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中國經濟地理學有什麼特點

中國經濟地理學有什麼特點

發布時間:2023-03-02 08:05:51

1. 經濟地理學主要內容是什麼

我上個學期剛學完,雖然可能每個學校版本不一樣,但內容應該差不多的。
緒論就只是介紹一下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意義,整個的體系與其他學科的大概聯系。
然後學習經濟活動區位的內容,經濟活動區位本身也是一個概念,然後結合經濟與地理區位來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比如要素投入(土地、原材料、資源等)、交通、整個的人文與自然環境;還會介紹經典的經濟學和地理學上的著名區位論,比如杜能農業區位論、韋伯工業區位論、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論等,也會講一下關於多部門企業和跨國公司區位。
接著就是經濟活動區域分析,分析區域的結構組織、區域經濟的發展包括產業集群和經濟地域綜合體等,區域之間的空間組織這些,主要就是圍繞經濟與區域。
以上基本上是重點學習的內容,
當然也會學到經濟活動的全球化,那些趨勢還有經典的行業案例比如汽車製造、服裝加工,也會提到發展中國家的一個問題。
最後就會介紹一下經濟地理學研究方法和目前的研究進展什麼的,其實就是講講經典的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方法有哪些,還有目前經濟學家一些新的看法和思路什麼。

希望能幫到你啦。

2. 如何理解經濟地理學的地域性和系統性的學科特性

1.
經濟地理學的地域性是指地理學必須與地域條件結合,研究各種現象的地域分異規律,這是地理學的靈魂,經濟活動的區位(用地)選擇、活動(功能)分區、區域分工與協作、不平衡區域發展模式,都是體現地域分異的,即體現地域性
2.
經濟地理學的系統性(系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事物和過程組成的具有整體功能和綜合行為的統一體)經濟地理學的系統性集中表現為研究對象的系統性,即是整體性、結構性、功能性、環境性、狀態性、過程性的集成。首先,經濟地理研究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相結合,既要研究自然要素又要研究社會經濟技術等要素,這些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一個自然社會經濟的地域綜合系統,具有整體性、結構性和功能性。其次,經濟活動系統和地理環境系統的結合,不僅受本地域系統環境的影響,而且還受更大地域系統環境的影響,具有系統的開放性與層次性(或者說環境性特點),再次,經濟活動地理空間組織既要研究經濟活動與地理空間相結合的狀態,也要研究其發展變化,具有系統的狀態性和過程性特點。

3. 經濟地理學的學科特點有哪些

(一)社會性,(二)地域性,(三)綜合性,

4. 經濟地理學的現狀與趨勢

國際主流經濟地理學經歷了數次主要的研究方法和視角轉變,如1950-60年代的計量革命、1970年代的政治經濟學派(馬克思主義)、1980年代以來的新區域主義等。從計量革命的新古典經濟學模型解釋、到政治經濟學派的社會結構剖析(社會—空間辯證法)、再到新區域主義對區域發展獨特性和創新能力的分析(如產業氛圍、生產網路、產業區等),經濟地理學的每一次轉變都從更深層次上揭示了經濟活動的空間過程和規律。
1990年代以來,經濟地理學研究出現了兩大新的變化:
其一是空間經濟學的再度興起;
其二是文化和制度轉向(cultural and institutional turn)。
這兩個變化都被各自的倡導者稱為「新經濟地理學」,也都對這個學科的發展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一種基於「生物學」類比而興起的「演化經濟學」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而基於演化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一種被稱為「演化經濟地理學」的學術思潮新近也在經濟地理學領域浮現出來。
1.1地理經濟學
1990年代初,以克魯格曼(Pual Krugman)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重新拾起並發展了空間經濟學的計量方法,來分析經濟活動的集聚和空間過程。被克魯格曼稱為「新經濟地理學」或地理經濟學。
它是克魯格曼把區位引入到主流經濟學中而創立起來的。其理論的基礎假設是:一、經濟決策者的完全理性;二、均衡理論。另外兩個次要假設是:規模報酬遞增和外部經濟。
這種空間分析得到了部分經濟地理學者的認同,但也遭到部分經濟地理學者的批判。其中的主要問題是:它將經濟活動的復雜性簡化為純粹經濟因素的分析、缺少明確的分析的空間單元、缺少實踐應用意義。在崇尚綜合性思維的地理學家看來,這簡直就是研究的倒退。當然,克魯格曼的所謂「新經濟地理學」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例如,它超越新古典經濟學,解釋了不完全競爭在空間集聚中的作用。但是,如果將其作為研究的主體,經濟地理學將喪失其在更高層次的哲學意義上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機會,而只能成為經濟學的「小工」(under-laborer)。
1.2制度主義經濟地理學
在經濟學家倡導空間經濟分析的同時,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們對「經濟」本身產生了質疑。受到激進地理學和新興時代文化(新自由主義和後福特主義)的深刻影響,主流經濟學發生了一次理論和方法的重新定向,走向了經濟學異端的「制度主義」、經濟社會學以及文化研究等領域。基於此,20世紀80年代經濟地理學開始的理論和方法轉向是以經濟學中的「制度主義」和「經濟社會學」為理論基礎的,稱為「制度主義經濟地理學」或「制度轉向」、「文化轉向」。
制度主義經濟地理學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源於激進地理學中的路徑依賴,但又拋棄了激進地理學中的結構主義決定論,投入「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社會科學的懷抱。
制度主義經濟地理學有效吸收了70年代以來「新經濟地理學」所發展的「嵌入性」、「網路分析」、「社會資本」等理論工具,其方法論認為:經濟活動是特定的社會和制度的產物,它不能只根據原子似的個人動機和市場均衡來解釋,而必須把它置入更廣的社會、經濟、政治的規則、程序、傳統中去理解。制度主義經濟地理學就是要弄清各種制度在塑造資本主義空間經濟過程中的作用,在制度「路徑依賴」和「鎖定」機製作用下,資本主義空間經濟的演化動態,以及區域和地方發展的社會調節與治理機制。 依其「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的哲學取向,強調經濟行動者的多元性、多中心性、關系性,認為經濟行為者的屬性是依性別、種族、階級、文化並依空間的話語而建構的,決不僅受利潤最大化的單一邏輯支配。
相對於以往的計量革命、政治經濟學派等,這種研究方法和視角成為當今這個時代的新經濟地理學。文化和制度轉向的核心是對「經濟」的重新理解。首先,經濟自身越來越被理解為一種語意論述的現象,是被經濟學家創造的「專門知識」塑造出來的。既然這樣,「經濟」不再是客觀和穩定的事實,而是一種修辭現象。其次,經濟與社會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經濟社會學家格蘭諾威特(Granovetter,1985)提出「經濟活動融於具體的社會關系之中」的觀點,即經濟的嵌入性(embeddedness)。之後,迪肯和史瑞夫特(Dicken and Thrift,1992)把「嵌入」引入經濟地理研究,使這個學科融入文化、社會和制度背景之中並從中獲得新的研究內涵與發展方向。這些看似虛無縹緲的轉變預示著巨大的思維變革,即可以在新古典經濟學塑造的經濟發展軌跡之外思考新的發展機制和發展觀。例如,經濟活動的參與者根據性別、種族、階級和文化差異而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徵,而制度環境也造就不同的經濟行為。這些思想對於研究區域可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在以上這些轉變的背後是廣泛而深入的全球社會經濟變革。隨著經濟活動頻繁跨越國界,地方與全球之間的空間關系成了地理學家關心的核心問題。理解和解釋全球化過程之中不同地區經濟活動持久的差異性(即經濟的多元性),必須擺脫傳統的思維框架。因此,全球經濟變革的實踐以及相伴出現的研究方法和視角的轉變,為經濟地理學創造了眾多新的、充滿著思維爭辯的研究領域。兩本在世紀之交出版的著作見證並記錄了眾多處於當代經濟地理學前沿的議題,即《牛津經濟地理學手冊》和《經濟地理學伴侶》。這兩本書被認為是經濟地理學這個領域的研究大綱和一份如今和未來研究議題的宣言,而對這些議題的辯論將持續數十年。綜合這兩本側重點各有不同的著作(前者包含了經濟學家的工作,而後者則集中於地理學家的研究),當前國際經濟地理學研究的主要熱點領域是:
1)全球化的研究。經濟全球化涉及了生產、投資、貿易、金融、人才流動等各方面,給國家、地方、企業和勞動力市場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其中的核心問題是經濟全球化形成的各種「流」與國家和地方之間的關系。
2)技術進步空間影響的研究。近半個世紀以來,技術進步速度之快幾乎令人眩暈(特別是信息技術)。如此之快的技術進步給社會經濟空間過程帶來的影響尚未得到認識和解釋。這成為地理學家不得不關心的議題。
3)環境與管制研究。歐美經濟地理學者沒有刻意強調可持續發展,但對經濟與環境關系的研究是當前一個很重要的領域,包括循環經濟、綠色製造、環境管制方法、政治生態學等具體議題。
4)區域發展研究。1980年代興起的新區域主義仍然在經濟地理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主要議題包括區域創新系統、產業區、學習型區域、知識溢出等。
5)企業區位和企業戰略研究。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要角色,因而一直是歐美經濟地理學的重要研究對象。當前的重要議題包括企業集群、企業的時空管理、企業的空間形態、跨國公司的空間組織等。
6)社會問題的經濟地理研究。包括勞動力、性別(婦女)、社區、種族、工會等問題。 中國經濟地理學的發展走過了比較獨特的道路。除了發展階段、制度環境、文化傳統、意識形態等因素外,來自歐美國家和前蘇聯學術思想的交替輸入也影響了中國經濟地理學的發展過程。總的來講,建國後中國經濟地理學的發展可以用「以任務帶學科」來概括,即學科發展的首要目標和驅動力是滿足國家需求、同時以實踐任務促進學科的理論發展和建設。這種直接面對政府需求的研究工作使經濟地理學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也使經濟地理學者在各級政府部門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就這一點而言,歐美國家的經濟地理學者是望塵莫及的。但是,也正是這樣性質的工作使得中國經濟地理學的純理論研究相對薄弱。同時,體制的變化也割裂了這個學科理論積累的過程;一部分在計劃經濟時期積累的理論和知識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效用。這只能說明中國的經濟地理學正處在制度變革時期的理論重構階段,而不能就此認為這個學科缺少理論基礎。
建國後,為滿足國民經濟計劃和生產力布局的需要,中國經濟地理學者廣泛參與了地區綜合考察、鐵路選線、工廠選址、工業基地規劃、農業區劃等工作。在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貢獻的同時,也發展和積累了不少具有重要價值的經濟地理理論知識。如工業布局的技術經濟論證方法、農業區劃方法、工業成組布局理論等。而且,早在1970年代,經濟地理學者已經開始重視工業發展、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為後來從事可持續發展研究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之後,由於擺脫了意識形態的束縛,中國經濟地理學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多元化發展時期。一方面,在國土開發和規劃、區域發展、土地利用、產業發展等領域成為研究主力,所創造的理論知識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如「點—軸」系統等空間結構理論成為國家和地方國土規劃和區域規劃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的劇烈變革也催生了不少新的研究領域。特別是,由於農村工業和外資企業成為不少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因素,鄉鎮企業研究和外資研究成為近二十年來中國經濟地理學的熱點領域。前者的研究包括鄉鎮企業發展的區域社會經濟環境、區域差異、農村工業化的區域模式等;後者則包括外資的區位偏好、外資的區域影響及其本地工業聯系等。這些研究獲得了不少具有國際可比性的研究成果,進入了國際學術舞台。
1990年代中期以來,區域和城市可持續發展成為中國經濟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一方面,這是社會需求的結果——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的基該國策;另一方面,這也是老一輩地理學家堅持倡導「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與關系及其時空規律的科學」所結的碩果。應該看到,區域和城市可持續發展是最能發揮經濟地理學綜合性和交叉性學科特點的研究領域。在這個領域,經濟地理學者提出了人口—資源—環境—發展(PRED)協調理論、區域可持續發展測度指標體系等,在國家和地方的可持續發展決策中佔有了重要一席。此外,經濟地理學者還聯合其他學科的學者開展了區域發展地學基礎的綜合研究,以期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更深入的理論基礎;參與了土地覆被和土地利用變化等綜合研究。如果說此前的經濟地理學的綜合性主要體如今學科本身的研究視角的話,那麼最近的研究證明經濟地理學開始主動開展與地學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成為地球表層綜合研究的重要的、活躍的力量。
當然,近二十多年中國經濟地理學的發展也受到了歐美國家學術思想的影響。改革開放之後引進的理論和方法主要有區位理論、計量方法和企業地理學等,出版了一系列相關理論著作。如《區位論及區域分析方法》(陸大道)、《高等經濟地理學》(楊吾楊、梁進社)、《現代工業地理學》(王緝慈)等。這些學術思想對中國經濟地理學的學科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對於上一年,一批經濟地理學者開始直接參與國際經濟地理學前沿議題的研究,包括產業區、企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區域創新系統、信息技術的空間影響、經濟全球化等。這表明,中國經濟地理學正在克服制度和文化差異的障礙、開始與國際主流經濟地理學研究接軌。這些前沿議題的研究將為中國經濟地理學奠定更加扎實的理論基礎。 經濟地理學是一門與發展階段、制度環境、文化傳統和意識形態等密切相關的綜合性和交叉性學科,因而其研究范疇和研究視角存在多元性是正常的。要求中國的經濟地理學全面與歐美國家的經濟地理學接軌是危險的,會脫離這門學科應該服務的國家目標,喪失其重要的社會價值。但是,這並不否認它存在與國際學術界接軌的必要性。面向現階段國家目標,中國經濟地理學的核心問題應該是區域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在這個核心問題統帥之下,應充分發揮經濟地理學綜合性和交叉性的學科特點,進行多元化的具體議題和科學問題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上則要多借鑒國際經濟地理學的做法。總體上,我們認為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地理學的發展應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1)國家目標與理論研究之間的關系。應該承認,完成國家目標是一個學科社會價值最直接的體現和獲得社會認可的主要源泉。但是,也必須看到,沒有科學理論的支撐,任何一個學科都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國家目標,也無法從更高層次上參與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的塑造。兩者之間是「標」、「本」的關系。所以,從根本上,經濟地理學還是要注重理論研究,而研究的理論必須是針對國家目標的、是為了更好地完成國家目標。
2)核心問題與具體研究議題之間的關系。一個學科的核心問題往往是比較宏觀的科學目標,需要由眾多的具體研究議題來支撐,而這些研究議題未必在表面上直接與核心問題發生聯系。因而,不能憑字面意思或表面聯系來判斷具體研究議題對於核心問題的價值和意義;在綜合性和交叉性學科中尤其應該避免如此。也就是說,具體議題的研究要享有充分的「自由」。畢竟,科學問題是可以規劃的,而科學理論是無法規劃出來的。
3)走向國際學術界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地理學之間的關系。承認經濟地理學研究范疇和研究視角的多元性,不表明不同國家間經濟地理學研究不需要和不能交流。開展與國際學術界接軌的研究,對中國經濟地理學的發展至關重要。首先,是開拓研究視野的需要——我們需要了解市場經濟體制下需要研究哪些重要議題;其次,是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全球化使很多學術問題需要由多國學者共同來研究;第三,是樹立國際學術地位的需要。當然,考慮到這門學科的特點,這類研究不能、也不可能脫離國情。
4)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之間的關系。過去十多年,中國的經濟地理學研究大多著墨於相對宏觀的研究議題,對於經濟活動參與者(企業、人、社會機構等)和影響要素的比較微觀的研究不足。宏觀議題通常能夠較好地與社會(國家)需求結合,容易得到社會認同。但是,宏觀問題研究沒有微觀案例研究的支撐,很容易成為「空中樓閣」。從宏觀問題著眼、從微觀案例入手,是最有價值的研究思路。
5)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之間的關系。這是自然和人文交叉學科進行學術研究必須解決的問題,主要體如今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我們認為,既不能有「數學迷信主義」,也不能有「數學模型無用論」。在這類交叉學科,數學模型是理論思辯的輔助工具。這些學科強調人文關懷,因而邏輯推理(演繹和歸納)或許比抽象模型更有說服力。在「現實問題—理論假設—概念模型—數據獲得(包括數字和經驗事實)—理論可靠性—理論含義(implications)」這個研究過程中,數學模型並非不可或缺的一步。

5. 試說明中國的位置及經濟地理評價

我國經濟地理的四個組成系統:條件與資源系統、產業系統、區域系統、戰略系統。

一、條件與資源系統篇。
區域條件與資源是影響區域形成、存在與發展的諸因素的總和。對區域條件與資源的分析是區域經濟地理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條件與資源要素囊括龐大內容,但其作用的方式不外乎3種:①直接作用,即直接轉換為區域經濟要素,參與區域經濟活動並發揮其作用;②通過影響區域經濟要素投入和經濟地域功能進而影響地域經濟的運行;③為區域經濟的存在與運動提供整體性支持或限制。基於當前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作用力的轉換,又基於「地理條件」的地學特性,在教材編排時應該有意識壓縮「自然條件」內容以適應時代發展,擴大「社會條件」內容以表達中國經濟地理的社會政治經濟聯系屬性。
二、產業系統篇。
產業發展代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產業經濟增長是國家經濟增長的一個函數。產業發展空間的差異性為中國經濟地理提出了許多新的議題。傳統的產業經濟地理描述都是按部門進行的,由於分類過細以致於引起了讀者的質疑。隨後學者們嘗試應用經濟地理基本特徵來描述產業,包括區域發展水平、區域發展速度、區域經濟結構、區域內部空間差異,較以前有極大地進步,但是事實上產業如果被這種固定方式所描述將難以突出地理學的特點。為此,後文對產業部分的分析基本是針對其地理問題予以展開的。當然由於各產業發展過程、產業特點、地理基礎、空間表現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它們之間的描述也不應該相同。例如,農業地理與自然條件關系極為密切,所以可分不同生產地域類型談論農業自然條件與空間分布問題;工業地理在我國發展階段性明顯,所以從產業的空間演進及工業產業集聚2個方面描述;交通通信業地理主要表現為網路形態,所以側重於網路的形成與網路系統問題;服務業地理比較龐雜,處理方式不盡相同。
三、區域系統篇。
經濟地理學是以區域研究為基礎和出發點的,為了發展經濟地理學必須加強綜合性的區域經濟地理研究。中國作為一個經濟迅速發展和快速轉型的國家遇到了大量的區域問題,也使區域經濟地理工作者遇到了非常有利的研究環境。區域系統的研究對於分析我國區域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問題、制定適合我國及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將從經濟區劃系統與行政區劃系統、城市系統、四大板塊與三大經濟圈、區域聯系4個方面揭示我國區域系統的基本特徵。①區劃系統(經濟區劃、行政區劃)只要有區域差異存在就將不可缺少,由於經濟發展的「慣性定律」或「馬太效應」作用,我國區域發展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仍難以縮小其差異,甚至會擴大,所以區劃研究力度應大幅度加強。②城市系統是經濟地域的核心,城市經濟地理特點往往是經濟地域的縮影,城市對經濟地域的形成發展產生重要影響。③四大板塊與三大經濟圈是我國當今區域發展與比較的基本單位,不可或缺。④區域間聯系隨著我國經濟地理區域內涵的變化將更加頻繁和多樣化。第一,區域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在於它自身如何,而更在於它在發展過程中的聯系能力以及區際間交流合作的能力。第二,21世紀經濟地理所研究的區域是開放的,因而區域研究的著眼點不僅僅局限於區域本身,而是追求區域間的統一和整體利益的最優化。第三,區域發展不能過分強調區域的個體,而應加強優化區域系統的組合。
四、戰略系統篇。
戰略被看作是利用優勢對外部環境中的威脅和機會做出反應的過程、策略、思路、措施,是實現經濟地理完成使命和目標的手段之一。戰略研究作為一種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能夠幫助我們明確目標,組合資源,形成內力,規避風險。戰略篇里包含的問題多是其他各篇中有關戰略問題的綜合。全書從整體上都能體現對戰略的宏觀把握,但在戰略篇中體現最明顯。其一,中國經濟地理基本特徵部分,通過描述空間結構的演變提出了空間結構的調整;通過描述二元經濟結構的演變分析了二元結構的區域差異,進而提出將二元經濟結構轉化為現代經濟結構的一系列措施。其二,中國經濟地理總體戰略部分,從可持續發展戰略、協同發展戰略、知識創新戰略等探討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與運行的特點、方式、前景。

6. 經濟地理學的內容簡介

20世紀以來的經濟地理學發展,以特點鮮明的框架,從經濟活動的基本單元(企業)人手,研究單一企業(單部門、多部門、跨國及全球企業)區位、區域內企業關聯及區域發展、區域間經濟聯系以及經濟活動全球化。並簡要介紹經濟地理學研究方法及近年來的經濟地理學新進展。突出基本理論並注重與中國及其他國家的實際相結合,是與發達國家經濟地理學教育接軌並具中國特色的教材。

閱讀全文

與中國經濟地理學有什麼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