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絲綢之路沿途的地理環境如何

絲綢之路沿途的地理環境如何

發布時間:2023-02-24 12:44:27

㈠ 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促成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線——絲綢之路,從長安經河西走廊,再分為南北兩道,南道是出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西行,經鄯善(今羅布淖爾附近),沿昆侖山的北麓,經過於闐(今和田)、莎東、蒲犁(今塔什庫爾干),逾蔥嶺,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羅馬共和國),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門關(今敦煌西北)西行,經車師前國(今吐魯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經焉耆、疏勒,逾蔥嶺,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這條橫貫歐亞的大路交通線上運輸最多的商品是絲綢,因此被稱為「絲路」或「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東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如果我們乘飛機西行,無論是去西亞、印度,還是歐洲,最多不過二十多個小時。然而,在遙遠的古代,我們的先民們在西行時,不論是走陸路,還是走海路,都要花費不知多少倍的時間,也不知要克服多少艱難險阻。與外界交流的需要,促使我們的祖先早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開通了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陸上通道,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一、為什麼叫「絲綢之路」?
早年,人們對這條東西往來的通路沒有給予一個統一的固定名稱。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在他所寫的《中國》一書中,首次把漢代中國和中亞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間的絲綢貿易為主的交通路線,稱作「絲綢之路」(德文作Seidenstrassen, 英文作the Silk Road)。其後,德國歷史學家赫爾曼(A. Herrmann)在 1910 年出版的《中國和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由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因為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局部,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於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佔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後,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於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幹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後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後,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二、絲綢之路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演變
陸上絲綢之路所經過的歐亞大陸(Eurasia),主要是中國和歐洲之間的內陸亞洲地區。這一地區的地理特徵是氣候異常乾燥,降雨量極其稀少。在絲綢之路的中部地帶,有號稱為「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周延續出喜瑪拉雅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天山、阿爾泰山、阿賴山、興都庫什山等山脈,冰峰峽谷,行走艱難。這里的另一富有特色的地貌和景觀是沙漠和戈壁,如新疆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裏海東部的卡拉庫姆沙漠、伊朗的卡維爾沙漠等,對於行旅來說,更是乾渴難行。此外,由鹽殼沉積而形成的崎嶇起伏、犬牙交錯的雅丹地形,也是一個重要的地理障礙。唐代詩人所描寫的「映雪峰猶暗,乘冰馬屢驚」(楊師道《隴頭水》),「黃沙西際海, 白草北連天」(岑參《過酒泉憶杜陵別業》),正是這些地理景觀的生動寫照。而西行取經僧人筆下所描寫的「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是親履其地的感受。
然而,聳立在沙漠邊緣的一座座雪山上流下來的河水,灌溉滋潤了大漠之中一片片綠洲,填補了流沙世界的「生物真空」,也提供了中西往來路途中的中間站。我們的先民也並沒有因為不利的地理條件而陷於孤立,由於交換的需要,人們很早就開始了對外界的探索。
東西方出土的考古資料,揭示了先秦時期東西方交往的存在。如遼寧喀左蒙古族自治縣東山嘴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陶質裸體女神像,即西方考古學所謂「維納斯女神像」,與中歐、南俄以及西伯利亞地區出土的同形女神像十分相像。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商代和田玉,俄羅斯阿爾泰山西麓巴澤雷克(Pazyryk)大墓發現的公元前五至前四世紀的中國銅鏡和絲織品,表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北方和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人、月氏人和斯基泰人等,扮演著東西方文化交往的主角。
秦、漢王朝統一中國,積聚了中原王朝的實力。到公元前二世紀的漢武帝時,為了打敗稱雄漠北、搔擾中原農耕居民的游牧王國匈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聯絡被匈奴人從河西趕走而定居在阿姆河一帶的大月氏人。張騫經過千難萬險,雖然沒有搬來大月氏的兵,卻全面了解了西域的政治和地理情況。隨後漢武帝又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這一次使團的人數總共有三百人之多,張騫及其隨行者的足跡也更為廣遠,到了大宛(費爾干那)、康居(以今塔什干為中心的游牧王國)、大月氏、安息(古代波斯帕提亞王國)、身毒(印度)等國。張騫的兩次西行,打破了游牧民族對絲路貿易的壟斷,使中國和中亞、南亞、西亞諸王國之間建立了直接的貿易往來關系, 張騫等人帶回的報告,也是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首次真知實見,而且由司馬遷和班固分別寫入《史記?大宛傳》和《漢書?西域傳》,從此結束了我國古代對西方神話般的傳聞認識。正因為張騫的這一創舉在歷史上的重要性,所以人們把張騫通西域一事形象地稱之為「鑿空」。
張騫西行的直接後果,是促使漢朝打敗匈奴。結果,漢朝不僅在河西走廊建立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個郡,還進而派兵遠征蔥嶺以西的大宛,獲得武帝夢寐以求的天馬----汗血馬。到了公元前60年,漢朝在西域設立了西域都護,控制了塔里木盆地。漢朝的使者,可以得到西域各個綠洲王國的供應,西行變得更加容易,使者相望於道,往來不絕。
西漢末年,王莽專政,中原與西域的關系一度中斷。東漢初,漢明帝派班超經營西域,重新恢復了西域都護對塔里木盆地的統治。與此同時,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北匈奴在南匈奴和漢朝的聯合打擊下,西遷到黑海北岸,引起了西亞和歐洲許多民族的遷徙。在絲綢之路的歷史上,甘英的西行是中國人的又一壯舉。公元97年,西域都護班超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一直來到波斯灣頭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入海處的條支(Antiochia),准備渡海西行,但安息人為了壟斷東方與羅馬的貿易,向甘英誇大了阿拉伯海航行的艱險,阻止了甘英進一步西行,自條支而還。甘英雖然沒有達到原定的目的地,但他仍可以說是中國第一位走得最遠的使臣,是一位讓人崇敬的時代英雄。他親自走過了絲綢之路的大半段路程,還了解到從條支南出波斯灣,繞阿拉伯半島到羅馬帝國的航線。
從公元前二世紀到公元後二世紀,沿著歐亞內陸交通干線,自西向東,有四大帝國並列其間,即歐洲的羅馬(公元前30年—公元284年)、西亞的安息(帕提亞,公元前三世紀中葉至公元226年)、中亞的貴霜(公元45年—226年)、東亞的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公元前後,四大帝國都處在國勢昌盛的時期,積極向外擴張,如羅馬帝國在圖拉真(Marcus Ulpins Trajanus,98—117年在位)時,把版圖擴大到幼發拉底河上游一帶; 又如貴霜帝國也曾把勢力伸進塔里木盆地; 漢朝則成功地打敗匈奴,控制河西走廊,進駐天山南路。張騫的鑿空和甘英的遠行,使東西方世界直接聯系起來,這是時代英雄的創舉,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其結果是使得中國、印度、西亞和希臘羅馬四大古代文明有了直接的交流和影響,此後,任何文明的發展也不再是相對孤立地進行了。
從中國歷史的發展來看,漢代開辟的這條絲綢之路時而因為政治對立、民族矛盾乃至戰爭而一度中斷。文明的發展,勢力的擴張,商業民族的活躍, 和草原游牧民族與農耕定居民族的依存關系,使得東西方的精神與物質的文化交往兩千多年來從未斷絕。
東漢末年,中原戰亂頻仍,秩序混亂。作為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敦煌,甚至二十多年沒有太守,當地豪強大姓雄張,兼並土地,使小民無立錐之地,前來貿易的西域商胡也備受欺詐。227—233年間,倉慈出任敦煌太守,有力地抑制了豪強的兼並和勒索,為西域商人前往內地買賣提供種種方便,也使得敦煌成為漢族與西域各族民眾交往貿易的一個國際都會。1907年,英國考古學者斯坦因在敦煌西北長城烽燧下,發現了一組用中亞粟特民族的文字所寫的粟特文信件,這是在涼州(武威)的粟特商人寫給家鄉撒馬爾干(Samarkand,在今烏茲別克)貴人的書信,不知什麼原因而埋藏在敦煌長城腳下。信中談到,這些以涼州為大本營的粟特商團,活動的范圍東到洛陽,西到敦煌,經營中國絲綢等商品的長途販賣。這組書信寫於西晉末年(312年前後),它們真切地反映了當時絲綢之路上的商品交易活動。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天下大亂,不少大族和有文化的士人紛紛遷居河西以避戰亂,促使中西交往的孔道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五涼王朝的先後建立,也集聚了大批人才。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大量士人的存在,為本地區接受外來文化提供了知識的基礎,也為向中原輸送外來文化提供了方便。而且,不論是東晉五胡十六國,還是後來的南北朝,都不斷有東往西去的使者旅行在絲綢之路上。比如,310年,天竺(印度)僧人佛圖澄至洛陽; 399年,東晉僧人法顯等西行取經; 437年,北魏遣董琬、高明等出使西域諸國; 468年,北魏遣使韓羊皮出使波斯,與波斯使俱還; 518年,宋雲與惠生自洛陽出發,西行取經; 530年, 波斯國遣使南朝; 此外,還有大量沒有留下名字和事跡的使者往來於東西各國。
隋朝統一南北,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全盛時期。隋煬帝時,讓黃門侍郎裴矩往來於張掖、敦煌之間,通過西域商胡,聯絡各國首領。從今天保存的裴矩撰寫的《西域圖記序》中, 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絲綢之路通向東羅馬、波斯、印度的情況。
進入唐代,民族的進一步融合,疆域的更廣闊開拓,政治制度與思想文化的整合,使得唐王朝凝聚了極大的力量,生產發展,商業繁榮,文化昌盛,並以博大的胸懷,大量接受外來文化,使之融會到中國文化的整體當中。從唐太宗到武則天,唐朝的勢力不僅直接牢固控制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諸王國,而且成為天山以北、蔥嶺以西廣大區域內各個王國的宗主國,中西往來更加暢通無阻,當時的文化交流也呈現出令人眼花繚亂的景象。西方的珍禽異獸、珠寶香料、玻璃器皿、金銀貨幣紛紛傳來,中亞、西亞的穿著、飲食等生活方式,音樂、舞蹈等文化娛樂活動都源源進入中原,佛教進一步盛行的同時,祆教、摩尼教、景教以及新興的伊斯蘭教都在此時正式傳入中國內地,唐朝的兩京長安和洛陽以及絲綢之路上的一些大城市如涼州,都紛紛呈現出國際都市的風貌。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藉助唐朝強大的政治力量,中原文明也傳入西方,深淺不等地影響了西方各國。
公元十世紀中葉以後,宋王朝先後與北方的遼、西夏、金處於敵對的形勢中,影響了陸上絲綢之路的中西交往。南宋建都於東南的杭州,加之中國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海上絲綢之路更加繁盛起來。相對來講,陸上絲綢之路要比從前有所衰落,但在某些特定的時間里也被頻繁地利用,如馬可波羅來華前後的蒙元時代。這些已經溢出本書的范圍,就留待以後再講述吧。
三、通過絲綢之路的東西方文化交流
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維持,對中西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絲綢之路上,也流傳著許多東西方文化交往的佳話和傳說。
說到絲綢之路,人們自然首先會想到中國絲綢的西傳。早在張騫通西域之前,絲綢就已經大量轉運到了西方世界。在古代羅馬,絲綢制的服裝成為當時貴族們的高雅時髦裝束。因為來自遙遠的東方,所以造價昂貴,羅馬為了進口絲綢,流失了大量黃金。我們今天在雅典衛城巴台農神廟的女神像身上,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館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臘羅馬時代的人們所穿著的絲綢服裝,輕柔飄逸,露體動人。絲綢服裝的追求已經到了奢侈浪費和傷風敗俗的地步,使得羅馬元老院多次下令,禁止穿用絲織服裝, 但並沒有起多大作用。
羅馬帝國的古典作家們把產絲之國稱之為「賽里斯」(Seres)。公元一世紀的博物學家老普林尼(Gais Pliny the Elder,23—79)在《博物志》中說:「(賽里斯)林中產絲,馳名宇內。絲生於樹葉上,取出,濕之以水,理之成絲。後織成錦綉文綺,販運到羅馬。富豪貴族之婦女,裁成衣服,光輝奪目。」賽里斯就是中國,這是當時絲綢遠銷羅馬的真實寫照。
老普林尼和以後相當一段時間里的西方學者,並不清楚絲綢是如何織成的。中國的養蠶和繅絲的技術是很晚才傳到西方的。唐朝初年西行取經的僧人玄奘,在公元644年回國途經於闐(今和田)時,聽到一則傳說,在現存的有關於闐佛教史的藏文文獻中也有大同小異的記載。這個故事的主要情節是講於闐王曾娶東國(一本作中國)女為王後,暗中要求對方將蠶種帶來。新娘下嫁時,偷偷把桑蠶種子藏在帽絮中,騙過了關防,把養蠶制絲的方法傳到了於闐。從此以後,於闐「桑樹連蔭」,可以自製絲綢了。於闐國王為此特別建立了麻射僧伽藍, 以為紀念。近代考古學者曾在和田東北沙漠深處的丹丹烏里克遺址,發現一塊八世紀的木板畫,上面描繪著一位中國公主帶著一頂大帽子,一個侍女正用手指著它。研究者都認為,這里所畫的正是那位傳播養蠶制絲方法的絲綢女神。解放後,考古工作者在吐魯番盆地的古墓中,發掘出大批高昌國時代(502-640)的漢文文書,證明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各綠洲王國生產的絲織品情況。

㈡ 絲綢之路從中國到羅馬經過哪些地形區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於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佔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後,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於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幹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後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後,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㈢ 絲綢之路經過哪些山脈,河流,平原等。以及各地的風土人情等等(+30分)要簡潔明了啊。。

史學家把溝通中西方的商路統稱絲綢之路。因其上下跨越歷史2000多年,涉及陸路與海路,所以按歷史劃分為先秦、漢唐、宋元、明清4個時期,按線路有陸上絲路與海上絲路之別。陸上絲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為「北方絲路」與「南方絲路」。陸上絲路所經地區的地理景觀差異很大,人們又把它細分為「草原森林絲路」、「高山峽谷絲路」和「沙漠綠洲絲路」。北方陸上絲路指由黃河中下游通達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絲路、沙漠綠洲絲路。沙漠綠洲絲路延續千餘年,沿線文物遺存多,是絲路的主幹道。其起點一般認為是長安(今西安),其實它隨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轉移而變化。長安、郟鄏—洛陽、平城(今大同)、汴梁(今開封)、大都—燕京—北京曾先後為絲路起點。草原森林絲路從黃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亞平原南部至中亞分兩支,一支西南行達波斯轉西行,另一支西行翻拉爾山越伏爾加河抵黑海濱。兩路在西亞輻合抵地中海沿岸國家。沙漠綠洲絲路是北方絲路的主幹道,全長7000多公里,分東、中、西3段。東段。自長安至敦煌。較之中西段相對穩定,但長安以西又分3線: ①北線由長安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 ②南線由長安沿渭河過隴關、上邽(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張掖。 ③中線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庄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南線補給條件雖好,但繞道較長,因此中線後來成為主要干線。 南北中三線會合後,由張掖經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蔥嶺(今帕米爾)或怛羅斯(今江布爾)。 自玉門關、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今吐魯番),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鹹海間)。北道上有兩條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瑪干沙漠至南道的於 闐 ];一是從龜茲(今庫車)西行過姑墨(阿克蘇)、溫宿(烏什),翻拔達嶺(別壘里山口),經赤谷城(烏孫首府),西行至怛羅斯。由於南北兩道穿行在白龍堆、哈拉順和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條件惡劣,道路艱難。東漢時在北道之北另開一道,隋唐時成為一條重要通道,稱新北道。原來的漢北道改稱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經伊吾(哈密)、蒲類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薩爾)、輪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砕葉(托克瑪克)至怛羅斯。西段。蔥嶺(或怛羅斯)至羅馬。絲路西段涉及范圍較廣,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歷史上的國家眾多,民族關系復雜,因而路線常有變化,大體可分為南、中、北3道: ①南道由蔥嶺西行,越興都庫什山至阿富汗喀布爾後分兩路,一西行至赫拉特,與經蘭氏城而來的中道相會,再西行穿巴格達、大馬士革,抵地中海東岸西頓或貝魯特,由海路轉至羅馬;另一線從白沙瓦南下抵南亞。 ②中道(漢北道)越蔥嶺至蘭氏城西北行,一條與南道會,一條過德黑蘭與南道會。 ③北新道也分兩支,一經鈸汗(今費爾干納)、康(今撒馬爾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與中道會西行;一經怛羅斯,沿錫爾河西北行,繞過鹹海、裏海北岸,至亞速海東岸的塔那,由水路轉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 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有番禺(後改稱廣州)、登州(今煙台)、揚州、明州(今寧波)、泉州、劉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絲路起點可能有兩處乃至更多。規模最大的港口是廣州和泉州。廣州從秦漢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商港。明清實行海禁,廣州又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泉州發端於唐,宋元時成為東方第1大港。歷代海上絲路,亦可分三大航線: ①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朝鮮、日本。 ②南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東南亞諸國。 ③西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

㈣ 絲綢之路得完整介紹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4)絲綢之路沿途的地理環境如何擴展閱讀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進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古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項目。

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大運河項目和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2項和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其中「絲綢之路」是中國首次進行跨國聯合申遺。

㈤ 絲綢之路自然環境是沙漠還是乾旱

是沙漠的
可以看看下面的報道:

中國環境報訊 記者從近日在北京召開的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2015第五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將於7月28日~29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庫布其沙漠七星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據介紹,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沙漠生態文明,共建絲綢之路」。旨在推動沙漠治理、生態修復納入「一帶一路」整體發展目標,重點聚焦沙漠化防治新形勢、新問題,探討全球荒漠化治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攜手迎接實現綠色發展的新挑戰,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協調發展。論壇還將聚焦探討2015年後生態文明建設的願景和合作框架與機制,完善荒漠化防治全球行動的「庫布其行動計劃」,推動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的如期實現。
我國沙化土地面積173.1萬平方公里,其中80%分布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是我國生態最為脆弱,風沙危害最為嚴重的區域。國家林業局治沙辦副主任羅斌表示,絲綢之路經濟帶各國普遍沙漠遍布、生態脆弱、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必須聯手合作,生態先行。保護沿線地區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治理和修復沿線區域退化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庫布齊國際沙漠論壇秘書長王文彪說,億利資源集團通過庫布其沙漠治理,使6000多平方公里沙漠得到有效治理,沙漠旅遊、沙漠健康醫葯、沙漠新能源等產業得到一定發展,實現了產業發展、百姓脫貧致富,走出了一條治沙產業化之路,創造了聞名全球的「庫布其模式」。這種「科技帶動——產業發展——企業壯大——百姓受惠」的模式是一條可持續發展和各方共贏的路子,對於我國乃至世界荒漠化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㈥ 絲綢之路所經過的地方,跟經過的地方的名勝古跡,民俗風情,自然環境特徵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辟)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辟)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東段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三線均從長安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天水 西寧 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中段 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於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於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並,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迴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西段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其他此外還有,還有主要與南亞交流的南方絲綢之路和沿海路行進的海上絲綢之路。

㈦ 古絲綢之路的地理環境(二十多字)

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一條銀色飄帶,把中國、印度、希臘、古羅馬和波斯文化聯結起來.把古老中國發明的絲綢、火葯、造紙、印刷術傳到西方.又把古代西方的黃瓜、胡蘿卜、芍葯、石榴、核桃等,沿這條古道傳入我國.這條主要運送絲綢的路,人們把它稱之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也是對古代中國與外部及西方往來通道的通稱.它隨著歷史長河流淌而變化萬千.它不是今天公路貫通的概念,實際上,也不是只有一條固定的道路.從廣義上講,是指古代中國絲綢輸入西方的通道,也是中西方古代文化交流、物資貿易互動的一條時間跨度久遠、寬而大的線路.絲綢之路東起中國西安(古長安),西至地中海的東岸.長安是漢、唐都城,各地絲綢集中於此組成駝隊,用數月甚至數年,經甘肅河西走廊敦煌一帶進入新疆.然後分南、中、北道穿越新疆,共分三條主要線路出境:一是南道,自敦煌沿昆侖山北麓,經若羌、和田(古代稱於闐)抵莎車,越帕米爾高原;二是中道,沿天山南麓經吐魯番(古稱高昌)、焉耆、庫車(古稱龜茲)、喀什(古稱疏勒)翻越帕米爾;三是北道,經哈密(古稱伊吾盧)沿天山北麓過吉木薩爾(古稱北庭)、伊犁(古稱阿力麻里)出境,西抵裏海沿岸.絲綢之路中道、南道、北道在新疆境內蜿蜒萬余里,代代相傳.成千上萬的使者、商人、僧侶不畏艱險,奔波於此道;無數將士為保衛它的暢通,灑下斑斑血跡,方使這條路成為連接歐亞大陸的絢麗綵帶,傳送人類古老文明的萬里長橋.歷史上的興衰在沿途留下無數的古城、烽燧、石窟寺廟等,也有無數的寶藏深埋地下或大漠中,一直吸引著世界各地人們的目光.絲綢之路在歷史上促進西域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作用古今一直被人們肯定.今天,新疆的重要城鎮,幾乎都處在古絲綢之路的交通線上.現代城鎮的建設煥發了絲綢之路的生機,古城與現代城鎮既有空間、時間、距離,又彼此相連相依,這是歷史的必然,客觀規律.位於最高的帕米爾高原上的塔什庫爾干新城與石頭城相連,最低窪的吐魯番城與高昌、交河故城相伴.昔日美麗牧場的烏魯木齊如今成為現代大都市.當今,不知有多少人慕名而來,在新疆廣闊無垠的土地上旅行,訪古探幽,體味絲路城鎮新貌,博覽濃郁的民族風情.

㈧ 絲綢之路的地理。

自然條件:河西走廊處於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之間,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為兩山夾峙,地勢相對平坦。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圍,由山區河流搬運下來的物質堆積於山前,形成相互毗連的山前傾斜平原。在較大的河流下游,還分布著沖積平原。

㈨ 古代西北絲綢之路為何會衰落啊,能從氣候,植被,水源,沙漠化等地理方面分析一下么謝謝啦

LZ您好
西北絲綢之路的衰落和你說的地理因素其實關系不大,當地自漢朝(為抵禦匈奴尋找盟軍)開通起,就始終處於土壤荒漠化的威脅之下。類似羅布泊的消失,樓蘭古城成為廢墟,即是環境惡化的結果
然而,即便如此,絲綢之路的衰退主要矛盾根本就不是地理環境使然,而是政治軍事以及政治經濟因素!
薩珊波斯被大食滅亡之後,大食成為絲綢之路第一受益國。雖唐朝在怛羅斯之戰敗給大食,勢力退出中亞,然而兩國關系並未因此轉差,大食依舊期待保持絲綢之路暢通。然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抽調西北軍區兵力平叛,西北空虛,西藏吐藩興起,河西走廊陷落,安西督護府成為飛地並在40年後被吞並,通途變天塹,絲綢之路第一次衰落。(失去貿易優勢的大食亦趨於分裂)
之後五代到北宋,西域始終處於斷開的狀態,並先後有半獨立國家存續於蔥嶺以東。宋徽宗時,河西走廊收復,絲綢之路恢復一度看到了曙光,但不幸,靖康之難爆發,遼和北宋滅亡,偏安半壁江山的南宋無力探討開通西域,而西遷並在新疆建國的西遼,與統治中原的金朝是世仇,絲綢之路依舊時斷時續
蒙古一統,西征西域,絲綢之路重新打通,但明朝中後期,奧斯曼土耳其興起,開始在絲綢之路貿易上受益後,盲目征稅。而幾乎同期,歐洲開辟新航路,大航海時代開始,歐洲國家開始繞過土耳其與東亞貿易(以及殖民),至此,絲綢之路就喪失了其歷史價值,第二次發生嚴重衰落
之後直到一帶一路,絲綢之路才回到檯面

故而絲綢之路的衰落,和地理因素無關——當地沿途本就是乾旱半乾旱地區,因內流河變遷,居民點,部落搬遷實屬正常。真正給予古絲綢之路致命傷害的,第一次是唐朝國力下滑,是政治軍事因素;第二次是歐洲新航路開辟,對絲綢之路形成競爭,是政治經濟因素!

閱讀全文

與絲綢之路沿途的地理環境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