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壓線圖地理是什麼

壓線圖地理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2-19 06:20:38

『壹』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1.目前能觀測到的宇宙部分—— 總星系
2. 天體系統層次 :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其他恆星系)—地月系
3. 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 ——太陽; 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 ——月球。
4. 太陽的外部結構 :(由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
5. 太陽活動 :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陽風(日冕)
6. 太陽活動的標志 :黑子和耀斑。活動周期: 11 年
7. 太陽活動的影響 :干擾無線電、磁暴、極光
8. 太陽系的中心天體 ——太陽(質量大)
9. 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類地行星);木星、土星(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遠日行星)
10.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日地距離適中;地球大小質量適中。
11. 朔望月周期 :新月(初一、大潮,日食)—上弦月(初七、八,小潮)—滿月(十五、十六,大潮,月食)—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小潮)—新月。 一朔望月29.53 日
12. 地球自轉方向和周期 自西向東, 23 小時 56 分 4 秒。
13. 地球自轉角速度 除極點外, 15 ° / 小時 每差1°時間相差4分鍾; 地球自轉線速度 除極點外,自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
14. 地球物體 水平運動偏向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無地轉偏向力。
15. 地球公轉周期 365 日 5 時 48 分 46 秒。
16. 地球自轉平面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轉平面 ——黃道平面。
17. 黃赤交角 目前 23 ° 26 ′,與回歸線緯度相同。地軸與赤道夾角 90 °,地軸與黃道的夾角為 66 ° 34 ′,與極圈的緯度相同。
18.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形成了太陽直射點在緯度上的周年變化,並使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陽高度也作相應的變化。 太陽直射處:正午太陽高度為 90 度。所以: *. 北半球春分日( 3.21 )或秋分日( 9.23 ):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夏至日( 6.22 ):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自北回歸線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冬至日( 12.22 ):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自南回歸線向南北降低。 正午太陽高度角自太陽直射處緯度向南北兩側遞減。
19. 北回歸線以北的緯度帶:一年正午太陽高度在 6.22 達到最大, 12.22 達到最小;南回歸線以南的緯度帶:一年正午太陽高度在 12.22 達到最大, 6.22 達到最小。 南 . 北回歸線之間的緯度帶: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陽高度可達到兩次最大值( 90 °),回歸線上只有 1 次直射,回歸線外無直射。
20. 晝夜長短變化規律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 赤道全年晝夜平分, 3.21 日及 9.23 日全球晝夜平分。 北半球春分日 - 秋分日: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晝長夜短,緯度愈高,晝愈長夜愈短,北極圈內有極晝現象。南半球各緯線圈晝短夜長,緯度愈高,晝愈短夜愈長,南極圈內有極夜現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極晝),南半球反之。北半球秋分日 - 春分日:反之。其中,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及其以北(極夜);南半球反之。
21. 五帶的劃分 :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回歸線到極圈為南、北溫帶;極圈以內是南、北寒帶。
22. 地球的六大圈層 :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殼、地幔、地核。
23.上地幔上部有軟流層,可能是地球內部岩漿活動與地震的主要發源地。
24. 岩石圈 = 地殼 + 上地幔軟流層以上部分。
25. 岩漿岩 :侵入岩— ( 花崗岩 ) :晶粒較粗;噴出岩— ( 玄武岩 ) :晶粒小,多氣孔
26. 沉積岩 : 層理構造 ,並有 動植物化石 ,主要有:礫岩、砂岩、頁岩、石灰岩。
27. 變質岩 : 片理構造 ,主要有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片麻岩。
28. 地震的分類 :一按 成因 主要分構造地震與火山地震兩種。二按 震源深度 可分淺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按 震級 可分為微震和破壞性地震。
29. 地震時先是上下顛簸,然後是左右搖晃 ,因為地震時先的縱波到達震中,然後是橫波傳來。
30. 震級和烈度的關系 :震級越大、烈度也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震中處烈度最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31. 世界主要地震帶 是 環太平洋構造帶 和 地中海—喜馬拉雅構造帶 ,環太平洋帶大約集中了全世界 80% 以上的淺源地震、幾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我國正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的交接處,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32. 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海嶺(大洋中脊)是大洋地殼的誕生處。海溝是大洋地殼的消亡處 。
33. 全球岩石圈共分六大板塊 ,即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北美洲)、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澳大利亞)、南極洲板塊。
34. 地震震級相差一級,能量相差 30 多倍,兩級相差 900 多倍
35. 能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 的是——臭氧。
36. 能吸收並放射長波輻射 的是——水汽與二氧化碳,對地面有一定的保溫作用。
37. 大氣的垂直分層 :自下而上依次再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五層。
38. 對流層主要特徵 有:水汽、塵埃雜質含量多; 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平均每上升 100 米,氣溫降低 0.6 ℃ 。大氣 對流 運動顯著;天氣和氣候變化最為顯著。
39. 平流層主要特徵 : 氣溫隨高度增高而上升 ;大氣以 水平運動 為主;有臭氧層,是最佳航空層。
40. 中間層 :幾乎沒有臭氧, 氣溫又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 熱層 :即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波,對電訊通訊工程建設有重大意義。
41. 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 ——太陽輻射
42. 風——水平氣壓差異,從高氣壓區吹向低氣壓區 。
43. 盛行東北風的風帶 ——東北信風帶和北半球的極地東風帶; 盛行東南風的風帶 ——東南信風帶和南半球的極地東風帶。
44. 赤道低氣壓帶 —— 多雨 地帶; 極地高氣壓帶 —— 少雨 地帶; 副熱帶高氣壓帶 —— 大陸西岸和大陸內部 ,氣候暖熱乾旱,為 少雨 地帶; 大陸東岸 因受夏季風、熱帶風暴、台風等影響, 降水比較豐富 。 副極地低氣壓帶 —— 多雨 地帶。
45. 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隨太陽直射點季節變化的南北移動而移動 。 1 月南移, 7 月北移
46. 季風 成因分析: ? 海陸熱力差異 ( 亞洲東部季風 ) ?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 ( 南亞和我國西南 ) 受季風影響,一年有干濕,雨熱同期,易冬旱夏澇
47. 冬夏間亞洲和北太平洋地區氣壓分布 : 冬季:亞洲大陸——亞洲高壓(蒙古高壓);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壓 夏季:亞洲大陸——亞洲低壓(印度低壓);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壓
48. 東亞季風 ——夏季東南風;冬季偏北風。 南亞季風 ——夏季西南風;冬季東北風。
49. 高氣壓——反氣旋——下沉氣流——北順南逆——干晴天氣(伏旱:副高、寒潮:蒙古高壓)
50. 低氣壓——氣旋——上升氣流——北逆南順——陰雨天氣(台風)
51. 梅雨——准靜止鋒 6 、 7 月
52. 水圈的主體——海洋水; 淡水的主體——冰川(南極洲)
53. 水循環的動力 ——太陽輻射
54. 水循環的類型:海陸間循環、海上內循環、陸上內循環。 最重要的水循環 ——海陸間循環(大循環)。
55. 人類可以影響的水循環的環節 —— 局部地區的地表徑流 施加一定的影響, 如:改變局部地區的水的時間分布 ---- 修建水庫;改變局部地區的水的空間分布,跨流域調水 --- 南水北調、引灤入津 、引黃濟青等;引水灌溉。
56. 洋流的分類 : * 按水溫劃分:暖流:水溫高,一般為 低緯度流向高緯度 。寒流:水溫低,一般為 高緯度流向低緯度 。 * 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補償流(秘魯寒流)。
57. 洋流分布的規律 :在熱帶和副熱帶海區(除北印度洋外),以 副熱帶海區為中心 的大洋環流, 北順南逆 。大洋環流東部(大陸西岸)為寒流,西部(大陸東岸)為暖流。
58 . 洋流對氣候的影響 : 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
59. 四大漁場分布 :三個在暖寒流交匯處;秘魯漁場——秘魯附近海區的涌升流
60. 河水的來源稱為河水補給。
61 . 雨水是世界上大多數河流最重要的河水補給 , 雨水補給與降水量季節變化一致 。
62. 我國東北山區的河流就有 春汛 ,以降水補給為主, 積雪融水 為輔。 積雪融水補給徑流量季節變化與氣溫的季節變化基本一致 。
63. 冰川融水補給的河流,徑流量季節變化與氣溫的季節變化基本一致 。
64. 氣候資源的種類:光照、熱量、水分、風能
65. 光照資源取決於太陽輻射總量的多少;日照時間的長短 。
66. 熱量資源的衡量標准:氣溫、積溫、無霜期 。熱量是決定農作物分布和復種指數的重要因素。
67. 狹義的水資源—— 河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69. 衡量水資源的數量指標 ——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徑流量=降水量-蒸發量
70. 水資源的特點:不可替代性、可再生性、利與害的兩重性
71. 我國水資源數量特點—— 總量不少,人均不多 ;空間分布特點—— 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時間分配特點—— 夏秋多,冬春少,年際變化大。
72. 世界水資源缺乏的自然原因——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氣候反常。人為原因——用水量的劇增;水質污染。
73. 調節水資源時間上的不均衡—— 建立蓄水工程 ;調節地區間水資源的不平衡—— 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
74. 上海水資源總量充沛,但水體污染嚴重,屬於 水質型缺水城市 ;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科學用水,節約用水。
75. 我國土地資源特點: 絕對數量大,人均數量少 。地區分布很不平衡。
76. 森林資源的環保作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農田。調節氣候,凈化大氣。 美化環境(城市廣種大樹的原因) ,容納動物。
77. 能源資源 按能否可再生分:又可分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78. 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量已佔世界能源總消費的 70%
79. 西氣東輸工程是將 新疆 塔里木和長慶氣田的天然氣通過管道輸往 上海 的輸氣工程。
80. 產業部門的分類: 第一產業 ——農業;第二產業—— 工業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 產業部門結構即三大產業的比重。
81.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
82. 農業生產的特點:①季節性和周期性(不誤農時、因時制宜);②地域性(因地制宜)
83. 光熱條件影響農作物的復種指數
84. 墾殖指數與地形相關,墾殖指數高——地形平坦;墾殖指數低——地形崎嶇。
85. 城市近郊多肉、禽、蛋等副食品基地—— 經濟地理位置
86. 農業主要的兩大部門—— 種植業和畜牧業 。
87. 畜牧業產值居首位的國家——美國;人均牛羊頭數最多的國家——紐西蘭
88. 世界農業生產地域類型: 水田農業、傳統旱作農業、粗放畜牧業、地中海型農業、發達的商品化農牧業、熱帶種植園農業
89. 水田農業和傳統旱作農業我國界線——秦嶺 - 淮河;粗放畜牧業——年降水量少於 250mm 地區,我國四大牧區;熱帶種植園農業——我國海南、廣東雷州半島、雲南南部
90. 商品化程度很高,基本上分布在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產地域類型—— 熱帶種植園農業
91. 為國際市場提供糧食的農業生產地域類型—— 發達的商品化農牧業
92. 水田農業—— 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區——東亞、南亞、東南亞——雨熱同期。
93. 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工業。工業區位條件:能源和礦產資源;環境條件;交通運輸;市場;勞動力;科學技術;集聚;土地價格。
94. 接近原料產地 ——甘蔗、甜菜製糖,水產品和水果等食品罐頭。
95. 接近能源供應地 ——煉鋁
96. 接近消費市場 ——棉紗織布、石油加工等工業;瓶裝飲料等食品工業、傢具製造、印刷工業
97. 有大氣污染的工廠(如化工廠、鋼鐵廠、火電廠)——應布局在盛行風(主導風)的下風向 ;季風盛行地區,應布局在 與季風風向垂直的郊外
98 有水污染的工廠(如化肥廠、造紙廠、化工廠、印染廠)——應布局在河流下游
99. 需潔凈水源的工廠(如自來水廠等)——應布局在 河流上游
100. 裝配廠(如電視機裝配廠)——應布局在 勞動力充足的地方
101. 鋼鐵工業布局有 「煤鐵復合體型」和「臨海型」
102. 「煤鐵復合體型」——接近原料地和燃料地——美國的五大湖沿岸、德國的魯爾區、烏克蘭的克里沃伊羅格—頓巴斯,我國的鞍山—本溪。
103. 「臨海型」是遠離原料、燃料地而接近消費市場,如 上海寶山 ,日本的太平洋沿岸
104. 工業區按形成條件劃分 ①采礦型——魯爾,加利福尼亞,遼中南;②加工型——日本京濱,滬寧杭;③混合型——京津唐
105. 工業地域體系和類型最大單位—— 工業地帶
106. 世界最大最發達的工業地帶—— 北美工業地帶
107. 工業化最早、經濟第二位的工業地帶—— 西歐工業地帶
108. 資源型的重工業地帶—— 東歐工業地帶
109. 對外依賴率最高的加工貿易型的臨海工業地帶——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
110:商業區位條件:交通、人口、集聚、地價。
111: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
112. 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 自然增長率 = 出生率—死亡率
113. 發達國家的人口問題—— 人口的嚴重老齡化、人口增長極其緩慢,甚至持續衰減 。老齡化問題還帶來勞力不足、青壯年負擔過重以及贍養眾多孤寡病殘老人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114. 發達國家的人口措施: 鼓勵生育、接納外來移民
115. 老齡化: 65 歲以上的人口比重 7% 為 老齡化, 10% 為 嚴重老齡化
116. 老年人口的比重最高的國家——瑞典;老年人口的比重最低的國家——孟加拉國
117. 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問題: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長快、人口年齡構成中少年兒童比重大。
118. 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措施:實行或贊同 計劃生育 的政策,以期降低過高的人口出生率。 119. 我國的人口問題和人口政策 人口問題: * 人口基數大,增長快 。 * 人口年齡構成輕 。 * 人口的經濟結構長期沒有改善。 * 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低。 * 人口過多和增長過快,加重了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人口政策: 堅決貫徹計劃生育 的基本國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努力提高人口質量,逐步改善人口結構,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120. 人口遷移主要形式:勞務遷移;難民遷移;智力遷移。
121. 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標—— 人口密度 (人 / 千米)。影響人口容量的因素:自然資源與環境;科學技術水平 ;地區開放程度;人均消費水平。
122. 四大人口稠密區: 亞洲東部;南亞、歐洲 60 ° N 以南、北美洲東部
123. 人口密度最大的人口稠密區—— 南亞
124. 人口稀疏區:①寒帶(西伯利亞)②熱帶雨林(亞馬孫、剛果)③沙漠(撒哈拉、塔克拉瑪干)和乾旱草原④高原(青藏高原)、高山
125. 中國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線——黑河 - 騰沖線
126:城市基本特徵:人口和經濟活動高度集中;產業活動以第二、第三產業為主;教育、科技、文化事業發達。
127. 城市分類:按城市規模:各國的標准不同我國的標准—非農業人口 100 萬以上的為特大型城市; 50~100 萬的為大城市; 20~50 萬的為中等城市; 20 萬以下為小城市
128:城市規模:世界城市(紐約、東京、倫敦)、區域性中心城市(香港)、全國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跨省區的區域中心城市(武漢、重慶、天津、沈陽、大連)、省會城市和省區主要城市、省內區域中心城市、縣級中心城市、縣以下中心鎮。
129. 城市職能:我國的標准—綜合性和專業性。 ①綜合性:全國或一定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各特大型城市和主要的大城市。 ②專業性:工礦城市、農林城市、交通樞紐、旅遊城市、文化名城、政治職能為主的城市。
130. 城市內部的職能分區—— 商業區、工業區、居住區
131. 城市化 :是指鄉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大批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132. 城市化的重要標志——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 。
133. 城市化的本質 —— 居民由從事第一產業轉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並向城市集中 ,是整個社會生活發生根本變革的過程。
134. 城市化中的問題——環境問題、交通問題、居住問題、社會問題。
135.郊區化: 是中心城區人口向城市郊區遷移的過程。
136. 逆城市化:十大城市人口向周邊中小城市或鄉村地區遷移的過程。
137:影響文化因素:環境因素;社會因素;人口、民族遷移因素;文化自身因素;時間因素。
138:世界文化圈:西歐文化圈;東歐文化圈;東亞文化圈;南亞文化圈;東南亞文化圈;伊斯蘭文化圈;非洲文化圈;拉丁美洲文化圈;太平洋文化圈。
139:中國地域文化:東北黑土文化;華北平原文化;黃土高原文化;內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綠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雲貴高原文化;江南水鄉文化;華南媽祖文化。
140:海派文化。
141. RS——遙感 ; GPS ——全球定位系統(至少 3 顆衛星定位);GIS ——地理信息系統

『貳』 什麼叫地理圖表

地理圖表是根據地理數據資料繪製成的直觀圖形和表格,主要有柱狀圖、面積圖、曲線圖、折線圖、平面直角坐標圖、三角形坐標圖等,主要用來考察三個方面的能力:一是認識數據與圖形之間的關系的能力;二是根據圖表和數據解釋說明有關概念的能力;三是根據有關數據和信息解釋相關問題的能力。考查形式常以選擇題背景材料出現。

『叄』 什麼是地理位置圖

地理位置圖一般是用來描述地理事物時間和空間關系的展示圖。

它根據人們不同的需要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對地理事物的定性玫定量定位從而把握地理事物的時空屬性和相關特徵。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對性和絕對性,一般分為絕對地理位置和相對地理位置。相對地理位置是以其參考點的周圍事物進行確定。而絕對地理位置是以整個地球為參考系,以經緯度為度量標准。地球上每一個地方都有自身唯一的經緯度值。按照地理位置的功能性質來分,可劃分為經濟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不同的功能性位置。

『肆』 初中地理知識點:地圖的三要素是什麼

地理知識點是很多的,下面我就大家整理一下初中地理知識點:地圖的三要素是什麼,僅供參考。

地圖的三要素是什麼

三要素是:圖例,方向,比例尺.

方向;(東、西、南、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圖例;注記。

地圖特徵

1、由特殊的數學法則產生的可量測性。特殊的數學法則包含地圖投影、地圖比例尺和地圖定向三個方面。

2、由使用地圖語言表示事物所產生的直觀性。地圖上表示各種復雜的自然和人文事物都是通過地圖語言來實現的。地圖語言包括地圖符號和地圖注記兩部分。

3、由實施制圖綜合產生的一覽性。

4、地圖必須遵循一定的數學法則。

地圖是繪制在平面上的,必須准確地反映它與客觀實體在位置、屬性等要素之間的關系。

5、地圖必須經過科學概括。

縮小了的地圖不可能容納地面所有的現象。

6、地圖具有完整的符號系統。

地圖表現的客體主要是地球。地球上具有數量極其龐大的,包括自然與社會經濟現象的地理信息。只有透過完整的符號系統,才能准確的表達這種現象。

7、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

地圖容納和儲存了數量巨大的信息,而作為信息的載體,可以是傳統概念上的紙質地圖、實體模型、可以是各種可視化屏幕影像、聲像地圖,也可以是觸覺地圖。

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有哪些

(1)在地圖上有三種辨別方向的方法,一般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定方向,有指向標時根據指向標定方向,有經緯網時根據經緯線定方向;

(2)從圖中看出,該圖有指向標,要根據指向標來定方向,其箭頭指向北方;

(3)根據圖中指向標箭頭指向可以判斷出:A到B為從西南向東北方向,B到C為自西向東;

(4)根據指向標箭頭走向北確定方向,河流大致流向為自南向北;

(5)根據比例尺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4千米,則圖上2厘米代表實地距離8千米;

(6)根據指向標箭頭走向北確定方向,林地在村莊的東南方向.

故答案為:(1)一般;指向標;經緯網;(2)指向標;北;(3)自西南向東北;自西向東;(4)南;北;(5)8;(6)東南.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 初中地理知識點:地圖的三要素是什麼。

『伍』 地理 怎麼讀等壓線什麼叫大於大的,小於小的

這個不畫圖還真有點不好講。 就是比如說有兩條等壓線,數值分別為2和4,在這兩條等壓線中間有一個封閉的等壓線圈,那麼這個圈的值有兩種情況,2和4,當這個圈的值是2時,那麼圈裡面的值的范圍就是0到2(小於小的,小值減兩條等壓線之間的差);當這個圈的值是4時,圈裡面的值范圍是4到6,(大於大的,大值加兩條等壓線之間的差)。自己畫個圖看看,只是最簡單的例子,,當然做題的時候不可能是這么簡單的數,但真的懂了這個的話,以後等值線這方面的題一般就難不倒你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哈~~~

『陸』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

地理必修一提綱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節 地球的宇宙環境
認識過程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可見宇宙:半徑 140億 光年
天體系統的形成:萬有引力和天體的永恆運動
多層次的天體系統 太陽系:
銀河系 中心天體( 太陽 ):質量占 99.86% 地月系:
八大行星: 水星 、 金星、地球 、 火星 組成 地球 和月球
木星、 土星 、 天王星 、海王星
總星系 恆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 外觀和所處的位置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自身條件 適宜的溫度、合適的大氣,充足的水分
外部條件 穩定的太陽光照,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概念: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發射的能量
太陽輻射 波長范圍: 0.4~0.75為可見光波段
太陽輻射與地球 太陽常數: 8.24焦/平方厘米•分
太陽輻射→能源
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輻射→大氣運動、水循環
概念: 太陽釋放能量的不穩定性所導致的一些明顯現象
太陽活動 黑子→出現於 光球 層
類型 耀斑和日珥→出現於色球層
太陽活動與地球 太陽風→出現於 日冕 層
黑子與氣候變化有一定的相關性(周期 11 年)
對地球的影響 耀斑→磁暴→影響短波通信
太陽風→極光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自轉)
方向 自 西 向 東,從北極上空看呈 逆 時針方向,從南極上空看呈 順 時針方向
概況 周期 恆星日,長23小時56分4秒,而1太陽日是地球自轉360°59』所需的時間。
速度 角速度為 15/時。地球表面除 南北兩極點外都相等
線速度從 低緯向 高緯 遞減,南北緯60°處的線速度約為赤道處的 一半 。

①導致 晝夜交替現象,由此,各地溫度發生晝夜變化,生物形成晝夜節律。
地理意義 ②水平運動的物體產生偏向,北半球向 右 偏,南半球向 左 偏。
③地方時:以一個地方太陽升到最高的時間為正午 12 時, 經度 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時相同。東經數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時的值越 大 。西經反之。經度每相差1°,地方時相差 4 分鍾。
時區和區時:為了便於使用。國際上規定將全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佔有 15 個經度,以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整個時區的統一時間,叫作 區時 ,又稱 標准時 。
區時的計算: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時區差×1小時
時區差的求法:在0時區兩側相加,同側相減
加減號的確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東取加號,反之取減號
國際日期變更線:一條大體沿 180°經線穿行的 折 線,它是為了消除因為地球球形而導致的日期換算中的不同結果而設定的,同時為了保持180°經線上同一行政歸屬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公轉)
概況 軌道:是一個 橢圓 ,太陽位於其中的一個 焦點 上,每年1 月初位於近日點, 7 月初位於遠日點。
方向:自 西 向 東
角速度約為每天 59』 ,近日點時較 快 ,遠日點時較 慢
周期為 1年 ,約為 365 日 6 時 9 分
黃赤交角及其影響:地球自轉的軌道面叫做 赤道 面,地球公轉的軌道面叫 黃道 面。地球的赤道面與黃道面之間的夾角,叫 黃赤交角,約為 23.5°。也可以說,地軸與黃道面之間約成 66.5°的夾角。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引起各地正午太陽高度 的變化, 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及四季 的更替、五帶 的劃分等一系列地理現象。
名稱 熱 帶、 北溫 帶、 南溫 帶、 北寒帶、 南寒 帶
五帶 劃分界線: 南北回歸線 、 南北極圈
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原因: 黃赤交角 存在,地球的 公轉 (自轉或公轉)運動。
節氣 時間(前後) 直射點位置 移動方向 對應點
春分 3 月 21日 赤道 向 北 B
夏至 6 月 22 日 北回歸線 向 南 A
秋分 9 月 23 日 赤道 向 南 D
冬至 12 月 22 日 南回歸線 向 北 C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太陽高度角的概念:太陽相對於 地平面 的高度角
地理意義 各地太陽高度在地方時 12時時最大,稱為正午太陽高度。
正午太陽高度在 太陽光直射 的緯線最大,向 南、 北 兩側逐漸降低。
晝夜長短的變化:太陽直射在哪一個半球,哪個半球的白晝就長 ,而且緯度越高。
白晝越長 ,在極圈以內的地區還可能出現 極晝 現象。另一個半球的情況相反,赤道上 各地的晝夜長短,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
四季的更替: 中 緯度地區明顯。
四季更替表現為一年中 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夏季是 白晝 較長, 太陽高度 較大的季節,冬季反之。春秋兩季是過渡。

第四節 地球的結構
一、地球外部圈層
劃分依據:地震波 縱波(P波):能在 固體、液體 中傳播,速度較 快
橫波(S波):只能在 固體 中傳播,速度較 慢
劃分界面 莫霍面:距離地表平均約 17 千米,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 增加
古登堡面:距離地表約 2900千米,縱波傳播速度明顯 下降 ,橫波則突然 消失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約 17千米,變化規律:大陸較 厚 ,約 33 千米,海洋較 薄 ,約 6 千米地殼。 海拔越高,厚度 越大 。
組成:含量最多的3種元素是O、Si、Al ; 硅酸鹽類 礦物在地殼中分布最廣
結構: 上層為 硅鋁 層,相對密度較 小,分布不連續。
下層為 硅鎂 層,相對密度較 大 ,分布連續。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
結構: 上地幔 具有 固態 特徵,主要由 含鐵、鎂的硅酸鹽類 組成。
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地殼 和 上地幔頂部 (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組成。
軟流層:位於上層地幔中,一般認為可能是 岩漿 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 組成: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下的 鐵 和 鎳
結構: 外核 呈 液態 或 熔融 狀態
內核 呈 固態 態
二、地球外部圈層
大氣圈 大氣密度隨高度增加而 減少。一般把 2000~3000 千米這個高度作為大氣圈的上界。
水 圈 由 液態 水、 固態 水和 氣態 水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為 海洋 水、
陸地 水、 大氣 水和 生物 水,其中 陸地 水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最為密切。
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

第二章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第一節 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
一、地殼的物質組成
(一)礦物
概念:礦物是具有確定化學成分、物理屬性的 單質 或 化合物
礦產: 有用礦物 在自然界富集到有開采價值時,就稱為礦產。
氣態 如 天然氣
礦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種 液態 如 石油、天然汞
固態 如 石英 ,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礦物。
礦物的分類:金 屬 礦 常見的有 赤鐵礦、磁鐵礦 等。
非金屬礦 常見的有 石英、長石、雲母、方解石 等,其中,以 能源類 礦物和 寶石 礦物最為重要。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殼)中體積較大的 固態礦物集合體,由一種或多種礦物 組成。
岩漿岩:岩漿冷凝而成,可分為 侵入岩,如 花崗岩 ;噴出岩,如 流紋岩 、 安山岩 、 玄武岩 。
分類: 沉積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經過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作用 而形成。如 礫岩 、 白岩 、 石灰岩 、 砂岩 。
沉積岩有兩個突出的特徵:具有層理構造 、 有化石 。
變質岩:由於岩石存在的條件,如 溫度 、 壓力 等產生變化,導致岩石原先的 結構 、 礦物成分 等發生變化而形成。
如花崗岩→ 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 石英岩、頁岩→ 板岩
二、地殼物質的循環
(一)地質循環
概 念:是指 岩石圈 和其下的 軟流層 之間的大規模物質循環。
能量來源: 推動地質循環的能量,主要來自 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 產生的熱能。
產生影響:在地質循環過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斷地 誕生 ,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
則 逐漸地消失 。與之相伴的是 大地的滄桑 以及 地殼物質形態 的持續轉化。
(二)岩石的轉化
岩漿→岩漿岩:在岩漿活動過程中伴隨 侵入作用和 噴出作用,岩漿 冷卻凝固 而形成;已經形成的岩石→沉積岩:在地表外力的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 作用下形成;已經形成的岩石→變質岩:經變質 作用形成;
已經形成的岩石→岩漿: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地幔深處)被 高溫熔化 成為新的岩漿。

第二節 地球的表面形態
一、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作用形式 能量來源 表現形式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內力作用 地球內部 地殼運動、 岩漿活動 、地震 、 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 太陽能 風化 、侵蝕、 搬運 、堆積 、 使地表趨向平坦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一)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
(1)岩石圈由 6大板塊的組成,板塊處在 運動 (運動或靜止)當中,
(2) 板塊相向運動,就會 張裂 (碰撞或張裂)形成 裂谷 。
板塊相對運動,就會 碰撞(碰撞或張裂)形成 山脈、島弧、海溝 。
(3)我國成為世界多火山地震國家的原因: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二)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
(1) 褶皺 :岩層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形成的原因: 地殼運動、 內力 作用。
岩層上凸的稱為 背斜 、岩層下凹的稱為 向斜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內力 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外力 作用。
原因 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受到了張力,岩層破碎,容易被侵蝕成各地
向斜成山: 向斜底部受到擠壓,岩石堅硬,抗侵蝕能力強
(2) 斷層:岩層斷裂後發生明顯位移,形成的原因: 地殼 運動, 壓力、張力作用。
上升一側往往形成 地壘 ,如我國的 華山 、 廬山 、泰山 。
下降一側往往形成 地塹 ,如我國的 渭河谷地、 吐魯番盆地 。
斷層處往往形成溝谷、河流,原因 斷層處岩石破碎,易受侵蝕作用 。
(3)現實指導意義: 背斜 儲油、向斜 儲水; 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 背斜處岩層向上拱起,符合力學原理,較為堅固,不易積水
(三)火山、地震活動和地表形態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態
流水的侵蝕地貌: 喀斯特地貌 ,黃土高原的 千溝萬壑 地貌。
流水的堆積地貌:河口附近 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凹、凸)岸形成 沖積平原,
山口 沖積扇 。
風力的侵蝕地貌: 風蝕溝谷 、 風蝕蘑菇 。
風力的堆積地貌: 沙丘 、 黃土高原 的形成。

第三節 大氣環境(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的垂直分層依據: 溫度、密度和大氣運動狀況的垂直差異
對流層 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 降低 ,原因是 對流層大氣的熱量 。雲雨雪等天氣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
平流層 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 升高 ,原因是 該層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 。
適合於高空飛機飛行。
高層大氣 高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後又上升很快。

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選擇性 性。平流層 臭氧 吸收紫外線;對流層
水汽、CO2 吸收紅外線;
反射: 無選擇 性。
散射: 有選擇 性,波長較短藍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太陽→ →地面→ →大氣→ →宇宙空間

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有: 緯度因素 、 下墊面因素 、 氣象因素 。

第三節 大氣環境(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
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
(一)熱力環流形成的原理
原理: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差異分布,造成不同地區 氣溫 不同,導致水平方向上的氣壓 差
異,引起大氣運動
受熱上升
形成:地面冷熱不均 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的 氣壓 差異→水平運動
冷卻下沉
形成熱力環流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原動力(垂直於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風向與等
地轉偏向力:(垂直於風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壓線 平行 ,風向和等壓線 斜交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與風向 相反 )
(三)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形成因素: 熱力 因素,如 赤道 低氣壓帶和 極地 高氣壓帶
動力 因素,如 副極地 低氣壓帶和 副熱帶 高氣壓帶
低緯環流和信風帶(0°~30°)中緯環流和西風帶(30°~60°)
高緯環流和極地東風帶(60°~90°)
地面表現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以赤道低壓為軸南北對稱,高、低壓相間分布,氣壓帶之間為風帶
(四)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移動原因: 太陽直射點 隨季節而變化的南北移動
移動規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 北 移,冬季 南 移。南半球則相反

第三節 大氣環境(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1)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與大氣活動中心
海陸 熱力 性質差異影響到海陸的氣壓分布
北半球氣壓帶被分隔成一系列的 高低氣壓 中心,因為北半球 陸地 面積較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
時間 亞洲大陸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7月 亞洲 低壓( 印度低壓) 夏威夷高壓 亞速爾高壓
1月 亞洲 高壓(蒙古---西伯利亞 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
南半球氣壓帶基本呈 帶 狀分布,因為南半球的 海洋 面積占優勢

(2)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與季風環流
季風環流形成因素:海陸分布和 氣壓帶和風帶位置 的季節移動
概念: 大范圍地區盛行風隨 季節有顯著改變的現象。是大氣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亞洲 東部和 南 部的季風環流最為典型
冬季 亞洲高壓流向阿留申低壓:東亞—— 西北 季風
亞洲 亞洲高壓流向赤道低壓:南亞—— 東北 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季風 夏季 夏威夷高壓吹向印度低壓:東亞—— 東南 季風
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向右偏:南亞— 西南 季風—→氣壓帶、
風帶的季節移動

第三節 大氣環境(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鋒面系統與天氣
1、氣團:
概念:指位於對流層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圍內, 物理 性質相對均勻的大團空氣。
分類:暖氣團:比下墊面溫度 高 的氣團。
冷氣團:比下墊面溫度 低 的氣團。
2、鋒面系統
概念:冷暖氣團之間的交界面
分類 概念 過境時天氣 過境後天氣 實例
冷鋒 冷氣團主動向
暖和 氣團移動 陰天、大風、降溫、降雨 等天氣,雨區主要在鋒後 氣溫和濕度驟降 、氣壓上升、天氣轉晴 冬季的
寒潮
暖鋒 暖氣團主動向
冷氣團移動 雲、雨(多為連續性降水)等天氣現象,雨區多在鋒前 氣溫 上升 、氣壓 下降 、雨過天晴 春、夏南方降水

(二)低氣壓、高氣壓系統與天氣
1、低氣壓、高氣壓系統與天氣
氣流狀況 氣壓 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 天氣狀況 實例
氣旋 低 氣壓 四周向中心輻合
(北逆南順) 上升 陰雨 台風
反氣旋 高 氣壓 中心向外輻散
(北順南逆) 下沉 晴朗 伏旱
2、鋒面氣旋系統與天氣

第四節 水循環和洋流
一、水循環
概念:水在地理環境中空間位置的 移動 ,以及與之相伴的運動 狀態和 物理 狀態的變化。
在 太陽能及 地球重力 的作用下,水在 陸地 、 海洋和 大氣 間通過吸收 熱量 或放出 熱量,以 固、 液、 氣三態的轉化形成了總量平衡的循環運動。水循環又使地表物質得以大規模地運動,並塑造了多種 地表形態 。
過程:讀圖填出圖中箭頭表示的水循環過程
水循環過程伴隨著能量在地理環境中大規模轉化和交換
水是潔凈的可再生資源,人類目前只能以增加或減少 地表蒸發 、人工增雨及 跨流域引水 等方式,去影響水循環的個別環節。
二、洋流
概念:洋流又叫 海流 ,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模地沿一定方向進行較為穩定的流動。
影響:是地球表面熱環境的主要調節者,巨大的洋流系統促進了地球高低緯度地區間的能量交換。洋流與所流經區域之間,也通過能量交換來改變其環境特徵。
分布規律:
在南北半球的熱帶、副熱帶海區形成以南北緯 25° ~ 30°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呈 順 時針方向,南半球呈 逆 時針方向。大洋東側為 寒 流,西側為 暖 流。
在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形成以 副極地 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呈 逆 時針方向流動,大洋東側為 暖 流,西側為 寒 流。
在南極大陸外圍地區形成環球形的 西風漂流 ,就性質來講屬於 寒流 。
(2)海水運動形式除洋流外,還有 波浪 、潮汐 。
洋流形成的成因有 風海流 、密度流 、補償流 。
a、b、c、d形成是由於 盛行風的吹拂,
a、d由於 中緯西 風吹拂,b、c由於低緯信 風吹拂。
e、f折向低緯是赤道洋流的 一部分,性質上屬於寒流。
在太平洋里e、f分別是 加利福尼亞寒 流和 秘魯寒 流。
在大西洋里e、f分別是 加那利寒 流和 本格拉寒 流。

第三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要素變化與環境變遷
一、生物進化、滅絕與環境
(一)生物進化與環境變遷
在生命出現以前,地球表層的發展主要是化學 演化過程。
在生命出現以後,有機進化,即 生物 演化則扮演了極其活躍的角色。
生物進化與環境演變簡史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現在 海洋 中的 單細胞 生物,生物學上統稱為 原核細胞 生物。
其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現和發展,對地表環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因為它們使大量的 自由氧 釋放到環境中,改變了大氣 的性質。促使地理環境從 無氧
環境向 有氧 環境轉變,為生物進化的下一個重要階段奠定了環境基礎。
經過了大約 20 億年的漫長演化,在距今約 14 億年前,從原核細胞中演化出了 真核細胞
生物。一方面,生物通過遺傳變異適應環境的能力大大增強;另一方面,藻類的光合作
用效率大大提高,從而加速了自由氧在 海洋 和 大氣 中的積累,也使太陽 紫外線 輻射
強度大大減弱,擴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環境。
從 古生代寒武紀開始,大量無脊椎動物出現在地球表層,由此揭開了生物系統演化進程的序幕。
動物發展階段:元古代:動物孕育、萌芽和發展的初期階段→古生代前期(寒武、奧陶、志留) 海生無脊椎 動物時代→古生代中期(泥盆紀)魚類 時代 →古生代後期兩棲類動物時代→中生代 爬行 動物時代→新生代第三紀 哺乳 動物時代→新生代第四紀 人類 時代。
植物發展階段: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 海生藻類 植物時代→古生代中期 孢子 植物時代→古生代後期、中生代中前期 裸子 植物時代→中生代後期、新生代 被子 植物時代。
(二)環境變遷與生物滅絕
古生代末期 和 中生代末期 時期,是地質史上兩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規模滅絕時期。
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 海生無脊椎動物 種類滅絕,脊椎動物中的 原始魚類 和古老的 兩棲 類全部滅絕,蕨類 植物明顯衰退。
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絕一時的 恐龍 突然滅絕外,海洋中50%以上的 無脊椎 動物種類也滅絕了。
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作用
①人類是地理環境中非常特殊的因素
人類既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也是地理環境要素之一。能夠有意識地適應和改造 自然 ,使其更適合人類的生存,並且能夠有意識地提高這種適應和改造的能力,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地理要素的最顯著特點。
②產業革命以來,人類使自然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
有利方面:改善環境,開發資源,造福於社會。
不利方面:給自然環境帶來各種破壞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例如,人類燃燒 化石燃料 、砍伐森林 等,致使大量 二氧化碳 、甲烷、氧化氮、臭氧、 氟利昂 等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改變了大氣圈的組成和運行模式,造成全球平均氣溫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
③人類必須尊重和順應自然規律,防止過度的開發活動誘發和加劇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注重協調社會經濟建設與環境生態保護的關系。

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自然地理環境是 岩石圈、 大氣 圈、水 圈、 土壤 圈、生物圈、人類 圈等自然地理環境圈層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組成的有機整體。
表現一:每一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
表現二: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
表現三:某一要素的變化,對其他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成土母質與土壤
1、成土母質是指岩石經過風化 作用後形成的風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狀態,是土壤形成的物質 基礎和植物 礦物 養分元素的最初來源。
2、成土母質的粒度與土壤 質地關系密切。粉砂 和 黏粒 較多,含 砂粒 較少
發育在顆粒較粗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粗,含砂粒較多,含 粉砂 和黏粒較少
發育在殘積物和坡積物上的土壤:含 石塊 較多
發育在洪積物和沖積物上的土壤:具有明顯的 質地分層 特徵
3、成土母質的化學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土壤的 化學元素 和養分 。
基性岩母質上發育的土壤: 鐵、鎂、錳、鈣 含量高
酸性岩母質上發育的土壤:硅、鈉、鉀 含量高
(二)氣候與土壤
1、直接影響:氣候通過土壤與大氣之間不斷進行的水分 和 熱量交換,直接影響土壤的 水熱狀況 和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 性質 與 強度 。
2、間接影響:氣候通過影響岩石 風化 過程、外力地貌形態以及動植物 和 微生物
的活動等,間接地影響土壤的形成和發育。
(三)生物與土壤
生物是土壤 有機質 的來源,也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 肥力 的產生與生物作用密切關聯。
(四)地形與土壤
地形主要通過對 物質 、能量的再分配間接地作用於土壤。
1、海拔高度與土壤:在山區,由於溫度、降水和濕度隨著地勢升高的垂直變化,形成不同的垂直 氣候 帶和 植被 帶,導致土壤的 組成成分 和 理化性質
均發生顯著的垂直變化。
2、坡度和坡向與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變水熱條件和植被狀況,從而影響土壤的發育。
坡度 地表疏鬆物質侵蝕遷移速度 發育土壤厚度
陡峭 較快 淺薄
平坦 較慢 深厚
坡向 溫度狀況 水分狀況
陽坡 接受太陽輻射能 多 ,溫度狀況好 。 蒸發量較 大 ,水分狀況 差 。
陰坡 接受太陽輻射能 少,溫度狀況 差。 蒸發量較 小 ,水分狀況 好。
(五)人類活動與土壤
人類生產活動主要通過改變 成土因素 作用於土壤形成的形成與演化,其中以改變地表 生物狀況 的影響最為突出。
人類活動對土壤的積極影響:培育出肥沃、高產的耕作土壤,如 水稻土等
人類活動對土壤的消極影響:造成土壤退化,如 肥力下降、水土流失、鹽漬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

『柒』 什麼是地理圖地理圖和專題地圖有何區別

地形圖——表示地表上的地物、地貌平面位置及基本的地理要素且高程用等高線表示的一種普通地圖。
地形圖(topographic
map)指的是地表起伏形態和地物位置、形狀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圖。具體來講,將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的方法(沿鉛垂線方向投影到水平面上),並按一定的比例尺縮繪到圖紙上,這種圖稱為地形圖。如圖上只有地物,不表示地面起伏的圖稱為平面圖。
你問的地理圖指的是什麼,是地理學中常見到一般地圖嗎?能具體點嗎?(另外地理圖也是一專有名詞,可以表示宋代的一個石刻)

閱讀全文

與壓線圖地理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