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學設計
寫好教學設計是 七年級地理 教師的職責。我整理了關於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初中七年級地理上教學設計
海陸的變遷
一、 學習和導學目標
1、知識積累與疏導: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和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2、技能掌握與指導:運用地圖說明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規律。
3、 智能提高與訓導:通過教材的組圖和資料補充,從中領悟到科學的探
究思路和 方法 。
4、情意修煉與開導:通過課堂活動,用實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增強學生的探究興趣。
5、觀念確認與引導:通過了解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使學生得到一次科學史 教育 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二、 障礙與生成關注
學生對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基本觀點,和對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規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認識不多,教者應通過引導或多媒體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
三、 學程與導程活動
教師准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准備:收集有關海陸變遷的資料。
(一)、創設場景 引出問題
用南通由海成陸的實例引出問題。
(從當地由海成陸的實例引出問題,不僅使學生感到好奇,也為今後學習 平原的形成和鄉土地理埋下伏筆。學生通過思考產生疑問,進而引出「滄海桑田」海陸變遷的話題。這就形成了教學的問題場。)
(二)、閱讀教材 自主學習
1、「滄海桑田」原為什麼意思?
原意為海陸的變更,後人用此 成語 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2、學生活動1: 看教材圖2.10——圖2.12 分別反映了哪些地理現象?
從閱讀材料和圖2.18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的 故事 中,我們得到了什麼啟示?
對學生的科學史和科學觀教育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應在教學中給予充重視。
(圖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學資源,也是教學媒體。利用好這些資源進行教學活動,這是教學情景場的主要表現形式。)
(三)、合作學習 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陸輪廓是怎麼形成的?
學生活動2:參考教材和課外知識分小組討論,找出(1)科學依據(2)科學理論,用自己的語言敘述。
(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了解海陸變遷的發現過程,從中領悟到科學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認識科學成果的形成是科學家們不斷進行科學探究的結果,形成教學問題場與教學情景場的疊加)
(四)、看圖釋文 形成概念
學生活動3:看圖2.19——圖2.24 說出六大板塊的分布、板塊運動、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規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師進一步引導,深化教學情景,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教學的情境場。這給學生一個很好的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學生的思維活動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強化,形成個體意境場,這為下面的探究活動創設了因人而宜的個體意向,形成了個體意向場。)
四、筆記與板書提綱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不變的(錯誤)
1. 地殼的變動
一、海陸的分布
2. 海面的升降
變化的——「滄海桑田 」 海陸變遷
3. 人類的活動
4. 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發現 偉大的假說
1、 大陸漂移——板塊運動
2、 六大板塊與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五 、練習與拓展選題
單項選擇題
1. 喜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 ( )
A. 喜馬拉雅山原來是海洋島嶼上的山脈
B. 喜馬拉雅山所在地區原來是一片汪洋
C. 海洋生物原來生活在山上
D. 有人將海洋生物帶到了山上
2. 幾乎全部位於海洋中的板塊是 ( )
A. 印度洋板塊 B. 太平洋板塊
C. 南極洲板塊 D 美洲板塊
.3.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亞歐板塊與( )板塊擠壓而成的 ( )
A. 印度洋板塊 B. 太平洋板塊
C. 非洲板塊 D. 亞歐板塊
4. 板塊張裂的地方常形成 ( )
A. 裂谷 B. 島弧 C. 海溝 D. 海岸山脈
5. 冰雪覆蓋的南極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這說明 ( )
A.南極地區好久以前,氣候非常暖濕
B.南極大陸原來處在暖濕的低緯,並形成了煤,大陸漂移帶到今天的位置 C.該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變而成的
D.南極大陸總體上向低緯漂移了
6.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 )引起的 ( )
A. 地球公轉 B. 地球自轉 C. 板塊運動 D. 海水運動
探究活動: 除了今天課堂上了解到的海陸變遷實例舉證外,課外還能找到哪些海陸變遷、地形變化的例證?請整理好有關資料後,在班上討論交流。
(學生通過對地球表面海陸變遷和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學習,初步建立起了個體意向場,其中包括解決問題的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態度方法、解決問題的情感和價值判斷,可以實現新課標的三維目標。)
六、 個別與重點輔導
學生名單略
七、 反思 與點評記錄
本課使學生初步了解了海陸變遷的科學依據和科學理論的基本觀點,使學生初步懂得了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對學生的科學史和科學觀教育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具有很高的價值。
整個學教過程注意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習慣,同時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於此。
初中地理課堂提問問題及對策
摘要:
課堂提問是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通過師生間的相互作用,達到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和鞏固知識等完成教學目標的目的。課堂提問是滲透在教學之中的,是有技巧的。但是,在實際調查中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著種種不合理的、不科學的課堂提問。 文章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俄羅斯》一節為例,指出初中地理課堂提問常見問題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
初中地理;課堂提問;問題;對策
一、課堂提問表面熱鬧,華而不實
在《俄羅斯》一課的教學中,出現了一些這樣的提問:「是不是啊?對不對啊?會了嗎?」等淺層次的、可問可不問的問題。這一類問題主要集中在 畢業 不久的教師身上。這些問題思維含量低、沒有深度,設置太過簡單,更像是為了提問而提問,把課堂提問當作了「完成任務」,根本沒有達到課堂提問的目的。課堂提問要科學合理,要在研究學生、教材和教法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設置問題。通常情況下,要在一節課開始處設疑,以便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要在知識的重點和難點處設問,這樣有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識;要在結尾處提問,師生共同 總結 歸納知識點,同時檢驗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
二、課堂提問問題缺乏層次性
在《俄羅斯》一節課中,教師共提出14個問題,其中學生回答不完整、不全面的有7個問題,需要教師引導、其他學生補充完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有的問題設置太難,學生理解不了;有的問題設置缺少鋪墊,教師急於求成。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有層次性地提出問題,尤其對於難點內容的提問,需要化整為零、各個擊破,把一個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循序漸進地解決,最終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針對不同的知識,課堂提問可分為低級與高級兩大類。低級提問針對的是不需要學生深入思考、判斷較容易的知識;而高級提問則針對的是需要學生深入思考,把「舊知」遷移轉換到「新知」,進而做出判斷的知識。據此,教師可以採取有針對性的提問,把不同難度的問題對應地提問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展示自我的機會,都能得到發展。
三、課堂提問的方法不當
在《俄羅斯》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共提出14個問題,其中有4個問題提問方法不夠合理,導致學生不知如何作答。針對這類問題,要求教師課堂提問的方法要得當。一方面,提出的問題要具有吸引力,能夠激發學生思考;另一方面,提出的問題不能過於復雜,避免學生不知道究竟在問什麼,更不知道怎麼回答。當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時,可以將其分解為幾個小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推進,最終得出正確答案。
四、課堂提問的時機選擇不當
在《俄羅斯》一節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觀看視頻,然後,教師針對視頻內容向學生提出了問題。教學設計得很好,可就是教師提問的時機選擇不當,在學生看完視頻後才提出問題,導致學生看視頻沒有針對性。類似的問題在其他的課堂上也出現過。有的教師課堂提問時,先點學生名字再提出問題,好像問題是為某學生「量身定製」的,和其他學生無關;還有的教師課堂提問時,剛一拋出問題,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和討論就讓學生作答。這些都體現出課堂提問的時機選擇不當,效果也大打折扣了。因此,我們教師在課堂提問時一定要選擇好時機,要避免隨意性。課堂上「什麼時候問」「問什麼」「向誰提問」必須建立在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
五、課堂提問過分依賴教案而缺乏隨機應變
在教學中,有的教師「一個教案走遍天下」,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時期的學生,都用同一個教案,並且過分依賴教案,缺乏隨機應變。學生是有差異的,我們教學不可能「一個教案走遍天下」。所以,課堂提問環節,教師要對學生傾注更多關注,並盡量走下講台,深入學生中間,關注學生的反饋,這是教學的契機,是進一步深化教學的出發點。滿意的反饋是進一步深入教學的基礎,不全面的反饋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錯誤的反饋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找出問題的症結。教學中的「生成」是鮮活、寶貴的資源,是不容忽視的。
六、結語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是有技巧的,它是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影響著學生的認知和教學目標的達成。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反思、改進課堂提問,以科學合理的課堂提問打造優質高效的課堂。
作者:劉江波 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四十一中學
看了「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學設計」的人還看了:
1. 初一地理教案設計
2. 初中七年級地理優秀教案
3.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4.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5.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免費下載
Ⅱ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
教材是死的,不能隨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課怎麼上全憑教師的智慧和才幹。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一
《農業的區位選擇》
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
從容說課
本節內容較為系統、詳細地分析了影響農業區位的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農業的區位選擇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因此在發展農業生產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過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 種植 和澳大利亞牧場的對比,引出區位的概念以及農業不同區位選擇的原因。泰國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東南部在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生產特點方面的區別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加以對比。使學生理解:農業的區位因素主要有哪些?農業的區位選擇在本質上就是綜合考慮多種區位因素從而對土地的合理利用。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就較容易回答出兩地農業生產存在巨大差異的原因了。
圖3.3是本單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圖,是本單元的其他內容的基礎,教學中應在分析各個案例和「活動」的過程中反復運用,從而達到熟練應用的目的。P43的三個活動的設計在於幫助學生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好這一內容,以提高對學生探究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活動l和活動2在教學時應出示地圖,讓學生找到孟買、羅馬、江西泰和縣的地理位置。使學生建立空間概念,進而幫助他們分析這三個地區的地理區位條件。活動3是「我國_沿海地區農業景觀的變遷」,教學中需要出示一些這一地區的土地利用變化資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種作物的市場價格,最後引導學生分析說明農業區位的選擇受市場因素的影響。
P44案例1的目的在於說明農業的區位選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且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分析地中海農產品種類及消費地的變化,通過對法國和西班牙兩國的農業區位差異的比較,使學生學會進行地理區域比較的 方法 和思想。
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結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的形成過程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圖綜合,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原因,同時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l.從地理位置、自然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說明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通過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原因,訓練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不同農業地域景觀圖的比較,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利用圖表分析法、比較法幫助學生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
3.以具體案例引導學生理解法國和西班牙兩個國家農業區位差異,學會進行區域比較。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二
《大氣環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陸氣壓形勢。
3.掌握季風環流是大氣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4.了解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關系。
能力目標:
1.運用對比、類比方法,在三圈環流示意圖上理解、識記三圈環流、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的特點。
2.讀「亞洲季風」圖,會分析季風的形成,特別是東亞、南亞季風形成的區別。
3.讀1月、7月海平面等壓線圖,分析北半球海陸氣壓形勢。
德育目標:
1.通過三圈環流的學習,了解大氣環流對全球的熱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影響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的形成,認識地理要素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
2.理解我國的氣候深受季風環流的影響,從而能將所學知識用於實際,服務於社會。
教學重點
1.近地面氣壓帶和風帶的名稱、成因、對氣候的影響。
2.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受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高低壓中心名稱、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風的關系。
教學難點
1.三圈環流形成的動態過程。
2.季風環流形成,東亞與南亞季風的區別。
教學方法
1.啟發式教學,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一邊引導啟發,一邊畫板圖和讀圖講授有助於學生理解本課難點。
2.講授要循序漸進、前後呼應、步步深入,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最終促使學生對本節課知識要點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備:投影儀(片)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大氣時刻不停地運動著,運動的形式和規模復雜多樣,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運動,像上節課我們所學內容可以說是小尺度的大氣運動,也有規模很大的全球性運動。那麼,全球性的大氣運動又是怎麼樣運動?這就是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2.4全球性大氣環流」(板書)
新課教學:
具有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通常稱為大氣環流。大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汽得到交換,調整了全球的水熱分布,對全球的熱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節課主要講述典型意義的兩種環流形式:三圈環流和季風環流。下面我們先來學習三圈環流。
一、三圈環流(板書)
為了簡化起見,假設大氣是在均勻的地球表面上運動的,而且不考慮地球自轉的影響,此時,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度間的受熱不均。因而在終年炎熱的赤道地區,大氣受熱膨脹上升;在終年嚴寒的兩極地區,大氣冷卻收縮下沉。這樣,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氣壓,氣壓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極地,大氣由赤道上空流向兩極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區形成低氣壓,兩極形成高氣壓,氣壓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氣由兩極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極地之間形成了單圈閉合環流。如圖。
1.全球大氣運動——單圈環流(板書)
但實際上赤道與極地間的這種閉合環流是不存在的,因為地球時刻不停地自轉著,大氣一開始運動,馬上就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三圈環流。
2.全球大氣運動——三圈環流(板書)
由於地球時刻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著,此時仍然假設地表性質均一,則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以北半球為例,說明此時大氣運動情況。
赤道地區上升的暖空氣(畫箭頭①),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極上空(南風),受地轉偏向力影響,由南風逐漸偏轉成西南風(畫箭頭②),到30°N附近上空時,風向偏轉到與等壓線平行,變成了西風。這樣氣流就不能繼續向北流向北極,而是變成自西向東運動了。由於赤道地區上空的空氣源源不斷地流過來,又不能繼續北進,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積,空氣密度加大產生下沉氣流(畫箭頭③),這樣使得低空氣壓增高,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在低空,氣壓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氣壓帶,大氣在向南流動過程中逐漸向右偏轉,形成了東北信風(畫箭頭④)。這樣在赤道與30°N之間形成一個低緯度環流圈。
(1)低緯環流(板書)
近地面,副熱帶高氣壓帶一部分氣流向赤道低壓帶流去。另一部分氣流向北流,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由南風逐漸向右偏形成西南風,也叫盛行西風(畫箭頭⑤)。與此同時,從極地高氣壓帶向南流的氣流,逐漸向右偏形成東北風,又叫極地東風(畫箭頭⑥)。盛行西風與極地東風這兩支冷暖不同的氣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氣流,在低空形成副極地低壓帶。上升氣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熱帶高氣壓帶上空(畫箭頭⑦)為補充副熱帶高氣壓帶下沉氣流的來源(畫箭頭⑧)。這樣在30°N與60°N之間形成一個中緯環流圈。
(2)中緯環流(板書)
北緯60°附近的上升氣流,另一部分流向極地上空(畫箭頭⑨),補充極地高氣壓帶下沉氣流(箭頭⑩)。這樣在60°N與極地之間形成一個高緯環流圈。
(3)高緯環流(板書)
在南半球,同樣存在著低緯、中緯、高緯三個環流圈。由於南半球的地轉偏向力使氣流向左偏轉,所以環流的方向與北半球不同。
這樣,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投影圖)
7個氣壓帶即:赤道低氣壓帶,南、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南、北半球的副極地低氣壓帶和南、北半球的極地高氣壓帶。
在氣壓帶之間的風帶為:南、北半球的低緯信風帶,南、北半球的中緯西風帶,南、北半球的極地東風帶。
問:赤道低氣壓帶與副極地低氣壓帶的形成有何不同?極地高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成因有何差異?
赤道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是由於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運動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熱力原因形成的。副極地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是大氣運動所引起空氣質量的變化而形成的,因此,這兩氣壓帶是由動力原因形成的。
由於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導致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作周期性的季節移動(讀圖2.17)。就北半球來說,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有規律地南北移動,常使同一地區在不同季節出現完全不同的天氣、氣候狀況。
承轉:上述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是不考慮海陸分布和地形影響的理想模式。實際上,地球表面並不是均勻的,由於海陸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響,大氣環流實際情況比理想模式要復雜得多。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二、海陸分布與大氣環流的影響(板書)
請同學們先讀圖2.18「7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和圖2.19「1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分析一下南、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的分布有何不同特點?
從圖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基本上沿緯向呈帶狀分布,特別是南緯30°以南的地區,而北半球氣壓帶則斷裂成塊狀,特別是亞洲與太平洋地區氣壓帶被_一個個范圍很大的高壓區和低壓區。
問:為什麼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上南北半球的氣壓分布有這樣的差異?
投影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圖,對照1月和7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就可以看出這是因為南半球海洋面積占絕對優勢,北半球的陸地面積顯著增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的緣故。
問:海陸性質不一樣又是怎樣影響氣壓分布的?
在河裡或海、湖裡 游泳 的人,都有這個體會。盛夏的中午,如果你躺在岸邊沙灘上會感到熱乎乎的,而在水裡卻是溫和的;冬季恰好相反。這主要是因為海水的比熱比陸地大的緣故。在同樣的太陽照射條件下,海水溫度變化比陸地要緩慢得多。夏季,大陸上的氣溫比海上氣溫高得多,形成熱低壓;冬季,大陸上的氣溫比海上氣溫低得多,形成冷高壓。海陸的熱力性質差異,從而影響到海陸的氣壓分布。具體的氣壓分布情況,請同學們再來看圖2.18和2.19。
從7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圖上可以看出,副熱帶高壓帶被大陸上的熱低壓所切斷,特別是亞洲大陸夏季增溫強烈,亞洲熱低壓(又叫印度低壓)最為突出,這就使副熱帶高壓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壓和北大西洋的亞速爾高壓。在1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圖上,副極地低壓帶也被大陸上的冷高壓所切斷,尤其是亞洲高壓(又叫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勢力,控制范圍最廣。亞歐大陸的東部幾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這就使副極地低壓帶也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壓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島低壓。
冬、夏季海陸上的這些高、低氣壓中心,勢力強,范圍廣,稱為大氣活動中心。它們隨季節而南北移動,對世界各地天氣、氣候有著重大影響。這些大氣活動中心位置和強度一旦異常,就會造成世界各地天氣和氣候的異常。
同學們課後要閱讀「副熱帶高壓與我國的降水和旱澇」,了解一下副高對我國天氣和氣候的影響,副高的位置和強弱一旦異常,會引起我國哪些不同地區的水旱災害等情況,從而認識規律,認識自然。
綜上所述,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我們可以簡單歸納為以下幾點:(投影片)
承轉:以上我們了解了三圈環流和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情況,季風環流也是大氣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氣候深受季風環流的影響,那麼下面我們來學習季風環流這部分內容。
三、季風環流(板書)
首先請同學們看課本了解什麼是季風?
1.季風的概念(板書)
大范圍地區的盛行風隨季節而有顯著改變的現象,稱為季風。
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和圖2.20「亞洲季風」,看看季風主要分布在什麼地方?風向怎樣變化?
2.季風分布及其風向(板書)
季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地區,這一地區夏季吹東南風,冬季吹西北風。正如歌曲「黃土高坡」中唱到的「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實際上指的就是東亞季風。
問:為什麼亞洲東部的季風最為典型?風向的季節變化情況又是如何形成的?
3.季風形成原因(板書)
亞歐大陸是世界的大陸,太平洋是世界的大洋,東亞居於兩者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使海陸的氣溫對比和季節變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區顯著。冬季,東亞大陸位於蒙古西伯利亞高壓的控制之下(見圖2.20),海洋是低壓,這樣在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氣流由陸地指向海洋,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於是在東亞地區冬季形成西北季風。同樣道理,夏季,東亞大陸受印度低壓控制,海洋上則是高壓,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東亞夏季刮東南風,由此可見,東亞季風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導致冬夏間海陸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而形成的。
冬季,東亞盛行來自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前緣的偏北風,低溫乾燥,風力強勁;夏季,東亞盛行來自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北部的偏南風,高溫、濕潤和多雨。
讀圖2.20,同學們再看一下我國西南地區及印度一帶的風向的季節變化情況又是怎樣?
從圖上可以看出,我國西南地區及印度一帶冬季是東北季風,夏季是西南季風。
問: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又是怎樣形成的?
冬季,南亞地區也受蒙古——西伯利亞高壓的影響,在海陸間由於海陸熱力差異從而形成東北季風;夏季,則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北移,氣壓帶和風帶位置也隨著北移,這樣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就北移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向右偏轉而形成西南季風。
由此可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是形成季風的重要原因,但並不是惟一原因。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等也是形成季風的原因。
我國氣候深受季風的影響,同時季風也給我國帶來一些好處,請同學們看「活動」2,討論季風給我國帶來哪些好處。
舉例如下:
在世界上北緯15°~30°的緯度帶上,大都是乾旱的沙漠或荒漠。如西亞、北非。我國處於這一緯度帶上的長江以南地區,所以成為降水豐沛的「魚米之鄉」,主要是受惠於雨熱同期的季風氣候。
受季風氣候影響,夏季,我國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溫,而且比世界同緯度的許多地區氣溫偏高。夏熱是我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勢,使我國廣大的北方地區都能種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溫作物。我國水稻、棉花的種植界之北,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在高溫季節,農作物生長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又是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最多的季節。雨熱同期的季風氣候,是我國非常優越的氣候資源,對農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長都十分有利。
課堂練習:
住在海濱或去過海濱旅遊的同學,都會有這種體會:盛夏白天,站在海邊,只覺海風習習,暑熱盡消。為什麼白天風由海洋吹向陸地(海風),夜間風由陸地吹向海洋(陸風)?
解析:如圖所示
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白天(如左上圖),陸地增溫快,在近地面形成熱低壓,高空形成高壓;海洋增溫慢,相對形成近地面高壓,高空形成低壓,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氣流從高壓流向低壓,就形成如圖所示的環流圈,由於近地面是由海洋高壓指向陸地低區,所以白天風由海洋吹向陸地形成海風。這就好比東亞夏季風的形成。
夜晚(如右上圖),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在近地面形成冷高壓,高空形成低壓;海洋則正好相反,在低空形成低壓,高空形成高壓,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氣流形成如圖所示的環流圈。因此,在低空氣流由陸地流向海洋,所以夜晚風由陸地吹向海洋形成陸風。這種形成過程好像似東亞的冬季風的形成。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大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主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其中典型意義的是三圈環流和季風環流。
首先,要求同學們明確三圈環流的形成同樣受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等因素的影響。全球氣壓帶和風帶是大氣環流在近地面的結果。
其次,理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對大氣環流的影響,表現在隨季節而改變的氣壓帶和風帶沿緯向的分布被破壞,北半球尤為明顯。
再次,掌握季風的形成和風向的變化情況,以及季風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三
三個經濟地帶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三個經濟地帶的劃分依據,掌握各地帶的位置和范圍;了解三個地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等方面的差異;了解地帶性經濟差異的影響因素。
2、理解地帶性經濟差異是自然、社會和經濟等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培養學生綜合、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1)三個地帶的經濟差異;(2)地帶性差異的影響因素
2、難點:如何理解三個經濟地帶差異性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以及各地區未來的發展方向。
三、教學課時:1課時
四、教具學具准備:多媒體課件,投影儀等。
五、教學方法:講授法,啟發法,討論法等。
六、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同學們!前兩節我們從自然方面看了我國的區域劃分和各區的差異。現在讓我們從經濟方面來看一看我國的區域劃分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來比較一下它和從自然方面劃分有何不同,它們之間的聯系又是什麼?好,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開始本節內容的學習。
[板書]1.3我國的三個經濟地帶
一、三個經濟地帶的劃分
[提問]請同學回答一下我國三大自然區是如何劃分的?(可找同學回答,也可同學們集體回答)。
[承轉]對。三大自然區的劃分主要以自然因素為依據,在我國,氣候和地貌是決定我國自然地理環境差異的兩個基本因素。那麼經濟地帶的劃分依據是什麼呢?是依照各省級行政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來劃分的。
[板書]劃分依據:各省級行政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東部(12個省市區);中部(9個省區);西部(10個省市區)
[活動]取出教學掛圖《中國的三個經濟地帶》
[設疑]請同學們看圖,想一想經濟地帶的劃分和自然地域的劃分有什麼不同?它們又有何聯系呢
[ 總結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他們的不同之處:1、劃分依據不同。(前面已說)2、界線不同,自然區的界線是與自然因素有關的,而經濟區是以省級行政區界限劃分的。3、范圍不同,東部和中部經濟區的區域大致和東部季風區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乾旱半旱區的一部分),西部經濟區包括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大部分和整個青藏高寒區。
它們的聯系:自然條件的優劣有經濟社會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同學們還可以繼續考慮自然區域經濟還有什麼差別和聯系)。我們談了自然區和經濟區的差別,那我們來看看各個經濟區之間有什麼差異呢?
[板書]二、三個地帶的經濟差異
[敘述]三個經濟地帶在許多方面都有差別,其中比較突出的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速度。
[板書]1、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1)GDP:是一個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它通常代表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2)三區比較:
東部中部西部
最發達較發達較落後
2、經濟發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個地區國民經濟的發展潛力)
東部中部西部
最快較東部慢西部較慢
[敘述]同學們可看圖1.10三個地帶GDP的增長並回答提出的問題。為什麼同在一個國家,不同區域會有差別呢?而且差別可能還很大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看一看地帶性差異的影響因素。
[板書]三、地帶性差異的影響因素
[敘述]我們講了三大自然區的的各區特點,由於氣候和地貌的不同,使得對農業、工業和其他產業受到和大的影響。如青藏鐵路的修建要比其他地區就要困難,農業更是顯而易見了,東部農業發達,中西部農業發展水平就不很高了。區位上,東部臨海,具有開放和便利的海運。中西部距海較遠,長期處於閉塞狀態。
[板書]1、自然因素
(1)自然條件:氣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2)地理區位:是否臨海、交通區位等
[敘述]我們看了自然因素對地帶性差異的影響,下面我們看一看社會和經濟原因。
[板書]2、社會和經濟原因
[敘述]請同學們看課本P11的內容,然後我們總結一下。
[板書總結](1)歷史原因:使社會經濟基礎不同;
(2)人的思想觀念:東部較開放;
(3)產業結構:東部較優;
(4)政治原因:我國改革開放是從沿海開始的。
[總結]同學們本節我們就講完了。但留給我們思考的內容卻是紛繁復雜的,需要我們多讀書,多思考才能使我們學的知識更扎實,進一步達到學以致用。現留一個思考題請同學們思考,討論。問題:如何理解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共富"重要理論?(提示:請從地理學角度加以思考)。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相關 文章 :
★ 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大全
★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儀》教案大全
★ 高中地理知識點大全
★ 高中必修三地理第五章特色教案
★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轉和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與高一新生學...
★ 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二章教案
★ 最全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 初一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設計大全
★ 最新高中地理知識點匯總
★ 高一地理學習方法和技巧大全
Ⅲ 什麼是地理教學設計
是指在地理課堂教學活動之前進行計劃,把寬泛的教學目的陳述為具體的教學目標,根據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組織和處理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選擇教學媒體,形成詳細的教學計劃,實施課堂主要教學行為等。
Ⅳ 八年級地理上冊全冊教學教案
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第一節中國的疆域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地球儀及其閱讀地圖,使學生說出我國的緯度和海陸位置,並能正確表述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以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在中國政區圖上找出我國的四至點,並在圖上量算出我國東西和南北之間的大致距離,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學生能在中國疆域圖上辨別及在中國疆域空白圖上填注出我國瀕臨的海洋,主要島嶼、海峽,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4.通過學習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疆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並進行熱愛祖國、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
教學難點
學會閱讀中國政區圖,形成對我國疆域的空間想像力。
教學手段
《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磁帶及錄音機,「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一套四張,同一底圖),地球儀(學生每人一個,並附有彩色膠帶),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世界主要國家大陸海岸線比較表,「世界政區掛圖」。
教學方法
談話法、學習指導法。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播放《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用以製造學習氣氛,激發學生了解祖國的學習慾望。
聽著這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不禁使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地球上處於什麼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優越性?我國的國土究竟有多大?瀕臨哪些海洋?我國有哪些陸上鄰國?有多少個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些知識,深入地認識我們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板書】
一、從世界看中國
【投影】「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
【提問】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界線是什麼?從圖上看出中國位於哪個半球?
【歸納】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東西半球的界線為西經20°和東經160°。因此通過觀察地圖可知,從東西半球來看,我國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中國位於北半球。
【活動】指導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西經20°和東經160°,用黃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紅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並用紅色膠條剪成五角星,貼在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書】1.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
【提問】觀察地球儀,說出我國位於哪個大洲?與哪個大洋相臨?與它們的相互位置如何?
【歸納】我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書】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提問】觀察地球儀,將中國的面積與其它國家的面積相比較,你認為中國面積是大還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
【提問】讀圖並回答,我國領土面積有多大?居世界第幾位?
【歸納】我國陸地面積達960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15,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個歐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廣闊的國家之一。
【板書】二、遼闊的國土
1.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承轉】我國的面積很大,我國領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東端以及最西端分別在什麼地方呢?
【練習】讀《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並按要求完成練習1。
練習1.對照《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最北、最南、最東、最西點,用紅筆將它們標注在課本的「中國疆域示意圖」上,並讀出它們的經、緯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緯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緯度4°N附近。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交匯處,經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爾高原,經度75°E附近。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①(中國的疆域示意圖)。
請同學在圖上依次指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並請若干學生依次說出習題答案,教師輔導。
【提問】請你算一算我國最南與最北緯度相差約多少度?哪條重要的緯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按五帶劃分,我國最南處於哪個熱量帶?最北接近哪個帶?大部分領土位於哪個帶?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相差約50個緯度,北回歸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我國大部分領土處於四季分明,寒暖適度的北溫帶,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熱帶,最北部接近北寒帶。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異」圖。
【提問】2月份,位於我國北部的黑龍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為什麼?
【歸納】我國南北緯度跨度大,氣候差異顯著,緯度越低,氣溫越高。因此當祖國北方處於冰天雪地的隆冬時,而南國的海南卻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組討論】分析我國的緯度位置對經濟發展有何益處。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跨越近50個緯度,這樣的緯度位置,使我國具備復雜多樣的氣候,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板書】2.跨進50個緯度→南北氣候差異顯著→適宜發展多種農業經濟
【讀圖】讀「中國政區圖」,算一算我國領土東西跨越多少經度,分屬幾個時區。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了60多個經度,分屬於東5區至東9區,共5個時區,即最東與最西時間相差5小時。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東西部的晨昏差異」圖。
【提問】夏季,當北京時間為6點時,我國東部的烏蘇里江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各是什麼景象,為什麼?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60多個經度,由於地球自轉,東邊的地方時刻早,當北京時間為清晨6點時,最東端烏蘇里江的地方時約為早7點左右,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的地方時則是凌晨2點52分。因此,當東部的烏蘇里江已經撒滿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則還是星斗滿天的黑夜。
【練習】
1.閱讀地圖冊《中國政區圖》,利用圖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國領土最東端到最西端的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2.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為110千米,計算我國南北距離相差約多少千米。
【歸納】我國東西之間距離約5000千米,南北之間的間隔約5500千米,再加上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因此,人們常用「縱橫一萬里,上下五千年」來表述我們偉大的祖國擁有遼闊的國土和悠久的歷史,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驕傲和自豪。
第二課時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①。
【復習提問】我國的四至點分別在什麼地方?我國緯度位置的特點是什麼?我國的緯度位置有何優越性?
【新課導入】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陸地面積廣大,而且還有廣闊的海域。
【板書】三、廣闊的海域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②(中國的臨海示意圖)。
【提問】由北向南我國瀕臨的海洋分別是哪些?
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第一節中國的疆域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地球儀及其閱讀地圖,使學生說出我國的緯度和海陸位置,並能正確表述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以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在中國政區圖上找出我國的四至點,並在圖上量算出我國東西和南北之間的大致距離,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學生能在中國疆域圖上辨別及在中國疆域空白圖上填注出我國瀕臨的海洋,主要島嶼、海峽,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4.通過學習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疆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並進行熱愛祖國、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
教學難點
學會閱讀中國政區圖,形成對我國疆域的空間想像力。
教學手段
《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磁帶及錄音機,「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一套四張,同一底圖),地球儀(學生每人一個,並附有彩色膠帶),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世界主要國家大陸海岸線比較表,「世界政區掛圖」。
教學方法
談話法、學習指導法。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播放《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用以製造學習氣氛,激發學生了解祖國的學習慾望。
聽著這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不禁使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地球上處於什麼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優越性?我國的國土究竟有多大?瀕臨哪些海洋?我國有哪些陸上鄰國?有多少個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些知識,深入地認識我們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板書】
一、從世界看中國
【投影】「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
【提問】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界線是什麼?從圖上看出中國位於哪個半球?
【歸納】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東西半球的界線為西經20°和東經160°。因此通過觀察地圖可知,從東西半球來看,我國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中國位於北半球。
【活動】指導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西經20°和東經160°,用黃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紅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並用紅色膠條剪成五角星,貼在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書】1.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
【提問】觀察地球儀,說出我國位於哪個大洲?與哪個大洋相臨?與它們的相互位置如何?
【歸納】我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書】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提問】觀察地球儀,將中國的面積與其它國家的面積相比較,你認為中國面積是大還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
【提問】讀圖並回答,我國領土面積有多大?居世界第幾位?
【歸納】我國陸地面積達960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15,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個歐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廣闊的國家之一。
【板書】二、遼闊的國土
1.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承轉】我國的面積很大,我國領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東端以及最西端分別在什麼地方呢?
【練習】讀《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並按要求完成練習1。
練習1.對照《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最北、最南、最東、最西點,用紅筆將它們標注在課本的「中國疆域示意圖」上,並讀出它們的經、緯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緯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緯度4°N附近。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交匯處,經度135°E多。最西;新疆帕米爾高原,經度75°E附近。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①(中國的疆域示意圖)。
請同學在圖上依次指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並請若干學生依次說出習題答案,教師輔導。
【提問】請你算一算我國最南與最北緯度相差約多少度?哪條重要的緯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按五帶劃分,我國最南處於哪個熱量帶?最北接近哪個帶?大部分領土位於哪個帶?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相差約50個緯度,北回歸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我國大部分領土處於四季分明,寒暖適度的北溫帶,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熱帶,最北部接近北寒帶。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異」圖。
【提問】2月份,位於我國北部的黑龍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為什麼?
【歸納】我國南北緯度跨度大,氣候差異顯著,緯度越低,氣溫越高。因此當祖國北方處於冰天雪地的隆冬時,而南國的海南卻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組討論】分析我國的緯度位置對經濟發展有何益處。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跨越近50個緯度,這樣的緯度位置,使我國具備復雜多樣的氣候,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板書】2.跨進50個緯度→南北氣候差異顯著→適宜發展多種農業經濟
【讀圖】讀「中國政區圖」,算一算我國領土東西跨越多少經度,分屬幾個時區。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了60多個經度,分屬於東5區至東9區,共5個時區,即最東與最西時間相差5小時。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東西部的晨昏差異」圖。
【提問】夏季,當北京時間為6點時,我國東部的烏蘇里江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各是什麼景象,為什麼?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60多個經度,由於地球自轉,東邊的地方時刻早,當北京時間為清晨6點時,最東端烏蘇里江的地方時約為早7點左右,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的地方時則是凌晨2點52分。因此,當東部的烏蘇里江已經撒滿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則還是星斗滿天的黑夜。
【練習】
1.閱讀地圖冊《中國政區圖》,利用圖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國領土最東端到最西端的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2.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為110千米,計算我國南北距離相差約多少千米。
第二章第三節河流
【課題】義務教育教科書廣東人民出版社地理八上第二章第三節河流【所需課時】3-4課時【課標要求及分析】
課標要求:
1、在地圖上找出我國主要的河流,歸納我國外流河、內流河的分布特徵。
2、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長江、黃河的主要水文特徵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課標分析:
1、本條標準是在運用《中國水系圖》,了解我國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最終歸宿,能根據我國主要河流的最終歸宿判斷河流所屬的水系,並將其分為外流河和內流河兩類。結合《中國內、外流區分布圖》,歸納其分布特點。
2、本條標準是分別運用長江和黃河的水系圖,了解長江和黃河的基本概況。其次通過對材料的分析整理、歸納長江、黃河的水文特徵,理解長江、黃河存在的問題及如何開發利用,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利、弊影響,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材及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節課是湘教版八年級中國地理下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三節的內容,在本冊書中上承地形、氣候,啟下水資源。
本節教材從我國的河湖概況、母親河——黃河、我國最大的河流——長江等三大方面介紹中國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徵和對人類的影響,體現了河流在中國自然環境的特殊性,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展現了地形、氣候及人類活動與河流之間的相互影響,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注。
教材在介紹長江、黃河時,採用了例舉現實材料的方式,能從實際生活出發,清楚的表現長江、黃河的問題所在。對於課文中所給材料雖然典型,但不夠新穎,可適當補充一些近年的相關資料,來讓學生意識到河流流域環境岌岌可危。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思想開放活躍,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學生已掌握一定量的世界地理知識和中國地理基本概況,能從網路、電視、科普書籍等信息渠道,對中國的河流有一定的了解。在中國自然地理的學習中,學生較為熟練的掌握了學習自然地理的方法,具有一定歸納總結自然地理知識的能力,並能初步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然而,以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認識自然環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還有一定困難,需教師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人地關系的角度入手進行推理分析。
【教學目標】
1、在地圖上找出我國主要的河流,根據河流的歸宿區分外流河、內流河,歸納我國外流河、內流河的分布特徵。
2、運用資料,比較我國南、北方外流河的水文特徵。
3、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以及各河段的主要特徵。4、舉例說出長江、黃河的開發
利用;感悟它們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5、通過對現實問題的分析,知道長江、黃河存在的問題與治理的對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護河流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我國內、外流河的分布特徵;長江和黃河的開發和利用。難點:長江、黃河開發和利用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教學方式與方法】啟發式教學、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內容在結構安排上,主要分為我國的河湖狀況、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我國最大的河流——長江三大部分。在學習新課中首先是通過直觀材料來激發學生對本節知識的學習興趣。並圍繞內、外流河分布、長江黃河特徵及開發利用等核心內容整合相關的課程資源,為學生創設貼近生活,源於生活實際的學習情境,並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讓學生在情境體驗和合作探究中認識我國的河流的分布特點,及河流開發利用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感悟合理利用和保護河流的重要性。每節的課後拓展藉助熱點問題,引發學生對我國環境的關注,培養學生思考、探究能力和關注現實的精神。使學生的認知過程是由淺到深,由基礎到提高,循序漸進,逐步突破的。
【教學資源】課本、圖冊、多媒體課件、空白水系圖。【教學過程設計】
-2-
-3-
-4-
-5-
Ⅳ 地理教學設計的要素有哪些
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和教具准備、教學過程、鞏固訓練(有些還要加上學生分析、教材分析)
Ⅵ 地理課程製作與地理教學設計的區別
地理課程製作與地理教學設計的區別,地理教學設計是以包括地理教學論在內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而不僅僅依賴教師的教學經驗。因為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學的本質,對於如何優化教學過程,有很強的針對性,教學經驗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適應性。
Ⅶ 如何進行地理教學設計
過去,我們稱之為「備課」,而如今叫「教學設計」。它們之間不僅是名稱的變換,而其本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那麼,如何為初中地理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呢? 一、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1、地理教學設計的課程理念 過去,我們教學地理緊緊圍繞教材知識、地圖表格、地球儀等,以及幾年來電子信息、電子備課等多種手段。在地理課上,老師們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奪得了輝煌的成功。這一點,人人皆知,不可否認。然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新課程.新課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這大大促進了地理教育者進行地理改革的積極性,使得越來越多的地理教師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地理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中來。他們對地理的教育教學探討得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全面。他們一致認為:地理的教育教學要開啟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學習需要。對這些有著強烈的時代感、責任感、急迫感的教育新理念,我們必須加以重視。 2、地理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1)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是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2)教學設計是解決教學問題的科學方法。(3)教學設計是操作和規劃教學活動的程序和過程。(4)教學設計是以反饋評價對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5)教學設計是一門理論和實踐兼備的應用性學科。 3、地理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是指運用相關理論和系統方法,對參與教學活動的諸多要素所進行的一種分析和策劃的過程,是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對教學的預謀和籌劃,是對「教什麼」和「如何教」的一種操作方案,它先從「教什麼」入手,對學習者,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等進行分析,然後從「怎麼教」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運用恰當的媒體,對教學績效做出評價,以確保教學和學習獲得成功。 二、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和設計過程 1、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1)分析教學需求,確定教學目標,即教學目標設計。 (2)設計教學策略,即教學策略設計。(3)進行教學評價,即教學評價設計。 2、地理教學的設計過程(一)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的分析是進行課堂教學策略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將影響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直接影響對學習水平的確定和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的陳述,以及教學媒體的選擇和使用效果等等以後各個環節。(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目標是教師和學生從事教學活動的指南和出發點,是教學活動過程中所的依據,同時也是評價教與學活動的依據。教與學的目標是影響教學策略的制定和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約教學策略的關鍵。教學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為標準的。 (三)教學設計的理論指導 教學策略的設計、選擇與實施的各個階段,不可能離開理論的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的背後,必然會有相應的理論或原則作為指導,有時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發生的。(四)了解實際環境條件 為了使教學方案更加具有針對性,方案的制定應以一定的因素為基本依據,其中包括三個內容,學生、教師和教學條件。作為教師在這里應該深入全面地把握這三個因素。(五)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學方法是指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手段而進行的,由教學原則指導的,一整套方式組成的,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教學策略解決戰略問題,而教學方法解決戰術問題,教學策略指導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六)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和確定 所謂教學組織形式,我們可以定義為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作用的結構形式,或者說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人員、程序、時空關繫上的組合形式。 (七)教學媒體的選擇 教學媒體的選擇是教學傳遞策略重要的內容,是教師設計教學時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面對眾多的可供使用的媒體,我們需要回答怎樣選擇,為什麼這樣選擇,依據什麼選擇等一系列問題,媒體選擇的成功與否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高低。因此,樹立正確、科學的媒體觀是教師的當務之急。(八)確定課堂教學過程的結構 確定課堂教學過程的結構是指將前面確定的各個教學要素,主要包括教師的活動、學生的活動、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以一定的結構關系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有序的流程。(九)形成可操作性教學設計方案 需要將前面各部分的工作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落實,要充分考慮前面各項研究,匯集各種研究內容,將其綜合化、系統化和具體化,最後產生一個由一系列表格組成的,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課堂教學策略方案。 總之,我們教學的一切是為了學生。只有你設計的空間越大,學生思考的面就越廣,學生的思維更容易發展。如果你的設計很死板,是固定的模式,是無懈可擊的真理,那麼說明你並沒有真正懂得地理教學設計的含義。
Ⅷ 地理教學設計的要素有哪些,地理教學案例的設計與分析,這兩個問題是教師招考地理專業考綱上要求的,急需
地理教學設計的要素:
地理要素分為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土壤、水文、大氣、植被、地貌;
人文地理要素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幾大要素,細分的話應該有交通、政策、民俗、歷史,區位等要素。
地理教學案例的設計與分析:
地理新教材知識條理清晰,內容豐富詳實,是使學生們「獲得終身發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礎知識」的教學目的的具體體現。因此,教學中應該避免照本宣科,讓地理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們通過積極參與來獲得知識和認識自然發展規律的一個平台。能夠反映地球運動的自然現象有很多,例如:晝夜現象、季節變化、極晝、極夜現象等等。我選擇了地球的公轉知識加以介紹。該部分知識的難度較大,同學們難以理解,但同學們很感興趣。
雖然學生們對地球的運動會對地球表面產生的各種現象司空見慣,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變化規律。如: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的位置,什麼時間在什麼位置,會有什麼現象。這一系列問題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識沒有文字說明。怎麼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住地球運動(地球公轉運動)所產生的現象呢?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我先後想到了兩個教學方法:
第一,圖表結合講解法。鑒於教材中的圖像和文字系統都是我們要掌握的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可運用空間想像的思維方法,通過讀圖(地球公轉示意圖)可使學生們加深對文字系統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他們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系。但是,本課的內容比較抽象。由於學生們在小學的地理知識比較薄弱,而且空間想像思維特別是女同學的空間想像思維比較差。如果只通過圖表結合的方法,憑借學生們的空間想像思維,將其儲存在大腦中,再經過加工、分析、比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來獲取新知識,對於他們來說那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用這種方法給他們有個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學器材來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學校的地理教學器材不夠齊全。經過整理,我利用地球儀、電筒、在黑板上畫圖相結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運動的變化和直射點的位置、時間、產生的現象。
通過前面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地球的運動在地球表面所產生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稍留意就會發現,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是在不斷變化的,而且直射點的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現象也不同。當我在演示時需要同學來當助手,他們都積極要求當助手,在演示時他們配合得相當好。
希望對你有用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