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人文地理學的意義是什麼

人文地理學的意義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3-03 22:34:20

1. 人文地理學的簡介

本書主要探討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軌跡與趨勢、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論、人口地理學、資源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旅遊地理學、歷史地理學、聚落地理學等內容。

2. 討論人文地理學科在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價值

從某種程度上講, 人文地理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其生命力就在於應用性,在於能對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實踐發揮作用。認為 地理學的研究主題包括仁弟關系的傳統,區域研究的傳統以及 空間分析的傳統,這些都促使人文地理學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學的傳統實踐領域主要集中在國土整治、區域規劃、生產力布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城鎮體系布局、旅遊規劃和投資環境規劃等領域。

人文地理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極大的作用,從最初的選擇最佳居住環境到如今的企業區位選擇,人文地理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人文地理學對於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也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如最佳居住城市的選擇,企業最佳布局等。人文地理學的社會性、區域性、綜合性的特性更加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人文地理學在我國的發展歷程並不像其他學科一樣順利,在建國之初,人文地理學被認為是為帝國主義服務的偽科學,所以在這一時期人文地理發展緩慢,主要體現在經濟地理學的發展,社會主義建設者在此期間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促進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而從1980年以後,人文地理學全面發展,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上有課較大的進展。 人文地理學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和認識活動,不僅具有科學認知的價值,而且還能直接知道和參與社會實踐。人文地理學對中國社會的貢獻和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科學地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人文地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它的存在肯定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當今地理學的研究始終離不開地球表層,離不開人類環境,離不開人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在中國社會不斷發展的時候,以人居環境為例,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認為只要是大城市就適合居住,而是認為當今最適宜的居住環境是綜合各方面來看的,如近幾個月進行的中國十大宜居城市的評選以及幸福城市的評選,這些都體現了人文地理學對科學認知的貢獻。

在如今人文地理學的范圍已經不僅僅局限於起初的經濟建設方面,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擴展到了環境保護民族關系等方面,以環境保護為例,中國飛速發展的GDP有一部分是建立在以犧牲環境的代價上的,有了環境保護等政策的陪伴,經濟會更加健康的發展。

(二)、為國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和技術方面的作用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需要通過社會實踐,其發展形成的理論是對社會經濟建設實踐的總結,這些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決策者正確進行決策。 以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為例,一個區域的決策者應該根據該地的自然條件如水源,日照植被等判斷該地區是否適合土壤開發,並根據以往開發的歷史確定該地區適合進行何種類的開發。

(三)、為文化及教育發展做出貢獻

作為一門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研究各國和地區的人文地理特徵,是一門基礎學科,為了揭示全國各地人文現象的分布的規律性,從中總結經驗,協調好人地關系,更好的為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服務,就必須積極而有計劃的向社會宣傳和普及人文地理學及其主要分支學科的知識。通過人文地理學的學習了解各地的不同文化掌握當今世界特別是我國的人文現象的分布特徵及其演化規律,使他們正確理解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認識本國國情,充分不同地區發展的優勢和劣勢,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過程中,趨利避害,和諧發展。 總而言之,人文地理學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可磨滅的,它在我國經濟,政治及文化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類對於自然和社會的關系有了較為全面的科學的認識,要求以智力資源為依託,充分考慮資源利用的環境效應,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從而使知識經濟時代高科技產業支撐下的可持續發展又有了新的內涵。由於可持續發展一直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所以知識經濟時代人文地理學將繼續並深化可持續發展研究。

3. 為什麼要學習人文地理學

你如果有出去看世界的打算,或是想要到國外淘金,就必須學好人文地理,不然會事倍功半。比如:知道尊重各地民族的習俗,知道巴黎哪道街最浪漫,紐約哪片地區開車要管好車窗。
弟弟是在上高中吧。

4. 狹義的人文地理學與廣義的人文地理學有何區別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文地理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包括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思想意識)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科。
人文地理學的內涵是: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科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以人文現象為研究主體,側重於揭示人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及其地域分布的規律性。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5. 人文地理學

我國五十年代把研究人地關系為主旨的人文地理學視為「資產階級偽科學」,從而製造了人文地理學禁區。經過三十年的曲折歷史,到八十年代初終於提出了復興人文地理學的口號。在國家的第六個五年計劃中被正式列為「要加強研究」的重要學科之一。

為了我國人文地理學的順利發展,必須認請五十年代造成人文地理學禁區的理論原因並認清其實質,明確現在復興人文地理學的理論根據。從理論上闡明這些問題,無疑對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否定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存在內在的本質聯系是五十年代造成人文地理學禁區的理論上的主要原因

科學研究的目的的是揭示客觀事物的規律性,即客觀事物內在的、本質的聯系。那麼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因素之間是否存在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其中有無一定的規律性可言?是否需要有一門科學來對它進行專門的研究?對這個問題持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就成為以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為主旨的人文地理學能否作為一門科學存在的主要依據。我國學術界五十年代正是否定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存在內在的本質的聯系,製造了人文地理學禁區。

眾所周知,那時流行的觀點是,把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看作兩個完全不同、截然對立,沒有任何內在聯系的東西,認為自然界完全由自然規律所支配,與社會規律毫無關系;人類社會也完全由社會規律所支配,與自然規律毫無關系;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規律,毫無共同之處,沒有任何統一性可言。誰要是講它們之間有共同之處,講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統一性,就是混淆兩種規律,就有資產階級學術思想之嫌,因而根本否定任何關於人地關系的提法。1955年9月號《地理知識》上還有人發表文章說:「認為經濟地理學是研究人地關系的科學。這完全是歐美資產階級經濟地理學理論的再版」(第284頁)。這就是五十年代製造人文地理學禁區的主要「理論」根據,而且長期來被當作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接受和傳播,在我國地理學界發生了廣泛的影響。直至八十年代初提出復興人文地理學的時候,仍有一些人戰戰競競,心有餘悸。甚至還有個別人出來反對,可見影響之深遠。

二、否定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存在內在的本質聯系的觀點,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原理的形而上學觀點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有必要引證恩格斯有關辯證法基本原理的一些論述。恩格斯指出:「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系的科學。」〔1〕又說:「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人類歷史或我們自身的精神活動時,在我們面前呈現的是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的無限錯綜之圖畫。」〔2〕「辯證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頭腦中的反映時,本質上是從它們的聯系,它們的聯結、它們的產生和消失方面去考察的。」〔3〕「在進行較精確的考察時,我們也發現,某種對立的兩極,例如正和負,是彼此分離的,正如它們是彼此對立的一樣,而且不管它們如何對立,它們總是互相滲透的;同樣,原因和結果這兩個觀念,也只有在應用於個別場合時才有其本來的意義;可是只要我們把這種個別場合放在它和世界整體的總聯系中來考察,這兩個觀念就匯合在一起,融化在普遍相互作用的觀念中。」〔4〕所以,「辯證法不知道什麼絕對分明和固定不變的界限,不知道什麼無條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學的差異互相過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適當的地方承認『亦此亦彼!』,幷且使對立互為中介。」〔5〕總之,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都是處於普遍互相聯系、相互怍用之中,它們之間互相滲透,在一定條件下又相互轉化,因而它們之間既有本質差別、互相對立的一面,又有本質聯系、互相統一的一面,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也是對立統一。這才是辯證法的觀點。

我國五十年代批判那種只看到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相互聯系的一面,否定它們之間本質差別的一面,從而把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等同起來,把自然規律直接搬用到人類社會歷史領域的錯誤觀點是必要的。但批判中缺乏辯證的分析態度,結果又走向另一個極端,把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完全對立起來,看到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本質差別的一面,就否定它們之間本質聯系的一面,這是違背辯證法原理的形而上學觀點。正是這種用孤立的而不是普遍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觀點去看待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的形而上學觀點成為當時造成人文地理學禁區的主要「理論」基礎。我們今天認清這種觀點的形而上學性質,就為沖破人文地理學禁區、復興人文地理學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論基礎。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開始系統地清理五十年代以來的「左」傾錯誤思想,進行理論上的撥亂反正,地理學界和其他各條戰線一樣,開始解放思想,沖破形而上學枷鎖,重新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重申「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規律以及人類生產活動和地理環境的關系,本來是地理科學的研究主題」〔6〕。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思想得到逐步恢復和發展。至1979年末、1980年初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地理學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李旭旦教授等代表終於明確提出了「復興人文地理學」的口號,得到全國大多數地理學者的響應和支持。

蘇聯地理學界在六十年代,經過B·A阿努欽的沖擊,地理學思想上開始發生變化,重視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研究。七十年代以來又提出經濟地理學「生態化」、「社會化」的口號。這是蘇聯地理學界進步的表現值得我們借鑒。但是蘇聯社會歷史背景上由於沒有出現過徹底從五十年代形而上學思想中解放出來的巨大潮流,沒有出現過像我國這樣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的思想理論上的撥亂反正,沒有像我國地理學界那樣獲得從形而上學思想枷鎖中解放出來的巨大轉變,所以蘇聯地理學界雖然重視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研究,但「還帶著許多保留和顧慮」(蘇聯地理學家馬爾科夫語),至今仍然諱言人文地理學,更不敢正面提出發展人文地理學。顯然,我國地理學界提出「復興人文地理學」比他們要徹底。這就為我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展示了廣闊的前景。

三、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的內在聯系

前面我們依據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一般原理指出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自然界)之間既有本質差別又有本質聯系。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本質聯系表現在哪裡?具體來說,人類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整個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幷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另一方面人類社會雖然有不同於自然界的特殊本質、特殊規律,但又都受唯物辯證法規律,即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普遍規律的支配。人類活動以自然界為基礎,因而也受自然規律的制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存在於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的統治,是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事實上,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加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慣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較近或比較遠的影響。特別是從本世紀(指19世紀——引者注)自然科學大踏步前進以來,我們就愈來愈能夠認識到,因而也學會支配至少是我們普通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比較近或比較遠的自然影響。但是這種事情發生得愈多,人們會重新地不僅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7〕

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內在聯系,還表現在自然環境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上。恩格斯精闢地指出:「我們視為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的經濟關系,是指一定社會的人們用以生產生活資料和彼此交換產品(在有分工的條件下)的方式說的。因此,這裡面也包括生產和運輸的全部技術裝備。這種技術裝備,照我們的觀點看來,同時決定著產品交換方式,以及分配方式,從而在氏族社會解體後也決定著階級的劃分,決定著統治和從屬的關系,決定著國家、政治、法律等等。此外,包括經濟關系中的還有這些關系賴以發展的地理基礎和事實上由過去沿襲下來的先前各經濟發展階段的殘余(這些殘余往往只是由於傳統或惰力才繼續保存下來),當然還有圍遶著這一社會形式的外部環境。」〔8〕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狹義的地理環境)的本質差別在於人們的生產方式(最基本的因素是生產力,特別是其中的勞動手段)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是不同於自然界,是自然界所沒有的。但勞動對象、勞動手段是從那裡來的?是取之於自然界,連勞動力也是一種自然力,因而自然界(狹義的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恩格斯明確地指出了包括在我們視為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的「經濟關系中的還有這些關系賴以發展的地理基礎」,「還有圍遶著這一社會形式的外部環境」。這就是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自然界)的內在聯系的又一方面。這說明地理環境(自然界)也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可是我國五十年代以來流行的觀點是,把經濟關系僅僅理解為「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分配關系、人們在社會生產體系中的地位(相互關系)這三個方面,似乎經濟關系、經濟基礎與地理基礎、外部環境毫無關系,似乎經濟關系、生產方式是可以脫離開自然界而獨立存在的;把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僅僅理解為社會發展和生產布局的無足輕重的外因。在批判地理環境決定論的錯誤方面時,連「人類社會歷史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地理基礎」這一科學原理也被當作資產階級學術觀點拋棄掉了。三十年來在我國學術界再也見不到「社會歷史發展的地理基礎」這一提法。可是這三十年來全世界的社會實踐更充分證明了恩格斯關於社會歷史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地理基礎這一科學原理的正確性。

在我國地理學界廣為流傳的「地理環境是社會發展、生產配置的經常必要的條件之一」的觀點,今天我們應當在辯證法原理指導下去分析和應用它。正如恩格斯在分析原因和結果這兩個觀念時指出的,「只有在應用於個別場合時才有其本來的意義;可是只要我們把這種個別場合放在它和整個世界整體的總聯系中來考察,這兩個觀念就匯合在一起,融化在普遍相互作用的觀念中,在這種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結果經常交換位置;在此時或此地是結果,在彼時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9〕就是說,「地理環境是社會發展和生產布局的經常必要條件之一」的提法只有在一定場合才是正確的,如果把看作在任何場合都是正確的,把它當作到處可套的公式,那就錯誤了。因為在「世界整體的總聯系中來考察」,人類社會(包括生產布局)都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自然界的特殊組成部分,是整個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人類活動必然受自然因素、自然規律的制約;另一方面人類活動又反作用於自然界,成為自然界演變的一個重要原因。人類活動與自然界相互作用,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常常互為因果。如果把「地理環境是社會發展和生產布局的經常必要的條件之一」當作任何條件下都是正確的公式到處去套,那麼實際上就是把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看作並列的兩個系列,割裂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根本聯系,思想理論上陷入形而上學泥坑中。這是我們三十年來在生產布局和經濟建設實踐中忽視自然條件的作用,圍背自然規律的理論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理論上不能深入研究和闡述自然條件在生產布局中的作用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歷史上,包括在地理學史上,確實出現過完全用自然因素解釋社會制度的歷史變遷,把地理環境看作社會歷史發展的唯一決定因素的錯誤理論,否定生產方式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的錯誤理論。對此,恩格斯曾經指出:「自然主義的歷史觀是片面的,它認為只是自然界作用於人,只是自然條件到處在決定人的歷史發展,它忘記了人也反作用於自然界;改變自然界,為自己創造新的生存條件。」〔10〕針對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錯誤,恩格斯還指出:「動物所能做到的最多是搜集,而人則從事生產,他製造最廣義的生產資料,這是自然界離開了人便不能生產出來的。因此,把動物社會的生活規律直接搬到人類社會中來是不行的。一有了生產,所謂生存斗爭便不再圍遶單純的生存資料進行,而是圍遶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進行。」〔11〕,在階級社會中所謂生存斗爭就採取階級斗爭的形式,「把歷史看作一系列的階級斗爭,比起把歷史單單歸結為生存斗爭的差異極少的階段,就更有內容和更深刻得多了。」〔12〕可是我們五十年代對地理環境決定論的錯誤方面的批判卻偏離了恩格斯的這些正確原理,缺乏辯證的分析,從把自然規律直接搬用到人類社會中來的一端,走向完全否定自然規律在人類社會、人類活動中的制約作用的一端,結果就不能不犯違背自然規律的錯誤。

四、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同人類社會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兩個不完全相同的研究領域

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研究屬於歷史唯物主義的范疇。就是說,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也要研究地理環境與社會歷史發展的關系,闡明地理環境在社歷史發展中的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界(地理環境)主要是通過生產力因素作用於生產關系及其歷史變遷,因而是一種較為簡接的作用。地理學的研究領域與歷史唯物主義不同。地理學在研究地球表面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從而揭示其演變規律並描述其區域差異時,研究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之間直接的相互作用。總之,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角度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它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是直接的,而不是簡接的。例如,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因素直接影響人們的耕作活動,而人們的耕作活動也直接改變著當地的土壤、水文和小氣候、微地貌等自然因素。所以,歷史唯物主義關於自然界(狹義的地理環境)在社會歷史發展中作用的提法,不能直接搬用於地理學關於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這一領域,兩者之間雖有聯系,但又有區別。

我國地理學界五十年代以來理論上的另一個錯誤,就是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同人類社會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等同起來,把歷史唯物主義領域的一些原理不適當地直接搬用到地理學領域中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繫上來,甚至把一些「左」的、形而上學的觀點直接搬用過來,因而不能科學地闡明地理學所研究的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作用與反作用的問題,阻礙了這方面研究的深入。

由於我們過去不適當地直接搬用了歷史唯物主義方面的一些原理,以及一些「左」的、形而上學觀點,結果導致否定地理學領域的人地關系,否定地球表面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存在內在的、本質的聯系,也否定了近代地理學在這方面提出過的許多重要原理。如「康德看到人及其活動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並認識到人類活動是地球表面一切變化的主要作用之一」。〔13〕洪堡德指出:「人類在生活上到處和土地發生最根本的聯系」。〔14〕李特爾提出:「地理學的中心原理是『自然的一切現象和形態對人類的關系』」〔15〕。赫特納還指出:「自然和人類對地區特徵都是本質的,兩者幷且處於彼此不可分割的聯系之中」。〔16〕哈特向認為:「我們通常想像為『自然的』特徵,經過調查研究之後,發現是由自然和人類共同形成的;同樣,通常認為是人文起源的特徵,可能發現是某一歷史時期人文和自然因素交互作用的產物。」〔17〕這些原理,現在看來都還是正確的,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可是在五十年代,其中許多都被當作資產階級地理學觀點,當作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觀點拋棄掉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把地理學和歷史唯物主義這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很好地加以區別,沒有從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演變的角度去認真研究和鑒別上述原理的科學性。

五、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是人文地理學各分支學科分類的主要基礎

近代地理學以來,曾長期沿用「人地關系」的提法。這一提法雖有簡短明了之效,但其含義卻十分廣泛,因而失之籠統,如人類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個別國度歷史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人類活動與地理因素之間的關系,人體與環境的關系,都被當作「人地關系』』包含的內容。因而「人地關系」成為哲學、歷史學、地理學、環境科學等許多學科研究的共同課題。「人地關系"這一提法就不能准確表達地理學研究的領域。從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演變及其特徵的意義上來說,地理學實際主要是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地域空間關系。因為人類活動直接受地理環境(地球表面)的影響,同時也直接作用於地理環境,這兩方面的作用都直接改變著地球表面的面貌,正如赫特納所說「自然和人類對地區特徵都是本質的」。例如,平原和山地這兩種地貌類型,一般來說平原利於耕作和發展陸上交通,而山地適於發展林業、不易修建鐵路和公路。因而平原和山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大不相同,地球表面這兩種類型的區域差異是很明顯的。另一方面,人類的耕作、修路等活動也直接作用於平原、山地這些地區,作用於地球表面,引起這些地區地球表面的變化,成為地球表面發生變化的主要力量之一,這些就是地理學研究的內容。因此,地理學領域的「人地關系」含義必須嚴格地確定為「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

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旨(研究的對象),因而也是人文地理學分支學科分類的主要基礎。人類活動各種各樣,大而言之,可分為經濟活動、政治活動、軍事活動、文化活動、心理活動等,其中每一大類又可分為一些小類,如經濟活動又可分為生產活動(還可細分為農、林、牧、付、漁業活動、採掘活動,加工活動等)、運輸和商業交換活動、消費活動等。由於人類各種活動的內容、形式不同,各有其不同的特徵,與相關的地理因素就各不相同。因而人類各種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及其表現形式都不一樣。所以人文地理學研究就以人類活動類別作為人文地理學分類的主要基礎。人文地理學就通常分為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文化地理學、軍事地理學、行為地理學、旅遊地理學等。當然對任何對象的分類,都可以按對象的不同特徵(定出不同標准)來進行,因而有不同的分類體系。人文地理學按人類活動類別及其與地理環境因素相互關系的特徵進行分類,也不是唯一的分類體系,還可以按人文地理學的其它特徵進行分類,如按人文地理學內容的性質來分類,可分為通論人文地理學——主要內容是關於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一般原理;區域人文地理學——主要內容是描述地球表面各個地區人文地理特徵及其區域差異。不過人文地理學按人類活動類別及其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特徵進行分類則是最基本的分類,是其它分類的基礎。

注釋:

〔1〕《馬恩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1頁。

〔2〕同上,第60頁。

〔3〕同上,第62頁。

〔4〕同上。

〔5〕同上,第535頁。

〔6〕吳傳鈞:《在農業地理編寫會議上的總結發言》,1977年。

〔7〕《馬恩選集》第3卷,第518頁。

〔8〕《馬恩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5頁。

〔9〕《馬恩選集》第3卷,第62頁。

〔10〕同上,第551頁。

〔11〕同上,第572頁。

〔12〕同上,第573頁。

〔13〕詹姆斯:《地理學思想史》(李旭旦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38頁。

〔14〕同上,第154頁。

〔15〕迪金森:《近代地理學創建人》(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46頁。

〔16〕哈特向:《地理學性質的透視》(黎樵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51頁。

〔17〕同上。

6. 學習地理有什麼用

從個人素質培養上講:學習地理可以培養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它是文理的有機結合,可以為個人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基礎,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都以為文科生能力的提高做出貢獻,而且,都是在無形中進行的。 從學科綜合角度講:學習地理可以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提供幫助,比如,在研究日本這個國家時,我們通過地理知識可以了解到,它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國家,有便利的交通優良的港口,為其經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同時,他的常規能源短缺又致使它靠侵略和掠奪來發展自身。這樣,地理與政治歷史緊密結合,也在無形中起了作用。 地理是研究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和生產的地理布局以及各國和各地區生產發展的條件和特點,學地理使人了解祖國山川河流,更加熱愛祖國 。 ---------------------------------------------------------------------------------------------------------------我這里先說幾個概念,你應該就會了解一些了。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綜合性的分支科學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科學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等。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 人文地理: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地理科學:「地理科學」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中國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他理解地理學應當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等並列的大科學體系,故稱「地理科學」。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基礎理論層次(基礎科學)、技術理論層次(技術科學)、技術層次(工程科學)。 包括了地質學、地理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氣候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水文科學、環境科學、空間科學以及生態學的一部分,所以地學是一門很大的學科。 地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時又稱為「地學信息系統」或「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它是一種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間信息系統。它是在計算機硬、軟體系統支持下,對整個或部分地球表層(包括大氣層)空間中的有關地理分布數據進行採集、儲存、管理、運算、分析、顯示和描述的技術系統。 從這里來看,地理不單是簡單的自然地理,其實地理學科已經滲透至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學好地理(當然指專業性地理)對日常生活、從業就業、高端研究都有重要的意義。

7. 什麼是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基本內容

人文地理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對於地理老師而言,教好人文地理具有重要的意義。什麼是人文地理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什麼是人文地理,歡迎閱讀。

什麼是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地理環境的結構、分布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性以及人地關系的學科。

人文地理學的學科性質及研究對象:

學科性質:以人文現象為研究主題,側重於揭示人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及其地域分布的規律性。

研究對象:人文現象的空間分布,以及在地理環境影響下的形成過程、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向。

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分類體系中的地位:

與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同為地理學的三大分支,當前人文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研究正有分離走向相互結合,深入洋酒國家建設和解決社會問題,為社會發展和決策起到日益顯著的作用。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經歷了知識積累、學科形成和理論演變、學科分化,以及理論和方法的革新等過程。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階段。

人文地理發展簡史

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1]

古代階段

古代階段是人文地理知識的積累時期,以片斷記述為主,出現了各種關於人地關系的論述。

在中國古籍中,載有許多關於人地關系的論述,其中既有《禮記·王制》篇中“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這種帶有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孫丑下》中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定勝天的思想;也有東漢時期王充的《論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隨行而應人”的主張人、地各有規律,反對人地關系絕對化的思想。不過中國古代並沒有產生系統表述人地關系思想的人文地理著作來。

在西方,地理學一直是把地球作為人類的家鄉來研究,古希臘、羅馬學者如希羅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對各地的人文地理現象作過論述。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一些相互隔離、閉關自守的君主制國家,經濟、文化處於衰落狀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相應處於停滯狀態。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的地理學獲得較大發展,伊德里西等學者在著作中記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現象。

近代階段

15~17世紀,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線以及“發現”新大陸後,歐洲各國陸續出版了各種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關於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於種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對於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起到巨大促進作用。

現代階段

在19世紀里,地理學開始形成自然和人文兩大分支,近代科學地理學的奠基人洪堡德和李特爾,分別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創立了早期理論。從此,人文地理學出現一系列理論,各分支學科陸續建立並形成了體系。

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的形成和演變是從李特爾用經驗法和比較法,研究世界各地區各種地理現象的因果關系開始的。李德爾在他的《地理學-地理對人類素質和歷史的關系》一書中,探討了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的相互關系,把自然作為人文的基本原因,強調自然界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在他去世後,人地關系理論在各國有不同的發展。

德國

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在1882年和1891年出版的《人類地理學》-書中,論述了人類作為環境的產物,其活動、發展和分布受到環境的嚴格限制。以後他的學生美國地理學者森普爾和亨廷頓等人更加強調地理

環境對人類文明的決定性作用,他們的觀點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形成系統的環境決定論。

法國

幾乎與此同時,法國的地理學家維達爾·白蘭士提出了另一種人地關系論,後人稱之為可能論或或然論。他認為地理學的任務是闡述自然條件與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自然環境提供一定范圍的可能性,而人類在創造居住地時,按照自己的需要、願望和能力來利用這種可能性。他的這一觀點在其學生白呂納1910年發表的《人地學原理》一書中得到進一步發揮,白呂納認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無定的,兩者之間的關系常隨時代而變化。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等人的觀點對法國地理學影響很深,從而形成法國學派。

英國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羅士培教授受法國學派的影響,1920年創用了“調節”一詞,創立“適應論”。他認為調節包含兩重含義,即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限制,以及人類社會對環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羅士培認為人文地理學研究人-地之間雙向的相互關系,主要探討人類社會活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美國

美國地理學家巴羅斯1923年發表“人類生態學”一文,提出生態調節論。他主張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的生態的觀點,在人地關系中人是中心論題,其他現象只是當它們涉及人及其對它們的反應時,才有必要說明。他還認為歷史學研究人類在時間上的關系,地理學則應側重於分析人類在空間上的關系。

其他

20世紀初,德國學者施呂特爾提出文化景觀的概念,認為探討原始景觀轉變為文化景觀的過程是地理學的主要任務。以後美國地理學家索爾又提出,人類按其文化的標准,對天然環境的自然現象和生物現象施加影響,將它們改變為文化景觀。

隨著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發展,研究內容和范圍也不斷擴大,人文地理學同自然地理學-樣開始分化,陸續出現了一些分支學科,並形成人文地理學的學科體系。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商業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工業地理學、農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等,都是在此階段形成並發展的。

人文地理研究方法

學科介紹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歐洲許多的大學地理課是由歷史學者講授的,他們十分強調地理學研究,特別是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與歷史學關系密切,而且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也長期囿於歷史人文地理的內容,因此歷史地理學曾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的學者達比等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開始研究歷史自然

地理,使歷史地理學不僅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現象的變化,也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現象的變遷,從而成為地理學的一門獨立分支。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人地關系理論方面,已由過去的環境決定論、可能論以及適應論轉變為和諧論。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發展的影響下,分析並和諧人與環境的關系已成為人文地理學的新課題。

數學方法

在觀察和分析方法方面,數學方法的出現極大的促進了人文地理學的發展。1965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理系教授加里森開設研究班,用數學統計方法培養了一批地理學者。其中的英國學者喬利和哈格特在1960年以後把數量方法引進劍橋大學和布里斯託大學地理系,使得這種革新很快在各國地理學者中傳播開來,對地理現象分布差異的表述開始從定性向定量階段發展。

電子計算機的應用

使地理學者能夠處理多種變數的復雜計算,對一些空間規律的研究採用新的統計方法和技術手段,進行精確的度量,並用數字形式表達人地關系,說明區域差異及其變化。

自20世紀50年代系統論創立以後,美國地理學家阿克曼於1966年提出:地理學者應當探索許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賴的變數的一種系統的概念,從時空角度處理人與環境的系統。60年代開始,不少學者已在研究生態系統、政治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以及地域系統方面作出貢獻。定量計算和系統論思想的引進,使地理學開始採用模型來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現象。

60年代行為科學興起後,出現了行為地理的研究。70年代,行為研究在地理學中十分盛行,通過研究不同人類社會集團、階層、階級對不同環境的反應和行為決策這一過程,使地理學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可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旅遊業蓬勃發展,旅遊收入對於國民經濟收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使得旅遊地理學發展很快,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新分支。人類以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形式存在,各集團的不同文化既是社會環境的組成部分,又是人們行為制約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究空間中的社會現象和文化差異的社會文化地理學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時,許多國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的城市迅速增加、城市規模日益擴大的趨勢,促使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城市地理學在人文地理學中逐漸居於重要的地位。

傳統的人文地理學以小區域研究、經濟區劃和文化景觀類型為其主要論題,現在則轉向分析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為主,涉及國土整治、環境保護、貧窮和飢餓、種族歧視、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問題。20世紀中期以來,人文地理學開始面向社會問題,從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學科人為界線,出現新的綜合。

人文地理基本內容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經濟地理學是以闡釋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分配等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為主要任務。近代地理大發現以後,人類的商業活動空前繁榮,從而產生了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

傳統的經濟地理學關心各種資源、生產及商業的分布同自然環境的關系,以生產布局、區位分析為研究的核心。其中區位論和中心地學說曾對地理學和其他學科的發展起到過重要作用。

現代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開始注意社會結構、政府決策以及人們的行為決策對經濟布局的影響,出現了國土經濟學,重視國土整治問題。有些學者認為旅遊地理學研究所涉及的旅遊屬於經濟活動范疇,因此旅遊地理學也是經濟地理學的組成部分之一。

政治地理學是通過研究國民與領土的關系來分析政治現象的地域體系,並分析以政治、軍事、經濟和宗教為背景的各種國家集團對世界和地區所起的作用。

1897年出版的拉采爾的《政治地理學》,將國家當作附著於地球上的有機物,並提出“生存空間”的概念。以後,麥金德於1904年提出陸心說。由於他們及其他學者的努力,政治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

20世紀30年代,豪斯霍弗把地緣政治學引入為德國納粹的侵略政策服務的歧途,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治地理學的發展受到影響。現代分析技術及模式的應用,使地理學者得以制定各類各級政治區域的效率和效果,並開始研究政治行為和政府決策的地理背景。例如,參與對國土整治的決策、首都的定位、大都市區的結構、國家公園的設置、選票地域分布模型以及領海界線和沿海捕魚權等課題的研究。

很早以來,地理學的著作中已注意到種族和民族的分布,以及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拉采爾的人文地理學代表著作即以“人類地理學”命名。在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的人文地理學著作中,也都包含種族和民族地理的內容。不過,現在人種地理學和民族地理雖然仍是介於人種學、民族學和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但研究者則多為人種學和民族學者。

各地的人口數量、分布和遷移是重要的地理現象,人文地理學者十分關注。維達爾·白蘭士的《人文地理學原理》第一章即論述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狀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鮑曼分析了中歐的人口地域分異現象,瑞典地理學家德·耶爾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並制出人口分布圖。從此,人口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

社會地理學分析空間中的社會現象,研究各種社會類型的區域分布並分析比較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探討人地關繫上強調社會因素對地區文化景觀、生活方式的影響。研究內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語言行為和感應等方面的地理問題,並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

文化地理學則從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的角度,解釋各種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區具有各種區域特徵,研究對象和內容與社會地理學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類不同社會集團的地域特徵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後者則是研究人類創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學者將社會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的內容合稱為社會文化地理學。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

人文地理學同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以及環境科學、生態學、區域科學、行為科學結合,可以為解決世界性的資源短缺、人口危機、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以及城市問題等做出貢獻,尤其是對於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人文地理學仍是許多分支學科鬆散組合的一門學科,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發展。此外,有關人地關系的理論探討,數量統計方法和模型、系統的運用,行為科學的引進,以及對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也尚處於初始階段。

盡管人文地理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質)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益顯著,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學地位的提高,將使地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有多種對中國地區的習慣的劃分方法。

人文地理研究特點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其研究對象雖與社會科學有相同之處,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又不同於社會科學,從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作為地理學中一門接近人文或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航空像片、衛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方法)。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是相互密切聯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環境: 是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域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經濟, 交通,軍事,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智慧圈,技術圈..人文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而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分布和組合,如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人文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的重要方面,人類是引起以上各類地理分布及變化的主要載體,民族又是人類中具有特色的群體,於是人口的增長、分布和遷徙,民族分布和融合,成為歷史人文地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人文地理地理劃分

按照大行政區劃分

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港澳台。

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

按照經濟戰略劃分

中國東部,中國中部,中國東北,中國西部。

按照南北劃分

南方和北方,中國以秦嶺和淮河為南北分界,這種劃分一般只限於漢族主體居住區。

其他劃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北京,中華民國的首都是南京、重慶,中華民國政府當前所在地為台北。除了北京和南京外,歷史上的中國還曾長期以西安、洛陽、開封、杭州為國家的施政中心。

8. 什麼是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專注於研究塑造人類與眾多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模式和過程。她包含社會科學的成分如人類、政治、文化、社會及經濟層面。雖然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焦點並不是地球的實質地貌(見自然地理學),但是由於各種人類活動均在實質地貌上發生,所以實際上不提及實質地貌去討論人文地理學並不可能,而環境地理學正好出現用作兩者的橋梁。人文地理學可以分為很多不同的粗略范疇(詳見人文地理學),例如:

9. 人文地理是什麼

人文地理學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是地理學科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

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不包括經濟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Human Geography)的發展歷經知識的積累、學科的形成和理論的演變、學科的分化以及理論和方法上的革新等過程。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3個階段。

古代階段

人文地理

傳統的人文地理學以小區域研究、經濟區劃和文化景觀類型為其主要論題,則轉向分析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為主,涉及國土整治、環境保護、貧窮和飢餓、種族歧視、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問題。人文地理學論題的這種方向性轉變,即所謂關聯運動。傳統的人文地理學研究是將復雜現象的組合分裂開來,以便分別研究整個復雜環境中的各個成分,從而導致學科分化階段。20世紀中期以來,人文地理學開始面向社會問題,從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學科人為界線,出現新的綜合。

此外,70年代以來還出現了兩種人文地理學主張:

一為人本主義地理學派,認為數量運動的機械模型壓抑了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主觀性,提出以人為中心的地理學,致力於觀察具有特殊空間概念的社會結構,研究它們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一為激進地理學派,由於60年代後美國經濟衰退,階級、民族矛盾突出,一部分地理學者認為首先應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抨擊,並為革命性的變化提出建議。他們創辦了刊物《對立面》,宣傳自己的觀點和研究成果。

此外,部分學者提出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武裝地理學,提出新的綜合論方向,反對學科分裂和專業化傾向。

主要分支學科: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3個大的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閱讀全文

與人文地理學的意義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