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理上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都是幾號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歷大約為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
夏至:夏至在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減短。夏至日過後,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也會逐日降低。
秋分:秋分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24日。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地球絕大部分地區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在北極點(北緯90°)與南極點(南緯90°)附近,這一天可以觀測到「太陽整日在地平線上轉圈」的特殊現象。
冬至: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時間一般都在每年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冬至中 「至」是極致的意思,冬藏之氣至此而極。它包含三層意思:陰寒達到極致,天最冷;陽氣始至,上升才逼天氣寒徹;太陽行至最南處,所以晝最短,夜最長。
每年的9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進入「秋分」節氣。「秋分」與「春分」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按《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雲:「秋分者,陰陽相伴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於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此日同「春分」日一樣,「秋分」日,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此日後,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細土的意思,就是說由於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並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
「水始涸」是說此時降雨量開始減少,由於天氣乾燥,水氣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窪處便處於乾涸之中。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Ⅱ 冬至日和夏至日分別是每年的幾月幾日
地理學上,夏至一般為六月二十二號,冬至一般為十二月二十二號。但由於地球繞日軌道會發生一定的偏差,導致真正的雙至日會有偏差,這也就是日歷上雙至日有的年份會不在同一天的原因,不過一般偏差只有幾個小時,不會太大,基本在二十二號前後,有時二十一號,有時二十三號,但一般還是規定二十二號為雙至日。
望採納
Ⅲ 高中地理什麼是二分二至日時
二分日是指春分日和秋分日,二至日是指夏至日和冬至日。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叫「黃道面」,由於地球的自轉軸並不是垂直於黃道面,而是有一個23°26′的傾角,使地球的赤道面與黃道面有一個23°26′的夾角。由於有這個夾角的存在,地球公轉到軌道的不同位置,太陽直射地球表面的位置也就不同了。在二分日前後,太陽直射赤道,而在二至日前後,太陽就會分別直射南北回歸線。
地球自轉軸傾角的存在,是形成四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