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理教學策略
00教學策略是指教學過程中為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而採取的最佳方法和技巧,即為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應該如何教,學生應該如何學,它是實施教學設計方案,實現既定教學目標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學習的外部條件。地理教師必須綜合考慮地理學科知識的點、線、面之間的聯系,考慮地理學科知識生動、直觀、形象的特點,充分利用地理教學資源、拓寬設計思路、選擇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地理教學策略的選擇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學會地理研究方法和地理思維過程。
00有效學習是一種以「教」為主的教學理論,源於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認為「學主要想實現有意義的學習,關鍵是要將當前所學的新概念、新知識與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的某一方面之間建立起來,只要能建立起這種聯系就是有意義的學習,否則就是死記硬背的機械學習」,而且還注意到影響學習效果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即情感因素的作用,提出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不同認知結構進行教學。有效學習理論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一切為學生的學習效率服務,追求學習過程的有效性和學習結果的有效性,學生的學習活動要在有效的學習策略指導下,能以最少的時間投入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學生的學習活動經過自身努力,具有較高的達成度,即「有意義學習」。
00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師生是灌輸——接受的關系,學生完全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狀態,教師注意的是如何把地理知識、結論講清楚;把學生作為知識的「容器」,學生死記硬背,學習的有效性差,新地理課程標准倡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課程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表述了在培養上期望學生達到的程度。它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地運用地理教學策略,使學生在掌握地理知識、地理技能的同時,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與人生態度,具備科學精神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00下面是本人對新地理課程標准下,基於有效學習地理的教學策略的幾點思考:
001、教學互動,創設愉悅課堂氛圍策略
00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這就要求地理教學過程應當成為師生共同建構知識和人生的生活過程。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只有把師生的生活、經驗、問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因素引入教學過程,教師才會充滿激情地組織教學活動,學生才能充滿智慧地主動參與地理教學活動,才能可能使地理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積極創設學生學習的情境,確保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思考、提問和討論、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才能使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獲得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又培養各種智力。例如:在學習「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運動時,除了運用地球儀演示地自轉和公轉外,還可以讓學生上台表演地球公轉運動;一個學生作「太陽」,一個學生作為「地球」,作為「地球」的同學一邊圍繞「太陽」公轉,一邊又在不停地自轉,下面的學生要注意觀察解釋自西向東的含義,區別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學生在這種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對這些抽象疑難問題理解較快,做到了活動與課堂講解的有機結合。
002、教學起點的問題化、興趣化策略
00按照有效學習理論、學習內容對學習者越有價值、越有意義,學習的效果就好。根據這一觀點,在地理教學中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另一方面要努力使學習內容興趣化,興趣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存動力,而來自學生身邊的問題是產生學習興趣的最直接發源地,地理知識內容豐富多彩,與生活、生產息息相關,與人們的衣食住行聯系密切,通過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他們充分認識生活離不開地理,感受地理的魅力,產生地理學習的興趣。
00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內在吸引力,或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絢麗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現象;或採用直觀手段,在學生面前展示無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創造地理意境,把學生帶入想像的「王國」中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善於結合教學內容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藉助直觀手段展示與已有知識矛盾的事實,形成問題情境;或創設問題情境;或者通過知識因求果與知果索因的辦法產生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003、教學過程活動化策略
00課堂教學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教師要進行開放式教學,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有時間、有空間,自主地選擇學習方法,這不僅能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創新精神,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而且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形成獨立人格。活動的方式主要有:①地理游戲活動,如地理拼圖,地理謎語等;②地理報告會、地理辯論賽;③地理實踐活動、社會調查;④撰寫地理小論文等等。
00當然,地理課堂教學內容中有很多的是不能按上述的活動來設計,此時可以先將學習內容布置給學生,並結合教學內容提出若干難度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前帶著問題預習、自學,查閱資料,解決問題,教學時再由教師總結,既點撥學生較模糊的內容,突出重點,又可以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建立知識結構。
004、教學文字內容圖像化,圖像內容簡單化策略
00地理圖、表是地理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直觀性教具,是傳遞地理信息的最有效、最重要的媒體,它能幫助學生在課堂上感知宏大的地理環境中復雜地理事物現象、地理景觀和地理演變過程,擴大視野。地圖本身就是一種經過抽象化的知識載體,可以圖解各種地理理性知識,學生通過閱圖可以「發現」新的知識,挖掘更深的內涵,一定程度上還能彌補教師課堂上教學的遺漏,完善教師在課堂上的各種設問。
00為了充分有效地發揮圖像教學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不僅要運用好「三板」圖和電化教學媒介的作用,更要在深入研究教材文字系列與圖像系列相互關系的基礎上,盡可能使文字內容圖像化、圖像內容簡化,做到圖文結合,相輔相成。變文字為圖像,形成「模式圖」、「綱要圖」、「關系圖」,學生可以一目瞭然,記憶深刻;變繁圖為簡圖,變「死圖」為「活圖」,同樣可以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Ⅱ 七年級地理《海陸的變遷》教案範文
通過從現象到本質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通過魏格納的 故事 ,激發學生勇於創新的精神。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 七年級地理 《海陸的變遷》教案 範文 ,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地理《海陸的變遷》教案範文一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滄海桑田」的變化,以及形成這種變化的原因。學習本節知識,要求能運用實例說明海陸的變遷,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學說的基本觀點,並能解釋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過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進行科學史 教育 及培養科學興趣、科學 方法 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二、學情分析
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千變萬化的自然界充滿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設置探究性和懸念性很強的問題,開啟學生求知慾望;根據學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氛圍。
三、設計思路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
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學說的基本觀點。
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拼圖和分析示意圖,培養讀圖能力、想像能力和推理能力。
運用板塊運動學說,解釋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發展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變化,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海陸變遷的原因。
板塊相對運動形成的地表形態。
3. 教學方法
演示、分析、討論、推理為主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地中海曾經有座美麗的小島,它有一個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靈島」,大家想一想,為什麼這么美麗的小島卻有一個古怪的名字呢?
幽靈島究竟從何而來,又因何而去呢?難道真的是幽靈在作怪嗎?今天我們就揭開幽靈島的 對幽靈島的名稱的由來發表見解。 通過懸念的設置,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神秘面紗。
在我們生活的美麗星球上,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陸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陸地會變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會變成陸地。究竟什麼會引起海陸變遷呢?
實驗探究
水在這里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陸地。
實驗一:
如果不斷向水裡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陸情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 這是自然原因還是人為因素引起的海陸變遷呢?
實驗二:
請同學們設計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陸地變成海洋呢?(材料:水)?
?
綜上所述,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有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人為活動。
我們剛才通過實驗分析了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在地球上這樣的實例有很多,下面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實地考察
荷蘭的圍海造陸工程。?
喜馬拉雅山地區。
海底世界。
現在,大家來分析一下幽靈島出現和消失的原因?
小島為什麼會多次的出現和消失呢?兩個學說能夠給我們一個解釋,談到這兩個學說就要從一張地圖說起,現在我們從世界地圖上看看會得到什麼啟示。?
?
觀察圖片。
分析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
利用實驗探究的結論,分析各地海陸變遷的原因。
觀察世界地圖,談發現、談猜想。 ?
通過實驗探究,縮短學生與自然變化的距離,使學生更易接受。
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培養學生觀察、發現、大膽猜想能力。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友情提示:同學們觀察一下各大洲的輪廓?你發現了什麼?你有什麼猜想呢?
最早發現其中的奧秘是德國的科學家魏格納,他是怎麼發現的呢?又提出什麼猜想呢?
閱讀材料
1910年的一天,年僅30歲的魏格納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牆上的一幅世界地圖上。「奇怪!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凹凸,為什麼竟如此吻合?」他的腦海再也平靜不下來:「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以前會不會是連在一起的?只是後來因為受到某種力的作用才破裂分離。大陸會不會是漂移的?」
猜想是空想還是有科學依據的?需要證據去驗證。
如果你是魏格納,你會從哪些方面進行了嚴密的論證呢?
下面通過拼圖活動,看看你會得到哪些啟示呢?
探究 發現
七年級地理《海陸的變遷》教案範文二
設計理念
依據地理新課標的要求,課程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 社會實踐 ,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地理教學,創設學習情景,引領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合作學習,培養學生運用資料說明或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學會使用「證據」表明自己的觀點,建立「用事實說話」的科學態度,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改變,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陸的變遷」是第二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介紹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地球自誕生以來,風雲變幻,歷經滄桑,處於永恆的變化之中。今天海陸的分布及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只是地球發展中的一幕。通過學習本節海陸的變遷等實例,初步認識自然環境的變化對人類造成的影響,初步認識自然界的發展變化是無止境的,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無止境。
編者的意圖:使學生認識地球面貌的變化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安排:
滄海桑田——海陸的變遷
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大陸漂移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知道大陸漂移假說。
能力目標:通過實物圖、課件的閱讀分析;動畫模擬的演示過程;學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陸輪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陸變遷的發展變化,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讀圖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講述魏格納大陸漂移假說的故事,培養學生善於觀察發現問題的能力,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重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確立:大陸漂移假說
依據:初一學生 抽象思維 能力差,知識面窄,但要培養學生的讀圖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法指導
教法及依據:啟發探究式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根據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好奇心、求知慾),結合本節課文的內容,多選精選實例,配以實物投影片和動畫效果,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盡可能地給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啟發學生分析想像,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參與意識、主體意識,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手段及依據:(多媒體課件、課前活動准備)
利用投影儀,將實物圖片設置成問題,通過學生看圖思考解決問題,了解認識地表形態的變化和海陸變遷。將大陸漂移的過程通過電腦動畫由靜態的變成動態的,學生易於掌握理解,直觀形象生動,吸引了學生注意力,激發興奮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於加大課堂教學的力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活躍課堂氣氛,也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指導
依據課程標准,精讀課文,把握重點。
指導學生運用實物投影圖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動畫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及推理能力。
通過課前准備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和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課前活動
活動材料:1個地球儀、1張描圖紙、一支筆、1把剪刀
實踐活動:把描圖紙覆蓋在地球儀上,用筆描出非洲大陸、南美洲大陸的輪廓,將描好的兩幅圖,剪下來,看一看,拼合處是否吻合,演示這兩塊大陸是怎樣漂移的。
確定依據:課前活動是為了配合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吻合,以及大西洋的形成,為大陸漂移提供證據。
教學程序
教學流程 教 學 內 容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師問:誰知道 成語 :滄海桑田的含義和來歷嗎?
滄海桑田就是指海陸變遷,在地球上滄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滄海的實例有許多 引用成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 看圖思考 出示實物圖片投影:喜馬拉雅山脈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師問:誰能解釋這種現象?(海洋變成陸地)
出示實物圖片投影:中國東南海底的古河流遺跡。師問:誰能解釋這種現象?(陸地變成海洋)
七年級地理《海陸的變遷》教案範文三
《海陸變遷》
師:歡迎大家來到《探索·發現》節目現場,今天我帶領大家去地中海看一看,有一座美麗的小島,它卻有一個古怪的名字——「幽靈島」,這么美麗的小島為什麼會有一個古怪的名字呢?
生1:可能生長著古怪的植物。
生2:發出古怪的聲音。
生3:一些人游覽後,奇怪地死亡了。
生4:……
師:事實是因為它忽隱忽現,人們把它稱為幽靈島。難道真的是幽靈在作怪嗎?幽靈島因何而來?又因何而去呢?今天我們就來揭開幽靈島的神秘面紗。
在我們生活的美麗星球上,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的運動當中,陸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的地方陸地變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變成陸地。究竟什麼會引起海陸變遷呢?(書寫板書——海陸變遷)
(展示課件)實驗探究
實驗一:
如果不斷向水裡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陸情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這是自然原因還是人為因素引起的海陸變遷呢?
生:人為因素
實驗二:
請同學們設計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陸地變成海洋呢?(材料:水)?
生:加水。
師:為什麼加水後插小旗的位置會由陸地變成海洋呢?
生:海平面升高。
師:如果海平面下降,該地海陸情況發生怎樣的變化?
生:有些地方由海洋變成了陸地。
師:這是什麼原因引起海陸變遷呢?
生:海平面的升降。
師:除了加水,還有什麼方法呢?
生:把沙土挖走。
師:這是我們人為的,自然界中會不會自己發生呢?
(展示課件:實驗二)
生:地殼的下沉。
師:如果地殼上升,該地海陸情況發生怎樣的變化?
生:有些地方海洋變成陸地。
師:實驗二研究證明什麼會引起海陸變遷呢?
生:海平面的升降、地殼的運動。
師:綜上所述,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有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人類活動。
我們剛才通過實驗分析了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在地球上這樣的實例有很多,下面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展示課件:實地考察)
師:觀察荷蘭、海底世界、喜馬拉雅山地區圖片,分析其原因?
生:略。
師:現在,大家能不能來分析一下幽靈島為什麼會忽隱忽現呢?
生:地殼的運動。
師:我們知道了幽靈島因何而來,因何而去,小島為什麼會多次的出現和消失呢?(為什麼此地地殼如此活躍呢?)兩個學說能夠給我們一個解釋,談到這兩個學說就要從一張地圖說起,現在我們從世界地圖上看看會得到什麼啟示。
友情提示:同學們觀察一下各大洲的輪廓?你發現了什麼?
生:非洲和南美洲輪廓吻合。
師:你有什麼猜想嗎?
生:以前可能是一塊大陸。
師:最早發現了其中的奧秘是德國的科學家魏格納,他是怎麼發現的呢?又提出什麼猜想呢?(展示課件: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
生:朗讀。
師:同學們的猜想跟魏格納的猜想不謀而合。可見大家非同尋常。
七年級地理《海陸的變遷》教案範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
2.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3.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課文的示意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運用板塊運動解釋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海陸的變遷,使學生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
2.通過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重點與難點】
1.海陸變遷的原因;
2.大陸漂移學說內容;
3.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創設情景法、讀圖分析法、 總結 歸納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24
一、情景導入k
溫故知新:在圖中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提問:它們的位置自古以來就是固定不變的嗎?各大洲、大洋的輪廓是怎樣形成的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海陸的變遷史,相信同學們很快就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z
二、新課講解M
(一)滄海桑田N
你知道「滄海桑田」這個 成語故事 嗎? 傳說 我國古代有個叫麻姑的仙女,曾經三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後人以「滄海桑田」來比喻世事變化很大。其實這個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陸的變遷。Z
1.海陸變遷的原因:l
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和人類活動(如填海造陸)。Y
2.活動:海陸變遷的實例分析,圖2.13~2.15實例舉證,解釋原因。(小組合作完成下列問題)Q
(導學):我國地理工作者在喜馬拉雅山考察時發現岩石中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p
(講解):喜馬拉雅山曾經是海洋,後來地殼隆起形成高山。X
(導學):在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人們發現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遺跡。B
(講解):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曾經是陸地,海平面上升成為海洋。R
(導學):歐洲的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國」,全國約1/4的陸地低於海平面。I
(講解):人類活動造成海陸變化。9
(二)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b
1.讀圖2.16關於地球上海陸輪廓的爭論和圖2.17 難道僅僅是巧合嗎?L
(導學):地球上海陸輪廓是怎樣形成的?P
(講解):南美洲大陸凸出部分與非洲大陸凸出部分幾乎是吻合的。s
閱讀材料: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2.讀圖2.18 大陸的漂移p
(導學):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後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7
(講解): 大陸的漂移: 2億年前只有一塊大陸——分裂,漂移——6500萬年前分裂成若干塊,——繼續分裂,漂移——七大洲、四大洋——仍在繼續變化著。A
(導學):大西洋是怎樣形的?太平洋有什麼變化?=12487113
(講解):大西洋是原始大陸分裂後,緩慢的漂移分離,非洲大陸、亞歐大陸與美洲大陸逐漸分離造成的。太平洋逐漸變小。=
3.活動:讀圖2.19和2.20運用大陸漂移學說解釋地理現象(小組合作完成下列問題)
(導學):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都有古老地層相似性和相似的動物,說明什麼問題?
(講解):說明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曾是相連的。
Ⅲ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
教案是 八年級 地理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同時也是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設計、實施、評價和 反思 的文本與載體。下面是我為您帶來的八年級地理北京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設計一、課標要求
運用資料說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點、歷史 文化 傳統和城市職能,並舉例說明其城市建設成就。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北京地區的政區圖、地形圖、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等資料的閱讀分析,探究歸納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勢、河流水系、氣候等自然環境特點。
2.運用直觀的圖片等資料,感受並歸納北京的歷史文化傳統、城市職能和現代化建設成就。
(二)過程與 方法
1.學會運用地圖、圖片等資料,分析、綜合和評價區域自然環境的特點。
2.運用搜集的地理信息,感受、歸納區域人文環境特點,初步感受與探討區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人地矛盾。
3.體驗小組合作學習的樂趣與挑戰,逐步養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與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感受北京的文化傳統、發展成就,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過感受北京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樹立人地和諧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北京的自然環境特點。
2.北京的歷史文化傳統、城市職能和現代化建設成就。
3.北京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二)教學難點 北京的自然環境特點及評價。
四、教學策略
充分運用教材的同時,搜集、整合地圖、圖片以及文字資料,創設探究學習的教學情境,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激勵功能,引導學生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進而 總結 並得出結論。
五、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合作學習小組。
六、教學過程
第1課時
導入新課:
調查班內去過和沒去過北京的同學各有多少。請大家在組內做一下交流,然後分別請兩位代表談談自己的北京見聞與感想。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階段小結: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心臟,是每一個中國人都為之自豪和熱切嚮往的地方。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北京,去聆聽祖國母親的心跳。
認讀目標:課件顯示學習目標。
註:認讀包括兩部分,學生認讀和教師解讀。教師要強調,學習目標包括方法思路目標和學習內容目標。以自然環境特點為例,“自然環境特點”為內容目標,“運用政區圖、地形圖等資料探究總結”為方法思路目標。
(一)優越的自然條件
北京是我國著名的古都,具有800多年的建都史。那麼,她究竟具有怎樣神奇的魅力,使得幾代王朝都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
探究活動一:地理位置
讀下面兩幅圖,描述北京的地理位置。
設計意圖:落實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圖文轉換的能力與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階段小結:
從緯度位置來看,北京(40°N)屬於暖溫帶;從海陸位置看,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角,西、北兩面分別緊靠太行山脈與燕山山脈,東南方向面朝渤海;從行政區劃來看,北京周圍被河北與天津環繞。
(承轉)那麼,這種地理位置有什麼優越性呢?
探究活動二:位置與氣候
讀“影響北京的冬、夏季風風向簡圖”(左圖)和“北京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右圖),探究以下問題。
1.從冬夏季風影響的角度,分析北京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2.總結北京的氣候特點。
設計意圖:落實課標要求,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與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階段小結:
北京背靠群山,山脈可以阻擋冬季風的侵襲,使冬季不致過分嚴寒;面朝大海,能夠接受夏季風的滋潤,使氣候不致過於乾燥。北京的氣候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的特點。
探究活動三:地形與河流
關於建都條件,古代典籍《管子乘馬篇》雲:“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溝防省。”
(註:教師可以適當地解讀:城邑選址一定要選在高亢之處,但不能離水源太遠,要有足夠的用水;反過來說,城邑選址在低地時,不能離水源太近,否則容易遭受水害,還得修築防洪設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結合下圖,分析北京在地形、地勢與河流方面有哪些優勢?
設計意圖:落實課標要求,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與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階段小結: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西北角,西北高、東南低,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區內有永定河、潮白河、溫榆河、拒馬河等河流以及一些湖泊,地勢較高而不燥,水源充足而無水患之憂,正是“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溝防省”的最佳註解。
(師:當然,北京作為古都的有利條件還可以從安全、交通、經濟等方面分析,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下搜集資料進一步探討。)
板書:
一、優越的自然條件
1.依山向海的地理位置
2.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3.地形與河流
第2課時
(二)歷史悠久的古城
探究活動:觀察下列圖片,談談自己的感想。
設計意圖:落實課標要求,運用直觀的材料,引導學生感受並歸納出“歷史悠久,文明厚重”的結論,培養學生運用歸納法學習地理的習慣和能力。
北京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明長城
明清紫禁城──故宮
天壇──明、清帝王祭天和祈福的地方
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群──明十三陵
雲居寺── 收藏 石經之多堪稱世界之最
圓明園遺址
傳統民居四合院
傳統民居四合院
傳統民居區──胡同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出示材料:(可讓學生讀一讀)
北京是舉世聞名的古都,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宏偉的古建築、優美的園林和眾多的名勝古跡,居我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首,集中了許多人類文化的瑰寶,是我國的文化中心。據統計,北京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4個,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14個,其他確定有文物價值尚待確定保護級別的有4 000餘處。現已出土文物達10萬件之多。在眾多的文物之中,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故宮,有世界上七大奇跡之一的萬里長城,有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明十三陵,有我國最著名的皇家園林頤和園、北海公園、香山公園及圓明園遺址公園,等等。具有歷代文化和藝術特色的古寺廟2 600多座,其中有歷史悠久的佛教古寺潭柘寺,有收藏石經最多、堪稱世界之最的雲居寺,有我國最大戒台的戒台寺,有我國現存最大的壇廟建築──天壇祈年殿,有居於全國第二位的祭孔古建築──孔廟,有以紀念民族英雄和傑出人物而興建的文天祥祠、於謙祠、袁崇煥祠、楊椒山祠等。還有近代現代名人的紀念地,如魯迅故居、郭沫若故居、蔡元培故居、茅盾故居、齊白石故居、徐悲鴻紀念館、梅蘭芳故居等。
階段小結:
悠久的歷史傳承,厚重的文化積淀。
(承轉)作為國家的首都,今天的北京有著哪些特殊的城市職能呢?
(三)城市職能
探究活動:
依次觀察下列三組圖片,討論它們分別體現了北京哪些方面的城市職能?
設計意圖:落實課標要求,運用直觀的材料,引導學生感受並歸納出北京的城市職能,培養學生運用歸納法學習地理的習慣和能力。
人民大會堂是我國最高權力機構
──人大會所在地
中南海──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是我國最高司法機構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小結: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肩負著對全國進行行政管理的職責。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國家體育場──鳥巢
國家大劇院
CCTV大樓
中國國家圖書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階段小結:北京的文化 教育 事業非常發達,這里有包括北大、清華等全國頂級大學在內的上百所高等院校,有中科院、社科院等各類科研機構,有全國藏書最多的國家圖書館,有中央電視台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還有很多著名的國家級博物館、展覽館……因此,北京是全國的文化中心。
美國駐華大使館
俄羅斯駐華大使館
法國駐華大使館
2014年北京APEC峰會
外交部大樓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階段小結:北京有眾多的外國大使館、國際組織代表機構、海外企業代表機構等,多次成功承辦大型國際會議,是中國與世界聯系與交流的中心。北京是國際交往中心。
板書:
1.政治中心
2.文化中心
3.國際交往中心
承轉:神奇的北京,美麗的北京,偉大的北京,今天正經歷著日新月異的發展與變化。
(四)現代化的大都市
探究活動:
自學教材39頁到41頁。總結:教材從哪幾個角度舉例說明了北京的現代化建設成就?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和提煉地理信息的能力。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階段小結:
1.城市重點功能區的建設
2.現代化的立體交通網路的建設
3.城市環境質量的改善
4.傳統建築的保護
承轉:那麼,北京是否就完美無缺了呢?
(五)北京的尷尬──環境與發展
探究活動:
讀下列材料,談談你的感想,並為北京的發展出謀劃策。
設計意圖:落實課標要求,從環境與發展的角度看北京,引導學生思考“人地關系”這一地理科學的永恆主題,樹立科學、和諧的發展觀。
材料一:霧霾中的天安門
材料二:沙塵中的北京
材料三:保護?發展?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發言展示、評議補充,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註:霧霾、沙塵暴等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並不是單靠北京自己就可以解決的,因此,在學生探究和討論時,並不要求得出一個圓滿的結論,只要能體現“人地和諧發展”的觀念就應該給予肯定。)
課堂小結:隨著北京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加快,發展與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做到二者的和諧共存和良性互動,如何使社會與自然可持續發展,是擺在人們面前的重大課題,也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課後作業:
1.搜集資料,說明北京現代化發展的成就。
2.搜集資料,說明北京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還存在哪些矛盾。
七、教學反思
課標要求運用資料說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點、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職能,並舉例說明其城市建設成就。
從教材的編寫來看,本節內容並沒有像一般區域地理那樣按部就班,而是把“古都”作為切入點,試圖從古都有利的自然條件出發,探究北京的自然地理特點,從而承載課標中“運用資料說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點”的要求。這種編排,很好地體現了探究性學習的思路,但也同時給教師教學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搜集相應的資料,創設探究的情境。
除“自然環境”以外,北京的“歷史傳統”“城市職能”“現代化建設”等內容多以感性知識為主。看起來很簡單,幾乎沒什麼可“講”。因此,提供典型的、直觀感性的材料,由學生去感受、歸納、總結,就成為必然的選擇。
課標中對北京的表述是放在“認識區域”中的“環境與發展”部分,這本身就隱含著“從環境與發展的角度看北京”的要求。但這一節不是純粹的環境教育課,通過認識北京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學生能夠提出建議並通過彼此碰撞交流獲得相應的思想感悟即可,在課堂上我們沒有必要讓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必須達成一致。引導學生感受、思考環境與發展的關系,辯證地分析北京未來的發展方向,走“保護環境和經濟發展”並重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樹立和諧發展的人地觀,是這一節我們要讓學生達成的重要的學習目標。
鑒於以上認識,筆者大膽地重新整合了教材內容,做了一定程度的增刪,完成了上述教學設計。
八年級地理北京重要知識點1、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是首都北京的符號,故宮、四合院是古城北京的符號,“鳥巢”“水立方”是現代北京的符號
2、天安門廣場位於北京的市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
3、北京的位置: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4、北京的城市職能: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
5、長城、明清故宮、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頤和園、天壇、明十三陵等先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北京城中體現歷史文化傳統的四合院、胡同、牌樓等也令人流連忘返。
6、北京故宮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現為故宮博物院。
7、頤和園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
8、南鑼鼓巷是我國唯一完整地保存著元大都里坊風貌的傳統民居區。
Ⅳ 初中地理如何教學
一、更新教學觀念,將知識學習要求的程度降低,是開展悟性教育的前提條件。
初中地理作為次科存在教學時間不足,學生學習重視程度不夠的實際情況。地理科要求知識點掌握的程度,雖然每年都有所下降,但實際上一些知識點還是比較難於掌握,遺忘率非常高,如資源中礦產的分布、降水的分布規律等,如果硬要學生去死記硬背,會嚴重打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要做到教學上使學生通過「悟」來學習,就必須要求教師在教學思想上放下包袱,對一些難懂的知識點只要求學生知道便可以了。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去感悟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慾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也即是開發學生的潛力,在此基礎上就能更好地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對地理科的好感,為將來高中地理的高層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自主的學習方法是「悟」的要決。
各學科的學習基礎都是興趣。地理作為次科,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其教學更需要引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否則學生會放棄地理這一科。但地理課本的知識編排過於嚴肅,趣味性不足,故事性不強,這就需要教師想辦法開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動和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觸類旁通,做好引導,理論聯系實際來理解。
初中地理知識基本上是與實際聯系得較為緊密的,很多的理論都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找到例證,如太陽、月亮的東升西落引證了地球的自轉;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證了地球的公轉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充分利用這些體驗來引導,如講到環境保護時,我們不應單純講應如何做,更應讓學生親身體驗家鄉黑水河的可怕、廢氣嗆人的滋味,同時讓他們寫上一份調查報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講述南方地區的自然特徵時,就可以讓學生根據番禺地區的自然特徵去理解。
2、情景感悟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方法。
由感性思維轉入理性思維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途徑,而地理知識的直觀感悟更是比較可用的。如講述到沙漠地貌時,讓學生從一張清晰度高的實物景觀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氣候乾燥特徵,其效果比老師講一萬句有用得多。又如講述南北氣候異同時,用兩張南北方特色景觀的圖片進行對比,再加上表格練習,學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講西歐和北美氣候和地形關系時,運用寥寥數筆的簡筆畫畫出兩個地區的差異,再由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效果更好。
3、教學中運用對比的方法來使學生有所「悟」。
運用對比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從中找出知識間帶規律性的東西,如說到南方地區時,可讓學生用北方地區來對比,找出南方地區獨有的自然特徵;又如講到北美的氣候與地形的關系時,可用歐洲氣候和地形的關系來比較,就能使北美的氣候特徵鮮明突出。通過對學生進行對比思維的培養,就能使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自覺進行知識的橫向或縱向聯系,樹立地理知識的全局感。
4、合理的討論是啟發學習的好方法。
過去,我們的教學一直強調提問、講授、嚴肅的課堂紀律,卻從來沒有安排學生討論,其實這是個誤區,其實,只要教師調控得當,預留一定讓學生自主學習、進行討論的時間,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講述南極大陸的氣候特徵時,列出幾個引導性的提綱,如:對氣候影響的四大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對南極氣候的影響等,讓學生討論其成因,通過過去積累下來的思考方法,引導學生推導出正確的結果。
5、培養外展思維是「悟」的提高。
地理教學的感悟還在於舉一反三。地理課本的知識內容與一些時事問題密切相關,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去解決一些熱點問題,在增加地理知識的可用性的同時,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如講到西北地區時,就可由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徵延伸至開發大西北的熱點問題,讓學生根據所學有關西北地區的地理特徵,討論研究開發西北地區要解決一些什麼問題。通過討論,學生紛紛表示真正感到地理知識的實用性,學習的興趣更濃了。
6、開展多種多樣的地理課外活動,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地理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有益的補充,如果設計安排得當,則會極大地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我每年都組織學生進行觀星,面對滿天繁星,細聽星座的動人傳說,通過高倍放大望遠鏡觀察月亮上的環形山,學生的興致未曾如此高漲過。雖然,對於星座的知識,他們不一定會懂,但他們對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都被激發起來。
7、動手製作效果更佳。
自己設計並動手製造小道具或者收集地理小標本、地理小資料,會使學生從中悟出更多的地理知識。如講到南方的水稻土、紅壤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到郊外收集標本並進行觀察記錄,就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又如講到經緯線的分布時,在課前讓學生動手製作一個小地球儀,再進行觀察後完成表格練習,效果比教師費力講解效果好。
8、讓學生設計一些小表演或演示也能提高學生的悟性。
在地理教學中,有一些本來很有趣的知識內容卻被課本講述得非常枯燥,此時,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圖片、聲像資料或文字資料,進行自己設計的演示,效果也不錯。如講到旅遊時,課本的風光圖片非常有限,文字內容太過嚴肅,會做成學生感到難記的現象,這時可由學生擔任導游的角色,讓他們自己收集資料來講述祖國河山壯麗的風光和旅遊名勝分布的位置(可聯系交通中鐵路的分布),又或者讓他們製作相關內容的手抄報,以及風光照片進行演示等。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這些活動中感悟知識。又如講述廣州地區「三年一中變」的成果,就可以讓學生收集資料自主編輯,進行演示性講解,教學效果比老師講授好得多。
9、增強學生的閱讀機會,讓他們學會發問、懂得看書、學會查找資料,成為學習的主人。
地理的科普讀物有很多都是形式生動、圖文並茂、內容豐富的,如《少年科學》、《世界奇觀》等。教師應鼓勵學生多看書、多思考。安排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在課堂上講述課外所學的知識,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悟性。
三、要「悟」關鍵在於教者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地理知識之間帶有一定的邏輯聯系和規律性,學習上要悟,則要求教者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懂得知識間一般的聯系,引導他們去發掘課本上的知識,不要包辦一切。如在區域地理中,氣候一般都受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等的影響,氣候和地形等又決定了區域的自然特徵,而經濟特徵、人口分布和生活特色又受環境(包括政治環境和自然環境)、交通和資源分布的影響。教師可以在講課的基礎上,總結出區域地理學習的一般規律,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綜合法),為他們將來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好像講述青藏地區的特點時,由於前面已講述了多個區域特點,學生已大概掌握了區域特徵分析方法,此時,就不應再由教師講授太多,教者可列出幾個提綱式的引導問題,讓學生分小組研究解決,再由教師整理出思路。另外,也可以設立一個地理主題,讓學生按小組收集資料進行講解,效果也好。
小結
前面所講述的只是個人的粗淺見識。在實際教學當中,還需要對地理的教學要求進行一次全面的改革,特別是考試制度和內容的改革(現在有關部門已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使教師擺脫教材的困擾(初中地理教材編排過於嚴緊,缺乏輕松)以及作為次科的制肘(教學時間不足、課外活動時間和資金嚴重缺乏,教學用具欠缺等),做到教者放心、學者輕松的良好局面,只要使學生在初中階段真正對地理知識產生興趣就可以了。
Ⅳ 八年級地理上冊全冊教學教案
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第一節中國的疆域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地球儀及其閱讀地圖,使學生說出我國的緯度和海陸位置,並能正確表述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以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在中國政區圖上找出我國的四至點,並在圖上量算出我國東西和南北之間的大致距離,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學生能在中國疆域圖上辨別及在中國疆域空白圖上填注出我國瀕臨的海洋,主要島嶼、海峽,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4.通過學習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疆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並進行熱愛祖國、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
教學難點
學會閱讀中國政區圖,形成對我國疆域的空間想像力。
教學手段
《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磁帶及錄音機,「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一套四張,同一底圖),地球儀(學生每人一個,並附有彩色膠帶),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世界主要國家大陸海岸線比較表,「世界政區掛圖」。
教學方法
談話法、學習指導法。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播放《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用以製造學習氣氛,激發學生了解祖國的學習慾望。
聽著這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不禁使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地球上處於什麼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優越性?我國的國土究竟有多大?瀕臨哪些海洋?我國有哪些陸上鄰國?有多少個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些知識,深入地認識我們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板書】
一、從世界看中國
【投影】「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
【提問】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界線是什麼?從圖上看出中國位於哪個半球?
【歸納】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東西半球的界線為西經20°和東經160°。因此通過觀察地圖可知,從東西半球來看,我國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中國位於北半球。
【活動】指導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西經20°和東經160°,用黃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紅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並用紅色膠條剪成五角星,貼在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書】1.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
【提問】觀察地球儀,說出我國位於哪個大洲?與哪個大洋相臨?與它們的相互位置如何?
【歸納】我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書】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提問】觀察地球儀,將中國的面積與其它國家的面積相比較,你認為中國面積是大還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
【提問】讀圖並回答,我國領土面積有多大?居世界第幾位?
【歸納】我國陸地面積達960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15,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個歐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廣闊的國家之一。
【板書】二、遼闊的國土
1.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承轉】我國的面積很大,我國領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東端以及最西端分別在什麼地方呢?
【練習】讀《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並按要求完成練習1。
練習1.對照《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最北、最南、最東、最西點,用紅筆將它們標注在課本的「中國疆域示意圖」上,並讀出它們的經、緯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緯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緯度4°N附近。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交匯處,經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爾高原,經度75°E附近。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①(中國的疆域示意圖)。
請同學在圖上依次指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並請若干學生依次說出習題答案,教師輔導。
【提問】請你算一算我國最南與最北緯度相差約多少度?哪條重要的緯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按五帶劃分,我國最南處於哪個熱量帶?最北接近哪個帶?大部分領土位於哪個帶?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相差約50個緯度,北回歸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我國大部分領土處於四季分明,寒暖適度的北溫帶,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熱帶,最北部接近北寒帶。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異」圖。
【提問】2月份,位於我國北部的黑龍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為什麼?
【歸納】我國南北緯度跨度大,氣候差異顯著,緯度越低,氣溫越高。因此當祖國北方處於冰天雪地的隆冬時,而南國的海南卻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組討論】分析我國的緯度位置對經濟發展有何益處。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跨越近50個緯度,這樣的緯度位置,使我國具備復雜多樣的氣候,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板書】2.跨進50個緯度→南北氣候差異顯著→適宜發展多種農業經濟
【讀圖】讀「中國政區圖」,算一算我國領土東西跨越多少經度,分屬幾個時區。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了60多個經度,分屬於東5區至東9區,共5個時區,即最東與最西時間相差5小時。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東西部的晨昏差異」圖。
【提問】夏季,當北京時間為6點時,我國東部的烏蘇里江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各是什麼景象,為什麼?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60多個經度,由於地球自轉,東邊的地方時刻早,當北京時間為清晨6點時,最東端烏蘇里江的地方時約為早7點左右,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的地方時則是凌晨2點52分。因此,當東部的烏蘇里江已經撒滿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則還是星斗滿天的黑夜。
【練習】
1.閱讀地圖冊《中國政區圖》,利用圖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國領土最東端到最西端的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2.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為110千米,計算我國南北距離相差約多少千米。
【歸納】我國東西之間距離約5000千米,南北之間的間隔約5500千米,再加上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因此,人們常用「縱橫一萬里,上下五千年」來表述我們偉大的祖國擁有遼闊的國土和悠久的歷史,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驕傲和自豪。
第二課時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①。
【復習提問】我國的四至點分別在什麼地方?我國緯度位置的特點是什麼?我國的緯度位置有何優越性?
【新課導入】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陸地面積廣大,而且還有廣闊的海域。
【板書】三、廣闊的海域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②(中國的臨海示意圖)。
【提問】由北向南我國瀕臨的海洋分別是哪些?
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第一節中國的疆域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地球儀及其閱讀地圖,使學生說出我國的緯度和海陸位置,並能正確表述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以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在中國政區圖上找出我國的四至點,並在圖上量算出我國東西和南北之間的大致距離,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學生能在中國疆域圖上辨別及在中國疆域空白圖上填注出我國瀕臨的海洋,主要島嶼、海峽,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4.通過學習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疆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並進行熱愛祖國、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
教學難點
學會閱讀中國政區圖,形成對我國疆域的空間想像力。
教學手段
《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磁帶及錄音機,「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一套四張,同一底圖),地球儀(學生每人一個,並附有彩色膠帶),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世界主要國家大陸海岸線比較表,「世界政區掛圖」。
教學方法
談話法、學習指導法。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播放《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用以製造學習氣氛,激發學生了解祖國的學習慾望。
聽著這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不禁使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地球上處於什麼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優越性?我國的國土究竟有多大?瀕臨哪些海洋?我國有哪些陸上鄰國?有多少個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些知識,深入地認識我們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板書】
一、從世界看中國
【投影】「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
【提問】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界線是什麼?從圖上看出中國位於哪個半球?
【歸納】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東西半球的界線為西經20°和東經160°。因此通過觀察地圖可知,從東西半球來看,我國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中國位於北半球。
【活動】指導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西經20°和東經160°,用黃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紅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並用紅色膠條剪成五角星,貼在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書】1.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
【提問】觀察地球儀,說出我國位於哪個大洲?與哪個大洋相臨?與它們的相互位置如何?
【歸納】我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書】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提問】觀察地球儀,將中國的面積與其它國家的面積相比較,你認為中國面積是大還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
【提問】讀圖並回答,我國領土面積有多大?居世界第幾位?
【歸納】我國陸地面積達960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15,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個歐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廣闊的國家之一。
【板書】二、遼闊的國土
1.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承轉】我國的面積很大,我國領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東端以及最西端分別在什麼地方呢?
【練習】讀《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並按要求完成練習1。
練習1.對照《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最北、最南、最東、最西點,用紅筆將它們標注在課本的「中國疆域示意圖」上,並讀出它們的經、緯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緯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緯度4°N附近。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交匯處,經度135°E多。最西;新疆帕米爾高原,經度75°E附近。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①(中國的疆域示意圖)。
請同學在圖上依次指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並請若干學生依次說出習題答案,教師輔導。
【提問】請你算一算我國最南與最北緯度相差約多少度?哪條重要的緯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按五帶劃分,我國最南處於哪個熱量帶?最北接近哪個帶?大部分領土位於哪個帶?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相差約50個緯度,北回歸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我國大部分領土處於四季分明,寒暖適度的北溫帶,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熱帶,最北部接近北寒帶。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異」圖。
【提問】2月份,位於我國北部的黑龍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為什麼?
【歸納】我國南北緯度跨度大,氣候差異顯著,緯度越低,氣溫越高。因此當祖國北方處於冰天雪地的隆冬時,而南國的海南卻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組討論】分析我國的緯度位置對經濟發展有何益處。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跨越近50個緯度,這樣的緯度位置,使我國具備復雜多樣的氣候,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板書】2.跨進50個緯度→南北氣候差異顯著→適宜發展多種農業經濟
【讀圖】讀「中國政區圖」,算一算我國領土東西跨越多少經度,分屬幾個時區。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了60多個經度,分屬於東5區至東9區,共5個時區,即最東與最西時間相差5小時。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東西部的晨昏差異」圖。
【提問】夏季,當北京時間為6點時,我國東部的烏蘇里江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各是什麼景象,為什麼?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60多個經度,由於地球自轉,東邊的地方時刻早,當北京時間為清晨6點時,最東端烏蘇里江的地方時約為早7點左右,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的地方時則是凌晨2點52分。因此,當東部的烏蘇里江已經撒滿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則還是星斗滿天的黑夜。
【練習】
1.閱讀地圖冊《中國政區圖》,利用圖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國領土最東端到最西端的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2.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為110千米,計算我國南北距離相差約多少千米。
第二章第三節河流
【課題】義務教育教科書廣東人民出版社地理八上第二章第三節河流【所需課時】3-4課時【課標要求及分析】
課標要求:
1、在地圖上找出我國主要的河流,歸納我國外流河、內流河的分布特徵。
2、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長江、黃河的主要水文特徵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課標分析:
1、本條標準是在運用《中國水系圖》,了解我國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最終歸宿,能根據我國主要河流的最終歸宿判斷河流所屬的水系,並將其分為外流河和內流河兩類。結合《中國內、外流區分布圖》,歸納其分布特點。
2、本條標準是分別運用長江和黃河的水系圖,了解長江和黃河的基本概況。其次通過對材料的分析整理、歸納長江、黃河的水文特徵,理解長江、黃河存在的問題及如何開發利用,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利、弊影響,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材及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節課是湘教版八年級中國地理下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三節的內容,在本冊書中上承地形、氣候,啟下水資源。
本節教材從我國的河湖概況、母親河——黃河、我國最大的河流——長江等三大方面介紹中國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徵和對人類的影響,體現了河流在中國自然環境的特殊性,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展現了地形、氣候及人類活動與河流之間的相互影響,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注。
教材在介紹長江、黃河時,採用了例舉現實材料的方式,能從實際生活出發,清楚的表現長江、黃河的問題所在。對於課文中所給材料雖然典型,但不夠新穎,可適當補充一些近年的相關資料,來讓學生意識到河流流域環境岌岌可危。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思想開放活躍,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學生已掌握一定量的世界地理知識和中國地理基本概況,能從網路、電視、科普書籍等信息渠道,對中國的河流有一定的了解。在中國自然地理的學習中,學生較為熟練的掌握了學習自然地理的方法,具有一定歸納總結自然地理知識的能力,並能初步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然而,以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認識自然環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還有一定困難,需教師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人地關系的角度入手進行推理分析。
【教學目標】
1、在地圖上找出我國主要的河流,根據河流的歸宿區分外流河、內流河,歸納我國外流河、內流河的分布特徵。
2、運用資料,比較我國南、北方外流河的水文特徵。
3、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以及各河段的主要特徵。4、舉例說出長江、黃河的開發
利用;感悟它們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5、通過對現實問題的分析,知道長江、黃河存在的問題與治理的對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護河流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我國內、外流河的分布特徵;長江和黃河的開發和利用。難點:長江、黃河開發和利用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教學方式與方法】啟發式教學、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內容在結構安排上,主要分為我國的河湖狀況、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我國最大的河流——長江三大部分。在學習新課中首先是通過直觀材料來激發學生對本節知識的學習興趣。並圍繞內、外流河分布、長江黃河特徵及開發利用等核心內容整合相關的課程資源,為學生創設貼近生活,源於生活實際的學習情境,並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讓學生在情境體驗和合作探究中認識我國的河流的分布特點,及河流開發利用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感悟合理利用和保護河流的重要性。每節的課後拓展藉助熱點問題,引發學生對我國環境的關注,培養學生思考、探究能力和關注現實的精神。使學生的認知過程是由淺到深,由基礎到提高,循序漸進,逐步突破的。
【教學資源】課本、圖冊、多媒體課件、空白水系圖。【教學過程設計】
-2-
-3-
-4-
-5-
Ⅵ 初中地理教學設計:如何用多媒體教學地球的運動麻煩告訴我
如何用多媒體教學地球運動1設計思路本節內容可以用多 媒體積件組合的方式進行教學,也可以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因為運用多媒體教學必須首先根據教學內容和任務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媒體的特點來選擇適當的教學手段,而本節無論從內容上,學生的特點還是從新課程的課標要求上來看,多媒體教學都是首選。多媒體教學具有極強的交互性,它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而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特點因人施教,學生也可根據自身的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進度,教師們會感到自己更多是一個管理者和引導者,而不是說教者。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關系和交往模式。同時符合「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導理念。2內容分析本節內容涉及到地球的公轉運動和其產生的一些現象,都是自然界中一些宏觀的現象,學生無法直接通過觀察獲得其運動和變化的具體過程,內容抽象 難懂,不符合初中年齡段的學生的思維習慣。因此將宏觀世界裡的一些現象製作成動畫演示給學生看,並聯系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生活現象進行教學,如影子長短的變化等,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Ⅶ 初中七年級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設計
地理圖冊是跟隨地理課本的配套教材,是對地理課本的補充。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初中 七年級地理 《地圖的閱讀》教案設計,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七年級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設計一
目標 知道地圖的基本要素;
能夠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會比較比例尺的大小,應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實地距離,明確比例尺大小與表示範圍大小、內容詳略的關系;熟悉常用的圖例;
了解地圖的種類,並能正確地選擇地圖和從地圖中獲取信息。 教學重點及難點 能夠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會比較比例尺的大小,應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實地距離,明確比例尺大小與表示範圍大小、內容詳略的關系 教學 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 自主學習 多媒體教學 教學資源 教材、互聯網、地圖冊 教學過程 個人視角 【導入】迷語:「容納千山萬水,胸懷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渾身絢麗多彩」同學們知道老師說的是什麼嗎?(迷底:地圖)同學們猜得對,是地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地圖的知識。板書第三節《地圖的閱讀》。
1、一張地圖怎麼能容下千山萬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預期:把實物縮小,用符號表示……
2、下邊我們就實驗一下,把實物畫在紙上。
學生活動:用尺子測量自己課桌的長度和寬度(60×40),然後畫在 筆記本 上;請學生畫在黑板上
3、同學們畫的非常好,誰能告訴大家,畫圖的時候首先要注意的一點是什麼?
預期:把課桌縮小。
4、你們把課桌縮小了多少倍?
預期:縮小了10倍
5、我們把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叫做比例尺。寫成1:10(注意單位用厘米)。
【新課】
(板書)一、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學生活動:打開地圖冊,找一找地圖上的比例尺
6、請一學生寫在黑板上
(根據學生寫的比例尺的形式歸納出比例的三種表示形式)
(板書)比例的三種表示方式: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7、數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現地圖縮小的倍數,線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圖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義。三種形式可以相互轉換。注意轉換時單位換算:由千米換算成厘米時,要在千米數字後加上五個零,由厘米換算成千米時,要在厘米數字中去掉五個零。
學生活動:1)寫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兩種形式
2)讀「台灣島」圖,此圖的比例尺是什麼形式?從台北到高雄大致有多遠?從高雄到台北往哪邊走?(小組同學可以一起做)
8、地圖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圖縮小的程度,可以用來量算距離,看地圖不僅回讀比例尺,還要回在地圖上辨別方向。
(板書)二、地圖上的方向
9、(演示)「日本圖」指導學生讀圖、分組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經線指示什麼方向,緯線指示什麼方向?
2)標出圖中X、Y、Z三點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3)圖中的X點在Y點的什麼方向,Z點在Y點的什麼方向?
預期:1)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略
3)X點在Y點的西南方向,Z點在Y點的東北方向
10、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網來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板書)1、經緯網定方向
11、同學們打開書,看圖「某地區平面圖」,誰發現了這張圖與「日本圖」有什麼不同?
預期:這張圖沒有經緯網,有一個標志。
(講解)這個標志叫指向標,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斷方向要注意:指向標指向北方。
(板書)2、指向標定方向
學生活動:
1)分組討論,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動;
2)1、2、3組同學將指向標改成 ↗,4、5、6組同學將指向標改成 ↖,分別判斷:科技園區在學校的什麼方向?農業試驗區在科技園區的什麼方向?學校在火車站的什麼方向?火車站在科技園區的什麼方向?
黑板畫板圖:
初中七年級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設計二
寫好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因此,各位老師要特別重視,為了能夠很好的幫助各位老師備課,精品我特別准備了這篇初一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以供參考!
◆教學分析?
(一)課標解讀
本節課對應的課程標準是:在地圖上辨別方向,判讀經緯度,量算距離。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是地圖學習必須掌握的兩項技能,這兩項技能,學生在小學數學課本上有過接觸。本節教學幫助學生在此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系統的學習,提高對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閱讀各類地圖,使學生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等基礎知識。
2.通過計算、比較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幫助學生建立起地圖的空間概念。
◆【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的設置,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發現、 總結 、概括、歸納。使學生學會正確的閱讀、使用地圖的方法,並在今後的生活中加以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地圖方向的辨別等知識,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比例尺的相關知識、方向的辨別。
難點: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教學方法?
啟發教學、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展示交流。
◆教學准備
?地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感受地圖之美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大家喜歡旅遊嗎?如果要去旅遊,需要帶哪些東西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瀏覽一些地圖,一同感受地圖的實用和美麗吧!學生回答:地圖等。
學生通過課件瀏覽世界地圖、中國地圖、臨沂市地圖、景點旅遊地圖等地圖圖片。用一些地圖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受地圖之美」,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探討地圖之用交流探討?
師:剛才看了這么多美麗的圖,那地圖有哪些用途呢?組內交流
展示匯報通過探討,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地圖知識的必要性。
承轉下面我們就來探討閱讀地圖的方法吧!
閱讀地圖之法識圖例(一)地圖「語言」──圖例?
課件顯示一些常用圖例
師引導點撥:圖例是對地圖各種符號和注記的說明。1.嘗試對照課件或課本自學本部內容
2.以競賽活動的形式練習運用:寫出下列圖例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採用學生自學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以競賽活動的形式,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
閱讀地圖之法學比例尺(二)地圖「語言」──比例尺
多媒體出示本小節的學習問題:
(1)比例尺表示_______比____縮小的程度。
公式= 。
比例尺表示方式主要有______式、________式、________式三種。
(2)乙圖中,台灣島地圖的比例尺的表達方式為 式,轉化為數字式為 ,用文字式表達為 。
(3)在台灣地圖上,量得高雄到台北地圖上的直線距離約是7厘米,兩地間的實地距離約 為 千米。
(4)比例尺的大小:數字比例尺的分母愈小,比例尺愈 ;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
師引導點撥:
強調:計算時注意單位的統一。1千米=100 000厘米
歸納總結:比例尺是一個分式。分子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1.學生對照自學提示,嘗試學本小節內容
2.組內質疑交流,提出未解決的問題。
3.找一位同學上前給大家展示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的轉換,並講解自己量算高雄到台北間的實地距離的思路。
學生講解:首先要量出圖上兩點之間的圖上距離,再根據圖上給出的比例尺進行計算,從而得出兩點間的實地距離。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比例尺大小的比較。聯系小學時學過的知識,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
通過學生的講解,加深對比例尺的理解,讓學生熟練掌握運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兩地之間距離的方法。
承轉在地球儀上是如何辨別方向的?地圖上的方向應該如何辨別呢?
閱讀地圖之法辨方向(三)地圖「語言」──方向
方法一:
一般定向法,動手指一指
課件展示 :地平面上的八個方位。
提出趣味問題:在教室里,我的座位在某某同學的什麼方向?
初中七年級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設計三
一、課標要求
學會使用地圖辨別方向和在地圖上量算不同地點之間的實地距離;學會根據學習和生活的某些實際需要選擇常用的地圖,並能自主查找所需的各種地理信息,逐步養成用圖的習慣。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的內容主要包括地圖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圖例,地圖的使用與選擇幾個方面。在地理學習中,地圖是最基本的工具。本節內容對學生學習地理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對學生現實和未來的發展具有實際價值。
(2)學情分析
初一的學生剛從小學升上來,很多仍以小學的 學習方法 和態度理性對待初中課程。從地理學科看,他們讀圖分析和總結能力非常有限。本節知識與生活聯系緊密,不是抽象的陳述,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初一學生注意力易分散,可以創設適宜的教學情景和選擇適合的學習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體驗地理樂趣又收獲知識。教師應該適當的加以引導,增強學生讀圖分析、總結的能力,培養學以致用的良好意識。學生呢,則在小組探究合作中一定要主動參與、積極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根據使用目的、需要,合理選擇地圖類型和比例尺。
2.過程與方法
學會用比例尺量算距離,舉例說明如何在地圖上識別方向。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的興趣和精神,逐步養成根據實際需要選用地圖的習慣;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讀圖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四、重難點分析
重點:學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
難點:比例尺大小的辨別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五、教具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法、啟發法、講述法
七、教學時間:40分鍾
八、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 謎語 導入】 【謎語】「高山不見一寸土,平地不見半畝田。五湖四海沒有水,世界各地在眼前。」猜一地理教學用具。
【提問】生活中什麼時候會用上地圖?怎樣閱讀地圖?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地圖的閱讀這一內容。 猜謎語有利於激發學生興趣;鍛煉開口表達能力。 【講授新課】
一、
比
例
尺
【提問】觀察台灣島地圖,思考:你能在地圖上看到什麼?你能從這幅地圖中獲得哪些信息?是怎樣獲取這些信息的?——由此引出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思考】一張地圖怎麼能容下五湖四海、世界各地呢?通過「縮小」引出比例尺。
【學生活動】找出比例尺含義及公式,思考比例尺有幾種表示方法?(讀P17第一段)
(分別是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練一練】
1.圖上距離1厘米,實際距離500米,比例尺是多少?
2.圖上距離1厘米,比例尺1:200000,實際距離是多少?
3.量算書本P16的圖1.22中台北到高雄的距離。
【學生活動】自主學習完成書本P22的活動題1。
【講解】比例尺與表示範圍以及地理事物內容之間的關系。特別是難點比例尺大小的比較。
【總結並提問】
1.去北京旅行辦事,應該選擇什麼地圖?
2.想了解北京在中國的什麼方位時,應該選擇什麼地圖?
讓學生開動腦筋。
通過舉例,讓學生更輕松地理解、接受本節課的內容。
通過習題鞏固比例尺的相關內容。
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合作學習、探究的能力。
聯系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地理。
初中七年級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設計相關 文章 :
1. 新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2.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
3. 2020初中七年級地理老師的教學工作計劃
4. 八年的地理下冊第七章教案設計
5. 七年級地理下冊印度教學設計
6. 七年級地理東南亞教案
7. 七年級地理教學計劃範文
8. 七年級地理教學心得體會
9.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10. 七年級地理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Ⅷ 八年級地理地形說課稿
【說課稿】是教師在吃透教材、簡析教材內容、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難點的基礎上,遵循整體構思、融為一體、綜合論述的原則,分塊寫清,分步闡述教學內容,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下面是我為您帶來的湘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地理地形說課稿(一)
一、教材分析
《中國地形》是初中八年級地理(湘教版)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一節的內容。
地形是組成地理環境的主要因素,由於地形與氣候、河流、湖泊之間關系十分密切。因此,認識我國的地形特徵,將為學生學習以後相關章節知識墊定堅實的基礎。
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識記我國地勢的分布特點及各級階梯的分界線、主要地形區和按走向分為五種類型的山脈。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閱讀和運用地圖的能力。
情感目標:對我國壯麗山河的學習,激發學生的自豪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教學重難點:山脈的走向和分布。
二、教法分析
本堂課我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利用遠教資源的地圖和景觀圖片,使學生通過讀圖,直觀獲取有關的知識。充分運用新建構學習理論和新課程標准精神,開展討論、對比、練習等一系列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知理解。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體現“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新的課程教育理念。
三、學情分析
初二的學生由於其年齡特徵決定了具有好動、好奇、好表現的個性,同時具有注意力分散,愛發表見解等特點。
針對學生以上情況,我在教學活動中採用以下策略:充分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盡量使課堂顯得形象生動,增強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時創設討論氛圍,讓大多數學生都能充分發表自已的見解和獲得表現的機會。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和快樂感。
在學法指導上,我引導學生採用觀察法、討論法、綜合分析法進行學習。通過觀察、思考,讓學生分組討論,充分發表各自的意見,然後綜合和小組的意見進一步綜合分析,得出結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四、遠教資源的分析和採用
中央電化教育管資源中人教課標版中初二地理第三章《中國地形》中的媒體展示中的中國地形及中國地形剖面圖的flah動畫及中國地形山脈等十幾幅圖片形象生動,典型例題中的例子有助學生加深對新知識的鞏固理解。其中flah製作的動畫<古詩欣賞>更是生動有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我利用以上資源進行組合、鏈接、補充製成PPT課件。並充分運用多媒體的形、聲及動畫效果,圖文並茂,聲形並茂展示給學生。增強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五、教學過程設計
我將以下四個環節穿插在本節課的三部分(1、中國的地勢特徵 2、山脈縱橫交錯 3、中國的名山)內容中。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二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三 建構體系,拓展創新
四 課堂活動,觀點討論
我首先出示幻燈片,提出問題:我國是個多民族,多人口的國家, 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引出課題:中國的地形。
1、中國的地勢特徵
我給學生展示FLAH動畫〈古詩欣賞〉,通過欣賞古詩《虞美人》,提出問題:為什麼我國的大江,大河會向東流?引出對中國地勢特徵的學習。然後,我給學生展示中國地形概況圖、中國三梯階梯示意圖、中國地勢剖面圖,讓學自主觀察、合作探究,分組討論:這樣的地勢會對我國的河流、氣候與交通產生怎樣的影響?然後,出示遠教資源中的拓展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2、山脈縱橫交錯
在教學活動中,我給學生展示幻燈片:中國主要山脈圖,分析各種走向的山脈,將其歸納為三橫、三豎、三撇、兩捺、一弧形。之後,我及時展示遠教資源中的拓展訓練:展示圖片,提出問題:一、“你能寫出這些主要山脈的名稱嗎?試試看,你能行的!”二、山脈是地形的骨架,學習中國地形,重要的是掌握山脈的分布。讀圖2-2和2-9,請填出下列山脈兩側的地形區。
3、中國名山
我給學生展示中華五嶽、天山、昆侖山、雪峰山等十多幅景觀圖片,讓學生欣賞。然後讓學展示課前收集的名山大川圖片、詩歌、散文等。讓學生體驗成就感、自豪感。
六、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的板書主要體現目標教學模式,做到本課的知識脈絡簡明扼要,精煉概括。直觀醒目,圖文並茂。
八年級地理地形說課稿(二)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講述中國的地形、氣候、河流三部分內容。地形是構成我國自然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同時對我國氣候和河流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本節放在了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的第一節,學好本節,將會對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國地形的總體特點是: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多而高。本節為地形的第一課時,學習的內容有兩項同時也是本節的重點內容: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山脈縱橫交錯構成地形骨架。對於地勢特徵要強調的是地勢呈階梯狀分布, 獨特的階梯狀地勢使我國大江大河在向東流的過程中形成多級落差,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布”這部分內容既是教材的重點又是教材的難點,對於這部分內容的設計思路是充分利用地圖精講多練,通過設計多種多樣的活動吸引學生反復讀圖記圖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培養學生閱讀地圖和運用地圖的能力。通過學習,能夠使學生對我國地形的總體特徵和主要山脈的分布形成一個明確的認識。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特點及各級地勢階梯的大致海拔和主要地形區,並記住階梯分界線。
(2)認識山脈走向的含義,熟悉主要山脈的名稱、走向和分布並能說明山脈起我國地形骨架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地圖討論我國地勢對氣候、河流、以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
(2)通過讀圖、記圖,畫圖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掌握讀圖、記圖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決心為建設富強、民主的國家而學習的思想。
3、重點、難點
結合教材分析確定中國的地勢特點為本節的重點內容。中國主要山脈的分布既是本節重點又是本節的難點。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從學生的身心特點來看,初二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喜歡得到別人的認可,樂於接受新知識;從知識基礎上來看,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但空間想像能力較差;從教材內容來看,教材中大量地名的記憶對於學生來說有些枯燥。所以,為了使教學更能符合學生的實際,更好地實現以上的教學目標,在學習本節內容時我抓住“指導學生學法,重視學習過程”這個核心來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教學手段上採用多媒體教學與傳統三板教學相結合,教學方法主要採用精講多練等,讀圖引導、問題教學。
學法:以學習指導法為主,結合探究的學習方法。在突破重難點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基礎,教學中注重利用多種方式的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
三、教學准備
教師自製多媒體課件、中國地形圖掛圖、畫中國空白地圖。學生准備地圖冊、畫中國空白地圖。
四、說教學過程
【導課】:多媒體課件展示我國的壯麗山河的景觀圖片,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畫面最後定格在毛澤東主席的詩詞:“江山如此多嬌”。說明我國是個多山的國家,從而引入本節的課題。
【課件展示古詩】:“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滾滾長江東逝水。”“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引導學生根據河流流向思考:“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徵是什麼樣的?”(西高東低)
【課件出示】:一幅沿32°N線中國地勢剖面略圖。引導學生結合顏色與海拔讀圖思考並判斷下面哪幅示意圖更能反映出我國地勢自西向東的變化?
【 課件出示】: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指導學生在地圖上明確三階梯的分界線。【指導學生讀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思考】:
我國各級地勢階梯的海拔大致是多少米?各級地勢階梯上主要有那些地形區?
【利用材料分析探究】:結合三峽工程的所在的位置進行探究,階梯狀地勢特點給我國的氣候、河流交通帶來哪些影響?(有利於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既溝通了東西交通,促進沿海和內地的經濟聯系,又在階梯交界處提供巨大的水能。)通過對這道題的分析和探究,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的關系。
設計思路:以上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基礎,採用分層推進的教學方法,將重點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通過古詩、讀圖、探究、填表等活動引導學生由容易到復雜,由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思考,逐步掌握對重點內容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渡】:我國地勢真奇特,西高東低三階梯;我國山脈真是多,縱橫交錯成骨架。
【講解法】:動畫講解走向的概念:即山脈的延伸方向。主要有:東西走向、南北走向、東南-西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
【課件出示中國山脈分布圖】:動畫逐個顯示每一組山脈,指導學生初步認識每一列山脈的走向、位置、以及山脈兩側的地形區。如:天山位於我國新疆中部,東西走向,天山是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線。對以後的山脈的認識,由老師用滑鼠點擊各列山脈,指導學生說出相關的內容。(在這個認圖過程中強調學生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順序來認讀。引導學生掌握讀圖的方法,使學生對我國主要山脈的空間分布能夠形成一個整體上的認識。)
【課件出示自編的順口溜】:指導學生進行記圖: “東西走向三列山,天山陰山昆秦南,南北走向橫斷山,還有賀蘭六盤山,由東北到西南,大太巫雪長武灣,西北東南阿爾泰,小興安嶺加祁連,弧形喜馬拉雅山,祖國山脈多壯觀。”(這個環節的目的是通過順口溜使單調枯燥的記憶變得充滿趣味,引導學生掌握記圖的方法,培養學生總結概括知識的能力。)
【做游戲 “丟沙包” 】:課件出示中國主要山脈分布圖,給主要山脈加上編號,然後丟沙包:沙包落到誰那兒,就由誰回答相應編號的山脈名稱。(通過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課堂上掀起一個小小的高潮,以此加強學生對主要山脈分布這一空間觀念的形成。)
【繪圖練習:“祖國在我心中” 】:教師和學生同時在課前准備好的中國空白版圖上按照順口溜順序填繪主要的山脈,邊記邊畫。(這個環節的目的是鞏固學生對我國主要山脈的分布這一空間觀念的形成,培養學生記圖的方法。)
【指導學生讀圖填表格練習】:
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各種不同走向的山脈縱橫交錯,把我國分隔成若干個地形區,山脈則構成地形區的分界線,其中,很多山脈成為我國重要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界線,如秦嶺、大興安嶺等。(通過這個練習使學生理解“山脈構成我國地形骨架”的作用。)
設計思路:以上通過認圖、記圖和畫圖三個步驟,及多種方式的活動,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同時順口溜和做游戲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說板書設計:
一、我國地勢的突出特徵:西高東低三階梯
二、山脈縱橫交錯構成地形骨架
東西走向三列山,天山陰山昆秦南,
南北走向橫斷山,還有賀蘭六盤山,
由東北到西南,大太巫雪長武灣,
西北東南阿爾泰,小興安嶺加祁連,
弧形喜馬拉雅山,祖國山脈多壯觀。
六、教學設計意圖:
1、利用圖片導課,目的是增強趣味性和吸引力,用古詩可以將語文知識與地理知識巧妙聯系起來,這樣會使導課顯得親切自然。
2.本節課我根據八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本節內容易學難記的特點,同時避免造成學生厭學厭記的心理,在突破重難點時,通過編順口溜,丟沙包、填圖等靈活多樣的活動,製造一種在玩中學,學中玩的快樂課堂氣氛,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提高自己閱讀地圖運用地圖的能力,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3、本課採用現代多媒體教學與傳統的地理三板教學相結合,目的是想通過這樣的途徑來拓寬和提高學生讀圖用圖獨立學習的能力。
Ⅸ 地理學案如何用
這是一篇關於初中地理導學案,初中地理教學導學案,地理集體備課記錄的文章。因此在使用中要因材施教,合理運用,靈活對待。 1.自主探究。依據學案,讓學生帶著問題對學習內容進行自主探究。教師在學生預習自學過程中應進行適當輔導,幫助學生真正理
地理「導學案」就是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利用學案導引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遇到問題而自己又不能解決時,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形式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導學案」是教師體現此種教育、教學思想方法的知識體系和能力培養的載體,它也引導學生在預習、交流、鞏固復習、確立和使用適當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為此,「導學案」的科學、恰當的編制,顯的極為重要。
一、「導學案」的編制思路及框架
我們對「導學案」設計和編寫提出如下的要求:
緊扣新課標:遵循《地理課程標准》所倡導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設計思路、課程結構、教學建議、評價建議。對每章內容的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從三個維度進行分解和細化,旨在使教師教和學生學時既有針對性,又有整體性。
思路與要求:對各章節的知識與方法的學習與探索,要以基本知識、基本思想方法為中心。設計基本問題時,可把一個重要知識點放在不同的情景中,反復考查;要注意總結方法、規律,滲透地理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的設置上一定要有層次,各種難度的問題都要有,但要嚴格控制難度。
1.每一章分為若干節,每一節分為若干課題;
2.每個課題的欄目設置及說明如下:
【學習目標】指明新課程標准對此部分內容的要求,明確教學及學習目標;
【引入導學】導入新課:或通過復習舊知識、承上啟下進入新知結構;或利用有意義的問題導出新課;或採用類比、推廣等手段自然進入新知結構。總之要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預習掌握】學生看完書後,對基本知識、方法進行填空;此處是學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識、基本方法或其根源的重要欄目,一定要科學合理地設置基本知識、基本方法的探究過程與問答。不能只是一些生硬的知識的填空。
【雙基訓練】設計1—2個緊扣課本的基本題目讓學生解答,檢測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
【思路歸納】對基本知識、思想方法、規律進行總結,對教法、學法及易錯、易混點進行反思;
【雙基測評】設計一組層次得當的題目測試學生,了解學生對本課題內容的學習、掌握情況,找出問題,不斷完善。
【能力培養】設計2—3個綜合題供有餘力的學生進行訓練,提高綜合能力。
【走進中考】找出近三年學業水平考試與本節內容有關的題目,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二、「導學案」形成過程
①在集體備課時(單獨分配任務、大體研討內容)[第一次集體備課]
②第一次個性化備課:
主備人在平時認真備課,按時保質保量完成,然後交給備課組長、學科負責人檢查。
③第二次集體備課和第二次個性化備課:
在集體備課活動時,集體討論並修改完善通案和個案。
④第三次個性化備課:
上課應用前,進一步修改和完善通案和個案,在上課後進行課後反饋的書寫。
每周五按上課次序裝訂,由備課組長上交到年級或課改辦。
由備課組長檢查通案的數量、個案的質量,並寫好檢查記錄和總結。
形成個人管理檔案袋(將個人備課歸入個人檔案袋)和教務管理檔案袋(將集體備課記錄、通案備課檢查、評比記錄等歸入教務管理檔案袋)
三、「導學案」的使用要求
由於「導學案」的編制還不是很完善,並且課堂態勢也不斷變化,因此在使用中要因材施教,合理運用,靈活對待。
1.自主探究。依據學案,讓學生帶著問題對學習內容進行自主探究。教師在學生預習自學過程中應進行適當輔導,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與技能、地理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地理活動經驗。
2. 合作交流。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已經掌握了大部分基礎內容,但「導學案」中問題不一定全部解決,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緊扣教材、針對「導學案」中存在的問題討論交流,確保課堂教學效率。
3. 鞏固練習。「導學案」中練習的設計應緊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及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應注意多做案例、多設疑,使學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識。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讓學生通過練習鞏固知識。評講時教師圍繞學生疑難點、重點、關鍵點提問、追問、反問。
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課後反思包括教師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和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反思。教師課後反思是課後對整個課堂教學行為進行思考性回憶,包括對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學生的表現,以及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等。學生是對學生思維和探索過程進行整合的一個環節,突出重點內容,歸納多種思維過程,完善知識結構。另一個方面,教學反思有利於對學案的修改和完善,能較好的體現教師集體和學生群體的智慧。
望採納
Ⅹ 初中地理課程的設計思路是什麼
初中地理課程的設計思路是:(1)7-9年級地理課程是基礎教育地理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7-9年級地理課程以區域地理學習為主,原則上不涉及較深層次的成因問題.(2)7-9年級地理課程內容分為四大部分: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3)地理要素採用單獨列出和與區域地理結合兩種方式.(4)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的分區部分,只列出區域的基本要素和學習區域地理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以及必選區域的數量,而不再規定必須學習哪些區域.(5)提倡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
故答案為:(1)7-9年級地理課程是基礎教育地理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7-9年級地理課程以區域地理學習為主,原則上不涉及較深層次的成因問題.(2)7-9年級地理課程內容分為四大部分: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3)地理要素採用單獨列出和與區域地理結合兩種方式.(4)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的分區部分,只列出區域的基本要素和學習區域地理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以及必選區域的數量,而不再規定必須學習哪些區域.(5)提倡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