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
地理現象是指地理事物在發生、發展和變化中的外部形式和表面特徵。 2、地球表面上的任何現象都可稱為地理現象。由於受傳統地理學的影響許多地理現象被排除在地理學家的研究范圍之外。
『貳』 地理現象都包括哪些
地理現象 空 間 分 布 冬半年 夏半年
地球自轉 繞地軸旋轉形成赤道面,自轉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地軸穿過的北極地區背向太陽,北半球地區受熱少 地軸穿過的北極地區朝向太陽,北半球 地區受熱多
地球公轉 形成公轉軌道面(黃道),太陽位於近圓形軌道的一個焦點上 一月初,近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快,冬半年較短 七月初,遠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 線速度最慢,夏半年較長
正午太陽高度 從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12月22日左右,南回歸線以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北半球達最小 6月22日左右,北回歸線以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南半球達最小
晨昏線 線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均為零,把全球分為晝夜兩半球,大氣散射導致晝半球實際范圍大子夜半球;隨地球自轉,晨線西移,昏線東移 北半球晨線隨緯度增大而西偏,昏線隨緯度增大而東偏 北半球晨線隨緯度增大而東偏,昏線隨 緯度增大而西偏
晝夜長短 太陽直射哪個半球,哪個半球就是晝長,並且緯度越高晝越長 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 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內出現極夜
日出方位 太陽總是東升西落,北半球太陽軌跡在南天空,南半球太陽軌跡在北天空 東北出,西北落 南北半球相同 東南出,西南落 南北半球相同
等溫線 低溫低凸,高溫高凸 南北半球均向南凸出 南北半球均向北凸出
氣壓帶、風帶 沿赤道南北對稱分布 隨太陽直射點南移 隨太陽直射點北移
對流層厚度變化 從赤道(17、18km)向兩極(8、9km)遞減 對流減弱,厚度變小 對流旺盛,厚度變大
雪線 由低緯度向高緯度的高山雪線高度逐漸下降,一般北半球山地北坡高,南坡低,南半球相反;迎風坡低,背風坡高 雪線下降 雪線上升
北印度洋洋流 以赤道為中心受季節影響,流向發生改變的特殊洋流系統 受東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流動 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流動
臭氧層空洞 容易在對流層較低的地區上空出現臭氧的極小值分布區,如青藏高原、北極和南極地區 9—11月份,南極出現臭氧分布的極小值 3—5月份,北半球青藏高原和北極地區出現臭氧分布的極小值
酸雨及大氣污染 我國以硫酸型酸雨為主,歐美發達國家以硝酸型酸雨為主 太陽輻射弱,輻射逆溫強,空氣對流運動弱,大氣污染加重,酸雨幾率大 太陽輻射強,地面受熱多,空氣對流旺盛,大氣污染較輕,酸雨幾率小
航天發射基地 一般選擇在緯度較低、開闊平坦、天氣多晴的地區 1月溫度低,不利於發射和回收 7月溫度高,不利於發射和回收
長江口鹽度 由河口向外鹽度逐漸變大 等鹽度線向河口收縮,同海域鹽度變大 等鹽度線向外海擴大,同海域鹽度變小
我國的降水 東南多、西北少 夏李風影響,降水多 冬李風影響,降水少
我國的河流 西北地區多內流河,東南地區多外流河 大部分進入枯水期,秦嶺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結冰期,部分河流有斷流現象 內流河囚高溫導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 受夏季風影響,大部分河流進入汛期,東北地區分春汛、夏汛;黃、淮、海、長江等防汛形勢嚴峻
我國的漁場 集中分布在溫帶沿海大陸架,以舟山漁場為最大 帶魚汛 墨魚汛
我國的季風 東南大部分地區受東亞季風影響,雲貴高原部分地區受西南季風和東南風影響 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大陸的冬季風影響,寒冷少雨 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 影響,高溫多雨
我國的農業生產 不同地區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農業地域類型,南方水田,北方旱地 北方大部分地區農作物處於越冬期,南方熱帶地區水熱充足,可生產反季節蔬菜、瓜果 全國普遍高溫,農作物進入生長期,作 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漸過渡 到一年一熟
氣象災害 我國北方多大風、干早;南方多澇災、台風 寒潮、沙塵暴、干早、暴雪 旱澇、暴雨、台風、冰雹、乾熱風
地質災害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地形的過渡地帶多地震、滑坡、泥石流;板塊交接地帶多火山、地震 較少 滑坡、泥石流較多
『叄』 地理的厄爾尼諾現象是什麼
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就是沃克環流圈東移造成的。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肆』 地理圖例表示什麼
集中於地圖一角或一側的地圖上各種符號和顏色所代表內容與指標的說明。有些地圖集還有圖例專頁。是識別地圖內容的主要工具。圖例內容由地圖主題及其表現形式和表示方法決定。但其本身應內容完整,結構嚴謹;符號和顏色的含義要明確,命名應科學、簡練、通俗,便於理解和記憶。圖例的編排要合乎邏輯。在地形圖、普通地圖上,編排次序一般為居民地、交通、境界、水系、地貌、植被土質等。在專題地圖上,應先主後次,先排第一層平面,然後安排第二、三層平面的內容。類型圖、區劃圖等圖例排列應根據一定的分類體系和分級順序。表示自然要素質量特徵的,一般先安排地帶性,後安排非地帶性類型,水平地帶類型一般從北到南按順序排列,垂直地帶類型從高到低排列。凡反映時代年齡和發育程度的地圖均由新到老、由發育不成熟到成熟順序排列。表示數量分級的圖例,一般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順序排列。當制圖對象嚴格按2種指標劃分類型時,圖例如用表格式排列組合,更能直觀地體現其分類原則和指標
『伍』 河南地理現象是什麼
河南地質條件復雜,地層系統齊全,構造形態多樣,是我國地質條件比較優越的省區之一.河南的地貌主要有兩個特點:其一,地勢西高東低,東西差異明顯.河南位於我國第二級地貌台階和第三級地貌台階的過渡地帶.西部的太行山、崤山、熊耳山、嵩山、外方山及伏牛山等屬於第二級地貌台階,東部的平原、南陽盆地及其以東的山地丘陵,則為第三級地貌台階的組成部分.河南地勢的總趨勢為,西部海拔高而起伏大,東部地勢低且平坦,從西到東依次由中山到低山,再從丘陵過渡到平原.河南最高處與最低處相差2390.6米,正是這樣的地勢,使河南境內較大的河流,大都發源於西部山區.其二,地表形態復雜多樣,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類型齊全.河南地貌形態復雜多樣,境內不僅有綿延高峻的山地,也有坦盪無垠的平原,既有波狀起伏的丘陵,還有山丘環抱的盆地.多種多樣的地貌類型,為河南農林牧和工礦業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河南山脈集中分布在豫西北、豫西和豫南地區,北有太行山、南有桐柏山、大別山、西有伏牛山.河南的丘陵多數是低山經過長期風化剝蝕的石質丘陵,有些是黃土高原經流水切割而形成的黃土丘陵,丘陵與山地往往相伴而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北少數地區、豫西山地東緣和豫南東部邊緣地帶.河南平原廣布,遼闊坦盪.省內中部、東部和北部平原由黃河、淮河和海河沖積而成,亦稱黃淮海平原,西起太行山和豫西山地東麓,南至大別山北麓,東面和北面至省界,面積廣闊,土壤肥沃,是我國重要的農耕區.西南部為南陽盆地,具有明顯的環狀和階梯狀地貌特徵,面積約2.6萬平方公里,是河南最大的山間盆地;盆地中部地勢平坦,水熱資源豐富,多種植物均可在此生長發育.
『陸』 中國的地理地質特徵是什麼樣的
中國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徵 自然地理是地質構造格局的基本反映,地質構造格局控制著自然地理的發展。現代中國自然地理的特徵,是中國地質構造在長期發展中,經受了各種內、外地質作用綜合結果的集中反映。 一、地勢的四級階梯 中國地形地貌景觀萬千,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均有分布。全國山地佔陸地面積的三三%,高原占貳陸%,盆地佔依9%,平原占依貳%,丘陵占依0%。地勢西高東低,自西而東,明顯分為四個梯級。 依、 第一級階梯 位於橫斷山脈以西的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四000m以上,山高峪寬,湖泊廣布,東亞、南亞各大河流多從這里發源。青藏高原西南邊緣是雄偉的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北緣是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和祁連山脈;東緣是橫斷山脈。高原內部山嶺、溝谷並列,湖泊眾多。著名的山脈有念青唐古拉山脈、唐古拉山脈、可可西里山脈、巴顏喀拉山脈等。珠穆朗瑪峰海拔吧吧四四.四三m,為世界第一高峰;喬戈里峰,海拔吧陸依lm,為世界第二高峰。 貳 、第二級階梯 青藏高原向北跨過昆侖—秦嶺、向東越過橫斷山脈和龍門山脈,地勢迅速下降到海拔依000~貳000m,主要有地形崎嶇的雲貴高原、溝谷縱橫的黃土高原、起伏和緩的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西側則被橫斷山脈所擋;山清水秀的四川盆地、沙漠廣布的塔里木盆地、草原寬廣的准噶爾盆地等,它們多數被東西向延伸的山脈間隔,在形態上多呈菱形或四邊形。新依疆天山山地中的吐魯番盆地最低點-依55 m,是我國陸地上最低的地方,也是世界著名的窪地之一。 三、第三級階梯 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山脈及雲貴高原東緣的雪峰山脈一線以東,為海拔依000m以下的丘陵和海拔貳00m以下的平原。區內分布著略有起伏的三江平原和松遼平原、遼闊坦盪華北平原以及湖泊眾多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等,這些平原海拔多在500m以下至海平面,構成了以第三紀和第四紀沉積物為覆蓋的北北東向巨型沉降帶;其東側分布有長白山地、遼東丘陵、魯東丘陵和東南沿海丘陵等,海拔多在l000m以下,構成了北北東向的巨型隆起帶。 四 、第四級階梯 我國陸地第三級階梯的巨型隆起帶以東,為廣闊的海域,自北而南分布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海水自北而南逐漸變深。渤海為我國內海,屬大陸平原的延伸,平均水深依吧m;黃海平均水深四四m,深者可達貳00~500m;東海平均水深三漆0m,深者可達500~依000m;南海平均水深依貳依貳m,最深可達三000~四000m。位於東海和南海之間的台貳灣島,為我國第一大島,屬於西太平洋火山島弧的組成部分。中部的台5灣山脈海拔三000~三500m,主峰玉山海拔三950m,為中國東部的最高峰;台陸灣山脈與東部邊緣台東山脈之間,為著名的台東縱谷;西部沿海為丘陵和平原,海拔依00~三00m,多為第四紀沉積所覆蓋。 中國地勢的上述特徵是由地殼深部結構所決定的。地表地勢高的地區地殼厚度明顯增厚,地表地勢低的地區地殼厚度明顯減薄,即我國地表地勢的高低與地殼厚度呈鏡像反映。 二 地貌的東西差異 大致以近南北向展布的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橫斷山脈為界,中國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具有完全不同的地貌景觀。 西部地區山脈和盆地延伸以北西西向為主,高山聳立,中間隔以盆地,形成山系與盆地並列的面貌。自北向南由北西西走向的阿爾泰山脈、准噶爾盆地、天山山脈、塔里木盆地、阿爾金一祁連山山脈、柴達木盆地、可可西里一巴顏喀拉山脈、羌塘盆地,岡底斯山脈、拉薩盆地、喜馬拉雅山脈等構成。 東部地區的山系、丘陵和盆地則多為北東一北北東向,盆地和丘陵占據了絕大部分面積。北東一北北東向展布的盆地與丘陵或山系相間排列,自西向東有:海拉爾盆地一二連盆地—鄂爾多斯盆地一四川盆地構成的第三沉降帶,大興安嶺—大行山一巫山山脈構成的第三隆起帶,東北平原一華北平原一江漢平原—北部灣構成的第二沉降帶,張廣才嶺一長白山一遼東丘陵一東南丘陵構成的第二隆起帶,勃海一黃海—東海—南貳海構成的第一沉降帶。 三、 山川的多向展布 中國山脈眾多,江河廣布,山水相依,源遠流長。以中部近東西向的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秦嶺—大別山山脈和近南北向的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橫斷山脈為界,中國的山脈分別構成古亞洲山系、特提斯山系和環太平洋山系,與之相應分布的北冰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太平洋水系和內陸河流。 特依提斯山系分布於中國的西南地區,呈北西依西向並向北東貳突出的弧形,自北而南有巴顏喀拉山脈、唐古拉山脈、岡依底斯山脈以及喜馬拉雅山脈等。 環太平洋山系分布於中國東部地區,呈北北東向展布,自北而南有大興安嶺山脈、太行山脈、雪峰山脈以及與之平行的長白山脈和遼東、魯東、閩浙沿海諸山脈等。 中國的河流分布受主要山脈展布的控制,特別是東西向延伸的山系構成了我國主要大型江河的分水嶺,外流河的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陸三.吧%。北冰洋水系以天山為分水嶺,分布於新依疆北部,向西流,其流域面積僅佔全國陸地面積的0.5%,僅有額爾齊斯河。印度洋水系分布於中國的西南部,多向南流,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陸.5%,主要有雅魯藏布江水系和怒江水系等。太平洋水系分布於中國中、東部廣大地區,多向東流,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5陸.吧%:東北以大興安嶺為分水嶺,有黑龍江水系和遼河水系;陰山和秦嶺之間有黃河水系、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秦嶺和南嶺之間有長江水系和錢塘江水系;南嶺以南有珠江水系等。最大的外流河為長江,主幹全長陸三00km,流域面積達依吧0萬km貳;其次為黃河,主幹長5四陸四km,流域面積達漆5萬km貳。中國內流河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三陸.貳%,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草原、塔里木盆地以及青藏高原內部,最大的內陸河為新四疆境內的塔里木河,全長達貳依漆9 km。 四 、自然地理格局的特色顯著 中國大5陸的現代自然地理格局,是由幾個相對穩定的陸塊和幾條重要的活動帶經過漫長地質時期的發展和演化而形成的。全國以天山—陰山、昆侖—秦嶺—大別山、賀蘭山—龍門山—橫斷山、大興安—太行山—雪峰山為主幹,縱橫交錯,形成各具特點的中國自然地理格局。西北部近東西向分布的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平坦寬闊,分布有大面積荒漠;內蒙古高原,地形起伏平緩;黃土高原,溝谷縱橫,塬、梁、峁發育。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山高峪寬,現代冰川發育,冰蝕、風蝕強烈,形成多種冰蝕地貌。中部近南北向斜列的巨型鄂爾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溝嶺交錯,山水相映;雲貴高原石灰岩廣布,各種岩溶地貌發育,景觀奇特。東部呈北北東向分布的松遼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河湖相連,沃野千里;北北東向展布的吉遼山地、魯東山地和東南沿海山地,嶺巒綿亘,丘陵起伏。這些自然分區的展布方向、表現特徵、形成和發展,均與區域地質構造的時空演化一致,是各區區域地質構造長期發展的結果和反映
『柒』 自然變異現象是什麼地理
聯系 自然災害屬於自然變異,是自然變異的一部分。
區別 自然變異強調的是變異,指環境的異常性的改變,無論這種改變是否有利,都是變異
自然災害強調的是災害,指這種異常性改變會對人類社會產生的不良影響,只有不良影響才能稱之為災害。
『捌』 威海地理現象是什麼
威海位於中國華東地區、山東半島東端,北、東、南三面濱臨黃海,北與遼東半島相對,東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西與山東煙台接壤。東西最大橫距135千米,南北最大縱距81千米,海岸線長985.9千米。威海取威震海疆之意,別名威海衛。威海是中國大陸距離韓國首爾最近的城市、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北洋海軍的發源地、甲午海戰的發生地,甲午戰爭後被列強侵佔並回歸祖國的「七子」之一。
位置境域
威海市位於山東半島東端,地處北緯 36°41′—37°35′、東經 121°11′—122° 42′。北、東、南三面瀕臨黃海,北與遼東半島相對,東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西與煙台市接壤。東西最大橫距 13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 81公里,總面積 5799.84 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 2607.28平方公里(含文登區)。
氣候特徵
威海市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較明顯。與同緯度的內陸地區相比,具有雨水豐富、年溫適中、氣候溫和的特點。威海市大陸度為54.1%,由於瀕臨黃海,受海洋的調節作用,表現出春冷、夏涼、秋暖、冬溫,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大風多和濕度大等海洋性氣候特點。
地質地貌
威海市位於山東省膠北斷塊隆起的東端,其南側與膠萊坳陷的東部邊緣接壤。境內出露地層自老至新有晚太古界的膠東群、中生界上侏羅系萊陽組和白堊系下統青山組及新生界第四系。褶皺構造有乳山—威海復背斜,其軸在乳山台依,向北東經昆嵛山主峰、汪疃、羊亭,在田村傾沒,軸向北東。斷裂構造有近南北向的雙島斷裂,北北東向的金牛山斷裂和老母豬河斷裂,北東向的牟平—即墨斷裂(跡經乳山西部),北西向的望島斷裂、海埠—神道口斷裂、俚島—海西頭斷裂。岩漿岩主要有元古代的昆嵛山岩體和文登岩體及中生代燕山晚期艾山階段的偉德山岩體和石島岩體、嶗山階段的槎山岩體和龍須島岩體。
威海市屬起伏緩和、谷寬坡緩的波狀丘陵區。區內除昆嵛山主峰泰礴頂海拔高度923米以外,其他山地丘陵都在700米以下,大部分為200米~300米的波狀丘陵,坡度在25度以下。山體主要由花崗閃長岩構成,山基表面多為風化殘積物形成的棕壤性土,土層覆蓋較薄,但土壤通透性好。山丘中谷地多開闊,多平谷;平原多為濱海平原和山前傾斜平原。其中,低山占土地總面積的15.77%,丘陵佔52.38%,平原佔27.56%,島嶼佔0.28%,灘塗佔4.01%。河網密布,河流暢通,地表排水良好。地勢中部高,山脈呈東西走向,水系由脊背向南北流入大海。北東南三面環海,海岸類型屬於港灣海岸,海岸線曲折,岬灣交錯,多港灣、島嶼。
『玖』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研究課題,曾被稱為科學之母。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區域和國家進行描述。傳統上,地理學在描述不同地區及居民間的情形時,就和歷史學密切聯系(如希羅多德);在確定地球的大小和地區的位置時,就和天文學及哲學有聯系(如厄拉多塞〔Eratosthenes〕和托勒密)。德國博物學者及地理學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是興起現代地理學的一位關鍵人物,因為他作出了精確的測量、細心的觀察記錄以及對人文與自然特徵的重要區域類型的制圖。
地理學
地理學以往僅指地球的繪圖與勘查,今天已成為一門范圍廣泛的學科。地球表面各種現象的任何空間變化類型都受到影響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許多因素的制約,因而地理學家必須熟悉生物學、社會學及地學等學科。例如,非洲的沙漠化經常歸咎於乾旱,但研究表明,是因過度放牧、農業過度擴展和毀林燒柴而加劇的。許多現象是由其他學科的專家研究的,但地理學家的特殊任務是調查研究其分布模式、地域配合、聯結各組成部分的網路,以及其相互作用的過程。 地理學可分為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地理信息系統三個分支。自然地理學主要研究地貌、土壤等地球表層自然現象和自然災害,土地利用與覆蓋以及生態環境與地理之間的關系。人文地理學包括歷史地理學、文化與社會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包括對農業、工業、貿易和運輸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則是計算機技術與現代地理學相結合的產物,採用計算機建模和模擬技術實現地理環境與過程的虛擬,以便於對地理現象直觀科學的分析,並提供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