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必修二人文地理學什麼

必修二人文地理學什麼

發布時間:2023-02-21 08:42:53

❶ 高一地理下學期教學計劃(必修二)

高一地理下學期教學計劃(必修二)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學期我們主要學習湘教版地理必修二,這部分內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礎,選取了與人類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幾方面社會經濟活動,探討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特點及與社會因素、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從而逐步樹立起「人地協調發展」的思想。與此同時,掌握地理問題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別是能夠對「城市與環境」「區域產業活動」中涉及到現實生產、生活中地理現象、地理問題有深入的認識,做到學有價值、學以致用。

二、教學措施

為更好落實學校教學目標,體現新課程改革的思想,服務學生全面發展,我從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兩個方面著手來進行教學。

(1)強調學習過程,培養良好習慣。

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要求學生落實基本的學習過程及課前預習,課堂高效聽講,課後復習整理三個基本環節。

①課前通讀教材,獨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礎知識梳理。發現問題,標記問題為課堂有針對性的「解惑」做好准備。

②上課時,活躍思考,認真聽講,踴躍發言,使「疑惑」在45分鍾內真正排除,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③課後再次通讀教材,整理課堂筆記,特別是對預習過程出現的問題要細致的做好記錄。獨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測自評試題。

(2)落實活動實踐,激發學習興趣。

結合湘教版教材的特點和我校學生的知識水平,將大力推進教材活動實踐。為此,將公布本學期的地理活動安排。學生分組做好活動項目的選擇、准備、實施,特別是學生活動的指導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層面上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關注身邊的地理現象,合作探究,積極思考,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使興趣更濃厚。

(3)注重知識小結和單元測試的講練,有效提高學習效果。

每單元結束後,將引導學生對單元知識進行重難點的復習,幫助學生構建單元知識的網路化體系,並鼓勵學生以書面形式呈現出來。精選單元測試題,結合學生學情反饋,做好試題的講解和薄弱知識點的講練。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業務素質。

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學的一種資源,不是必須嚴格遵循的標尺。立足課標,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動」、「閱讀」的針對性,合理選「材」。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學生現有的知識體驗層次,從學生身邊尋找教學資源,從學生生活體驗中尋找資源,有效補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與學生在學習和認識過程中達到共鳴。本學期我會通過網路學習,同行交流,師生討論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三、:課時安排

第一章:人口與環境

第一節:人口增長模式:2課時

第二節:人口合理容量:2課時

第三節:人口遷移:2課時

第四節:地域文化與人口:1課時

第二章:城市與環境

第一節:城市空間結構:4課時

第二節:城市化過程與特點:2課時

第三節: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1課時

第三章:區域產業活動

第一節:產業活動的區位條件和地域聯系:3課時

第二節: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類型:2課時

第三節: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地域聯系:3課時

第四節: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2課時

第四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

第一節: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1課時

第二節: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1課時

第三節: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1課時

第四節: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1課時

高一地理下學期教學計劃(必修二) 篇2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學校「創新機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質量」的工作思路,以「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為宗旨,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學習愛好為重點,深入了解學生情況,著手教學模式的探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二、學生基本情況:

本學期教學班6個,6個班分為二個層次,1班和2班還有12班是實驗班,其中絕大多數的學生是年級的優秀學生,但他們明確今後的發展方向是學理科,其餘的3個班的學生為平行班,計劃外的比例大,學生成績懸殊大,不愛學習的學生較多,在09年上學期期未考試中,就有一批學生沒有及格。而本期6月份面臨的高一年級模塊考試將會有相當大的困難。根據教研組計劃制定的整體目標,力求一次性合格率為95%以上。

三、教學目的和要求:

讓學生獲得比較完備的地理基礎知識,學習對學生終生發展有益的地理;倡導學生主動參加參與,樂於探究,勤勞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材內容、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本期教材以人文地理為主,包括: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人類的居住地—聚落;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教材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協調人地關系、尋求人類可持續發展為宗旨,研究以人類為中心的地理環境;從這一點看,在地理教學中參透環境教育應該是教學重點之一。教材除了學科理論外,增設了活動設計、研究性學習、案例教學、社會實踐等,同時,配備了不少案例,這些案例源於實際的社會活動和不斷發展的社會現實生活,與地理學科有緊密的聯系,是對已發生的典型時間的真實寫照;因此,學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現實問題,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去觀察、體驗、判定和推理也是教學的重點,更是難點。

五、教學措施:

中學地理與其他學科相比,他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起直觀性和辨證思維能力的廣泛運用上,因此在教學中,首先應充分培養地圖的觀點,包括看圖能力、記圖能力和再認再現能力的培養。牢固樹立地圖是地理學科第二語言的`思想。第二,根據教材特點選用一些帶有鄉土性質的案例,做好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盡可能在課堂上實現。另外,做好後進生的會考輔導工作。時安排:全期總課時大約40課時,第五單元12課時,第六單元5課時,第七單元7課時,第八單單元4課時,會考復習12課時。

高一地理下學期教學計劃(必修二) 篇3

一、指導思想

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21世紀祖國建設的接班人。

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科學。地理課是高中學生必修和選修的課程。學習高中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觀察和理解整個世界,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適應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高中地理總體教學目的

1、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人文地理基礎知識。

2、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維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夠獨立和與人合作,運用地理科學觀念、知識和技能,對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3、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深化對國情、國力以及國策的認識;積極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活動。

4、深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

三、本學期教學任務

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下冊教學。

四、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下冊主要是人文地理內容,主要從人類活動的角度研究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本冊共四個單元:

第一單元「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主要讓學生了解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投入要素、區位選擇、地域類型等,從而認識人類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密切關系。

第二單元「人類的居住地與地理環境」主要讓學生了解鄉村的形成,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區位與地形、氣候、河流、自然資源、交通、政治、軍事、宗教等的關系,城市化及其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及解決的途徑。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同時合理的城市化能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但城市化必須與經濟發展相協調。

第三單元「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主要讓學生了解交通、通信以及商業貿易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第四單元「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是本學期最後一個單元也是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最後一個單元,是一個總結性的單元。這個單元讓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活動認識到:人類的活動離不開地理環境,人類作用於環境的同時,環境也會把它所受到的影響,反過來作用於人類本身。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出現環境問題,這些環境問題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類的生存。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五、具體措施

1、認真鑽研教學大綱和教材,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認真備好每一堂課,並寫好教案。

2、認真上好每一堂課:運用生產和生活中「案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課文、插圖、閱讀材料、活動等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3、布置適當的課外作業(主要是《基礎訓練》),並及時批閱、講解作業。

4、要求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運用所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去認識、分析、解決實際中的問題。

❷ 高中地理學什麼內容

高中地理學習內容:必修科目: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冊)、人文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區域地理(選修教材二);選修科目:旅遊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冊和選修教材一)和區域地理(選修教材二),主要屬於文科內容,適合採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

❸ 有誰能告訴我高一地理學什麼

總共五本書
必修有三本,必修一(自然地理)是高一上期學,必修二(人文地理)是高一下期學,必修三(區域整治與開發)是高二上期學.高二下期開始復習區域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以及選修教材.選修一般選兩本,四川選的的是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和選修6(環境保護),各個省選修內容不一.之後就是高三的三輪復習.
自然地理主要是指自然方面:地球、大氣、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態、自然環境的整體與差異性.人文地理主要是指人文方面:人口、城市、農業、工業、交通、人地協調發展
區域地理就是在一個區域內對自然和人文兩方面進行分析,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以達到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內容包括:位置、氣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資源、農業、工業、人口、交通、勞動力、政策、宗教等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

❹ 人文地理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包括各種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現象等方面。人文地理學一般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人文地理學指的是社會文化地理學,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學科。

人文地理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是一門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主要分支學科之一。

人文地理學經歷了多個過程的發展,包括知識積累、學科形成、理論演變、學科分化、理論和方法的革新等,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階段。

古代階段是人文地理知識的積累時期,主要以片斷記述為主,近代階段歐洲各國陸續出版了各種地理著作,促進其發展,現代階段人文地理學出現一系列理論,並形成了體系。

❺ 高中地理中人文地理包括哪些

人文地理知識分布在高一教材(必修)下冊四個單元和高二教材(限選第一冊)五個單元之中,包括農業地理、工業地理、交通運輸地理、環境地理、人口地理、城市(聚落)地理、文化地理、旅遊地理和政治地理等經濟領域和非經濟領域中的系統人文地理知識,並與自然地理基礎知識(高一教材上冊),當代中國國土整治和區域發展所面臨的重要課題(高三教材限選第二冊),共同構建了高中地理教材新的學科體系,為完成地理學科在高中學段所承擔的教育任務奠定基礎。
(一)高一教材人文地理內容
高一教材人文地理選取的內容屬於基本的人類活動范疇,即解決衣、食、住、行基本要求的活動。這部分內容在近幾年的會考中大約佔了60%。
高一地理下冊4個單元分別講述了農業和工業、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等內容。揭示了人類工農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講述了聚落的形成與發展的因素、城市化所帶來的問題及解決途徑、揭示了由於自然資源分布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間的物質和信息必須通過交通運輸、通信、商業和貿易等方式進行交流,實現互補,為完成社會的運轉、揭示了全球性環境問題的產生必將影響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對人類活動和人類地理環境的雙向影響。尤其是環境問題,學生在初中里都有所接觸。
(二)高二教材人文地理內容
高二教材是在必修課的基礎上的選修課教材,側重講述人文地理的非經濟領域,該知識結構可分為五部分:即第一單元「人口與環境」講述了人口與環境的關系,突出人口地理方面的內容;第二單元「城市地域結構與規劃」,這一單元突出了城市地理知識;第三單元「文化與文化景觀」講述了各種文化事物與自然的關系,是文化地理方面的知識;第四單元「旅遊活動」闡述了旅遊活動與人類發展和地理環境的關系等旅遊地理方面的知識;第五單元「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則是從政治的角度出發對全球的經濟、技術進行分析,闡述政治地理知識。這五部分內容依次遞進,囊括了人類社會中大部分人文地理現象。此教材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提高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拓寬人文地理知識,並加深對地理區域研究的認識,特別是中國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和可能的對策。使學生們認識到,現代社會,除了經濟的增長外,人口增長模式的轉型、城市化的加快和城市合理規劃、文化和旅遊需求的增長、國力的增長和國際關系的改善,這些現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在網路找的 總結得不錯

❻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

第一章 人口與環境
第一節 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2.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速度的數量受生物學規律的制約和經濟發達程度,文化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婦女就業狀況,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戰爭,自然災害,人口政策等。
3、人口增長模式特點
人口模式 特 點 時代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極低自然增長率 原始社會
傳統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較低自然增長率 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初期
過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發達國家18世紀中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
發展中國家20世紀中期-
現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的部分發達地區
人口增長的快慢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第二節 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
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土地。礦產資源。森林
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資源(成正比)、科技發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個特點:臨界性。相對性。警戒性。

第三節 人口遷移
人口遷移的判斷:空間位移;變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遷移的類型(按是否跨越國界):國際遷移、國內遷移

遷移原因 特 點 遷移路線
二戰前 1.殖民主義擴張和資本主義發展
2.地理大發現和新航線開辟 1.從舊大陸到新大陸
2.從已知開發國家到未開發地區 1. 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販賣到美洲
3.東亞、南亞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戰後 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 1.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
2.定居移民減少,流動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亞、南歐、非洲人到西亞打工
3.南歐、非洲人到西歐

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
對人口遷出地: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對人口遷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於經濟發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自然:氣候,土壤,水源,地形,資源
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通訊發展
政治:政策。戰爭,政治中心變更,
社會:教育。家庭婚姻。宗教

遷移原因 特點 遷移方向
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 1.計劃經濟體制
2.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 1.國家從東部城市抽調各種人員支援西部、內地和邊疆地區的建設
2.大量農村人口從東部人口稠密區遷往西北和東北
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 改革開放政策 自發遷移 1. 內地到沿海
2. 山區到平原
3. 貧困地區到發達地區、「民工潮」

第二章 城市與環境

第一節 城市空間結構
城市區位因素
自然:地形 平原,高原,山谷
氣候:中低緯(溫度)。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運輸,軍事
人文:礦產。交通。旅遊。政治。宗教。科技。
城市等級越大,數目越少,服務范圍越大,服務種類越多,級別越高。

第二節城市化過程與特點
城市化的標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開始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發展快,
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三章 區域產業活動
第一節 產業活動的區位條件和區域聯系
生產協作聯系:工序—協作(布)工業聚集
部件—生產(車)工業分散
商貿聯系:區域貿易。國際貿易
第二節 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類型
農業區位因素:自然因素:氣候:熱量,光照,降水量。
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勞動力,科技裝備,生產技術,種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政策。
種植水稻區位條件: ①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②地形:平原地區,地勢低平
③人口: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④科技
特點: ①小農經營,人均耕地少。
②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節工業區因素與工業地域聯系
原料指向型工業 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工業 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工業布局:1.遠離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風下風向3.盛行風垂直郊外4.最小風頻上風向
工業聯系(1)投入——產出(工序)(2)輕,薄,短,小(部件)

第四節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佔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第四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一節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
環境污染問題 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由環境污染演化而來的問題 酸雨,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
生態破壞問題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種的減少資源的枯竭、
自然資源衰竭問題 森林,草原,礦產等資源的減少和破壞
部分資源短缺趨於枯竭,人均資源擁有量減少
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受損
環境污染,人類生存環境質量下降
第二節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古代 地理環境決定論→人定勝天→天人合一
現代 地理環境決定論→可能論→適應生態和和諧論→可持續發展論(20世紀80s)

第三節、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可持續發展: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發展的觀念,公平的觀念,環境的觀念,權利的觀念
第四節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1. 控制人口規模
2. 轉變發展模式
3. 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 協調人地關系,從我做起

❼ 如何理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內容體系

如何理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內容體系 第一課 怎樣認識高中人文地理學必修部分的結構 1.實驗區的老師是如何認識人文地理的變化的? 第一是突出了我們地理學科的特色,那麼在原有的必修教學中主要是經濟地 理方面的內容,但是更多的像人口、城市內部結構,包括地域文化等等一直沒有 涉及,那麼這次新課程可以說將這些內容都涵蓋在內,那麼相對於自然地理的內 容來說,我們這次可以說地理教學突出了人文關懷,那麼第二點感受新課程更貼 近了學生的生活,那麼包括像人口遷移,地域城市內部結構,以及交通對商業網 點的影響等等這些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他學到的東西是他親身經歷的,他看 到的,聽到的。貼近了他的生活。第三點是加強了國情的教育,那麼國情的教育 可以說是我們地理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咱們一個特色,那麼像人口教學,這次又 回歸到我們的必修內容中,對學習樹立一個正確的人口觀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還有像資源觀, 環境觀, 這些一直貫穿了整個人文地理教學各章節中的始終。 現在它特別好的體現了學生要學習就是對自己終身有用的地理,所以像一些 原理性的東西或者是特別強的規律性的東西可能不是現在教材能涉及的重點, 而 它更重要是引導學生觀察身邊中的人文地理的社會現象, 然後把這些現象展示出 來,讓學生知道我們生活中有這樣一些東西,它大體上是因為什麼,而具體的比 較深層次的原因就不是現在高中學生它需要去研究的重點, 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 大的變化。舉一個例子說比如說過去工業、農業都是很長的篇幅,包括地域聯系 是一章的內容,但是現在每一部分都變成了一節,這樣內容整體上顯得相對的連 貫。而且它更強調的就是說對它宏觀上整體的把握,比如說農業我們理解了它的 一個區位, 一個地方怎麼分析?但是具體的世界上究竟有哪些?然後每個地方就 不需要學生一個一個去,因為他可能很少遇到那些特別具體的類型,包括工業也 是一飲,所以我覺得這是跟原來一個特別大的區別,這樣對學生負擔相對來說它 記憶型的東西相對要減少,然後在教學中就需要引導他理解,需要對一個規律現 象的把握,我覺得這個現在是在加深,這個對老師也提出一定比較高的要求,這 是跟過去差別比較大的一點 現在在老師們當中,無論是從這個教學理念,還是對人文地理教學內容,還 是教學方法他們都感覺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那麼這些都是我們值得特別注意 的。 2.從人文地理學那個大的體系來看,他包括了很多內容,比如說有這個經 濟、人口、聚落、旅遊、 政府、社會、文化、行為等等。但是在我們必修謀劃 二當中,只選擇了其中一部分的內容,那麼這種的選擇他有什麼樣的依據和背景 呢?人文地理課程標準的制定,是如何設計和選擇的? 我們這次課程改革,課標沒有拘泥於這個地理學這種系統劃分。而是非常精 煉地從人文地理學當中,選出了若干個內容,提煉出來的三個主題。這三個主題 是人口和城市,還有生產活動和地理聯系,人類發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因此說 呢,這樣一個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一個體驗,同時也簡化了中學教學的這個教學 內容。同時還使得學生知道地理學的涉及的方面是非常廣闊的。課程標准從學生 的社會生活經驗出發,提煉出三個主題:人口與城市、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人 類發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文地理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論是中國還是 外國,雖然學科發展的基礎和社會背景不完全一樣,但是目前中外學者們認同的 人文地理學研究內容是一致的,主要分為一橫一縱。所謂一橫是指人文活動的空 間特點和人文活動之間的空間聯系。例如,西單商場規模有多大,西單商場的規 模與其他商業網點規模的關系。再如,北京動漫人才的吸引范圍,以及其他城市 對動漫人才的吸引對北京的影響。一縱是指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譬如黃 土高原地區人類活動對土壤侵蝕影響;不同自然帶糧食生產能力的差異。 (吳傳 鈞的人地關系地域系統有中國的地理學特色)。在中國,後一種研究比國外更受 重視。課標中地理 2 的三個部分將一橫一縱體現得比較充分。 所謂一橫是講的是什麼呢?是講的人文現象在空間上,他的彼此的空間關 系。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比如說北京的也網點,北京的商業網點我們知道有不 同等級的,最高等級的有 CBD。CBD 叫做商務中心了,商業網點呢?最高等級的 有王府井,還有西單,下面第二等級的有叫雙榆樹,這些第二等級的。此外,還 有就是最低等級就是我們身邊的便利店,這些不同商業網點在空間是如何分布 的?這樣一個空間關系我們叫做一橫。它和自然圈層是不發生直接的聯系的,不 是說哪個地方下雨多,那個地方商店少,哪個地方不下雨,哪個地方商店多,和 這個沒有什麼必然的關系。 再有一縱是什麼呢?一縱就是講到人文事物和人文現象和自然環境之間的 關系,最典型的就是說一個地方,他的自然條件決定了他的聚落分布的密度,最 典型的就是李旭旦先生他曾經做過一個白龍江上游的調查, 這個調查非常突出就 是把調查區劃分為不同的自然地理單元。 按照不同地理單元當中看一下不同地理 單元聚落的分布密度。比如說在平原地區,聚落的密度那是高於這個河谷盆地, 在河谷盆地又高於山間盆地。在山區是聚落密度最低的。這樣一種分析方法,我 們叫做一縱,就是討論人文事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李旭旦先生當時研究的 是非常有名的,就是他延伸了中國南北的地理分界線。但是都知道中國南北的地 理分界線是以和秦嶺來劃分的。由於李旭旦先生在白龍江上游的調查,就把南北 分界線又向西延伸了一段, 就是延伸到了白龍江了。 這是很多同學可能不了解的, 也正是基於這樣調查的發現,在白龍江南北兩側,聚落的分布和土地利用形式是 有差別的。 如果大家在掌握人文地理學研究內容的時候,把握住一橫一縱的話,基本把 握住了人文地理的一個核心。 4.近些年人文地理學有哪些新的研究趨勢? 我國人文地理學在 21 世紀的新趨勢是:第一,進一步拓展研究領域;第二 注重研究方法多元化。 20 世紀 70 年代之後,西方人文地理學出現了一個多學科繁榮的這樣一個局 面。我們在這個 70 年代後期,只是剛剛打開國門,開始逐漸的知道,到這個 90 年代的時候,基本上國外的這些新的東西都逐漸引入了。目前來說中國的人文地 理學, 也開始出現了兩個發展趨勢, 一個發展趨勢, 也是開始拓展他的研究領域, 拓展研究領域就是由於一些新的行業和新的社會現象的出現, 也開始使得人文地 理學在關注這樣一個新型行業的空間分布和人文現象的空間分布。 第二個也是開始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人文地理他實際上完全按照自然地 理的研究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因此他開始借用了社會學的方法,人類學的方法, 還有其他的方法來進行研究。這方面的研究也開始逐漸的得到學科內一個認同。 我們在進行中學地理教學當中, 我們可能目前也是開始注重這個研究方法多元化 了。除了一些計算、還有一些非常嚴密的科學性的這樣一般演推之外,我們可能 還有其他的方法支持我們進行中學地理教學這樣一個教學過程的實踐。 過去我們可能在中學教學主題應用的經驗主義的方法,經驗主義方法是什麼 呢?就是我們看到了林林總總的人文現象,我們把這些歸納一下,然後最後推出 一個結論。這是傳統的一個叫做經驗主義的方法。 現在有一個新的方法,我們叫做實證主義的方法,實證主義方法它是先提出 來一個先驗命題,就是先於驗證的一個主題,這個時候我們才拿現實當中的例子 來看一下,他是不是這樣的。 5.人文地理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人文地理實際上是我們平常生活當中的接觸了,如果老師說我們去看看商業 空間,說不用看了,我們平常買東西就去了,沒有什麼意思。但是老師如果把這 個問題再給延伸一下,可能就會讓同學知道,平常我們生活當中接觸了很多的人 文現象,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去思考這些人文現象他背後的空間特徵和空間規律。 我想這個在人文地理教學過程當中, 老師可以用好多現實的這樣的例子引導學生 進行學習的。我從研究者的角度舉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不是生活當中的,但是 大家也知道學了人文地理,今後對國家的經濟建設是非常有用的。 6.如何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教師如何將他們轉化為學生可以學習和 探究的內容? 教師要想落實人文地理的課堂標准,把握什麼樣的教學內容,實際上這個涉 及到幾點, 一個要想落實人文地理, 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要落實第一個基本概念, 比如像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之間的例子。我們實際上是要求老師盡可能的結合 身邊的,能夠理解的來讓學生對概念加以理解,要求學生知道基本含義,在這個 基礎上學生才能夠進行具體的分析。 第二是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分析要到位,比如說聯系城市結構的有關理論,說 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這個含義其實就在聯系城市地理結構的有關 理論上,而我們的老師在講這個問題的時候,多數都在強調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 能的差異,這種表面現象,而忽略了有關例子。而恰恰是有關理論,才是學生要 求掌握的基本理論,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課標要求是說明,這屬於理解層次, 那也就是說學生需要運用有關中心地的理論來對其他的相關的事物進行分析, 從 而獲得這種知識的能力的運用。 第三對課標的理解,實際上還表現在對行為的理解上,比如分析農業區位因 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特點與氣候條件。顯然這裡面特別強調行為動詞是分析與 說明。 那這兩個層次要求就是說學生能夠將所學的分析農業區位因素和農業地域 特點,與形成條件的方法,能夠切入到任何一個農業區域來加以分析。那麼因此 就不能按照分析表面現象的要求來分析案例,比如說根據教材所給的阿根廷,它 的這種類型。我們不能從教材當中來抽取它的氣候特點,它的地形條件,它的河 流狀況,如果是這種分析,我們就達不到分析說明這樣的層次標准。而只是一個 簡單的提取關鍵詞的這樣的作用。而在這個問題處理中,我們實際要求的是學生 能夠運用剛一所學的分析某個區域它的氣候特點,它的地表狀況,水溫特徵,等 等因素來得出這個區域它的自然地理特點, 只有在把握這個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特 點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有理由進行這個農業地域它的區位因素分析。也就是說只 有這樣才能獲得分析說明這樣的能力。 否則學生將來得到的就是一個這個地方要 發展農業,首先第一點,氣候適宜,地形適宜,水源適宜,就沒有一個分析的能 力。因為你沒干。那麼為了達到人文地理構成標準的落實,我們建議老師們建可 能的選取學生能力理解的案例,因為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往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 性,但是又往往遠離學生的感知,特別是必修 2,涉及到的城市,工業,農業, 地理聯系等等問題,所以我們並不一定要限定讓教師必須使用教材當中的案例。 也就是說如果說學生對自己身邊的案例能夠替代你要所教的案例, 所表述的內容 的話,那麼就盡可能的來使用學生身邊的案例。這樣做的結果第一是讓學生感到 親切,第二讓學生感到地理有用,地理就在你身邊。 7.如何落實課程標准?課程標準是我們教學的依據。例如:聯系城市地域 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那麼提服務范圍,我們現在試著在上海市這張圖上,我們來畫一畫不同等級 的城鎮它的服務范圍。在畫的過程中,我想大家肯定會問一下這種不同等級的城 鎮, 他們之間什麼樣的關系。 一個是上海的中心城, 然後找到它的西南方向的 (青 浦)縣城畫出來,青浦縣城西南方向的朱家角鎮,現在大家試著畫一下,在畫的 過程中同學可以體會一下, 三個不同等級城鎮服務范圍有什麼關系?可以和邊邊 的同學討論討論。 實際上在這個教學過程當中,他利用中心地有關理論。那往往就在這個落實 課程標準的時候,老師們往往只注意後半段,就是說把這個不同規模城市的服務 功能這個差異說清楚了,然後把這個等級說清楚就可以了,往往對這個理論本身 比較不重視,或者是忽略了。這節課當中呢,我們可以看出來他對這個標準的把 握和落實還是比較到位的。 楊老師這課設計的非常巧妙,實際上在高中階段呢,讓學生知道從事有不同 等級,而且楊老師這活動呢,讓學生有自己動手的這樣一個過程,就是把等級自 己劃分出來了,這個活動設計非常巧妙,但是我在這里強調的是,現在一說到城 市可能教師呢不會強調,就是我們談到的是市域范圍,還是市區范圍,需要可能 進行一個強調。比如說說到北京市,說道上海市,它的面積是市域面積的范圍, 在北京市下面分 18 個區縣,那他的市區范圍是什麼呢?市區范圍現在我們說核 心區是 4 個區。4 個區之外又擴大四個區,就是八城區,在八城區又有 10 個郊 區縣,就是 18 個區縣,真正要說到他的中心城的話,就是城八區這樣一個范圍, 這個范圍是個北京市域范圍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看到就是這張圖,這張圖是表 現的是上海市域范圍下面各個區縣,剛才楊老師上課當中他所說到的上海市內 的,城市的或者叫城鎮的等級體系是這樣一張圖。這張圖呢,實際上把上海的區 縣呢,就是他的每個區縣的中心區給確定下來了。我們現在談到的是什麼呢?是 他中心區的等級分布,而不是我們說到的行政區的等級。所以這是老師一定是要 把這兩張圖,如果你要介紹一個城市的話,把市區行政區圖和這個叫城市他的一 個中心區的等級結構圖,同時拿出來,否則學生就會容易混淆,就說在一個大的 上海市之內,可能還在包括小的這個二級或三級這樣的城市,他不是,他講的是 上海中心區和他下面的區縣的中心區一個等級關系。 如果再有一個更好的例子就 是更宏觀區域去,我們看一下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州他是有不同的等級的這樣 一個城市,以廣州、澳門、香港、深圳就是作為一個主要的這個核心城市。在他 下面有一些其他的等級的城市。這樣它的地域范圍就不包括的。不是大的廣州, 廣州包括了廈門小的這個市,拿這樣一個區域,可能學生就更容易理解城市的一 個等級,空間結構。為什麼強調這個呢?因為我們在進行城市土地效益分析的時 候,有的時候不強調兩個概念差別的時候,就容易使得我們在計算的時候,一會 兒用到中心區的面積, 一會兒用到市域的面積, 比如說北京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是按照整個市域算呢?是按中心區算,所以這是用得不一樣的。 8.我們怎樣把握人文地理的教學內容?它與社會生產之間的關系?我們如 何在教學中處理人文地理各部分教學內容和它們之間關系的。 舉一個現在我們已經完成的一個研究項目。我們要做的是一個遼寧省的國土 規劃,國土規劃其中有一部分叫做城市規劃。做城市規劃的時候,我們首先就要 了解,遼寧省人口分布狀況,人口分布狀況,我們看是這樣一張圖。我們看到在 遼寧省這樣一個馬蹄形的形狀當中,人口分布稠密的地區就是深綠色的這部分, 這部分是人口密度比較大,我們想是不是人口密度大的地方,我們就應該多分布 一些城市,是不是現在也是城市最密集的地方。 我們再看這圖,目前這個遼寧的這個城鎮體系圖,我們如果剛才還有印象的話, 能夠看到剛才的這個人口密度分布圖和這張城鎮體系分布密度圖是有差別的。 也 就是說在這個遼西,有一部分人口稠密區,這也不是一個城鎮的密集區,城鎮密 集區,主要是在這個我們講的一個馬蹄形的這個核心的這個部分。那這個是人口 分布和他的現實的城鎮分布是有差別的。 這個時候我們想我們就應該今後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但是現在城鎮不稠密的 地方。在分布新的城市呢?那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想到了。這是一個判斷。這些地 區城市化程度高一些。我們這時候看呢?這張圖,這張圖在人口稠密的地區,有 一些大城市,在人口不稠密的地方還有一些大城市。所以在人口不稠密的地方有 大城市就使得他的城市化率就比較高了。我們看到了在這個遼東這個部分。就是 也就紅色和黃色這個部分,就是城市化率比較高。這時候我們想在那個城市化程 度高的地方,大力推進城市化了。我們就應該在西部的地方多建幾個城市,是不 是呢?實際上現實當中不是。 為什麼呢?這就是我們講的地理各部分的知識互 相串聯,就是考慮到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時候,在遼西的這部分,實際上是遼寧的 生態的保育區,現在我們按照發改委的四個分區的來確定化,這個地方應該叫做 限制發展區,限制發展區的話,就不可能顧一些大的城鎮也就是說這個地方,盡 管人口稠密,盡管他的城市不多,但是我們也不能今後在這兒,在布新的城市, 我們城市重點的核心建設區了?還是在什麼呢?還是剛才講的核心地區。 除了擴 充這個可持續發展之外,我們還要和人類生產活動和地域聯系還要有聯系。 我們再看下一張圖。這張圖有不同的城市職能的顯示,我們看到了這個城市 職能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種類型就是綜合性的,還有一種類型是現代的城 市職能的,還有一種是傳統性的,傳統性的就是藍色的這些點,未來就是大城市 可能是不會依託傳統型的來發展, 所以人類的活動也和我們講到就是我們課標規 定的第一部分,人口和城市有關系,他決定了城市的發展,決定了人口的流動。 同時呢這個也影響了到地域聯系, 也就是這幾個城市之間交通是怎麼布局?所以 我們從遼寧的城鎮規劃就可以看到。一件事情他和我們講到課標二,地理二的三 個內容都有聯系。他就可以把這個東西都給串聯起來。 在一個區域的發展過程中,是幾乎涵蓋了我們課標上的人文地理所涉及到主 要內容。除了發展區域發展研究過程中可以這樣,在我們教學中其實也是可以這 樣做的。 專題四: 專題四:如何理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內容體系 第二課 怎樣在人文地理教學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 人文地理包含了關於人口、城市、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的內容,他們各自獨 立,但是又相互依存。而且在每個部分內容當中,都滲透了可持續發展。可持續 發展本身是地理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反過來又滲透在各個領域之內。 1.在人口部分的教學中如何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 人口是一個現在全世界都很關心的一個問題,人口問題也是人與環境的一個 關鍵性的問題。 比如說人口環境容量就體現了人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一些基本內 容。人口問題是人與環境關系發展中的基本問題。人口環境容量體現了人與環境 可持續發展的內容。關於環境承載力的確切內涵,有人用木桶效應原則來做了解 釋。木桶效應原理告訴我們,這只木桶當桶底的面積確定之後,它能夠承載或者 說它能夠容納多少水?主要取決於最短的那塊。假如木板代表的是自然資源,木 桶效應原理揭示什麼?每塊板代表的是自然資源, 這個木桶的容量其實就體現了 環境的承載力,所以環境承載力應該表達的是一個人口的極限程度。 趙軍利老師的這節課是通過學生的分組活動,計算出不同區域的人口的數 量,然後確定哪個資源發展是束縛了這個區域人口資源的發展。這個過程是一個 模擬計算的過程,這個結論可能還需要一定的商榷,不是非常准確,但是他這個 方法用的還是非常好的。那麼通過這樣一個計算的方法,讓學生體驗一下,人類 在發展過程中,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他這個研究思路是一個挺好的思路,就是看哪種資源它的承載力是最低,這 種短板的思維方式,這個在我們作為人口的研究中是經常使用的。而且這個也滲 透了這種可持續發展, 因為你可能用水和用土地衡量, 它的人口數量是不一樣的, 那麼為了保證整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應該把人口控制在一個什麼樣的范圍 之內,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來對人口的一種認識。

❽ 高一下學期。快學習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該怎麼學

個人認為人文地理的學習要宏觀和微觀結合來學。
1、首先,人文地理知識點比自然地理繁瑣,大大小小的層次非常多。針對這一點,你可以先從區域人文地理再到國家人文地理再到某一特定省份人文地理等來逐漸細化,這樣你對該地區的了解就是系統化的,你考慮問題也會比較系統,這就是所謂的宏觀,即由面及點。

2、其次,人文地理的知識點也比自然地理多很多。而針對此,你可以從微觀來看。比如你從鐵礦在某個省份的分布來分析其區位優勢;再看其他礦產的分布省份來分析各自的區位優勢;接著再分析相同礦產在不同分布地區的共同區位因素和不同因素,以及優劣勢;再然後你可以從國家角度來看,也可以從世界角度來看。這樣就是由點及面了。

3、另外,人文地理的學習同自然地理一樣,也都需要「死記硬背」,因為這是一個知識積累必須要走的過程。當然如果你對地理感興趣你就不會覺得記知識點很枯燥,這因人而異。

4、地圖冊,這是重點,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都需要重視。地圖可以使你的記憶更加形象深刻。

5、最後我覺得上課認真聽,跟著老師的思路,下課找細心的同學借筆記總結這是學好地理的通用公式。記住,上課筆記可以不要急著記,一定要全身心地跟著老師的思路,下課總結筆記的時候再一邊總結一邊回憶老師上課內容,效果倍棒。

PS:如果還有什麼地理學習上的疑問,可以加這個群:202465993,我將盡力為你解答。

❾ 人文地理的主要內容

人文地理學 是地理學的分支,相對於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球上人類一切社會經濟活動的科學。 如大家所熟悉的人口分布與遷移、都市化、民俗與文化、宗教景觀等問題都屬於 人文地理學 的研究范疇。 人文地理學有眾多分支學科,以下為部分分支學科: 人口地理學,研究人口空間分布規律。 聚落地理學,研究聚落的形成、分布和發展。又可細分為城市地理學和鄉村地理學 經濟地理學,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又可細分為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和商業地理學等。 政治地理學,研究人類政治活動空間分布和地理環境關系。 社會地理學,研究各種社會集團的區域分布、空間利用類型及其地域類型形成過程。 行為地理學,研究人類在地理環境中的行為過程、行為空間、區位選擇及其發展規律。 文化地理學,研究文化現象的空間分布、傳播、演化規律,以及文化要素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❿ 人文地理包括什麼

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10)必修二人文地理學什麼擴展閱讀

人文地理學(英語:Human geography),是一類社會科學分支,關於研究世界、人類社會、文化、經濟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強調空間和地區的關系。作為一門學科,地理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後者通過採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集中分析研究人類活動。

分支領域,人文地理學有眾多分支學科,以下為部分分支學科:

文化:文化地理學是一類對於文化產物及概念的.分析,研究文化現象的空間分布、傳播、演化規律,以及文化要素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它聚焦於分析語言、宗教、經濟、政治和文化現象,以及人類活動的參與[5]。

它的子分類還有兒童地理學、語言地理學、性別與空間以及宗教地理學。

發展:發展地理學,是一類關於地球中的人類居住的生存標准和生活質量分析。此外包括地區研究、經濟活動的分布與空間組織等。這類研究深受科研家的方法論影響。

經濟:經濟地理學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以及相關生物環境等。又可細分為市場地理學、交通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和商業地理學等。

健康:健康地理學,是一類關於健康、疾病、保健有關的地理信息、觀點與方法論研究。

歷史:歷史地理學,是一類關於人類、物理、虛構、理論和真實的地理學過往。歷史地理學研究聚焦於一系列爭議和話題。常規討論是包括一段時期內的地點與宗教變遷。一類學者聚焦於人文地理環境變遷、人類與環境關系,以及文物財產等。

政治:政治地理學,研究人類政治活動空間分布和地理環境關系。子分類包括有選舉地理學、地緣政治學、戰略地理、軍事地理。

人口:人口地理學, 研究人口空間分布規律、聚居、移民和人口增長。

聚落:聚落地理學,包括城市地理學,是一類研究聚落的形成、分布和發展。又可細分為城市地理學和鄉村地理學。這些地區主要經濟活動包括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這類城市聚落中,往往存在高度人口密度。

閱讀全文

與必修二人文地理學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