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怎麼分析自然地理過程

怎麼分析自然地理過程

發布時間:2023-03-05 12:01:24

1. 如何根據自然地理要素分析自然原因

根據自然地理要素分析自然原因的方法
1.位置特徵:包括絕對位置(經緯度位置)相對位置(海陸位置、山河位置等)、板塊位置
區域空間定位的基本方法

形狀輪廓定位
據經緯度和海陸位置加以准確定位。
利用特殊地理事物(地形、河流、地名、資源分布等)定位
2.地形特徵:包括地勢特徵、地形類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質災害等
例如美國地形特徵為:地勢東西高,中間低;東部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亞山脈,西部為年輕、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脈、落基山脈等),山脈間有寬廣盆地,中部為廣闊平坦的平原。
中國的地形特徵:是: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地形分布特片是東部以平原丘陵為主,西部以高原盆地為主。
3.氣候特徵:氣候要素包括氣溫、熱量、降水、光照等。
4.河流特徵:主要從河流的水系特徵、水文特徵及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方面進行分析
5.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能源資源等
自然資源與人類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如土地資源、水資源影響農業生產;礦產資源、森林資源、能源資源影響工業生產;水資源、農產品、工業產品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學生需要了解資源狀況理解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及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 如何根據整體性原理,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特徵的目的主要為我們制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服務,即農業區位、工業區位、城市區位、交通區位等條件分析。【整體性原理】:地理環境各要素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進行著物質運動和能量
交換進而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某一要素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變化。某一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必然通過四大循環引起其他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
1.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特徵

3. 描述一個地方的地理特徵應從哪些方面分析

從整體上認識和分析某地區的區域特徵。區域特徵是各種地理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聯系形成的,需通過全面、系統的分析,從整體上來認識。在分析過程中要善於抓主導因素,例如氣候酷寒是南極洲區域特徵的主導因素,它直接影響到該地區的其他自然特徵(地勢高、烈風、淡水資源和風能資源豐富等)和人文特徵(無常住居民)。
通過對不同地區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進行比較和分析,找出它們的相似之處和差異之處,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某地區的區域特徵,多採取列表比較的形式。例如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線,南、北方的區域特徵有顯著差異,具體表現在自然和人文兩大方面。自然環境一般的包括這些方面:
1、地形地勢;2、氣候,這里包括降水和氣溫;3、河流;4、土壤;5、資源。
你要描述自然環境的特徵就分類別把這些方面的特點說清楚就哦了

4. 自然地理系統是如何演化的

一、自然地理系統的演化

按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自然界的變化主要是由於自然界內部矛盾的發展」
,任何
事物的變化總是要經歷發生、發展到衰亡的過程。舊過程衰亡後,
「新過程就代替舊過
程而發生。新過程又包含著新矛盾,開始它自己的矛盾發展史」
(《矛盾論》),宇宙萬物概莫能外。以太陽為例,它形成至今已有6×109年的歷史,目前處於「主序星」階段。它與其同類恆星一樣,將再經過紅巨星階段、白矮星階段最終衰亡,而進入新的某種演變過程。科學家們認為太陽大約還能「存活5×109年左右。作為太陽系行星之一的地球,其形成至今已約有4.56×109年的歷史。作為地球的一部分,自然地理系統的形成與演變也與地球的演化歷史密切聯系在一起。自然地理
系統的產生應當起於地球發展史的某個階段,也是地球演化進程的產物。如按前面所
述耗散結構的理論,開放的具耗散結構的自然地理系統,其發展過程必然是由低級向
高級、由無序向有序逐漸進化的。我們知道,自然地理系統是由岩石圈、大氣圈、水
圈的一部分和生物圈共同組成的一個完整的自然綜合實體,
如果缺失其中任何一部分,
顯然就不能稱其為完整的自然地理系統。地史古生物資料表明,生物圈的形成晚於岩
石圈、大氣圈和水圈,地球上生物的出現應是自然地理系統誕生的標志。基於這一觀
點,可依據生物界的發展進程將自然地理系統的演化分為四個階段:即原始環境、亞
自然地理環境、全自然地理環境和人地環境階段,


(一)原始環境階段

又可稱之為「前自然地理環境階段」
,即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圈形成階段。構成原
始太陽系的物質包括氫、氦、碳、氮、氧、氖、鎂、硅、硫、鐵等元素。其中由氫、
氖、氮、氧等元素構成的氣體物質約占總量的98.5%;由硅、鎂、鋁、硫、鐵等及其氧化物SiO2、MgO、MgSiO2、Fe3O4和石墨等構成的土物質及由氫、氮、氧的化合物如水、水化甲烷(NH3·7H2O)等構成的冰物質,只佔總量的1.5%。

地球誕生之初,土物質和冰物質聚集成接近均質的球形體,尚無分層現象。當地
球體積逐漸聚集增大,重力作用逐漸顯現,比重大的土物質向球內部收縮匯聚,收縮
位能轉化為熱能,加之放射性元素蛻變中釋放的熱能,共同促使地球內部不斷增溫,
以致鐵鎳物質熔融沉向球心,形成內核;硅酸鹽類密度低、熔點高的物質相對上升,
形成地殼;其餘鐵鎂酸鹽物質構成中間地幔層。固體地球部分形成圈層分化。

地球圈層分化之初,由氫、氦、氧組成的原始氣體仍為地球的主要組成,由於地
球初期質量小、重力小,不足以俘獲氣態物質,氫、氦、氧等極易散失於太空,故氣
體稀薄。隨地球體積逐漸增加,重力作用增大,在圈層分化過程中,地球內部的氣體
成分,隨地殼運動與火山活動被釋放於空中並已不能輕易脫離地球,從而形成一定厚
度的原始大氣層,它們主要由甲烷(CH4),氨(NH3)和氣態水組成。隨著紫外線作
用於大氣上層的水分子上,由「光致離解」將其分裂為氫和氧,氫原子繼續逃逸出地
球,而氧相對存留下來,與甲烷作用形成二氧化碳和水,與氨作用形成氮和水。所以
這一階段的大氣主要成分變作二氧化碳、氮和水汽,構成第二代大氣(還原性大氣)

而相當一部分水汽又轉化為液態水,在地表匯集形成原始海洋——水圈。

從地球的誕生,到岩石圈、氣圈和水圈的初步形成大約從4.56×109年延續到3.5×109年前,這一階段持續約1×109年,
即為原始環境階段。這一階段是物理過程與化學過程共同主導著地球表層緩慢演化的階段,也是為自然地理系統的誕生奠定基礎的階段。

(二)亞自然地理環境階段

亞自然地理環境階段開始於距今約3.5×109年。地史古生物資料表明,在距今約3.5×109
年的原始海洋里,開始出現原始的原核生命體。在南非的岩石中發現距今約3.2×109年前的古桿菌(Eobactrium)化石。因此,距今約3.5×109年原始生命的出現,意味著地球自然界發生從無機界進化為有機生命界的質的飛躍。同時,有機生命的誕生標志著生物圈的始起,也標志著地球開始進入自然地理系統產生的階段。恩格斯說「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過化學的途徑實現的」
(《反杜林論》)。1953年,美國學者米勒(S·L·Miller)和尤里(H·Urey)首次模擬地球原始大氣成分,用甲烷、氨、氫和水汽,通過火花放電,合成了11種氨基酸。其中有4種(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存在於天然蛋白質中。此後不少學者又陸續合成了核糖與脫氧核糖、核苷酸 脂肪酸等多種有機物質,從而證明了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從無機物轉化為簡單有機物,是地球發展歷史的必然產物。

如前所述,隨著地殼強烈的火山活動,大量水汽釋放於大氣中,氧與甲烷和氨不
斷作用形成水、大氣中的氮與地殼中的礦物質作用形成硝酸鹽類化合物。大氣中的大
量水以降水形式一方面持續不斷地使原始海洋的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展,另一方面又將
各種原始有機物質帶入海洋。同時,大氣降水又在原始陸地上形成徑流,將大量無機
鹽類的溶解質最終匯集於海洋,使海水成為多種無機物與有機物混合的「營養豐富」
的液體(broth)
,為生命的產生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和物質基礎。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這是由於地球早期在第二代大氣中氧和臭氧均極稀少,太陽
的紫外線輻射還相當強烈,原始生命體在大氣中和原始陸地上根本無法存活,而只有
海水能對紫外輻射有一定的屏蔽作用,從而為原始生命的誕生提供防護條件。海洋中
的生命是如何生成的?科學家們對此問題仍在探索之中。
從理論上推算,
要使
2000

以上的氨基酸分子形成排列有序、具有自養和自我復制功能的原始細胞,其概率為
1/40000
。生命的形成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不管怎樣,事實上就在距今
3.5
×
10
9

3.0
×
10
9
年這段漫長的
5
×
10
8
年中,
地球的海洋中終於出現了原始的細菌生命體。
此後球
藻、藍綠藻類生物陸續生成。例如在美國加州東部發現距今
2.0
×
10
9
年前更為進化的
細菌化石,其中有類似於藻類的生物,內部已含有細胞核。細菌和藻類的出現,開始
了一種新的生命作用即光合作用,使大氣中出現氧與臭氧,在大氣圈上部逐漸形成抵
御紫外輻射的臭氧保護層。至距今
1.4
×
10
9
年前,海洋中特別是淺海地區綠藻類大量
繁殖,光合作用加強,大氣中氧與臭氧日益增加,二氧化碳逐漸減少,大氣的組成在
逐漸發生變化。隨著臭氧層的發展,地表紫外線輻射逐漸減弱,更高級生命的生存漸
有保證,使海洋生物得以進一步發展。從寒武紀到
5
×
10
8
年前的奧陶紀初,海洋無脊
椎動物已大量生存,海洋已成為生物世界。直到距今
4
×
10
8
年前泥盆紀之初,生物進
化史上又發生了一次飛躍,植物開始登上陸地。至此,自然地理系統結束了亞自然地
理環境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大約經歷了
3.0
×
10
9
年的時間,是自然地理系統演變歷時
最長的階段。

(三)全自然地理環境階段

全自然地理環境階段即海洋和陸地自然地理環境進入全面發展的階段。

距今
4
×
10
8
年泥盆紀之初,加里東造山運動使地球上的陸地范圍大增。由於地理
環境的急變,生物界發生重大變革,陸生植物開始發展,以裸莖類植物裸蕨為代表大
量出現。海洋生物中的無脊椎動物相對衰落,脊椎動物魚類隨之大量繁衍,海陸交界
灘塗地帶開始出現兩棲動物。至距今約
3
×
10
8
年的石炭紀,陸地上已是森林廣布和爬
行動物出現。全球茂密的森林植被使光合作用急劇加強,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日益減
少,而游離氧日益大增,最終以氮、氧為主要成分的第三代大氣(氧化大氣)
,即作為
自然地理系統組成之一的現代大氣層終於形成。

隨著陸生動植物的發展,生物圈也逐漸進入全面發展階段。生物物種日趨進化、
豐富和多樣化,一個完整的生物圈已告形成。同時,從植物由海登陸的時期起,陸地
風化殼也開始了成土過程。換言之,陸地上如無生物,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土壤。生物
在陸地上的迅速發展,也加速了土壤圈的形成。至此,作為自然地理系統的各組成部
分,均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完整到完整的發展階段,完成了從
海洋到陸地,從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到土壤的全面進化的過程,即真正意
義上的自然地理系統終於形成。到距今約
3.5
×
10
6
年前後人類開始出現為止,全自然
地理環境演化階段大約經歷了近
4
×
10
8
年。

(四)
「人—地環境」階段

距今約
3.5
×
10
6
年前後,
新第三紀晚期,
生物演化歷史上又發生了一次重大事件,
地球上最高級的生物—人類的始祖如阿法爾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出現。
生物界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自然地理環境隨即開始了受人類活動影響的新階段。
隨著人類從古猿經猿人演化為真人,在極其短暫的數百萬年間(與漫長的數十億年的
地球發展歷史相對而言)
,人類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日益突出。
迄今為止,人類已創造出一種全新的、使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環境,成為自
然地理環境的最新組成部分。並且,人為環境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所佔的比例和重要性
在日益增加。人類的活動從完全受自然地理環境制約的階段,發展至今已能在一定程
度上改變自然地理環境的階段。換言之,人在與其生存環境的相互關系中,即人地矛
盾的對立統一關系中,已經由非主要的矛盾方面逐漸轉化為主要的矛盾方面。因此,
我們把生物發展史上人類出現後的階段,作為自然地理系統發展過程中以人為主的新
階段,並稱其為「人—地環境」階段。

(五)自然地理系統演化過程的特點

通過對自然地理系統演化過程的分析,便可發現有如下特點:

1
.自然地理系統演化過程中,其圈層結構具有一定的演變順序。首先進行的是岩
石圈和大氣圈的分化,其次是水圈的產生,最後是生物圈和土壤的形成,該過程的完
成即是自然地理系統組織結構不斷完善的過程。

2

在自然地理系統不斷完善的過程中,
其各組成部分的內部也經歷了不斷變化的
過程。如岩石圈實現圈層分化,並形成了全新的沉積岩成分;大氣圈發生圈層分化的
同時,其組成成分和性質也發生重大變化;水圈的發展不僅形成了海洋和陸地水的地
域分異,同時水的化學組成也因地而變異,海洋最終形成化學組成相對穩定的鹹水環
境;生物界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斷進化;土壤經歷了
從無到有和地域分布差異的演變。整個自然地理系統的組織結構、內部動態與功能實
現了在時間與空間上由簡單到復雜,由無序到有序,由低級水平到高級水平的不斷進
化。

3
.分析自然地理系統的發展過程曲線(參見圖12),不難發現其各個演化階段的時間歷程不均勻:其開始的亞自然地理環境階段歷時最長約3.5×109年,其後的發育完全階段歷時約3.6×108年;而人—地環境階段發展至現今才經歷了約3×106年,自然地理系統各階段的演化歷時大約在按照10:1:0.01的比率遞變。這可能暗示著自然地理系統的發展過程同樣符合S形邏輯斯蒂過程線的規律。

除歸納以上特點外,還應指出,自然地理系統演化的現階段人—地環境階段的發
展趨勢尚不明了。就是說,現階段是仍處於整個演化過程的迅速發展階段?還是即將
進入
「後自然地理環境」
的發展速率逐漸趨緩的新階段?人—地環境階段究竟有多長?
我們的有關自然地理系統演化階段的劃分是以生物界的進化過程為基礎的,那麼,以
人類發展為主體的
「靈生代」(Antropogen或Antropozoic Period)
將於何時終結?這些
問題決定著自然地理系統未來發展階段的性質。

5. 自然地理過程的實質

自然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四部分,是高三地理復習的重點和難點。在高中地理三大知識板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的復習中,同學們普遍認為自然地理是最難的。對文科生來說,自然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學習中的「瓶頸」,考試中失分的「重災區」。如何優化復習過程,提高效率,提高地理思維能力和應試能力,是高三師生普遍關心的問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戰略決策——精確1.研究高考地理試題,把握復習重點研究歷年真題,尤其是近三年高考題,有助於同學們准確把握高考命題趨勢、鎖定復習重點。建議同學們分專題總結近三年高考中出現的知識點,如「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這一專題在近三年高考各地試卷中知識點分布情況如下表所示:整體性海南(2008年):不同植被相同降雨強度下,泥沙量的大小分析

6. 地理知識:區域自然地理特徵的分析

區域自然地理特徵的分析

【考點】根據區域圖和相關材料,分析一個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包括地形、天氣和氣候、河流和湖泊的特點及其成因;分析區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等。

【典型例題】(2008高考北京卷)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描述圖示地區主要地形區的分布狀況。

(2)簡述黃河烏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徵。

(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徵,並分析原因。

(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糧川」之稱,是內蒙古自治區糧、油、糖生產基地。)

(4)指出該地發展農業生產的限制性自然因素,並說明進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發的問題。

【方法剖析】

1.地形特徵的分析

五種地形的特徵:山地的絕對高度較大,頂部高聳,坡度很陡,溝谷幽深;丘陵的相對高度較小,地勢起伏和緩,坡度較小;高原的絕對高度大於500米,相對高度小,頂面面積較大,起伏和緩,四周較陡;平原的絕對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廣闊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圍高中間低,內部是平地或和緩的丘陵。試題中,地形判讀常以等高線的形式給出,因此,這里還需要掌握等高線圖的判讀方法。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讀數值范圍和極端值的大小;二讀彎曲方向和延伸方向,等值線向高值凸出數值為低,向低值凸出數值為高(「凸高為低,凸低為高」);三讀疏密程度,根據疏密程度判斷地理要素變化的緩急,等值線越密,變化越急,反之,變化越緩;四讀局部小范圍閉合,若閉合圈上的數值與其周圍數值較大的等值線數值相等,則圈內的數值比閉合圈上的值更大,反之,若閉合圈上的數值與周圍數值較小的等值線數值相等,則圈內數值比閉合圈上的值更小;最後再結合具體相關知識和特徵進行解讀。

2.氣候特點的分析

世界各地氣候是千差萬別的,同一種氣候類型的特徵也有一些差異。氣候特徵一般可以根據典型的氣候特徵描述。如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但如果題目中給出了氣溫降水資料,一般應當根據數據來描述。需要注意的是:某氣候夏季炎熱還是溫和,一般根據夏季的月均溫來判定,夏季月均溫超過20℃稱為高溫,而低於20℃時稱溫和或涼爽;某地氣候冬季寒冷還是溫和,一般是以最冷月月均溫高於還是低於0℃為標准,高於0℃為溫和,反之為寒冷。

3.河流水文特徵的分析

河流的水文特徵包括水量大小、汛期及水量季節變化、含沙量、流速、結冰期等,分析時,應結合區域自然地理特徵加以分析。首先我們應大致確定河流的補給類型,若是以降水補給為主,水量的大小、汛期及水量季節變化主要與河流流域降水量及其變化有關,若是冰雪融水補給的河流,則與氣溫有關。對含沙量的.分析,主要考慮流域植被覆蓋率,植被覆蓋率越高,河流含沙量越小。有無冰期取決於冬季最冷月均溫,若小於0℃,一般有冰期。

4.區域發展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氣候是影響農業生產最重要的自然條件之一,因為它提供了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光、熱、水資源。在評價一個地區農業生產的氣候條件時,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分析。

(1)光、熱資源,有利的條件是(生長期內)光熱資源豐富,但有些地區可能兩者不同時具備,如我國青藏高原地區,光照資源豐富,但熱量不夠充足。

(2)降水量,有利的條件是雨量充足或雨量適中,但不同的農作物生產對雨量要求是不同的,如小麥、棉花為旱作物,它們對水分的需求量要少於水稻生產。

(3)水熱組合,有了一定數量的水熱條件,還應評價水熱配合狀況,如地中海氣候區,光熱、降水都較為豐富,但雨熱不同期。

(4)評價農業氣象災害的影響,如降水變率(季節和年際變化)大,不利於農業的高產穩產,台風、寒潮對農業不利等。

在評價一個地區氣候條件時,應評述利弊兩個方面。

區域自然特徵的分析是一個系統工程,綜合性較強,因此,熟練掌握區域自然地理特徵的分析方法和思路是准確、全面分析此類問題的關鍵。

【答案】(1)陰山山脈位於北部,呈東西走向;河套平原位於中部,東西延伸;鄂爾多斯高原位於南部,沙漠廣布。

(2)從南(西南)向北(東北)流動(或從低緯向高緯流動);流量大,含沙量高(或含沙量比中下游低),有冰期,冬春季有凌汛。

(3)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間,自西向東逐漸增多(或自東向西逐漸減少);從西(東)向東(西)距海(或太平洋)越來越近(遠),受夏季風影響逐漸增強(減弱)。

(4)降水;引黃河水進行灌溉;土壤鹽漬化;下游水資源短缺。

閱讀全文

與怎麼分析自然地理過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