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高中地理課堂如何分組討論

高中地理課堂如何分組討論

發布時間:2023-03-09 10:15:32

『壹』 如何組織好學生課堂上的分組討論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指導者,組織者,我想對於課堂上每一個教學環節,教學活動都應該予以重視,尤其是不能把課堂分組討論等新課改所倡導的教學活動當作湊熱鬧,趕時髦。別的老師在課堂上搞分組討論,你上課也來分組討論,那是不行的。課堂分組討論學習,必須是上課者認為是必要的,然後思想上給予重視,並付諸於教學組織活動。那麼,我們如何操作課堂分組討論學習呢?我想,可以分兩個階段進行敘述。
1. 課前
課前需要做好討論的分組工作和備課工作
(1)分組,即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個小組,一般以5—6個同學為較好。分組應該明確小組組長以及聲音控制人。小組組長主要負責組織小組成員參與討論;聲音控制者主要負責在課堂參與討論時,順便留意本組成員參與討論的聲音的音量。聲音過大,會影響到鄰班同學上課。對於自覺性不是很高的七年級學生來說,聲音控制人是必不可少的。否則,討論時,他們就像出了籠的小鳥,大聲討論甚至討論到高興時還會大笑,影響別人上課。至於小組發言人,我認為不宜確定,由小組組長和全組成員共同決定每一次的發言人;讓每一個同學都得到發言的鍛煉;另外,也防止發言人確定後出現的一人包辦發言的現象。
(2) 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討論問題
備課的重要,不用我多說。如果你要確定在某節課來個分組討論,那就得在認真備好課的同時,精心設計討論的問題。
在備課准備討論問題時,要考慮學生的特點。就我教的兩個班而言,七年級(1)班的學生語文基礎相對較好,但他們不大喜歡討論,不喜歡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認識;而七年級(2)班的學生,好動,思維較活躍,也喜歡發言,說出自己的見解和認識,但他們的語文基礎相對較薄弱。鑒於這種情況,在准備討論問題時,我會為(1)班准備一些相對輕松的但課文內容又較難理解的問題;為(2)班准備一些較為嚴肅又不難理解的問題。
每節課准備的問題,我想3個較好,一般不超過4個。准備問題時,還應考慮在課堂上讓學生在完成討論問題後自己提出問題,教師自己解答或不解答。
2. 上課
在課堂進行分組討論學習,我認為教師應參與討論,到各小組看看,一方面可以了解是否所有同學都參與討論,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某些小組討論問題難以打開局面或難以深入時,給以適當的引導,以便討論得以順利進行、深入。教師最好不要在學生討論時,靜靜地站在講台上。分組討論時,我們不應過於強調課堂紀律,可以讓學生走出座位,幾個同學聚在一起討論,討論結束時再坐回原位。討論時間一般不宜超過10分鍾。
對於學生的討論結果,如果合理的,都應該給以肯定和鼓勵。如果不合理的,也要給學生解釋清楚,不能簡單地予以否定。

總之,課堂分組討論學習,是必要的,它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新的課堂活動;它能活躍課堂氣氛,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當然,課堂分組討論學習必須組織好,讓每一次討論都能取得積極、良好的教學效果!

『貳』 怎樣進行分組討論式教學

在高效課堂改革中,「效」很重要。 對於這個「效」字,我嘗試進行分組討論式教學。我主要針對分組討論式教學的必要性,如何分組,舉例說明如何授課,課堂評價以及合作學習中的問題。和實施分組討論式教學的結果,這種教學形式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鍛造各方面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豐富的情感,滿足終身發展的需要。
心理學家誇美紐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興趣是探求知識的原動力,是學習的「催化劑」,也是發明創造的精神源泉。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把學生置於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適時的為學生尋找適宜的學習方法,學生才能顯現真正的活力,課堂才能煥發勃勃的生機,高效課堂問題才得以解決。
現在高中教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教師教的越來越辛苦,學生學得越來越痛苦,教學效率很低,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解決的方案之一就是我們的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能指導學生有效學習,使課堂的效益發生變化,從而達到最有效地教學。教學是一種為學生創造性學習的服務,教學的過程也是教師自身發展過程。
在我國教育發展到現階段,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使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的培養更成為急待解決的問題和難題。主要難在以下兩個方面:1、學生從小獨處的時間多,不善於與人交流;2、家庭投入大,學生從小就會接受各種興趣班的訓練,個人能力強,體會不到合作必要性.
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合作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採用,無論是從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是從教師的教學觀念方面都是一個重大的變革。然而在現實中,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的情況比較普遍。教師在教學中,大都採用分組的形式讓學生自己討論合作,且無論什麼樣的課都採用。從表面上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課堂教學熱熱鬧鬧。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學生並沒有學到什麼東西,教師也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究其根本的原因有一是教師沒有真正掌握它的理論精髓。二是受功利主義的影響,搞形式主義。而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學有效性的觀念。
在新授課中,教師要先給學生預習提綱並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新知識,在上課的過程中,針對預習提綱中的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找代表發言,同學們進行評價,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和提示,同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回答。最後學生自己進行小結本節課都學習了哪些內容,學會了哪些內容。這種授課形式中,教師的課前工作量很大,預習提綱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的各個環節,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要根據學科特點來設置,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基礎知識、典型例題、課堂檢測、作業設置等相應內容要考慮高、中、低三個層次,按由易到難的順序編排,作業要設置選做題。上完課後,教師還要根據導學案在課前及課堂的使用情況進行反思,並進行記錄,以備進一步對導學案修正完善。
實施方法:6個人為一個小組,其中兩個人是優等生,兩個是中等生,兩個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其中同等水平的坐在課桌的對面以 便於討論。每組的組員分別編號為:優等生A1、A2中等生B1、B2基礎比較差的C1、C2。每班6個小組。每組設置一名組長,組長不一定是學習最好的,但一定是最熱心、最有責任心組織管理能力最強的。培訓好組長發揮學習小組長的管理、組織、檢查作用,創新小組評價機制,杜絕為評價而評價,用恰當的評價培養小組積極思考、深入研究、高效學習的學習精神,把評價變為一堂課的作料,自然順暢。班級中設有小組的和個人的評價規則,實行量化評分制,和月獎勵、周獎勵。
一、 在合作式學習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代中學生思想活躍,充滿朝氣,自我表現強,敢想敢做,但同時他們對任何新奇的事物都有好奇心,學習興趣頓時高漲起來。通過學生根據實驗目的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最能看出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實施實驗方案時,邊思考邊實施,其思維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久而久之,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逐漸提高。
案例:以人教版選修五第三章第三節羧酸 酯中的科學探究為例
利用圖中所示的儀器和葯品,設計一個簡單的一次性完成的實驗裝置,驗證乙酸、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強弱。
首先,學生小組內討論設計並畫出裝置圖,將各組的裝置圖都展示在大屏幕上,分別讓每組的一個組員介紹本套裝置圖的原理,組內的組員進行補充,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自由提問
這樣做的好處有:充公發揮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同學的評選,得出如下兩套裝置圖,
小組之間評價:總結出最好的裝置圖(第二幅圖)
學生動手組裝儀器進行實驗,驗證實驗結果,學生總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自主學習的特徵,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前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做好具體的學習准備;在學習活動能夠對學習進展、做好具體的學習准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學習方法做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後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
二、課堂評價是學生前進的動力
任何人都有得到別人肯定的慾望,都渴望一種超越別人的成就感,內在的那種成功的喜悅才是學生進步的真正的動力。要重視小組的評價,用恰當的評價培養小組的積極思考、深入研究、高效學習的精神,把評價變為一堂課的作料自然順暢,並利用評價板展示各小組的情況,但堅決杜絕為評價而評價。合作學習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同時也將之作為學習評價的最終目標和尺度,他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
三、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問題
小組合作交流作為一種新的學習形式出現在學習過程中。一開始組織實施時,學生會因缺乏方法而顯得生疏,有時課堂特別亂,難免會出現亂說亂叫,為一道題大吵大鬧,秩序混亂等狀況。為了達到良好的合作效果,教師必須進行恰當的引導。許多學生的特點是心直口快,往往還沒有想好就急於脫口而出,有時會說半截話,有時說一半又重說。對於這樣的學生,要求小組成員對他們提出更正意見,重新說。還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小組成員在交流時讓其他成員必須認真聽,才能聽清楚別人的意思。當然,學生培養需要一個過程,只有教師有意識的引導,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交往習慣,小組合作交流的質量才會得到逐步提高。

『叄』 高中地理的提分技巧

地理是文綜中比較難的一科,想要和其他考生拉開距離,就要想辦法提高地理成績。那麼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中地理的提分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的提分技巧

一、更新對地理學科的認識。

高中地理與初中地理聯系十分緊密,初中地理知識不扎實,就很難適應高中地理學習,而整個中國的現狀是,初中地理 教育 嚴重不足,尤其是農村初中的地理教學更薄弱,有的找非專業的老師帶課,有的甚至就不開地理課,中考反正不考地理。我認為,這是高中學生普遍感覺地理難學的主要原因。所以,按計劃補習初中地理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二、多看地圖,多理解地理原理,勤動手寫(或表達),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理事物在空間分布的學科,地圖可以容納無數的地理知識(或叫地理信息),學會用地圖,會使你的地理學起來很輕松;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它要求同學們必須理解地理原理,然後學會應用地理原理解決地理問題,這好比做數學題要用一定的公理和公式一樣;地理也有一定的文科的特點,要求同學們用專業術語來表達地理問題,所以平時要勤動手寫,要學習課本語言和老師的地理語言;地理試題是有一定的答題規律的,要想考出好的成績,必須 總結 答題規律和答題技巧。下面我展開講一些地理試題的答題技巧。

1.要有答題思想:一道好的地理試題,都可以用一定的知識、原理或技能解決它,否則,它就不是一道好題。這一思想是要告訴你,做地理試題時,不要東拉西扯,胡編亂造。

2.很多地理事物都有其影響因素,比如,影響氣候的因素;氣候的組成要素;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水土流失的形成因素;荒漠化的形成因素等,這類知識容易出問答題,我們可以用「要素分析法」來解決。第一,好好審題(用咬文嚼字的態度去審題);第二,寫出做題理論(農業的區位因素、工業的區位因素、影響氣候的因素等);第三,挑選符合題意的信息(信息從材料中來,從學過的知識中來);第四,表達(用專業術語回答;若是簡答題,分條回答;先主後次;要注意是簡述還是詳細分析等等)。

3.另外,要學會不斷總結答題技巧。如果你經常對某種類型的題目很苦惱,難道你就不想想辦法解決一下嗎?可以與同學們交流對策,也可以與老師交流對策,而不是,這次錯,下次錯,以後還錯。

三、上課要認真聽講。

不要指望著上課睡覺而課下背背課本上的條條框框就想提高地理成績,那是妄想!地理原理是要理解的,你課堂上認真聽課了,真正理解了,課下就不用再費大力氣去自學了。況且很多重要的知識和原理隱含在「活動」中,課本中根本沒有給出直接的答案,你必須認真聽課才能學到有用的知識。充足的睡眠是你提高聽課效果的重要保障。

四、課堂上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課堂任務。

老師上課設置活動都是有目的的。老師讓你在書上劃一下,你就沒有必要非把它寫下來;老師讓你必須動手用自己的語言去寫答案,你就不要只劃課本的原話;老師讓你們分組討論完成任務,你最好先不要單干;老師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任務,你最好不要與其他同學討論......總之,不要自作聰明地偷懶,對老師布置的任務大打折扣,這樣結果往往害了自己。

五、要對平時的練習題有所取捨,不要搞題海戰術。

我們平時做的地理試題,充斥著大量的怪題、舊題、偏難的試題,對同學們「毒害」很深,甚至也「毒害」了一些地理教師,我們要擦亮眼睛,看清這些地理試題的真面目!

1.很多地理資料編寫的很厚,內容總結的很多,其實是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看似給人「很專業」的印象,其實是為了增加頁數,編書人和書商的利潤就增加了。

2.有很多地理試題是把課本中的某一句話拿出來考學生,高考絕對不會這樣考!課本中某的一句話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是正確的,但是把它單獨摘出來就不一定正確了,這樣的題目我們做了,只能是害了自己。

3.很多地理試題材料信息嚴重不足,根本與高考題目的設計思想不一致,把學生當成博物學家來考!本人經常遇到一些錯題,它們在很多教輔資料中到處「游盪」,毒害著我們學生。

4.很多題目中的圖、表製作十分粗劣,根本經不起科學考究。

5.有些教輔資料為了充實內容,硬把高三才能做的題目拿來讓高一的學生做,無形中增加了難度,使本來就困難的地理學習和教學雪上加霜。

高中地理的復習策略

1、高中地理等文綜復習,要學會梳理自身學習情況,以課本為基礎,結合自己做的筆記、試卷、掌握的薄弱環節、存在的問題等,合理的分配時間,有針對性、具體的去一點一點的去攻克、落實。哪塊內容掌握的不多就多花點時間,復習的時候要系統化,不要東一下西一下,最後啥都沒復習好。

2、可以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學習、 復習 方法 ,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速讀記憶的練習見《精英特 全腦速讀 記憶訓練》,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 記憶力 、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 思維導圖 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的時候要學會 反思 、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遇到錯的題(粗心做錯也好、不會做也罷),最好能把這些錯題收集起來,每個科目都建立一個獨立的錯題集(錯題集要歸類),當我們進行考前復習的時候,它們是重點復習對象,保證不再同樣的問題上再出錯、再丟分。

提高高考地理成績的方法

代入法

一般選擇題會遇到與題干意思不符合的選項(選項本身表述沒錯,但是違背了題干意思),或者兩個選項互為對立面,有時候同學們容易掉進陷阱,反而選了錯的。

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與要仔細分析體題干,理清思路,首先排除與題干內容不符的選項,再分析對互為立面的兩個答案,實在知道選哪個的時候,就分別把兩個答案套進題干里,再進行判斷。

圖解法

地理中有的題目有圖,有的題目沒圖,遇到自己沒把握的題,先用圖示的方法將解題思路顯示出來,再根據題干要求,畫出相關內容,結合題干分析選項,這樣不僅能讓自己思路更清晰,還能節省時間,更為准確的選出答案

優先選擇

在做地理題時,時常遇到感覺四個選項都對的情況出現,對於這類型的試題,題干中往往有一些主導字眼:「最、主要、第一、核心、直接」等等,所以遇到這種題的時候,看清楚題目要求,採取優先選擇的方法。

清楚命題規律

高考地理題綜合性比較強,通常一個材料包括幾個題,而且題目內容里運用的社會 熱點 比較多。所以,同學們平時多關注以下熱點新聞,分析一下能考察到的地理知識有哪些,這樣到了做題的時候,就有思路了。

掌握解題步驟

認真審題,清楚題目要求和意思,要明白題目在問什麼,考察的知識點是什麼,然後分析選項進行答題。

審題的目的是理解題意、建立解題思路。所以仔細閱讀題目,逐字逐句的去看,以免忽略隱藏信息。

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的提分技巧相關 文章 :

★ 高中地理有何快速提分的方法

★ 高考地理提分的八種方法,高中地理學習方法

★ 高中地理六大答題技巧

★ 高中地理抓住四大要點提分能力

★ 高中地理的答題的技巧

★ 高三地理有哪些提分的技巧

★ 高中地理怎麼學提分快

★ 高中地理的答題技巧

★ 高二地理快速提分技巧

『肆』 如何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學中進行探究教學

一、科學編排小組、給予學生均等的成功機會 學習小組的組建是順利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活動的前提。在 學生自願的基礎上,我們成立了地理學習小組,一般由4~6 人 組成。各小組力求由性別、成績、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的 學生構成,既達到平衡又便於公平競爭。為了實現小組學習目 標,實行小組長負責制,並對小組成員做出明確的職責分工, 要求每個成員對小組成績都有所貢獻。如在調查社區垃圾問題 時,有的組員要到垃圾回收部門了解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的好處 和難度,有的組員要向當地居民了解垃圾堆放情況及其對居民 生活的影響,有的組員要查閱有關垃圾處理的文獻資料……在 分頭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小組成員一起分析和處理有關信息, 在小組研討推導結論的過程中,強調每個人都要發表自己的見 解,並把大家的意見綜合起來,得出小組研究結論。
二、有效調控、誘思點撥,促進合作探究活動的深入 合作探究學習要求教師把問題放手給學生進行合作探究, 但是放手並不等同於放任不管,必要的監督和指導是必不可缺 少的。教師要加強巡視,傾聽學生的發言,有時也要有針對性 的參加個別小組的討論探究活動,有效地發揮教師的調控作用, 防止學生活動偏離主題。為了防止學生合作探究學習停留在表 面的轟轟烈烈上,促進探究活動的深入,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 效益,我們作為老師還要充分發揮指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當 學生對探究活動的程序和方法還不夠熟悉時,我們可以為他們 提供必要的指導說明,如探究活動的大致過程或適當的提示或 提供相關的資料,以免學生因難度大而放棄努力;當學生不能 把探究活動與所學知識密切聯系時,我們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 反思性的問題,如「你能得出什麼結論?」「你是怎麼得出這一 結論的?」「這能說明什麼?」「你怎麼知道這樣可以?」「還有 沒有別的想法或可能性?」「這與我們學過的知識有什麼聯 系?」等等。
三、創造條件,積極開展課外探究活動 為了充分開發、合理利用地理課程資源,理論指導實踐, 實踐印證理論,除完成課內探究活動外,我們還要積極引導學 生開展課外探究活動,如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 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開闊他們的視野,增長 他們的見識,進而提高他們的能力。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立足 學校實際,積極創造條件,努力使開展的活動,貼近學生生活 實際,充分激發他們探究的熱情。例如,為了幫助高一新生盡快 熟悉新環境,了解新同學,高一新生開學第一周的第一節課, 我們就布置了這樣一個活動課題,即以小組為單位,繪制校園 平面示意圖。實用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們積極參與,不但增進 同學間的了解和合作,在實踐中學生們動手、動腦,還彌補了 以往學習上「紙上談兵」的不足。沒有想到的是,在這次活動 中,有的學生還表現出較強的人文關懷和創新精神:如有的學 生在教室與學校一些主要服務區之間,標注了行程的大約時間, 以便同學合理利用課間的活動時間;更有的學生將校園內一些 不起眼的小小障礙做了特殊說明,以提醒大家日常經過時注意。
四、積極評價,滿足學生心理需求 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如表現自我 的需要、學習成果被尊重的需要、體驗成功的需要等等。所以 在學生交流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成果時,我總是耐心傾聽,積極 評價。學習成果適合展出的,就要求學生在黑板上寫出或張貼 在牆上,讓同學們互相評價,評點優劣;學習成果適合課堂交 流的,就規定每個小組都要推薦一名同學參加課堂交流。交流 成果獲得課堂肯定的,整個小組都能獲得相應的課堂表現考核 成績,並計入個人課堂交流記錄表上(由課代表負責當堂記錄)。 所以在小組交流時,各抒己見、據理力爭,往往成為課堂的主 流和亮點,從而達到了「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效 果好起來」的教學要求。

『伍』 高中地理工業的區位選擇教案設計

編寫教案的繁簡,一般是有 經驗 的教師寫得簡略些,而新教師寫得詳細些。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工業的區位選擇教案設計,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地理工業的區位選擇教案設計一

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講述工業的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很多,它們對工業區位選擇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又同時起著作用,所以不能孤立地、機械地看待各個影響因素,要因時、因地、因工業部門不同制宜,把各個因素統一起來分析。同時,又要抓住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教材結合活動設計以及典型案例,分析了工業區位選擇的基本原理,這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

設計思想:

本節課在設計時充分考慮新課標要求,藉助自己製作的課件營造一個雙向、即時反饋的教學信息資源環境,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及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討論,共同解決問題,並且聯系本地實際,討論工業企業的布局因素及區位的選擇,實現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掌握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工業導向類型;

2. 理解工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趨勢;

3. 分析理解環境因素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過程與 方法

工業區位分析注重多要素綜合分析和評價,突出對實際問題的區位分析,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案例分析法、對比法、討論法等,提高學生分析地理圖表的能力,培養學生提取並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從而加強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採用多媒體教學,用實例分析,激發學生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在學習中形成科學的環境觀,初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念。

教學重點:

1.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2.運用工業區位選擇的基本原理對工廠進行合理選擇;

教學難點:

1.判斷影響某個工廠區位的主導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2.某些特殊區位因素對工業區位的影響

教學准備:

收集本節課的有關資料,製作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教師:上一章我們學習了「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導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

教師小結: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有:氣候、地形、土壤、交通運輸、勞動力、機械和政策等。從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工業是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出現的產業部門。與農業相比,工業生產除了場地和水源外,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不大,這就使得工業生產在區位選擇上更為靈活和復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課件展示〗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教師:先請同學們想一想,作為企業家,他們開辦工廠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企業家們開辦工廠的主要目的是就是以花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那麼,在工業生產時,到底要考慮哪些因素?請看下面的圖片。

〖課件展示〗 一、工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教師:工業的生產,首先應考慮工廠的選址。如果我們能把工廠建在原料和動力充足、勞動力質優價廉、市場前景廣闊的地方,那當然是最理想的。但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場所很少有,這就要求我們作為決策者,要切合實際,因地制宜,把工廠建在其有明顯優勢條件的地方。

現在我們嘗試一下作為企業的決策者,如何為工廠選擇最合適的地址。

〖課堂活動〗

〖課件展示〗

活動內容:討論以下這些工廠的廠址的選擇應該考慮哪些主要區位因素:

1、雞蛋果果汁廠 2、冰激凌廠 3、煉鋁廠(電解法煉鋁) 3、服裝廠 4、計算機病毒研究所

活動形式:小組討論,各組選一位代表發言,其他組員可以補充。

學生參與活動:

教師: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某種工業的區位選擇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可能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有些工業區位選擇具有一個明顯的主導因素,從而形成不同的工業導向。我們現在來 總結 一下。

〖課件展示〗 二、五種工業導向類型

工業導向類型 工業特點 區位選擇原則 工業部門舉例 原料導向型 原料不便於長途運輸或運輸原料的費用較高 接近原料地 水產品加工、水果罐頭、製糖廠等 市場導向型 產品不便於長途運輸或運輸產品的成本較高 接近消費市場 啤酒廠、印刷廠、傢具廠、麵粉廠等。 動力導向型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業 接近火電廠或水電站 有色金屬冶煉(煉鋁、煉銅等)化學等重工業。 勞動力導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工業 接近具有大量勞動力的地區 普通服裝廠、紡織廠、電子裝配、製鞋廠等。 技術導向型 技術要求高的工業 接近高等院校或科技發達地區 飛機、衛星、集成電路、精密儀表工業等 過渡:以上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導向型的工業,影響其布局的主導因素是不同的。那麼,作為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下面讓大家看一個資料,看完之後再請大家思考問題。

〖課件展示〗

下表為世界鋼鐵工業發展過程中每煉1噸鋼鐵所需原料、燃料的變化資料:

年份 1800年 1900年 1985年 煤/噸 4 2 0.75 鐵礦石/噸 2 1.8 1.3 讀表思考: 1800年、1900年和1985年原料的運費成本占生產成本的比重有何區別?原因何在?如何對鋼鐵工業進行布局?

教師:從以分析中可以看出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科學技術的進步,工業區位因素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我國鋼鐵工業的案例。請同學們翻開課本59頁, 快速閱讀 案例1「鞍鋼和寶鋼的區位選擇」,並回答下列問題:

〖課件展示〗

鞍鋼和寶鋼在區位選擇上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大型鋼鐵企業轉向沿海鋼鐵消費區布局,科學技術在其中起了什麼作用?

引導;同學們可以閱讀圖4.3,從地理位置,交通運輸條件,燃料和原料的來源,市場等主導因素對比兩地的不同區位選擇。

學生回答:

教師:鞍鋼附近有鞍山鐵礦和本溪、撫順煤礦等,又可以從臨近的黑龍江和山西等到省運入,還接近沈陽等鋼鐵消費中心;而寶鋼附近雖然沒有煤炭和鐵礦,但它接近上海這個全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市場廣闊,而且水陸交通便利。交通運輸技術進步,巨型礦石運輸船的出現,使得原料運輸費用在生產成本中所佔的比例降低,可以方便地利用國外廉價的原料,進一步降低成本。

〖課件展示〗

3.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哪些工業區位因素發生變化?補充完成下圖空白處的內容。

學生回答:

教師:由學生先回答,然後歸納。

教師小結:由此可見,科學技術的進步,必然引起工業區位選擇的變化,同時大家還要注意科學技術也是不斷發展的,大家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這個因素。

〖課件展示〗

高中地理工業的區位選擇教案設計二

第一節工業的區位選擇

?【教材分析】本節探究的課題是《工業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它是高中必修第二冊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的第一節,主要內容是:1、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它既是本節的重點,也是本章的核心,是理解各節內容的基礎,要求在後面學習過程中反復使用,達到熟練應用的程度。2、五種常見的工業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教材是以舉例的形式展現的,現實中,影響某種工業選擇的主導因素可能是一個或少數幾個,因此,教學中不能將此內容絕對化,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3、工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教材主要通過《鞍山鋼鐵廠和寶山鋼鐵廠的區點陣圖》和《世界鋼鐵工業區位選擇的三次變化》來說明科技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然後再通過實例來分析環境因素和社會因素對工業選擇的影響。

【學情分析】本節內容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而且我們班的學生有一半左右來自農村。所以,雖說學生在現在工業文明社會對工廠並不陌生,但真正接觸工業,了解工業生產的同學屈指可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多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了解典型的工業生產案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由於本班同學性格活潑,學習積極性高,所以,可以多採用討論等活動形式,讓學生參與課堂,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教學目標】1、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和不同的工業指向類型

2、理解工業區位的發展變化

3、理解科學技術、環境因素、社會因素等對工業區位的選擇

4、加強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形成協調的人地關系

【重難點】1、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2、影響工業區位發展變化的原因

【 教學方法 】情境討論、自學探究、案例教學

【教學准備】多媒體課件,有關資料

【教學學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工業的區位選擇

【教師】多媒體出示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圖,提出探究課題:

1、工業生產的投入有哪些?產出有哪些?

2、工業生產的區位因素有哪些?

3、工業生產的主導因素如何確定?

【學生】讀圖、閱讀課本進行討論探究,對所提出課題進行研究;學生將所得的答案進行展示分享。

【教師】對學生答案進行點評,並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工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有原料、動力(燃料)、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土地、水源、政策等。主導因素影響工業的區位選擇。

根據主導因素確定工業的導向型:

【教師】依次展示五個工業部門的分布圖,提出五個探究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影響這五個工業部門分布的主導因素,並了解與它們類似的一些工業。

【學生】從展示圖中獲取有效信息,並探究圖中反應的主要內容,從而得出五個工業部門的主導因素。

工業部門類屬名稱 區位選擇的基本原則 代表部門 原料指向型工業 運輸原料成本較高(原料到產品重量大大減輕)原料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易變質等) 甜菜、甘蔗製糖等水果、水產品加工 市場指向型工業 運輸產品成本較高(重量、體積減少不多或有增加)產品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易變質、破碎等) 傢具、印刷、啤酒等部分食品 動力指向型工業 消耗大量電能的工業 煉鋁廠、冶金及化工等重工業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應接近具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製鞋等 技術指向型工業 技術要求高,應接近高等 教育 和科技發達地區 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 ?

【課堂練習】

案例1 「不同工業部門的生產成本一覽表」

工業部門 原料運輸費用 產品運輸費 原料購置費 能源消耗費用 勞動力費用 其他費用 A 40% 10% 20% 5% 8% 17% B 10% 50% 13% 7% 8% 12% C 5% 10% 15% 50% 5% 10% 搶答:A、B、C三類工業布局的主導因素分別是什麼?

A—原料 B—市場 C—動力

案例2 遂寧市部分工業調查表

? 員工數量 月均收入 工資占成本的比重 遂寧市某服裝廠 500人以上 2000—2300元 50% 遂寧市某電子裝備廠 1000以上 1500元(底薪) 40% 遂寧市某服裝設計 50—70人 4000元以上 25% 遂寧市某信息技術服務 40—50人 5000元以上 20% 搶答:以上各工業布局的主導因素分別是什麼?

服裝廠——廉價勞動力 電子裝備廠——廉價勞動力

服裝設計——技術 信息技術服務——技術

【分組討論】一小組分析鞍鋼的區位分析;二小組討論寶鋼的區位分析;

【教師評價】教師對各小組的表現進行評價,並和學生一起進行分析。

項目 鞍鋼 寶鋼 地理位置 ?遼寧鞍山 ?上海 鐵礦石來源 ?當地供應 ?進口 能源來源 ?山西、黑龍江 ?安徽淮南、山西 水源 ?遼河 ?長江 消費市場 ?沈陽、大連、長春 ?上海、南京、杭州等 區位選擇 ?靠近動力和原料產地 ?接近消費市場 共同區位優勢:交通便利、接近市場、接近水源

區別:鞍鋼——接近原料,燃料產地

寶鋼——接近消費市場

高中地理工業的區位選擇教案設計三

課標分析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對本部分內容的要求是「分析工業區位要素,舉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本條標准同農業區位因素分析的要求基本相同。對於工業問題的學習,主要集中在區位問題上,通過工業區位學會用正確的地理思想思考工業問題。標准要求學生能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並能舉例子分析。相較於農業部分內容的而言,只不過工業生產不論從部門來說,還是從布局來說,都更復雜些,因此,分析工業區位要素可以通過案例的方式學習。工業區位和農業區位的標准主要從地理環境對工業生產影響的角度學習人與環境的關系,兩者在幫助學生認識區位因素方面有共同之處,因此,教師可統籌考慮這兩內容的學習方式。

教材分析

工業的區位選擇,位於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一節,主要探討工業的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區位是一個貫穿整個地理必修二的概念,它將各章節整合起來,研究人口、城市、交通、環境等因子都隱含著對勞動力、市場、交通、環境等區位因子的研究。工業的區位選擇是第三章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的姐妹篇。而工業的特點使得它在區位的選擇上比農業更加復雜與靈活,所以,它不僅是對農業區位選擇的沿襲,更是對前面知識的深化,也是為後面知識的輔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本節的工業區位理論在本章後面各節的學習中要反復應用,是理解各節內容的基礎,所以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也是是本章的核心內容。

本節教材分為工業的區位因素和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介紹了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工業的主要區位因素,然後教材以舉例的形式介紹了五種常見的工業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在現實中,影響某種工業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可能是一個或者少數幾個,那麼這類工業的區位選擇以其主導因素為導向。因此,教學中不能將此內容絕對化,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第二部分中,教材用正文與案例、閱讀相結合的形式說明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因素是不斷變化的,其中科學技術是決定因素。然後教材從環境、政策、企業決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幾個方面進一步說明了區位選擇變化的原因。

三、學情分析

通過第三章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的學習,學生對區位的概念和農業的區位因素有了一定的認識,這些可以為本節的學習做好鋪墊;另外,學生對身邊的工業有一定的認識,這對理解本節內容有一定的幫助。高中的學生對於事物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上升到了理性認識的高度,所以可以給出實例讓學生自己思考總結,獲得新知,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上來。

四、設計思路

本節要求學生結合實例理解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了解工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教學 中注重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師生共同探討問題,充分調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技能。為了學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學過程中,除了結合教材中的案例外,還應舉出一些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的思考分析,得出有用的信息,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突出地理學科密切聯系實際的優勢,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五、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結合實例掌握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2. 學會分析工業的主導區位因素與工業的區位選擇;

3. 理解主導區位因素變化對區位選擇的影響;

4. 聯系實際理解社會因素、環境因素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5. 了解本地工業發展情況,培養學生的調查分析技能。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不同工廠實例的了解,認識到根據影響成本的主導因素不同,工業區位選擇可以分為不同的導向型;

2. 通過對教材案例與閱讀的學習,掌握工業的區位選擇。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用實例激發學生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 在學習中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環境觀。

六、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1.影響工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2.工業的區位選擇

(二)難點

工業主導因素的判斷

七、教學方法

課前學習(課前對教學內容進行預習)

案例教學法(以實例引出理論,理論聯系實際)

分組討論法(學生分組討論,合作學習)

歸納法(由個體的案例分析歸納出一般的區位選擇方案)

講授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八、學法指導

提前布置課程的學習內容,讓學生進行預習,對課堂教學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在課堂上,跟隨教師的思路,不斷的擴散思維,挖掘深層次的知識以及內在聯系。通過觀察圖片,分析提取有用信息,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分析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通過知識遷移的方法,更容易明白掌握工業的區位因素及工業的區位選擇。

九、教學准備

PPT課件

十、課型:新授課

十一、課時:一課時

十二、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設計用時 導入 【講述】上節課我們結束了「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的學習,今天我們來學習與之相對應的「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首先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在上一章第一節中我們學習的影響農業的區位選擇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回憶前面的知識並作出回答。 以復習的方式作為導入,一方面可以復習鞏固前面有關農業區位選擇的知識,另一方面可以使工業和農業的區位選擇有一個對比。 1min 過渡 【講述】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四章第一節「工業的區位選擇」。

【板書】工業的區位選擇 引入新課。 展開新課 【提問】既然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工業的區位選擇」,那首先請問大家,在你們的概念中什麼叫做「工業」?

【板書】一、工業

【展示PPT】工業的概念

【講述】工業是指從事自然資源的開采,對採掘產品和農產品進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質生產部門。

自然資源開采就比如采礦業,而開采出來的資源就是採掘產品,比如這里的鐵礦石,那對它加工就成為了鋼材,然後再次加工便可以製成機械;農產品就是農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像這里的小麥,初次加工成為麵粉,在加工就可以製成麵包。這也就是產品的加工和再加工過程。

【承轉】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工業的分類

【展示PPT】工業的分類

【講述】按照產品性質可以分為輕工業和重工業,那同學們覺得什麼樣的工業叫做輕工業,什麼樣的工業叫做重工業?

輕工業主要指提供生活消費品的工業部門,如棉、毛、麻、絲的紡織及縫紉,皮革及其製品,食品製造等工業;重工業是「輕工業」的對稱,主要包括採掘採伐工業、原材料工業和加工工業。

按照發展歷史可以分為傳統工業和新興工業,這個我們將會在本章第三節具體學習。

按照生產對象又分為採掘工業和加工工業。

【承轉】在了解了工業的概念和分類之後,我們來看看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

【展示PPT】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

【提問】請大家看PPT上的圖或者教材圖4.1,分析一下工業的投入有哪些,產出又有哪些?

【講述】在圖中箭頭指向工廠的就是投入要素,比如土地、資金、原料等,而箭頭由工廠指出的就是產出要素了,除了工業產品外,還有「工業三廢」。

【展示PPT】主要的工業區位因素

【講述】工廠建在什麼地方,在什麼地方建設工業區和工業城市,需要企業和政府進行思考和決策。例如,要考慮從哪裡獲得原料、燃料和勞動力,哪裡的地價便宜,交通和市場如何等等。如圖中的這些要素就是今天要學習的重點之一,主要的工業區位因素。

【板書】二、工業區位因素

【展示PPT】不同工業部門的生產成本一覽表

【提問】A、B、C、D、E五個工業部門的主導因素分別是什麼?

【講述】(結合PPT確認學生的回答)不同的工業部門,生產投入的要素不同,生產成本的構成也不一樣,造成區位選擇時考慮的主導因素各不相同。

【承轉】而從經濟效益的角度看,工廠應該布局在具有明顯優勢條件的地方,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所以工業的區位選擇可以分為不同的導向型。

【展示PPT】中國製糖工業分布

【提問】同學們觀察這張圖片,發現了什麼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講述】對,主要甜菜製糖廠基本上分布在甜菜集中 種植 區,而主要甘蔗之糖廠則基本分布在甘蔗集中分布區。這是由於甜菜和甘蔗不便於長距離運輸,那麼我們把這種工業稱為原料導向型工業。

【展示PPT】原料導向型工業

【講述】這類工業主要是原料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較高的工業,如甜菜或甘蔗製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廠等。應接近原料產地。

【展示PPT】中國飲料製造工業分布

【提問】同學們請看這張中國飲料製造工業分布圖,圖中紅色區域代表人口密度大的地區,那麼請觀察主要的酒類飲料以及瓶裝飲料製造工業布局在哪裡?為什麼?

【講述】這些飲料製造工業主要布局在人口稠密的地區,是因為這里靠近市場有大量的消費者,這樣就大大縮短了產品的運輸距離,一個方面可以節省運輸費用;另一個面也盡可能的避免了這些瓶裝飲料在運輸過程中的損壞。我們把這種工業稱為市場導向型工業。

【展示PPT】市場導向型工業

【講述】這類工業的產品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較高的工業,如啤酒廠、傢具廠、印刷廠等。應接近市場。

【展示PPT】加拿大煉鋁工業分布

【提問】從這幅圖中同學有發現了什麼?為什麼?

【講述】加拿大的煉鋁工業基本上分布在火電站、水電站和核電站附近,因為有色金屬的冶煉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靠近電站可以降低能源的成本。這類工業就叫做動力導向型工業。

【展示PPT】動力導向型工業

【講述】是指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業,例如電解鋁工業等,應接近電站。

【展示PPT】20世紀70年代香港紡織服裝、電子裝配從業人員占製造工業總人口的比重

【講述】香港地區、台灣地區、韓國、新加坡一起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他們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主要發展紡織服裝、電子裝配等加工工業,從而經濟飛速發展。那麼這些地區發展這些加工工業的優勢是什麼?

就是因為這些地區勞動力豐富並且相對較廉價,所以才依次聚集了大量的加工工業帶動經濟的發展,類似這種的加工工業就是勞動力導向型工業。

【展示PPT】勞動力導向型工業

【講述】這類工業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工業,如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等工業。應接近具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

【展示PPT】中關村海淀園主要高科技企業分布

【提問】同學們你們在這幅圖上看見了那些熟悉的名字了?

【講述】這里有許多我國著名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同時也布局了大量的高科技企業,這是由於高科技企業對技術要求高,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旁,可以更快更便捷的獲得最新技術。這類高科技企業我們稱之為技術導向型工業。

【展示PPT】技術導向型工業

【講述】這類工業技術要求高,如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等工業,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思考回答。

積極配合老師回答問題。

讀圖思考。

分析表中的數據得出答案。

觀察圖片獲取信息。

觀察圖片獲取信息。

觀察圖片獲取信息。

觀察圖片獲取信息。

觀察圖片獲取信息。

讓學生對工業的概念和分類有所了解

這里展現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主要是為講述工業的區位因素做准備。

站在決策者的角度,分析工廠的區位選擇,比較貼近社會實際,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地理工業的區位選擇教案設計相關 文章 :

『陸』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

何為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師,我們在地理課堂中要善於創設教學情境、培養讀圖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調動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並且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學法指導,促進其有效學習,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 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創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有效性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一門很有趣味性的學科,地理知識豐富而精彩。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研究學生,鑽研教材,充分利用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以提高地理課堂的有效性。以湘教版七年級上冊「世界的火山地震帶及其分布」為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美麗的地球」「地震破壞」的圖片,讓學生形成鮮明的對比,然後短片回顧我國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場景,把學生帶入教學情景中,讓學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強大破壞力,激發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從而調動了學生探索地震相關知識的極大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師的有效性。

二、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注重讀圖能力的培養,提高課堂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除了用常規的文字語言來對地理知識的描述外,還有另外一種語

言,就是我們常說的地圖語言。對初中學生而言,教會他們讀圖、用圖,不僅能幫助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讀圖、析圖、用圖、畫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盡量把地理知識融入到地圖中去理解,使圖上內容與文字描述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從而使「死」圖「活」起來,「靜」的文字「動」起來,久而久之,學生在地理學習中自然就養成了讀圖、用圖的良好習慣。例如我採用形象比喻法來教育學生記住一些圖形的輪廓形狀:黑龍江的輪廓像一隻美麗的天鵝,湖南的輪廓像美人頭,英國的輪廓像一隻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義大利的輪廓像一隻女士的靴子等等;又如,學習分層設色地形圖觀察地勢起伏時我採用剖面觀察法等等。
此外,地理教師應教給學生一些繪制各種圖表的方法,適當的統計分析知識以及地理問題的歸納方法等,然後指導學生通過資料的表達,地圖、各種圖表對地理信息進行全面、深入的歸類整理和分析。同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去引導學生分析各種地理信息的聯系、差異,力圖發現新的更有價值的地理信息。

三、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實施探索性教學,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提高課堂有效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對於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意識十分淡薄,學生一直處於被動學習狀態,教學質量和學生聽課質量難以提高,而探索性地理教學就是主張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掌握科學研究必須具備的科學方法,探究性的獲得科學概念,並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例如,在「海陸變遷」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發現海洋生物化石的一系列圖片,並進行分析:喜馬拉雅山在地質年代是怎樣的地理環境?我們利用科學史來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價值。此外,地圖的運用在地理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中略圖的運用尤為重要。在地理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圖,加強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例如,學習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七大洲、四大洋」一節的內容時,教師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七大洲、四大洋」簡圖的繪制;又如學習湘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的行政區劃」時,學生也可以參與到每個省級行政區輪廓的繪畫中來,在這過程中學生會不知不覺

地掌握了它們的相對地理位置。地理略圖不僅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聯系,還能顯示出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地理略圖的運用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 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進行學習評價,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提高課堂有效性
學習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評價方式,其中包括學生個人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自覺思考的習慣,同伴的評價和教師評價有助於學生進行反思,有助於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新課程倡導賞識教育,無論學生的成就大小,教師都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之處並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這樣學生會感受到教師的鼓舞和信任,體會到學習所帶來的樂趣,自然會產生極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五、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課堂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就是提出了「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地理教學只有做到「三維目標」的統一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可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從而使地理課堂有效性大打折扣。我們有時拘泥於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強調記憶,缺乏地理情趣,又或者過於嚴謹而使課堂不生動活潑。其實我們應該要更多地考慮如何更好的適應學生,如何與學生產生「共鳴」。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要善於欣賞學生,善於換位思考,善於與學生溝通,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甜美的微笑、和藹可親地與學生平等友好般的相處,就能贏取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就能創造一個和諧的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從教多年的地理教師,筆者雖然對地理教材已經比較熟悉,但是我們仍然需要精心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堂課、批改好每一次作業。要審視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質疑自己的教學,找出自己教學中低效的問題進行研究,最終可生長出新的思想、新的教法,從而使地理教學更有效。

『柒』 高中地理說課稿

【必備】高中地理說課稿3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2.4全球性大氣環流》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第二單元第四節,適用於高中一年級學生使用。整個說課共分四個部分。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地位和作用:本單元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這一主線。前幾節介紹了大氣的組成、大氣的垂直分布、大氣運動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本節課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氣的整體運動原理及其產生的重要意義,並為以後學習世界氣候類型、自然帶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身心發育趨於成熟,知識面廣,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故教學過程以啟迪學生思維為核心,以學生主動參與為標志,在自主學習方式下,進行有效教學。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三圈環流的形成和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

2.難點:三維空間中的風的方向。

3.重點、難點確立依據:

確立三圈環流的形成為重點的依據是三圈環流是全球氣壓帶、風帶形成的基礎,也是世界氣候形成的基礎;確立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為重點的依據是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及移動過程是季風環流和世界氣候形成的基礎。

確立三維空間中的風的方向為難點的依據是學生缺乏空間想像力,難以建立一個三維空間模式,更難在三維空間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風向。

(四)教材處理:

本節課為了充分體現探究的全過程,先提醒學生緊緊抓住以前學過的大氣運動的形成過程,將前後知識緊密聯系起來;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環流的形成,增加了一個內容——即單圈環流的形成;另外將教材的知識體系分解為三圈環流的形成、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和季風環流四部分。

二、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掌握氣壓帶與風帶的形成以及移動規律。

2.過程與方法

①實踐能力:能正確繪制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示意圖;

②讀圖分析能力:能運用圖示來正確分析和解釋氣壓帶、風帶的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樹立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觀,認識到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4.確立依據: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1.確立依據: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施教之初,在於得法。所以要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應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由於本節難點多,而且較為抽象,如果應用傳統教學,不太便利,所以運用了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由於本節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運用各種地理原理示意圖或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由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培養,最終做到兩種思維的結合。

2.方法和手段:

①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根據課文來分析、歸納、比較三圈環流的形成;

②藉助多媒體動畫,採用設問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

3.目的:使用多媒體動畫,將教材靜態信息加工成動態信息,化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以生動直觀的畫面給學生留下了鮮明、深刻的印象。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其強烈的求知慾,為攻破難點打下基礎。

四、教學過程

(引課,教師展示多媒體動畫)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從全球看獲取太陽輻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區各是哪裡?

(教師展示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區獲熱最多,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如何運動?極地附近地區終年或熱較少,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如何運動?這種垂直運動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如果不考慮地表起伏和海陸分布,只考慮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大氣運動的結果如何?三圈環流的作用是什麼?

(板書)一、三圈環流

1.成因

2.單圈環流的形成

3.三圈環流的形成

4.三圈環流的作用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三圈環流示意圖多媒體動畫或思考)赤道地區空氣上升,兩極地區空氣下沉,導致近地面的氣壓如何變化?副熱帶地區空氣下沉,副極地地區冷暖空氣相遇,暖空氣上升,導致近地面氣壓如何變化?比較赤道低壓帶和副極地低壓帶成因上的差異?比較副熱帶高壓帶和極地高壓帶在成因上的差異?由於近地面高低氣壓的分布極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響,會導致空氣在水平方向如何運動?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是否不會改變?氣壓帶和風帶各有什麼性質?

(板書)二、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的分布及成因的差異

2.風帶的分布規律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一、七月氣壓分布圖,或黑板上繪制的板圖或多媒體動畫)以亞歐大陸為例,冬季大陸是一個冷源,形成了高壓中心,切斷了哪個氣壓帶?夏季大陸是一個熱源,形成低壓中心,切斷了哪個氣壓帶?這樣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形成不同的高、低氣壓中心,這些高、低氣壓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稱是什麼?

(板書)三、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海陸熱力差異對南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的不同影響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陸地和海洋氣壓中心名稱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亞洲季風是一圖或多媒體動畫思考)由於在北半球大陸和海洋之間形成不同的高低氣壓中心,因此不同季節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大氣水平運動的特點是什麼?東亞和南亞的冬、夏季風其成因有什麼差異?冬夏季風的特點是什麼?影響范圍有多大?

(探究活動)題目:為什麼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而與之緯度相近的撒哈拉地區卻是沙漠廣布?

分析:本探究活動可以在課內使用(最好放在已經講授了全球大氣環流還沒有講季風環流時進行。這樣可以引入季風環流的教學。本探究活動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理想的全球大氣環流模式實際上還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如海陸分布和風帶、氣壓帶的季節移動。

(板書)四、季風環流

1.季風環流的成因

2.東亞和南亞冬、夏季風的特點及其影響范圍

五。板書設計

第四節 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三圈環流

1.成因

2.單圈環流的形成

3 三圈環流的形成

4.三圈環流的作用

二、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1.氣壓帶的分布及成因的差異

2.風帶的分布規律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三、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海陸熱力差異對南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的不同影響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陸地和海洋氣壓中心名稱

四、季風環流

1.季風環流的成因

2.東亞和南亞冬、夏季風的.特點及其影響范圍

六。教學反思:

新課程強調師生共同參與課堂建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成為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而讓學生成為探究者、發現者,從而使創新的思想在他們身上得以閃光。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准: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課包含兩部分內容:

一是介紹產業轉移的概念及分類;

二是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產業轉移的概念、分類。

2、運用實例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分析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產業轉移案例的學習,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

3、重點、難點

重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難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工業區位、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關知識,有了區域聯系及產業結構升級的知識儲備,又對區域分析、區域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這都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學生對產業轉移現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讓學生想思考,敢探究,進而使學生學會用地理的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和表達。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更好體現「學習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據案例教學的特點主要採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參與式探究教學法讓學生通過「會學」達到「學會」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圖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基地的轉移引入)

(二)新課學習

1、實例分析 明確概念

實例分析:

1.日本汽車產業向中國的轉移————技術,市場

2.服裝,製鞋企業的轉移————勞動力

學生結合教材,解釋產業轉移的概念

2、比較分析 區分類型

生結合教材分清類型:國際產業轉移和區域產業轉移

3、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

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式變化、原生產地用地緊張、環境污染等

4、課堂活動

(三)課堂小結:

歸納總結,並強調:不同區域由於區位條件、資源狀況、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等情況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產業轉移中所處的環節、地位、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高中地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單元中的第二節「地球表面形態」第一課時,對認識地貌的形成和變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對地殼和地表形態有一個整體上的了解,是自然地理中關於地形要素的重要內容。對學習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以及選修的「旅遊地理」的地質景觀以及「自然災害中的地質災害」有著廣泛的聯系,起著很強的基礎知識的作用。

(二)。說教材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①。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能用理論解釋宏觀地形的成因;

②。了解簡單的地質構造的概念和類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③。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觀察力;圖文轉換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列表比較,了解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與表現形式

②。運用動畫演示板塊運動,更直觀的去理解理論,解釋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成因

③。通過對地質構造示意圖的閱讀分析,學會簡單的地質構造類型的判斷和構造地貌的分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創新意識;培養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樹立事物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意識。

(三)、說教材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①。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把板塊的兩種運動形式對宏觀地形的形成作為本節重點之一;

②。重點之二即為兩種基本的地質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所形成的地表形態和地貌特徵。

2。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

①板塊構造與宏觀地形的關系;這部分內容是從很大的尺度來介紹地質作用與地表形態的關系,學生直接感知比較困難,須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而高中一年級的同學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塊運動機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會有一些困難。

②地質構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於這種地貌不同於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態,學生不易理解,所以作為一個難點。

二、說學情

心理特點:進入高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習行為任然已興趣為引導,興趣也是最好的老師,故教學中運用音象、動畫演示等生動、形象的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知識基礎:通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對地形的知識有初步的了解,但僅從感性上認識到地形在變化,至於地殼變化原因、運動的形式及結果等抽象的理論知識一無所知,而高一學生理性認識、抽象思維能力還較差,給教學帶來一定難度。

三、說教法與學法

1。 實例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圖表分析法;對比分析法;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解析和思辨能力,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 視聽觀察法;邏輯思維法;討論分析法;圖文轉換法;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和合作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說教學過程構思

導入: 從觀看各種地形圖片,給學生以感官刺激,美的享受;通過圖文資料,讓學生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時,增強學生興趣,也使導入對本節課的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

1。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通過導入,提出問題「是什麼力量能讓地球表面如此的千姿百態?」引發學生思考。

通過學生自主的閱讀教材,引導學生列表比較歸納,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及其表現形式,讓學生認識到地表形態的變化時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通過列表對比分析, 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使學生更能夠記住內外力作用的區別和聯系,加強了形象記憶,同時增強學生探究自然奧妙的熱情。

2。「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承轉(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有關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引出板塊學說)

①。 引導分析照板塊分布示意圖2—10,介紹板塊學說這一理論的主要觀點,認識六大板塊的名稱,分布及板塊的邊界類型(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

【教師澄清講解】①板塊是地球岩石圈被構造帶分割成的單元,而不是地殼的單元,也不是硅鋁層的單元。②六大板塊的范圍與大洲、大洋的范圍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塊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塊都包括了海洋和陸地。板塊不是大洲、大陸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陸和大洋的名稱來命名。③消亡邊界(圖中實線)是板塊相向運動形成的,表現為海溝或造山帶;生長邊界(圖中虛線)是板塊向相反方向運動形成的,表現為海嶺或斷層。

通過「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音像視頻,在演示的工程中提醒學生注意視聽過程,看到板塊的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宏觀地形(因為在整個過程中會依次形成海溝,島弧,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然後再演示東非裂谷的動畫,說明板塊運動與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布,大規模山系、高原、裂谷、海溝、島弧等地貌格局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觀察,想像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視頻動畫,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然後學生根據動畫及教材討論歸納,老師點撥總結活動探究1。2。,再歸納總結板塊運動和宏觀地形的關系,來完成對這一重點內容的突破。這里我是採用先把問題(學生分組討論,探究答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 「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引出地質構造的概念,先讓學生閱讀教材,再用動畫演示直觀認識褶皺和斷層,討論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現形式。

針對「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一難點,首先讓學生理解背斜與向斜的基本成因和區別,分析不同部位的受力情況,岩石的堅硬程度,抵抗外力侵蝕的能力;然後再從岩層新老關繫上來判斷,在此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思考,思考沉積岩岩層新老的識別,給他們提供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機會,幫助他們歸納、總結在教師指導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對於斷層,在演示動畫的時候,引導學生觀察斷層線兩側的運動方向,讓學生討論分析所形成的地貌,斷層線上的岩石抗侵蝕強度,侵蝕後形成的地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拓展】我們學習了地質構造對地形影響的規律,在實踐中具有重大意義。例如,找石油天然氣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開礦石也應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將可能使隧道變為水道。在背斜部位採石,工程難度較小,開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

『捌』 2020高中地理教學教案3篇

現代人 總結 成功的幾大要素:正確的思想、不懈的行動、偉大的性格、嫻熟的技能、天賜的機會、寶貴的健康。可見,想取得成功,不僅要吃「苦中苦」,也要相關條件的配合支持,那些光知道吃苦的人,那些吃了不值得吃的苦的人,那些把吃苦當成解決一切問題法寶的人,恐怕只能繼續在「苦中苦」的怪圈裡徘徊。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地理教學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2020高中地理教學教案一

自然界的水循環

教學目標

⑴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系,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⑵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 方法 ,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

⑶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水圈的組成及主要的水體類型;

2.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3.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環示意圖、區域圖、 熱點 材料為載體,突出查水循環的原理、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以及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高考預測】1.以大型工程建設如南水北調,三峽大壩,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及城市化建設為切入點考查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環節的影響

2.以區域圖、水資源分布及利用圖表為背景,考查水資源的分布特點及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3.結合有關水資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決水資源問題的 措施 。

水圈的組成

1.圖解水圈的組成

2.特點:地球上各種水體共同組成的一個________但不規則的圈層。

知識點一:水循環的類型及環節

【雙基落實】

1.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層通過各個環節

________運動的過程。

2.類型及主要環節:畫出水循環的過程和環節

(在右中畫出水循環環節箭頭方向,標注各環節

及水循環的三種類型)

【真題選粹】

(2008山東卷)下圖是我國某地區略圖,圖中景觀圖片為黃土塬(黃土高原地區面積廣闊、地面平坦的黃土高地)。黃土塬上水循環過程不同於黃土高原其他地貌類型區,其最弱的環節是

A.降水 B.下滲

C.蒸發 D.地表徑流

知識點二:水循環各環節的影響因素

【高頻考點】

【真題選粹】

(2014課標卷II)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蝕、沉積及沼澤的吸收(附)影響河流泥沙和營養物質含量,水體中營養物質含量影響浮游生物量,與水溫共同制約魚類資源數量。根據大屏幕展示圖片可知:西西伯利亞平原地勢低平,凍土發育,河流眾多,沼澤廣布。

分析西西伯利亞平原沼澤廣布的原因(8分)

提示:沼澤廣布的原因從水循環的角度考慮主要是地表水來水量大,排水不暢、下滲少、蒸發量小,其影響因素與地形、氣溫、凍土、凌汛等有關。

【深度探究】

(分組討論,利用水循環的原理分析以下四個問題的形成原因)

1.分析死海面積縮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庫對河流徑流及庫區的影響

3.分析土地鹽鹼化的形成原因

4.分析城市內澇的原因

【高考選粹】

(2015o新課標I卷) 雨水 花園是一種模仿自然界雨水匯集、滲漏而建設的淺凹綠地,主要用於匯聚並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並通過植物及各填充層的綜合作用使滲漏的雨水得到凈化。凈化後的雨水不僅可以補給地下水,也可以作為城市景觀用水、廁所用水等。結合大屏幕上的圖片完成下列小題。

1. 鋪設樹皮覆蓋層的主要目的是( )

A.為植物提供養分 B.控制雨水滲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對下滲雨水凈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層是( )

A. 樹皮覆蓋層和 種植 土層 B. 種植土層和砂層

C. 砂層和礫石層 D. 樹皮覆蓋層和礫石層

知識點三: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雙基落實】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實現了________、大氣圈、岩石圈和____________的相互聯系;

(2)促進了地球上各種水體的更新,維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________;

(3)調節圈層間的________________,進行能量的轉換,改造地表形態;

(4)使地表物質發生________。

【高頻考點】水資源短缺的原因及措施

提示:自然原因(空間分布不均、時間分布不均、氣候乾旱,水資源總量少)

人為原因(人口劇增,工農業發達,需求量大;水資源浪費;水資源污染)

【考向透視】

亞馬遜雨林在地球的水循環和碳循環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讀「亞馬孫平原大氣環流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來自本地區的水汽經上升、冷卻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相當於亞馬孫河流域總降水量的50%,另外50%降水量來自( ) 帶來的水汽。

(2)據調查,近年來亞馬孫河流域某些地區空氣濕度下降,降水量減少約20%,但是流入亞馬孫河的水量及洪水次數反而有所增加。結合水循環原理,解釋以上現象。

2020高中地理教學教案二

全球氣候變化

教學目標

1.閱讀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圖等有關圖表資料,認識全球氣候變化的事實。

2.利用有關圖文資料,探究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海岸、水循環、農業等的影響。

3.通過討論交流,歸納全球氣候變暖的適應對策,樹立合作意識和全球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難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

播放視頻

從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從西半球的坎昆到東半球的巴黎,雲集各國首腦,聚焦全球目光,關注一個問題,全球氣候變化。

那麼,全球氣候變化有哪些表現?對人類活動帶來什麼影響?我們如何應對?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板書】

【活動】教學過程

活動一

請同學們拿出學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動一。

活動二

完成了知識的准備,讓我們穿越時間,去探知全球氣候變化的歷程。

請大家完成活動二。

活動三

接下來,我們看一看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又有著怎樣的特點。

這幅圖同學們能看懂么?

懂,那老師來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們一起來研究怎麼讀這一副圖~

活動四

最後,我們來看一看近現代的氣候變化。

活動五

是誰?讓北極熊哥哥如此憂郁?

是誰?讓乞力馬扎羅山的帽子不翼而飛?

又是誰?讓馬爾地夫陣地不保,眼看著就要香消玉殞?

不僅僅是馬爾地夫,世界各地的陣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深刻而廣泛的影響著人類,下面,我們將走進非洲的肯亞,看一看氣候變化帶來了哪些影響?

接下來,我們要去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地方,請同學們拿好筆,一邊觀看視頻,一邊記錄下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集中注意力,仔細聆聽,快速記錄,我們來比一比,哪個小組記得最多!

「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

美妙的歌聲把我們帶入了地球的第三極——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處不勝寒」的青藏高原經歷氣候的變化,成為全球氣候變化最典型的受影響地區之一。

監測和研究表明,過去半個世紀,西藏地表年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31℃,極端高溫頻次顯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計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積在30年級退縮15%。

氣溫上升,降水增加利於牧草生長,增加了牧草產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變了農區種植制度,作物適宜種植區域擴大,拓展了農牧業結構調整的空間。

降水增多,冰川面積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澤濕地面積不斷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觀視覺效果更好。

高原生態環境整體改善的同時,融雪徑流有時也引發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災害。影響生產和牧民生活。氣候變暖還導致凍土消融,高原公路凍土病害加劇,許多跑運輸的司機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況越來越明顯。

歸納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同學們是否明白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的過程呢?請同學們完成第3問,運用整體性的原理,將選項填入合適的空格。

從這兩個關聯圖中,我們來歸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的過程。

據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加劇了全球氣候變化

2020高中地理教學教案三

氣壓帶和風

教學目標

(1)結合「熱力環流」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這兩部分內容,在教師指導下,知道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

(2)在知道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的基礎上,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並會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

(3)了解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4)掌握並能說出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規律。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規律。

2.教學難點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圖的繪制;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教學過程

1、引入唐代詩人崔護的詩《題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引出本課主題「風」。

2、風的概念。風是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氣由高壓區指向低壓區的水平運動。

回顧熱力環流的知識,並舉例說明什麼是水平氣壓梯度力。

3、風的方向。分三種情況歸納。

(1)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時,風向垂直於等壓線(理想情況);

(2)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時風向垂直於地轉偏向力(高空);

(3)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同時作用時,風向與等壓線呈 一定夾角(近地面)。

小結。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和風有關的詩詞或 成語 。播放《風之谷》主題曲。

過渡:(1)給出材料「二戰期間日本向美國發出的風戰」,思考氫氣球炸彈是如何從日本漂洋過海到達美國的?(2)講解小 故事 ---「馬緯度」問題和咆哮西風帶的出現,讓學生思考原因。引出課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5、大氣環流: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6、利用三個假設來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

(1)假設1:地表均勻、不考慮地球自轉(地轉偏向力)和公轉

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度之間的受熱不均。

形成單圈環流

(2)假設2:地表均勻、考慮自轉、不考慮公轉

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地轉偏向力

形成三圈環流

視頻播放:「新聞--全球高溫都是副熱帶高壓帶惹的禍」

重點講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和全球7個氣壓帶6個風帶。

思考:赤道低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的成因有何不同?極地高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成因有何差異?

前者由於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運動而形成的,所以是熱力原因形成的。後者是大氣運動引起空氣質量的變化而形成的,因此這兩個氣壓帶是動力原因形成的。

(3)假設3:地表均勻、考慮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太陽直射點隨季節南北移動-----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也作周期性季節移動。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規律:在北半球,與兩分日相比,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課堂小結

假設一:單圈環流。

假設二:三圈環流。

假設三: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思考假設四:條件更換為考慮地表海陸性質的差異,自轉和公轉?

課後習題

探究地中海氣候的特點

結合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規律和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探索地中海地區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的氣候特徵是怎樣形成的,並以Flash動畫的形式加以解釋。



2020高中地理教學教案3篇相關 文章 :

★ 2020高中高一開學第一課教案優秀3篇

★ 2020最新高中地理教學計劃範文模板

★ 2020高三地理教學工作計劃範文

★ 2020高中地理教師工作反思範文

★ 2020高中地理教學工作總結範文最新5篇

★ 2020地理教師教學工作總結精選篇

★ 2020中小學開學第一課教案3篇

★ 2020關於幼兒園婦女節教案3篇

★ 2020高一第二學期地理教學的工作計劃

★ 2020高一地理教學工作總結範本

『玖』 高二地理說課稿

鋒面就是溫度、濕度等物理性質不同的兩種氣團(冷氣團、暖氣團)的交界面,或者叫做過渡帶。下面是我為您帶來的高二地理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地理說課稿(一)

一、 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節的第一課時。

本節是繼氣壓帶、風帶移動對氣候影響之後,從微觀角度介紹了鋒面系統與天氣,以點帶面使學生理解不同時空的天氣變化。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並為接下來的氣候學習做鋪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課程標准】 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學生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經過初中的課改,個性普遍突出,他們富有好奇心又活躍;在心理上,他們渴望自主探究和表現,對感興趣的知識表現出高度的熱情,並具有一定的團結協作能力,但應該清楚一個並不樂觀的現實:地理空間分析能力較差。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學情,確定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 了解氣團(冷氣團、暖氣團)的概念; 理解鋒的概念與分類;

理解鋒面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② 學會簡易天氣圖的閱讀和鋒面系統示意圖的繪制。

【過程與方法】

① 通過介紹鋒面系統,訓練學生獨立分析、推理的能力;

② 運用所學知識,利用天氣圖進行天氣形勢的預報,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讓學生懂得學科學、愛科學,獻身氣象事業。

3.說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點】

冷鋒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依據:影響我國的鋒面系統主要是冷鋒。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北方冬、春季節的沙暴天氣等。

【教學難點】

冷鋒、暖鋒、准靜止鋒的形成過程與天氣的關系。 依據:該部分內容比較復雜、抽象,學生較難理解。

二、 說教法與學法

【說教法】學生為學習的中心,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在教學

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作為輔助工具,運用啟發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探究實踐法、案例分析法、激勵教學法和角色扮演法等多種教學手段,重視學生的參與性、探究性,引導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與能力。

【說學法】學生根據不同學習內容,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

三、 說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採用情景教學法

『學生』 欣賞視頻“天氣預報”。 『教師』 要想看懂和聽懂天氣預報,首先要了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的相關知識。

『設計意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視頻的觀看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2.【鋒面結構與特點】

採用多媒體演示法和啟發式教學法

『教師』 播放鋒面動畫,第一遍慢慢播放;播放第二遍前,設問:

①為什麼暖氣團總在鋒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兩種不同性質氣團會穩定存在嗎?

『學生』 欣賞鋒面動畫,了解其結構,思考老師的問題。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地理空間分析能力。 『預期效果』 學生了解鋒面的概念、結構及天氣特點。

3.【冷鋒】

採用多媒體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師』 播放冷鋒動畫。

『學生』 觀察冷鋒過境,自主探究某地在冷鋒過境前、過境時和過境後分別處於什麼氣團控制下,天氣如何呢?

『設計意圖』 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

『教師』 播放第二遍冷鋒動畫,播放前設問:①冷、暖氣團誰主動向對方移動?

②暖氣團抬升情況如何?③冷鋒降水發生在鋒面的哪一側?

『學生』 分組討論;發言時,每組各派一個代表發言,其他組員補充。下一組發言時,只需說出不同的觀點。

『教師』 走到學生中,參與討論。 『設計意圖』 學生的學習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討論、

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師生共同探討,可以進一步融洽師生關系,讓學生在和諧、平等的環境中學習知識、掌握知識。

『預期效果』 學生能在頭腦里演示冷鋒的動畫,理解其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4.【暖鋒】

採用探究實踐法和激勵教學法

『學生』 參照冷鋒動畫,動手畫一畫某地在暖鋒過境前、過境時和過境後的三張

示意圖;然後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同學點評。

『設計意圖』 由於時間的關系,學完冷鋒後學生稍感疲倦,注意力有所不集中,

讓學生動動手,把心收回到課堂上。通過繪制,加深對暖鋒的理解。教師肯定學生的成果,讓學生感覺到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真正在快樂中學習。

『預期效果』 學會繪制簡單的示意圖,理解暖鋒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5.【准靜止鋒】

採用案例分析法和多媒體演示法

『學生』 閱讀案例“梅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重要天氣”和欣賞准靜止鋒動畫。 『設計意圖』 讓學生透過案例窺一斑而見全豹,舉一反三,學習認識問題、解決

問題的思路;再通過動畫演示進一步鞏固知識。

『預期目標』 理解准靜止鋒連續性降水的特點。

6.【比較冷鋒、暖鋒和准靜止鋒】

採用圖表對比法和多媒體演示法

『教師』 展示圖表和播放三種鋒面的動畫。 分類 概念 暖氣團 上升情況 過境前 過境時 過境後

天氣實例

冷鋒 暖鋒

准靜止鋒

『學生』 欣賞動畫;配合教師,完成圖表。

『設計意圖』 採用對比法對本課的易混淆知識點進行對比總結。通過比較,讓學

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系,進而更加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徵。

『預期目標』 理解冷鋒、暖鋒和准靜止鋒的區別。

高二地理說課稿(二)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我說的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的教材. 我將從說課標、說教材、說建議三個方面對教材加以說明。

一、 說課標

不言而喻,新教材是基於新課標編寫的。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地理學的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及課程目標。特別是基本理念突顯時代性。課程目標分成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屏幕上是我對地理必修3課程目標的理解,不再重復。

二、 說教材

1.編寫特點和體例

(1)以典型案例構成教材的主體。教材選用了5個中國案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山西省的能源開發、東北地區的農業開發、珠三角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西氣東輸)、2個外國案例(亞馬孫雨林開發與保護、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1個地區案例(東亞地區),案例具真實性、典型性,中外兼顧的特點。

採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組織教材,努力打造知識和能力遷移的平台。教材既有主案例,又有拓展案例。這樣“收”“放”有致的設計,一方面減少單一案例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又提供了知識和能力遷移的平台。

(2)內容提要 課文:文字和圖像 讀圖思考 思考案例 問題研究

2.教材的地位

高中地理可分必修和選修兩大模塊,必修3冊,選修6冊。必修1(自然地理)以組成地理環境各要素的運動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過程和規律,體現尊地之規,建設美好家園的思想;必修2(人文地理)以人類活動為核心,分析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體現以地為主,調人地關系的思想;必修3(區域地理),立足於必修1必修2的基礎,以區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為核心,探究問題發生的原因、過程、結果和對策,體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3.新編實驗教材必修3與原人教版地理選修2的對比

4.內容結構 課標展示(略)

在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必修 3的課標有13個,基本與節數相當。這是能容標准,這是教材內容與課標的對應關系。本書共五章10節,本著由自然至經濟、由區域內至區域間的學習思路設計知識結構,對課程標准中規定的內容進行重新組合,依次分為"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區域經濟發展""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等。(圖略)

三、說教學建議

(一)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1.教材內容編排與學生現實的基礎知識儲備間存在的矛盾

教材的編寫者認為經過初中的學習,學生應該對區域的基礎知識有了較完整的認識和掌握,所以教材並沒有重述相關區域地理的基本知識。而實際情況卻是大相徑庭:地理學科在初中屬於弱勢學科,每周兩節課,中考30分,學生往往並不重視,全憑考前死記硬背得分。他們不可能把地理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牢固。再加上初中和高中地理學習的銜接存在明顯的斷層,這就必然嚴重影響到“必修3”教學的順利開展。

2.不同版本教材對案例的編選與教師的教學選擇存在矛盾

目前高中地理就出現了人教版、湘教版、山東版、中圖版等四個版本的教材,他們在編排和選擇案例等方面有比較大的差異,例如編排人教版是從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的角度來闡述的;湘教版是從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入手,以區域可持續發展總的命題來概述的。在案例選取上人教版在生態環境建設中選擇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的防治作為案例,而山東版是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為例;因此我們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取捨上則更顯困難。

3.教材教學與開展學生評價之間達成協調存在挑戰

人教版地理“必修3”是以案例為主線,貫穿了整本教材。教師對教材的教學,自然離不開對具體案例的分析。但在具體案例教學中,學生需要達到何種程度的能力,掌握哪些分析問題的規律和方法,並且如何用行之有效的評價方法來反饋教學的效果,在新課程中始終還是我們共同面臨的難題。

(二)對高中地理必修3教學策略的探究

基於學以上問題和挑戰,再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嘗試:

1.作好案例教學的知識鋪墊

教材選用了5個中國案例,第一章第一節就是把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進行對比來說明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為了教學的順利進行,我們可以在學習這一章之前,首先對中國三大自然區進行對比,對中國的各個區域的自然地理基本特徵進行知識的鋪墊,並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中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這樣就能使學生對中國地理的基本概況有大概的了解。在後面的中國案例分析時,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補充與拓展,做到“點”“面”結合,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開展。

2. 注重對學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能力的培養

只有在具體的案例分析中學會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抽取,學生才能夠進行知識遷移。例如,在 “產業轉移”一節,要分析影響東亞產業轉移的因素,在教學中就應該抓住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在發生“變化”這一關鍵點。影響產業發生轉移的因素如: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等,只要他們在遷出地和遷入地發生“變化”,都可能導致產業的轉移。這樣在分析珠江三角洲企業大量遷往粵北和江西、湖南、廣西等省份的原因,學生就應該能夠分析出珠江三角洲的哪些因素發生了變化,使企業變得不利,而粵北和江西、湖南、廣西等省份有哪些有利的因素吸引了企業的遷入。

3.在教學中進行學生評價的嘗試

對學生學習地理“必修3”情況進行評價,應與傳統的評價方式有所不同。評價的重點不在於對教材案例的重現,而在於考查學生能否運用地理基本原理來解決新的問題。因此,我們在進行學生評價的時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來進行。如在學習“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一節後,我們可以引用新疆農業這一案例來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略)

這道題的考查並沒有涉及教材中“東北地區”的任何內容,要想較好地解決相關問題,關鍵是要在提取圖像信息的基礎上,運用必修1必修2的基本原理,並以在學習“東北地區農業”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考查,有助於教師了解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達到課標的要求,是必修3教學中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好的主要形式。

閱讀全文

與高中地理課堂如何分組討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