方將會降溫且更為乾燥,在我國表現為西北風;夏季風溫暖濕潤,所經之地降水增多氣溫暖和,在我國表現為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西南季風主要影響西藏雲南等西南地區,東南降水月份季風主要影響東南沿海一帶,造成降水月份的集中。季風氣候最大特點就是雨熱同期。
風對於氣候而言,也包括季風部分。風從高壓吹響低壓,可改變一個地區的雨熱狀況。如:海陸風影響沿岸地區的水熱狀況;山谷風影響局地小氣候,白天山谷就不如山坡暖和,夜晚反之。
Ⅲ 地理 降水年際變化和季節變化所帶來的影響
降水年際變化和季節變化較大的地區容易發生水旱災害。
Ⅳ 地理知識,一年裡為什麼會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
地球有兩種基本的運動,一種叫自轉——地球自身的旋轉,另一種叫公轉——繞著太陽的旋轉。地球在圍繞太陽不停地公轉時,也在繞自身的地軸自轉,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有一個23度27分的傾角。正是因為這個傾角的存在,才會使太陽在地球表面的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從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而且與其自轉的平面有一個夾角。當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是不一樣的,接收到太陽的熱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
在氣候上,四個季節是以溫度來區分的。在北半球,一般來說每年的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在南半球,各個季節的時間剛好與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時,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時,北半球是夏季。在各個季節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季節的轉換是逐漸的。
Ⅳ 地理知識,一年裡為什麼會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
地球繞太陽公轉,同時地球的自轉軸有一個23度27分的傾角。當北半球接受太陽光的直射而處在盛夏時,南半球則面對太陽光的斜照而正值隆冬。北半球的春天又對應著南半球的秋天,兩半球得到了同樣多的陽光。這便是四季的由來!!!
在世界各地,不但有晝夜交替現象,而且有四季變化現象,並且南北半球的四季變化剛好相反。當我們這里正是夏日炎炎、揮汗如雨的季節,而南半球卻處在寒風凜冽、大雪紛飛的情況哩!
為什麼地球上會有四季交替變化現象呢?
四季的形成是因為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結果。地球一直不斷自西向東自轉,與此同時又繞太陽公轉。而地球公轉的軌道又是一個橢圓的形狀,太陽始終位於一個焦點上。地球在不斷公轉的過程中,地軸與公轉軌道始終會保持66°34′的交角,即地球始終是斜著身子繞太陽公轉。因為地球公轉的原因,致使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發生變化。
到了每年6月22日前後,地球就是位於遠日點。太陽會直射北回歸線,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與此同時北半球得到的熱量最高,白晝最長,而且氣候也炎熱,屬於北半球的夏季,但南半球正處於寒冷的冬季。
此後因為繼續在公轉軌道上不停運行,太陽的直射點便會南移。到了9月23日左右,太陽就會直射赤道,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秋分日。現在南半球以及北半球得到的太陽熱量都相等,晝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地球繼續不斷運轉,到12月22日左右,地球開始位於近日點,太陽便直射南回歸線。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而此時北半球得到的熱量為最少,且白晝時間最短,氣候也相當寒冷,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剛好是夏季。
太陽直射點北返以後,在3月21日左右,太陽再次直接射向赤道,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春分日。這個時候,是北半球的春季,而南半球卻是秋季。地球像這樣以一年為周期繞太陽不停運轉,從而產生了四季的更替。
Ⅵ 地理常識-一年為什麼有春夏秋冬
我們的地球在圍繞太陽不停地公轉的同時,也在繞自身的地軸自轉,不過地軸並不垂直於公轉軌道面,而是有一個66.5度的傾角。正是因為這個傾角的存在,才會使太陽在地球表面的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從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當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時,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較多,且白晝比黑夜長,所以北半球氣溫處於一年中最高的時候,為夏季;這時太陽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較少,且黑夜比白晝長,因此,南半球處於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冬季。當地球繞太陽再公轉半圈時,太陽的直射點由北回歸線移向南回歸線,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逐漸減少,由夏季進入秋季,進而轉入冬季;而南半球卻正好相反,由冬季進入春季,進而過渡到夏季。不過,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並不是一個標準的正圓,因此南半球的夏天要稍稍比北半球的夏天熱,而冬天則要比北半球的冷些。
Ⅶ 為什麼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這四季含有什麼意義呢
季節變化首先是一種天文現象,然後是氣候現象。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通常所講的季節一般指四季。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及地球公轉時北端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這樣,隨著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就南北移動,結果引起了冬季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在不同的季節得到的太陽光熱不同,產生了四季的更替。
所謂春夏秋冬,嚴格地說只是南、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帶出現的現象。四季的劃分 春夏秋冬四季,對於人類生產和生活至關重要,劃分依據不同,四季的長短、起止時間也不一樣,四季大致有以下幾種劃分方法。
1.天文四季 這是以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為依據劃分的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晝最
長,太陽高度最大的季節,冬季則相反,春秋兩季是過渡季節。 不甚考慮實際氣候的寒暑情況。2.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 以「四立」分別為四季之首,符合天文條件,但同樣與實際氣候情況差別較大。
3.西方國家的四季 習慣上以「兩分」「兩至」為四季之首,是以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為依據劃分的,在一些地區與實際氣候基本一致。時間上比我國傳統四季推遲約一個半月。 4.氣候統計學的四季 按陽歷的月份,把3~5月定為春季;6~8月定為夏季;9~11月定為秋季;12~2月定為冬季。
比較接近西方國家的四季。5.候溫四季 為了使春夏秋冬四季與「桃花開,蟬始鳴,雁南飛,冰霜凝」等物候現象和諧一致,氣象部門就以實際氣溫作為四季劃分的依據。 四季的地理分布1.熱帶雨林氣候帶,全年皆夏,年平均氣溫在28℃左右。
2.熱帶草原氣候帶,干濕季明顯交替,以北半球為例,每年11月到次年4月,信風控制,盛行熱帶大陸氣團,形成乾旱少雨的乾季;5月至10月,赤道低氣壓控制,盛行赤道氣團,形成悶熱多雨的濕季。3.熱帶季風氣候帶,一年分成旱雨兩季,每年6至9月,夏季風來臨,形成高溫多雨的雨季;10月至次年5月,冬季風來臨,降水明顯減少,形成旱季。
4.兩極地區由於緯度高,全年嚴寒,皆為冬季。5.溫帶地區四季分明,一年中春暖、夏熱、秋涼、冬冷相當分明。但由於溫帶跨緯度多,從低緯到高緯,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大,四季的長短亦有不同。
從低緯的夏長冬短逐漸過渡到高緯的冬長夏短。
Ⅷ 地理中的汛期和水位季節變化指的是什麼
汛期是指江河中由於流域內季節性降水、融冰、化雪,引起定時性水位上漲的時期。我國汛期主要是由於夏季暴雨和秋季連綿陰雨造成的。從全國來講,汛期的起止時間不一樣,主要由各地區的氣候和降水情況決定。南方入汛時間較早,結束時間較晚;北方入汛時間較晚,結束時間較早。每年五至九月份,江淮流域降雨明顯比其它月份多,習慣上把這一段時間稱為汛期。汛期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大時時期,容易引起洪澇災害,因此應做好防汛工作。
Ⅸ 地理知識,一年裡為什麼會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
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是由地球繞太陽公轉引起。
相關解釋:
地球在圍繞太陽不停地公轉的同時,也在繞自身的地軸自轉,不過地軸並不垂直於公轉軌道面,而是有一個23度27角分的傾角。正是因為這個傾角的存在,才會使太陽在地球表面的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從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當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時,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較多,且白晝比黑夜長,所以北半球氣溫處於一年中最高的時候,為夏季;這時太陽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較少,且黑夜比白晝長,因此,南半球處於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冬季。
(9)地理的季節變化有什麼用擴展閱讀
在天文學上,公轉指行星、彗星等星體環繞恆星,衛星、人造衛星等環繞行星,小規模星系、星雲、宇宙塵埃等環繞大規模星系,以及更大規模的天體間環繞的運動。
恆星和行星都會自轉,小天體亦大多會自轉。作為天體的集合體,星系也會自轉。如果行星自轉軸在長期運動中漸漸偏離原有方向,即會產生歲差。
在地球的公轉軌道上,有一點距離太陽最近,稱為近日點,有一點離太陽最遠,稱為遠日點。
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