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地理教學目標及要求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積極參加教科研活
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
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
向「會學地理」。
教學要求,
1、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習《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明確自己的工作目標,充分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不斷提高自己全面的素質。
2、認真學習、領會《新課程標准》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意培養學生的各種地理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調查、運用圖表和數據分析等基本方法、地理思維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時掌握好地理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活動」部分內容為突破口,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模式,繼承以往教學活動的長處,並不斷深化、創新、拓展,形成多種多樣的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有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
4、注意建立過程式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的發展,給在實施新課程中的每一位學生建立成績檔
案,用來記錄該學生的地理學習情況,作好整理工作。
5、將新課程教學實驗研究進行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將自己在這些年的教學工作中的好的做法,
符合課程改革的理念的課堂教學或實踐活動進行總結、提煉,繼續發揚光大,並把它們記錄下來,寫成教案、活動案例、論文、實驗報告等,積累經驗,驗證《新課程標准》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本學期世界地理的教學目標是,
2.使學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況和主要國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徵,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3.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地圖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學會分析區域地理特徵和地理事象的內在聯系,從而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學會畫簡單的世界、大洲、國家的地理略圖,
學會閱讀地理景觀圖和地理統計圖表。
4.使學生懂得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必須共同保護環境,初步知道世界
一些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全球觀念。
具體實施
1,教學中要改變傳統地理課程重知識輕方法、重結論輕過程的觀念。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
體驗,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和自身經驗出發,觀察、發現、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並善於在
生活中學習和運用地理知識。
3.引導學生關心現代社會的發展,關注世界的變化,樹立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
Ⅱ 地理課堂教學目標陳述的基本原則
教學目標設計的原則
1.全面性原則
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意味著應將全面性作為教學目標設計的核心。全面性包含了兩層含義。首先,教學的知識點要全面,並不是說知識體系要全面,是指根據課程標准列出所要講的知識點,以防講遺漏。其次,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應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現在大多數的教學目標設計中,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重要性依次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實教學目標不僅僅是認知,還要在認知的過程中掌握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且在此過程中體驗到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更是人生發展的重要經歷,故而在教學目標設計中,應使它們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
2.差異性原則
傳統的教學目標設計往往只是針對大部分的學生,故而也就會出現好學生吃不飽,而後進生又吃不了的局面。這也是我們老師經常說的教學只可能面向大多數的學生,出現了一部分學生受益而一部分學生陪讀的現象。
新課程要求我們的教學以學生發展的差異性為前提,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合適自身發展的學習機會,最大程度地促進其自身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走出目標單一,過程僵化,方式機械的「生產模式」。要制定出合適的教學目標只有我們老師先了解學生的差異,比如:基礎知識狀況、興趣愛好、智商水平,潛在能力、學習動機和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差異。教師再根據這種差異,設計出具有一定差異性和層次性的教學目標。有了差異性、層次性的教學目標才能為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創造了可能性。
3.適度性原則
教學目標的設計要適度,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太高如同空中樓閣,學生是達不到的,太低的話,又達不到教學的要求。那如何才能把握好這個「度」呢?這也是我們在備課時經常會碰到的一個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時即要備課本,也要備學生,再結合課程標准,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出定位適當的教學目標。如對於高一地理中地球的運動,這塊知識抽象、難懂、學生的基礎知識也很差,若教學目標中要求學生能夠解答高考題的難度,這樣的目標就如同空中樓閣學生是達不到。
4.主體性原則
學生是教學目標的實現者,因此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對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等各方面進行了解後設計出來的三維目標才是行之有效的。地理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目標設計時也要體現這種變化。
5.生活化原則
在我們以往的教學中崇尚的是「維科學主義」
Ⅲ 談談如何制定地理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如何確定呢?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至少要包括學段,單元,課時三個不同的層次級別.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系統,全面,完整,有效地按著課標要求完成教學任務.我覺得我們理解課程標准首先要明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組織者、引導者.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表述中是教師引導學生從事什麼活動,在活動中學生獲得什麼知識、技能;通過什麼活動的過程,學生從中獲得什麼學習的方法;通過什麼活動學生體驗、感悟什麼樣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們要研究課程標准相應的要求,明確哪些是結果性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哪些是體驗性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單元教學目標是通過每一課時的教學實現的,因此在制定好單元目標之後必須把單元目標分解和落實為課時目標.課時目標的設計是完成單元目標的關鍵.課時目標相對於單元目標要更具體,具體到可操作,可測量 .課時目標應依據課程目標,課程具體內容標准和教學實際來設計教學目標如何確定呢?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至少要包括學段,單元,課時三個不同的層次級別.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系統,全面,完整,有效地按著課標要求完成教學任務.「結果性目標」陳述方式明確表達學生的學習結果是什麼.這種方式指向可以結果化的課程目標,主要應用於「知識與技能」領域,例如 :「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首先確定教學目標:在設計課時目標時,教師往往容易照抄單元目標,而實際上單元目標與課時目標之間的關系是整體與教學目標,下面以「亞洲復雜的氣候(第六章七年級下冊)這一課為例,如果把具體內容標准中的「運用地圖和有關資料歸納某一大洲的氣候特點及其與地形,河流相互關系,存在的環境,發展問題」直接作為教學目標,顯然是不合適的.綜合相關因素,可以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1.知識與技能——用地圖說出亞洲主要的氣候類型,並能歸納出亞洲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氣候面積廣,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運用地圖和數據分析出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季風氣候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閱讀亞洲氣候圖與氣候統計圖表說出亞洲的氣溫,降水分布概況,並歸納氣候特徵;根據材料,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歸納亞洲不同地區主要的氣候差異及影響氣候差異的因素;分組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景觀資料,並與亞洲進行對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根據資料分析亞洲由於氣候差異帶來的自然災害,環境問題以及對人類的影響;通過分組討論,設計減少自然災害應採取的措施方案,體會地理學習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對社會和自然的責任感.
本節課的目標側重於「運用地圖和數據分析出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季風氣候的特點及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
總之,我們在充分吃透「課程標准」的基礎上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對教學任務的預期結果的表述,是一個可供測定的指標體系,是對「課程標准」內容標準的落實.教學目標的確定對整個教學設計過程起著「綱舉目張」的作用.
Ⅳ 地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地理教學方法有: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實物展示、直觀教具(如模型)、示範性實驗等,使學生通過觀察而獲取感性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可供展示的對象有很多,而且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演示的范圍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
地圖法。地圖法是指在地理教學中,老師運用各種地圖,使學生獲得地理知識、提高地理技能、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地圖成為地理學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綱要法。綱要法,又可以稱為「思維導圖」法,是一種利用由字母、文字、數字或者其他符號組成的直觀性很強的教學輔助工具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夠簡單扼要地把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
探究法。探究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途徑進行探索,發現並掌握相關原理或結論的教學方法。
生活教學法。活教學法是將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並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Ⅳ 地理教學的目的是什麼
一、「知識與技能」的目標
「知識與技能」是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地理基本知識與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培養智能、發展個性的基礎,學生要想高效地參與地理教學過程、熟練地掌握地理學習方法、順利地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離不開地理基本知識與基本地理技能。因而,掌握地理基本知識與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地理課程的基礎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的第一條是「獲得地球和宇宙環境的基礎知識;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的主要特徵,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一條目標涉及的知識內容,側重自然地理。「地球和宇宙環境的基礎知識」屬於地球概論和天文學知識,「談天說地」是必要的,但是「談天」不是目的,「談天」是為了「說地」,所以這部分知識是學習地理環境內容的前提。有關「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的主要特徵,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知識應該說是高中地理課程的經典內容,並且它是學習人文地理、人地關系有關知識的基礎。這一條目標的完成重點通過必修模塊「地理 1」來實現。
「知識與技能」目標的第二條是「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人文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認識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主要途徑」。 這一條目標涉及的知識內容,側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系統地理的重要分支之一,與自然地理學並列為系統地理的兩大支柱。有關「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人文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等知識也是高中地理課程的經典內容,這對於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等等都是極為重要的。並且,人地關系以及可持續發展理論不僅是高中地理課程,而且是整個基礎教育地理課程的核心論題。所以,關於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目標,不僅在「知識與技能」目標中提出,而且還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體現。「知識與技能」第二條目標的完成重點通過必修模塊「地理2」 來實現。
「知識與技能」目標的第三條是「認識區域差異,了解區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途徑」。這一條目標和初中地理的區域地理教學目標有很大的不同。初中階段的目標是「知道世界、中國和家鄉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初步學會根據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地理信息,歸納其地理特徵」,主要任務是了解地理概況,積累豐富的地理表象,「原則上不涉及較深層次的成因問題」。而高中地理則要求從成因上認識區域差異,通過至少選擇 3 個中國案例、 1 個外國案例來認識區域同人類的關系、區域的開發整治、區域可持續發展等等。實際上教學目標的歸宿是人地關系與可持續發展基本原理,區域是作為教學的載體。
「知識與技能」目標的第四條「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是一系列地理技能。這些技能是在初中階段學習基礎上的進一步鞏固、拓展和提高。例如:初中是「初步學會簡單的地理觀測 ……」 ,而高中則是「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 ……」 ;初中是「使用地圖和地理圖表 ……」 ,而高中則是「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 ……」 ;等等。這些技能的掌握不僅有利於學生的學習,而且對於學生的生活以及終身發展都極有裨益。
二、「過程與方法」的目標
「知識與技能」是基礎,但不是惟一的、終極的課程目標,有了知識與技能但不去運用、不會應用,是毫無意義的。 以往的教學大綱中也提出培養學生的地理技能和方法等要求,如運用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並作出判斷;根據地理基本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發生發展規律等,但由於把能力要求和知識要求孤立起來和割裂開來,使得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養因缺乏載體而與過程脫節,導致目標難以實現;以往更多關注的是學習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生是通過什麼樣的學習方式和策略來學習的,死記硬背、題海訓練得到的高分,掩蓋了學生在學習方式上存在的問題,所以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首次將「過程與方法」單獨列為課程目標闡述的一個領域,並且內容範圍也有所擴大,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亮點」之一。正確地、熟練地掌握「過程與方法」,不僅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素質,而且它對於地理知識的掌握和地理技能的形成,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也都具有促進作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的第一條是「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並把地理信息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側重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運用能力的培養。在高中階段,相對說來這條目標屬於初級水平目標,但作為高中學生來說,不會收集地理信息並將其運用於學習過程就談不上進一步的解決地理問題。所以它是「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基礎。
「過程與方法」目標的第二條是「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側重發現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能力的培養。第二條目標屬於在第一條目標基礎上的進一步提升,並且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條目標。其中,發現地理問題是前提,提出方案、對策是核心。至於途徑和方法,則倡導與他人合作,強調開展調查研究。
「過程與方法」目標的第三條是「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側重對地理學習結果的表達和交流能力的培養。以往的地理教學大綱,對於這一目標是忽視的。實際上,對於一個問題的正確表達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應屬於比較高層次的能力。表達者要讓聽者聽明白,首先必須把問題全部「消化」並能融會貫通,然後還應該做到表達的條理清楚、層次清晰,最後還應盡力講究語言的聲調節奏。實際上,表達能力是一項綜合的能力。此外交流也是一種能力,這也是新課程所提倡的一種理念。
可以說,「過程與方法」這三條目標屬於三個不同的層級,級別逐漸提高並且形成體系,這對於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培養創新精神都是十分關鍵的。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需要而產生的心理體驗。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與情感是互利互惠的關系。學習過程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情感體驗,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總是影響著學習者的態度,從而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學習效果的不同反過來又會使學習者產生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進而影響學習過程。新課程目標較之傳統教學大綱一個區別是更為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展。傳統的地理教育的目標主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養,很少關注他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發展,即使有也是以思想教育為主,而思想教育目標並不能完全涵蓋地理學科的人文價值,也不能完全發揮地理的德育功能。可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課程的必要目標是其他要求所不能替代的、必不可少的。不僅如此,「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只是課程的一個必要目標,而且它還是課程追求的一個終極目標。確實,當一個學生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經歷的過程、形成的方法,最終都升華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升華為意識、觀念、責任、習慣,那末,這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將使受益無窮的。
情意領域的目標不僅僅是單純的愛國主義情感,而是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要素,情意領域目標的內涵比以往更充實、更豐富、更全面了。首先,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也是指內心體驗、情操陶冶。其次,態度不僅指學習態度、學習責任,也是指科學的態度、求實的態度。第三,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人類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第一條是「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動機,以往僅僅被理解為一種手段和策略而已,它不可能成為地理教學活動的目標。而這次地理課程標准將其提升到一個很高的層次,認為興趣和動機本身就應該成為課程與教學的一個目標。這是因為學生假如沒有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動機,那末,地理學習活動就不可能有效運行,即使能短暫地運行但也不可能長時間地維持。這次,《地理課程標准》將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培養列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第一條,可見對情意領域這一方面內涵的重視。此外,科學態度、審美情趣的培養也是地理學科的重要任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第二條是「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關注國情、熱愛祖國、熱愛家鄉是地理學科傳統、經典的課程目標,地理和歷史這兩門學科被稱為進行這方面教育的「雙翼」。有關情意領域在這一方面內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往已有很多剖析,這里不再贅述,這次《高中地理課程標准》繼續強調這些方面情感的培養。需要補充說明的一點是,在了解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方面,這次特別強調「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第三條是「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以往的地理教學大綱在提出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往往還強調國際主義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國際社會強調「階級斗爭」、強調「反對共同的階級敵人」、強調「輸出革命」的「國際主義」,在當前的國際大環境下已不合時宜。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具有時代特徵的「國際合作」和「全球意識」教育。作為地理課程,如何在全球的資源、人口、環境、經濟、社會與發展方面,進行「國際合作」和「全球意識」教育,則是地理學科義不容辭的重要使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第四條是「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持續發展教育在「知識與技能」領域已有目標要求,但是光知道「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主要途徑」還不夠,還必須在認知與情意和諧統一的軌道上,使學生進一步產生意識、形成觀念、增強責任、養成習慣。從而使遵守「環境道德」、「資源道德」、「人口道德」蔚成風氣,使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深入人心、產生行動。
Ⅵ 高中地理教學目標內容
高中地理教學目標
惠來一中地理科組
一、學生基本情況
今年我校高一級有22個班級,高二有7個文科班11個理科班,高三有9個文科班。學生人數較多,但是學生的基礎較差,不同年級存在不同的學習問題。特別是區域地理方面,很多學生對於各大洲的輪廓和我國的行政區劃都不了解。高三學生對備考的理念和要求也較低。
二、教學思路
認真貫徹落實學校「創新機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質量」的工作思路,以「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為宗旨,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為重點,深入了解學生情況,著手教學模式的探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三、教學目標計劃
根據本校學生實際情況和高考要求,以讓學生獲得比較完備的地理基礎知識,學習對學生終生發展有益的地理;以倡導學生主動參加參與,樂於探究,勤勞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為目標。
1、 學生能主動學習地理,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養成學習地理的習慣
2、 學生能對各地理區域有比較全面的認識。能詳細認識重點區域的地理條件,能對世界個區域有比較清晰的認識
3、 學會通過所學原理分析地理現象,具備分析區域條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樂於探究培養學生自製設備驗證地理原理的能力
5、 培養學生對地理終身學習的興趣,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從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識
四、教學目標實施
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在教學中,第一,應充分培養地圖的觀點,包括看圖能力、記圖能力和再認再現能力的培養。牢固樹立地圖是地理學科第二語言的思想。第二,根據教材特點選用 一些帶有鄉土性質的案例,做好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盡可能在課堂上實現。
高一地理教學要以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為主線,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思想。高一地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從人類和地理環境的關系著眼,通過教學使學生獲得對終身發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關的人文地理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維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能夠與人合作,運用地理科學觀念、知識和技能對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問題作出獨立的判斷和適當的評價。學習高中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觀察和理解與人類發展有關的地理環境變化,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為適應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
學生在經過高一的地理學習,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基本內容,對高中地理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礎知識,初步掌握了一些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識圖、讀圖能力和分析地理現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簡單的地理思維能力這為現階段的地理學習與復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由於高考改革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學習主要由於高考的改革和高中地理學習與復習的自身特殊性,學生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包括初中區域地理知識在內的高中地理必修三和選修六的學習與復習,學習任務重。
高三地理教學內容應以系統性的知識為基礎,著重於知識結構及聯系的理解和掌握,讀圖解圖能力的提升,聯系生活生產實際等相關問題的分析和解答,同時掌握好審題答題的技巧與方法,形成良好的地理學習理念。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加強個別指導,使學生整體得到成長。
總之,我們要努力創設適於學生的學習情境,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圍繞地理教學三個領域的目標,使每一個學生在每一個學習時段內,在心理、行為等方面的地理素養都有所發展。
Ⅶ 地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初中地理教學涉及眾多的地理現象以及地圖知識,傳統的教師單純講課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新時期的學生。隨著科技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應恰當使用現代技術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但同時又不能摒棄傳統優秀的教學方法,如課前預習。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地理教學方法,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地理教學方法
1、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實物展示、直觀教具(如模型)、示範性實驗等,使學生通過觀察而獲取感性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可供展示的對象有很多,而且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演示的范圍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
2、地圖法。地圖法是指在地理教學中,老師運用各種地圖,使學生獲得地理知識、提高地理技能、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地圖成為地理學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3、綱要法。綱要法,又可以稱為「思維導圖」法,是一種利用由字母、文字、數字或者其他符號組成的直觀性很強的教學輔助工具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夠簡單扼要地把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
4、探究法。探究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途徑進行探索,發現並掌握相關原理或結論的教學方法。
5、生活教學法。活教學法是將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並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地理教學感悟與看法
一、加強課前預習
在地理教學中,提高效率意味著學生需要將教師上課所講內容完全吃透,不影響下一節課教師繼續講授內容。要做到這一點,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格外重要。比如在學習「世界的氣候」時,教師就可以有目的地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南北半球同一緯度同一經度但不同的氣候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這種氣候與別的氣候的不同之處是什麼?這個緯度其他地區的氣候是什麼?海洋在這種氣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麼作用等等。讓學生自己進行預習,自發尋找資料。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要留下自己的疑問,留待課堂上同教師、其他學生一起討論,最終合作解決。這樣的預習活動往往能顯著增強地理課堂的實際教學效果。課前預習是優秀的學習手段,所以想要切實提高地理教育教學的效率,學生的課前預習活動必不可少。
二、加強教學多媒體的使用
科技的發展給教學帶來了許多便利,多媒體便是其中的一種。多媒體能將圖片、語言、文字、聲音、圖形等直接表現出來,再加上課堂上教師與多媒體、學生之間的互動,這樣就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初中地理課上,教師對多媒體的應用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課本知識。如「地球的地貌」這一節的知識點較為抽象、復雜,僅憑教師的口頭描述,學生無法全面地想像到地球的演變過程,此時多媒體的功能就體現出來了。教師可以用一個動圖來演示地球漫長的演變過程:海洋變成了大陸,綠樹成蔭演化成了戈壁荒漠……這樣的教學形象生動,加深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印象,使他們更好地理解了課堂所學內容,教學效果非常好。
三、進行合理想像
中學生正是想像力豐富的時候,在地理知識的學習中加以合理的想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如在學習「中國的版圖」時,讓學生想像中國地圖的樣子像什麼,陝西省的輪廓像不像是一個坐著的兵馬俑,就像西安旅遊景點中秦兵馬俑坑中坐著的那個?內蒙古自治區的輪廓像不像一隻在內蒙古大草原展翅高飛的雄鷹?甘肅省的輪廓像不像一隻鍛煉身體的啞鈴?至於東南各省的輪廓並不怎麼分明,那樣就可以連起來想像,比如湖南和江西兩個省份像不像一對情侶在接吻等等。學生在教師的提醒下進行思考,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和見解,教師進行糾正,這樣比讓學生死記硬背記憶得更加深刻。都說語文應進行合理想像,其實任何學科的知識都應該進行合理想像。
四、創設問題情境
學習歷史知識的時候學生會想,如果生活在某個朝代,那麼就可以完整地掌握那個朝代的整個歷史脈絡了。同理,學習地理知識時,學生也會想如果生活在那個地方,那麼就能清楚當地的氣候、當地的地理環境對自身生活狀態產生的影響。由於學生有這樣的訴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該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
如在學習「世界的居民世界的聚落」時,教師可通過以下方法來教學:首先,向學生展示需要了解的聚落的相關圖片,如展示東南亞高腳屋的圖片,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了解。其次,設想東南亞地區人民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子?假如學生生活在潮濕悶熱的地方該如何生存?最後,教師可以講一個與東南亞聚落民居形成的原因與過程相關的故事來更好地展現這節課的內容。唐代杜牧有一首詩中寫道:「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這說明學習不能只顧著表面熱鬧,更要將知識內容融入進去,情境不應只是絢麗多彩的動態畫面或活潑多樣的操作活動,其必須暗含著學生必須明白的課堂知識,能激發學生思考,能幫助他們鞏固所學知識,發展能力和智力。
地理教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師與學生不能因為地理在中考中的地位不高就忽視地理知識的教學。初中是連接小學與高中的重要一環,這一環上任何一點的缺失都會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及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所以教師與學生應當充分認識到地理知識學習的重要性,讓地理學習成為學生日後更好發展的奠基石。為此,地理教師應該潛心鑽研新課改所大力倡導的先進教育教學理念,並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對其進行恰當、靈活的實踐運用,相信每一個地理教師都會鑽研出適合自己學生的教育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