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的地理名稱
下面這些是中國幾大分區的名稱和所代表的位置,至於你說的關中什麼的都是籠統的分區,是不規范而且劃分也並不嚴格的,每一個省就有好幾個方向說,說不過來
1.東北:東北三省和內蒙古一部分,包括遼寧,吉林,黑龍,大興安嶺東部地區
2.西北 :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長城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的西北部
3.華北 :指中國北部2省2市1區所在的區域,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內蒙古自治區的部分地區
4.華中 :在自然地理上指中國秦嶺、淮河以南,南嶺以北,巫山、雪峰山以東長江流域。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上海市和河南省、安徽省、江蘇省的部分地區。
5.華東 :一般指中國東部6省1市所在的區域,包括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和上海市
6.西南 :一般指西南部1市3省1區,包括重慶市,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和西藏自治區
7.華南 :指中國南嶺以南及武夷山以東地區,包括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台灣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Ⅱ 地理名詞有哪些
地理學常用名詞
1.地理單元——按照一定的尺度和性質將地理要素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空間單位。
2.地理空間——地球表層現象的相關幾何范圍。實在、客觀並界定了的,稱絕對地理空間;個人或群體所感知到的各地理事件之間或地理事件各方面之間的幾何關系,稱相對地理空間。
3.地理過程——地理事物隨時間的演變軌跡。
4.地理結構——一定尺度地理系統中各要素和各部分的空間格局和相互關系。
5.地理考察——以地理環境為對象的實地調查和觀測,是地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6.地理閾值——又稱「地理臨界值」。它將地理系統中的不同狀態加以區分或分隔,對某一性質的表現范圍加以限制和說明。
7.地理系統穩定性——地理系統在外部干擾下保持原狀的能力。
8.地理系統敏感性——地理系統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響應程度和速度。
9.地理環境——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地球表層。
10.地理因子——影響和決定地理現象的原因和條件。
11.地理要素——構成地理環境整體的各個獨立的、性質不同的組成成分。
12.地理分布——地理現象在一定地區或范圍內的集聚或擴散。
13.地理界線——將地域單位或地理現象加以區分的線或帶。一般處在地理要素或地域綜合體特徵變化最明顯的部位。
14.地理位置——地理現象所在的地點。作為絕對的術語,是指經緯坐標網中的某個地點;作為相對的術語,是指在某個地域內的相對空間關系。
15.地理綜合——地理學最基本的邏輯思維方法。將地球表層或某一特定區域作為統一整體,綜合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其空間結構和演變過程。
16.地理循環——地球表層具有時間上可重復性的現象。包括地質大循環、生物小循環等。
17.區域分析——剖析不同區域內部的結構,包括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在整體中的作用,18.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其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系。
19.區域分異——地球表層不同地域之間的相互分化以及由此產生的差異。
20.區域承載力——一定空間范圍內所有資源能支撐的人口數量和人類活動強度。
21.地理系統——地球表層中所有地理要素構成的時間、空間動態整體。可以分為自然地理系統和人文地理系統,兩者又相互作用,緊密聯系。
22.地球系統——由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社會組成的作為整體的地球,包括了自地核到地球外層空間的廣闊范圍,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
23.地球表層——地球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人類圈之間互相滲透、互相作用形成的統一整體,是人類活動最集中的圈層。
24.地球表層系統——地球系統中直接與人類生存與發展相關聯的表層部分,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人類活動組成的一個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復雜系統。
25.景觀——反映統一的自然空間、社會經濟空間組成要素總體特徵的集合體和空間體系。包括自然景觀、經濟景觀、文化景觀。
26.岩石圈——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岩石組成的地球外殼固體圈層。
27.水圈——地球表層由水和冰雪佔有或覆蓋的圈層,包括大氣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上限到對流層頂,下限到深層地下水所及深度。
28.大氣圈——地球最外層,由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水汽、氬、氦及其他稀有氣體組成。
29土壤圈——地球陸地表層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長植物的疏鬆土層覆蓋。
30.生物圈——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
31智能圈——生物圈的高級階段,指人類通過技術手段和社會化大生產使生物圈受到影響的部分。
32地圈——地球的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及地殼、地幔、地核等圈層。不同圈層之間有物質和能量交換。
33地理緯度——地面上的法線與赤道面之間的夾角。地理緯度從赤道向兩極量度,由0°到90°,赤道以北稱為北緯,赤道以南稱為南緯。
Ⅲ 地理地圖、如何辨別盆地、高原、平原
盆地、高原、平原是相對的地理事物,要看它周圍的地貌特徵。
1、分層設色地形圖上,海拔高度與顏色是一一對等的關系。
要看清圖例,一般顏色越黃,海拔越高;顏色越綠,海拔較低 。【盆地】盆地一般是淡綠色被黃色大致包圍的區域,對於初學者來說,只要是低一點的區域,被高的地形單元包圍的范圍都是盆地,有河流經過的小盆地稱為峽谷。【高原】高原的特徵是海拔高、地勢起伏小,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的表現一般是顏色較黃的大范圍區域,周圍的顏色都不及這一區域的顏色黃,且顏色的漸變不大。【平原】平原的特徵和高原相反,它不一定周圍被比它高的地理事物包圍,它可以是半包圍,或者瀕臨海洋,在地圖的表現一般是顏色較綠的大范圍區域。
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海拔高度與等高線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首先要讀懂等高線的含義,頭腦中把數字和地圖符號轉化成地理信息,熟悉高原、盆地、平原的特徵,知道高原、盆地、平原的大致海拔情況。一般盆地和高原是封閉的曲線,周圍海波高,封閉曲線數值小的范圍是【盆地】。反之則為【高原】。等高線數值在250一下,等高線稀疏的區域為【平原】。
3、特殊地圖中的識別
要熟悉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大致經緯范圍,出現在那些行政區劃范圍內,世界比較有典型性的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絕對位置:經緯度等。相對位置:周圍的特徵)以及特徵。從而在局部的地圖中,大致判定出這一地理事物屬於那一范圍。例如,一幅地圖中標有45°N,85°E,則大致位於准格爾盆地。某一地圖中有40°N,120°E,則應該熟知此地位於北京市附近,它的地形屬於華北平原。
Ⅳ 我國四大地理名稱是什麼 劃分依據是什麼
劃分四大地理區域的主要依據是氣候和地形。
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北方地區:
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的地區,東臨渤海和黃海。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肅東南部,內蒙古、江蘇、安徽北部。面積約佔全國的20%,人口約佔全國的40%,其中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有居住在東北的滿族、朝鮮族等。
南方地區:
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地區,西面為青藏高原,東與南面臨東海和南海,大陸海岸線長度約佔全國的2/3以上。本區的范圍包括長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區。面積約佔全國的25%,人口約佔全國的55%,漢族佔大多數。區內的少數民族有30多個,其人數5000多萬,主要分布在桂、雲、貴、川、湘、瓊等地,人數較多的為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西北地區:
西北地區深居內陸,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長城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的西北部。這一地區國境線漫長,與俄羅斯、蒙古、哈薩克等國相鄰。本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30%,人口約佔全國的4%,是地廣人稀的地區。西北地區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之一,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
青藏地區:
青藏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部,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面積約佔全國的25%,人口不足全國的1%。這里是中國藏族聚居的地區。西藏自治區同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相鄰。
Ⅳ 什麼叫地理名稱
就是在地理中專用的名詞,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南回歸線,北回歸線,赤道,算地理名稱。
Ⅵ 名詞解釋:地理名稱
地理名稱是指地理實體的標記和符號,通常可以標注在地圖上,便於識圖用圖,具有空間性、數量大等特點。分為點狀地名(居民點、山峰等)、線裝地名(河流、山脈、路線等)和面狀地名(地區、國家、湖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