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初中地理有哪些實驗

初中地理有哪些實驗

發布時間:2023-03-07 14:52:26

1. 初中地理教室實驗有哪些

我印象中好像沒有地理教室實驗這個東西,就是老師讓我們看了很多次地球儀

2. 初中地理課程包括

1、區域性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內容以區域地理為主,展現各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點,闡明不同區域的地理概況、發展差異及區際聯系。

2、綜合性

地理環境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復雜系統。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初步揭示自然環境要素之間、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復雜關系,從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環境的綜合性。

3. 誰能給些初中地理的具體實驗我需要一些初

實驗器材: 沙子、水、水桶、臉盆、木板 實驗過程 :首先把木板放在臉盆上要傾斜著,斜度不要很大大概15度就好了;然後把沙子倒在木板上用手弄平;最後在水桶里裝滿水,把水桶里的水慢慢的倒在沙子上. 實驗結論 雨水或者河流的沖刷作用

4. 初一地理山體模型橡皮泥怎麼做

製作材料及方法:
1、山體模型的製作:用泡沫塑料製作成有緩坡、陡坡的山體。在繪出等高線圖以後,按照一定的高程進行切割。山體最好切割成六層。每層穿兩個用作固定在地板上的小孔。

2、木框:用木條製作成木框,呈長方形,每筐內安上綳緊的透明塑料薄膜(木框最好制五個),每個塑料薄膜上分別繪有不同高程(100米至500米)的等高線。

3、底板:用木板作底板,在底板的四角安置四個立柱。立柱上標高程。

4、固定山體模型的木柱兩根:木柱為圓柱體,長度以略低於山體模型高度為宜。在地板上開有兩個安置木柱的圓孔。也可不用木柱,而在上下兩層之間用磁鐵固定。

地理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基於科學模型對復雜的地理科學進行學習與研究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科學方法。陳蒼鵬著的《初中地理模型與實驗活動》立足於科學模型,從科學事實出發,以教學問題為引導,通過「科學模型」、 「模型解釋」、「模型應用」等模塊,對地球運動、地質、地形。

水文、天文等自然地理知識進行系統闡述.並通過一定的科學實驗活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本書突出地理模型的建立與解釋,希望以此折射科學本質,並希望能對廣大師生有所裨益。

5. 如何在新課改後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實驗

摘要:地理實驗在課堂教學中是一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它通過利用地理教具、學具、多媒體設備等實驗手段,簡捷、生動地展示了人們發現地理規律、認知地理原理的過程,具有將知識化難為易,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慾望的優勢,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索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實現新課程標准理念的重要手段和著力點[1]。
關鍵字:新課改 初中地理 地理實驗
提起「實驗教學」,人們總會覺得是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事情,在地理教學中無須做實驗。地理學科與大自然聯系密切,在地理學科中也可挖掘出許多實驗教學的素材。尤其是新課程改革,強調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所以地理課堂實驗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地理課堂實驗教學是以實驗活動為主要展開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驗活動中去,在「做」、「觀察」、「思考」、「歸納」、「推理」、「探究」、「體驗」、「創作」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普通中學地理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新課標)在基本理念方面提出「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在「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能力目標中,首次強調「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相關地理信息」,回應了新課程所倡導自主探究學習的訴求;並明確提出「基本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地理基本技能的新要求。地理實驗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實踐性和探究性,可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將日益重要。由此可見,地理實驗教學在教學中的作用愈來愈突出。
一、地理實驗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
1.1.實驗應簡易且具有可操作性
實驗的設計應從地理教學實際出發,使用標準的器材或材料做實驗,難度不宜過大。建議地理實驗教學使用符合國家規定的實驗器材和材料,既有利於安全,又可充分發揮實驗的效果和作用。
1.2.實驗應具有啟發性
實驗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是進行直觀教學提供感性認識的一種方式,是發展學生科學思維的一種方法,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一條基本途徑。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實驗具有啟發性,並在實驗過程的分析以及實驗結論的得出中進行啟發性的提問,引導啟發學生得出實驗結論。將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落到實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體驗。每個實驗從實驗材料、操作步驟、實驗活動報告,詳細地展現了學習的「過程與方法」。
1.3.實驗應具有明顯的針對性
地理科學與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很多地理事物和規律無法通過實驗的手段加以再現。因而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應有針對性地選擇那些通過地理實驗能夠更直觀、更有效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的內容進行實驗。一般來說,需要用實驗來展示的內容,均屬於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1.4.實驗應注重問題的探究性
實驗是人們認識世界和發現規律的一種重要手段,是進行直觀教學、提供感性認識的一種方式,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一條捷徑。因此,地理教師在設計實驗時既要選擇合適的實驗器材和材料,又要考慮引導學生在實驗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特別是創造力[2]。
二、中學地理實驗活動的作用。
地理實驗是以學生實踐為主,以培養學生地理技能與能力為優先目標,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多種教學功能。具體體現在:
2.1.地理知識教育方面的功能
(1)地理實驗可以模擬展現地理過程,有利於地理演變知識的學習; (2)地理實驗可以展現地理景觀,有利於地理景觀知識的學習; (3)地理實驗可以使學生直接接觸地理事物,有利於地理名稱和地理分布知識的學習; (4)地理實驗可以使學生形成對地理表象的正確認識,有利於地理概念的學習。
2.2.地理技能教育方面的功能
(1)地圖、圖表的繪制技能; (2)地球儀的使用技能; (3)天象、氣象、水文、地震、環保等方面的簡單測報儀器使用技能; (4)地球、地形等模型的製作技能。
2.3.地理能力教育方面的功能
(1)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3)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4)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方法。
2.4.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方面的功能
(1)地理實驗能夠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地理實驗能夠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 (3)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 (4)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5)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6)地理實驗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他們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3]。
三、地理實驗教學的基本模式及應用舉例。
3.1.課內動手實驗
指學生利用學具、教具或其它地理實驗器材,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合作、探究和動手操作獲得實驗結果或數據等直接經驗的教學方法。如學習第一冊(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第一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的運動」中:①探討實驗——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1)內容:設計一個實驗證明熱力環流的存在。(2)准備材料:長方形的玻璃缸(長100cm左右,寬30cm左右,高40cm左右)、膠合板或塑料薄膜、熱水一盆、冰塊一盆、香、火柴等。(3)實驗步驟:1、將一盆熱水和一盆冰塊分別放置在玻璃缸的兩側;2、用平整的膠合板或塑料薄膜將玻璃缸上部開口處蓋嚴;3、在裝冰塊的盆上方的膠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側開一個小洞;4、將一束香點燃,放進小洞內;5、學生觀察:煙霧在玻璃缸內是如何飄動的?能發現什麼規律?由實驗可以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四)得出結論:1、大氣從高氣壓地帶向低氣壓地帶運動。這就是大氣的運動;2、大氣溫度度分布不均制約大氣的運動狀態;3、由於地面的冷熱不均而形成空氣環流——即熱力環流。學習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節「地球運動」:探討「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現象」這一意義時,學生自己動手用手電筒表示太陽,照射地球儀觀察晝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討論該分界線與手電筒光線的關系,演示地球儀自轉,啟發學生思考晨昏線的移動方向,進一步解釋晝夜交替的原因等。通過實驗使學生在輕松、有趣、生動的實驗中獲得了直接經驗,體驗到合作、探究學習的喜悅。
3.2.計算機模擬實驗
指用計算機技術模擬演示地理現象、地理過程、地理規律等,使學生直觀獲得地理知識的一種方法,中學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地理現象、過程、規律,超出了學生的感知范圍,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難點,如第一冊(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節「地球的運動」:地球繞太陽公轉過程及由此產生的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周年變化規律,可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設計製作成三維立體模擬動畫,實現虛實、遠近、快慢的變換,從而使學生較輕松地掌握這一知識難點。實際上,對於那些時間、空間尺度較大的難以觀察的地理環境、現象、過程、規律等,如大氣運動、洋流、水循環、地殼物質循環等都可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立體、直觀地模擬出來。
3.3.課內演示實驗
指充分利用教具、地理器材,採用演示手段,配合導講導問,使學生間接獲得地理事物感性知識的一種方法。演示實驗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上的理論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深刻的概念。因其能提供形象的感性經驗,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獲得較牢固的知識。如學習第一冊(人教版)第二章第二節「氣壓帶和風帶」:用「大氣環流演示模型」演示大氣環流運動原理和氣壓帶、風帶分布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第三節「常見的天氣系統」:用鋒面演示模型、氣旋(反氣旋)演示模型生動地演示冷暖鋒、氣旋(反氣旋)的天氣現象變化過程;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節「海水的運動」:用洋流演示儀生動地演示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洋流的運動過程和分布規律等。利用地理活動掛圖演示「晝夜長短的變化」、「時區和日界線劃分」、「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等知識,能簡捷、直觀地揭示某些抽象和復雜的地理運動規律,便於學生理解與靈活運用。
3.4.課外實踐性實驗
課外實踐性實驗:指利用現實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過程,在地理教師的指導下,應用一定的儀器或工具設備,利用課外時間,通過實地操作,獲得對地理事物親身感受來掌握地理知識的過程。課外地理實驗與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調查等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這樣既可以提高地理學習對學生的吸引力,還能幫助學生形成主動運用知識進行實際操作的能力和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得到某些「發現」真理、驗證規律的訓練。如確定「當地地理位置」,設計課外活動實驗:如何利用「日影觀測法」使用竹竿、捲尺、手錶等工具粗略計算學校所在地經緯度?指導學生課外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確定實驗設計方案,參與實驗操作,計算實驗結果;
我國某學校的地理研究性學習小組在春分日前後用觀測日影的方法來測定



該校所在地的經緯度。

活動過程:①在春分日前一天,在平坦的地面垂直豎立標桿,並測量日標桿在地上部分的長度②以標桿所插點(圖1中o點)為圓心,於上午9時在地面上畫一個半徑略短於當時桿影長的半圓。③當上午標桿的影端落在圓周上時,標記為a點,下午標桿的影端又落在圓周上時,再標記為b點,將a、b兩點連成直線,取其中點c,將中點與圓心連成直線oc。④第二天,當日標桿的影子與直線oc重合的時刻,記下此時刻的北京時間為12時44分,並測量此時標竿影長等於 竿長。
根據上述活動中測得的數據,完成下列各題。
(1)請寫出完成這一測定任務的主要工具: 。(2)根據測量,春分日這一天學校的正午太陽高度是 。
(3)研究小組測定學校所在地的經緯度是 。(4)請在圖上標出該地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學習「大氣的保溫作用」這部分內容時,利用透明塑料袋、玻璃瓶和溫度計進行模擬大氣溫室效應的小試驗;組織學生利用觀察月相變化,記錄並總結月相變化規律等。
總之,無論從學生發展方面、課標與教改方面還是命題與考試方面都說明中學地理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廣大地理教師應該結合教學,精心設計實驗,讓實驗在地理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中學地理實驗教學不但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內容,而且是地理教學的重要方法。開展地理實驗教學不但是被實踐證明有其必要性,而且理論上也是有據可依的。我們要更新地理教學觀念,高度重視並積極開展中學地理實驗教學活動,充分發揮中學地理實驗教學具有的多種教學功能,大力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4]。
[1] 朱學堯. 地理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教學儀器與實驗, 2007,(04) .
[2] 孫俊梅. 我國中學地理實驗學習評價方法研究綜述[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 2007,(04) .
[3] 潘方平. 中學地理實驗功能的研究與開發[j]. 文教資料, 2007,(11) .
[4] 陳德旺.在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中如何進行地理實驗 永安第十二中學

6. 地理實驗課有哪些

如下:

地理實踐活動教學開展的常用形式 新課程標准下的地理教學內容, 不僅科學體系強。

而且富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生活氣息。知識的介紹有許多是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問題出發的。 所以「新課程標准」 下的地理的實踐活動是多種多樣的。

地理實踐活動的種類比較多, 既有課堂內的實踐活動, 也有課堂外的實踐活動。 主要包括信息收集、 地理講演、 地理競賽、 地理辯論、 地理游戲;

地圖繪制、 地理攝影、 教具製作、 地理實驗、 地理調查、 地理觀測、 地理參觀、 地理旅遊、 野外實習、 方案設計、 論文撰寫、牆報編輯等等。

(一) 動手製作教具 學生動手製作的過程既是一個手腦並用、 相互促進、 相得益彰的過程,也是學生有所發現、 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的過程。

案例: 在進行《地球和地球儀》 教學時,我事先布置學生根據課本要求准備好製作地球儀的工具、 材料, 在上課時,讓學生獨立的自由地對這些材料進行觀察、 按按課本步驟操作製作地球儀。 藉助這一活動, 學生對經緯線、經緯度、

地球的形狀及大小等抽象的知識不僅理解的深刻、 透徹, 而且提高了教學效率。 同學們還親手製作了等高線、 時區轉動盤等教學用具,

在教學中既發揮了積極作用, 又彌補了教具不足的現狀。

(二) 小型辯論會

地理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利用地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理能力必須經過學生自主動手參與才能真正的獲取。 辯論會的開展就是鍛煉學生創造思維,解決地理實際問題的有力武器。

案例: 在講解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內容時, 組織學生討論未來世界的人口能否超過地球環境人口容量。

7. 初中地理必須用實驗器材的課程有哪些

1、實驗器材: 沙子、水、水桶、臉盆、木板
2、實驗過程 :
首先把木板放在臉盆上要傾斜著,斜度不要很大大概15度就好了;
然後把沙子倒在木板上用手弄平;
最後在水桶里裝滿水,把水桶里的水慢慢的倒在沙子上. 實驗結論 雨水或者河流的沖刷作用

8. 生物地理初中該掌握哪些部分

七年級生物復習提綱(上冊)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
二、調查的一般方法
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
三、生物的分類
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3、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水分、溫度等
(2)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同種與異種之間)最常見捕食關系,還有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4、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P19的例子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後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鬆土
5、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
6、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
7、如果將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環節中的所有生物分別稱重,在一般情況下數量最大的應該是生產者。
8、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動物是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9、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富集)。
10、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許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態系統的類型: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
一、 顯微鏡的結構
鏡座:穩定鏡身;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位;
載物台: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於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准通光孔。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光強時使用平面鏡,光弱時使用凹面鏡。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後方有準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准焦螺旋。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准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二、顯微鏡的使用
1、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動方向和視野中物象的移動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數=物鏡倍數×目鏡倍數
3、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製成玻片標本。
三、觀察植物細胞:實驗過程
1、切片、塗片、裝片的區別 P42
2、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支持、保護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保護
細胞質:液態的,可以流動的。細胞質里有液泡,液泡內的液泡內溶解著多種物質(如糖分)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液泡:細胞液
3、觀察口腔上皮細胞實驗(即:動物細胞的結構)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細胞質:液態,可以流動
4、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5、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和液泡,動物細胞沒有。
四、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
五、細胞中的物質
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水、無機物、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
六、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
七、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是細胞內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並產生氧。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
二者聯系:都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
二者區別: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線粒體分解有機物,將有機物中儲存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八、動植物細胞都有線粒體。
九、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遺傳信息存在於細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DNA
3、DNA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個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斷
5、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的形態、數量完全不同;
同種生物個體,染色體在形態、數量保持一定;
染色體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體數量要保持恆定,否則會有嚴重的遺傳病。
6、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十、細胞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統一體。
十一、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1、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於:細胞的分裂和細胞的生長
2、細胞的分裂
(1)染色體進行復制
(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
(3)細胞質分成兩份
(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十二、新生命的開端---受精卵
1、經細胞分化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細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這些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細胞聚集起來所形成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2、不同的組織按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
動物和人的基本組織可以分為四種: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四種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構成,並且以其中的一種組織為主,形成器官。
3、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成在一起構成系統。
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
4、動物和人的基本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和人體
5、植物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6、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營養器官:根、莖、葉 ; 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7、植物的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
十三、單細胞生物
1、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酵母菌、、衣藻、眼蟲、變形蟲
2、草履蟲的結構見課本70頁圖
3、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種類
以寄主不同分: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
2、病毒結構: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1、 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2、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
3、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在於: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葯;③有些可供觀賞;④有些可作為優良的綠肥和飼料;⑤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
4、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境。
5、苔蘚植物密集生長,植株之間的縫隙能夠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蘚植物對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蘚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十分敏感,在污染嚴重的城市和工廠附近很難生存。人們利用這個特點,把苔蘚植物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結構簡單,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的餌料,放出的氧氣除供魚類呼吸外,而且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9、藻類的經濟意義:①海帶、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從藻類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膠、瓊脂等可供工業、醫葯上使用
10、種子的結構
蠶豆種子: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2片)
玉米種子:果皮和種皮、胚、子葉(1片)、胚乳
11、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12、記住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1、種子的萌發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過休眠期。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會計算)和抽樣檢測
3、種子萌發的過程
吸收水分——營養物質轉運——胚根發育成根——胚芽胚軸發育成莖、葉,首先突破種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軸發育來的
4、幼根的生長
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
根的生長一方面靠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
5、枝條是由芽發育成的
6、植株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氮、磷、鉀
7、花由花芽發育而來
8、花的結構(課本102)
9、傳粉和受精(課本103)
10、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子房——果實 受精卵——胚
胚珠——種子 子房壁----果皮(與生活中果皮區別)。
11、人工受粉
當傳粉不足的時候可以人工輔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衰老和死亡。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1、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體內的作用 :水分是細胞的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態;水分是植物體內物質吸收和運輸的溶劑;水分參與植物的代謝活動
(2)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時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
3、運輸途徑
導管:向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篩管:向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4、葉片的結構:表皮(分上下表皮)、葉肉、葉脈、
5、氣孔的結構: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
白天氣孔張開,晚上氣孔閉合。
6、蒸騰作用的意義:
A.可降低植物的溫度,使植物不至於被灼傷 B.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 C.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體內運輸 D.可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境溫度,提高降水量。促進生物圈水循環。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1、天竺葵的實驗
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夜,目的: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澱粉全部轉運和消耗。
對照實驗:將一片葉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紙片遮蓋,目的:做對照實驗,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產生澱粉。
脫色:幾個小時後把葉片放進水中隔水加熱,目的:脫色,溶解葉片中葉綠素便於觀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結論:澱粉遇碘變藍,可見光部分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2、光合作用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澱粉等有機物,並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實質: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澱粉),並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4、光合作用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氧氣來源、能量來源。
5、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用來構建之物體;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義: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等)不可缺少的動力,一部分轉變成熱散發出去。
第五章 綠色植物是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與生產生活的關系:中耕鬆土、及時排澇都是為了使空氣流通,以利於植物根部進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機物,因此在儲存植物的種子或其他器官時,要設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溫度、減少含水量、降低氧氣濃度、增大二氧化碳濃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與生產生活關系:要保證農作物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各種條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葉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見課本131)
5、光合作用(130頁)和呼吸作用(125頁)公式
第六章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
2、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植被覆蓋率低,森林資源和草原資源破壞嚴重
3、我國森林覆蓋率16.55%, 4、我國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
5、熱帶雨林-----地球的肺, 6、生物圈的「綠色工廠」----綠色植物。

閱讀全文

與初中地理有哪些實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