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用地理知識解釋旅遊點的地理現象
松花江的霧凇:
霧凇俗稱樹掛,是
北方
冬季可以見到的一種類似霜降的
自然現象
,是一種冰雪
美景
。是由於
霧中
無數
零攝氏度以下
而尚未結冰的霧滴隨風在樹枝等
物體
上不斷積聚凍粘的結果,表現為白色不透明的
粒狀結構
沉積物
。因此霧凇現象在
我國
北方是很普遍的,
在南方
高山
地區
也很常見,只要霧中有過冷卻水滴就可形成。
過冷水滴(溫度低於零度)碰撞到同樣低於
凍結溫度
的物體時,便會形成霧凇。當水滴小到一碰上物體馬上凍結時便會結成霧凇層或霧凇沉積物。霧凇層由小
冰粒
構成,在它們之間有
氣孔
,這樣便造成典型的白色外表和粒狀結構。由於各個過冷水滴的迅速凍結,相鄰冰粒之間的內聚力較差,易於從附著物上脫落。被過冷卻雲環繞的
山頂上
最容易形成霧凇,它也是飛機上常見的冰凍
形式
,在寒冷的天氣里泉水、
河流
、
湖泊
或池塘附近的蒸霧也可形成霧凇。霧凇是受到人們普遍欣賞的一種
自然美景
,但是它有時也會成為一種自然災害。嚴重的霧凇有時會將電線、
樹木
壓斷,造成損失。
㈡ 有哪些常見的地理現象
1、晝夜交替現象。地球時刻都在進行著自轉運動,因為地球的自轉才有了晝夜之分。
2、重慶一帶吃辣。原因是西南地區氣候潮濕辣椒可以去潮。
3、大樹底下好乘涼。因為綠地能降低環境的溫度,綠地中園林植物的樹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陽輻射帶來的熱能,更主要是綠地中的園林植物能通過蒸騰作用吸收環境中大量熱能,降低環境的溫度,同時釋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環境空氣的濕度。
4、無寒暖流交匯的大漁場。寒流和暖流交匯的海區,浮游生物的滋長和繁殖特別迅速,魚類餌料豐富。同時,暖水性魚類和冷水性魚類都滯留在那裡,所以漁業資源豐富。
5、重霧三日,必有大雨。重霧系指大霧,大霧維持三天,說明暖濕氣流特別強盛。暖濕氣流越強盛,等冷空氣一到,下的雨也就越大。因此利用重霧三日必有大雨這條諺語預測天氣,不論哪個季節,准確性都比較高。
㈢ 地理現象都包括哪些
1、瀕臨海洋的荒漠地區
海洋是水汽的源地,雲雨的故鄉。大陸沿海地區一般受海洋影響較大,降水比較豐富,多屬於氣候濕潤地區。但是,在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等地區卻形成了荒漠環境。
因為這里常年受到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空氣增溫乾燥,同時,盛行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水汽很少,雲雨難以形成。
2、「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
地球上南北回歸線附近地區,由於處在副熱帶高氣壓帶或信風帶控制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降水量小而蒸發量大,所以氣候乾旱。世界上的沙漠多分布在這里,故稱為「回歸沙漠帶」。但是,這一帶並非到處都少雨。
3、緯度較「高」的炎熱中心
在南北半球上,無論7月或1月,氣溫都是從低緯向兩極遞減。一般是低緯度地區氣溫高,高緯度地區氣溫低。但是,7月份世界上最熱的地方並不在赤道而是出現在北緯20°—30°大陸上的沙漠地區,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熱中心。
這里7月份平均氣溫多在30℃以上,其中利比亞的阿濟濟亞曾出現過58℃的絕對最高氣溫,是有名的世界「熱極」。
4、無寒暖流交匯的大漁場
寒流和暖流交匯的海區,浮游生物的滋長和繁殖特別迅速,魚類餌料豐富;同時,暖水性魚類和冷水性魚類都滯留在那裡,所以漁業資源豐富。
世界上的幾個主要大漁場幾乎都位於這些海區。例如大西洋紐芬蘭漁場、日本北海道漁場及中國的舟山漁場等等。
5、赤道雪山
赤道兩側的熱帶雨林帶,全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6℃左右。在赤道南側的赤道帶內,有幾座海拔超過5000m的高山,例如非洲坦尚尼亞境內的乞力馬扎羅山、印度尼西亞伊里安島上的查亞峰等。它們雖然地處赤道附近,但終年冰峰峭立,白雪皚皚,成為赤道地區的奇觀。
㈣ 外出旅遊會遇到哪些地理問題
旅遊地的位置與交通條件;
旅遊地的自然和人文背景;
旅遊過程中的旅遊線路和方式;
旅遊過程中的安全問題;
旅遊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
㈤ 地理現象有哪些
地理現象有:瀕臨海洋的荒漠地區,「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緯度較「高」的炎熱中心,赤道雪山,極圈花園,飛地,無寒暖流交匯的大漁場等。具體如下:
1.瀕臨海洋的荒漠地區。
海洋是水汽的源地,雲雨的故鄉。大陸沿海地區一般受海洋影響較大,降水比較豐富,多屬於氣候濕潤地區。但是,在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等地區卻形成了荒漠環境。因為這里常年受到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空氣增溫乾燥;同時,盛行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水汽很少,雲雨難以形成。此外,沿岸海洋中有寒流經過,降溫減濕,進一步加劇了氣候的乾旱程度,使荒漠區一直延伸到海岸邊。其中最典型的是南美洲的智利北部和秘魯沿海地區,這里不僅是世界上降水最少、氣候最乾旱的地區,而且荒漠區隨強大的秘魯寒流向北延伸到赤道附近,成為一大自然奇觀。
2.「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
地球上南北回歸線附近地區,由於處在副熱帶高氣壓帶或信風帶控制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降水量小而蒸發量大,所以氣候乾旱。世界上的沙漠多分布在這里,故稱為「回歸沙漠帶」。
3.緯度較「高」的炎熱中心。
在南北半球上,無論7月或1月,氣溫都是從低緯向兩極遞減。一般是低緯度地區氣溫高,高緯度地區氣溫低。但是,7月份世界上最熱的地方並不在赤道而是出現在北緯20°—30°大陸上的沙漠地區,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熱中心。這里7月份平均氣溫多在30℃以上,其中利比亞的阿濟濟亞曾出現過58℃的絕對最高氣溫,是有名的世界「熱極」。
4.無寒暖流交匯的大漁場。
寒流和暖流交匯的海區,浮游生物的滋長和繁殖特別迅速,魚類餌料豐富;同時,暖水性魚類和冷水性魚類都滯留在那裡,所以漁業資源豐富。世界上的幾個主要大漁場幾乎都位於這些海區。例如大西洋紐芬蘭漁場、日本北海道漁場及中國的舟山漁場等等。
㈥ 高中旅遊地理知識點
高中地理學科包含的內容豐富而繁多。那麼關於旅遊的地理知識點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為高中學生整理的旅遊地理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旅遊地理知識點(一)1.分析旅遊活動中產生的環境問題(環境污染、對動植物資源的破壞、對背景環境的破壞、對文物古跡的破壞、對正常社會秩序的破壞)以及帶來的後果。旅遊活動的規模應與旅遊區的環境承載量相適應,一方面要充分開發旅遊資源,服務於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另一方面應注意不能超過旅遊區的環境承載量,如果規模超過環境的承載量,就會對旅遊區的資源產生破壞,使環境惡化。
①旅遊活動排入環境的廢棄物,包括交通工具排放出來的廢氣,各種旅遊設施排出的污水,旅遊者亂拋的垃圾等。
②對動植物資源的破壞,指當地居民為從事商業旅遊活動,不適當地使用當地的旅遊資源。
③對背景環境和文物古跡的破壞。指各種旅遊服務性設施設計建設不當,對風景造成的破壞。
④對正常社會秩序的沖擊,指旅遊活動對當地生產、交通、公共設施生活供應帶來的影響。
2.全面分析旅遊活動產生環境問題的原因(自然和人為原因,主要從人為方面分析)、提出具體的解決 措施 。
3.辯證和綜合地評價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優劣,而旅遊資源的開發條件主要包括:游覽價值、市場距離、交通位置及其通達性、地區接待能力和環境承載量。
高中旅遊地理知識點(二)1.旅遊業是為旅行、觀光、游覽服務的一項綜合性行業,旅遊活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旅遊既能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又能夠促進經濟的繁榮,社會秩序的穩定。同時發展旅遊業可以增加外匯收入,回籠資金,擴大就業,促進經濟發展,因而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產業部門之一。
2.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交通工具的發展,為人們外出旅遊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保證。
3.旅遊業具有能夠提高人們素質和促進民族 文化 的交流,擴大國際間的交往與合作。
4.旅遊業投資少、見效快、利潤高的特點,它是服務性行業,對能源、礦產資源利用少,對環境的污染較少,又被稱為“無煙工業”。
高中旅遊地理知識點(三)1.旅遊對環境的促進作用
(1)保護自然景區和歷史古跡
(2)提高環境質量
(3)改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
2.旅遊活動帶來的環境問題
(1)污染自然環境(大氣水固體廢棄物雜訊視覺)
(2)破壞生態系統
(3)損毀文物古跡
(4)擾亂社會秩序
3.說明旅遊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
(1)健全環保法規,強化環境管理
(2)加強全民 教育 ,提高環保意識
(3)搞好環境評價,制定環保規劃
(4)加強生態建設,防治環境污染
㈦ 世界十大地理現象
1.阿聯酋的「世界島」
世界島是一個人工島,佔地5.5平方公里,當中包括約1平方公里的沙灘,位於阿聯酋迪拜附近的海域,由300個面積從2.3萬至8.4萬平方米不等的小島組成。這些小島的形狀經過精心設計,組成了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形狀,整體看像是一幅世界地圖。
2.菲律賓的巴拿威梯田
巴拿威梯田也被一些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如果從頭到尾測量的話,巴拿威梯田的總長度有2.227萬公里。而且,如此浩大的工程居然是使用原始工具修建的。當地人靠修建巨大的梯田來增加農田面積的歷史已經有2000年了。
3.直布羅陀岩山
雄偉壯觀的直布羅陀岩山是大約5500萬年前非洲板塊與歐洲板塊猛烈碰撞的產物。多年以來,這座岩山一直被英國人用作防禦工事,修建了復雜的地下出口與隧道系統。人們經常用「如直布羅陀岩山般固若金湯」來形容這一地區的軍事基地。
4紐西蘭約瑟夫冰河
紐西蘭獨特的冰雪環境造就了弗蘭茲·約瑟夫冰河這個自然奇觀,冰河的長度仍不斷增加。根據2005年科學家的記錄,弗蘭茲·約瑟夫冰河每天增長29.718米。約瑟夫冰河從形成到現在已有7000多年歷史了;算上延伸到海洋的部分,冰河的總長度至少有11英里。
5.卡爾斯巴德巨穴
很早以前的卡爾斯巴德巨穴曾經是一個巨大的深洞,無數的海洋生物在這里棲息。2.5億年後,由於大量水分蒸發,一度是海洋樂園的巨穴成為目前世界上最令人著迷的岩石暗礁集中營。在這里,旅遊者仍可以發現含有石灰石的鍾乳石和石筍,除此之外,100萬只墨西哥無尾蝙蝠也在巨穴安家落戶。卡爾斯巴德巨穴深480公里,人眼所能看到的部分只佔整個巨穴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