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亞洲自然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因為什麼

亞洲自然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因為什麼

發布時間:2023-03-07 02:26:40

Ⅰ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的原因是什麼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的原因是南北跨的緯度多,熱量條件相差大。東西跨的經度多,降水條件差異大, 地形復雜,地形類形多樣,海拔高差大。

亞洲大陸跨寒、溫、熱三帶。季風氣候典型和大陸性顯著。東亞東南半部是濕潤的溫帶和亞熱帶季風區,東南亞和南亞是濕潤的熱帶季風區。

中亞、西亞和東亞內陸為乾旱地區。以上濕潤季風區與內陸乾旱區之間,以及北亞的大部分為半濕潤半乾旱地區。

(1)亞洲自然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因為什麼擴展閱讀:

亞洲大部分地區冬季氣溫很低,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三分之二,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一帶,1月平均氣溫低達-50℃以下。

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低達-71℃,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被稱為北半球的寒極區。夏季普遍增溫,最熱月平均氣溫除北冰洋沿岸在10℃以下外。

其餘地區均在10~15℃之間。20℃以上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50%。

Ⅱ 概括亞洲的自然環境特徵

亞洲屬全球最大的陸地自然綜合體。東半球東北部、亞歐大陸東部的地理位置,地勢最高、起伏極端、結構特殊的地形,大陸性強烈、季風性典型、類型極復雜的氣候,長河眾多、內流區廣大、輻射狀的水系,以及植被土壤帶與動物界分布空間組合錯綜復雜,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具有多樣性、極端性和典型性;地理環境結構以緯度地帶性為基礎,兼有非緯度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的綜合烙印;礦藏、水力、森林、動物等自然資源的豐富性。總的來說,亞洲是以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性和結構的復雜性區別於其他各大洲。
地理環境結構的差異性根據緯度地帶性和非緯度地帶性的區域分異規律,亞洲區域分異的特點可概括為:
①由於大陸面積廣大,包括從赤道帶到北極帶所有的緯度帶,使亞洲具有明顯的緯度地帶性差異,表現有自北向南、循序更替的緯度自然帶。亞洲自然帶比較齊全,其他各大洲難與倫比。
②由於陸塊龐大、構造地形復雜、山地高原匯聚、圍繞的水體不對稱,以及內陸距海遙遠等非緯度地帶性因素的影響很大,形成東亞—中亞—西南亞之間以非緯度地帶性為主的自然帶結構,表現為由內陸荒漠、半荒漠向外經草原、森林草原而到外圍的森林帶,呈非緯度的環狀分布。在高大山脈和高原區則具有垂直自然帶結構。亞洲的溫帶草原和荒漠是世界上同類型中分布最廣的。
地理分區根據緯度地帶性和非緯度地帶性的綜合影響,亞洲自然綜合體的第一級區劃,可分成6大自然地理單元:
北亞大區高緯的位置、廣大的面積以及周圍水體的不對稱,使北亞具有強烈大陸性的寒濕氣候和廣闊的永凍現象。有耐寒的植被和特徵顯明的動物界,緯度自然帶結構特別典型,北極冰原帶、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均為全球性自然帶。
東亞大區位於中、低緯度的大陸東緣,是一個沿經線方向延伸的自然區。地殼變動劇烈,地質構造復雜,地形多山,具有季風型氣候和水系,自然景觀主要為亞熱帶到寒溫帶的森林。處於海陸交接地帶,尤多半島和島嶼,對東亞自然特徵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同時,本區南北跨有30多個緯度,區內的緯度差異也很顯著。根據區域內部差異,東亞大區可劃分為朝鮮半島、日本群島、中國東部季風區等副區。
東南亞大區其地理位置對大區特點的形成有特殊意義,一方面它是亞洲大陸緯度最低的地區,屬赤道帶和熱帶;另一方面它正扼亞澳兩大陸之間和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交會地帶,使其具有濕熱的特點,從而形成繁茂的熱帶森林和繁多的動物種屬。本大區包括兩大構造單元(印度馬來地塊和新褶皺山地)、兩大氣候類型(赤道多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和兩大植被類型(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林)。由於海陸分布、地形和風向等地區差異的影響,東南亞大區還可劃分為中南半島和東南亞島嶼等副區。
南亞大區素有「次大陸」之稱的獨特自然地理單元,具有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其自然景觀與海陸分布、地形、風向尤其是降水量的多寡有密切聯系。西高止山西側、東部喜馬拉雅山脈南側和阿薩姆邦地區,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為熱帶雨林景觀。德干高原大部為1000~2000毫米,形成乾季落葉林。德干高原內部和印度半島西北部為500~1000毫米,形成熱帶稀樹草原。塔爾沙漠及其周圍,降水稀少,為熱帶荒漠和半荒漠。斯里蘭卡島西南部面向西南季風,降水量超過3000毫米,屬於熱帶雨林景觀。
西南亞大區緊鄰歐非,北回歸線橫貫南部,副熱帶高壓帶籠罩本區大部,周圍多為乾旱地區,乾旱性和大陸性是本區自然界的總特徵。由於地理位置、地形、風向和降水的差異,還可劃分為6個副區:伊朗高原區、阿拉伯半島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區、地中海東岸區、小亞細亞高原和亞美尼亞火山高原區及高加索山地區。
中亞大區深居內陸,距海遙遠,又多為山脈圍繞的高原、盆地與低地,很難受到海洋氣流的影響,因而具有大陸性很強的乾旱、半乾旱氣候。水系主要為內陸流域,多著名的內陸湖泊。自然景觀主要為溫帶草原、半荒漠和荒漠,高山帶具有高山氣候和垂直景觀帶結構。從亞洲整體來看,中亞既具有介於北亞與南亞之間的緯度帶的意義,又具有介於東亞與西歐之間的海陸相關位置的意義。大陸性乾旱與半乾旱的氣候對本區自然景觀的形成起主導作用。根據中亞的地區差異,還可劃分出帕米爾高原區、哈薩克丘陵和圖蘭平原區、蒙古高原區以及中國西北地區等副區.

Ⅲ 亞洲東西南北跨度大形成什麼特點

亞洲南北方向跨緯度廣,是七大洲中跨緯度最多的大洲,南北距離最長;亞洲東西方向也是七大洲最長的,亞洲的陸地面積最大。亞洲這樣的特點使亞洲不同地區所處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不同,形成不同的熱量帶和干濕地區。加之地形的影響,亞洲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氣候,進而形成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
亞洲地理環境很復雜,居住在不同地區的人們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特徵,發展了不同類型的經濟,人民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
亞洲不同地區農業生產部門不同,工業化程度不同,民居景觀不同、主要食物不同、衣著裝束不同、傳統交通方式不同,信仰的宗教不同。

Ⅳ 亞洲的地理環境如何

亞洲地理位置的地理意義,可從數理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分析。在數
理位置方面,亞洲的北部接近北極,其大陸上最北點是太梅爾半島北端的切
柳斯金角(北緯77°43′),而北地群島北端的莫洛托夫角,更超過北緯80
°;亞洲的南部伸入赤道,在大陸上的最南點是馬來半島上的皮艾角(北緯
1°17′),至於亞洲最南的羅地島則更超逾赤道而達南緯11°03′。這樣,
亞洲南北所跨緯度超過90°,因而使亞洲從南到北完全包括地球上從赤道帶
到北極帶的所有氣候帶。
亞洲大陸從東到西也極為遼闊,其最東點為楚科奇半島上的迭日涅夫角
(西經169°40′),最西點為小亞細亞的巴巴角(東經26°03′)。亞洲
東西之間佔有經度達164°17′,將近全球經度的半數,東西時差達11 個小
時。亞洲大陸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相距各約8,000 公里。遼闊的空間增加
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區域差異,為各地理要素的演化和相互作用,提供了特殊
的空間條件。
在海陸位置方面,亞洲位於亞歐大陸的東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和它們的邊緣海,從北、東、南三方面圍繞著亞洲大陸,在小亞細亞還濱臨
地中海和黑海。亞洲這種臨海的位置和漫長的海疆,對於海上交通、自然資
源和氣候類型分布都有重要影響。尤其是世界面積最大的陸地——亞洲大陸
與面積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緊密鄰接,由於海陸冷卻與增溫
的條件不同,以及海陸大氣活動中心的影響,遂引起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有
典型的季風氣候。亞洲的西部,與歐洲接壤,有很長的陸疆,且西距大西洋
很遠,因此亞洲大陸在氣候上不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大西洋氣流的影響。

亞洲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徵,表現為自然地理諸要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第一,圍繞亞洲大陸的海域復雜多樣。亞洲大陸東臨太平洋,南瀕印度
洋,北為北冰洋,海疆發達,多邊緣海。由於地理位置、構造基礎、氣候條
件和洋流動態等不同,各邊緣海具有不同的特點,它們對大陸的影響也各不
相同。
北冰洋的邊緣海,每年大部分時間冰封。喀拉海的始冰期,北部為九月,
南部十月、十一月;拉普帖夫海和東西伯利亞海的結冰期始於九月下旬或十
月上旬;楚科奇海由於冬季受阿留申低壓的影響(氣旋中常有暖氣團侵入)
以及經白令海峽注入此海的太平洋暖流的影響,冬季較為暖和,是個冰情較
輕的邊緣海,冬季一般從九月末開始結冰,十月末到十一月初整個海域都封
凍。夏季絕大部分岸冰和浮冰融化,喀拉海從五月末到六月初,拉普帖夫海
和東西伯利亞海從六月末到七月初解凍,楚科奇海五、六月海冰開始融化。
由此看來,亞洲北冰洋的冰期較長,喀拉海有七個月,拉普帖夫海和東西伯
利亞海可達九個月,而楚科奇海也有八個月。夏季的通航期很短,在短暫的
通航期內,冰塊也給航運造成困難。當冰塊漂向北邊時,航道暢通,航行便
利,如果冰塊南移,航道受阻,必須由大功率破冰船導航才能通過。
印度洋北部是全球最暖海域之一,它是夏季西南季風必經之地,南亞、
東南亞雨季降水量的多寡與西南季風的盛衰有密切的聯系。
太平洋沿岸,在構造上正處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分界線上。海底地
形復雜崎嶇,亞洲大陸東側形成一系列弧形列島、海底山脈和深海溝帶,且
多火山地震。太平洋海域是季風氣候主宰因素之一,西太平洋洋流系統(如
日本暖流,千島寒流等),它們對附近島嶼和大陸的氣候都有明顯的影響。
第二,亞洲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的多樣性。亞洲地形十分復雜,在各大
洲中不僅地勢最高,而且起伏很大,地形分異變化明顯,既有龐大高聳的高
原和高山,也有廣闊而平坦的低地。亞洲氣候也十分復雜,不僅大陸性氣候
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而且氣候帶齊全,氣候類型多樣。亞洲不僅長河眾
多,而且內陸流域面積廣大,同時河流、湖泊的類型俱全。亞洲幾乎包括其
它大洲所有土壤類型和植被類型,其動物也屬於典型的大陸型。
由於亞洲面積廣大,構造復雜並具有各種自然環境,所以亞洲有豐富多
樣的礦產資源和熱量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及海洋資源。亞洲石油、鎂、
鐵、錫等的儲量均居世界首位。
第三,亞洲地理環境結構的復雜性。亞洲既有東西延伸、南北循序更替
的比較明顯的緯向自然帶,如北亞的冰原帶→苔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東
亞的溫帶闊葉林帶→亞熱帶森林帶,東南亞和南亞的熱帶稀樹草原→熱帶雨
林帶等;也有受海陸分布、地形結構、距海遠近等非緯向地帶性因素的制約,
而使緯向自然帶的排列發生不同的區域變異。如中亞溫帶荒漠帶即深居大陸
中部,其外圍,尤其是向北和向東,由於水熱條件發生變化,使之具有從溫
帶荒漠帶到溫帶草原帶以至溫帶闊葉林帶的半環狀結構。此外,亞洲還具有
各種不同的垂直自然帶結構。

季風性氣候典型是亞洲氣候的最突出特徵。其具體表現是:(1)季風強
度最大,影響范圍最廣。亞洲季風影響范圍,佔有49 個緯度,包括三種氣候
類型—即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其它大陸位於回
歸線兩側的地區,多為熱帶乾旱氣候;而亞洲,北回歸線橫貫的南亞的中部
和東南亞的北部,由於受到熱帶季風的影響,一年中仍有潮濕的雨季,即使
在南亞次大陸,其乾旱氣候區的面積,也並不大。(2)季風環流有明顯的季
節變化。就基本氣流來講,東亞對流層低空盛行風向,冬季為西北、北和東
北季風,夏季為西南、南和東南季風;對流層中、高空,冬季為極地和副熱
帶西風帶分別控制的地區,夏季則受副熱帶西風帶所左右。就盛行氣團來講,
冬半年東亞大陸為極地或極地變性大陸氣團所控制,多冷鋒和寒潮;夏半年
則主受熱帶海洋和熱帶大陸氣團的影響,常有台風、雷暴。在氣候類型上,
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乾冷晴朗;夏季濕熱多雨;春季大陸增溫快,
空氣不穩定,多大風;秋季大陸降溫顯著,空氣趨於穩定,出現秋高氣爽天
氣。熱帶季風氣候,年分冷、熱、雨三季或干濕兩季,冷季盛行東北信風,
晴朗乾燥少雨;熱季晴朗酷熱,與冷季同為乾季;雨季盛行西南季風,雨量
豐富,天氣較熱季涼爽。

各種氣候因素的綜合影響,使亞洲的降水有明顯的空間差異和季節差
異。亞洲降水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大致從濕潤的東南部向乾燥的西北部遞
減,在中亞和西亞出現最乾旱的荒漠地區。(1)馬來群島及其附近,因處於
赤道海洋氣團控制下,常年陽光直射或近於直射,溫度高、濕度大,年雨量
超過2,000 毫米。由於太陽直射一年有兩次越過赤道南北移動,因此雨量分
配在一年中也有兩次高峰,但總的來看,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2)亞洲
東、南部,印度半島、中南半島、中國東南部、朝鮮半島、日本群島和西伯
利亞東部沿海,因受季風影響,夏季多雨,冬季乾燥,年降水量從南向北漸
減,多在600~1,000 毫米之間,是亞洲著名的季風夏雨區。這里個別迎風
山坡,降水特別豐富,如著名的世界濕角乞拉朋齊即在此區。另外,個別地
區,冬季風從海上吹來,又受地形抬升影響,也有很多降水,如日本群島的
西部、我國東南沿海、中南半島東部、印度半島東部沿海等都屬冬雨較多的
地區。(3)西伯利亞,面向北冰洋,一般是少雨區域。北亞降水分布,隨著
距離大西洋的遠近而從西向東遞減,西部降水量在500 毫米左右,其它地區
大部不超過350 毫米,東北部則減到200 毫米;但到太平洋沿岸一帶,受海
洋季風影響,則降水又較多。北亞氣候寒冷,蒸發較弱,凍土廣布,雖降水
較少,但仍為冷濕環境。(4)西亞和中亞少雨區。阿拉伯半島和伊朗高原,
位於東北信風帶,降水多在150~200 毫米以下,甚至有些地區成為荒漠。小
亞細亞沿海及地中海東岸,因受地中海影響,冬季多氣旋過境,降水較多,
小亞細亞內陸降水偏少。中亞一般是指蘇聯的中亞細亞、我國西藏和新疆、
蒙古這一廣闊區域,由於離海較遠,多為閉塞高原與盆地,且東、南方面多
高山環繞,海風難於深入,因此年降水量較少,一般都在400 毫米以下,有
的地區甚至不足100 毫米,內陸有大面積荒漠存在。

亞洲無論就面積還是人口來說,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洲,自然條件復雜多
樣,開發歷史悠久。由於不同的自然、社會、歷史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在
長期的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幾種不同的農業地域類型:(1)水
田集約化農業。它是亞洲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在亞洲
季風氣候區域,高溫多雨,水熱同季,有利於水稻生長發育。水田在耕地面
積中所佔比重很高,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稻農種植技術水平較高。這一地區
是世界稻穀主要生產地帶,水稻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區,如我國的長江流域、
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中南半島的紅河、湄公河、湄南河和伊洛瓦底江三
角洲地帶,爪哇島,恆河中下游和印度河三角洲等地。亞洲是世界稻米主要
出口區之一,年輸出量約佔世界總出口量的五分之三以上。中南半島上的幾
個三角洲地帶水田最為集中,大都是單一水稻種植區和大米出口區。這一類
型地區多以小農個體經營為主,除我國、朝鮮等國外,封建和半封建的土地
關系居於優勢。一般來說,我國、朝鮮、日本等國採用精耕細作,單位面積
上投入的勞動量多,化肥施用量較大,單位面積產量名列世界前茅;而東南
亞、南亞的水利化、化學化等水平較低,多靠天收成,單產不高。
(2)旱田農業。多分布在水田區的周圍,年降水量較前區為少,雨量變
率較大,須具備完整的灌溉與排水系統才能旱澇保收。大多數國家多採用分
散個體經營,屬集約化水平較低的自給性農業。多種植旱田糧食作物;經濟
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等。同時,種植業與養畜業結合較緊密,主要飼養馬、
牛、羊、豬等。以我國華北、東北,印度德干高原,恆河中、下游以及日本
的北海道等為代表性區域。(3)游牧半游牧農業。包括蒙古,我國的內蒙古、西北地區以及西亞的乾燥、半乾燥草原與荒漠區,同時也包括部分山區和丘
陵地帶。主要利用天然草原為放牧場,逐水草而居,放養牛、綿羊、山羊和
駱駝等。畜產品以自給為主,商品率一般不高。水草豐富的「綠洲」地帶發
展有灌溉農業,以種植麥類和雜糧為主。(4)種植園農業。為亞洲近代出現
的一種農業地域類型,是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後推行強制政策逐漸形成的。多
為資本主義經營的大農園,一般為外資所控制,生產技術水平較高。主要種
植供出口的熱帶經濟作物,多分布在熱帶雨林地區。(5)遷移農業。這是一
種原始的農業經營方式,以種植雜糧作物為主,大多同落後的生產力水平相
適應,主要分布在偏遠的山區。

Ⅳ 亞洲的自然環境特徵

亞洲地形的第一個特點是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起伏很大。有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有世界最高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和海拔8844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有湖面鴟地地中海海面392米的死海低地;有菲律賓群島外側深達10497米的菲律賓海溝;有高峻的山地和寬廣的高原,也有肥沃的平原和巨大的盆地;千差萬別,復雜多樣,高峰與深海溝之間,竟相差近兩萬米。

亞洲地形的第二個特點是以山地和高原為主,高原和山地約佔全洲總面積的四分之三。亞洲大陸的平均海拔高度約950米,除了被厚層冰雪覆蓋的南極洲以外,它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一個洲。

亞洲地形的第三個特點,是它的地勢好象一朵怒放的鮮花,從中部向四周輻射延伸,中間高,四周低。

亞洲有許多大河,大都源於中部高山地帶,呈放射狀向四面奔流。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恆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等;流入北冰洋的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等。內流河主要分布於亞洲中西部乾旱地區,有錫爾河、阿姆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約旦河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印度西南沿海施臘巴提河上的焦格瀑布,落差253米。亞洲的河川大都發源自中部山地而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中長4000公里以上的河川有7條,最長的河流是長江,其次是以額爾齊斯河為源的勒拿河。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深、最古的湖泊,湖底最深處位於海平面以下1295米。阿姆河全長2540公里,是亞洲最長的內流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黃河、印度河流域都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源

亞洲的大陸海岸線綿長而曲折,海岸線長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大洲。海岸類型復雜。 多半島和島嶼,是半島面積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島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加里曼丹島為世界第三大島。亞洲地形總的特點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嶺匯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全洲面積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地勢最高的一洲。全洲大致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方伸出一系列高大的山脈,最高大的是喜馬拉雅山脈。在各高大山脈之間有許多面積廣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側還分布著廣闊的平原。亞洲有許多著名的高峰,世界上海拔8 0 0 0 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 8 4 4.43米。亞洲有世界陸地上最低的窪地和湖泊--死海(湖面低於地中海海面3 9 2 米),還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亞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東部邊緣海外圍的島群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東部沿海島嶼、中亞和西亞北部地震頻繁。亞洲的許多大河發源於中部山地,分別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內流區主 要分布在亞洲中部和西部。亞洲最長的河流是長江,長6397千米;其次是黃河,長5464千米;湄公河長4500千米。最長的內流河是伏爾加河(世界最長)(3,690公里),其次是阿姆河和塔里木河(2179千米)。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其氣候基本特徵是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氣候類型復雜。北部沿 海地區屬寒帶苔原氣候。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東部靠太平洋的中緯度地區屬
季風氣候,向南過渡到亞熱帶森林氣候。東南亞和南亞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赤道附近多屬熱帶雨林氣候。中亞和西亞大部分地區屬沙漠和草原氣候。西亞地中海沿岸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西伯利亞東部的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達攝氏-71度,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自北到南為溫帶、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這三種季風氣候

Ⅵ 亞洲的自然環境是什麼

亞洲的自然環境:

1、半球位置:亞洲大部分位於東半球、北半球。2、瀕臨海洋:亞洲北部為北冰洋,東部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臨大洲及分界線: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亞洲西南以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州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4、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洲,也是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

5、亞洲分區:按地理方位將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

6、亞洲地形特點:地面起伏大,中間高,四周低;地形復雜多樣,以高原、山地為主。

7、主要地形區: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亞平原。

8、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黃河、長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恆河注入印度洋。

9、河流分布特點:大多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原因是亞洲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10、湖泊:裏海世界最大的湖泊,鹹水湖;貝加爾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陸地的最低點。

11、氣候特點: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12、主要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熱帶亞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高原山地氣候,寒帶氣候。

13、溫帶大陸性氣候:它是亞洲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它覆蓋了亞洲的中、西部,其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溫暖而短暫,全年降水稀少。

14、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南部,其特點是一年中風向隨季節發生大規模變化,降水季節變化大。不足之處是易發生旱澇災害。

15、非洲氣候分布特點:以赤道為中心,氣候類型南北對稱分布;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雨林、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很廣。

Ⅶ 為什麼亞洲是世界上自然環境最復雜的大洲

一亞洲的地形復雜進行類型多樣
二亞洲的氣候復雜氣候類型多種多樣,從熱帶到寒帶,從濕潤的熱帶雨林氣候的乾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熱帶沙漠氣候都有分布

閱讀全文

與亞洲自然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因為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