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七年級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範文
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激發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能力,鼓勵其積極探究,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 七年級地理 《地圖的閱讀》教案 範文 ,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範文一
學習目標:
1.了解地圖的基本要素(地圖的「語言」),熟悉常用的圖例。
2.學會在地圖上辨認方向,判讀經緯度,量算距離。
3.初步學會閱讀地圖,從地圖中獲取需要的信息。
4.能夠根據需要正確地選擇地圖,養成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圖的習慣。
學習重點:地圖三要素的運用。
學習難點:地圖上方向的辨認。
新知探究:
1.地圖是運用各種 ,將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縮小以後表示在平面上的 。
、 和 是地圖的語言。
2.比例尺是表示 比 縮小的程度。比例尺= 。
比例尺包括 、 和 三種表示方式。
3.圖例是對地圖上各種 和 的說明。
4.閱讀地圖,要學會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①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要按照 判讀方向,指向標一般指向 ;
②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要根據 確定方向,經線指示 方向,緯線指示 方向;
③除此之外,通常是面向地圖「 、 」。在這個基礎上,還可以再確定出 、 、 和 的方向。
5. 根據使用目的,正確地選擇地圖,才能及時、准確地獲得有用的信息。
例如,去公園游覽,尋找景點,要藉助 圖。
外出旅行,確定行程,應該參考 圖。
了解國際時事,確定事件發生地點,應該查閱 圖。
6. 地圖種類很多,一般分為 和 兩大類。
自然地圖包括 、 、 、 等。
社會經濟地圖包括 、 、 、 等。
綜合提升:
觀察課本P22頁圖1.31和圖1.32思考:同樣圖幅的兩幅地圖,一幅是北京市地圖,一幅是中國地圖,比例尺較大的是哪幅?表示內容較詳細的是哪幅?表示範圍較大的是哪幅?
分子相同,分母大或小 表示範圍的大或小 表示內容的詳或略 比例尺較大 比例尺較小
2.識記課本 P17 頁圖 1.23 地平面上的八個方向並在下邊寫出來。
3.識記課本 P18頁圖 1.25 一些常用圖例,並在下邊寫出四個常用圖例
七年級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範文二
一、課標
(一)課程內容標准
在地圖上辨別方向,判讀經緯度,量算距離。
(二)課標具體目標
運用地圖,學會閱讀地圖,在地圖上獲取正確的地理信息。通過普通地圖、經緯網地圖等辨別方向,會判讀經緯度且利用比例尺量算地圖上的距離。培養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
二、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
在地圖上會使用比例尺,辨別方向、會判讀經緯度和量算距離。
教學的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學會在地圖上閱讀比例尺、方向和識別圖例
2、教學難點:
在極點上辨別方向
學情:
預測本班級學生可能達到的程度
1、在地圖上學會閱讀比例尺、方向和圖例:90%以上的學生能夠掌握。
2、在地圖上學會判讀經緯度,換算比例尺且量算距離:70%以上的學生能夠掌握
3、在經緯網、指向標地圖識別方向:60%以上的學生能夠掌握
(二)普遍性問題:大部分學生對在極點辨別方向(尤其是南極地區)感到難度較大
教學目標:
1、在地圖上會判讀經緯度,閱讀比例尺、方向和圖例。知道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方式。
2、會在有經緯網和指向標的地圖上辨認方向並能正確識別常用的圖例。
3、運用經緯網地圖、帶有指向標的地圖,學會在地圖上量算距離、辨認方向、識別圖例等基本的學習地理的技能和技巧。
4、通過自主學習,小組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
五、教學過程
【構建動場】
教師展示地球儀圖片和一張世界地圖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後,談異同。(教師提示:從作用、優點和缺點等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後,教師簡單介紹,地球儀和地圖都是地圖,都是學習地理,獲取地表信息的重要工具。但地球儀攜帶不方便,而地圖是平面地圖不僅好攜帶且能表示多種類型。
【新授過程】
活動1:學會閱讀地圖語言
目的:對應教學目標1
程序和策略:
學生先通過閱讀台灣地圖,自主學習閱讀地圖的三要素,能說出閱讀地圖的三要素。
【自主學習】
閱讀台灣衛星影像圖和台灣島地圖,哪個地圖能讓你覺得更了解台灣?
在台灣島地圖上,找出地圖的語言(地圖的三要素)。
【展示】學生展示兩個問題
【小結】
比例尺、方向和圖例是地圖的三種語言
目標評價:
能通過地圖認出地圖的三要素。
活動2:學會閱讀地圖語言——比例尺、方向
目的:對應教學目標1、2、3
程序和策略:
通過自主學習閱讀課本,先確定概念再根據地圖說出如何閱讀比例尺、方向和圖例。小組合作完成對比例尺計算、在地圖上用指向標辨別方向。重點探討南極地區經緯度的判讀以及方向的認知。
【自主學習1】
比例尺是如何計算的?寫出公式
比例尺有幾種表示方式?分別寫出表示方式。
兩地直線距離是10千米,量的圖上距離是2厘米,求比例尺
量的兩地的圖上距離為5厘米,而1厘米代表實際距離3千米,求兩地的實際距離。
【自主學習2】
一般情況下是如何在地圖上辨別方向?上___下____,左____右____
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根據______線,經線指示____,緯線指示____
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指向標指向的方向是____,相反的方向是____,面向指向標左___右____
【交流探究1】
學會在實地地圖上看方向。讀圖分析甲乙丙三圖,根據問題進行探究。
寫出甲、乙丙三圖根據什麼來判讀方向?分別說出你的理由是什麼?
七年級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範文三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圖的分類,學會根據使用目的正確選擇地圖。
2、掌握圖幅相同條件下,比例尺的大小與所表示範圍大小和內容詳略的關系。
過程與 方法 :
1、通過列舉實例,了解不同種類的地圖,學會選擇適用的地圖。
2、通過比較圖幅相同的中國地圖、北京市城市地圖、北京動物園地圖,掌握比例尺的大小與所表示範圍大小和內容詳略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例,了解地圖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養成在學習和生活中運用各類地圖的習慣,提高在地圖中獲取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重點:
1、學會根據使用目的正確選擇地圖
2、圖幅相同條件下,比例尺的大小與所表示範圍大小和內容詳略的關系。
難點:圖幅相同條件下,比例尺的大小與所表示範圍大小和內容詳略的關系。
三、課時安排:本節共兩課時,這是第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創設情境 討論、發言 多媒體展示有代表性的導游圖、
交通圖、世界政區圖。同學們知
道他們分別有什麼用處嗎? 自主探究 根據導學案完成 安排任務一、根據需要選擇比例
尺合適的地圖
幫助學困生 組內交流 組長主持組內交流探究成果 維持秩序,幫助學困生 班內展示 分三個組展示 點撥、評價 自主探究 根據導學案完成 安排任務二、現代高科技地圖的應用、
七年級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範文四
地圖的閱讀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通過閱讀各類地圖,知道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的設置,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學會正確的閱讀、使用地圖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對地圖產生親切感,從而在今後的生活和學習中主動地使用地圖。
教學重點:
比例尺的相關知識、方向的辨別。
教學難點:
1、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2、比例尺大小的辨別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教具准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准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感受地圖的用途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 使用過地圖嗎?比如你想去動物園參觀需要尋找景點,請問你會藉助什麼工具?想了解世界 熱點 地區的位置,需要參考什麼地圖?
學生回答:導游圖,世界地圖等。 用一些生活實例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受地圖的用途廣泛,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承轉 那麼什麼是地圖?如何在地圖上獲取各種信息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討閱讀地圖的方法吧!
學會閱讀地圖 比例尺
(1)多媒體出示台灣島地圖出示問題:
比例尺的概念
公式
(2)多媒體展示比例尺表示方式主要有線段式、數字式、文字式三種。
師引導點撥:
強調:比例尺實際上是一個比值,是一個分數。轉換時注意單位的統一。1千米=100 000厘米
(3)提問:在台灣地圖上,量得高雄到台北兩地間的實地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4)活動:判斷比例尺的大小
歸納 總結 :比例尺是一個分式。分子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活動:比較北京市地圖和中國地圖,請問哪一幅地圖的比例尺大?哪一幅地圖表示的范圍大?哪一幅圖表示的內容更詳細?
歸納總結:地圖上所表示的范圍愈小,要表示的內容愈詳細,選用的 比例尺應愈大; 反之,選用的比例尺應愈小。
學生回答,聯系小學時學過的知識
(1)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 (2)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練習:鞏固三種形式的比例尺可以互相轉換。找同學給大家展示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的轉換
學生講解自己量算高雄到台北間的實地距離的思路。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比例尺大小的比較。
引導學生從練習中歸納圖幅大小相同的兩幅地圖,比例尺大小跟表示範圍的大小、內容的詳細程度有什麼關系。
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
通過學生的講解,加深對比例尺的理解,讓學生熟練掌握運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兩地之間距離的方法。
通過習題,讓學生會判斷比例尺的大小,記住要點。
利用中國地圖和北京地圖的實例,來歸納。學生記起來更好接受。
承轉 地圖上的方向應該如何辨別呢?
七年級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範文相關 文章 :
1. 新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2. 七年級地理教學計劃範文
3.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範文
4. 七年級地理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5. 七年級中東地理教案
6. 七年級地理東南亞教案
7. 初中七年級語文《台階》教案範文
8. 初中七年級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學教案範文
9. 七年級地理老師工作計劃
10. 初中七年級語文《登上地球之巔》經典教案範文
㈡ 初中地理備課方法
一.完成教學計劃
本學期初一初二年地理以新課程理念進行教學,初中教學中從傳授知識為重點,轉變從能力的培養中獲取知識,做到能力和知識並重,同時還要重視學生情感目標的評價。
完成初一年上冊共有五章,初二年上冊共有四章的各章教學任務。
注重導學案的應用和系列練習的編寫,導學案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強調學生學習過程的情感體驗;系列練習以新課程標准為指導,做到不遺漏重點,不全面鋪開,做到少而精。
教學中加強了地圖知識的講解和地圖的應用。
全面完成本學期的教學計劃
二.備課組常規活動
加強集體備課,每一周舉行一次集體備課,根據教材和教法確定教學目標,特別注重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確定,以達到完成知識目標。根據教學目標共同探討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分析加強重點的學習和突破難點的教法和學法,應用何種教學手段激活課堂。
在學校公開課周認真聽初中地理課和其他學科的課,了解各個教師上課的特點和吸收其優點,了解各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知識滲透。
平時也能聽高中地理課,分析高中課程如何應用初中的地理知識,如何用高中的理論分析初中的地理現象,在教學中才能如何為學生在今後的高中地理學習打好基礎知識,盡量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培養學習能力。
聽其他學校的課,比較其他學校的地理課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學習眾教師各種優良的教學方法為我們所用,衡量自己在廈門市地理教師中的水平地位,樹立信心,超越他人和超越自己。 本學期多人次參加廈門市地理課堂教學研究,聽了多節其他學校的地理課,學習了其他學校教師的優點,也衡量了解我校地理教師的優秀水平。
三.備課組的教研活動
繼續進行初一、初二地理中進行網路教學的研究,完善情境教學的課題研究,分析初中教學中重點和難點如何用情境教學的方法進行強化和突破,分析教材中的那些內容可以應用情境教學激活課堂,為今後建立情境教學資源庫提供理論基礎和方向
參加初中科技創新活動,指導學生撰寫創新論文,成績不理想。
四.參加學校地理教研組的一切活動
全校地理教研組一盤棋,初中地理備課組是學校地理教研組團隊的一部份,參加本學期學校地理教研組的全部教學教研活動,共同完成學校領導給地理教研組的任務。 參加廈門市《中學地理案例教學研究》,初中部完成了「廈門的颮線、冰雹、雷暴災害」章節部分
㈢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
編寫教案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精心設計。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一
教學設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第一部分 課例背景分析
一、課標及課標解讀
(一)課程標准:
①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②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④在地球儀上確定某地點的經緯度。
(二)課程標准解讀:
①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要求同學們通過閱讀「人類認識地球形狀過程」圖和閱讀材料「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和該過程中人類對於真理的勇於探索和執著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對於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並不要求學生記住,只要求會用這些數字來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這里要求學生一定要把地球儀當作一種學習工具來看待,通過對地球儀的觀察,說出那些事經線,哪些是緯線;本初子午線為0°經線,從它開始向東為東經,向西為西經,各劃分為180°;赤道為0°緯線,從它向北為北緯,向南為南緯,各劃分為90°。
④在地球儀上確定某地點的經緯度。該標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給出某地的經緯度,能在地球儀上找出該地;二是地球儀上任意一點,都可以用經度和緯度來確定某位置。描述一個地點的位置,必須把東西經和南北緯以及度數講明確。
二、學情分析
①學生年齡特點分析: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年級的學生,大多在11-12歲左右,對世界充滿了好奇。
②學生已有知識 經驗 分析:學生第一次接觸地理課,沒有系統學習過地理課程。在生活中有一些經驗;大多學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學生學習風格分析:此階段學生對於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會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由於沒有系統學習過地理學科的相關知識,所以對很多問題敢於大膽猜測和解釋。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節課選自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級升測第一章《地球與地圖》第一節《地球與地球儀》,本節課以人類認識地球的形狀的過程為主線展開,逐步闡述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地球的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初中學生接觸初中地理課程的第一節課,地球儀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上好本節課,對於初中學生樹立地理學習興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知識關聯結構圖
3、教學重、難點的確立
(1)教學重點及確立依據:
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儀、地球上的經線和緯線及其劃分、本初子午線的位置和含義、運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
確立依據:
把上述知識點作為教學重點,依據如下:一是課程標準的要求;二是上述知識點是地理學科要學會的基本知識或者技能,尤其是運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不管是在學習地理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用到,作為新課程標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學理念,更要把它作為本節內容的重點。
(2)教學難點及確立依據
教學難點:
經線和緯線的特徵及劃分、東西半球的劃分、經緯網的作用。
確立依據:
A、經線和緯線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這只是人們為了方便而認為製造的概念,是虛擬的,遠遠超出了初中生的想像,遠離實際;B、經緯網確立地理坐標要求學生在熟悉經緯線及經緯度的基礎上運用經緯網圖,本身就具有難度。
4、多媒體課件製作與開發
詳見多媒體課件
第二部分:教學 實施方案 (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間的一顆普通行星,是人類之家;
②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
③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徵;
④掌握經緯度的劃分 方法 ;
⑤記住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劃分;
⑥會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二
一、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教學內容如下。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盤、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是球體、地球衛星照片確證地球是球體)。
2、地球是球體的主要證據(海邊看船、月食、地球衛星照片、環球航行、陸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會在南方的地平線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卻在北方的地平線上出現。如果向南走去,情況就相反。這些現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釋。北半球不同緯度的地方北極星的高度不同、從歸航的輪船看陸地的小山)。
3、地球大小的三組數據。
(二)地球儀
1、設計原則。
2、地球儀及作用
3、地球儀上的大致方向(面對地球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為後邊的經緯線指示方向、經緯度的排列規律、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判定做基礎鋪墊)。
4、簡易地球儀的製作不做教學要求。
(三)經線和緯線
1、地軸、緯線、經線、北極、南極的概念。特殊的經線和緯線(本初子午線、20°W、160°E、180°經線,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
2、經線、緯線的性質(形狀特徵、長度特徵、指示方向、數量特徵)。
3、各條經線、緯線的區別方法—經度和緯度。
①經度、緯度的劃分及表示方法。②經度和緯度的排列規律(判定)。
③半球的劃分及范圍(判定)。
(四)利用經緯網定位
1、經緯網的目的及用途。 2、點的描述及表示。
二、教學目標確立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地球是球體的主要證據,記住描述地球大小的三組數據。
2、理解地球儀的設計原則、作用、地球儀上的方向表示。
3、知道地軸、緯線、經線、北極、南極的概念。能在地球儀上找到特殊的經線和緯線
3、通過觀察地球儀探究得出經線和緯線的性質
4、知道經度和緯度的劃分及表示方法,探究得出經度和緯度的排列規律並能運用排列規律判定東西經度和南北緯度。
5、知道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讀圖探究各半球的范圍,能運用半球范圍來判斷點的所屬半球位置。
6、知道經緯網的目的及用途,能描述及表示點的經緯度位置。
(二)能力目標:
通過對地球儀、經緯網的學習初步培養同學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思辨能力、空間思維能力
(三)情意目標:
1、通過對「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漫長過程」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前人勇於探索的精神,從中受到科學觀的 教育 。
2、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意識,增強他們的自主意識和合作精神。
3、通過本節課「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學習,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地球儀上的方向表示、經線和緯線的性質、經度和緯度的排列規律、各半球的范圍。
2、難點:運用排列規律判定東西經度和南北緯度、運用半球范圍來判斷點的所屬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的判斷和表示。
四、課時劃分:三課時
五、教學用具:地球儀(至少每兩人一個)、多媒體課件。
六、板書設計
第一節 地球與地球儀
SHAPE MERGEFORMAT
七、教學理念及 教學方法 :
1、體現地理新課標「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2、體現洋思中學「先學後教,當堂達標」 教學理念。
3、體現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探究式學習的理念。
4、體現張店七中地理組「主題帶動策略下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 課題研究部分成果。
八、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揭示主題】
導語: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農歷每月15日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但是,我們居住的地球是什麼樣?我們自己卻看不見。站在地球表面,我們無法看到地球的的整體面貌,那麼,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的呢?時至今日我們能找到哪些可以證明地球是球體的證據呢?(板書課題: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目標認定,板書結構】
1、屏幕出示知識目標,學生朗讀認定。
2、教師敘述,板書一節知識框架,強調重點難點。
SHAPE MERGEFORMAT
【主題帶動,自主合作】
第一課時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部分的教學
1、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2、自學效果檢測,教師導撥, 總結 升華。
(1)找學生敘述人們對地球是球體的認識過程,教師屏幕出示相關的圖片加以說明。
(2)讓學生就P3-4活動1的(1)、(2)(3)談自己的看法,教師配以圖片說明。對於其他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例子學生和教師相互補充,最終必須明確最能夠證明地球是球體的證據是地球衛星照片。
◆總結升華:讓學生談從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感悟到了什麼?(讓學生感受前人勇於探索的精神,從中受到科學觀的教育)
(3)提問:描述地球大小的數據: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承轉:地球,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都非常想了解認識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要想方便的了解地球還得多運用一下地球儀。
(二)「地球儀」部分的教學
教師講解、演示:
設計原則:仿照地球的形狀,並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
作用:P4最後一句。
地球儀上的方向:北極豎直朝上,我們面對地球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承轉:地球儀有好多種類型,不管哪一種都標畫著經線和緯線。
(三)「經線和緯線」的教學(基本概念理解、特殊的經緯線、經緯線的性質)
1、自主探究,教師巡視
2、自學效果檢測,教師導撥。
(1)提問、演示,引導學生繼續探究:(要敢於讓學生說,讓學生暴露錯誤,還要注意激勵學生,激發探究的慾望)
經線 緯線 形狀特徵 半圓 圓圈 長度特徵 都相等 ◆教師導撥(教師多方收集學生的觀察結果,要善於因勢利導):「赤道是最長的緯線」、「越往兩極緯線越短,最後成一點」、「不等長」、「有沒有長度相等的緯線」、「長度相等的緯線有什麼分布特點---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襯的等長」。 指示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東西方向 數量特徵 無數條 無數條
(2)引導並講解:本初子午線、180°經線、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北極圈、南極圈特殊之處。本初子午線是地球儀上的0°經線;180°經線與本初子午線對著組成一個大的經線圈;赤道是地球儀上最長的緯線,與南北兩極的距離相等,為0°緯線。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北極圈、南極圈這些緯線在第二節學習是會頻繁用到。
(3)教師說明:地球里並不真的有地軸、地球表面也沒有畫出經線和緯線。
▼承轉並預留伏筆:我們為什麼要在地球儀畫上那麼多經線和緯線呢?到下一節課大家就明白了。
第二課時
(四)「經度和緯度的劃分及表示」部分的教學。
1、設疑:地球儀上有無數條經線和緯線,怎麼來區別各條經線和緯線呢?(標定不同的度數,分別叫做經度和緯度)
2、繼續設疑:經度和緯度是如何讓劃分的呢?又是如何表示呢?請同學觀察圖1.10,結合手中的地球儀探究內化經度的劃分,准備發言。(學生發言,教師隨時引導--本初子午線為0°經線,對著的為180°經線,本初子午線以東到180度經線為東經度,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到180度經線為西經度,用w表示。
3、繼續引發探究:請同學觀察圖1.11,結合手中的地球儀探究緯度的劃分,准備發言。(學生發言,教師隨時引導--赤道為0°緯線,以北為北緯,用N表示,最北端為北極點緯度為北緯90°;赤道以南為南緯,用s表示,最南端為南極點緯度為南緯90°)
(五)「經度和緯度的排列規律及東西經度和南北緯度判定」部分的教學。
1、出示例一、例二:判斷東經度還是西經度,引導學生探究並應用圖1.10中東西經度的排列規律。
SHAPE MERGEFORMAT
讓學生上黑板表示經度:首先關注經度的表示方法,如:東經30或者是30°E。
(2)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讓學生說明判斷上題中為東經度或者是西經度的原因。讓學生發現東經度的排列規律: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度數在增大;西經度的排列規律是由本初子午線向西度數在增大。進而提煉出東經度和西經度的判定方法:向東增大的為東經度;向西增大的為西經度。
2、出示例三、例四:判斷南緯度還是北緯度,引導學生探究並應用圖1.11中南北緯度的排列規律。
SHAPE MERGEFORMAT
(1)讓學生上黑板表示緯度:首先關注緯度的表示方法,如:北緯30°或者是30°N。
(2)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讓學生說明判斷上題中為南緯度或者是北緯度的原因。讓學生發現南緯度的排列規律:從赤道向南度數在增大;北緯度的排列規律是由赤道向北度數在增大。進而提煉出南緯度和北緯度的判定方法:向南增大的為南緯度;向北增大的為北緯度。
3、承轉:同學們我們學了緯線、緯度,學習了經線、經度,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就構成了經緯網,現在我們考慮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經緯網?你能舉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說明嗎?(有同學會回答「為了確定地球表面某一點的位置」,有同學會據電影院找座位的例子、班內找同學的例子,教師肯定、表揚鼓勵)
(六)「經緯網定位」部分教學
1、學生閱讀P8圖文信息,體會點的表示方法,及經緯網的目的和用途。屏幕出示汶川大地震震中經緯度。
2、做例題,確定點的描述方法和表示方法,應用經度、緯度的判定方法。
SHAPE MERGEFORMAT
(1)強調描述方法:A點是
東經61°和北緯30°的交叉點,表示為30°N 、61°E
(2)其他各點的經緯度位置:
B 30°N 、61°E
C 30°S、170°E
D 50°S 、170°W
▼承轉:在生活中還經常用到半球來定大致位置,比方說中國位於北半球、東半球。
第三課時
(七) 「南北半球、東西半球劃分」 、「半球的范圍」教學
1、讓學生讀課本P7圖.12和1.13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赤道和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學生可能的問題①認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一條經線②認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本初子午線和180度經線③不太明白為什麼非得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
2、讓學生觀察圖1.12和圖1.13,得出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范圍(注意規范學生表述的准確性)
(1)南、北半球范圍:(略)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三
地球和地球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教學設計
單位:邢塘街道中心學校
姓名: 宋佩佩
時間:2016年9月26日
eq avs4al(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間的一顆普通的行星,是人類之家。
(2)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
(3)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徵。
能力目標: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3)藉助地球儀,使用觀察法、演示法、討論法、列表比較法等了解經緯線的含義並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
情感目標:
(1)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無窮盡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3)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想像力 、空間思維能力,為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奠定基礎。
eq avs4al(教學重點)
學會利用相關地理現象和數據說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運用圖表分析緯線的特點和緯度的劃分
eq avs4al(教學難點)
學會觀察和使用地球儀
教學方法
1.講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教學准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地球儀、地圖冊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們都知道人類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麼樣子、有多大?可能沒有幾個人能夠准確地說出來。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們人類的家園。
[板書]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講授新課
1.先通過動畫,使學生對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有個了解,然後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想像畫圖,表示出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同時表明教師的觀點:「我畫出我想像的示意圖,同學們看看如何」,通過一點一滴使學生在對地理產生興趣的同時,不再只是崇拜教師的權威,培養創新的意識。
[講解]地球的形狀是不規則的球體,為了研究方便,我們取地球的平均半徑,即6371千米。
2.地球儀
地球是自西向東繞地軸運動的,在轉動過程中始終斜著「身子」繞地軸轉動。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在擺放地球儀時,將地軸指向北極星方向,大家擺一擺,互相評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學生觀看:地軸、兩極的空間位置)
[設計意圖]觀察地球儀時,首先使學生認識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然後著重講解地軸的位置作用,如對地軸作用的認識設計了 籃球 與地球儀運動的比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繞地軸運動的重要性。為了更好地理解地軸在地球儀中的位置,設計動畫演示,使學生既有實踐的應用,又有直觀地觀察;為了將實際的方向與地球儀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讓學生擺放地球儀,將地軸指向北(沖北極星)方,並且互相評判。這一部分主要是將地球的空間方位納入到學生頭腦已有的知識系統中。另外地軸的指向在將來學習地球公轉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須打好基礎。
[講解]地球儀是按地球形狀縮小而成的(實際是一個特殊的立體地圖),因為它比地球縮小很多倍,所以地球儀都做成正球體。
[提問]地球儀上有什麼地理事物?
合作探究
在地球儀上有縱橫交錯的網——經緯網,通過它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位置,當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沒有,它是人為畫出來的。下面我們學習經線和緯線的知識。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相關 文章 :
1.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
2.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視頻
3. 七年級地理東南亞教案
4. 初中地理會考復習資料:地球和地球儀
5. 7年級地理經緯線咋標
6. 7年級地理教案:地球的運動
7. 初二地理會考知識:地球和地球儀
8. 高中地理地球與地球儀知識點
9.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
㈣ 七年級地理《海陸的變遷》教案範文
通過從現象到本質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通過魏格納的 故事 ,激發學生勇於創新的精神。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 七年級地理 《海陸的變遷》教案 範文 ,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地理《海陸的變遷》教案範文一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滄海桑田」的變化,以及形成這種變化的原因。學習本節知識,要求能運用實例說明海陸的變遷,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學說的基本觀點,並能解釋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過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進行科學史 教育 及培養科學興趣、科學 方法 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二、學情分析
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千變萬化的自然界充滿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設置探究性和懸念性很強的問題,開啟學生求知慾望;根據學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氛圍。
三、設計思路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
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學說的基本觀點。
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拼圖和分析示意圖,培養讀圖能力、想像能力和推理能力。
運用板塊運動學說,解釋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發展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變化,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海陸變遷的原因。
板塊相對運動形成的地表形態。
3. 教學方法
演示、分析、討論、推理為主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地中海曾經有座美麗的小島,它有一個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靈島」,大家想一想,為什麼這么美麗的小島卻有一個古怪的名字呢?
幽靈島究竟從何而來,又因何而去呢?難道真的是幽靈在作怪嗎?今天我們就揭開幽靈島的 對幽靈島的名稱的由來發表見解。 通過懸念的設置,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神秘面紗。
在我們生活的美麗星球上,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陸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陸地會變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會變成陸地。究竟什麼會引起海陸變遷呢?
實驗探究
水在這里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陸地。
實驗一:
如果不斷向水裡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陸情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 這是自然原因還是人為因素引起的海陸變遷呢?
實驗二:
請同學們設計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陸地變成海洋呢?(材料:水)?
?
綜上所述,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有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人為活動。
我們剛才通過實驗分析了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在地球上這樣的實例有很多,下面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實地考察
荷蘭的圍海造陸工程。?
喜馬拉雅山地區。
海底世界。
現在,大家來分析一下幽靈島出現和消失的原因?
小島為什麼會多次的出現和消失呢?兩個學說能夠給我們一個解釋,談到這兩個學說就要從一張地圖說起,現在我們從世界地圖上看看會得到什麼啟示。?
?
觀察圖片。
分析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
利用實驗探究的結論,分析各地海陸變遷的原因。
觀察世界地圖,談發現、談猜想。 ?
通過實驗探究,縮短學生與自然變化的距離,使學生更易接受。
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培養學生觀察、發現、大膽猜想能力。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友情提示:同學們觀察一下各大洲的輪廓?你發現了什麼?你有什麼猜想呢?
最早發現其中的奧秘是德國的科學家魏格納,他是怎麼發現的呢?又提出什麼猜想呢?
閱讀材料
1910年的一天,年僅30歲的魏格納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牆上的一幅世界地圖上。「奇怪!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凹凸,為什麼竟如此吻合?」他的腦海再也平靜不下來:「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以前會不會是連在一起的?只是後來因為受到某種力的作用才破裂分離。大陸會不會是漂移的?」
猜想是空想還是有科學依據的?需要證據去驗證。
如果你是魏格納,你會從哪些方面進行了嚴密的論證呢?
下面通過拼圖活動,看看你會得到哪些啟示呢?
探究 發現
七年級地理《海陸的變遷》教案範文二
設計理念
依據地理新課標的要求,課程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 社會實踐 ,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地理教學,創設學習情景,引領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合作學習,培養學生運用資料說明或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學會使用「證據」表明自己的觀點,建立「用事實說話」的科學態度,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改變,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陸的變遷」是第二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介紹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地球自誕生以來,風雲變幻,歷經滄桑,處於永恆的變化之中。今天海陸的分布及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只是地球發展中的一幕。通過學習本節海陸的變遷等實例,初步認識自然環境的變化對人類造成的影響,初步認識自然界的發展變化是無止境的,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無止境。
編者的意圖:使學生認識地球面貌的變化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安排:
滄海桑田——海陸的變遷
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大陸漂移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知道大陸漂移假說。
能力目標:通過實物圖、課件的閱讀分析;動畫模擬的演示過程;學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陸輪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陸變遷的發展變化,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讀圖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講述魏格納大陸漂移假說的故事,培養學生善於觀察發現問題的能力,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重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確立:大陸漂移假說
依據:初一學生 抽象思維 能力差,知識面窄,但要培養學生的讀圖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法指導
教法及依據:啟發探究式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根據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好奇心、求知慾),結合本節課文的內容,多選精選實例,配以實物投影片和動畫效果,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盡可能地給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啟發學生分析想像,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參與意識、主體意識,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手段及依據:(多媒體課件、課前活動准備)
利用投影儀,將實物圖片設置成問題,通過學生看圖思考解決問題,了解認識地表形態的變化和海陸變遷。將大陸漂移的過程通過電腦動畫由靜態的變成動態的,學生易於掌握理解,直觀形象生動,吸引了學生注意力,激發興奮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於加大課堂教學的力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活躍課堂氣氛,也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指導
依據課程標准,精讀課文,把握重點。
指導學生運用實物投影圖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動畫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及推理能力。
通過課前准備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和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課前活動
活動材料:1個地球儀、1張描圖紙、一支筆、1把剪刀
實踐活動:把描圖紙覆蓋在地球儀上,用筆描出非洲大陸、南美洲大陸的輪廓,將描好的兩幅圖,剪下來,看一看,拼合處是否吻合,演示這兩塊大陸是怎樣漂移的。
確定依據:課前活動是為了配合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吻合,以及大西洋的形成,為大陸漂移提供證據。
教學程序
教學流程 教 學 內 容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師問:誰知道 成語 :滄海桑田的含義和來歷嗎?
滄海桑田就是指海陸變遷,在地球上滄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滄海的實例有許多 引用成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 看圖思考 出示實物圖片投影:喜馬拉雅山脈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師問:誰能解釋這種現象?(海洋變成陸地)
出示實物圖片投影:中國東南海底的古河流遺跡。師問:誰能解釋這種現象?(陸地變成海洋)
七年級地理《海陸的變遷》教案範文三
《海陸變遷》
師:歡迎大家來到《探索·發現》節目現場,今天我帶領大家去地中海看一看,有一座美麗的小島,它卻有一個古怪的名字——「幽靈島」,這么美麗的小島為什麼會有一個古怪的名字呢?
生1:可能生長著古怪的植物。
生2:發出古怪的聲音。
生3:一些人游覽後,奇怪地死亡了。
生4:……
師:事實是因為它忽隱忽現,人們把它稱為幽靈島。難道真的是幽靈在作怪嗎?幽靈島因何而來?又因何而去呢?今天我們就來揭開幽靈島的神秘面紗。
在我們生活的美麗星球上,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的運動當中,陸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的地方陸地變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變成陸地。究竟什麼會引起海陸變遷呢?(書寫板書——海陸變遷)
(展示課件)實驗探究
實驗一:
如果不斷向水裡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陸情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這是自然原因還是人為因素引起的海陸變遷呢?
生:人為因素
實驗二:
請同學們設計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陸地變成海洋呢?(材料:水)?
生:加水。
師:為什麼加水後插小旗的位置會由陸地變成海洋呢?
生:海平面升高。
師:如果海平面下降,該地海陸情況發生怎樣的變化?
生:有些地方由海洋變成了陸地。
師:這是什麼原因引起海陸變遷呢?
生:海平面的升降。
師:除了加水,還有什麼方法呢?
生:把沙土挖走。
師:這是我們人為的,自然界中會不會自己發生呢?
(展示課件:實驗二)
生:地殼的下沉。
師:如果地殼上升,該地海陸情況發生怎樣的變化?
生:有些地方海洋變成陸地。
師:實驗二研究證明什麼會引起海陸變遷呢?
生:海平面的升降、地殼的運動。
師:綜上所述,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有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人類活動。
我們剛才通過實驗分析了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在地球上這樣的實例有很多,下面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展示課件:實地考察)
師:觀察荷蘭、海底世界、喜馬拉雅山地區圖片,分析其原因?
生:略。
師:現在,大家能不能來分析一下幽靈島為什麼會忽隱忽現呢?
生:地殼的運動。
師:我們知道了幽靈島因何而來,因何而去,小島為什麼會多次的出現和消失呢?(為什麼此地地殼如此活躍呢?)兩個學說能夠給我們一個解釋,談到這兩個學說就要從一張地圖說起,現在我們從世界地圖上看看會得到什麼啟示。
友情提示:同學們觀察一下各大洲的輪廓?你發現了什麼?
生:非洲和南美洲輪廓吻合。
師:你有什麼猜想嗎?
生:以前可能是一塊大陸。
師:最早發現了其中的奧秘是德國的科學家魏格納,他是怎麼發現的呢?又提出什麼猜想呢?(展示課件: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
生:朗讀。
師:同學們的猜想跟魏格納的猜想不謀而合。可見大家非同尋常。
七年級地理《海陸的變遷》教案範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
2.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3.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課文的示意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運用板塊運動解釋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海陸的變遷,使學生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
2.通過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重點與難點】
1.海陸變遷的原因;
2.大陸漂移學說內容;
3.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創設情景法、讀圖分析法、 總結 歸納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24
一、情景導入k
溫故知新:在圖中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提問:它們的位置自古以來就是固定不變的嗎?各大洲、大洋的輪廓是怎樣形成的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海陸的變遷史,相信同學們很快就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z
二、新課講解M
(一)滄海桑田N
你知道「滄海桑田」這個 成語故事 嗎? 傳說 我國古代有個叫麻姑的仙女,曾經三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後人以「滄海桑田」來比喻世事變化很大。其實這個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陸的變遷。Z
1.海陸變遷的原因:l
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和人類活動(如填海造陸)。Y
2.活動:海陸變遷的實例分析,圖2.13~2.15實例舉證,解釋原因。(小組合作完成下列問題)Q
(導學):我國地理工作者在喜馬拉雅山考察時發現岩石中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p
(講解):喜馬拉雅山曾經是海洋,後來地殼隆起形成高山。X
(導學):在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人們發現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遺跡。B
(講解):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曾經是陸地,海平面上升成為海洋。R
(導學):歐洲的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國」,全國約1/4的陸地低於海平面。I
(講解):人類活動造成海陸變化。9
(二)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b
1.讀圖2.16關於地球上海陸輪廓的爭論和圖2.17 難道僅僅是巧合嗎?L
(導學):地球上海陸輪廓是怎樣形成的?P
(講解):南美洲大陸凸出部分與非洲大陸凸出部分幾乎是吻合的。s
閱讀材料: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2.讀圖2.18 大陸的漂移p
(導學):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後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7
(講解): 大陸的漂移: 2億年前只有一塊大陸——分裂,漂移——6500萬年前分裂成若干塊,——繼續分裂,漂移——七大洲、四大洋——仍在繼續變化著。A
(導學):大西洋是怎樣形的?太平洋有什麼變化?=12487113
(講解):大西洋是原始大陸分裂後,緩慢的漂移分離,非洲大陸、亞歐大陸與美洲大陸逐漸分離造成的。太平洋逐漸變小。=
3.活動:讀圖2.19和2.20運用大陸漂移學說解釋地理現象(小組合作完成下列問題)
(導學):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都有古老地層相似性和相似的動物,說明什麼問題?
(講解):說明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曾是相連的。
㈤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讀圖說明歐洲西部地區的范圍、位置;在地圖上找到主要的國家及首都,說明本區重要的地理環境特徵。
2.通過圖表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工業上的差異,說明製造業在本區工業中的主導地位,讀圖說明本區工業區的分布特徵。
二、過程與方法
學會運用地圖、統計圖表說明歐盟在本區內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經濟和政治領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本節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以及對地理信息的提取、歸納、推理、對比及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2.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樹立人地協調的發展觀念。
3.使學生從歐洲西部區域經濟聯合發展的成功經驗中獲得啟示。
教學重點
1.歐盟對世界政治、經濟的影響。
2.歐盟主要成員國及分布。
3.歐洲西部工業區的分布。
教學難點
1.眾多國家的名稱及分布。
2.各種圖表的判讀與分析。
教學方法
依據本節教材的特點,緊扣新課標要求,在整體把握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制定適合具 體學情的教學目標,以媒體輔助教學法、引導啟發教學法為主,適時補充各種圖文資料,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習興趣。布置學生課前搜集有關歐洲西部的各種資料,培養學生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課堂上給學生展示的機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注重合作探究法、圖
導圖練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等學法指導,使學生通過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解決相關問題。
課前准備
教師:查詢最新網路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自備歐洲旅遊勝地圖片若干張,自製歐洲西部空白輪廓圖。
學生:根據導學案的要求,預習課文。歐洲西部氣候圖、歐洲西部政區圖、歐洲西部的一些風景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展示歐洲西部美麗的風景區景觀圖片。
教師:我們通過等媒體看到了美麗的歐洲,大家還都看到了什麼?
學生:看到了法國埃菲爾鐵塔、挪威的峽灣風光、荷蘭風車、羅馬古斗獸場?? 學生踴躍回答,教師評價。
教師:大家說的都很好,我們不但看到了歐洲西部的美麗,也看到了歐洲西部的富足,那麼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歐洲西部?想不想到歐洲西部一游?如果我們要去歐洲旅遊,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備呢?
二、新課學習
1、工業密集,發達國家集中(時間15分鍾)
(1)地理位置
教師:結合圖8.14(歐洲西部在世界的位置圖),讀圖分析相關問題。
①請描述一下歐洲西部的海陸位置。
②找出穿過歐洲西部重要的緯線,北極圈位於歐洲西部的哪個位置,判斷其主要的溫度帶。
學生預設回答:歐洲西部北臨北冰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位於歐洲西半部。主要位於北溫帶和北寒帶。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獨立自主的讀圖分析和歸納總結,明確歐洲西部的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
(2)國家首都
教師:讀課本53頁圖8.16(歐洲西部的國家圖),找出歐洲西部的下列國家,並識記其首都,完成下面的連線題。
瑞典倫敦
芬蘭柏林
英國斯德哥爾摩
法國馬德里
比利時 巴黎
德國羅馬
西班牙 赫爾辛基
義大利 布魯塞爾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1~2課時。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1.引入新課
(1)由啟發性問題引入新課:關於我國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學生對這一「話題」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各種各樣的看法。由啟發性問題直接引入新課,一方面可通過學生發表意見,在學生思考討論中形成活躍的教學氣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觀點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2)由與世界面積和人口大國的對比中引入新課:可聯系以前學過的世界地理的知識,提問世界人口總數,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國和前五位面積大國,再與我國人口和面積數值進行計算和對比。例如算一算中國的人口數分別是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國在世界上人口1億以上的國家中的排位,中國與印度在人口國情方面的異同點,從而說明我國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對中國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轉折深入
(1)結合課本「我國人口的增長(公元初~2000年)」圖,說明人口增長折線圖的繪法,引導學生從圖中分析出我國在1578年後和1949年後兩個人口增長高峰,特別是1949年後人口增長過快的特點。
(2)學生基礎較好的學校可進一步分析:從以前學過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補充說明解放後我國人口增長快的.主要原因是經濟文化發展,醫療衛生條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壽命延長,同時人口出生率長期保持較高水平。
隨後,聯系正文的「話題」,引出1970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59%(特別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高達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 000多萬,超過澳大利亞的總人口數1 875萬);我國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88%,每年新增人口1 200萬(接近荷蘭的總人口數1 570萬,超過南斯拉夫、希臘、比利時、捷克、匈牙利、白俄羅斯、葡萄牙這些人口總數為1 000萬左右的歐洲國家),近30年少生2.5億人(接近美國總人口數2.78億),僅撫養費一項就為社會節約開支約3萬多億元。說明7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Article/Index.html>計劃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實,並分析由於人口基數這個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凈增人口數很大的事實,突出「人均」觀念,從而使學生明確我國人口基本國策的重要意義,教育學生自覺地執行與宣傳我國人口國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問題,展開討論,啟發學生明確人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口數量的發展要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與環境與資源相協調的人口觀。再由學生聯系實際,結合課本活動教材,舉例說明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過快所帶來的突出的人口問題,以及晚婚晚育對人口增長的影響。
3.組織學生分組活動
學生基礎較好的學校可印發一些資料,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分析我國的人口構成和人口素質。例如利用「中國文化程度構成百分比變化」「中國人口文化程度的構成」「中國每10萬人中各種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長」圖表,說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口素質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實,加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教育。還可以舉例說明我國四化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加速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對人口素質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圖表反映我國人口中大學、中學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數值還不高,再依據「中國各省(區、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圖及「各省(區、市)人口的文化素質」圖,分析我國文盲、半文盲仍占較大的比重,各省區文化素質有較大的地區差異,說明進一步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的重要性,並結合人口教育的宣傳圖片,教育學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為建設祖國打好基礎。
教學內容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學目標
讓學生知道地球是個不規則的球體,地球與赤道的平均半徑以及赤道周長
通過設計探討地球形狀的滑動和相關事例,用簡單的方法證明地球的形狀
激發學生探索地球奧秘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受到科學史和辨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
地球的大小
教學難點
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學具器材
地圖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課前:[歡迎畫面]自製歡迎畫面:世界地圖和一個小姑娘探究頭像及歡迎詞:歡迎你進入地理知識殿堂!(製造一個研究地理學科的學術氛圍,利用文字和女孩頭像使氣氛嚴肅而不失親切。這對剛剛進入地理學習的學生來說很重要,他們有了被尊重的感覺,也激發他們熱愛地理科學,願意學習地理學科的願望。)
(二)新課講授
上課:歡迎大家進入我們的地理知識殿堂!作為一個地球人,你合格嗎?(老師親切地說,配合黑板文字進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據課堂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設計1到5個有關問題,在考察學生的同事引入教學,下劃線處是連接內容。)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是什麼形狀的?
2、小時候你是否想過「地球是什麼形狀」的問題?
3、現在你認為地球是什麼形狀的?你能舉出相關事實進行說明嗎?
4、你怎樣用數據描述籃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這些問題可以指定學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討論回答,回答的過程就是談話過程,是師生交流過程,學生討論過程,也是從生活升華到科學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來源於生活,地理學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問題1:太陽是圓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陽是球形的結論;月亮看起來不同時間形狀不一樣,實際上也是球體,至於為什麼不一樣,有的學生也許能夠說出來,說不出來也不要緊,告訴學生以後我們會研究;星星是點狀的,其實也是球形的,只是因為離我們太遠,就縮小成點了……
問題2:實話實說,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觀察。
問題3:球體,這點學生已經知道,為什麼呢?不同學生獲取這一概念的來源不同,可以任由他們敘說,重在激發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追問:如果只是根據你觀察的現象,你認為地球是什麼樣的?平的……古人也和你們有同樣的想法,圍繞地球的形狀問題,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學者曾經提出過不同的主張。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
引申總結:哪些證據可以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遠——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圓的。
3、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地球是個球體。
學生朗讀《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根據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請同學們談感受,各抒己見,引導學生明白下列道理:
㈥ 初中七年級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設計
地理圖冊是跟隨地理課本的配套教材,是對地理課本的補充。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初中 七年級地理 《地圖的閱讀》教案設計,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七年級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設計一
目標 知道地圖的基本要素;
能夠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會比較比例尺的大小,應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實地距離,明確比例尺大小與表示範圍大小、內容詳略的關系;熟悉常用的圖例;
了解地圖的種類,並能正確地選擇地圖和從地圖中獲取信息。 教學重點及難點 能夠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會比較比例尺的大小,應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實地距離,明確比例尺大小與表示範圍大小、內容詳略的關系 教學 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 自主學習 多媒體教學 教學資源 教材、互聯網、地圖冊 教學過程 個人視角 【導入】迷語:「容納千山萬水,胸懷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渾身絢麗多彩」同學們知道老師說的是什麼嗎?(迷底:地圖)同學們猜得對,是地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地圖的知識。板書第三節《地圖的閱讀》。
1、一張地圖怎麼能容下千山萬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預期:把實物縮小,用符號表示……
2、下邊我們就實驗一下,把實物畫在紙上。
學生活動:用尺子測量自己課桌的長度和寬度(60×40),然後畫在 筆記本 上;請學生畫在黑板上
3、同學們畫的非常好,誰能告訴大家,畫圖的時候首先要注意的一點是什麼?
預期:把課桌縮小。
4、你們把課桌縮小了多少倍?
預期:縮小了10倍
5、我們把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叫做比例尺。寫成1:10(注意單位用厘米)。
【新課】
(板書)一、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學生活動:打開地圖冊,找一找地圖上的比例尺
6、請一學生寫在黑板上
(根據學生寫的比例尺的形式歸納出比例的三種表示形式)
(板書)比例的三種表示方式: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7、數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現地圖縮小的倍數,線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圖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義。三種形式可以相互轉換。注意轉換時單位換算:由千米換算成厘米時,要在千米數字後加上五個零,由厘米換算成千米時,要在厘米數字中去掉五個零。
學生活動:1)寫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兩種形式
2)讀「台灣島」圖,此圖的比例尺是什麼形式?從台北到高雄大致有多遠?從高雄到台北往哪邊走?(小組同學可以一起做)
8、地圖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圖縮小的程度,可以用來量算距離,看地圖不僅回讀比例尺,還要回在地圖上辨別方向。
(板書)二、地圖上的方向
9、(演示)「日本圖」指導學生讀圖、分組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經線指示什麼方向,緯線指示什麼方向?
2)標出圖中X、Y、Z三點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3)圖中的X點在Y點的什麼方向,Z點在Y點的什麼方向?
預期:1)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略
3)X點在Y點的西南方向,Z點在Y點的東北方向
10、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網來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板書)1、經緯網定方向
11、同學們打開書,看圖「某地區平面圖」,誰發現了這張圖與「日本圖」有什麼不同?
預期:這張圖沒有經緯網,有一個標志。
(講解)這個標志叫指向標,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斷方向要注意:指向標指向北方。
(板書)2、指向標定方向
學生活動:
1)分組討論,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動;
2)1、2、3組同學將指向標改成 ↗,4、5、6組同學將指向標改成 ↖,分別判斷:科技園區在學校的什麼方向?農業試驗區在科技園區的什麼方向?學校在火車站的什麼方向?火車站在科技園區的什麼方向?
黑板畫板圖:
初中七年級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設計二
寫好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因此,各位老師要特別重視,為了能夠很好的幫助各位老師備課,精品我特別准備了這篇初一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以供參考!
◆教學分析?
(一)課標解讀
本節課對應的課程標準是:在地圖上辨別方向,判讀經緯度,量算距離。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是地圖學習必須掌握的兩項技能,這兩項技能,學生在小學數學課本上有過接觸。本節教學幫助學生在此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系統的學習,提高對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閱讀各類地圖,使學生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等基礎知識。
2.通過計算、比較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幫助學生建立起地圖的空間概念。
◆【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的設置,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發現、 總結 、概括、歸納。使學生學會正確的閱讀、使用地圖的方法,並在今後的生活中加以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地圖方向的辨別等知識,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比例尺的相關知識、方向的辨別。
難點: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教學方法?
啟發教學、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展示交流。
◆教學准備
?地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感受地圖之美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大家喜歡旅遊嗎?如果要去旅遊,需要帶哪些東西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瀏覽一些地圖,一同感受地圖的實用和美麗吧!學生回答:地圖等。
學生通過課件瀏覽世界地圖、中國地圖、臨沂市地圖、景點旅遊地圖等地圖圖片。用一些地圖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受地圖之美」,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探討地圖之用交流探討?
師:剛才看了這么多美麗的圖,那地圖有哪些用途呢?組內交流
展示匯報通過探討,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地圖知識的必要性。
承轉下面我們就來探討閱讀地圖的方法吧!
閱讀地圖之法識圖例(一)地圖「語言」──圖例?
課件顯示一些常用圖例
師引導點撥:圖例是對地圖各種符號和注記的說明。1.嘗試對照課件或課本自學本部內容
2.以競賽活動的形式練習運用:寫出下列圖例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採用學生自學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以競賽活動的形式,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
閱讀地圖之法學比例尺(二)地圖「語言」──比例尺
多媒體出示本小節的學習問題:
(1)比例尺表示_______比____縮小的程度。
公式= 。
比例尺表示方式主要有______式、________式、________式三種。
(2)乙圖中,台灣島地圖的比例尺的表達方式為 式,轉化為數字式為 ,用文字式表達為 。
(3)在台灣地圖上,量得高雄到台北地圖上的直線距離約是7厘米,兩地間的實地距離約 為 千米。
(4)比例尺的大小:數字比例尺的分母愈小,比例尺愈 ;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
師引導點撥:
強調:計算時注意單位的統一。1千米=100 000厘米
歸納總結:比例尺是一個分式。分子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1.學生對照自學提示,嘗試學本小節內容
2.組內質疑交流,提出未解決的問題。
3.找一位同學上前給大家展示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的轉換,並講解自己量算高雄到台北間的實地距離的思路。
學生講解:首先要量出圖上兩點之間的圖上距離,再根據圖上給出的比例尺進行計算,從而得出兩點間的實地距離。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比例尺大小的比較。聯系小學時學過的知識,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
通過學生的講解,加深對比例尺的理解,讓學生熟練掌握運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兩地之間距離的方法。
承轉在地球儀上是如何辨別方向的?地圖上的方向應該如何辨別呢?
閱讀地圖之法辨方向(三)地圖「語言」──方向
方法一:
一般定向法,動手指一指
課件展示 :地平面上的八個方位。
提出趣味問題:在教室里,我的座位在某某同學的什麼方向?
初中七年級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設計三
一、課標要求
學會使用地圖辨別方向和在地圖上量算不同地點之間的實地距離;學會根據學習和生活的某些實際需要選擇常用的地圖,並能自主查找所需的各種地理信息,逐步養成用圖的習慣。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的內容主要包括地圖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圖例,地圖的使用與選擇幾個方面。在地理學習中,地圖是最基本的工具。本節內容對學生學習地理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對學生現實和未來的發展具有實際價值。
(2)學情分析
初一的學生剛從小學升上來,很多仍以小學的 學習方法 和態度理性對待初中課程。從地理學科看,他們讀圖分析和總結能力非常有限。本節知識與生活聯系緊密,不是抽象的陳述,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初一學生注意力易分散,可以創設適宜的教學情景和選擇適合的學習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體驗地理樂趣又收獲知識。教師應該適當的加以引導,增強學生讀圖分析、總結的能力,培養學以致用的良好意識。學生呢,則在小組探究合作中一定要主動參與、積極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根據使用目的、需要,合理選擇地圖類型和比例尺。
2.過程與方法
學會用比例尺量算距離,舉例說明如何在地圖上識別方向。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的興趣和精神,逐步養成根據實際需要選用地圖的習慣;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讀圖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四、重難點分析
重點:學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
難點:比例尺大小的辨別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五、教具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法、啟發法、講述法
七、教學時間:40分鍾
八、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 謎語 導入】 【謎語】「高山不見一寸土,平地不見半畝田。五湖四海沒有水,世界各地在眼前。」猜一地理教學用具。
【提問】生活中什麼時候會用上地圖?怎樣閱讀地圖?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地圖的閱讀這一內容。 猜謎語有利於激發學生興趣;鍛煉開口表達能力。 【講授新課】
一、
比
例
尺
【提問】觀察台灣島地圖,思考:你能在地圖上看到什麼?你能從這幅地圖中獲得哪些信息?是怎樣獲取這些信息的?——由此引出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思考】一張地圖怎麼能容下五湖四海、世界各地呢?通過「縮小」引出比例尺。
【學生活動】找出比例尺含義及公式,思考比例尺有幾種表示方法?(讀P17第一段)
(分別是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練一練】
1.圖上距離1厘米,實際距離500米,比例尺是多少?
2.圖上距離1厘米,比例尺1:200000,實際距離是多少?
3.量算書本P16的圖1.22中台北到高雄的距離。
【學生活動】自主學習完成書本P22的活動題1。
【講解】比例尺與表示範圍以及地理事物內容之間的關系。特別是難點比例尺大小的比較。
【總結並提問】
1.去北京旅行辦事,應該選擇什麼地圖?
2.想了解北京在中國的什麼方位時,應該選擇什麼地圖?
讓學生開動腦筋。
通過舉例,讓學生更輕松地理解、接受本節課的內容。
通過習題鞏固比例尺的相關內容。
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合作學習、探究的能力。
聯系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地理。
初中七年級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設計相關 文章 :
1. 新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2.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
3. 2020初中七年級地理老師的教學工作計劃
4. 八年的地理下冊第七章教案設計
5. 七年級地理下冊印度教學設計
6. 七年級地理東南亞教案
7. 七年級地理教學計劃範文
8. 七年級地理教學心得體會
9.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10. 七年級地理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㈦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範文
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自然現象。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 七年級地理 《地球的運動》教案 範文 ,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範文一
教學目標: 1、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說出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並能夠解釋所產生的晝夜更替與時間差異現象
2、能夠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3、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說出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並能夠解釋所產生的季節變化與熱量差異現象。
4、能夠結合當地季節變化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5、 利用地球上的五帶分布圖說出五帶劃分的界線,並能舉例說明各帶的特點。
該學習目標可以分解細化如下。
1.通過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初步建立地球自轉的空間概念,認識地球自轉的特點(繞轉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自轉過程,理解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3.通過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初步建立地球公轉的空間概念,認識地球公轉的特點(繞轉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軸傾斜方向)。
4.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公轉過程,理解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五帶的劃分等地理現象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5.在實驗演示、觀察思考、 總結 歸納等探究過程中,逐步樹立求真務實的科學探究精神。
環節預設:導學(分組演示實驗)—讀學(看教材)—研學(合作探究)—展學(展示學習成果)
學法導引:通過分組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看課件,閱讀課本,合作探究完成要點點擊。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用簡單的 方法 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教學難點】
1.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自轉過程,理解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2.通過演示、觀察地球的公轉過程,理解中午太陽高低的變化、白晝和黑夜時間長短的變化、四季的形成、五帶的劃分等地理現象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 教學方法
【教法】
創設情景法、實驗探究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交流談話法。
【學法】
情景感受法、實驗體會法、地圖觀察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導入1:通過兒歌創設意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導入地球的運動
SHAPE MERGEFORMAT
導入2:朝輝夕照,日月輪回。你知道為什麼太陽每天都是東升西落的嗎?地球上的晝夜更替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導入地球的自轉
講授新課(實驗探究,歸納提升)
一、地球的自轉
實驗探究,觀察發現
在老師的指導下,小組成員轉動地球儀,觀察討論地球自轉的特點(繞轉中心、方向和周期)。
小組成員共同思考下列問題:
1.地球沿什麼方向繞地軸自轉?
2.你知道地球自轉一周是多長時間嗎?
3.在北極上空俯視,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還是呈逆時針方向旋轉?若在南極上空俯視呢?
地球的自轉運動 自轉中心 自轉的方向 自轉一周的時間 產生的自然現象(舉例) 小組長協調大家的觀察討論結果,記錄員做好相關結論的記錄工作。
老師演示、點撥提升,幫助學生認識地球自轉運動的特點,並強化對地球自轉方向的繪圖工作。
實驗探究,觀察發現
小組長組織大家,繼續剛才的實驗,用手電筒當光源照射地球儀,並按照地球自轉方向轉動地球儀,觀察、討論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的產生,探究這些地理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小組長協調大家的觀察討論結果,記錄員做好相關結論的記錄工作。
老師用手電筒和地球儀演示畫圖、點撥提升,幫助學生理解晝夜更替、各地時間差異等現象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晝夜更替現象的產生、體驗和分析:
SHAPE MERGEFORMAT
晝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線(圈)的關系:
二、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
(1)晝夜交替
SHAPE MERGEFORMAT
各地時間差異現象的產生、體驗和分析:
(2、)時間差異:由於地球的自轉,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出現了 差異。因為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 向 運動,所以總是 邊比 邊先見到日出。
承轉:兒歌:太陽大,地球小,地球繞著太陽跑,地球繞著太陽跑就是指地球的公轉運動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範文二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和對比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周期、軌道、速度等基本特徵;
(2)理解黃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導致的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3)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觀察、理解、想像和創新的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學會運用地球儀演示或者通過播放地球的自轉與公轉現象的視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間想像能力。
(2)運用比較的方法,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知識,從中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宇宙是運動的,運動與靜止是統一的辯證的唯物主義宇宙觀。
(2)培養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方法。
二、教學重點:地球運動基本形式的一般特點
三、教學難點:黃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
四、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觀察法、演示法、繪圖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 教學程序 設計意圖 [圖片展示]
[教師提問] 太陽東升西落、四季變化現象的圖片。
1.為什麼太陽會東升西落?
2.地球上為什麼會如此的四季變化現象?
(引入新課) 創設情境,設疑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課本的地理知識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教師提示] 這些現象都是由地球的運動引起的 通過簡略的告知答案,進一步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教師提問] 地球的運動有哪兩種基本形式?
學生回答:自轉和公轉 引導學生看課本,找出知識點 [提示] 首先學習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徵(繞轉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讓學生進入狀態,大致了解教師授課的邏輯順序,便於學生掌握 [教師提問]
[過渡]
簡單溫故一下初中地理課本學習過地球運動的基本知識,回答:(概念、繞轉中心、方向)
溫故而知新,為更好地學習新知識。
[教師點評] (1)地球圍繞其自轉軸的旋轉運動,叫自轉。
(2)繞轉中心:地軸
(3)方向:自西向東,北極看:逆時針;南極看:順時針(南順北逆)
[地球儀演示] 分別從側面、北極上空、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的旋轉方向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式的教學,更利於學生掌握
[教師講述] 地球自轉的周期,有參考點的不一樣,一日的時間長度也略又差異,有恆星日(23h56′4″)和太陽日(24h) 教學難點,簡單講解,不要求學生深入理解。 [教師講述]
[教師設問]
地球的速度可以用角速度和線速度來描述,設問:什麼是角速度和線速度,它們又是怎麼計算的呢? 培養學生對實物模型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結合數學公式來分析,引出角速度和線速度存在的規律,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
[演示圖片、動畫]
[教師分析] 角速度:角速度是作圓周運動的物體單位時間轉過的角度(V=@/ t)
線速度是單位時間轉過的弧長(V=L/ t) [鞏固練習]
[提問] 問:廣州和上海,哪個地方的線速度大?
學生回答:廣州 結合考點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過渡]
[提示] 從繞轉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四方面了解了地球的自轉,接下來,繼續按照這幾個方面來學習地球的另一種地球的運動方式——公轉。
適當過渡,為學生學習提供清晰的思路 [教師提問] 什麼是地球公轉?繞轉中心是?它的自轉方向又是怎樣的? 引導學生看書,尋找答案
[學生回答] 地球圍繞太陽的運動,叫公轉。
繞轉中心:太陽
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培養學生歸納能力
[教師講述] 同樣地,地球的公轉周期由於參照點不通也有兩個,分別是恆星年(365 天 6時9分10秒)和回歸年(365天5時48分46秒)。
[教師講述]
[動畫演示] 觀察圖1.18,地球是繞著太陽公轉產生的軌道,叫公轉軌道。地球的公轉軌道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所以有了遠日點與近日點之分。地球繞太陽公轉,當地球繞到近日點時,北半球正好為一月初;繞到遠日點時,北半球正好為七月初。
更好理解地球公轉 [提示] 一些學生好難想像地球自轉和公轉同時進行的情景 過渡
[學生演示] 4個學生分成兩組演示地球自轉的同時也公轉情景 把錯誤演示作為教學案例,及時指出錯誤,糾正,使學生印象深刻;演示正確則給與鼓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過渡] 接下來,我們學習公轉的速度。地球公轉也有線速度和角速度。補充一個定律——開普勒定律 結合物理、數學定律公式,使抽象知識簡單化、直觀化
[教師分析] 開普勒定律:太陽和行星的連線在單位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也就是圖中兩塊陰影部分的面積相等。用扇形面積公式推導s1=s2,s1=1/2L1R1=1/2L2R2,R1大於R2,所以L1要小於L2,根據V=L/t ,可以推出近日點速度較快,遠日點速度較慢。
[過渡]
[設問] 剛才講的是遠日點和近日點的速度,那地球公轉的平均速度是怎樣算出來的呢? 設置懸念
[教師講述] 因為地球繞日一周轉360度,而一個回歸年大約365日;所以平均角速度=360°/365日,每日59分,約為每日1度。由於日地平均距離為1.5億千米,所以平均線速度:V=路程(弧長)/T =約每秒30千米。
使抽象知識簡單化、直觀化
[練一練] 北半球每年夏半年(從 春分 日到 秋分 日)的日數為186天,冬半年(從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的日數為179天。造成這種日數差異的原因是?
檢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學生回答] 夏半年,地球位於遠日點,地球公轉速度較慢,冬半年,地球位於近3日點,速度較快,所以冬半年日數要比夏半年日數要多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範文三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3地球的運動
教案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數據:周期、速度、公轉的軌道、黃赤交角。
2.理解由於地球自轉運動造成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差,掌握時間的有關換算,能正確判斷晨昏線。
3.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理解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的過程及其原因,並能演示其運動規律。
4.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及緯度變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現象,學生能夠准確地畫出 夏至 日到 冬至 日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2.能根據「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分析全球各地的晝夜長短狀況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分析同緯度地區不同季節和不同緯度地區相同季節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在不斷地運動。
2.培養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的、發展變化的
教學重點
1.自轉和公轉的特徵,黃赤交角的產生及其引起的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2.晨昏線的判斷、地方時的計算、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3.四季的劃分方法及劃分依據。
教學難點 1.晨昏線的判斷、地方時的計算。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備
地球儀和多媒體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
4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下面就來回顧一下(略) 前邊兩節課我們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環境,現在讓我們立足地球本身,探討地球的運動。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板書)
師:在初中時我們曾學過一些地球運動的知識,那麼你知道地球的運動有哪兩種形式呢?
生:自轉和公轉。
師:我們首先一起來探討地球自轉的規律。
(板書)一、地球的自轉
(演示地球儀,讓其自西向東旋轉)
師:地球儀在繞著什麼中心轉動呢?
生:地軸
師:很好。地軸就是地球的自轉軸,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這么一根軸嗎?
生:沒有。
師:正確。地軸是人們假想出來的,地球的內部實際上沒有這么一根軸。我們把地球繞其自轉軸的旋轉運動叫做--地球自轉。那麼,地球的自轉方向是怎樣的呢?
生:自西向東旋轉。
師:所以,我們看到日月星辰都是東升西落。下面從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轉。
(從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儀的自轉)請同學描述地球自西向東轉。
生:(學生觀察、思考後得出結論)
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轉動。
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轉動。
側面北極在上,自西向東旋轉。
師:(投影練習)
甲圖中心是北極還是南極?乙圖中心是北極還是南極?
生:甲圖中心是北極,乙圖中心是南極。
師:非常好。地球自轉一周需要多長時間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轉周期是多長呢?
生:一天。
師:由於在計算自轉周期時,選定的參考點不同,一日的時間長度和名稱略有差別。
(多媒體動畫演示)恆星日與太陽日:拉長投影中地球與恆星之間的相對距離,日地距離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恆星、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註:「三點共線「是指地面上某點位於地心與恆星的連線上)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恆星日。太陽、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的時間間隔為一個太陽日。
師:恆星日是以遙遠的「恆「星為參照物的,遙遠的恆星相對於地球而言是不動的,此時地球的公轉過程將會忽略不計。某一恆星、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的時間間隔為一個恆星日。
(多媒體動畫演示)
師:此時地球是否自轉了一周,自轉的角度是多少,以什麼作參照?
生:(學生准確回答)
師:很好!(點擊滑鼠,電腦畫出SE2的連線和E2與恆星的連線,標出「恆星日「)從E1到E2,地球自轉了360°。而因為以恆星作為參照,地球從E1到E2的時間間隔就是「恆星日「,時長23時56分4秒,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
地球繼續自轉(即P點繼續繞圓運動),但地球同時繞太陽公轉到E3處時,動畫暫停,P點兩次對著太陽。太陽、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註:「三點共線「是指地面上某點位於地心與太陽的連線上)的時間間隔為一個太陽日。從E1到E3的時間間隔稱一個太陽日,長24小時,其自轉的角度是360°59′。
師:(過渡)任何一種圓周運動,總離不開角速度和線速度。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什麼是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呢?
生:地球在單位時間內自轉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師:很好!根據地球自轉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為多少度?
生:15°/小時。
師:非常正確。地球表面除南、北兩極點外,任何地點的自轉角速度都一樣。根據 360°/24小時推算,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是15°/小時,1°/4分鍾,1′/4秒。但南、北極點無角速度,即南、北極點的角速度為零。
我們再看看地球自轉的線速度是怎樣的。地球自轉時,某點在單位時間內轉過的距離(弧長),叫做該點的自轉線速度。
(投影)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圖
師:大家一起探討地球自轉線速度有什麼分布規律。地球自轉線速度的大小因緯度而異(離地軸的距離即圓周運動的半徑不同,半徑越大,線速度越大),赤道處最大(1670千米/小時),自赤道向兩極漸小,兩極的線速度為零。在南北緯60°處,自轉線速度為赤道處的一半。
師:(過渡)我們已經探討了地球自轉的規律。而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繞日公轉。那麼地球公轉又有什麼樣的規律呢?
(板書)二、地球的公轉
(演示)地球公轉運動
師:什麼是地球的公轉?
生: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叫做地球的公轉。
師:那麼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描述地球公轉的規律呢?可從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來說明地球公轉的規律。
師:地球公轉的路線叫做公轉軌道,又叫黃道。它是近似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投影公轉軌道圖)
師:仔細觀察,地球公轉的方向是怎樣的?
生:由西向東。
師: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還是逆時針轉?
生:逆時針轉。
師: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還是逆時針轉?
生:順時針轉。
師:我們再來看看地球公轉的周期是怎樣的?
生:1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師:回歸指的是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往返運動。大家看書圖1.18,地球公轉的速度有什麼特點?
生: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師:由於太陽略微偏離地球公轉軌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離不斷隨地球公轉而發生細微的變化,地球公轉速度也相應有一些變化。根據開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運行在單位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因此,近日點運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線速度是30.3 km/s。而遠日點慢,角速度是57′/d,線速度是29.3 km/s。平均角速度:約1°/日,平均線速度: 30 km/s。
小結:本節課內容較多,主要是關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兩種基本形式的對比。
(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別對地球自轉和公轉進行總結。
地球運動 圍繞中心 運動方向 運動周期 運動速度
地球自轉 地軸 由西向東北極看:逆時針;南極看:順時針 23時56分4秒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 1.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南、北兩極點為零,其他任何地點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時
2.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極點逐漸減小,至60°N、S處減小為赤道的一半;兩極點處為零
地球公轉 太陽 由西向東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逆時針轉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公轉:順時針轉 1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平均角速度:約1°/日,平均線速度:30 km/s。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一般特點,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略)
(過度)晝夜的更替、時差的產生、四季的變化,都是因為地球運動的結果,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研究地球的自轉能帶來哪些地理現象。
(板書)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三、地球自轉與時差
師:大家知道,地球自己不能發光。看地球儀的演示,如果地球是透明的,還有晝夜之分嗎?
生:沒有,整個地球都是白晝。
師:很好。可實際上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地球的不透明就使地球上有了晝和夜的分別。如果地球是靜止的,會出現什麼現象?
生:一面是白晝和一面是黑夜。
師:非常正確。如果地球是靜止的,會形成晝夜現象。被太陽照亮的半個地球是白天,即晝半球;背著太陽的另一個半球是黑夜,即夜半球。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也就是中間的大圓圈,叫晨昏線,或者叫它晨昏圈,由晨線和昏線組成。晨線和昏線有什麼區別呢?
師:由夜變為晝的半圓弧叫做晨線,晨線上的各點即將進入晝半球,即晨線上的各點即將進入白晝時段;由晝變為夜的半圓弧叫做昏線,昏線上的各點即將進入夜半球,進入黑夜時段。
(投影--自轉)
師:晨昏線的位置是不是靜止的?
生:不是,晨昏線的位置在不斷向西移動。
師:很好。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轉,所以晨昏線的位置也在不斷地移動,地球自西向東轉,晨昏線則自東向西移動。再看晨昏線與太陽光線有什麼關系呢?
生:垂直。
師:答得好。晨昏線一定垂直於太陽光線,並過平面圖中的中心。再給大家引進一個新的概念:太陽高度。太陽高度是太陽高度角的簡稱,太陽高度表示太陽光線對當地地平面的傾角。晨昏線上的各地太陽高度為0°,即太陽剛好位於地平線上;在晝半球上的各地,太陽高度總是大於0°,即太陽在地平線之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陽高度總是小於0°。
晨昏線把經過的緯線分割成晝弧和夜弧。
(投影晝弧和夜弧)地球在時刻不停地自轉著,假如這個紅點代表就是你站在那兒,你看到的晝和夜是怎樣變化的?
生:晝夜不停地交替。
師:很好。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也就不停地交替。
(板書)1.晝夜交替
師:晝夜交替的周期為24小時,叫做一個太陽日。過去人們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天,人們的起居作息也深受晝夜交替的影響,因此太陽日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
(過渡)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在同緯度地區,相對位置偏東的地點,要比位置偏西的地點先看到日出,這樣時刻就有了早遲之分。顯然,偏東地點的時刻要早一些。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統稱為地方時。因此,是地球自西向東自轉產生了地方時。
(板書)2.地方時
師:東邊地點的時刻總比西邊早。經度相差1°,地方時相差4分鍾,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上的微小差別,都能造成相應的地方時之差。
地方時因經度而不同,使用起來很不方便。19世紀中葉,歐美一些國家開始採用一種全國統一的時間。隨著長途鐵路運輸和遠洋航海事業的日益發達,國際交往頻繁,各國採用的未經協調的地方時,仍給人們帶來很多困難。1884年,國際上採取了全世界按統一標准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辦法。我們已經知道,從理論上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
實際上,世界各國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在區時的基礎上,採用一些特別的計時方法。
(投影文本)
(1)有的國家根據本國所跨的經度范圍,採用半區時,即採用與中央經線相差7.5°的時區的邊界經線的地方時。例如,亞洲的印度(東5.5區)。(2)有的國家為了充分利用太陽照明,採取本國東部時區的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例如,朝鮮位於東八區和東九區之間,但採用東9區的區時。(3)還有的國家雖然領土跨度很大,但仍採用一個時區的區時。例如,中國領土跨5個時區,為了便於不同地區的聯系和協調,全國目前統一採取北京所在的東八區區時(即東經120°的地方時),稱為北京時間。
請大家看P17圖1.21,時區和國際日界線。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範文相關 文章 :
1. 7年級地理教案:地球的運動
2. 初中一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
3. 晉教初中一年級地理教案
4. 七年級地理教學計劃範文
5. 初一地理教學工作計劃
6. 初一上冊地理教師工作計劃素材模板
7.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學計劃
8. 2020年七年級第一學期地理教學工作計劃精選範文
9. 初中地理教師工作計劃素材模板
㈧ 黃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黃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地圖分析,初步認識黃土高原地區的特點和意義;
2.結合資料認識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並能舉例與黃土高原自然環境的關系;
3.掌握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徵,並能解釋黃土的成因及黃土高原的形成;
4.學會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和危害,進一步了解黃土高原環境綜合治理的對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閱讀、整理、運用資料的能力;
2.利用舉例說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3.根據資料,分析黃土高原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並認識應對措施;
4.通過課堂活動、課堂練習。增強學習興趣、落實知識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落實學生對黃土高原地理環境的認識,培養學生地理差異觀;通過了解黃土風情,增強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情懷;通過區域環境問題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分析,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小組合作學習,激活課堂氣氛,增強學習的熱情,並鍛煉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黃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徵;
2.水土流失的成因與黃土高原環境綜合治理的對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視頻: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陝北民歌《信天游》視頻,讓學生感受黃土風情,通過視頻簡單了解黃土高原的地貌狀況。
講述:歌詞以及視頻畫面有簡單介紹了當地的一些景觀,今天我們就一齊走進黃土高原地區,了解該地的位置范圍、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地貌特徵、環境問題以及措施等,學習任務比較多,希望我們能通過圖片結合自己擁有的地理知識,分析學習地理現象。
[講授新課]
板書:一、文明的搖籃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書本23-25頁的內容,文本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什麼呢?請共同歸納主要的知識點。
學生:閱讀、討論,教師巡堂並檢查學生討論情況,適當給予指導。
教師:請小組在黑板上把小組的探討結果板書出來。剩下的同學完成25頁活動題。
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教師:評價小組板書,糾正、歸納、整理,引導學生形成知識框架:
板書:一、文明的搖籃
1.位置范圍:
2.地形:高原
3.河流:黃河(黃河流域)
4.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5.對歷史文明、風俗的影響:
教師:通過同學們的小組學習,對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特徵以及歷史文明、民俗風情等有了初步的了解,這里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下面我們通過25頁的活動題,認識黃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風民俗,看看這些「黃土風情」跟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展示:展示圖片並請學生舉例分析。
學生:根據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氣候、地形、土壤、河流情況等解釋圖片現象或舉例分析黃土高原民風民俗的來源。
教師小結:通過大家一起的探究分析,我們對黃土高原環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大家都清楚知道黃土高原地表有著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麼大家知道黃土高原表層的黃土怎麼來的嗎?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同學們都有個人的看法,希望通過更多的學習,我們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的看法是可靠的。對於黃土的來歷,我們來認識前人的推測「風成說」.
板書:二、 風吹來的黃土
1.風成說
學生:閱讀教材26頁「閱讀材料」,認識「風成說」.
課堂活動:通過閱讀,請同學們繼續來完成27頁活動題第1題。
學生:閱讀活動題材料,思考並分析材料說明的情況。
1.黃土就像冬季地面積雪那樣,以差不多的厚度覆蓋在起伏不同的各種地形上。
2.黃土高原自西北到東南,黃土的顆粒越來越細。
3.黃土的礦物成分與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樣。
教師:好,通過閱讀理解,「風成說」對黃土高原中黃土的來歷這樣一種解釋,大家認同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關注下去。
過渡:我們知道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徵由於黃土土質疏鬆、極易遭受流水的侵蝕,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溝壑縱橫的地貌特徵,下面我們來閱讀圖6.29,認識黃土高原地貌的形成過程:
板書:
2.地貌特徵:地貌破碎、溝壑縱橫
3.形成過程:
展示:展示圖6.29,為學生解釋黃土高原地貌的形成過程。
課堂練習:完成多媒體展示的練習題,鞏固知識。
課堂小結:通過我們一起學習,黃土高原的歷史文明以及環境特徵都基本了解了,重點把握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徵是千溝萬壑、支離破碎,以及「風成說」的看法,和黃土高原地區的民風民俗。希望同學們能夠通過知識框架把握重難點,下一節課我們會繼續學習黃土高原的環境問題,希望同學們預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分布地區;知道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特徵;初步掌握用實驗驗證假設的方法。
2、通過對黃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學論證的一般方法;對黃土高原過去至現在發展變化的過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是區域地理環境形成和發展變化的主要原因。
3、了解一些黃土高原的文明特點,知道她曾孕育了華夏文明。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2、通過科學探究,通「風成說」初步了解黃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和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客觀接受前人的科學成果和親自動手實驗操作的驗證自己的假想,體驗追求真理的艱辛,從而培養對真理的執著探究精神和科學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文明特點。
難點: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景觀、人們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產生許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下面我們看一段視頻。
看後猜猜看她屬於我國哪個地區?你對什麼印象深刻?導入新課內容。
【活動】一、文明的搖籃
[板書]第三節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
[板書]一、文明的搖籃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看教材第23頁的內容,了解黃土高原有哪些文明的特點。(黃土地、寶塔、窯洞、白羊頭巾、信天游等)
學生活動:學生看書,初步了解黃土高原文明的特點。
設計目的: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為課文後續內容教學作鋪墊。
【活動】文明的搖籃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觀看下列一組反映黃土高原文化特點的圖片:黃土高原地貌、窯洞、信天游等。
學生活動:看圖、思考,了解黃土高原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幾個特點。
設計目的:以圖片給學生具體的印象。加深學生對本課內容的理解。
【講授】一、文明的搖籃
學習一個地方,我們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學生閱讀課本第24頁回答問題。
1、區域、階梯及「四至」。
2、所跨省區。
[板書] 1.位置:東起太行山脈,西至烏鞘嶺,北連內蒙古高原,南抵秦嶺;
[板書]2.主要跨越的省區:跨越了晉、陝、寧、甘等四省;
學生讀圖6.25找出黃土高原的位置和跨越的主要省區,小組派代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培養學生讀圖能力,並能根據地圖信息回答問題。
【講授】文明的搖籃
在黃土高原這片土地上,奔流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請大家在書第24頁圖6.25黃土高原的地形圖上用筆描出黃河的輪廓。「幾」字形輪廓。
利用多媒體手段,放映有關華夏文明的視頻。
[板書]3.文明的搖籃:燦爛的古文明、革命聖地、黃土風情。
學生活動:動手在圖6.25上描出黃河的輪廓。看視頻,獲取書本之外的有關黃土高原的信息。
設計目的:讓學生了解就是這邊土地曾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讓學生盡可能多角度地獲取課本以外的知識信息,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進一步加深學生黃土高原是我華夏文明搖籃的印象。
【過渡】導入本課時第二部分。學生看閱讀材料(P26),然後討論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並將討論結果和觀點向大家匯報。
學生看書,思考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並積極發言。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活動】二、風吹來的黃土
[板書]1、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風成說。
利用動畫和視頻分別向學生展示黃土高原「風成說」原理。
結合「活動」,請學生討論並回答支持「風成說」的依據。
活動第2題留著課後思考。
看視頻,思考問題,參與討論,尋找答案。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
【講授】風吹來的黃土
[引導]請同學們看教材上第26頁有關黃土地貌的內容,了解黃土高原地貌的特徵。
黃土塬:頂部平坦開闊,四周被流水侵蝕形成溝壑。
黃土梁:塬面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成長條狀的山樑。
黃土峁:梁進一步被溝谷切割分離,形成孤立的饅頭狀山嶽。
黃土川:溝谷進一步發育成川。
[板書]2.黃土高原的地貌景觀——溝壑縱橫;
了解黃土高原地貌特徵及其形成原因。
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圍,理解其自然環境的過渡性。
2、了解黃土高原地表景觀特徵,理解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了解黃土高原的古代文明,知道這里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於黃土高原的學習,增強對於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黃土高原的位置和自然環境特點。
2、教學難點: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證據。
【教學方法】
直觀演示,分組討論學習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自然引入
播放黃土高原支離破碎、千溝萬壑的自然景觀錄像,導入新課。播放前提出問題:錄像反映的是哪一地形區的自然景觀?看後,你有哪些感受?
教師總結: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是黃土高原的真實寫照,更是它與眾不同的所在,今天就讓我們師生共同學習這一特殊的地形區──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黃土堆積區,你們對黃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呢?下面就讓我們進行信息交流」。
(投影)信息交流:黃土高原知多少
總結:學生講解、介紹的內容涉及很多方面的內容,教師在最後的總結歸納強調以下內容:
(投影)地圖
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黃土的厚度超過100米。
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主要是陝西省、山西省及甘肅省的一部分。
展示黃帝陵,秦始皇陵兵馬俑等圖片
這里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現在還留有大量的名勝古跡。
板書:三、文明的搖籃
播放安塞腰鼓視頻
這里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的獨特的文化,如信天游,腰鼓等,被稱為「黃土風情」。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黃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圍,了解了其形成的基本原因和在我國文明發展中的地位,為學習下一節打下了基礎。
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
2.了解黃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黃土風情」。
3.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徵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點
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
教學難點:
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徵形成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明確任務
說起黃土高原,人們眼前總浮現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麼黃土的由來和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呢?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文明的搖籃讀圖
1.讀圖6.25,完成下列各題。
(1)在圖中找出:
內蒙高原、秦嶺、太行山、鳥鞘嶺。
(2)在圖中找出:
陝西省、山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
(3)黃土高原東起 山脈,西至 ,北連 高原(大致以 為界),南抵
(4)黃土高原因覆蓋著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嚴重。
2.古代文明
(1)在黃土高原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2)黃土高原土質肥沃,便於耕種。早在六七千年前,這里的平原就出現了原始的農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園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禱豐年的場所;位於陝西省黃陵縣的,相傳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
3.黃土風情:黃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民風民俗。
(1)黃土高原特有的傳統民居是 ,原因是黃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較 ,容易開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陝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長,具有濃郁的「黃土風情」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知識點二、風吹來的黃土
運用黃土「風成說」,解釋下列現象
課本P27頁活動:
1.下列現象被認為是支持黃土「風成說」的證據,寫出它們分別說明了什麼問題。
2.關於黃土的來歷,你還有其他的推測嗎?
歸納:關於黃土高原的成因,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假說,其中得到廣泛認同的是「說」。該學說認為,黃土是由風從、和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吹來的
知識點三:嚴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黃土高原的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區之一。這里的遭到破壞,疏鬆的黃土缺少了保護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別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為嚴重。結合教材圖6.32,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黃土土質 ,多 ,許多物質易溶於水;②地表裸露,缺乏 保護;③夏季降水,且多 。
(2)人為原因:
①人多地少,開發歷史悠久,長期的 導致生態環境惡化;② 等活動破壞地表。
(4)合作探究:討論完成教材29頁「活動」2,得出結論是:①土質:(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緩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強度越,水土流失越嚴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帶走地表肥沃的,破壞了和,使得自然災害加劇,惡化
(2)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劇增,淤塞下遊河床、水庫,給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難。
(3)閱讀教材29頁圖文資料,完成「活動3」
知識點四:水土保持
1、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措施
(1)採取 等生物措施與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過度放牧的地方等。
2.合作探究:
結合教材,30頁「活動」題的圖文資料,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讀教材圖6. 37 ,討論「打壩淤地」對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溝谷中修築 攔截坡地流失的 ,堆積形成肥沃的 (2)讀教材圖
6. 38,林草護坡的作用:植樹種草,建設 ,能夠有效減緩暴雨和流水對地表的侵蝕,減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
(3)退耕還林、還草是國家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大舉措:①陡坡地應全部退耕,緩坡地應修建 耕作。
②退耕結合 ,發展林、牧等多種經營,解決好農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時要控制 的增長,減輕其增長過快對土地的壓力。 ④退耕是一項綜合舉措,黃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仕務。
(三)展示交流,自主構建
(1)疑點、難點、分歧點探究思考
讀圖6.29,試解釋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確:源的頂部平坦開闊,四周被流水侵蝕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成長條狀的;梁進一步被溝谷切割分離,形成孤立的饅頭狀山丘;溝谷進一步發育形成,它是黃土高原農業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區。
(四)鞏固訓練,拓展提高探究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形成原因,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嚴峻現實.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及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搜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環保意識及可持續發展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及千溝萬壑的地形特徵
難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教學方法】 討論法、歸納法、對比法、啟發引導法
【教學准備】
教師:
1.關於反映黃土高原地表特徵的圖片和資料等.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演示實驗器材.
3、課前把全班同學分成六個小組.
學生:提前收集有關黃土高原的圖片、資料文字等信息.
【課件設計思路】
課件內容主要包括黃土高原的概況視頻,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圖,黃土高原景觀圖片,黃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圖及原因分析.課件設計原則是簡單、精要、實用.力圖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上升到理性認識.重在重點知識和重點圖片的分析和歸納.在應用時根據學情靈活、有選擇性的利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多媒體屏幕上依次出現四段描述,都是關於我國的一個著名地形單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隨時搶答)
1、從飛機上看下去,褐黃色的原野,幾乎看不到一絲綠色.
2、從出發地看目的地並不遠,但車子上坡下坡,繞了好幾道梁子才到. 3、這里的人們因地制宜,挖了窯洞居住,冬暖夏涼.
4、我國科學家劉東生因畢生研究黃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稱為「黃土之父」——(黃土高原)
教師:黃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個跨省區域,同時也是教材重點分析的我國唯一一個地形區.(幫助同學復習一下中國的地形區)
活動一:信息交流―――黃土高原知多少
學生:一一說出涉及到黃土高原的知識(學生個人以及小組之間回答,對表現好的給以表揚鼓勵.)
教師講解:黃土高原概況 展示圖片:黃土高原景觀圖.
學生:根據講解和圖片組內討論交流形成對黃土高原的整體認識.
教師引導:積極鼓勵思考快而正確的同學在班內展示成果.(倡導以強帶弱,追求課堂效率.) 教師:難怪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隊的猛獁,有的像滾圓的大饅頭,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崗巒,上面還留著粗暴的指痕??」
學生:根據課件內容簡單說明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的特點.
(增強印象,培養學生的數據整理能力,以檢驗課堂學習效果.)
教師:(首先贊揚學生認真觀察和思考的學習態度).有人曾經形容如果將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做成1米寬和1米厚的黃土牆,則能從地球到月球一個來回.
課件:展示中國地形圖、黃土高原在全國的位置圖和跨越的省區圖
活動二:學生分小組找出黃土高原的位置和具體分布范圍?(培養學生概括和總結的能力.)
學生:
1、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落實到地形圖上) 2、包括:陝西、山西、甘肅東部和寧夏大部分地區(落實到政區圖上)
活動三: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的成因.
教師:關於黃土高原的成因,許多科學家已經在我們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風成說」是得到廣泛支持的觀點.我們可以客觀地對這一學說進行分析.
學生:從圖8.3「黃土形成過程示意圖」中可以看出,黃土的形成與我國的戈壁、沙漠、黃土的分布是一致的.
(理由)
(黃土高原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來的.)
學生:從教材P27找出哪些「風成說」的證據,並思考說明的問題.
(學生小組分析討論;教師穿插其中,及時解難答疑並了解學情.培養學生依據資料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學生:個人或小組發表不同的意見或見解.(教師對學生發表的見解給以正確的評判,對有創新性的見解加以表揚、鼓勵和推廣.)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岩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岩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教師:介紹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黃土之父」——劉東生院士的研究黃土成因的感人事跡.(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課件:投放關於黃土地貌的圖片和資料.(塬、梁、峁、林、柱等)
教師:既然「風成說」認為是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麼黃土應該是均勻覆蓋在現在的黃土高原地區,為什麼形成溝壑縱橫的景象呢?
學生:嚴重的水土流失.
活動四: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學生:據圖6.32歸納
1、自然原因(地形、氣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為原因(毀林、開荒、開礦)
教師引導:思考並討論各因素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對困難問題逐一通過分析和結合實驗,幫助學生理解,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結合物理知識)
(2)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質疏鬆易溶於水.(對比黃土和岩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數量多少影響水土流失的強弱.(P29活動題1的實驗)
總結:看來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形特點與自然要素密切相關,同時人類活動也會產生
很大的影響,並且使區域的特點發生變化.
活動五:結合P69活動題2的對話,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植被的減少會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溝萬壑,而地表的破壞又會加劇水土流失. 關系如下所示:
課件:中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圖
教師總結:發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具備的條件:A、地形條件:地表坡度較大的山區 B、降水條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節性差異大
小結:因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麼後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課後作業】 完成學習探究P90—91
【教學反思】
授課詳略得當,注重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這一難點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課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牢牢抓住了學生的能力培養,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在觀察中、討論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顯示和培養學生的能力.學生的知識掌握扎實,能力得到了提升.但總覺得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可適當拓展知識.
㈨ 地理教學工作計劃怎麼寫
地理教學工作計劃怎麼寫呢?一起來看看小編今天的分享吧。
1、地理教學工作計劃首先可以描寫地理教材的分析和教案的准備;2、然後可以描寫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3、其次可以描寫地理教學的方法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4、最後可以描寫地理教學的輔導、學生作業的批改以及教學反饋。
地理教學工作計劃1
一、學生基本情況:
本學期由本人擔任七年級四個班的地理教學工作,學生地理基礎較差,學生對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普遍較高,但是對地理學科的學習不夠重視,知識還沒有形成系統,讀圖、識圖的能力欠缺,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本學期我將本著認真,嚴謹的教學態度開展本學期教學工作,在新的學期里希望揚長避短,深入學生,力爭取得更有效的教學效果。
二、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育教學工作,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三、教學目標:
使學生知道世界主要國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徵、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地圖,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學會分析區域地理特徵和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從而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學會閱讀地理景觀圖和地理統計圖表。使學生懂得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必須共同保護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全球觀念。
四、教學措施:
1、強化學生的基本技能,學會讀圖、填圖、繪圖,從客觀上了解地理單元的知識。充分利用地圖冊來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教育局沒有配置練習冊,只能要求學生去借)
2、進行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數據的強化記憶,對地理知識進行必要的儲備。同時,在本學期的教學過程中穿插回憶上學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識,讓學生對世界地理能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和掌握,也為他們今後地理知識的學習打好基礎。
3、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好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注意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並及時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情感,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情感,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4、培養學生關注自然,關心社會,關心時事的自覺性。收看《新聞聯播》,《世界之窗》、《天氣預報》等節目,並讓時事走進課堂,以增進學生對世界了解。
5、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初中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並使這一工作貫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後進生的轉化上,對後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從贊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學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從幫助落腳,幫助學生解決困難。
地理教學工作計劃2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全國基教會議精神,進一步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造優良的育人環境,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引導廣大教師不斷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培養學生的各種特長,增強自信和能力。並從教師的知識更新、方法轉變等方面展開了多次培訓、學習、展示、推廣形式的活動。地理學科在整個中學教育教學中起有著重要作用,只有引導廣大地理教師深入學習教育教學理論,轉變教育教學思想和觀念,才能真正改變教育教學現狀。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准,深刻理解新課程標准,做好新課程的解讀工作。塌實做好新教材的教育教學培訓,幫助每一位教師進行新教材的備課,掌握教育教學的新方法新規律,上好每一堂課。引導廣大地理教師深入鑽研本專業的知識並注意吸收相關學科的知識。努力做到:「博學多才」「博大精深」,實現從「教書匠」向「教育家」的轉變,提高教師整體素質。深入課堂認真聽課,能不斷地改進方法和措施,提高效率。
二、主要目標:
1、以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為突破口,大膽進行地理課堂教改革。實現從「講——學」「灌——學」到「導——學」的轉變。創設「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氣氛,讓學生樂學、愛學,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
2、更廣泛、更有效地使用電教手段,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綜合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更直觀、生動、形象地感知地理事物;更密集地輸出地理信息;更有效的進行反饋都需要新的教學手段的使用。
3、加強課題研究,使課題研究真正為教育教學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育教學的層次起作用。在課題研究中要把實效性、可操作性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使它與教育教學實踐密切結合,並實實在在出成績出效果。
4、探索教育教學的評價體系改革的方法。在初中和高中的教育教學評價方法上,試行一些改革,探索一些方法和思路。
三、教學措施:
1、強化學生的基本技能,學會讀圖、填圖,從宏觀上了解地理單元的知識。
2、進行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數據的強化記憶,對地理知識進行必要的儲備。
3、強化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建立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出自己的貢獻。
4、開設校本課程,結合校本教材《水鄉風情》的教學,教育學生熱愛家鄉,建設美好的家園。
5、培養學生關注自然,關心社會、關心時事的自覺性,收看《新聞聯播》、《世界之窗》、《正大綜藝》等節目,增進對世界的了解。
地理教學工作計劃3
新的學期,為了更好的完成本學期的地理教學任務,特對本學期的教學定如下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學期我們主要學習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及部分區域地理內容,這部分內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礎,是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紹人地環境的基礎知識、人文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要求學生能獨立或合作進行人文社會的分析和調查。選取了與人類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幾方面社會經濟活動,探討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特點及與社會因素、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從而逐步樹立起人地協調發展的思想。與此同時,掌握閱讀、分析、動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特別是能夠對城市與環境區域產業活動中涉及到現實生產、生活中地理現象、地理問題有深入的認識,做到學有價值、學以致用。
二、學情分析
從上期期末考試情況看,四個班的成績都有較大提高,但學生的數學基礎還是參次不齊。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都比較欠缺,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高一學生由於初中對地理課不夠重視,無論學科知識、學科能力都較薄弱,新課程以專題的方式進行學習,對他們來說會存在較大困難。而且學生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會有較大的興趣,但專題式的探究學習,部分學生會感到有困難,不易把握知識點。
三、教學措施
為更好落實學校教學目標,體現新課程改革的思想,服務學生全面發展,我從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兩個方面著手來進行教學。
(1)強調學習過程,培養良好習慣。
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要求學生落實基本的學習過程及課前預習,課堂高效聽講,課後復習整理三個基本環節。
①課前通讀教材,獨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礎知識梳理。發現問題,標記問題為課堂有針對性的「解惑」做好准備。
②上課時,活躍思考,認真聽講,踴躍發言,使疑惑在分鍾內真正排除,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③課後再次通讀教材,整理課堂筆記,特別是對預習過程出現的問題要細致的做好記錄。獨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測自評試題。
(2)落實活動實踐,激發學習興趣。
結合人教版教材的特點和我校學生的知識水平,將大力推進教材活動實踐。為此,將公布本學期的地理活動安排。學生分組做好活動項目的選擇、准備、實施,特別是學生活動的指導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層面上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關注身邊的地理現象,合作探究,積極思考,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使興趣更濃厚。
(3)注重知識小結和單元測試的講練,有效提高學習效果。每單元結束後,將引導學生對單元知識進行重難點的復習,幫助學生構建單元知識的網路化體系,並鼓勵學生以書面形式呈現出來。精選單元測試題,結合學生學情反饋,做好試題的講解和薄弱知識點的講練。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業務素質。
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學的一種資源,不是必須嚴格遵循的標尺。立足課標,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動、閱讀的針對性,合理選材。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學生現有的知識體驗層次,從學生身邊尋找教學資源,從學生生活體驗中尋找資源,有效補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與學生在學習和認識過程中達到共鳴。本學期我會通過網路學習,同行交流,師生討論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地理教學工作計劃4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世紀精神為指針,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盡快適應網路環境下和計算機輔助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本人承擔七年級一(六)班的地理教學任務,每周2個課時。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指導下編寫的湘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課標,新教材,新環境,高要求給本人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新的挑戰。世紀學校良好的人際關系,先進的教育理念,愛的氛圍為教育教學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環境。我校堅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理念給了地理學科應有的地位,大多數學生對地理學科懷有濃厚的興趣,計算機輔助教學,網路環境,完備的地理教具為地理教學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三、本冊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學內容,共計三章,第一章《認識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情況。第二章《了解地區》本章通過具體實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徵。第三章《走近國家》具體說明了幾個國家各自特點。
四、本期總體教學目的要求
1、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保障每節一練,做到全批全改。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製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五、本期教材重點、難點
重點、難點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徵和氣候特徵;
(2)幾個大國的人文特徵。
六、完成本期教學任務的具體措施
1、積極參加計算機培訓並不斷自學,提高課件的製作水平,爭創優秀課件。
2、申請購置教學必備的地理教具,軟體。做好器材的登記,使用,保管工作。
3、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處,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台階。
4、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5、認真參與集體備課,精益求精,爭創優秀教案。
6、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7、擬好復習計劃,制定復習提綱,認真組織復習。
8、每次月度考試後,全面做好每個學生,每個班級的質量分析。注意發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解決。
地理教學工作計劃5
一、基本情況
通過七年級上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具備了初步的讀圖、分析、判斷的能力,對世界概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不夠重視,知識還沒有形成系統,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我將本著認真,嚴謹的教學態度開展本期教學工作,在新的學期里希望揚長避短,深入學生,力爭取得更有效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目標
教完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讓學生具備必要的基本技能,對我們所處的世界有一個明晰的了解,對世界一些重要的國家和地區有著較為詳盡的知識掌握。
三、本冊教材
本冊教材共五章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了解亞洲的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特點,人文環境特點。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突出日本自然災害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日本經濟與其他國家的聯系,了解東南亞地勢變化、地形結構特點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等。了解印度人口的特點。了解俄羅斯地理位置的特點。
第八章、《東半球其它國家和地區》了解中東地理位置的特點,石油資源,宗教,歐洲西部,歐盟,畜牧業,旅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農業生產,文化習俗。澳大利亞因地制宜發展經濟。
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了解美國移民國家,農業地域專業化,高新技術產業,巴西,民俗。
第十章、《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科考與環保的重要性等。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鞏固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識,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學會簡單的地理觀測、調查統計以及運用其他手段獲得地理知識信息的基本技能。
2.運用學過的地形、氣候等世界地理的知識要素在地理環境中的形成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認識分析世界個區域的人口、經濟、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以及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和趨勢。
3.學會根據一個地區的地理信息,歸納其他地理特徵。
4.了解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重大問題,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的相互關系,認識自身與環境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2.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
3.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思路。
4.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的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並與別人交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
2.尊重不同地區的文化和傳統,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地區之間的合作價值,初步形成合作意識。
五、本學期教材重點、難點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徵和氣候特徵;
2、幾個大國的人文特徵;
六、教學措施和建議
1、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A、課前准備好課,認真鑽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邏輯,適當補充有關資料,培養學生興趣、愛好,考慮教法。B、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情感。
2、積極參加聽課、評課活動,博採眾長,提高水平。3、進行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數據的強化記憶,對地理知識進行必要的儲備。同時,在本學期的教學過程中穿插回憶上學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識,讓學生對世界地理能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和掌握,也為他們今後地理知識的學習打好基礎。
4、教學中要充分發揮雙主體的作用,採用各種形式,給學生一個學習探究、合作的空間,培學習地理的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加強「雙基」的基礎上,注重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與培養。
5、教學中教師要做到精講,重知識體系、結構、聯系和思維方法及解題思路,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帶水,要講究教學技巧和藝術,提高課時效益。訓練題要做到精選、精練,鼓勵微型試題。做到講練結合,努力提高復習效率。
6、重點熱點抓輻射重點據生活實際中的具體問題,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學以致用、活學活用,切忌將教材內容重復復習一遍,應在所例舉的重點熱點專題復習中,運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學習方法,相互研討、歸納,讓學生從教材內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維深度的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並做到「寬口徑、粗線條、廣輻射。」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㈩ 七年級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範文
地球儀 ,即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是為了便於認識地球,人們仿造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製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 七年級地理 《地球和地球儀》教案 範文 ,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範文一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設計
一、課 題: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二、課 時:2課時
三、教 材: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為貫徹實現地理教學的三大技能(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培養興趣),根據本節內容特點及素質 教育 的內涵,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及認知能力,我確定以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能用相關數據說明地球的大小;
(2)通過製作地球儀,能夠了解地球儀的基本大小;
(3)通過觀察地球儀,能夠比較和歸納經線和緯線、經度和緯度的特點;
(4)能夠熟練利用經緯網確定某一地點的位置。
過程與 方法
(1)通過 故事 的引入,激發學生好奇心。
(2)通過演示地球儀,學生自主學習,比較歸納經線和緯線、經度和緯度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
(2)通過學生課堂製作簡易小地球儀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3)通過學生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使學生認識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艱難與坎坷,培養學生對真理勇於探索、執著追求的精神。
(4)通對地球的探索和認識,激發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經線和緯線
2.難點
(1)東西半球劃分。
(2)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 教學方法 和 學習方法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第一章第一節,學生第一次接觸地理,還沒形成學習地理的思維能力,初中學生的空間想像思維較差,針對初中學生在思維和接觸層面的弱勢和優勢,在教學方法上以實物進行展示和講解,如經線和緯線,可以用一個只由經線和緯線構成的經緯儀,直觀展示給學生看,更能增加學生的理解和想像,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根據教材和學生具體情況,設計如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1.教學方法:啟發法、比較法、圖片分析法、演示講解法。
2.學習方法:探究法,自主學習法, 總結 規律法
六、教學過程結構流程圖:
七、教學過程:
(一)生活中引出課題。
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十五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那麼,我們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麼樣的?
(二)新課內容
1.地球的形狀
(展示地球衛星照片)
地球是一個球體,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再簡單不過的問題,在古代卻是一個難解的謎。人們對地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引導學生閱讀圖1.1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討論學習,共同探究古人對地球的認識過程。)
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什麼過程呢?
(學生自主學習,舉手發言)
總結:人類認識地球是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古代由於認識的局限性,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後隨著認識的擴大,人們認為「天如斗笠,地如覆盤」,隨著認識的加深,尤其是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成功,證實了地球是一個球體。而地球衛星照片更證實了地球是一個球體。
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能夠作為地球是球形證據的事例呢?
a.(事例1)發生月食偏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展示教材圖1.3)
b.(可能出現的事例):站在海邊,搖望遠處駛來船隻,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
c.還有地球儀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小組進行充分的討論並作答,教師啟發、解釋。)
2.地球的大小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地球的認識不斷深入。觀察地球赤道半徑與極半徑圖,計算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差值。
(學生計算、回答)
赤道半徑比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但想對於地球來說,這個數據微不足道,所以地球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3.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承轉:地球很大,怎樣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們製作了它的模型——地球儀。地球儀為什麼做成正圓呢?
(展示地球儀,邊展示邊講解。)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軸組成的;地球儀上有各種符號、文字、顏色用來表示陸地、河湖、海洋、山脈、城市等。地球儀是繞地軸轉動的,它指向北極星附近,是一個假想的軸,與球面的交點為北極點和南極點。在地球儀上還有縱橫交錯的網——經緯網,通過它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位置,當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沒有,它是人為畫出來的。下面我們來學習經線和緯線。
七年級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範文二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感知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大致過程
2、 用相關數據說明地球大小
3、 了解地球基本形狀
4、 建立地理空間概念,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經度、緯度的特點
重點和難點:
重點:1、觀察地球儀,
2、經線、緯線的意義及其特點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4、東西半球劃分
難點:1、觀察和使用地球儀
2、經線、緯線、經度、緯度的判定
教學准備:
教學地球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同學們,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明亮的圓球;在十五的晚上,我們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圓盤。但是,我們自己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麼形狀?我們自己卻不容易地球的整體面貌。古人如何認識地球呢?我們現在呢?
板書: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一、 地球的形狀、大小
(1) 地球的形狀。展示地球儀
提問:地球是什麼形狀?(是一個球體)
引導:地球是一個球體,在今天已經得到肯定,不過這個問題在古代卻是有許多的爭論。人類對地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看教材圖p2 圖1.1
提問: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根據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實(地球真實形狀)嗎? (不能)
引導:可是,我們卻能夠從某一些方面推出事實。好像比如。。。(舉出遠處船隻、發生月偏食的例子並做出必要解釋)其中,我們地球儀和麥哲倫環球航行更可以證明地球是圓形的
除了以上方法,還有什麼辦法可以證明地球是球形?(小組充分討論)
總結:最能准確、科學反映的就是太空員在太空拍下的地球衛星圖片
討論:從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中,你領悟到什麼?
總結:如何一個真理的發現都不是輕而易舉,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甚至生命
過渡:我們看上去地球是圓的,那麼地球真的是一個完全、精確的圓形嗎?(不)
板書:(2)地球的大小
看p3 圖1.2讓學生讀出地球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4萬千米)
講解:精確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赤道半徑的長度比北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所以說,地球其實是一個中間略扁的橢圓的球體。不過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通常我們就用平均半徑來表示。
展示地球儀:
提問: 觀察地球儀,請同學們想像一下:
(1)地球儀和真實地球的原貌有什麼差別?
(凹凸、國界、地軸、經緯線等等)
(2)地球儀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定位、繪制國家邊界、地理事物的總體觀念、分辨地理事物)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總結:特點: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 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這樣可以方便我們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
七年級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範文三
【學習目標】
基礎知識:
1.了解人類對地球是球體形狀的認識過程,會用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等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儀是幫助人們認識地球的模型;
2.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能准確區分經緯線,理解經緯線的特點;
3.學會在地球儀和地圖上正確判讀經度和緯度,初步認識經緯網。
基本技能:
1.能用數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能通過製作地球儀,了解地球的基本構造;
2. 能夠運用觀察、對比等方法在地球儀上探究經緯線、經緯度的特點;
3.能利用經緯網給任何地點定位。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人類為摸索地球的形狀而經過的漫長、艱苦的探索和實踐,接受有關科學史的教育,培養熱愛科學的品質;
2.通過探究活動以及小組學習,初步養成善於與人交流、分享與協助的習慣。
【教學重點】
1.用數字描述地球的大小等。
2.了解經緯線、經緯度的定義,能夠准確區分經緯線和經緯度。
3. 熟練運用經緯網確定某一地點的地理位置,了解經緯網定位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用途;
【教學難點】
1.用數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製作地球儀等。
2.掌握經緯線、經緯度的特點、分布和變化規律,能夠進行對比分析。
3.熟練運用經緯網確定某一地點的地理位置。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小組活動教學等。
【教學課時】共4課時
教學設計第一課時(活動課)
【教學過程】
教師:同學們,在前面的緒言中,我們認識了學習地理對我們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的重要意義,知道學習地理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生活,甚至對我們的終身發展有用,那麼,大家對我們人類的家園──「地球」又認識多少呢?下面,先讓我們來看一段視頻資料:
視頻導入:播放一段宇航員在空中看到地球的視頻,觀看完後,提問:通過觀看你有什麼感想?地球是一個什麼樣的形狀?
?學生:看視頻,回答教師的提問。
?師生互動:向學生介紹有關視頻的背景等。
?教師: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地球的形狀是球體。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師:「地球是一個球體」,今天,在我們看來這是如此簡單的一個結論,然而,在科技落後的古代,卻是一道人們長期難解的謎題,認識它,人類經歷了艱苦而漫長的一段過程。那麼,究竟是怎樣的一個艱苦而漫長的探索過程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和感受一下。
?先請同學們看看這幅圖:(課本P2圖1.1「天圓地方」),讀圖思考:
?問題:我國古代為什麼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
?學生回答:(略)。
?學生回答後,教師評價點撥(略)。
?過渡:後來,隨著人類對一些自然現象的觀察和認識,一些人開始懷疑「天圓地方」的說法,認為地球的形狀可能與「月球」、「太陽」等類似,也是一個球形,這樣,關於地球的形狀的問題,就在人們之間開始了一場爭論。
?下面,就讓我們來進行一個討論活動,體會一下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那一段艱難歷程:活動:分組討論:請學生們前後4人一組(個別為6人),分別選取教材中有關「天圓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盤」;「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在太空看地球」等人類認識地球的形狀的過程圖示和資料中的一個,小組討論學習,認識其中的某一個過程。
?學生:1.自己挑選某一個過程,2.小組代表向全班作介紹,演繹說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師生互動: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引導學生感受有關科學史的教育。
?小結:從「天圓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盤」,再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衛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猜想到實際,從現象到真理的漫長的過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今天,我們之所以能比較容易得認識到地球的形狀,是因為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師生互動:鼓勵學生探索科學,要敢於克服困難、執著追求。
?學生:發言,談感受等。
?教師:人們在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還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資料數據來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提示:小學數學課上,我們學習了有關圓和球的知識,同學們還記得,圓的大小可以通過什麼來確定嗎?
?過渡:(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許多同學都能理解用半徑的長短可以說明一個圓的大小,同樣的道理,用半徑的長短也能說明一個球體的大小,請大家思考一下:既然地球是一個球體,我們是否也可以用半徑的長短來說明地球的大小呢?學生:思考、討論。
?師生互動:請學生發言,引導學生提到有關圓的半徑問題。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半徑的長短來說明地球的大小問題。
?教師:接下來,讓我們來看教材P4頁圖1.2「地球的大小」,看看教材是如何說明地球的大小的?
?學生:看圖、討論活動等,找出是通過「平均半徑」、「最大周長」和「表面積大小」等數字來說明地球的大小的等等。
?小結:精確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赤道半徑的長度比北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實際上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如圖所示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所以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當然,用赤道周長和表面積大小來說明地球的大小,也是比較常用的方法。
?師生互動:1.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用「平均半徑」來說明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不規則的球體)2.最大的周長一般指的是什麼?(赤道周長)
?承轉過渡:地球的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相當於飛機飛行30個小時的航程,時速100千米的汽車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繞赤道一圈,大約要一年多才能走完。這樣大的一個地球,人們要認識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難了。如何才能便於我們學習、研究呢?
?二、認識地球儀
?教師:(展示地球儀),同學們討論得不錯,人們確實想到了藉助「地球儀」的方法來認識我們的地球,這就是一個反映地球的一些基本性狀特點的地球儀,在我們今後的學習中,我們會經常用到它,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要研究一下:地球儀是如何把地球上的陸地、海洋、山脈、河流、城市、國家等表現出來的?
?學生:聽講,觀察地球儀,看看地球儀上的基本構成。
?活動:請同學們觀察地球儀,熟悉地球儀上的基本構成。
?每個小組一個地球儀,學生們觀察、說出地球儀表面的基本構成,指出不同類型的地球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等。
?師生互動:教師巡視,指導學生觀察、說明地球儀的表面構成,解答學生的問題。
?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學習,我們可以看到,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等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等,不同類型的地球儀,反映的地球的事物特點也不同,各有側重,我們正是利用地球儀的這些便利構成,來認識和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各種事物及其分布等。
?學生:聽講,記錄等
?三、製作地球儀
?現在我們對地球儀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下面讓我們來自己動手製作一個簡單的地球儀吧,請同學們拿出 乒乓球 ,完成教材第5、6頁的活動。
?學生:根據教材活動設計,逐步製作地球儀。
?師生互動:教師指導學生製作,在班級展示學生製作的成果。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一、認識地球形狀:球體
大小:平均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大小
?二、認識地球儀:縮小的地球模型
教學設計第二課時(基礎課)
【教學過程】
導入:
教師:我們已經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它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不僅如此,地球儀上還配備了一些特殊的「裝置」,方便我們利用它們來學習地球上各種地理事物的特點和分布規律等。
?師生互動:教師向學生展示地球儀教具,通過提問,引發學生對探究地球儀的興趣。
一、認識地球儀上的點和線
過渡:那麼,你們知道這些特殊的「裝置」是什麼嗎?它們該如何正確使用呢?下面,就讓我們來共同見識見識吧。?
活動:同學們仔細觀察地球儀,看看你們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裝備」?它們分別是什麼?是如何確定的?
學生:活動,討論等(略)
學生:發言、說明自己看到和討論的結論等等。
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和同學們的介紹,我們可以確定在地球儀上的這些最明顯的點和線:北極點、南極點、地軸、經線和緯線等,如教材P5頁圖1.4「地球儀上的點和線」所示。學生:分組觀察地球儀,查找、記錄地球儀上特殊的點、線,討論它們是如何被確定的等等。
師生互動:教師巡視,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提示學生觀察中要注意的問題,鼓勵學生介紹自己的觀察結論等。
學生:發言、回答提問等。
設問:實際上,地球里並不是真有一根軸,地球表面也沒有畫出經線和緯線,那麼,地球儀上的經線和緯線是如何確定上去的呢?下面我們通過一個活動來看看這個問題。
活動:繼續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地球儀表面點和線,討論、思考下面問題:
1.什麼是地軸、北極和南極?
2.什麼是經線和緯線?
3.這些點和線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
學生:分小組活動、討論、分析等。
學生發言:結合自己的活動和小組討論的結果,學生發言(略)。
小結:地球儀上,地球的自轉軸叫做地軸。地軸與地球表面的兩個交點叫兩極,位於地軸北面的是北極,位於南面的是南極。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是緯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是經線。
?二、認識緯線
?承轉:在這些點和線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經緯線了,老師這里有個有小竅門,可以幫助大家區分一下。
?教師引導:同學想一想「經」和「緯」這兩個字的拼音是什麼?如果把「經」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麼形狀?把「緯」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麼形狀
?學生:聽講、思考,分組繼續觀察、討論問題。
?師生互動:教師巡視,提示學生觀察、找出經緯線和南北極點的關系,總結自己的結論等等。
學生:回答問題
學生:領悟「經」對應的是豎的直線。「緯」對應的是橫的直線(在平面簡圖中適用)。
講述:剛才的小竅門僅適用於我們在平面簡圖中繪製成直線的經線和緯線,實際的地球儀上,經線和緯線又有什麼特點?該如何區分呢?下面我們通過活動來認識一下。
活動:要求學生:
1.每四個人為一個活動小組,每組派一位女生領一個地球儀並負責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寫在地球儀的包裝盒上。
2.每組分發一根繩子,繩子的長短稍長於地球儀周長,自己准備直尺,量算比較長度。
3.老師要求觀察地球儀時才能動,其餘時間地球儀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體展示問題:
1.緯線的定義,用自己的話提煉出要點。
2.緯線的形狀?
3.緯線長度及變化?
4.地球儀上有多少條緯線?緯線指示的方向?
講述:請大家停止討論,就這幾個問題來分享討論結果。
提煉要點:一邊聽同學們的回答,一邊完善附表(板書。)
? 定義 形狀 長度及變化 指示方向 緯線 垂地軸,環地球 圓 由赤道向兩極逐漸變短 東西 ? ? ? ? ? 難點提示:如何演示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們只沿著地球儀上的赤道,向前(後)某一個方向移動,因為始終在赤道上移動,沒有向上(北方),也沒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動的方向只是在東西方向上變化,說明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過渡:同樣的學習方法,我們來看看經線的有關特點。
學生:聽講,思考。
學生:猜測地球儀和繩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儀和教材P6,思考討論提出的問題:
教師:提示學生這里緯線長度的比較需要用到老師提供的繩子和自己的直尺
師生互動:老師可巡視,指導學生如何用繩子和直尺對比量算緯線長度。
學生回答:
1.緯線定義(看書得出的結論):和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大圓。
2.緯線是圓的。
3.長度不相等,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變短。
4.地球儀上有無數條緯線。
學生:(體會感悟)沿著赤道移動,在往東或者往西走,所以緯線應該指示東西方向。
三、認識緯度
?教師承轉:現在我們初步認識了地球儀上的緯線的基本特點,那麼,我想問一下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儀上的緯線有多少條嗎?
?學生:回答,發表自己的觀點。
?教師:實際上,地球儀上的緯線是數不清的,有無數條,那麼,我們怎麼來區分這些不同的緯線呢?下面,我們還是通過活動來認識這個問題。
活動:觀察地球儀,認識緯度在地球上的劃分。?
1.每四個人為一個活動小組,每組派一位女生領一個地球儀並負責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寫在地球儀的包裝盒上。
2.按老師要求共同觀察地球儀,其餘時間地球儀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細閱讀地球儀上不同緯線上標注的緯度度數,看看緯度的劃分有什麼規律(提醒學生在地球儀正確位置去查看到緯度的標注)。
學生:活動、討論等。
學生:發言等。
提問: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地球儀上的緯度起點也是從0°開始排列的,那麼,0°緯線在哪裡?它是一條怎樣的特殊緯線呢?
學生:發言等。
歸納總結:0°緯線位於地球儀的中部,就是我們熟悉的赤道線,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它是地球儀上最長的緯線。由於這一特殊的屬性,赤道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一些有赤道穿過的國家和地區,常常建一些所謂的「赤道紀念碑」來一起人們的關注,如,教材P6頁圖1.7「基多赤道紀念碑」。
活動:確定了赤道是0°緯線,那麼, 其它 的緯線度數又是如何標定的?緯度是如何變化的?最大的緯度是多少?在什麼地方?等等,讓我們繼續觀察地球儀,找出這些規律吧。
學生:活動、討論、發言等等。
歸納總結:從地球儀上我們可以得出有關緯度的分布規律:1.緯線的度數范圍是0?-90?,赤道為0°,南北極點是90°;2.緯度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逐漸遞增,最大的緯度分別位於北極和南極點。
提問:從緯度的分布中我們發現,除了赤道外,其餘的緯度都有兩個數值,又該如何來區分呢?
學生:活動、討論、發言等等。
歸納總結:赤道以南稱為南緯,赤道以北稱為北緯,人們還利用英文「南」「北」的單詞首字母「N」和「S」作為代號,分別表示北緯(度)和南緯(度)。
練習:
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緯40度,用數字和字母該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畫出最長的緯線——赤道,大家觀察地球儀上緯線的分布規律,然後補充幾條緯線:南北緯23.5?,南北緯66.5?,標出南北極點的度數90?。
?學生:聽講,記錄等
?過渡:
?地球儀上有無數條緯線,人們利用不同的緯度來區分這些緯線,通過緯度的大小來認識緯線在地球上的位置,那麼,人們是如何來區分地球儀上的經線的呢?
三、認識經線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地球儀上這些連接南極和北極的大圓弧線吧,看看它們有什麼樣的分布規律。
活動:
要求學生:
七年級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範文相關 文章 :
1.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
2.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學視頻
3. 七年級地理東南亞教案
4. 七年級地理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5. 初中地理會考復習資料:地球和地球儀
6. 七年級地理教學計劃範文
7. 初二地理會考知識:地球和地球儀
8. 地球和地球儀教學反思
9.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導學案
10. 七年級中東地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