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分析與評價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處於亞洲一隅,四周有高山、沙漠、大海、雨林,使中國長期與各個其他文明區相對隔絕。因為中原地區和長江中下游是暖溫帶、亞熱帶平原地區,所以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農業文明而不是具有巨大流動性的商業文明,中央政府的權力不會分散,這就使中國形成了強大的中央集權主義。
同時,因為中國自然環境復雜,使中國民族眾多、風俗各異,客觀上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由於多民族長期雜居加上在平原地區的數量優勢民族(華夏族,即後來的漢族)的存在,使中國形成了「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的開放性民族觀念和多元文化和諧共存觀念。
(1)中國地理環境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有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乃至美洲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發達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樞紐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以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B. 中國地理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何影響
從文化歷史地理學的角度看,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這片廣表土地的鮮明特徵,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有多樣,獨特,封閉,延續等特性。
影響:
l、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形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
中國幅員遼闊,東西跨經度60度以上,南北跨緯度30度以上,加上地形復雜,形成多樣氣候,產生了不同的經濟圈。
我國自東北的黑河至西南的騰沖劃一條直線,把中國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個部分,直線東南為南方,佔地面積為42.9%,人口卻為全國總數的94.4%;直線西北為北方,佔地面積為57.1%,人口僅佔5.6%。
中國境內地理、氣候環境的區域性差異,客觀上構成了多民族共居、多種經濟成分互立、多種文化類型並存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由於中原地區環境相對優越,因此形成了各民族內聚,多文化類型融合的歷史趨勢。
2.三面壁障一面臨海的地勢,形成中國傳統文化的相對獨特性。
中國因地域縱深廣大,東瀕浩瀚無際的太平洋,北臨茫茫戈壁和原始森林,西方是萬里黃沙與高山雪峰,西南聳立著世界上最龐大而高峻的青藏高原,通行穿越困難,與外部世界相對隔絕,因此中華民族
是一個頗具獨創性的民族,其文化有著鮮明的獨特性和自主性。
中國文化這種相對獨特性,雖不排除其他綜合因素的作用與影響,但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中國地貌復雜,通行穿越困難等造成的與其他文明區域相對隔絕狀態,無疑是其中至關重要的緣由。
3.遼闊的疆域和眾多的民族人口,形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性。
中國有近千萬平方公里的疆域,古代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黃河流域,面積也達80萬平方公里。疆域遼闊為中國文化的傳播延續提供了充足的空間迴旋餘地,這從代表各朝代文明中心的古都遷移中可見一斑。中國僅著名的古都就有七個即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古都位置的更替遷移,是文化中心轉移的絕好地理表徵。
中國文化不僅因古都轉移而得以在廣闊的疆域內傳播延續,同樣隨著歷代王朝的開疆拓土,佔90%的大量漢族人口不斷從黃河流域遷往南方、西南、西北、東北各地,文化上的優勢和數量上的多數,使這些移民最終成為遷入地區的主體人口,他們所傳帶的文化自然也成為遷入地的主體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能輻射、傳播、延續在更為遼闊的疆域。
4、相對優越的地理環境,形成中國傳統文化的相對封閉性。
中國歷史上長期缺乏開放的動力,除受地理障礙的阻隔外,最根本的原因則是中國的地理條件優越。在西方近代文明興起以前,中國的確是當時東亞乃至全世界最強大、最富有的國家,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無求於人,這使得中國人逐漸形成了自我中心主義。由於中華古代文化始終保持著獨立的、一脈相承的發展系統,而且長久以來其文化的總體水平明顯高於周邊地區,這就使得中國人把地處中原,用黃河、長江水滋潤的這片沃土視作惟一擁有高度文明的「化內之區」,而把周邊及遠方看成是荒僻野蠻的「化外之地」。久而久之,這種觀念便升華為一種盲目自大的「世界中心」意識。
C. 中國地理環境對中華民族文化有什麼影響
影響極大。
1、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其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區分為大陸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方便.又因為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而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2、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劃,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3、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四,五千公尺.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4、中國的氣候,也影響文明拓展的方向.古代巴比倫,埃及,羅馬,印度等文明,都發源於暖溫帶逐漸向寒冷地帶發展,中國則相反,由於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雨量由東南至西北遞減,而地勢由由東南至西北逐漸增高,多數河流由西向東或由北向南注入大海,這種自然條件,往往決定收獲的豐欠,再加上南暖北寒的氣溫,造成南長北短的農作物生長季節,這些條件對農民的墾殖發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進的趨勢.
D. 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和影響,400字以上。謝謝!!
地理環境最開始影響到的就是一個地方的地質地貌、氣候等自然環境因素。環境因素的不同使人環境的關系也不同。
人是環境中的動物,在依據周圍的環境狀況能動的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飲食習慣。
環境的不同連同人民的飲食習慣一同更改者人的思維方式和對宇宙對世界對人生等等的認知。
文化說白了,其實是人的文化。
中國文化的南北和東西差異,精彩紛呈,就是在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和人民的飲食習慣下一步一步發展過來的。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從小就過得游牧的生活,時刻在感受的草原的遼闊,所以所創造出來的文化業都打起不拘小節,好比大同石刻;青藏高原因為地處高喊地帶從古至今都有著對神的崇拜,所以有著很深的信仰文化;江南地區,以為內河網密閉,多低山丘陵,一衣帶水,所以碧水融情,所展現出來的文化就如同江南水鄉園林一樣柔美細膩,小巧可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又以滿腔的情懷在執念這這片水土。
E. 歷史地理環境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豐富的內容和廣泛的影響。在中華民族不斷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就顯得非常有價值。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地理環境
一、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即歷史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包括兩個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一般說來,自然地理環境,如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有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為人們所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也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造成巨大的影響。人文地理環境,如疆域、政區、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當然,這兩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1、疆域、政區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圍,以鴉片戰爭前的清疆域為極盛。秦漢實行郡縣制,唐朝逐漸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宋朝主要為路-州-縣三級制,元朝實行行省制,明清沿襲,基本形式為省-府-縣。
2、民族、人口
F. 論地理環境對中華文化的特性產生了哪些影響
首先中華文化的特質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由於中國的地理位置,有海洋有廣袤的陸地。並且海岸線較長,有寒暖流的影響漁業文明較發達。中國跨緯度較大,在靠近赤道的海域海水蒸發快,加上光照,鹽文化發展起來了。獨特的地質結構形成了很多優良的港口,航海文明等都相當發達。
再有就是中國跨緯度大,南北氣候差異明顯,收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擠壓,是中國的地質結構發生變化,大致形成了西高東低的地勢。有了3個階梯的形成。受海洋洋流與地勢,地理位置的影響,降雨量光照,氣候都截然不同。由於西部地勢較高,深居內陸降水量少有了高原文明,在往東地勢較低,受降水量及大氣環流的影響,氣候乾燥形成了沙漠、戈壁才有了敦煌石窟。然後就是草原文明了,造就了元朝的大統一。然後就是平原,適合發展農業,致使從古至今農業文明較發達,也是建立國都發展政治經濟的首要選擇!
綜合使中華文化具有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質。形成了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