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理人口增長的3個模式(高高低,過渡模式,低低低)的代表國家,越多越好。
高高低,中非,剛果,蘇丹,肯亞,納米比亞,坦尚尼亞,象牙海岸,索馬里。。。
過度模式,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寮國,尼泊爾。。。
低低低,英,美,德,俄,愛爾蘭,冰島,挪威,加拿大,芬蘭。。。
⑵ 地理必修3知識點總結
地理必修3復習提綱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一節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考試說明要求:
1、了解區域的含義。
2、比較不同區域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3、結合實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主要知識點:
1、區域是地球表面的 單位,它是人們在 差異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
2、區域具有一定的 特徵,以及一定的 、 和 。有的區域邊界是明確的,如 ,有的區域邊界具有過渡性質,如 。區域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如
。
3、案例分析——比較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
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區,②都位於我國 地區,雨熱同期
地理環境差異 地理位置 位於北緯30°附近,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中部, 入海口 北緯43—48°,地處我國 地區的中部
氣候條件 氣候區 氣候區
土地條件 ① 土為主,②耕地多為
;③土地較為分散;④人均耕地面積 ① 土分布廣泛;②耕地多為 ;③集中連片;④人均耕地面積
礦產資源條件 礦產資源 有較豐富的 等礦產
人類活動差異
農業 耕作方式 耕作業 耕作業
主要糧
食作物 主要種植 ,還有油菜、
等作物 主要種植玉米、 、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 熟 一年 熟
其他 水產業 松嫩平原的西部適宜發展 業
工業 我國重要的 工業基地 我國的 基地
商業 我國沿海航線的中點,長江入海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
【相關案例】1、比較秦嶺——淮河南北地區
2、比較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
4、區域的發展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 階段、 階段、
階段。
5、案例分析——長江中下游平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開發早期,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稠密的水系成為 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開墾困難,所以這一時期 業發展緩慢。
②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制約因素成為促進區域發展的有利因素,如水系提供了天然通道等,農業得到較快發展。成為我國主要的糧食產地、桑蠶和棉花產地。
③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農業的地位在下降。
【相關案例】1、分析魯爾區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2、美國五大湖工業區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第二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考試說明要求:
1、知道地理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
2、了解遙感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3、知道全球定位系統的概念及其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4、知道地理信息系統的概念。
5、了解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6、知道數字地球的含義。
主要知識點:
1、地理信息技術是指 、管理、 和應用 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 、 和 等。
2、遙感廣泛應用於 、 、 等領域。(結合實例分析)
3、全球定位系統是指利用 ,在全球范圍內適時進行 、 的系統,簡稱 。
4、全球定位系統包括三大部分組成:空間部分- ,地面控制部分-
和 -GPS信號接收機。
5、全球定位系統能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 、速度和時間,並且具有全能性、
、 、連續性和 的特點。可以幫助野外考察人員確定考察點的地理位置、高程,從而在野外調查中獲得精準的數據。
6、專門處理 的 系統,稱為「地理信息系統」,簡稱 。
7、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可以對城市的信息進行 、修改、 、距離測算等,從而為城市管理提供方便。
8、數字地球指 地球,即把整個 進行數字化後,由 來管理的技術系統。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的建設
第一節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考試說明要求:
1、結合實例,分析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
主要知識點:
1、荒漠化是指發生在 、 地區以及一些 地區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現在 退化、 退化、 退化而引起的 、 、 。
2、分析思路
(1)、產生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於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等。
②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
設保護不當。
(2)、危害
荒漠化的發展使土地自然生產力日漸喪失,不僅影響到當地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而且嚴重威脅到當地甚至其他地區人們的生存環境。
(3)、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資源;②採取生物措施(如防護林)和工程措施(如設置沙障工程)構築防護體系;③退耕還林、還牧;④採取綜合措施,解決農村生活用能問題(如營造薪炭林、發展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⑤控制人口增長。
3、案例分析——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
(1)本區位於我國西北內陸的乾旱半乾旱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徵是 ,以 、
為主的景觀特色。本區自東向西隨著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 ,乾旱程度 ,土地的自然產出和載畜量 。
(2)本區荒漠化的自然原因:①乾旱的自然特徵本身就包含著荒漠化的潛在威脅;②氣候異常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3)本區荒漠化的人為原因:①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②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現在:過度 ;過度 ;過度 。
(4)措施:見第2(3)題。
(5)我國生態環境治理工程措施有 防護林體系建設、 林的保護、退耕還 還
、防沙治沙等。
【相關案例】分析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
第二節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考試說明要求:
1、結合實例,分析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
主要知識點:
1、森林不僅是重要的 資源,又是重要的 資源,被譽為「 」。
2、現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 林和 林地區。 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原始森林,其中60%在 境內。
3、熱帶雨林對調節 ,維護全球 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雨林生態具有 性,一旦破壞,整個生態系統就會陷於崩潰。
5、雨林被毀的直接原因是 ,開發活動的背景是當地發展中國家的 和
,以及由此產生的發展需求。
6、從全球利益和長遠利益考慮,對熱帶雨林應該把 放在第一位。
【相關案例】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2、洞庭湖地區濕地資源的開發和保護
第三章 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一節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考試說明要求:
1、結合實例,分析某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主要知識點:
1、能源可分為 能源和 能源兩大類。可再生能源包括
,非可再生能源包括 。
2、分析思路
(1)、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開發條件主要從區域資源狀況、市場、交通等方面分析。
(2)、分析開發利用中的主要問題主要從圖文材料中挖掘。
(3)、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從如何開發資源優勢、能源和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延長產業鏈、科學技術、生態環境問題等方面入手。
3、案例分析——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
(1)開發條件
① ;
② ;
③ 。
(2)存在的問題
①煤炭外運能力 ;②產業結構 ;
③水資源 ;④產生環境問題:如生態破壞(地表被破壞)、環境污染(如大氣污染、水污染)。
(3)可持續發展措施
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提高煤炭外運能力;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④提高煤炭的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⑤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⑥提高煤炭的利用技術;⑦調整產業結構;⑧「三廢」的治理
【相關案例】分析魯爾區煤炭資源開發
第二節 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考試說明要求:
1、結合實例,分析某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說明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綜合治理的措施。
主要知識點:
1、對河流進行開發利用,除要考慮河流的特徵外,更要考慮流域的 性特徵,進行綜合開發。
2、分析思路
(1)、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主要從位置、地形、氣候、水文特徵、資源等方面分析。
(2)、流域的開發應以河流的利用與治理為核心,結合流域的具體特徵,對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和利用。
(3)、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綜合治理的措施有防洪、航運、發電、旅遊、灌溉、提高水質、土地利用等。
3、案例分析——美國田納西河流域
(1)田納西河位於美國 部,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
(2)田納西河流域開發地理條件
①地形:多山,有豐富的 資源,航運作用顯著。
②氣候:氣候 。
③水文特徵:水系 ,支流 ,水量 ,通航里程 ,但水量不穩定。④礦產資源:礦產資源 。
(3)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
田納西河將 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在 、 、
、 、 、
等方面實現了統一開發和管理。
【相關案例】
1、分析長江流域綜合開發
2、分析伏爾加河流域綜合開發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 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考試說明要求:
1、結合實例,分析某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面臨主要問題,說明該區域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主要知識點:
1、不同區域要根據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市場需求,發展本區域有生產優勢的農業。在區域內部,要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布局,使區域的農業發展與區域內特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有機結合氣候,形成生態和經濟良性循環。
2、分析思路
(1)、區域農業生產條件從影響農業區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分析。
(2)、根據圖文資料,分析區域農業生產的布局特點和主要問題。
(3)、針對區域農業存在的問題,尋找區域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3、案例分析——我國東北地區
(1)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 生產基地、 生產基地和 生產基地。
(2)東北地區發展農業的地理條件
①氣候條件:大部分地區屬於 、 季風氣候區。
②地形條件:包括 、 、 三類相對完整的地形單元。
③土壤條件:黑土、黑鈣土分布廣泛,土壤 。
④社會經濟條件:工業發達(良好的工業基礎為農業提供生產資料;工業對農產品原料的需求,促進農業發展);交通便利;地廣人稀,有利於大規模機械化耕作等。
(3)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
區域內農業生產條件地域差異顯著,農業生產的地域性突出,形成三大農業生產區域。
①耕作農業區:主要分布在 地區。
②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 和 。
③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 、 及部分 。
(4)東北地區農業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人口激增→高強度農林開發→土地不合理利用→農業生態環境退化(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鹽鹼化、草場退化、自然災害頻繁、環境污染等)
(5)東北地區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從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入手,堅持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統一,建設成我國最大的綠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農業專業化區域。
①平原區農業發展方向: 業,向規模化、專業化和生態化發展,綠色食品基地。
②西部草原區農業發展方向: 業,退耕還林還草,發展生態農業、舍飼畜牧業。
③山區農業發展方向: 業,森林保育為核心,開發特色農產品。
【相關案例】分析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二節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
考試說明要求:
1、結合實例,分析某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說明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主要知識點:
1、工業化與城市化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區域工業化必然帶來城市化,城市化會促進工業化。
2、分析思路
(1)結合圖文材料,分析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
(2)根據材料,了解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並根據問題提出解決措施。
3、案例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
(1)珠江三角洲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推進過程
①第一階段(1979—1990年):主導產業是 產業,工業產值增長 。
②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主導產業是 產業,產業升級,工業產值增長 。(2)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加快了 化的進程,一方面 數量猛增,另一方面 規模迅速擴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步 ,成為我國城市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
(3)珠江三角洲在工業化與城市化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① ;② ;
③ 。
(4)珠江三角洲地區解決問題採取的措施
① ;② ;
③ 。
【相關案例】分析長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
附:我國區域城市化的幾種模式
第五章 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節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
考試說明要求:
1、結合實例,說明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主要知識點:
1、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不均勻,區域間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為適應區域發展與自然資源供給的平衡,必須進行資源跨區域調配。
2、分析思路
(1)資源跨區域調配對資源輸出地區影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拉動相關產業發展;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等。
(2)資源跨區域調配對資源輸入地區影響:調入資源,促進經濟發展;改善環境;推動相關產業發展等。
3、案例分析——我國西氣東輸工程
(1)西氣東輸的原因
①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對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對貧乏;
西部地區因經濟水平限制,豐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
②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③今後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2)對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①推動 建設;
②增加 機會;
③拉動 產業發展;
④把 優勢轉變為 優勢。
(3)對東部地區發展影響
①緩解 緊缺狀況;
②優化 消費結構;
③推動 產業發展;
④推動基礎設施建設。
(4)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促進東、西部協調發展
將西部地區的 優勢與東部地區的 、 優勢合理配置,對東、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起著促進作用。
(5)對環境的影響
①改善東部地區的大氣質量;
②沿線農村地區推廣使用天然氣,緩解植被破壞帶來的環境壓力。
【相關案例】1、我國南水北調工程
2、我國西電東送工程
第五章 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第二節 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
考試說明要求:
1、結合實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主要知識點:
1、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這種現象被成為產業轉移。
國內的產業轉移稱 產業轉移,跨國的產業轉移稱 產業轉移。
2、分析思路:
(1)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主要有勞動力因素、內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場因素。
(2)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①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②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③改變區域地理環境(改變了區域的地理景觀;伴隨著環境污染的轉移和擴散);④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3、案例分析——東亞地區
【相關案例】1、日本的產業轉移
2、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轉移
⑶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有質量的知識才是名校的真實力,每一所這樣的大學,至少都有十種左右高質知識儲備在教授門手中,儲備在這些學校與世界的多重聯系中,正是這高質量知識的儲備。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 高二地理 必修三知識點 總結 ,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1
第一節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區域的含義
⑴概念: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 方法 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⑵特徵: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以及一定的面積,其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總體影響: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特點、區域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
2.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⑴地理環境的差異:
①地理位置差異:位於北緯30度附近,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於北緯43-48度,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三角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三角。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三角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三角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⑵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①對農業:長三角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 種植 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小麥等,一年一熟。
長三角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②對工商業:長三角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煤鐵石油等資源發展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三、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1.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2
第二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1.地理信息技術
⑴概念: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
⑵類型: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
⑶應用領域: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導航等。
2.遙感(RS)
⑴概念:人們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懟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⑵應用: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
3.全球定位系統(GPS)
⑴概念:利用衛星,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統。
⑵作用: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
⑶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4.地理信息系統(GIS)
⑴概念: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
⑵應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遙感(RS)獲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統(GPS)信息的空間定位;地理信息系統(GIS)處理信息,分析表達結果。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3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1.西北地區概況
⑴位置范圍: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徵:東部是遼闊坦盪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⑶主要景觀:乾旱是最顯著的自然特徵。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觀。
⑷內部分異:以賀蘭山為界,以東為半乾旱草原帶,以西為乾旱和極端乾旱地區。
2.荒漠化
⑴概念: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以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
⑵表現: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次生鹽漬化。我國西北地區最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氣候乾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質沉積物;③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人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人類活動不當,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不注意環保。
3.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 措施
⑴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⑵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⑤控制人口增長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4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1.森林資源現狀
⑴屬性:既是自然資源又是環境資源。
⑵作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吸煙除塵、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
⑶森林分布: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熱帶雨林
⑴分布: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集中分布在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②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⑶雨林生態
①優越性:全年高溫多雨,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⑷熱帶雨林破壞
①根本原因:當地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貧困以及由此產生的發展需求。②直接原因:人類開發。
⑸熱帶雨林的開發(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移民亞馬孫平原、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⑹雨林的保護: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①鼓勵保護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②加強環境 教育 ,提高公民環保意識;③森林選擇性採伐和更新造林相結合;④加強森林緩沖區建設。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5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1.能源分類
⑴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市場廣闊:一是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二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
③位置適中:輸煤輸電距離近。
④交通比較便利:北中南三條運煤鐵路分別是大秦線、神黃線、焦日線。
3.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①人均資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單位產值能耗高;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採取措施: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發展煉焦業。
4.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煤電鋁、
煤鐵鋼、煤焦化。
⑶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①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②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③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5.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術:推動以潔凈煤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⑵調整產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根源所在,①對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②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技術產業和旅遊業。
⑶「三廢」的治理:①廢渣:回收再利用;②廢氣: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帶;③廢水:沉澱凈化。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與復習要點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點知識點總結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梳理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整理
★ 高三年級文科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識點解析自然災害
★ 人教版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
⑷ 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x0dx0a§1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x0dx0a1、區域是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以及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區域界線有的是明確的,有的具有過渡性質。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x0dx0a2、區域特徵: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x0dx0a3、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1)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2)異:①位置差異: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②氣候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也是雨熱同期,但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江三角洲。③土地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x0dx0a4、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x0dx0a5、長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x0dx0a6、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對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x0dx0a7、區域不同發展階段中地理環境的影響:(以長江三角洲為例)x0dx0a(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x0dx0a(2)農業社會: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③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人口越來越稠密。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x0dx0a(3)農業社會後期:①工商業的發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x0dx0a§2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x0dx0a1、地理信息技術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等。x0dx0a2、遙感:(RS)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x0dx0a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專業圖件統計數字x0dx0a目標物→感測器(關鍵裝置)→遙感地面系統→成果x0dx0a特點和優點: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和財力,提高效率。x0dx0a3、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和定位的系統。x0dx0a(1)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2)特點: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具有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x0dx0a4、地理信息系統:(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x0dx0a信息源→數據處理→資料庫→空間分析→表達x0dx0a優點: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強大;③動態監測(GIS與RS相結合)x0dx0a5、遙感、全球定位系統與地理信息系統即互為獨立又相互促進。遙感主要用於地理信息數據的獲取,全球定位系統主要用於地理信息的空間定位,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於對地理信息進行管理、查詢、更新、空間分析和應用評價。x0dx0a6、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將各種地理信息按地理坐標,從區域到全球進行整合,並進行的立體、動態的顯示。x0dx0a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x0dx0a§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x0dx0a1、荒漠化指發生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x0dx0a2、西北地區范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西北地區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盪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徵是乾旱,以荒漠、草原景觀為主,其成因:深居大陸內部-遠離海洋-水汽難以到達。x0dx0a3、由於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降水量逐漸遞減,因此乾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產出和載畜量逐漸減少;賀蘭山以東的內蒙古高原主要屬於半乾旱的草原地帶;賀蘭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聳的山地迎風坡地帶,降水稍多。山地迎風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x0dx0a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①基本條件→氣候乾旱少雨;②物質條件→地面疏鬆,為沙質沉積物;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④氣候異常也可以影響到荒漠化的進程。x0dx0a5、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起決定性作用)x0dx0a(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A.來自於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B.由於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主要表現:①過度樵採;②過度放牧;③過度開墾。x0dx0a6、西北地區的次生鹽漬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綠洲地區。原因是由於耕作技術落後,灌溉措施不當,另外由於乾旱的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x0dx0a7、我國不同歷史時期荒漠化的演化:x0dx0a時代x0dx0a原因x0dx0a影響范圍x0dx0a古代x0dx0a盲目墾耕,戰爭、瘟疫x0dx0a塔里木盆地沙漠邊緣、河西走廊x0dx0a近代x0dx0a移民實邊、開放蒙禁x0dx0a內蒙古南部農牧過渡地帶x0dx0a現代x0dx0a人口壓力,管理失誤x0dx0a草原牧區和旱作地區x0dx0a8、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內容:A.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產力。(2)荒漠化的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鹽鹼)、治沙相結合的原則。(3)防治荒漠化要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以防為主,保護並有計劃地恢復荒漠植被;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進行綜合整治。(4)荒漠化具體治理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⑤控制人口增長。(5)我國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經驗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飛播造林種草、小流域綜合治理等。x0dx0a9、我國政府在西北地區的生態建沒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多項生態環境治理工程。x0dx0a§2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x0dx0a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具有眾多生態作用和環保功效,如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防風固沙、吸煙除塵、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被稱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x0dx0a2、現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它們或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其中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但現在世界森林面積減小的趨勢仍在加劇,尤其熱帶原始林是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x0dx0a3、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到南北緯15-25度。熱帶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區是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東南亞地區。x0dx0a4、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①地球之肺:影響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調節全球氣候;②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地球生物進化史中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x0dx0a5、熱帶雨林系統的優勢: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群落生產力高。x0dx0a6、雨林生態的脆弱性;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土壤貧瘠。x0dx0a7、亞馬孫雨林開發:①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開發規模小,沒有太大的影響;②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③1970年,巴西政府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遷都巴西利亞、移民亞馬孫平原、藉助外資並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x0dx0a8、在當前背景下,面對雨林破壞嚴重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x0dx0a第三章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x0dx0a§1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x0dx0a1、可再生能源: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x0dx0a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x0dx0a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①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②市場廣闊;③位置適中,交通便利。x0dx0a3、山西能源基地建設策略: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③加強煤炭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x0dx0a4、加強能源綜合利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①加強三條產業鏈:煤-電-鋁、煤-焦-化、煤-鐵-鋼;②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x0dx0a5、山西省環境的保護與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術;②調整產業結構;③工業三廢的治理。x0dx0a§2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x0dx0a1、流域:又稱供水區,是指供給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區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區的總稱。水系:指河流幹流、支流和流域內的湖泊、沼澤或地下暗河彼此連接組成的龐大系統,又稱河系。x0dx0a2、河流水系由幹流和一系列支流組成,一般將流入幹流的支流,叫一級支流,流入一級支流的叫二級支流,依次類推。相鄰流域間的山嶺或河間高地,稱為分水嶺。分水嶺最高點的連線,稱為分水線(分水界)。x0dx0a3、田納西河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x0dx0a4、河流開發要考慮流域內不同區域的差異性,進行針對性開發:x0dx0a組成部分x0dx0a重要性x0dx0a保護重點x0dx0a山地x0dx0a河流的發源地,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量和水質x0dx0a植被生態保護x0dx0a河流x0dx0a是流域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x0dx0a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x0dx0a河谷平原x0dx0a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x0dx0a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x0dx0a5、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③水系: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④礦產資源非常豐富。x0dx0a6、田納西河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①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②19世紀後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③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已經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x0dx0a7、美國成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簡稱TVA,負責田納西河流域的統一開發和管理,將河流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發揮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等綜合效益。x0dx0a8、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x0dx0a第四章區域經濟發展x0dx0a§1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x0dx0a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x0dx0a(1)范圍:黑、吉、遼三省和內蒙古東部。x0dx0a(2)地位: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林業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x0dx0a(3)地理條件分析:x0dx0aA.氣候-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①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等;②東北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熱量和水分條件基本上可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農作物生長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x0dx0aB.地形、土壤條件:①地形條件往往影響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②一般來說,平原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而山地丘陵地區適宜發展林牧業,(東北西部高原地勢平坦,降水較多,是優質草原牧場,中部和東北部平原廣闊,周圍山地環繞,森林資源豐富);③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x0dx0aC.社會、經濟條件:①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工促農牧;②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③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農業經營規模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另外較好的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x0dx0a2、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①耕作農業區:主要分布在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遼河平原)地區;水稻多種植在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以及東部山區的河谷盆地;小麥(以春小麥為主)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米:吉林省北部地區,這里已經形成了我國最著名的「玉米帶」。②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③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如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的三河牛和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的東北紅牛。x0dx0a3、東北平原是全國最大的、比較穩定的商品糧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國糧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糧基地;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①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地區專業化生產。x0dx0a4、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向:①平原區:以增強抗衡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能力為重點,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推進農業向規模化、專業化和生態化方向發展,建設綠色食品基地。②西部草原區: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強化人工草地建設,發展草業經濟,推動退耕、退牧和圍欄限牧工程,發展集約化草食性畜牧業。③山區農業:以森林保育為核心,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x0dx0a§2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x0dx0a1、工業化與城市化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兩股相互促進的力量,區域工業化必然帶來城市化,城市化反過來又會促進工業化。一般發展中國家通過優惠政策,鼓勵少數有條件的區域率先推進工業化與城市化,以帶動相鄰區域以至全國其他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x0dx0a2、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②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③良好的區位條件;④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x0dx0a3、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推進的兩個階段:x0dx0a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主要優勢:①勞動力資源豐富、②政策優勢、③僑鄉優勢、④正處於發達國家與地區第一輪產業結構調整時期;主要特點: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慢。原因:①處於改革開放初期,外商出於風險考慮,投資規模相對較小,②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低。x0dx0a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主要優勢:①工業實力大為增強,②恰逢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蓬勃發展和發達國家和地區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時期;主要特點: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快,原因:①外商不再擔心風險,投資規模擴大,②高新技術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高。x0dx0a4、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化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為我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一方面,許多鄉村迅速變成城鎮,使城鎮數量猛增,呈現出城市與鄉村交錯分布的景觀,另一方面,城市的規模迅速擴大。x0dx0a5、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中的問題及對策:①產業升級面臨困境,對策: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原料工業、裝備製造業等重工業及機械製造業;②城市建設相對落後,如「城中村」現象,即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是外來人口的主要居住區,設施簡陋,治安狀況差,成為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隱患,對策:加強城市分工合作,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如大氣污染、水污染(水質性缺水)、雜訊污染、耕地銳減、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加劇等,對策:制定城市發展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污染治理,加強外來人口的管理。x0dx0a第五章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x0dx0a§1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x0dx0a1、我國主要的大型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等。x0dx0a2、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1)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是很不均勻的,存在著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且自然資源在區域之間一般不具有流動性;(2)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x0dx0a3、西氣東輸工程:(1)基礎:新疆天然氣資源;(2)目標市場:長江三角洲;(3)主幹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向東經過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最終到達上海。管道工程採取干支結合、配套建設進行。x0dx0a4、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1)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①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對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貧乏;②西部能源豐富,但因經濟水平的限製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2)我國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的需要:①煤炭一直是我國能源消費中的主導能源,帶來眾多的環境問題,還因為北煤南運對我國的交通運輸造成了巨大的壓力;②天然氣具有清潔以及燃燒效率高等突出優勢。(3)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我國天然氣分布總體特徵是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陸地天然氣(四大氣區)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鄂爾多斯地區。我國東北、華北等地區的油氣田開采已到了中後期,西北則成為戰略接替區,因此我國採取了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油氣發展戰略。x0dx0a5、西氣東輸的影響:(1)對西部地區的影響:推動中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推動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刺激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2)對東部地區的影響: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張狀況;優化東部地區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刺激相關產業發展,促進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改善大氣環境,緩解交通壓力。(3)加強區際聯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資源優勢和東部的經濟、技術優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4)對環境的影響:改善東部地區的大氣質量,沿線農村地區通過天然氣的推廣,減少植被破壞。x0dx0a§2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x0dx0a1、產業轉移是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主要包括區域產業轉移和國際產業轉移兩種類型。x0dx0a2、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降低生產成本和擴大銷售市場從而達到追求更高利潤。產業轉移最主要、最常見的方式是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設立工廠。x0dx0a3、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①勞動力因素:由於處於不斷變化中,因此具有數量充足、高素質且價格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②內部交易成本因素:指企業生產與其他相關企業和地方服務行業(包括政府)打交道、進行生產組織、職工培訓等過程的投入。發達國家費用較高,而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③市場因素:也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中,當達到飽和或滿足不了自身的需要時,而且為了避開貿易壁壘,通常採用在新地區直接投資建廠的方式,開辟新的市場。④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土地規模和價格、環境污染??x0dx0a4、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①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發達國家(轉移國)原主導產業轉移後,可將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發展中國家(轉移對象國)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②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使各國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條件發展相應的產業,從而促進國際產業分工與合作,推動區域經濟的一體化;還可以通過企業將轉移國和轉移對象國對同一產品的生產活動聯系起來,形成產品生產過程的分工與合作。③改變區域地理環境:一方面可以改變區域地理景觀;另一方面導致環境污染的轉移和擴散,使轉移國的環境污染得到緩解,而使轉移對象國的環境污染加劇。④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轉移國就業機會減少;轉移對象國就業機會增加。
⑸ 地理坐標中什麼是三度帶和六度帶
這是高斯平面坐標。從格林尼治零子午線起每隔經差6度為一帶,將地球旋轉橢球面由西向東等分為60帶,0~6為第一帶,第一帶的中央子午線的經度為3度。。三度帶就是分成120份。
⑹ 地理人口增長的3個模式(高高低,過渡模式,低低低 )對國家的影響
高高低,是早期模式,對國家而言,高出生使國家勞動力豐富,高死亡使得人口更新迅速,由此導致國家的人口增加緩慢,發展較慢,一般是農業社會。過度模式對國家造成嚴重的人口負擔,人口基數不斷擴大,但勞動力豐富,手工業等輕工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一般為發展中國家。低低低模式,出生低,死亡低,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不足,國家福利負擔加重,一般為發達國家