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果想說我生活中的地理應該側重哪些方面
生活中的地理知識
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識與技能.下面,就以人們的衣食住行為例加以說明:
1、 服飾與地理
首先,服飾材料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桑蠶生產適宜亞熱帶,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而太陽光照好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喜愛的羊毛衫與皮衣,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其次,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身著白色寬松的長袍.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國藏族牧民往往穿一個胳臂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大袍.第三,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有關.在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都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對應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與女士的連衣裙,春秋季的休閑裝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夾克等.相反,在「四季無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國雲南昆明一帶,形成了「四季服裝同穿戴」的獨特景觀.
2、 飲食與地理
從主食結構上看,由於水熱條件的不同,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它的形成也與地理環境有關.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來講,就與我國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有關.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就養成了吃鹹的習慣.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薦.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
3、 住房與地理
傳統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例如北美因紐特人用冰塊作外牆;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西南炎熱的少數民族地區以竹樓為主.當今商品房的開發也要考慮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邊配套設施的空間組合、周圍環境質量綜合狀況、居住區內部環境設計以及房子的朝向、採光、通風、層高、間距等因素.
4、 出行與地理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境密切有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利用峽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駱駝成為「沙漠之舟」;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人們騎著駿馬弛騁如飛;在江南水鄉,人們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來.人們出行,無論是旅遊還是出差,都要根據天氣與環境情況,決定出發時間與選擇交通方式.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不僅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對當今綜合素質人才的培養也是十分有益的.
(一)服飾與地理
1、人類服飾的材料與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系.遠古時代,人類生活在森林裡,披掛的樹葉、獸皮就成為衣服.後來,人類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纖維與動物皮毛為原料,紡織各種布匹,出現了原始的服裝.絲、麻、棉就是人類利用最早的纖維材料.我們的祖先早就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養蠶織綢了.但由於北方環境惡化、氣候變得乾燥,蠶絲的生產逐漸向南方移動.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
2、服飾的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其服飾的式樣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穿白色而寬松的長袍;在北方寒冷地區,尤其是冬季,人們喜歡深色的皮製品服裝;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條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飾的變化與季節更替有關.隨著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換,人們的服飾也隨著之變化.特別是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適應的服裝.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女性的連衣裙、短裙等,春秋季節的休閑裝、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夾克等.
(二)我國主要少數民族的服飾與地理環境
服飾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也是人民思想意識和精神風貌的體現.一個民族服飾的形成除受傳統意識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條件、氣候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響.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有 55 個,人口雖然佔全國人中的約 8% ,居住面積卻約佔全國面積的 50% - 60% ,由於他們居住的地區地形、氣候、植物、礦產資源、農業生產,以及他們宗教信仰有相同也有不同,隨之形成的服飾也有其共性和個性,他們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豐富多種的服飾藝術,讓我們體會到了少數民族順應自然,熱愛生活,勤勞智慧的燦爛文化.
青藏高寒區少數民族的服飾與地理環境
青藏高寒區土地面積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 25% ,人口佔全國總人口不到 1% ,在這因新構造運動大幅度的差別上升造成地勢高峻,地貌復雜的山原上,居住著藏族,門巴族、珞巴族、裕固族、土族等少數民族.由於地勢高、空氣稀薄,氣壓低,日照強,高原形成了氣溫低、日溫差大,干溫季分明,乾季多大風,濕季多夜雨的特點.為了適應這樣的高寒氣候,這些少數民族的服飾利用高原牧區豐富的動物皮毛製成皮袍、皮靴、皮帽用防寒,同時,在皮袍的製作上多採用開胸、長袖連接下身擺裙,以應付高原地區溫度變化大,天氣變化異常的惡劣氣候,以藏族男子為例:袍內著布衣或袒胸,中午炎熱時褪下纏於腰間,早晚寒冷時穿好,只露出右臂便於勞作.青藏高原是我國四大牧區之一,為方便放牧抵禦猛獸,他們的服飾設計上採用腰帶短、長刀、火石等飾品,由於深受佛教影響,藏族和門巴族服飾上多戴佛珠,依靠豐富的礦產資源,這些少數民族腰間掛有銀飾和銅飾的品種形式繁多,走動時會發出有節奏的聲響.
西北乾旱區少數民族的服飾與地理環境
西北乾旱區是廣闊的歐亞大陸草原、荒漠區的一部分,地處內陸四周多山,夏季風的影響微弱,氣候屬於半乾旱、乾旱和極乾旱,氣候 長期乾燥,冬夏氣溫變化劇烈,大陸性氣候顯著.本區少數民族數量較多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等,這一地區服飾的共同特點在於服裝在樣式上設計簡潔,服裝飾品少,服裝面料多採用適於夏季高溫乾燥天氣的綢子和冬季保暖性能好的土布,女裝多為裙裝,自胸間捏多褶,下裳寬大,男裝多為長褲、長筒革靴 ( 回族除外 ) 褲腿扎進長筒靴,有防寒的功效.西北地區多信奉伊斯蘭教,根據伊期蘭教的禮節,如果到室外頭不戴遮蓋物就是對天的褻瀆,所以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頭戴的一般是最輕最小的圓帽或一塊頭巾.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男子多配長袍,女子多配各種綉花、坎肩,這種服裝既適宜晝夜溫差大的變化,又能在空氣濕度極為乾燥高溫的夏季充當「鼓風機」的作用,而內蒙古高原地區生活的蒙古族,男女服裝均大襟長袍,腰間束帶,同新疆地區相比無鈕扣對襟長袍更容易抵禦北方的寒風侵襲.
西南季風區少數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
西南地區深受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和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影響,大部分地區屬中亞熱帶,西南季風活躍西部,干濕季節交換明顯,東南季風活躍東部,氣候終年濕潤、濕度大,冬雨多,因處於三大板塊相對運動的地區,山地高原多,河流縱橫交錯,地貌類型多樣,這里聚居生活著的少數民族較多有黎族、壯族、瑤族、苗族、布依族等數十個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的服裝共同的特點:首先是緊身、輕巧、利落,便於平時農業繁忙時提高勞動效率;其次無領、赤腳、裸露部位多,戴斗笠或纏包頭可以適應濕潤、降水多的氣候環境,最具代表性的是男子的服裝,各民族幾近一致,變化較少;再次服飾在用料上採用自織布或綵綢、運用礦物和植物染料工藝加綉自己熟悉的山水、花鳥、樹木等圖案,明顯體現出山鄉的蒼翠與水鄉的秀美.當然這些民族服飾也有不同,象彝族的披風「擦爾瓦」,蹲著休息時自然形成小圍帳,可以遮風和避雨防寒,還有羌族,因為祖先是以畜牧業為主,所以男女皆穿毛皮朝里的羊皮坎肩,其肩部與前襟下擺等處均露出長的羊毛,敞開搭在肩上,這可以看成是羌族古代服裝的衍化物,除此之外還有基諾族的尖頂帽等明顯反應了西南少數民族在服裝上的個性.在飾品的選擇上,有的民族比較簡潔,有的民族非常重視,如佤族所居住的滄源和西盟地區,蘊藏著金、銀、石英、雲母等礦藏,女子習慣在小腿和腰間繞藤圈,上臂及手腕處戴銀飾,項間還要戴上銀項圈、項珠,有的掛上多串彩珠,此外景頗族的銀飾,苗族的銀鳳冠都表現出西南少數民族豐富的想像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個民族因散居幾處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特點:居山裡者,裙略短,便於攀登,居平原者,裙略長,踏草行壠,居水邊者,衣簡潔,適於洗滌.
東北冷濕區少數民族的服飾與地理環境
東北地區從自然地理條件上看是我國比較完整的地域單元,由於緯度較高,緊鄰著亞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風源地,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凍土廣布、森林資源相當豐富,野生動物種類多,這里主要生活的少數民族,有滿、朝鮮、鄂倫春、鄂溫克、赫哲等少數民族.居住偏北的少數民族,由於氣候條件上與青藏高原地區有相似之處,其服飾上也有就地取材,腳下踩靴,用皮毛制服裝,寬大遮體,以求禦寒的共性,如鄂倫春族頭頂的狐皮大帽,能遮住半個身體、適宜零下 40ºC 的寒冷天氣,還有赫哲族,由於久居江原野以捕魚為生,穿的是魚皮長衫,腳下踩魚皮靰鞡.不同的是由於東北地區晝夜溫差不大,沒有藏族制皮袍將一袖褪下纏於腰間的習慣.居住位置偏南的少數民族,如朝鮮、滿族服飾的線條明確多用綢緞和土布,冬夏服裝分明,衣著比較寬大.在飾品上東北地區少數民族除了配戴銀飾外、源於漁獵部落的愛以羽毛、獸頭作飾品顯示其勇猛無畏.
(三)地理環境與服飾
各具特色的地理環境,在人們的服飾上留下了獨特的鄉土風情.復雜多樣的氣候,孕育了絢麗多姿的民族服飾.簡便的草裙與炎熱的氣候相關連;豐厚的皮服與嚴寒的氣候相伴隨.地理環境的差異導致服飾的多樣.
一、乾旱荒漠地區的服飾 阿拉伯人,頭纏層層白色的頭巾,身穿寬大的白色長袍;女子外出蒙著黑色面紗,並留兩個小孔露出雙眼.這與西亞、北非黃沙滾滾、氣候乾旱、天氣晴朗、日照強烈密切相關:長袍裹身、頭纏頭巾、白色的大袍,有利於遮擋強烈的陽光,保護皮膚免受傷害,防沙、防曬成為這種服飾的主要功能.
土庫曼別稱「沙漠牧場」.男人愛穿緊身襯衣,寬檔褲,外套長袍,腳蹬皮靴,便於騎馬馳騁;婦女愛穿束身連衣裙、長袍,頭戴高帽或扎頭巾,以適應乾旱多風沙的環境.
二、高寒牧區的服飾 從事畜牧業的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等的穿戴,多取自牲畜的皮毛,都有穿長袍的習慣,主要是高原氣候變化無常——白天日照強烈,氣溫上升,夜間氣溫驟降,寒氣襲人(晝夜溫差大).穿皮製長袍,既可抵禦嚴寒和風沙的侵襲,又能在游牧途中作為夜間防寒的鋪蓋.
蒙古族的長袍腰身肥大,下擺不開叉,以利於騎馬時護膝防寒;衣袖稍長,騎馬持韁時,冬季可禦寒,夏季可防蚊蟲叮咬.蒙古人穿的皮靴,有翹頭和圓頭之分,翹頭的適合在深草中行走,圓頭的適於在淺草或無草區行走.
藏族牧民在夏天也多穿皮袍,白天在烈日下,將一隻胳膊露出皮袍外,行走勞動時,將雙袖扎於腰間,一旦天氣驟然變冷,可將胳膊穿進袖筒,以適應高原多變的天氣,這比更換增減衣服方便得多.
三、熱帶多雨地區的服飾 東南亞的居民,常穿無領的上衣,衣服具有短小貼身的特徵,女性套上短小的筒裙,頭戴斗笠.這與東南亞地區氣候炎熱多雨、河流密布、森林茂密密切相關——輕巧的斗笠就地取材,即能防曬又能防雨,還可以當扇子扇風取涼,一物多用;多水地區以水為伴,趟水過河,入水游泳,是常有的事,貼身短小的衣服,穿脫方便,便於曬干,適合與水打交道;短式緊身衣,在密林中不易鉤掛,行走方便.
四、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服飾 各地自然條件的差異,形成不同的生產特點和生活習慣,也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服飾.
至今,熱帶叢林的原始部落里,仍穿戴利用植物編制的服飾.如南太平洋索羅門群島上的美拉尼西亞人、新幾內亞島上的新幾內亞人,用草葉編制衣裙,樹皮製帶子,成為當地時髦的裝束.
菲律賓人每逢菠蘿豐收,都用菠蘿葉制衣裙.
我國東北地區,人們冬天穿皮衣,除毛皮可以防寒保暖外,還因當地的自然條件不宜植棉,而在嚴寒的氣候條件下,獸類的毛皮長得特別豐厚,保暖防寒性能好.大興安嶺的鄂倫春族居住地,「林海雪原」為他們提供了狍皮、熊皮等獸類毛皮,其穿戴也以皮衣、皮褲、皮鞋、皮帽為主,以往皮帽往往完整地保留獸類的眼、耳、鼻、口,在狩獵時作為偽裝誘惑獵物.
生活在烏蘇里江畔的赫哲人以捕魚為生,善於鞣製魚皮、獸皮,過去冬天多穿魚皮、狍皮、鹿皮大衣.
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隨意捕殺野生動物的現象逐漸得到控制,現在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飾也逐步地漢化.
(四)地理環境與我國民族服飾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民族眾多.由於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生活在各自不同環境區域中的各族人民,身著各式各樣的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無不體現著所處的地理環境特色和民族風情.總體可以概括為北邊長南邊短,北邊寬南邊窄,北邊厚南邊薄.
同時,不同民族、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異,反映在民族服飾情感語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內涵和外延,但都體現著實用文化與審美文化的集中統一,體現著各自民族符號性的文化選擇.
青藏高原地區,主要人口為藏族,他們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氣溫低,冬季漫長,夏季短暫,因而他們一年四季都穿著長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長寬松,白天當衣,晚上當被.為了生活方便不論男女都將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別在腰間.每逢節會,歡歌四起,長空舞袖.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這是黃土高原的真實寫照.由於這種惡劣的地理環境和嚴酷的氣候條件,使黃土地上人們的服裝另有一番情景.冬天人們穿著老羊皮襖,頭上裹著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兒,青布的黑夾夾兒,是這一地區典型的民族服裝.
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地區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俄羅斯等少數民族兄弟的服飾,則明顯的帶有西亞各國和俄羅斯的特色,這顯然是由於地理環境因素而形成的.
例如:維吾爾族傳統的民族服裝為男子穿綉花襯衣,外套斜領、無紐扣的「裕袢」,「裕袢」身長沒膝,外系腰帶.在北疆因天氣較寒冷,外套常常有紐扣,婦女則喜歡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面往往還套穿綉花背心.男女皆喜歡頭戴綉花小帽,腳穿長筒皮靴.維吾爾族在此服裝用料上喜歡選用純毛、純棉、真絲、真皮,婦女喜歡艷麗的衣物,並以耳環、戒指、手鐲、項鏈等飾物點綴.手工刺綉是維吾爾族的傳統工藝,襯衣、背心及小圓帽上所綉的花紋圖案都十分精美.
居住在雲貴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瑤族、水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服飾,也與他們生活的地理環境和傳統文化習習相關.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們的蠟染聞名於世,成為貴州地區亮麗的風情線.由於這一地區地質構造復雜,山大溝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長期以來與世隔絕,交通不便,為了生存,他們自己紡紗織布,加工洗染.這種用傳統手工藝製作的布料厚實、美觀、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僅有實用價值,更有觀賞價值,近年來又成為旅遊開發項目之一.作為重要民族的傣族,他們的傳統服飾,男子多穿對襟或大襟無領短衫,肥筒長褲,也有少數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淺藍、淡黃色的布包頭.女子服飾因地域不同而有明顯差異.西雙版納的婦女上穿白色、緋色或淡綠色緊身窄袖短衫,下著各種花樣的長及腳面的筒裙,束銀腰帶,喜歡留長發,並挽髻於頂,插上梳子或鮮花,典雅大方;也有用大布巾包頭的.德宏和耿馬的婦女上穿齊腰短衣,下著色彩艷麗的筒裙,發髻位於腦後,余發散拖一綹在背後.服飾衣料過去為土布,現多為絲綢、細花布,更顯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江南地區的形容和嚮往.河流密布,湖海相連,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地勢平坦,植物茂盛.在這種地理環境中生活的各民族同胞,他們的服飾天人合一,環境造就,典雅別致,小巧玲瓏,以薄、短、輕、柔、艷而著稱.
彩雲之南的傣族、僳僳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由於生活在祖國的西南邊疆,這里氣候宜人,山川秀麗,天藍水碧,風景如畫.他們的服飾色彩艷麗,輕柔飄逸,女人們的裙子有擺裙,有長裙,有褶裙.特別是傣家婦女穿的筒裙,五顏六色,美麗得像孔雀開屏,不僅好看而且合身適用.由於這里地處邊陲,過去封閉落後,觀念保守,所以,很少有短裙.瓦族婦女的裙子也是筒裙,但沒有傣族筒裙長,色彩以黑、紅相間為主,這與她們生活的地理環境有關.
我國廣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區,是重要的農耕地帶和人口集中區域,生活在這里的廣大同胞以漢族為主,服飾介於高原和水鄉之間.生活在東南沿海地區的漁民,服飾與其他各地區民族的服飾相比較,則是最簡潔不過的了.漁民們長年生活在氣候溫熱濕潮的水上作業,捕魚打撈,穿著簡練、輕便、易於晾曬的服裝,這完全是由於地理環境而形成的.
貴州東南部地區的婦女,將多種圖騰崇拜的形象融合於一體,以水牛的頭和角、羊胡、蝦須、蛇身、魚尾等整合為意象中的「苗龍」形象,刺綉在自己的衣服和圍裙上,表達自己的民族信仰.
這些視覺信息傳達符號不僅對服裝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使服裝呈現千姿百態、靚麗奪目的藝術效果,同時更重要的是它以形象化的創造性語言,記錄下了民族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民族情感世界的演變,為研究民族服飾藝術提供了極具史料價值的佐證.同時,這些信息符號也反映了勤勞智慧的苗族超凡的藝術概括和對裝飾藝術的大膽追求.
我國北方民族喜歡在嫁妝的鞋墊、肚兜上刺綉鴛鴦戲水、喜鵲登梅、鳳穿牡丹、富貴白頭、並蒂蓮、連理枝、蝶戀花及雙魚等民俗圖案,以隱喻的形式,將相親相愛、永結同心、白頭到老的純真愛情注入到形象化的視覺語言之中,反映了樸素純潔的民俗婚姻觀,同時,賦予紋樣造型以生命的律動,表現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的勃勃生機.而方勝、如意紋、盤長等造型符號和紋樣,則反映廣大勞動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和真誠期盼,表達樸素純真的審美情趣.
從上面這些我們可以看出服飾實際上是一個民族的標志,也代表了一個地區的形象.它的功能一是遮風祛寒,二是裝飾美觀.但是,由於受到地理環境和情感的影響,千差萬別,千變萬化,無不打上這一地區的烙印.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地理環境和情感造就了民族服飾.
㈡ 如何答好高中地理主觀題 有什麼模式 思路
西安方正補習學校地理舒老師為你解答
主觀題的答題方法與技巧
近年來,文綜地理高考試題中,主觀題基本穩定在三種題型中。第一種:選擇型主觀題。答題的過程方法和選擇題一樣,只不過不一定是單項選擇,是有多少選多少。第二種:填空型主觀題。第三種:簡答型主觀題。這兩種類型的主觀題在答題方法與技巧上要求較高:不僅需要考生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而且要具備較好的文字表達能力。但許多考生在答卷上表現為:語句不完整,語言不規范,非術語化現象嚴重,缺少關鍵詞,條理不清,廢話較多,甚至脫題,使答案不夠准確、完整,從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一、主觀題的答題步驟
1、認真審題
審題是答題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正確地理解題意,把握命題的指向,才能有的放矢。一道問答題有題目中心詞、條件限制詞、內容回答詞和解答方式詞構成。題目中心詞是答案論述的直接對象,條件限制詞一般為地理事物的范圍、時間或答案的性質等,內容回答詞為該題必須回答的內容,解答方式詞則為回答的方式。例如題目要求:扼要說明圖示小區域水能開發的有利因素。題目中心詞是「水能開發」;條件限制詞是「圖示小區域」、「有利」;內容回答詞是「因素」;解答方式詞是「扼要說明」。在審題過程中,首先要審明中心詞,明確所要論述的對象是什麼,對此可以採用對中心詞添加著重號或添加圓圈的做法,以提醒自己圍繞中心,不要脫離主題。其次是審條件限制詞,依據條件限制詞的內容性質,進行相關知識的遷移,並進行篩選,確定答題范圍,羅列答案要點。再結合解答方式詞和內容回答詞,進一步提煉,形成最終符合題意的簡明扼要的答案。
2、判讀圖像,提取有用信息
對於不同類型的地理圖像,只要深刻領悟其讀圖方法和要領,判讀也並非難事。為了節約時間,最好單刀直入,根據題目要求提取有用信息。例如題目要求:扼要說明圖示小區域水能開發的有利因素。這里必需提取的有用信息是:圖示小區域「在哪裡」。
3、對接遷移
非選擇題的答題過程,往往是對地理概念、原理、規律等進行自我加工,重新表達、再現的過程。無論是陌生的地理知識,還是已有的地理知識,都需要同學們回歸教材,進行知識的聯想、遷移,並實現與新問題的對接,這樣才能找准答題的突破口。例如,「扼要說明圖示小區域水能開發的有利因素」,我們首先可以聯想到,影響水能開發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而自然因素中,河流落差大、徑流量大、有口袋形的地形,地質條件好是有利於開發的;社會經濟因素中,經濟發達,資金充足,技術先進,能源市場需求大等是有利條件。接著,針對圖示小區域的位置,遷移相關的地形、氣候、人口、經濟等特徵,進行對接,剔除不符合題目要求的因素。
4、書面表達
書面表達是非選擇題的最終結果,也是高考評分的直接依據。書面表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高考的成敗,因此書面表達是解答非選擇題最重要、也是最後的一個環節。在書面表達中除了應避免前面提到的各種問題外,同學們應盡量做到:第一,先構思或草擬答案,尤其是答題的關鍵點,可以選取關鍵的詞語寫在草稿紙上,並附加小序號,便於理清思路,分清層次,並有利於對照圖像信息,增補或刪減答題要點等;第二,應認真加以審視,以避免出現錯別字,表達不清的,不嚴謹的,口語化的或與已知原理、規律相違背的語句,提高得分率;第三,保證字跡工整,卷面清潔,這是給評卷者的第一印象,也是一個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體現之一。好的卷面,必然會對得分有益;反之必然有害。再好的答案,其模糊的字跡,歪歪扭扭的布局,讓評卷者看著吃力,尋找得分點費時,自然會使同學們遺漏一些得分的機會。
二、主觀題的答題原則
(一)簡明,沒有廢話
高考閱卷是一項繁重的勞動,每個人的腦力與體力消耗都很大,閱卷老師希望用最短的時間獲得卷面上最多最准確的信息,從而給出一個客觀公正的分數。這時簡明的表達就顯得意義重大。能否做到,千萬注意兩點:第一,語言精練,簡明扼要,緊扣中心,直奔主題,不說廢話,不繞彎子,不兜圈子,不給人以隔鞋搔癢之感;第二,條理清晰,知識要點化,盡量列出①②③④來,閱卷老師一目瞭然自然會減少閱卷中的信息丟失,這就保證了你應得的分數。
(二)准確,沒有偏差和歧義
1、明確地理概念,清楚考查內容,把握答題的方向性
明確地理概念,清楚試題考查內容,是避免答題方向出錯、避免出現偏題甚至脫題的前提。注意下列易被混淆的概念和內容:
考查內容 誤解為
地形區 地形類型
地勢特點 地形特點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自然帶類型 植被類型
經濟發展特徵 經濟特徵
水能資源 水資源
2、語言規范,注意使用術語的專業性
答卷時,許多考生明確答題方向,也明明知道答案,可就是表述不規范,大白話,涼白開,使用非專業術語,造成語言表述不夠准確到位。
【例】說明現階段我國人口大規模流動的主要原因。
該題應從流入地區經濟收入高、就業機會多、生活環境好等方面回答,但有考生答成「因為我國農村人口多,日子過的窮,農民只好進城打工,靠出賣勞動力來養家糊口」——這種嘮嗑式的表述讓閱卷老師哭笑不得,雖沒脫題,但不準確。
3、要有關鍵性術語,確保陳述的科學性
關鍵性術語的定性與定位功能,決定了它的畫龍點睛的作用,使陳述更加准確化、專業化、科學化;少之則空洞乏味,缺少說服力。
【例】阿塔卡馬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①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大多考生知道應從大氣環流和洋流兩方面去分析,並能正確答出首要原因是「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但在回答第二原因時出現了下面四種表述:(1)洋流的影響;(2)寒流的影響;(3)秘魯寒流的影響;(4)秘魯寒流的減濕作用。顯然,最佳表述是(4),此題缺少「秘魯寒流」和「減濕」這兩個關鍵詞中的任何一個,內容表達都將不夠准確。
(二)全面,沒有信息丟失
1、認清能力測試類型,宏觀上把握答案要點完整
(1)分析題
地理成因分析,把握兩點:第一,要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方面去看;第二,注意答案排序:答案涉及的要點范圍往往很廣,但出現在卷面上的可能只有幾個,這時一定要抓主要矛盾,要把答案要點按重要性排序,最主要的放在第一,次要的放在第二,依次類推……至於到底出現幾點最合適,那要因題而異,不過,這里有個小小的技巧:可參照所給分數破解,這是因為地理簡答題分數多半為各得分點平均分配。比如一個6分題,答案要點可能是1個×6分,或2個×3分,或3個×2分,或6個×1分。當然,這僅僅是個參考。
(2)評價題
評價題要求考生客觀、辨證地看待問題,所以必需從有利與不利(利與弊、優與劣)兩個方面去分析,若單一評價優勢或劣勢,方法雷同分析題。
(3)比較題
比較題分兩種情況:一是比較異同點,這種題要求考生分別列舉出相同點和不同點;二是比較高低(大小),這種題則要求考生分別答出高(大)的原因和低(小)的原因。
(4)描述題
地理現象的描述要求兩點:一要客觀,二要准確。客觀描述要求考生不能攙雜任何個人感情色彩去任意增加和縮減、誇大和縮小某種現象,從而造成失真;准確描述則要求考生不能從理論定勢出發,而應從構成某種現象最顯著的特徵出發去把握描述的脈絡,清晰准確地展示地理現象的時空分布、構成與演變。
(5)列舉題
列舉典型的地理事物或現象,至於幾條為宜,一般題目之中有要求。
2、善用通式,微觀上把握答案要點完整
平時的學習中,能夠留心總結、歸納並整理出分析解決一般地理問題的好方法,並將其模式化處理,考場中直接拿來套用,你將有一種得心應手的得意,既方便快捷,又能保證答案完整全面。下面列舉幾例:
(1)河流徑流的季節變化特點:洪水期出現在××季節,枯水期出現在××季節
(2)河流徑流的季節變化原因:取決於河流水源的補給類型。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主要隨降雨量的季節變化而變化;以冰雪和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主要隨氣溫變化而變化。
(3)應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某些地理現象的方法:地處××板塊與××板塊的碰撞(張裂)地帶……。
(4)一條河流水能豐富的分析方法:
一看水量是否豐富;二看落差是否大
(5)一處海域鹽度高低的分析通式:
一看氣候影響,二看洋流影響,三看河流影響
(6)一地人均某資源多少的分析通式:
一看某資源總量的多少,二看人口的多少
(7)一處漁場形成原因的分析通式:
一看是否位於中緯度淺海大陸架,二看是否有寒暖流的交匯或有上升流,三看是否位於河流入海口
(8)一處鹽場的成因分析通式:
一看地形因素,是否有平坦的泥質海灘;二看氣候因素,是否有晴朗的利於曬鹽的天氣。
(9)一個國家耕地面積大小的分析通式:
一看地形,平原面積是否廣;二看氣候,水熱條件是否好
(10)農業區位因素分析通式:
1)大多側重於自然因素的分析,先分析自然因素:①氣候;②地形、土壤、水源(作為一點分析)
2)再分析社會經濟因素:①市場;②交通;③科技;④勞動力;⑤政策
(11)工業區位因素分析通式:
側重於社會經濟因素的分析,一般按照如下順序分析:①資源條件;②動力條件;③交通條件;④工業基礎;⑤技術條件;⑥勞動力條件;⑦市場條件;⑧農業基礎;⑨政策條件
(12)城市區位因素分析通式:
先看城市形成的原因,再看城市發展或衰落的原因,一般按照如下順序分析:①地形;②氣候;③河流;④資源;⑤交通;⑥政治;⑦軍事;⑧宗教;⑨科技;⑩旅遊;(11)經濟
(13)旅遊資源的游覽價值評價通式:
1)一看旅遊資源質量:自然景觀主要看美學價值,人文景觀主要看歷史文化價值
2)二看集群狀況:景觀集群度愈好,游覽價值愈高;孤景游覽價值小
3)三看地域組合狀況:景觀特徵差異愈大,游覽價值愈高;景觀特徵雷同,游覽價值小
(14)綜合國力基本實體的評價通式:
國土面積、地理位置、地形、自然資源、人口數量與質量
(15)一個地區自然特徵的描述通式:
地形、氣候、河湖、植被、土壤、礦產
(16)一個地區人文特徵的描述通式:
農業、工業、交通、人口和城市
(17)沙漠的四大自然成因分析通式:
1)終年受副高的控制,氣候乾旱(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維多利亞大沙漠)
2)深居內陸,氣候乾旱(如卡拉庫姆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3)地處西風的背風坡,焚風效應(如巴塔哥尼亞沙漠)
4)寒流影響(索馬里半島東南側)
(18)凌汛發生的條件:
1)氣溫在零度以下;
2)河流自低緯流向高緯;
3)南北跨度大。
(19)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1)地形條件:地形崎嶇;
2)地質條件:岩石破碎;
3)氣候條件:暴雨集中或冰雪融化量大;
4)植被條件:植被覆蓋差
(20)山脈成為我國重要地理分界線的列舉通式:
1)省區分界線; 2)地形區分界線; 3)三大階梯分界線;
4)溫度帶分界線; 5)干濕區分界線; 6)氣候類型分界線;
7)植被類型分界線; 8)自然帶類型分界線; 9)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10)內外流區域分界線; 11)農區與牧區分界線; 12)某條等溫線或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
13)四大分區分界線; 14)三大自然區分界線; 15)三個經濟地帶分界線。
(四)邏輯,沒有因果聯繫上的顛倒、割裂和自相矛盾
知識的因果聯系會形成一個知識鏈,這個鏈條的起點是根本原因,終點便是你要回答的問題,而中間的任何一個環節既是前一個環節的結果,又是後一個環節的直接原因,各環節必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在思考答案時,要依據你要回答的問題首先找出它的直接原因,然後層層逆推,順瓜摸藤再到根;在組織書寫答案時,再由根開始順藤摸到瓜。這里須注意三點:
1、不能顛倒
【例】黑龍江復種指數低的主要自然原因。
該題答案知識鏈是「緯度高—熱量不足—復種指數低」,但有考生誤答成「熱量不足,故緯度高,復種指數低」——顯然因果關系顛倒了。
2、不能相互割裂
【例】長江入海口的江心洲在建國後面積擴大速度不斷加快的原因。
該題答案思考過程應為「江心洲擴大速度加快—河流沉積速度加快—近年河流泥沙含量加大—水土流失加劇—中上游植被破壞嚴重」,那麼答案書寫順序與此相反,但有的考生答成「中上游植被破壞嚴重,河流泥沙含量加大,水土流失加劇,泥沙沉積加快」——顯然因果聯系割裂了。
3、不能自相矛盾
【例】過度抽取地下水的危害。
該題答案知識鏈為「過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區—地面沉降,建築物塌陷」,但有的考生誤答為「過度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土地次生鹽鹼化」,其實即便是土地次生鹽鹼化也是因為地下水水位上升,鹽鹼在地表積累的過程——顯然,因果關系自相矛盾。
要回答好高考地理簡答題,除了遵循以上步驟外,根據目前高考試卷的評分標准,還應掌握以下技巧:
一是防漏答的技巧。回答地理簡答題盡量少而精,不要重復羅嗦。但是如果沒有把握的話,怕把知識點漏答,根據目前高考簡答題的評分標准,這時少答不如多答,將把握性大的知識點放在前面,把握性不大的知識點放在後面。
二是模糊的技巧。回答地理簡答題盡量做到具體詳細,才能提高得分率。但如果沒有十足把握的話,可以適當模糊,此舉雖然分數得不全,但不可能不得分。例如2004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發生了強烈的地震並引發巨大海嘯,問這次地震的成因?如果你不清楚蘇門答臘島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碰撞地帶,你可模糊回答:蘇門答臘島位於板塊交界處,地殼不穩定,易發生地震。千萬不要答成:蘇門答臘島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不穩定,易發生地震。這樣會自露馬腳,影響得分率。
三是套用課本的技巧。在很多情況下簡答題的答案在課本中可以找到類似的情節,這個時候你就要盡量套用課本中的話語去回答,得分率往往較高。如分析青藏鐵路的區位因素有哪些?這樣的問題只要想想高一地理下冊的京九鐵路的區位分析,這時套用課本上的幾點再稍加變通,基本上就是正確的。
㈢ 全面描述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應從哪幾方面考慮全啊!
1、你要知道地球有哪幾個大洋、哪幾個大陸。
2、然後你可以先弄清楚南半球有哪些國家(因為南半球的國家少一些,氣候、洋流、地形、經緯度一般也就那幾個地方,再就是一個太陽高度角相關的一般會考南半球)。然後就簡單了:比如瑞士,地處北半球,歐亞大陸西北部,大西洋東岸,為歐洲內陸國家,然後它的上下左右,國家地形是多山還是平原……
3、簡言之就是這樣一個套路了:半球(氣候帶)-大陸-大洋的東西岸-內陸/沿海-周圍國家-國內大致情況。還有比較特殊一點的,比如台灣,有北回歸線穿越;格陵蘭島,北極圈(60度)
另:赤道、南回歸線、北回歸線、南極圈和北極圈是特殊的緯線。
緯度1秒的長度
地球的子午線總長度大約40008km。平均:
緯度1度 = 大約111km
緯度1分 = 大約1.85km
緯度1秒 = 大約30.9m
各緯度線附近的城市和其他地理區
北緯90度:北極
北緯80度:
北緯70度:摩爾曼斯克
北緯60度:奧斯陸、斯德哥爾摩、赫爾辛基、聖彼得堡
北緯50度:倫敦、巴黎、布魯塞爾、法蘭克福、布拉格、克拉科夫、基輔、溫哥華、莫斯科
北緯40度:馬德里、伊斯坦布爾、安卡拉、喀什、北京、鹽湖城、丹佛、華盛頓、紐約、東京、漢城
北緯30度:開羅、蘇伊士運河、科威特城、新德里、珠穆朗瑪峰、拉薩、三江並流、重慶、長江三峽、武漢、杭州、休斯敦、新奧爾良
北緯20度:香港、台灣、撒哈拉沙漠、吉達、孟買、彬馬那、海口、火奴魯魯、墨西哥城
北緯10度:墨西哥城、科納克里、亞的斯亞貝巴、胡志明市、宿務、聖荷西、巴拿馬城、巴拿馬運河、加拉加斯
赤道:聖多美、利伯維爾、坎帕拉、新加坡、基多
南緯10度:羅安達、帝力、莫爾茲比港、利馬、累西腓
南緯20度:塔那那利佛、蘇瓦、蘇克雷
南緯30度:悉尼、開普敦、布隆方丹、德班、布里斯班、復活節島、聖地亞哥
南緯40度:惠靈頓
南緯50度:麥哲倫海峽
南緯60度:
南緯70度:
南緯80度:
南緯90度:南極、阿蒙森-斯科特站
㈣ 地理應考慮的所有自然因素
地理位置,這個最重要,因為它影響氣溫降水。其他的地形地貌,植被,生物資源,水源
㈤ 一個地區的地理環境的特徵描述從哪些方面回答
一個地區的地理環境的特徵描述:
自然環境特徵:地理位置;地形特徵;氣候類型及氣候特徵;河流主要特徵;土壤特徵;主要植被類型及特徵;
人類活動特徵:資源;交通方式;農業生產及非農業生產特徵;生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措施;
㈥ 地理教研活動主題有哪些
1、基於閱讀活動提升初中生地理素養的方法研究
2、初中地理教學中探究式教學的運用研究
3、利用教材「問題研究」模塊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研究
4、初中生地理綜合思維素養培養策略研究
5、基於地理實踐力培養的農村中學研學旅行校本課程建設研究
6、Steam教育與校本地理課程資源庫構建相結合的模式研究
13、基於「詩歌融合」視角下的初中地理教學設計研究
14、基於差異化教學的初中生地理讀圖能力指導策略的實踐研究
15、指向有效教學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行為的實踐研究
16、指向深度學習的初中地理高效作業設計
17、指向深度學習的初中地理微課教學設計及應用效果研究
18、運用地圖提高農村初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研究
㈦ 地理答主觀題有什麼技巧沒啊
地理答主觀題回答,要答出要點,要點要齊全,邏輯性要強,才能做到得高分、不失分,注意以下幾點:
1、分析評價現實問題作為高考復習的重點,它往往是運用新資料(文字、圖像、數據、圖表等)所提供的信息設置疑問,而這些資料信息作為解題的依據和思考問題的線索,就要求學生掌握解讀有效信息的方法,其關鍵是對材料和圖表信息進行有效提取和解讀,並能夠為題所用。
例(05年高考題):根據圖4和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漢書)記載:祁連山「在張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莢水萆,冬溫夏涼,宜畜牧。」匈奴歌謠稱:「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
(1) 根據圖4簡要分析河西走廊成為綠色走廊的主導自然條件。
(2) 如果農業開發強度超過上述自然條件的承載力,分析將會產生什麼環境問題。
[解析]:(1)根據經緯網確定為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區,日溫差、年溫差都大,降水少,風力強。沙漠廣布;為季節性河流或內流河;由於有祁連山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在山麓地帶形成許多綠洲,這些綠洲彼此相連,形成了綠色走廊;再結合材料信息確定:主導自然條件是水。(2)乾旱區的農業過度開發勢必引起水資源的爭奪,其後必然導致水資源相對短缺,耕地缺水,又因氣候干早,在強烈的太陽輻射、蒸發和風力作用下,將出現土地荒漠化問題。
2、地理主觀題有很多涉及對地理現象和原因的剖析以及對地理概念、原理、規律的詮釋,而要做好這一切,就必須明「理」,並在此基礎上學會使用地理術語,提高准確表述地理問題的方法。尤其要重視源於教材和固化的描述性語言。爭取「學會說話,有話好好說」。例如:地震波傳播是「先上下顛簸後左右晃動」;地質構造中背斜地形往往倒置(即背斜成谷)的原因是「背斜頂部因受張力易被侵蝕成谷地」;氣候類型中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是「終年溫和多雨」,熱帶沙漠氣候是「終年高溫少雨或炎熱乾燥」等。02年高考39題第4小題考查歷史上黃河下游經常河水泛濫的原因的答案是「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降水集中」。04年高考36題第4小題考查中亞鹹海沿岸開墾時大量引河流灌溉,而不合理灌溉會導致地下水位上升,簡要分析在這地區不合理灌溉對土壤的影響,並說明其發生過程。答案是:「導致土壤鹽鹼化(次生鹽鹼化,鹽漬化);發生過程:當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層,因蒸發旺盛,水中礦物質(或鹽分)在土壤表層不斷積累」。
3、理清知識線索,構建知識結構(即思維簡圖),有助於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在思考問題過程中,明確思考模式與方法,提升地理邏輯推理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例:冰島南部的氣候類型及其主要影響因素組合正確的是 [D]
A.苔原氣候──太陽輻射 B.冰原氣候──緯度位置
C.溫帶海洋性氣候──暖流 D.溫帶海洋性氣候──大氣環流
地理主觀題立足於學科主幹基礎知識的考查,結合社會熱點問題,考查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思維過程與能力,很好地體現了高考能力考查的學習導向。
高考地理主觀題在文綜卷中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學科內綜合題(它往往是以區域問題為切入點,應用區域地圖為背景材料,考查區域的自然與人文地理特徵),另一類是跨學科的綜合題(它是以歷史史實或社會熱點等材料考查學生臨場遇到新問題的應變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綜合思維能力與獨立編制答案的表述能力等。
㈧ 在考察項目發展區位和地理位置時,應考慮哪些因素
前期主要有項目可行行調研 (位置;資金;人員;競爭對手;政府規劃等等) 中期主要是項目定位方面牽扯的調研。
也有對項目所在地資源與市場的考察,這里詳述的主要是去國外的商務考察。出國的商務考察,涉及事項眾多,包含不同區域的文化、接待、航空、住宿、簽證,最花精力與時間的還有公務單位及交流主題的確定、邀請函的開具等,通常前期准備時間需要2-4個月,而前期的籌備與策劃將關繫到整體行程的成敗。
(8)地理主題可以從哪些方面考慮擴展閱讀:
商務考察注意事項:
1、時間境外公商務考察,涉及面眾多,公務單位的預約需要提前1-3個月,同時護照與簽證辦理需要時間。從成本來考慮,預定得越早,機票、住宿成本就越低;從接待質量來考慮,在領隊、導游及用車的配置上就越優先。
2、公務單位公務單位的預約與接待,完全取決於對方的態度,而對方的態度取決於我們考察的目的、人員職務結構構成及接待時間的選擇。所以我們在公務單位的申請時,一定要明確拜訪的詳細目的、與對方的直接關連並附上出團人員的詳細名單。
㈨ 描述自然地理特徵從哪些方面
如你所說的地形的話,你應該主要考慮到是不是板塊的結合去,水流沖擊的影響、以及氣候類型來分析,板塊擠壓,分離地帶形成的山脈和溝谷地形,水流沖擊形成的河灘及三角洲等,氣候的話就是大范圍了,了解區域的氣候類型,如濕度、日照形成的沖刷、大風天氣,長期的沖刷侵蝕使地形也會發生變化,基本就是從這幾個方面考慮,還有一種就是他的固定地形,這就需要牢記,多看看地圖,結合我給你說的那三個方面去分析地形,絕對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