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如何寫初中地理教案

如何寫初中地理教案

發布時間:2023-02-26 08:39:04

❶ 八年級地理上冊全冊教學教案

初中八年級地理教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全冊教案

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第一節中國的疆域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地球儀及其閱讀地圖,使學生說出我國的緯度和海陸位置,並能正確表述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以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在中國政區圖上找出我國的四至點,並在圖上量算出我國東西和南北之間的大致距離,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學生能在中國疆域圖上辨別及在中國疆域空白圖上填注出我國瀕臨的海洋,主要島嶼、海峽,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4.通過學習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疆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並進行熱愛祖國、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

教學難點

學會閱讀中國政區圖,形成對我國疆域的空間想像力。

教學手段

《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磁帶及錄音機,「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一套四張,同一底圖),地球儀(學生每人一個,並附有彩色膠帶),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世界主要國家大陸海岸線比較表,「世界政區掛圖」。

教學方法

談話法、學習指導法。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播放《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用以製造學習氣氛,激發學生了解祖國的學習慾望。

聽著這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不禁使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地球上處於什麼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優越性?我國的國土究竟有多大?瀕臨哪些海洋?我國有哪些陸上鄰國?有多少個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些知識,深入地認識我們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板書】

一、從世界看中國

【投影】「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

【提問】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界線是什麼?從圖上看出中國位於哪個半球?

【歸納】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東西半球的界線為西經20°和東經160°。因此通過觀察地圖可知,從東西半球來看,我國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中國位於北半球。

【活動】指導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西經20°和東經160°,用黃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紅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並用紅色膠條剪成五角星,貼在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書】1.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

【提問】觀察地球儀,說出我國位於哪個大洲?與哪個大洋相臨?與它們的相互位置如何?

【歸納】我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書】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提問】觀察地球儀,將中國的面積與其它國家的面積相比較,你認為中國面積是大還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

【提問】讀圖並回答,我國領土面積有多大?居世界第幾位?

【歸納】我國陸地面積達960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15,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個歐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廣闊的國家之一。

【板書】二、遼闊的國土

1.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承轉】我國的面積很大,我國領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東端以及最西端分別在什麼地方呢?

【練習】讀《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並按要求完成練習1。

練習1.對照《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最北、最南、最東、最西點,用紅筆將它們標注在課本的「中國疆域示意圖」上,並讀出它們的經、緯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緯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緯度4°N附近。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交匯處,經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爾高原,經度75°E附近。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①(中國的疆域示意圖)。

請同學在圖上依次指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並請若干學生依次說出習題答案,教師輔導。

【提問】請你算一算我國最南與最北緯度相差約多少度?哪條重要的緯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按五帶劃分,我國最南處於哪個熱量帶?最北接近哪個帶?大部分領土位於哪個帶?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相差約50個緯度,北回歸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我國大部分領土處於四季分明,寒暖適度的北溫帶,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熱帶,最北部接近北寒帶。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異」圖。

【提問】2月份,位於我國北部的黑龍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為什麼?

【歸納】我國南北緯度跨度大,氣候差異顯著,緯度越低,氣溫越高。因此當祖國北方處於冰天雪地的隆冬時,而南國的海南卻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組討論】分析我國的緯度位置對經濟發展有何益處。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跨越近50個緯度,這樣的緯度位置,使我國具備復雜多樣的氣候,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板書】2.跨進50個緯度→南北氣候差異顯著→適宜發展多種農業經濟

【讀圖】讀「中國政區圖」,算一算我國領土東西跨越多少經度,分屬幾個時區。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了60多個經度,分屬於東5區至東9區,共5個時區,即最東與最西時間相差5小時。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東西部的晨昏差異」圖。

【提問】夏季,當北京時間為6點時,我國東部的烏蘇里江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各是什麼景象,為什麼?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60多個經度,由於地球自轉,東邊的地方時刻早,當北京時間為清晨6點時,最東端烏蘇里江的地方時約為早7點左右,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的地方時則是凌晨2點52分。因此,當東部的烏蘇里江已經撒滿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則還是星斗滿天的黑夜。

【練習】

1.閱讀地圖冊《中國政區圖》,利用圖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國領土最東端到最西端的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2.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為110千米,計算我國南北距離相差約多少千米。

【歸納】我國東西之間距離約5000千米,南北之間的間隔約5500千米,再加上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因此,人們常用「縱橫一萬里,上下五千年」來表述我們偉大的祖國擁有遼闊的國土和悠久的歷史,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驕傲和自豪。

第二課時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①。

【復習提問】我國的四至點分別在什麼地方?我國緯度位置的特點是什麼?我國的緯度位置有何優越性?

【新課導入】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陸地面積廣大,而且還有廣闊的海域。

【板書】三、廣闊的海域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②(中國的臨海示意圖)。

【提問】由北向南我國瀕臨的海洋分別是哪些?

初中八年級地理教案篇二: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冊教案全冊教案

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第一節中國的疆域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地球儀及其閱讀地圖,使學生說出我國的緯度和海陸位置,並能正確表述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以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在中國政區圖上找出我國的四至點,並在圖上量算出我國東西和南北之間的大致距離,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學生能在中國疆域圖上辨別及在中國疆域空白圖上填注出我國瀕臨的海洋,主要島嶼、海峽,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4.通過學習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疆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並進行熱愛祖國、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

教學難點

學會閱讀中國政區圖,形成對我國疆域的空間想像力。

教學手段

《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磁帶及錄音機,「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一套四張,同一底圖),地球儀(學生每人一個,並附有彩色膠帶),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世界主要國家大陸海岸線比較表,「世界政區掛圖」。

教學方法

談話法、學習指導法。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播放《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用以製造學習氣氛,激發學生了解祖國的學習慾望。

聽著這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不禁使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地球上處於什麼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優越性?我國的國土究竟有多大?瀕臨哪些海洋?我國有哪些陸上鄰國?有多少個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些知識,深入地認識我們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板書】

一、從世界看中國

【投影】「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

【提問】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界線是什麼?從圖上看出中國位於哪個半球?

【歸納】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東西半球的界線為西經20°和東經160°。因此通過觀察地圖可知,從東西半球來看,我國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中國位於北半球。

【活動】指導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西經20°和東經160°,用黃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紅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並用紅色膠條剪成五角星,貼在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書】1.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

【提問】觀察地球儀,說出我國位於哪個大洲?與哪個大洋相臨?與它們的相互位置如何?

【歸納】我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書】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提問】觀察地球儀,將中國的面積與其它國家的面積相比較,你認為中國面積是大還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

【提問】讀圖並回答,我國領土面積有多大?居世界第幾位?

【歸納】我國陸地面積達960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15,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個歐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廣闊的國家之一。

【板書】二、遼闊的國土

1.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承轉】我國的面積很大,我國領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東端以及最西端分別在什麼地方呢?

【練習】讀《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並按要求完成練習1。

練習1.對照《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最北、最南、最東、最西點,用紅筆將它們標注在課本的「中國疆域示意圖」上,並讀出它們的經、緯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緯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緯度4°N附近。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交匯處,經度135°E多。最西;新疆帕米爾高原,經度75°E附近。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①(中國的疆域示意圖)。

請同學在圖上依次指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並請若干學生依次說出習題答案,教師輔導。

【提問】請你算一算我國最南與最北緯度相差約多少度?哪條重要的緯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按五帶劃分,我國最南處於哪個熱量帶?最北接近哪個帶?大部分領土位於哪個帶?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相差約50個緯度,北回歸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我國大部分領土處於四季分明,寒暖適度的北溫帶,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熱帶,最北部接近北寒帶。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異」圖。

【提問】2月份,位於我國北部的黑龍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為什麼?

【歸納】我國南北緯度跨度大,氣候差異顯著,緯度越低,氣溫越高。因此當祖國北方處於冰天雪地的隆冬時,而南國的海南卻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組討論】分析我國的緯度位置對經濟發展有何益處。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跨越近50個緯度,這樣的緯度位置,使我國具備復雜多樣的氣候,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板書】2.跨進50個緯度→南北氣候差異顯著→適宜發展多種農業經濟

【讀圖】讀「中國政區圖」,算一算我國領土東西跨越多少經度,分屬幾個時區。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了60多個經度,分屬於東5區至東9區,共5個時區,即最東與最西時間相差5小時。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東西部的晨昏差異」圖。

【提問】夏季,當北京時間為6點時,我國東部的烏蘇里江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各是什麼景象,為什麼?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60多個經度,由於地球自轉,東邊的地方時刻早,當北京時間為清晨6點時,最東端烏蘇里江的地方時約為早7點左右,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的地方時則是凌晨2點52分。因此,當東部的烏蘇里江已經撒滿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則還是星斗滿天的黑夜。

【練習】

1.閱讀地圖冊《中國政區圖》,利用圖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國領土最東端到最西端的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2.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為110千米,計算我國南北距離相差約多少千米。

初中八年級地理教案篇三:初二地理《河流》教學設計教案

第二章第三節河流

【課題】義務教育教科書廣東人民出版社地理八上第二章第三節河流【所需課時】3-4課時【課標要求及分析】

課標要求:

1、在地圖上找出我國主要的河流,歸納我國外流河、內流河的分布特徵。

2、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長江、黃河的主要水文特徵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課標分析:

1、本條標準是在運用《中國水系圖》,了解我國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最終歸宿,能根據我國主要河流的最終歸宿判斷河流所屬的水系,並將其分為外流河和內流河兩類。結合《中國內、外流區分布圖》,歸納其分布特點。

2、本條標準是分別運用長江和黃河的水系圖,了解長江和黃河的基本概況。其次通過對材料的分析整理、歸納長江、黃河的水文特徵,理解長江、黃河存在的問題及如何開發利用,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利、弊影響,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材及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節課是湘教版八年級中國地理下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三節的內容,在本冊書中上承地形、氣候,啟下水資源。

本節教材從我國的河湖概況、母親河——黃河、我國最大的河流——長江等三大方面介紹中國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徵和對人類的影響,體現了河流在中國自然環境的特殊性,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展現了地形、氣候及人類活動與河流之間的相互影響,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注。

教材在介紹長江、黃河時,採用了例舉現實材料的方式,能從實際生活出發,清楚的表現長江、黃河的問題所在。對於課文中所給材料雖然典型,但不夠新穎,可適當補充一些近年的相關資料,來讓學生意識到河流流域環境岌岌可危。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思想開放活躍,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學生已掌握一定量的世界地理知識和中國地理基本概況,能從網路、電視、科普書籍等信息渠道,對中國的河流有一定的了解。在中國自然地理的學習中,學生較為熟練的掌握了學習自然地理的方法,具有一定歸納總結自然地理知識的能力,並能初步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然而,以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認識自然環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還有一定困難,需教師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人地關系的角度入手進行推理分析。

【教學目標】

1、在地圖上找出我國主要的河流,根據河流的歸宿區分外流河、內流河,歸納我國外流河、內流河的分布特徵。

2、運用資料,比較我國南、北方外流河的水文特徵。

3、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以及各河段的主要特徵。4、舉例說出長江、黃河的開發

利用;感悟它們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5、通過對現實問題的分析,知道長江、黃河存在的問題與治理的對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護河流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我國內、外流河的分布特徵;長江和黃河的開發和利用。難點:長江、黃河開發和利用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教學方式與方法】啟發式教學、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內容在結構安排上,主要分為我國的河湖狀況、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我國最大的河流——長江三大部分。在學習新課中首先是通過直觀材料來激發學生對本節知識的學習興趣。並圍繞內、外流河分布、長江黃河特徵及開發利用等核心內容整合相關的課程資源,為學生創設貼近生活,源於生活實際的學習情境,並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讓學生在情境體驗和合作探究中認識我國的河流的分布特點,及河流開發利用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感悟合理利用和保護河流的重要性。每節的課後拓展藉助熱點問題,引發學生對我國環境的關注,培養學生思考、探究能力和關注現實的精神。使學生的認知過程是由淺到深,由基礎到提高,循序漸進,逐步突破的。

【教學資源】課本、圖冊、多媒體課件、空白水系圖。【教學過程設計】

-2-

-3-

-4-

-5-

❷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讀圖說明歐洲西部地區的范圍、位置;在地圖上找到主要的國家及首都,說明本區重要的地理環境特徵。

2.通過圖表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工業上的差異,說明製造業在本區工業中的主導地位,讀圖說明本區工業區的分布特徵。

二、過程與方法

學會運用地圖、統計圖表說明歐盟在本區內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經濟和政治領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本節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以及對地理信息的提取、歸納、推理、對比及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2.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樹立人地協調的發展觀念。

3.使學生從歐洲西部區域經濟聯合發展的成功經驗中獲得啟示。

教學重點

1.歐盟對世界政治、經濟的影響。

2.歐盟主要成員國及分布。

3.歐洲西部工業區的分布。

教學難點

1.眾多國家的名稱及分布。

2.各種圖表的判讀與分析。

教學方法

依據本節教材的特點,緊扣新課標要求,在整體把握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制定適合具 體學情的教學目標,以媒體輔助教學法、引導啟發教學法為主,適時補充各種圖文資料,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習興趣。布置學生課前搜集有關歐洲西部的各種資料,培養學生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課堂上給學生展示的機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注重合作探究法、圖

導圖練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等學法指導,使學生通過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解決相關問題。

課前准備

教師:查詢最新網路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自備歐洲旅遊勝地圖片若干張,自製歐洲西部空白輪廓圖。

學生:根據導學案的要求,預習課文。歐洲西部氣候圖、歐洲西部政區圖、歐洲西部的一些風景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展示歐洲西部美麗的風景區景觀圖片。

教師:我們通過等媒體看到了美麗的歐洲,大家還都看到了什麼?

學生:看到了法國埃菲爾鐵塔、挪威的峽灣風光、荷蘭風車、羅馬古斗獸場?? 學生踴躍回答,教師評價。

教師:大家說的都很好,我們不但看到了歐洲西部的美麗,也看到了歐洲西部的富足,那麼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歐洲西部?想不想到歐洲西部一游?如果我們要去歐洲旅遊,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備呢?

二、新課學習

1、工業密集,發達國家集中(時間15分鍾)

(1)地理位置

教師:結合圖8.14(歐洲西部在世界的位置圖),讀圖分析相關問題。

①請描述一下歐洲西部的海陸位置。

②找出穿過歐洲西部重要的緯線,北極圈位於歐洲西部的哪個位置,判斷其主要的溫度帶。

學生預設回答:歐洲西部北臨北冰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位於歐洲西半部。主要位於北溫帶和北寒帶。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獨立自主的讀圖分析和歸納總結,明確歐洲西部的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

(2)國家首都

教師:讀課本53頁圖8.16(歐洲西部的國家圖),找出歐洲西部的下列國家,並識記其首都,完成下面的連線題。

瑞典倫敦

芬蘭柏林

英國斯德哥爾摩

法國馬德里

比利時 巴黎

德國羅馬

西班牙 赫爾辛基

義大利 布魯塞爾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篇2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1~2課時。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1.引入新課

(1)由啟發性問題引入新課:關於我國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學生對這一「話題」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各種各樣的看法。由啟發性問題直接引入新課,一方面可通過學生發表意見,在學生思考討論中形成活躍的教學氣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觀點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2)由與世界面積和人口大國的對比中引入新課:可聯系以前學過的世界地理的知識,提問世界人口總數,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國和前五位面積大國,再與我國人口和面積數值進行計算和對比。例如算一算中國的人口數分別是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國在世界上人口1億以上的國家中的排位,中國與印度在人口國情方面的異同點,從而說明我國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對中國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轉折深入

(1)結合課本「我國人口的增長(公元初~2000年)」圖,說明人口增長折線圖的繪法,引導學生從圖中分析出我國在1578年後和1949年後兩個人口增長高峰,特別是1949年後人口增長過快的特點。

(2)學生基礎較好的學校可進一步分析:從以前學過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補充說明解放後我國人口增長快的.主要原因是經濟文化發展,醫療衛生條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壽命延長,同時人口出生率長期保持較高水平。

隨後,聯系正文的「話題」,引出1970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59%(特別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高達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 000多萬,超過澳大利亞的總人口數1 875萬);我國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88%,每年新增人口1 200萬(接近荷蘭的總人口數1 570萬,超過南斯拉夫、希臘、比利時、捷克、匈牙利、白俄羅斯、葡萄牙這些人口總數為1 000萬左右的歐洲國家),近30年少生2.5億人(接近美國總人口數2.78億),僅撫養費一項就為社會節約開支約3萬多億元。說明7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Article/Index.html>計劃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實,並分析由於人口基數這個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凈增人口數很大的事實,突出「人均」觀念,從而使學生明確我國人口基本國策的重要意義,教育學生自覺地執行與宣傳我國人口國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問題,展開討論,啟發學生明確人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口數量的發展要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與環境與資源相協調的人口觀。再由學生聯系實際,結合課本活動教材,舉例說明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過快所帶來的突出的人口問題,以及晚婚晚育對人口增長的影響。

3.組織學生分組活動

學生基礎較好的學校可印發一些資料,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分析我國的人口構成和人口素質。例如利用「中國文化程度構成百分比變化」「中國人口文化程度的構成」「中國每10萬人中各種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長」圖表,說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口素質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實,加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教育。還可以舉例說明我國四化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加速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對人口素質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圖表反映我國人口中大學、中學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數值還不高,再依據「中國各省(區、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圖及「各省(區、市)人口的文化素質」圖,分析我國文盲、半文盲仍占較大的比重,各省區文化素質有較大的地區差異,說明進一步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的重要性,並結合人口教育的宣傳圖片,教育學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為建設祖國打好基礎。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學目標

讓學生知道地球是個不規則的球體,地球與赤道的平均半徑以及赤道周長

通過設計探討地球形狀的滑動和相關事例,用簡單的方法證明地球的形狀

激發學生探索地球奧秘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受到科學史和辨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

地球的大小

教學難點

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學具器材

地圖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課前:[歡迎畫面]自製歡迎畫面:世界地圖和一個小姑娘探究頭像及歡迎詞:歡迎你進入地理知識殿堂!(製造一個研究地理學科的學術氛圍,利用文字和女孩頭像使氣氛嚴肅而不失親切。這對剛剛進入地理學習的學生來說很重要,他們有了被尊重的感覺,也激發他們熱愛地理科學,願意學習地理學科的願望。)

(二)新課講授

上課:歡迎大家進入我們的地理知識殿堂!作為一個地球人,你合格嗎?(老師親切地說,配合黑板文字進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據課堂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設計1到5個有關問題,在考察學生的同事引入教學,下劃線處是連接內容。)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是什麼形狀的?

2、小時候你是否想過「地球是什麼形狀」的問題?

3、現在你認為地球是什麼形狀的?你能舉出相關事實進行說明嗎?

4、你怎樣用數據描述籃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這些問題可以指定學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討論回答,回答的過程就是談話過程,是師生交流過程,學生討論過程,也是從生活升華到科學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來源於生活,地理學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問題1:太陽是圓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陽是球形的結論;月亮看起來不同時間形狀不一樣,實際上也是球體,至於為什麼不一樣,有的學生也許能夠說出來,說不出來也不要緊,告訴學生以後我們會研究;星星是點狀的,其實也是球形的,只是因為離我們太遠,就縮小成點了……

問題2:實話實說,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觀察。

問題3:球體,這點學生已經知道,為什麼呢?不同學生獲取這一概念的來源不同,可以任由他們敘說,重在激發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追問:如果只是根據你觀察的現象,你認為地球是什麼樣的?平的……古人也和你們有同樣的想法,圍繞地球的形狀問題,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學者曾經提出過不同的主張。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

引申總結:哪些證據可以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遠——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圓的。

3、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地球是個球體。

學生朗讀《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根據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請同學們談感受,各抒己見,引導學生明白下列道理:

❸ 七年級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範文

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激發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能力,鼓勵其積極探究,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 七年級地理 《地圖的閱讀》教案 範文 ,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範文一

學習目標:

1.了解地圖的基本要素(地圖的「語言」),熟悉常用的圖例。

2.學會在地圖上辨認方向,判讀經緯度,量算距離。

3.初步學會閱讀地圖,從地圖中獲取需要的信息。

4.能夠根據需要正確地選擇地圖,養成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圖的習慣。

學習重點:地圖三要素的運用。

學習難點:地圖上方向的辨認。

新知探究:

1.地圖是運用各種 ,將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縮小以後表示在平面上的 。

、 和 是地圖的語言。

2.比例尺是表示 比 縮小的程度。比例尺= 。

比例尺包括 、 和 三種表示方式。

3.圖例是對地圖上各種 和 的說明。

4.閱讀地圖,要學會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①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要按照 判讀方向,指向標一般指向 ;

②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要根據 確定方向,經線指示 方向,緯線指示 方向;

③除此之外,通常是面向地圖「 、 」。在這個基礎上,還可以再確定出 、 、 和 的方向。

5. 根據使用目的,正確地選擇地圖,才能及時、准確地獲得有用的信息。

例如,去公園游覽,尋找景點,要藉助 圖。

外出旅行,確定行程,應該參考 圖。

了解國際時事,確定事件發生地點,應該查閱 圖。

6. 地圖種類很多,一般分為 和 兩大類。

自然地圖包括 、 、 、 等。

社會經濟地圖包括 、 、 、 等。

綜合提升:

觀察課本P22頁圖1.31和圖1.32思考:同樣圖幅的兩幅地圖,一幅是北京市地圖,一幅是中國地圖,比例尺較大的是哪幅?表示內容較詳細的是哪幅?表示範圍較大的是哪幅?

分子相同,分母大或小 表示範圍的大或小 表示內容的詳或略 比例尺較大 比例尺較小

2.識記課本 P17 頁圖 1.23 地平面上的八個方向並在下邊寫出來。

3.識記課本 P18頁圖 1.25 一些常用圖例,並在下邊寫出四個常用圖例

七年級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範文二

一、課標

(一)課程內容標准

在地圖上辨別方向,判讀經緯度,量算距離。

(二)課標具體目標

運用地圖,學會閱讀地圖,在地圖上獲取正確的地理信息。通過普通地圖、經緯網地圖等辨別方向,會判讀經緯度且利用比例尺量算地圖上的距離。培養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

二、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

在地圖上會使用比例尺,辨別方向、會判讀經緯度和量算距離。

教學的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學會在地圖上閱讀比例尺、方向和識別圖例

2、教學難點:

在極點上辨別方向

學情:

預測本班級學生可能達到的程度

1、在地圖上學會閱讀比例尺、方向和圖例:90%以上的學生能夠掌握。

2、在地圖上學會判讀經緯度,換算比例尺且量算距離:70%以上的學生能夠掌握

3、在經緯網、指向標地圖識別方向:60%以上的學生能夠掌握

(二)普遍性問題:大部分學生對在極點辨別方向(尤其是南極地區)感到難度較大

教學目標:

1、在地圖上會判讀經緯度,閱讀比例尺、方向和圖例。知道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方式。

2、會在有經緯網和指向標的地圖上辨認方向並能正確識別常用的圖例。

3、運用經緯網地圖、帶有指向標的地圖,學會在地圖上量算距離、辨認方向、識別圖例等基本的學習地理的技能和技巧。

4、通過自主學習,小組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

五、教學過程

【構建動場】

教師展示地球儀圖片和一張世界地圖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後,談異同。(教師提示:從作用、優點和缺點等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後,教師簡單介紹,地球儀和地圖都是地圖,都是學習地理,獲取地表信息的重要工具。但地球儀攜帶不方便,而地圖是平面地圖不僅好攜帶且能表示多種類型。

【新授過程】

活動1:學會閱讀地圖語言

目的:對應教學目標1

程序和策略:

學生先通過閱讀台灣地圖,自主學習閱讀地圖的三要素,能說出閱讀地圖的三要素。

【自主學習】

閱讀台灣衛星影像圖和台灣島地圖,哪個地圖能讓你覺得更了解台灣?

在台灣島地圖上,找出地圖的語言(地圖的三要素)。

【展示】學生展示兩個問題

【小結】

比例尺、方向和圖例是地圖的三種語言

目標評價:

能通過地圖認出地圖的三要素。

活動2:學會閱讀地圖語言——比例尺、方向

目的:對應教學目標1、2、3

程序和策略:

通過自主學習閱讀課本,先確定概念再根據地圖說出如何閱讀比例尺、方向和圖例。小組合作完成對比例尺計算、在地圖上用指向標辨別方向。重點探討南極地區經緯度的判讀以及方向的認知。

【自主學習1】

比例尺是如何計算的?寫出公式

比例尺有幾種表示方式?分別寫出表示方式。

兩地直線距離是10千米,量的圖上距離是2厘米,求比例尺

量的兩地的圖上距離為5厘米,而1厘米代表實際距離3千米,求兩地的實際距離。

【自主學習2】

一般情況下是如何在地圖上辨別方向?上___下____,左____右____

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根據______線,經線指示____,緯線指示____

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指向標指向的方向是____,相反的方向是____,面向指向標左___右____

【交流探究1】

學會在實地地圖上看方向。讀圖分析甲乙丙三圖,根據問題進行探究。

寫出甲、乙丙三圖根據什麼來判讀方向?分別說出你的理由是什麼?

七年級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範文三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圖的分類,學會根據使用目的正確選擇地圖。

2、掌握圖幅相同條件下,比例尺的大小與所表示範圍大小和內容詳略的關系。

過程與 方法 :

1、通過列舉實例,了解不同種類的地圖,學會選擇適用的地圖。

2、通過比較圖幅相同的中國地圖、北京市城市地圖、北京動物園地圖,掌握比例尺的大小與所表示範圍大小和內容詳略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例,了解地圖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養成在學習和生活中運用各類地圖的習慣,提高在地圖中獲取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重點:

1、學會根據使用目的正確選擇地圖

2、圖幅相同條件下,比例尺的大小與所表示範圍大小和內容詳略的關系。

難點:圖幅相同條件下,比例尺的大小與所表示範圍大小和內容詳略的關系。

三、課時安排:本節共兩課時,這是第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創設情境 討論、發言 多媒體展示有代表性的導游圖、

交通圖、世界政區圖。同學們知

道他們分別有什麼用處嗎? 自主探究 根據導學案完成 安排任務一、根據需要選擇比例

尺合適的地圖

幫助學困生 組內交流 組長主持組內交流探究成果 維持秩序,幫助學困生 班內展示 分三個組展示 點撥、評價 自主探究 根據導學案完成 安排任務二、現代高科技地圖的應用、

七年級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範文四

地圖的閱讀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通過閱讀各類地圖,知道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的設置,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學會正確的閱讀、使用地圖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對地圖產生親切感,從而在今後的生活和學習中主動地使用地圖。

教學重點:

比例尺的相關知識、方向的辨別。

教學難點:

1、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2、比例尺大小的辨別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教具准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准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感受地圖的用途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 使用過地圖嗎?比如你想去動物園參觀需要尋找景點,請問你會藉助什麼工具?想了解世界 熱點 地區的位置,需要參考什麼地圖?

學生回答:導游圖,世界地圖等。 用一些生活實例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受地圖的用途廣泛,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承轉 那麼什麼是地圖?如何在地圖上獲取各種信息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討閱讀地圖的方法吧!

學會閱讀地圖 比例尺

(1)多媒體出示台灣島地圖出示問題:

比例尺的概念

公式

(2)多媒體展示比例尺表示方式主要有線段式、數字式、文字式三種。

師引導點撥:

強調:比例尺實際上是一個比值,是一個分數。轉換時注意單位的統一。1千米=100 000厘米

(3)提問:在台灣地圖上,量得高雄到台北兩地間的實地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4)活動:判斷比例尺的大小

歸納 總結 :比例尺是一個分式。分子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活動:比較北京市地圖和中國地圖,請問哪一幅地圖的比例尺大?哪一幅地圖表示的范圍大?哪一幅圖表示的內容更詳細?

歸納總結:地圖上所表示的范圍愈小,要表示的內容愈詳細,選用的 比例尺應愈大; 反之,選用的比例尺應愈小。

學生回答,聯系小學時學過的知識

(1)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 (2)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練習:鞏固三種形式的比例尺可以互相轉換。找同學給大家展示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的轉換

學生講解自己量算高雄到台北間的實地距離的思路。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比例尺大小的比較。

引導學生從練習中歸納圖幅大小相同的兩幅地圖,比例尺大小跟表示範圍的大小、內容的詳細程度有什麼關系。

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

通過學生的講解,加深對比例尺的理解,讓學生熟練掌握運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兩地之間距離的方法。

通過習題,讓學生會判斷比例尺的大小,記住要點。

利用中國地圖和北京地圖的實例,來歸納。學生記起來更好接受。

承轉 地圖上的方向應該如何辨別呢?


七年級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範文相關 文章 :

1. 新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2. 七年級地理教學計劃範文

3.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範文

4. 七年級地理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5. 七年級中東地理教案

6. 七年級地理東南亞教案

7. 初中七年級語文《台階》教案範文

8. 初中七年級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學教案範文

9. 七年級地理老師工作計劃

10. 初中七年級語文《登上地球之巔》經典教案範文

❹ 初中地理備課方法

  一.完成教學計劃

本學期初一初二年地理以新課程理念進行教學,初中教學中從傳授知識為重點,轉變從能力的培養中獲取知識,做到能力和知識並重,同時還要重視學生情感目標的評價。

完成初一年上冊共有五章,初二年上冊共有四章的各章教學任務。

注重導學案的應用和系列練習的編寫,導學案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強調學生學習過程的情感體驗;系列練習以新課程標准為指導,做到不遺漏重點,不全面鋪開,做到少而精。

教學中加強了地圖知識的講解和地圖的應用。

全面完成本學期的教學計劃

二.備課組常規活動

加強集體備課,每一周舉行一次集體備課,根據教材和教法確定教學目標,特別注重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確定,以達到完成知識目標。根據教學目標共同探討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分析加強重點的學習和突破難點的教法和學法,應用何種教學手段激活課堂。

在學校公開課周認真聽初中地理課和其他學科的課,了解各個教師上課的特點和吸收其優點,了解各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知識滲透。

平時也能聽高中地理課,分析高中課程如何應用初中的地理知識,如何用高中的理論分析初中的地理現象,在教學中才能如何為學生在今後的高中地理學習打好基礎知識,盡量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培養學習能力。

聽其他學校的課,比較其他學校的地理課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學習眾教師各種優良的教學方法為我們所用,衡量自己在廈門市地理教師中的水平地位,樹立信心,超越他人和超越自己。 本學期多人次參加廈門市地理課堂教學研究,聽了多節其他學校的地理課,學習了其他學校教師的優點,也衡量了解我校地理教師的優秀水平。

三.備課組的教研活動

繼續進行初一、初二地理中進行網路教學的研究,完善情境教學的課題研究,分析初中教學中重點和難點如何用情境教學的方法進行強化和突破,分析教材中的那些內容可以應用情境教學激活課堂,為今後建立情境教學資源庫提供理論基礎和方向

參加初中科技創新活動,指導學生撰寫創新論文,成績不理想。

四.參加學校地理教研組的一切活動

全校地理教研組一盤棋,初中地理備課組是學校地理教研組團隊的一部份,參加本學期學校地理教研組的全部教學教研活動,共同完成學校領導給地理教研組的任務。  參加廈門市《中學地理案例教學研究》,初中部完成了「廈門的颮線、冰雹、雷暴災害」章節部分

❺ 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設計大全

地球上許多自然現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間位置,特別是同太陽的空間位置分不開。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設計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設計大全一

教學設計 個性化審閱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地球自轉、公轉的方向、周期,及產生的地理現象,知道五帶界線、范圍及光照情況。

2.過程與 方法 :

通過運用地球運動儀演示,說明地球自轉公轉特點,及產生的地理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地球是不斷運動著的,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與地球運動有關,從而樹立唯物論和無神論觀點。

教學重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定義、方向、周期和地理意義。

2.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

3.五帶的劃分及特徵。

教學難點

1.由於地球的自轉所產生的地方時差。

2.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

3.四季的形成。

教具

地球儀若干、手電筒若干、地圖冊、自製地球自轉儀

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啟發式教學法

課時安排

2~3課時。

建議第1課時講地球的自轉及地理意義、公轉的方向和周期;

第2課時講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第3課時復習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講五帶的劃分。

教學設計

第1課時

(新課導入)

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自然現象。那麼大家知道這些現象的形成原因嗎?學習本節內容後,同學們就能找到答案了。

第二節地球的運動(板書)

活動1 請一名同學讀教材P9閱讀材料「是天轉還是地轉?」

問:這段材料說明了什麼?請談談你的感想?(同學回答)

教師:請同學們記住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哥白尼,學習他勇敢的科學精神

活動2 (布置自學內容)請同學自讀教材關於地球自轉內容,完成下列內容(教師在學生閱讀時板書以下內容)

(說明:自轉相關概念簡單,學生可以自行歸納,橫線不板書)

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設計大全二

基本信息 課題 人教版七年級第一章第二節地球的運動 作者及工作單位 江西省德興市實驗學校:應站吉 教材分析 1.本節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和地球儀,本節課的地球的運動則體現了事物是運動的哲學原理,更是第三章中的氣溫的變化與分布的基本地理原理之一;

2.本節的知識點有二個:地球的自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地球的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學情分析 1.學生讀圖能力、綜合分析及概括能力不強,空間 想像力 也不夠豐富。

2.通過觀察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總結 出地球運動的性質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符合學生由到抽象的認知規律。

3.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人地關系學生很難分析全面。 教學目標 1、掌握地球運動兩種形式的概念及特點;

2、理解地球自運動分別產生的地理現象;

3、初形成對地球運動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定義、方向、周期和地理意義;

2、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

3、五帶的劃分及特徵

難點:由於地球的自轉所產生的地方時差和晝夜更替;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的差異;四季的形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引言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和地球儀》,知道地球的形狀,那麼地球的運動狀態如何?又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 導入 顯示誇父逐日的圖片

引導學生讀出北半球中的季節差異及太陽的東升落 1、講 神話 故事

2、認識誇父逐日中體現出來的地球運動現象 神話故事提高學習興趣,並激發學生的探知欲 自學 出示地球運動兩種形式的表格 閱讀課本第11——14頁,完成地球的兩種運動形式對比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地球的自轉 出示地球的自轉及晨昏線圖,引導分析地球自轉的性質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提醒:晨昏線不一定經過南北兩極 觀察地球自轉,歸納出自轉的定義及其性質;

觀察晨昏線,小組探討出自轉產生的晝夜更替 觀察能力及分析歸納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學習意識 理論歸納 歸納由上兩個環節中觀察得出的理論 做筆記 提升理論素質 能力拓展一 出示南、北兩極的俯視圖 辨別南、北兩極的地球自轉情況

歸納:南順北逆 觀察能力及分析歸納能力的培養 過度:地球除了繞地軸自轉外,還會與 其它 七個行星一起繞著太陽公轉 地球的公轉 出示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及二分二至直射點圖,引導分析地球公轉的性質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日心說」的意義 觀察地球公轉得出公轉的性質;

觀察二分二至圖,完成太陽直射點位置表格 觀察能力及分析歸納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學習意識 理論歸納 歸納由上兩個環節中觀察得出的理論 做筆記 提升理論素質 能力拓展二 引導學生分析太陽直射的移動規律及各時間段北半球的晝夜分布情況 觀察四季變化,太陽直射點的變化;

小組合作得出各時間段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觀察能力及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 南北回歸線 展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引導南北回歸線的地理意義 觀察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總結南北回歸線的意義 觀察能力及分析歸納能力的培養 五帶的劃分 引導學生分析熱量的分布 觀察得出地球的五個溫度帶 觀察能力的培養 小結 利用表格,完成對本課的小結;引導學生分析誇父逐日故事中的地理現象發生的地理原理 准確地完成表格內容;

分析神話故事中的地理現象:季節變化和太陽的東升西落 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 課堂鞏固 公轉方向及二分二至的標注;二分二至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晝夜長短在實際生活中的判定 標注公轉方向

標注二分二至

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設計大全三

教學准備

1. 教學目標

1.運用自製教具演示地球公轉,獲得對公轉特點的認識。

2.在正確演示地球公轉中觀察,並結合公轉示意圖和生活體驗,比較分析北半球二分二至日時的晝夜長短、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理解四季的變化。

3.了解地球五帶的劃分依據、范圍及地理特徵。

2.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學會模擬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在參與演示工程中認識並理解地球的公轉。

2.能夠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緯度地區熱量的差異等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公轉。

難點:

能使用自製學具模擬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並列表說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及當地的晝夜長短狀況,感悟當地不同季節獲得熱量多少的不同。

3. 教學用具

課件

4. 標簽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課件展示:視頻(鄒城四季景觀)

講述:短短的視頻讓我們感受到了鄒城春夏秋冬不一樣的美麗,四季的變化讓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那麼產生四季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地理課堂探討地球公轉的奧秘。

新授課:

第一模塊:觀察與發現—地球公轉的基本特點

1、觀察地球的公轉運動,結合課本16頁文字,快速完成多媒體展示的問題:

?學生回答問題以上問題。教師強調: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逆時針),公轉姿態:地軸傾斜,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方向保持不變。(教師邊講解,邊演示。)

2、用教具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第一步:介紹教具;第二步:擺位置;第三步:學生自主演示;第四步:糾錯;第五步:學生示範演示。

?第二模塊:演示與記錄---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時陽光直射點的差異

1、地球在公轉時,它總是傾斜著身子,這就導致了太陽直射點發生移動,那麼它會在哪個范圍內移動呢?同學們再次演示地球的公轉,讓地球儀停在 春分 、 夏至 、 秋分 、 冬至 的位置,注意觀察太陽分別直射哪條緯線?把觀察結果記錄下來。

?2、學生匯報演示觀察結果。教師完整演示一遍地球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位置時陽光的直射點。教師邊演示邊講解。講述:北半球春分時,陽光直射赤道;過了春分,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北移動,到夏至日,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這一天陽光直射點到達了它在地球上的最北界限(23.5°N)因為過了這一天,太陽就該回頭向南移動,所以我們把23.5°N稱為北回歸線;秋分時,陽光再次直射赤道;過了秋分,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到冬至日,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這一天陽光直射點到達了它在地球上的最南界限(23.5°S)因為過了這一天,太陽就該回頭向北移動,所以我們把23.5°S稱為南回歸線;第二年的春分時陽光又直射赤道,地球公轉一周就結束了。

3、隨著地球公轉一周,你能發現太陽直射點在哪兩條緯線之間往返移動呢?(生答)

?第三模塊:探索與發現---明白四季產生的原因

(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太陽直射點的回歸移動,使地球上產生了很多地理現象;比如貝貝發現自己的影子在夏季、冬季時不一樣,為什麼呢?影子的長短與什麼有關系呢?我們聯系一下我們的生活,一天中,你的影子什麼時候最長(早晨、正午)?(生答);什麼時候最短(早晨、正午)?(生答);一天中,什麼時候太陽高度最高(早晨、正午)?(生答);什麼時候太陽高度最低(早晨、正午)?(生答);結合圖片,說出影子的長短與什麼有關系?(生答);

?2、同理,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是如何變化的?咱們以北半球的A地為例,這次的觀察點是:A地正午太陽高度隨陽光直射點移動是如何變化的?教師演示動畫,學生觀察,完成表格中的內容。

?整理:一年中北半球:夏至日太陽高度最高—影子最短

冬至日太陽高度最低—影子最長

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設計大全四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二節《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第2課時)

個案設計 個性化修改 教學設計

第2課時

復習導入

(復習自轉的相關知識,內容略)

講授新課

教師: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不停地公轉。

二、地球的公轉(板書)

活動1請同學自讀教材關於地球公轉內容,完成下列內容

(教師在學生閱讀時板書以下內容)

二、地球的公轉(板書)

1.方向:自西向東(逆時針)

2.周期:一年

3.公轉中心之一:太陽

4.軌道:近似圓形的橢圓

結合圖1.19地球公轉示意圖

教師演示1:地球的公轉(充分利用地球儀、電筒等材料。演示時務必注意地軸的傾斜方向),請同學們認真觀察並思考:

1.地球繞什麼在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是什麼?(太陽。自西向東)(學生回答,教師略作歸納,並講述公轉的周期)

2.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是傾斜的還是豎直的?地軸指向是否發生了變化?(傾斜的。沒有)

(板書)5.特徵:a、地軸與公轉軌道夾角66.5度

b、地軸的北極總指向北極星附近

教師演示2:教師在講台上擺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個位置,將自製的十字光源放在四個地球位置中間,觀察太陽直射情況。

學生與老師一起畫出地球公轉示意圖,邊討論邊填表格。

節氣

日期

太陽直射的緯度

北半球晝夜長短

獲得太陽光熱

冬至

12.22前後

23.5°S

白天最短,夜晚最長

最少

春分

3.21前後

一樣長

一樣多

夏至

6.22前後

23.5°N

白天最長,夜晚最短

最多

秋分

9.23前後

一樣長

一樣多

(板書)6.產生現象:四季變化

(說明:「二分二至」是初中地理學生時的難點,教師演示時一定注意地軸傾斜角度及方向,並邊演示邊畫圖,注意分解難點)

活動2請2名學生上講台,用自己的腦袋當太陽和地球,根據自己的理解演示「地球公轉」。

(設計說明: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地球公轉的真實狀態,為理解地球公轉特徵打基礎。歷屆教學證明,這個活動學生非常喜歡,記憶深刻。哈……這絕對是本節課的亮點。)


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設計大全相關 文章 :

1. 7年級地理教案:地球的運動

2. 初中一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

3.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

4. 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及答案

5. 初一地理地球運動知識點總結

6. 2020初一地理的教學計劃

7. 2020初一地理學課上冊的教學工作計劃

8. 2020初一地理的教學工作計劃5篇

9. 地球運動的知識點總結 地理地球運動的知識點

❻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

編寫教案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精心設計。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一

教學設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第一部分 課例背景分析

一、課標及課標解讀

(一)課程標准:

①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②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④在地球儀上確定某地點的經緯度。

(二)課程標准解讀:

①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要求同學們通過閱讀「人類認識地球形狀過程」圖和閱讀材料「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和該過程中人類對於真理的勇於探索和執著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對於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並不要求學生記住,只要求會用這些數字來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這里要求學生一定要把地球儀當作一種學習工具來看待,通過對地球儀的觀察,說出那些事經線,哪些是緯線;本初子午線為0°經線,從它開始向東為東經,向西為西經,各劃分為180°;赤道為0°緯線,從它向北為北緯,向南為南緯,各劃分為90°。

④在地球儀上確定某地點的經緯度。該標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給出某地的經緯度,能在地球儀上找出該地;二是地球儀上任意一點,都可以用經度和緯度來確定某位置。描述一個地點的位置,必須把東西經和南北緯以及度數講明確。

二、學情分析

①學生年齡特點分析: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年級的學生,大多在11-12歲左右,對世界充滿了好奇。

②學生已有知識 經驗 分析:學生第一次接觸地理課,沒有系統學習過地理課程。在生活中有一些經驗;大多學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學生學習風格分析:此階段學生對於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會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由於沒有系統學習過地理學科的相關知識,所以對很多問題敢於大膽猜測和解釋。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節課選自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級升測第一章《地球與地圖》第一節《地球與地球儀》,本節課以人類認識地球的形狀的過程為主線展開,逐步闡述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地球的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初中學生接觸初中地理課程的第一節課,地球儀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上好本節課,對於初中學生樹立地理學習興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知識關聯結構圖

3、教學重、難點的確立

(1)教學重點及確立依據:

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儀、地球上的經線和緯線及其劃分、本初子午線的位置和含義、運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

確立依據:

把上述知識點作為教學重點,依據如下:一是課程標準的要求;二是上述知識點是地理學科要學會的基本知識或者技能,尤其是運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不管是在學習地理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用到,作為新課程標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學理念,更要把它作為本節內容的重點。

(2)教學難點及確立依據

教學難點:

經線和緯線的特徵及劃分、東西半球的劃分、經緯網的作用。

確立依據:

A、經線和緯線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這只是人們為了方便而認為製造的概念,是虛擬的,遠遠超出了初中生的想像,遠離實際;B、經緯網確立地理坐標要求學生在熟悉經緯線及經緯度的基礎上運用經緯網圖,本身就具有難度。

4、多媒體課件製作與開發

詳見多媒體課件

第二部分:教學 實施方案 (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間的一顆普通行星,是人類之家;

②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

③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徵;

④掌握經緯度的劃分 方法 ;

⑤記住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劃分;

⑥會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二

一、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教學內容如下。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盤、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是球體、地球衛星照片確證地球是球體)。

2、地球是球體的主要證據(海邊看船、月食、地球衛星照片、環球航行、陸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會在南方的地平線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卻在北方的地平線上出現。如果向南走去,情況就相反。這些現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釋。北半球不同緯度的地方北極星的高度不同、從歸航的輪船看陸地的小山)。

3、地球大小的三組數據。

(二)地球儀

1、設計原則。

2、地球儀及作用

3、地球儀上的大致方向(面對地球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為後邊的經緯線指示方向、經緯度的排列規律、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判定做基礎鋪墊)。

4、簡易地球儀的製作不做教學要求。

(三)經線和緯線

1、地軸、緯線、經線、北極、南極的概念。特殊的經線和緯線(本初子午線、20°W、160°E、180°經線,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

2、經線、緯線的性質(形狀特徵、長度特徵、指示方向、數量特徵)。

3、各條經線、緯線的區別方法—經度和緯度。

①經度、緯度的劃分及表示方法。②經度和緯度的排列規律(判定)。

③半球的劃分及范圍(判定)。

(四)利用經緯網定位

1、經緯網的目的及用途。 2、點的描述及表示。

二、教學目標確立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地球是球體的主要證據,記住描述地球大小的三組數據。

2、理解地球儀的設計原則、作用、地球儀上的方向表示。

3、知道地軸、緯線、經線、北極、南極的概念。能在地球儀上找到特殊的經線和緯線

3、通過觀察地球儀探究得出經線和緯線的性質

4、知道經度和緯度的劃分及表示方法,探究得出經度和緯度的排列規律並能運用排列規律判定東西經度和南北緯度。

5、知道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讀圖探究各半球的范圍,能運用半球范圍來判斷點的所屬半球位置。

6、知道經緯網的目的及用途,能描述及表示點的經緯度位置。

(二)能力目標:

通過對地球儀、經緯網的學習初步培養同學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思辨能力、空間思維能力

(三)情意目標:

1、通過對「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漫長過程」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前人勇於探索的精神,從中受到科學觀的 教育 。

2、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意識,增強他們的自主意識和合作精神。

3、通過本節課「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學習,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地球儀上的方向表示、經線和緯線的性質、經度和緯度的排列規律、各半球的范圍。

2、難點:運用排列規律判定東西經度和南北緯度、運用半球范圍來判斷點的所屬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的判斷和表示。

四、課時劃分:三課時

五、教學用具:地球儀(至少每兩人一個)、多媒體課件。

六、板書設計

第一節 地球與地球儀

SHAPE MERGEFORMAT

七、教學理念及 教學方法 :

1、體現地理新課標「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2、體現洋思中學「先學後教,當堂達標」 教學理念。

3、體現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探究式學習的理念。

4、體現張店七中地理組「主題帶動策略下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 課題研究部分成果。

八、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揭示主題】

導語: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農歷每月15日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但是,我們居住的地球是什麼樣?我們自己卻看不見。站在地球表面,我們無法看到地球的的整體面貌,那麼,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的呢?時至今日我們能找到哪些可以證明地球是球體的證據呢?(板書課題: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目標認定,板書結構】

1、屏幕出示知識目標,學生朗讀認定。

2、教師敘述,板書一節知識框架,強調重點難點。

SHAPE MERGEFORMAT

【主題帶動,自主合作】

第一課時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部分的教學

1、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2、自學效果檢測,教師導撥, 總結 升華。

(1)找學生敘述人們對地球是球體的認識過程,教師屏幕出示相關的圖片加以說明。

(2)讓學生就P3-4活動1的(1)、(2)(3)談自己的看法,教師配以圖片說明。對於其他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例子學生和教師相互補充,最終必須明確最能夠證明地球是球體的證據是地球衛星照片。

◆總結升華:讓學生談從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感悟到了什麼?(讓學生感受前人勇於探索的精神,從中受到科學觀的教育)

(3)提問:描述地球大小的數據: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承轉:地球,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都非常想了解認識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要想方便的了解地球還得多運用一下地球儀。

(二)「地球儀」部分的教學

教師講解、演示:

設計原則:仿照地球的形狀,並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

作用:P4最後一句。

地球儀上的方向:北極豎直朝上,我們面對地球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承轉:地球儀有好多種類型,不管哪一種都標畫著經線和緯線。

(三)「經線和緯線」的教學(基本概念理解、特殊的經緯線、經緯線的性質)

1、自主探究,教師巡視

2、自學效果檢測,教師導撥。

(1)提問、演示,引導學生繼續探究:(要敢於讓學生說,讓學生暴露錯誤,還要注意激勵學生,激發探究的慾望)

經線 緯線 形狀特徵 半圓 圓圈 長度特徵 都相等 ◆教師導撥(教師多方收集學生的觀察結果,要善於因勢利導):「赤道是最長的緯線」、「越往兩極緯線越短,最後成一點」、「不等長」、「有沒有長度相等的緯線」、「長度相等的緯線有什麼分布特點---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襯的等長」。 指示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東西方向 數量特徵 無數條 無數條

(2)引導並講解:本初子午線、180°經線、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北極圈、南極圈特殊之處。本初子午線是地球儀上的0°經線;180°經線與本初子午線對著組成一個大的經線圈;赤道是地球儀上最長的緯線,與南北兩極的距離相等,為0°緯線。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北極圈、南極圈這些緯線在第二節學習是會頻繁用到。

(3)教師說明:地球里並不真的有地軸、地球表面也沒有畫出經線和緯線。

▼承轉並預留伏筆:我們為什麼要在地球儀畫上那麼多經線和緯線呢?到下一節課大家就明白了。

第二課時

(四)「經度和緯度的劃分及表示」部分的教學。

1、設疑:地球儀上有無數條經線和緯線,怎麼來區別各條經線和緯線呢?(標定不同的度數,分別叫做經度和緯度)

2、繼續設疑:經度和緯度是如何讓劃分的呢?又是如何表示呢?請同學觀察圖1.10,結合手中的地球儀探究內化經度的劃分,准備發言。(學生發言,教師隨時引導--本初子午線為0°經線,對著的為180°經線,本初子午線以東到180度經線為東經度,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到180度經線為西經度,用w表示。

3、繼續引發探究:請同學觀察圖1.11,結合手中的地球儀探究緯度的劃分,准備發言。(學生發言,教師隨時引導--赤道為0°緯線,以北為北緯,用N表示,最北端為北極點緯度為北緯90°;赤道以南為南緯,用s表示,最南端為南極點緯度為南緯90°)

(五)「經度和緯度的排列規律及東西經度和南北緯度判定」部分的教學。

1、出示例一、例二:判斷東經度還是西經度,引導學生探究並應用圖1.10中東西經度的排列規律。

SHAPE MERGEFORMAT

讓學生上黑板表示經度:首先關注經度的表示方法,如:東經30或者是30°E。

(2)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讓學生說明判斷上題中為東經度或者是西經度的原因。讓學生發現東經度的排列規律: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度數在增大;西經度的排列規律是由本初子午線向西度數在增大。進而提煉出東經度和西經度的判定方法:向東增大的為東經度;向西增大的為西經度。

2、出示例三、例四:判斷南緯度還是北緯度,引導學生探究並應用圖1.11中南北緯度的排列規律。

SHAPE MERGEFORMAT

(1)讓學生上黑板表示緯度:首先關注緯度的表示方法,如:北緯30°或者是30°N。

(2)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讓學生說明判斷上題中為南緯度或者是北緯度的原因。讓學生發現南緯度的排列規律:從赤道向南度數在增大;北緯度的排列規律是由赤道向北度數在增大。進而提煉出南緯度和北緯度的判定方法:向南增大的為南緯度;向北增大的為北緯度。

3、承轉:同學們我們學了緯線、緯度,學習了經線、經度,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就構成了經緯網,現在我們考慮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經緯網?你能舉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說明嗎?(有同學會回答「為了確定地球表面某一點的位置」,有同學會據電影院找座位的例子、班內找同學的例子,教師肯定、表揚鼓勵)

(六)「經緯網定位」部分教學

1、學生閱讀P8圖文信息,體會點的表示方法,及經緯網的目的和用途。屏幕出示汶川大地震震中經緯度。

2、做例題,確定點的描述方法和表示方法,應用經度、緯度的判定方法。

SHAPE MERGEFORMAT

(1)強調描述方法:A點是

東經61°和北緯30°的交叉點,表示為30°N 、61°E

(2)其他各點的經緯度位置:

B 30°N 、61°E

C 30°S、170°E

D 50°S 、170°W

▼承轉:在生活中還經常用到半球來定大致位置,比方說中國位於北半球、東半球。

第三課時

(七) 「南北半球、東西半球劃分」 、「半球的范圍」教學

1、讓學生讀課本P7圖.12和1.13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赤道和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學生可能的問題①認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一條經線②認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本初子午線和180度經線③不太明白為什麼非得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

2、讓學生觀察圖1.12和圖1.13,得出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范圍(注意規范學生表述的准確性)

(1)南、北半球范圍:(略)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三

地球和地球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教學設計

單位:邢塘街道中心學校

姓名: 宋佩佩

時間:2016年9月26日

eq avs4al(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間的一顆普通的行星,是人類之家。

(2)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

(3)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徵。

能力目標: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3)藉助地球儀,使用觀察法、演示法、討論法、列表比較法等了解經緯線的含義並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

情感目標:

(1)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無窮盡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3)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想像力 、空間思維能力,為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奠定基礎。

eq avs4al(教學重點)

學會利用相關地理現象和數據說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運用圖表分析緯線的特點和緯度的劃分

eq avs4al(教學難點)

學會觀察和使用地球儀

教學方法

1.講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教學准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地球儀、地圖冊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們都知道人類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麼樣子、有多大?可能沒有幾個人能夠准確地說出來。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們人類的家園。

[板書]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講授新課

1.先通過動畫,使學生對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有個了解,然後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想像畫圖,表示出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同時表明教師的觀點:「我畫出我想像的示意圖,同學們看看如何」,通過一點一滴使學生在對地理產生興趣的同時,不再只是崇拜教師的權威,培養創新的意識。

[講解]地球的形狀是不規則的球體,為了研究方便,我們取地球的平均半徑,即6371千米。

2.地球儀

地球是自西向東繞地軸運動的,在轉動過程中始終斜著「身子」繞地軸轉動。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在擺放地球儀時,將地軸指向北極星方向,大家擺一擺,互相評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學生觀看:地軸、兩極的空間位置)

[設計意圖]觀察地球儀時,首先使學生認識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然後著重講解地軸的位置作用,如對地軸作用的認識設計了 籃球 與地球儀運動的比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繞地軸運動的重要性。為了更好地理解地軸在地球儀中的位置,設計動畫演示,使學生既有實踐的應用,又有直觀地觀察;為了將實際的方向與地球儀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讓學生擺放地球儀,將地軸指向北(沖北極星)方,並且互相評判。這一部分主要是將地球的空間方位納入到學生頭腦已有的知識系統中。另外地軸的指向在將來學習地球公轉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須打好基礎。

[講解]地球儀是按地球形狀縮小而成的(實際是一個特殊的立體地圖),因為它比地球縮小很多倍,所以地球儀都做成正球體。

[提問]地球儀上有什麼地理事物?

合作探究

在地球儀上有縱橫交錯的網——經緯網,通過它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位置,當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沒有,它是人為畫出來的。下面我們學習經線和緯線的知識。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相關 文章 :

1.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

2.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視頻

3. 七年級地理東南亞教案

4. 初中地理會考復習資料:地球和地球儀

5. 7年級地理經緯線咋標

6. 7年級地理教案:地球的運動

7. 初二地理會考知識:地球和地球儀

8. 高中地理地球與地球儀知識點

9.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

❼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範文

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自然現象。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 七年級地理 《地球的運動》教案 範文 ,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範文一

教學目標: 1、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說出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並能夠解釋所產生的晝夜更替與時間差異現象

2、能夠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3、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說出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並能夠解釋所產生的季節變化與熱量差異現象。

4、能夠結合當地季節變化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5、 利用地球上的五帶分布圖說出五帶劃分的界線,並能舉例說明各帶的特點。

該學習目標可以分解細化如下。

1.通過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初步建立地球自轉的空間概念,認識地球自轉的特點(繞轉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自轉過程,理解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3.通過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初步建立地球公轉的空間概念,認識地球公轉的特點(繞轉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軸傾斜方向)。

4.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公轉過程,理解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五帶的劃分等地理現象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5.在實驗演示、觀察思考、 總結 歸納等探究過程中,逐步樹立求真務實的科學探究精神。

環節預設:導學(分組演示實驗)—讀學(看教材)—研學(合作探究)—展學(展示學習成果)

學法導引:通過分組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看課件,閱讀課本,合作探究完成要點點擊。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用簡單的 方法 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教學難點】

1.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自轉過程,理解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2.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公轉過程,理解中午太陽高低的變化、白晝和黑夜時間長短的變化、四季的形成、五帶的劃分等地理現象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 教學方法

【教法】

創設情景法、實驗探究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學法】

情景感受法、實驗體會法、地圖觀察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導入1:通過兒歌創設意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導入地球的運動

SHAPE MERGEFORMAT

導入2:朝輝夕照,日月輪回。你知道為什麼太陽每天都是東升西落的嗎?地球上的晝夜更替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導入地球的自轉

講授新課(實驗探究,歸納提升)

一、地球的自轉

實驗探究,觀察發現

在老師的指導下,小組成員轉動地球儀,觀察討論地球自轉的特點(繞轉中心、方向和周期)。

小組成員共同思考下列問題:

1.地球沿什麼方向繞地軸自轉?

2.你知道地球自轉一周是多長時間嗎?

3.在北極上空俯視,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還是呈逆時針方向旋轉?若在南極上空俯視呢?

地球的自轉運動 自轉中心 自轉的方向 自轉一周的時間 產生的自然現象(舉例) 小組長協調大家的觀察討論結果,記錄員做好相關結論的記錄工作。

老師演示、點撥提升,幫助學生認識地球自轉運動的特點,並強化對地球自轉方向的繪圖工作。

實驗探究,觀察發現

小組長組織大家,繼續剛才的實驗,用手電筒當光源照射地球儀,並按照地球自轉方向轉動地球儀,觀察、討論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的產生,探究這些地理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小組長協調大家的觀察討論結果,記錄員做好相關結論的記錄工作。

老師用手電筒和地球儀演示畫圖、點撥提升,幫助學生理解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晝夜更替現象的產生、體驗和分析:

SHAPE MERGEFORMAT

晝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線(圈)的關系:

二、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

(1)晝夜交替

SHAPE MERGEFORMAT

各地時間差異現象的產生、體驗和分析:

(2、)時間差異:由於地球的自轉,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出現了 差異。因為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 向 運動,所以總是 邊比 邊先見到日出。

承轉:兒歌:太陽大,地球小,地球繞著太陽跑,地球繞著太陽跑就是指地球的公轉運動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範文二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和對比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周期、軌道、速度等基本特徵;

(2)理解黃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導致的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3)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觀察、理解、想像和創新的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學會運用地球儀演示或者通過播放地球的自轉與公轉現象的視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間想像能力。

(2)運用比較的方法,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知識,從中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宇宙是運動的,運動與靜止是統一的辯證的唯物主義宇宙觀。

(2)培養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方法。

二、教學重點:地球運動基本形式的一般特點

三、教學難點:黃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

四、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觀察法、演示法、繪圖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 教學程序 設計意圖 [圖片展示]

[教師提問] 太陽東升西落、四季變化現象的圖片。

1.為什麼太陽會東升西落?

2.地球上為什麼會如此的四季變化現象?

(引入新課) 創設情境,設疑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課本的地理知識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教師提示] 這些現象都是由地球的運動引起的 通過簡略的告知答案,進一步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教師提問] 地球的運動有哪兩種基本形式?

學生回答:自轉和公轉 引導學生看課本,找出知識點 [提示] 首先學習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徵(繞轉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讓學生進入狀態,大致了解教師授課的邏輯順序,便於學生掌握 [教師提問]

[過渡]

簡單溫故一下初中地理課本學習過地球運動的基本知識,回答:(概念、繞轉中心、方向)

溫故而知新,為更好地學習新知識。

[教師點評] (1)地球圍繞其自轉軸的旋轉運動,叫自轉。

(2)繞轉中心:地軸

(3)方向:自西向東,北極看:逆時針;南極看:順時針(南順北逆)

[地球儀演示] 分別從側面、北極上空、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旋轉方向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式的教學,更利於學生掌握

[教師講述] 地球自轉的周期,有參考點的不一樣,一日的時間長度也略又差異,有恆星日(23h56′4″)和太陽日(24h) 教學難點,簡單講解,不要求學生深入理解。 [教師講述]

[教師設問]

地球的速度可以用角速度和線速度來描述,設問:什麼是角速度和線速度,它們又是怎麼計算的呢? 培養學生對實物模型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結合數學公式來分析,引出角速度和線速度存在的規律,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

[演示圖片、動畫]

[教師分析] 角速度:角速度是作圓周運動的物體單位時間轉過的角度(V=@/ t)

線速度是單位時間轉過的弧長(V=L/ t) [鞏固練習]

[提問] 問:廣州和上海,哪個地方的線速度大?

學生回答:廣州 結合考點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過渡]

[提示] 從繞轉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四方面了解了地球的自轉,接下來,繼續按照這幾個方面來學習地球的另一種地球的運動方式——公轉。

適當過渡,為學生學習提供清晰的思路 [教師提問] 什麼是地球公轉?繞轉中心是?它的自轉方向又是怎樣的? 引導學生看書,尋找答案

[學生回答] 地球圍繞太陽的運動,叫公轉。

繞轉中心:太陽

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培養學生歸納能力

[教師講述] 同樣地,地球的公轉周期由於參照點不通也有兩個,分別是恆星年(365 天 6時9分10秒)和回歸年(365天5時48分46秒)。

[教師講述]

[動畫演示] 觀察圖1.18,地球是繞著太陽公轉產生的軌道,叫公轉軌道。地球的公轉軌道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所以有了遠日點與近日點之分。地球繞太陽公轉,當地球繞到近日點時,北半球正好為一月初;繞到遠日點時,北半球正好為七月初。

更好理解地球公轉 [提示] 一些學生好難想像地球自轉和公轉同時進行的情景 過渡

[學生演示] 4個學生分成兩組演示地球自轉的同時也公轉情景 把錯誤演示作為教學案例,及時指出錯誤,糾正,使學生印象深刻;演示正確則給與鼓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過渡] 接下來,我們學習公轉的速度。地球公轉也有線速度和角速度。補充一個定律——開普勒定律 結合物理、數學定律公式,使抽象知識簡單化、直觀化

[教師分析] 開普勒定律:太陽和行星的連線在單位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也就是圖中兩塊陰影部分的面積相等。用扇形面積公式推導s1=s2,s1=1/2L1R1=1/2L2R2,R1大於R2,所以L1要小於L2,根據V=L/t ,可以推出近日點速度較快,遠日點速度較慢。

[過渡]

[設問] 剛才講的是遠日點和近日點的速度,那地球公轉的平均速度是怎樣算出來的呢? 設置懸念

[教師講述] 因為地球繞日一周轉360度,而一個回歸年大約365日;所以平均角速度=360°/365日,每日59分,約為每日1度。由於日地平均距離為1.5億千米,所以平均線速度:V=路程(弧長)/T =約每秒30千米。

使抽象知識簡單化、直觀化

[練一練] 北半球每年夏半年(從 春分 日到 秋分 日)的日數為186天,冬半年(從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的日數為179天。造成這種日數差異的原因是?

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學生回答] 夏半年,地球位於遠日點,地球公轉速度較慢,冬半年,地球位於近3日點,速度較快,所以冬半年日數要比夏半年日數要多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範文三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3地球的運動

教案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數據:周期、速度、公轉的軌道、黃赤交角。

2.理解由於地球自轉運動造成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差,掌握時間的有關換算,能正確判斷晨昏線。

3.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理解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的過程及其原因,並能演示其運動規律。

4.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及緯度變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現象,學生能夠准確地畫出 夏至 日到 冬至 日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2.能根據「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分析全球各地的晝夜長短狀況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分析同緯度地區不同季節和不同緯度地區相同季節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在不斷地運動。

2.培養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的、發展變化的

教學重點

1.自轉和公轉的特徵,黃赤交角的產生及其引起的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2.晨昏線的判斷、地方時的計算、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3.四季的劃分方法及劃分依據。

教學難點 1.晨昏線的判斷、地方時的計算。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備

地球儀和多媒體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

4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下面就來回顧一下(略) 前邊兩節課我們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環境,現在讓我們立足地球本身,探討地球的運動。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板書)

師:在初中時我們曾學過一些地球運動的知識,那麼你知道地球的運動有哪兩種形式呢?

生:自轉和公轉。

師:我們首先一起來探討地球自轉的規律。

(板書)一、地球的自轉

(演示地球儀,讓其自西向東旋轉)

師:地球儀在繞著什麼中心轉動呢?

生:地軸

師:很好。地軸就是地球的自轉軸,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這么一根軸嗎?

生:沒有。

師:正確。地軸是人們假想出來的,地球的內部實際上沒有這么一根軸。我們把地球繞其自轉軸的旋轉運動叫做--地球自轉。那麼,地球的自轉方向是怎樣的呢?

生:自西向東旋轉。

師:所以,我們看到日月星辰都是東升西落。下面從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轉。

(從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儀的自轉)請同學描述地球自西向東轉。

生:(學生觀察、思考後得出結論)

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轉動。

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轉動。

側面北極在上,自西向東旋轉。

師:(投影練習)

甲圖中心是北極還是南極?乙圖中心是北極還是南極?

生:甲圖中心是北極,乙圖中心是南極。

師:非常好。地球自轉一周需要多長時間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轉周期是多長呢?

生:一天。

師:由於在計算自轉周期時,選定的參考點不同,一日的時間長度和名稱略有差別。

(多媒體動畫演示)恆星日與太陽日:拉長投影中地球與恆星之間的相對距離,日地距離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恆星、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註:「三點共線「是指地面上某點位於地心與恆星的連線上)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恆星日。太陽、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的時間間隔為一個太陽日。

師:恆星日是以遙遠的「恆「星為參照物的,遙遠的恆星相對於地球而言是不動的,此時地球的公轉過程將會忽略不計。某一恆星、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恆星日。

(多媒體動畫演示)

師:此時地球是否自轉了一周,自轉的角度是多少,以什麼作參照?

生:(學生准確回答)

師:很好!(點擊滑鼠,電腦畫出SE2的連線和E2與恆星的連線,標出「恆星日「)從E1到E2,地球自轉了360°。而因為以恆星作為參照,地球從E1到E2的時間間隔就是「恆星日「,時長23時56分4秒,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

地球繼續自轉(即P點繼續繞圓運動),但地球同時繞太陽公轉到E3處時,動畫暫停,P點兩次對著太陽。太陽、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註:「三點共線「是指地面上某點位於地心與太陽的連線上)的時間間隔為一個太陽日。從E1到E3的時間間隔稱一個太陽日,長24小時,其自轉的角度是360°59′。

師:(過渡)任何一種圓周運動,總離不開角速度和線速度。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什麼是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呢?

生:地球在單位時間內自轉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師:很好!根據地球自轉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為多少度?

生:15°/小時。

師:非常正確。地球表面除南、北兩極點外,任何地點的自轉角速度都一樣。根據 360°/24小時推算,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是15°/小時,1°/4分鍾,1′/4秒。但南、北極點無角速度,即南、北極點的角速度為零。

我們再看看地球自轉的線速度是怎樣的。地球自轉時,某點在單位時間內轉過的距離(弧長),叫做該點的自轉線速度。

(投影)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圖

師:大家一起探討地球自轉線速度有什麼分布規律。地球自轉線速度的大小因緯度而異(離地軸的距離即圓周運動的半徑不同,半徑越大,線速度越大),赤道處最大(1670千米/小時),自赤道向兩極漸小,兩極的線速度為零。在南北緯60°處,自轉線速度為赤道處的一半。

師:(過渡)我們已經探討了地球自轉的規律。而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繞日公轉。那麼地球公轉又有什麼樣的規律呢?

(板書)二、地球的公轉

(演示)地球公轉運動

師:什麼是地球的公轉?

生: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叫做地球的公轉。

師:那麼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描述地球公轉的規律呢?可從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來說明地球公轉的規律。

師:地球公轉的路線叫做公轉軌道,又叫黃道。它是近似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投影公轉軌道圖)

師:仔細觀察,地球公轉的方向是怎樣的?

生:由西向東。

師: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還是逆時針轉?

生:逆時針轉。

師: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還是逆時針轉?

生:順時針轉。

師:我們再來看看地球公轉的周期是怎樣的?

生:1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師:回歸指的是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往返運動。大家看書圖1.18,地球公轉的速度有什麼特點?

生: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師:由於太陽略微偏離地球公轉軌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離不斷隨地球公轉而發生細微的變化,地球公轉速度也相應有一些變化。根據開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運行在單位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因此,近日點運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線速度是30.3 km/s。而遠日點慢,角速度是57′/d,線速度是29.3 km/s。平均角速度:約1°/日,平均線速度: 30 km/s。

小結:本節課內容較多,主要是關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兩種基本形式的對比。

(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別對地球自轉和公轉進行總結。

地球運動 圍繞中心 運動方向 運動周期 運動速度

地球自轉 地軸 由西向東北極看:逆時針;南極看:順時針 23時56分4秒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 1.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南、北兩極點為零,其他任何地點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時

2.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極點逐漸減小,至60°N、S處減小為赤道的一半;兩極點處為零

地球公轉 太陽 由西向東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逆時針轉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 1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平均角速度:約1°/日,平均線速度:30 km/s。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一般特點,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略)

(過度)晝夜的更替、時差的產生、四季的變化,都是因為地球運動的結果,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研究地球的自轉能帶來哪些地理現象。

(板書)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三、地球自轉與時差

師:大家知道,地球自己不能發光。看地球儀的演示,如果地球是透明的,還有晝夜之分嗎?

生:沒有,整個地球都是白晝。

師:很好。可實際上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地球的不透明就使地球上有了晝和夜的分別。如果地球是靜止的,會出現什麼現象?

生:一面是白晝和一面是黑夜。

師:非常正確。如果地球是靜止的,會形成晝夜現象。被太陽照亮的半個地球是白天,即晝半球;背著太陽的另一個半球是黑夜,即夜半球。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也就是中間的大圓圈,叫晨昏線,或者叫它晨昏圈,由晨線和昏線組成。晨線和昏線有什麼區別呢?

師:由夜變為晝的半圓弧叫做晨線,晨線上的各點即將進入晝半球,即晨線上的各點即將進入白晝時段;由晝變為夜的半圓弧叫做昏線,昏線上的各點即將進入夜半球,進入黑夜時段。

(投影--自轉)

師:晨昏線的位置是不是靜止的?

生:不是,晨昏線的位置在不斷向西移動。

師:很好。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轉,所以晨昏線的位置也在不斷地移動,地球自西向東轉,晨昏線則自東向西移動。再看晨昏線與太陽光線有什麼關系呢?

生:垂直。

師:答得好。晨昏線一定垂直於太陽光線,並過平面圖中的中心。再給大家引進一個新的概念:太陽高度。太陽高度是太陽高度角的簡稱,太陽高度表示太陽光線對當地地平面的傾角。晨昏線上的各地太陽高度為0°,即太陽剛好位於地平線上;在晝半球上的各地,太陽高度總是大於0°,即太陽在地平線之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陽高度總是小於0°。

晨昏線把經過的緯線分割成晝弧和夜弧。

(投影晝弧和夜弧)地球在時刻不停地自轉著,假如這個紅點代表就是你站在那兒,你看到的晝和夜是怎樣變化的?

生:晝夜不停地交替。

師:很好。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也就不停地交替。

(板書)1.晝夜交替

師:晝夜交替的周期為24小時,叫做一個太陽日。過去人們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天,人們的起居作息也深受晝夜交替的影響,因此太陽日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

(過渡)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在同緯度地區,相對位置偏東的地點,要比位置偏西的地點先看到日出,這樣時刻就有了早遲之分。顯然,偏東地點的時刻要早一些。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統稱為地方時。因此,是地球自西向東自轉產生了地方時。

(板書)2.地方時

師:東邊地點的時刻總比西邊早。經度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鍾,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上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

地方時因經度而不同,使用起來很不方便。19世紀中葉,歐美一些國家開始採用一種全國統一的時間。隨著長途鐵路運輸和遠洋航海事業的日益發達,國際交往頻繁,各國採用的未經協調的地方時,仍給人們帶來很多困難。1884年,國際上採取了全世界按統一標准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辦法。我們已經知道,從理論上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

實際上,世界各國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在區時的基礎上,採用一些特別的計時方法。

(投影文本)

(1)有的國家根據本國所跨的經度范圍,採用半區時,即採用與中央經線相差7.5°的時區的邊界經線的地方時。例如,亞洲的印度(東5.5區)。(2)有的國家為了充分利用太陽照明,採取本國東部時區的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例如,朝鮮位於東八區和東九區之間,但採用東9區的區時。(3)還有的國家雖然領土跨度很大,但仍採用一個時區的區時。例如,中國領土跨5個時區,為了便於不同地區的聯系和協調,全國目前統一採取北京所在的東八區區時(即東經120°的地方時),稱為北京時間。

請大家看P17圖1.21,時區和國際日界線。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範文相關 文章 :

1. 7年級地理教案:地球的運動

2. 初中一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

3. 晉教初中一年級地理教案

4. 七年級地理教學計劃範文

5. 初一地理教學工作計劃

6. 初一上冊地理教師工作計劃素材模板

7.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學計劃

8. 2020年七年級第一學期地理教學工作計劃精選範文

9. 初中地理教師工作計劃素材模板

❽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五篇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准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初中地理教案整理五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世界主要的語言,記住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和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英語)。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記住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

能力目標

1.運用地圖,說出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地區,並能夠用表格或其他方式表達出來。

2.閱讀材料,說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區及他們的建築特色。

3.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 文化 傳統。

情感目標

培養唯物主義觀念,理解並尊重宗教信仰的差別。

教學重難點

1.知道世界主要的語言,記住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和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英語)。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記住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我們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為了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語言和宗教的有關知識。

設計意圖:直接導入新課。

新授:

一、世界的語言

教師啟發: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是什麼語言?除了我們使用的語言外,你能說出世界上還有其他什麼語言嗎?

學生活動:自由發言列舉出知道的語言。

設計意圖: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 經驗 ,激發學習興趣。

活動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73第1自然段,P74圖4.12「不同的語言文字」和閱讀材料「世界語言知多少」.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①世界大約有多少種語言?

②哪6種語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③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④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較廣的語言,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語言?

設計意圖: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就上述問題以及他們所知道的其他語言,自由發言,相互交流。使學生拓寬和加深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了解。

過渡:這些語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請在圖上找到。

活動二:

學生分組讀「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圖,完成課後活動題表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師:前面我們了解了世界六種主要語言,那麼世界上不同語言的人們的宗教信仰有何差異呢?下面我們學習世界三大宗教。

活動一:交流自己搜集的關於宗教的各種資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關知識。

教師通過課件提供有關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補充。

教師: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它對人們的生活以及許多國家的歷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響。我們對信徒們都應該十分尊重。你能說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嗎?你信仰宗教嗎?你周圍有信仰宗教的人嗎?

學生看資料後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了解宗教的產生、影響及區別,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築。

活動二:組織學生讀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圖找到其分布地區。

小結:宗教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民俗、經濟、哲理等諸多要素。所以,宗教發展到今天,不能簡單地視為迷信,而應該看成是一種文化現象、社會現象。對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視反對,而應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護宗教。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宗教信仰。

結束:讓學生 總結 學習的主要內容,並談談感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始至終做課堂的主人。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了解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理解我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點。

2、過程與 方法 :課上通過小組合作,課下通過多種 渠道 收集有關少數民族的服飾、風土人情和文化的圖文資料,然後進行整理,開拓視野,了解我們祖國豐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樹立各少數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正確觀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我國的民族構成和分布特點及民族政策。

難點: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視頻引入(視頻內容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暉》),請大家看一段錄。

(講述)前面我們學習了我國人口數量、人口分布的特點,剛才大家也看了視頻,我們知道在我國遼闊的國土上,不僅生活著漢族同胞,還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們漢族一起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書:第三節 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構成與數量

【承轉】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個民族呢?生(56個)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一段內容回答屏幕上的問題.請生回答。出示答案教師總結:相對於漢族而言,其他的55個民族在人口數量上處於少數,因此,稱除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為少數民族。

3人口超過四百萬的少數民族有哪些?4人口數量最多的少數民族是?(珞巴族)

出示圖片歸納知識。

三、民族文化

【承轉】師:同學們請你觀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幣,除了漢字,還有其他文字嗎?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對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幣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學生活動:對照文字。蒙古 維吾爾 藏族 壯族。

【承轉】由於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節日風俗等生產和生活方面獨具特色。讓我走進民族村去領略他們的風采。

播放圖片

思考:為什麼有的民族喜愛-,有的喜歡賽龍舟?師:出示答案。騎馬是北方草原牧區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所需,當地具有良好的-條件,同時,通過-活動能鍛煉提高騎馬的技能因此盛行-。南方地區氣候暖濕,多河湖海灣水域,舟船是當地重要的傳統交通工具,因而人們喜歡賽龍舟。

四、民族分布

【承轉】了解完我國56個民族的人口構成和部分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國民族的分布情況又如何呢?

請大家讀課本19頁中國民族分布示意圖.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我國各民族的地區分布狀況是:漢族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在這些地區,漢族與各少數民族雜居在一起。我國幾乎沒有一個縣或市的居民是單一民族的。這充分印證了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板書)

五、中國的民族政策

【承轉】我國的少數民族多分布在邊疆地區,那麼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我國是如何管理的呢?這就涉及到民族政策問題。請學生讀課本,回答我的民族政策。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3

一、說教材

1.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中重點介紹的一個國家,它的經濟發展過程、社會背景、文化特點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發展過程和社會現狀,了解認識巴西就等於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縮影。

2. 編者的意圖:力求以貼近生活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感知世界。

3. 教材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1)本節教材以人種作為切入點,誘導學生思考世界人種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膚色又不同於世界三大人種,從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爐的縮影的內容。 教材在舉例中採取"引而不發"的方法,讓學生來總結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礎知識。

(2)在掌握了足夠的基礎知識後,教材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巴西的自然條件、人口分布、歷史背景、經濟發展等因素對巴西農業和工業布局進行分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聯系實際能力。

(3)在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的內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閱讀資料及圖片,培養學生從直觀的角度來認識巴西。

4.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巴西過去與現在經濟結構差異的對比,了解巴西經濟的發展歷程。讓學生認識到殖民主義統治對巴西的影響及當今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建立健全獨立經濟體系的必要性。

難點: a.使學生懂得保護熱帶雨林的重要意義。

b.熱帶雨林的成因及亞馬孫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 教學目標:

(1)認識目標: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人口最多的國家b.能說出熱帶雨林對巴西的環境效益、開發目的及生產的環境問題。

c.能說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區劃及主要氣候特徵。

d.能說出巴西工農業生產的特徵。

e.能讀圖說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區。

(2)能力目標:

a.分析獨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認識到殖民統治對巴西種族的構成及政治、經濟、文化的深遠影響。

c.學會分析巴西熱帶雨林的成因及,亞馬孫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過程中帶來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增強環保意識。

二、說學生

巴西是 足球 王國,對大多數學生來說並不很陌生,現代媒體手段先進,同學們可以通過上網、報紙、雜志查找各種資料進一步認識巴西。

初一年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慾強,好勝心切,在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彩,樂於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巴西時,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舉例,多要以實圖展示,增強學生印象。

三、說教法

1. 教學方法 的組合

a.本節課運用談話、閱讀、討論、學習競賽等多種教學方法。尤其是學習競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多種能力。本節又採用了知識結構圖法,使學生的地理思維隨著教師的講解而步步深入,且激發了學生的 想像力 。

b.整節課主要貫穿"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思練結合"的教學思想,讓學生獨立自主親身參與、體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師注意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恰當引導,學生從不斷演示中觀察問題,探究現象,解決問題。

2.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信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喚起強烈的求知慾,強調重點,攻破難點。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果。

3.教具選擇

多媒體課件。

四、說學法

1.依據教學目標,快讀課文,整體把握,明確重點。

2.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理解和記憶。

3.理論聯系實際,結合日常生活經驗,積極思考,培養能力。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說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p.89—92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和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兩節。

教學目標:1、了解巴西的面積人口、經濟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

3、了解巴西的人種文化、工業農業。

教學重點:巴西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狀況

教學。難點: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

②巴西的經濟、文化、人種與殖民主義的關系。

1、引課設計

根據世界盃足球賽主題音樂,引出課題:第九章 第二節 巴西(版書),之後,介紹胡-出訪巴西,讓學生認識到巴西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

2、學生自學,整體感知,重點把握。

自學3分鍾,學習方式自由,要求學生盡量多的發現問題,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找出答案,准備競答與競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地理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自信心、進取心、合作意識、集體榮譽感、團隊精神等。

3、教師主持,問題競答與競提。

這一活動由教師主持,學生比賽提問題,教師從量和質兩方面為學生所提問題打分,分組比賽,決出勝負。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對地理及對地理課學習的興趣。活動中,教師可尋機插入點撥講解,在學生興趣盎然的氛圍中,教師盡情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強調重點,突破難點。

4、總結鞏固,隨堂練習。

總結重在綜合概括,使知識條理系統。隨堂練習意在鞏固本課所學知識與技能。

七、設計的理論依託:地理新課程標准中提出的"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方式地理課程""學習結果與過程並重""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書設計:

粉筆板書與電子板書相結合。粉筆板書採用詞語式板書;電子板書採用結構式。粉筆板書如下圖。"咖啡之國""文明古國""足球王國""狂歡之國"四個關鍵性詞語,基本反映本課的教學內容,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4

《天氣》

【課題】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天氣

【課型】新授課

【課標要求】

●區分「天氣」概念,並能正確運用。

●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並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初步認識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天氣現象,並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學會根據提供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天氣與氣候的概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人類活動及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及保護大氣的重要性分析,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逐步養成關心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教學模式】

目標導學

【教學方法】

講授法、活動教學法、小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備】

教學課件

【學生課前准備】

收看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

【教學 反思 】

第四單元天氣與氣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天氣與生活是本單元的第一課,主要包括天氣與生活、看圖識天氣、讓天空更藍三部分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及特點,如何描述天氣、常用的天氣符號,簡單分析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為後面氣溫的變化與分布、降水的變化與分布、世界的氣候類型、影響天氣的因素、人類活動與氣候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依據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初一學生位於認知發展具體運算階段(七至十一二歲),具備一定依賴於具體事物或形象的 邏輯思維 能力,是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學生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感受著天氣的變化及天氣對其生活的影響,亦在小學階段通過其他學科了解到一些天氣 諺語 。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了講授法、活動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考慮到地理對初一學生來說是一門新學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過

程中以講授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聯系實際生產、生活,設計多處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動,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認識有關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設計了一個教學課件。多媒體直觀性和交互性,能幫助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地理問題,從而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依據該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及學習內容,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角色扮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體驗獲得知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書設計】

簡單天氣符號、衛星雲圖

天氣和氣候的概念與區別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5

《自然環境》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學會總結歸納兩大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亞洲、北美洲地形特點

難點: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1、展示「亞洲地形圖」。

2、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圖下顏色各代表什麼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它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活躍氣氛。

3、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方面考慮,得出亞洲地形特點

板書:地勢起伏很大,中間高四周低,亞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北緯30度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北緯40度的地形剖面圖)

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東西高中間低。

河流是構成自熱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長河眾多,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板書:受地形影響,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於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北美洲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北美洲地勢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幹呈自北向南流,東西部地勢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發源於兩側高原山地。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

學生看圖回答:說出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認識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特點。

為什麼亞洲氣候復雜多樣?

引導學生從位置、范圍、地形等方面說明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

分析亞洲氣候特點的成因,亞洲季風氣候特點及其對農業造成的影響

成因: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夏季風弱,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夏季風強,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過多,就可能形成水災。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2、亞洲分布面積最廣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得出另一特點—大陸性氣候分布廣(距海洋遠,深入大洲大陸內部)

3、季風氣候是亞洲獨有的氣候類型且分布廣,得出亞洲氣候的又一特點,季風氣候顯著,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

分析得出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麼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教育 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結合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北美洲的氣候類型圖」認識北美洲的氣候分布,主要氣候類型。與亞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緯度范圍稍小些,高山高原貫穿兩部,因山地也呈現出氣候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狹長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

課後小結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學習了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氣候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了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初中地理教案整理五篇2020相關 文章 :

★ 最新2020初中地理教師工作總結五篇

★ 2020初三地理教學的工作計劃5篇

★ 2020初中地理知識點整理

★ 2020初一地理教學的工作計劃5篇

★ 2020初中地理老師的工作計劃5篇

★ 初中地理教學計劃合集大全5篇

★ 2020初一地理的教學工作計劃5篇

★ 2020初一地理老師的教學工作計劃5篇

★ 2020年初二第二學期地理教學工作計劃5篇

★ 2020年初一第二學期地理教學工作計劃精選5篇

❾ 如何進行地理教學設計

過去,我們稱之為「備課」,而如今叫「教學設計」。它們之間不僅是名稱的變換,而其本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那麼,如何為初中地理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呢? 一、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1、地理教學設計的課程理念 過去,我們教學地理緊緊圍繞教材知識、地圖表格、地球儀等,以及幾年來電子信息、電子備課等多種手段。在地理課上,老師們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奪得了輝煌的成功。這一點,人人皆知,不可否認。然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新課程.新課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這大大促進了地理教育者進行地理改革的積極性,使得越來越多的地理教師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地理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中來。他們對地理的教育教學探討得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全面。他們一致認為:地理的教育教學要開啟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學習需要。對這些有著強烈的時代感、責任感、急迫感的教育新理念,我們必須加以重視。 2、地理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1)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是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2)教學設計是解決教學問題的科學方法。(3)教學設計是操作和規劃教學活動的程序和過程。(4)教學設計是以反饋評價對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5)教學設計是一門理論和實踐兼備的應用性學科。 3、地理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是指運用相關理論和系統方法,對參與教學活動的諸多要素所進行的一種分析和策劃的過程,是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對教學的預謀和籌劃,是對「教什麼」和「如何教」的一種操作方案,它先從「教什麼」入手,對學習者,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等進行分析,然後從「怎麼教」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運用恰當的媒體,對教學績效做出評價,以確保教學和學習獲得成功。 二、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和設計過程 1、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1)分析教學需求,確定教學目標,即教學目標設計。 (2)設計教學策略,即教學策略設計。(3)進行教學評價,即教學評價設計。 2、地理教學的設計過程(一)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的分析是進行課堂教學策略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將影響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直接影響對學習水平的確定和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的陳述,以及教學媒體的選擇和使用效果等等以後各個環節。(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目標是教師和學生從事教學活動的指南和出發點,是教學活動過程中所的依據,同時也是評價教與學活動的依據。教與學的目標是影響教學策略的制定和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約教學策略的關鍵。教學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為標準的。 (三)教學設計的理論指導 教學策略的設計、選擇與實施的各個階段,不可能離開理論的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的背後,必然會有相應的理論或原則作為指導,有時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發生的。(四)了解實際環境條件 為了使教學方案更加具有針對性,方案的制定應以一定的因素為基本依據,其中包括三個內容,學生、教師和教學條件。作為教師在這里應該深入全面地把握這三個因素。(五)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學方法是指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手段而進行的,由教學原則指導的,一整套方式組成的,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教學策略解決戰略問題,而教學方法解決戰術問題,教學策略指導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六)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和確定 所謂教學組織形式,我們可以定義為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作用的結構形式,或者說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人員、程序、時空關繫上的組合形式。 (七)教學媒體的選擇 教學媒體的選擇是教學傳遞策略重要的內容,是教師設計教學時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面對眾多的可供使用的媒體,我們需要回答怎樣選擇,為什麼這樣選擇,依據什麼選擇等一系列問題,媒體選擇的成功與否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高低。因此,樹立正確、科學的媒體觀是教師的當務之急。(八)確定課堂教學過程的結構 確定課堂教學過程的結構是指將前面確定的各個教學要素,主要包括教師的活動、學生的活動、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以一定的結構關系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有序的流程。(九)形成可操作性教學設計方案 需要將前面各部分的工作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落實,要充分考慮前面各項研究,匯集各種研究內容,將其綜合化、系統化和具體化,最後產生一個由一系列表格組成的,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課堂教學策略方案。 總之,我們教學的一切是為了學生。只有你設計的空間越大,學生思考的面就越廣,學生的思維更容易發展。如果你的設計很死板,是固定的模式,是無懈可擊的真理,那麼說明你並沒有真正懂得地理教學設計的含義。

閱讀全文

與如何寫初中地理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