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人文地理學方法論有哪些

人文地理學方法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3-06 15:08:31

人文地理學如何開展文化研究

具體如下:
一、經驗主義方法論:人文地理學研究的基本途徑是通過調查,收集各地區的基礎資料,進行整理、歸納,採用地理學的研究思路進行表述,進而解釋各地區的差異,揭示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觀察是重點,區域研究最為典型,強調綜合和歸納的作用。
二、實證主義方法論:(1)發展了人文地理學的理論。(2)在空間科學的理論框架內更多的採用了演繹邏輯,即從某些一般性的規律出發,將其應用於特殊事件。(3)加強了人文地理學的科學化。
三、人本主義方法論:加強對人的研究,以人這個主體為出發點,重視人類行為的豐富意義和社會價值觀念體系中的非經濟成分。在歷史地理學方面,人本主義地理學思考位於人類活動背後的動機。在文化地理學方面,重點是地方觀念的研究,即人與地點之間的聯系。在日常生活方面,研究主體的人和客體的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四、結構主義方法論:(1)從結構的整體性去認識事物,這從地理學家強調研究區域的整體性和人地關系系統中可以看出。(2)試圖超越地理因素尋求深層結構來解釋地理現象。

❷ 20世紀50年代人文地理學方法論的新發展指的是什麼

二戰後人文地理學發生了巨大變化,不斷向多元化發展。戰後初期,美國地理學界區域學派的觀點佔領上風,以謝佛為代表的地理學者首先向區域研究的公式化,理論的缺乏發起的挑戰,提出必須加強地理學理論,方法論研究。20世紀50年代中期,華盛頓大學的地理學者加里森開設了第一個使用數學統計的研究班,培養首批計量地理學者,通過這些學員把計量地理學傳播到英國瑞典等國家。掀起了60年代計量地理的高潮,並引發了理論地理學的發展。
從60年代末期開始,區位分析和空間科學逐漸地受到來自地理學以外及產生於其內部的種種批判,可以說,從70年代早期開始,西方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皆衍生出對計量革命的不滿。同時,西方人文地理學也相繼受到心理學,結構主義及人文主義的影響,出現了行為地理學,馬克思主義地理學及人本主義地理學等學派。
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生態化和知識經濟的大步推進,西方國家向後工業社會的轉型加快,出現了所謂的「後現代轉向」後現代主義地理主張在探討問題時應注意小范圍空間內的地方文化情況,她強調事物都是在某種特定的時間與空間情況下才能出現和存在,故觀察者在探索問題時,應考慮到事物的特殊性。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❸ 人文地理包括什麼

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3)人文地理學方法論有哪些擴展閱讀

人文地理學(英語:Human geography),是一類社會科學分支,關於研究世界、人類社會、文化、經濟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強調空間和地區的關系。作為一門學科,地理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後者通過採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集中分析研究人類活動。

分支領域,人文地理學有眾多分支學科,以下為部分分支學科:

文化:文化地理學是一類對於文化產物及概念的.分析,研究文化現象的空間分布、傳播、演化規律,以及文化要素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它聚焦於分析語言、宗教、經濟、政治和文化現象,以及人類活動的參與[5]。

它的子分類還有兒童地理學、語言地理學、性別與空間以及宗教地理學。

發展:發展地理學,是一類關於地球中的人類居住的生存標准和生活質量分析。此外包括地區研究、經濟活動的分布與空間組織等。這類研究深受科研家的方法論影響。

經濟:經濟地理學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以及相關生物環境等。又可細分為市場地理學、交通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和商業地理學等。

健康:健康地理學,是一類關於健康、疾病、保健有關的地理信息、觀點與方法論研究。

歷史:歷史地理學,是一類關於人類、物理、虛構、理論和真實的地理學過往。歷史地理學研究聚焦於一系列爭議和話題。常規討論是包括一段時期內的地點與宗教變遷。一類學者聚焦於人文地理環境變遷、人類與環境關系,以及文物財產等。

政治:政治地理學,研究人類政治活動空間分布和地理環境關系。子分類包括有選舉地理學、地緣政治學、戰略地理、軍事地理。

人口:人口地理學, 研究人口空間分布規律、聚居、移民和人口增長。

聚落:聚落地理學,包括城市地理學,是一類研究聚落的形成、分布和發展。又可細分為城市地理學和鄉村地理學。這些地區主要經濟活動包括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這類城市聚落中,往往存在高度人口密度。

❹ 人文地理學的目錄

上編 基礎理論
第一章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
第一節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一、人文地理學的定義
二、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三、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
第二節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任務
一、建立正確的人地觀
二、完善學科的理論體系與知識結構
三、增強學科的科學性、實踐性和預測性
四、普及人文地理知識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軌跡與趨勢
第一節 古代人文地理學
一、古希臘地理學的祖師——荷馬及其史詩《奧德賽》
二、《馬可·波羅游記》
三、伊斯蘭世界的人文地理學——東西方地理思想交流的樞紐
四、地理大發現與萬者學者——洪堡
五、中國古代的人文地理學——地誌、游記、地理專著
第二節 近代人文地理學
一、人文地理學學科體系的確立
二、人文地理學的學術流派
三、中國近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第三節 現代人文地理學
一、現代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特徵
二、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論
第一節 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一、人地關系論——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二、區位論——古典區位論、現代區位論
三、景觀論——文化景觀
四、生態論——人類生態學
五、行為論——地理物象與人類行為地域類型
第二節 人文地理學的方法論
一、實證主義方法論
二、人本主義方法論
三、結構主義方法論
四、技術方法論
下編 分支學科
第四章 人口地理學
第一節 人口分布
一、人口分布因素分析
二、世界人口分布
三、中國人口分布
第二節 人口遷移
一、世界人口遷移
二、中國人口遷移
第三節 人口增長與構成
一、人口增長
二、人口構成
三、中國人口構成的基本特徵
第四節 人口與發展
一、人口與環境
二、人口與資源
三、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第五章 資源地理學
第一節 概述
一、資源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
二、資源地理學的學科地位
三、資源地理學的學科發展
第二節 資源分類與資源特徵
一、資源分類
二、資源特徵
第三節 資源的評價與保護
一、資源評價的原則、內容與方法
二、資源的保護與保護區
第四節 資源問題
一、資源問題產生的原因
二、資源問題的表現特徵
三、對資源問題的認識與對策
第六章 經濟地理學
第一節經濟地理學概述
一、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二、經濟地理學的學科特性
三、經濟地理學的科學體系及其任務
第二節 農業地理學
一、影響農業生產布局的基本因素
二、農業生態系統
三、農業生產布局
四、農業生產地域專門化與農業區劃
第三節 工業地理學
一、工業生產特點與區位選擇、布局條件
二、主要工業部門的生產布局特徵
三、工業地域系統及其類型
第四節 交通運輸地理學
一、研究對象、內容與學科特性
二、交通運輸業的基本特徵
三、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分析
四、各種運輸方式的運輸性能與布局要求
第七章 政治地理學
第一節 政治地理學概況
一、政治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及主要內容
二、國家政治活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第二節 西方政治地理學的主要流派——地緣政治學
一、地緣政治學的產生
二、地緣政治學的主要學說
三、地緣政治學評價
第三節 國家領土及領土結構
一、國家與領土
二、國界與國界問題
第四節 國家行政區域系統
一、行政區域與行政區劃
二、行政區域劃分的系統規律
三、行政區劃的原則
四、首都
五、中國的行政區域系統
第五節 世界政治地理的基本格局
一、當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演變與現狀
二、當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演進趨勢
第八章 文化地理學
第一節 文化地理學的發展過程
第二節 文化地理學的研究內涵
一、文化景觀
二、文化生態學
三、文化整合
四、文化區
五、文化源地與文化擴散
第三節 人種與人種分布
一、世界人種的形成與劃分
二、世界人種的分布
三、反動的種族主義
第四節 民族、語言及其分布
一、民族數量與民族特點
二、民族分布
三、語言的分類與傳播特徵
四、語言分布
第五節 文化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宗教地理學
一、宗教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二、宗教地理學的重要性
三、宗教的種類與分布
第九章 旅遊地理學
第一節 旅遊地理學概述
一、學科性質
二、研究意義
第二節 旅遊業的發展
一、基本概念
二、旅遊業發展簡述
三、旅遊業發展的區域影響
四、影響旅遊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第三節 旅遊地類型
一、旅遊資源分類
二、旅遊地主要類型
三、旅遊規劃
第四節 中國與世界的主要旅遊地
一、中國的主要旅遊地
二、世界主要的旅遊地
第十章 歷史地理學
第一節 歷史地理學概述
一、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二、歷史地理學的性質、學科特徵及其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三、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領域
一、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主要領域
二、國外歷史地理學研究的主要領域
三、歷史地理學基本理論的研究
四、歷史地圖的研究
第三節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一、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二、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手段
第十一章 聚落地理學
第一節 聚落地理學概論
一、聚落的含義和分類
二、農村聚落的產生和分類
第二節 城市地理學概述
一、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二、城市職能與分類
三、城市體系
四、城市內部功能分區
第三節 城市化及其模式選擇
一、城市化的含義及其類型
二、世界城市化的基本特徵
三、中國城市化的水平與特點
四、中國城市化道路選擇
第四節 城市帶
一、世界主要城市帶
二、中國主要城市帶
第十二章 社會地理學
第一節 社會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社會地理學的含義
二、社會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三、社會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四、現代社會地理學的主要思想
第二節 社會群體的空間分析
一、社會群體的概念及類型
二、社會群體的成因、特徵與功能
三、社會群體活動的空間型式與過程
第三節 社會地理學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犯罪地理學
二、選舉地理學
三、時間地理學
第四節 社會規劃
一、社會規劃的概念
二、社會規劃的類型
第十三章 社區地理學
第一節 社區地理學的基本概念
一、社區與地理區
二、社區研究的主流理論——人文區位理論
第二節 社區地理學的研究領域
一、社區數量、類型及其地區分布
二、社區構成要素
三、社區效率
四、社區演化
第三節 影響社區發展與分布的主導因素
一、社區的形成與演化
二、影響社區發展分布的主導因素
第四節 社區類型
主要參考書目

❺ 哲學地理文學有什麼區別

人文地理學哲學方法論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主要與四個哲學方法論流派有關,即經驗主義、實證主義、人本主義和結構主義。其中經驗主義是人文地理學最古老的方法論,也是傳統地理學的主流。實證主義、人本主義和結構主義方法論是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引入地理學的,是當代人文地理學的重要方法論。

一、 經驗主義方法論
大多數學科都起源於經驗主義者的實踐,人文地理學也不例外。縱觀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歷程,從古典地理學發展時期包羅萬象的「科學之母」地位,到近代科學知識的分化發展,地理學者們一直就在尋求關於地球表面更多有用的知識和地理學的基本規律。由於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研究內容的龐雜是地理學帶有強烈的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使其往往局限於對復雜現象的定性描述,建立的只是半科學、半文學的知識體系。
歸納法是經驗主義的方法論基礎。人文地理學研究的基本途徑是通過調查,收集各地區的基礎資料,進行整理、歸納,採用地理學的研究思路進行表述,進而解釋各地區的差異,揭示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經驗注意方法的特徵,一方面觀察是重點,通過調查及實地研究,進行經驗判斷與評論,得出結論。人文地理學的區域研究最為典型,由於每個地方都具有獨特性,因而區域研究的哲學基礎是例外論的,區域分異論的代表人物哈特向就認為地理學解決獨特事件。另一方面,強調綜合和歸納的作用。人文地理學家常常從觀察人文現象的某個方面開始,通過分析研究資料,以求發現具有普遍意義的模式。但是由於歸納是從個別推論一般,從已知推論未知,從過去推論未來,從科學發展的內在邏輯上看,它存在著局限性和片面性,把一個個有關的肯定和否定的經驗事實都搜集起來,很難提出假設,發展理論。
二、 實證主義方法論
當代科學哲學中,第一個比較完備的形態或學派叫輯經驗主義,它形成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面且至今仍是科學發展的重要方法論,是西方科學哲學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的哲學派別。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科學的兩大支柱是觀察和邏輯(或理性),換言之對任何事物合乎科學的理解必須有意義並且同實際觀察相符,兩者缺一不可。建立科學的理論描述世界萬物間的邏輯,並通過觀察進行證實是其方法論的核心。實證主義方法論在人文地理學中的反映主要是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地理學的計量與理論革命。一方面,與地理學相近的一些學科的滲透,如產生於經濟學界的區位論引入了人文地理學,一些非地理學者嘗試用新方法應用到地理問題的解釋上,例如物理學者斯圖瓦特早在1947年在地理學評論上發表了關於人口分布與平衡的實驗數學規劃。另一方面,一些地理工作者開始尋求可以應用到地理問 題的定量方法,發展地理學的理論,以解決傳統地理學的諸多弊端。因此,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起,謀求地理學的科學化與定量化的觀點和行動在歐美地理學界擴展開來。最早是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加里森領導的小組首開數量研究之風。60年代,計量地理研究的潮流傳遍西方地理學界。由於使用數學方法來處理的問題,經常是具有空間分布的間題,這些問題的基本要素容易抽象建立數學模式,這就導致計量與理論運動的倡導者們把大量精力投人空間分布的研究上。把研究重點從原先的區域方面轉到空間分析和空間聯繫上。並尋求空間相互作用的規律。
哈格特的《人文地理學的區位分析》(1965)為人文地理學的空間分析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他把一個樞紐區分解為六個要素:相互作用、網路、樞紐、等級系列、面、擴散,建立了區位結構分析的一般程序。哈維的地理學中的解釋一書,從邏輯實證主義哲學立場上總結了地理學計量革命的方法論,也是理論地理學發展史卜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引入,使人文地理學較之傳統人文地理學有了許多革命性變化。 首先,發展了人文地理學的理論。傳統地理學關注地區特點因而是獨特的,理論發展受到抑制。空間科學的地理學則尋求用空分布的普遍規律來解釋各地區的獨特事件。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引人,使地理學作為空間科學重建了研究內容和理論主體。例如人文地理學就確立了中心地理論、農業區位論、工業區位論、空間相互作用理論等。建構人文地理學的科學理論,正切中了傳統地理學的要害。人文地理學者們把他們的注意力移到空間行為和空間分布的規律上,這種對規律的實證主義關注,加強了目前絕大多數人文地理研究的基礎。
其次,在空間科學的理論框架內更多地採用了演繹邏輯,即從某些一般性規律出發,將其應用於特殊事件。提出理論的過程與歸納法有很大的不同。
第三,加強了人文地理學的科學化。實證研究所採用的數量化技術,意味著空間分析上的精確性,取代了傳統人文地理學的模糊化的推論。
應當承認,實證主義方法論在人文地理學應用中也有其不足之處。表現在:第一,經濟決定論的傾向。實證主義學派對人的看法類似於新古典經濟學中「經濟人」的概念。人的行為並非僅受經濟單一因素的影響,完全服從空間的支配。第二,實證主義模型含有強烈的普遍性原理,在一個地方觀察到的行為被設想為所有行為的規范。第三,地理系統是開放的多變數系統,難以模擬實驗,無法受控重演,因而演繹模型的建立具有相對性。這是因為實證主義認為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之間具有內在一致性,它們都是一種「物」,故而遵從同樣的科學法則。這樣,實證主義目前只是在區位理論、空間相互作用理論上表現出明顯效果,而在文化地理、社會地理與歷史地理等方面則需求助於人本主義方法。
三、 人本主義方法論
針對實證主義人文地理學忽視人這個主體的傾向,一些西方人文地理學者受人本主義思想的影響,加強了對人的研究,以人這個卞體為出發點,重視了人類行為的豐富意義和社會價值觀念體系中的非經濟成分。但總的說來,人本主義哲學及其方法論對人文地理學的影響都是潛在的和間接的,它們並沒有向人文地理學家提供一種直接的方法,只是從這兩種哲學中引進對人的經驗和人的主觀性的重視這樣的觀點,並作為武器來反對實證主義地理學那種忽視人的地位的觀點。
人本主義地理學研究內容大多涉及歷史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社會地理學等領域,突出地集中在人的行為方面的探討。
在人本主義地理學者看來,在歷史地理學領域,實證主義方法是行不通的,因為歷史結論已存在,無需再通過分析歸納得出,故在這個領域只能依靠唯心主義方法。為了理解一個歷史上特殊區域背景下的人文景觀或事件,人本地理學家必須思考位於人類活動背後的動機„„。這種思考是完全主觀的,主要根據自身或他人感應的環境來推知歷史上在多種因素下產生的機制。
文化地理學方面,重點是地方觀念的研究,即人與地點之間的聯系。這在人本主義地理學看來,人與其生活和經歷的地點之間可以建立心理和情感聯系,即人對地方的看法,如歸屬感、地方賦予人的安全感、地位等。人本主義地理學研究地方觀念的形成和發展,在居住區研究等工作中有重大意義。
人本主義地理學還研究人們的日常生活世界,即研究主體的人和客體的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認為人的行為受制於主體的感知環境,而不是客觀環境,為了解釋人的行為,就要研究環境對於行為者的主觀意義。只有從個人所形成的環境感應以及由這種感應產生的映像和意境地圖出發。人們才能作出在空間中進行活動的選擇。
人本主義地理學彌補了實證主義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點則在於它的唯心主義傾向,把一切客觀存在看作為人的心理構造,事實上構成人的感應行為的基礎是客觀環境世界。
四、 結構主義方法論
結構主義思潮的興起,反映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繼自然科學的綜合趨向之後出現的一種新綜合趨向。結構概念與系統、功能、元素等緊密聯系在一起,是某一系統中各要素的相互關系和相互聯系的方式,結構是由各個部分互相依存面構成的一個整體,而部分只能在整體上才有意義。因此,結構主義是根據諸因素之間的關系,而不是根據事物和社會事實來解釋現實。它的基本原理是,可觀察的事物,只有當把它用一個潛在結構或秩序聯系在一起時,才是有意義的。所以,解釋不可能單憑對現象的經驗主義研究就能完成,這與注重經驗、觀察的實證主義有很大的區別。
同時,在結構主義的模式和方法論中,人只是復雜的關系網路中的一個元素,它本身沒有獨特性,只是由結構決定的,因而是被動的,這與以唯主體性出發的人本主義有著原則上的分歧。
結構主義對人文地理學最有影響的有兩點:①從結構的整體性去認識事物,這從地理學家強調研究區域的整體性和人地關系系統中可以看出。②試圖超越地理因素尋求深層結構來解釋地理現象。千差萬別的人文地理現象是表層結構,而要真正解釋則需把握人地系統中的深層結構。當前,結構主義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是人類社會組織的空間形式和本質結構。主要內容集中在對社會問題的關註上,如福利、財富的分配、犯罪、居住分離等,並把財富不均等歸因於社會制度等非地理因素。出現了所謂的「馬克思主義地理學」。但結構主義人文地理學不像實證主義研究在人文地理學中那樣完善、系統,影響力也較小。

綜上所述,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是多樣的,不是某一種研究方法可以解決的,也就是說現在還沒有一種十全十美的、適用於所有的情況的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學是以人地關系為主要研究對象,而人地關系是一種復雜現象,它涉及到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也就是說它涉及到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我們研究人地關系首先需要了解自然環境,這是研究的起點,也是研究工作的基礎。要了解自然環境,就要了解地貌、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的基本情況,也要了解這些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與其所形成的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這些現象都是受自然科學與自然地理學的基本規律所制約,這些自然科學與自然地理學的基本規律都是不受人們意識影響的。另一方面,這些基本規 律也不受空間的影響律本質有什麼變化,而只是各要素的強度不同,相互作用與影響也隨之變化,故各地自然地理綜合特點出現不同。
地理學中的人地關系的研究既涉及自然科學又涉及人文社會科學,因此,與單純的自然科學研究和單純的社會科學研究有所不同。其中有些現象,如自然地理方面的地貌、氣候、水文、生物等現象,就應採用自然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某些具有區位規律性的經濟、社會現象,就可採用實證主義的思想方法。而人文地理學中那些文化歷史方面的人文現象就無法用實證主義思想方法,正是因為人的思維與行為主現性強。所以,只有採取人文主義方法論。可是,在人地關系的研究中,人與地是不能分的,而人與地又需採用兩種思想方法,那麼在一個系統中如何處理呢?這使人文地理學的人地關系研究又碰到了難題。目前,多採用結構主義思想方法來解決這一難題。可是研究中的人的行為如是「任意」的就無法研究了,就需要強調其中的人受某種主導因素影響而趨向某類行為。因此,現在結構主義思想方法多應用於福利、財富分配、犯罪、居住等社會問題方面。
以上情況表明,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人地關系內容十分復雜,所以目前難以用一種研究方法全部解決,不得不採用多種研究方法。這可以說既是人文地理學的特點,也是其難點。每種研究方法只能適用某些方面,都有其局限性,正因如此,將來有可能會出現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網路全書. 地理學.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2]吳傳鈞主編.人文地理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3]李旭旦主編.中國大網路全書·地理卷·人文地理學.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4]楊吾揚.地理學思想簡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美]普雷斯頓.詹姆斯,傑弗雷.馬丁著.李旭旦譯,地理學思想史 北京:商務印書館 [6]哈特向著.黎樵譯.地理學性質的透視. 北京:商務印書館 [7]吳傳鈞.國際地理學發展趨向述要. 地理研究 [8][英]約翰斯頓. 哲學與人文地理學. 商務印書館

閱讀全文

與人文地理學方法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