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拔高度怎麼計算 方法是什麼
海拔高度也稱絕對高度,就是某地與海平面的高度差,通常以平均海平面做標准來計算,是表示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海拔的起點叫海拔零點或水準零點是某一濱海地點的平均海水面。
先選取某海岸做常年的海平面觀察,取常年平均位為基準海平面(海拔0米)。襪孫逗據此埋設基準點。我國現在用的是黃海海平面,基準點在青島附近。由此海拔標高就利用精密布置、測量、計算得出的水準網就可以將全國各地的海拔高度統一。為獲得精確的高度,要用各級精度的水準儀或是精確修正過的GPS高程測量。差一些的還可以用三角測量法。氣壓計法是用於野外勘探、考古、登山之用;超聲波是測較深的海湖深度的。
無論怎麼測,都要利用前面說的水準網做為參考,是一個相對的高度。如要測珠峰高度,一直以來的做法就是先通過漫長的水準網和水準線路將標高引到喜馬拉雅山下,登山隊員在山頂插標志,用三角函數計算而得,所以會有50厘米的中誤差(也就是精確到1米范圍內的樣子吧)。當前測珠峰高程大多使用GPS測高,精度會有提高
不同的海域的海平面高度是不一樣的,如巴拿馬運河的太平洋側海平面比大西洋側海平面高20厘米。
中國大陸:海拔採用青島港驗潮站的長期觀測資料推算出的黃海平均海面作為基準面(零高程面)。
台灣:以基隆港東岸設置「台灣水平原點」作為測量基準點。
日本:以東京灣的平均海面作為基準,實際測量的基準點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舊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國會前庭的「日本水平原點告賣」。
英國:1915年5月至1921年4月英國西南岸康沃爾郡紐林的平均海面「Ordnance Datum Newlyn」。
荷蘭:阿凱敏姆斯特丹的平均海面「Normaal Amsterdams Peil」。
計算標准
通常以平均海平面做標准來計算,是表示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鉛直距離。海拔的起點叫海拔零點或水準零點是某一濱海地點的平均海水面。它是根據當地測潮站的多年記錄,把海水面的位置加以平均而得出的。
測量方法
當大地水準面在陸地下面,這段距離實際上是不能直接測定的。假設從海平面(可認為是大地水準面,其高程為零)起測,用水準測量的方法測到陸上某待定高程點,那麼利用位差等於常數的原理,將水準路線每小段高差乘以該高差段的重力值的結果(位差),應等於待測點嚴格海拔高程乘以它沿重力線到大地水準面上的重力平均值。
因此,嚴格的海拔高等於沿水準路線測得的位差除以該重力平均值。但這個沿地下垂線上的重力平均值是不可能准確求得的,只能採用某種地殼密度模型的假定下推算的粗略近似值。為克服這種不可測性,同時避免水準路線上的重力測量工作,所有的重力值都用已知的正常重力公式計算得到,用這種方法得到的海拔高稱為近似海拔高。
為了克服上述嚴格海拔高程的不可測性,另一種普遍採用的方法是將沿重力線到大地水準面的重力平均值換成正常重力值的平均值,後者可以精確計算,水準路線上的重力仍採用實測重力值。用這種方法定義的高程系統稱為正常高系統。由於平均重力值的改變,其效果相當於高程起算面的改變,即不再是大地水準面,而稱為似大地水準面。似大地水準面在海洋上同大地水準面一致,在陸地則有差別。目前,我國的法定高程系統是正常高系統。
㈡ 初一地理海拔高度溫差計算公式
兩地溫差=(兩地的 相對高度÷ 1000)×6℃
拓展:海拔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0.6度,上升1米溫度下降0.006度 。
計算方法:
15-(2000-500)÷1000×6=6℃;(2)y=-0.006x+18;(3)當x=3000時,y=0℃。
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m,最高溫度會降低0.65℃,平均溫度也會降低0.6℃。大氣密度(atmosphericdensity)單位容積的大氣質量。
㈢ 地理計算方法有哪些,25個地理計算公式
地理雖然是文科的科目之一,但是卻被稱為文科當中的理科,原因就是也有不少的計算題,我整理了地理學習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地理計算方法有哪些
1.經緯度計算:經度差與地方時差算經度——地方時每相差1小時,經度相差1°;緯差法與正午太陽高度算緯度——正午太陽相差多小,緯度相差多少;北極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於當地地理緯度;經緯線上長度算經緯度——1°經線長111km,1°緯線長111cosфkm(ф為緯度)。
2.比例尺計算: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3.海拔和相對高度的計算:等高線圖上任意兩地相對高度的計算可根據(n-1)d≤⊿h<(n+1)d(其中n表示兩地間不同等高線的條數,d表示等高距)。
4.流域面積的計算:作出流域的分水線即山脊線,由分水嶺所圍的區域即為流域的范圍;因圖形不規范,計算時一般算出圖幅面積後,再分析流域面積占圖幅面積的比重,相乘即可。
5.有關時間計算:①某地時區數=該地經度÷15,對商取整數部分,尾數部分四捨五入;②根據各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即為本時區區時,相鄰的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即求某地區區時=已知地區時±兩地時區,注意東加西減;③根據東早西晚,經度每相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即求某地地方時=已知某地地方時±(兩地經度差×4分鍾/1°),注意東加西減;④日期界線有兩條,自然界線即地方時0:00經線,以東早一天,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為舊的一天;人為界線即國際日期變更線,也就是180°經線(但兩者並不完全重合),規定日界線以東晚一天,為舊的一天,以西早一天,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圍即從地方時0:00經線向東到180°經線的范圍;新的一天的范圍=180°經線的地方時×15。⑤日照圖上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6:00,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18:00;晨昏線與某緯線的切點所在經線為0:00(切點為極晝)或12:00(切點為極夜)。
6.地球自轉速度計算:①地球上除南北極點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時15°;②地球上赤道處線速度最大,南北極點為0,任意緯線上線速度 Vф=V赤道cosф=1670cosфkm/h;③同步衛星的角速度與地球上除極點外的任一點都相等,線速度比對應地面上的點大。
7.太陽高度及正午太陽高度計算:①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h=90°)向四周以同心圓的形式遞減,到晨昏上為0,晝半球h>0°,夜半球h<0°,晨昏上h=0°。解題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陽高度線圖轉化為日照圖,關鍵是注意中心點或為太陽直射點,或為夜半球中點。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南北兩側遞減,計算時一般採用緯差法,即兩地緯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陽高度也相差多少。
8.晝夜長短計算:某地晝長等於該地所在緯線圈晝弧度數除以15°;日出時刻=12-晝長/2=夜長/2;日落時刻=12+晝長/2=24-夜長 /2;極晝區晝長為24小時,極夜區晝長為0小時,赤道上各地晝長永遠是12小時,兩分日全球各地晝長均為12小時;緯度相同,晝夜長短相等,日出日落時刻相同;不同半球相同緯度的兩地晝夜長短相反,即某地晝長=對應另一半球相同緯度大小地的夜長。
9.太陽直射點的確定:①直射點經度即太陽高度最大(太陽上中天)的經線,地方時12:00的經線;②直射點緯度即正午太陽高度為90°的緯線,直射點的緯度大小與極晝或極夜出現的最低緯度大小互余,直射點緯度大小等於極晝的極點的太陽高度(或正午太陽高度)大小。
10.溫度計算:①對流層氣溫垂直遞減率為每上升100m,氣溫下降0。6℃;②焚風效應氣溫垂直遞增率,每下沉100m,氣溫增加1℃;③常溫層以下地溫垂直遞增率,每往下100m,地溫增加3℃。
11.氣壓梯度計算: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即為氣壓梯度,計算公式為△P/△d
12.河流徑流量的計算:徑流量=降水量一蒸發量
13.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自然增長率=出生率一死亡率
14.人口密度的計算:人口密度=人口總量/分布面積
15.城市化水平的計算: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數量/該地區人口總數
16.運動器感覺晝夜更替周期的計算:T=360°/(地球自轉角速度±運動器角速度),(同向相加,逆向相減)。
25個地理計算公式
⒈時區
(1)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將全球經度劃分為24個時區,各時區以其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時區的共用區時。
(2)某經度所在的時區計算:
經度/15度=商余數。
如果余數小於7.5,所在時區=商數
如果余數大於7.5,所在時區=商數+1
2.區時
(1)時區每差1個區,區時相差1小時,東早(多)西晚(少)
注意:過日界線日期要先加減一天
(2)公式計算:
甲時區-乙時區=甲區時-乙區時
注意:東時區寫成正數,西時區寫成負數。正負數已經考慮了日界線兩側的日期差別。
3.地方時
(1)根據太陽照射情況形成的時刻,如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位於晝半球中央)為12點。(地球自轉會造成照射情況的變化,地方時就變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圖上讀出特殊地方時(如12點、0點或24點、6點、18點)的分布。
(2)圖上計算:
經度每相差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或1度/4分鍾、經度1分/4秒鍾),東早(加)西晚(減)
注意:過日界線時日期還要再加(向西)減(向東)一天
(3)公式計算:
(甲經度-乙經度)×1小時/15度=甲地方時-乙地方時
注意:東經度寫成正數,西經度寫成負數。正負經度已經考慮了日界線兩側的日期差異。
4.太陽高度角的計算方法
兩地之間的太陽高度角的差=兩地之間的緯度差
5.日出、日落時刻
(1)地方時、區時計算
(2)日出時刻=(24-晝長)/2
日出時刻=12-晝長/2
(3)日落時刻=24-日出時刻
日落時刻=12+晝長/2
6.正午太陽高度
(1)正午太陽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陽高度,即地方時12點時的太陽高度。
(2)圖上推導(略)
(3)計算公式(與直射點相比):90度-某地H=直射點緯度與某地緯度的角度差的絕對值
技巧:可以將北緯寫成正數,而將南緯寫成負數。
(4)計算公式(與任意緯度相比):甲H-乙H=(甲緯度-乙緯度)的絕對值
注意:北緯度寫成正數,南緯度寫成負數
7.某日(R)太陽直射點的地理緯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說明:
(1)此公式只能大致計算一年當中某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2)計算結果若是正值,則為北緯;若為負值,則為南緯;
(3)R為某日日期,R-6月22日為該日與6月22日相差的天數,(23°26′*4/365)為太陽直射點一日內移動的緯度距離。(假設其移動是勻速的)
8.極晝極夜的范圍=90-太陽直射點的度數
9.某地晝長=24—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晝長=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夜長
10.某地夜長=24—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夜長=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晝長
即:緯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長+夜長=24小時
11.晝長、夜長
(1)晝長=日落時刻-日出時刻
注意:前後時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時,比如都是北京時間
(2)晝長=(12-日出地的地方時)*2
晝長=(日落地的地方時-12)*2注意:均指該地地方時
(3)圖上計算:
晝長=24小時*晝弧/360度
(4)北緯某地晝長=對應南緯的夜長
(5)夜長=24-晝長
12.兩點的相對高度公式:
(x-1)·h≤H<(x+1)·h,其中H為相對高度,h為等高距,x為等高線條數。13.比例尺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注意:比例尺本身沒有單位,但計算時要注意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要先換算統一。
比例尺大小實際上是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數值上表現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縮小或放大是距離的縮放、並非面積的縮放。
圖上距離往往需要在地圖上量取。
14.實際距離
(1)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
(2)在經緯網圖上:
經線上跨緯度1度=111千米
緯線上跨經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緯度
15.外流區的降水量、徑流量、蒸發量
降水量=徑流量+蒸發量
16.耕作制度、復種指數與墾殖指數
耕作制度是指農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與之相配套的農技措施的總稱。復種指數是一農業地區一年內作物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而墾殖指數則是一國或地區已開墾種植的耕地面積與其土地總面積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別反映出某地農業生產力水平、耕地重復利用和開發的程度。
17.耕地比重=人口算術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18.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該地常住人口(人)/該地土地面積(平方千米)
19.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該地常住人口數/該地耕地面積
20.人口增長率
人口自然增長率=(某時段末人口數-該時段初人口數)/該時段初人口數
21.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總人口/總人口
22.人口計算公式
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數與平均人口之比。
計算公式:出生率=(年內出生人數/年平均人口數)×1000‰。
死亡率:指一定時期內人口死亡人數與同期平均人口數之比。
人口自然增長率:指一年內人口自然增長數與年平均總人數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用於說明人口自然增長的水平和速度的綜合性指標。
計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長率=年自然增長人數/該年年平均人口數)×1000‰。
總和生育率:指一定時期育齡婦女各年齡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數表示。反映育齡婦女在15至49周歲總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為如果一批婦女按照目前各年齡的生育水平度過整個生育期,則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數。
23.人口總負擔系數
指被撫養人口與15—64歲人口的比例。
其中被撫養人口指0—14歲和65歲以上的人口。
24.性別比
性別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數與女性人數之比。通常用每100個女性人口相應有多少男性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我國人口性別比是106:74。
25.人口算術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㈣ 初一地理如何計算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計算方法
海拔是指地面某個地點或者地理事物高出或者低於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是海拔高度的簡稱。這個海平面相當於標尺中的0刻度。因此,海拔高度又稱之為絕對高度或者絕對高程。
測繪專家們通過在沿海設置驗潮站的辦法。選擇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具有位置適中、外海海面開闊、海底平坦、地質結構穩定、有代表性和規律性的半日潮等特點的港區建立一個長期使用的驗潮站,根據長期驗潮資料來確定一個平均海水面,把它作為零高程面。
然後用精密水準測量聯測到陸地上預先設置好的水準原點,測定出這個點的海拔高度作為一個國家或整個地區的起算高程。
海拔零點標志位於新疆吐魯番亞爾鄉巴村境內。地理坐標為北緯42度56分,東經89度11分。「零點」西至交河故城13公里,東至高昌故城50公里,北至蘇公塔2公里,南至艾丁湖最低點30公里。「零點」屬特殊地理位置。
多高算是海拔高
高原是指海拔超過l000米,面積較大,頂面起伏較小,周圍形成陡坡的高地.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稱,它是在長期連續的大面積的地殼抬升運動中形成的.
它以較大的高度區別於平原,又以較大的平緩地面和較小的起伏區別於山地.有的高原表面寬廣平坦,地勢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則山巒起伏,地勢變化很大.高原海拔高,氣壓低,氧氣含量少,利用這一低壓缺氧環境,可提高人體的體力耐力素質,故其成為體育界耐力訓練的「寶地」.
另外高原地區接受太陽輻射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資源非常豐富.高原區水的沸點低於100℃,如用普通飯鍋煮飯,則會夾生.按高原面的形態可將高原分幾種類型:一種是頂面較平坦的高原,如中國的內蒙古高原;一種是地面起伏較大,頂面仍相當寬廣的高原,如中國青藏高原;一種是分割高原,如中國的雲貴高原,流水切割較深,起伏大,頂面仍較寬廣。
黃土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之一,高原大部分為厚層黃土覆蓋.陝西黃土高原地層出露完整,地貌形態多樣,是中國黃土自然地理最典型地區。
㈤ 地理相對高度計算公式及演算法
相對高度是指兩個地點的絕對高度之差,即選某一指定參考平面為基準面,物體重心在空中距離指定參考平面的垂直距離。相對高度的起點是不固定的。
相對高度演算法
絕對高度就是從最高點到海平面的距離 例如海拔3000M 絕對高度就是3000米
相對高度就是改變了比較的參照物 例如a地海拔2000 b地3000 兩地的相對高度就是1000米
專業解釋:指兩個地點的絕對高度之差。表示地面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叫相對高度。相對高度的起點是不固定的。
相對高度最大值如何求
首先確定圖中絕對高度(海拔)的兩個極值,即最高海拔區域和最低海拔區域。最高海拔為500~600。最低海拔為200~300。交叉相減得出圖中最高與最低的相對高度范圍為200~400。也就是說:相對高度的最大值無限接近400(但不能等於400)。只要在200~400之間,且接近400的區間,如399~400、390~400...都可以屬於「相對高度最大值」。當然,要看選項如何給。
陡崖的相對高度演算法
三條等高線重疊(看陡崖,兩側各有三條,到陡崖處成一條),所以n=3;等高距d=100
所以(n-1)×d≤△H<(n+1)×d即(3-1)×100≤△H<(3+1)×100
200≤△H<400
例如山峰高出鄰近河谷的高度,相對高度是地勢起伏大小的指標:
例如甲山低於乙山的高度,(如:甲山100米,乙山50米,則乙山低於甲山50米)
相對高度是相鄰兩個地點的海拔差 。相對高度是指選某一指定參考平面為基準面,物體重心在空中距離指定參考平面的垂直距離;
常用領域:
在建築規范中,相對高度指計算處的高度z與建築物總高度H的比值,即z/H。
在地圖中,人們觀察兩山之間的高度,人們常用等高線來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㈥ 中學地理平均海拔高度怎麼計算
中學地理中不要求計算平均海拔高度,一般得到的平均海拔要麼是通過計算,要麼是通過估算得到的。
初中一年級地理只要求計算相對高度。即:相對高度=高地海拔-低地海拔
㈦ 產品的海拔高度怎麼計算公式
公式:海拔高度=地球表面到海平面的距離-地面到海平面的距離
海拔高度可以通過地球表面到海平面的實際距離和地面到海平面的實際距離之間的差值來計算。海拔高度的計算可以通過GPS定位系統、數字地形圖、激光測距儀、測高儀等技術手段進行測量和彎高計算。
GPS定位系統可脊握以精確測量地球表面的高度,同時GPS定位系統還可以測量地面到海平面的距離,從而可以計算出海拔高度。
數字地形圖可以根據多普勒反射法測量出地球表面的高度,從而可以計算出海拔高度。
激光測距埋野尺儀可以測量出地面到海平面的距離,從而可以計算出海拔高度。
測高儀也可以用來測量地面到海平面的距離,從而可以計算出海拔高度。
㈧ 海拔是怎麼計算的
海拔是指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是某地與海平面的高度差,通常以平均海平面做標准來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